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壁挂炉与各种采暖方式济性能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李云飞[1](2020)在《燃气壁挂炉互补太阳能供热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不断扩张以及人们对建筑内环境热舒适性要求日益提高,现有的城市集中供热以及传统散煤手烧炉采暖难以解决建筑内环境热舒适性、环境保护与节约能源三者之间的矛盾,因此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分布式供热技术已迫在眉睫。论文首先提出并设计了一种燃气壁挂炉互补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并给出该系统中各设备选型计算方法,利用TRNSYS中的典型气象年太阳能辐射气象参数,计算出在不同太阳能集热器放置倾角下太阳能辐照量变化情况,确定西宁市以及全国主要城市采暖季太阳能集热器最佳安装倾角。然后,以西宁市某农宅建筑为例,进行了采暖季建筑逐时热负荷模拟计算,并搭建燃气壁挂炉互补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TRNSYS动态仿真模型,通过分析不同集热器面积下系统采暖季太阳能保证率及系统净收益变化情况,确定出系统最佳集热器面积设计值,接着以太阳能保证率为优化目标,对蓄热水箱容积进行了优化分析,为该系统在我国推广使用提供了设计思路。最后针对上述TRNSYS动态仿真模拟数据,对太阳能集热器性能、蓄热水箱温度变化规律、燃气壁挂炉热效率进行了讨论分析,将本系统与燃气壁挂炉供热采暖系统做对比,最终发现,应用燃气壁挂炉互补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不但经济效益和节能效益显着,而且更能有效减少采暖季二氧化碳排放,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任孟晓[2](2020)在《基于钒钛黑瓷太阳能供暖的北方新型农宅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农宅建筑是我国建筑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有近四成人口居住在农村,每年农村地区新建或翻新的农宅数量仍然可观。长久以来自发建造农宅的模式,使得农村风貌“千人一面”却又因无整体的规划而杂乱无章,非常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北方冬季雾霾天气连续出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没有彻底改变燃煤的取暖方式。随着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加强,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逐渐增多。自2017年国家出台相关推进北方清洁采暖工作的文件以来,太阳能供暖方式被越来越广泛采用了,但时至今日很多太阳能供暖农宅只停留在示范项目阶段,并没有在普通农户中推广开来,北方地区农宅高能耗高污染的取暖情况仍不容乐观。我国清洁供暖工作是重点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清洁供暖,减少煤炭能耗,加快“煤改气”、“煤改电”等工作,结合北方清洁供暖规划要求及中国建筑节能发展研究情况,文章以北京、河北、山东等北方寒冷地区农宅为例展开研究。通过对北方寒冷地区部分农宅的实地调研及案例研究,发现现有农宅存在功能布置混乱、用能结构不合理、室内舒适性差等问题,遂提出了新型农宅设计的必要性,建立了北方新型农宅设计体系,包括新型农宅功能与造形设计、适宜结构体系设计、室内舒适性设计等三方面。对北方地区农宅来说,室内舒适性设计尤为重要,主要包括围护结构设计及冬季采暖设计两大方面,只有从根本上上改善农宅冬季用能结构,才能切实改善农宅室内舒适性。针对北方寒冷地区农宅冬季室内舒适性差的问题,该项研究可为农宅提供一种清洁高效的冬季供暖方式——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系统,该供暖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新型农宅室内舒适性、降低能源消耗、改善环境污染等状况。新型农宅设计不仅要改变农宅冬季采暖用能结构,而且要有适宜的结构体系,本文列举了农宅的几种常用结构类型并对其进行比较得知,建筑造价的高低是影响农宅结构选型的重要因素,装配式空腔EPS模块混凝土结构因其造价低、建造速度快、室内舒适性高的特点,将在农村住宅建造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文章基于对太阳能供暖新型农宅的综合研究,将常用的太阳能源端集热器及供暖末端的进行分类比较,总结了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供暖系统的优势:集热高效,经济节约;低温供暖,室温更舒适;空气流速低,室内更卫生;不易损坏,增强隔音性,装修无影响等,说明了该供暖系统适宜在农村应用且有很大的推广价值。通过Designbuilder软件模拟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用于农宅采暖,得出结论,在人们可承受的经济范围内,当采暖面积与集热面积为1:1时,室内温度为14℃左右,符合农宅室内舒适性要求。基于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建筑大学校内的一座装配式EPS空腔模块混凝土结构农宅实验房,搭建了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本文详细介绍了实验房的建筑设计、围护结构及供暖设备情况,进行了为期一月的墙体温度及室内温湿度实验。得出结论,EPS空腔模块混凝土墙体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利于北方地区农宅室内舒适性情况改善;全部天气情况下室温12℃左右,相对湿度44%rH,基本满足农宅室内舒适性要求;晴朗天气时室温15℃左右,相对湿度38%rH,农宅室内舒适性较高。钒钛黑瓷太阳能独立供暖系统初期投资较高,8.4年可回收成本,几乎无后期运行费用,既利于节能环保又能降低采暖费用。综合整个采暖期来看,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受太阳辐射情况影响较大,必须联合其他辅助供暖系统才能全天候确保采暖期农宅室内舒适性。综述所述,本文可为北方寒冷地区的新型农宅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为农宅提供一种清洁高效的冬季供暖方式。通过钒钛黑瓷太阳能集热系统与各供暖末端的供热情况分析比较,说明了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系统适用于北方寒冷地区农宅冬季供暖。通过装配式EPS空腔模块混凝土结构农宅实验房室内温湿度实验研究,佐证了应用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供暖系统的农宅室内舒适性较高,是值得在北方农村推广的一种采暖方式。
