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衡针治疗训练性膝关节痛(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湃,韩敏娜,胡萍,关玲[1](2021)在《肌筋膜自治互治法治疗训练性膝痛的疗效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近几年军事训练伤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以下肢伤为主,其中膝关节伤更为常见。我们根据基层军事训练伤防治的实际需求设计了肌筋膜自治互治法,并在各基层单位进行了初步应用,旨在进一步明确该方法对训练性膝痛的治疗效果。目的观察肌筋膜自治互治法对军事训练所致膝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3月某基层部队军事训练所致膝痛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自治互治组和膏药组,每组各45例。自治互治组采用肌筋膜自治互治法治疗,按浅筋膜松解术、拔罐松解术和滚轴松解术三个步骤依次操作,每个步骤治疗时间为5 min,1次/d,连续治疗2 d后休息1 d,共治疗2周;膏药组采用羚锐"通络祛痛膏"贴敷治疗,1次/d,连续贴敷2 d后休息1 d,共治疗2周。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即刻、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结束后第2周记录患者的数字评定量表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并分析治疗前后各项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在首次治疗后即刻、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结束后第2周的数字评定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自治互治组首次治疗后即刻、治疗1周后的数字评定量表评分均低于膏药组(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结束后第2周的数字评定量表评分与膏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首次治疗后即刻、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结束后第2周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自治互治组首次治疗后即刻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膏药组(P<0.05),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后第2周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与膏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肌筋膜自治互治法对训练性膝痛的疗效确切,可在1~2周内减轻膝痛程度,改善膝关节功能,值得在基层推广应用。
杨晓琳[2](2021)在《松解针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主要对比松解针法治疗组和口服塞来昔布西药组对膝骨性关节炎(气滞血瘀型)患者在改善膝关节疼痛、功能等方面的影响,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潜在因素,探讨松解针法对膝骨性关节炎临床作用及疗效,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方法和实践依据。方法:将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收集到的60例膝骨性关节炎(气滞血瘀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西药组。治疗组采用松解针法针刺治疗,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2周。西药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200mg/次,1日1次,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VAS评分、痛点测痛值、JOA评分、关节活动度变化情况和总体疗效评价,并将治疗组膝关节划分为四个象限,分析各个象限痛点测痛平均值差值与年龄、病程、JOA评分及关节活动度的相关性。应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将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VAS评分、痛点测痛值、JOA评分、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治疗后两组病例组间比较:治疗组在痛点测痛值、JOA评分和关节活动度方面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两组的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与西药组治疗后的疗效结果:西药组有效率53.5%,治疗组有效率90.0%,治疗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两组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性分析发现:膝关节的痛点多分布于膝关节第3,4象限;第2象限的痛点测痛值前后差值改变与年龄呈正相关;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痛点测痛值差值与该组患者JOA改善情况呈负相关,其中第1、4象限结果显示二者呈负相关。结论:松解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KOA疗效显着,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范围和功能。膝关节外上侧痛点测痛平均值差值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其它各象限测痛平均值差值与该组患者年龄不具有相关性。膝关节的痛点多分布于膝关节的外下和内下部。针刺膝关节内侧痛点,可能更有效的改善膝关节疼痛和功能。
