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椭圆形樱桃番茄“串珠”(论文文献综述)
温健,朱小强[1](2021)在《日光温室樱桃番茄栽培技术与新品种引种评比》文中指出樱桃番茄观赏性强,果实多数综合品质好,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近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栽培面积不断增加,但产量和品质层次不齐,因此深入研究樱桃番茄高效栽培管理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永登县多个樱桃番茄日光温室进行调研后,总结出樱桃番茄越冬茬日光温室的绿色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以期为当地樱桃番茄促产增收提供依据。并引进了5个樱桃番茄品种进行品种评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圣女、京单3号在生理性状、产量与品质、抗病性等方面都优于其它品种,产量分别达到2 620 kg/亩和2 440kg/亩,因此推荐圣女、京单3号为永登县庄浪河川日光温室内推广的樱桃番茄主要品种。
马波[2](2020)在《植物免疫诱导剂诱导水稻抗立枯病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水稻立枯病是一种主要由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等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也是水稻旱育秧苗的主要病害,发病后会造成秧苗根部腐烂,导致营养吸收受阻,心叶枯黄,致使秧苗成片干枯死亡,给水稻生产带来极大危害。目前生产中主要采用杀菌剂防治水稻立枯病,但杀菌剂防治存在药效持续期短、易产生抗药性、污染环境等众多问题。植物病害防治的另一种重要途径是利用植物免疫诱导剂诱导植物自身产生抗病性,因其具有持效期长、作用广谱、不产生抗药性,以及使用浓度低、对人体无害、不污染环境等众多优点,近年来在植物病害的防治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已成为植物病害防治研究的热点。然而有关利用诱导剂防治水稻立枯病的系统研究鲜有报道,其诱导水稻抗立枯病的生理及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开展植物免疫诱导剂诱导水稻抗立枯病的全面系统研究,可以为植物免疫诱导剂防治水稻立枯病的大面积应用和丰富水稻抗立枯病生理及分子基础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对建立水稻病害绿色防控及农药减施技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对364份水稻品种资源进行立枯病抗性评价,从中选择6个不同抗性类型的品种对黑龙江省采集分离得到的129个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明确364个品种的抗病类型以及F.oxysporum菌株间的致病力差异;以高感立枯病品种齐粳2和强致病力菌株QA09为供试材料,采用三因素的正交设计L8(4×22)优化诱导方案,评价12种诱导剂对水稻立枯病的诱导抗病效果;分析了F.oxysporum胁迫下氟唑活化酯(FBT)和壳寡糖(COS)分别对水稻秧苗干物质积累、根系形态、细胞膜透性、抗氧化系统及防御系统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从形态和生理角度阐述了其对水稻立枯病的诱导抗病作用;并进行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分别从转录和翻译水平揭示其可能的诱导抗病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试品种立枯病抗性存在显着差异(P<0.05),2年的病情指数分别在4.2~78.8之间和5.6~81.3之间。364份供试品种中,2年抗病类型一致的品种共有220份,其中高抗立枯病品种仅有7份;中抗立枯病品种有26份;中感立枯病品种有59份;感病级品种有101份;高感立枯病品种有27份。高抗和中抗品种共占9.06%,而感病和高感品种共占35.17%,说明感病品种明显多于抗病品种。(2)从黑龙江省13个水稻产区采集的病样中共分离得到312个立枯病菌株,根据F.oxysporum的形态学特征及EF-1α基因序列分析,共鉴定得到F.oxysporum菌株129个。以鉴选的高抗、中感、高感6个品种作为鉴别品种测定F.oxysporum菌株致病力,结果表明,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病情指数差异幅度在13.4~43.1之间。通过聚类分析将129个菌株划分为4个致病类型群,其中Ⅰ型菌群为强致病类型群,平均病情指数41.5,占总菌株的9.3%。Ⅱ型菌群为较强致病类型群,平均病情指数33.5,占总菌株的28.7%。Ⅲ型菌群为较弱致病类型群,平均病情指数17.8,占总菌株的27.9%。Ⅳ型菌群为中等致病类型群,平均病情指数25.3,占总菌株的34.1%,是菌株数量最多的类群。(3)12种诱导剂在不同浓度下对F.oxysporum均无明显的杀菌作用。通过不同诱导浓度、诱导次数、诱导方式三因素的正交试验,优化了诱导方案。在此方案下,12种诱导剂对水稻立枯病的诱导抗病效果存在显着差异(P<0.05),FBT和COS防效最高,分别达到82.2%和80.3%,2种诱导剂之间差异不显着,但都显着高于其它10种诱导剂(P<0.05)。(4)未进行诱导处理的水稻植株接种F.oxysporum后,秧苗根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地上部和根部干物质增长缓慢,根冠比下降;而FBT处理和COS处理的水稻秧苗接种F.oxysporum后均能够缓解根系生长受到的抑制,增加了秧苗根长、根表面积及根体积,促进了地上部和根部干物质积累;同时提高了根冠比,平衡了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物质积累与分配,促进秧苗健康生长。