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的关系

I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的关系

一、淋巴结微转移灶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沛瑾[1](2021)在《315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回顾性队列研究及生存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收集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相关资料,分析影响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筛选出独立的危险因子和保护因子,并将中医药治疗作为暴露因素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为后续建立中西医结合治疗Ⅳ期NSCLC的有效方案及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01月0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信息,并通过门诊及电话进行随访获取最终生存状态,随访截止至2020年12月31日。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1)回顾性队列研究:将中医药治疗作为暴露因素,按照暴露程度分为高暴露组(平均每年中医药治疗时间≥ 6个月)、低暴露组(平均每年中医药治疗时间≥ 3个月且<6个月)和无暴露组(平均每年中医药治疗时间<3个月)三个队列,主要研究指标为OS和PFS;(2)生存分析:主要分析变量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家族史,分期(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IASLC 第 8 版),确诊时转移部位,原发肺癌位置,病理类型,基因突变,接受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差异经Log-rank检验和Breslow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再根据单因素分析的结果,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到与预后相关的有显着意义的因素变量,筛选出独立的危险因子及保护因子。结果:1.共纳入315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截止至随访结束共计死亡230例,生存85 例。平均 OS 为 30.521±1.032 个月,中位 OS 为 29.7(95%CI:26.068,33.332)个月。1年累积生存率为81.0%,2年累积生存率为56.8%,3年累积生存率为39.4%,4年累积生存率为5.1%。截止到随访结束,共计进展311例,无进展4例。中位PFS为10.1(95%CI:8.572,11.628)个月。其中1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为45.4%,2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为14.6%,3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为4.4%。2.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按中医药暴露程度划分为3组:高暴露组(94例)、低暴露组(73例)和无暴露组(148例),三组基线一致。经Log-rank检验和Breslow检验后认为,中医药高暴露组能明显延长OS和PFS,与低暴露组和无暴露组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低暴露组与无暴露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始骨转移、初始肝转移及初始肾上腺转移、基因突变、肺部手术、靶向治疗、中医药治疗、辨证汤剂治疗、中医药联合靶向治疗对Ⅳ期NSCLC的OS和PFS均产生影响;性别、吸烟史、病理类型、原发位置、免疫治疗、中医药联合化疗、中医药联合化疗和靶向治疗仅影响Ⅳ期NSCLC的生存期;化疗仅影响Ⅳ期NSCLC的无进展生存期。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Ⅳ期非小细胞肺癌OS的独立因素有:IVC期[HR=1.605(95%CI:1.092,2.359),P=0.016],吸烟史[HR=1.626(95%CI:1.153,2.293),P=0.006],靶向治疗[HR=0.468(95%CI:0.345,0.634),P=0.000],辨证汤剂治疗3-6 个月[HR=0.510(95%CI:0.350,0.743),P=0.000],辨证汤剂治疗 ≥ 6 个月[HR=0.263(95%CI:0.173,0.399),P=0.0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Ⅳ期非小细胞肺癌PFS的独立因素有:肺部手术[HR=0.517(95%CI:0.365,0.730),P=0.000],初始肝转移[HR=1.973(95%CI:1.322,2.945),P=0.001],靶向治疗[HR=0.593(95%CI:0.434,0.809),P=0.001],辨证汤剂治疗3-6 个月[HR=0.358(95%CI:0.249,0.498),P=0.000],辨证汤剂治疗 ≥ 6 个月[HR=0.352(95%CI:0.365,0.730),P=0.000]。结论:本研究认为高暴露中医药治疗对改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OS和PFS具有一定作用,辨证汤剂治疗联合靶向治疗改善预后的效果更加显着。

魏东,薛志芳,刘博,王耀一,郝雁冰[2](2020)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链在pN0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链(PDGF-B)在pN0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微转移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蛋白生物素(LSAB)法检测PDGF-B在50例pN0期的NSCLC患者原发灶(152枚淋巴结)及22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通过细胞角质蛋白(CK)抗体为标志物来检测pN0期NSCLC的淋巴结微转移情况。结果 pN0期NSCLC组织中PDGF-B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50例pN0期NSCLC患者中16例患者检测存在微转移;152枚淋巴结中,CK表达阳性率为18.42%(28/152);pN0期NSCLC患者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分型有关,ⅠB期和ⅡB期NSCLC患者的淋巴结微转移发生率较高(P均<0.05)。结论以CK细胞角质蛋白抗体为标志物检测pN0期NSCLC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及pN0期NSCLC中PDGF-B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可准确NSCLC的分期,为早期NSCLC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显着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赵金龙[3](2020)在《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在cT1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应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意义肺癌是国内外发病率及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据美国最新估算,美国2020年新发肺癌病例将达228820人,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2.67%,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将会持续升高,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肺癌总量的80%~85%,以肺磨玻璃结节(ground glass opacity,GGO)和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为代表的cTl期(肿瘤直径≤3.0cm)NSCLC在临床最为多见。