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榄香烯乳对胃癌SGC-7901细胞株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史亚博,陈婷婷[1](2020)在《榄香烯在线粒体相关途径下抗肿瘤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线粒体作为生物体细胞代谢和信号转导途径的中心环节,在近年抗肿瘤药物研发及临床治疗领域备受关注。榄香烯是从草药温郁金、温莪术中提取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其作用机理及临床研究已近三十年,为更全面地了解其抗肿瘤机制,以线粒体途径视角,从榄香烯在线粒体途径下抗肿瘤效应为出发点,对近年来榄香烯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进一步深度挖掘和应用榄香烯提供参考及新的研究思路。
王乔宇,赵志刚[2](2020)在《榄香烯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榄香烯是从传统中草药姜科植物温郁金中提取的萜烯类化合物。榄香烯乳注射液主要成份为β-、γ-、δ-榄香烯混合液,作为我国自主开发研制的抗肿瘤植物化学药于1995年被国家批准为2类抗肿瘤新药并成功上市。20多年的临床广泛应用使得人们在榄香烯的抗肿瘤研究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有关榄香烯基础研究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层出不穷,研究结果证实榄香烯具有抗瘤谱广、临床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同时榄香烯不同于其他传统的细胞毒性化疗药物,在发挥直接抗肿瘤作用的基础上,还能通过多种机制起到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抑制转移、提高机体免疫力,与放化疗联用具有减毒增效等作用。对榄香烯乳注射液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史亚博,陈婷婷[3](2020)在《榄香烯抗肿瘤药效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榄香烯抗肿瘤相关药效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深度挖掘和拓展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研究榄香烯相关文献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结果:榄香烯具有广谱抗癌临床作用,以及在"抗血栓、抑制微血管形成、活血化瘀"等作用。结论:榄香烯及其主要复方分子的抗肿瘤相关药效作用及临床应用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拓宽。
甄庆宇[4](2018)在《榄香烯联合化疗药物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及PD-L1、PTEN/PI3K/AKT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榄香烯联合细胞毒性药物奈达铂、氟尿嘧啶对人高分化食管鳞状癌细胞株Ec109的增殖、凋亡、分裂周期的影响及PD-L1和PTEN/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的变化,探讨榄香烯作用于人高分化食管鳞状癌细胞株Ec109的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应用CCK-8法检测和计算榄香烯、奈达铂、氟尿嘧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检测联合用药对Ec109细胞株的抑制率。2.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榄香烯、奈达铂、氟尿嘧啶、榄香烯联合奈达铂、榄香烯联合氟尿嘧啶、奈达铂联合氟尿嘧啶、榄香烯联合奈达铂和氟尿嘧啶对Ec109细胞株凋亡、周期的影响;3.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药物作用后的Ec109细胞株PD-L1、PTEN、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榄香烯(浓度≥60ug/ml)、奈达铂、氟尿嘧啶对人高分化食管鳞状癌细胞株Ec109抑制作用呈现时间与浓度的效应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作用于细胞48h的IC50分别为:榄香烯70.873ug/ml、奈达铂60.358 um/ml、氟尿嘧啶84.159 um/ml,后续实验均以榄香烯60ug/ml、奈达铂50um/ml、氟尿嘧啶50um/ml为浓度参数。榄香烯、奈达铂和氟尿嘧啶的两药联合较单药能更好地抑制细胞的增殖活力,榄香烯、奈达铂和氟尿嘧啶的三药联合较两药联合和单药能更好地抑制细胞的增殖活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低浓度(15ug/ml、30ug/ml)的榄香烯对Ec109细胞株具有增殖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活细胞吸光度OD值均较空白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榄香烯、奈达铂和氟尿嘧啶的两药联合较单药能提高细胞凋亡率,使细胞更多停滞在S及G2期,缩短G1期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榄香烯、奈达铂和氟尿嘧啶的三药联合较两药联合和单药能提高细胞凋亡率,使细胞更多停滞在S及G2期,缩短G1期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所有联合用药组及单药组Ec109细胞株的PTEN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联合用药组及单药组Ec109细胞株的PD-L1、PI3K、AKT