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觉计算的非线性动态系统仿真研究

基于视觉计算的非线性动态系统仿真研究

一、基于可视化计算的非线性动力系统仿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益瑞[1](2021)在《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方法及台架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动车组在轨状态尤其是高速运行时的动态性能评估是轨道交通技术进步的试验基础和车辆高速化、重载化、智能化发展的现实需求,由于多样化的试验功能和较高的试验效率,通过专用台架设备模拟车辆服役工况的载荷谱复现试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载荷谱指能够反映研究目标特定空间位置上物理参数随外界环境变化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可测量信息。载荷谱复现试验的目标是通过台架高精度地模拟重现车辆运行工况,其关键技术在于高性能的台架设备、准确的试验系统数学模型和科学有效的复现试验方法。本文以上述关键技术为研究内容,以基于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的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为研究目标,设计了决定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载荷力测量功能和宽频带激振性能的专用测力平台及试验台电液伺服控制系统,提出了转向架各项关键参数的试验测定方法,以系统辨识原理和迭代复现技术为理论支撑,将仿真循环和试验循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具有误差系数自适应调节功能的循环迭代方法,完成了以高速动车组车体和转向架垂向加速度为目标载荷谱的复现试验,主要工作如下:1)阐述了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的系统组成以及自主开发的位姿运动谱解算系统和试验数据分析系统;针对动车组车辆和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分别进行垂向动力学建模,并通过MATLAB/Simulink程序仿真分析在相同激励条件下的车体垂向位移和转向架垂向位移两种系统响应,证明了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能够准确地复现中高速模拟车速时车辆在轨运行工况,并将其数学模型作为系统辨识试验的模型构型基础。2)提出了一种以试验转向架车轮处载荷力为测量目标的专用测力平台,设计了测力平台的机械结构、应变片布片方式和测量电路,并从力学理论计算和有限元仿真分析两个角度验证了其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标定试验分析测力平台三向测力的维间耦合效应,提出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数值解耦方法,试验表明,数值解耦后,测力平台的单轴载荷测量精度和多轴载荷测量精度均满足试验需求;根据试验台动态性能指标进行了试验台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静态和动态设计,完成液压缸、伺服阀等主要液压元件的选型以及伺服放大器增益值的校正;通过下运动平台扫频试验和模态有限元仿真分析及试验验证了试验台稳定的宽频带激振性能。3)设计了转向架悬挂刚度、阻尼、载荷参数、转动惯量等关键参数的测定方法:以低速准静态的恒速三角波加载试验法测定悬挂刚度参数,以频率步进扫描递增的变频正弦波加载试验法测定悬挂阻尼参数,以倾斜试验法测定转向架重心位置坐标参数,以频率恒定的定频正弦波加载试验法测定转向架转动惯量参数。另外,根据转动惯量、重心位置和运动绕点三者的关系提出了一种预置绕点位置的拟合测定试验法作为转向架重心高度测量的新方法。上述转向架参数测定的试验方法均通过相应试验得到了验证。4)研究国内外轨道不平顺功率谱密度解析表达式,对比分析了中国高铁轨道谱和德国高低干扰谱的线路质量;采用逆傅里叶变换法完成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的样本重构,为后续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提供目标数据;使用试验台位姿运动谱解算系统根据轨道不平顺重构样本数据生成试验台驱动运动谱,并计算不同模拟车速下的试验台液压作动器液压流量需求,证明试验台的液压驱动能力;设计运动平台位姿测量方案,使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平台特定位置的实时位移值,以此来计算平台的空间运动指标;进行不同模拟车速下的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结果表明,中高速模拟车速下,基于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能够准确的完成中国高铁轨道的不平顺复现模拟。5)将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的数据传递表示为输入数据转化和模拟半车试验装置两个模块的串联过程,理论分析了计算其传递函数的构型及数学表达式,作为系统辨识试验中的系统基础构型;设计了系统传递函数辨识试验方法,以带通白噪声信号作为输入信号,以最小二乘法估计优化模型参数;提出了将仿真循环迭代和试验循环迭代相结合的迭代方式,通过计算机仿真迭代得到符合精度要求的系统激励,作为试验迭代的初始输入通过台架试验进一步逼近复现目标,提高了试验效率;针对试验中决定迭代速度的误差修正系数设计了能够自动适应复现误差而优化自身数值的策略,对比试验证明,采用这种自适应调节策略后,复现试验所需要的循环迭代次数明显降低,试验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本文研究表明,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作为专用的转向架试验装备,其试验能力满足协议性能指标,载荷力测量系统精度满足试验需求,结合所提出的各种试验方法,可以完成转向架关键参数的测定、试验系统的参数辨识以及具有较高试验效率的循环迭代复现试验,能够有效地完成对车辆在轨运行工况的模拟,是成功的试验设备,落成运行以来为我国新型转向架以及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产生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蒋宽宽[2](2020)在《核动力装置一回路联合仿真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利用计算机程序精确地仿真和模拟核动力装置的运行状态,不但可以及时有效地规避运行风险,保证系统的安全,也为先进控制策略的实施提供了测试平台。RELAP5作为专用的核动力装置仿真软件,可针对核动力装置运行的各种典型状态进行高精度的仿真模拟,因而在核动力工程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该软件的设计成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并主要针对核动力装置中热工水力的研究,对于控制器的设计和调试的支持较弱,无法满足较为复杂的先进控制系统的仿真和测试需要。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利用标准数据接口技术,通过扩展RELAP5的输入输出功能,构建了基于RELAP5和MATLAB平台的核动力装置联合仿真系统。