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家庭结构类型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不同家庭结构类型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一、不同家庭结构类型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冯高倩[1](2021)在《高中生心理灵活性和考试焦虑的关系研究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高中阶段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影响重大,但由于面临各种考试压力、升学压力,使得多数的高中生出现了严重的考试焦虑状况。因此,重视高中生的心理灵活性和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高中生心理灵活性、考试焦虑的现状发展水平,分析高中生考试焦虑、心理灵活性及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各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特点;研究三个变量两两之间的关系;探究学业自我效能感在高中生心理灵活性和考试焦虑中是否存在中介作用。在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后,作者对南通市如东县的三所高中的1000位高中生进行了心理问卷的调查,回收统计了调查结果。利用统计学软件,探究了高中生心理灵活性、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考试焦虑这三个维度两两之间相互关系,并验证了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在心理灵活性和考试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得出的最终研究结果如下:1.在调查中发现,所在年级、生源地、父亲的文化程度可能是影响高中生考试焦虑的重要因素。2.高中生的心理灵活性与考试焦虑及其各维度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3.高中生的心理灵活性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也存在显着的正相关。4.高中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考试焦虑之间具有显着的负相关。5.学业自我效能感在高中生心理灵活性和考试焦虑之间存在中介作用。本研究显示:心理灵活性水平较低的高中生对于学习中出现自己不想或是不愿意面对的考试活动时会选择逃避而不是正面接纳并采取有效的学习行为来努力使自己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一味地逃避和过分地将自己与焦虑情绪融合在一起时,高中生就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出现自信心低下的情况,从而造成更严重的考试焦虑。通过提高高中生心理灵活性水平来增强其学业自我效能感从而减轻考试焦虑的做法能够一举多得,使高中生获得积极健康的心理。

李亚新[2](2021)在《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研究 ——以天津市某农村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是表示个体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基于交往行为、经验积累等,形成的自我评价体系。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不仅会制约个人的睡眠质量乃至后续成就,而且能对个体的社交相关行为产生影响。农村寄宿制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心理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心理机制,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水平,是保证其个人身心以及社交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农村寄宿制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以往文献对于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概括与总结。借鉴以往青少年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调查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1)整体来说,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水平良好,但其交往实践的能力有所缺失。(2)在性别、年龄、外貌和家庭教养方式方面,农村寄宿制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有显着差异;而在特长和家庭环境方面,其差异不明显。根据研究结果并进行问题分析,本文为农村寄宿制高中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提出改善策略:1.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增强学生人际交往内驱力;2.建设积极健康学校氛围,提升学生人际交往主动性;3.合理改善家庭氛围,促进学生人际交往科学性;4.重视社会发展渗透作用,保障学生人际交往活动规范性。

孙涛涛[3](2021)在《贵州省社区环境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身体活动不足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死亡的第四位主要危险因素、仅次于高血压、吸烟和高血糖,缺乏身体活动还会增加青少年抑郁的患病风险。青少年时期的身体活动除了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外,该时期养成的行为习惯还会延续到成年之后,对其后续生活产生长远的影响。社区是青少年除了学校之外所处时间最长的重要居住环境,为明确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社区环境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对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人群的影响差异,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以贵州省贵阳市、黔南州、毕节市的青少年和社区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运用青少年身体活动调查问卷(PAQ-CN)、青少年久坐行为调查问卷(ASAQ-CN)、以及研制的社区环境问卷、社区工作人员调查问卷为调查工具,对贵州省青少年身体活动现状及其与社区环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贵州省12-18岁青少年身体活动平均得分为2.20±0.57(男:2.27±0.59、女:2.14±0.55)、久坐行为达到5.15±3.71h/day(男:5.23±3.64h/day、女:5.08±3.34h/day);总体屏幕时间达到1.37±1.45h/day(20.9%未达标),其中男生1.44±1.52h/day(21.8%未达标),女生1.30±1.38h/day(20.1%未达标);主干家庭孩子身体活动水平得分最高(2.28±0.58)、单亲家庭孩子久坐时间最长(6.02±1.30h/day);13岁的孩子身体活动达到最高水平(2.42±0.54);回归分析显示:“社区体育宣传”对城市地区青少年身体活动的adj R2=10.6%、农村地区青少年adj R2=3%;“运动场所类型”对初中生身体活动的adj R2=10.8%、高中生adj R2=6.1%;“社区绿化地带”对女生身体活动adj R2=4.2%、男生adj R2=3%;“社区同伴”对单亲家庭孩子的adj R2=23.3%、核心家庭adj R2=11.4%。结论:贵州省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较低,男生身体活动水平略高于女生;贵州省社区内可玩耍的绿化地带、社区整体的观赏性对女生和初中生的影响更大;交通安全对女生、初中生以及城市的青少年影响更大;女生和城市地区青少年以及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受到社区内同伴的影响;社区环境首要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因素是运动场所的数量、种类,以及体育氛围。建议:1)结合初中生、女生的兴趣爱好,丰富贵州省社区运动场所类型;2)结合初中生、女生需求,改善贵州省城市社区周边交通安全状况;3)以初中生和女生为重点,采用城市为主、农村为辅的方式加强贵州省社区体育宣传;4)以高中生、女生、单亲家庭孩子为重点,加强贵州省城市社区邻里互动。