代琪[3](2021)在《火刃针为主整合针灸治疗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火刃针为主整合针灸治疗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治疗方法:1.观察组采用火刃针为主的整合疗法进行干预。(1)火刃针治疗:充分暴露治疗部位,在患侧膝关节附近寻找筋结点,常规消毒后,取0.5mm×50mm一次性无菌刃针数枚,用酒精灯将针尖烧至通红,迅速刺入,每次治疗选2个筋结点,每个筋结点刺2次。(2)拔罐治疗:火刃针点刺出针后,选取适当大小的火罐迅速吸附在针刺点上方,留罐5min,出罐后常规消毒。(3)麦粒灸治疗:取穴大椎、双肝俞、双肾俞、命门、关元、双足三里、双阳陵泉、双悬钟,每个穴位予麦粒灸5壮。2.对照组采用毫针结合电针治疗。充分暴露治疗部位,取穴内膝眼、犊鼻、梁丘、血海,常规消毒后,选用0.25mm×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刺入穴位30-35mm,针刺得气后,将犊鼻穴和内膝眼作为组穴接电子针疗仪,其余穴位平补平泻,留针20min。疗程:两组均3天治疗一次,每周2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之间休息1天,共治疗4个疗程。评价方法:分别对两组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VAS评分、WOMAC评分、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ROM。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总体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分析:经治疗后,观察组痊愈患者为9例,显效17例,有效2例,无效1例,痊愈率为31.03%,显效率为89.66%,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痊愈患者为3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4例,痊愈率为10.34%,显效率为31.03%,总有效率为86.21%,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VAS评分、WOMAC评分、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ROM,经t检验分析:(1)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VAS评分、WOMAC评分、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ROM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2)组间比较:(1)两组治疗前VAS评分、WOMAC评分、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后VAS评分、WOMAC评分、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ROM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火刃针为主整合针灸治疗治疗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疗效显着,可以快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关节活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总体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常规毫针针刺结合电针治疗。
廖安庭[4](2021)在《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临床疗效,探讨针刀“调筋解结”法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作用,为临床应用针刀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按照本试验规定的纳入、排除标准,选出60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依照其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1周1次,治疗1~2次,对照组针刺治疗,1日1次,治疗14次,14次为1疗程。选用Lysholm指数评分法、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法、X线下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作为评价指标,对治疗前、治疗2周及3个月后随访的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并记录。1个疗程后,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症状表现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同时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记录发生的时间、症状、处理及结果等,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病史,年龄,患侧内侧副韧带,治疗前VAS评分、Lysholm评分及X线下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等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种干预方式在缓解MCL损伤后患者的疼痛症状方面均有疗效(试验组F=175.412 P=0.000<0.05治疗组F=34.374 P=0.000<0.05)。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种干预方式在治疗2周后及3个月后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在缓解疼痛症状方面近期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VAS评分均值折线图分析:两种干预方式对两组患者VAS评分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试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说明试验组在缓解疼痛症状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综上,两种疗法对缓解MCL损伤后患者的疼痛症状均有效,但针刀“调筋解结”法疗效优于针刺疗法。(3)Lysholm评分: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可知:两种干预方式均能改善患者Lysholm评分(试验组F=161.753 P=0.000<0.05治疗组F=69.993P=0.000<0.05)。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可知:两种干预方式在治疗2周及3个月后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试验组在改善患者Lysholm评分方面近期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均值折线图可知:两种干预方式对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试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说明试验组在改善患者Lysholm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综上,两种疗法均能改善患者Lysholm评分,但针刀“调筋解结”法改善效果优于针刺疗法。(4)X线下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可知:两种干预方式均能有效缩小膝关节内侧间隙(试验组F=319.218 P=0.000<0.05治疗组F=66.959 P=0.000<0.05)。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两种干预方式在治疗2周后X线下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355>0.05),说明两组患者在缩小膝关节内侧间隙方面疗效相当。