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总体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榄香烯联合奈达铂组、榄香烯联合氟尿嘧啶组较奈达铂、氟尿嘧啶单药组及其两药联合用药组Ec109细胞株的PTEN蛋白表达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联合用药组均较单药组PI3K/AKT蛋白表达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榄香联合奈达铂组、榄香烯联合氟尿嘧啶组、榄香烯联合奈达铂和氟尿嘧啶组较单药组Ec109细胞株的PD-L1蛋白表达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榄香烯(浓度≥60ug/ml)能抑制人高分化食管鳞状癌细胞株Ec109增殖;低浓度(15ug/ml、30ug/ml)榄香烯能促进人高分化食管鳞状癌细胞株Ec109增殖。2.榄香烯联合奈达铂和氟尿嘧啶较单药和两药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人高分化食管鳞状癌细胞株Ec109的抑制率。3.榄香烯联合奈达铂和氟尿嘧啶较单药和两药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人高分化食管鳞状癌细胞株Ec109的凋亡率以及S和G2期占比,缩短G1期占比。4榄香烯单药或联合奈达铂和氟尿嘧啶能抑制人高分化食管鳞状癌细胞株Ec109的增殖和促进凋亡,PTEN蛋白表达提高,PI3K和Akt蛋白表达降低,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负向调控PTEN/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5.榄香烯单药或联合奈达铂和氟尿嘧啶可使人高分化食管鳞状癌细胞株Ec109的PD-L1蛋白表达下调。提示减少PD-L1介导的免疫逃逸可能与药物在人体内作用机制有关。
谢恬,李铖璐,王淑玲,曾昭武,王芬,赵荣[5](2014)在《榄香烯脂质体系列靶向抗癌天然药物基础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榄香烯(elemene)是从天然中药姜科植物莪术、郁金提取分离的倍半萜烯类化合物。其化学名为1-甲基-1-乙烯基-2,4-二异丙基环己烷,分子式C15H24,分子量为204.35。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关于莪术消症散结、破血止痛,治疗症瘕积聚的记载。榄香烯脂质体(elemene liposome)注射液和口服乳由大连金港药业研发生产,该制剂由大豆磷脂、胆固
何琳[6](2013)在《β-榄香烯对卵巢癌细胞耐药株A2780/PTX的逆转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β-榄香烯对人卵巢癌细胞株A2780及其耐药细胞株A2780/PTX的抑制、增敏及逆转耐药性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采用人卵巢癌细胞株A2780及其耐药细胞株A2780/PTX为研究对象,实验组用含不同浓度(1.25ug/ml、2.5ug/ml、5ug/ml、10ug/ml、20ug/ml、40ug/ml、80ug/ml、160ug/ml、320ug/ml、640ug/ml)β-榄香烯DMEMH培养液进行培养,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β-榄香烯对其的生长抑制率;以不同浓度的紫杉醇(0.5ng/ml、1ng/ml、2ng/ml、4ng/ml、8ng/ml、16ng/ml、32ng/ml、64ng/ml、128ng/ml、256ng/ml),单独或联合低毒性剂量的β-榄香烯(30ug/ml)作用人卵巢癌细胞株A2780及其耐药细胞株A2780/PTX,MTT法检测β-榄香烯对A2780/PTX细胞的增敏作用;β-榄香烯、PTX单独及联合作用A2780/PTX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对其A2780/PTX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blot法检测50ug/ml β-榄香烯、10ng/ml PTX及联合用药作用A2780/PTX细胞后P-gp、XIAP和survivin基因表达情况。结果:1、不同浓度的β-榄香烯作用人卵巢癌细胞株A2780及其耐药细胞株A2780/PTX,可抑制卵巢癌细胞A2780及耐药株的生长, IC50分别为76.96ug/ml(A278024h)、100.7ug/ml(A2780/PTX24h)、53.06ug/ml(A278048h)及57.27ug/ml(A2780/PTX48h)。2、不同浓度的紫杉醇单独或联合低毒性剂量的β-榄香烯(30ug/ml)作用人卵巢癌细胞株A2780及其耐药细胞株A2780/PTX,其IC50值分别为6.027ng/ml(A2780+PTX),2.72ng/ml(A2780+PTX+ELE),44.98ng/ml(A2780/PTX+PTX)及10.25ng/ml(A2780/PTX+PTX+ELE)。PTX单独作用时,耐药细胞株IC50值是敏感株的7.46倍,而当联合β-榄香烯用药时,耐药细胞株IC50值是敏感株的3.77倍,下降了一倍;敏感株单独用药的IC50值是联合用药时的2.22倍,而耐药株单独用药的IC50值是联合用药时的4.39倍。3、(20ug/ml、50ug/ml)β-榄香烯、(5ng/ml、10ng/ml)PTX单独给药均能使A2780/PTX细胞G2/M期比例显着升高,并与相应药物剂量呈正相关;而β-榄香烯及PTX联合用药则显着使细胞累积在G2/M期。4、50ug/mlβ-榄香烯单独或联合10ng/ml PTX用药均可明显下调A2780/PTX细胞P-gp、XIAP和survivin的表达,而PTX单独用药时则基本无变化。结论:1、β-榄香烯乳对人卵巢癌细胞株A2780及其耐药细胞株A2780/PTX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有剂量及时间依赖性。2、β-榄香烯乳在低细胞毒性浓度下对PTX作用的A2780细胞及耐药株细胞A2780/PTX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敏作用,并且对耐药株的作用更强,可显着逆转PTX的多药耐药性。3、β-榄香烯、PTX单独或联合用药均可使细胞阻滞在G2/M期,二种药物联合使用有正协同作用,诱导细胞更多累积在G2/M期。4、β-榄香烯单独或联合PTX用药均可明显下调P-gp、XIAP和survivin的表达,β-榄香烯对PTX抗肿瘤细胞的增敏及逆转耐药性机制可能是降低耐药相关基因P-gp、XIAP和survivin的表达。
