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乳腺静脉炎的临床治疗

浅表性乳腺静脉炎的临床治疗

一、乳房浅静脉炎的临床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袁晓菲,夏兆芳,孙庆[1](2022)在《五味消毒饮在外科中应用进展》文中提出五味消毒饮(又名消毒饮)是治疗疔疮初起的代表方,也是治疗阳证疮疡的常用方,具有清热解毒、抗炎杀菌的功效。文章对近年来五味消毒饮在外科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论述,发现五味消毒饮有异病同治功效,在皮肤、乳腺、甲状腺、肛肠、周围血管等多部位具有"热毒"性质的疾病中广泛应用。对痤疮、皮炎、湿疹、带状疱疹、皮肤过敏、尖锐湿疣、乳腺炎、甲状腺炎、肛周脓肿、静脉炎、创面愈合、痛风性关节炎、丹毒疗效显着,具有消炎、杀菌、止痛、抗感染、调节免疫、降低尿酸作用,不良反应少,耐药率低,复发率低,修复效果好。五味消毒饮对外科多种疾病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并可以提高药物疗效以及部分替代激素用药,应在今后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王田,杨毅[2](2021)在《大青膏在外科疾患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大青膏是山东省中医院的常用自制软膏,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消肿止痛、敛疮散结等功效。可用于治疗一切阳证疮疡、体表感染、局部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痈、疽、疔等病。临床应用多年,疗效确切。

张勇,张汝凡[3](2021)在《乳房整形美容标准》文中提出目录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隆乳术4.1乳房假体隆乳术4.1.1适应症4.1.2禁忌症4.1.3医疗机构要求4.1.4手术医师资质4.1.5手术级别4.1.6操作技术标准4.1.7术后处理4.1.8并发症4.2自体脂肪注射隆乳术4.2.1适应症4.2.2禁忌症4.2.3医疗机构要求4.2.4手术医师资质4.2.5手术级别4.2.6术前准备

