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郴州市第一医院爱婴医院创建前后产科院内感染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月竹[1](2021)在《母子健康APP在促进孕期保健知识知晓与服务利用的成本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母子健康APP和传统健康教育宣传方式,了解母子健康APP在知识知晓和服务利用的成本效果,为母子健康APP进一步推广和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渠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信息部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下的母子健康APP推广应用项目试点省份中的中部地区河南和西部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各2个县区作为研究现场。对研究地点的71家医疗机构进行母子健康APP改造、使用和宣传推广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实施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率)描述。对调查试点妇幼保健院中符合纳入标准的344名孕早期(≤13周)孕产妇按照选择队列中未坚持使用母子健康APP(未下载、使用不频繁或卸载)的孕产妇作为对照组和母子健康APP(下载使用)的孕产妇作为干预组,采用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母子健康APP干预后在促进孕期保健知识知晓与服务利用研究,定性资料运用小组访谈和个人深入访谈,定量资料干预组和对照组增长率变化比较运用χ2检验,组间通过倍差法进行实施效果分析。结合开发运营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成本基线调查估算结果,从孕期知识知晓和服务利用的角度,以1年为循环周期,从成本和效果两个维度评价每年1家医疗机构与传统健康教育干预方式相比,母子健康APP干预方式的成本和效果,并计算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同时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明确在成本下降的情况下对结果的影响。结果1.实施效果:46.0%的医疗机构增加了母子健康APP应用功能,32.2%的医疗机构引入母子健康APP健康教育内容,通过该母子健康APP进行信息互联互通平台搭建妇幼健康信息平台最高,占44.8%。85.9%的医疗机构进行母子健康APP宣传推广使用,新疆的宣传推广使用APP利用率(94.4%)高于河南(77.1%),宣传主要负责部门为保健科,占21.1%。服务对象认可度低(31.4%)成为未宣传推广使用母子健康APP最主要的原因。母子健康APP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对目前的内容和呈现形式是基本满意的。孕产妇对母子健康APP的下载使用率为47.2%,下载母子健康APP并且看过健康教育内容的用户占100%,干预后满意率从30.9%上升至53.6%。通过干预组与对照组知识知晓增长率前后比较发现,母子健康APP干预组增长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净效应使孕期知识知晓率增加1.806倍(2.502~14.797),综合分析发现母子健康APP的干预使孕期知识知晓率的可能性增加(P<0.05)。同样通过对比发现干预组与对照组孕期建册增长率前后比较发现,除孕产妇及丈夫民族为少数民族外,母子健康APP干预组增长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净效应使孕期建册率增加0.551倍(0.540~5.577),但干预净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2.成本效果:典型1家试点医疗机构每年孕产期传统健康教育投入成本的估算910,400.00元,每年母子健康APP开发和维护投入成本的估算466,853.00元。(1)知识知晓率的成本效果:与传统健康教育方式比较,每增加一个知识知晓率的单位,利用母子健康APP干预后会节省成本13,948.02元。(2)孕期建册率的成本效果:与传统健康教育方式比较,每增加一个孕期建册率的单位,利用母子健康APP干预会节省成本27,211.47元。(3)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将研究中所涉及的传统健康教育成本下降20%,母子健康APP成本下降40%(根据实际基线调查情况进行假设下降率),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发现结果趋势一致。结论由此可见与利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相比,利用母子健康APP对孕产妇孕期知识知晓和行为规范具有较高有效性,成本效果分析证实母子健康APP具有较高成本效果,母子健康APP新媒体方式的健康教育是更为经济的手段。因此,应加快增加母子健康APP应用的宣传推广和引入更多健康教育内容,完成信息互联互通平台的搭建,使母子健康APP的专业性和安全性的优势更好得到发挥,在疫情防控下进行更好的孕期健康管理。
卢璐[2](2021)在《“互联网+”背景下妇幼保健机构发展策略研究 ——以昆明市妇幼保健院为例》文中认为在企业化改革的大环境下,昆明市妇幼保健院也在向着企业单位的方向转型。昆明市妇幼保健院与通策医疗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9年前开始合作,于2011年11月5日签订《昆明市妇幼保健院与通策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建设生殖中心合作协议》,共同出资设立昆明市妇幼保健生殖医学医院有限公司,同年通策医疗投资有限公司对昆明市妇幼保健院投资3亿元进行分院的建设。在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在向企业转型这一过程中,如何加强市场收益和提升医疗资源的良性循环,是企业化改革的关键,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本文以昆明市妇幼保健院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国内妇幼保健和“互联网+”医疗的概念和作用。然后对国外妇幼保健发展现状和国外“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国外妇幼保健可看出:1、开展新的“互联网+”医疗模式,使医疗资源能够发挥更大效能,适应市场的扩大;2、扩大云端系统覆盖面,补充完善基层妇幼保健服务未能涵盖的部分;3、与其他产业进行网络连接,扩大产业业务范围。通过国外“互联网+”医疗可看出:1、应用“互联网+”对于复杂繁琐的诊疗流程进行简化和整合,可以节省很多医疗行业不必要的人力成本。2、利用“互联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可以节省大量的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3、通过“互联网+”医疗与其他产业进行非产权战略联盟,可以节省开展新业务的技术成本。再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昆明市妇幼保健院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通过SWOT分析发现传统的医疗模式下,昆明市妇幼保健院的局限性日渐凸显,无法满足妇幼群体保健市场的迅速增长,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加强市场收益和医疗资源提升的良性循环。最后,基于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和非产权战略联盟,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妇幼保健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和非产权战略联盟,改善就诊模式,扩展业务,加强营销和宣传,提高市场收益,促进市场收益和医疗资源提升的良性循环,使医院在企业化改革的道路上可持续发展。
