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Intranet广域互连系统的分析与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福兴[1](2017)在《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中的大规模优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化石能源因长期、大量利用而面临自身储量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的双重压力,以风力、光伏为代表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术及装备的迅猛发展为转变能源消费方式、实现能源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针对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量大面广、能量密度低、管控难度大、弃风弃光现象时有发生的难题,能源互联网(Energy Internet,EI)应运而生,它综合能源网和互联网的先进技术、理念,以传统能源骨干网、输配网为基础,着重对能源网络的中、低压输配端进行升级改造,致力于实现能源流、信息流的端对端双向流动,并通过信息、物理层面的深度融合,实现大规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经济高效地“就地利用、就近消纳、跨层交互、跨区输配、即插即用、需则可用”。基于能源局域网(Energy Local Area Network,ELAN)、多能源局域网的网内网外协同优化、跨层分区联合经济调度等是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领域中的前沿热点问题,旨在根据源、网、荷、储等内部节点和邻域/非邻域能源局域网之间的互联匹配关系,实现实时供需平衡、可再生能源利用最大化及系统运行费用与收益差值最小化的能量管控目标。针对该类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分层递阶的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架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能源局域网网内、网外协同优化模型和多能源局域网跨层分区能量调度与协同优化模型,并将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的理论、方法引入到问题的求解过程中,主要工作具体总结如下:(1)结合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的节点类型、连接关系及交互规则,提出并构建了基于分层递阶的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框架。首先,按照“分层分区、区内自治、区间协同”的优化策略并考虑各互联节点在组成结构、功能作用等方面的差异性,将能源互联网系统自下而上分为局域供需管控层、区域集中调度层和广域需求匹配层,并分别对各层的结构、功能、运行模式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其次,设计了考虑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的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问题的分层决策框架;最后,给出了基于分层递阶的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整体解决方案。(2)研究并提出了适用于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的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方法,重点剖析了基于合作协同演化(Cooperative Co-evolution,CC)算法框架下的大规模决策变量分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差分分组(Improved Differential Grouping,ImpεDG)方法,并验证了该方法在分组效率、质量及嵌入到基于合作协同演化算法框架中求解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Large Scale Global Optimization,LSGO)问题的优越性。首先,指出计算误差是导致差分分组结果不准确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用于剔除计算误差的差分分组矩阵;其次,利用差分分组矩阵准确识别出可分变量、直接/间接不可分变量,并将其分至对应的子空间;再次,考虑到分组后仍存在决策变量个数较多的高维子空间,故将这些高维子空间中的变量进一步划分至维度更小的子空间,以提高求解器的求解效率与求解质量;最后,将采用ImpεDG分组方法得到的分组结果嵌入到基于合作协同的演化算法框架,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信度和效度。(3)描述和分析了考虑多源-荷-储协同优化的能源局域网网内、网外协同优化问题,提出了经简化后的能源局域网系统能量管理与优化调度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适用于网内、网外各可调度单元协同优化的数学模型。首先,系统介绍了能量管控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单元及其交互过程;其次,以系统运行费用与收益差值最小化为优化目标,构建了综合网内、网外各可调度单元的功率-费用模型,并给出其在产能充足、匮乏两种运况下的优化调度策略;最后,设计了有/无需求响应、有/无同级直连能源局域网模式下的三种优化调度方案,并采用考虑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的协同演化算法对不同调度策略下的各优化方案进行优化求解、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无法通过自协调实现自平衡的情况下,考虑能源局域网优先与其邻域/非邻域能源局域网就近进行能量交互后,如有必要再与公用电网进行能量交互的模式比其直接与公用电网进行能量交互的模式具有更大优势。(4)针对包括多能源局域网集群、大规模产能/用能集群的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问题,提出了多能源局域网跨层、分区的能量调度与协同优化策略,并验证了该策略的可行性、有效性。首先,系统阐述了能源互联网模式下多能源局域网系统能量管理与协同优化问题,并依次给出了多能源局域网跨层、分区能量调度与协同优化的6种典型运行场景;其次,考虑分层分区后各节点间的差异性和交互关系,系统地构建了能源互联网各层能量管理与优化模型;再次,分阶段给出并介绍了适用于联网模式下能源互联网系统各层能量协同管控过程与优化方法;最后,采用由18个能源局域网组成的能源互联网系统对本文所提的模型、方法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经济高效地实现多能源局域网跨层跨区能量联合调度,并能给出具体、合理的能量输配方案。
许睿[2](2012)在《广域网优化技术在云天化国际网络系统升级与改造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云南云天化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所使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广域网系统已经实现对全公司所属各分子公司的覆盖,实现了公司网络系统一体化,集中化的功能。但是,随着公司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已往运行情况良好的广域网系统也出现了新的挑战,由于广域网系统面临的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公司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对其的改造和优化迫在眉睫。本论文针对公司广域网系统改造与优化项目的项目背景、项目目的和项目范围,分析了公司广域网系统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公司广域网系统改造与优化项目的进行了需求分析和系统总体设计。同时,针对此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验证性测试。最后,按照总体的设计方案为公司广域网系统升级和改造项目进行实施。在本论文完成时,所建议的实施方案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工作,建设完成的系统运行情况良好。此次的项目改造,将使得公司网络系统在未来3-5年内能够为公司信息化建设提供稳定与可靠的支持。