谭玉花[4](2021)在《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关系与学业情绪的关系和干预研究》文中指出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但他们的人际关系情况却不容乐观,且随着近几年我国高中生心理问题发生率的上升,国家和社会对高中生的关注度愈来愈重视。他们的成长和教育都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导师,所以其教养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学习是他们在此阶段的首要任务,然而学习所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学业情绪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调整和疏导,长此以往会对其身心健康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本研究以云南省某中学高中生为样本,对其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关系及学业情绪做了现状调查,并基于调查结果对被试群体开展以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团体辅导。能有效减少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困扰,提高其人际关系水平,改善其学业情绪。研究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文版(s-EMBU-C)、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RIDS)和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AMS)对534名高中生进行测量,了解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关系及学业情绪现状和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的差异。阶段二采用准实验设计法,基于阶段一的研究结果,筛选40名高中生被试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共计12次的团体辅导干预,对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拟通过干预实验组被试的人际关系,从而改善学业情绪体验。干预结束后,通过后测评估干预效果。最终结论如下:(1)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是否独生和年级方面存在显着关联。(2)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均不存在显着关联。(3)高中生的学业情绪在性别、生源地和年级方面均存在显着关联。(4)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积极学业情绪与人际关系水平呈显着正相关;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学业情绪呈正相关。(5)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显着改善高中生的人际关系水平,从而改善其学业情绪。

邵丽晶[5](2021)在《我国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我国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2.了解我国农村留守中学生对性侵犯的认知状况和预防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3.对今后开展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的预防工作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在ZJ、JX、GX、HB、HN、SC、GZ和XJ八个省份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农村地区各抽取1-3所初中和1-3所高中作为项目研究现场,抽取所有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拟的《儿童性侵犯调查表》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其对性侵犯的认知状况、预防行为状况和性侵犯发生现状等。采用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性侵犯发生现状:本研究共调查了农村留守初中生3478人,农村留守高中生2337人。农村留守中学生中性侵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14.9%,其中农村留守初中生中性侵犯事件的发生率为10.8%,农村留守高中生中性侵犯事件的发生率为21.0%。(2)性侵犯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初中生中,女生(OR=0.709)、非独生子女(OR=0.734)是性侵犯认知状况的保护因素,由母亲看护是初中生性侵犯认知状况的危险因素(OR=1.406)。高中生中,双亲均外出务工是性侵犯认知状况的危险因素(OR=1.449),与看护人关系一般/差是性侵犯认知状况的保护因素(OR=0.778)。(3)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初中生中,性别为女(OR=0.514)和非独生子女(OR=0.752)是预防性侵犯行为的保护因素,双亲均外出务工(OR=1.341)、看护人为母亲(OR=1.324)和与看护人关系一般/差(OR=1.879)是预防性侵犯行为的危险因素。高中生中,性别为女(OR=0.402)、看护人为祖辈(OR=0.696)和其他(OR=0.666)是预防性侵犯行为的保护因素,双亲均外出务工(OR=1.449)和看护人与孩子的关系一般/差(OR=1.532)是预防性侵犯行为的危险因素。(4)性侵犯发生影响因素:农村留守初中生中性侵犯发生的危险因素为看护人与孩子的关系一般/差(OR=1.716),保护因素为性别为女(OR=0.629)、非独生子女(OR=0.494)、生活在直系家庭(OR=0.626)以及性侵犯预防行为水平高(OR=0.269)。在农村留守高中生中,女生(OR=0.589)和性侵犯预防行为水平高(OR=0.324)是性侵犯事件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农村留守中学生中性侵犯发生率较高,中学生的性别、预防行为水平、与看护人的关系和家庭结构都与性侵犯发生率显着相关。今后要在农村地区适时地开展学校性教育课程,增加学生们的性知识和预防行为水平,尤其要重视男生和高中生的性教育,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农村地区留守中学生的看护人要注意加强对孩子人身安全的关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张玉兰[6](2020)在《高中生生涯适应能力的现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公正世界信念的作用》文中指出高中阶段的青少年,一方面在学业上有繁重压力,另外一方面还得将学习目标和生涯规划结合起来进而思考、探索未来职业的方向,为人生和生涯发展做准备。当面对多项任务和角色转变时,个人所具备的调整和适应社会的心理资源是个体处理生涯变化发展的关键能力。一个人的生涯适应力情况可以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它对于学生成长、发展以及未来的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是培养个体生涯适应力的重要时期,父母在教育抚养孩子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较为稳定的行为风格,以及学生个人是否相信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公平而有序的,这些因素对生涯适应力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通过对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父母教养方式与公正世界信念间关系的探讨,了解高中学生生涯适应力、公正世界信念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并进一步揭示公正世界信念在父母教养方式和生涯适应力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为教育者培养高中生生涯适应力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本研究分为两个子研究。研究一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差异性检验分析,探讨了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公正世界信念的现状;研究二通过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探讨了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父母教养方式和公正世界信念的相关关系,并进一步考察了公正世界信念在父母教养方式和生涯适应力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研究一和研究二随机抽取西南地区一所重点高中的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共941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版本的生涯适应力量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对所选被试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21.0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状况良好,且在性别、居住地、父母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在年级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着。2.父亲教养方式方面,积极的父亲教养方式情感温暖占主导地位,且父亲教养方式在性别与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在年级、居住地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着。母亲教养方式方面,积极的母亲教养方式情感温暖占主导地位,且母亲教养方式在性别、居住地与父亲受教育程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在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和母亲受教育程度上差异不显着。3.高中生公正世界信念得分较高,且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公正世界信念得分显着高于男生,在年级、居住地、是否为独生子女和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上差异不显着。4.相关分析结果发现,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公正世界信念和生涯适应力间两两相关显着。5.公正世界信念在父母教养方式和生涯适应力间均起到显着的中介作用。最后,提出提升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校生涯适应力教育、家庭生涯适应力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总结了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并对今后的研究做出了展望。