3个月后发现试验组在缩小膝关节内侧间隙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23<0.05),说明远期疗效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均值折线图可看出:两种干预方式对两组患者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试验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说明试验组在缩小膝关节内侧间隙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综上,两种疗法对缩小膝关节内侧间隙均有效。近期疗效两者相当,但针刀“调筋解结”法远期疗效优于针刺。(5)治疗2周后,组间疗效对比,试验组有效率93.33%,对照组有效率70.00%。两种疗法治疗MCL损伤均有疗效,经卡方检验,两种疗法对比治疗本病疗效有差异(P=0.042<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MCL损伤疗效优于针刺疗法。(6)与本病关系紧密的筋结点有:阴陵泉次、血海次、曲泉次、阴包次、阴谷次、内膝眼次、通肾次、其黄次、膝关次等。结论:针刀“调筋解结”法与针刺疗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均有疗效,而针刀“调筋解结”法疗效优于针刺疗法。针刀“调筋解结”法与针刺疗法均能改善患者疼痛及膝关节功能,而针刀“调筋解结”法改善较针刺疗法明显。针刀“调筋解结”法与针刺疗法均能缩小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而针刀“调筋解结”法效果较针刺疗法显着。
王乙涵[5](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析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应用规律》文中提出目的:基于词云图、SPSS凝聚法分层聚类和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技术,回顾性地研究火针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对近25年来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用穴经验进行分析,挖掘临床常用穴位的应用与配伍规律,更好地发现和总结临床经验,以建立针灸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为火针疗法在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应用奠定基础。方法:计算机检索1996年1月至2021年1月万方(Wan Fang)、维普(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有关火针及火针联合其他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词限定为“膝痹”、“骨痹”、“鹤膝风”、“退行性膝骨关节炎”、“膝骨关节病”、“膝骨关节炎”和“膝增生性骨关节炎”等,干预措施设定为“火针”、“燔针”、“温针”、“大针”、“烧针”和“焠刺”等。用Endnote X9.3和Excel 16.4整理筛选文献,将各个腧穴名称规范整理后建立完整数据库,内容包括:试验开始时间、论文发表时间、诊断标准、患者年龄、患者性别、治疗方法、联合方式、穴位处方信息、疗效标准、刺激参数和使用工具参数等。对火针及其联合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所用穴方中的穴位频数、经脉循行规则、部位分布特点、常用穴和特定穴的临床运用配伍分别进行相应的统计描述,将数据可视化,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对于数据中不同词频、权重的单词或词组用词云以一种视觉化的方式来呈现,采用不同颜色及不同大小的字号来表达频率相对较高的术语。应用IBM SPSS Modeler 16.0描述性分析数据库中的各个穴位配伍应用特点,将最小规则置信度设定为50%,最低条件支持度设定为5%,最大前项数设置为10,根据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进行建模分析,得到对各个穴位进行设定的二阶、三阶、四阶基于相互关联性的规则分析。最后利用SPSS 24.0软件对所有记录的穴位进行相应的聚类分析,绘制聚类冰状图和树状图,并通过设定聚集数得到值得分析的效类聚群,寻找规律分类的穴群及穴组。结论:1、在对所有试验穴方进行处理、归纳后发现火针疗法治疗KOA选穴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是犊鼻、内膝眼、阳陵泉、阿是穴、血海、梁丘、足三里、阴陵泉、鹤顶、膝阳关等腧穴;膝周部为主要穴位选择区域;常用特定穴为合穴和交会穴。2、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多选用膝周腧穴,穴位多出现在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及足太阳膀胱经四条经络。常用穴群有:内膝眼-犊鼻;膝阳关-悬钟-合谷-关元-委中-伏兔-三阴交-大杼-膈俞-肾俞;梁丘-阳陵泉-内膝眼-犊鼻。常用穴对有:犊鼻-内膝眼,血海-梁丘-足三里,阴陵泉-鹤顶,常交互配伍使用。3、火针联合疗法选择多种多样,火针的温通之力配拔罐引经血留注,活血化瘀镇痛,临床有很高的使用率和有效率。4、火针疗法操作便捷,疗效明显,从组方穴位数量而言,构方精当、用穴严谨,并可与其他疗法共用,无明显毒副作用,起效快,值得在临床上推行。
董春枝[6](2020)在《腕踝针对膝骨性关节炎疼痛干预效果与留针时间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在腕踝针针刺选区相同的情况下,通过观察不同留针时间对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的干预效果来探索留针时间长短与疗效的关系,为临床腕踝针干预早中期膝骨性关节炎疼痛选取最佳留针时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纳排标准选取甘肃省某三甲医院关节外科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的早中期膝骨性关节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32名,在完全符合伦理学原则的前提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四组,分别为对照组(基础治疗:一般护理+健康教育+中药热敷)、试验1组(基础治疗+腕踝针区域留针20min),试验2组(基础治疗+腕踝针区域留针40min),试验3组(基础治疗+腕踝针区域留针60min)。观察四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个疗程后数字等级评分法(NRS评分)、骨关节指数(WOMAC)各维度评分、总分及不良反应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数字等级评分(NRS)比较:四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NRS评分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四组治疗方案在缓解膝骨性关节炎疼痛方面均有效;四组研究对象干预后进行组间两两比较:试验1、2、3组分别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发现:在缓解膝骨性关节炎疼痛方面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2组与试验3组组间比较:两组在缓解膝骨性关节炎疼痛方面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且试验2组与试验3组分别与试验1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试验2组与试验3组干预效果优于试验1组(P<0.05)。