张晨曦[4](2020)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对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乳腺癌是目前全世界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的进步,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手术作为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方法之一,约25%~60%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出现乳腺切除后疼痛综合征(post-mastectomy pain syndrome,PMPS)。PMPS 主要出现于手术区域及其周围,可持续3个月以上。术后慢性疼痛常难以得到有效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因此,应当积极预防PMPS的发生。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SAPB)作为一项安全、易操作的区域神经阻滞技术,能够为前外侧胸壁手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有研究显示,SAPB的镇痛效果与胸段硬膜外阻滞相当,且并发症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神经阻滞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更加广泛。有试验证明SAPB可有效缓解乳腺癌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的程度,但对慢性疼痛的影响研究尚不充分。本研究通过对乳腺癌患者的术后随访,评估其急、慢性疼痛的发生情况,探讨术前超声引导下SAPB对PMPS的影响。资料和方法本研究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入研究。选择2018年07月至2018年12月行择期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11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前锯肌平面阻滞组(T组)和对照组(C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阿片药物用量,术后24h、术后48h、术后3月和术后6月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3月和术后6月PMPS的发生率,术后6月SF-36评分、SF-MPQ评分和贝克抑郁量表评分。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最终纳入分析的患者87例,其中T组44例,C组4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时舒芬太尼用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C组相比,T组患者术后24h和术后48h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的VAS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C组相比,T组患者术后3月和术后6月的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VA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患者PMPS的发生率低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患者术后6月SF-36评分高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患者术后6月SF-MPQ评分和贝克抑郁量表评分低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联合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可有效缓解乳腺癌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程度,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2.术前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可降低乳腺癌患者术后3月和术后6月PMPS的发生率,有效缓解术后慢性疼痛程度,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程雪桦[5](2019)在《如意金黄凝胶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术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与评价如意金黄凝胶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术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微创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提供合理优化的中医中药外治方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非劣性试验)的设计,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术后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上海市中医医院外二科住院患者。应用SPSS 21.0软件完全随机设计分组,将纳入的患者按就诊顺序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如意金黄凝胶)或对照组(金黄膏),其中两组共脱落剔除4例,最终入组64例,每组32例。所有患者于微创术后第7天起连续外用药2周,共随访3个月。于术后7天、术后2周、术后3周、术后3月,观察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下肢硬结范围及数目、中医临床症状积分、VAS评分的影响,于术后7天、术后3月时比较患肢的复发率、硬结消失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作出安全性评价。结果:(1)患者下肢硬结范围:组内比较:术后7d、术后2w、术后3w、术后3m四个访视点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术后3月(t=-1.679,P=0.1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周(t=-2.917,P=0.005)、术后3周(t=-3.230,P=0.002)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下肢硬结数目:组间比较,用药疗程结束后,两组硬结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下肢硬结消失所需时间:两组下肢硬结消失时间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体疗效比较:通过硬结的治愈显效率综合评价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用药疗程结束后,治疗组(90.62%)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65.63%),经Fisher的精确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皮损处肤色积分、疼痛情况积分、肿胀积分、皮温积分、硬结积分在4个访视点各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各积分项目的组间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中不同访视点组间比较,术后2周时皮损处肤色情况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时下肢硬结积分、皮温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访视点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血栓性浅静脉炎复发率:术后3月随访,治疗组无复发病例,对照组有1例复发,经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VAS评分:组内比较:四个访视点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组间效应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2周、术后3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周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血流动力学比较:两组在治疗前与随访结束时的组间与组内比较,全血粘度中全血比低切粘度、全血比中切粘度、全血比高切粘度及毛细血浆粘度前后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疗程结束后,超声下血流情况比较,治疗组(84.38%)的总治愈率高于对照组(56.25%),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安全性指标:两组治疗期间均生命体征平稳且辅助检查结果未出现有意义的临床改变。在外治的安全性上,对照组有2例患者因局部皮肤轻度瘙痒退出临床实验。所有患者未发现其它不良反应,无皮肤糜烂溃破,无全身不适症状。结论:如意金黄凝胶可以改善微创术后血栓性浅静脉炎红肿热痛的症状体征,缩小硬节范围,较金黄膏组可加快硬结吸收消散、降低VAS疼痛评分,且超声下血流情况改善更明显,总体疗效更好。