高婷婷[7](2020)在《高中生网络成瘾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长春市某高中学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成瘾是高中生常见的问题行为之一,青少年尚处于认知系统的建构阶段,本身自制力较差,再加上互联网匿名性、便利性和逃避性特点的引诱以及大量现实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网络成瘾问题。基于我国青少年网民的总体规模,青少年成为网络成瘾的潜在高危人群。网络成瘾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我们除了认识到网络成瘾的不良影响外,更要从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相对近端因素入手采取防控措施,从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目的:本研究通过横断面研究,旨在了解高中生网络成瘾与负性情绪关联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探讨各微观系统对高中生网络成瘾影响的路径关系,验证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网络成瘾之间的模型关系;通过纵向追踪研究,验证横断面路径的因果关系,探讨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发展轨迹以及相关因素发展轨迹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从而为较为全面的制定高中生网络成瘾的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以长春市某高中1-3年级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在完成第一次横断面调查的基础上,对高中一年级学生进行半年一次的追踪研究,一共三次。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问卷录入,采用SPSS24.0软件、AMOS 23.0软件和Mplus 8.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描述性统计用来描述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计算仅网络成瘾、仅负性情绪和它们两者同时出现的检出率,使用卡方检验进行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中介效应,基于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的方法对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进行检验。建立潜类别增长模型,确定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的发展轨迹,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网络成瘾及其发展轨迹的影响因素,跨类概率相等性检验探讨不同轨迹发展趋势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结果:(1)高中生仅网络成瘾检出率为7.0%,仅负性情绪检出率为27.0%,网络成瘾和负性情绪同时出现检出率为13.6%。与健康组相比,目前吸烟,周内睡眠剥夺时间平均每天超过1.5小时,周内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0分钟,周末平均每天上网超过240分钟,母子关系差和父子关系差的学生是网络成瘾和负性情绪同时出现的高危人群(P<0.05)。(2)抑郁(95%CI=[0.019,0.028])和焦虑(95%CI=[0.018,0.027])在父母婚姻冲突与网络成瘾间具有中介效应,同伴关系调节了抑郁(95%CI=[-0.003,-0.001])/焦虑(95%CI=[-0.002,-0.001])对父母婚姻冲突与网络成瘾之间关系中介效应的前半段路径。(3)同伴关系在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同伴关系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3.3%,性别在中介模型中起调节作用。同伴关系在亲子关系和网络成瘾之间起显着地调节作用。(4)纵向追踪研究发现,抑郁在父母婚姻冲突与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焦虑在父母婚姻冲突与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同伴关系在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性别在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之间起到了调节效应。(5)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发展轨迹可以分为两类不同的潜在类别,分别命名为“危险组”(约占总体的71.5%)和“正常组”(约占总体的28.5%)。平均每天社交网站使用频率大于6次,社交网站(QQ/微信等)联系人数量为60150个,体育运动喜爱程度为一般和不喜欢以及近半年有被同伴孤立过经历的个体被划分到网络成瘾危险组的可能性更大,自我评价没有压力的高中生更不可能被划分到网络成瘾危险组。(6)正常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低于抑郁缓解组(P=0.020)和抑郁倾向组(P=0.001),正常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低于焦虑快速增长组(P=0.003)和缓慢增长组(P<0.001),正常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低于压力快速增长组(P<0.001)和缓慢增长组(P=0.001),压力快速增长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高于缓慢增长组(P=0.040),低父母婚姻冲突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低于中父母婚姻冲突组(P=0.002),父子关系较差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高于父子关系较好组(P<0.001),母子关系较差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高于母子关系较好组(P<0.001),同伴关系一般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低于同伴关系较好组(P=0.015)。结论:(1)高中生暴露的危险因素越多,仅网络成瘾、仅负性情绪以及两者同时出现的危险更高。(2)父母婚姻冲突、抑郁和焦虑可以影响网络成瘾,同伴关系可以缓解父母婚姻冲突对抑郁、焦虑的负面影响,进而降低网络成瘾的危险。(3)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可以影响网络成瘾,同伴关系可以增强亲子关系对网络成瘾的保护作用,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有利于降低网络成瘾。(4)父母婚姻冲突、抑郁、焦虑、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可以显着预测网络成瘾,这些预测变量与网络成瘾存在因果关系。(5)重点关注社交网站使用频率大于6次,社交网站(QQ/微信等)联系人数量为60150个,体育运动喜爱程度为一般和不喜欢的高中生,可以有效预防和降低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与成瘾程度。(6)抑郁、焦虑、压力、父母婚姻冲突、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发展轨迹可以影响高中生网络成瘾。

覃爱宁[8](2020)在《少数民族高中生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于学校教育的认识已有显着提升,国家教育部门相继出台重要教育方针政策,以政策倾向保护和支持少数民族区域学生教育质量,整体增强我国全民族教育质量,提升全体国民综合素质,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高中生迎来自身身心成熟发展的巨大冲击,尤其是处于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高中学生,受到边境地区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特征更为复杂,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与复杂的生活环境,加之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家长对于学生学业关注程度普遍低下,学生此时极易产生各类心理矛盾冲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同伴关系是高中学生在寄宿制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关系,也是高中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方面。现有研究成果表明,有关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同伴关系研究数量较少,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研究也较少。师生关系产生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正常校园生活的重要关系形式,师生关系不仅代表教学关系,同时也具有法律、心理、社会以及伦理等关系属性,是一种多维人际关系形式。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存在于教育教学活动,并对师生个体情感体验与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是学生良好心理状况的重要保证。