(2)骨关节指数总分(WOMAC)比较:四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WOMAC总分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四组治疗方案在改善膝骨性关节炎的整体功能方面均有效;四组研究对象WOMAC总分分别进行组间比较:试验2、3组分别与对照组及试验1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试验2、3组在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整体功能方面较对照组及试验1组效果明显(P<0.05),而试验2组与试验3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试验2组与试验3组在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整体功能方面效果相当(P>0.05)。(3)骨关节指数(WOMAC)各维度得分比较:四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骨关节指数(WOMAC)各维度疼痛程度、僵硬程度、关节功能得分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四组治疗方案在改善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程度、僵硬程度及关节功能方面均有效;四组研究对象疼痛程度维度分别进行组间比较:试验1、2、3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试验1、2、3组在改善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程度方面较对照组效果明显(P<0.05),试验2组与试验3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试验2、3组在改善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程度方面效果相当(P>0.05),试验2、3组分别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试验2、3组干预效果优于试验1组(P<0.05);僵硬程度及关节功能方面两维度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试验2、3组在改善KOA僵硬程度及关节功能方面分别与对照组及试验1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试验2、3组在改善KOA僵硬程度及关节功能方面较对照组及试验1组效果明显(P<0.05),而试验2、3组在改善KOA僵硬程度及关节功能方面效果相当(P<0.05)。结论:(1)腕踝针组(试验1、2、3组)在改善膝骨性关节炎疼痛、僵硬、关节功能方面干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2)试验2组(留针40min)及试验3组(留针60min)在改善膝骨性关节炎疼痛、僵硬、关节功能方面优于其他治疗组;(3)运用腕踝针缓解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留针40min干预效果优于其他治疗组。
康丽丽,魏清琳[7](2020)在《浮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查阅近十年来关于浮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研究文献,从单纯浮针疗法、浮针配合关节腔注射疗法、浮针配合平衡针疗法、浮针配合中药外洗疗法、浮针配合超声波疗法、浮针配合功能训练疗法、浮针配合其他疗法等7个方面进行概述,认为浮针治疗KOA疗效显着、安全可靠,近期止痛效果突出,但当前对于远期疗效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待今后进一步探索研究。
毕轩懿,王丽娜,尤艳利,王琳[8](2019)在《针灸治疗军事训练伤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军事训练伤(Military Training Injury, MTI)是指军队参训人员因军事训练而造成的损伤性病变,是全球军队人员和平年代最常见的损伤之一[1],直接损害了军队官兵的身心健康,降低了训练质量,并可大幅度减低军队的战斗力,已成为非战斗减员和卫勤保障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之一。因此,MTI的防治已成为军事医学领域与训练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2],是众多学者长期关注的热门话题。针灸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是
陈少锋[9](2019)在《平衡针结合灸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性关节炎时效性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平衡针结合灸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起效时间以及它的远期疗效,以期在临床上能够寻求一种能快速止痛且具有稳定效果的诊疗方法。方法将选自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及住院部明确诊断为KOA且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根据其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平衡针结合灸法组)和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针刺平衡针膝痛穴结合艾灸关元穴、涌泉穴治疗,每天针灸1次,7次治疗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d,连续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200毫克/次,1次/d,7次治疗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使用VAS评分、WOMAC各项评分(包括疼痛、僵硬、日常活动度)作为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不同时点(治疗前、治疗5min、治疗30min、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4周及随访时)的治疗情况进行评估;使用中医证候积分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肝肾亏虚证改善情况进行总体疗效评定;并在随访时统计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复发人数,对其复发率进行观察,以评估远期疗效。