陈耀文[3](2020)在《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理论模型及运行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西北乡村地区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资源丰富,为太阳能供热技术和清洁化沼气供能技术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两种清洁能源技术单独应用时均存在一定缺陷。由于太阳能存在能流密度低和波动不稳定的固有属性,导致系统太阳能保证率较低,常规能源补充量大;而沼气厌氧发酵过程受温度影响显着,西北地区冬季寒冷,环境温度低导致沼气池产气效率低下,沼气池冬季闲置率高。本研究中提出将太阳能供热技术与沼气厌氧技术进行组合,使太阳能系统与沼气系统之间进行能量交互,二者产生相互正向影响,进而形成互补耦合供能系统,以克服两种清洁能源技术单独应用效果不佳的技术瓶颈。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运行过程中,不仅受外部的气候条件、用户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设备容量参数等因素影响,而且系统内部的能量传输与分配也是影响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基于此,为了获得系统能量分配以及设备容量配置对互补耦合供能系统性能的影响关系以及系统运行性能最优条件下的能量传输及分配参数。本文围绕系统理论模型建立、关键部件特性分析、系统仿真模拟以及系统运行优化四方面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对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能量传递及平衡过程分析,建立了由互补耦合供能系统能量平衡方程和系统中各设备部件的热力学控制方程组合而成的互补耦合供能系统数学模型。(2)综合考虑了沼气池在非均匀土壤温度场中的散热过程以及地表传热影响,建立了地下沼气池综合传热数值分析模型,模拟分析了池体材质、埋地深度、保温层厚度对地下沼气池散热影响。(3)基于高固体浓度沼液的流变性能参数以及热物性参数与TS和温度的关系,建立了高固体浓度沼液中螺旋盘管的共轭换热模型,模拟分析了沼液总固体浓度、盘管螺距和螺径以及盘管材质对其换热性能的影响。(4)搭建了太阳能与沼气互补实验系统,实测分析了系统的技术可行性以及实际运行性能。建立了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的Trnsys仿真模型,利用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准确性;提出了太阳能沼气综合保证率、沼气子系统能效比以及系统互补共生系数三类系统性能评价指标;通过对多工况模拟计算,分析了系统系统供热量、分配比率以及设备容量对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5)依据数学规划理论以及系统数学模型,建立了以系统互补共生系数最大化为目标的运行优化模型,并编写了基于遗传算法与动态分时段优化组合求解方法的Matlab计算程序。最后,通过工程案例优化模拟分析对互补耦合供能系统运行优化方法进行了验证。通过上述研究内容的开展,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将地下沼气池综合散热数值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对比,其均方根偏差均小于10%,最大值为6%,表明所建立模型准确性较高。所建立的地下沼气池热阻-热容简化传热模型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显着提高了运算速度,为系统仿真与优化提供基础。(2)将高固体浓度沼液中螺旋盘管的共轭传热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均方根偏差最大值为6.2%,相比于现有以水的物性参数代替沼液时均方根偏差高达27.6%,表明所建立模型准确性较高。分析发现随着沼液总固体浓度增大,沼液的零剪切粘度大幅度增加,流动掺混性能弱化,易在盘管周围形成高温度区域,进而导致了盘管内外换热温差缩小。(3)系统模拟分析表明以系统互补共生系数最大化为目标时,既保障了系统中太阳能和沼气供热量的占比较高,同时可降低池体散热以及盈余沼气排放量,确保互补耦合系统整体性能较佳。(4)通过工程案例优化模拟表明,互补耦合供能系统各项性能指标得到进一步提升,相同设备容量配置下,相比于固定分配比率(0.8和0.9)和供热功率(3.5kW和2kW)而言,系统的互补共生系数、太阳能沼气综合保证率和沼气子系统能效比分别提高了约15%、11%和5%。与太阳能单独供热相比,互补系统的可再生能源占比约提高了50%。综上结论可见,本研究提出的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及相应的运行优化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供能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占比以及沼气系统性能,节约常规能源消耗的同时减少了粪便废弃物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研究结果将为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提供方法和理论支持。
敖鑫[4](2020)在《山东地区农村冬季取暖节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东省作为主要的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之一,其冬季清洁取暖情况一直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当前山东省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现状,包括所用的取暖技术形式以及既有农宅的热工现状等,从而给出适宜于该地区的清洁取暖用能形式和既有非节能农宅节能改造方案,本文结合实地调研、现场测试、软件模拟、方案设计以及综合评价决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1)通过调研,当前山东地区清洁取暖改造设备种类多样,但是由于改造之后的采暖费用较燃煤取暖高,存在一些居民“舍不得取暖”的现象,同时,既有农宅围护结构热工现状较差,冬季室内温度较低,节能改造潜力较大。(2)通过实地调研,总结选取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农宅类型:单层独院农宅、两层独栋农宅、三层独栋农宅以及两层联排农宅作为典型,并进行了围护结构的现场实测,得出该地区农村既有居住建筑平均外墙传热系数约为2.1W/m2,超过国家标准限值69.6%,屋面平均传热系数约为3.1W/m2,超出国家标准限值82.08%,节能效果差,具有较大的节能改造潜力和价值。