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协作网络——中国中小学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立协作网络——中国中小学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建立协作网——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宋晓娟[1](2021)在《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文中认为社区是居民基于中意而结成的共同体。就私人生活而言,居民可能以个体或家庭的形式存在,但受房屋产权、物理位置、身份地位等因素影响,居民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社区组织。同一社区空间内的组织之间共享社区环境与服务对象,甚至还可能存在成员重叠。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社区组织相互之间彼此依赖,休戚与共。生物学领域将不同种属按某种厉害关系生活在一起叫做共生,社会学领域也逐渐做出了相似的现象解释,而社区则成为了最常见的共生关系发生域,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共生理论来透视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重心几经调整。但到本世纪之初,城市社区问题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且管得着但不愿管的现象仍很普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就社会管理传统下的网格化管理(2004-2012)而言,其主体、资源和运行方式均源自于政府,因此从主质参量来看,其与政府管理方式同质,是后者向社区的进一步下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改革。作为社会的微观构体,城市社区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在网格化管理强化的同时开始注重治理主体的培育,实践创新的单位则以区、街道为主。以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的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及提名成果中的城市社区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分析得出,这三年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重点依次是:减负增效、三社联动和政社互动。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城市社区的实践由同质延伸转向了异质化发展。研究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关键变量发现,社区有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这些主体在通过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产生互动,互动中的物质信息交流以单向为主,互动的结果是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的提升。变量数据表明,这一时期城市社区的共生行为模式属于偏利共生。实践步入近几年(2016至今)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单位由区、街道转向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与社区治理要素又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从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来看,自2016年到新冠疫情暴发前,中国城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延续着常态化发展,核心在于对以往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已有问题的探索性解决;新冠疫情暴发后,网格化管理承接了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使命,实践方式做了一些应急性调整与“补漏”式改进。就社区治理要素的发展而言,以民政部在2018年选出的101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已对最新进展做了补充)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研究发现,城市社区以协商共治为整体目标导向,形成了多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共享的治理格局,发展出了多样化的治理实践方式。从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核心变量来看,城市社区生成了丰富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发起了多样化的共治活动,活动中的物质信息呈多方多向流动,最终导向了驻区组织的非同步化发展,由此可见,此阶段的城市社区共生行为模式属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在中国城市社区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似乎始终未曾远离。每一次新实践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而新问题又成为了实践再次创新的动力。目前,非对称互惠共生的城市社区实践面临诸多问题,对称互惠共生是其进化方向。从非对称互惠共生到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需要实现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与共生条件的多重转变,对称互惠共生的理想固然美好,但这一转变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基于当下的城市社区实践现状,结合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城市社区要想完成这一转变,首先需要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的充分发展与深度融合。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衷是强化政府对内部层级部门间网络的管理能力。城市社区治理要素发展的实质是社区内公私合作程度的提升与基层党政部门对公私合作网络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学者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的语境下,公私合作程度与网络管理能力是理解网络化治理的两个维度。对比理论植根的实践来看,中国城市社区与美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网络化治理是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双维度发展的最终指向,是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共生理论认为,动力与阻力是影响共生关系进化的两个重要因素,要想推动共生关系发展必须提升动力,消解阻力。网络化治理是城市社区实现对称互惠共生理想状态的技术工具,形塑网络化治理的动力同时也是推动主体增容(共生单元)、强化组织互动(共生界面)、加速物质信息流动(共生条件)之力;阻力则主要是由社区组织的互动方式(共生界面)与组织性质(共生单元)决定的。研究发现,动力因素主要有三个:党政领导力、利益驱动力和科技支撑力。这些动力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单一治理网络可以由多种动力来形成,但通常只有一种动力在发挥主导作用。综合比较前面所有的样本社区及笔者所调研的其他社区,笔者发现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长青街道城建社区的动力因素最为全面,且已初步推进了网络化治理建设。以城建社区为例,本文从实践层面剖析了这些动力因素导向网络化治理的运作过程。此外,本文以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向心力”中的最高施力方(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离心力”为例,剖析了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内在张力。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与阻力明晰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寻强化动力、消解阻力之方法。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价值理念是影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共生(共生除可以是一种主体间形态外,还可以是组织行为的先导,即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原价值,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是以社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行为模式为基点的,所以前者的实施路径也是后者的发展路径,换言之,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条件三个共生行为模式的核心要素(“成果配置”是共生关系最终呈现出的结果)也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实施路径的基本面向。有鉴于此,本文从共生价值体系(价值理念)、治理组织建设(共生单元)、治理行动选择(共生界面)和科学技术支撑(共生条件)四个方面探寻了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施路径。