该系统在前端通过MATLAB构建的图形化界面支持复杂控制系统的构建,在后端利用RELAP5模拟被控过程。通过结合两个软件的优点较好地满足了针对核动力装置的先进控制器的仿真、测试需要。本文首先研究了核动力反应堆、自然循环式蒸汽发生器及稳压器的结构特点并建立对应的数学模型,参考秦山一期工程的模型参数,在RELAP5仿真软件中分别搭建了反应堆堆芯、蒸汽发生器、稳压器等模型后,将其联立构成一回路仿真系统,并对该仿真系统进行测试,验证了所建系统的合理性。然后通过解析RELAP5技术文档,在掌握RELAP5软件的构架及设计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新的RELAP5子函数,利用SIMULINK中的接口函数实现了RELAP5与MATLAB/SIMULINK的数据交互。为实现仿真数据的实时存储,利用C++的混合编程技术实现了RELAP5在MySQL数据库中的数据存储功能。利用MATLAB的GUI函数建立联合仿真系统的前端界面,实现输入文件的读入、仿真程序的运行、数据显示及生成仿真曲线等控制功能,并完成了联合仿真系统的构建。将联合仿真系统用于一回路仿真系统的控制器测试,其仿真结果表明联合仿真系统在仿真速度与精度上与RELAP5几乎相同,而在易用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较RELAP5有明显的优势。

刘晓畅[3](2020)在《风力致热-地源热泵双热源供暖系统仿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寒冷及严寒地区城镇供热面积快速的增加,热源形式变得多样化。风能与地热能作为两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当前化石能源面临枯竭的情况下,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技术上来看,都是潜力巨大的理想热源。本文针对我国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风能丰富、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丰富的特点,提出了风力致热—地源热泵耦合运行的新型供暖系统形式。新型耦合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以高效地利用风能,也能有效的缓解长期从土壤取热使土壤温度降低、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效率下降的问题。由于风力致热—地源热泵耦合系统的复杂性,本文通过模块化的研究方法,将系统系统分为独立的两个大模块,即风力致热模块、地源热泵—地板辐射供暖模块,再对两个大模块进行细化建模,通过各个小模块间的耦合完成对双源热泵系统的运行分析。通过所建立的模型得到:风力致热最大致热效率为55.8%;张家口地区本工程设计地源热泵系统的地埋管换热器最优单位管长换热量为50W/m;风力致热—地源热泵耦合系统运行模式中,串联模式Ⅰ具有更高的系统运行效率,运行效果更好。在风力致热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首先建立风力机模型,确定风力机旋转角速度与主导风速之间的最佳比例系数实现风力机对风能的最大捕获。根据风力致热系统中风力机、致热器、换热器三部分的数学模型所建立的风力致热系统仿真模型,直观的反映了液压式风力致热系统各部件的参数关系及产生的致热效果。得到的最大致热效率可为风力致热系统在供热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仿真模型生成风力致热系统模型代码,为系统优化提供方便。建立地源热泵—地板辐射供暖模型时,将模型分为热泵机组与地埋管换热器两个小模块。对于热泵机组,将其简化为能量传输装置进行建模;地埋管传热模型的建立,结合了国内外对地埋管传热的研究与本工程实际,采用基于圆柱型热源理论建立了变热流传热计算模型;对用户末端采用地板辐射的传热机理进行简单的介绍分析,完成地源热泵—地板辐射供暖模型的建立。通过对风力致热—地源热泵双热源供暖系统仿真模型进行模拟运行,分析得出结论:耦合系统在并联模式下运行时,增大通过地埋管换热器的流量,会使系统运行时的节能效果更好;双热源系统串联运行时,从热泵机组蒸发器侧流出的循环介质先经地埋管换热器进行一次加热后再经风力致热系统进行二次加热的串联模式运行效果更好;对串联模式和并联模式进行综合比较后发现串联模式Ⅰ具有更高的系统运行效率,运行效果更好。从技术经济效益和环境与能源效益两方面,对本文的工程对象进行综合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燃煤锅炉供热风力致热—地源热泵耦合系统具有显着的环境与能源效益;相比于使用单一地源热泵作为热源的供暖系统,风力致热—地源热泵双热源供暖系统在各个方面也都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冯水良[4](2020)在《空间绳系卫星释放动力学及稳定性》文中提出绳系卫星系统是指通过系绳将两个或者多个航天器连接在一起的新型航天系统,其在航天领域内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前景。然而最简单的绳系卫星系统也涉及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问题。其释放阶段在整个卫星任务周期中最为关键,部分国外在轨实验也因释放失败而导致任务终止。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绳系卫星释放失控后的动力学响应及产生的冲击作用,同时对释放控制律、弹射释放机构及地面仿真实验的研究也必不可少。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提高绳系系统技术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增加卫星任务的成功率,为航天技术实际应用夯实基础。本文对绳系卫星系统进行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Lagrange方程构建绳系卫星系统的力学模型,考虑系绳弹性及阻尼;对释放阶段进行动力学分析,并研究系统参数和初始状态量对释放失控后产生冲击作用的影响;最后对最大冲击力进行全局分析。2.研究开环和闭环的绳系卫星释放控制律,并对线性反馈控制律进行分析,给出合理的工程应用域并对稳定性进行证明;设计绳系卫星控制释放的GUI界面,以程序动画形式加深理解,为研究提供便利。3.设计一种小型弹射释放机构,用来实现地面实验中卫星仿真器的释放过程。它具有弹射分离,切断系绳,控制张力以及缓冲减振等功能,且结构简单和性能稳定。4.自制小型弹射释放机构,采用气浮法模拟太空的微重力环境,利用天-地动力学相似原理将空间动力学方程等效到地面实验平台,对绳系卫星控制释放阶段的动力学行为进行地面仿真实验。