(3)利用DeST能耗模拟软件对提出的典型农宅分别进行了全采暖季的能耗模拟,得出四种典型农宅的采暖热负荷指标分别为:42.45W/m2、30.93W/m2、31.23W/m2和24.69W/m2,平均值为32.33W/m2;全年累计热负荷分别为6499.02KWh、20677.26KWh、32117.07KWh以及38370.92KWh;并设计了不同类型农宅的节能改造方案。(4)对于热源侧改造,采暖耗能量大小依次为:蓄热式电采暖>直热式电采暖>生物质取暖>燃气壁挂炉>低温空气源热泵热风机,针对这五种采暖形式采用熵权法进行分析计算,最终得出,在进行改造决策时,能源利用率、寿命期、污染物排放量、初投资、费用年值以及单位面积运行费用所占的权重分别为:32.5%、21.5%、10.8%、11.3%、9.8%和14.1%,五种改造方案的综合得分排序依次为:空气源热泵热风机(0.670)>壁挂式燃气取暖炉(0.526)>生物质成型燃料炉具(0.423)>直热式电采暖(0.418)>蓄热式电采暖(0.164)。(5)单层独院农宅围护结构改造的指标权重大小依次为:节能率(27.30%)、改造方案所用建筑耗材的CO2排放量(26.84%)、节能改造方案初投资(18.54%)、节能改造收益(16.09%)以及动态投资回收期(11.23%)。综合得分较高的推荐方案为四面外墙+屋顶保温改造、四面外墙+窗户+屋顶改造、北墙改造、窗户改造、北墙+窗户+屋顶改造以及单独的屋顶保温改造。(6)多层农宅围护结构改造指标的权重大小依次为:节能率(27%)、节能改造收益(26%)、改造方案所用建筑耗材的CO2排放量(19%)、节能改造方案初投资(15%)、以及动态投资回收期(13%)。综合得分较高的推荐方案为四面外墙(两层)+屋顶+窗户、四面外墙(两层)+屋顶、三面外墙(两层)+屋顶+窗户、三面外墙(两层)+屋顶、四面外墙(首层)+屋顶+窗户改造、四面外墙(首层)+屋顶以及四面外墙(两层)+窗户以及首层四面外墙改造。
赵宇[5](2019)在《分户采暖的西安地区多层住宅内围护结构保温研究》文中指出以天然气作为煤炭替代物进行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是近年来中国减少冬季燃煤所致的空气污染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许多中国北方城市新建住宅采取了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分户间歇采暖模式。在普遍采用分户间歇供暖模式的中国南方,《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规定分户墙和楼板的传热系数限值需小于2.0 W/m2?K,此举是为了减少房间之间的传热。相比之下,西安地区采用分户间歇采暖模式的建筑仍然沿用的是之前集中供热适用的保温系统,没有因应采暖方式的变化进行调整。加之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空置率过高的情况,为了提高冬季节能效率,应当对如何减少采用分户间歇采暖模式住宅相邻各户之间的热量传递进行重点研究。本文主要采用实地调研、模拟验证及模拟计算的方法,探究内围护结构保温的节能效果。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对分户采暖模式的住宅建筑传热特点和能耗特征进行分析,对分户采暖模式下户间传热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通过设置内围护结构保温层来减少户间传热造成的能源浪费。2)建立一个位于西安地区的简化住宅计算模型,研究计算房间在周围邻室具有多种采暖情况的条件下,计算房间设置内围护结构保温层所能带来的节能效果。结果显示,设置内围护结构保温层可以显着降低户间传热,降低计算房间采暖期热负荷。3)对西安地区某座以壁挂炉为主要采暖设备的分户采暖多层居住建筑进行实地调研,了解该建筑物内各个住户的用暖行为特征,利用调研信息在软件中建立相应建筑模型,研究设置楼板和分户隔墙保温层后,该调研建筑物整体和各个住户的冬季热负荷变化。最后,将该调研建筑物内的各个不同采暖行为模式的住户数量、相对位置、所占比例进行变换,研究在更一般化的多种不同情况下,铺设内围护结构保温层所具有的节能效益。本文通过对简化计算模型和实际建成的具体建筑的计算分析,主要研究分户间歇采暖的西安地区多层居住建筑设置内围护结构保温层的节能效果。研究得出在当前住房空置率较高的情况下,西安地区分户间歇采暖的多层居住建筑设置楼板保温层在建筑能耗方面能产生较好的节能效益。设置楼板保温层可以降低各户的采暖能耗,同时促进各住户采暖能耗分布的公平化,同时还得出了确定楼板保温层最经济厚度的计算方法。本文所用到的研究方法和相应结论可以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郑昕[6](2019)在《北京农村煤改电(气)方式环境效应与技术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满足国家在北京农村地区清洁供暖的号召,高效和环保的煤改电(气)技术被广泛使用。常见的煤改电(气)供暖方式包括低温空气源热泵、蓄热电锅炉以及燃气壁挂炉等。低温空气源热泵是目前大力推行的新型方式,但仍存在不少质疑声。主要体现在其能耗消耗方式上的质疑,低温空气源热泵、蓄热电锅炉消耗高品位的电能。当前,火力发电在我国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占比仍高达70%以上,火力发电的燃料仍是煤炭。另外,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天然气相对短缺。某些工业生产中,天然气的优势无法取代。一方面在以“三份煤出一份油”的代价在煤产区发展“煤制油”、“煤制气”,另一方面却又简单地把得来不易的天然气烧掉来以“一份气替代一份煤”。故此,采用高品位的天燃气采暖也有不少疑问。本研究以北京农村地区旧有的小型燃煤炉供暖系统与煤改电(气)供暖新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各系统的一级能耗数学模型以及DeST软件模拟的北京农村典型民居的整个采暖季热负荷结果,进行一次能耗,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用以进行环境效应分析及技术效益分析。同时,进行了初投资、年度运行费用等经济效益计算,以评价煤改电(气)供暖系统新投资的回报周期。本研究不仅能得到技术、环保、经济多方在其很低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等环保效益。另外,通过模拟计算及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的技术、环保、经济效益得到量化分析和体现,可以更为直接的更新用户的观念,为用户对新供热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依据。