本文以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状况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这三方面的系统化研究分析,丰富心理学、教育学领域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资源,从理论发展角度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并且以详实的理论研究与观点分析为少数民族地区提出实证性研究成果,以其为中学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经过本文的调查研究,本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首先,少数民族高中学生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关系,积极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消极的同伴关系可能会导致情绪问题乃至心理疾病的发生;同伴关系的接纳肯定和关心和学生的综合焦虑水平除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外都呈显着负相关;同伴关系的亲密袒露与交流、冲突与竞争和各焦虑因子除自责倾向外都呈显着负相关,同伴之间沟通交流越好,学生的焦虑水平就越低,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高。其次,少数民族高中学生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关系,师生关系的亲密性与孤独倾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存在负相关,师生关系的冲突性与量表中的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存在负相关;师生关系的亲密性与孤独倾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都存在负相关。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良的师生关系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师生关系也有影响。

钱康[9](2020)在《高中生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自尊是个体在社会生活的比较中,所得到的对自身价值的积极评估,作为人格特质的主要成分,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相对稳定的教育方式和态度,是父母亲所有教养行为的总的概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生的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以及二者的关系,采用自尊量表(SES)与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对某市整群分层随机抽取555名高中生发放问卷,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高中生自尊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文化程度、父亲的职业上呈显着差异;2.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以情感温暖为主,其次是过度保护,最少的是拒绝,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父母是否离异、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职业上呈显着差异;3.高中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呈高度相关关系。高中生的自尊水平和父母拒绝、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呈高度负相关,而高中生的自尊水平和父母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呈高度正相关。综合上述研究结论,建议父母为了提高高中生的自尊水平,多采用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避免采用拒绝、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

刘小川[10](2020)在《高中生生命质量观与领悟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命质量观即是个体对于生命意义、价值的理解以及对生活质量如何的主观感受,已有研究中表明,个体的生命质量观对自身的生命质量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根据近年来的报道,国内青少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频发,自杀、校园欺凌等轻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同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提及,十二到十八岁是青少年进行自我探索的重要时期,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高中生恰好处于这关键阶段,但由于国内高考体制的影响,升学、考试成为了高中生必须面对的主要“课题”,这就使得高中生缺乏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对自我进行探索,势必会影响到他们对于生命意义乃至人生价值的理解。由此可见,许多高中生的生命质量并不理想,对生命意义以及人生价值的认知也可能存在偏差,改善高中生的生命质量观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了解高中生生命质量观的内在结构及现状,是改善其生命质量观的前提,但目前的研究成果中缺乏针对高中生群体的生命质量观研究,因此,有必要编制相应的问卷,以探索其生命质量观的内在结构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寻找一个切入点。虽然家庭、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都有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生命质量观,但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发现,个体的领悟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均涉及到对自身生命质量的评价和感受,与自身的生命质量观具有紧密联系,因此,个体的领悟社会支持极有可能是对其生命质量观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基于此假设,本研究严格遵循心理学和统计学的原则,编制了《高中生生命质量观问卷》,以此为工具来探索高中生生命质量观的内在结构和现状,并结合《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来分析高中生的生命质量观与领悟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高中生生命质量观问卷》由精神信念、身体健康、物质追求、自我实现、人际交往、兴趣爱好、学业成绩以及心理健康八个维度构成,问卷的整体信度为0.953,各项拟合指标较好,具有良好的效度和较为稳定的结构,可以用于高中生生命质量观的测量。(2)高中生生命质量观整体水平适中,在各变量上:(1)男生在总体水平以及在兴趣爱好和身体健康两个维度上显着高于女生。(2)城市学生在总体水平以及在人际交往、兴趣爱好和学习成绩三个维度上显着高于农村学生。(3)独生子女在总体水平以及在身体健康、人际交往、兴趣爱好和学习成绩四个维度上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4)高中生的生命质量观总体水平随着年级的提高呈现一个明显的增长趋势,各年级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显着差异。(5)文科学生的总体水平显着高于理科学生,除物质追求维度外,在其余的七个维度上,两者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4)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整体上处于中上水平,家庭支持维度的得分高于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在各变量上:(1)男生的总体水平显着低于女生。(2)城市学生的总体水显着高于农村学生。(3)独生子女的总体水平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4)高年级学生的总体水平显着高于低年级学生,其中高三年级与高一年级之间的差异最为显着。(5)理科学生的总体水平显着低于文科学生。(5)高中生生命质量观与领悟社会支持显着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领悟社会支持的三个因子对生命质量观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解释率达到58.7%,其中朋友支持的预测作用最为显着。

二、不同家庭结构类型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家庭结构类型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心理灵活性和考试焦虑的关系研究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问题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考试焦虑
        2.1.1 考试焦虑的定义
        2.1.2 考试焦虑的测量
        2.1.3 考试焦虑的研究现状
    2.2 心理灵活性
        2.2.1 心理灵活性的概念
        2.2.2 心理灵活性的测量
        2.2.3 心理灵活性的研究现状
    2.3 学业自我效能感