张宇祺[5](2019)在《船用双燃料辅锅炉硬件在环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船舶辅锅炉作为一种重要的船舶设备,是利用燃料燃烧或主机废气将化学能转换为热能的船舶辅机。随着船舶自动化及智能化的飞速发展,船员对船用辅锅炉系统的培训需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船用辅锅炉作为一种危险的压力设备,利用仿真模型测试其控制器可以降低成本及其对环境和人的危害。因此,建立船用辅锅炉硬件在环仿真系统意义重大。课题以“某部一高技术船舶创新专项-燃油及废气锅炉国产化研制”为依托,以“两万箱船”船用双燃料辅锅炉为对象建立了船用双燃料辅锅炉硬件在环仿真系统。系统以硬件作为切换点,既可以与实际控制柜和控制器构成仿真控制,实现锅炉相关控制器的功能测试、锅炉控制过程的验证。亦可以独立运行形成单机仿真,作为船员培训用。课题查阅了相关资料利用模块建模的方法对“两万箱船”船用双燃料辅锅炉进行了模块划分,将其分为炉膛区、对流一区、对流二区、金属区、汽水区等五大区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依据建立的数学模型运用Matlab/Simulink仿真工具对其进行软件建模,依据课题设置的相关参数对软件进行了仿真实验,得到了炉膛压力、蒸汽压力、锅炉水体积的仿真结果。课题在此基础上,船用双燃料辅锅炉硬件在环仿真系统的虚拟机部分。本课题选择利用C#语言在Visual Studio平台上开发虚拟机。将所建立的动态仿真模型根据各部分工质传递关系集成到仿真计算平台,并依据船舶辅锅炉的数据进行虚拟机的验证。虚拟机与硬件相结合,与实际控制器及控制柜相连时构成了完整的硬件在环仿真系统,完成了控制器和控制柜功能的测试。当虚拟机独立运行时可形成单机仿真作为船员培训之用。课题通过建立船用双燃料辅锅炉硬件在环仿真系统,实现了对船员培训和锅炉控制器的测试,对减少船员培训成本及锅炉开发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郑思贤[6](2019)在《BFPC机床基础件固定结合面动态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制造业不断向着高精度、高速度、高自动化方向发展,对机床的静、动、热态性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由于玄武岩树脂混凝土(Basalt Fiber Polymer concrete,简称BFPC)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高阻尼、良好的热稳定性、成本低、环保性好等特性,是一种可作为机床基础件材料以提高机床静、动、热态性能和轻质性的很有发展潜力的新型复合材料。然而,BFPC机床基础件结合面的动态特性对其自身乃至整机动态性能有较大的影响。为此,研究BFPC机床基础件结合面的动态特性,对于准确预测其自身乃至整机动态性能,充分挖掘BFPC材料潜力,设计与制造出动态性能更为优异的机床基础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玄武岩纤维树脂混凝土机床基础件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51375219),对BFPC材料机床基础件固定结合面动力学特性及应用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根据BFPC机床基础件的结构类型分析BFPC机床基础件中结合面的类型,确定以其中的BFPC-BFPC固定结合面为主要研究对象;介绍了常见固定结合面研究方法与手段,运用神经网络理论,分析构建BFPC结合面动态性能参数与结合面表面粗糙度和预载荷之间关系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框架。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确定了20组不同结合面粗糙度与预载荷组合下BFPC固定结合面的法向和切向的刚度和阻尼,通过该数据对前叙建立的结合面动态性能参数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框架进行学习训练,确定预测模型中的各项参数,最终获得测BFPC固定结合面的法向和切向的刚度和阻尼的定量化预测模型。综合运用虚拟材料法中的横观各项同性理论及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研究BFPC固定结合面的虚拟层表征参数随BFPC接触面参数的变化规律,利用MATLAB实现BFPC结合面等效虚拟层参数与粗糙度和预载荷之间的可视化计算。以BFPC龙门框架组件为实例,研究BFPC固定结合面的动态特性参数的具体应用:运用多目标优化设计理论及前叙建立的虚拟材料参数计算模型,优化确定出可使BFPC龙门框架组件动态特性最优的结合面粗糙度和预载荷的最佳组合。建立基于等效虚拟材料的考虑固定结合面动态特性的BFPC龙门框架组件动态特性的仿真分析模型,并进行其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同时对考虑与不考虑结合面动态特性的原型龙门框架组件和不考虑定结合面动态特性的BFPC龙门框架组件动态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将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一方面考察BFPC固定结合面动态特性对机床基础件乃至整机动态性能的影响程度,另一方面更加精确的评定BFPC机床基础件在提高其乃至整机动态特性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论文有图67幅,表21个,参考文献77篇。

张翔宇[7](2019)在《冷热电联供系统负荷建模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电力负荷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建立其评价模型,不仅有利于电力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同时也可为电力系统设计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分析了冷热电联供系统与负荷建模方法的研究现状,针对现有的问题,建立了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负荷模型,对模型输出负荷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并基于此模型,提出了一种改进型苍狼算法,并采用总体相似度的方法将其与粒子群算法、苍狼算法进行了参数辨识结果的对比分析;然后用MATLAB/GUI模块,对上述研究内容进行了可视化设计,搭建了冷热电联供系统负荷建模平台,并对平台的功能进行了仿真验证。首先,通过对国内外负荷建模研究现状的分析,基于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特点,使用MATLAB/Simulink模块对联供系统进行仿真模型搭建;并在此基础上,按照以热定电的方法对冷热电联供系统进行了负荷建模,并对模型的输出负荷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其次,总结了粒子群算法、改进型粒子群算法、苍狼算法的具体差异,针对苍狼算法现有的缺陷,基于本文研究内容提出一种对苍狼算法进行改进的方法,通过检验函数对比分析了改进型粒子群算法、苍狼算法、改进苍狼算法的收敛速度;根据模型负荷特征仿真数据,采用上述三种算法进行了参数辨识,通过总体相似度评估方法对参数辨识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收敛速度的对比结果,得到了三种算法参数辨识效果的差异。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使用MATLAB/GUI模块搭建了冷热电联供系统负荷建模平台,平台包括登录界面、数据库操作界面、负荷模型选择界面、参数辨识界面,通过对平台的运行调试,实现了上述研究内容的可视化。