(5)FBT处理和COS处理均降低了F.oxysporum胁迫下秧苗根系中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减轻了细胞膜受到的损伤。FBT处理和COS处理均可以提高F.oxysporum胁迫下秧苗根系POD、SOD、CAT、PPO和PAL的活性,增强水稻根系抗氧化能力和防御能力,提高水稻对立枯病的抗性。(6)转录组学分析表明,在F.oxysporum胁迫下,FBT诱导水稻差异表达基因6988个,COS诱导水稻差异表达基因6599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FBT处理的差异基因参与了125条pathways,COS处理的差异基因参与了122条pathways。实时定量PCR验证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数据真实可靠。本研究发现,在FBT和COS分别处理的pathways中,有多条共有的通路参与了水稻对立枯病的诱导抗性。FBT和COS都可以提高水杨酸(SA)通路的多个PR-1基因表达,激活SA信号转导途径,诱导水稻产生系统获得抗性(SAR),抵御F.oxysporum的侵染。FBT处理和COS处理中AUX1、SAUR、GH3和BRI1基因均上调表达,从而激活生长素(auxins)和油菜素内酯(BR)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抗病性。此外,FBT和COS均可以提高角质ω-羟化酶、脂肪酸-羟基脱氢酶和脂肪醇形成酰基辅酶A还原酶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促进角质、栓质和蜡质的生物合成来增强水稻对立枯病的抗性。(7)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在F.oxysporum胁迫下,FBT处理鉴定到922个差异蛋白,其中150个差异蛋白富集到9个KEGG通路中;COS处理鉴定到1323个差异蛋白,其中187个差异蛋白富集到14个KEGG通路中。实时定量PCR验证结果表明蛋白质组测序数据真实可靠。本研究发现,有多个FBT处理和COS处理共有的差异蛋白参与了水稻对立枯病的诱导抗性。FBT处理和COS处理中2个反向-柯巴基焦磷酸(CPSent)合成酶(Os CPS1ent和Os CPS2ent)均上调表达,都能够促进水稻合成柯巴基焦磷酸进而合成植物抗菌素抵抗F.oxysporum侵染。同时,FBT和COS均可以提高稻内酯合成酶的表达水平,促进稻内酯的生物合成,通过大量积累稻内酯来提高水稻对立枯病的抗性。
王潇冉[3](2019)在《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生物防治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草莓果实色泽诱人,营养丰富,多年来以其独特的口感、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我国草莓种植面积达130万亩,年产草莓130万吨,居世界首位。但是,由于草莓组织柔嫩,呼吸作用强,极不耐挤压,极易引起腐烂造成经济损失。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减少经济损失,草莓的防腐保鲜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目前,控制草莓采后病害最有效的措施是低温贮藏结合化学杀菌剂。但化学药剂容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对人体健康及环境和人们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寻求生物防治的方法来替代传统的化学杀菌剂。本研究从草莓果实采后的主要病害出发,研究拮抗菌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 B-1对其贮藏效果及其抑制机理,并进行菌剂研制及探讨其诱导果肉差异表达蛋白,为草莓采后的新型生物保鲜方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传统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导致草莓采后腐烂的主要致腐病原菌为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和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2)进行了洋葱伯克氏菌B.contaminans B-1对草莓采后病原菌Botrytis cinerea体外抑制效果研究,表明该拮抗菌不仅可以有效抑制灰葡萄孢霉的菌丝生长,而且具有广谱性,对果蔬采后其它病原真也有抑制作用。(3)研究了采前喷施洋葱伯克氏菌B.contaminans B-1对草莓采后腐烂及果实品质的影响,发现采前喷施拮抗菌,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白粉病的发生率,而且可以促进草莓植株的生长。与对照相比,采前喷施生防菌剂的植株采收以后在贮藏过程中,品质更佳。(4)研究了拮抗菌洋葱伯克氏菌B.contaminans B-1对草莓果实采后病害的抑制情况。表明该拮抗菌可以有效抑制草莓采后病害的发生,无论是自然腐烂病害,还是伤口接种的病害,其抑制效果都很明显。从6种辅助因子中筛选出了可以有效提高拮抗效力的辅助因子壳聚糖和氯化钙。证明了先接种拮抗菌而后接种病原菌的接种方式更利于对病害的控制,说明对果实采后病害防治作用更重要。(5)进行了拮抗菌对果实病害抑制机理研究:首先,拮抗菌处理可以导致灰葡萄孢霉结构的变化,使得菌丝生长畸形,亚细胞结构模糊,原生质外流;而且,拮抗菌在果实伤口处具有很强的定殖能力,可以与病原菌进行空间与营养竞争;最后,拮抗菌可以诱导果实抗性,参与果实抗病性的苯丙烷代谢途径和活性氧代谢途径过程,还可以引起果实抗病相关物质的变化。