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功能的提升与拓展——南京东路步行街改造背景研究

城市空间功能的提升与拓展——南京东路步行街改造背景研究

一、城市空间功能的提升与拓展──南京东路步行街改造背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何琳娜[1](2021)在《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设计研究 ——以西安市文明城区骡马市片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消费文化的渗透,城市中各类消费空间被生产出来,从传统的贸易集市到商业街再到购物综合体,商业空间的发展演变不断适应消费模式和人们需求的转变。近年来体验式消费和虚拟网络消费的兴起对实体商业发展造成威胁,原有的单一的购物商业空间向承载生活方式和社交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转变,现代步行商业街区应运而生,以其复合化的功能空间和开放包容的特性受到人们的青睐。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在商业和社交层面都有重要价值,具有使用、认知和审美等多种功能,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的界面空间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经历了近二十年高速增量发展,伴随城市扩张和城市化进程,商业体量规模也迅速增长,当下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区域改造更新和空间环境品质提升成为重要趋势。城市既有步行商业街面临消费模式转变、体验经济和线上网络购物等多方面冲击,呈现出空间和商业活力不足的衰落趋势,亟需对承载购物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商业步行街空间进行重新思考。西安骡马市步行商业街是明城区内重要的商业中心,从传统商业街发展到现代步行商业街,是地域文化的代表和城市记忆的载体。作为城市既有步行商业街的典型代表,受到当时设计理念的局限,在业态功能、空间组织和物质环境等多个层面都难以满足当下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针对其界面空间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具体的改造提升策略。本文是基于消费文化的背景,对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通过研究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设计的优秀案例,从规模组成、空间要素、物质要素和行为要素四个方面对比归纳其个性之中的共性,提炼总结出界面空间的设计原则和相应的策略手法。接下来针对骡马市步行商业街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梳理了其发展历程,分析其界面空间现状。对骡马市步行商业街界面空间的相关要素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基于心理活动的空间变量、基于行为活动的物质变量和步行行为活动变量三类数据,层层剖析目前商业活性的因应,综合评定骡马市步行商业街界面空间现状品质。最后结合案例研究,从功能、群体、单体和细部四个层面提出骡马市步行商业街界面空间优化策略,探索城市既有步行商业街优化升级、品质提升的有效路径,对城市商业空间的发展提供参考。

尹一淑[2](2020)在《基于空间绩效评价的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对比研究 ——以国内外典型大城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轨道交通对于当今大城市作用愈发凸显,是各大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比欧洲、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我国轨道交通建设时间较晚,在快速城市化建设中,站点地区出现了土地利用不合理、交通系统不完善、公共空间不协调等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从城市规划设计视角,基于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空间绩效评价,探究站点地区的规划建设差异,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梳理了有关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规划建设的相关理论与文献,总结欧美、亚洲的6个国家,9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发展历程,选取了国内10个站点地区、国外12个站点地区,共计22个典型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基本概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其次,基于“TOD”、“节点—场所”等理论构建站点地区空间绩效评价体系,确定交通绩效、社会绩效、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四个维度,最终形成18项评价指标构建的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空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站点地区本身特性及评价指标的客观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确定指标权重,计算样本站点的空间绩效值。之后,运用聚类分析法将22个站点地区空间绩效水平进行分级,根据聚类结果将站点地区空间绩效水平分为高绩效和低绩效2个类别,一共4个等级。结果表明,高绩效多为国外站点地区,国内站点地区普遍呈现低绩效。然后,从两个角度对站点地区进行对比研究。整体对比角度上,对22个样本站点从评价指标相关性和空间绩效值展开分析,总结了影响空间绩效水平的10个关键指标。分类对比角度上,基于因子分析法,从站点地区发展特征角度,将中心型站点分为高密就业导向型、商业混合导向型、公共活动导向型和潜力发展导向型4种类型,对前3类发展成熟的站点地区进行实例对比。从土地利用、开发强度、交通接驳、功能混合、公共空间等层面,对不同类型的国内外典型站点进行针对性的剖析,分析空间绩效水平影响机理。最后,根据国内外大城市22个典型站点地区的实例对比,提出高空间绩效水平站点地区经验下,我国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发展建设的优化策略。

刘文子[3](2020)在《城市女性公共空间的伦理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提升,促使了女性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社会的变迁与进步使得女性从传统的、相对私人的家庭空间走出,到不同的生活场景和公共空间中扮演着多重角色。由于女性的出现,让她们在各种场所中形成了“在场”,也因此使其身体与身份得到了双重呈现。可以说,女性的现身让城市公共空间绽放出了新的生机活力。本文认为城市规划的原则中很少以女性作为空间设计的参考,女性也因此在该类空间中常常陷入窘境。有必要在技术设计的过程中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以帮助女性更好的使用和体验城市公共空间。在回答该问题之前,需要在基本概念上厘清城市、公共空间、女性空间及其之间的关联。再以技术哲学的眼光对城市女性公共空间存在的必要性进行理论诠释。将女性在公共空间中的双重存在和技术二重性相结合讨论,形成以满足女性多层次需要的技术设计的理论结果,体现了价值诉求与伦理关照的统一。在反思了现存城市女性公共空间中的不足之后,也给出了相应的理论建议。同时,也提出了对未来空间可能的伦理构想。笔者认为,良好的城市女性公共空间应当把对女性关怀嵌入到技术的内部以形成调节。城市女性公共空间的设计需要从其建造的开始就考虑到其将来各场景中技术会如何引导人们养成并遵循好的道德习惯,并以技术的价值评估结果作为理想的设计目标,从而为城市女性公共空间的建设制定出更可靠的规划方案。

