“择业知识”教学初探

“择业知识”教学初探

一、《择业知识》教学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汪粲[1](2021)在《我为什么在“影子教育”机构做老师? ——基于择业动机、身份认同和职业幸福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黑婉玉[2](2021)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择业观培育路径研究》文中提出

白日娜[3](2021)在《《经济生活》课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将劳动教育纳入各学段的必修课程,系统的加强劳动教育,并且详细的规定了不同学段中劳动教育的内容以及评价体系。高中正是为学生今后发展和服务社会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开展劳动教育十分必要,《经济生活》课和劳动教育相结合拓宽了劳动教育的渠道。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生活》课教学的实效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增加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接受劳动知识、参加劳动实践、丰富劳动情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除此之外,还能通过二者的结合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职业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在今后步入社会后可以做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访谈法对《经济生活》课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进行探究。本文第一部分阐述劳动教育的内涵、基本特征和《经济生活》课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可行性,明晰劳动教育的具体内涵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一步,现在提倡的劳动教育是在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之外,关于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和劳动实践这几方面的教育,实施劳动教育符合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实现新课标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中生。第二部分通过“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现状调查问卷”和“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教师访谈提纲”指出现阶段高中思想政治课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劳动教育受重视程度低、劳动教育导向性不足、学生缺乏劳动实践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应试教育对劳动教育的消极影响、劳动教育支撑体系不足、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第三部分挖掘《经济生活》课教材中劳动教育的教学资源,选取代表性一课《企业与劳动者》进行教学设计。第四部分,针对在《经济生活》课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经济生活》课教学中劳动教育实效性的优化策略,包括:提高劳动教育的地位、优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韩莎莎[4](2021)在《专业实习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然而繁荣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隐患,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便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人才是推动行业稳步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作为旅游行业的主要人才后备力量,本该在择业时进入旅游行业,然而当前众多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择业时放弃旅游业转而选择其他行业,这一棘手的问题引发了旅游业和教育业的思考。专业实习是学生对行业的探索是学生正式就业前的过渡阶段,其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旅游行业的看法,因此势必会对学生的择业意向产生影响。专业实习对择业意向究竟存在怎样的影响,如何通过优化专业实习为旅游行业留住人才,是本研究重点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文本分析法整理专业实习和择业意向的相关文献,基于杜威“从做中学”教育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和佛隆择业动机理论,参考前人所编制量表,并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和老师同学建议,编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实习和择业意向量表,然后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最后分析回收数据,得出如下结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实习与择业意向均处于中等水平;个别人口统计变量对专业实习和择业意向存在显着影响;专业实习对择业意有着显着影响。最后本研究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提出如下建议:学生个人要调整心态,端正实习态度;积极主动,做好实习准备工作。学校要合理分配课程,提高实践课程比重;精心挑选实习单位;完善实习制度,全面跟进实习生管理。实习单位要科学安排工作内容;改革实习薪资制度;实施轮岗制度,提高学生工作成就感。家庭要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社会要加强观念政策引导。

王兵兵[5](2021)在《社会需求导向下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以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为例》文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时代越是向前,教育和教师的作用就越重要。体育教师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拥有健康身体和心理的引路人,体育教育专业是输送体育教师的一个重要途径,首都体育学院是北京市属唯一高等体育院校,2020年被确定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本校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先进人才,为发挥体育类专业院校的优势而不断努力。体育教育专业是首都体育学院的母体专业和优势专业,建校60多年来已为北京市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体育教师。本论文在社会需求导向下分析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状况,以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为出发点,深入理解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剖析,根据专家访谈、教师反馈及学生对于自身就业能力的评价,对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对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出建议与意见,以完善学生自身素质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推进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发挥首都体育学院作为专业体育类院校的优势,为北京周边区域输送优秀的体育教师来满足社会的需要。结论如下:1、通过整合北京市教师岗位需求,关注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现状,发现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社会需求良好。2、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包括两个环节,四个方面,两个环节是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其中课堂教学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实践环节中包括了三个方面: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培养模式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工作。3、影响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内在因素有: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自身就业能力。工作所在地、工资待遇、工作前景是学生择业时主要要考虑的因素;而就业能力是参加工作的关键、核心能力。4、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竞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专业技能上表现较好,学生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能够胜任体育教师的工作。5、首都体育学院为北京市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体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先进,可以为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提供参考,推动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