(6)进行洋葱伯克氏菌可湿性粉剂的载体、助剂、稳定剂等的筛选,得研制出洋葱伯克氏菌的最佳配方为拮抗菌发酵液70%,羧甲基纤维素钠4%,净洗剂LS4%,PEG8000 5%,硅藻土补足100%。(7)采用Lable free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草莓果肉组织中抗灰霉病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显示,在草莓组织中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568个(FC=1.5时),其中上调表达189个,下调表达379个;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结合蛋白(binding)、催化活性蛋白(catalytic activity)、细胞组分(cell part)、膜蛋白(membrane)、细胞过程蛋白(cellular process)、代谢过程蛋白(metabolic process)。推测显着上调表达的蛋白参与氨基酸代谢和核糖体代谢。
郭军,张谊模[4](2016)在《樱桃番茄栽培技术》文中指出樱桃番茄又名迷你番茄、小番茄、一口番茄等,为茄科番茄属的一个变种,原产南美洲的秘鲁、厄尔多尔、玻利维亚。樱桃番茄色彩丰富,果形美观,果色有红色、粉红色、黄色、橙色等色彩;果形有圆形、椭圆形、梨形等形状。成熟果糖度可高达78度,可生食、炒食、做汤,色艳味美,营养丰富。果汁中含有甘汞,有保肝、保肾、利尿功能;果皮中含有泌路丁(Rutin),可杀菌、美容、解毒、降低血压、预防动脉硬化、脑溢血等多种功效。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樱桃番茄已发展到全国各大中城市,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张红锋,王伟,于萍萍,魏素珍[5](2015)在《4个樱桃番茄品种在西藏东南部地区大棚栽培的适应性》文中指出为筛选出适合在西藏东南部地区大棚栽培的樱桃番茄品种,引进4个樱桃番茄品种进行大棚栽培品比试验,并以当地主栽品种串珠为对照(CK),对参试品种的生育期、植物学特性、产量、品质等指标进行综合比较,评价品种在西藏东南部地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美味单果重13.3g左右,产量比串珠增产3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8.73%,品质最好,抗病性强;圣星果单果重10.4g左右,产量较串珠增产3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13%,品质较好,抗病性较强;黄奶2号和金圣果果型较大,果实皮较厚,每穗结果粒数较少,产量较串珠分别减产25%和50%。结论:美味的产量最高,品质最好,商品性能好,可作为西藏东南部地区樱桃番茄的主栽品种推广种植。
刘慧仙[6](2015)在《无公害樱桃番茄温室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樱桃番茄又名迷你番茄、微型番茄,是普通番茄的一个变种,为喜温蔬菜,其生长发育所需温度比普通番茄高,种子发芽最适温2530℃,生长的最适温2025℃,结果期生长最适温1525℃。喜光,光照不足落花、落果严重;对水分要求前期少,后期多;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在砂壤土上表现最好,喜钾肥。同时为防止脐腐病的发生,应适当施用钙肥。近几年,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成功地进行了无公害樱桃番茄温室
张晓丽[7](2014)在《无公害樱桃番茄温室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无公害樱桃番茄温室栽培经济效益高,在榆次区试验获得成功。为了能在当地广泛推广种植樱桃番茄,介绍了品种选择、育苗定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栽培技术。
王周平,霍国琴,张伟兵,雷丽,宋金枝[8](2012)在《陕西番茄栽培现状与品种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栽培现状1.1栽培面积陕西番茄年种植面积约51万亩,年总产量超345万t,平均亩产6.75t,其中设施面积约31万亩,产量约300万t,平均亩产9.52t。70%的产地集中在咸阳、渭南、西安和宝鸡地区,陕南占20%,陕北占10%。1.2栽培方式关中和陕北的延安以设施栽培为主,陕南和陕北的榆林以露地栽培为主。1.3栽培茬口露地主要有春夏露地和夏秋露地(高山番茄)两种茬口模式,设施栽培主要有冬春茬、早春茬、秋冬茬(秋延茬)等茬口模式。冬春茬主
任雪艳[9](2012)在《重组酵母GS115/PSD,GS115/CEC的构建及其对水果采后病害抑制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真菌病原菌引起的果实采后病害对人们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用拮抗酵母取代化学杀菌剂,或降低化学杀菌剂的使用量(即生物防治BCPD),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普通拮抗菌很难达到化学杀菌剂的杀菌效果,因而筛选新型拮抗菌或提高原有拮抗菌拮抗效力成为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拮抗酵母从而提高其生防效果是果蔬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的新方法。