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GSM业务支撑系统 增强业务市场竞争力(论文文献综述)
李新元[1](2019)在《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企业经营管理者愈发意识到,经营资产的完整安全、企业信息的正确可靠是一个企业成功的极其关键的因素。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高效运营的重要保障,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效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实现企业高效运营的最佳途径。我国于2008年和2010年分别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索引》中明确指出企业应当对自身的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这促进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实施与开展。然而由于我国内部控制管理起步较晚,许多企业在自身的内部控制管理及自我评价中存在较大的问题,相关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未建立科学完整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本文以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层面和实际案例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的现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揭示了一个有效完善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在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模糊评价法重新构建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进而提出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优化方案。研究的主要内容按照顺序一共包括六个部分:首先交代了本次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标明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有利于促进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其次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总结了其内涵、内容和方法,对控制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现状与问题,为企业运用模糊评价法进行自我评价垫定基础;接着运用模糊评价法构建Y公司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为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制定内部控制优化方案并提出保障措施,促进优化方案落实。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模糊评价法构建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对于其他通信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焦芳[2](2019)在《内蒙古移动R分公司4G流量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形势下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态势迅猛,它们所带来的便捷网络与沟通服务已经改变了当今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对于手机功能的体验由最初的语音和短信升级到了快速稳定、低网络延时的网络通信。传统语音、短信业务受到互联网应用的巨大冲击,影响了运营商的收入利润,流量业务营销将成为运营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迎合用户的喜好和需求,转变营销策略,加速推广流量业务,挖掘流量深层价值已经成为内蒙古移动R分公司4G流量业务营销的重点。本文以内蒙古移动R分公司4G流量业务营销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归纳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阐述了移动R分公司的基本概况,以市场营销的视角分析了4G流量业务的发展现状,经过全面剖析得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通过SWOT分析法得出R分公司当下流量营销的不足之处以及所面对的威胁。关于威胁与不足,运用营销组合策略对R分公司流量业务营销策略实行改良设计。优化策略大致分为协同合作开发创新型融合业务,深挖流量价值,扩展校园市场和集团客户渠道,注重线上线下促销活动。最后探讨了保证流量业务营销策略正常实施的系列举措,以切实增加该企业营销策略的可行性。
惠友为[3](2011)在《面向3G的业务支撑系统建设技术方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时到今日,业内对3G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如何建设、运维以及业务计费的细节上,如何建设面向3G的业务支撑系统涉及3G的网络建设、3G的业务发展以及3G的市场发展及推广等各个环节,更是业内关注的热点。本论文主要目的是建设符合国情要求的TD-SCDMA业务支撑系统模型。首先可以为各大业务支撑系统提供商在完善业务支撑系统时提供某些方面的解决方案,其次本系统可以为面向3G的业务提供一定的支撑。本系统是在原有的业务支撑系统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升级使其同时支撑现有的和未来的3G业务。在开发时按照软件开发的总过程进行设计,经历定义和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等过程。业务与市场的发展和通信网的技术可以相对分离地考虑,业务的发展,业务支撑网的建设,不应局限在3G上,而要将业务需求和业务功能通盘地考虑。本论文强调要以现有的业务为基础,从目前的支撑网为出发点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3G对业务支撑系统的主要影响的几个方面包括计费,结算,数据采集,账务等进行研究。但是本论文并没有对客户管理系统做出相应的研究。客户管理系统主要完成统一客户接触平台、客户管理、客户服务、工作流管理、营销管理、经营分析结果的反馈应用、客户管理系统统计、系统管理等功能。
符维强[4](2009)在《黑龙江联通GSM智能业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联通业务已发展成为日常工作生活中一种重要的通信工具,联通GSM业务通信系统的发展已经从基本的业务向智能业务服务转化,本文以黑龙江联通GSM二期工程建设作为背景,以本人亲自参与的智能话单计费子系统和小额支付交易子系统作为前提,对基于黑龙江联通GSM的智能业务系统进行了分析设计,并最终加以实现及运行。本文首先阐述了GSM、话单计费以及小额支付的国内外现状,对GSM系统及智能业务进行简介,详细探讨了系统实现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其次设计并实现了黑龙江GSM智能话单计费子系统。分析了智能话单计费子系统的需求、模块设计及该子系统的数据库设计,重点研究了智能话单计费子系统的实现,涉及到话单的调度、长途话单的计费以及本地话单的计费等模块的具体实现。接着重点设计并实现了黑龙江GSM小额支付交易子系统。进行了小额支付系统的功能描述,对小额支付系统的业务流程、系统架构以及内部接口作了深入的设计,并在J2EE的平台环境下,实现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最后,对本文内容进行了总结及展望。