上世纪90年代,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Ginsberg的研究确立了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在肺癌手术治疗中的标准地位,目前,根治性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仍是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推荐的标准手术治疗方法。肺癌高危因素的变化导致肺癌疾病谱发生改变:不吸烟、大气污染等潜在因素导致肺GGO病变越来越多,随着经济水平和健康体检意识的大幅提高,SPN检出率明显增高,肺腺癌比例增加,肿瘤患者年轻化明显。肺癌流行病学的迁移促使人们对于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进行重新思考:①基于有效性--完整切除肿瘤和转移淋巴结,达到肿瘤学切除效果;②基于安全性--减小手术创伤、减少围术期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最终目的是将肿瘤组织彻底切除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机体正常组织结构和功能,其中减少对无转移淋巴结的清扫是降低手术创伤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中我们发现,对于cTl期NSCLC患者,术中清扫的淋巴结绝大多数并没有发生癌转移,且发生癌转移的淋巴结多有顺序性和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特点,基于此,有学者提出选择性淋巴结清扫(selective lymph node dissection,SLND)。SLND 又称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lobe-specific lymphnode dissection,L-SLD),是指根据原发肿瘤所在的位置,选择性的切除肺门及特定区域内的纵隔淋巴结及其周围的脂肪组织。与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相比,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手术范围小、切除的淋巴结数量少,手术创伤减小,这种创伤的减小是否有治疗意义,我们将采用围术期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和免疫指标(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进行双重评估。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设计了本课题,并分成两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回顾性分析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cTl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探讨NSCLC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分析总结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第二部分,通过对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cT1期NSCLC患者围术期参数和免疫指标进行对比,探讨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和治疗优势。第一部分cT1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分析目的:分析cT1期NSCLC淋巴结转移特点,总结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41例在我院行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cT1期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总结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肺癌淋巴结转移与肺胸膜侵犯、脉管内癌栓形成、肿瘤大小、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841例cT1期NSCLC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者92例(10.9%),肺门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为7.8%;257例右肺上叶和186例左肺上叶肿瘤患者,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均为7.0%,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6%和0%,且均无下纵隔淋巴结转移,肺上叶肿瘤发生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时均伴有肺门和/或上纵隔淋巴结转移;171例右肺下叶肿瘤患者,上纵隔、隆突下和下纵隔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3.5%、6.4%和0.58%,151例左肺下叶肿瘤患者,上纵隔、隆突下和下纵隔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4.0%、2.6%和2.0%,肺下叶肿瘤发生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时均伴有肺门和/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76例右肺中叶肿瘤患者,上纵隔和隆突下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2.6%和3.9%,无下纵隔淋巴结转移。伴有肺脏层胸膜侵犯或脉管内癌栓形成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与肿瘤直径大小呈正相关,与病理类型为腺癌或鳞癌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cT1期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肺叶特异性,双肺上叶肿瘤容易发生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右肺中叶肿瘤很少发生下纵隔淋巴结转移,所有发生非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均伴有肺门和/或区域性淋巴结转移。2.病灶直径大于2.0 cm,且质地为纯实性成分或伴有肺脏层胸膜受侵的NSCLC患者,容易发生非区域性淋巴结转移。3.