本文探讨了将抗菌肽基因转移到酵母中表达以提高其生防效果的方法,成功的将外源抗菌肽基因CecropinA和PsdI在毕赤酵母中进行表达并对重组酵母GS115/CEC、GS115/PSD的安全性及对果蔬采后的主要致病菌和果蔬真菌病原菌引起的腐烂的抑制效果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该酵母与外源物质结合使用对果蔬采后病害抑制效果的影响;初步研究了该酵母对果蔬致病菌的抑制机理及对果蔬贮藏后品质的影响,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已报道基因序列合成抗菌肽Cecropin A和PsdI基因片段,并将其连接到PGEM-T载体上。在此基础上将目的基因插入酵母表达载体pPIC9K,构建毕赤酵母表达载体。将其线性化后,用电转化法导入Pichia Pastoris GS115中。采用G418进行梯度筛选高抗性转化子。以甲醇作为诱导物,取发酵培养3d后的发酵上清液,进行Tricine-SDS-PAGE验证了基因表达的正确性。并且经接种培养、诱导发酵及PCR鉴定等验证了重组酵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通过对重组毕赤酵母GS115/CEC、GS115/PSD发酵过程的两个阶段发酵条件的优化实验,得出生长阶段优化后的发酵工艺为:甘油2%,硫酸铵2%,pH=6.5-7.5,30℃条件下培养72h。外源基因诱导表达阶段优化后的发酵工艺为:甲醇1%,硫酸铵2%,pH=7.0,30℃条件下培养72h。采用正交实验来优化毕赤酵母的发酵条件,其影响发酵的主要因素及影响的大小依次为:温度>甲醇浓度>发酵天数>溶液pH值。最终得到重组毕赤酵母发酵过程中各项影响因素的优化值,即pH5.5,甲醇浓度为1%,温度为30℃,时间为4d,在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下,重组酵母GS115/CEC、GS115/PSD表达的外源蛋白含量平均可达15.1及11.3 mg/L。(3)利用重组酵母对4种果实的4种主要采后致病菌进行了体外及体内生防实验:平板抑菌实验及液体抑菌实验均表明重组酵母在体外对病原菌有广谱抑菌活性;实验表明该重组酵母可显着抑制链格孢、灰葡萄孢在番茄果实上的侵染;抑制扩展青霉引起的苹果及梨的腐烂;抑制灰葡萄孢引起的梨和苹果腐烂。同时实验表明,重组酵母对病原真菌的抑制效力与其细胞悬浮液的浓度有关,浓度越高,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也越强。(4)对重组酵母抑菌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抑菌机制除体现了传统的营养与空间的竞争外,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表达抗菌肽基因的重组酵母处理的真菌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畸形,破裂,断残等现象。证实了其对真菌的膜结构及细胞内部结构的损坏作用。(5)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研究了表达抗菌肽基因的重组酵母对真菌的作用机制。凝胶阻滞实验证明,抗菌肽能与真菌的RNA结合,影响了它们在电泳中的迁移率,同时还能使真菌的DNA及RNA降解,因而真菌细胞的代谢过程受到破坏,最终导致了真菌的死亡。此外,重组酵母能诱导与果实抗性相关的PR蛋白过量表达,因此诱导果实的自身抗性可能也是抑菌机制的一部分。(6)重组酵母能和外源物质相结合,显着增强对果实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重组酵母和适当浓度金属盐类(氯化钙)、碳酸盐及乙醇结合使用,能降低果实的腐烂率;采后水果腐烂率显着低于1×108 cells/mL GS15/CEC单独处理的水平。(7)用重组酵母GS115/CEC、GS115/PSD的干粉制剂进行了食品级小鼠急性经口毒性实验,初步确定该制剂属于实际无毒类。经重组酵母处理的樱桃番茄果实,其在贮藏期间的品质指标与对照果实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
秦旭[10](2011)在《两个蔬菜新品种》文中指出1.高产水果型番茄新品种—串珠樱桃番茄串珠樱桃番茄外形为椭圆形,属于有限生长类型。主茎第5~6片叶开始着生花序,多为单式总状花序,每序着花8~12朵,坐果率高达90%。每株可结果100个以上。果实排列整齐,果形美观,单果重10~15克,大小均匀,幼果有浅绿色果肩,成熟果鲜红色,色泽鲜艳。果实圆整,抗裂耐贮,果肉脆嫩,风味浓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达7%以上。属极早熟品种,春季栽培从播种至采摘鲜果仅需100天左右。
二、椭圆形樱桃番茄“串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椭圆形樱桃番茄“串珠”(论文提纲范文)
(1)日光温室樱桃番茄栽培技术与新品种引种评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品种 |
2.2 试验设计 |
3 日光温室樱桃番茄栽培技术 |
3.1 品种选择 |
3.2 整地施肥 |
3.3 起垄覆膜 |
3.4 移栽定植 |
3.5 定植后管理 |
3.6 主要病害防治 |
3.6.1 晚疫病 |
3.6.2 根腐病 |
3.6.3 灰霉病 |
3.7 果实采收 |
4 新品种评比调查 |
(2)植物免疫诱导剂诱导水稻抗立枯病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稻立枯病的研究概况 |
1.2.2 植物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 |
1.2.3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
1.2.4 植物免疫诱导剂在植物抗病中的应用 |
1.2.5 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植物诱导抗病性中的应用 |