如意金黄凝胶外治本病临床疗效较好,作用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陈铭慧(CHAN Ming Wai Cindy)[6](2019)在《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蜂针疗法(又称蜂蜇疗法或蜂刺疗法)是属于蜂疗一种,早在中国民间和医疗机构作为治疗疾病之用。将蜂针毒液的药物药理作用跟针灸学原理相互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的操作方法是使用镊子持夹住活蜂,放置穴位上令其螫刺,或用镊子将蜂针和蜂毒囊同时取下,持夹住这部份用来点刺或者是散刺在相关穴位。蜂针治疗的主要使用蜂毒的药用成份,现时已有蜂毒制成的针剂直接以注射针注射到患处作治疗。目前世界各地以活蜂蜇刺蜂毒来治疗的病症越趋广泛,它的药理成份及可治疗的病症研究也渐渐受到重视。本研究是希望从文献中挖掘出有关蜂针临床治疗的病症,用来作为撰写病谱,同时用2个病作为范例(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鼻炎)来举证蜂针治疗的作用显示病症存在于这病谱的治疗价值。目的:蜂针治疗特别对一些疑难杂症、反复发作、复发率高的病症,是一种有效的另类治疗手段。在蜂针疗法日趋应用广泛的前提下,本研究旨在探究蜂针可以治疗或最终达至痊愈的疾病种类,效果等方面内容。目前用蜂针来作研究的病谱文献并不多,通过这次研究,一方面是要对蜂针疗法的可治疾病进行探讨,其次,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用先进科学化工具和多角度方向来进行分析,从而建构一份蜂针病谱,以供日后临床参考。方法:根据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制定检索方法与策略,以蜂针、病谱等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1979~2018)、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1989~2018)、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1981~2018)、SINOMED(1979~2018)、EMbase、SCIE和Elsevier等数据库内使用内建的高级检索功能来进行检索由1950-2018年期间的文章及文献,筛选出符合开始时已设定的检索条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逐一资料下载,以便进行方法学等质量评价,最终阶段对所有研究文献进行合并整理及统计量分析,然后评定蜂针治疗疾病及其他相关数据,再进行归类和整理,探讨蜂疗文献特点和病谱等内容。同时,通过以范例的形式用Meta分析来病症(当中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鼻炎),以初始纳入的文献来重点找出合格的文献,找出相关的数据导入到(Microsoft Office Profession Plus 2010-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内,再将电子表格内符合分析的数据输入到分析软件(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Review Manager 5.3(Version:5.3.5)进行合成分析,通过软件计算后得出统计结果,再人工分析其统计意义,综合各统计意义后,就可以用统计学的角度来反映出蜂针对这疾病的效果。结果:用作病谱分析的初选合格文献共9152篇,最终纳入及归入到病谱的共237篇,这次研究得到了 14类病症系统,病症78种类别,其中包括西医疾病51种类别、西医症状4种类别、中医病症8种类别。明细分项如下(详细统计量见表1-10):1.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病症(其中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滑囊炎、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风湿类疾病(风湿寒性关节痛)、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腱鞘囊肿、颈肩综合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桡骨茎突腱鞘炎、未分化结缔组织病、风湿病、风湿性多肌痛、干燥综合症、和骨折后遗症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痹症症,和腰腿痛)2.神经系统病症(其中包括面瘫(包括顽固性周围性面瘫、顽固性面瘫、面瘫后遗症、面神经炎)、脑血管病(偏瘫)、三叉神经痛、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头痛,和眩晕)3.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其中包括乳腺增生、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肾囊肿、乳房囊性增生、功能性痛经、盆腔炎、遗尿症、月经不调,和淋证)4.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其中包括湿疹、痤疮(寻常型痤疮)、硬皮病、体表血管瘤、皮肤纤维瘤、银屑病、疤痕疙瘩,和瘢痕疙瘩)5.肿瘤病症(其中包括膀胱癌、肝癌、上消化道癌症、乳腺癌,和肺癌)6.呼吸系统(其中包括鼻炎、支气管哮喘、哮喘、慢支、支扩、慢性咽炎,和过敏性咳嗽)7.消化系统病症(其中包括阑尾炎、溃疡性结肠炎、肛裂、肝硬化,和泄泻)8.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症(其中包括肝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带状疱疹,和口疮)9.循环系统病症(其中包括脑梗塞、痔疮、浅静脉炎、冠心病、心绞痛,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症(其中包括糖尿病、桥本氏病(自身免疫性(又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和痛风)11.精神和行为障碍病症(其中包括性功能障碍(阳萎、阳痿),和精神病)12.损伤、中毒和外因病症(其中包括急性腰扭伤)13.与医疗保健服务接触因素病症(其中包括预防感冒、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携带者)14.眼和附器病症(其中包括虹膜睫状体炎)研究范例的病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由初选的合格文献947共篇,到最终被纳入研究的文献17篇,其中治疗组共833例患者,对照组共680例患者,均为单独蜂针、蜂针配合药物、或蜂针配合其他方法治疗来治疗。用总有效率的进行Meta分析,结果标示:RR=1.12,95%CI(1.05,1.19),P<0.001,全部17篇文献中均表明有治疗组及对照组的阐述,并且有总有效率的报导,对于其他的结局指标(如:RF、CRP、ESR、关节肿胀度、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度、关节疼痛度、关节活动度、双手握力、15米步行时间、晨僵时间等)则未有划一报导,做成可比性降低。只有3篇文献有说明所运用的随机分法。研究范例的病症-鼻炎,由初选的合格文献共60篇,到最终被纳入研究的文献4篇,其中治疗组共140例患者,对照组共138例患者,治疗组会以单独蜂针、蜂针配合药物、或蜂针配合其他方法治疗来治疗,而对照组则用非蜂针来进行治疗。用总有效率的治疗方向进行Meta分析,结果标示:OR=2.15,95%CI(0.52,0.86),P=0.29RR=1.08,95%CI(0.98,1.18),P=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大致总有效率则说明蜂针的治疗疗效可以。全部4篇文献中均表明有随机分法,只有3篇文献有说明所运用的随机分法。阐明治疗随机方法才可以让其研究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数据可比性及可信性更高。结论:在研究以蜂针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病谱期间,就发现了不同等级疾病症的频次。从文献频次上显示出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滑痹症、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和面瘫均属在治疗上较优势疾病;而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肝炎、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鼻炎、癌、脑血管病(偏瘫)、糖尿病、湿疹、遗尿症、乳腺增生、三叉神经痛、痤疮(寻常型痤疮)等均需要待日后有更多文献及数据再作研究及分析得出结果。在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鼻炎的文献上,均显示出蜂针对患有该种病的患者,在生物临床报告结果以及症状等都可以得到改善。通过上述两个独立病症的Meta分析所获得的结果,可以反映出蜂针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证明了蜂针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然而蜂针治疗鼻炎的研究还需要更多有质量的文献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显示出蜂针有效治疗多类的常见病以及疑难病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研究不足之处为纳入文献病例的基本情况、诊断标准、干预措施、结局评价标准均不统一,纳入文献量不多。这是一个开始,蜂针治疗病谱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未来的研究需要有更多单一使用蜂针作治疗的文献作支持,以及采用大数据样本和更严格的研究设计。