余子媛[3](2019)在《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媒介母乳喂养信息特性对母乳喂养行为的影响》文中指出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和“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影响下,我国母婴家庭数量及人群总量稳步增长。对初生婴儿来说,母乳是天然的最佳食品,母乳喂养对母亲及宝宝的健康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据调查显示,我国婴儿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提升母乳喂养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利用健康信念模式,以广州地区孕产妇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及深度访谈法,分析不同媒介的母乳喂养信息对孕产妇母乳喂养信念及行为的影响,以期优化母乳喂养信息的传播方式,提高孕产妇对母乳喂养信息的信任度,提升母乳喂养率,促进母婴健康。经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本研究发现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研究表明,受访孕产妇普遍对母乳喂养持支持态度,而对不同媒介渠道提供的母乳喂养信息的信任度和充分度感知不同,会影响其母乳喂养信念和行为。其中,受访者的职业和收入对母乳喂信念的影响较大。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信息的感知有用性、自我效能、行动线索会对母乳喂养行为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而信息的感知严重性、感知障碍性会对母乳喂养行为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信息充分度、信任度均会对母乳喂养行为改变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因此,健康信念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孕产妇的母乳喂养行为,并对其母乳喂养行为进行预测。基于健康信念模式,孕产妇对母乳喂养信息获取、健康信念的形成是促进孕产妇母乳喂养行为的关键。要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孕产妇进行母乳喂养,需要提高传统媒体及医疗机构的母乳喂养信息传播力度,可与新媒体渠道相结合,规范和提高社交媒体母乳喂养信息的科学性,发挥各自优势。同时,应结合80、90后孕产妇的喜好,形成个性化的母乳喂养信息传播渠道,以保证孕产妇获得足够、充分的母乳喂养信息,提升母乳喂养信心,科学进行母乳喂养。
毛鹏远[4](2019)在《以“一体化”为导向的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国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正面临着“条块分割”与“碎片化”的处境,“断链式”、“碎片式”的卫生服务在管理体系、服务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导致不能有效的引导患者分层次就医,同时也降低了医疗服务整体效率和质量,卫生服务联合建设中的重重障碍已成为我国目前医疗卫生改革中亟待解决的瓶颈。为实现缓解老龄化加剧时段给社会发展带来的经济压力,刺激民众生育意愿的目的,生育政策在三年内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之后,生育率不升反降。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民众生育二孩的比例有所上升,但是一孩生育率持续降低,预想中的“补偿性生育高峰”并没有出现,尽管我国现已初步建立起妇幼保健机构三级诊疗体系,但对于急速增长的民众生育需求反应缓慢,尤其是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基层妇幼保健机构。根据研究内容的系统性特征,本文共分九章,第一章简述了国内外卫生服务提供研究现状;第二章从理论角度阐述了相关概念及应用;第三章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四章追溯了妇幼机构历史沿革与演进历程;第五章比较不同类型的妇幼保健机构运行机制;第六章提炼了妇幼保健服务协同特征与影响因素;第七章探讨了我国医联体的发展状况;第八章从操作层面分析三级妇幼保健机构间卫生服务提供协同体系缺失的制度归因,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一体化”理念下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协同体系的实施路径和模型框架;第九章关于本文的总结与展望,也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与研究不足。本文广泛搜集国内外与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的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分析并利用利益相关者维度分析,旨在完善基层妇幼卫生服务体系,为妇女提供均等化的保健服务,增强群众生育意愿,优化人口结构。本研究针对人口老龄化加剧时段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有利于人口结构调整的策略集,为政府部门制定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九章的篇幅总结了从宏观的医疗联合体国际发展形势深入至我国典型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发展模式,将人口结构调整的角度作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我国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的现实状况、缺失节点与优化路径,最终提出了构建以“一体化”为导向的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的研究模式,并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了研究不足,以资在后续的研究中得以改善,力求研究结论更加精准实用。基于Donabedian的结构——过程——结果三维度卫生项目评价框架,指导上述有关评价数据的调查搜集,并运用Topsis分析法基于归一化的原始数据矩阵,评价出高优指标和低优指标,并将所有指标趋同化分析确定实际协同效果或待选协同策略与理想解的距离和负理想解的距离,计算实际协同效果或待选协同策略与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最终通过计算结果综合对比分析三级妇幼保健机构间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缺失程度,筛选缺失关键节点、提出优化协同的干预清单,并设计出有利于人口结构调整的策略集,为政府部门制定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汪皎皎[5](2018)在《“进化中”的妇幼保健院孕产保健空间优化研究 ——以深圳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的经济、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发展的日益提高,社会对妇幼保健院的保健服务需求也进一步增强,全面二孩政策的开放使得孕产保健空间更加拥挤。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需求和进一步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国家政策提出应坚持“保健+临床”相结合的指导原则,强调以“大保健”的思维进行学科体系建设,打通保健部和临床部分别设置的部门格局,将按功能划分的服务体系转变为按人群划分——设立孕产保健部、妇女保健部、儿童保健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部四大业务部门。