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n-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与心脏性猝死(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溪,薄小萍,王如兴[1](2020)在《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房颤动的影响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n-3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可降低血浆三酰甘油,调节心率和血压,并具有潜在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可导致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近年来,研究表明n-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影响细胞膜的理化性质,调节细胞膜通道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转录因子的表达,从而影响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并通过调节细胞膜离子通道功能而减轻心房电重构,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发挥抗房颤作用。
余雪菊[2](2020)在《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小鼠心梗后抑郁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血管危害最大的心血管疾病之一。AMI后患者罹患抑郁症的风险明显增加,大约15~30%的心梗患者存在抑郁症状。AMI合并抑郁的发生不仅影响心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心肌细胞的死亡,导致心脏功能的下降甚至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然而,现有抗抑郁药对心梗后抑郁患者的治疗仅能改善其临床抑郁症状,并不能改善心梗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因此深入探讨心梗后抑郁的发病机制,针对作用靶点选择针对性药物治疗是值得探讨的研究课题。现有证据证实omega-3脂肪酸既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同时也能改善患者的轻-中度抑郁状态,可能可以作为治疗心梗后抑郁的新型药物。omega-3脂肪酸则主要分为EPA和DHA两种成分。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了 omega-3脂肪酸的心血管保护作用,美国冠心病指南和欧州心衰指南都推荐服用omega-3脂肪酸来防治相关心血管疾病。201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大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提示EPA既可用于心血管的二级预防也可以用于一级预防,指出在使用他汀类药物但甘油三酯水平仍控制不良的患者每天摄入足量EPA可明显降低缺血性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的风险。此外,本课题组既往研究也发现富含omega-3脂肪酸的fat-1转基因小鼠心梗后细胞凋亡程度较WT小鼠减轻,心功能较之好转。提示omega-3脂肪酸可以下调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进而保护心梗小鼠的心功能。同时omega-3脂肪酸可增强抗抑郁药物的疗效,亦可减轻心梗后患者的轻度抑郁症状。新近研究也发现omega-3脂肪酸可通过抑制ROS通道活化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脑皮层神经元其保护作用。然而,国内外尚未有研究进一步证实omega-3脂肪酸对心梗后抑郁的疗效。AMI损伤后会引发无菌性的炎症诱发进一步的心脏损伤,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引发全身的不良反应。既往的研究提示MI过后的炎症反应可能是心梗后抑郁的其中一个发病机制。AMI发生时,心肌组织供血减少,再灌注过程发生强烈的无菌性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心肌损伤。已有大量研究指出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是AMI过程中炎症反应发生的导火索。AMI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内NLRP3炎症小体识别危险信号进而活化,活化的炎症小体诱导以巨噬细胞为代表的免疫细胞释放出炎症因子IL-1 β和IL-18。IL-1 β可以进一步激活IL-6、COX-2、TNF-α、PLD和核转录因子-kappaB(NF-κB)等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炎症反应导致内皮细胞渗漏和血脑屏障完整性破坏,NLRP3活化后下游释放的前炎症因子如IL-6、TNF-α释放入血,透过受损的血脑屏障进入脑内,一些神经毒性物质亦可通过血脑屏障破坏正常的脑功能,诱导脑内细胞凋亡,从而引发抑郁的产生。人体和动物实验证实NLRP3炎症小体在抑郁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可减轻抑郁的发生和慢性压力导致的抑郁行为。因此可见,NLRP3介导炎症反应是AMI和抑郁症共同的发病机制,从该角度探索心梗后抑郁的发生机制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既往研究指出omega-3脂肪酸可能参与影响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过程。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稳定内皮的功能。2013年发表于Immunity杂志的研究结果显示,omega-3脂肪酸通过与细胞膜表面的G蛋白偶联受体120(GPR120)和GPR40结合,后者再与下游的β-2抑制蛋白(β-arrestin 2,ARRB2)结合来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同时也指出omega-3脂肪酸在代谢前即参与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调节。Kim等发现omega-3脂肪酸可通过抑制iNOS通道的激活和NMDA受体的活性减轻福尔马林导致的炎症性疼痛。此外,新近研究也表明omega-3脂肪酸可以通过调节P2X7R/NLRP3炎症小体轴发挥保护炎症性抑郁和免疫调节的作用。上述发表于Immunity杂志的研究也指出DHA-GPR120/40-NLRP3炎症小体之间除了 NRRB2通路外,仍存在其它通路。已有研究证实omega-3脂肪酸可以通过PI3K/AKT通路降低炎症反应进而改善糖尿病大鼠的听力以及狼疮肾小鼠肾脏功能。课题组既往研究利用fat-1转基因小鼠心梗组织KEGG分析发现PI3K/AKT信号通路和mTOR信号通路被抑制提示omega-3脂肪酸可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活性。然而,有研究表明omega-3脂肪酸和藻油的复合油类物质可以激活PI3K/Akt途径抑制衰老引起的内皮功能障碍和血管胰岛素抵抗。此外,omega-3脂肪酸被认为可以通过激活PI3K/Akt/β-catenin信号通路降低新生儿缺氧/缺血损伤后的脑损伤并改善神经功能。此外,新近研究也发现omega-3脂肪酸的分解代谢产物Resolvin D1(RvDl)通过激活PI3K/Akt通道降低缺血再灌注时的心肌梗死面积,且该心脏保护作用可被PI3K/Akt抑制剂完全消除。由此可见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可能介导omega-3脂肪酸对心梗后抑郁的作用。总而言之,心梗后抑郁的发生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及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然而,现有抗抑郁药仅能改善其临床抑郁症状,并不能改善心梗患者的预后。为了解决这一临床难题,为临床心梗后抑郁患者的营养学干预和相应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fat-1小鼠心脏组织高表达omega-3脂肪酸。