丁涛[7](2013)在《益气健脾抗癌法对胃癌脾虚本质的影响及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胃癌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发胃癌100余万例,中国占42%,死亡约80万,中国占35%,中国是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两倍多。对胃癌的诊断及治疗是医学界关注的重要内容。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胃癌患者大多有中医脾虚证的表现,有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抵抗力差、消瘦等表现。这是由于胃癌本身可以影响脾的运化和胃的受纳功能,而脾虚本身也降低了机体的抗邪能力,不利于控制胃癌,脾虚证和胃癌之间互相影响。前期临床研究已经初步证明,在“益气健脾抗癌”原则下形成的方剂治疗胃癌、肠癌,具有抗癌、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放化疗毒性等作用。胃癌的脾虚本质理论正是对胃癌和脾虚紧密相连关系的反映。在临床实践中,益气健脾抗癌法在治疗胃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实验研究揭示胃癌的脾虚本质以及益气健脾抗癌中药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实验研究正是基于这种胃癌脾虚本质的理论,建立人胃癌SGC-7901移植瘤裸小鼠模型,采用益气健脾中药及益气健脾抗癌中药干预胃癌鼠模型,观察对脾虚相关指标:瘤鼠体重、食量、饮水量、胃残留率、肠推进率、生长抑素、脾脏系数、脾脏蛋白激酶C(PKC)的影响;对肿瘤相关指标:瘤重、瘤体细胞凋亡及瘤体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揭示胃癌的脾虚本质,及益气健脾抗癌法的抗癌作用机理。材料与方法:胃癌细胞株为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实验动物为裸小鼠。药物:益气健脾中药组成:太子参、茯苓、白术、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抗癌中药组成:山慈菇、土茯苓、浙贝母、白花蛇舌草。建立人胃癌细胞SGC-7901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首先将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体外培养,选择对数生长期的肿瘤细胞,在裸鼠腋下接种肿瘤细胞悬液0.1ml,接种15天后形成癌瘤。每个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益气健脾组、益气健脾抗癌组,每组10只。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益气健脾组给予益气健脾中药、益气健脾抗癌组给予益气健脾合用抗癌中药。各组均灌胃14天。第一部分实验是益气健脾抗癌法对胃癌小鼠消化吸收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测定的指标为:小鼠体重变化、食量、饮水量、胃残留率、肠推进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小肠及血浆中生长抑素含量。第二部分实验为益气健脾抗癌法对胃癌小鼠脾脏PKC影响的实验研究,测定的指标为:脾脏系数、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脾脏PKC蛋白表达。第三部分实验为益气健脾抗癌法抑制胃癌小鼠肿瘤生长及对EGF、VEGF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测定指标:瘤重、抑瘤率、采用TUNEL法测定瘤体细胞凋亡、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瘤体EGF、VEGF表达。结果:1.体重增加量:空白组最多为5.99±0.24g,明显多于其它三组(p<0.05),模型组体重增加最少为2.50±0.27g,而益气健脾组体重增加为4.21±0.35g,益气健脾抗癌组体重增加量为4.62±0.40g,均好于模型组(p<0.05);益气健脾组与益气健脾抗癌组对比则无统计学意义,但后者有好于前者的趋势。在食量与饮水量方面,表现出了与体重变化相同的结果,空白组最好,依次为益气健脾抗癌组、益气健脾组和模型组,其它三组均明显好于模型组。2.胃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空白组胃内残留率为31.2±11.4%、小肠推进率为65.4±9.6%,在各组中为最好,表现为胃内残留率最小,小肠推进率最大,其它三组与之比较有明显差别(p<0.05),其中益气健脾抗癌组与空白组差别最小。模型组的胃内残留率为48.3±12.6%、小肠推进率为44.8±11.3%,在各组中为最差,其它三组与之比较有明显差别(p<0.05)。益气健脾组胃内残留率为39.7±11.2%、小肠推进率为56.3±10.4%,益气健脾抗癌组胃内残留率为35.5±10.7%、小肠推进率为60.1±10.2%,给药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益气健脾抗癌组有好于益气健脾组的趋势。3.生长抑素:生长抑素含量在空白组最低为,小肠和血浆含量分别为143±32ng/g及84±32ng/L;在模型组最高,分别为182±51ng/g、125±39ng/L;益气健脾组为177±46ng/g、110±42ng/L益气健脾抗癌组为160±42ng/g、102±38ng/L。