1.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供试菌株 |
2.1.3 供试诱导剂 |
2.1.4 培养基及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水稻品种资源立枯病抗性鉴定 |
2.2.2 F.oxysporum的分离与鉴定 |
2.2.3 F.oxysporum致病力测定 |
2.2.4 诱导剂对F.oxysporum的抑菌活性测定 |
2.2.5 诱导方案的正交试验设计 |
2.2.6 秧苗素质的测定 |
2.2.7 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及抗病相关防御酶活性的测定 |
2.2.8 转录组测序 |
2.2.9 蛋白质组测序 |
2.2.10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水稻品种资源立枯病抗性鉴定 |
3.1.1 水稻品种资源立枯病抗性类型总体情况 |
3.1.2 2年抗病鉴定类型相同品种分析 |
3.2 F.oxysporum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分化 |
3.2.1 F.oxysporum的分离与鉴定 |
3.2.2 菌株间致病力差异分析 |
3.2.3 F.oxysporum菌株致病类群划分 |
3.3 不同诱导剂对水稻立枯病的诱导抗性评价 |
3.3.1 诱导剂对F.oxysporum生长的影响 |
3.2.2 诱导方案的优化 |
3.3.3 诱导剂对水稻立枯病的诱导抗病效果分析 |
3.4 F.oxysporum胁迫下FBT和 COS分别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
3.4.1 FBT和COS对水稻立枯病发病情况的影响 |
3.4.2 FBT和COS对秧苗株高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4.3 FBT和COS对秧苗根长、根表面积及根体积的影响 |
3.4.4 FBT和COS对秧苗根系干物质积累及根冠比的影响 |
3.5 F.oxysporum胁迫下FBT和COS分别对秧苗根系细胞膜透性及抗病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3.5.1 FBT和COS对秧苗根系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3.5.2 FBT和COS对秧苗根系SOD、POD及CAT活性的影响 |
3.5.3 FBT和COS对秧苗根系PAL及PPO活性的影响 |
3.6 FBT和COS分别诱导水稻抗立枯病的转录组分析 |
3.6.1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
3.6.2 样品间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 |
3.6.3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3.6.4 差异基因Gene Ontology功能分类 |
3.6.5 差异基因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
3.6.6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及角质、栓质和蜡质的生物合成途径分析 |
3.6.7 差异表达基因RT-qPCR验证 |
3.7 FBT和COS分别诱导水稻抗立枯病的蛋白质组分析 |
3.7.1 样品间蛋白表达相关性分析 |
3.7.2 差异蛋白表达分析 |
3.7.3 差异蛋白Gene Ontology功能分类 |
3.7.4 差异蛋白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
3.7.5 二萜类生物合成途径分析 |
3.7.6 差异蛋白RT-qPCR验证 |
4 讨论 |
4.1 水稻品种资源立枯病抗性分析 |
4.2 引起水稻立枯病的F.oxysporum分离与致病力分化 |
4.3 诱导剂对水稻立枯病的诱导抗病效果 |
4.4 FBT和COS对秧苗根系形态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4.5 FBT和COS对秧苗根系细胞膜透性及抗病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4.6 FBT和COS对水稻抗立枯病转录途径的影响 |
4.6.1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 |
4.6.2 角质、栓质和蜡质的生物合成途径 |
4.7 FBT和COS对水稻抗立枯病蛋白质调控途径的影响 |
5 结论 |
6 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6.1 创新点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生物防治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果蔬采后保鲜方法与应用现状 |
1.1 物理保鲜方法 |
1.2 保鲜剂的应用 |
2 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 |
2.1 拮抗菌的筛选途径 |
2.2 拮抗菌的不同来源及其应用 |
2.3 拮抗菌的作用机制 |
2.4 提高拮抗菌生防效力的途径 |
2.5 果蔬采后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
3 灰霉病的研究概述 |
3.1 灰霉病的危害及症状 |
3.2 灰霉病的病害循环及流行 |
3.3 病原生物学特征 |
3.4 灰霉病的防治 |
第二章 草莓果实采后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原物分离与纯化 |
1.2 病原物致病性测定 |