董雪源[3](2012)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力系统广域保护通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电力工业正从全国联网、西电东送、超高压、大机组的发展阶段向特高压、智能电网、绿色发电的发展新阶段转变。我国电网在供电可靠性提高的同时,其运行控制难度也在增大。互联电网中一旦出现能够引发电网大面积停电的严重故障,将会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高速、准确动作的继电保护和可靠、及时的紧急控制可减小互联电网大停电事故的影响范围,降低由于停电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但国内外多次大面积停电事故的经验教训表明传统继电保护存在的问题有可能威胁到互联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广域保护系统的提出为保证互联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控制手段。实时可靠的通信是实现广域保护系统的关键环节之一。由于广域保护系统具有系统结构多样、覆盖地域广、布点多、通信过程复杂等特点,电力系统中传统点对点或专线通信方式已不能适应广域保护系统的通信需要。在智能电网快速发展的趋势下,为满足电力系统各种控制信息及其他运行信息运行于同一电力信息专用网络平台的需要,基于互联网标准的电力系统企业内联网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基于互联网协议的通信技术将为实现广域保护系统通信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研究网络通信模式下满足电网保护和控制系统信息传输实时性和可靠性需求的通信技术,对广域保护系统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互联网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广域保护系统信息传输中的应用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研究了互联网服务质量保证技术和网络传输层流控传输协议在保证广域保护系统信息传输实时性和可靠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在EPOCHS平台上构建基于电网标准测试系统的广域保护系统仿真模型的方法。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互联网通信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信息的传输以及广域保护系统投入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介绍了广域保护定义和系统结构,分析了广域保护通信需求,并分别对互联网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和广域保护通信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说明了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为保证电力系统信息综合传输中各种信息业务的服务质量,提出一种改进的最坏情况下公平的加权公平队列(mproved worst-case fair weighted fair queueing plus,IWF2Q+)调度算法。该算法通过在WF2Q+算法的虚拟开始时间和虚拟完成时间计算公式中引入“虚拟延迟时间”,解决了电力系统信息综合传输中由WF2Q+算法导致的推迟传输高优先级信息业务分组的问题。以NS2为工具,建立了基于区分服务体系结构模型的IEEE14母线系统信息综合传输网络仿真模型,运用网络仿真方法定量评估了以IWF2Q+算法实现基于区分服务体系结构模型的电力系统信息综合传输时各类信息业务的实时性和公平性。仿真结果表明IWF2Q+算法降低高优先级信息业务分组延时,同时兼顾综合传输的各类信息业务间的公平性,证明了1WF2Q+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电力系统广域控制系统需要可靠实时的信息传输。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力系统企业内联网将成为广域保护和控制系统的通信平台。文中对基于区分服务体系结构模型的服务质量保证措施在电力系统企业内联网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利用EPOCHS平台构建了基于IEEE50机改进测试系统的广域频率稳定预测控制及通信系统仿真模型。利用该模型仿真研究了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的广域控制系统信息传输的服务质量保证问题。构建了采用集中式结构的主从式广域频率稳定预测控制Agent系统,设计了层次化星环拓扑结构的通信网络仿真模型,在EPOCHS中实现了PSS/E和NS2的联合仿真。仿真结果证实了服务质量保证措施的有效性。分析比较了IntelliGrid体系结构备选的通信故障恢复技术,指出SCTP是一种能够在传输层提供通信恢复服务的协议,在电力通信系统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在重点分析SCTP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了SCTP与TCP协议的特性。采用网络仿真的方法研究了网络链路发生故障断开情况下,基于SCTP多宿性路径切换特性的网络级容错机制。针对SCTP原多宿性路径切换方法的不足,提出一和(?)SCTP改进多宿性路径切换方法。仿真验证了该方法在单路由器网络模型和多路由器网络模型中应用的有效性。论文率先将SCTP应用于广域后备保护通信,以解决电力通信网络与输电线路同时故障时,通过保证信息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来保证广域后备保护迅速可靠动作的问题。给出一种提高SCTP通信实时性的措施,并将该措施及SCTP改进多宿性路径切换方法应用于广域后备保护信息传输。在EPOCHS上构建了一种用于变电站集中式广域后备保护系统通信方式研究的仿真模型,完成通信网络及SCTP、广域后备保护Agent系统和电网建模工作。仿真验证了所提出的通信方式在广域后备保护信息传输中应用的有效性。
鲍乐峰[4](2010)在《基于分类业务的高可用广域互联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以可口可乐网络改造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种业务与IT已经不可分割的紧密结合在一起,很多大型企业为实现数据大集中,都建立了自己的数据中心,各个分支机构的多种业务都需要通过广域网访问数据中心来运转。因此,作为承载业务的广域网络的高可用性成为信息系统可靠运行的关键,如何保证广域互联网络的高可用性,保证各类业务的顺利开展,成为当前很多大型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要考虑的重点。本文以可口可乐公司杭州数据中心与下属厂房之间的广域互连为例,在可口可乐公司现有的主备冗余方式的网络设计基础上,根据实际使用广域网络的带宽小、易拥塞及不可控性和可口可乐数据业务分类多,差异大的流量不均衡的特点,针对分类业务从拓扑路由及策略、流量保证和拥塞控制、业务优先级控制、负载平衡上,对现有状况进行改进,提出基于分类业务的高可用广域互联网络的解决方案并进行了实施。本文的主要工作是:1.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例,分析杭州数据中心广域互连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广域互连改造和建立高可用广域网络连接的需求。2.对高可用性网络实现技术进行研究,提出可口可乐公司高可用广域互连网络的规划和设计方案。3.以可口可乐杭州数据中心为例,测试并成功实施了基于分类业务的高可用互联网络的项目。该网络改造方案顺利建成后,经过可口可乐公司半年多的运作,不仅在网络性能上得到了很大改善,提高了对当前广域网络分类数据业务的可用性,而且进一步推动了信息化的开展,促进了业务的增长。