付聪聪[4](2019)在《城市中心型轨道交通站点地区慢行系统评价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以商业商务功能主导的站点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大、中、小城市内部结构逐渐成型,交通系统初具规模,各类运输方式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在这一新形势下,对城市现有交通体系的优化发展逐渐成为研究的主流。轨道交通系统作为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的城市交通运营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起了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出行。轨道交通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服务范围以中长距离为主,难以有效解决出行“最后1公里”的问题,需要与城市交通体系协调配合,通过末端出行方式填补衔接空白。慢行系统作为轨道交通衔接方式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实现“门到门”出行的主要途径,也是解决衔接问题的最佳选择。本文从城市轨道交通与慢行系统优化发展为出发点,以站点周边慢行系统评价为研究视角,构建慢行系统评价指标要素集,搭建基于“目标-准则-指标”的三级体系。选取国内30个中心型轨道交通站点,依据土地结构类型进行站点归类,划分为商业商务功能主导、公共服务功能主导和社区居住功能主导3类站点。从中选取发展较为成熟、设施较为完善、慢行系统较为发达的以商业商务功能为主导的中心型站点进行实例研究和对比分析。为解决现状慢行评价研究中缺乏对控制性指标数据的量化求解和对站点周边路网典型结构的探讨与研究等问题,本文在评价过程中对,选取典型站点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实例研究探索适合“轨道交通+慢行系统”协调发展的路网模式;并针对慢行影响因素进行指标相关性和回归分析,获取优化控制的指标数据取值,为其后规划建设过程提供量化参照,弥补现状的研究缺失,并根据分析反馈结果与现状站点数据进行对比,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建议。面对轨道交通植入城市空间产生的新问题,多方式、多角度、多技术融合是解决未来交通发展问题的重要方式。本文的总体研究过程都是建立于以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于新内容、新模式、新方法的结合探索。轨道交通与慢行交通的融合是城市交通发展需求背景下的缩影,希望本文的研究视角和内容能够为城市更新与交通发展带来启发。

于雨[5](2019)在《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老城区步行商业街区活力再生研究 ——合肥淮河路步行街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老城区中的步行商业街,承载了这一城市的历史文脉,也反映了该城市以往的生活格局。目前由于电子商务的冲击以及消费者行为的改变,仅凭单单的街道不能支撑着老城区的商业发展,使其持续散发活力。扩展至区域化的步行街区模式,更能在大范围内依托大街小巷中的多尺度步行空间、各消费档次商业、历史资源和景观绿化,最大程度发挥经济效应。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唯有顺应消费升级的大趋势,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升级、积极培养以新消费为主体的新动能,才能促进新旧动力有序转换,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基于街区为消费者服务的角度,对本文研究对象——合肥老城区中东侧的合肥淮河路步行商业街区,以高处俯拍人流的方法进行人流观测,获取人流分布图。统计人流聚集区域购物、行走、观望、休息、饮食、停留几种主要消费行为的次数,发现前三种行为比重较大,其中行走比例最大。就消费群体来说,80后、90后逐渐变为消费主力军,青年群体人数高于中年群体,购买能力则低于中年群体,就出行目的来说,休闲娱乐、旅游观光、餐饮、购物行为是四大主要目的,前三者比重上升明显,消费时代的享受型、个性化趋势已经势不可挡,消费者更注重商品和空间的质量,同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空间。深入调研来挖掘淮河路街区的历史建筑、停车场、闲置资源等基础现状,发放问卷并参考点评APP的评价,获得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表,结合观测的数据和结论,从交通、历史资源、业态、空间环境四个方面展开老城区步行商业街区活力再生的实施策略。交通方面注重慢行步行系统构建,历史资源方面注重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体验,业态方面注重复合型发展,空间环境注重品质和特色打造。由于老城区不宜大规模改动,更新的核心思路是利用类似微改造的手法,交通方面的微循环策略,业态、空间等方面的微更新策略。老城区的改造和发展,还需要多种保障策略,通过多途径的资金、公众参与和分批渐进式更新时序几种保障策略,实现老城区步行商业街区的活力再生。

钱瑜[6](2019)在《商业步行街休憩空间设计研究 ——以无锡南长街为例》文中提出商业步行街是人们购物消费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商业模式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休憩与交往成为人们在商业步行街内的主要活动,人们对休憩空间的需求愈加明显。但从当下现状来看,商业步行街的休憩空间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其位置分布上、空间形式上、场所精神上都需仔细研究推敲。因此,对商业步行街休憩空间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当下商业步行街休憩空间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对其归纳总结。其次,分析了商业步行街休憩空间的核心要素,围绕休憩空间的图底、界面、时空三个方面展开了具体的研究。在商业步行街休憩空间相关案例调研的研究上,选取国外优秀的步行街案例,分析其休憩空间的可取之处,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商业步行街进行实地调研,从交通流线、空间形式、空间要素等方面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最后,以无锡南长街为设计方案,通过现场调研以及问卷分析,运用上述总结的核心要素及设计方法,选取相应的节点进行设计,为当下的商业步行街休憩空间设计的提供新的思路。