        2.3.1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2.3.2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2.3.3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2.4 心理灵活性、学业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的关系研究
        2.4.1 心理灵活性与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
        2.4.2 心理灵活性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4.3 学业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
    2.5 已有研究述评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工具
    3.5 施测过程
    3.6 数据分析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2 高中生考试焦虑现状分析
        4.2.1 高中生考试焦虑总体情况
        4.2.2 高中生考试焦虑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差异
    4.3 高中生心理灵活性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分析
        4.3.1 高中生心理灵活性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情况
        4.3.2 高中生心理灵活性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4.4 高中生心理灵活性、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考试焦虑的相关分析
    4.5 高中生心理灵活性、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考试焦虑的中介分析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5.1 高中生考试焦虑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5.2 高中生心理灵活性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5.3 高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高中生心理灵活性、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考试焦虑关系的分析与讨论
        5.4.1 高中生心理灵活性、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考试焦虑的相关关系的分析与讨论
        5.4.2 学业自我效能感在高中生心理灵活性和考试焦虑中的中介作用分析与讨论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反思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研究 ——以天津市某农村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1.有助于探索农村寄宿制高中生人际交往内在心理机制
        2.有助于探究高中生人际交往教育的培养途径
        3.有助于完善高中生人际交往心理研究实践经验
    (三)研究内容
    (四)文献综述
        1.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2.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
        3.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4.研究评析
    (五)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认知理论
    (二)人格发展理论
三、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设计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整体情况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
        1.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2.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年级差异
        3.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特长差异
        4.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外貌差异
        5.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家庭经济差异
        6.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家庭教养方式差异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
    (三)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改善策略
        1.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增强学生人际交往内驱力
        2.协助家庭成长氛围的建立,促进学生人际交往科学性
        3.建设积极健康学校氛围,提升学生人际交往主动性
        4.重视社会发展渗透作用,保障学生人际交往活动规范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贵州省社区环境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身体活动不足对健康的危害
        1.1.2 青少年身体活动下降的后果
        1.1.3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与身体素质现状
        1.1.4 社区环境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
        1.4.1 贵州省青少年身体活动及久坐行为现状
        1.4.2 贵州省社区环境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1 “青少年”相关概念的界定
        1.5.2 “身体活动”相关概念的界定
        1.5.3 “久坐行为”相关概念的界定
        1.5.4 “社区环境”相关概念的界定
2 文献综述
    2.1 身体活动的内涵
    2.2 国内外青少年身体活动现状
        2.2.1 国外
        2.2.2 国内
        2.2.3 小结
    2.3 国内外青少年久坐行为现状
        2.3.1 国外
        2.3.2 国内
        2.3.3 小结
    2.4 国内外关于社区环境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
        2.4.1 国外
        2.4.2 国内
        2.4.3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相关问卷的介绍
        3.3.1 青少年身体活动问卷(PAQ-CN)
        3.3.2 青少年久坐行为问卷(ASAQ-CN)
    3.4 社区环境问卷的研制
        3.4.1 问卷的研制依据
        3.4.2 问卷的结构与内容
        3.4.3 计分方式
    3.5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5.1 初步施测
        3.5.2 正式发放
    3.6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3.6.1 青少年身体活动问卷(PAQ-CN)
        3.6.2 青少年久坐行为问卷(ASAQ-CN)
        3.6.3 社区环境问卷
        3.6.4 社区工作人员问卷
        3.6.5 小结
4 结果与分析
    4.1 调查对象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家庭结构
    4.2 青少年身体活动与久坐行为现状分析
        4.2.1 青少年身体活动现状分析
        4.2.2 青少年久坐行为现状分析
        4.2.3 小结
    4.3 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身体活动与久坐行为现状差异分析
        4.3.1 城乡之间的比较
        4.3.2 年龄之间的比较
        4.3.3 学段之间的比较
        4.3.4 性别之间的比较
        4.3.5 家庭结构之间的比较
        4.3.6 小结
    4.4 社区环境对身体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社区环境与身体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4.4.2 社区环境与身体活动的回归分析
        4.4.3 小结
    4.5 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社区环境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4.5.1 城乡之间的比较
        4.5.2 年龄之间的比较
        4.5.3 学段之间的比较
        4.5.4 性别之间的比较
        4.5.5 家庭结构之间的比较
        4.5.6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5.3.1 研究不足
        5.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青少年调查问卷
    附录二:社区工作人员调查问卷
致谢

