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作香料的博尔霍尔醛衍生物

用作香料的博尔霍尔醛衍生物

一、用作香料的龙脑烯醛衍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邢晨[1](2021)在《两亲介孔材料负载非贵金属催化α-蒎烯环氧化研究》文中指出2,3-环氧蒎烷是医药、香料和农药行业一种重要的中间体。传统工业生产2,3-环氧蒎烷存在以下问题:操作不安全、反应条件苛刻、分离困难、污染环境等。双氧水作为一种绿色氧化剂,具有操作安全、反应条件温和、活性高等优点,成为科学工作者研究氧化反应的最佳氧化剂之一。本文采用催化双氧水环氧化α-蒎烯,由于水/油两相反应的接触阻力大,反应产率低,因此对于催化剂的选择是解决H2O2水相催化α-蒎烯环氧化反应活性低的关键。两亲催化剂能够既亲水又亲油,可以有效地增加反应接触面积,提高反应底物浓度,提高反应活性。为此,本文工作围绕着两亲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α-蒎烯环氧化反应而展开。以四丙基氢氧化铵为模板剂,钛酸四丁酯为钛源,硅酸四乙酯为硅源,氨水为碱源,间苯二酚为碳源,通过水热法制备两亲性介孔TS-1@Si/C核壳材料。通过SEM、XRD、XPS、ICP、接触角等手段对催化剂TS-1@Si/C的形貌、结构及其两亲性进行了表征。将该催化剂用于催化α-蒎烯环氧化反应,最佳环氧化工艺为:α-蒎烯3 mmol,催化剂的投料量为α-蒎烯质量的7.1%,5 m L双氧水,乙腈10 m L,水4 m L,碳酸钾2 mmol,50℃,4 h,α-蒎烯转化率为81.41%,2,3-环氧蒎烷选择性82.80%,催化剂可循环使用5次,催化活性降低较明显。设计以CTAB为模板剂,间苯二酚为碳源,硅酸四乙酯为硅源,醋酸锰为锰源,一锅法制备了Mn-NxC@m Si O2中空介孔纳米材料。采用TEM、FT-IR、XPS、氮气吸附-脱附、接触角等方法对Mn-NxC@m Si O2的形貌、结构及其两亲性进行了表征。将该催化剂用于催化α-蒎烯环氧化反应,最佳环氧化工艺为:α-蒎烯3mmol,催化剂的投料量为α-蒎烯质量的4.7%,双氧水9 mmol,乙腈12 m L,水12 m L,碳酸氢钠5 mmol,15℃,1 h,α-蒎烯转化率为96.38%,2,3-环氧蒎烷选择性84.57%。该催化剂循环使用9次,其活性几乎保持不变。研究表明,两亲材料可以增加水-油-固三相的接触面积,提高反应底物浓度,大大地提高了水相催化α-蒎烯环氧化反应活性,并实现了催化剂与产物的易分离,解决了非贵金属在催化领域应用的瓶颈问题,为催化α-蒎烯环氧化反应提供了一个新的工艺途径,同时也为其他烯烃水相环氧化反应提供了新的思路。