张龙[7](2019)在《补中益气颗粒在妇人产褥期气虚证调护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属气虚证的产妇,在产褥期的出汗、乳汁分泌、恶露排出、大小便及肢体疼痛情况,评估补中益气颗粒在产褥期的调护作用,及补气法在产后运用的必要性。内容与方法:选取从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分娩的产妇,在其产后第3天征求产妇同意后,将辨证符合气虚证者、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产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进入试验观察,观察组服用补中益气颗粒,连续服用14天,一天两次,每次一包,对照组不服用任何药物,分别在入组当天及产后第7、第14、第42天向产妇发放《中医症状评分表》电子问卷,嘱产妇根据其当时情况详细填写关于产后的出汗、乳汁分泌、恶露排出、大小便及肢体疼痛等相关症状,并及时回收电子问卷,对比观察两组的出汗、乳汁分泌、恶露排出、大小便及肢体疼痛等相关症状。将数据提取并输入Excel表格,采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均采用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各组间的指标进行比较。分类计数资料均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 2检验。结果:1.关于气虚的相关症状如气促气短、乏力、精神疲劳、少气懒言,以顺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在产后的第7天、第14天、第42天观察组的上述症状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其中气短气促、精神疲倦、少气懒言在产后第14天、第42天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剖腹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在产后的第7天、第14天、第42天观察组的上述症状症状评分均小于对照组,且均在产后第14天、第42天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关于产后的出汗情况,以顺产产妇为研究对象,观察组的出汗症状评分在第14天、第42天均小于对照组,在第42天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剖腹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在第42天观察组研究对象的出汗症状评分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关于产后的乳汁分泌情况,以顺产产妇为研究对象,观察组的乳汁质地症状评分在第7天、第14天均小于对照组,乳汁量症状评分在第7天、第14天、第42天均小于对照组,乳房饱满度症状评分在第7天、第14天均小于对照组;而以剖腹产产妇为研究对象,观察组乳汁质地症状评分在入组当天、第7天、第14天均小于对照组,乳汁量评分在第7天及第14天均小于对照组,且在第7天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关于产后恶露排出情况,以顺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在第14天观察组的恶露量症状评分小于对照组,第7天、第14天、第42天观察组的腹痛症状评分均小于对照组,且在第14天和第42天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剖腹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在第42天观察组的恶露量症状评分小于对照组,在第14天、第42天观察腹痛症状评分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关于产后排便情况,以顺产产妇为研究对象,观察组的腹胀评分在第7天、第14天、第42天均小于对照组腹胀评分,第7天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大便情况评分在第14天和第42天小于对照组;而以剖腹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在第7天、第14天、第42天观察组的腹胀评分均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7天、第14天、第42天观察的大便症状评分均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关于产后的小便情况,以顺产产妇为研究对象,观察组的小便情况评分在第7天、第14天、第42天均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剖腹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在第7天、第14天、第42天观察组的小便症状评分均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关于产后的肢体疼痛情况,以顺产产妇为研究对象,观察组研究对象的肢体疼痛症状评分在第7天、第14天、第42天均小于对照组;而以剖腹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在第14天观察组的肢体疼痛症状评分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本次研究,发现约80.2%的产妇有气虚表现,如气促气短、乏力精神疲倦、少气懒言的症状,故在产褥期,补气法的运用应得到重视。观察组在连续服用补中益气颗粒后症状评分小于对照组,即改善了产褥期气促气短、乏力、精神疲劳、少气懒言等气虚的症状,可见在产后调护中如改善或预防气虚相关症状,运用补气法的必要性。2.应用了补中益气颗粒后,在产后的腹痛、腹胀、大小便症状改善明显,尤其是剖腹产产妇的腹胀及大便症状,说明补气法在产后腹胀及腹痛症状、产后大便难、产后小便不通等症状的防治方面有一定的必要性及有效性。