本项目的成功实施表明基于分类业务的高可用广域互连网络的设计改造达到了预期效果,为可口可乐数据中心的发展、公司未来业务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卢庆菲[5](2009)在《Intranet IPv6网络集成过渡平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IPv6协议)和IPv4一样是工作在网络层的协议,它是TCP/IP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IPv6协议吸收了IPv4的优点并弥补了其不足,它具有地址空间巨大、支持地址自动配置即插即用等优点。目前,IPv6已成为NGI、NGN的核心技术。今后的Internet采用IPv6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Intranet是基于用TCP/IP技术构建的内联网,它可以实现Internet上的一切服务。当前的Intranet是基于IPv4协议的,这并不符合网络发展的趋势。IPv6协议的种种新特性,可以为企业在下一代互联网中的应用提供更好的支持,应尽快建设基于IPv6的企业网或对基于IPv4的企业网进行升级。本文主要研究了IPv4/ IPv6过渡阶段的网络互连问题、网络服务迁移问题、网络安全问题,提出了Intranet IPv6网络集成过渡平台的总体方案。该方案采用层次结构设计与模块结构设计相结合的方式,自下而上将网络硬件架构、网络服务体系、网络互连体系、网络安全体系、网络开发平台、服务管理平台、用户接口平台七个模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各模块相互独立并且相辅相成,共同满足Intranet从IPv4到IPv6的过渡需求。研究Intranet IPv6集成过渡平台,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分析比较双协议栈、隧道、翻译三种典型的IPv4/IPv6过渡技术的工作机制及适用场合。详细论述了基于无状态地址映射的网络互连技术——IVI的工作原理、工作模型,分析其可行性,并提出应用IVI技术的Intranet IPv6网络互联方案。2.分析IPv4/ IPv6的服务迁移问题,提出网络集成服务体系的设计思想,给出框架模型,设计出支持IPv4/ IPv6用户访问的网络服务体系模型。本文采用开放源代码的Linux环境作为服务器操作系统,每一种服务器单独构成一个服务模块,方便剪裁灵活搭配。3.分析了伪造源地址攻击的危害,将源地址验证纳入Intranet IPv6安全体系。应用逐跳选项扩展首部的新特性,设计出带有源地址验证选项的扩展首部,提出了一种新的IPv6源地址验证方案。4.分析IPv6网络中新的安全问题,针对现有IDS无法检测经过IPsec加密数据的入侵现象的问题,应用LDAP这一轻量级目录访问协议,设计出可以解决IPsec加密通信问题的IPv6 IDS模型。5.针对网络服务种类繁多,配置复杂,管理任务量大的问题,设计一款网络服务管理软件,管理多种服务器的配置。以DHCP服务器、FTP服务器、DNS服务器为例,实现了对三种服务器的监测管理功能。目前,并没有Intranet IPv6网络集成过渡平台在理论上、实施上的完整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对IPv4/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提出了Intranet IPv6网络集成过渡平台的设计方案,并详细描述了它的特征、功能、服务、过渡和兼容机制。该平台研究IPv4/IPv6的过渡策略,提出了应用IVI技术的Intranet IPv6网络互连方案部署;研究服务迁移策略,提出网络集成服务体系的设计思想并设计出一款网络服务管理软件;研究网络安全策略,提出新的IPv6源地址验证方案和IPv6 IDS模型设计。该平台是IPv4/IPv6过渡的综合技术平台,为企业网向IPv6的过渡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适用于过渡阶段的企业网络,具有实用和推广价值。
吴孟珠[6](2007)在《IT环境下价值链会计研究》文中指出价值链会计是会计的一个新领域,是价值链管理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会计理论及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由于价值链会计的历史仅仅3、4年,研究资料非常少,已有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价值链会计的基本理论要素,基本没有很系统的专门研究。根据已有的资料,本文在会计基本理论、价值链管理基本理论、供应链管理基本理论及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构建了价值链会计的理论要素、核算体系、基于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体系、事前的预算体系、事中的实时控制体系、事后的业绩评价体系,并探讨了价值链会计在涉农企业的应用及价值链管理在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应用情况。目的在于推动价值链会计理论的发展及加快价值链会计在实际中应用的步伐。全文包括九章内容及研究的缺陷和展望共十部分内容。第一章导论。简要介绍了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创新之处,并对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简要的评述。第二章价值链会计研究的理论基础及信息技术支撑体系。该章首先界定了价值连会计的有关概念,其次介绍了价值链会计产生的理论基础与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价值链会计是价值链管理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会计理论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信息技术是价值链会计理论构建及在实践中应用的支撑体系,离开了这个IT环境,价值链会计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在实践中也是无法应用的。这部分是整篇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价值链会计的基本理论。该部分介绍了价值链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及价值链会计的基本理论要素。价值链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价值链会计的目标。构成价值链会计的各种理论只有以价值链会计目标为依据,才能可靠和首尾一贯地形成体系。在此逻辑起点理论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价值链会计的本质、目标、对象和会计要素、职能、基本假设和原则。明确这些内容是构建价值链会计核算、预算、控制及业绩评价体系的前提。第四章IT环境下价值链会计核算体系。该章首先阐述了如何确认和计量价值链会计中的对象,其次从价值链会计核算的思路、程序、凭证设计、账户处理及账务处理角度探讨了如何构建价值链会计核算体系。价值链会计的核算体系是基于业务流程的作业增值核算。最后探讨了价值链会计的核算过程如何反映在信息系统中,即介绍了价值链会计的业务循环系统。第五章基于XBRL的价值链会计财务报告体系。由于传统的财务报告都是PDF、DOC、HTML等格式的非结构化文档,甚至是纸介质的打印版,难于查询,更难于进行数据分析,无法获得信息使用者所需求的信息。该部分研究的基于XBRL语言的价值链会计财务报告是一种网络财务报告,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可靠、廉价的财务报告方式,以便于价值链上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能方便、及时的运用价值链会计核算体系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管理与控制。该部分是从XBRL价值链会计财务报告产生的背景、XBRL的技术特点及基于XBRL的价值链会计财务报告的应用三个方面展开的。第六章IT环境下价值链会计预算体系。首先介绍了价值链会计预算的概念、特点、作用和目标。其次介绍了外部价值链同步预算体系。