卢贤锐[2](2019)在《α-蒎烯和β-蒎烯氧气氧化特性及其产物研究》文中提出α-蒎烯和β-蒎烯是松节油的主要成分,是重要的天然、可再生资源,广泛应用于香精香料和日用化学品等行业。在生产、储存和应用过程中,它们会与氧气接触发生氧化反应使产品容易变质。因此,有必要开展α-蒎烯和β-蒎与氧气在相对较低温度下的氧化过程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α-蒎烯和β-蒎烯在较低温度下氧化反应过程的压力和温度行为采用小型密闭压力容器试验(MCPVT)装置分别跟踪测定α-蒎烯和β-蒎烯在氧气和氮气条件下的过程压力和温度行为,考察α-蒎烯和β-蒎烯的氧化过程性质。在恒温条件下,氮气氛围中,压力不发生变化,α-蒎烯和β-蒎烯均没有观察到化学反应的发生。氧气氛围中,发现α-蒎烯或β-蒎烯体系压力减少,说明发生了氧化反应,且反应有较明显的氧气缓慢吸收过程和快速氧化过程,反应温度越高,氧气缓慢吸收过程的时间越短。(2)α-蒎烯和β-蒎烯氧化反应失控危险性研究利用MCPVT分别进行了 α-蒎烯和β-蒎烯加压升温氧化实验,对α-蒎烯和β-蒎烯氧化反应的失控危险性进行实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α-蒎烯的快速氧化温度为85℃,当α-蒎烯样品量为0.87g,氧气压力为0.5 MPa,升温速率为1.5℃·min-1,反应温度升至116 ℃时,反应发生了温度突变和压力突变,体系温度突跃ΔT=15 ℃,突变压力速率变化为6.87 kPa·min-1。β-蒎烯的快速氧化温度为70℃,当β-蒎烯在样品量为0.87 g,氧气压力为1 MPa,升温速率为1.5℃·min-1,反应温度升至95℃时发生了爆炸现象,其特征是温度和压力快速上升,体系温度突跃AT=32 ℃,最大压力突变速率高达10.4 MPα·min-1,并听到爆炸声,反应釜的防爆片被击穿,釜内盛样品的玻璃试管被粉碎。(3)α-蒎烯和β-蒎烯氧化反应的过氧化物生成采用碘量法和薄层色谱法(TLC)分别对α-蒎烯和β-蒎烯氧化生成的过氧化物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常压条件下,α-薇烯在反应温度为100 ℃,反应时间为7 h时,α-蒎烯氧化生成过氧化物浓度达到最高为170.17 mmol·kg-1,此时所生成的过氧化物至少有4种;β-蒎烯在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3 h时,β-蒎烯与氧气生成过氧化物浓度达到最大值为89.28 mmol·kg-1,此时生成的过氧化物至少有7种。加压条件下,不同的反应时间和氧气初始压力均会影响α-蒎烯或β-蒎烯过氧化物的浓度。(4)α-蒎烯和β-蒎烯氧化反应产物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α-蒎烯和β-蒎烯的氧化产物。当反应条件为n(O2/蒎烯)=1.0,70℃反应6.5 h时,α-蒎烯的主要氧化产物有2,3-环氧蒎烷(6.79%)、龙脑烯醛(1.75%)、桃金娘烯醛(1.03%)、桃金娘烯醇(1.56%)、马鞭草烯醇(9.88%)、马鞭草烯酮(9.24%)等。氧化产物中相比于环内的C=C键,更集中于烯丙基团上,并且二级碳氢烯丙基团的产物选择性明显要高于一级碳氢烯丙基团的产物。β-蒎烯主要的氧化产物有2,10环氧蒎烷(0.79%)、松香芹酮(4.06%)、反式松香芹醇(4.51%)、桃金娘烯醛(7.37%)、桃金娘烯醇(9.28%)等。与α-蒎烯不同,β-蒎烯的氧化产物相较于烯丙基团,更集中于双键上。(5)α-蒎烯和β-蒎烯混合体系的氧化竞争反应研究利用α-蒎烯和β-蒎烯混合体系氧化实验中二者的相对含量以及过氧化物的浓度变化,考察α-蒎烯和β-蒎烯与氧气氧化的相对反应活性(α-蒎烯反应量/β-蒎烯反应量)=Q,发现Q值均小于1,且大小与温度有关。另外,在不同n(α-蒎烯/β-蒎烯)比例实验中,β-蒎烯过量混合实验的过氧化值最大(β-蒎烯过量>(α-蒎烯与β-蒎烯等摩尔)>α-蒎烯过量),实验结果表明,β-蒎烯与氧气的反应活性高于α-蒎烯。

任小玲[3](2018)在《桉叶精油抑菌性能及其微胶囊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桉叶精油(Eucalyptus essential oil,EEO)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安全性高,具有广谱抑菌性,但桉叶精油稳定性差,易氧化易挥发,不耐储藏,因此限制了其在食品、药品和其他领域的应用。微胶囊技术可解决上述问题,但微胶囊化后的桉叶精油只能以气态分子形式挥发到空间中发挥作用,环境温度及氧气对桉叶精油空间抑菌效果的影响,微胶囊化后桉叶精油如何释放等问题尚缺乏研究。