1.3 病原物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原菌的分离比率及致病性 |
2.2 病原菌形态学特征 |
2.3 rDNA-ITS分子鉴定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对草莓采后病原菌体外抑制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时间对拮抗菌拮抗能力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液的拮抗菌对灰葡萄孢霉的抑制作用 |
2.3 拮抗菌与病原菌平板对峙作用 |
2.4 不同温度条件对拮抗菌抑菌效果的影响 |
2.5 不同p H对拮抗菌抑菌效果的影响 |
2.6 拮抗菌对病原菌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影响 |
2.7 拮抗菌B-1 对几种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对果实的生物防治作用 |
1 采前喷施拮抗菌对草莓采后腐烂和品质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3 结论与讨论 |
2 拮抗菌B-1对草莓采后生物防治作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对草莓病害的拮抗机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拮抗菌B.contaminans对 B.cinerea菌丝生长形态的影响 |
1.2 拮抗菌B.contaminans对 B.cinerea菌丝内部结构的影响 |
1.3 拮抗菌对病原菌菌丝细胞的生理学影响 |
1.4 拮抗菌和病原菌在果实伤口的生长动态 |
1.5 拮抗菌B.contaminans对果实抗性诱导机理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拮抗菌对B.cinerea菌丝生长形态影响 |
2.2 拮抗菌B.contaminans对 B.cinerea菌丝内部结构的影响 |
2.3 拮抗菌对病原菌菌丝细胞的影响 |
2.4 拮抗菌和B.cinerea在果实伤口上的生长动态 |
2.5 拮抗菌对草莓果实采后诱导抗性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可湿性粉保鲜剂制备工艺及保鲜效果 |
1.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供试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1.3 菌株活化 |
1.4 洋葱伯克氏菌B-1 发酵培养 |
1.5 洋葱伯克氏菌B-1 可湿性粉剂制备 |
1.6 洋葱伯克氏菌B-1 可湿性粉剂对B.cinerea的抑菌活性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最佳载体筛选结果 |
2.2 助剂生物相容性及其对制剂物理特性的影响 |
2.3 助剂最佳组合及添加量 |
2.4 最佳稳定剂筛选结果 |
2.5 可湿性粉剂稳定性 |
2.6 可湿性粉剂抑菌效果测定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七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对草莓果实抗灰霉病差异蛋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及处理 |
1.2 蛋白提取和定量质检 |
1.3 蛋白Trypsin酶解 |
1.4 质谱分析 |
1.5 差异蛋白数据分析 |
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蛋白质鉴定与定量 |
2.2 鉴定结果及差异蛋白统计 |
2.3 拮抗菌对草莓果实抗灰霉病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4个樱桃番茄品种在西藏东南部地区大棚栽培的适应性(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材料 |
1.2试验地概况 |
1.3试验设计 |
1.4调查指标 |
1.5数据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不同樱桃番茄品种的物候期 |
2.2不同樱桃番茄品种的生物学性状 |
2.3不同樱桃番茄品种的果实品质 |
2.4不同樱桃番茄品种的产量 |
2.5不同樱桃番茄品种的抗病性 |
3结论与讨论 |
(6)无公害樱桃番茄温室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选择优良品种 |
1.1 串珠 |
1.2 娇女 |
1.3 秀女 |
1.4 美味樱桃番茄 |
2 培育壮苗 |
2.1 种子处理 |
2.2 床土消毒、配制与播种 |
2.3 加强苗床管理, 培育壮苗 |
3 施足基肥, 起垄定植 |
3.1 苗期管理 |
3.1.1 出苗后到移苗前的管理 |
3.1.2 移苗到定植物前的管理 |
3.1.3 定株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3.2 定植管理 |
3.2.1 整地施基肥 |
3.2.2 定植密度和方法 |
3.2.3 定植后的管理 |
4 加强技术管理, 确保高产优质 |
4.1 温度及光照管理 |
4.2 肥水管理 |
4.3 搭架、绑蔓和整枝 |
4.4 保花保果 |
4.5 生长素处理 |
5 病虫害防治 |
5.1 农业防治 |
5.2 生物防治 |
5.3 化学防治 |
5.4 防虫技巧 |
(7)无公害樱桃番茄温室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选择优良品种 |
1.1 串珠 |
1.2 娇女 |
1.3 秀女 |
1.4 美味樱桃番茄 |
2 培育壮苗 |