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组内比较:治疗组内各时点VAS评分及WOMAC各项评分(包括疼痛、僵硬、日常活动度)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点(治疗5min、30min、1周、2周、4周及3个月后随访时)之间VAS评分及WOMAC各项评分(包括疼痛、僵硬、日常活动度)之间的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组内比较:对照组内除治疗5min与治疗前VAS评分及WOMAC各项评分(包括疼痛、僵硬、日常活动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余各时点VAS评分及WOMAC各项评分(包括疼痛、僵硬、日常活动度)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后各时点(治疗5min、30min、1周、2周、4周及3个月后随访时)之间VAS评分及WOMAC各项评分(包括疼痛、僵硬、日常活动度)的相互比较,除了随访同治疗4周之间的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余时点之间的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疗效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63.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复发率的比较,治疗组为13.3%,对照组为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平衡针结合灸法和口服塞来昔布胶囊两种疗法均能使肝肾亏虚型KOA患者的疼痛、僵硬和日常活动症状得以改善。(2)平衡针结合灸法治疗肝肾亏虚型KOA的疗效显着优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且疗效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更加明显。(3)平衡针结合灸法治疗肝肾亏虚型KOA具有明确的即时止痛效应和良好的远期疗效。
方炯炯[10](2019)在《密集型银质针导热治疗晚期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目前对晚期膝骨性关节炎有多种保守治疗的方法,但是疗效都不理想,虽然口服药物和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有一定的缓解膝骨关节炎,但是多数患者都被膝关节的疼痛以及运动障碍引起低生活质量所困扰。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来减轻晚期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临床上,我们观察到用银针导热来医治晚期膝骨关节炎疗效显着,故本课题采用密集型银质针导热疗法与口服塞来昔布疗法两种方法,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通过银质针强化热导疗法与口服塞来昔布的比较,在分析此中作用机理的同时,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晚期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一项新的、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课题以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及空港院区骨四肢科2018-2月至2019-2月符合入选要求60例晚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银质针导热针刺膝关节,选择第一组针刺点在髌上囊和髌下脂肪垫处,第二组针刺点在膝关节周围软组织部四周,按照病情情况,选择于胫、腓侧副韧带、内收肌管、股外侧肌等处,从近端到远端斜刺到骨膜附着,根据患者的耐受性,根据部位而定。通常要给患者进行3次医治,每次治疗间隔一周。对照组采用口服塞来昔布胶囊0.2g,1次/天,21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月、3个月后,两组患者均在VAS疼痛评分、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治疗效果及实验室检查白介素(IL-1)、肿瘤细胞坏死因子(INF-α)含量等方面进行比较评价。结果:1.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比较分析的结果,密集型银质针导热组(治疗组)和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组(对照组)在治疗上均有减轻疼痛的效果,但前者对膝关节炎疼痛的改善程度要明显优于后者(P<0.05),而且远期缓解的止痛效果尤为显着。2.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分析的结果,密集型银质针导热组(治疗组)和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组(对照组)在改善患者膝关节的疼痛和屈伸活动,但前者改善程度要优于后者(P<0.05),而且远期疗效尤为显着。3.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两组组间比较银针导热治疗的总有效率均要高于口服塞来昔布,均P<0.05,差异显着,认为银针导热的疗效更好。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液中IL-1和TNF-α含量的比较分析表明,无论是与同组治疗前比较,还是两组组间治疗后得比较,均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治疗均可以降低KOA患者膝关节液中IL-1的含量,但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密集型银质针导热疗法和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晚期膝骨性关节炎均有疗效,但密集型银质针导热疗效更确切,远期疗效更优于口服药物,可以显着降低关节液中IL-1和TNF-α含量,减轻KOA患者关节周围炎症反应,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二、平衡针治疗训练性膝关节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衡针治疗训练性膝关节痛(论文提纲范文)
(2)松解针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样本含量估算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1.8 不良事件处理 |
2 观察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盲法 |
3 实验材料 |
3.1 针具 |
3.2 其它医疗耗材 |
3.3 仪器 |
4 治疗方案 |
4.1 治疗方法 |
4.2 针刺操作规范化与标准化 |
4.3 合并使用其它药物的规定 |
5 评测指标 |
5.1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 |
5.2 膝关节功能评定量表(JOA) |
5.3 膝关节活动度评价 |
5.4 治疗组膝关节象限划分及治疗前后膝关节压痛点测痛值变化情况 |
5.5 疗效评价 |
6 质量控制 |
6.1 治疗方法的质量控制 |
6.2 结果测量的质量控制 |
6.3 研究中涉及的医学伦理审查与患者知情同意、权益保护 |
7 统计方法 |