本文研究的系统能够满足黑龙江联通GSM智能系统对话单计费业务及小额支付的各项需求,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王昕[5](2009)在《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据业务时代和移动多媒体时代的到来,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地变革,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而是以产业协作为纽带的移动通信产业链之间的竞争。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将成为移动通信产业提升综合竞争力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在3G时代取得稳定的市场地位,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提高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创新能力成为移动通信产业链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创新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现状,提出了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概念。通过对移动通信产业链结构的分析,构建了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结构图,并分析了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特征及构成、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功能及系统的运行机制,探讨了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及演进规律,构建了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从知识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市场营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进行了分析评价。
谢文财[6](2009)在《业务支持系统在海事卫星通信中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INMARSAT第四代海事卫星正式运行,海事卫星通信提供满足3G标准的电信服务,在移动卫星通信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研究业务支持系统(BSS. Business Support System)在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应用,能够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产品管理、业务开通管理,支持灵活的市场营销策略、实时计费.防止信用欺诈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论文在研究电信管理论坛推出的业务支持系统eTOM模型标准的基础上,完成了基于海事通信卫星的业务支持系统的设计。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业务支持系统(M-BSS, Marine Business Support)的整体设计方案。包括系统各模块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实现技术背景。2、完成计费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采用“资费树”模型实现业务资费的管理,按照资费规则进行批价计费处理,实现灵活资费策略。3、提出了计费管理系统的通信话单批价正算、反算实现方案,为在线计费(OCS, Online Charge Service)、预付费业务、防止信用欺诈提供了解决办法。4、完成了计费管理系统的测试和实际环境下应用。测试和实际应用表明:所设计计费管理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性能稳定。
栾刚[7](2008)在《中国联通全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电信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我国电信业从完全垄断到引入竞争,走过了一条“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六家基础电信企业竞争的格局。随着全球范围内移动通信的迅速发展,电信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我国电信业移动业务快速增长,固话业务用户增长慢、经济效益低的矛盾日益突出,企业发展差距逐步扩大,竞争架构严重失衡。中国联通作为目前国内唯一的全业务运营商,在业务范围上具有其他运营商无法比拟的全业务优势,但是作为新兴的电信运营商,无论在企业综合实力还是运营经验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中国联通无论是在与中国移动的移动业务竞争中还是在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的数固业务竞争中都处于劣势地位,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全业务优势更是无法发挥。2008年5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以及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拉开了第三次电信业重组的序幕。中国联通作为电信重组的主体之一,如何充分抓住重组机遇,发挥企业融合的协同效应,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对于利用当前时机快速发展业务,取得在3G时代的电信全业务运营的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电信行业的重组为背景,针对中国联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原因,运用竞争战略理论、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和SWOT分析模型,对中国联通经营环境、各电信运营商的竞争优劣势进行全面分析,找出中国联通的竞争优势,并明确提出了中国联通的全业务竞争战略。根据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的现状与特点,整合企业资源,研究设计了重组融合后中国联通的品牌战略、产品战略、渠道战略、市场营销策略;提出了中国联通的全业务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中国联通抓住电信重组的机遇,发挥企业融合的协同效应,迅速整合企业资源,实施正确的全业务竞争战略,快速发展业务,取得在3G时代的电信全业务运营的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赵永耀[8](2009)在《面向3G移动数据业务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信息服务需求的日益旺盛,移动数据业务呈现出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已经成为移动运营商新的利润增长点,也不断推动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以及相关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移动数据业务产业价值链的外延不断扩大,内部也趋于复杂化。面向3G等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逐步商用,积极围绕和把握客户需求,协调和整合社会资源,不断创新商务运作模式,打造合作共赢的产业价值链,提供安全可靠的网络平台支撑,是当前移动数据业务领域研究的重点。