2.1 种子处理 |
2.1.1 催芽选种 |
2.1.2 筛选和水选 |
2.1.3 樱桃番茄种子处理 |
2.2 床土处理和播种 |
2.3 培育壮苗 |
3 施足基肥并起垄和定植 |
3.1 苗期管理 |
3.1.1 出苗后到移苗前的管理 |
3.1.2 移苗到定植前的管理 |
3.1.3 定株前应注意的问题 |
3.2 定植管理 |
3.2.1 整地并施基肥 |
3.2.2 定植密度和方法 |
4 加强技术管理 |
4.1 温度及光照管理 |
4.2 肥水管理 |
4.3 搭架绑蔓 |
4.4 保花保果 |
4.5 生长素处理 |
5 病虫害防治 |
5.1 农业防治 |
5.2 生物防治 |
5.3 化学防治 |
5.4 防虫技巧 |
5.4.1 烟草法杀虫 |
5.4.2 草木灰杀虫 |
5.4.3 蓖麻叶杀虫 |
(8)陕西番茄栽培现状与品种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现状 |
1.1 栽培面积 |
1.2 栽培方式 |
1.3 栽培茬口 |
1.4 主要品种 |
2 品种选择依据 |
2.1 根据目标市场消费习惯选择品种 |
2.2 根据栽培季节和栽培方式选择品种 |
2.3 根据立地条件和技术水平选择品种 |
2.4 根据设施条件和栽培目的选择品种 |
3 优良品种介绍 |
3.1 普通大果型品种 |
3.2 樱桃番茄品种 |
(9)重组酵母GS115/PSD,GS115/CEC的构建及其对水果采后病害抑制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简写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前言 |
2 果蔬采后病害防治的常用方法 |
3 生物防治的作用机理 |
4 提高生防拮抗菌效力的方法 |
5 抗菌肽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
6 酵母表达系统 |
7 本论文选题的意义和总体研究设想 |
第二章 Psd1、cecropin A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重组载体T-PSD,T-CEC的PCR鉴定 |
3.2 两种抗菌肽基因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
3.3 重组载体向酵母的转化及高抗性转化子的筛选 |
3.4 高抗转化子的PCR鉴定 |
3.5 重组酵母GS115/CEC、GS115/PSD的诱导表达 |
3.6 蛋白含量测定 |
3.7 重组子稳定性分析 |
4 讨论 |
第三章 重组酵母GS115/CEC、GS115/PSD的抑菌效力分析 |
第一节 重组酵母对几种常见病原菌的抑菌效力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 |
2.2 试剂及培养基 |
2.3 果实选择与预处理 |
2.4 病原菌 |
2.5 病原菌的培养与孢子悬浮液制备 |
2.6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PDA平板法研究重组酵母对几种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
3.2 两种重组酵母细胞悬浮液对樱桃番茄采后病原菌链格孢抑制效果 |
3.3 两种重组酵母细胞悬浮液对柑橘采后酸腐病抑制效果 |
3.4 两种重组酵母对苹果采后病原菌扩展青霉和灰葡萄孢抑制效果 |
3.5 两种重组酵母对梨采后病原菌扩展青霉和灰葡萄孢抑制效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重组酵母与外源物质结合使用提高对果实采后真菌病害抑制效果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仪器 |
2.2 试剂及培养基 |
2.3 果实、酵母及病原菌 |
2.4 不同外源物质对GS115/CEC生长的影响试验 |
2.5 不同外源物质对GS115/CEC在果实伤口生长动态的影响 |
2.6 不同外源物质对重组酵母GS115/CEC抑制苹果采后扩展青霉效果的影响 |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 |
3.1 不同外源物质对GS115/CEC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影响试验 |
3.2 外源物质对重组酵母在果实伤口生长动态的影响 |
3.3 不同外源物质对重组酵母GS115/CEC对果实采后真菌病害抑制效果的影响(in vivo) |
4 讨论 |
第四章 重组酵母发酵条件优化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菌种 |
2.2 试剂及培养基 |
2.3 仪器 |
2.4 酵母细胞密度测定 |
2.5 蛋白表达量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碳源的影响 |
3.2 氮源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3.3 培养基的pH对菌体生物量和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3.4 甲醇对菌体生物量和蛋白产量的影响 |
3.5 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 |
3.6 正交实验的验证 |
4 讨论 |
第五章 重组酵母对病原真菌的抑制机理初探 |
第一节 重组酵母对病原真菌抑制的体内、体外实验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仪器 |
2.2 病原菌培养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2.3 重组酵母悬浮液的制备 |
2.4 体外(In vitro)及体内试验(in vivo)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 |