各组和空白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给药两组和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益气健脾组与益气健脾抗癌组对比,后者表现出了好于前者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4.脾脏系数:空白组最大为1.17±0.12%,模型组脾脏系数最小为0.71±0.24%,益气健脾组为0.94±0.18%,益气健脾抗癌组为1.06±0.27%。和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益气健脾组均小于空白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健脾抗癌组和空白组比较,脾脏系数略小,但无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对比,其它三组的脾脏系数均明显大于模型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5.脾脏PKC表达:空白组最高为0.557±0.028,其它各组依次为益气健脾抗癌组0.509±0.010、益气健脾组0.442±0.017、模型组0.419±0.021。和空白组相比,模型组PKC表达降低最明显(P<0.01),益气健脾组及益气健脾抗癌组PKC表达也降低(P<0.01、P<0.05);和模型组比较,益气健脾组和益气健脾抗癌组PKC表达高于模型组,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益气健脾抗癌组最高,但仍低于空白对照组。6.瘤重和抑瘤率:模型组、益气健脾组、益气健脾抗癌组瘤重为分别为3.82±0.73g、2.76±0.25g、2.44±0.37g,药物治疗两组的肿瘤生长明显小于模型组,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健脾抗癌组的瘤重小于益气健脾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瘤率方面,益气健脾组和益气健脾抗癌组分别为28%、36%,益气健脾抗癌组明显高于益气健脾组。7.凋亡细胞数:模型组、益气健脾组、益气健脾抗癌组的凋亡细胞数分别为0.80±0.79、7.30±1.57、18.00±2.45个,给药两组多于模型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益气健脾组与益气健脾抗癌组对比,后者的凋亡细胞明显多于前者,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8. EGF、VEGF表达:模型组中EGF、VEGF表达最高,益气健脾组表达较之略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益气健脾抗癌组EGF、VEGF表达明显低于前两者,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胃癌能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应用益气健脾中药治疗后,脾的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可以加强胃排空和小肠推进,但益气健脾联合抗癌中药后的健脾作用更加明显。2.胃癌能抑制脾脏本身的生长,并对脾脏中的PKC表达有抑制作用,应用益气健脾抗癌中药治疗后,这种抑制作用得到了减弱。3.益气健脾抗癌中药与单用益气健脾中药相比,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不仅具有抗癌作用,而且对肿瘤生长相关的两个重要因素EGF、VEGF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胃癌能影响脾的功能,应用益气健脾抗癌中药治疗后,能达到健脾和抗癌双重治疗目的。因此,在临床治疗上,在应用益气健脾中药的同时,应该联合应用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药,这种联合用药的原则体现了中医辨病与辨证治疗结合的治疗理念,值得进一步推广。
于丹,安广宇,戴红[8](2013)在《榄香烯乳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榄香烯乳注射液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07年8月~2012年8月收治65例晚期胃癌患者,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只采用替吉奥单药方案治疗,替吉奥根据体表面积给药<1.25 m2,40 mg,日2次;1.25~1.50 m2,50mg,日2次;>1.50 m2,60 mg,日2次,第1~28天,早晚餐后口服,42 d为1周期。治疗组给予替吉奥单药方案联合榄香烯乳注射液(500 mg静脉滴注,日1次,第1~14天)。治疗2周期后,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组获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15例,有效率55.9%。对照组CR 1例,PR 8例,有效率29.0%,两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相似(P>0.05)。治疗组Karnofsky评分提高为47%,对照组提高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榄香烯乳联合替吉奥能显着提高晚期胃癌的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