苏腾飞[6](2021)在《译介、传播与求新 ——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及其媒介实践研究》文中提出职业教育作为邹韬奋从事新闻出版事业的切入点,已经成为邹韬奋思想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探究邹韬奋对职业教育思想的译介和传播,既有助于理解邹韬奋职业教育思想特殊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也有助于丰富邹韬奋整体思想的系统研究。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邹韬奋职业教育论着译介及其教育类杂志和《生活》周刊为主的媒介传播活动,进而评析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及其媒介实践的历史价值。本文首先研究了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形成的历史语境与个人特征,并从论着译介、媒介传播两方面来探究邹韬奋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特征,进而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来考察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念演化和实践创新,最终深掘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及其媒介实践的历史价值。研究发现,邹韬奋对职业教育论着的译介促进了职业教育本土化的历史进程,其职业教育思想的传播经历了从专业性到大众化、公共性的转变,而媒介传播的实践方式和现代化的取向则是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及其实践的独特之处。具体而言,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及个人经历影响下,邹韬奋开始从事职业教育的译介与传播工作。在译介活动中,邹韬奋对职业教育、职业指导的基本原理及实施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在为中国提供职业教育参照模式的同时,也促进了职业教育本土化和科学化的进程。在传播方式上,邹韬奋在教育类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表现出鲜明的学理性和专业性,但同时也影响了职业教育思想在普通民众中的传播力度。接办《生活》周刊后,邹韬奋利用独立开放的传播平台,设置关乎公众利益的议题并发表理性的言论,将职业教育中的关键问题以通俗有趣、润物无声的方式融进读者的日常生活中,实现了职业教育媒介实践从专业性到大众化、公共性的跨越。相较之下,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及其媒介实践具有独特的创新性。就共时维度而言,邹韬奋以报刊为平台,以笔锋为武器,以社会现实为立足点,及时有效地对当时的职业问题与教育问题进行评论与引导,并就这些话题与民众展开平等、自由的双向交流,这是其区别于同时代其他教育家的最大特点。就历时维度而言,邹韬奋的职业教育观及其媒介实践表现出将西方职业教育理论本土化的强烈自觉意识以及立足社会、关注个人价值实现的个体意识,体现出强烈的现代化取向,这是其区别于历史上其他知识分子的鲜明特征。邹韬奋的职业教育观及其媒介实践是个人与社会、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等多重关系的交织,其历史价值也集中体现在对这些关系的把握与平衡中:在充分关注个体解放的同时,致力于民众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继承传统的社会责任意识、重视伦理道德意识的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思想中的权利意识与平等精神。更为重要的是,邹韬奋实现了大众传播媒介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促进了职业教育思想的大众化传播,推动了职业教育思想与民众现实生活的深度融合。邹韬奋的职业教育观以大众媒介为传播方式,以中国的社会现实为立场,以民众的普遍利益为目标,并以现代化为进步方向,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美玉[7](2021)在《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状况分析 ——基于2012至2020届毕业生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就业是民生之本,研究生群体作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群体,其就业实际情况与国家人才培养息息相关。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从事汉语教学以及中华文化传播等相关工作。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于今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为培养专业化的国际中文教师和发展国际中文教育建言献策。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自2010年开始招收中国学生,总体而言其就业呈现出良好态势,大部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毕业后走向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公务员、国企等一系列带有编制的稳定岗位。除选择“稳定”的工作以外,也有部分汉硕毕业生选择在国内外从事专业对口工作,少数毕业生进入私企工作或者走向自主创业。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整体就业状况良好,但是在实际求职和就业过程中,也存在毕业生的第一就业意向与实际就业状况不符合、工作变换较为频繁、工作满意度不高、专业对口率低、专业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当前,本专业应该着重提升专业对口率与就业率,培养专业化的国际中文教育人才。为此,国家应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归国保障机制;高校不断改善课程设置、增加就业规划指导;个人重点提高自身专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明确职业规划。

王壮壮[8](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确立了新思想、新目标,新时代对党和国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背负着祖国发展的希望,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用实际行动来建功立业。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树立“择己所爱”、“择己所长”以及“择世所需”相统一、实现个人价值与奉献社会相一致的择业观。但是最近几年来,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一年比一年多,就业率却在下降,形成了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不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他们的择业观存在问题,“有业不就”式的“就业难”现象大为存在。鉴于此,本文以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培育为题进行研究。本文以马克思择业观、毛泽东关于青年的择业观以及习近平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理论入手结合时代特征进行研究,梳理了我国大学生择业观的历史演变,了解到不同的时代对大学生的择业观要求不一样,新时代要求大学生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择业观,体现自己的担当与作为。进一步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依据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结构的划分进行问题的分析,从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对职业规划的不了解等多个方面入手,明确大学生的择业观不仅受社会环境所约束,也与家庭、学校和大学生自身择业观教育不足以及大众传媒导向不足有关。最后探寻和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培育的路径,从党和国家、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四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帮助新时代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也使我国摆脱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盛红梅[9](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的新赛场。