肿瘤大小、胸膜受侵和脉管内癌栓均是NSCL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对cT1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术期参数和免疫指标的对比研究目的:探讨选择性淋巴结清扫与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相比,①是否能够减轻手术创伤,更好保护机体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②是否有利于围术期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胸腔积液引流量、胸腔引流管保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参数优化,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适合手术治疗的cT1期NSCLC患者,术前和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术中将肺肿物和肺叶特异性淋巴结切除后送快速冰冻病理,选取无肺叶特异性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由巡回护士运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将选取的研究对象分为: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组(SD组)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组(CD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24小时、术后1天和术后3天分别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患者的细胞因子指标(IL-6、CRP)、细胞免疫指标(淋巴细胞、NK 细胞、CD4+、CD8+、CD4+/CD8+)和体液免疫指标(IgG、IgA、IgM),同时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胸腔积液引流量、胸腔引流管保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对比两组患者在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临床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与CD组比较,SD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胸腔积液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均明显减低(P<0.05);虽然两组胸腔引流管保留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SD组数值较CD组数值均偏低。术后1天和术后3天,两组患者的CRP、IL-6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在相同时间点CD组较SD组升高更加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淋巴细胞和NK细胞在术后1天和术后3天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在相同时间点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天,SD组CD4+、CD4+/CD8+明显高于CD组(P<0.05),术后3天,SD组CD8+明显低于CD组(P<0.05)。两组患者IgG在术后1天和术后3天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IgA和IgM降低却不明显(P>0.05);在相同时间点两组患者IgG、IgA和IgM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相比,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具有如下优势:1.可以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胸腔积液引流量和术后住院天数,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2.可以减轻手术引起的细胞因子(CRP、IL-6)急性升高,减轻机体的急性炎症反应和非特异性免疫损伤;3.可以减轻手术引起的细胞免疫功能损伤,有利于细胞免疫功能尽早恢复;4.两种淋巴结清扫方式对体液免疫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刘志飞[4](2020)在《螺旋断层根治性治疗Ⅲ期肺鳞癌的临床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我国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肺癌类型的85%,肺鳞癌比例占25%-30%,为NSCLC的第二大病理亚型。由于Ⅲ期肺鳞癌患者常伴高龄、中央型多见,较长时间的吸烟史以及其他内科基础疾病等因素,导致有较高的手术风险,而且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系统治疗疗效有限,因此,Ⅲ期肺鳞癌已被证明是一种独特的难治性肿瘤。放射治疗联合铂类为基础化疗被用作不能切除的Ⅲ期肺鳞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式,但常规放疗模式疗效已达到瓶颈。随着精准放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螺旋断层放疗、旋转调强放疗等先进放疗技术不断出现,肿瘤患者的放疗模式也逐渐改变,本课题组前期利用螺旋断层放疗剂量学优势开展了一系列肺癌高剂量放疗研究。本研究旨在分析Ⅲ期肺鳞癌患者螺旋断层根治性放疗的生存情况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广泛应用提供借鉴。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临床资料完整的Ⅲ期螺旋断层根治性放疗肺鳞癌患者。GTV总剂量为60Gy或70Gy,共15-20次,每周5次,每天1次。共计107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65岁(年龄段:4090岁),ⅢA期患者36例,ⅢB期患者66例;ⅢC期患者5例,单纯螺旋断层根治性放射治疗者85例,螺旋断层同步放化疗者22例。接收GTV总剂量70Gy患者54例,60Gy患者53例。参考RECIST1.1标准进行局部疗效评估。依据CTCAE4.0分级标准行不良反应评价。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组间差异统计,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P<0.05则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提示107例患者中CR17例,PR46例,SD41例,PD3例,患者1年、2年、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2.5%、36.7%、22.3%,中位生存时间为21.5个月,无进展生存期17.5个月。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放疗GTV总剂量、肿瘤直径大小、疗前KPS评分、肿瘤TNM分期及近期疗效。COX多因素分析结果示:放疗GTV总剂量、近期疗效是影响患者螺旋断层根治性放疗预后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19.6%,其中2级8例、3级2例,未观察到4级毒性反应,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29.9%,其中2级7例,未观察到3级及以上损伤,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为9.3%,2级5例,晚期放射性食管损伤发生率为25.2%,2级9例、3级9例。Ⅲ期肺鳞患者螺旋断层根治性放疗后生存情况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其预后与TNM分期、肿瘤大小、GTV总剂量、KPS评分、放疗技术、近期疗效等因素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GTV总剂量、近期疗效是Ⅲ期肺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肿瘤患者发生脑转移预示着病期已处于晚期,预后差,生存时间短。全脑放疗(WBRT)联合同步推量放疗(SIB)是肿瘤脑转移放疗的一种重要模式,即可以高剂量照射可见肿瘤,又能预防性全脑照射,但部分患者脑组织放疗后出现学习、记忆和空间处理障碍,这些副作用已被证明与海马组织损伤密切相关。因此,开展WBRT+SIB时需要充分考虑如何保护海马组织,选择合适的放疗计划方案减少海马损伤。