张璐[7](2019)在《夏热冬冷地区空气源热泵结合散热器供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夏热冬冷地区传统上属于非供暖区,但该地区冬季长期阴冷潮湿。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南方冬天冰冻雪灾发生频繁,气温屡创最低,这种气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该地区冬季供暖的需求日益迫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居民自行采用各种户式供暖设备,使得供暖能源消耗急剧上升。本文选择空气源热泵加散热器供暖系统来解决夏热冬冷地区的供暖问题,结合该地区的气候特征,研究该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舒适性和节能性。本文首先对对空气源热泵的工作原理、数学模型及制热特性作简要分析;通过对热泵样本参数分析,根据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点,指出在进行热泵选型时,应进行供暖负荷的间歇修正,同时注意建筑物负荷热冷比;对热泵结融霜的方法和控制策略也作了简略介绍。以合肥某住宅为实验用房,搭建空气源热泵-散热器供暖系统试验台,对住宅冬季供暖时热泵机组的耗电量、各房间的温度、供回水温度等参数进行实测。通过测试结果分析可知:采用全天连续运行方式,各房间的室内温度基本均能满足供暖需求;系统供回水温度基本不受室外温度的影响;系统在测试期内运行状况良好,系统COP大部分均在2.5以上,平均COP为2.67。根据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征,在满足房间供暖舒适度的的前提下,为进一步降低能耗又进行了间歇供暖运行测试,采用夜间运行、白天停机的运行模式。实验结果表明间歇运行时(仅17:00至次日7:00运行),供暖室内温度在1719℃之间。因此,可以认为该供暖系统在夏热冬冷地区可稳定运行。利用EnergyPlus软件对测试住宅供暖系统进行模拟研究。模拟结果分析表明,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有很好的吻合度,说明已建立的供暖系统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利用EnergyPlus软件对测试住宅供暖系统的舒适性和经济性进行模拟研究。该住宅的PMV-PPD可满足《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规定的Ⅱ级热舒适度要求;在合肥冬季,该供暖系统的耗电量为2185.01kWh。采用费用年值法对该供暖系统进行经济性分析,并与当地常用的燃气壁挂炉供暖方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空气源热泵采暖方式费用年值为26.72元/㎡小于燃气壁挂炉费用年值27.76元/㎡。从节能角度看,与燃气壁挂炉采暖方式相比,空气源热泵采暖方式年节约标准煤566.97 kg,烟尘、CO2、NOX的减排量分别为5.67 kg、1.40 t和11.34 kg。因此,无论是从经济性角度还是从节能性角度来看,空气源热泵供暖方式较适宜于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供暖。
肖景震[8](2018)在《冷凝式壁挂炉—地暖系统设计与缓冲水箱作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日常生活,因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其中“煤改气”政策是目前的一个发展趋势。近年来,中国南方地区冬季寒冷天数明显增多,恶劣天气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如下:(1)室外平均气温显着偏低,最冷月平均气温0-10℃,甚至有些地区已经打破了历史极值;(2)温度降低幅度加大,低温状态持续时间较长;(3)雨雪天气增多,具有明显的低温气候,月平均相对湿度约80%,有增长趋势。我国南方城市地区对于供暖的呼声愈来愈高,尤其浙江省经济生活水平比较高的杭州等城市,杭州地区冬季湿冷,夏季闷热,全年湿度大,冬季室内温度低、住户舒适度体验较差。本课题针对上述说明的情况,综合考虑之后选择冷凝式壁挂炉加地暖的分户采暖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节能减排的概念由来已久,大力提倡使用清洁能源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重点环保要求。冷凝式壁挂炉因效率高,环保节能等优点,逐渐成为当下供暖热源的发展方向之一。天然气一直以来都是清洁能源的代表,冷凝式壁挂炉用其作为燃烧介质,再对燃烧产生的烟气进行显热回收,还对烟气中的水蒸气进行潜热回收,因而冷凝式壁挂炉的热效率明显提高,起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因此本课题研究时采用冷凝式壁挂炉。根据冷凝式壁挂炉的结构和功能,分成以下三种供暖模式分别为:系统仅采暖、地暖系统加生活热水、地暖系统加生活热水加外置水箱。本文首先对冷凝式壁挂炉-地暖系统进行简单介绍及系统分析,结合杭州市滨江区某住宅小区的工程实例,对上述三种独立采暖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比较不同模式下舒适性的优劣。最后,对三种采暖模式进行经济性分析。结合三种采暖模式的特点,为独立分户式燃气冷凝式壁挂炉-地暖采暖系统的设计者及使用者提供合理指导。通过测试结果分析显示,对于未采用缓冲水箱的冷凝式壁挂炉-地暖采暖系统,冷凝式壁挂炉启停频率比采用缓冲水箱的系统要高。第一是地暖系统仅采暖;第二是地暖系统加生活热水;第三是地暖系统加生活热水加外置水箱(缓冲水箱),三种冷凝式壁挂炉-地暖系统进行了室内温度的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析三个系统运行情况。在三种供暖模式下,单采暖的系统启停相对比较频繁,但是因为用户面积相对较小,效果还是可以的。在冷凝式壁挂炉加生活热水系统中,冷凝式壁挂炉启停周期相对于加缓冲水箱的系统启停频率较低,有缓冲水箱的系统启停周期较长,因为地暖本身有储热性能,故而房间温度相对较稳定。对系统的经济性分析可知冷凝式壁挂炉-地暖系统比空调取暖系统价格便宜。
谌威[9](2018)在《万家乐燃气壁挂炉河北市场的服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和燃气壁挂炉产品的技术进步,燃气壁挂炉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给人们的供暖供热提供了保障。壁挂炉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壁挂炉企业开始着手加强品牌建设。壁挂炉服务作为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获取客户认可度和满意度的必然选择之一。万家乐是最早进入壁挂炉市场的国产品牌之一,在全国的壁挂炉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河北市场作为近几年迅猛发展的市场,万家乐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选择万家乐壁挂炉河北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服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首先梳理壁挂炉的发展历程,了解了壁挂炉产品,分析壁挂炉市场竞争现状并预测壁挂炉市场异常激烈,供暖方式的转变、关注因素的变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考量影响着消费者对壁挂炉产品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河北万家乐的服务现状,对其服务政策、服务构架进行了梳理,发现其在服务物流、人员管理、信息技术运用及服务创新方面均存在问题。