外部价值链会计预算体系主要是运用一定的协调机制,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同步生产进度控制、同步生产节奏控制和同步生产能力控制,达到对价值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一个较稳定的预算。最后构建了内部价值链预算体系—基于作业管理的作业基础预算。第七章IT环境下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体系。首先阐述了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的必要性、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的内涵、IT环境下价值链会计的会计流程重组及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的方法。其次探讨了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的对象、内容、目标和框架。要实现价值链会计的实时控制,必须在IT环境下对其流程进行重组,该章的第三部分介绍了如何在IT环境下重组会计流程及重组后价值链会计流程的特点。该章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价值链实时控制的方法是预算控制、标准成本控制及责任成本控制。第八章IT环境下价值链会计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首先介绍了价值链会计业绩评价的理论,即业绩评价的特点、作用及内容,其次探讨了价值链会计业绩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及研究了如何建立整个价值链业务流程业绩评价指标、价值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业绩评价指标和企业内部业绩评价指标。最后介绍了在业绩评价之后如何建立价值链企业激励机制。第九章价值链会计在涉农企业的应用。首先介绍了涉农价值链的概念、分类及特征,其次研究了构建涉农企业价值链会计应注意的问题。该章的最后就价值链管理在光明乳业有限公司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根据光明公司价值链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合光明公司价值链应采取的对策。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对本文研究存在的缺陷进行总结并展望了价值链会计研究的前景,对整篇文章起到一个总结性的作用。
刘泽民[7](2007)在《攀钢钢企总公司信息化建设方案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各类企业或单位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络、MIS或ERP系统,为企业的发展和升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过若干年企业信息化的风风雨雨之后,我们的IT服务商和企业能较为理性地看待和对待信息化建设,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对大中型综合企业)近年来更多的是强调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多为采取分步投入实施,以最大限度规避或降低风险,并获取最大利益。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管理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宏观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管理在经历了“生产管理”和“混合管理”时代后,进入了全面市场经济时期的“新管理”时代,管理效能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安排企业内部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效能已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不可逾越又十分紧迫的问题。因企业的性质、规模、产品种类、人力、物力、财力及合作IT商家等各有不同,则企业信息化的方案也不尽相同。在当今各类企业,尤其是我国大中型企业普遍对信息化建设(特别是ERP)还在进行反思的大背景下,在如何进行又不得不进行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较为矛盾的情况下,怎样设计出一个具有广泛适用性、实用性和可接受性的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显然具有较高地应用和实用价值。方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攀钢钢城企业总公司对各类信息的具体需求,分步完成攀钢钢企总公司信息化建设。在本方案设计中,对攀钢钢城企业总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方案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设计,包括系统网络平台及主要应用软件(OA、集中财务处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生产计划与执行跟踪系统及产品与市场管理信息系统),其中对网络平台设计采取三种方案进行比较,根据需求和经费投入情况,采用的网络设备、服务器群组及软件尽量做到性能价格比高、使用方便,易于扩展并且有较低的维护和管理成本。OA系统设计采用Lotus Domino作为系统平台。方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攀钢钢城企业总公司对各类信息的具体需求,逐步将攀钢钢城企业总公司纳入信息化管理。在本文的方案设计中所采用的设备、服务器群组及软件尽量做到性能价格比高、使用方便,易于扩展并且有较低的维护和管理成本。
王信之[8](2005)在《互联网及其应用》文中认为《互联网及其应用》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计算机网络”专业(独立本科段)考试计划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能够掌握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互联网的实际应用技术,学会如何构建和使用互连网络,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设置和使用互连网络。为了帮助考生学好、考好这门课程,本文将首先概述该门课程的重点内容及核心知识点,然后就课程的重点及难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介绍,并列举典型例题进行同步练习,供考生学习本门课程及应试时参考。
石永革,石峰[9](2005)在《设计与构建Intranet广域通信网的若干关键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构建Intranet广域通信网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并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如何根据实际环境,综合权衡系统主要性能参数———传输时延、可靠性、带宽利用率与成本,设计和选择合理的拓扑结构、可靠性策略与路由策略,以实现一个高性能、低成本的系统。