这些因素都促进着妇幼保健院发展和进化,发展和运行中的经验都需要对比和总结,妇幼保健院及其孕产保健服务空间的优化设计方向仍需探寻。本课题主要研究妇幼保健院孕产保健部的空间和环境,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妇幼保健院及孕产保健空间的基本设计内容进行研究文章总结了妇幼保健机构相关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对我国妇幼保健院的发展进化历程进行了概述,将其与综合医院及传统妇幼保健院进行对比,明确了新型妇幼保健院学科体系建设四大部制的业务发展体系,再从相关建设标准及使用者需求方面入手,总结孕产保健部门诊保健空间以及产科护理单元的设计要素。2、对深圳市几所典型妇幼保健院的孕产保健空间进行调研分析本文通过调研了解深圳几所典型妇幼保健院的学科体系建设情况,将已按四大部模式建设的新型妇幼保健院和还未进行学科体系建设的妇幼保健院从功能及科室布局、环境和流线、空间尺度等各方面的现状进行对比,总结其经验及孕产保健空间的基本空间类型和原始需求,分析其优缺点及问题症结,将其作为研究优化方向和结论的重要依据。3、对孕产保健空间设计的优化方向进行探索结合调研到的深圳典型妇幼保健院孕产保健空间的优缺点及主要矛盾,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对妇幼保健院孕产保健空间的优化设计提出自己的观点、探索相应的优化设计策略。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6](2017)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国卫办妇幼发[2017]4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建立完善转会诊和救治网络,提高救治能力和服务质量,保障救治服务的及时性和安全性,切实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加强母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卫妇幼发[2017]42号)要求,我委制定了《危重孕产妇
曹蕾[7](2017)在《剖宫产术后母婴同室产妇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剖宫产术后母婴同室产妇(以下简称产妇)睡眠质量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妇睡眠质量、心理状况及乳汁分泌的效果,为今后临床护理人员借助通讯平台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新思路。方法运用质性研究,对13名产妇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的深入访谈,用Colaizzi分析法分析资料,了解产妇的睡眠质量情况。采用自制睡眠质量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60名产妇进行调查,分析产妇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抽取92名产妇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产妇的睡眠情况、焦虑抑郁状况及乳汁分泌始动时间、乳汁分泌量和乳房胀痛发生率。结果1.提炼出5个主题:术后不适症状使产妇入睡困难、睡眠觉醒次数频繁使产妇连续性睡眠时间减少、长时间卧床使产妇睡眠效率降低、病房环境不适应使产妇睡眠维持困难、相关支持缺乏使产妇心理压力增加。2.(1)产妇PSQI评分为(9.84±2.62)分,其中125例(78.1%)产妇存在睡眠质量问题。(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PDS评分、SAS评分、乳房胀痛、夜间母乳喂养、夜间婴儿哭闹、切口或宫缩痛、产后褥汗、病房噪音、夜间护理操作或巡房及担心不能适应母亲角色10个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夜间母乳喂养、切口或宫缩痛、乳房胀痛、产后褥汗及担心不能适应母亲角色是影响产妇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3.综合护理干预后,试验组产妇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及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低于干预前(P<0.05);试验组产妇EP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低于干预前(P<0.05);试验组产妇乳汁分泌始动时间较对照组提前,两组产妇不同时间段(<24h、2448h、4872h)乳汁分泌例数、乳汁分泌量和乳房肿胀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剖宫产术后母婴同室产妇普遍存在睡眠质量问题。2.夜间母乳喂养、切口/宫缩痛、乳房胀痛、产后褥汗及担心不能适应母亲角色是影响剖宫产术后母婴同室产妇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3.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剖宫产术后母婴同室产妇的睡眠质量,缓解产后焦虑、抑郁情绪,提前乳汁分泌始动时间,促进乳汁分泌,减少乳房胀痛发生率,有利于母婴身心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泰尧[8](2014)在《2010-2012年上海市三家医院消毒效果监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上海市三家医院医护人员手卫生和医院环境消毒水平,及病原菌分布情况,评价医院消毒工作质量,发现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改进医院消毒措施和有效控制院内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本市三家医院,在2010至2012年期间每季度采样一次,采集医护人员手卫生、物体表面、手术室空气、口腔诊疗水、内窥镜、污水及压力蒸汽灭菌器等环节样本,分析其消毒合格率及影响因素,同时对样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结果:1.医护人员手卫生消毒效果共收集手卫生样本558件,总体合格率84.41%。其中外科手样本211件,合格率为93.84%;卫生手监测样品347件,合格率为78.67%。手术室医护人员外科手合格率高于卫生手(χ2=22.928,P<0.001)。手术室医护人员对手消毒时间在80秒至240秒之间,平均156秒。消毒时间不到120秒的监测样本合格率为90.00%,在120秒以上时的合格率为97.30%(χ2=4.845,P<0.05)。儿科病房、特需病房、护士站、ICU、产科病房卫生手合格率均在90%以上,门诊、口腔科、新生儿室的卫生手合格率较差。根据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不同发现,通过洗手的卫生手合格率为79.30%,通过消毒的卫生手合格率为77.50%;手卫生消毒时间超过60秒的卫生手合格率较高(£=4.483,P<0.05);选用一次性纸巾干手的卫生手合格率高于选择毛巾干手(χ2=11.191,P<0.01)。2.医院环境消毒效果三年收集监测样本共计1615件,合格率为72.38%,各年合格率逐年提高(χ2=24.18,P<0.01)。其中压力蒸汽灭菌器、污水的合格率最高,分别为100%和94.44%;合格率较差的环节是内窥镜、手术室空气和口腔诊疗水,合格率分别为54.10%、65.42%、66.01%。物体表面合格率为76.97%,其中ICU、外科病房、儿科病房物体表面合格率最低。门把手/扶手是物体表面合格率最低的采样对象。3.医院内分离病原菌分布2010至2012年中的所有监测样本中共发现病原菌95株,革兰阳性菌占24.2%;革兰阴性菌占75.8%。在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共检出率最高(7株);在革兰阴性菌中检出率最高的为大肠埃希菌(11株)。病原菌检出的科室集中在口腔科和病房。在不同采样对象中,桌面/台面、门把手/扶手的病原菌检出比例较高,分别为51.6%、25.8%。结论:1.医务人员外科手的合格率高于卫生手,延长洗手时间能够提高手卫生的合格率,选择一次性纸巾的干手方式也可以提高卫生手的合格率,卫生手合格率较低的科室应作为重点科室加强管理。2.上海市三年间三家监测点的医院消毒与灭菌总体合格率偏低,存在问题较多,口腔诊疗水、内窥镜、手术室空气等环节应予以重视。3.目前医院分离出的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针对病原菌分布的重点科室、重点环节加强清洁、消毒,以降低病原菌污染风险。