论文从电子商务的概念出发,对电子商务的构成、主要理论基础和电子商务降低交易成本、价值增值机理进行了剖析;对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载体——移动数据业务的特点以及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优势进行了研究,对移动数据业务的主要支撑技术和标准进行了分析,从价值活动出发,面向客户的角度,提出了面向3G移动数据业务的主要应用以及分类标准。论文论述了产业价值链的特征、效应和结构,分析了产业价值链的形成机理,研究了移动数据业务的价值生成原理。在对产业价值链及各主体环节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剖析了移动数据业务产业价值链存在的问题,建立了面向3G的移动数据业务产业价值链模型,对构建开放式共赢移动数据业务产业价值链提出了观点和建议。论文围绕高效管理和开展移动数据业务,打造一个开放的、平等的、功能强大的数据业务综合管理平台,利用分布式组件技术、数据存储技术以及合适的传输协议,建立了面向3G的移动数据业务管理平台(DSMP)模型,并从平台的体系架构模型、子系统模型、接口模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面向3G、NGN等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移动数据业务运营支撑系统(BOSS)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运用信息技术系统规划的方法,提出了面向3G的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升级策略,建立了新系统总体技术架构和核心业务实体概念模型,并对主要的子系统进行了需求功能描述及业务流程分析设计。
李崑[9](2008)在《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3G市场竞争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着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其管理学经典着作《竞争战略》中提出了企业战略的中心问题是应对竞争的观点。之后,通过低成本、差异化、专一化战略来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树立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在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管理实践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但随着各行业竞争情况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特别是创新和变革所导致的新兴行业的诞生和企业形式的出现,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外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为此,本文结合竞争力分析和竞争战略的基本理论,对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在中国3G市场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从对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作出积极反应以及提升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来确立市场竞争优势这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了爱立信在中国3G市场的竞争策略,希望对公司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实现长久持续发展有所帮助。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提出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并阐述了选题的理论背景和实际背景以及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阐述了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价值链理论与价值链分析对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影响以及钻石体系和产业集群对竞争力的影响;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第三章首先介绍了爱立信的概况,然后对全球电信发展形势以及中国电信产业政策对3G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指出爱立信不仅要对竞争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还要根据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塑造有利于自己的竞争环境;第四章在前一章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了爱立信加强自身变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所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并以保持技术和市场领先地位、优化和巩固卓越运营为目标,提出了一些策略性的建议。
段楷[10](2007)在《面向3G时代的安徽联通业务支撑系统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信运营商通过网络运营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务。支撑系统是电信企业实现企业管理自动化、信息化运作、提高业务销售和客户服务质量的基础。随着市场竞争格局的进一步形成,电信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安徽联通面临着更多的内外部压力:对内,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塞班斯法案的颁布对内控提出严格要求;对外,3G的商用日益临近,业务的多样性带来运营模式的多样性,这些都对支撑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徽联通的业务支撑系统目前仍处在以业务处理为主的阶段,无法完全满足内外部环境变化所产生的系统支撑的需要,对系统的改造迫在眉睫。本文从3G的业务特点入手,分析了3G技术对支撑系统所产生的各种影响,结合目前安徽联通的业务支撑系统的现状分析,对业务支撑系统的各个重点单元综合计费营帐系统、CRM系统、经营分析系统、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系统、综合结算系统、综合采集系统做了具体的分析和初步的设计。
二、完善GSM业务支撑系统 增强业务市场竞争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善GSM业务支撑系统 增强业务市场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1)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 |
1.3.2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相关研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2 内部控制的相关概述与理论基础 |
2.1 内部控制相关概述 |
2.1.1 内部控制的内涵与外延 |
2.1.2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内涵与外延 |
2.1.3 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法 |
2.2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控制理论 |
2.2.2 风险管理理论 |
3 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Y通信企业基本情况 |
3.1.1 Y通信企业简介 |
3.1.2 Y通信企业业务特点及经营情况 |
3.1.3 Y通信企业公司层面内部控制现状 |