故本文研究了桉叶精油气相扩散抑菌性能及成分,探究了温度和氧气对桉叶精油成分及抑菌活性的影响。以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为壁材制备了桉叶精油微胶囊,优化了桉叶精油微胶囊化工艺,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桉叶精油微胶囊的缓释性能,以期为桉叶精油的储藏及应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桉叶精油气相扩散抑菌性能及成分研究。桉叶精油在气相扩散方式下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较好,对黑曲霉抑制作用稍差;气相扩散时桉叶精油对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0.0450.36 mg/m L)显着低于液相(4.518.0 mg/m L)和固相(4.518.0 mg/m L);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测试结果表明,桉叶精油与挥发至空间中的气相桉叶精油均以萜烯类和醇类物质为主,气相桉叶精油的抑菌活性与α-蒎烯、右旋柠檬烯、3-蒈烯、异松油烯和月桂烯等单萜物质有关。(2)温度和氧气对桉叶精油抑菌性能及成分的影响。经三种不同方式(高温通空气、高温通氮气和常温通空气处理)处理后的桉叶精油的主要成分与原桉叶精油一致,均以萜烯类和醇类物质为主,抑菌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和氧气并未对桉叶精油的抑菌性能造成太大影响,即经三种方式处理后的桉叶精油的气相MIC值均与原桉叶精油的比较接近;高温通空气处理的桉叶精油(文中用混合油表述)出现明显分层,上层油与混合油的主要成分均以萜烯类和醇类物质为主,下层油则以醇类和酮类物质为主,抑菌实验结果表明,上层油的气相MIC值稍小于原桉叶精油,下层油的气相MIC值大于原桉叶精油。(3)桉叶精油微胶囊化工艺优化及结构表征。桉叶精油微胶囊化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包埋温度40℃,包埋时间1.5 h,壁芯比8:1,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微胶囊包埋率为70.33%,收率为86.27%。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桉叶精油微胶囊表面为几近光滑的平行四边形立体结构,激光散射结果显示微胶囊粒径范围为4.030μm,红外光谱验证了微胶囊的成功制备,差示扫描量热和热重分析结果表明,微胶囊化可以提高桉叶精油的稳定性,延缓桉叶精油的挥发。(4)桉叶精油微胶囊缓释性能研究。利用零级动力学模型、一级动力学模型和Avrami’s方程分析桉叶精油微胶囊缓释机理,结果表明Avrami’s方程与微胶囊的保留率曲线拟合度更高,更适于分析微胶囊的释放过程。基于Avrami’s方程的缓释结果表明升温有利于微胶囊中桉叶精油的释放,环境相对湿度的增加会加快微胶囊中桉叶精油的释放,储藏时间缓释结果表明,微胶囊化后桉叶精油的挥发受到显着抑制。三种情况下的缓释参数n值均介于0.51.0之间,说明其释放反应介于一级反应动力学与扩散限制动力学之间。高温稳定性实验揭示微胶囊化后β-CD保护了桉叶精油,提高了桉叶精油的热稳定性。微胶囊中桉叶精油的适时释放可通过改变温度、湿度和时间来实现,这为桉叶精油微胶囊的合理储藏及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献力,黄铎云,段文贵,林桂汕,陈智聪[4](2016)在《N-[p-(取代氨基磺酰基)苯基]-α-龙脑烯酸酰胺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文中研究表明以α-蒎烯为原料,经环氧化和催化异构得到α-龙脑烯醛,再经氧化反应得到α-龙脑烯酸,进一步反应制得α-龙脑烯酸酰氯,然后与磺胺类化合物发生N-酰化反应,以32.8%78.1%的收率合成了8个N-[4-(N-取代氨磺酰基)苯基]-α-龙脑烯酸酰胺化合物Ⅵ(ah)。采用FTIR、1HNMR、13CNMR和ESI-MS对目标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50μg/m L下,目标化合物均显示了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N-[p-(噻唑-2-基)氨基磺酰基苯基]-α-龙脑烯酸酰胺(Ⅵe)对小麦赤霉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1.3%和68.0%。