(4)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关系与学业情绪的关系和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父母教养方式
        2.1.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界定
        2.1.2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
        2.1.3 我国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
    2.2 人际关系
        2.2.1 人际关系的概念及特点
        2.2.2 高中生常见人际关系问题
        2.2.3 团体心理辅导对人际关系干预的国内相关研究
    2.3 学业情绪
        2.3.1 学业情绪的概念和结构
        2.3.2 学业情绪的相关理论
        2.3.3 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及研究进展
    2.4 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关系和学业情绪
    2.5 团体辅导对人际关系干预的研究
        2.5.1 团体辅导的概念
        2.5.2 团体辅导对人际关系干预的国外相关研究
        2.5.3 团体辅导对人际关系干预的国内相关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统计分析法
        3.3.4 准实验法
4 研究一: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关系和学业情绪的关系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过程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工具
        4.3.3 数据处理
    4.4 研究结果
        4.4.1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人口统计学特点
        4.4.2 高中生人际关系的人口统计学特点
        4.4.3 高中生学业情绪的人口统计学特点
        4.4.4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关系和学业情绪的相关关系
    4.5 结论
5 研究二:人际关系的团辅干预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过程
        5.3.1 研究对象
        5.3.2 研究工具
        5.3.3 理论依据
        5.3.4 团辅流程设计
        5.3.5 团辅方案举例
        5.3.6 研究结果
    5.4 结论
6 讨论与展望
    6.1 综合讨论
        6.1.1 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关系和学业情绪现状的讨论
        6.1.2 高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关系与学业情绪相关关系的讨论
        6.1.3 团体辅导是改善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6.2 研究总结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4 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我国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1.1 调查对象来源
        1.1.2 抽样方法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问卷设计
        1.3.2 现场调查
    1.4 质量控制
        1.4.1 问卷质控
        1.4.2 人员质控
        1.4.3 现场质控
        1.4.4 数据质控
    1.5 数据统计分析
第2章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1.1 调查对象地区分布
        2.1.2 农村留守中学生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
        2.1.3 农村留守中学生主要看护人基本情况
    2.2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现状
        2.2.1 农村中学生性侵犯总体发生状况
        2.2.2 不同学年段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状况
        2.2.3 不同性别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状况
        2.2.4 不同留守类型农村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状况
    2.3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3.1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相关知识知晓率
        2.3.2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认知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2.3.2.1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认知状况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3.2.2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认知状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2.3.3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相关知识来源
        2.3.4 农村留守中学生对获取性侵犯知识的态度
    2.4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4.1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
        2.4.2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2.4.3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的多因素分析
    2.5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影响因素分析
        2.5.1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5.2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第3章 讨论
    3.1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现状
    3.2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认知状况及影响因素
        3.2.1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相关知识知晓状况
        3.2.2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认知状况影响因素
        3.2.3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相关知识来源
        3.2.4 农村留守中学生对获取性侵犯的知识态度
    3.3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
        3.3.1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状况
        3.3.2 农村留守中学生预防性侵犯行为影响因素
    3.4 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影响因素
    3.5 预防对策
        3.5.1 学校层面
        3.5.2 家庭层面
        3.5.3 社区层面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之处
    4.3 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性侵犯研究现状及进展
    一、儿童性侵犯的概念及分类
    二、儿童性侵犯的发生现状、危害及影响因素
    三、儿童性侵犯的防范措施
    四、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儿童性侵犯调查表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高中生生涯适应能力的现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公正世界信念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生涯适应力
    2.2 父母教养方式
    2.3 公正世界信念
    2.4 生涯适应力、父母教养方式和公正世界信念的关系
    2.5 已有研究的不足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思路
    3.4 研究方法
4 研究一: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父母教养方式及公正世界信念的特点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结果
    4.5 小结
5 研究二:高中生生涯适应力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4 研究结果
    5.5 小结
6 总讨论