8 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2 基线情况 |
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痛点测痛值、JOA评分、关节活动度比较 |
3.1 两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 |
3.2 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
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
5 治疗组各象限痛点分布的卡方检验结果 |
6 治疗组4 个象限痛点测痛值变化的方差分析结果 |
7 治疗组治疗前后痛点测痛值在各象限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
8 治疗组治疗前后不同象限的痛点测痛平均值差值(Δt=治疗后-治疗前)与年龄、病程、JOA、关节活动度的相关性分析 |
8.1 治疗组治疗前后不同象限的痛点测痛平均值差值与年龄、病程的相关性分析 |
8.2 治疗组治疗前后不同象限的痛点测痛平均值差值与JOA、膝关节活动度的相关性 |
第三部分 分析及讨论 |
1 中医对KOA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的确定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2 西医对KOA的认识 |
2.1 定义 |
2.2 发病机制 |
2.3 危险因素 |
3 松解针法及其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理论依据研究 |
4 松解针法对气滞血瘀型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
4.1 松解针法对气滞血瘀型KOA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影响 |
4.2 松解针法对气滞血瘀型KOA患者治疗后的痛点测痛值、JOA评分和关节活动度影响 |
4.3 松解针法对气滞血瘀型KOA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的影响 |
4.4 治疗组治疗前后不同象限的痛点测痛平均值差值与年龄、病程、JOA、关节活动度的相关性分析 |
5 松解针法与KOA痛点分布探讨 |
6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不同治疗方式在膝关节炎中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火刃针为主整合针灸治疗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病名溯源 |
1.2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中医治疗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概况 |
2.1 针灸治疗 |
2.1.1 常规针刺结合其他疗法 |
2.1.2 电针结合其他疗法 |
2.1.3 温针灸治疗 |
2.1.4 其他针灸治疗方法 |
2.2 中药治疗 |
2.2.1 中药内服治疗 |
2.2.2 中药外治疗法 |
2.3 中医综合疗法 |
3 膝骨关节炎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3.1 膝骨关节炎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 |
3.2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
3.2.1 炎症因子的高表达加速了KOA的关节软骨退变 |
3.2.2 炎症因子相关信号通路介导KOA的发生发展 |
3.2.3 其他通路对KOA的调控 |
3.3 现代医学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3.3.1 药物治疗 |
3.3.2 运动疗法 |
3.3.3 手术治疗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中医诊断标准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标准 |
1.6 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 |
1.7 盲法 |
1.8 分组方法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1.1 观察组(火刃针为主整合针灸治疗) |
2.1.2 对照组(常规毫针针刺结合电针) |
2.1.3 疗程 |
2.2 疗效评定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观察 |
2.5 健康宣教 |
2.6 安全性评价 |
2.7 不良反应 |
2.8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临床疗效评定比较 |
3.3 两组VAS评分比较 |
3.4 两组WOMAC评分比较 |
3.5 两组膝关节活动度 ROM 比较 |
4 不良反应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中医学对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 肝肾亏虚、正气不足是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发病的内因 |
1.2 风寒湿外邪侵袭是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发病的外因 |
1.3 肝肾亏虚,外邪侵袭,久病导致痰瘀痹阻 |
2 “温阳散结调气”法治疗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理论概述 |
3 火刃针为主整合针灸治疗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选用依据 |
3.1 火刃针治疗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依据 |
3.1.1 火针治疗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依据 |
3.1.2 刃针治疗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依据 |
3.1.3 火刃针治疗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特点及优势 |
3.1.4 火刃针治疗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选穴原则 |
3.2 拔罐治疗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依据 |
3.3 麦粒灸治疗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依据及选穴原则 |
3.3.1 麦粒灸治疗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依据 |
3.3.2 麦粒灸治疗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选穴原则 |
3.4 整合针灸疗法的渊源与定义 |
3.5 火刃针为主整合针灸治疗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优势 |
4 火刃针为主整合针灸治疗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评价 |