想在国际竞争中制胜,就必须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竞争,人才已经成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亟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国教育大会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命题作出了深刻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1)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既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和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需要。当前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仍有待增强,突出的表现在将“创富”作为创新创业价值目标的首选,更注重创新创业个体层面的价值,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自我性。尽管创业内在地具有“创富”的功利目的,但是“创富”并不是创新创业的唯一目的。我们不反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创富”,毕竟只有奠定了物质基础,大学生才能实现更全面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赞成大学生将“创富”作为个体创新创业的唯一目标、终极目标,而忽略了创新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和自身全面发展;反对在创新创业中只注重个人价值,而忽略个体在创新创业中的社会责任。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与国家倡导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科学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完成自我价值实现的“小我”与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大我”的统一,成为新时代的理论课题和实践命题。本文以“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为研究对象,力图回答两个基本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如何解读?立足现状特点和生成机制,如何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基于此,确立了“内涵本质厘定——主要内容凝练——现状特点考察——生成机制探究——培育策略建构”的研究思路。进而得出三条结论:第一,从本质上来看,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新创业上的体现,是大学生主体基于自身需求和国家、社会需要,在创新创业实践基础上,对创新创业目标的认识以及在创新创业时采取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标准。以“创造价值,讲求效率”为出发点,以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理想,以是否推动社会发展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评价标准。第二,从现状上来看,大学生对创新创业价值观认识模糊,创新创业价值目标呈现多元化、功利化、自我性特点;创新创业价值评价上,偏重于物质利益和自我发展、呈现出享乐主义;创新创业价值选择上,义利认知与选择存在矛盾性。第三,从培育策略上来看,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培育是大学生主体的自觉建构和外部因素作用的系统性工程。在该研究思路下,本论文主要包括五章。第一章: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主要是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论述相关理论基础。重点廓清价值、价值观、创新创业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内涵,对新时代、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进行一般理论分析,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寻找创新创业理论源泉,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内容凝练。本部分尝试凝练出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在明确凝练的基本原则基础上,结合凝练的根本依据、现实依据、实践依据,凝练出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为家国情怀、敢闯会创、勇于奋斗、崇尚劳动、创造大美。第三章: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现状考察。本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揭示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现状,剖析了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特点,并对产生这些特点的时代原因、经济原因、创新创业教育及大学生自身原因做了深入剖析。第四章: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生成机制。本部分主要是揭示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生成的因素,从“知情意信行”五个方面揭示了生成的关键环节,分析了主体动力机制、文化引领机制、教育融合机制、实践养成机制、激励引导机制从内外两个方面如何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生成,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由“知”到“行”的转变。第五章: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培育策略。本部分主要集中探究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培育的具体方式方法。分别从构建培育场域、建设培育课程、搭建培育平台和完善培育制度四个方面着手,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施。

欧阳润[10](2020)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文中指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遇到40年未有之复杂局面、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波动频繁,各类就业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为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多维、协同、系统的就业育人体系,选拔好、培育好青年大学生,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大价值。本研究把“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互通”作为理论逻辑,对大思政和就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作了界定,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从理论视角和社会视角阐述了就业教育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把“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价值逻辑,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高校等院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部分学工干部、就业指导老师、一线辅导员、校外导师、企业HR、大学生个体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重点了解分析不同区域、男女生就业价值观的倾向,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参考依据。以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的分析结果和笔者近20年的就业教育工作经验为现实基础,从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六个方面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主要为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等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本论文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为基础,展开了对策研究:提出要构造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打造思政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四方协同的思政课堂,健全就业机制、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二、《择业知识》教学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择业知识》教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3)《经济生活》课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经济生活》课实施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1.劳动教育的内涵