邱伟彬[9](2011)在《β-榄香烯对膀胱癌T24细胞增殖及MTA-1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β-榄香烯对膀胱癌T24细胞增殖及其对MTA-1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β-榄香烯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及其可能机制,为进一步研究β-榄香烯的抗癌作用和临床应用β-榄香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T24细胞,以浓度分别为0.004mg/ml、0.008mg/ml、0.01mg/ml、0.02mg/ml、0.04mg/ml、0.06mg/ml、0.08mg/ml的β-榄香烯分别作用T24细胞24h、48h和72h,应用MTT方法测定各组β-榄香烯对膀胱癌T24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运用IC50软件计算出高于IC50所用的最低浓度β-榄香烯,以此浓度的β-榄香烯作用T24细胞24h、48h、72h,分别运用Western-blot、RT-PCR法检测对MTA-1蛋白和MTA-1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应用光镜观察各组膀胱癌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并设置浓度为0mg/mlβ-榄香烯作为对照组。结果: MTT比色法结果显示:对T24细胞的抑制率在50﹪以上的最低浓度β-榄香烯为0.02mg/ml;其它各处理组不同浓度的β-榄香烯均能抑制T24细胞生长,并且T24细胞的成活率随β-榄香烯的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存在剂量和作用时间依赖性。以0.02mg/ml浓度β-榄香烯作用T24细胞24h、48h和72h, Western-blot检测各组MTA-1蛋白表达相对值分别是(0.845±0.014),(0.667±0.016),(0.478±0.018),与对照组(0.975±0.016)比较差别有显着性(P<0.05),而各处理组组间比较差别有显着性(P<0.01);RT-PCR检测各组MTA-1mRNA表达相对值分别是(0.867±0.005),(0.797±0.004),(0.717±0.007),与对照组(0.992±0.009)比较差别有显着性(P<0.05),而各处理组组间比较差别有显着性(P<0.01),这些结果显示β-榄香烯能够降低T24细胞中MTA-1蛋白和MTA-1mRNA的表达,并呈时间依赖性。以0.02mg/ml浓度β-榄香烯作用T24细胞24h、48h和72h,光镜观察各处理组T24细胞形态结果显示:随着0.02mg/ml浓度β-榄香烯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形状逐渐变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数量增多,贴壁能力下降,表面出现发芽现象,细胞体积明显缩小,胞浆浓缩,胞核比例明显变小,出现单层细胞漂浮、掀起,部分细胞崩解成碎片,或失去了细胞正常形态。结论:β-榄香烯能明显抑制膀胱癌T24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可诱导膀胱癌T24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膀胱癌T24细胞MTA-1蛋白和MTA-1mRNA的表达有关。
李龙婕[10](2011)在《β-榄香烯和/或联合X线照射抗肺癌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肺癌已成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发肺癌病例已达1.2亿,因肺癌死亡人数约为1亿人/年,肺癌已逐渐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手术是肺癌的最佳治疗手段,但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丧失手术切除机会,放化疗仍是目前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尽管各种治疗手段不断改进和完善,肺癌的5年生存率也仅为17%左右,所以发现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策略改善肺癌患者的生存率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榄香烯是从传统中草药姜科植物温郁金中提取出来的,它是由β-榄香烯、γ-榄香烯和δ-榄香烯组成的混合物,其中β-榄香烯占榄香烯混合物的60%-72%,也是榄香烯抗肿瘤的主要作用成分。β-榄香烯具有广谱、毒副作用轻、不易产生耐药等突出优点,被广泛用于肺癌、消化道肿瘤、脑瘤以及其他浅表性肿瘤的治疗。研究证实β-榄香烯主要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产生抗肿瘤作用,同时也有少数报道显示其可提高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但β-榄香烯诱导细胞凋亡及提高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具体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分别观察β-榄香烯联合X射线照射对肺腺癌A549细胞和肺鳞癌H520细胞DNA损伤及其修复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同时,对β-榄香烯诱导A549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中药β-榄香烯的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目的:1、通过碱性及中性彗星实验观察β-榄香烯联合X射线照射对肺腺癌A549细胞和肺鳞癌H520细胞DNA损伤及其修复的影响。2、采用TRAP-PCR-银染法研究β-榄香烯联合X射线照射对肺腺癌A549细胞和肺鳞癌H520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3、观察β-榄香烯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β-榄香烯对A549细胞溶酶体膜通透性、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影响的研究,进一步探讨β-榄香烯诱导肺腺癌A549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第一部分:β-榄香烯联合X线照射对肺癌细胞株DNA损伤及其修复的影响1、实验分组:根据处理不同,将A549细胞和H520细胞各分为四组:(1)对照组:只接受RPMI 1640培养基处理;(2)β-榄香烯组:β-榄香烯(终浓度5、10和20μg/ml)37℃作用24h;(3)照射组:6MV-X线单次剂量4 Gy照射;(4)β-榄香烯联合照射组:5、10和20μg/ml的β-榄香烯作用24h后予4 Gy单次剂量照射。