叶文宇[8](2016)在《河道水位和流速推演仿真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位和流速推演作为河道仿真基础和关键的一步,直接影响了一个河道仿真系统的精确性、即时性以及适用性,一直是受到水利仿真领域关注的研究课题,目前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河道场景复杂多变,各种水位和流速的推演方法也需要进行变化,因而在推演方法的研究上依然面临诸多挑战。研究如何提升水位和流速推演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设计了河道水位流速推演仿真系统,着重解决水位和流速推演的仿真问题,并引入了污染物的推演仿真功能,模拟污染物在河道中根据水位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获取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验证了本系统的有效性,为河道仿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主要工作如下:1.按照系统仿真的一般流程,介绍了系统仿真和河道仿真的基础知识。首先介绍了本文使用到的一些系统仿真的基本原理和流程,然后对河道仿真的相关建模技术和软件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和设计了构建河道水位和流速推演仿真系统的方法,并进行了相关建模。2.针对仿真河道中地形复杂多变以及即时仿真的推演效率低下的情况,设计了两种模块进行仿真推演,分别为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水动力接口模块和设计算法模块。其中EFDC水动力接口模块是使用EFDC水动力模型对水位和流速进行精确推演,但其迭代速度并不理想。设计算法模块使用自行推导或设计的算法进行快速推演,本文将牛顿迭代法和插值法推导出的水位和流速的推演方法引进了本文的系统中,以提高系统的推演效率,满足即时仿真的要求。3.系统主要有四个组成模块:一是数据库存取模块,二是EFDC水动力接口模块,三是设计算法模块,四是推演仿真功能模块。以本系统为实验平台进行了仿真实验,分析对比了EFDC水动力模型、牛顿迭代法以及插值法三种方法的精确性以及收敛性。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满足河道仿真对水位和流速的精度要求以及实时性要求。

曹新学[9](2014)在《免疫系统的可视化计算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免疫系统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自适应性质的复杂智能系统。近年来,伴随着医学、生理学研究的长足进步,免疫系统的一些特点引起了各个研究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希望从研究免疫系统机制的过程中得到一些灵感和启发,然后通过对免疫系统机制进行仿生,从而建立新型信息处理系统——人工免疫系统。目前,研究人员已经通过借鉴或者模仿生物免疫系统中的智能性这种方式,解决了诸多工程领域的难题。比如,根据生物免疫系统的分布性、自适应性和动态平衡等特点建立的人工免疫网络模型,不仅新颖而且实用,目前已经成为智能控制领域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法。因此,研究免疫系统机制不管对医学领域还是对人工免疫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使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更加方便有效的了解免疫系统机制,建立一种易于理解的免疫系统模型十分必要,本课题也正是基于这种需求而设计的。首先,介绍了免疫系统相关的生物学基础,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主要功能、特点以及免疫应答机制等。通过介绍相关免疫系统的基本知识,为接下来免疫系统建模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通过对理论免疫学、计算免疫学与人工免疫学三者关系的阐述和分析,指出建立免疫系统模型的重要性。详细讨论了传统免疫系统建模方法,并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根据理想免疫系统模型的要求,提出三层可视化免疫系统模型。接着,简单介绍了NetLogo这款多主体可视化仿真平台,并使用该平台对免疫机制中典型的细胞免疫过程进行了相应的可视化仿真。利用NetLogo自身独有的优势,实现了以C/S和B/S两种方式对模型进行访问。最后,讨论了目前常用的Java虚拟机,通过对比并结合本课题实际情况选择了Kaffe。接下来,通过向ARM平台移植Kaffe,实现了以B/S的方式在嵌入式浏览器中远程访问建立的免疫系统模型。

崔凝[10](2008)在《重型燃机联合循环机组实时动态仿真模型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现阶段我国尚不具备大容量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GSCC)自主研发的能力,计算机仿真在GSCC的设计、研制、调试和运行等各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开发了重型燃机联合循环机组性能分析算法与全工况实时动态仿真模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机组特性分析和实时仿真培训系统研制中。主要工作如下:研究GSCC系统主要部件的工作机理,建立了GSCC热力学理论模型,论述了在研发动态模型时应考虑的问题和应体现的特性。以理论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以线性小偏差法和运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研究GSCC性能,开发了GSCC性能分析算法,并以实际机组为例计算主要参数变化对机组性能的影响系数,定量分析了机组性能与热力参数的依变关系,为机组出力和热效率的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机组变工况特性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计算数据。基于逐级叠加法的计算思路,提出了以改进的逐级叠加法与机组运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估算压气机特性;运用流体网络中压力节点的设计思想,提出了透平各级排气压力的计算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因压气机和透平基本资料缺乏导致难以精确建模的问题,并建立了重型燃气轮机实时动态仿真模型。模型中考虑了压气机入口导向静叶(IGV)安装角改变和各段级间放气与抽气量的变化对压气机性能影响,计算了各段冷却空气对燃气透平各级热力特性的影响,体现出燃烧室的容积惯性及燃烧室和过渡段的热惯性。以能量和质量守恒定律为基础,利用热力工程设计计算方法、经验公式,结合相关理论方程以及流体网络模型中的基本单元,研究了三压再热自然循环余热锅炉、蒸汽轮机、凝汽器、水泵等设备的动态仿真模型,结合汽水流网和烟气流网模型,建立了GSCC底循环系统实时动态仿真模型。基于STAR-90仿真支撑系统,以深圳广前电厂#1机组为对象,以本文研究开发的重型燃气轮机和GSCC底循环系统的实时动态仿真模型为基础,建立了M701F型GSCC热力系统全工况实时动态仿真模型,并利用机组启动运行数据和燃烧调整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动态特性的精确度与合理性。以模型为研究平台,预测了机组的运行特性,分析了控制系统调节规律,研究了压气机和透平各级的热力特性,建立了机组全工况运行特性图,为机组日常运行提供了理论指导。以本文所研发的GSCC各部件过程算法为核心,结合相关应用软件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台V94.3A型GSCC实时仿真培训系统,该系统已通过测试验收,交付用户使用。