故本研究拟利用fat-1小鼠和同窝出生的WT小鼠建立小鼠心梗后抑郁模型,模仿临床上心肌梗死后抑郁的发病特点,研究omega-3脂肪酸是否能够影响心梗后抑郁的发生发展及omega-3脂肪酸、NLRP3炎症小体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验证omega-3脂肪酸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保护心梗后抑郁这一假说。通过本研究,可为心梗后抑郁患者的营养学干预和相应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第一章Omega-3脂肪酸对心梗后抑郁小鼠的保护作用目的:1.观察fat-1小鼠和WT小鼠心梗后抑郁造模后的心脏功能变化和行为学的改变.2.探讨omega-3脂肪酸对心梗后抑郁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1.鼠尾DNA鉴定fat-1转基因小鼠。2.术前利用蔗糖水试验、旷场和强迫游泳试验等行为学测试方法评估各组小鼠的行为学状态。3.利用fat-1小鼠和同窝出生的WT小鼠建立小鼠心梗后抑郁模型。每组分成4个亚组:假手术组、心梗组、抑郁组、心梗后抑郁组。通过结扎心脏冠脉前降支构建小鼠心梗模型及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应激方法(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建立抑郁模型。造模2周后用心脏彩超、心脏组织HE染色和masson染色等实验方法证实小鼠心肌梗死模型造模成功。4.小鼠心梗造模后造模后第15天进行蔗糖水实验、旷场和强迫游泳试验评价小鼠行为学改变,如达到抑郁标准者归为心梗后抑郁组,未达到标准者归为心梗组。至此,心梗后抑郁模型建立成功。5.ELISA检测方法测定小鼠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5-HT的表达水平。结果:1.实验小鼠鼠尾DNA基因型鉴定:fat-1转基因小鼠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中存在100 bp条带,而WT小鼠100bp位置不存在此条带。2.术后小鼠的基本情况:假手术组和抑郁组术后均无小鼠死亡。WT小鼠的存活率为63.3%(19/30),而fat-1小鼠的存活率为70.0%(21/30),其中WT小鼠心梗术后出现抑郁的比例是63.2%(12/19),fat-1小鼠心梗术后出现抑郁的比例是28.6%(6/21),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3.心脏彩超结果:fat-1转基因小鼠和WT小鼠心梗术2周后心脏收缩功能均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内径明显增大,提示心肌梗死造模成功。与WT心梗后抑郁组相比,fat-1心梗后抑郁小鼠左室EF值和收缩功能的下降程度明显得到改善。4.HE染色结果:正常心肌细胞HE染色排列整齐,肌丝和纤维走向明晰,细胞核大小均一,染色正常。而心梗造模后的小鼠心肌梗死区HE染色心肌细胞排列不齐,核的大小也不规则,同时还伴有大量的坏死细胞和炎症细胞。5.Masson染色:可以看到心梗造模小鼠的心脏出现呈片状分布的胶原纤维及大范围胶原纤维沉积的瘢痕。与WT心梗后抑郁组相比,fat-1心梗后抑郁小鼠心室重塑程度明显减轻,心脏纤维化面积更小。6.行为学测试结果:造模前8组小鼠没有明显差异。造模后与假手术组相比,抑郁组和心梗后抑郁组小鼠蔗糖水试验的糖水偏爱度明显下降,强迫游泳试验的不动时间明显延长,旷场试验的总运动距离明显减小,说明心梗后抑郁组小鼠出现了抑郁症状。7.血清5-HT结果:造模后与假手术组和心梗组相比,抑郁组和心梗后抑郁组小鼠血清5-HT水平明显下降。与WT心梗后抑郁组相比,fat-1心梗后抑郁小鼠血清5-HT表达明显上调。结论:Omega-3脂肪酸不仅可以保护心梗后抑郁小鼠的心脏功能,也能改善其抑郁类症状。第二章Omega-3脂肪酸抑制NLRP3小体活化保护心梗后抑郁小鼠目的:1.观察fat-1转基因小鼠和WT小鼠心梗后抑郁造模后NLRP3小体的活化程度改变和血清NLRP3炎症小体下游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2.探讨omega-3脂肪酸是否影响NLRP3小体的活化继而对心梗后抑郁发挥保护作用。方法:1.RT-qPCR方法检测小鼠心肌NLRP3小体组分NLRP3、Caspase-1和IL-1β的mRNA表达水平。2.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心肌NLRP3、Caspase-1和IL-18的蛋白表达水平。3.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心肌NLRP3的蛋白表达水平。4.ELISA方法检测NLRP3小体下游代表性炎症因子IL-1β、IL-18和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1.RT-qPCR结果显示:与WT假手术组相比,WT抑郁组、WT心梗组和WT心梗后抑郁组NLRP3、Caspase-1和IL-1β的mRNA表达明显上调,提示心梗后抑郁NLRP3炎症小体活化,其中WT心梗后抑郁组是活化程度最高的。与WT心梗后抑郁组相比,fat-1心梗后抑郁组的NLRP3、Caspase-1和IL-1β的mRNA表达则显着下调。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WT假手术组相比,WT抑郁组、WT心梗组和WT心梗后抑郁组NLRP3、Caspase-1和IL-18的蛋白表达均明显上调,WT心梗后抑郁组表达水平最高,提示心梗后抑郁NLRP3炎症小体活化,其中WT心梗后抑郁组是活化程度最高的。而与WT心梗后抑郁组相比,fat-1心梗后抑郁组的NLRP3、Caspase-1和IL-18的蛋白水平均显着下调。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WT假手术组相比,WT抑郁组、WT心梗组和WT心梗后抑郁组NLRP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WT心梗后抑郁组表达水平最高。与WT心梗后抑郁组相比,fat-1心梗后抑郁组的NLRP3蛋白水平显着下调。4.ELISA结果显示:与WT假手术组相比,WT抑郁组、WT心梗组和WT心梗后抑郁组血清IL-1β、IL-18和TNF-α的表达均明显上调,其中WT心梗后抑郁组表达水平最高。而与WT心梗后抑郁组相比,fat-1心梗后抑郁组血清IL-1β、IL-18和TNF-α的表达均显着下调。结论:Omega-3脂肪酸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继而对心梗后抑郁发挥保护作用。第三章Omega-3脂肪酸通过激活PI3K/Akt/mTOR通路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目的:1.观察fat-1转基因小鼠和WT小鼠心梗后抑郁造模后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2.探讨omega-3脂肪酸是否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道抑制NLRP3小体的活化继而对心梗后抑郁产生保护作用。方法: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小鼠心肌PI3K/Akt/mTOR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WT抑郁组、WT心梗组和WT心梗后抑郁组的Akt磷酸化水平、PI3K蛋白表达和mTOR磷酸化水平均明显下调,WT心梗后抑郁组则为三组中表达最低的。而与WT心梗后抑郁组小鼠相比,fat-1心梗后抑郁组小鼠的Akt磷酸化水平、PI3K蛋白表达和mTOR磷酸化水平明显上调。结论:omega-3脂肪酸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道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继而发挥对心梗后抑郁的保护作用。全文总结:Omega-3脂肪酸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道,进而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和下游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提高了心梗后抑郁小鼠的心脏功能,也改善了小鼠的抑郁样症状,发挥对心梗后抑郁的保护作用。