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是强调放射治疗(IMRT)的一种,机头围绕患者实施单弧或多弧旋转照射,在满足靶区覆盖度的同时可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螺旋断层调强放疗(TOMO)以螺旋CT旋转的断层扫描方式,配合二元气动多叶光栅,使得射线强度调制能力更广,肿瘤剂量适形度更高,肿瘤周围正常组织保护更优。本研究旨在比较TOMO和VMAT在转移瘤全脑同步推量(WBRT+SIB)放疗计划中,对海马组织等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差异。本研究选择连续32例脑转移瘤患者的CT定位图像,按照WBRT+SIB模式基于融合MRI图像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在相同的处方剂量及物理参数设置条件下,分别设计TOMO计划和VMAT计划,根据两组计划的剂量体积直方图数据,比较分析两组计划的海马组织等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差异、计划执行时间等指标。结果得出TOMO组靶区均匀度(1.044±0.079)在统计学上好于VMAT组(1.101±0.062)(P=0.002),适形度两组无差异(P>0.05)。左右海马组织的最大、最小及平均剂量在统计学上TOMO组均优于VMAT组(P均<0.001),脑干、晶体等头部其他危及器官的剂量学数据TOMO组也占优势。TOMO组计划在治疗执行中的平均时间为549±45s,而VMAT组为137±6s。因此,本研究认为在满足临床治疗要求的前提下,TOMO较VMAT计划均匀度好,能更好的保护海马等脑部危及器官,只是治疗时间较长。

李策[5](2020)在《cN0期周围型肺腺癌患者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术前评估为cN0期周围型肺腺癌患者术后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规律,为术前精准评估纵隔淋巴结分期及术中淋巴结清扫方式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9月1日至2019年9月1日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共挑选出458例术前评估为cN0期周围型肺腺癌患者,并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影像学结节实性成分占比、术前血清CEA水平、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肿瘤浸润程度、肿瘤病理亚型、脏层胸膜浸润情况、脉管浸润情况、神经浸润情况、小支气管壁浸润情况、Ki-67表达程度等资料,通过SPSS 19.0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顾分析术前评估为cN0期周围型肺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及转移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458例,其中pN2患者46(10.0%)例,pN1+N2患者28(6.1%)例。pN1的患者30(6.6%)例,对458例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术前血清CEA水平、影像学实性成分大于50%的结节或纯实性结节、微乳头型及实性型为主的病理亚型、Ki-67表达程度、脏层胸膜浸润、脉管浸润、神经浸润、小支气管壁浸润之间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术前血清CEA>5ng/ml、影像学实性成分大于50%的结节或纯实性结节、病理亚型以实性型为主、脏层胸膜浸润、脉管浸润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胸部CT显示为纯磨玻璃结节(pure ground glass nodule,pGGN)、病理为原位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微浸润性腺癌(Micro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的患者均无LN转移。对76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CEA>5ng/ml、胸膜浸润的pN2患者转移率于pN1患者相比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清CEA>5ng/ml、胸膜浸润是其危险因素,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肿瘤直径(尤其是>2cm)、术前血清CEA>5ng/ml、实性成分占比大于50%的磨玻璃结节或纯实性结节、病理亚型以实性型为主、脏层胸膜浸润、脉管浸润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2)术前肺CT显示为纯磨玻璃结节、术中快速病理确定为AIS、MIA的患者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可行系统性淋巴结采样或特异性淋巴结清扫。(3)具有肿瘤直径大于2cm、术前血清CEA>5ng/ml、影像学显示实性成分占比大于50%的结节、术前怀疑脏层胸膜受累等多项危险因素的患者条件允许的建议行PET-CT检查明确是否存在纵隔淋巴结转移。

王彬[6](2020)在《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生存的多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诊断技术和多学科相结合的治疗方式不断改进,生存率的提高仍不令人满意,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影响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的因素。我们采用回顾性分析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通过患者的生物学特征与胶滴肿瘤药敏检测技术(collagen gel droplet-embedded culture drug sensitivity test,CD-DST)的检验结果相结合,探究胶滴肿瘤药敏检测技术(CD-DST)对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2018年1月1日在北部战区总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201例,术后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获取病人的基本资料。生存时间以月为单位,排除死于肺癌以外疾病的病人。收集包括病人年龄、性别、吸烟史、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手术方式、清除淋巴结组数、TNM分期以及术后是否化疗等信息。所有信息收集整合后,将其进行量化赋值。病理类型以UICC和AJCC为依据,使用第八版国际肺癌TNM分期标准进行评估。选择采用SPSS 25.0软件,对以上各类因素以及数据进行整理并综合分析,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性别、年龄、吸烟史、TNM分级、淋巴结组数、手术方式、化疗等因素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相关性。对依据胶滴肿瘤药敏检测技术(CD-DST)用药患者组与常规化疗用药及未化疗患者组的生存进行对比分析,按照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曲线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Logistic分析得出年龄、吸烟史、TNM分期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负相关,淋巴结清扫组数、肺叶切除以及术后化疗等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P<0.05)。