吴毅雄[7](2013)在《政府参与下的南京东路商圈建设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繁荣、繁华的商圈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文明、经济高度发达的象征之一,但凡世界知名的国际大都市,都有着傲立于世的知名商圈。借助于商圈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促进当地的商业、旅游、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上海要建设“四个中心”、打造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必然要拥有世界一流的商圈,以“中华第一街”南京东路商业街为核心的南京东路商圈就具备这样的潜质。南京东路商圈虽然有着良好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基础,但也受到了不少问题的制肘,同时受到了来自其他商圈、社区商业、网络购物等的多方面的挑战与冲击,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开始放缓。本论文试图从政府参与的角度对南京东路商圈的建设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从政府参与商圈建设的相关理论分析入手,结合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零售商圈理论、地价理论等一般性理论,总结出一些政府参与商圈建设的普遍规律。在分析了南京东路商圈形成背景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本研究借用SWOT分析法,从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具体分析了其竞争优势与劣势、发展机遇与挑战,并且通过对王府井大街、香榭丽舍大街、第五大道、牛津街等四个着名商圈建设中的政府参与案例分析,对他们的发展经验进行分析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参与南京东路商圈建设发展的具体措施的建议,以期为南京东路商圈打造世界一流商圈的实践活动提供些许的参考和借鉴。

黄成豪[8](2011)在《上海市南京东路东段历史街区内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文中指出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城市保护意识的提高,历史街区内建筑保护与更新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上海作为一座少数拥有东西方优秀文化遗产的近现代史迹类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街区内中西合璧的建筑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上海市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虽然划定了一定区域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但是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风貌区自身环境的落后和发展的出路令人堪忧,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这个矛盾更为突出。本论文以《上海市南京东路东段历史街区内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为题,在研究相关国内外历史街区和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针对本街区建筑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保护与更新的措施与方式,为南京东路东段内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依据。在建筑保护方面,探讨了如何恢复街区建筑的空间秩序、建筑沿街界面和周边风貌道路的保护控制、建筑单体的保护等问题;在建筑更新方面,针对南京东路东段历史街区的实际情况从更新模式、更新设计措施和周边环境的更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创新性的提出符合地段发展的创意产业与街区内建筑业态的融合;提出将南京路步行街的延伸段南京东路东段打造成全天候的商业步行街,并提出相应的更新改造的建议与措施。文章最后针对目前存在问题对今后上海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尤其是更新计划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刘婕[9](2011)在《城市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汽车的出现和普及使得车道不断加宽,人行道越来越窄,穿梭的汽车让人们提心吊胆,由于人与机动交通的矛盾日益激化,触动人们的反思并进行了“步行革命”,“步行街”应运而生。步行街作为城市线性公共空间,折射出生动的城市生活、璀璨的历史与文化,成为人们观察、认知、评价城市的重要窗口。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步行街在我国逐渐成为了城市建设的焦点,已成为中国非常重要的城市空间形态。遗憾的是,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却缺乏科学的规范指导,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步行街景观建设标准,建设多直接借鉴国外理论实践经验,缺乏针对我国步行街自身特色的分析和研究。因此,迫切需要立足我国实情,制定一套实用的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可为制定规划方案和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引导城市步行街景观建设合理有序的发展;另一方面,可对已建项目进行景观评价,为其进行升级改造提出可行的建议,进而为下一步理论研究提供基础,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发展。作为“城市景观特色级区理论模式研究”的子课题,本文首先系统地归纳了“级区理论”的基本内容,阐释了本研究在“级区理论”中的定位,重点探讨了步行街景观特色“级”与“区”的关系,阐述步行街景观绝对级与相对级的概念,并确定了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指标体系构建和应用的程序。其次,由于步行街景观特色实质上是经过人们的比较最终形成的心理感受,因此本项研究引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深入研究了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的原理。提出了绝对审美判断、相对审美判断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步行街景观特色审美心理结构模型,论证了影响步行街景观特色审美判断的决定性心理作用—“注意”和“记忆”的规律。在理清分级原理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实地踏勘和问卷调研,从定性研究的角度归纳产生步行街景观意象的“注意的标准”,以及产生步行街景观特色意象的“记忆的标准”。并采用步行街现实景观元素—→步行街景观意象元素—→步行街景观特色意象元素三个层次的研究,逐层推导选取出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指标因子。在定性的研究基础上,本文综合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与FCE(模糊综合法)对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指标体系进行了定量化的研究。经过实地调查、访谈、统计分析研究得出了步行街景观特色的绝对级——指标权重,从而构建了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指标体系。最后,以武汉市为区域研究对象,对其范围内的步行街景观特色进行了分级应用实践——确定了特定研究对象的相对级。通过对分级结果的分析,归纳武汉市步行街景观特色营造的特点与规律,各步行街景观特色构建的共性与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武汉市步行街景观规划改造或新建设计的建议。