        2.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
    (二)《经济生活》课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2.有利于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新要求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4.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经济生活》课实施劳动教育的可行性
二、《经济生活》课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1.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分析
        2.学生劳动认知分析
        3.学生劳动实践分析
        4.学生劳动价值观分析
        5.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现状分析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劳动教育受重视程度低
        2.教学资源运用中劳动教育导向性不足
        3.学生缺乏劳动实践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应试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2.劳动教育支撑体系不健全
        3.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三、劳动教育在《经济生活》课中的教学实施
    (一)《经济生活》课教材中劳动教育的教学资源
    (二)劳动教育在《经济生活》课的教学实施——以“企业与劳动者”为例
        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
        3.学习目标设计
        4.教学重难点分析
        5.教法与学法
        6.课堂教学实施
四、《经济生活》课教学中劳动教育实效性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劳动教育的地位
    (二)优化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
    (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四)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4)专业实习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研究内容
        2.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二、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1.“从做中学”教育理论
        2. “双因素”理论
        3.择业动机理论
    (二)文献综述
        1.专业实习
        2.择业意向
        3.专业实习与择业意向的关系
    (三)本章小结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模型及假设
        1.研究模型
        2.研究假设
    (二)问卷设计与前测
        1.问卷设计
        2.问卷前测
    (三)本章小结
四、实证分析
    (一)样本来源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1.样本特征分布
        2.样本数据正态分布检验
        3.均值分析
    (三)信度分析
        1.实习质量信度分析
        2.实习满意度信度分析
        3.择业意向信度分析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1.实习质量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2.实习满意度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五)差异性分析
        1.性别对专业实习和择业意向的独立样本T检验
        2.年级对专业实习和择业意向的独立样本T检验
        3.实习模式对专业实习和择业意向的独立样本T检验
        4.实习单位对各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5.实习时间对各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六)相关分析
        1.实习质量与择业意向的相关分析
        2.实习满意度与择业意向的相关分析
    (七)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专业实习质量对择业意向的回归分析
        2.专业实习满意度对择业意向的回归分析
    (八)研究结论
        1.假设检验结果
        2.研究结论
    (九)本章小结
五、对策与建议
    (一)学生要正确看待专业实习
        1.调整心态,端正实习态度
        2.积极主动,做好实习前期准备工作
    (二)学校要严格把控专业实习
        1.合理分配课程,提高实践课程比重
        2.精心挑选实习单位
        3.完善实习制度,全面跟进管理
    (三)实习单位要合理安排专业实习
        1.科学安排工作内容
        2.改革实习薪资制度
        3.实施轮岗制度,提高工作成就感
    (四)家庭社会要积极引导,转变观念
        1.家庭要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
        2.社会观念政策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预试问卷
附录 B 正式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社会需求导向下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以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是我国的战略任务
        1.1.2 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足开齐体育课是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举措
        1.1.3 稳就业、保就业是我国政府工作之本,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任务
    1.5 文献综述
        1.5.1 相关概念的表述
        1.5.2 国外有关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1.5.3 国内有关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1.5.4 有关体育教育专业的研究
        1.5.5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发展的研究
        1.5.6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与社会需求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实地考察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社会需求导向下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3.1.1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数量需求分析
        3.1.2 体育教育专业在校生就业方向分析
    3.2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择业现状分析
        3.2.1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招生人数
        3.2.2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择业影响因素
        3.2.3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寻找就业机会的途径
    3.3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3.3.1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
        3.3.2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任务分析
        3.3.3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实践环节