徐阳,王军[8](2018)在《温阳法在治疗外科慢性炎性疾病的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慢性丹毒、慢性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以及慢性乳腺炎等,均为中医外科常见疾病,若发病急性期治疗失当,常迁延难愈,形成慢性病变。采用温阳法治疗这几种慢性病,均有较好疗效。本文继承并发展了王军教授治疗慢性炎性疾病的经验,总结其以温阳法治疗慢性炎性疾病的学术思想。

张骞,汪海洋,孙建明[9](2018)在《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诊治进展》文中提出血栓性浅静脉炎(SVT)既往被认为是自限性疾病。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显示SVT可能导致深静脉血栓甚至肺栓塞的发生。SVT的发病易感因素与深静脉血栓大致相同并且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多普勒超声现已成为诊断及评估SVT的首选检查方法。现针对SVT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治疗策略。本文就目前SVT的诊疗进展等进行综述。

李红普,凌端强,仝现州[10](2017)在《不同疾病导致的血栓性浅静脉炎131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栓性浅静脉炎(STP)的不同病因,以期筛查出以STP为表现的隐匿性疾病。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6年10月郑州人民医院周围血管外科的131例STP患者的不同病因。除血栓性闭塞脉管炎、损伤(40例)外,将其他91例病因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为较常见引起STP的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79例,B组为引起STP不常见的原发疾病(凝血功能异常、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恶性肿瘤)12例。比较2组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率,探讨不同病因对形成VTE的影响,分析不同病因与STP的关系。结果多种疾病均有STP的表现,比较A组与B组的VTE发生率,B组VTE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P更像是一种临床症状而不是作为单一疾病存在,重视STP病因的筛查,早期诊断出隐匿性疾病,可以预防严重的VTE发生。

二、乳房浅静脉炎的临床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房浅静脉炎的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五味消毒饮在外科中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1.1 痤疮
    1.2 皮炎
    1.3 湿疹
    1.4 带状疱疹
    1.5 皮肤过敏
    1.6 尖锐湿疣
2 两腺疾病
    2.1 乳腺炎
    2.2 甲状腺炎
3 肛肠疾病
4 周围血管疾病
5 其他外科疾病
    5.1 创面愈合
    5.2 痛风性关节炎
    5.3 丹毒
6 讨论

(2)大青膏在外科疾患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组成及功效分析
    1.1 药物组成[1~3]
    1.2 药理机制分析及适应证
2 外科临床应用
    2.1 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
    2.2 治疗胃肠外科疾病
    2.3 治疗急性乳腺炎
    2.4 治疗丹毒及局部药物皮肤反应
    2.5 治疗髂窝脓肿
    2.6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及腮腺炎性睾丸炎
3 总结及体会