且本研究对使用CD-DST检测结果进行化疗的74例患者组与不按CD-DST结果用药及未化疗的127例患者组进行对照分析发现,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两组的生存率分别为87.5%vs 83.5%和73.0%vs 63.8%,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704和P=0.181);术后40个月的生存率为66.2%vs 5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在术后40个月内死亡率较高,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发现患者死亡率开始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提示随时间推移,患者的生存率呈现递减的趋势。结论:(1)术后化疗可改善患者术后生存率。(2)年龄与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年龄越大,生存越差。(3)TNM分期与术后生存率显着相关,分期越晚,生存越差。(4)吸烟的病人预后更差。(5)肺叶切除较非肺叶切除患者,生存时间更长。(6)淋巴结清除组数越多,患者生存时间越长。(7)根据CD-DST检测结果指导化疗,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杨燕君,董跃华,张晓丽,姜伟华,王贵刚,苏华,张振明[7](2019)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9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9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关系,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诊治的p N0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8例(非小细胞肺癌组)临床资料,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9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关系。以本院同期肺良性肿瘤患者(良性肿瘤组,n=62)及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n=80)为对照。以CK20mRNA、MUC1mRNA为标志物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 N0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情况。结果经病理学确认和CK20mRNA、MUC1mRNA检测,78例p N0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淋巴结微转移患者31例(39. 7%),非淋巴结微转移患者47例(60. 3%);与健康对照组和良性肿瘤中相比,非小细胞肺癌组患者血清Hcy、Cys C、MMP2及MMP9、TIMP1和TIMP2水平明显升高(P <0. 05),且淋巴结微转移患者上述因子水平明显高于非淋巴结微转移患者(P <0. 05)。结论 NSCLC患者血清中Hcy及Cys-C的水平与淋巴结微转移有关。

苏惠燕[8](2019)在《非小细胞肺癌小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放疗靶区的精确勾画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放射治疗中的重要环节。目前针对NSCLC淋巴结靶区的勾画仍存在争议,最广泛应用的是短径≥1cm淋巴结需勾画在淋巴结靶区内,但短径<1.0cm的淋巴结也可能存在肿瘤转移。本研究旨在通过对NSCLC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学特征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探讨其与NSCLC纵隔及肺门小淋巴结(<1.0cm)转移的相关性。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评估小淋巴结转移风险,为非小细胞肺癌放疗靶区勾画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初诊且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2例。收集患者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灶部位、病理类型、TNM分期、原发灶大小、ALK基因突变、淋巴结位置、大小等。运用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进行数据降维、特征选择,选择的特征变量进入多因素分析。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小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一致性系数(C-index)、校准曲线用于评估模型预测小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和拟合度。采用Bootstrap法(1000次随机抽样)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采用临床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e,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82例病例共观察小淋巴结组279组,其中病理阳性44(15.7%)组。基于LASSO算法,从12个临床、影像、病理学特征中筛选出7个特征变量进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部位(左肺叶、右肺叶)、病理类型(鳞癌、腺癌、其他类型NSCLC)、T分期、血管侵犯、ALK基因突变、淋巴结簇状分布及最大淋巴结短径(≥0.6cm)与NSCLC纵隔及肺门小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C-index为0.895,对小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内部验证队列中C-index为0.856。校准曲线提示该列线图模型均具有良好的校准能力。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列线图模型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小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部位(左肺叶、右肺叶)、病理类型、T分期、血管侵犯、ALK基因突变、淋巴结簇状分布及最大淋巴结短径(≥0.6cm)存在相关性。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本研究建立了一个用于预测NSCLC小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模型,该模型使用方便,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校准能力和临床实用性,能够为临床实践中个体化的靶区设计提供参考。

李子海[9](2017)在《非小细胞肺癌肺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肺内(N1站)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60例行肺癌根治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1)本研究对60例NSCLC患者共清扫并分检肺内LN 615枚,平均每例清扫及分检LN数达10.3枚,阳性LN数76枚,肺内LN转移率为12.4%。其中肺内第10组、11组、12组、13+14组LN阳性率分别为10.2%,10.1%,17.6%,8.9%(如表1所示)。60例NSCLC患者共清扫肺内第12-14组LN 328枚,阳性LN数47枚,LN阳性率为14.3%。其中24例患者存在第12-14组LN转移,有4例为N1期肺癌患者(6.7%)仅存在12-14组LN转移,且其中3例患者为周围型肺癌。(2)肺内LN在不同男女性别患者间的转移率分别为51.4%、2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768,P=0.001);肺鳞癌患者肺内第12-14组LN转移率显着高于肺腺癌患者(76.5%vs 25.6%),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774,P=0.001);T1T3期肺内第12-14组LN转移率分别为18.2%,46.2%,66.7%,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315,P=0.016);周围型肺癌肺内第12-14组LN转移率高于中央型肺癌患者(42.4%vs 37.0%),但其间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x2=0.18,P=0.672)。