张菊[9](2013)在《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人力资源是21世纪企业组织的战略资源,是企业组织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管理的核心力量;而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2011年,我国卫生部印发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要以推进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为抓手,逐步建立完善护理岗位管理制度,加强护士队伍科学化管理,全面提升医院临床护理工作水平。作为临床护理队伍的核心力量,产科母婴同室病房的责任护士负责产妇和新生儿护理,其岗位胜任力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母婴护理的效果,决定着产科护理服务的质量,也反映了护理队伍管理的水平。研究目的:本研究拟构建一套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的评价模型,用来描述、分析和评价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的岗位胜任力水平,并通过对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医院的母婴同室病房进行实证分析来验证该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找出影响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水平的相关因素。构建该评价模型的意义在于帮助护理管理者评价和了解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的岗位胜任力水平,为进行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的配置、培训、竞聘和使用等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内容和方法:在文献复习基础上,采用目的抽样法对上海市10家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医院24个产科病区的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了《上海市产科病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使用和评价情况调查表》和《上海市产科病区护理人员从业现况调查表》,了解产科病区设置现况,以及护理人员配置、使用和从业现况,为后续评价模型构建和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提供现实依据。以现况调查结果为依据,结合文献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对符合本研究主题的8位产科护理管理者和6位产科责任护士进行了半结构访谈。采用持续比较法进行内容分析,并结合国内相关政策,在严格遵循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初步拟定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模型的基本框架。为了筛选指标,借助德尔菲法进行2轮的专家咨询,对各指标进行5个等级的重要性评价(赋予相应的量化值5、4、3、2、1)。对第一轮专家反馈的意见进行综合分析后,对各级指标进行必要的增、减、删、修,再进行第二轮专家意见咨询,运用层次分析法获得各级指标的权重值,最终构建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的线性模型。本研究的主体方法是德尔菲法,专家的选择是影响德尔菲法成功的关键要素。因此,通过选定5个限定条件,确定咨询专家共15名。通过对专家的结构分析和权威程度分析,表明选择的咨询专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的质量控制效果主要通过计算应答率以及专家的协调系数等来反映。最后选择10家不同等级、不同类型医院的189位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验证性分析来评价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找出重要的影响因素,最终完成评价模型研究。结果:(1)通过现况调查,了解到目前产科病区设置的复杂性和母婴同室执行的多样性,产科护理人员配置结构的不合理、工作能力自我认知的水平不同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士的职业态度和满意度。(2)构建了由知识和经验、技能与能力和特征与品质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43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完成了指标量化。根据计算的权重结果建立的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的初步线性模型为:Y=0.425X1+0.384X2+0.191X3.X1=0.232X11+0.075X12+0.118X13;X2=0.148X21+0.047X22+0.053X23+0.048X24+0.045X25+0.043X26;X3=0.109X31+0.037X32+0.044X33.其中,Y表示综合评价得分;X1、X2、X3分别表示三个一级指标的评价得分;分别表示第1个一级指标下3个二级指标的单项得分;分别表示第2个一级指标下6个二级指标的单项得分;分别表示第3个一级指标下3个二级指标的单项得分;依此类推……(3)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进行实际的验证评价,通过对评价问卷进行的信度和效度分析,发现所构建的评价线性模型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4)在指标体系构建和验证研究基础上,进行了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与工作匹配认知水平的相关分析,结果提示两者在不同水平均有显着相关,且责任护士的年龄、专业、工作年限、个人生育史、是否为独生子女以及所在单位的等级和性质都是影响其岗位胜任力自我评价水平的显着因素。这些都为改善责任护士的岗位胜任力提供了建议。结论:本研究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构建出的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护理管理者评价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的岗位胜任力提供了一个系统、易操作的主观评价模型。由于研究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本研究只选择了自我评价这一形式,故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倚。下一步可以在已构建的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客观、他人评价的形式,对责任护士的岗位胜任力进行多角度的评价,为科学、全面、正确评价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的岗位胜任力提供一个科学的测评工具。