李浩,黎弘毅[2](2019)在《贵州教育改革开放40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是国之大计,尤其是和平建设时期,发展教育尤其重要。因历史原因、地理原因,贵州教育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改革开放以后,贵州省委省政府认识到发展教育的极端重要性,立足现实、抢抓机遇、后发赶超、尽全力改革发展教育。历经40载,贵州教育发展变化巨大、成绩斐然。由于教育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庞大体系,并且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发展所经历时间长,所经历的事情也多、所涉及的内容繁杂。要梳理好、研究透40年贵州的教育改革这一伟大历史,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仅此抛砖引玉而已。本文试图从改革开放以来的贵州教育政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第一部分主要围绕"贵州教育政策",阐述改革开放以前、改革开放以后贵州教育政策的基本情况、分析贵州教育政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贵州教育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存在的历史教训等。第二部分就"贵州基础教育"进行展开。主要讲述了不同时期的贵州基础教育发展概况,分析了改革开放后贵州基础教育的成就、不足、历史影响及启示。第三部分以"贵州高等教育发展"为主线,介绍了改革开放前后贵州高等教育发展概况,归纳其成就、特点和历史作用。第四部分抓住"贵州民族教育"这一特色,梳理了改革开放前后贵州民族教育的主要历史事实,探讨贵州民族教育的发展规律、总结其经验、指出其不足。第五部分把握"贵州职业教育"这一关键词,搜集整理了改革开放前后的贵州职业教育的主要历史事实,分析了贵州职业教育发展主要措施、成效及问题,探讨其发展历史规律。第六部分紧扣"贵州特殊教育"这一主旨,归纳分析了改革开放前后贵州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概括贵州特殊教育发展的成就,了解贵州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其给后人的启迪。

郭淑红[3](2017)在《探析区域图书馆联合服务协作模式——以东莞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区域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已成趋势,文章以东莞区域图书馆界的探索为研究目标,分析了东莞区域图书馆合作的优势与适应性,并提出了图书馆联合服务协作的模式架构。

龚蛟腾[4](2015)在《改革开放后图书馆事业的复兴与开拓(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后,中国图书馆事业走上复兴与开拓之路,重归世界图书馆事业发展之途,并在诸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图书馆资源建设从恢复到发展,管理规范从回归到新建,业务工作从变革到超越,发展阶段从传统到现代,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从普及到提高,图书馆学学术研究从引进到创新,图书馆事业合作交流从偶然走向常态,图书馆事业发展反思从感性迈向理性。

李萍[5](2013)在《中小学图书馆馆际协作与资源共享的探索》文中提出在目前中小学图书馆普遍存在经费不足、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校际之间图书馆有限馆藏资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读者对文献与信息的需求。文章认为,探索和实践学校馆际协作与资源共享,是解决中小学图书馆书刊资源短缺,满足读者对文献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

李萍[6](2012)在《中小学图书馆馆际协作与资源共享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阐述中小学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小学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实现中小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对策。

王爽[7](2012)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如今我们已经走上了信息高速公路时代,意味着信息已逐步取代了物质和能量,成为当今社会的最为根本的财富和资源。信息化的社会即将来临,高校图书馆如何面对社会变革的重大冲击,如何更好地建设高校图书馆以达到资源共享,本课题及由此而得出。高等学校图书馆作为一个整体,是指大学图书馆和学院图书馆等,也是高等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其服务对象是高校教学与科研。高校图书馆拥有国内最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而单一型高校图书馆,或者某些收藏力相对低下高校图书馆不可能对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包罗万象,更不可能及时地为各类型用户提供全方位、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因此,适时地加强对高等院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是摆在高校图书馆人面前的首要任务。论文从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概念出发,研究了近年来信息资源的理论基础分别是信息交流论、整体效应论、价值理论、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在研究这些理论基础的基础上为本文进一步研究信息资源共享现状和发展做了铺垫。通过对信息资源共享实践研究和理论的发展现状的阐述:如在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的规模大小,发展程度快慢、实际应用效果好坏及取得的成绩等方面对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进行评估。本文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做了比较研究,在比较的基础上研究哪一种模式才是适合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同时提出了影响高校信息资源共享的因素。对区域跨系统模式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做了系统的描述,并提出了其相应的保障体系机制,为网络环境高校信息资源共享保驾护航。