3.2 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及其内部控制现状 |
3.2.1 家庭宽带运维业务职责划分和内部控制建设 |
3.2.2 家庭宽带运维业务主要流程和内部控制关键点 |
3.2.3 家庭宽带运维业务成本分析 |
3.3 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现状及问题 |
3.3.1 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现状 |
3.3.2 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测试 |
3.3.3 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问题 |
4 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及应用 |
4.1 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指标体系 |
4.1.1 控制环境评价指标 |
4.1.2 风险评估评价指标 |
4.1.3 控制活动评价指标 |
4.1.4 信息与沟通评价指标 |
4.1.5 监督评价指标 |
4.2 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方法 |
4.2.1 评价方法介绍 |
4.2.2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3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4 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 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应用 |
4.3.1 问卷调查 |
4.3.2 模糊综合评价 |
4.3.3 评价结果分析 |
5 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优化方案及保障措施 |
5.1 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优化方案 |
5.1.1 改革人力资源规划 |
5.1.2 健全风险评估体系 |
5.1.3 优化实物控制方式 |
5.1.4 完善信息系统控制 |
5.1.5 改进监督评价机制 |
5.2 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保障措施 |
5.2.1 提升员工参与度与支持度 |
5.2.2 完善相关制度 |
5.2.3 建立问责机制 |
6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调查问卷 |
(2)内蒙古移动R分公司4G流量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市场营销定义 |
2.2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
2.3 SWOT分析 |
第三章 内蒙古移动R分公司4G流量业务营销现状分析 |
3.1 移动R分公司基本概况 |
3.2 移动R分公司4G流量业务介绍 |
3.2.1 移动R分公司4G流量业务的发展现状 |
3.2.2 4G流量经营影响要因分析 |
3.3 移动R分公司4G流量业务营销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移动R分公司4G流量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
3.3.2 移动R分公司4G流量业务营销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移动R分公司4G流量业务SWOT分析 |
4.1 优势分析 |
4.1.1 市场优势 |
4.1.2 服务优势 |
4.1.3 技术优势 |
4.1.4 网络覆盖广 |
4.1.5 业务种类丰富 |
4.2 劣势分析 |
4.2.1 4G运营落后全国平均水平 |
4.2.2 4G流量产品创新力度不够 |
4.2.3 4G流量价值缺少深层挖掘 |
4.2.4 人员管理体系不完善 |
4.2.5 4G流量业务营销经验不足 |
4.2.6 4G流量业务支撑系统不完善 |
4.3 机会分析 |
4.3.1 移动互联网流量时代到来 |
4.3.2 4G流量需求市场潜力大 |
4.3.3 用户需求多元化 |
4.4 威胁分析 |
4.4.1 业内竞争者的威胁 |
4.4.2 跨行业竞争者的威胁 |
4.5 SWOT矩阵分析 |
第五章 移动R分公司4G流量业务营销策略优化设计 |
5.1 产品策略 |
5.1.1 积极研发物联网专属业务 |
5.1.2 推动VoLTE业务规模发展 |
5.1.3 抢夺终端第二卡槽业务 |
5.1.4 多思路开发融合业务产品 |
5.1.5 提升终端业务产品 |
5.2 价格策略 |
5.2.1 挖掘内容型增量流量价值 |
5.2.2 促进消费升档提升收入 |
5.2.3 提升增量流量使用价值 |
5.3 渠道策略 |
5.3.1 扩大校园市场 |
5.3.2 拓展集团客户渠道 |
5.4 促销策略 |
5.4.1 线上促销策略 |
5.4.2 线下促销策略 |
第六章 移动R分公司4G流量业务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
6.1 强化人员管理以提升运营支撑能力 |
6.1.1 健全员工激励机制 |
6.1.2 强化企业培训体系 |
6.2 强化4G流量业务支撑系统 |
6.3 提升服务品质 |
6.3.1 基础服务 |
6.3.2 差异性服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面向3G的业务支撑系统建设技术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建设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研究内容 |
1.3.1 系统方案选择 |
1.3.2 系统设计原理 |
1.4 本系统研究方法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系统的设计原则 |
第二章 系统开发环境及相关技术 |
2.1 系统开发工具 |
2.2 相关技术的介绍 |
2.2.1 多进程、多线程技术 |
2.2.2 内部进程间通信(IPC)技术 |
2.2.3 组件技术 |
2.2.4 分布式并行处理 |
第三章 面向 3G 的业务支撑系统需求分析 |
3.1 3G 的相关介绍 |
3.2 面向 3G 的业务 |
3.2.1 3G的业务介绍 |
3.2.2 3G网络与2G网络 |
3.2.3 3G业务的特点 |
3.3 系统需求 |
第四章 TD-SCDMA支撑系统体系架构 |
4.1 业务支撑网体系架构 |
4.2 BOSS 系统改造建设 |
4.3 BASS系统改造建设 |
第五章 业务支撑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融合计费 |
5.1.1 系统结构 |
5.1.2 改造内容 |
5.2 综合账务 |
5.2.1 系统架构 |
5.3 客户服务 |
5.3.1 系统架构 |
5.3.2 改造内容 |
5.4 综合采集 |
5.4.1 系统架构 |
5.4.2 改造内容 |
5.5 服务开通 |
5.5.1 系统架构 |
5.5.2 改造内容 |
5.6 一级 BOSS(包括营业前台受理新业务) |
5.6.1 系统架构 |
5.6.2 改造内容 |
5.7 BASS 系统改造建设 |
5.7.1 数据模型改造 |
5.7.2 数据处理过程改造 |
第六章 经分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6.1 系统逻辑架构 |
6.2 TD-BASS 业务分析功能 |
6.2.1 KPI |
6.2.2 主题分析 |
第七章 系统测试与维护 |
7.1 系统测试的原则 |
7.2 测试过程及方法 |
7.3 系统业务功能测试 |
7.3.1 Video Share业务功能测试 |
7.3.2 视频留言业务功能测试 |
7.3.3 多媒体彩铃业务功能测试 |
7.3.4 视频会议业务功能测试 |
7.3.5 BASS分析报表的测试 |
第八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黑龙江联通GSM智能业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论文主要工作 |