吕珩,鲍丽刚[3](2019)在《不同比例n-6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调控NT-proBNP和hFABP保护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肌损伤》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比例的n-6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连续注射异丙基肾上腺素的方法构建急性心梗大鼠模型。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中NT-proBNP、h FABP和cTn I的水平;TTC和TUNEL染色评估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细胞凋亡程度。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心梗标记基因和凋亡因子的表达。通过向心脏注射干扰NT-proBNP、hFABP、cTn I的慢病毒,进一步检测AMI心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日粮中添加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1∶5和1∶10导致AMI大鼠在心梗发生后0、4、8和12 h的NT-proBNP、hFABP和cTnI水平、心梗面积和心肌细胞凋亡均明显低于基础日粮饲喂的AMI大鼠;且1∶10比例的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抑制效果最为明显。干扰AMI大鼠心肌NT-proBNP和hFABP导致cTn I、Bax表达降低,Bcl-2表达升高。结论日粮添加1∶10比例的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能有效缓解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且NT-pro BNP和hFABP的表达水平是参与心梗后心肌细胞凋亡的重要因子。
赵晓溪[4](2019)在《二十二碳六烯酸对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BK通道电生理作用及对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ic acid,DHA)是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成分,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大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Large conductance Ca2+-activated K+channels,BK)是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上重要的离子通道,参与血管张力调节。然而DHA对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BK通道的电生理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中拟通过使用膜片钳技术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荧光测定技术来探讨不同浓度DHA对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BK通道电生理作用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并研究不同浓度DHA对BK通道的激活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使用DHA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实验基础。方法:(1)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应用“三步”酶消化法,即依次将分离好的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孵育在消化酶液Ⅰ(1 mg/ml牛血清白蛋白),消化酶Ⅱ(1 mg/ml牛血清白蛋白,1.5 mg/ml木瓜蛋白酶,1 mg/ml二硫苏糖醇),消化酶Ⅲ(1 mg/ml牛血清白蛋白,0.25 mg/ml弹性蛋白酶、1 mg/ml胰蛋白酶抑制剂)中进行消化8-10分钟,可分离到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2)酶消化法分离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后,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灌流DHA前后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钾离子流的变化,同时应用不同钾离子通道阻滞剂后观察DHA对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钾离子电流的影响。(3)采用全细胞膜片钳实验技术记录不同浓度DHA对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的BK通道电流影响及孵育SKF525A前后灌流不同浓度DHA对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BK通道电流影响,同时应用膜内向外型单通道膜片钳实验技术记录不同浓度DHA对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BK通道电流影响。(4)酶消化法分离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后,应用膜内向外型单通道膜片钳实验技术测定不同浓度钙离子对BK通道开放概率的影响,采用荧光探针Fura-2/AM测定不同浓度DHA对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应用磷脂酶C(PLC)受体拮抗剂U73122和三磷酸肌醇(IP3)受体拮抗剂2-APB观察DHA对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1)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分离:经三步酶消法可获得大量存活的单个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呈长梭形、蚯蚓状、球状和杆状等形态,轮廓清晰,细胞膜完整光滑,细胞质均匀,折光性好,立体感强,细胞贴壁较快,存活细胞数量多。(2)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在维持电位-60 mV和刺激电位+100 mV下,加人5μmol/LDHA前后总钾离子通道电流密度分别为(69.8±6.9)pA/pF和(425.0±142.3)pA/pF(n=5,P<0.05)。分别灌流非特异性钾离子通道阻滞剂四乙胺(TEA)10 mmol/L、BK通道特异性阻滞剂ibritoxin(IBTX)100 nmol/L、中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阻滞剂(TRAM-34)200 nmol/L、小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阻滞剂apamin(APA)1μmol/L、电压依赖性钾离子通道阻滞剂4-aminopyridine(4AP)5 mmol/L、ATP依赖性钾离子通道阻滞剂glyburide(GLY)10μmol/L、BK通道特异性阻滞剂(IBTX)100 nmol/L+中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阻滞剂(TRAM-34)200 nmol/L+小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阻滞剂apamin(APA)10 μmol/L和BK通道特异性阻滞剂ibritoxin(IBTX)100 nmol/L+电压依赖性钾离子通道阻滞剂4-aminopyridine(4AP)5 μmol/L后,电流密度分别为(13.9±2.7)pA/pF、(25.1±5.6)pA/pF、(55.8±9.2)pA/pF、(35.3±9.9)pA/pF、(56.5±8.7)pA/pF、(68.6±6.8)pA/pF、(23.0±7.2)pA/pF和(20.9±3.8)pA/pF;同时灌流5μmol/L的DHA后记录电流密度分别为(14.1 ±3.2)pA/pF、(89.1.±29.2)pA/pF,(380.6± 125.5)pA/pF,(326.6±97.6)pA/pF、(345.6± 110.1)pA/pF、(349.6±115.9)pA/pF、(81.6±23.7)pA/pF和(73.9±21.9)pA/pF。(3)全细胞膜片钳模式下记录BK通道电流,DHA在0.1 μmol/L、0.3 μmol/L和1.0μmol/L时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BK通道激活,且DHA在3 μmol/L时BK通道电流增加(737 ±86)%,DHA在10μmol/L时,BK通道电流增加了(822±43)%(n=6,P<0.05)。SKF525A孵育后,DHA在(0.01-1μmol/1)时,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BK电流无增加,在3μmol/L和10μmol/L时,SKF525A孵育后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BK通道电流分别增加(327±81)%和(627±32)%(n=6,P<0.05)。