对河北省壁挂炉市场进行了分析,发现壁挂炉市场发展迅速,但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本文引用管理学、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结合万家乐壁挂炉河北市场服务现状,提出了以下建议:建议河北万家乐改善服务体系,根据不同的区域类型提供买断服务模式、全维保服务模式或半维保服务模式;对服务流程、服务管理、服务人员进行标准化设计;设立更加合理的服务流程并实行服务的项目化管理,提高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管理水平。在服务体系的实施阶段,改善河北万家乐的服务网络布局与管理精心打造服务网络的核心区域;提高服务交付水平;开创万家乐服务品牌,实行服务质量差异化管理,推进增值服务,推进服务增值与服务创新;建立本土化的优秀服务团队和服务管理团队,强化服务意识,建设区域服务专家团队。将这些措施作为研究总结,助力万家乐壁挂炉河北市场的服务水平的提高,以期提高我国壁挂炉服务的整体水平,推进壁挂炉服务领域研究的发展。
梁友高[10](2018)在《采暖系统与壁挂炉匹配的重要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是针对壁挂炉供暖的市场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研与分析,分析壁挂炉与采暖系统的匹配性,并对壁挂炉与采暖系统的匹配性进行实际测试,得出实验数据,并提出采暖系统改进或优化建议。
二、壁挂炉与各种采暖方式济性能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壁挂炉与各种采暖方式济性能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燃气壁挂炉互补太阳能供热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论文架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架构 |
第2章 联合供热系统设计计算 |
2.1 联合供热系统控制方案 |
2.1.1 太阳能集热器工质循环控制方案 |
2.1.2 生活热水控制方案 |
2.1.3 采暖热水控制方案 |
2.2 太阳能集热系统设计计算 |
2.2.1 太阳能集热器简介 |
2.2.2 集热器安装设计计算 |
2.2.3 集热器面积设计计算 |
2.2.4 蓄热水箱设计计算 |
2.3 燃气壁挂炉选型理论依据 |
2.3.1 燃气壁挂炉工作原理 |
2.3.2 燃气壁挂炉类别划分 |
2.3.3 燃气壁挂炉的选型原则 |
2.4 循环泵及管路设计计算 |
2.5 联合供暖系统的末端装置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仿真模拟研究 |
3.1 建筑负荷分析 |
3.1.1 西宁市太阳能资源评估 |
3.1.2 建筑热负荷分析 |
3.2 TRNSYS动态仿真模拟 |
3.2.1 仿真模拟主要模块介绍 |
3.2.2 燃气壁挂炉采暖系统仿真模拟 |
3.2.3 联合供热系统仿真模拟 |
3.3 集热器面积优化研究 |
3.4 蓄热水箱容积优化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运行结果分析 |
4.1 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
4.1.1 太阳能集热器性能分析 |
4.1.2 蓄热水箱温度分析 |
4.1.3 燃气壁挂炉热效率分析 |
4.1.4 系统采暖季能耗分析 |
4.2 经济性分析 |
4.2.1 初投资 |
4.2.2 运行费用 |
4.2.3 动态投资回收期 |
4.2.4 费用年值法 |
4.3 节能与环保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2)基于钒钛黑瓷太阳能供暖的北方新型农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
1.3 国内外农宅设计研究进展 |
1.3.1 国外农宅设计研究 |
1.3.2 国内农宅设计研究 |
1.3.3 北方农宅实例研究 |
1.4 国内外太阳能供暖应用于农宅的研究进展 |
1.4.1 国内外太阳能供暖在农宅中的应用研究 |
1.4.2 国内外钒钛黑瓷太阳板在农宅中的应用研究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新型农宅设计研究 |
2.1 新型农宅设计的必要性 |
2.2 新型农宅定义 |
2.3 新型农宅设计体系建立原则 |
2.4 新型农宅设计体系 |
2.4.1 新型农宅功能与造形设计 |
2.4.2 适宜结构体系设计 |
2.4.3 农宅舒适性设计 |
2.5 新型农宅冬季采暖用能研究 |
2.5.0 农村特有的用能结构成因 |
2.5.1 北方典型省市农村采暖用能情况 |
2.5.2 新型农宅采暖用能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钒钛黑瓷太阳能供暖在新型农宅中的应用研究 |
3.1 太阳能常用源端集热器与供暖末端类别及性能比较 |
3.1.1 太阳能常用源端集热器 |
3.1.2 太阳能常用供暖末端 |
3.2 钒钛黑瓷太阳能供暖系统研究 |
3.2.1 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供暖系统的基本性能 |
3.2.2 钒钛黑瓷太阳板与新型农宅一体化研究 |
3.2.3 钒钛黑瓷太阳能集热系统与不同供暖末端的供热情况分析比较 |
3.3 钒钛黑瓷太阳能农宅室内舒适性模拟研究 |
3.3.1 建立模型 |
3.3.2 模拟方案确定 |
3.3.3 模拟结果数据分析及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钒钛黑瓷太阳能供暖的装配式农宅实验房实验分析研究 |
4.1 装配式农宅实验房建筑设计基本情况 |
4.2 装配式农宅实验房围护结构与供暖设备情况 |
4.2.1 围护结构 |
4.2.2 供暖设施情况 |
4.3 实验准备工作 |
4.3.1 测试仪器介绍 |
4.3.2 实验内容 |
4.3.3 实验工况 |
4.4 装配式农宅实验房室内舒适性实验分析 |
4.4.1 墙体的保温情况 |
4.4.2 室内温湿度情况 |
4.4.3 室内舒适性分析 |
4.5 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4.5.1 存在问题 |
4.5.2 该供暖模式与其他农宅常用供暖形式的联合应用研究 |
4.5.3 各联合供暖方式分析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 |
5.3 推广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情况 |