二、基于可视化计算的非线性动力系统仿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可视化计算的非线性动力系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方法及台架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1.2.2 轨道车辆专用试验设备研究现状
        1.2.3 系统辨识技术研究现状
        1.2.4 迭代复现技术研究现状
        1.2.5 研究现状综合分析
    1.3 课题来源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系统及动力学建模
    2.1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系统组成
        2.1.1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子系统
        2.1.2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坐标系
        2.1.3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位姿运动谱解算系统
        2.1.4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试验数据分析系统
    2.2 模拟半车质量试验装备
    2.3 车辆及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动力学建模
        2.3.1 车辆系统垂向动力学建模
        2.3.2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垂向动力学建模
    2.4 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及误差分析
        2.4.1 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
        2.4.2 仿真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测力及驱动技术
    3.1 测力平台测量技术研究
        3.1.1 测力平台结构与安装
        3.1.2 测力平台测量原理
        3.1.3 弹性体加载有限元分析
        3.1.4 测力平台标定试验与维间解耦
    3.2 试验台电液伺服系统设计
        3.2.1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静态设计
        3.2.2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动态设计
    3.3 试验台下运动平台扫频试验及模态试验
        3.3.1 试验台下运动平台扫频试验
        3.3.2 试验台下运动平台模态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向架参数测定方法及试验
    4.1 转向架悬挂刚度及阻尼参数测定
        4.1.1 转向架悬挂参数测定方法
        4.1.2 转向架悬挂刚度测定试验
        4.1.3 转向架悬挂阻尼测定试验
    4.2 转向架载荷参数测定
        4.2.1 转向架载荷参数测定方法
        4.2.2 转向架载荷参数测定试验
    4.3 转向架转动惯量测定
        4.3.1 转向架转动惯量测定方法
        4.3.2 转向架转动惯量测定试验
        4.3.3 基于转动惯量的转向架重心高度测定新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样本重构及复现试验
    5.1 轨道不平顺理论
    5.2 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样本重构
    5.3 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
        5.3.1 试验台位姿运动谱的生成
        5.3.2 运动平台位姿测量计算方案
        5.3.3 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系统辨识理论的载荷谱复现试验
    6.1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传递函数理论分析
        6.1.1 模拟半车质量试验系统G_(sys)传递函数
        6.1.2 输入数据转化过程G_(data)传递函数
        6.1.3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传递函数
    6.2 系统辨识理论及应用
    6.3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传递函数辨识试验
        6.3.1 模型构型选择
        6.3.2 输入信号生成
        6.3.3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系统辨识
        6.3.4 系统模型验证
        6.3.5 参数确定及应用
    6.4 载荷谱复现试验
        6.4.1 载荷谱复现理论
        6.4.2 循环迭代复现试验方案
        6.4.3 恒定误差修正系数载荷谱复现试验
        6.4.4 自适应误差修正系数载荷谱复现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核动力装置一回路联合仿真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分析软件及仿真模型
        1.2.2 基于RELAP5的二次开发
        1.2.3 联合仿真方法研究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核动力装置一回路系统数学模型
    2.1 反应堆仿真数学模型
        2.1.1 反应堆主要特点
        2.1.2 反应堆动态方程
    2.2 蒸汽发生器仿真数学模型
        2.2.1 蒸汽发生器的基本原理
        2.2.2 自然循环蒸汽发生器数学模型
    2.3 稳压器仿真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RELAP5的一回路仿真模型
    3.1 一回路系统仿真建模
    3.2 反应堆堆芯模型搭建
    3.3 蒸汽发生器模型搭建
    3.4 稳压器模型搭建
    3.5 模型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RELAP5与MATLAB的联合仿真系统设计
    4.1 联合仿真系统的结构设计
    4.2 RELAP5程序扩展
    4.3 Intel Visual Fortran调用MySQL数据库实现
        4.3.1 Intel Visual Fortran的优势
        4.3.2 MySQL的优势
        4.3.3 Intel Visual Fortran调用MySQL
    4.4 MATLAB端功能实现
    4.5 前端页面的功能实现
        4.5.1 MATLAB GUI介绍
        4.5.2 前端主要功能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联合仿真系统的验证
    5.1 典型控制器仿真验证
        5.1.1 核电站的典型控制方法