冯乃乙[10](2010)在《上海商住密集区过渡性街道的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城市再生的新阶段,城市建设的重点已逐步趋向于现状的更新和梳理,提高土地利用的质量,使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更合理舒适。本文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以上海商住密集区为研究对象,关注衔接商业街与居住区的街道,并提出“过渡性街道”的新观点。通过实地考察和理论研究,提出对于过渡性街道更新设计的指导建议。通过对上海两个主要的商住密集区的考察研究,本文归纳了过渡性街道的具体表现、现状问题、优势和利用潜力。虽然是针对上海指定街区街道的研究,但作者希望对于同样处于城市更新阶段的、高密度建筑环境的大城市的街道更新设计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过渡性街道不是一种新的街道类型,而是现存于商住密集区的、在商与居之间应当起衔接与缓冲作用的街道,它们是商业街延伸,同时也是居住区生活空间的延展,通过这两种方式将商住密集区的街道网络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不单纯指通路上的连贯,更多的是对街道步行环境、内部活动的关注,步行环境体现了街道的客观品质,内部活动则决定了街道的活力,其中包括商业性、公共性或生活性的。通过这些内容来体现街道的过渡性质,配合具体设计手法的处理,以上是本文研究的主体内容。本文最后提出关于过渡性街道的设计建议,主旨思想在于尊重街道本身,在了解街道现状的前提下作引导性的设计,通过引导的方式来体现过渡;另一方面,街道个性的强化有助于增强街道的识别性,在以过渡为统领思想的基础上,提倡街道个性的发展。

二、城市空间功能的提升与拓展──南京东路步行街改造背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空间功能的提升与拓展──南京东路步行街改造背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设计研究 ——以西安市文明城区骡马市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学科背景
        1.1.3 城市及地段发展背景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范围界定
        1.2.2 现代步行商业街区
        1.2.3 界面空间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城市步行商业街设计相关研究综述
        1.4.2 街道界面空间设计相关研究综述
        1.4.3 街道界面空间量化评价相关研究
        1.4.4 骡马市商业街的相关研究成果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5.3 技术路线
2.相关理论研究
    2.1 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的发展与演变
        2.1.1 国外步行商业街区的发展历程
        2.1.2 中国步行商业街区的发展历程
        2.1.3 现代步行商业街区发展诱因研究
        2.1.4 消费社会下的步行商业街区设计
    2.2 界面空间相关理论
        2.3.1 界面相关概念研究
        2.3.2 界面空间相关理论
        2.3.3 界面空间的要素
    2.3 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相关研究
        2.3.1 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的构成
        2.3.2 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的功能和价值
        2.3.3 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的发展趋势
    2.4 本章小结
3.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设计研究
    3.1 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案例研究
        3.1.1 成都远洋太古里
        3.1.2 北京三里屯太古里
        3.1.3 西安曲江创意谷
        3.1.4 界面改造案例——上海南京东路商业街改造
    3.2 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特征提取
        3.2.1 功能层面——业态布局与动线组织
        3.2.2 街区层面——渗透性和开放性
        3.2.3 群体层面——连续性和秩序性
        3.2.4 单体层面——复合性与层次性
        3.2.5 细部层面——地域性和体验性
    3.3 本章小结
4.骡马市步行商业街界面空间评价研究
    4.1 西安市商业片区发展概况
        4.1.1 西安市区商圈发展概况
        4.1.2 钟楼商圈发展现状
    4.2 骡马市步行商业街发展历程和现状特征
        4.2.1 骡马市步行商业街发展历程
        4.2.2 骡马市步行商业街现状分析
        4.2.3 使用人群调查分析
    4.3 骡马市步行商业街现状界面空间量化评价
        4.3.1 基于心理感知的空间变量
        4.3.2 基于行为活动的物质变量
        4.3.3 步行行为活动变量
        4.3.4 界面空间活跃度评价
    4.4 骡马市步行商业街界面空间现实问题总结
        4.4.1 空间形态层面
        4.4.2 功能组织层面
        4.4.3 物质要素层面
        4.4.4 场所塑造层面
        4.4.5 制度管理层面
    4.5 本章小结
5.骡马市步行商业街界面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5.1 功能层面: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业态
        5.1.1 明确街区定位
        5.1.2 主力店的入驻
        5.1.3 现有业态调整升级
    5.2 群体层面:空间重构——塑造积极空间
        5.2.1 周边街道空间结构整合
        5.2.2 提升界面空间连续性——廊道体系设计
        5.2.3 场景的沉浸度——空间序列设计
    5.3 单体层面:界面整合——促进互动交流
        5.3.1 底层商业界面空间改造策略
        5.3.2 中高层商业界面空间改造策略
    5.4 细部层面:场所营造——展示地域人文
        5.4.1 人性化街道设施和景观绿化
        5.4.2 展现地域性文化传统
        5.4.3 打造街区文化艺术主题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图录
表录

(2)基于空间绩效评价的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对比研究 ——以国内外典型大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
        1.3.2 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
        1.3.3 空间绩效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关键点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1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研究现状
        2.1.1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发展模式研究
        2.1.2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方面相关研究
        2.1.3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城市设计方面相关研究
        2.1.4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相关评价研究
        2.1.5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国内外对比研究