2、照射后立即进行碱性彗星实验和中性彗星实验,观察β-榄香烯联合X射线照射对A549细胞和H520细胞DNA单链断裂(SSB)及DNA双链断裂(DSB)的影响。3、照射后将细胞置于37℃孵箱中分别孵育2h、6h、24h后再进行碱性彗星实验和中性彗星实验,观察β-榄香烯联合X射线照射对A549细胞和H520细胞SSB及DSB损伤修复的影响。第二部分:β-榄香烯联合X线照射对肺癌细胞株端粒酶活性的影响1、实验分组:根据处理不同,将A549细胞和H520细胞各分为四组:(1)对照组:只接受RPMI 1640培养基处理;(2)β-榄香烯组:20μg/ml的β-榄香烯37℃作用24h;(3)照射组:6MV-X线单次剂量4 Gy照射;(4)β-榄香烯联合照射组:20μg/ml的β-榄香烯作用24h后予4 Gy单次剂量照射。2、A549细胞和H520细胞经上述相应处理后,将细胞置于37℃孵箱中继续孵育24h,然后通过TRAP-PCR-银染法观察β-榄香烯联合X线照射对A549细胞和H520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第三部分:β-榄香烯诱导A549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探讨1、采用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β-榄香烯对肺腺癌A549细胞和肺鳞癌H520细胞的抑制率。2、不同浓度β-榄香烯(终浓度为5,10,20μg/ml)分别作用A549细胞12h、24h和36h后通过彗星试验检测细胞DNA损伤,荧光显微镜观察凋亡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对caspase-3活性的检测,证实细胞凋亡的发生。3、采用对溶酶体敏感的吖啶橙(AO)荧光染色剂,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及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技术检测5,10和20μg/ml的β-榄香烯在不同时间点(12h、24h和36h)对A549细胞溶酶体膜通透性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溶酶体释放的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在细胞浆中的表达,以进一步证实β-榄香烯可诱导A549细胞溶酶体膜通透性增加;采用罗丹明123(Rhodamine123)荧光染色剂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β-榄香烯在不同时间点对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4、通过2’7’-二氢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和苯二醛(OPT)分别测定不同浓度β-榄香烯对A549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OS)以及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证实β-榄香烯可以诱导A549细胞氧化应激的产生。5、利用cathepsin D蛋白特异性的抑制剂抑胃肽A(50μM)预处理A549细胞24h,然后与20μg/ml的β-榄香烯共同孵育细胞24h或36h,观察其对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证实溶酶体及其释放的cathepsin D在β-榄香烯诱导的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结果:第一部分1、β-榄香烯单独作用24h后可导致A549和H520细胞产生拖尾,β-榄香烯组彗星尾矩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β-榄香烯单药可导致细胞SSB及DSB损伤产生。2、A549和520细胞经不同处理后立即进行碱性和中性彗星实验,榄香烯联合照射组的彗星尾矩与单独照射组以及单独药物组相比有所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β-榄香烯与X线联合作用可以增加细胞SSB及DSB损伤。3、A549和H520细胞经不同时间修复后再进行碱性和中性彗星实验, A549细胞修复2h后,单独照射组的彗星拖尾现象消失,彗星尾矩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也就是说SSB及DSB损伤得以修复。而H520细胞修复6h后,照射组拖尾现象才消失,说明SSB及DSB损伤6h才得以修复,提示4 Gy的X射线所造成的放射损伤在A549细胞中比在H520细胞中更易修复。4、A549细胞经不同时间修复后,联合处理组具有较明显的SSB及DSB损伤残留,与单独照射组以及单独药物组的彗星尾矩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β-榄香烯可抑制A549细胞SSB及DSB损伤的修复。H520细胞中,β-榄香烯与射线联合可明显抑制H520细胞DSB的修复,但照射后6h和24h的结果显示,β-榄香烯与射线联合所造成的SSB与单独β-榄香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β-榄香烯可能对H520细胞的SSB损伤修复无抑制作用。第二部分1、银染观察β-榄香烯单药处理组的条带与对照组比较颜色变浅,提示β-榄香烯可抑制A549和H520细胞的端粒酶活性。2、A549细胞单独照射组条带颜色较对照组有所增加,而H520细胞单独照射组条带颜色较对照组变浅,提示4 Gy的X射线照射诱导A549细胞端粒酶活性增加,但却抑制H520细胞端粒酶活性。3、β-榄香烯与X射线联合处理组的条带与单独照射组及单独药物组比较均明显变浅,提示β-榄香烯与X射线联合处理可显着抑制A549细胞和H520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第三部分1、通过MTT实验及计算求得β-榄香烯作用A549细胞24h的IC50值为152.64μg/ml,作用H520细胞24 h的IC50值为72.86μg/ml。