    3.4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3.4.1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就业能力评价指标的确立
        3.4.2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能力自评结果分析
        3.4.3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训练能力自评结果分析
        3.4.4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竞赛组织能力自评结果分析
        3.4.5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学习能力自评结果分析
        3.4.6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技能自评结果分析
    3.5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优势分析
        3.5.1 教学能力优势分析
        3.5.2 训练能力优势分析
        3.5.3 竞赛组织能力优势分析
        3.5.4 学习能力优势分析
        3.5.5 专业技能优势分析
    3.6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影响因素及问题分析
        3.6.1 影响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因素
        3.6.2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3.7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提高就业能力的对策
        3.7.1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科知识学习
        3.7.2 完善教学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
        3.7.3 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培养学习动机
        3.7.4 增加学生教学实践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 社会需求导向下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学生调查问卷—以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为例
    附件2 社会需求导向下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专家效度检验表—以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为例
    附件3 社会需求导向下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专家访谈提纲—以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为例
    附件4 社会需求导向下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调查问卷—以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为例

(6)译介、传播与求新 ——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及其媒介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历史语境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政体转变与教育改革
        二、民族资本与职业教育
        三、五四运动与实用主义
    第二节 个体特征
        一、中西兼备的教育经历
        二、恪尽职守的职业观念
第二章 论着译介:理论与实践并重
    第一节 理论阐释
        一、职业教育的原理
        二、职业指导的原理
    第二节 实践分析
        一、系统的组织运行
        二、科学的辅助方法
    第三节 意义凸显
        一、教育实用化
        二、教育民主化
        三、教育科学化
第三章 职教传播:从专业性到大众化、公共性
    第一节 专业性:教育类杂志的传播取向
        一、职业教育的中西比较
        二、职业教育内涵的传播
    第二节 大众化:职教宣介的传播特色
        一、教育问题
        二、职业问题
        三、女子职业教育
    第三节 公共性:职教内容的传播价值
        一、独立开放的平台
        二、公益性的议题
        三、理性批判的言论
第四章 职教求新:共时与历时比较
    第一节 共时比较:职教思想的媒介传播
        一、媒介传播:职教实践的创新
        二、读者信箱:职教思想的双向传播
        三、小言论:职教舆论的引导
    第二节 历时比较:职教思想的现代化取向
        一、理论本土化的自觉意识
        二、立足社会的个体意识
第五章 历史评判
    第一节 个体解放与社会立场
    第二节 兼容中西的职业伦理
    第三节 现代色彩与现实烛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邹韬奋职业教育论着译介表
附录二 邹韬奋发表于教育类杂志上的文章(部分)
附录三 “读者信箱”中职业教育相关文章(部分)
附录四 “小言论”栏目中职业教育相关文章(部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7)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状况分析 ——基于2012至2020届毕业生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及创新
第二章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现状及就业方向
    一、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现状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就业方向分析
第三章 汉硕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及对象
    二、调查问卷设计说明
    三、调查过程
    四、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
    五、调查问卷分析
    六、访谈相关情况
第四章 对汉硕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的讨论
    一、汉硕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二、影响汉硕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分析
第五章 改善汉硕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对策与建议
    一、国家加大保障力度
        (一) 明确专业定位
        (二) 拓宽就业渠道
        (三) 完善归国保障机制
    二、学校精准培养人才
        (一) 改善课程设置
        (二) 全方位提供就业指导
    三、个人不断完善自我
        (一) 夯实自身专业能力
        (二) 转变传统就业观念
        (三) 明确职业发展规划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1.4.1 主要工作
        1.4.2 研究创新点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2章 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者对择业观培育的相关论述
        2.1.1 马克思的青年择业观
        2.1.2 毛泽东关于青年择业观的论述
        2.1.3 习近平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论述
    2.2 大学生择业观及其特征
        2.2.1 大学生择业观的定义
        2.2.2 大学生择业观的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大学生择业观的历史演变及新时代的要求
    3.1 我国大学生择业观的历史演变
        3.1.1 计划经济时期的择业观
        3.1.2 转轨经济时期的择业观
        3.1.3 市场经济时期的择业观
    3.2 新时代对我国大学生择业观要求
        3.2.1 要求大学生树立多元的择业观
        3.2.2 以国家、集体利益为择业前提
        3.2.3 要求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现状的问卷调查设计
        4.1.1 调查对象
    4.2 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问题
        4.2.1 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念淡化,更关注个人需求
        4.2.2 大学生的择业观功利化严重,容易眼高手低
        4.2.3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不深入,自我认知不全面