    6.1 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特点分析
    6.2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特点分析
    6.3 高中生公正世界信念特点分析
    6.4 高中生公正世界信念在父母教养方式和生涯适应力间的中介作用
7 教育建议
    7.1 给父母的建议
    7.2 给高中生的建议
    7.3 给学校和老师的建议
8 结论
9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高中生网络成瘾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长春市某高中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质量控制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5 技术路线
第3章 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横断面实证研究
    3.1 前言
    3.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3 高中生网络成瘾与负性情绪的关联性研究
    3.4 高中生父母婚姻冲突与网络成瘾之间的路径关系
    3.5 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网络成瘾之间的路径关系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中生网络成瘾的路径关系和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纵向追踪实证研究
    4.1 前言
    4.2 被调查对象的基线人口学特征
    4.3 高中生网络成瘾的路径关系研究
    4.4 高中生网络成瘾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4.5 高中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发展轨迹及其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5章 讨论
    5.1 高中生负性情绪和网络成瘾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5.2 负性情绪、家庭以及同伴因素对网络成瘾的作用机制
    5.3 高中生网络成瘾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
    5.4 负性情绪、家庭以及同伴因素发展轨迹影响网络成瘾
第6章 预防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对策建议
    6.1 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意识
    6.2 建立高中生网络成瘾预防干预计划
    6.3 构建积极的心理环境
    6.4 加强亲密关系满足心理需求
    6.5 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创设温馨的生活环境
    6.6 培养高中生应对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能力
第7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少数民族高中生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学生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1.2.2 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
        1.2.3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1.2.4 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1.2.5 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假设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同伴关系
        2.1.2 师生关系
        2.1.3 心理健康
    2.2 理论基础
        2.2.1 需要层次理论
        2.2.2 生态系统理论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师生关系问卷
        3.2.2 同伴关系问卷
        3.2.3 心理健康诊断测量表
    3.3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少数民族高中生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状况统计分析
        4.1.1 高中生同伴关系基本情况
        4.1.2 高中生师生关系基本情况
        4.1.3 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情况
    4.2 少数民族高中生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性分析
        4.2.1 高中生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
        4.2.2 高中生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
        4.2.3 高中生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回归分析
5 讨论
    5.1 少数民族高中生同伴关系对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5.2 少数民族高中生师生关系对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5.3 教育对策
        5.3.1 拓展校园课程体系,保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5.3.2 积极引导学生个体发展,创建良好同伴关系
        5.3.3 注重教师人文关怀,全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5.3.4 增强家校联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5.3.5 构建多元化校园活动体系,组织开展民族性文化互动
6 结论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同伴关系调查问卷(PRS)
    师生关系调查问卷
    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MHT)
致谢

(9)高中生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提出和研究假设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价值
    1.6 研究假设
2 文献综述
    2.1 自尊的研究综述
        2.1.1 自尊的概念
        2.1.2 自尊的影响因素
        2.1.3 自尊的测量
    2.2 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综述
        2.2.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2.2.2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
        2.2.3 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2.2.4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
    2.3 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综述
3 高中生自尊水平的现状调查
    3.1 研究结果
        3.1.1 高中生自尊水平的总体概况
        3.1.2 高中生自尊水平的性别差异比较
        3.1.3 高中生自尊水平的年级差异比较
        3.1.4 高中生自尊水平的生源地差异比较
        3.1.5 高中生自尊水平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
        3.1.6 高中生自尊水平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异比较
        3.1.7 高中生自尊水平的父母文化水平差异比较
        3.1.8 高中生自尊水平的父亲职业差异比较
    3.2 讨论
        3.2.1 高中生自尊水平的总体概况分析
        3.2.2 高中生自尊水平的性别差异分析
        3.2.3 高中生自尊水平的年级差异分析
        3.2.4 高中生自尊水平的生源地差异分析
        3.2.5 高中生自尊水平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3.2.6 高中生自尊水平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异分析
        3.2.7 高中生自尊水平的父母文化水平差异分析
        3.2.8 高中生自尊水平的父亲职业差异分析
    3.3 小结
4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调查
    4.1 研究结果
        4.1.1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总体概况
        4.1.2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比较
        4.1.3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比较
        4.1.4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生源地差异比较