单通道膜片钳记录BK通道电流,在含1μmol/L游离钙的细胞外液中,不加入和加入0.001μmol/L,0.1μmol/L、0.3 μmol/L及1μmol/L的DHA,钳制电位为+60mV时BK通道开放概率分别为0.075±0.019、0.071 ± 0.020、0.067±0.019、0.087±0.026和 0.098±0.023,与未加入DHA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n=5,P>0.05)。在DHA为3 μmol/L、5 μmol/L和10μmol/L DHA时,BK通道开放概率分别为 0.232± 0.027、0.582±0.041 和 0.606 ±0.066,与未加入DHA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n=5,P<0.05)。(4)单通道膜片钳记录模式下,刺激电位+60mV,电极外液钙离子浓度分别为0.001μmol/L、0.01 μmol/L、0.1 μmol/L、0.5 μmol/L、1 μmol/L、5 μmol/L、10 μmol/L和50 μmol/L的条件下,记录到 BK 通道开放概率分别为 0.0006±0.0004、0.0010±0.0004、0.0013±0.0001、0.0100±0.0026、0.0510±0.0081、1.4563±0.0599、1.5935±0.0562 和 1.5444±0.1101。应用Fura-2/AM技术测定细胞内荧光信号强度,DHA在(0.001-0.01)μmol/L时,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无变化;但DHA在(0.01-10)μmol/L时,细胞内荧光信号强度增加,半数有效浓度为(0.037±0.01)μmol/L(n=5~8,P<0.05)。应用PLC抑制剂U-73122和IP3抑制剂2-APB孵育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后再次加入DHA,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内荧光信号强度显着降低(n=5~8,P<0.05)。结论:(1)“三步”酶消化法可成功分离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2)DHA可激活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的钾离子通道,且主要激活BK通道,这可能是DHA扩张血管的机制之一。(3)不同浓度DHA对BK通道的激活机制不同,低浓度DHA激活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BK通道是通过CYP450环氧化酶途径,高浓度DHA可直接激活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BK通道。(4)低浓度和高浓度DHA都可以通过PLC-IP3信号通路使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从而激活BK通道。
许帅强[5](2019)在《脂肪酸饱和度对猪肉盐溶性蛋白乳化特性及凝胶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以猪肉盐溶性蛋白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脂肪酸的饱和程度(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结合低场核磁共振、拉曼光谱和界面流变等技术,研究乳化过程中蛋白质分子在脂肪酸上的吸附变化规律,建立乳化特性与界面蛋白膜的关系,揭示在不同脂肪酸饱和度条件下蛋白质与脂肪酸之间的相互作用,再结合蛋白质凝胶特性的变化规律,明确蛋白质和脂肪酸乳化过程中蛋白-脂肪酸、界面性质和乳化性质三者的内在联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脂肪酸饱和度的降低,乳液的乳化稳定性逐渐降低。乳液中微粒粒径与乳化体系破坏后得到的脂肪酸微粒粒径大小趋势一样,均为为油酸组<亚油酸组<亚麻酸组,且三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单位界面膜吸收蛋白量(Γs)表现为油酸组>亚油酸组>亚麻酸组,说明不饱和双键越多,乳化后粒径越大,单位界面膜吸附蛋白量越少,越不稳定。荧光光谱分析结果:处理组的内源荧光光谱发生红移,外源荧光光谱发生蓝移,表明乳化之后,蛋白质的疏水性增加。而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定量分析表明乳化过程涉及α-螺旋结构的降低以及β-折叠结构的增加。凝胶电泳结果表明:油酸组的油水界面所吸附的蛋白质种类要多于亚油酸组和亚麻酸组。相关性分析表明:乳液中蛋白质二级结构的α-螺旋与脂肪酸饱和度和乳化稳定性均呈正相关,与单位界面膜蛋白吸附量(Γs)和脂肪酸表面蛋白吸附总量(ΓT)呈显着正相关(P<0.05),无规则卷曲含量与乳液微粒粒径的D10值和D50值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D90值则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表明脂肪酸的饱和度越高,乳液中蛋白质α-螺旋结构含量越高,脂肪酸吸附蛋白质的量越高,乳液的乳化稳定性越好。而乳液微粒粒径越大,乳液中蛋白质的无规则卷曲含量越高。2不同饱和度脂肪酸与盐溶性蛋白质乳化后,蛋白质表面疏水性表现为油酸组>亚油酸组>亚麻酸组。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组的界面压力(π)均不断增加,说明盐溶性蛋白逐渐吸附到油-水界面上。弹性模量(Ed)先迅速增大再减小,粘性模量(EV)逐渐增大,相角(tanθ)油酸组后期增大,其余两组稳定偏小,说明蛋白吸附到油-水界面上均形成以弹性为主的粘弹性膜,且脂肪酸饱和度越低弹性特征越显着。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处理组的乳化液的剪切应力均呈现先缓慢增加后迅速增加的趋势,而黏度都先迅速减小,最后趋近于平稳。剪切应力和表观黏度均是油酸组>亚油酸组>亚麻酸组。整体储能模量变化趋势相同,且油酸组>亚麻酸组>亚油酸组。而处理组的相位角(Tanδ)变化趋势相同,整体呈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的趋势,整体特征是弹性特征。因此,脂肪酸饱和程度越高,乳化后蛋白质的表面疏水性越强,油-水界面的界面压力(π)越大,所形成的界面蛋白膜的弹性特征越显着。3随着脂肪酸饱和度的降低猪肉盐溶性蛋白与脂肪酸乳化凝胶的保水性和凝胶强度逐渐减弱,弛豫时间T2b和T22逐渐下降,而三组处理组的弛豫时间T21则变化不明显,亚麻酸组与油酸组相比弛豫时间T2b增大,而T22减小。峰面积比P2b和P21均逐渐下降,而P22则逐渐上升。相关性分析表明:随着脂肪酸饱和度的降低盐溶性蛋白对乳化凝胶中结合水的束缚能力减弱,对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的束缚能力增强,不易流动水部分转化成自由水。因此,盐溶性蛋白与脂肪酸乳化过程中脂肪酸的饱和度对乳化凝胶的水分分布状态和迁移规律以及凝胶特性有很大的影响,且油酸组的乳化特性较好。
蒋松辰[6](2019)在《Omega-3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肌肥厚大鼠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ω-3长链不饱和脂肪酸(ω-3 long-chain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n-3PUFAs)对腹主动脉缩窄(abdominal aortic coarctation AAC)术后心肌肥厚大鼠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的作用。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肥厚组(CH组)。CH组行腹主动脉缩窄术,术后一周,CH组再次随机分成三组:腹主动脉缩窄组(AAC组)、腹主动脉缩窄+n-3PUFAs低剂量组(AAC+n-3L组)、腹主动脉缩窄+n-3PUFAs高剂量组(AAC+n-3H组)。AAC+n-3L、AAC+n-3H组分别予以400mg/kg.d及1000mg/kg.d的n-3PUFAs灌胃,Sham组以及AAC组予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8周后将所有大鼠处死,留取心肌组织测定左心室质量指数(LVW/BW),心脏质量指数(HW/BW),取心肌组织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取血清检测羟脯氨酸含量,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分析心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及纤连蛋白的表达。