(3)对60例NSCLC患者共切除并分检NTBL/NTBS淋巴结95枚,7例患者存在转移,转移率为11.7%(7/60例),其中2例为右肺下叶癌伴右肺中叶支气管旁LN转移,4例为左肺下叶癌伴左肺上叶及段支气管旁LN转移(其中左肺上叶舌段支气管旁LN转移2例),左肺上叶舌段癌伴前段支气管旁LN转移1例。阳性NTBL/NTBS淋巴结数13枚,阳性率为13.7%(13/95),分别是右肺中叶支气管旁LN转移6枚,左肺上叶及段支气管旁LN转移7枚(2枚为左肺上叶舌段支气管旁LN)。影像学特点:全为实体性肿瘤。病理类型分布:4例为浸润性腺癌,2例为低分化鳞癌,1例为大细胞癌。病理分期分布:2例为Ⅱa期(均为T1期,且其中1例仅出现NTBL/NTBS淋巴结的转移),5例为Ⅲa期(其中2例为肺内LN中仅呈现NTBL/NTBS淋巴结的转移)。肿瘤位置分布:3例为中央型肺癌,4例为周围型肺癌。结论:(1)肺内淋巴结在NSCLC淋巴结转移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其转移规律与胸内LN转移规律大致一致。对于具备手术切除指征的NSCLC患者,尤其对于早期(CT1-3N0M0)NSCLC患者,应注意对肺内(N1站)LN行规律彻底的清扫,尤其注重对肺内第12-14组LN的分检,其对于早期NSCLC患者N1分期的精确获取具有重要意义。(2)对于周围型肺腺癌患者,当考虑行肺叶切除术时,应注意对同侧肺NTBL淋巴结的清扫,尤其对于原发肿瘤位于双侧肺下叶且伴有肺外LN转移(N2)的NSCLC患者,应注意右肺中叶支气管旁LN及左肺上叶及段支气管旁LN的清扫;而临床上对于小结节性早期NSCLC患者,在考虑进行亚肺叶切除术时,应慎重排除同一肺叶内NTBS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尤其对于原发肿瘤位于左侧肺的NSCLC患者,应注意对左肺上叶及舌段支气管旁可疑转移LN的切除,以防止LN漏检的可能。而对于CT影像学表现为纯GGO样病变的NSCLC患者,当肿瘤术前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有肺外LN转移征象时,则很少会出现NTBL/NTBS淋巴结的转移,故手术对于NTBL/NTBS淋巴结的切除意义不大。

张翀[10](2017)在《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纵隔N2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临床、影像和病理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及其淋巴结转移的程度范围是影响肺癌患者疗效和预后的最重要的几个指标之一,也是肺癌国际TNM分期的核心指标。当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出现伴有纵隔N2淋巴结转移时,其治疗的总体疗效和预后明显不甚理想。然而在临床上发现有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经过全面仔细检查后评估为临床Ia期,而经过根治性手术以后发现患者并不是一个真正的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是仅出现纵隔N2跳跃性转移(SkipN2metastases,SN2),而无任何肺门和肺内N1淋巴结转移的证据,这被称为非小细胞肺癌纵隔N2淋巴结的跳跃性转移(SkipN2metastases,SN2),也似乎有文献证据表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SN2跳跃性转移患者的预后与经典N1/N2淋巴结同时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似乎不同。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临床现象,经过重要的术前临床分期严格评估为Ia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出现病理性的纵隔SN2淋巴结跳跃性转移。这是一类更加特殊的纵隔淋巴结SN2跳跃性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群。由于随着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肺癌的的治疗策略较前有了一个很大的改变,不同的早期肺癌可能采用的手术方式、切除范围和淋巴结的处理方式和范围也都不尽相同。因此正确理解纵隔淋巴结SN2跳跃性转移的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和病理相关特征因素对我们重新思考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外科治疗策略和其他相关治疗考虑显得尤其重要。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出现术后纵隔淋巴结SN2跳跃性转移的可能相关的一些预测因素大家也不十分明确,了解和掌握其可能的相关因素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开展精准治疗策略。本文旨在探讨术后出现纵隔淋巴结SN2跳跃性转移而术前临床严格评估为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临床、影像和病理等相关特征因素,明确与其纵隔淋巴结SN2跳跃性转移可能存在关系的一系列相关参数,以加深对临床Ia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出现纵隔淋巴结SN2跳跃性转移的认识,能对出现纵隔淋巴结SN2跳跃性转移的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选择更合理和准确的手术方式和策略,从而建立起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判性检查诊断和更科学和细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检索分析了 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中心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胸外科患者手术数据库,在手术数据库中,我们回顾性的将所有接受手术最终病理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数据全部筛选出来。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数据库中,再根据细化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术前诊断为临床Ia期(cIa期)的所有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此外再根据我们的进一步细化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术前诊断为临床Ia期(cIa期),最终病理显示为纵隔淋巴结SkipN2跳跃性转移的患者[pN2(+),pN1(-)]。我们收集调查患者临床、影像和病理其他相关资料,如患者年龄,性别,吸烟状态,血清癌胚抗原水平(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肺窗肿瘤的最大直径[leve 1-500 Hu(Hounsfield Unit),width 1500HU],纵隔窗肿瘤的最大直径[level 60HU,width350HU],肿瘤所在肺叶(上叶,中叶或下叶),肿瘤病理学类型(腺癌、鳞癌或其他),肿瘤浸润性与否,脏层胸膜是否累及(VPI,visceral pleura invasion),肿瘤分化程度,有无毛细血管或淋巴管侵犯,细支气管侵犯,肿瘤术后病理纵隔淋巴结转移状况(个数累及、站数累及)等相关参数。所有的数据均采用IBM SPSS 20.0软件(版本20.0,IBM SPSS Institute Incorporated,Chicago,IL,USA)进行统计和分析。