(3)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理论模型及运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太阳能供热系统研究 |
1.2.2 户用沼气池散热研究 |
1.2.3 户用沼气池增温系统 |
1.2.4 沼气池内增温换热装置 |
1.2.5 太阳能与沼气互补系统 |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原理及数学模型 |
2.1 概述 |
2.2 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原理 |
2.2.1 互补供能系统原理介绍 |
2.2.2 互补供能系统耦合关系分析 |
2.3 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能量平衡 |
2.4 太阳能供热子系统数学模型 |
2.4.1 太阳能集热器模型 |
2.4.2 蓄热水箱模型 |
2.5 地下沼气池供能子系统数学模型 |
2.5.1 地下沼气池热平衡关系 |
2.5.2 沼气池产气模型 |
2.5.3 沼气池内换热盘管模型 |
2.5.4 沼气袋储气模型 |
2.5.5 沼气锅炉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3 地下沼气池-土壤传热模型及散热性能优化分析 |
3.1 概述 |
3.2 地下沼气池物理模型简化 |
3.3 地下沼气池-土壤传热数学模型 |
3.4 地下沼气池散热实验测试及模型验证 |
3.4.1 地下沼气池散热实验测试系统 |
3.4.2 地下沼气池散热实验测试结果 |
3.4.3 数值计算参数设置 |
3.4.4 地下沼气池散热数值模型验证 |
3.5 地下沼气池散热特性分析 |
3.5.1 地上边界条件对散热影响 |
3.5.2 池体材质对散热影响 |
3.5.3 池外保温层厚度对散热影响 |
3.5.4 池体埋地深度对散热的影响 |
3.6 地下沼气池散热简化计算模型 |
3.6.1 地下沼气池散热简化模型建立 |
3.6.2 地下沼气池散热简化模型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4 高固体浓度沼液中盘管传热模型及换热性能优化分析 |
4.1 概述 |
4.2 沼气池内螺旋盘管物理模型简化 |
4.3 高固体浓度沼液中螺旋盘管传热数学模型 |
4.4 高固体浓度沼液中盘管换热实验测试及模型验证 |
4.4.1 高固体浓度沼液中盘管换热实验测试系统 |
4.4.2 网格划分及参数设置 |
4.4.3 高固体浓度沼液中盘管换热模型验证 |
4.5 高固体浓度沼液中螺旋盘管换热性能分析 |
4.5.1 沼液总固体浓度对螺旋盘管换热性能影响 |
4.5.2 螺径和螺距对盘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
4.5.3 盘管材质对盘管换热性能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性能实验研究 |
5.1 概述 |
5.2 太阳能与沼气互补系统实验目的及方案 |
5.2.1 实验目的 |
5.2.2 实验系统介绍 |
5.2.3 实验系统运行控制 |
5.2.4 实验测试仪器及测点布置 |
5.3 太阳能与沼气互补实验系统数据处理与分析 |
5.3.1 测量结果计算 |
5.3.2 实验误差分析 |
5.3.3 实验结果分析 |
5.4 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仿真模型及验证 |
5.4.1 互补耦合供能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
5.4.2 互补耦合供能系统仿真模型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运行优化模拟分析 |
6.1 概述 |
6.2 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运行性能模拟分析 |
6.2.1 模拟分析案例概述 |
6.2.2 互补耦合供能系统评价指标 |
6.2.3 热量分配比率对系统性能影响 |
6.2.4 系统供热功率对系统性能影响 |
6.2.5 系统设备容量对系统性能影响 |
6.2.6 互补供能系统地区适应性分析 |
6.3 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运行优化模型 |
6.3.1 系统优化目标和决策变量 |
6.3.2 互补供能系统约束条件 |
6.4 优化模型求解和优化结果分析 |
6.4.1 优化模型求解方法 |
6.4.2 优化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图表目录 |
(4)山东地区农村冬季取暖节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山东地区农村清洁取暖现状调研 |
2.1 研究区域 |
2.1.1 山东地区气象参数 |
2.1.2 山东省农村地区生活、取暖用能变化情况 |
2.2 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现状调研 |
2.2.1 济南市调研情况 |
2.2.2 淄博市调研情况 |
2.2.3 滨州市调研情况 |
2.2.4 济宁市调研情况 |
2.3 调研小结 |
2.4 本章小结 |
3 既有农宅围护结构现状调研及测试分析 |
3.1 农宅围护结构现状调研 |
3.1.1 调研方案设计 |
3.1.2 常住人口数量 |
3.1.3 既有农宅建造年代 |
3.1.4 既有农宅屋顶形式 |
3.1.5 既有农宅建筑层数 |
3.1.6 既有农宅外墙结构 |
3.1.7 既有农宅门窗类型 |
3.2 农户改造意愿 |
3.3 现场测试 |
3.3.1 典型农宅选取 |
3.3.2 .测试方案及仪器规格 |
3.3.3 现场测试情况 |
3.4 测试结果分析 |
3.4.1 数据整理 |
3.4.2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典型农宅能耗模拟及节能改造方案研究 |
4.1 建筑负荷计算方法 |
4.1.1 模拟软件介绍及选择 |
4.1.2 DeST简介 |
4.2 典型住宅能耗模拟分析 |
4.2.1 单层独院农宅 |
4.2.2 两层独栋农宅 |
4.2.3 三层独栋农宅 |
4.2.4 两层联排农宅 |
4.2.5 模拟结果对比 |
4.3 改造部位 |
4.3.1 外墙 |
4.3.2 屋顶 |
4.3.3 外窗 |
4.4 改造方案研究 |
4.4.1 单层独院农宅 |
4.4.2 多层农宅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熵权法的既有农宅冬季取暖节能改造方案研究 |
5.1 熵权法简介 |
5.2 热源侧改造方式选择 |
5.2.1 燃煤取暖 |
5.2.2 壁挂式燃气取暖炉 |
5.2.3 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 |
5.2.4 生物质成型燃料炉 |
5.2.5 直热式电采暖 |
5.2.6 蓄热式电采暖 |
5.3 基于熵权法的热源侧改造分析 |
5.4 用户侧改造方式选择 |
5.4.1 单层独院农宅 |