结果1)与Sham组相比,AAC组、AAC+n-3L组、AAC+n-3H组左心室质量指数、心脏质量指数、羟脯氨酸含量明显升高(P<0.05),病理染色示心肌细胞肥大,胶原纤维增加,胶原容积分数增加,以I、III型胶原纤维增加为主,纤连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含量减少(P<0.05)。2)与AAC组相比,AAC+n-3L组、AAC+n-3H组左心室质量指数、心脏质量指数、羟脯氨酸含量降低(P<0.05),病理染色示心肌细胞减小、胶原容积分数减少,总胶原含量及I型胶原纤维含量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9、纤连蛋白表达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表达增加(P<0.05)。3)与AAC+n-3L组比较,AAC+n-3H组左心室质量指数、心脏质量指数、羟脯氨酸含量降低(P<0.05),病理染色示心肌细胞减小、胶原容积分数减少,总胶原含量及I型胶原纤维含量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9、纤连蛋白表达量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表达增加(P<0.05)。结论1、通过腹主动脉缩窄术能够成功复制心肌肥厚模型。2、n-3PUFAs对心肌肥厚有保护作用,且可能与剂量相关。3、n-3PUFAs改善心肌肥厚的机制可能与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9、纤连蛋白的过度表达,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表达,影响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相关。
曹野,王伟琼,陈晨,覃雅婷,郭小梅[7](2018)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代谢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通过调节血脂谱、改善内皮功能、抗炎、稳定斑块等多种机制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本研究综述了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代谢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可能的机制和进展。
刘勇[8](2016)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人红细胞膜脂肪酸及Omega-3指数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人体内的脂肪酸根据其结构上的碳链是否含有双键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之间的区别在在于结构上碳氢链长度的不同,不饱和脂肪酸间的区别除了碳链长度不同外还有双键数目及位置的不同。不饱和脂肪酸碳链含有1个或1个以上的双键,根据双键数目将含有1个双键的称为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acids),将含有2个或2个以上双键的称作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根据多不饱和脂肪酸碳链羧基端起最后一个双键相对于甲基碳(omega碳)原子的位置,将其分为omega-3系、omega-6系及omega-9系,其中最重要的是omega-3系和omega-6系PUFAs,二者是人体的必需脂肪酸,也是细胞膜磷脂的主要成分,人类自身不能合成omega-3和omega-6 PUFAs,必须从食物中提供和补充。Omega-3脂肪酸(也称ω-3脂肪酸或n-3脂肪酸)是含有18-22个碳原子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α-亚麻酸(Alpha-Linolenic acid,AL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rnoic,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EPA)。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丹麦科学家首先发现并报道了生活在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因纽特人)的膳食以深海鱼类为主要来源而且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含量较高,但人群冠心病的发病率却很低的现象。随后的研究发现富含omega-3 PUFAs的饮食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低风险具有相关性,而且可以显着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omega-3 PUFAs对人体的健康作用已涉及多个相关方面的研究及报道,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肥胖等多种代谢类疾病,同时在抗肿瘤、抗抑郁、炎症、促进大脑和视网膜发育以及促进骨骼健康等方面均发挥着积极作用。人体内omega-3 PUFAs的含量可以通过膳食摄入进行调节,但随着不同食物种类所包含的omega-3 PUFAs的比例不同等储多影响因素,实际上很难精确的计算出通过膳食摄入的omega-3 PUFAs的实际量,另外由于受机体内组织和细胞水平代谢状况的差异,因此需要一个客观的指标来衡量和判断omega-3 PUFAs的含量和分布水平。Harris和Von Schacky于2004年首先提出了omega-3(ω-3或n-3)指数的概念,它是指红细胞膜中EPA和DHA两种脂肪酸占红细胞膜总脂肪酸中的百分比,它不受短时间内饮食的影响,反映的是人体较长时期内(1-2个月)膳食结构和体内脂肪酸营养的水平。已有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omega-3指数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危险性和死亡率呈显着负相关性,对临床评估冠心病具有较好的价值,现已成为一个新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高危风险评估因素。当omega-3指数大于或等于8%时,对心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发病风险相对较低;当omega-3指数小于4%时,对心脏的保护作用较微弱,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较高,发生心脏猝死的风险是omega-3指数大于8%时的10倍。较高的omega-3指数(大于或等于8%)可以作为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的目标之一。脂肪酸含量能够客观的反映人体内不同脂肪酸的营养水平,从而可为人体调整饮食结构提供客观的依据,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特别是omega-3脂肪酸的摄入比例,改变红细胞膜上脂肪酸的组成,以利于维护机体的健康。Omega-3 PUFAs存在于甘油三酯、胆固醇酯、红细胞膜及各种脂肪组织中。目前,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中有多种评价omega-3 PUFAs的方法,如膳食摄入问卷调查、血浆磷脂脂肪酸谱、血浆胆固醇脂omega-3 PUFAs指数和红细胞膜omega-3指数等。目前国内外普遍测定的是血清或血浆中的脂肪酸成分,其前处理方法主要是将脂肪酸进行硅烷衍生化或甲酯化反应,生成硅烷化产物或者甲酯化产物,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LC-MS/MS)等方法。然而在红细胞膜脂肪酸的测定方法的相关研究比较少,且采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是GC检测方法;目前,从生物体内分离出来的脂肪酸已有上百种,并且绝大部分脂肪酸的结构和性质非常的接近,如果仅使用GC进行分离检测,缺乏对样品中化合物成分的定性,极其容易出现对各组分定量不准确的情况。另一方面,因GC检测方法操作繁琐,而且完成一次检测需要较长的时间,难以适应快速检测和满足大范围的人群筛查的需要。因此,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性好的测定红细胞脂肪酸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目的1.