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存在显着性差异的变量参数,再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显着性差异的变量参数进行多因素分析,评估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哪些临床、影像和病理等特征参数是与纵隔淋巴结SN2跳跃性转移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当P<0.05时被认为数据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结果:本研究中纳入851例符合研究标准的接受手术的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851例的研究患者对象中,有561例患者术后病理显示未发现任何相关区域淋巴结转移,107例患者术后病理显示为肺内或肺门N1淋巴结转移而无纵隔N2淋巴结转移,136例患者术后病理显示发现同时伴有肺内或肺门N1淋巴结和纵隔N2淋巴结转移。47例患者术后病理显示发现仅有同侧纵隔N2淋巴结转移而没有伴有肺内或肺门N1淋巴结转移。其中561例为pNO,占65.9%。107例为pN1,占 12.6%。183 例为 pN2,占 21.5%,其中 136 例为 pNon-SN2,占 16.0%,47 例为pSN2,占5.5%,而占pN2中的25.7%。在纵隔淋巴结SN2跳跃性转移和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单因素分析研究中,提示癌胚抗原>5ng/ml,CT纵隔窗显示的肿瘤最大直径>1Omm,肿瘤细胞的中低分化程度,脏层胸膜累及,毛细淋巴管和(或)毛细血管侵犯,毛细支气管累及是纵隔淋巴结SN2跳跃性转移的危险相关因素,而纳入多因素的研究分析时显示脏层胸累及和CT纵隔窗显示的肿瘤最大直径>10mm是纵隔淋巴结SN2跳跃性转移相关的独立危险因子。在纵隔淋巴结SN2跳跃性转移和存在纵隔淋巴结N2转移但无纵隔淋巴结SN2跳跃性转移的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单因素分析研究中,提示脏层胸膜累及和CT纵隔窗显示的肿瘤最大直径>10mm是纵隔淋巴结SN2跳跃性转移的危险相关因素,而纳入多因素的两者研究分析时显示仍只有脏层胸累及和CT纵隔窗显示的肿瘤最大直径>10mm是纵隔淋巴结SN2跳跃性转移相关的独立危险因子。因此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提示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在CT纵隔窗显示肿瘤直径大于10mm并显示非常贴近脏层胸膜的周围型肺癌作为独立因素更容易发生纵隔淋巴结SN2跳跃性转移。结论:我们的研究认为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出现纵隔淋巴结SN2跳跃性转移的发生率与其在CT纵隔窗显示肿瘤直径大于10mm并非常贴近脏层胸膜的周围型肺癌最终病理显示累及脏层胸膜显着相关,因此我们建议全面的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清扫是CT纵隔窗显示肿瘤直径大于10mm并非常贴近脏层胸膜的周围型肺癌的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手术方式。

二、淋巴结微转移灶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淋巴结微转移灶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315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回顾性队列研究及生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1. 晚期肺癌病因病机
        2.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证型分析
        3.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药治疗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Ⅳ期非小细胞肺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进展
        1.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
        2.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研究一 回顾性队列研究
        1. 病例基本情况及队列基线分析
        2. 整体OS及PFS结果
        3. 三组队列的OS及PFS统计结果
    研究二 生存分析
        1. 单因素分析
        2. 多因素生存分析
    讨论
        1.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2.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3. 肿瘤一般特征分析
        4. 治疗因素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链在pN0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材料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pN0期NSCLC患者原发癌灶与癌旁组织中PDGFR-B表达比较
    2.2 pN0期NSCLC的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结果
3 讨 论

(3)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在cT1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应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cT1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对cT1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术期参数和免疫指标的对比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Ⅰ
英文文章Ⅱ

(4)螺旋断层根治性治疗Ⅲ期肺鳞癌的临床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中文摘要
第一篇 英文摘要
第二篇 中文摘要
第二篇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螺旋断层根治性治疗Ⅲ期肺鳞癌的临床结果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螺旋断层调强与容积旋转调强在全脑同步推量放疗中保护海马剂量学比较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cN0期周围型肺腺癌患者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绪论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临床资料收集与分组
    3.3 数据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46 例CN0周围型肺腺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一般情况
        4.1.1 术前评估阶段患者一般情况
        4.1.2 患者术后的病理情况
    4.2 46 例CN0周围型肺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
    4.3 入组的458例临床CN0期周围型肺腺癌患者一般情况
        4.3.1 术前评估阶段患者一般情况
        4.3.2 患者术后的病理情况
    4.4 458 例CN0患者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4.5 76 例CN0周围型肺腺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一般情况
        4.5.1 术前评估阶段患者一般情况