4.1 对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
4.2 对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VAS评分的评价 |
4.3 对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WOMAC评分的评价 |
4.4 对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ROM的评价 |
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近五年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文献综述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和终止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试验研究方案 |
2.1 设计方案 |
2.2 治疗方案 |
2.3 疗效评价标准 |
2.4 安全性评价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试验组与对照组基线比较 |
3.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X线下膝关节内侧间隙差值比较 |
3.4 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比较 |
3.5 临床疗效对比 |
3.6 试验组筋结点散布情况记录结果 |
3.7 不良反应 |
3.8 病例随访脱落情况 |
4 讨论 |
4.1 经筋理论探讨 |
4.2 “调筋解结”法 |
4.3 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MCL损伤可行性分析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4.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5)基于数据挖掘探析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应用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证候 |
1.4 中医治疗 |
1.5 小结 |
2 现代医学对退行性膝关节炎的认识 |
2.1 膝关节的解剖与生理 |
2.2 流行病学研究 |
2.3 病因病理 |
2.4 西医治疗 |
2.5 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资料来源 |
2.2 纳排标准 |
2.3 客观化目标 |
3 研究方法 |
3.1 数据预处理 |
3.2 数据挖掘方法及建模 |
3.3 质量监督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火针疗法治疗规律研究 |
1.1 研究年份 |
1.2 发表年份 |
1.3 病例人数 |
1.4 年龄 |
1.5 研究方法 |
1.6 临床有效率 |
1.7 诊断分型及辨证施治 |
1.8 诊断依据 |
1.9 疗效依据 |
1.10 随访 |
1.11 安全性因素 |
1.12 结合相关疗法 |
1.13 针具规格 |
1.14 刺激参数 |
1.15 穴位频数统计 |
1.16 穴位归经统计 |
1.17 穴位部位统计 |
2 凝聚法分层聚类分析 |
2.1 穴位聚类分析 |
3 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 |
3.1 关联规则 |
3.2 二阶关联规则 |
3.3 三阶关联规则 |
3.4 四阶关联规则 |
第四章 讨论 |
1 研究背景 |
2 火针疗法治疗规律研究 |
2.1 年份时间 |
2.2 病例人数、年龄 |
2.3 研究方法 |
2.4 临床有效率 |
2.5 疗效依据 |
2.6 随访 |
2.7 安全性因素 |
2.8 结合相关疗法 |
2.9 针具规格和刺激参数 |
3 穴位作用分析 |
3.1 高频使用的穴位分析 |
3.2 经络及部位分布 |
4 穴位聚类分析 |
4.1 冰柱图 |
4.2 关联规则分析 |
5 临床病例探析 |
结语 |
创新点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6)腕踝针对膝骨性关节炎疼痛干预效果与留针时间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膝骨性关节炎研究现状 |
3.腕踝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 |
4.相关概念 |
5.研究目的 |
6.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案 |
1.研究类型 |
2.研究内容 |
3.干预方法 |
4.疗效评定标准 |
5.质量控制 |
6.统计学分析 |
7.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试验病例入选情况 |
2.基线资料 |
3.疗效评价 |
4.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评估 |
第四章 讨论 |
1.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一般情况 |
2.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小结 |
1.研究结论 |
2.研究创新之处 |
3.研究的局限性 |
4.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浮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纯浮针疗法 |
2 浮针配合关节腔注射疗法 |
3 浮针配合平衡针疗法 |
4 浮针配合中药外洗疗法 |
5 浮针配合超声波疗法 |
6 浮针配合功能训练疗法 |
7 浮针配合其他疗法 |
8 结语 |
(8)针灸治疗军事训练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TI的流行病学 |
2 针灸治疗MTI的现状 |
3 针灸治疗在各部位损伤中的应用 |
3.1 肩关节训练伤 |
3.1.1 肩关节软组织损伤: |
3.1.2 肩关节脱位: |
3.2 腰部训练伤 |
3.2.1 腰肌劳损: |
3.2.2 慢性腰痛: |
3.2.3 急性腰扭伤: |
3.3 骨关节训练伤 |
3.3.1 膝关节损伤: |
3.3.2 膝关节退行性病变: |
3.4 胫骨训练伤: |
3.4.1 胫骨结节骨骺炎: |
3.4.2 胫骨应力性损伤: |
3.4.3 胫骨骨折: |
3.5 踝关节训练伤 |
3.6 其他 |
3.6.1 噪声性耳外伤: |
3.6.2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
3.6.3 复杂区域性疼痛综合征: |
3.6.4 轴性颈椎痛: |
4 小结 |
(9)平衡针结合灸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性关节炎时效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
1.1 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治疗方法的认识 |
2 西医学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2.1 概况 |
2.2 西医对KOA的流行病学研究 |
2.3 西医学对KOA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 |