5.4.2 多层农宅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研问卷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分户采暖的西安地区多层住宅内围护结构保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关于内围护结构保温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流程 |
2 分户间歇采暖特征介绍与分析 |
2.1 住宅供暖模式 |
2.1.1 集中供热式采暖系统 |
2.1.2 分户采暖系统 |
2.2 分户间歇采暖模式的户间传热问题 |
2.2.1 分户间歇采暖建筑物能耗特点分析 |
2.2.2 内围护结构处的传热量计算方法 |
2.2.3 内围护结构保温构造 |
2.3 本章小结 |
3 模拟软件的选择 |
3.1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的发展 |
3.2 建筑模拟软件的比较 |
3.3 软件可靠性验证 |
3.3.1 Energyplus可靠性验证 |
3.3.2 DesignBuilder可靠性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内围护结构保温层对单一房间能耗的影响 |
4.1 模型的建立 |
4.2 不同厚度的内围护结构保温层节能效果 |
4.3 增设内围护结构保温层以后室温变化情况 |
4.4 邻室采暖情况下增设内围护结构保温的节能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5 内围护结构保温层对多层居住建筑能耗的影响 |
5.1 调研测试简介 |
5.2 分室间歇用能的建筑模型 |
5.2.1 模型参数设置 |
5.2.2 模拟结果与实测的对比验证 |
5.3 目标建筑物能耗分析 |
5.4 内围护结构保温层对建筑节能的影响 |
5.5 最经济楼板保温层厚度的确定 |
5.5.1 生命周期成本法 |
5.5.2 计算结果 |
5.6 增设楼板保温层后各住户的能耗变化情况 |
5.6.1 未增设楼板保温层时各户能耗分析 |
5.6.2 增设楼板保温层后各户热负荷变化分析 |
5.7 增设楼板保温层前后各住户热负荷数值的离散情况 |
5.7.1 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
5.7.2 各采暖模式住户热负荷离散程度计算结果 |
5.8 各种采暖模式的住户组合下内围户结构保温层的节能效果 |
5.9 关于DeST不适用于内围护结构保温研究的说明 |
5.9.1 DeST软件简介 |
5.9.2 DeST对目标建筑物的模拟结果分析 |
5.9.3 DeST简化模型验证 |
5.10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科研项目及实践 |
附录一 图录 |
附录二 表录 |
(6)北京农村煤改电(气)方式环境效应与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大气雾霾的危害与煤改电(气)供暖方式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空气源热泵的研究现状 |
1.2.2 蓄热电锅炉的研究现状 |
1.2.3 燃气壁挂炉的研究现状 |
1.3 煤改电(气)的技术发展及推广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北京农村住宅建筑调研及模型建立 |
2.1 北京农村住宅建筑调研及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分析 |
2.1.1 北京农村住宅外围护结构基本情况 |
2.1.2 北京农村住宅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分析 |
2.2 典型建筑能耗模拟建立及分析 |
2.2.1 典型建筑能耗模型的建立 |
2.2.2 典型供冷、采暖周期内的能耗分析及研究 |
2.3 外围护结构改造后的建筑能耗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煤改电(气)供暖方式的数学模型 |
3.1 小型燃煤锅炉供暖系统的一次能耗数学模型 |
3.2 低温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的一次能耗数学模型 |
3.3 燃气壁挂炉供暖系统的一次能耗数学模型 |
3.4 蓄热电锅炉供暖系统的一次能耗数学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环境效应分析及技术经济比较 |
4.1 不同供暖系统一次能源消耗计算结果 |
4.2 不同建筑供暖系统大气排放情况计算结果 |
4.3 外围护结构改造后的建筑一次能耗及大气排放情况计算结果 |
4.4 不同煤改电(气)系统经济性分析以及计算结果 |
4.4.1 不同煤改电(气)系统初投资经济分析 |
4.4.2 不同煤改电(气)系统运行维护费用分析 |
4.4.3 不同煤改电(气)系统投资回报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夏热冬冷地区空气源热泵结合散热器供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夏热冬冷地区供暖问题 |
1.1.2 夏热冬冷地区供暖现状 |
1.1.3 夏热冬冷地区不同供暖方式优劣比较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空气源热泵散热器供暖系统的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空气源热泵散热器供暖系统 |
2.1 空气源热泵机组 |
2.1.1 空气源热泵机组工作原理 |
2.1.2 空气源热泵的数学模型 |
2.1.3 空气源热泵性能特性与选型 |
2.1.4 空气源热泵除霜 |
2.2 散热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空气源热泵散热器供暖系统实测研究 |
3.1 测试对象 |
3.2 热负荷计算 |
3.3 测试系统设计 |
3.3.1 热源 |
3.3.2 散热器 |
3.4 测试方案与方法 |
3.4.1 温度的测量 |
3.4.2 热量的测量 |
3.4.3 耗电量的测量 |
3.5 测试结果分析 |
3.5.1 供暖系统连续运行 |
3.5.2 供暖系统间歇运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气源热泵散热器供暖系统模拟研究 |
4.1 EnergyPlus建筑能耗模拟分析理论基础 |
4.2 模拟模型的建立 |
4.2.1 室外气象参数 |
4.2.2 模型的建立 |
4.3 实测及模拟分析 |
4.3.1 实测数据与模拟结果对比 |
4.3.2 实测数据对模拟结果的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气源热泵散热器供暖系统性能分析 |
5.1 舒适性评价 |
5.1.1 室内舒适度评价指标 |
5.1.2 结果分析 |
5.2 经济性评价 |
5.2.1 经济性评价指标 |
5.2.2 结果分析 |
5.3 节能性评价 |
5.3.1 节能性评价指标 |