    2.2 空间绩效研究现状
        2.2.1 空间绩效研究发展历程
        2.2.2 空间绩效评价指标
        2.2.3 空间绩效评价方法
    2.3 研究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概况
    3.1 国内外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对比
        3.1.1 城市发展现状对比
        3.1.2 轨道交通发展历程研究
        3.1.3 轨道交通发展对比总结
    3.2 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样本选取
        3.2.1 选取原则
        3.2.2 样本概况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空间绩效综合评价
    4.1 空间绩效评价指标
        4.1.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4.1.2 评价指标构建思路
        4.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4 评价指标含义分析
    4.2 空间绩效评价体系
        4.2.1 主成分分析法
        4.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2.4 空间绩效评价结果
    4.3 空间绩效评价分级
        4.3.1 K-means聚类法
        4.3.2 样本空间绩效分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对比研究
    5.1 站点地区整体对比研究
        5.1.1 指标关联性特征认知
        5.1.2 指标协同关系对比
    5.2 中心型站点地区分类研究
        5.2.1 国内外常用分类方式
        5.2.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站点地区分类
    5.3 高密就业导向型对比
        5.3.1 土地利用对比
        5.3.2 开发强度对比
        5.3.3 接驳交通对比
    5.4 商业混合导向型对比
        5.4.1 土地利用对比
        5.4.2 开发强度对比
        5.4.3 功能混合对比
    5.5 公共活动导向型对比
        5.5.1 公共空间功能性对比
        5.5.2 公共空间联系性对比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优化策略
    6.1 高密就业导向型:以客流为中心的高密开发模式
        6.1.1 空间绩效提升方向
        6.1.2 优化策略
    6.2 商业混合导向型:提高功能混合度和优化功能构成
        6.2.1 空间绩效提升方向
        6.2.2 优化策略
    6.3 公共活动导向型:精细化的公共空间设计
        6.3.1 空间绩效提升方向
        6.3.2 优化策略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城市女性公共空间的伦理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作为技术产物的城市女性公共空间与身份的解读
    2.1 城市、女性、公共空间探析
        2.1.1 “空间”概念与意义的解析
        2.1.2 技术哲学中的空间研究
        2.1.3 “城市”与“公共空间”关系的溯源
    2.2 女性与城市公共空间
    2.3 技术哲学与城市女性公共空间
第三章 城市女性公共空间:技术与伦理的张力
    3.1 作为“栖居”的城市女性公共空间:存在的双重意蕴
        3.1.1 第一重意蕴:身体的存在
        3.1.2 第二重意蕴:精神的“存在”
    3.2 作为价值表征的城市女性公共空间:技术设计中的伦理
    3.3 价值诉求与伦理关照:从需要角度考虑设计城市女性公共空间
第四章 伦理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对女性的效用解析
    4.1 以商业步行街为例的伦理效用分析
        4.1.1 中外商业步行街的发展概述
        4.1.2 解读具体设计中的伦理:以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为例
    4.2 城市地铁空间的伦理效用分析
        4.2.1 中外城市地铁空间发展与建设历程
        4.2.2 解读具体设计中的伦理:以上海徐家汇站为例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4)城市中心型轨道交通站点地区慢行系统评价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以商业商务功能主导的站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交通问题
        1.1.2 国家政策及地方发展趋势
        1.1.3 轨道交通与慢行系统协调发展的意义及需求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概念与理论研究综述
    2.1 中心型轨道交通站点研究综述
        2.1.1 概念界定
        2.1.2 表现特征
    2.2 慢行交通系统研究综述
        2.2.1 概念界定
        2.2.2 表现特征
        2.2.3 发展过程
    2.3 “轨道交通+慢行交通”理论发展论述
        2.3.1 绿色交通理论
        2.3.2 TOD模式理论
    2.4 评价内容与方法论述
        2.4.1 评价指标
        2.4.2 评价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心型轨道交通站点地区慢行系统评价体系构建
    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1.1 建立原则与依据
        3.1.2 指标筛选
        3.1.3 指标标定
        3.1.4 指标评价表
    3.2 指标赋权方法与工具
        3.2.1 赋权方法选择
        3.2.2 辅助软件平台
        3.2.3 数据标准化处理
    3.3 层次分析法赋权过程
    3.4 判断矩阵及权重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心型站点地区慢行评价应用
    4.1 中心型轨道交通站点特征归类
        4.1.1 站点归类及依据
        4.1.2 对象选取及研究范围确定
        4.1.3 用地功能导向分类研究
        4.1.4 特征总结
    4.2 研究站点选择与梳理
        4.2.1 站点选择依据
        4.2.2 研究站点确定
        4.2.3 数据来源与基础调研
    4.3 现状分析
        4.3.1 北京-国贸站
        4.3.2 深圳-老街站
        4.3.3 上海-南京东路站
        4.3.4 成都-春熙路站
    4.4 慢行系统现状评价
        4.4.1 可达性
        4.4.2 安全性
        4.4.3 舒适性
    4.5 站点慢行系统评价表
    4.6 评价分析
        4.6.1 总体对比
        4.6.2 站点分类对比
        4.6.3 路网结构对比
        4.6.4 结果总结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慢行评价影响因子分析及取值归纳研究
    5.1 指标相关性分析
        5.1.1 相关分析方法简介
        5.1.2 相关系数计算
        5.1.3 相关指标分析
    5.2 控制指标求解