    4.3 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4.3.1 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观
        4.3.2 高校择业观教育内容不完善
        4.3.3 传统家庭择业观教育落后
        4.3.4 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动使择业目标趋于物质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培育的路径
    5.1 党和政府积极参与,强化其保障功能
        5.1.1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5.1.2 强化择业政策保障
        5.1.3 完善多元化就业机制
        5.1.4 发挥媒体的导向作用
        5.1.5 加强职业培训教育
    5.2 学校创新教育,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5.2.1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5.2.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5.2.3 改进学校课程设置
    5.3 家庭转变观念,突显其引导功能
        5.3.1 更新家长的传统择业观念
        5.3.2 对子女进行艰苦奋斗再教育
    5.4 大学生自我调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5.4.1 提高自身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5.4.2 学习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知识
        5.4.3 提高社会实践经验,树立奉献基层、扎根基层的观念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附录 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9)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研究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一)价值与价值观
        (二)创新创业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
        (三)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
    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三)马克思关于青年择业的思想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创业思想
        (五)革命文化中的创新创业思想
        (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创新创业思想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内容凝练
    一、凝练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主要内容的原则
        (一)坚持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二)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三)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一致
        (四)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相呼应
    二、凝练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主要内容的依据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练的根本依据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迫切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凝练的现实依据
        (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创业价值观来引领是凝练的实践依据
    三、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一)家国情怀
        (二)敢闯会创
        (三)勇于奋斗
        (四)崇尚劳动
        (五)创造大美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现状考察
    一、调查准备
        (一)问卷编制的理论基础
        (二)问卷编制原则
        (三)问卷编制
        (四)调查对象
    二、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二)主体数据分析
    三、调查结果
        (一)创新创业价值目标多样现实
        (二)创新创业价值评价客观务实
        (三)创新创业价值选择义利明确
    四、调查结果归因
        (一)经济全球化催生部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追求利益至上
        (二)网络信息化可能诱发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不良价值取向和行为
        (三)多元文化消解部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理想信念追求
        (四)市场经济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判断和选择
        (五)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互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生成机制
    一、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生成的内涵
    二、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生成的影响因素
        (一)宏观因素
        (二)微观因素
        (三)大学生主体因素
    三、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生成的关键环节
        (一)理性认知
        (二)情感体验
        (三)意志培养
        (四)信念强化
        (五)行为外化
    四、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生成的主要机制
        (一)主体动力机制
        (二)文化引领机制
        (三)教育融合机制
        (四)实践养成机制
        (五)激励引导机制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的培育策略
    一、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四位一体的培育场域
        (一)营造以创新创业创造为风尚的社会环境
        (二)创建弘扬创新创业价值导向的学校教育环境
        (三)涵养利于创新创业的家庭环境
        (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培育的主体自觉
    二、建设通识型、融合型、精英型三层分类的培育课程
        (一)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型创新创业价值观培育课程
        (二)与专业相结合的融合型创新创业价值观培育课程
        (三)指向创业实践的精英型创新创业价值观培育课程
    三、搭建创业竞赛、社会实践、创业体验三元协同的培育平台
        (一)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引领的创业竞赛平台
        (二)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为引领的社会实践平台
        (三)以“众创空间、创业园”等为载体的参与体验平台
    四、强化组织领导、教师培养、评估激励三体联动的培育保障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培育的组织领导
        (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观念转变与能力提升
        (三)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培育评估激励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现状调查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2.3 研究述评
    3.研究思路
    4.研究方法
    5.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大思政的概念及内涵
        1.1.1 大思政的内涵
        1.1.2 大思政的基本特征
    1.2 大学生就业教育及相关概念
        1.2.1 就业概念
        1.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1.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