1.3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相关知识与技术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GSM通信系统的国内外现状 |
2.1.2 话单计费系统的国内外现状 |
2.1.3 小额支持系统的国内外现状 |
2.2 GSM系统简介 |
2.2.1 GSM系统结构 |
2.2.2 GSM的系统特点 |
2.3 系统关键技术探讨 |
2.3.1 J2EE开发技术 |
2.3.2 数据加密技术 |
2.3.3 移动支付中的XML签名 |
2.4 GSM智能业务系统的总体架构 |
2.4.1 智能业务简介 |
2.4.2 系统的支撑框架 |
2.4.3 系统的总体业务功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黑龙江GSM智能话单计费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智能话单计费子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1 系统的功能性需求 |
3.1.2 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 |
3.2 智能话单计费系统的模块设计 |
3.2.1 采集子系统 |
3.2.2 计费子系统 |
3.3 智能话单计费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3.3.1 数据库及规则设计 |
3.3.2 数据结构设计 |
3.4 智能话单计费系统的实现 |
3.4.1 话单计费调度模块的实现 |
3.4.2 智能长途话单计费模块的实现 |
3.4.3 智能本地话单计费模块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黑龙江GSM小额支付交易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小额支付交易系统的提出 |
4.2 小额支付系统需求分析 |
4.2.1 通信功能 |
4.2.2 交易功能 |
4.2.3 客户服务 |
4.2.4 业务管理 |
4.2.5 账务管理 |
4.2.6 系统管理 |
4.3 系统的业务流程设计 |
4.4 小额支付系统的架构设计 |
4.4.1 组织结构 |
4.4.2 组网结构 |
4.5 内部接口的设计 |
4.5.1 FIFO接口 |
4.5.2 AGENT接口 |
4.6 小额支付系统交易功能的实现 |
4.6.1 系统开发环境 |
4.6.2 MPTU模块的实现 |
4.6.3 MPTURUN |
4.6.4 AGENT模块的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构成及演进研究现状 |
1.3.2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合作、协同发展研究现状 |
1.3.3 移动通信创新的研究现状 |
1.3.4 产业链创新系统理论相关研究 |
1.3.5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理论相关研究 |
1.3.6 国内外研究成果比较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供应链的概念 |
2.2 价值链的概念 |
2.3 产业链的概念 |
2.4 产业集群的概念 |
2.5 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区别与联系 |
2.5.1 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区别与联系 |
2.5.2 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区别与联系 |
2.5.3 产业集群、产业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2.5.4 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集群、产业链之间的关系分析 |
2.6 创新的概念 |
2.6.1 技术创新 |
2.6.2 产业创新 |
2.6.3 产业集群创新 |
2.7 创新系统的相关理论 |
2.7.1 国家创新系统 |
2.7.2 区域创新系统 |
2.7.3 产业创新系统 |
2.7.4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 |
2.7.5 产业链创新系统 |
2.7.6 企业创新系统 |
2.7.7 各个创新系统的关系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概述 |
3.1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概念及组成 |
3.1.1 移动通信产业链概念的提出 |
3.1.2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组成分析 |
3.2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结构特征 |
3.2.1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结构 |
3.2.2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终端产品介绍 |
3.2.3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子产业链分析 |
3.3 移动通信产业链演进路径比较分析 |
3.3.1 移动通信产业链技术演进路径分析 |
3.3.2 移动通信产业链结构演进路径 |
3.4 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3.4.1 移动通信产业链终端产品的市场分析 |
3.4.2 移动通信产业链发展趋势分析 |
3.5 移动通信产业链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3.5.1 移动通信产业链竞争力的概念 |
3.5.2 移动通信产业链竞争力比较的分类 |
3.5.3 移动通信产业链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 |
4.1 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创新系统 |
4.1.1 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创新活动 |
4.1.2 构建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必要性 |
4.1.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概念 |
4.1.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特征 |
4.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构成及演进 |
4.2.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子系统 |
4.2.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结构及演进 |
4.2.3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结构 |
4.2.4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 |
4.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功能分析 |
4.3.1 整合创新资源,降低创新成本 |
4.3.2 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
4.3.3 创新能力和绩效的提高 |
4.3.4 提高移动通信产业链的竞争力 |
4.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
4.4.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动力分析 |
4.4.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 |
5.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模式的概念 |
5.2 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模式特点分析 |