针对在目前脂肪酸测定分析方面存在的检测过程繁琐、定性定量不够准确检测通量小等多方面的不足,建立一种前处理过程操作简单、方法学稳定、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性好、检测过程时间短、检测通量高且易于临床快速规模化应用的红细胞膜脂肪酸成分的检测方法。2.应用新建立的红细胞脂肪酸检测方法,对健康体检人群和具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原发性高血压人群进行红细胞脂肪酸成分测定及omega-3指数分析,了解和考察健康体检人群红细胞中各脂肪酸成分分布情况及omega-3指数水平的分布区间;比较不同组间人群红细胞脂肪酸分布水平的差异性。研究方法1.将EDTA抗凝全血分离出的红细胞作为检测样本,在样本中加入脂肪酸内标和盐酸-甲醇进行甲酯化反应,然后使用正己烷进行液液萃取,转移萃取后的上层溶液,使用氮气吹干萃取溶液,加入正己烷重新溶解,将复溶液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检测。将待测样品中各种脂肪酸成分和标准品的相关参数与标准质谱谱库进行比对作为定性依据,用内标标准曲线法对红细胞膜中各脂肪酸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从检测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分析灵敏度、样品稳定性等多个方面对所建立的方法学进行评价。2.收集广州地区149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上述建立的检测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红细胞脂肪酸成分测定及omega-3指数分析,了解和考察健康体检人群红细胞中各脂肪酸成分分布情况及omega-3指数水平的分布区间。3.收集广州地区年龄介于40-60岁之间的29例健康人群和22例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上述所建立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测定和分析研究对象的红细胞脂肪酸成分分布并计算其omega-3指数水平等检测指标,然后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红细胞脂肪酸分布情况等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GC-MS检测红细胞脂肪酸的分析条件:①色谱分析条件:采用安捷伦DB-23毛细管色谱柱(60m×0.25mm×0.15um);不分流进样模式,进样体积1μL,色谱柱流量0.78mL/min;进样口温度:230℃;接口温度:250℃;起始柱温50℃,保持时间1min,然后以25℃/min的速率程序升温至175℃,再以4℃/min的速率程序升温到223 ℃,保持8min,然后以20℃/min速率升温到250℃,保持12min;②质谱分析条件:采用电子轰击式离子源(EI)模式,离子源温度:220℃;溶剂延迟时间10min;扫描模式:全扫描(scan)和选择离子扫描(SIM);全扫描范围:m/z 60.00-450.00。所建立的方法能够很好的区分脂肪酸标准品和内标,整个检测分析时间在12分钟内完成,2.方法性能评价表明,本研究建立的红细胞膜脂肪酸检测方法的最低检出限达到O.O1mg/L,检测灵敏度高;检测线性范围为0.02-407.04mg/L,检测线性良好;omega-3指数检测的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均满足要求。与现有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应用本方法检测红细胞脂肪酸时间短,仪器检测通量高。3.本研究中149例广州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红细胞膜中20种单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百分比例在0.03%-22.44%之间,占比例最少的为C18:3n6,含量最高的是C20:4n6;总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比例为19.29%,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22.09%;多不饱和脂肪酸中,omega-3系列占总脂肪酸含量的比例为7.24%,omega-6系列的占比为39.29%;红细胞omega-3指数的均值为5.82%,其95%的分布区间为3.59-8.44%。4.健康人群与原发性高血压人群的C22:5n3(P=0.018)、C20:4n6(P=0.042)、总 omega-6 脂肪酸(P=0.028)、omega-6/omega-3(P=0.007)及 AA/EPA(P=0.005)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他各项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1.建立了一种应用GC-MS方法测定红细胞膜中脂肪酸成分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前处理过程操作简单、方法学稳定、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性好、检测过程时间短、检测通量高且易于临床快速检测及大规模筛查应用。2.检测分析了广州地区149名健康体检人群红细胞脂肪酸成分分布和omega-3指数水平情况,给出了此群体红细胞中各脂肪酸成分特征和omega-3指数水平的分布区间。3.原发性高血压人群红细胞中总Omega-6脂肪酸、Omega-6/Omega-3、AA/EPA均高于健康人群。
朱波,李菊香[9](2015)在《n-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对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发生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系统评价n-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对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发生的作用。方法以"室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心源性猝死""n-3不饱和脂肪酸"等为检索词,通过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及临床试验注册网站(时间为从建库至2014年11月)进行检索,对检索到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估后,采用Review Manger5.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8个随机对照试验(RCT),试验组(服用n-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患者共16 343例,对照组(服用安慰剂)患者共16 336例,终点事件为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饮食中含有n-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的试验组在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7,95%CI 0.621.21,P=0.41);在近期有心肌梗死发生的患者中,服用鱼油组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降低(OR=0.68,95%CI 0.530.87,P=0.002)。结论 n-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可能只对近期有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有预防作用。
迪拉热·阿迪,马依彤[10](2012)在《ω-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ω-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是在鱼类或鱼油中发现的,目前被认为对人体健康有诸多益处,在人整个生命周期中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性,对机体生长发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篇综述将系统地阐述ω-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及高三酰甘油血症等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二、n-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与心脏性猝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与心脏性猝死(论文提纲范文)