殷宪龙,段文贵,林桂汕,陈乃源,马媛,陈智聪[5](2016)在《新型α-龙脑烯醛基噻二唑-膦酸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α-蒎烯为原料,经环氧化和催化异构反应得α-龙脑烯醛(3);3与氨基硫脲反应制得α-龙脑烯醛基缩氨基硫脲,再环合生成α-龙脑烯醛基噻二唑,最后将其与亚磷酸三苯酯和一系列醛通过类Mannich反应合成了11个新型α-龙脑烯醛基噻二唑-膦酸酯化合物(6a6k),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ESI-MS表征。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用药量为50μg·m L-1时,6b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率为60.5%。

黄铎云,段文贵,林桂汕,白雪,肖昊,杨章旗[6](2016)在《2-取代酰氨基-5-(α-龙脑烯醛基)-1,3,4-噻二唑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α-蒎烯为原料,先经环氧化和催化异构得到α-龙脑烯醛,再与氨基硫脲反应得到α-龙脑烯醛基缩氨基硫脲,然后环合生成α-龙脑烯醛基噻二唑,最后将其与一系列酰氯发生N-酰化反应,合成得到1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2-取代酰氨基-5-(α-龙脑烯醛基)-1,3,4-噻二唑化合物(6a6l)。通过FT-IR、1H NMR、13 C NMR和ESI-MS对12个目标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并对目标产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试。抑菌活性测试表明:在50 mg/L质量浓度下,目标化合物对5种供试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部分目标化合物的抑菌活性与商品抑菌剂嘧菌酯相近,甚至超过嘧菌酯,其中目标化合物6j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菌率达94.4%,6h对苹果轮纹病菌(Physalospora piricola)的抑菌率达97.7%。