(3)乳房整形美容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目 录
附1:标准制定方法、参与单位及人员
    1 范 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3.1乳房整形美容与再造手术(breast plastic aesthetic and reconstractive surgery)
    4 隆乳术
        4.1 乳房假体隆乳术
        4.1.1适应症
        4.1.2 禁忌症
        4.1.3 医疗机构要求
        4.1.4 手术医师资质
        4.1.5 手术级别
        4.1.6 操作技术标准
        4.1.6.1 术前准备
        4.1.6.2 假体选择
        4.1.6.3 麻醉方式
        4.1.6.4 切口选择
        4.1.6.5 假体放置层次
        4.1.6.6 手术操作
        4.1.7 术后处理
        4.1.8并发症及防治
        4.1.8.1血肿
        4.1.8.2气胸
        4.1.8.3血清肿
        4.1.8.4乳头乳晕感觉异常
        4.1.8.5胸部浅静脉炎
        4.1.8.6感染
        4.1.8.7包膜挛缩
        4.1.8.8假体破裂、硅凝胶渗漏
        4.1.8.9假体移位
        4.1.8.10乳房表面出现可视及的皱褶或波纹
        4.1.8.11乳房假体相关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Breast Implant Associated Anaplastic Large-Cell Lymphoma,BIA-ALCL)
        4.2 自体脂肪注射隆乳术
        4.2.1 适应症
        4.2.2 禁忌症
        4.2.3 医疗机构要求
        4.2.4 手术医师资质
        4.2.5 手术级别
        4.2.6 术前准备
        4.2.7 颗粒脂肪获取
        4.2.7.1 肿胀麻醉液配置
        4.2.7.2 吸脂方法
        4.2.8 脂肪组织制备
        4.2.8.1 静置沉淀法
        4.2.8.2 过滤法
        4.2.8.3 离心法
        4.2.9脂肪注射
        4.2.10术后处理
        4.2.11并发症
        4.2.11.1血肿、肿胀、一般感染
        4.2.11.2结节、钙化、囊肿、脂肪液化
        4.2.11.3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4.2.11.4脂肪栓塞
        4.3体外负压吸引技术
        4.3.1体外负压吸引乳房增大术
        4.3.2负压扩张辅助脂肪移植隆乳术
        4.3.3 操作技术方法
    5 乳房缩小整形术
        5.1 临床适应症
        5.2 临床禁忌症
        5.3 医疗机构要求
        5.4 手术医师资质
        5.5 手术级别划分
        5.6 操作技术标准
        5.6.1 术前准备
        5.6.2手术原则
        5.6.3新乳头乳晕定位
        5.6.4手术方法
        5.6.4.1 抽吸法乳房缩小术
        5.6.4.2 双环法乳房缩小术
        5.6.4.3 垂直瘢痕乳房缩小术
        5.6.4.4 倒“T”形瘢痕乳房缩小术
        5.7 术后处理
        5.8并发症
        5.8.1 出血、感染
        5.8.2 脂肪液化
        5.8.3 乳头乳晕血运障碍或坏死
        5.8.4 乳头乳晕感觉减退或丧失
        5.8.5 伤口愈合不良
        5.8.6瘢痕增生、增宽
        5.8.7乳房形态不佳
    6 乳腺癌切除后乳房再造
        6.1 乳房再造的基本原则
        6.1.1 肿瘤安全性
        6.1.2 乳腺组织的切除
        6.1.3 重视乳房的美学特点
        6.1.4 组织血供
        6.1.5 健侧乳房
        6.1.6 多学科团队合作
        6.2 临床适应症
        6.2.1 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再造适应症
        6.2.2 乳腺癌术后延期乳房再造适应症
        6.3 临床禁忌症
        6.4 医疗机构要求
        6.5 手术医师资质
        6.6 手术级别
        6.7 手术操作技术
        6.7.1术前准备
        6.7.2 麻醉方式
        6.7.3 手术方式
        6.7.3.1 自体组织瓣乳房再造
        6.7.3.1.1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
        6.7.3.1.2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al musculocutaneous flap,TRAM皮瓣) 乳房再造
        6.7.3.1.3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 flap,DIEP皮瓣) 乳房再造
        6.7.3.1.4其他游离皮瓣乳房再造
        6.7.3.2 假体乳房再造
        6.7.3.3健侧乳房修整
        6.7.3.4 乳头乳晕再造
        6.7.3.5 乳房再造术后修整
        6.8 术后处理
        6.9并发症
        6.9.1血肿
        6.9.2皮下积液
        6.9.3皮瓣坏死
        6.9.4皮瓣边缘坏死
        6.9.5腹壁软弱和腹壁疝
    7 乳房假体相关特性
        7.1 硅凝胶假体的聚合度(粘度)
        7.2假体的表面特性
        7.3假体的形态
        7.4假体的大小
        7.5 临床风险