5.2.1 模仿创新 |
5.2.2 自主创新 |
5.2.3 合作创新 |
5.2.4 协同创新 |
5.2.5 各种创新模式的地位和作用 |
5.3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创新模式的现状分析 |
5.3.1 模仿创新模式现状 |
5.3.2 自主创新模式现状 |
5.3.3 合作创新模式现状 |
5.3.4 协同创新模式现状 |
5.2.5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模式发展路径 |
5.4 国内外移动通信创新模式比较研究 |
5.4.1 日本DoCoMo 公司的创新模式 |
5.4.2 韩国SK 电讯的创新模式 |
5.4.3 英国电信的创新模式 |
5.4.4 美国高通公司的创新模式 |
5.4.5 法国电信的创新模式 |
5.4.6 国外创新模式经验总结 |
5.5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经验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6章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 |
6.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概念 |
6.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构成及现状 |
6.2.1 移动通信产业链知识创新能力 |
6.2.2 移动通信产业链工艺创新能力 |
6.2.3 移动通信产业链产品创新能力 |
6.2.4 移动通信产业链市场营销创新能力 |
6.2.5 移动通信产业链组织创新能力 |
6.2.6 移动通信产业链制度创新能力 |
6.2.7 移动通信产业链综合创新能力 |
6.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6.3.1 指标选取原则 |
6.3.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
6.3.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工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
6.3.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产品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
6.3.5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市场营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
6.3.6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
6.3.7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 |
6.4 基于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
6.4.1 模型的选取 |
6.4.2 因子分析法 |
6.4.3 聚类分析法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实证研究 |
7.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知识创新比较分析 |
7.1.1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运营商知识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
7.1.2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设备制造业知识创新比较分析 |
7.1.3 移动通信产业链知识创新的国际比较分析 |
7.1.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知识创新的对策建议 |
7.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工艺创新比较分析 |
7.2.1 我国移动通信产业链运营商工艺创新比较分析 |
7.2.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工艺创新比较分析 |
7.2.3 移动通信产业链工艺创新国际比较 |
7.2.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工艺创新的对策建议 |
7.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产品创新比较分析 |
7.3.1 新移动的产品创新 |
7.3.2 新联通的产品创新 |
7.3.3 新电信的产品创新 |
7.3.4 移动通信产业链产品经营现状比较分析 |
7.3.5 移动通信产业链产品创新国际比较 |
7.3.6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产品创新的对策建议 |
7.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市场营销创新比较分析 |
7.4.1 中国移动的市场营销创新 |
7.4.2 中国联通的市场营销 |
7.4.3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营销能力对比分析 |
7.4.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市场营销创新比较分析 |
7.4.5 国外通信运营商品牌营销策略 |
7.4.6 移动通信产业链市场营销创新国际比较 |
7.4.7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市场营销创新的对策建议 |
7.5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的制度、组织、管理创新比较分析. |
7.5.1 中国移动的制度、组织、管理创新比较分析 |
7.5.2 中国联通的制度、组织、管理创新比较分析 |
7.5.3 中国电信的制度、组织、管理创新比较分析 |
7.5.4 电信业的三次制度创新 |
7.5.5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制度、组织、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
7.6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综合比较分析 |
7.6.1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发能力综合比较分析 |
7.6.2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运营能力综合比较分析 |
7.6.3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创新产出能力综合比较分析 |
7.6.4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综合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
7.6.5 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综合创新的对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本文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6)业务支持系统在海事卫星通信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业务支持系统定义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二章 海事卫星通信概述及MBSS理论基础和技术背景 |
2.1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 |
2.1.1 空间段 |
2.1.2 地面站 |
2.1.3 移动终端 |
2.2 海事卫星通信业务的管理 |
2.3 MBSS的理论基础 |
2.4 M-BSS的技术背景 |
2.4.1 M-BSS采用J2EE架构 |