        1.2.4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历史进程
    1.3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1.3.1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通性
        1.3.2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性
第2章 就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教育相关的理论
        2.1.1 劳动分工理论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3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2.2 中共历代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1 毛泽东有关就业教育的思想
        2.2.2 邓小平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3 江泽民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4 胡锦涛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5 习近平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3 就业教育的理论借鉴
        2.3.1 职业选择匹配理论
        2.3.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3.3 职业锚理论
        2.3.4 其他相关的理论
    2.4 实证分析的社会视角
        2.4.1 双元结构理论
        2.4.2 人力资本理论
        2.4.3 择业动机理论
第3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思路、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框架
        3.1.2 调查问卷的总体安排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开展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3.3.1 样本结果分析
        3.3.2 交叉性结果分析
第4章 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4.1 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
        4.1.1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4.1.2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问题
        4.1.3 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冲击
        4.1.4 封建传统腐朽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侵袭
    4.2 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
        4.2.1 政策引导有缺位
        4.2.2 就业监管有缺失
        4.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4.2.4 大学生实习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4.3 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
        4.3.1 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4.3.2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不紧密
        4.3.3 就业教育理念稍显滞后
        4.3.4 就业教育保障体系弱化
    4.4 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
        4.4.1 选才标准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匹配度还需提升
        4.4.2 用人标准存在歧视的现象
    4.5 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
        4.5.1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4.5.2 参与就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4.6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
        4.6.1 责任意识
        4.6.2 就业观念
        4.6.3 就业适应
        4.6.4 就业态度
第5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5.1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
        5.1.1 总体目标
        5.1.2 工作原则
        5.1.3 育人模式
        5.1.4 实施内容
    5.2 构造“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
        5.2.1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
        5.2.2 政府要完善服务体系
        5.2.3 高校要创新育人方式
        5.2.4 用人单位要健全公平机制
        5.2.5 家庭要构建和谐环境
    5.3 实施大学生“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
        5.3.1 大学生自我教育
        5.3.2 职业素养教育
        5.3.3 职业规划教育
        5.3.4 社会实践教育
    5.4 打造“四方协同”的课堂思政
        5.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作用
        5.4.2 加强专业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
        5.4.3 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引导元素
        5.4.4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5.5 健全“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5.5.1 优化就业机制保障
        5.5.2 优化激励就业机制
        5.5.3 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关于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择业知识》教学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我为什么在“影子教育”机构做老师? ——基于择业动机、身份认同和职业幸福感的研究[D]. 汪粲.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择业观培育路径研究[D]. 黑婉玉.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3]《经济生活》课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研究[D]. 白日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4]专业实习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D]. 韩莎莎.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社会需求导向下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以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为例[D]. 王兵兵.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6]译介、传播与求新 ——邹韬奋职业教育观及其媒介实践研究[D]. 苏腾飞. 兰州大学, 2021(12)
  • [7]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状况分析 ——基于2012至2020届毕业生的调查[D]. 徐美玉. 兰州大学, 2021(12)
  • [8]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培育研究[D]. 王壮壮.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9]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研究[D]. 盛红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 欧阳润. 南昌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择业知识”教学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