黎明[10](2012)在《医疗建筑中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NICU)的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新生儿重症监护是近代医学史上迅速发展的一个新领域。新生儿重症监护是一种综合性多学科救治模式,指对病情不稳定的危重新生儿给予持续护理、复杂的外科处置、连续的呼吸支持和其他较强的干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Unit,NICU)是危重新生儿进行集中监护、治疗和护理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国内各级综合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的新生儿病房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建设发展迅速,但快速发展带来的不规范、不均衡、不完善现象十分突出。目前国内有关NICU的分级管理和建设标准尚未完善,相关的建筑设计理论研究未成体系,因此研究和探讨NICU病区的建筑设计理论,用于指导NICU病区建设具有其迫切性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大型综合医院和妇儿专科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NICU病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与实践探寻NICU病区的合理设计的准则及普遍规律,是论文的研究目的。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整理和充实NICU病区建筑设计的基础研究资料和知识体系,为今后有关新生儿科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NICU病区)进一步系统建筑设计研究提供科学、有益的参考资料和设计建议,这是论文研究的意义。
二、郴州市第一医院爱婴医院创建前后产科院内感染监测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郴州市第一医院爱婴医院创建前后产科院内感染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母子健康APP在促进孕期保健知识知晓与服务利用的成本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语 |
一、研究背景 |
(一) 传统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形式 |
(二) 新媒体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形式 |
(三) 新媒体与传统形式健康教育的对比 |
(四) 孕产期健康教育的发展需求 |
(五) 经济学评价方法的应用 |
(六) 母子健康APP的建设与评估 |
(七)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内容 |
(一) 实施效果评估内容 |
(二) 成本效果评估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检索 |
(二) 母子健康APP开发运营机构调查 |
(三) 母子健康APP使用试点医疗机构调查 |
(四) 医疗机构相关人员调查 |
(五) 孕产妇调查 |
(六) 资料分析 |
(七) 数据分析 |
五、质量控制 |
六、医学伦理 |
七、技术路线图 |
八、结果 |
(一) 基本情况 |
(二) 实施效果 |
(三) 实施成本效果分析 |
九、讨论 |
(一) 母子健康APP广泛宣传推广影响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 |
(二) 母子健康APP对孕期知识知晓和行为规范具有较高有效性 |
(三) 与传统健康教育相比,母子健康APP具有较高成本效果 |
(四) 母子健康APP推广使用,知识知晓和行为规范具有较高成本效果 |
十、结论 |
十一、本研究的特色与局限性 |
(一) 研究特色 |
(二)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经济评价在孕产期新媒体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2)“互联网+”背景下妇幼保健机构发展策略研究 ——以昆明市妇幼保健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综合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非产权战略联盟和业务流程再造理论 |
一、非产权战略联盟 |
二、业务流程再造 |
第五节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一、技术路线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妇幼保健和“互联网+”医疗现状 |
第一节 国内妇幼保健现状 |
一、妇幼保健的概念 |
二、国内妇幼保健发展现状 |
第二节 国内“互联网+”医疗现状 |
一、“互联网+”医疗的概念 |
二、“互联网+”医疗的作用 |
第三章 国外妇幼保健和“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国外妇幼保健发展现状 |
一、发达国家妇幼保健现状 |
二、发展中国家妇幼保健现状 |
三、国外妇幼保健的启示 |
第二节 国外“互联网+”医疗的现状 |
一、国外“互联网+”医疗现状 |
二、国外“互联网+”医疗的小结 |
第四章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SWOT分析 |
第一节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简介 |
一、医院简介 |
二、医院发展现状 |
第二节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的优势分析 |
一、专业性强 |
二、医疗资源丰富 |
第三节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的劣势分析 |
一、覆盖地域局限 |
二、就诊模式耗时费力 |
第四节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面临的机遇 |
一、逐渐普及的健康意识 |
二、不断增大的市场需求 |
三、国家政策的辅助 |
第五节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面临的挑战 |
一、妇幼医疗机构竞争日益激烈 |
二、医患关系日益紧张 |
三、患者对医疗过程体验感的要求日益增高 |
第六节 妇幼保健SWOT综合分析表及总结 |
第五章 “互联网+”背景下妇幼保健机构发展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对内——业务流程再造 |
一、简化诊疗流程 |
二、加强远程会诊 |
三、完善妇幼电子档案 |
四、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
五、实现物力资源智能管控 |
六、构建妇幼保健医疗网模式 |
七、探索妇幼保健远程医疗模式 |
第二节 对外——非产权战略联盟 |
一、开展私人订制医疗服务 |
二、开展基于社会化营销的医疗服务和宣传 |
三、开展基于移动游戏的医疗服务 |
第三节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发展对策建议 |
一、对内——业务流程再造 |
二、对外——非产权战略联盟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媒介母乳喂养信息特性对母乳喂养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框架和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2 概念、理论与研究设计 |
2.1 概念界定 |
2.2 健康信念模式 |
2.3 研究设计 |
3 调查结果分析 |
3.1 受访孕产妇一般资料分析 |