        5.2.1 回归分析方法
        5.2.2 分析流程
        5.2.3 指标求解结果
        5.2.4 指标取值检验
    5.3 基于指标数据的站点评价优化——以成都春熙路站为例
        5.3.1 主要优化内容
        5.3.2 主要优化策略
        5.3.3 优化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心型站点地区慢行系统优化组织策略
    6.1 优化原则
    6.2 指标的控制与引导
    6.3 路网布局形态
        6.3.1 基于研究结果的理想布局形态
        6.3.2 基于现状的优化布局形态
    6.4 环境及慢行设施
        6.4.1 完善慢行专用道
        6.4.2 完善交通稳静化设施
        6.4.3 提高道路绿化面积
        6.4.4 提高设施服务水平
    6.5 土地开发模式
        6.5.1 开发强度
        6.5.2 开发模式
        6.5.3 用地功能
    6.6 其他优化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总结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不足
        7.3.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城市中心型轨道交通站点地区慢行系统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全国)
    B.城市中心型轨道交通站点地区慢行系统指标赋值调查问卷(专家)
    C.国内30 个站点600m研究范围土地利用现状汇总图
    D.国内30 个站点600m研究范围土地利用现状汇总表
    E.基于回归分析下的各指标系数汇总表(根据SPSS分析结果整理)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老城区步行商业街区活力再生研究 ——合肥淮河路步行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消费者行为变化趋势
        1.1.2 老城区步行商业街区的活力再生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总结
    1.4 研究的视角
        1.4.1 街区的视角
        1.4.2 实施策略的视角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2章 老城区步行商业街区研究
    2.1 老城区步行商业街区基础研究
        2.1.1 发展背景概述
        2.1.2 现状问题概述
    2.2 老城区步行商业街区的活力因素分析
        2.2.1 慢行步行网络
        2.2.2 丰富的历史资源
        2.2.3 多样化消费场所
        2.2.4 多体验感的空间环境
    2.3 合肥淮河路商业街区现状研究
        2.3.1 发展历史背景
        2.3.2 街区现状及特征
第3章 消费者行为与老城区步行商业街区活力再生相关性
    3.1 消费者的行为特征
        3.1.1 消费行为分类
        3.1.2 消费者基本属性
        3.1.3 消费行为阶段
        3.1.4 消费者购物行为
        3.1.5 消费者非购物行为
    3.2 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变化
        3.2.1 商品消费趋势
        3.2.2 外部环境需求
    3.3 消费者行为与老城步行商业街区活力再生的关系
        3.3.1 商品消费与老城步行商业街区活力再生的关系
        3.3.2 外部环境与老城步行商业街区活力再生的关系
    3.4 相关案例分析
        3.4.1 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区
        3.4.2 苏州观前商业街区
        3.4.3 日本福冈博多运河城
        3.4.4 案例研究述评
第4章 淮河路步行商业街区的活力因素分析及策略实施途径
    4.1 淮河路街区消费者行为调研概况
        4.1.1 街区定位
        4.1.2 观测点选择
        4.1.3 调研环境
        4.1.4 人流密度分布
    4.2 淮河路步行商业街区活力因素分析与评价
        4.2.1 道路交通
        4.2.2 文脉凸显
        4.2.3 功能分布
        4.2.4 空间环境
    4.3 淮河路步行商业街区活力再生实施策略
        4.3.1 慢行交通系统构筑
        4.3.2 历史资源网络化体系构建
        4.3.3 复合型功能业态
        4.3.4 空间品质优化升级
第5章 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老城区步行商业街区活力再生策略
    5.1 老城区步行商业街区活力再生实施策略
        5.1.1 构建优质交通系统
        5.1.2 塑造历史体验场所
        5.1.3 打造复合业态街巷
        5.1.4 优化空间品质
    5.2 老城区步行商业街区活力再生保障策略
        5.2.1 多途径资金来源
        5.2.2 公众参与为核心参与体
        5.2.3 分批渐进式更新时序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6)商业步行街休憩空间设计研究 ——以无锡南长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1章 商业步行街休憩空间的现状分析
    1.1 交通组织与休憩空间
        1.1.1 内部交通组织
        1.1.2 外部交通组织
    1.2 店铺业态与休憩空间
        1.2.1 休憩空间日益缩小
        1.2.2 休憩空间活力值低
        1.2.3 休憩空间界面缺乏整体性与连续性
    1.3 地域特色与休憩空间
        1.3.1 文化元素的过度使用
        1.3.2 休憩空间地域性特色不突出
第2章 商业步行街休憩空间设计的核心要素探讨
    2.1 图底——休憩空间的层叠交织
        2.1.1 空间的生成、交叠
        2.1.2 边界的清晰化
    2.2 界面——休憩空间的视图融合
        2.2.1 休憩空间界面分类
        2.2.2 多面的组合与利用
    2.3 时空——休憩空间的记忆连续
        2.3.1 场所的营造
        2.3.2 记忆的注入
第3章 商业步行街休憩空间相关案例调研
    3.1 国外案例分析
        3.1.1 悉尼皮特街
        3.1.2 德国伯布林根班霍夫街
    3.2 国内调研概况
        3.2.1 上海南京东路休憩空间调研分析
        3.2.2 苏州观前街休憩空间调研分析
    3.3 调研分析与总结
第4章 无锡南长街的设计方案分析
    4.1 区位分析
    4.2 项目概况
    4.3 调研与分析
        4.3.1 交通组织与业态分布
        4.3.2 绿植分布与人群分析
        4.3.3 数据分析
    4.4 设计方案
        4.4.1 设计概念与灵感来源
        4.4.2 节点的选取
        4.4.3 节点一: 上塘街两侧
        4.4.4 节点二: 清明桥广场
        4.4.5 节点三: 南下塘桥洞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图片来源
附录
毕业设计
致谢

(7)政府参与下的南京东路商圈建设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政府参与商圈建设相关理论
    第一节 市场失灵理论
    第二节 政府失灵理论
    第三节 零售商圈理论
    第四节 地价理论
第三章 南京东路商圈现状分析