2.4 西医治疗KOA方法的研究概况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3.1 西医诊断标准 |
1.3.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3.3 放射学X线分级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1.8 终止实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
2.4 安全性观测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详见表 1 |
3.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WOMAC各项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5 两组患者随访时膝关节疼痛复发率比较 |
3.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论依据 |
1.1 选用平衡针“膝痛穴”的依据 |
1.2 选用灸法及选穴的依据 |
1.3 平衡针结合灸法的优势 |
2 结果分析 |
2.1 治疗前后两组观察指标的组内比较结果分析 |
2.2 治疗前后两组观察指标的组间比较结果分析 |
2.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分析 |
2.4 两组患者随访时的结果分析 |
3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和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密集型银质针导热治疗晚期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分级标准 |
1.2.4 纳入标准 |
1.2.5 排除标准 |
1.2.6 受试者脱落标准 |
1.3 选用仪器和试剂 |
2.临床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2.1 银质针组 |
2.2.2 对照组 |
2.3 疗效标准 |
2.4 观察指标 |
2.5 密集型银质针导热临床安全监测 |
2.6 统计学处理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1.1 两组年龄比较 |
3.1.2 两组性别比较 |
3.1.3 两组患膝情况比较 |
3.1.4 两组病程情况比较 |
3.2 治疗前后疗效分析比较 |
3.2.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3.2.2 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的比较 |
3.2.3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
3.2.4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液中IL-1和INF-α含量的比较 |
4.讨论 |
4.1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引起疼痛的认识 |
4.1.1 膝痹的病因病机 |
4.2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引起疼痛的认识 |
4.2.1 膝关节的生理解剖 |
4.2.2 膝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
4.3 IL-1β、TNF-α炎症因子在KOA疼痛时的作用机理 |
4.4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现状 |
4.4.1 塞来昔布胶囊在本次研究中的疗效分析 |
4.4.2 西药中塞来昔布胶囊在临床上的应用 |
4.4.3 关节腔内注射药物治疗KOA的进展 |
4.4.4 手术治疗KOA的现状 |
4.5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医治措施 |
4.5.1 中药内服、外敷、熏洗治疗膝痹的现状 |
4.5.2 中医理疗治疗膝痹的现状 |
4.5.3 针灸治疗治疗膝痹的现状 |
4.6 中医学对银质针疗法的认识 |
4.6.1 银质针导热疗法的发展及现状 |
4.6.2 银质针疗法的作用机理分析 |
4.6.3 银质针导热疗法较传统毫针针刺的优势 |
4.6.4 银质针的进针点选取 |
4.7 临床上运用银质针治疗KOA的现状 |
4.7.1 银质针的单联疗法 |
4.7.2 银质针的二联疗法 |
4.7.3 银质针的三联疗法 |
4.8 银质针的临床安全性分析 |
4.9 密集型银质针导热疗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结论 |
1 课题研究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平衡针治疗训练性膝关节痛(论文参考文献)
- [1]肌筋膜自治互治法治疗训练性膝痛的疗效研究[J]. 张海湃,韩敏娜,胡萍,关玲.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21(06)
- [2]松解针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D]. 杨晓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火刃针为主整合针灸治疗痰瘀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 代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针刀“调筋解结”法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D]. 廖安庭.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数据挖掘探析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应用规律[D]. 王乙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腕踝针对膝骨性关节炎疼痛干预效果与留针时间关系研究[D]. 董春枝.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浮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研究进展[J]. 康丽丽,魏清琳.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1)
- [8]针灸治疗军事训练伤的研究进展[J]. 毕轩懿,王丽娜,尤艳利,王琳.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9(10)
- [9]平衡针结合灸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性关节炎时效性的临床研究[D]. 陈少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密集型银质针导热治疗晚期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方炯炯.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论文; 浮针论文; 骨关节疾病论文; 膝关节论文; 骨关节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