杜骏[10](2004)在《基于Java,CORBA的电力企业分布式应用系统模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建立自己的内联网络,利用Internet/Intranet网络平台进行企业内部信息交流与共享,实现企业管理和办公自动化,企业信息的对外发布以及与其它企业或个人进行电子商务等活动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 电力企业作为国家的支柱型企业,承担着国家的电力生产、输送、供给、调度、管理等任务,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实现管理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电力企业应该建立自己的网络体系,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另外,中国加入WTO以及“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电力市场机制的完善,促使电力企业必须尽快转变思维模式,通过构筑企业内联网,完善Internet/Intranet网络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电子商务化运作,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结合当代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电力企业内联网信息模型为研究背景,以基于CORBA的分布式系统开发为研究重点,查阅了国内外与本文相关的一系列文献资料,对设计构建电力企业内联网系统以实现电力企业电子一体化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本文共分为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分析了电力系统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及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主要对本文所研究的电力企业系统所要求的基础理论、基础结构、技术特征和应用平台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三章则集中分析了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构成及企业应用分布式环境的构建方式,即电力企业内联网的拓扑结构;基于Corba的电力企业分布式应用系统软件互连方案将会在第四章中进行探讨;第五章主要分析了电力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Intranet的配置及其开发模式;最后第六章则对文章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电力企业分布式应用系统的开发做了展望。
二、构建Intranet广域互连系统的分析与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Intranet广域互连系统的分析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中的大规模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能源互联网及其系统能量管理 |
1.2.2 能量管理架构、建模及算法研究现状 |
1.2.3 能量优化调度及管控策略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分析及总结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基础及分层递阶架构研究 |
2.1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基本概念 |
2.1.1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节点概念及类型 |
2.1.2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节点连接关系 |
2.1.3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节点交互规则 |
2.2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新变化新需求 |
2.2.1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新变化 |
2.2.2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新需求 |
2.3 基于分层递阶的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架构 |
2.3.1 设计需求分析 |
2.3.2 能量管理架构的择取 |
2.3.3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分层递阶架构 |
2.3.4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整体解决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中的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问题及算法研究 |
3.1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中的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问题 |
3.1.1 从空间构成角度分析 |
3.1.2 从时间优化角度分析 |
3.1.3 从管控逻辑角度分析 |
3.2 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中的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方法 |
3.2.1 大规模决策变量优化基础 |
3.2.2 大规模决策变量分类 |
3.2.3 合作协同演化算法框架 |
3.2.4 变量分组方法 |
3.3 基于ε值改进的差分分组方法(Imp_εDG) |
3.3.1 差分分组方法 |
3.3.2 识别计算误差 |
3.3.3 Imp_εDG算法描述 |
3.4 试验设计 |
3.4.1 测试问题 |
3.4.2 试验设计 |
3.5 实验结果分析 |
3.5.1 分组结果的比较分析 |
3.5.2 优化结果的对比分析 |
3.5.3 优化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源-荷-储协同优化的能源局域网系统能量管理研究 |
4.1 能源局域网系统能量管理基础 |
4.2 系统优化模型 |
4.2.1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
4.2.2 优化策略 |
4.3 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
4.3.1 测试系统参数配置 |
4.3.2 测试系统的场景设置 |
4.3.3 考虑不同方案的优化结果 |
4.3.4 基于最优策略的优化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跨层分区协同优化的多能源局域网系统能量管理研究 |
5.1 多能源局域网系统能量管理基础 |
5.1.1 多能源局域网系统描述 |
5.1.2 典型运行场景 |
5.2 跨层分区协同优化的多能源局域网系统能量管理建模 |
5.2.1 局域能源网系统优化模型 |
5.2.2 区域能源网系统优化模型 |
5.2.3 广域能源网系统优化模型 |
5.3 优化过程及方法 |
5.3.1 优化过程 |
5.3.2 优化方法 |
5.4 试验设计及优化结果分析 |
5.4.1 试验设计 |
5.4.2 局域能源网系统优化结果 |
5.4.3 区域能源网系统优化结果 |
5.4.4 广域能源网系统优化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2)广域网优化技术在云天化国际网络系统升级与改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项目目的 |
1.3 项目范围 |
1.4 首字母缩写词和缩略语 |
1.5 文档概述与本人承担的工作 |
2 相关网络技术与应用 |
2.1 VPN技术简介 |
2.2 应用加速/和带宽优化技术概述 |
2.2.1 QoS技术简介 |
2.2.2 应用加速和带宽优化技术简介 |
2.3 SDH数字电路与MSTP技术标准简介 |
2.3.1 SDH数字电路概述 |
2.3.2 MSTP数字电路标准概述 |
2.4 网络冗余与链路备份技术应用简述 |
3 现状分析与总体需求 |
3.1 现状与问题 |
3.1.1 公司网络系统现状 |
3.1.2 主要问题综述 |
3.2 总体需求 |
3.2.1 广域网SSL-VPN远程接入与IPSec互连 |
3.2.2 广域网专线带宽优化与加速 |
3.2.3 统一规划广域网互连设备与使用MSTP电路 |
3.3 其他需求 |
4 系统升级与改造方案 |
4.1 系统升级与改造方案 |
4.2 方案评估与选择 |
4.3 方案的改善措施 |
4.3.1 使用SSL-VPN和IPSec-VPN技术改善远程接入应用 |
4.3.2 使用加速/优化技术和MSTP电路对广域网专线进行优化 |
4.4 实施方案具体内容 |
4.4.1 系统总体设计 |
4.4.2 网络拓扑设计 |
4.4.3 公司本部 |