        5.1.2 RELAP5典型控制器
    5.2 仿真控制系统设计
    5.3 控制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风力致热-地源热泵双热源供暖系统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风能资源及利用现状
        1.1.2 供暖行业发展现状
        1.1.3 MATLAB/Simulink软件及系统模块化介绍
        1.1.4 张家口地区基本情况
        1.1.5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力致热在国内外的研究
        1.2.2 地源热泵在国内外的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风力致热系统仿真模拟研究
    2.1 液压式风力致热系统原理与组成
    2.2 风力机模型仿真模拟研究
        2.2.1 风速模型建模与仿真
        2.2.2 风力机模型建模
    2.3 致热系统模型建模
        2.3.1 致热器仿真模型建立
        2.3.2 基于PID控制的换热器模型
    2.4 风力致热系统耦合模型
    2.5 风力致热系统代码的生成
    2.6 本章小结
3 地源热泵系统仿真模拟研究
    3.1 地源热泵—地板辐射系统
        3.1.1 地源热泵—地板辐射系统构成及原理
        3.1.2 地源热泵—地板辐射系统适用性
    3.2 地埋管换热器模型建立
        3.2.1 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
        3.2.2 地埋管换热器传热计算
    3.3 水源热泵机组模型建立
    3.4 用户末端传热机理
    3.5 本章小结
4 风力致热—地源热泵双热源供暖系统的仿真模拟与分析
    4.1 工程概况与设备选型
    4.2 地源热泵系统模型建模
    4.3 地源热泵系统单独运行特性分析
    4.4 耦合系统串联运行流程设计与模拟结果
        4.4.1 串联运行流程设计
        4.4.2 串联运行模拟结果与分析
    4.5 耦合系统并联运行流程设计与模拟结果
        4.5.1 并联运行流程设计
        4.5.2 并联运行模拟结果与分析
    4.6 模拟结果综合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耦合系统效益分析
    5.1 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5.1.1 初始投资费用
        5.1.2 运行成本费用
    5.2 环境与能源效益分析
        5.2.1 节能效益
        5.2.2 减排效益
    5.3 综合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空间绳系卫星释放动力学及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系统模型
        1.2.2 动力学与控制
        1.2.3 空间实验故障
        1.2.4 释放机构及地面实验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绳系卫星系统动力学建模
    2.1 系统概述
    2.2 坐标系及变换
    2.3 系统的动能和势能及耗散函数
    2.4 系统动力学方程
    2.5 动力学响应
        2.5.1 自由释放
        2.5.2 受扰的平衡位置
    2.6 小结
第三章 绳系释放失控状态冲击分析
    3.1 冲击力参数
        3.1.1 系统参数对最大冲击力影响
        3.1.2 初始状态对最大冲击力影响
    3.2 冲击力全局分析
        3.2.1 算法思路
        3.2.2 算例研究
    3.3 小结
第四章 绳系释放控制律
    4.1 最优控制
        4.1.1 最优控制问题及Gauss伪谱法
        4.1.2 算例研究
    4.2 线性反馈控制
        4.2.1 线性反馈控制律设计
        4.2.2 算例研究
    4.3 控制律分析
        4.3.1 算法设计
        4.3.2 算例分析
    4.4 GUI界面设计
        4.4.1 设计过程
        4.4.2 绳系系统仿真交互GUI
    4.5 小结
第五章 小型弹射释放机构设计
    5.1 设计概念
    5.2 弹射机构设计
    5.3 张力控制设计
    5.4 系绳切断装置设计
    5.5 基座抗冲击设计
    5.6 系绳材料及电机选择
        5.6.1 系绳材料
        5.6.2 电机
    5.7 总体设计
    5.8 小结
第六章 地面仿真实验
    6.1 自制弹射释放机构
    6.2 仿真实验平台
    6.3 天-地动力学相似原理
    6.4 地面仿真实验
        6.4.1 卫星模拟器性能测试
        6.4.2 释放机构弹射实验
        6.4.3 控制释放仿真实验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船用双燃料辅锅炉硬件在环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2 双燃料辅锅炉数学模型的建立
    2.1 建模主要假设及主要热工介质性质的建模处理
        2.1.1 建模主要假设
        2.1.2 水和水蒸汽热力性质的建模处理
        2.1.3 空气与烟气的热力性质的建模处理
    2.2 锅炉本体数学模型的建立
        2.2.1 船用双燃料辅锅炉本体模型的划分
        2.2.2 炉膛模型
        2.2.3 对流一区模型
        2.2.4 对流二区模型
        2.2.5 锅炉金属壁换热模型
        2.2.6 汽水区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Matlab/Simlink船用双燃料辅锅炉的建模与仿真
    3.1 Matlab软件及其仿真工具Simlink
    3.2 仿真对象
    3.3 双燃料辅锅炉仿真模型
        3.3.1 炉膛的仿真模型
        3.3.2 对流一区仿真模型
        3.3.3 对流二区仿真模型
        3.3.4 锅炉金属壁换热区仿真模型
        3.3.5 汽水区仿真模型
        3.3.6 双燃料辅锅炉锅炉整体仿真模型
    3.4 双燃料辅锅炉的动态仿真
        3.4.1 炉膛压力的动态仿真
        3.4.2 蒸汽压力的动态仿真
        3.4.3 锅炉水体积的动态仿真
    3.5 本章小结
4 硬件在环仿真系统结构设计及实现
    4.1 总体结构设计
    4.2 模型机与实际控制柜接口信号设计
    4.3 系统实现与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仿真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仿真系统软件总体框架设计
    5.2 仿真模型端程序设计
        5.2.1 仿真算法程序设计
        5.2.2 模型端代码视图与界面
        5.2.3 燃烧时序控制逻辑功能设计
    5.3 仿真人机界面端程序设计
        5.3.1 界面设计思想
        5.3.2 界面代码视图
        5.3.3 燃料供给系统界面