    第一节 南京东路商圈的发展现状
        一、 南京东路商圈的形成背景
        二、 南京东路商圈的现状及特点
    第二节 南京东路商圈的 SWOT 分析
        一、 自身竞争优势
        二、 自身问题与劣势
        三、 外部发展机遇
        四、 外部挑战与威胁
    第三节 南京东路商圈建设中政府参与的措施与不足
        一、 近些年政府推动南京东路商圈建设的举措
        二、 政府参与南京东路商圈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第四章 政府参与商圈建设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第一节 国内外着名商圈建设发展的政府参与案例
        一、 北京王府井大街
        二、 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
        三、 美国纽约第五大道
        四、 英国伦敦牛津街
    第二节 着名商圈建设政府参与的经验总结与启示
第五章 政府参与南京东路商圈建设发展具体措施的建议
    第一节 建立联动机制来统筹商圈规划定位
        一、 建立商圈管理的统筹联动机制
        二、 对商圈进行整体与分段规划定位
    第二节 积极进行商业空间拓展与整体环境提升
        一、 整治优化商业购物环境
        二、 多种渠道拓展商业空间
    第三节 通过商业业态调整创新提升商圈核心竞争力
        一、 对商圈内业态比例进行调整与鼓励业态创新
        二、 扶持做强以本商圈为根的自主品牌
    第四节 通过提升消费体验打造商圈整体品牌
        一、 加强整体营销活动运作
        二、 积极挖掘商圈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上海市南京东路东段历史街区内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3 已有的研究成果
    1.4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4.1 研究的意义
        1.4.2 研究的目的
    1.5 研究的方法
    1.6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1.6.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6.2 论文的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历史街区和建筑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2.1 理论基础
        2.1.1 国外理论观念的发展与国际文献的颁布
        2.1.2 国内理论观念的发展与法律法规的颁布
    2.2 实践概况
        2.2.1 国外的发展
        2.2.2 国内的发展
    2.3 小结
第三章 南京东路东段历史街区内建筑保护与更新概况
    3.1 南京东路东段历史街区内建筑的历史和现状
        3.1.1 历史探析
        3.1.2 现状问题
    3.2 南京东路东段历史街区内建筑保护与更新的价值
        3.2.1 历史价值
        3.2.2 艺术价值
        3.2.3 经济价值
    3.3 南京东路东段历史街区内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原则
        3.3.1 上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法规概述
        3.3.2 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原则
    3.4 小结
第四章 南京东路东段历史街区内建筑保护
    4.1 建筑空间秩序的延续
        4.1.1 建筑空间结构的梳理
        4.1.2 建筑空间肌理的延续
    4.2 建筑沿街界面与风貌道路的保护
        4.2.1 建筑沿街界面的保护与控制
        4.2.2 建筑周边风貌道路的保护
    4.3 建筑单体的保护
        4.3.1 修缮
        4.3.2 保留与整饬
    4.4 小结
第五章 南京东路东段历史街区内建筑更新
    5.1 历史街区内建筑更新的必要性分析
    5.2 南京东路东段历史街区内建筑的更新模式
        5.2.1 政府统筹,市场运作
        5.2.2 建筑功能复合化布局
        5.2.3 街坊建筑的不同更新方式
    5.3 南京东路东段历史街区内建筑的更新设计—以179号街坊建筑为例
        5.3.1 建筑基本情况
        5.3.2 建筑业态更新
        5.3.3 建筑功能置换
        5.3.4 建筑空间调整
        5.3.5 建筑立面处理
        5.3.6 街坊内建筑环境的整治
    5.4 南京东路东段历史街区内建筑周边环境更新
        5.4.1 道路交通规划,以创造宜人的步行环境
        5.4.2 绿化设计
        5.4.3 建筑立面广告与照明设计
        5.4.4 增设雕塑、标志等街道小品和服务设施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城市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目的
        1.3.2 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2 基础研究
    2.1 概念阐释和研究范畴界定
    2.2 "级区理论"概述
        2.2.1 "级区理论"基本概念
        2.2.2 "级区理论"主要内容
    2.3 本研究在"级区理论"中的定位
    2.4 本研究中"级""区"的关系
        2.4.1 步行街景观特色级区评价系统
        2.4.2 步行街景观特色的"级"与"区"
        2.4.3 步行街景观特色的绝对级
        2.4.4 步行街景观特色的相对级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原理
    3.1 景观特色判断理论依据
        3.1.1 心理学重要概念
        3.1.2 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
        3.1.3 视觉心理学相关理论
        3.1.4 审美心理学相关理论
    3.2 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基础
    3.3 步行街景观特色审美心理历程
    3.4 步行街景观特色心理形成机理
        3.4.1 审美判断的心理活动过程
        3.4.2 审美判断的心理活动结果
    3.5 步行街景观特色审美心理结构模型
    3.6 步行街景观特色审美判断规律
        3.6.1 注意的规律
        3.6.2 记忆的规律
    3.7 本章小结
4 城市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指标因子研究
    4.1 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指标因子选取方法与原则
        4.1.1 分级指标因子选取方法及步骤
        4.1.2 指标选取原则
    4.2 步行街现实景观元素
    4.3 步行街景观意象元素
        4.3.1 注意的标准
        4.3.2 步行街景观意象因子
    4.4 步行街景观特色意象元素
        4.4.1 记忆的标准
        4.4.2 步行街景观特色意象因子
    4.5 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指标因子
    4.6 本章小结
5 构建城市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指标体系