乔丽[8](2011)在《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昆山中等职业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等职业学校的图书馆是中职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服务为宗旨,以技能为导向”的背景下,图书馆的大力投资后,中等职业中学图书馆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水平?能在多大程度上融入并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呢?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在当前的整体发展水平又如何?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作为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笔者结合多年的运用图书馆的经验,通过运用比较法、观察法、调查法和文献法等各种研究方法,针对上述问题,对昆山市三所中等职业中学的图书馆基本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与分析,根据当前图书馆发展的形势和现有的现代化管理手段,阐明了图书馆发展滞后的原因和不良影响,同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推动中等职业中学图书馆发展的若干举措。论文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第二部分:昆山市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的发展现状;第三部分:昆山市中等职业中学图书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昆山市中等职业中学图书馆发展滞后的不良影响;第五部分:昆山市中等职业中学图书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六部分:中等职业中学的若干对策;第七部分:结论和讨论。

李淼[9](2011)在《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进入到一个新时期,出现了一些全新的社会矛盾。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机会与结果的不平等在社会逐渐蔓延开来,发展理念严重拷问着社会的公平秩序。教育作为提高人的内在素质以消除外部条件影响的工具,原本是缩小社会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教育的差距同样在加大,这将直接导致未来城市和乡村居民在知识结构、经济地位和收入方面差距的扩大。以解决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问题为目的的和谐社会理论,由于其强调的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观念相契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入了一个新境界。在我国大力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在弱化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以及在我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范围内彰显教育公平的价值和消弭教育不公平带来的危害,就显得非常有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平台上探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全文除第一章绪论外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二章。分析选题的研究意义,论述了促进教育公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社会公平理念作为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旨需要通过社会公平来体现。公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社会稳定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功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和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第二部分为第三章和第四章。分析选题的背景和现实基础,剖析了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中国基础教育不公的现状及危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中国的二元结构不仅表现为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还表现为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长期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笔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城乡教育差距历程、状况及其危害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为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分析选题的深层次原因,从社会分层因素、制度因素和政策因素三方面对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城乡教育不公现象进行内在的探讨。笔者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体制性障碍是城乡教育不公的根源,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政策性弊端导致城乡教育不公的衍生。城乡二元结构下社会分层和教育公平的相互影响使得城乡教育不公持续扩大。以此为中心,对各个子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第四部分为第八章。选题的解决方案初探,通过国外实现教育公平经验的借鉴,结合弱化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具体措施,以及当前政府教育职能的转变,对目前我国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公平的方法进行初步探讨。笔者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城乡教育不公的根本原因,单纯通过教育制度政策的改革并不能完全实现教育公平。只有通过改革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推行城乡一体化战略以削弱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最终达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弱化及良性发展,同时,结合政府教育职能的转变,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实行政府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政府教育政策的改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公平。