黄铎云[7](2015)在《α-龙脑烯醛基噻二唑-酰胺和酰胺-磺酰胺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α-蒎烯是我国的天然优势生物质资源,将其进行环氧化和催化异构可得到α-龙脑烯醛。α-龙脑烯醛衍生物显示一定的生物活性。通过对α-龙脑烯醛分子结构的修饰可以合成多种生物活性衍生物。本文先将α-蒎烯转化为α-龙脑烯醛,然后通过α-龙脑烯醛醛基的改性反应,将1,3,4-噻二唑、酰胺和磺酰胺等生物活性基团引入到α-龙脑烯醛分子骨架中去,设计并合成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的2-取代酰氨基-5-α-龙脑烯醛基-1,3,4-噻二唑和N-(4-取代氨基磺酰基)苯基-α-龙脑烯酸酰胺两类新型α-龙脑烯醛衍生物,为α-蒎烯的改性和深度利用提供新的途径。本文以α-蒎烯为原料,先经环氧化和催化异构得到α-龙脑烯醛3,3与氨基硫脲反应得到α-龙脑烯醛基缩氨基硫脲4,然后环合生成α-龙脑烯醛基噻二唑5,最后与系列酰氯发生N-酰化反应,合成得到十二个新型的2-取代酰氨基-5-α-龙脑烯醛基-1,3,4-噻二唑6a-61。此外,先将3氧化为α-龙脑烯酸7,再将7转化为α-龙脑烯酸酰氯8,通过8与磺胺类化合物发生N-酰化反应,合成得到八个新型的N-(4-取代氨基磺酰基)苯基-α-龙脑烯酸酰胺9a-9h。利用ESI-MS、FT-IR、1HNMR和13CNMR等多种波谱分析手段对目标化合物6和9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离体法测试了目标产物6a-6l和9a-9h对黄瓜枯萎病菌、花生褐斑病菌、苹果轮纹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活性。发现在50μg·mL-1的浓度下,化合物6b(R=ClCH2)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率高达97.7%(活性级别为A级),优于阳性对照嘧菌酯。化合物6c(R=CH2CH3)和6a(R=CH3)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率分别高达94.4%和91.3%(活性级别均为A级),前者优于而后者等于阳性对照嘧菌酯。该三个化合物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先导化合物。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9对供试病菌一定的抑制活性。采用稗草小杯法和油菜平皿法测试了目标产物6a-61和9a-9h的除草活性。发现在浓度为100 μg·mL-1时,大多数化合物6和少数化合物9对油菜胚根生长表现出弱的抑制活性,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6和9对稗草的幼苗生长几乎没有抑制活性。

胡建华,韩嘉,李倩茹,刘涛[8](2014)在《α-蒎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综合利用》文中提出我国具有丰富的α-蒎烯资源,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双环结构和较好的反应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中的各个方面,可用以合成香料、杀虫增效剂、驱避剂、拒食剂、阻燃剂、甜味剂、引诱剂及功能材料等。随着人们对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α-蒎烯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肖毅[9](2010)在《基于钒催化剂的绿色氧化及相关串联反应研究》文中认为氧化反应是精细化学品生产中最重要的一类反应。由于计量重金属氧化剂等的使用以及氧化难以控制的特点,氧化过程也成为了导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H2O2和分子氧是理想的氧化剂,反应后生成对环境无害的水。因此,以H2O2或分子氧作为绿色氧化剂探索高效、高选择性的绿色催化氧化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钒是常见氧化催化剂的重要组分,也是卤代过氧化物酶(Vanadium haloperoxidases)的中心元素,可以利用H2O2或分子氧实现温和条件下的选择氧化;由于高价态V5+半径小、正电荷密度高而显强Lewis酸性,因而钒还是一种潜在的氧化还原-Lewis酸双功能催化剂。本论文结合钒利用H2O2和分子氧作为绿色氧化剂进行的特征性反应以及钒作为潜在的氧化还原-Lewis酸双功能催化剂的性质来设计基于钒催化剂的绿色氧化及相关串联反应,运用1H NMR、13C NMR、UV-Vis、FT-IR、GC-MS、XRD、ICP等分析表征技术与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以来自可再生资源的茴香脑、异丁香酚、α-蒎烯、乳酸乙酯以及苯乙烯、四氢萘、乙酰丙酮等底物为模型分子系统研究了各种不同酸碱配位环境中的钒配合物和多相钒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的选择性双键氧化、烯丙位氧化、氧化脱氢及绿色串联反应性能,建立了基于钒催化剂的特征性绿色催化氧化体系,选择性地合成了结构新颖的多羰基类化合物,丰富了钒催化剂的多功能催化作用及仿生化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成果。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基于芳香羧酸所特有的对H2O2的稳定作用及在烯烃H2O2氧化中的增效作用,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芳香羧酸氧钒配合物催化剂用于茴香脑温和条件下的催化氧化。考察了配体性质、反应介质参数及时间等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得到了优化的氧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具有配位能力与酸碱调节作用的多功能DMF分子作为辅助碱,能够灵敏地调控芳香羧酸氧钒配合物的催化性能,这为设计高效、高选择性的钒配合物催化体系提供了新的途径。在原料完全转化时,目标产物选择性高达90%,而且H2O2利用率高。我们还通过UV-Vis、FT-IR等光谱表征手段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2)以甘油作为还原剂,以V2O5为钒源,以邻苯二甲酸二钠作为掺杂组分制备了芳香羧酸根杂化的钒催化剂并用于催化异厂香酚的H2O2氧化,以CH3COCH3-DMF(20% v/v)为反应介质,当异丁香酚:H2O2=1:2 (mol/mol),20℃反应4 h,异丁香酚的转化率和香草醛的选择性分别为87.3%及89.4%。3)用微波固相法制备了系列改性活性炭负载的钒催化剂,系统考察了其在苯乙烯的H2O2氧化生成苯甲醛中的反应性能。实验表明,载体的不同改性方式及负载条件对苯乙烯有效转化有重要影响。以50%H2O2为氧化剂改性所得活性炭载体经微波辐射所制得的催化剂V-30%/ACO-1具有较优越的性能:当苯乙烯转化完全时,苯甲醛的选择性为87.2%,催化剂重复使用3次,依然保持较好的催化性能。4)以乙酰丙酮氧钒作为双功能催化剂,探索出了在温和条件下H2O2氧化α-蒎烯一步生成主产物龙脑烯醛的反应,实现了可再生资源α-蒎烯的环境友好转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20℃在丙酮溶剂中反应6 h后,α-蒎烯转化率可达73.0%,主要产物龙脑烯醛和马鞭草烯酮的选择性分别为47.2%和13.2%。5)用V2O5-H2O2催化体系系统考察了四氢萘的烯丙位氧化得到四氢萘酮。当四氢萘:H2O2=1:2 (mol/mol),40℃反应24 h,四氢萘转化率为28.5%,所得α-四氢萘酮的选择性为92.5%,此方法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高,如进一步提高其转化率,则具有工业化的应用前景。6)以8-羟基喹啉氧钒系列配合物为催化剂,以分子氧为氧源,探索了乙酰丙酮在温和条件下经过裂解-加成-氧化脱氢串联反应选择性地转化为结构新颖的多羰基化合物。80℃反应24 h,乙酰丙酮转化率为60.6%,所得目标产物产率为53.5%。反应的过程经DFT计算,符合协同自由基机理。7)在1 atm,80℃的温和条件F以分子氧作氧化剂,用氧化改性活性炭为载体制备的具有较高比表面积的多相氧钒VOS4/ACO(VO/ACO)催化氧化乳酸乙酯高选择性地合成了丙酮酸乙酯,乳酸乙酯转化率为100%时,丙酮酸乙酯选择性:达95.2%。催化剂经处理后可重复使用。