    5.1 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5.1.1 分级指标体系构建方法——AHP-FCE法
        5.1.2 分级指标体系构建程序
    5.2 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指标体系层次模型
    5.3 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指标权重集
        5.3.1 基于实证的指标重要性排序
        5.3.2 构建判断矩阵计算权重
        5.3.3 整合度检验
    5.4 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指标体系
    5.5 本章小结
6 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指标体系应用——以武汉市为例
    6.1 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指标体系应用程序
    6.2 武汉市步行街建设概况
        6.2.1 江汉路步行街概况综述
        6.2.2 汉正街概况综述
        6.2.3 武汉天地概况综述
        6.2.4 户部巷概况综述
        6.2.5 万松园步行街概况综述
    6.3 武汉市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过程
        6.3.1 数据的收集与预处理
        6.3.2 模糊综合评判法(FCE)分级
    6.4 武汉市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结果分析
        6.4.1 武汉市各步行街总体景观特色分级结果
        6.4.2 武汉市各步行街单项景观特色分级结果
    6.5 武汉市步行街景观规划设计建议
        6.5.1 发掘相对优势景观特色
        6.5.2 注重提升区域综合景观特色等级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开放式访谈问卷
    附录二 上海南京路调查问卷
    附录三 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指标因子选择专家问卷
    附录四 武汉市步行街景观特色调查问卷
    附录五 武汉市步行街景观特色专业人员调查问卷
    附录六 问卷统计结果
    附录七 武汉市步行街景观特色模糊综合评判计算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10)上海商住密集区过渡性街道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课题背景
    0.2 研究范畴
    0.3 研究目的与意义
    0.4 相关理论的研究动态
    0.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0.6 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上海商住密集区概况
    1.1 定义商住密集区
    1.2 两种商住关系
    1.3 街道的作用
    1.4 定位上海商住密集区
    1.5 上海商住密集区主要研究区域的特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相关理论概述——提出"过渡性街道"概念的理论基础
    2.1 区别街道与道路
    2.2 街道的分类
    2.3 与街道有关的理论研究
    2.4 关于过渡空间的研究
    2.5 现代街道的现状与问题
第三章.提出"过渡性街道"
    3.1 过渡性街道
    3.2 对街道硬性分类提出质疑
    3.3 对过渡空间研究的补充
    3.4 对现代街道批判声音的回应
    3.5 街道理论的普遍适用性声明
    3.6 本章小结--不是理论是观点
第四章.上海商住密集区(主要研究区域)过渡性街道的现状研究
    4.1 上海商住密集区(主要研究区域)的现状分析
    4.2 上海商住密集区(主要研究区域)过渡性街道的现状分析
    4.3 关于过渡性街道实际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过渡性街道的优势分析与利用潜力
    5.1 对"过渡"的需求
    5.2 过渡性街道的空间优势
    5.3 过渡性街道的混合用途
    5.4 过渡性街道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动场所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针对过渡性街道设计建议
    6.1 完善步行体系-行人优先原则
    6.2 利用消费活动营造和控制街道活力
    6.3 秉持引导原则——体现街道的过渡性
    6.4 过渡性街道的个性体现
    6.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各区、县土地面积、常住人口及人口密度表(2008)
附录二:上海市中心城区9个区及浦东新区建筑密度分布图(2003)
附录三:南京东路步行街周边街道的空间数据、示意图和照片
附录四:淮海中路商业街及其周边街道的空间数据、示意图和照片
附录五: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周边街道的使用情况调查数据分析
附录六:上海淮海中路商业街周边街道的使用情况调查数据分析
附录七: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附录八:图表目录
致谢

四、城市空间功能的提升与拓展──南京东路步行街改造背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步行商业街区界面空间设计研究 ——以西安市文明城区骡马市片区为例[D]. 何琳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空间绩效评价的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对比研究 ——以国内外典型大城市为例[D]. 尹一淑.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城市女性公共空间的伦理解析[D]. 刘文子. 上海交通大学, 2020(11)
  • [4]城市中心型轨道交通站点地区慢行系统评价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以商业商务功能主导的站点为例[D]. 付聪聪.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5]基于消费者行为的老城区步行商业街区活力再生研究 ——合肥淮河路步行街区为例[D]. 于雨.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6]商业步行街休憩空间设计研究 ——以无锡南长街为例[D]. 钱瑜. 苏州大学, 2019(04)
  • [7]政府参与下的南京东路商圈建设发展研究[D]. 吴毅雄.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7)
  • [8]上海市南京东路东段历史街区内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D]. 黄成豪.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5)
  • [9]城市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指标体系研究[D]. 刘婕.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10]上海商住密集区过渡性街道的设计研究[D]. 冯乃乙. 东华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城市空间功能的提升与拓展——南京东路步行街改造背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