伍漳英[10](2006)在《在课程改革中构建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文中研究说明构建中小学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是推进课改有效阵地之一。它必将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资源,在教育教学转型期发挥独特的作用。如何打造中小学图书馆资源共享的“航空母舰”是图书馆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建立协作网——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协作网——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关注热点的社区管理研究
        (二)以社区网络化治理为前沿议题的社区治理研究
        (三)社区由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的发展研究
        (四)共生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
        (一)城市社区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
        (四)共生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共生理论
    三、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同质下延: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兴起
    一、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缘起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初始历程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创形态(2004)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成长(2005-2012)
    二、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同质化下延分析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体多数属于体制内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推进了政策执行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与限度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限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利共生:网格化管理强化与治理主体培育
    一、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新探(2012 年末-2015)
        (一)2013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减负增效
        (二)2014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三社联动
        (三)2015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政社互动
        (四)2013-2015 年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总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偏利共生行为模式研判
        (一)共生单元具备: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
        (二)共生界面生成: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设立
        (三)共生条件满足:单向为主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提升
    三、中国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与困境
        (一)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
        (二)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困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对称互惠共生:网格化管理新突破与治理要素新发展
    一、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的新实践(2016-至今)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新突破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要素的新发展
        (三)近年来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整体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剖释
        (一)共生单元具备:丰富的治理主体生成
        (二)共生界面生成:多方发起的活动开展
        (三)共生条件满足:多向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组织间非同步性进化
    三、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与问题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向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前行的目标、动力与阻力
    一、网络化治理:中国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一)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网络化治理:实现理想状态的工具设计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系统结构
        (四)网络化治理系统结构建构的基础条件
    二、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党政领导力
        (二)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利益驱动力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科技支撑力
    三、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阻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目标和利益冲突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内在张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共生: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
        (一)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
        (二)价值理念是影响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共生价值体系
    二、丰富共生主体: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组织建设
        (一)在双向需求导向下,选择刚性约束
        (二)在目标需求导向下,采用弹性约束
        (三)在利益需求导向下,实施有效激励
    三、完善共生界面: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行动选择
        (一)以协商为基础,形成主体间的共识共信
        (二)以共治为主线,强化主体间的共担共监
        (三)以共享为旨归,推动全主体的双维进化
    四、优化共生条件: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技术支撑
        (一)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治理网络平台
        (二)以平台为依托,联通社区治理主体
        (三)以问题为导向,健全运行保障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贵州教育改革开放40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后贵州教育政策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的教育政策发展概况(1949-1978年)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政策发展概况(1978-)
    (三)贵州教育政策实施所取得的成就
    (四)贵州教育政策的特点
    (五)贵州教育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二、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基础教育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的贵州基础教育概况
    (二)改革开放以后贵州基础教育概况
    (三)改革开放以后贵州基础教育的成就及不足
    (四)贵州基础教育发展的启迪
三、改革开放后贵州高等教育研究
    (一)改革开放以前贵州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二)改革开放后贵州高等教育发展概况(1977-2017)
    (三)贵州高等教育发展特点
    (四)贵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作用
四、改革开放后贵州民族高等教育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贵州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二)改革开放后贵州民族高等教育概况
    (三)贵州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因
    (四)贵州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五)贵州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建议
五、改革开放后贵州职业教育
    (一)改革开放以前贵州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二)改革开放后贵州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三)贵州职业教育发展特点
    (四)贵州职业教育的历史作用
六、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一)改革开放以前贵州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二)改革开放后贵州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三)改革开放后贵州特教育殊基本经验及存在问题
    (四)贵州特殊教育发展对贵州的影响
附录

(3)探析区域图书馆联合服务协作模式——以东莞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东莞区域图书馆联合服务协作模式的特色与适应性分析
    1.1 东莞区域图书馆联合服务协作模式的特色
        1.1.1 灵活性。
        1.1.2 高效率。
        1.1.3 利益平衡机制。
    1.2 东莞区域图书馆联合服务协作模式的适应性分析
        1.2.1 合作基础良好。
        1.2.2 合作经验丰富。
        1.2.3 读者的迫切需求。
2 东莞区域图书馆联合服务协作模式的构建 (见图1)
    2.1 东莞区域图书馆联合服务协作成员
        2.1.1 狭义的东莞区域图书馆联合服务协作成员。
        2.1.2 广义的东莞区域图书馆联合服务协作成员。
    2.2 东莞区域图书馆联合服务协作模式
3 东莞区域图书馆联合服务协作模式的运作策略
    3.1 图书馆间的服务联合
    3.2 寻求与外界的合作服务
4 结语

(4)改革开放后图书馆事业的复兴与开拓(续)(论文提纲范文)

5 图书馆学的专业教育:从普及到提高
    5.1 图书馆学专业的学校教育
    5.2 图书馆学专业的社会教育
    5.3 图书馆学专业的教育改革
6 图书馆学的学术研究:从引进到创新
    6.1 图书馆学研究的依托平台
    6.2 图书馆学探索的本体回归
    6.3 图书馆学学科的自主发展
7 图书馆事业的合作交流:从偶然到常态
    7.1 图书馆交往合作日益密切
    7.2 图书馆资源共享逐步扩大
    7.3 图书馆学学术交流愈发频繁
8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反思:从感性到理性
    8.1 图书馆事业的纠偏与发展
    8.2 图书馆理念的自省与升华
    8.3 图书馆学研究的反思与创新
9 结语