杨益琴,唐年华,刘兵,王鉴兰,王石发,谷文,陈华成[10](2010)在《α—蒎烯合成N—烷基—N—(α—龙脑烯基)乙酰胺类化合物及香气特征》文中研究说明以α-蒎烯为原料合成了系列新型的N-烷基-N-(α-龙脑烯基)乙酰胺类芳香化合物,并探索了氮原子上取代基的不同结构与产物香气间的构效关系。α-蒎烯经环氧化得到2,3-环氧蒎烷,再经催化异构化反应得到α-龙脑烯醛;α-龙脑烯醛与伯胺缩合、NaBH4选择性还原得到N-烷基-α-龙脑烯胺,再经乙酰化后得到N-烷基-N-(α-龙脑烯基)乙酰胺类化合物。采用1H-NMR、13C-NMR、FT-IR、MS等对合成酰胺类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对合成产物的香气特征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N-正丁基-N-(α-龙脑烯基)乙酰胺和N-叔丁基-N-(α-龙脑烯基)乙酰胺具有良好的香气特征,作为新型芳香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

二、用作香料的龙脑烯醛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作香料的龙脑烯醛衍生物(论文提纲范文)

(1)两亲介孔材料负载非贵金属催化α-蒎烯环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α-蒎烯环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1.1.1 α-蒎烯概述
        1.1.2 2,3-环氧蒎烷的应用
        1.1.3 2,3-环氧蒎烷的合成方法
    1.2 两亲性纳米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2.1 介孔氧化硅表面改性
        1.2.2 介孔有机硅
        1.2.3 多孔碳
        1.2.4 碳-无机氧化物复合材料
        1.2.5 Janus型材料
    1.3 选题目的及意义
2 两亲性核壳材料TS-1@Si/C催化 H_2O_2环氧化 α-蒎烯反应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TS-1 分子筛的制备
        2.2.4 两亲性TS-1@Si/C催化剂的制备
        2.2.5 两亲性纳米催化剂TS-1@Si/C催化α-蒎烯环氧化反应
        2.2.6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
        2.2.7 产物的定量分析
        2.2.8 催化剂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制备工艺的优化及其表征
        2.3.2 催化α-蒎烯环氧化工艺的优化
        2.3.3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
        2.3.4 α-蒎烯环氧化反应机理探讨
    2.4 本章小结
3 两亲性中空介孔Mn-N_xC@m SiO_2催化 H_2O_2环氧化 α-蒎烯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N_xC@m SiO_2载体的制备
        3.2.4 两亲性M-N_xC@m SiO_2催化剂的制备
        3.2.5 两亲性纳米催化剂M-N_xC@SiO_2催化α-蒎烯环氧化反应
        3.2.6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
        3.2.7 产物的定量分析
        3.2.8 催化剂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制备条件的优化及表征
        3.3.2 α-蒎烯环氧化工艺的优化
        3.3.3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
        3.3.4 Mn-N_xC@m SiO_2催化α-蒎烯环氧化反应机理探讨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α-蒎烯和β-蒎烯氧气氧化特性及其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α-蒎烯的理化性质及应用
    1.2 β-蒎烯的理化性质及应用
    1.3 α-蒎烯和β-蒎烯的氧化反应
    1.4 有机化合物的自动氧化
        1.4.1 自动氧化机理
        1.4.2 过氧化物的稳定性
    1.5 有机过氧化物的生成与分析方法
        1.5.1 有机过氧化物的生成与应用
        1.5.2 有机过氧化物的分析方法
    1.6 压力容器试验与安全性评价
    1.7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7.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7.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α-蒎烯氧化反应特性与产物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小型压力密闭容器的设计
        2.2.2 过氧化物分析
        2.2.3 薄层层析法(TLC)
        2.2.4 常压下α-蒎烯的氧化实验
        2.2.5 加压下α-蒎烯的氧化实验
        2.2.6 α-蒎烯氧化产物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α-蒎烯氧化的过氧化物生成
        2.3.2 α-蒎烯过氧化物的TLC分析
        2.3.3 α-蒎烯在MCPVT中的温度和压力行为
        2.3.4 反应温度和压力对α-蒎烯氧化产物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β-蒎烯氧化反应特性与产物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过氧化物分析
        3.2.2 薄层层析法(TLC)
        3.2.3 常压下β-蒎烯的氧化实验
        3.2.4 加压下β-蒎烯的氧化实验
        3.2.5 β-蒎烯氧化产物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β-蒎烯过氧化物的生成
        3.3.2 β-蒎烯过氧化物的TLC分析
        3.3.3 β-蒎烯在MCPVT中的温度和压力行为
        3.3.4 反应温度和压力对β-蒎烯氧化产物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α-蒎烯和β-蒎烯混合体系氧化竞争反应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α-蒎烯和β-蒎烯混合物体系的氧化反应
        4.2.2 过氧化物的碘量法分析
        4.2.3 α-蒎烯和β-蒎烯含量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温度和时间对混合物相对含量的影响
        4.3.2 α-蒎烯和β-蒎烯混合体系的过氧化值
        4.3.3 不同物质的量比的混合物体系的过氧化值
        4.3.4 在空气中α-蒎烯和β-蒎烯混合体系的氧化反应
        4.3.5 混合体系的氧化反应产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桉叶精油抑菌性能及其微胶囊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植物精油
    1.2 桉叶精油
        1.2.1 桉叶精油化学成分
        1.2.2 桉叶精油抑菌性能
        1.2.3 桉叶精油的应用
        1.2.4 桉叶精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3 植物精油微胶囊
        1.3.1 植物精油微胶囊化的意义
        1.3.2 植物精油微胶囊的壁材
        1.3.3 植物精油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1.3.4 微胶囊缓释
        1.3.5 植物精油微胶囊在食品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桉叶精油气相扩散抑菌活性及成分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菌悬液的制备
        2.3.2 含菌平板的制备
        2.3.3 气相扩散抑菌实验
        2.3.4 液相扩散抑菌实验
        2.3.5 固相扩散抑菌实验
        2.3.6 桉叶精油成分测试
        2.3.7 气相桉叶精油成分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抑菌圈测定结果与讨论
        2.4.2 MIC值测定结果与讨论
        2.4.3 桉叶精油成分测试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3.温度和氧气对桉叶精油抑菌性能及成分的影响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装置示意图
        3.3.2 储存稳定性实验
        3.3.3 桉叶精油成分测试
        3.3.4 抑菌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处理后桉叶精油表观结果与讨论
        3.4.2 成分测试结果
        3.4.3 抑菌实验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桉叶精油微胶囊化工艺优化及结构表征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桉叶精油微胶囊的制备
        4.3.2 桉叶精油微胶囊包埋油含量的测定
        4.3.3 微胶囊包埋效果的测定
        4.3.4 单因素实验
        4.3.5 正交实验
        4.3.6 桉叶精油微胶囊结构表征
        4.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桉叶精油的最大吸收波长及标准曲线
        4.4.2 桉叶精油微胶囊SEM结果与讨论
        4.4.3 桉叶精油微胶囊粒度测定结果与讨论
        4.4.4 桉叶精油微胶囊的红外光谱表征结果与讨论
        4.4.5 桉叶精油微胶囊热重及差示扫描量热测试结果与讨论
        4.4.6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4.4.7 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桉叶精油微胶囊缓释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和仪器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桉叶精油微胶囊包埋油含量的测定
        5.3.2 桉叶精油微胶囊在不同环境下的缓释实验
        5.3.3 桉叶精油微胶囊缓释机理研究
        5.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5 桉叶精油微胶囊在不同温度下的缓释实验结果与讨论
        5.4.6 桉叶精油微胶囊在不同湿度下的缓释实验结果与讨论
        5.4.7 桉叶精油微胶囊储存时间缓释实验实验结果与讨论
        5.4.8 高温稳定性实验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N-[p-(取代氨基磺酰基)苯基]-α-龙脑烯酸酰胺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合成方法
        1.2.1 α-龙脑烯醛(Ⅲ)的制备
        1.2.2 α-龙脑烯酸(Ⅳ)的制备
        1.2.3 α-龙脑烯酸酰氯(Ⅴ)的合成
        1.2.4 α-龙脑烯醛基酰胺磺酰胺化合物Ⅵ(a~h)的合成
    1.3 目标产物Ⅵ(a~h)的抑菌活性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目标产物Ⅵ(a~h)的合成方法
    2.2 目标产物Ⅵ(a~h)的表征
    2.3 目标产物Ⅵ(a~h)的抑菌活性
3 结论