(1)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房颤动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n-3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心律失常 |
2 心房颤动及其发生机制 |
3 n-3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心房颤动 |
3.1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房颤的相关研究 |
3.2 n-3多不饱和脂肪酸预防和治疗房颤的机制 |
3.3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房颤的预防和治疗 |
4 结语 |
(2)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小鼠心梗后抑郁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绪论 |
第一章 Omega-3脂肪酸对心梗后抑郁小鼠的保护作用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Omega-3脂肪酸抑制NLRP3小体活化保护心梗后抑郁小鼠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Omega-3脂肪酸通过激活PI3K/Akt/mTOR通路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不同比例n-6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调控NT-proBNP和hFABP保护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肌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
1.2.2 动物模型制备 |
1.2.3 血流动力学检测 |
1.2.4 酶联免疫法检测AMI各指标 |
1.2.5 HE染色 |
1.2.6 心脏梗死面积检测 |
1.2.7 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 |
1.2.8 实时定量QPCR检测 |
1.2.9 Western blot检测 |
1.2.1 0 大鼠心脏组织的慢病毒注射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
2.2 四组大鼠不同比例的n-6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梗NT-proBNP、h FABP和cTnI水平比较 |
2.3 四组大鼠不同比例的n-6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梗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心肌中NT-pro BNP、hFABP和cTn I表达的比较 |
2.4 四组大鼠NT-proBNP和h FABP对心肌细胞凋亡的比较 |
3 讨论 |
(4)二十二碳六烯酸对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BK通道电生理作用及对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平滑细胞的分离 |
一、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1. 实验大鼠的选择及饲养环境 |
2. 正常大鼠冠状动脉的分离 |
3. 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分离 |
四、参考文献 |
第二章 DHA对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钾离子通道的激活作用 |
一、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二、结果 |
1. DHA使用前后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钾离子电流的变化 |
2. DHA对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不同钾离子电流的影响 |
三、讨论 |
1. DHA对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钾离子通道的激活作用 |
2. DHA主要激活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的BK通道 |
四、参考文献 |
第三章 DHA对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BK通道激活的电生理机制 |
一、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二、结果 |
1. 全细胞膜片钳模式下不同浓度DHA对BK通道电流的影响 |
2. 单通道膜片钳模式下不同浓度DHA对BK通道开放概率的影响 |
三、讨论 |
1. DHA对血管平滑肌细胞BK通道的激活作用 |
2. 不同浓度DHA对BK通道的激活机制 |
四、参考文献 |
第四章 DHA对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BK通道激活的钙离子信号通路机制 |
一、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二、结果 |
1. 不同钙离子浓度对BK通道开放概率的影响 |
2. DHA对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
3. 应用PLC-IP3信号通路抑制剂后DHA对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影响 |
4. 应用PLC-IP3信号通路抑制剂后DHA对BK通道电流影响 |
三、讨论 |
1.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测定的方法及意义 |
2. 不同钙离子浓度对BK通道开放概率影响 |
3. 不同浓度DHA对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
4. DHA通过PLC-IP3途径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
5. DHA通过PLC-IP3-Ca~(2+)途径激活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的BK通道 |
四、参考文献 |
论文总结 |
综述1 正常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分布和特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2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正常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综述3 N-3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心房颤动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英文缩写词 |
附录2 三年学习期间发表在核心和/或统计源期刊以上论文 |
致谢 |
(5)脂肪酸饱和度对猪肉盐溶性蛋白乳化特性及凝胶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脂肪对乳化肉制品的影响 |
1.2 不饱和脂肪酸 |
1.2.1 油酸 |
1.2.2 亚油酸 |
1.2.3 亚麻酸 |
1.3 蛋白质的乳化特性 |
1.4 界面扩张流变与乳液稳定性 |
1.5 蛋白质的凝胶和水合特性 |
1.5.1 凝胶特性 |
1.5.2 水合特性 |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脂肪酸饱和度对乳化特性及蛋白构象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乳化稳定性 |
2.3.2 微粒粒径分布 |
2.3.3 单位界面蛋白吸附量 |
2.3.4 内源荧光光谱 |
2.3.5 外源荧光光谱 |
2.3.6 拉曼光谱 |
2.3.7 微观结构 |
2.3.8 电泳 |
2.4 小结 |
3 脂肪酸饱和度对肌肉盐溶性蛋白界面扩张流变性质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表面疏水性 |
3.3.2 界面压力随吸附时间的变化 |