(5)中小学图书馆馆际协作与资源共享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小学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性
2 中小学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2.1 为进一步发挥中小学图书馆的作用创造条件
    2.2 提高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3 中小学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的可行性
    3.1 建立中小学图书馆网络协作组织, 是实现资源共享可行性的基础
    3.2 重视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 是实现资源共享可行性的人力保障
    3.3 建立计算机网络化是实现资源共享可行性的必要条件
4 如何实现中小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
    4.1 中小学图书馆应该先建立数据中心
    4.2 建立图书馆联合采编中心
    4.3 加强各图书馆之间的横向联系

(7)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共享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
    2.1 信息资源共享的概述
    2.2 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基础
        2.2.1 信息交流理论
        2.2.2 整体效应理论
        2.2.3 价值理论
        2.2.4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第3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比较研究
    3.1 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共享模式
        3.1.1 全国性跨系统共建共享模式
        3.1.2 全国性系统内共建共享模式
        3.1.3 CALIS
    3.2 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共享模式
        3.2.1 OhioLINK
        3.2.2 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
    3.3 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比较研究
        3.3.1 馆藏地域协作模式
        3.3.2 馆藏内容协作模式
        3.3.3 组织协作模式
        3.3.4 采购协作模式
        3.3.5 Wiki共享模式
第4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影响因素分析
    4.1 标准化因素分析
    4.2 人才因素分析
    4.3 技术因素分析
    4.4 经济因素分析
第5章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保障机制研究
    5.1 制度法规保障机制
    5.2 平衡与协调共享的机制
    5.3 人才保障机制
    5.4 经费保障机制
    5.5 利益保障机制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8)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昆山中等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开展图书馆研究的背景
        1.1.2 图书馆调查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主要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对图书馆发展研究的现状
        1.3.2 国外对图书馆发展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昆山市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2.1 调查研究的开展
        2.1.1 昆山及昆山三所中等职业学校概况
        2.1.2 昆山市三所中等职业中学图书馆的发展状况调查的开展
    2.2 中等职业中学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第三章 昆山市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文献信息储量少,馆藏质量差
    3.2 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3.3 图书馆的条件保障较差
    3.4 图书购置经费严重不足
    3.5 图书馆的现代化基础薄弱
第四章 昆山市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发展滞后的不良影响
    4.1 不利于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素质的培养
    4.2 影响师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4.3 制约了师资的发展
第五章 昆山市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图书馆意识的缺失是中等职业中学图书馆发展滞后的主观性因素
    5.2 教育经费的紧缺扼制了图书馆各方面的建设
    5.3 图书馆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足降低了服务水平以及对文献的开发程度
    5.4 整体上缺少统一有效的管理
第六章 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发展的若干对策
    6.1 以德育教育为契机,增强图书馆意识,刺激信息需求
    6.2 推动图书馆立法,保证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建设资金的到位
    6.3 落实人才的引入和培训机制,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6.3.1 引进图书馆专业人才
        6.3.2 做好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6.3.3 提高待遇,提高道德素质,稳定队伍
    6.4 通过深化管理和加强信息技术的整合推动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
    6.5 加强图书馆的评估督导体制,科学引导图书馆不断向前发展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1.3 国内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第二章 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2.1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社会公平理念的发展脉络
        2.1.1 社会公平理念的源头——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平理论
        2.1.2 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社会公平理念的探索
        2.1.3 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公平理念的最新理论平台
    2.2 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旨需要通过社会公平来体现
        2.2.1 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2.2.2 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
        2.2.3 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动力
    2.3 公平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功能
        2.3.1 公平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社会稳定功能
        2.3.2 公平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社会建设功能
    2.4 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
        2.4.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2.4.2 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2.4.3 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章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及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3.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3.1.1 西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3.1.2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统筹理论
    3.2 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演化进程
        3.2.1 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背景
        3.2.2 形成阶段: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