        4.5.2 患者术后的病理情况
    4.6 76 例CN0患者单因素及多因素结果
第5章 讨论
    5.1 影像学病变实性成分占比与纵隔淋巴结转移
    5.2 病变大小与纵隔淋巴结转移
    5.3 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与纵隔淋巴结转移
    5.4 病理亚型与纵隔淋巴结转移
    5.5 脏层胸膜浸润与纵隔淋巴结转移
    5.6 脉管浸润、小气管壁、神经浸润与纵隔淋巴结转移
    5.7 KI-67 表达程度与纵隔淋巴结转移
    5.8 非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致谢

(6)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生存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收集
        1.1 入组和排除标准
        1.2 随访
        1.3 病人基本情况
    2.统计分析
(三)结果
    1.多因素Logistic分析
    2.Kaplan-Meier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9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引物及RT-PCR
    三、检测项目及方法
    四、统计分析
结果
    一、CK20mRNA、MUC1mRNA检测pN0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
    二、pN0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水平变化
    三、pN0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患者血清MMP2/9水平变化
    四、pN0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水平变化
讨论

(8)非小细胞肺癌小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名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组标准
        1.2 临床资料
    2.MSCT检查方法
    3.影像资料评估
    4.ALK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术后小淋巴结转移情况
    2 术后小淋巴结组临床、影像、病理特征
    3 LASSO算法计算小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
    4 Logistic回归特征变量系数
    5 小淋巴结转移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和验证
    6 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性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非小细胞肺癌肺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非小细胞肺癌病理N分期的重要性
    1.2 非小细胞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研究
    1.3 亚肺叶切除术式在NSCLC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1.4 NSCLC淋巴结清扫范围及其对预后影响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背景与目的、实验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背景与目的
    2.2 实验资料与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研究结果
    3.2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纵隔N2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临床、影像和病理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患者临床资料和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临床资料收集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跳跃性转移患者具体情况
    3.2 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入组患者具体资料情况
    3.3 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位置和纵隔淋巴结跳跃性转移发生率的关系
    3.4 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发生纵隔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预测因子
    3.5 纵隔淋巴结跳跃性转移在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预测因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淋巴结微转移灶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315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回顾性队列研究及生存分析[D]. 李沛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链在pN0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J]. 魏东,薛志芳,刘博,王耀一,郝雁冰.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12)
  • [3]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在cT1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应用性研究[D]. 赵金龙. 山东大学, 2020(08)
  • [4]螺旋断层根治性治疗Ⅲ期肺鳞癌的临床结果分析[D]. 刘志飞.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5]cN0期周围型肺腺癌患者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李策. 吉林大学, 2020(08)
  • [6]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生存的多因素分析[D]. 王彬.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7]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9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关系的研究[J]. 杨燕君,董跃华,张晓丽,姜伟华,王贵刚,苏华,张振明. 临床肺科杂志, 2019(07)
  • [8]非小细胞肺癌小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D]. 苏惠燕.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9]非小细胞肺癌肺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临床分析[D]. 李子海. 济南大学, 2017(03)
  • [10]临床Ia期非小细胞肺癌纵隔N2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临床、影像和病理相关因素分析[D]. 张翀. 浙江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I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