        5.3.4 给水系统界面
        5.3.5 蒸汽分配系统界面
        5.3.6 报警及参数设置界面
        5.3.7 操作界面中英文切换操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锅炉控制柜及控制台接线图
附录B 燃油及燃气燃烧时序图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BFPC机床基础件固定结合面动态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机床结合面概述
    1.3 相关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研究路线
2 BFPC固定结合面及其动态特性研究方法
    2.1 BFPC材料机床结合面
    2.2 结合面动态特性研究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BFPC固定结合面动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3.1 实验原理
    3.2 试件的制作
    3.3 实验所用仪器和设备
    3.4 实验步骤
    3.5 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3.6 神经网络参数确定
    3.7 本章小结
4 BFPC结合面虚拟材料参数的确定
    4.1 虚拟材料法
    4.2 基于横观各向同性的BFPC结合面虚拟材料参数的确定
    4.3 虚拟材料参数仿真实验的验证
    4.4 虚拟层参数与粗糙度和预载荷之间的可视化计算
    4.5 本章小结
5 BFPC机床基础件结合面参数优化与实例应用
    5.1 具体实例工况下BFPC机床基础件固定结合面参数的优化
    5.2 原型龙门框架组件动态特性分析
    5.3 BFPC龙门框架组件动态特性分析
    5.4 原型和BFPC龙门框架组件动态特性分析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组合试件装配图
附录2 模具1装配图
附录3 模具2装配图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冷热电联供系统负荷建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负荷建模研究现状
        1.2.1 负荷建模的发展及模型分类
        1.2.2 负荷建模的研究方法
        1.2.3 负荷模型参数辨识的优化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成与章节安排
2 冷热电联供系统原理与负荷建模理论
    2.1 冷热电联供系统原理与类型
        2.1.1 动力系统
        2.1.2 制冷系统
        2.1.3 制热系统
        2.1.4 主要系统类型
    2.2 负荷模型结构
    2.3 小结
3 冷热电联供系统模型与负荷建模
    3.1 静态负荷建模常用方法
    3.2 动态负荷建模常用方法
        3.2.1 动态负荷模型的时变性
        3.2.2 动态负荷模型参数修正
    3.3 冷热电联供系统模型与负荷建模
        3.3.1 冷热电联供系统模型
        3.3.2 三联供系统负荷建模
    3.4 小结
4 改进苍狼算法与参数辨识方法研究
    4.1 粒子群算法原理
        4.1.1 粒子群算法基本原理
        4.1.2 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4.2 苍狼算法原理
    4.3 改进型苍狼算法原理
        4.3.1 非线性收敛因子
        4.3.2 动态权重
    4.4 算法收敛速度对比分析
    4.5 参数辨识方法理论结果对比
        4.5.1 改进型粒子群算法仿真计算结果
        4.5.2 苍狼算法仿真计算结果
        4.5.3 改进型苍狼算法仿真计算结果
        4.5.4 计算结果对比
    4.6 小结
5 冷热电联供系统负荷建模平台
    5.1 MATLAB/GUI简介
    5.2 建模平台设计方案
    5.3 建模平台组成界面
        5.3.1 登录界面
        5.3.2 软件主界面
        5.3.3 数据库操作界面
        5.3.4 负荷模型选择界面
        5.3.5 参数辨识界面
    5.4 建模平台工作演示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存在问题及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8)河道水位和流速推演仿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河道仿真研究背景
    1.3 河道仿真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技术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1 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的工作内容和关键技术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仿真的基础理论
    2.1 仿真技术
    2.2 系统仿真的基本步骤
    2.3 河道仿真系统的流程
    2.4 仿真建模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道水位和流速推演仿真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3.1 建模工具与模型研究
        3.1.1 虚拟现实软件Vega和三维建模Creater
        3.1.2 河道、水闸和污染物建模
    3.2 计算水位的算法的意义及选择依据
    3.3 EFDC水动力模型
        3.3.1 σ坐标系——边界拟合正交曲线
        3.3.2 EFDC的水动力和水质模型公式
        3.3.4 初始边界条件
    3.4 牛顿迭代法计算水位
        3.4.1 牛顿迭代法原理
        3.4.2 改进的牛顿迭代法
        3.4.3 河道水位计算的基本原理
        3.4.4 河道水位计算的牛顿迭代公式
        3.4.5 牛顿迭代法的收敛性分析
    3.5 插值法计算水位
        3.5.1 水位插值的基本原理
        3.5.2 牛顿插值法
        3.5.3 水位插值方法
        3.5.4 水位插值法推导
    3.6 流速的计算和流向的判断
        3.6.1 插值法计算段格流速
        3.6.2 流向的判断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道水位和流速推演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的功能及软件框架结构
    4.2 系统详细设计
        4.2.1 数据库存取模块
        4.2.2 EFDC水动力接口模块
        4.2.3 设计算法模块
        4.2.4 推演仿真功能模块
        4.2.5 河道段格的数据结构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道仿真结果分析
    5.1 仿真实验
    5.2 EFDC、迭代法与插值法的数据分析