3.3.3 界面膜扩张流变性质 |
3.3.4 静态流变 |
3.3.5 动态流变 |
3.4 小结 |
4 脂肪酸饱和度对乳化凝胶特性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凝胶强度 |
4.3.2 凝胶保水性 |
4.3.3 低场核磁弛豫时间(T2)分析 |
4.3.4 脂肪酸饱和度对低场核磁共振成像的影响 |
4.4 小结 |
5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Omega-3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肌肥厚大鼠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Omega-3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在部分心血管病中的相关进展 综述 |
参考文献 |
(7)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代谢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脂肪酸的结构和命名 |
2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谢及代谢产物 |
2.1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基本代谢与转化 |
2.2 类二十烷酸的合成 |
2.3 促进炎症消退物质的合成 |
3 ω-3 PUFA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3.1 ω-3 PUFA与冠心病预防的随机对照试验 |
3.2 ω-3 PUFA对血脂的影响 |
3.3 ω-3 PUFA对内皮功能的影响 |
3.4 ω-3 PUFA的抗炎作用 |
3.5 ω-3 PUFA对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
3.6 ω-6 PUFA/ω-3 PUFA的比例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4 结语 |
(8)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人红细胞膜脂肪酸及Omega-3指数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人红细胞膜脂肪酸及omega-3指数 |
1 试剂和仪器 |
1.1 主要仪器设备 |
1.2 主要试剂 |
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人红细胞膜脂肪酸及omega-3指数方法的建立 |
2.1 溶液的配制 |
2.2 样本前处理 |
2.3 仪器条件 |
2.4 红细胞脂肪酸成分定量及omega-3指数的计算 |
3 气相色谱-质谱测定人红细胞膜脂肪酸及omega-3指数的方法学性能评价 |
3.1 专属性 |
3.2 准确度 |
3.3 精密度 |
3.4 检出限及定量限 |
3.5 线性范围 |
3.6 干扰验证 |
3.7 携带效应 |
3.8 样品稳定性 |
4 149例广州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红细胞膜脂肪酸分布及omega-3指数水平分析 |
5 讨论 |
5.1 检测方法优化 |
5.2 检测结果讨论 |
第二部分 原发性高血压人群红细胞脂肪酸分布及omega-3指数水平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试剂和仪器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n-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对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发生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文献检索 |
1.2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文献质量评价 |
1.4数据提取 |
1.5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文献的检索和筛选 |
2.2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估 |
2.4Meta分析结果 |
3讨论 |
(10)ω-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ω-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与心脏性猝死 |
2 ω-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与心力衰竭 |
3 ω-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与心律失常 |
4 ω-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与动脉粥样硬化 |
5 ω-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与高三酰甘油血症 |
6 ω-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的推荐剂量、新型产品和不良反应 |
7 问题及展望 |
四、n-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与心脏性猝死(论文参考文献)
- [1]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房颤动的影响及机制[J]. 赵晓溪,薄小萍,王如兴.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0(04)
- [2]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小鼠心梗后抑郁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余雪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不同比例n-6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调控NT-proBNP和hFABP保护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肌损伤[J]. 吕珩,鲍丽刚. 中国现代医生, 2019(25)
- [4]二十二碳六烯酸对正常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BK通道电生理作用及对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D]. 赵晓溪. 苏州大学, 2019(06)
- [5]脂肪酸饱和度对猪肉盐溶性蛋白乳化特性及凝胶特性的影响[D]. 许帅强. 渤海大学, 2019(01)
- [6]Omega-3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肌肥厚大鼠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的作用研究[D]. 蒋松辰. 西南医科大学, 2019(08)
- [7]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代谢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 曹野,王伟琼,陈晨,覃雅婷,郭小梅.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8(06)
- [8]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人红细胞膜脂肪酸及Omega-3指数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刘勇.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1)
- [9]n-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对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发生的Meta分析[J]. 朱波,李菊香.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04)
- [10]ω-3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J]. 迪拉热·阿迪,马依彤.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