3.2 受访孕产妇一般信息与母乳喂养态度交叉分析 |
3.3 受访孕产妇一般信息对母乳喂养行为影响交叉分析 |
3.4 受访孕产妇母乳喂养态度和信息需求情况分析 |
4 受访孕产妇对不同媒介的母乳喂养信息传播现状分析 |
4.1 受访孕产妇获取母乳喂养信息的渠道分析 |
4.2 受访孕产妇获取母乳喂养信息的信任度和充分度分析 |
4.3 受访孕产妇获取母乳喂养信息的来源和形式情况分析 |
5 验证研究假设 |
5.1 健康信念模式媒介母乳喂养信息各特性相关性分析 |
5.2 健康信念模式下母乳喂养行为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5.3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与建议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以“一体化”为导向的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研究现状和述评 |
2.1 研究现状 |
2.2 国内外关于“一体化”卫生服务研究动态 |
3 研究思路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 协同理论 |
1.1 基础理论 |
1.2 理论特征 |
2 基于文献计量学基础对于“服务协同”的分析研究 |
3 卫生服务提供协同 |
3.1 医疗机构卫生服务提供纵向协同模式 |
3.2 医疗机构卫生服务提供横向协同模式 |
3.3 跨医疗机构间服务提供协同模式 |
4 “服务协同”理论在其他领域中的运用 |
4.1 服务协同模式在图书资源领域运用 |
4.2 服务协同模式在经济领域中运用 |
4.3 服务联合模式在社会化服务管理领域中运用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
2 研究内容 |
2.1 基础理论研究 |
2.2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模式的现况调查和综合评价 |
2.3 深度分析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纵向卫生服务纵向整合缺失成因 |
3 研究目标 |
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5 研究方法 |
5.1 文献研究和宏观政策分析 |
5.2 现况研究 |
5.3 评价框架和Topsis综合评价法 |
5.4 统计方法 |
6 研究技术路线图(见图3) |
第四章 妇幼机构历史沿革与演进历程 |
1 我国“妇产科学”的演进史 |
1.1 中医妇科学的诞生 |
1.2“妇产科”发展进阶 |
2 专业妇产机构的产生 |
3 妇幼机构发展现状 |
3.1 妇幼保健机构接诊对象 |
3.2 妇幼保健机构科室设置 |
3.3 妇幼保健机构评审标准框架和内容 |
3.4 我国妇幼机构发展规模 |
4 妇幼保健机构规模统计 |
4.1 妇产(科)医院规模统计 |
4.2 妇幼保健院发展现况 |
4.3 儿童医院统计现况 |
5 妇女儿童保健服务发展现状 |
5.1 妇女保健服务提供现状 |
5.2 儿童保健服务提供现状 |
5.3 妇幼卫生事业发展趋势 |
6 全球妇幼卫生发展势态 |
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立与民营妇幼保健机构间比较 |
1 典型机构 |
1.1 公立妇幼保健机构样本—F医院 |
1.2 民营妇幼医疗机构样本—H医院 |
2 组织形式间的比较 |
2.1 F医院的组织结构 |
2.2 H医院的组织结构(见图17) |
2.3 F医院与H医院组织结构比较 |
3 信息与沟通机制比较 |
3.1 医院信息概述 |
3.2 F医院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 |
3.3 F医院信息传递的主要特点与问题 |
3.4 H医院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 |
3.5 H医院信息传递的主要特点与问题 |
3.6 F医院与H医院信息传递的总体比较 |
4 激励机制比较 |
4.1 F医院激励机制概况 |
4.2 H医院激励机制概况 |
4.3 F医院与H医院激励机制比较 |
5 组织文化比较 |
5.1 组织文化的主要构成 |
5.2 理想的组织文化——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 |
5.3 F医院的组织文化 |
5.4 H医院的组织文化 |
5.5 F医院与H医院组织文化建设比较 |
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妇幼保健卫生服务协同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
1 妇幼保健机构的性质 |
2 妇幼保健服务协同的意义 |
3 妇幼保健卫生服务协同的特征 |
3.1 以妇女儿童利益为核心 |
3.2 妇幼保健服务与临床卫生服务相结合 |
3.3 地域辐射半径制衡 |
3.4 妇幼保健机构考核标准特殊性 |
4 实证调查结果分析 |
4.1 资料来源 |
4.2 数据分析 |
4.3 统计方法 |
4.4 统计结果 |
5 影响妇幼保健卫生服务协同的因素 |
5.1 妇幼保健机构医务人员工作负担过重 |
5.2 高危妊娠因素增多 |
5.3 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
5.4 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偏低 |
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医疗服务联合体的模式分析与典型案例 |
1 医疗联合体的概念 |
2 医疗联合体的主要类型 |
2.1 紧密型医联体模式 |
2.2 半紧密型医联体模式 |
2.3 松散型医联体模式 |
3 我国典型的医联体案例 |
3.1 武汉医院“直管”模式 |
3.2 上海瑞金医院“重置”模式 |
3.3 镇江“医疗集团”模式 |
3.4 河南省“区域医联体”模式 |
4 国外医联体的典型案例 |
4.1 “守门人”制度—英国 |
4.2 ACO—美国 |
4.3 医疗服务集团—新加坡 |
5 研究述评 |
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妇幼保健机构联合体卫生服务协同模型框架研究 |
1 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需求研究 |
2 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效应研究 |
3 关于妇幼保健机构服务提供质量评价的研究 |
4 现实困境 |
4.1 生育新政下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面临严峻挑战 |
4.2 二级妇幼保健机构职能缺失致使顶层机构就诊压力过大 |
4.3 服务对象去基层就诊意愿不强 |
4.4 上级机构缺乏向下转诊的动力 |
5 关于“一体化”卫生服务研究进展 |
6 妇幼保健机构联合体系卫生服务协同模型框架 |
6.1 统一规划区域间医保结算政策 |
6.2 健全双向转诊通道 |
6.3 构建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平台 |
6.4 构建各利益相关主体间利益均衡机制 |
7 研究意义 |
8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1 研究创新 |
1.1 观点新颖 |
1.2 理论研究方法创新 |
1.3 综合评价方法运用创新 |
2 研究不足 |
2.1 文献检索存在瑕疵 |
2.2 研究设计不足 |
2.3 模型尚未完善 |
3 研究总结 |
4 研究展望 |
4.1 理论研究将不断深入 |
4.2 研究设计将更加全面 |
4.3 实证研究将持续进行 |
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攻读期间取得成果 |
附录 |
附件1 江苏省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状况研究访谈相关人员基本情况调查表 |
附件2 江苏省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状况研究医务人员情况问卷调查表 |
附件3 江苏省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状况研究就诊方问卷调查表 |