4.4.4 拥有数字电路专线互联的分子公司 |
4.4.5 无数字电路专线接入的子公司 |
4.4.6 使用多条数字电路专线的4家分公司 |
4.4.7 路由器、路由策略以及容错能力设计 |
5 系统实施方案验证性测试 |
5.1 测试背景 |
5.2 测试方案 |
5.2.1 测试方案拓扑结构 |
5.2.2 测试方案相关技术点 |
5.2.3 具体测试步骤 |
5.3 测试结果分析 |
5.3.1 测试环境运行情况 |
5.3.2 测试结果分析方法 |
5.3.3 优化前专线带宽总体利用情况分析 |
5.3.4 优化前主要应用数据流量及带宽利用情况分析 |
5.3.5 优化后专线带宽总体利用情况分析 |
5.3.6 优化后主要应用数据削减率(压缩率)分析 |
5.4 总体测试报告 |
6 项目实施情况 |
6.1 项目实施计划 |
6.2 项目实施进程 |
6.3 项目实施成果 |
6.3.1 项目实施后的公司拓扑结构 |
6.3.2 项目成果 |
6.3.3 项目遗留问题和工作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力系统广域保护通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广域保护提出的背景 |
1.1.2 广域保护定义及系统结构 |
1.1.3 广域保护通信需求分析 |
1.1.4 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互联网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2.2 广域保护通信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电力系统信息综合传输调度算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WF~2Q+调度算法 |
2.2.1 WF~2Q+算法介绍 |
2.2.2 WF~2Q+算法分析 |
2.3 改进的WF~2Q+算法——IWF~3Q+ |
2.3.1 算法改进原理 |
2.3.2 IWF~2Q+算法实现机理 |
2.3.3 IWF~2Q+算法特性分析 |
2.4 电力系统信息综合传输网络仿真模型 |
2.4.1 IEEE 14母线系统信息综合传输网络仿真模型 |
2.4.2 变电站信息业务配置 |
2.5 仿真分析 |
2.5.1 实时性仿真分析 |
2.5.2 公平性仿真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系统企业内联网中广域控制通信的服务质量保证研究 |
3.1 引言 |
3.2 电力系统信息业务流量特征及其服务质量需求分析 |
3.3 电力系统企业内联网的服务质量保证措施 |
3.4 算例研究 |
3.4.1 广域频率稳定预测控制系统 |
3.4.2 电力系统企业内联网构建 |
3.4.3 基于EPOCHS的仿真建模 |
3.4.4 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IntelliGrid体系结构中流控传输协议研究 |
4.1 引言 |
4.2 通信故障恢复技术 |
4.3 SCTP与TCP的对比分析 |
4.3.1 传输控制协议TCP |
4.3.2 流控传输协议SCTP |
4.3.3 SCTP的多宿性 |
4.4 SCTP网络级容错机制研究 |
4.4.1 SCTP网络级容错机制简介 |
4.4.2 SCTP多宿性路径切换方法分析及改进 |
4.4.3 SCTP改进多宿性路径切换方法的仿真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SCTP在广域后备保护信息传输中的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广域后备保护算法、系统结构和信息需求 |
5.2.1 广域后备保护算法简介 |
5.2.2 系统结构 |
5.2.3 信息需求分析 |
5.3 基于SCTP的通信方式 |
5.3.1 提高SCTP通信实时性的措施 |
5.3.2 在MPLS上应用SCTP多宿性路径切换方法 |
5.4 基于EPOCHS的仿真系统建模 |
5.4.1 广域后备保护通信网络及协议建模 |
5.4.2 广域后备保护Agent建模 |
5.4.3 电网建模 |
5.5 仿真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
(4)基于分类业务的高可用广域互联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以可口可乐网络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可口可乐公司的信息化现状与网络需求 |
1.1.1 数据业务现状 |
1.1.2 网络现状及需求 |
1.2 可口可乐公司在广域互联中存在的问题 |
1.3 可口可乐公司网络的改造需求 |
1.4 类似公司的网络平台现状 |
1.5 研究目的和工作内容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高可用性网络的研究 |
2.1 高可用性网络的定义 |
2.2 实现高可用网络的基本途径 |
2.2.1 可靠性 |
2.2.2 可维修度(M(t))和平均修复时间(MTTR ) |
2.3 高可用网络设计的相关技术 |
2.3.1 路由协议 |
2.3.2 负载均衡技术Load Balancing |
2.3.3 策略路由PBR |
2.3.4 热备份路由协议HSRP |
2.3.5 服务质量QOS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口可乐高可用广域互联的规划与设计 |
3.1 总体规划 |
3.1.1 目标、范围和原则 |
3.1.2 网络架构规划 |
3.1.3 路由协议规划 |
3.2 项目设计 |
3.2.1 拓扑及路由改进 |
3.2.2 业务流量分流设计 |
3.2.3 分类业务带宽保障 |
3.2.4 重要业务过载分流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口可乐高可用广域互联的实现 |
4.1 实验测试 |
4.1.1 实验环境 |
4.1.2 实验测试 |
4.1.3 实验结论 |
4.2 上线准备 |
4.2.1 互联环境 |
4.2.2 设备选型 |
4.2.3 割接原则 |
4.2.4 割接准备 |
4.3 实施步骤 |
4.3.1 拓扑调整与路由改进 |
4.3.2 分流的冗余实现 |
4.3.3 服务质量保障 |
4.3.4 过载分流实现 |
4.4 改造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未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Intranet IPv6网络集成过渡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章节安排 |
1.5 本章总结 |
第2章 IPv6 协议综述 |
2.1 IPv6 协议的新特性 |
2.2 IPv6 首部 |
2.2.1 IPv6 基本首部 |
2.2.2 IPv6 扩展首部 |
2.3 IPv6 地址体系结构 |
2.3.1 IPv6 地址的表示 |
2.3.2 IPv6 地址的分类 |
2.3.3 EUI-64 地址 |
2.4 IPv6 协议安全机制——IPsec |
2.4.1 IPsec 认证(AH) |
2.4.2 IPsec 加密(ESP) |
2.4.3 IPsec 安全关联(SA) |
2.5 本章总结 |
第3章 Intranet IPv6 网络集成过渡平台——总体设计 |
3.1 Intranet IPv6 体系结构 |
3.2 Intranet IPv6 研究重点关键 |
3.3 本章总结 |
第4章 Intranet IPv6 网络集成过渡平台——网络互连技术 |
4.1 Intranet IPv6 过渡策略 |
4.2 典型过渡技术研究 |
4.2.1 双协议栈( Dual Stack) |
4.2.2 隧道技术( Tunnel) |
4.2.3 翻译技术 NAT-PT |
4.3 基于无状态地址映射的IPv4 与IPv6 网络互连技术—IVI |
4.3.1 IVI 地址关系 |
4.3.2 IVI 地址映射机制映射 |
4.3.3 IVI 协议翻译 |
4.3.4 IVI 工作原理 |
4.3.5 IVI 部署方案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Intranet IPv6 网络集成过渡平台——安全策略 |
5.1 Intranet IPv6 安全性问题 |
5.2 网络安全策略——源地址验证 |
5.2.1 IPv6 源地址验证设计思路 |
5.2.2 源地址验证方案具体设计 |
5.2.3 IPv6 源地址验证工作流程 |
5.2.4 性能分析 |
5.3 内网防御策略——IPv6 IDS |
5.3.1 应用LDAP 的IPv6 IDS 设计思路 |