(4)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对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切除后疼痛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和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5)如意金黄凝胶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术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1.1 西医诊断标准
        2.1.2 中医诊断标准
        2.1.3 中医辨证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病例脱落的处理
    2.6 研究病例的中止
3 研究方案
    3.1 研究对象及试验方法
    3.2 试验样本估算及随机分组
        3.2.1 临床试验例数及其确定理由
        3.2.2 预期脱落率
        3.2.3 随机分组
    3.3 技术路线图
    3.4 试验内容
        3.4.1 外用药的来源与制备
        3.4.2 试验前准备
        3.4.3 基础治疗
        3.4.4 治疗组敷药操作流程
        3.4.5 对照组敷药操作流程
    3.5 合并用药的规定
    3.6 试验时间与指标
        3.6.1 访视时间
        3.6.2 试验预期的持续时间及其确定依据
        3.6.3 试验指标
    3.7 疗效观察指标
        3.7.1 下肢硬结范围/数目
        3.7.2 下肢硬结消失时间
        3.7.3 全血黏度指标
        3.7.4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3.7.5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
    3.8 疗效评价指标
        3.8.1 彩超疗效评价指标
        3.8.2 总体疗效评定标准
    3.9 安全性评价
        3.9.1 安全性评价内容
        3.9.2 安全性评价标准
4 伦理学要求
    4.1 统计方法与绘图
研究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 疗效评价
        2.1 下肢硬结范围/数目比较
        2.1.1 下肢硬结范围比较
        2.1.2 下肢硬结数目比较
        2.2 下肢硬结消失时间比较
        2.3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2.3.1 皮损处肤色情况积分比较
        2.3.2 患肢疼痛情况积分比较
        2.3.3 患肢肿胀积分比较
        2.3.4 患肢皮温积分比较
        2.3.5 下肢硬结积分比较
        2.4 总体疗效比较
        2.5 VAS评分比较
        2.6 血栓性静脉炎复发率比较
        2.7 血流动力学比较
        2.7.1 全血粘度改变情况比较
        2.7.2 超声下血流情况比较
    3 安全性指标
        3.1 外治安全性观察
        3.2 其它安全性观察
讨论与分析
    1 西医诊治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理论与经验
        1.1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因病理
        1.2 西医对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治疗
    2 古代中医对青蛇毒病的诊治
        2.1 古代中医对青蛇毒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古代中医对青蛇毒的治疗
    3 近现代中医对青蛇毒病的辨证施治
        3.1 近现代中医对青蛇毒的辨证
        3.2 近现代中医对青蛇毒的治疗
    4 组方用药分析及制备工艺的创新
        4.1 组方用药的分析
        4.2 制备工艺的创新分析
    5 如意金黄凝胶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术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5.1 减少硬结范围及个数的分析
        5.2 缩短硬结吸收消散时间的分析
        5.3 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的分析
        5.4 提高临床总体疗效的分析
        5.5 降低VAS评分的分析
        5.6 降低血栓性浅静脉炎复发率的分析
        5.7 全血黏度及超声下血流情况的分析
        5.8 安全性分析
    6 思考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其它发表的学术论文摘要
    附录三:随机数字表
    附录四:临床观察表
    附录五: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六:疗效图
    附录七:参与课题研究、论文及获奖