        4.1.5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
        4.1.6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在父母是否离异上的差异比较
        4.1.7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异比较
        4.1.8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文化水平差异比较
        4.1.9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职业差异比较
    4.2 讨论
        4.2.1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总体概况分析
        4.2.2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分析
        4.2.3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分析
        4.2.4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生源地差异分析
        4.2.5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4.2.6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在父母是否离异上的差异分析
        4.2.7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家庭经济状况差异分析
        4.2.8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文化水平差异分析
        4.2.9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职业差异分析
    4.3 小结
5 高中生自尊水平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5.1 研究结果
    5.2 讨论
        5.2.1 父母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和高中生自尊水平的相关分析
        5.2.2 父母拒绝、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和高中生自尊水平的相关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高中生自尊水平的现状
        6.1.2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
        6.1.3 高中生自尊水平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的不足
        6.2.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二 :问卷
致谢

(10)高中生生命质量观与领悟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生命质量的研究综述
        1.1.2 生命质量观的研究综述
        1.1.3 领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
        1.1.4 中学生生命质量观与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1.2 问题提出
        1.2.1 高中生生命质量中所存在的问题亟待改善
        1.2.2 改善个体生命质量观对于提高其生命质量的重大意义
        1.2.3 目前缺少针对高中生群体生命质量观的测量工具
        1.2.4 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对于个体生命质量观的积极影响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一高中生生命质量观问卷的编制
    2.1 研究目的
    2.2 高中生生命质量观理论模型的建构
        2.2.1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2.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3 高中生生命质量观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2.3.1 高中生生命质量观初试问卷的施测
        2.3.2 高中生生命质量观初试问卷的施测结果分析
        2.3.3 研究结果
    2.4 高中生生命质量观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2.4.1 高中生生命质量观正式问卷的内容
        2.4.2 高中生生命质量观正式问卷的研究对象
        2.4.3 高中生生命质量观正式问卷的施测结果分析
        2.4.4 研究结果
第3章 研究二高中生生命质量观的现状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结果
        3.4.1 高中生生命质量观的现状
        3.4.2 高中生生命质量观的性别差异
        3.4.3 高中生生命质量观的生源地类别差异
        3.4.4 高中生生命质量观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3.4.5 高中生生命质量观在年级上的差异
        3.4.6 高中生生命质量观在学科类别上的差异
    3.5 研究结果讨论
        3.5.1 高中生生命质量观的现状分析
        3.5.2 高中生生命质量观的性别差异分析
        3.5.3 高中生生命质量观各的生源地类别差异分析
        3.5.4 高中生生命质量观各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3.5.5 高中生生命质量观各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3.5.6 高中生生命质量观各在学科类别上的差异分析
第4章 研究三高中生生命质量观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4 研究结果
        4.4.1 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的现状
        4.4.2 高中生生命质量观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4.5 研究结果讨论
        4.5.1 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
        4.5.2 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对于生命质量观的预测作用
第5章 研究总结论、反思及相关建议
    5.1 研究总结论
        5.1.1 高中生生命质量观问卷的编制
        5.1.2 高中生生命质量观的现状特点
        5.1.3 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与生命质量观的关系
    5.2 研究反思
        5.2.1 研究的创新之处
        5.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5.3 对改善高中生生命质量观的相关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不同家庭结构类型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心理灵活性和考试焦虑的关系研究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D]. 冯高倩. 扬州大学, 2021(09)
  • [2]农村寄宿制学校高中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研究 ——以天津市某农村中学为例[D]. 李亚新.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3]贵州省社区环境对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D]. 孙涛涛.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4]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人际关系与学业情绪的关系和干预研究[D]. 谭玉花.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我国农村留守中学生性侵犯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邵丽晶.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6]高中生生涯适应能力的现状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公正世界信念的作用[D]. 张玉兰. 西南大学, 2020(05)
  • [7]高中生网络成瘾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长春市某高中学生为例[D]. 高婷婷. 吉林大学, 2020(01)
  • [8]少数民族高中生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 覃爱宁.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高中生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 钱康. 安庆师范大学, 2020(11)
  • [10]高中生生命质量观与领悟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 刘小川.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不同家庭结构类型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