5.3.2 模型原型设计 |
5.3.3 LDAP Server 中存取结构的设计 |
5.3.4 应用LDAP 的服务端KEM 设计 |
5.3.5 客户端KEM 设计 |
5.3.6 IDS 端KEM 设计 |
5.3.7 性能分析 |
5.4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Intranet IPv6 网络集成过渡平台——服务迁移策略 |
6.1 Intranet IPv6 的网络服务 |
6.2 Linux 网络服务管理平台 |
6.2.1 Linux 服务器与服务管理软件 |
6.2.2 服务器的安装 |
6.2.3 服务器的配置文件及相关配置选项 |
6.3 Intranet IPv6 网络服务管理软件 |
6.3.1 软件功能分析 |
6.3.2 状态管理模块 |
6.3.3 配置管理模块 |
6.3.4 信息反馈模块 |
6.3.5 QtDesigner 编写界面与模块整合 |
6.4 功能测试 |
6.4.1 状态管理模块 |
6.4.2 配置管理模块 |
6.4.3 信息反馈模块 |
6.5 本章 总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IT环境下价值链会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价值链会计研究的相关理论及信息技术支撑体系 |
2.1 价值链会计有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价值链会计 |
2.1.2 IT 环境 |
2.1.3 IT 环境与价值链会计的关系 |
2.2 会计理论 |
2.2.1 会计的本质 |
2.2.2 会计的对象 |
2.2.3 会计目标和会计假设理论 |
2.2.4 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理论 |
2.3 价值链管理理论 |
2.3.1 价值链理论的主要内容 |
2.3.2 价值链系统的联系 |
2.4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4.1 供应链管理的方式 |
2.4.2 供应链管理库存理论 |
2.4.3 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理论 |
2.5 价值链会计研究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 |
2.5.1 网络平台 |
2.5.2 数据库系统 |
2.5.3 计算机应用体系结构 |
2.5.4 网格技术 |
2.6 本章小结及研究主体的逻辑关系 |
第三章 价值链会计的基本理论 |
3.1 价值链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理论 |
3.1.1 逻辑起点的含义 |
3.1.2 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选择的意义 |
3.1.3 价值链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
3.2 价值链会计基本理论要素 |
3.2.1 价值链会计的本质 |
3.2.2 价值链会计的目标 |
3.2.3 价值链会计的对象和会计要素 |
3.2.4 价值链会计的职能 |
3.2.5 价值链会计的基本假设 |
3.2.6 价值链会计的原则 |
第四章 IT 环境下价值链会计核算体系 |
4.1 价值链会计的确认和计量 |
4.1.1 价值链会计的确认 |
4.1.2 价值链会计的计量 |
4.2 内部价值链会计核算体系 |
4.2.1 价值链会计核算设计的思路 |
4.2.2 价值链会计核算的程序 |
4.2.3 凭证设计 |
4.2.4 账户设置 |
4.2.5 账务处理原理 |
4.2.6 价值链会计增值报表 |
4.3 IT 环境下价值链会计业务循环系统 |
4.3.1 产出循环子系统 |
4.3.2 投入循环子系统 |
4.3.3 生产循环子系统 |
4.3.4 薪酬循环子系统 |
4.3.5 总账和报告系统 |
4.3.6 财务业务一体化模型 |
第五章 基于XBRL 的价值链会计财务报告体系 |
5.1 基于XBRL 的价值链会计财务报告产生的背景 |
5.1.1 信息技术对传统财务报告模式的冲击 |
5.1.2 未来的财务报告模型 |
5.1.3 IT 环境下的报告模式的主要思潮 |
5.2 XBRL 的产生和技术特点 |
5.2.1 XBRL 的产生 |
5.2.2 XBRL 的技术特点 |
5.2.3 XBRL 的优势 |
5.3 基于XBRL 的价值链会计财务报告的应用 |
5.3.1 XBRL 的基本原理 |
5.3.2 XBRL 财务报告实现模式 |
5.3.3 XBRL 价值链会计财务报告系统实施的具体步骤 |
5.3.4 XBRL 价值链会计财务报告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
第六章 IT 环境下价值链会计预算体系 |
6.1 价值链会计预算概述 |
6.1.1 价值链会计预算的概念 |
6.1.2 价值链会计预算的特点 |
6.1.3 价值链会计预算的作用 |
6.1.4 价值链会计预算的目标 |
6.2 外部价值链同步预算体系的构建 |
6.2.1 外部价值链同步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 |
6.2.2 外部价值链同步预算的编制 |
6.3 内部价值链预算体系构建 |
6.3.1 内部价值链预算的内容 |
6.3.2 作业基础预算的相关概念 |
6.3.3 作业基础预算的流程 |
6.3.4 作业基础预算闭环图 |
6.3.5 施行作业基础预算应注意的问题 |
第七章 IT 环境下价值链会计的实时控制体系 |
7.1 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研究的必要性 |
7.1.1 经济环境的变化需要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系统 |
7.1.2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实时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 |
7.1.3 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是会计理论发展的需要 |
7.2 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研究的内涵 |
7.2.1 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的对象 |
7.2.2 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的内容 |
7.2.3 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的目标 |
7.2.4 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的框架体系 |
7.3 IT 环境下价值链会计流程重组 |
7.3.1 企业的主要流程及其关系 |
7.3.2 传统会计流程的缺陷 |
7.3.3 IT 环境下会计流程重组 |
7.3.4 重组后价值链会计流程的特点 |
7.4 IT 环境下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方法 |
7.4.1 IT 环境下预算控制 |
7.4.2 IT 环境下标准成本控制 |
7.4.3 IT 环境下责任会计控制 |
第八章 IT 环境下价值链会计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 |
8.1 价值链会计业绩评价的理论 |
8.1.1 业绩的定义 |
8.1.2 价值链会计业绩评价的特点 |
8.1.3 价值链会计业绩评价的作用 |
8.1.4 价值链会计业绩评价的内容 |
8.2 价值链会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
8.2.1 建立价值链会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
8.2.2 整个价值链业务流程的业绩评价指标 |
8.2.3 价值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业绩评价指标 |
8.2.4 企业内部业绩评价指标 |
8.3 价值链企业激励机制 |
8.3.1 建立价值链企业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
8.3.2 价值链协议 |
8.3.3 价值链企业激励机制的内容 |
第九章 价值链会计在涉农企业的应用 |