附件4 江苏省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状况研究访谈相关人员访谈提纲 |
(5)“进化中”的妇幼保健院孕产保健空间优化研究 ——以深圳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契机 |
1.1.2 妇幼保健机构面临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创新性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阐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建筑类型学理论 |
2.1.2 环境心理学理论 |
2.2 妇幼保健院概述 |
2.2.1 妇幼保健院的“进化”概况 |
2.2.2 妇幼保健院与综合医院的区别 |
2.2.3 新型妇幼与传统妇幼保健院的区别 |
2.2.4 新型妇幼保健院的总体布局 |
2.3 孕产保健中心概述 |
2.3.1 孕产保健部概述 |
2.3.2 孕产保健部的规模 |
2.3.3 孕产保健部组成分析 |
2.3.4 使用者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孕产保健空间设计的基本要素 |
3.1 功能分区和流线组织 |
3.1.1 功能分区 |
3.1.2 功能分区案例 |
3.1.3 就诊流线 |
3.1.4 门诊医护人员流线 |
3.2 门诊保健单元设计 |
3.2.1 门诊单元组合方式 |
3.2.2 候诊空间 |
3.2.3 产康单元 |
3.3 门诊保健用房设计 |
3.3.1 诊室 |
3.3.2 早孕建册中心 |
3.3.3 胎心监护室和吸氧室 |
3.3.4 孕妇学校 |
3.4 产科病区护理单元 |
3.4.1 功能分区 |
3.4.2 分娩中心 |
3.4.3 新生儿室 |
3.4.4 产休部 |
3.4.5 空间尺度 |
3.4.6 单元布局 |
3.4.7 案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深圳典型孕产保健空间的调查与分析 |
4.1 调研对象和目的 |
4.1.1 调研对象 |
4.1.2 调研目的 |
4.2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
4.2.1 基本情况 |
4.2.2 孕产保健空间布局 |
4.2.3 就诊流线 |
4.2.4 空间环境 |
4.3 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 |
4.3.1 基本情况 |
4.3.2 孕产保健空间布局 |
4.3.3 流线组织 |
4.3.4 空间环境 |
4.4 深圳市南山区妇幼保健院 |
4.4.1 基本情况 |
4.4.2 孕产保健空间布局 |
4.4.3 流线组织 |
4.4.4 空间环境 |
4.5 调研总结及优缺点分析 |
4.5.1 基于理论应用的总结 |
4.5.2 功能布局总结 |
4.5.3 设计亮点分析 |
4.5.4 存在问题和不足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妇幼保健院孕产空间优化方向探讨 |
5.1 布局及就医流程优化策略 |
5.1.1 功能空间重组 |
5.1.2 就医流程优化策略 |
5.2 诊疗空间及护理单元优化策略 |
5.2.1 诊区空间优化策略 |
5.2.2 护理单元优化策略 |
5.3 辅助用房优化 |
5.3.1 小型医技 |
5.3.2 孕妇学校 |
5.3.3 卫生间 |
5.4 环境优化策略 |
5.4.1 环境设计策略 |
5.4.2 声光色环境 |
第6章 总结与期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剖宫产术后母婴同室产妇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剖宫产术后母婴同室产妇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质性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二、调查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第二部分 综合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母婴同室产妇的效果评价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点 |
本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2010-2012年上海市三家医院消毒效果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医院内医护人员手卫生消毒效果 |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依据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果判定 |
1.4 质量控制 |
1.5 资料整理分析 |
2 结果 |
2.1 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情况 |
2.2 外科手 |
2.3 卫生手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医院环境消毒效果 |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依据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果判定 |
1.4 质量控制 |
1.5 资料整理分析 |
2 结果 |
2.1 医院环境基本情况 |
2.2 物体表面 |
2.3 手术室空气 |
2.4 口腔诊疗水 |
2.5 内窥镜 |
2.6 医院污水 |
2.7 压力蒸汽灭菌器 |
3 讨论 |
3.1 医院环境基本情况 |
3.2 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情况 |
3.3 手术室空气监测情况 |
3.4 口腔诊疗水监测 |
3.5 内窥镜监测 |
3.6 医院污水监测 |
3.7 压力蒸汽灭菌器监测 |
第三部分 医院内分离病原菌分布 |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依据 |
1.3 采样对象 |
1.4 采样方法 |
1.5 病原菌分离和鉴定 |
1.6 质量控制 |
1.7 资料整理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束语 |
1 结论 |
2 局限性 |
3 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产科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和应用的现况调查研究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 研究结果 |
四、 讨论 |
第三部分 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模型的初步构建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方法和步骤 |
四、 研究结果 |
五、 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模型框架的初步拟定 |
第四部分 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模型的论证:两轮专家咨询 |
一、 德尔菲法的介绍 |
二、 咨询问卷的编制及轮回 |
三、 指标权重系数的评分量化确定 |
四、 质量控制 |
五、 专家的选择 |
六、 统计学处理 |
七、 2 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的结果 |
八、 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模型的初步建立 |
第五部分 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模型的验证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方法与步骤 |