        3.2.3 改善阶段:改革开放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3.2.4 固化阶段:九十年代后至今
    3.3 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特征、成因分析及危害
        3.3.1 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
        3.3.2 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成因分析
        3.3.3 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危害
    3.4 良性与恶性的城乡二元结构
        3.4.1 良性的城乡二元结构
        3.4.2 恶化与固化的二元结构
第四章 教育公平理论及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基础教育不公现状
    4.1 教育公平的解读
        4.1.1 教育公平思想的溯源
        4.1.2 教育公平的内涵和时代特性
        4.1.3 西方社会哲学理论流派有关教育公平的思想
        4.1.4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公平的思想
    4.2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基础教育公平的现状
        4.2.1 建国以来我国城乡基础教育的演变历程
        4.2.2 当前城乡基础教育不公现状
    4.3 长期教育不公的社会危害
        4.3.1 对个体的危害
        4.3.2 对社会的危害
        4.3.3 对教育本身的影响
第五章 中国城乡基础教育不公的根源: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体制性障碍
    5.1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体制性障碍
        5.1.1 总论
        5.1.2 政府间的利益结构变动导致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5.1.3 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与其财政能力不相称
        5.1.4 义务教育制度的城乡推行差异
    5.2 二元教育体制下的衍生问题分析
        5.2.1 城乡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差异
        5.2.2 二元体制下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
        5.2.3 农村义务教育可及性的相关社会问题
    5.3 城乡体制性教育不公平的深层次原因——对现行政府教育体制的理性分析
        5.3.1 管理主义政府模式的诟病
        5.3.2 政府的保障和监管职能弱化
        5.3.3 教育资源配置体制的分化
第六章 中国城乡基础教育不公的衍生: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政策性弊端
    6.1 城乡基础教育政策定位偏差的内在分析
        6.1.1 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定位不清
        6.1.2 扶贫与赶超的政策定位冲突
    6.2 城乡基础教育政策落实偏差带来的具体社会问题
        6.2.1 “择校”问题
        6.2.2 重点学校问题
        6.2.3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6.3 城乡政策性教育不公平的深层次原因——对现行政府教育决策机制的理性分析
        6.3.1 政府教育决策中的公共职责缺失
        6.3.2 教育政策的民主性亟待加强
        6.3.3 国家教育法制有待健全
第七章 中国城乡基础教育不公的扩大:城乡二元结构下社会分层和教育公平的相互影响
    7.1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社会分层
        7.1.1 社会分层的内涵及我国社会分层的现状
        7.1.2 教育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功能
    7.2 社会分层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7.2.1 总论
        7.2.2 社会分层对学生占有文化、信息资源的影响
        7.2.3 社会分层对学生价值观、知识和能力的影响
        7.2.4 社会分层对学生受教育年限、占有学校教育资源的影响
    7.3 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弱化
        7.3.1 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学生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的影响
        7.3.2 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的表现
        7.3.3 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的危害
    7.4 总结:城乡二元结构下社会分层和教育公平的相互影响
第八章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城乡基础教育公平实现之路初探
    8.1 国外教育公平经验的借鉴
        8.1.1 国外教育公平经验介绍
        8.1.2 国外教育公平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8.2 弱化城乡二元结构是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根本途径
        8.2.1 改革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8.2.2 有机地使用强制性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以消除二元户籍制度
        8.2.3 因地制宜地推行城乡一体化战略以弱化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8.3 政府教育职能的转变
        8.3.1 政府教育责任伦理的实现
        8.3.2 推进教育公平是政府的基本责任
    8.4 教育制度的改革
        8.4.1 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教育改革
        8.4.2 清晰城乡教育的权责主体以促进教育公平
        8.4.3 完善基础教育公共财政体制,构建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8.4.4 在利益平衡的基础上建立教育资源均衡机制
    8.5 教育政策的改进
        8.5.1 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8.5.2 通过补偿措施保障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
        8.5.3 通过教育法规的完善来促进教育公平
        8.5.4 努力推行多元化办学和多元化教育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 1 云贵地区县城、农村基础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附 2 湖北地区县城、农村基础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附 3 江苏宿迁县城、农村基础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附 4 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县城、农村基础教育调研状况报告对比

四、建立协作网——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D]. 宋晓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2]贵州教育改革开放40年研究[J]. 李浩,黎弘毅.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
  • [3]探析区域图书馆联合服务协作模式——以东莞地区为例[J]. 郭淑红.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7(06)
  • [4]改革开放后图书馆事业的复兴与开拓(续)[J]. 龚蛟腾. 图书馆, 2015(03)
  • [5]中小学图书馆馆际协作与资源共享的探索[J]. 李萍.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3(04)
  • [6]中小学图书馆馆际协作与资源共享探究[J]. 李萍.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2(12)
  • [7]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研究[D]. 王爽. 吉林大学, 2012(10)
  • [8]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昆山中等职业学校为例[D]. 乔丽. 苏州大学, 2011(06)
  • [9]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 李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12)
  • [10]在课程改革中构建文献资源共享平台[J]. 伍漳英.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6(11)

标签:;  ;  ;  ;  ;  

建立协作网络——中国中小学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