2、β-榄香烯作用A549细胞24h可引起细胞DNA损伤,但此时未见凋亡发生;当β-榄香烯作用时间延长至36h时,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活性显着增加,呈现明显剂量依赖关系。3、β-榄香烯作用A549细胞12h,细胞内AO荧光强度和胞浆内cathepsin D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说明β-榄香烯作用A549细胞12h可引起溶酶体膜通透性增加,此时未见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明显改变。β-榄香烯作用时间延长至24h,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开始下降,证实溶酶体膜通透性的增加早于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4、β-榄香烯作用细胞24h可导致A549细胞内DCF荧光强度显着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β-榄香烯可引起细胞内ROS的产生。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检测A549细胞内GSH含量,结果显示:β-榄香烯作用细胞24h可导致细胞内OPT荧光信号显着减弱,即GSH含量明显下降。5、抑胃肽A预处理可明显抑制20μg/mlβ-榄香烯所导致的A549细胞DNA损伤、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以及细胞凋亡的发生。结论:第一部分1、β-榄香烯单药作用可以导致A549和H520细胞SSB及DSB损伤的形成。2、β-榄香烯与X射线联合作用可以增加A549和H520细胞SSB及DSB损伤,推测增加细胞DNA的损伤可能是其增加细胞放射敏感性的作用机制之一。3、4Gy的X线所造成的SSB及DSB损伤在A549细胞中2h即可修复,在H520细胞中需要6h,说明A549细胞具有较快的DNA损伤修复速率和较强的DNA损伤修复能力,这可能是肺腺癌放射抵抗的原因之一。4、β-榄香烯与X射线联合作用可以明显抑制A549细胞和H520细胞SSB及DSB损伤的修复,推测β-榄香烯可能通过抑制细胞DNA损伤的修复提高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第二部分1、β-榄香烯单药可以显着抑制A549和H520细胞的端粒酶活性。2、4Gy的X线照射可以诱导A549细胞端粒酶活性增加,但却能使H520细胞端粒酶性下降,诱导端粒酶活性增加可能是肺腺癌放射抵抗的原因之一。3、β-榄香烯和X射线联合作用与单独照射组和单独药物组相比可以显着抑制A549和H520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提示β-榄香烯可能通过抑制细胞端粒酶活性增加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第三部分1、β-榄香烯对A549和H520细胞具有不同的抑制率,证实不同的肿瘤细胞对β-榄香烯的敏感性不同。2、β-榄香烯作用A549细胞24h可引起细胞DNA损伤,但此时未见凋亡发生;36h后可引起细胞凋亡的产生。3、β-榄香烯作用A549细胞12h即可导致溶酶体膜通透性增加,24h后可引起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显着下降,由此可见,溶酶体膜通透性的改变(12h)早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24h)和细胞凋亡的发生(36h)。4、β-榄香烯可引起A549细胞内ROS产生增加以及GSH含量的显着下降,从而产生氧化应激反应。5、用抑胃肽A预处理A549细胞,可以明显抑制A549细胞DNA损伤、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以及细胞凋亡的产生。由此可见,溶酶体及溶酶体释放的cathepsin D在β-榄香烯诱导的A549细胞凋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榄香烯乳对胃癌SGC-7901细胞株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榄香烯乳对胃癌SGC-7901细胞株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榄香烯在线粒体相关途径下抗肿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榄香烯作用于线粒体相关途径的抗肿瘤作用研究现状 |
1.1 榄香烯于线粒体途径下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1.1.1 形态学相关及相关离子变化 |
1.1.2 相关遗传物质及代谢产物 |
1.1.3 相关信号通路及活性因子 |
1.2 榄香烯对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 |
1.2.1 形态学及相关酶学改变 |
1.2.2 相关通路、代谢产物及活性因子影响 |
1.3 细胞敏感性及耐药性作用 |
1.3.1 相关增敏作用 |
1.3.2 相关耐药抑制及逆转作用 |
1.4 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过程相关 |
1.5 其他 |
2 基于线粒体分子及细胞生物学作用对榄香烯抗肿瘤机制进行整合及联系 |
2.1 线粒体相关形态学及微结构的改变 |
2.2 线粒体相关蛋白表达及活性因子的改变 |
2.3 对榄香烯抗肿瘤线粒体相关物质及途径进行整合 |
2.4 榄香烯线粒体相关途径抗肿瘤效应的复杂性 |
3 线粒体途径下榄香烯抗肿瘤相关研究展望 |
(2)榄香烯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直接抗肿瘤作用 |
1.1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1.1.1 阻滞细胞周期 |
1.1.2 调控相关基因表达水平 |
1.1.3 抑制端粒酶活性 |
1.1.4 促使细胞内Ca2+稳态失衡 |
1.2 抗血管生成 |
2 诱导肿瘤细胞分化 |
3 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迁移 |