2.4.2 MBSS系统底层开发技术 |
2.4.3 开发及运行环境 |
第三章 MBSS系统的整体设计 |
3.1 需求来源 |
3.2 业务范围 |
3.2.1 陆用BGAN业务 |
3.2.2 海用BGAN业务 |
3.2.3 航空BGAN业务 |
3.2.4 便携终端 BGAN SPS业务 |
3.2.5 三种资费体系 |
3.3 功能覆盖范围 |
3.3.1 整体功能需求概述 |
3.3.2 综合营业功能域 |
3.3.3 数据采集功能域 |
3.3.4 计费功能域 |
3.3.5 综合帐务功能域 |
3.3.6 结算功能域 |
3.3.7 企业业务智能域 |
3.4 系统硬件架构 |
3.5 安全方案 |
3.5.1 数据加密 |
3.5.2 系统内安全 |
3.5.3 系统间安全 |
3.6 性能指标 |
第四章 计费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MBSS计费系统模型 |
4.1.1 MBSS系统计费系统模型简介 |
4.1.2 MBSS计费解决方案的优势 |
4.2 MBSS计费系统实现的业务功能 |
4.3 MBSS计费系统体系结构 |
4.3.1 后端计费系统 |
4.3.2 计费系统模块功能 |
4.3.3 软件体系结构 |
4.4 后台子系统设计 |
4.4.1 总体功能描述 |
4.4.2 总体架构和设计 |
4.4.3 总体流程设计 |
4.4.4 总体模块划分 |
4.5 MBSS计费系统实现举例 |
4.5.1 话单处理的处理流程和软件结构 |
4.5.2 帐务处理流程和软件体系结构 |
4.5.3 批价引擎的处理流程 |
4.5.4 资费管理和费率树 |
4.5.5 批价处理模块设计 |
4.5.6 加载模块设计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系统测试方法 |
5.2 系统测试用例示例 |
5.2.1 开通SIM |
5.2.2 对GSM业务类型的话单计算业务使用费用 |
5.2.3 资费套餐在计费系统中的配置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术语 |
附录B 缩略语 |
(7)中国联通全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方法、内容和研究框架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联通经营环境分析 |
2.1 外部环境分析 |
2.1.1 立法 |
2.1.2 产业政策 |
2.1.3 经济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1.5 中国电信业发展趋势 |
2.2 现阶段电信业基本情况分析 |
2.2.1 各运营商基本情况 |
2.2.2 2008上半年电信市场状况 |
2.3 中国联通的发展回顾与现状分析 |
2.3.1 中国联通的发展回顾 |
2.3.2 中国联通的现状 |
2.3.3 中国联通的困境分析 |
2.4 重组后我国电信运营商竞争格局分析 |
2.4.1 电信业重组方案 |
2.4.2 重组后的基本格局 |
2.4.3 重组后运营商综合分析 |
第三章 企业战略的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 |
3.2 基本竞争战略 |
3.2.1 成本领先战略 |
3.2.2 差异化战略 |
3.2.3 集中化战略 |
3.3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3.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3.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3.4 替代品的威胁 |
3.3.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3.3.6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与一般战略的关系 |
3.4 SWOT分析模型 |
3.4.1 机会与威胁分析 |
3.4.2 优势与劣势分析 |
3.5 中国联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3.6 中国联通SWOT分析 |
第四章 中国联通全业务竞争战略设计 |
4.1 品牌战略 |
4.1.1 三大运营商品牌概况 |
4.1.2 中国联通品牌规划 |
4.2 产品战略 |
4.2.1 中国联通的产品体系 |
4.2.2 移动业务产品 |
4.2.3 数固业务产品 |
4.2.4 融和业务产品 |
4.3 渠道战略 |
4.3.1 中国联通渠道建设总体思路 |
4.3.2 中国联通渠道总体架构 |
4.3.3 中国联通渠道发展策略 |
4.3.4 电子渠道建设规划 |
4.3.5 中国联通渠道建设重点工作 |
4.4 3G战略 |
4.4.1 中国移动TD-SCDMA的建设进展 |
4.4.2 中国电信CDMA的3G演进方向 |
4.4.3 中国联通WCDMA战略规划 |
4.5 战略执行 |
第五章 中国联通全业务竟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
5.1 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基础管理 |
5.2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
5.3 着力网络融合,加快网络建设,改善网络质量 |
5.4 加强IT系统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 |
5.5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面向3G移动数据业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概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移动通信发展现状 |
1.2.4 移动数据业务产业价值链的演变 |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电子商务与移动数据业务 |
2.1 电子商务的概念 |
2.1.1 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
2.1.2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状况 |
2.1.3 电子商务的构成 |
2.1.4 电子商务的功能 |
2.2 电子商务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
2.2.1 交易成本理论 |
2.2.2 价值链、供应链理论 |
2.3 电子商务降低交易成本和价值增值机理研究 |
2.3.1 电子商务降低交易成本机理 |
2.3.2 电子商务价值增值机理 |
2.4 移动数据业务的发展 |
2.4.1 移动电子商务的概念 |
2.4.2 移动数据业务的应用优势 |
2.4.3 移动数据业务的主要技术和标准 |
2.4.4 移动数据业务的应用分类及标准 |
2.5 小结 |
第三章 移动数据业务产业价值链模型 |
3.1 产业价值链 |
3.1.1 产业价值链的特征 |
3.1.2 产业价值链的效应 |
3.1.3 产业价值链的结构 |
3.2 产业价值链形成机理 |
3.2.1 理论研究分析 |
3.2.2 影响因素分析 |
3.2.3 系统能力分析 |
3.3 移动数据业务价值原理 |
3.3.1 客户价值分析 |
3.3.2 业务增值分析 |
3.3.3 价值关联分析 |
3.4 移动数据业务产业价值链分析 |
3.4.1 产业价值链的特点 |
3.4.2 产业价值链的模型 |
3.4.3 产业价值链的主要问题 |
3.4.4 开放式共赢产业价值链 |
3.5 小结 |
第四章 移动数据业务管理平台模型 |
4.1 管理平台的基本要求 |
4.2 管理平台的体系架构模型 |
4.2.1 系统架构模型 |
4.2.2 系统逻辑模型 |
4.3 管理平台的子系统模型 |
4.3.1 门户设计 |
4.3.2 应用服务设计 |
4.3.3 数据存储设计 |
4.4 管理平台的接口模型 |
4.4.1 接口原则 |
4.4.2 接口方式 |
4.4.3 外部接口模型 |
4.4.4 内部接口模型 |
4.5 小结 |
第五章 运营支撑系统升级策略 |
5.1 电信运营支撑系统概述 |
5.2 BOSS系统介绍 |
5.2.1 BOSS系统建设现状 |
5.2.2 BOSS系统存在的问题 |
5.3 BOSS系统分析 |
5.3.1 现行系统模型及分析 |
5.3.2 新系统的子系统划分 |
5.4 BOSS系统升级方案 |
5.4.1 系统升级目标和原则 |
5.4.2 系统总体技术架构 |