5.3.2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8)冷凝式壁挂炉—地暖系统设计与缓冲水箱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冷凝式壁挂炉-地暖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冷凝式壁挂炉-地暖系统研究的现状 |
1.2.3 国内外冷凝式壁挂炉-地暖系统研究不足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课题创新点 |
第2章 冷凝式壁挂炉-地暖系统的简介及工程概况 |
2.1 冷凝式壁挂炉-地暖采暖系统的介绍 |
2.1.1 壁挂炉及地暖系统简介 |
2.1.2 采暖水循环系统和生活热水系统 |
2.1.3 冷凝式壁挂炉的作用 |
2.1.4 冷凝式壁挂炉的正确使用 |
2.1.5 冷凝式壁挂炉结构及运行原理 |
2.1.6 冷凝式壁挂炉采暖的优点 |
2.2 冷凝式壁挂炉-地暖系统在工程上的实际应用 |
2.2.1 工程简介 |
2.2.2 设计参数 |
2.2.3 杭州地区地理概况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冷凝式壁挂炉-地暖系统的设计 |
3.1 地暖供暖系统的设计 |
3.1.1 工程建筑结构及条件 |
3.1.2 地暖供暖的热负荷计算 |
3.2 地暖采暖系统的相关参数设计 |
3.2.1 地暖采暖系统热负荷的确定 |
3.2.2 地暖房间的地面散热量计算 |
3.2.3 用户采暖地板的平均温度 |
3.2.4 采暖管间距的确定 |
3.3 系统水力计算 |
3.3.1 采暖管长度及管内流速的确定 |
3.3.2 地暖末端盘管水力计算 |
3.3.3 干支管水力计算 |
3.4 壁挂炉及缓冲水箱选取 |
3.4.1 供回水流量计算 |
3.4.2 生活热水设计小时耗热量 |
3.4.3 水箱配置选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冷凝式壁挂炉-地暖系统三种模式运行测试及系统分析 |
4.1 三种采暖方式运行规律及温度分布测试 |
4.1.1 测试的用户 |
4.1.2 测试参数及测试仪器 |
4.1.3 测试流程及方案 |
4.2 测试结果分析比较 |
4.3 三种采暖模式的分析 |
4.3.1 三种采暖模式简介 |
4.4 地暖采暖模拟分析 |
4.5 冷凝式壁挂炉经济费用分析 |
4.5.1 燃气费 |
4.5.2 采暖季运行费用估算 |
4.5.3 电费 |
4.5.4 总费用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9)万家乐燃气壁挂炉河北市场的服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壁挂炉市场竞争现状 |
1.1.2 壁挂炉市场的发展趋势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 |
1.4 研究的意义 |
1.5 论文的结构设计 |
第二章 河北省壁挂炉市场分析 |
2.1 市场需求分析 |
2.2 市场竞争分析 |
2.3 壁挂炉市场推进因素分析 |
2.3.1 供暖方式的变化 |
2.3.2 用户关注因素的变化 |
2.3.3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考量 |
2.4 消费者使用特点(消费需求)分析 |
第三章 河北万家乐服务现状分析 |
3.1 万家乐热能科技有限公司(燃气壁挂炉)概况 |
3.1.1 万家乐公司背景 |
3.1.2 万家乐公司战略定位 |
3.1.3 万家乐公司组织构架 |
3.2 服务政策 |
3.2.1 服务承诺 |
3.2.2 三包政策 |
3.2.3 服务流程 |
3.3 服务体系 |
3.3.1 河北服务网络状况 |
3.3.2 壁挂炉物流供应体系 |
3.3.3 服务管理 |
3.4 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服务中发现的问题 |
3.4.2 服务流程问题 |
3.4.3 人员管理问题 |
3.4.4 信息技术系统滞后 |
3.4.5 服务创新不足 |
第四章 河北市场服务策略 |
4.1 服务模式设计 |
4.2 服务标准化 |
4.3 服务流程优化 |
4.4 项目化管理 |
4.5 服务外包 |
第五章 河北市场服务策略实施与队伍建设 |
5.1 服务网络布局与管理 |
5.2 服务交付管理 |
5.3 服务品牌建设 |
5.3.1 服务的质量管理 |
5.3.2 增值服务 |
5.4 服务增值与创新 |
5.5 壁挂炉服务的竞争与合作管理 |
5.6 售后服务队伍建设 |
5.6.1 高效团队的建设 |
5.6.2 强化服务意识 |
5.6.3 区域服务专家团队的建设 |
5.6.4 提高本地员工忠诚度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 壁挂炉用户调研问卷 |
附件二 壁挂炉用户调研问卷分析(精简版) |
附件三 万家乐壁挂炉售后服务政策及结算标准 |
(10)采暖系统与壁挂炉匹配的重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采暖系统与壁挂炉匹配性调研及系统测试分析 |
1.1 建筑物采暖热负荷的估算 |
1.2“煤改气”户型的实际采暖热负荷推算 |
1.3 壁挂炉采暖工作点及系统工作点 |
1.4 壁挂炉与采暖系统匹配性测试 |
1.4.1 采暖系统清洗前测试 |
1.4.2 采暖系统清洗后测试 |
2 结论 |
四、壁挂炉与各种采暖方式济性能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燃气壁挂炉互补太阳能供热技术应用研究[D]. 李云飞. 燕山大学, 2020(01)
- [2]基于钒钛黑瓷太阳能供暖的北方新型农宅设计研究[D]. 任孟晓.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 [3]太阳能与沼气互补耦合供能系统理论模型及运行优化研究[D]. 陈耀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4]山东地区农村冬季取暖节能策略研究[D]. 敖鑫.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分户采暖的西安地区多层住宅内围护结构保温研究[D]. 赵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北京农村煤改电(气)方式环境效应与技术经济分析[D]. 郑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夏热冬冷地区空气源热泵结合散热器供暖研究[D]. 张璐.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8]冷凝式壁挂炉—地暖系统设计与缓冲水箱作用研究[D]. 肖景震.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2)
- [9]万家乐燃气壁挂炉河北市场的服务策略研究[D]. 谌威.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10]采暖系统与壁挂炉匹配的重要性分析[J]. 梁友高. 日用电器,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