(6)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古今蜂针的认识
        一、古代对蜂针的认识
        二、现代对蜂针的认识
    第二节 现今蜂针和疾病治疗的文献与病谱关系
        一、现今文献对蜂针与疾病的概述
        二、研究现今蜂针文献到病谱的发展
        三、现今蜂针治疗疾病的Meta文献研究
第二章 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
        一、资料来源
        二、文献检索策略
        三、文献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病谱计量方法
    第二节 文献筛选与质量监控
        一、筛选与质控意义
        二、研究人员的完善培训
        三、文献流程序化控制
        四、文献管理器的使用
        五、数据录入、管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检索情况
        二、基本病谱
        三、病症系统分析
        四、病症种类分析
        五、文献年度分布
        六、发表期刊
        七、未纳入Meta分析的蜂针蜂毒治疗临床案例和疗效
        八、小结
第三章 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的META研究
    第一节 循证医学下META的研究方法
        一、病种选择
        二、文献分类评价
        三、文献评价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第二节 蜂针蜂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谱研究
        一、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Meta分析
        二、证据总结
    第三节 蜂针治疗鼻炎病谱的研究
        一、蜂针治疗或结合常规治疗鼻炎的Meta分析
        二、证据总结
第四章 讨论
    一、蜂针临床治疗日趋广泛
    二、质量提高,病种增多
    三、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鼻炎文献的研究和META分析成果
    四、蜂针治疗疑难杂症的阐述
    五、蜂针治疗临床文献临床样本分析的情况
    六、蜂针安全性
    七、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7)补中益气颗粒在妇人产褥期气虚证调护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一节 产后病的病因病机及防治
        一、病因病机
        二、产后病的治疗
        三、产褥期的调护及产后病的预防
    第二节 补中益气汤的研究
    第三节 立题依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案设计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结果
        二、统计学分析结果
第三章 讨论与总结
    第一节 讨论
        一、气虚证相关症状
        二、腹胀及大便情况
        三、小便情况
        四、其他结果
    第二节 补气法对治疗产后病的必要性
    第三节 总结与不足
        一、总结
        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温阳法在治疗外科慢性炎性疾病的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慢性丹毒
2 慢性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
3 慢性乳腺炎
4 结语

(9)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及高危因素
2 临床特点及表现
3 实验检查
4 诊断
5 治疗
    5.1 药物治疗
        5.1.1 非甾体消炎药
        5.1.2 抗感染药物
        5.1.3 抗凝药物
    5.2 加压治疗
    5.3 手术治疗
    5.4 其他
6 展望

(10)不同疾病导致的血栓性浅静脉炎13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与STP
    3.2 凝血功能异常与STP
    3.3 恶性肿瘤与STP
    3.4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与STP
    3.5 外伤、静脉输液与STP
    3.6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与STP
4 小结

四、乳房浅静脉炎的临床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五味消毒饮在外科中应用进展[J]. 袁晓菲,夏兆芳,孙庆.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 [2]大青膏在外科疾患中的应用[J]. 王田,杨毅. 中医外治杂志, 2021(02)
  • [3]乳房整形美容标准[J]. 张勇,张汝凡. 中国医疗美容, 2021(04)
  • [4]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对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影响[D]. 张晨曦. 郑州大学, 2020(02)
  • [5]如意金黄凝胶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术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研究[D]. 程雪桦.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D]. 陈铭慧(CHAN Ming Wai Cindy).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补中益气颗粒在妇人产褥期气虚证调护的应用[D]. 张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温阳法在治疗外科慢性炎性疾病的中的应用[J]. 徐阳,王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8(05)
  • [9]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诊治进展[J]. 张骞,汪海洋,孙建明. 重庆医学, 2018(21)
  • [10]不同疾病导致的血栓性浅静脉炎131例分析[J]. 李红普,凌端强,仝现州.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7(03)

标签:;  ;  ;  ;  ;  

浅表性乳腺静脉炎的临床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