5.4.3 系统核心业务实体概念模型 |
5.4.4 主要子系统功能描述及业务流程设计 |
5.5 小结 |
结束语 |
1.主要结论 |
2.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3G市场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理论背景 |
1.2 企业的实际背景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6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企业竞争力研究理论综述 |
2.1 价值链理论与价值链分析对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影响 |
2.2 钻石体系竞争力分析架构 |
2.3 产业集群与竞争力的关系 |
第三章 爱立信在中国3G市场的竞争环境分析 |
3.1 爱立信公司介绍 |
3.1.1 爱立信发展历史及现状 |
3.1.1.1 爱立信发展历史 |
3.1.1.2 爱立信发展现状 |
3.1.2 爱立信在中国的发展 |
3.2 全球和中国电信发展形势对3G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 |
3.2.1 全球电信业和3G发展概况 |
3.2.2 中国电信产业发展形势 |
3.2.3 中国3G的发展形势 |
3.2.4 运营商重组对国内通信产业发展的影响 |
3.3 中国电信产业政策对3G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 |
3.3.1 本土电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成长 |
3.3.2 其它外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的竞争 |
3.3.2.1 阿尔卡特朗讯 |
3.3.2.2 诺基亚西门子 |
3.3.2.3 摩托罗拉 |
3.3.2.4 北电网络 |
3.3.2.5 电信设备制造商合并重组形成新的竞争环境 |
3.3.3 国家经贸政策的影响 |
3.3.4 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影响 |
3.3.4.1 政府作用 |
3.3.4.2 生产要素 |
3.3.4.3 需求状况 |
3.3.4.4 支持性产业 |
3.3.5 政治与外交关系的影响 |
3.4 对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作出积极反应 |
第四章 爱立信在中国3G市场的竞争策略研究 |
4.1 三种3G技术标准与爱立信3G市场竞争策略的关系 |
4.1.1 WCDMA成为爱立信奠定3G市场竞争优势地位的重要技术 |
4.1.1.1 借助GSM向WCDMA的平滑演进抢占3G市场先机 |
4.1.1.2 在WCDMA商用市场占据半壁江山 |
4.1.2 剥离cdma2000业务提高运营效率 |
4.1.3 积极投身TD-SCDMA产业链 |
4.2 后3G及4G技术的出现对爱立信3G市场竞争策略的影响 |
4.2.1 爱立信在后3G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
4.2.1.1 HSPA技术增强WCDMA的市场竞争力 |
4.2.1.2 LTE的技术跨越延续3G的竞争优势 |
4.2.2 WIMAX跻身3G标准可能影响中国3G市场竞争格局 |
4.2.3 爱立信在4G技术领域加强与中国合作 |
4.3 应对市场风险,加强自身变革,增强3G市场竞争力 |
4.4 积极提升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 |
4.4.1 整合和扩充企业优势资源 |
4.4.1.1 整合爱立信在中国的优质资源 |
4.4.1.2 优化组织结构以提高运营效率 |
4.4.1.3 人本主义的管理之道 |
4.4.1.4 借助外部并购扩充优质资源 |
4.4.2 调整核心业务架构提供顺应电信市场变化的产品和服务 |
4.4.2.1 保持和巩固网络设备市场份额和领先优势 |
4.4.2.2 加强全球电信专业服务业务 |
4.4.2.3 以多媒体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
4.4.3 优化市场和销售策略 |
4.4.3.1 巩固既有市场的优势地位 |
4.4.3.2 重视中西部市场 |
4.4.3.3 提升在新兴移动运营商中的市场份额 |
4.4.3.4 一体化销售流程(One Sales Process)强化卓越运营 |
4.4.4 超前和充分的准备应对3G市场竞争 |
4.4.4.1 招投标模拟演练和3G试验网 |
4.4.4.2 继续深化与中国移动的合作 |
4.4.4.3 大力拓展中国联通市场 |
4.4.4.4 本地化战略 |
4.4.4.5 良好的财务状况为3G市场竞争提供充足资金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面向3G时代的安徽联通业务支撑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国内电信运营业运营支撑系统建设情况概述 |
2.1 电信业对IT支撑系统的一般划分 |
2.2 我国几大电信运营商运营支撑系统建设现状 |
2.3 国内电信业运营支撑系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3G业务特点 |
3.1 3G概念 |
3.2 3G的主要标准 |
3.3 3G网络的业务能力 |
3.4 3G主要服务类型与联通现有业务分析 |
3.5 3G计费的需求分析 |
3.6 未来3G计费的发展趋势 |
3.7 3G业务对业务支撑系统的影响 |
第四章 安徽联通业务支撑系统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 中国联通IT系统规划简介 |
4.2 安徽联通业务支撑系统建设发展历程及现状 |
4.3 安徽联通业务支撑系统存在问题 |
第五章 安徽联通业务支撑系统设计 |
5.1 设计原则 |
5.2 安徽联通运营支撑系统总体设计框架 |
5.3 综合计费营帐系统 |
5.4 CRM系统 |
5.5 经营分析系统 |
5.6 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系统 |
5.7 综合结算系统 |
5.8 综合采集系统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四、完善GSM业务支撑系统 增强业务市场竞争力(论文参考文献)
- [1]Y通信企业家庭宽带运维业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D]. 李新元.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2)
- [2]内蒙古移动R分公司4G流量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焦芳.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9(01)
- [3]面向3G的业务支撑系统建设技术方案[D]. 惠友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2)
- [4]黑龙江联通GSM智能业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符维强. 复旦大学, 2009(S1)
- [5]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究[D]. 王昕. 吉林大学, 2009(08)
- [6]业务支持系统在海事卫星通信中应用的研究[D]. 谢文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2)
- [7]中国联通全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栾刚. 山东大学, 2008(05)
- [8]面向3G移动数据业务管理研究[D]. 赵永耀.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9]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3G市场竞争策略研究[D]. 李崑.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
- [10]面向3G时代的安徽联通业务支撑系统构建研究[D]. 段楷.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