9.1 涉农价值链及其分类 |
9.1.1 涉农价值链的概念 |
9.1.2 涉农价值链的结构分类 |
9.1.3 涉农价值链的特征 |
9.2 构建涉农企业价值链会计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
9.2.1 涉农企业及其在涉农价值链中的地位 |
9.2.2 价值链会计在涉农企业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
9.3 价值链管理在光明乳业有限公司的应用 |
9.3.1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的基本情况 |
9.3.2 光明乳业有限公司相关产业简介 |
9.3.3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价值链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
9.3.4 整合光明乳业价值链应采取的对策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攀钢钢企总公司信息化建设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企业信息化典型实施方案 |
1.4 本方案特点 |
第二章 系统网络平台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2 系统建设目标 |
2.3 网络子系统设计原则 |
2.4 主干网技术选型 |
2.5 高速网的基础--选择1000M 主干全交换 |
2.6 企业 Intranet 简介 |
2.7 服务器选择原则 |
2.8 路由器和访问服务器 |
2.9 网络系统软件 |
2.10 网络子系统设计 |
第三章 视频会议系统、网站及网管和网络安全设计 |
3.1 视频会议系统 |
3.2 网站策划与设计 |
3.3 计算机系统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设计 |
第四章 综合布线系统及运行环境(机房)建设 |
4.1 综合布线系统 |
4.2 运行环境(机房)建设 |
第五章 应用软件设计 |
5.1 钢城企业总公司办公自动化(OA)系统建设规划方案 |
5.2 钢城企业总公司集中财务处理系统建设规划方案 |
5.3 总公司人事管理系统规划方案 |
5.4 其它应用软件 |
第六章 总预算、工程进度安排、总体效益预测及附加说明 |
6.1 总预算 |
6.2 工程进度安排、工程完工、编写使用说明书 |
6.3 总体效益预测 |
6.4 附加说明 |
第七章 结论 |
7.1 同类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般原则 |
7.2 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Java,CORBA的电力企业分布式应用系统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课题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工作重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面向对象技术 |
2.1.1 对象的概念 |
2.1.2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 |
2.1.3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特点 |
2.1.4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Java |
2.1.5 统一建模语言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
2.2 分布式系统 |
2.2.1 分布式系统的概念及其特点 |
2.2.2 分布式系统的发展过程 |
2.2.3 分布式系统内的通信协议 |
2.2.4 几种分布式对象技术的比较 |
2.2.5 分布式对象技术与Web技术的集成 |
2.3 电子商务 |
2.3.1 电子商务简介 |
2.3.2 Intranet、Extranet和Internet |
2.4 企业内联网(Intranet) |
2.4.1 Intranet的定义及特点 |
2.4.2 Intranet的企业应用 |
2.4.3 Intranet的逻辑组成 |
2.4.4 Intranet的体系结构 |
2.4.5 Intranet的技术支撑 |
第三章 基于Intranet的电力企业信息系统构建 |
3.1 电力企业分布式应用系统构成分析 |
3.1.1 信息分类 |
3.1.2 系统功能的模块划分 |
3.2 基于Intranet的电力企业信息系统集成 |
3.2.1 采用Intranet作为分布式环境构建电力企业分布式应用的优点 |
3.2.2 传统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弊端 |
3.2.3 基于Intranet的电力企业信息系统一体化管理 |
3.3 电力企业Intranet的构建 |
3.3.1 设计目标 |
3.3.2 设计原则 |
3.3.3 总体结构设计 |
3.3.4 主干网技术 |
3.3.5 服务器及网络设备 |
3.3.6 Internet接入 |
3.3.7 安全考虑 |
第四章 基于Java、CORBA的电力企业分布式应用系统开发模型研究 |
4.1 CORBA |
4.1.1 CORBA体系结构 |
4.1.2 CORBA中的几个概念 |
4.1.3 对象请求代理(ORB)结构 |
4.1.4 IDL(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 |
4.1.S IDL_to_Java映射 |
4.1.6 ORB间的互操作 |
4.1.7 静态CORBA对动态CORBA |
4.2 基于CORBA的电力企业分布式应用系统构建 |
第五章 电力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开发 |
5.1 电力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5.2 电子商务对企业网络系统的要求 |
5.3 基于电子商务的电力企业Intranet优化配置 |
5.4 电力企业电子商务运作模式 |
5.5 电力企业电子商务系统设计与开发 |
5.5.1 系统用例分析 |
5.5.2 模块设计 |
5.5.3 技术线路 |
5.5.4 仿真界面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附录: 缩略术语列表 |
图片目录 |
表格目录 |
参考文献 |
四、构建Intranet广域互连系统的分析与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能源互联网系统能量管理中的大规模优化问题研究[D]. 张福兴.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2]广域网优化技术在云天化国际网络系统升级与改造中的应用[D]. 许睿. 云南大学, 2012(05)
- [3]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力系统广域保护通信系统研究[D]. 董雪源.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4)
- [4]基于分类业务的高可用广域互联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以可口可乐网络改造为例[D]. 鲍乐峰. 浙江工业大学, 2010(05)
- [5]Intranet IPv6网络集成过渡平台研究[D]. 卢庆菲.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09(02)
- [6]IT环境下价值链会计研究[D]. 吴孟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7]攀钢钢企总公司信息化建设方案设计[D]. 刘泽民.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3)
- [8]互联网及其应用[J]. 王信之. 中国考试, 2005(Z2)
- [9]设计与构建Intranet广域通信网的若干关键技术[J]. 石永革,石峰.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2005(02)
- [10]基于Java,CORBA的电力企业分布式应用系统模型研究[D]. 杜骏. 武汉大学, 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