(5)新型α-龙脑烯醛基噻二唑-膦酸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部分
    1.1仪器与试剂
    1.2合成
        (1)6a~6k的合成(以6a为例)
    1.3抑菌活性测试
2结果与讨论
    2.1表征
    2.2抑菌活性
3结论

(6)2-取代酰氨基-5-(α-龙脑烯醛基)-1,3,4-噻二唑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 1 原料、试剂与仪器
    1. 2 合成路线
    1. 3 中间产物的合成
        1.3.1α-龙脑烯醛(3)的合成
        1.3.2α-龙脑烯醛基缩氨基硫脲(4)的合成
    1. 4 目标产物( 6a~6l) 的合成
    1. 5 结构表征
    1. 6 目标化合物的抑菌活性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 1 中间体4 和5 的表征
    2.2目标产物6的表征
    2.3抑菌活性测试结果
3 结论

(7)α-龙脑烯醛基噻二唑-酰胺和酰胺-磺酰胺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α-龙脑烯醛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2 1,3,4-噻二唑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1 除草活性
        1.2.2 杀虫活性
        1.2.3 抑菌活性
        1.2.4 抗病毒活性
        1.2.5 抗癌活性
        1.2.6 其他活性
    1.3 酰胺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3.1 抑菌活性
        1.3.2 除草活性
        1.3.3 杀虫活性
        1.3.4 抗病毒活性
        1.3.5 抗癌活性
        1.3.6 其他活性
    1.4 磺酰胺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4.1 抑菌活性
        1.4.2 除草活性
        1.4.3 抗癌活性
        1.4.4 抗病毒活性
        1.4.5 其他活性
    1.5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2-取代酰胺基-5-α-龙脑烯醛基-1,3,4-噻二唑的合成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2 合成路线
        2.2.3 α-龙脑烯醛3的制备
        2.2.4 α-龙脑烯醛基缩氨基硫脲4的制备
        2.2.5 α-龙脑烯醛基噻二唑5的制备
        2.2.6 目标产物6的合成
        2.2.7 目标产物6的分析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目标产物6合成条件的初步探讨
        2.3.2 目标产物6的表征
        2.3.3 目标产物6的波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4-取代氨基磺酰基)苯基-α-龙脑烯酸酰胺的合成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3.2.2 合成路线
        3.2.3 α-龙脑烯醛3的制备
        3.2.4 α-龙脑烯酸7的制备
        3.2.5 α-龙脑烯酸酰氯8的制备
        3.2.6 目标产物9的合成
        3.2.7 目标产物9的分析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目标产物9合成条件的初步探讨
        3.3.2 目标产物9的表征
        3.3.3 目标产物9的波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活性测试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抑菌活性测试
        4.2.2 除草活性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抑菌活性测试结果及分析
        4.3.2 除草活性测试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化合物的谱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α-蒎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合成香料
    1.1 四元环类香料
    1.2五元环类香料
    1.3 六元环类香料
        1.3.1松油醇及其衍生物
        1.3.2 伞花烃衍生物
    1.4 多环类香料
        1.4.1 α-松油烯衍生物
        1.4.2 桃金娘烯醛衍生物
    1.5 开链类香料
2 合成杀虫增效剂
3 合成驱避剂
4 合成拒食剂
5 结语