    5.3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免疫系统的可视化计算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2 免疫系统建模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免疫系统的生物学基础
    2.1 免疫系统的组成
    2.2 免疫系统的结构
    2.3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
    2.4 免疫应答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免疫系统的3层可视化模型
    3.1 传统免疫系统建模方法
    3.2 理想免疫系统模型的要求
    3.3 三层可视化免疫系统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NetLogo的可视化仿真
    4.1 可视化仿真概述
    4.2 仿真系统设计
    4.3 仿真系统运行结果
    4.4 以B/S方式查看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免疫系统模型在ARM上的实现
    5.1 基于嵌入式Java的B/S结构模型
    5.2 Java虚拟机及其移植分析
    5.3 Kaffe虚拟机
    5.4 Kaffe虚拟机的移植
    5.5 在ARM上的实现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重型燃机联合循环机组实时动态仿真模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装置的发展历程
    1.2 国外燃气轮机及其联合循环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国内燃气轮机及其联合循环现状及发展思路
    1.4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力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1.4.1 建立联合循环动力学模型的意义
        1.4.2 研究现状
    1.5 研究背景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非补燃余热锅炉型联合循环机组性能分析算法研究
    2.1 联合循环机组概述
    2.2 顶循环系统热力学理论模型
        2.2.1 轴流式压气机
        2.2.2 燃烧室
        2.2.3 燃气透平
    2.3 底循环系统热力学理论模型
        2.3.1 余热锅炉
        2.3.2 蒸汽轮机
        2.3.3 凝汽器
    2.4 联合循环机组性能分析算法
        2.4.1 顶循环系统小偏差方程组
        2.4.2 底循环系统小偏差方程组
        2.4.3 联合循环机组性能指标小偏差方程
        2.4.4 计算实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联合循环机组动态仿真模型结构及其流体网络模型
    3.1 STAR-90 仿真支撑系统技术特点
    3.2 联合循环机组仿真模型基本结构
        3.2.1 公用函数库
        3.2.2 过程算法和算法库
        3.2.3 仿真模块和仿真模型
    3.3 模块化分解与集成方法
    3.4 模块化流体网络模型
        3.4.1 压力节点方程
        3.4.2 支路流量方程
        3.4.3 流体网络模型的建立
        3.4.4 流体网络模型的计算方法
    3.5 过程模型和流网模型的集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型燃气轮机动态数学模型研究
    4.1 压气机动态数学模型
        4.1.1 性能预估模型
        4.1.2 动态数学模型
    4.2 燃烧室动态数学模型
        4.2.1 燃烧室数学模型
        4.2.2 反映燃烧室及过渡段热惯性的数学模型
    4.3 燃气透平动态数学模型
    4.4 转子动态数学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底循环系统动态数学模型研究
    5.1 非补燃型三压再热自然循环余热锅炉动态数学模型
        5.1.1 模型的简化和假设
        5.1.2 单项介质换热模型
        5.1.3 蒸发系统模型
    5.2 蒸汽透平动态数学模型
    5.3 其他设备动态数学模型
        5.3.1 凝汽器动态数学模型
        5.3.2 变速离心泵动态数学模型
    5.4 数值计算方法和通用化仿真模块
        5.4.1 数值计算方法
        5.4.2 通用化仿真模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联合循环机组实时动态仿真模型验证与应用
    6.1 概述
    6.2 模型验证
        6.2.1 启动过程动态特性验证
        6.2.2 连续大扰动过程动态特性验证
    6.3 模型应用
        6.3.1 机组运行特性预测
        6.3.2 控制系统调节规律分析
        6.3.3 部件特性研究
        6.3.4 变工况特性分析
        6.3.5 V94.3A 型联合循环机组仿真培训系统研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工作

四、基于可视化计算的非线性动力系统仿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方法及台架试验研究[D]. 张益瑞. 吉林大学, 2021(01)
  • [2]核动力装置一回路联合仿真系统设计[D]. 蒋宽宽.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风力致热-地源热泵双热源供暖系统仿真研究[D]. 刘晓畅.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4]空间绳系卫星释放动力学及稳定性[D]. 冯水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5]船用双燃料辅锅炉硬件在环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宇祺.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6]BFPC机床基础件固定结合面动态特性及应用研究[D]. 郑思贤.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7]冷热电联供系统负荷建模与优化研究[D]. 张翔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8]河道水位和流速推演仿真系统研究[D]. 叶文宇. 广东工业大学, 2016(01)
  • [9]免疫系统的可视化计算模型研究[D]. 曹新学. 东华大学, 2014(06)
  • [10]重型燃机联合循环机组实时动态仿真模型研究与应用[D]. 崔凝.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8(11)

标签:;  ;  ;  ;  ;  

基于视觉计算的非线性动态系统仿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