三、 结果与分析 |
四、 小结 |
讨论与总结 |
一、 构建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模型的意义 |
二、 评价模型构建过程的分析与讨论 |
三、 评价模型的应用与展望 |
四、 评价模型的局限性和改进 |
全文总结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医疗建筑中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NICU)的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释题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对象、方法和框架 |
1.3.1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相关研究叙述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5 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新生儿学及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概述 |
2.1 新生儿学与危重病医学 |
2.1.1 新生儿学 |
2.1.2 危重病医学 |
2.2 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 |
2.2.1 发展历史 |
2.2.2 服务对象 |
2.2.3 基本条件 |
2.2.4 组织管理 |
2.3 新生儿 |
2.3.1 新生儿分类 |
2.3.2 新生儿护理 |
2.3.3 高危新生儿 |
2.3.4 新生儿的人性化护理 |
2.4 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NICU)建筑设计基本要素及内容 |
3.1 新生儿科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NICU) |
3.1.1 新生儿病区的分级 |
3.1.2 NICU 病区的规模 |
3.1.3 NICU 病区的位置和其它医技部门的关系 |
3.2 NICU 病区的功能分区和流线组织 |
3.2.1 功能分区 |
3.2.2 流线组织 |
3.3 NICU 病区的功能单元设计 |
3.3.1 监护病房(III 级病房) |
3.3.2 恢复病房(II 级病房) |
3.3.3 隔离病房 |
3.3.4 家庭式病房 |
3.3.5 辅助用房 |
3.3.6 其他功能用房 |
3.4 NICU 病区的内部环境设计 |
3.4.1 病室的气候环境 |
3.4.2 装修界面设计 |
3.5 相关专业设计要求 |
3.5.1 净化空调系统 |
3.5.2 医用气体设施 |
3.5.3 给排水 |
3.5.4 电气 |
3.6 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典型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NICU)的调查和分析 |
4.1 典型医院 NICU 病区 |
4.1.1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
4.1.2 广州市儿童医院 |
4.1.3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番禺院区) |
4.1.4 东莞市中医院(新院) |
4.1.5 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
4.2 空间环境分析 |
4.2.1 规模及环境 |
4.2.2 功能分区 |
4.2.3 组织流线 |
4.3 人群行为分析 |
4.3.1 病人 |
4.3.2 医护人员 |
4.3.3 家属及探视人员 |
4.4 人性化设计分析 |
4.4.1 治疗监护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
4.4.2 医护后勤区的人性化设计 |
4.4.3 家属等候探视的人性化设计 |
4.5 优缺点及存在问题 |
4.5.1 符合要求方面 |
4.5.2 存在问题和不足 |
4.6 小结 |
第五章 新时期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NICU)的建筑设计方法探讨 |
5.1 NICU 病室的专业化设计 |
5.1.1 标准化、专业化、高效化的分级病房 |
5.1.2 病区选位布局合理 |
5.1.3 规模定位要适应医院要求,并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 |
5.1.4 流程设计紧贴医院感染的控制和管理 |
5.1.5 功能房间要根据临床专业要求设计 |
5.1.6 设计借鉴国外先进医疗护理理念 |
5.1.7 “前台”和“后台”要协调发展 |
5.2 NICU 设施高标准专业设计 |
5.2.1 洁净病房 |
5.2.2 负压病房 |
5.2.3 医疗配套设施 |
5.2.4 数字化信息系统建设 |
5.3 人性化设计 |
5.3.1 合理的医疗流线 |
5.3.2 满足使用者生理和心理要求的设计 |
5.3.3 系统的医疗环境 |
5.3.4 NICU 的人性化设计要点 |
5.4 小结 |
第六章 设计工程实践应用 |
6.1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 |
6.1.1 医院 NICU 病区概况 |
6.1.2 功能布局与流线设计 |
6.1.3 人性化设计 |
6.1.4 反馈意见和总结 |
6.2 云浮市人民医院易地新建工程 |
6.2.1 医院 NICU 概况 |
6.2.2 平面空间与流线设计 |
6.2.3 人性化设计 |
6.2.4 反馈意见和总结 |
6.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中国 109 家医院新生儿专业现状调查[J] |
附录二:中国儿科重症监护室近 10 年发展情况调查分析[J] |
附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四、郴州市第一医院爱婴医院创建前后产科院内感染监测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母子健康APP在促进孕期保健知识知晓与服务利用的成本效果分析[D]. 李月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互联网+”背景下妇幼保健机构发展策略研究 ——以昆明市妇幼保健院为例[D]. 卢璐.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媒介母乳喂养信息特性对母乳喂养行为的影响[D]. 余子媛. 暨南大学, 2019(04)
- [4]以“一体化”为导向的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服务提供协同模式研究[D]. 毛鹏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进化中”的妇幼保健院孕产保健空间优化研究 ——以深圳地区为例[D]. 汪皎皎. 深圳大学, 2018(01)
- [6]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的通知[J].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 2017(12)
- [7]剖宫产术后母婴同室产妇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研究[D]. 曹蕾.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 [8]2010-2012年上海市三家医院消毒效果监测分析[D]. 陈泰尧. 复旦大学, 2014(03)
- [9]产科母婴同室病房责任护士岗位胜任力评价模型的研究[D]. 张菊.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10]医疗建筑中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NICU)的建筑设计研究[D]. 黎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