3.1 重组酵母对病原菌孢子出芽情况的影响(PDB) |
3.2 重组酵母与病原菌接种时间间隔对苹果储藏期青霉病害的抑制效果 |
3.3 重组酵母不同甲醇诱导时间对苹果储藏期青霉病害的抑制效果 |
3.4 重组酵母不同浓度细胞悬浮液对苹果储藏期青霉病的抑制效果 |
3.5 重组酵母生长曲线及苹果伤口处的生长动态测定 |
4 讨论 |
第二节 细胞、分子水平抑菌机理初探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仪器 |
2.2 病原菌培养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2.3 试剂、培养基及重组酵母悬浮液的制备 |
2.4 用MTT法测定抗菌肽cecropinA对几种病原菌的抑菌曲线 |
2.5 重组酵母对链格孢孢子及菌丝生长的影响 |
2.6 重组酵母GS115/CEC、GS115/PSD对病原菌DNA及蛋白合成的影响 |
2.7 重组酵母的表达产物与真菌DNA/RNA相互作用研究 |
2.8 重组酵母GS115/CEC处理果实后对相关抗性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2.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MTT法测定抗菌肽cecropinA对几种病原菌的抑菌曲线 |
3.2 重组酵母对链格孢孢子及菌丝生长的影响 |
3.3 重组酵母GS115/CEC、GS115/PSD对病原菌DNA及蛋白合成的影响 |
3.4 重组酵母GS115/CEC表达产物与真菌DNA/RNA相互作用研究 |
3.5 重组酵母GS115/CEC对果实相关抗性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节 PR5基因的生防功能验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 |
2.2 酵母菌及其培养基 |
2.3 植物材料、菌株及质粒 |
2.4 酶、各种生化试剂及培养基 |
2.5 采后抗性有关基因LePR-5基因的表达特性研究 |
2.6 LePR-5基因干扰表达载体的构建 |
2.7 RNAi表达载体pBIA-LePR-5-RNAi转化农杆菌 |
2.8 干扰表达载体pBIA-LePR-5-RNAi在番茄中的表达研究 |
2.9 转基因番茄性状观察和抗病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LePR-5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 |
3.2 RNA干扰表达载体的构建 |
3.3 干扰表达载体pBIA-LePR-5-RNAi在番茄中的表达研究 |
3.4 F1代转基因番茄性状观察和抗病分析 |
4 讨论 |
第六章 重组酵母的安全性初步分析及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第一节 重组酵母对小白鼠的经口毒性实验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仪器 |
2.2 试剂及培养基 |
2.3 菌体培养和制备 |
2.4 实验动物 |
2.5 检测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重组酵母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仪器 |
2.2 试剂及培养基 |
2.3 果实选择与预处理 |
2.4 品质测定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七章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后续设想 |
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2 创新点 |
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主要论文 |
(10)两个蔬菜新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1. 高产水果型番茄新品种—串珠樱桃番茄 |
2. 早熟架豆新品种—“98—6” |
栽培技术要点 |
四、椭圆形樱桃番茄“串珠”(论文参考文献)
- [1]日光温室樱桃番茄栽培技术与新品种引种评比[J]. 温健,朱小强. 甘肃科技纵横, 2021(03)
- [2]植物免疫诱导剂诱导水稻抗立枯病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马波.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3]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生物防治及机理研究[D]. 王潇冉.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4]樱桃番茄栽培技术[J]. 郭军,张谊模. 植物医生, 2016(03)
- [5]4个樱桃番茄品种在西藏东南部地区大棚栽培的适应性[J]. 张红锋,王伟,于萍萍,魏素珍. 贵州农业科学, 2015(07)
- [6]无公害樱桃番茄温室栽培技术[J]. 刘慧仙. 基层农技推广, 2015(02)
- [7]无公害樱桃番茄温室栽培技术[J]. 张晓丽.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4(18)
- [8]陕西番茄栽培现状与品种选择[J]. 王周平,霍国琴,张伟兵,雷丽,宋金枝. 西北园艺(蔬菜), 2012(04)
- [9]重组酵母GS115/PSD,GS115/CEC的构建及其对水果采后病害抑制效果的研究[D]. 任雪艳. 浙江大学, 2012(07)
- [10]两个蔬菜新品种[J]. 秦旭. 农业知识, 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