4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
5 提高耐药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 |
6 结语 |
(3)榄香烯抗肿瘤药效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榄香烯抗肿瘤药效作用研究进展 |
1.1 对肿瘤细胞多重耐药及放疗敏感性的影响 |
1.2 对肿瘤相关蛋白、基因、酶活性的影响 |
1.3 对肿瘤免疫与转移的影响 |
2 抗肿瘤相关临床研究进展 |
2.1 榄香烯抗肿瘤相关系统评价研究进展 |
2.2 榄香烯抗肿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3 结论及展望 |
(4)榄香烯联合化疗药物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及PD-L1、PTEN/PI3K/AKT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研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榄香烯脂质体系列靶向抗癌天然药物基础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莪术抗肿瘤作用的中医理论 |
2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3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4 抑制肿瘤远处转移 |
4.1抑制肿瘤细胞浸润、转移 |
4.2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
5 榄香烯脂质体联合化疗、放疗协同增效作用 |
5.1化疗协同作用 |
5.2逆转肿瘤细胞耐药 |
5.3放疗增敏作用 |
6 激活抗肿瘤免疫 |
7 结语和展望 |
(6)β-榄香烯对卵巢癌细胞耐药株A2780/PTX的逆转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益气健脾抗癌法对胃癌脾虚本质的影响及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益气健脾抗癌法对胃癌小鼠消化吸收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分析讨论 |
益气健脾抗癌法对胃癌小鼠脾脏 PKC 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分析讨论 |
益气健脾抗癌法抑制胃癌小鼠肿瘤生长及对EGF、VEGF 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榄香烯乳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治疗方法: |
3.评价标准: |
4.统计学分析: |
结 果 |
1.近期疗效: |
2.毒副反应: |
3.生活质量: |
讨 论 |
(9)β-榄香烯对膀胱癌T24细胞增殖及MTA-1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要缩略语英文索引 |
二、中文摘要 |
三、英文摘要 |
四、正文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五、参考文献 |
六、综述 |
参考文献 |
七、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八、致谢 |
(10)β-榄香烯和/或联合X线照射抗肺癌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
1、前言 |
2、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榄香烯乳对胃癌SGC-7901细胞株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榄香烯在线粒体相关途径下抗肿瘤研究进展[J]. 史亚博,陈婷婷. 现代中医药, 2020(05)
- [2]榄香烯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王乔宇,赵志刚. 药学进展, 2020(07)
- [3]榄香烯抗肿瘤药效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史亚博,陈婷婷. 中医临床研究, 2020(18)
- [4]榄香烯联合化疗药物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及PD-L1、PTEN/PI3K/AKT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D]. 甄庆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8)
- [5]榄香烯脂质体系列靶向抗癌天然药物基础研究进展[J]. 谢恬,李铖璐,王淑玲,曾昭武,王芬,赵荣.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04)
- [6]β-榄香烯对卵巢癌细胞耐药株A2780/PTX的逆转作用研究[D]. 何琳. 苏州大学, 2013(01)
- [7]益气健脾抗癌法对胃癌脾虚本质的影响及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D]. 丁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05)
- [8]榄香烯乳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观察[J]. 于丹,安广宇,戴红.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03)
- [9]β-榄香烯对膀胱癌T24细胞增殖及MTA-1基因表达的影响[D]. 邱伟彬. 南华大学, 2011(12)
- [10]β-榄香烯和/或联合X线照射抗肺癌作用的机制研究[D]. 李龙婕. 大连医科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