(9)基于钒催化剂的绿色氧化及相关串联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化学
        1.1.1 绿色化学的定义与发展
        1.1.2 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
    1.2 绿色催化氧化
        1.2.1 H_2O_2作氧化剂的绿色催化氧化
        1.2.2 分子氧(O_2)作氧化剂的绿色催化氧化
    1.3 串联反应与绿色合成
    1.4 钒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4.1 钒催化氧化体系
        1.4.2 钒作为Lewis酸时的催化作用
    1.5 论依据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芳香羧酸氧钒配合物催化的茴香脑选择氧化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及试剂
        2.2.2 催化剂制备
        2.2.3 催化剂表征
        2.2.4 催化剂性能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的光谱特征
        2.3.2 配体对茴香脑氧化的影响
        2.3.3 溶剂对茴香脑氧化的影响
        2.3.4 辅助碱对茴香脑氧化的影响
        2.3.5 反应时间对茴香脑氧化的影响
        2.3.6 茴香脑催化氧化反应机理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芳香羧酸掺杂的钒催化剂催化异丁香酚选择氧化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及试剂
        3.2.2 催化剂制备
        3.2.3 催化剂表征
        3.2.4 催化剂性能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钒催化剂的光谱特征
        3.3.2 钒催化剂对异丁香酚氧化的影响
        3.3.3 反应温度对异丁香酚氧化的影响
        3.3.4 反应介质对异丁香酚氧化的影响
        3.3.5 反应时间对异丁香酚氧化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活性炭负载的钒氧化物催化苯乙烯选择氧化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及试剂
        4.2.2 催化剂制备
        4.2.3 催化剂表征
        4.2.4 催化剂性能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V/ACO催化剂对苯乙烯氧化的影响
        4.3.2 溶剂对苯乙烯氧化的影响
        4.3.3 反应温度对苯乙烯氧化的影响
        4.3.4 反应时间对苯乙烯氧化的影响
        4.3.5 催化剂重复使用时的催化反应结果
        4.3.6 催化剂的光谱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乙酰丙酮氧钒催化氧化α-蒎烯一步转化成龙脑烯醛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及试剂
        5.2.2 催化剂制备
        5.2.3 催化剂性能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VO(acac)_2催化氧化α-蒎烯的产物分布特征
        5.3.2 溶剂种类对VO(acac)_2催化氧化α-蒎烯的影响
        5.3.3 反应温度对VO(acac)_2催化性能的影响
        5.3.4 催化剂用量对α-蒎烯催化氧化的影响
        5.3.5 反应时间对α-蒎烯催化氧化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钒化合物催化四氢萘选择氧化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及试剂
        6.2.2 催化剂制备
        6.2.3 催化剂表征
        6.2.4 催化剂性能评价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6.3.2 催化剂对四氢萘氧化的影响
        6.3.3 溶剂对V_2O_5催化四氢萘氧化的影响
        6.3.4 反应温度对V_2O_5催化四氢萘氧化的影响
        6.3.5 添加剂对V_2O_5催化四氢萘氧化的影响
        6.3.6 反应时间对V_2O_5催化四氢萘氧化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8-羟基喹啉氧钒催化的乙酰丙酮绿色串联反应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材料及试剂
        7.2.2 催化剂制备
        7.2.3 催化剂表征
        7.2.4 催化剂性能评价
        7.2.5 DFT理论计算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7.3.2 催化剂对乙酰丙酮串联反应的影响
        7.3.3 催化剂用量对乙酰丙酮串联反应的影响
        7.3.4 反应时间对乙酰丙酮串联反应的影响
        7.3.5 对苯二酚对乙酰丙酮串联反应的影响
        7.3.6 反应机理探讨
        7.3.7 目标产物1的结构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VOSO_4/活性炭在常压合成丙酮酸乙酯中的催化作用
    8.1 前言
    8.2 实验部分
        8.2.1 材料及试剂
        8.2.2 催化剂制备
        8.2.3 催化剂表征
        8.2.4 催化剂性能评价
    8.3 结果与讨论
        8.3.1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8.3.2 催化剂对乳酸乙酯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8.3.3 溶剂种类对乳酸乙酯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8.3.4 反应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8.3.5 催化剂用量对乳酸乙酯催化氧化的影响
        8.3.6 反应时间对乳酸乙酯催化氧化的影响
        8.3.7 催化剂重复使用时催化反应结果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I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图

(10)α—蒎烯合成N—烷基—N—(α—龙脑烯基)乙酰胺类化合物及香气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试剂和仪器
    1.2 2, 3--环氧蒎烷的制备
    1.3 α--龙脑烯醛的合成
    1.4 N-- (α--龙脑烯基) --N--烷基乙酰胺的合成
        1.4.1 N--乙基--N-- (α--龙脑烯基) 乙酰胺的合成
        1.4.2 N--正丙基--N-- (α--龙脑烯基) 乙酰胺的合成
        1.4.3 N--正丁基--N-- (α--龙脑烯基) 乙酰胺的合成
        1.4.4 N--叔丁基--N-- (α--龙脑烯基) 乙酰胺的合成
        1.4.5 N--环己基--N-- (α--龙脑烯基) 乙酰胺的合成
2 结果与讨论
3 结论

四、用作香料的龙脑烯醛衍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 [1]两亲介孔材料负载非贵金属催化α-蒎烯环氧化研究[D]. 邢晨.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2]α-蒎烯和β-蒎烯氧气氧化特性及其产物研究[D]. 卢贤锐. 广西大学, 2019(01)
  • [3]桉叶精油抑菌性能及其微胶囊化研究[D]. 任小玲.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4]N-[p-(取代氨基磺酰基)苯基]-α-龙脑烯酸酰胺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J]. 马献力,黄铎云,段文贵,林桂汕,陈智聪. 精细化工, 2016(10)
  • [5]新型α-龙脑烯醛基噻二唑-膦酸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J]. 殷宪龙,段文贵,林桂汕,陈乃源,马媛,陈智聪. 合成化学, 2016(09)
  • [6]2-取代酰氨基-5-(α-龙脑烯醛基)-1,3,4-噻二唑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J]. 黄铎云,段文贵,林桂汕,白雪,肖昊,杨章旗.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16(01)
  • [7]α-龙脑烯醛基噻二唑-酰胺和酰胺-磺酰胺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黄铎云. 广西大学, 2015(05)
  • [8]α-蒎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综合利用[J]. 胡建华,韩嘉,李倩茹,刘涛. 山东化工, 2014(06)
  • [9]基于钒催化剂的绿色氧化及相关串联反应研究[D]. 肖毅.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5)
  • [10]α—蒎烯合成N—烷基—N—(α—龙脑烯基)乙酰胺类化合物及香气特征[J]. 杨益琴,唐年华,刘兵,王鉴兰,王石发,谷文,陈华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0(02)

标签:;  ;  

用作香料的博尔霍尔醛衍生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