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文明概论读书报告

西域文明概论读书报告

问:西域文明的西域文明概述
  1. 答:11世纪后,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逐渐改由海路进行,加上西域地理环境恶化,民族变迁等因素,具有千年历史的西域文明日趋衰落,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中国与西方史籍记录的许多西域古国先后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吞没。它们的光辉历史也逐渐被人们遗忘。
    1895年1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A. Hedin)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意外闯入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当键岩慎地人称为“丹丹乌里克”。1900年3月,他在这一大沙漠东缘罗布泊西岸又发现一座风沙半没的古城。他把这两个古城出土的古 卷和文物带回欧洲。经研究证实,丹丹乌里克古城即历史上著名的于阗王国的城镇,而罗布泊西岸的古城则是汉代文献和唐代诗人屡屡提到的楼兰。它们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斯文赫定的发现在世界引起极大轰动。以前人们只知道北非的埃及文明、爱琴枣旁海和克里特岛的希腊文明以及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不曾想到遥远而贫瘠的中亚荒漠竞埋藏着如此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于是,瑞典、俄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纷纷派考察队到塔克拉玛干及周围地区访古寻宝,疏勒、龟兹、焉耆、高昌等古代王国的城址和寺院相继被发现。1900年,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一个中世纪的宝库,里面藏有数以万计的汉语、藏语以及许多未名语言的古 卷。消息传出后,英、法、俄、日考察队及中国的贪官污吏蜂拥而至,巧取豪夺,仅稿敬8000卷汉文佛经幸免于难,运回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其余全部散失海外。
    西域文明就这样被重新发现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此慨然叹道:“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垣敦煌劫余录序》)
问:西域的文明对唐朝有什么影响?
  1. 答:1、农业:唐笑历 实施大规模屯田,设置简缺专管水利的机构陶拓所,推广使用铁犁、铁斧等先进工具,天山北路传统的游牧地区开始出现农业,改变了西域的经济格局;天山南路的农业在生产设施,规模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
    2.手工业:丝织业、棉纺织业有很大发展;金属开碰咐搜采和冶炼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在西州还没有造纸坊,说明西域已掌握造纸术。
    3、商业贸易:西域与内地商业贸易往来频繁,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唐朝在沿途设置了大量驿站,过往行人和商客经过检查点时要有官府发的“过所”方能通行。
    4.多种语言、文字的流行反映了西域在当时国际文化交流中的显要地位,这一时期,汉文化在西域各族中广泛传播,儒家文化及内地的道教典籍也传入西域,同时,一些地方还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字系统。
    5.西域的服饰、饮食、建筑风格传入中原,极大丰富了唐朝文化的内涵,而这一时期中原文坛中出现的以边疆戎马生涯和颂咏西域大漠风情为内容的“边塞诗”则构成唐诗中的一朵奇葩。
问:西域文化精神风貌体现在哪些方面?
  1. 答:1、包容开放,多元共生。
    西域地区是典型的文明交汇地,农耕、游牧与商业文明同时存在。“丝绸之路”上长期的商旅往来、出使求法,不同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宗教信仰、语言,使得人们不仅不固步自封,而且能够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广泛吸收各民族的文明,西域文化由此呈现轮租出鲜明的多元特征。
    2、自信豪迈 大气磅礴
    “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公务往来是唐诗的重要题材之一。围绕着慰边、和蕃、出使、入幕、还朝、归乡等,唐朝诗人写下了大量的赠别、留别、边塞诗。
    3、平等务实 互惠互利
    盛唐流行“胡”风。唐人思想开放,能接纳其他的文化,“胡”在唐朝几乎是无处不在。除了惯见的“交往的频繁”、“心态的开放”等解释外,这其中还有西域文化自身的原因。
    扩展资料:
    西域风俗文化的历史意义:
    喀什侍桐消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西域丝路的活体记忆”。千百年来一直是丝绸之路上葱岭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老城核心区地处喀什市中心位置,是喀什历史文化遗存最厚重的区域。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艾提尕尔清真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袷袢巴扎清真寺、皇家经文学校、喀喇汗王朝遗址等都是丝路历史的见证。
    喀什老城区民俗风情浓郁,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展、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尤其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民居建筑、民族服饰、民俗文化、民族歌舞等,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这也是喀什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老城景区作为喀什民俗风情遗存最完好的地方,一方面因其维吾尔民俗的多样性和完整性被誉为新疆维吾尔生活的“百科全书”;一方面因其浓郁的异域民俗氛围,成为旅游者体验原生态民俗的“生态博物馆”和“天然大舞台”老知。
    参考资料来源:
西域文明概论读书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