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吸声系数-温度-频率三元关系的研究

高分子材料吸声系数-温度-频率三元关系的研究

一、聚合物材料的吸音系数-温度-频率三元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振[1](2018)在《基于压电效应的多层发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声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推进,噪音振动污染日益加重,新型高效的吸声减振材料成为研究重点。压电橡胶材料的压电效应及高分子基体的阻尼效应可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电能与热能,是一种理想的减振材料;而高分子发泡材料因其易成型加工、质量小、效果好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减震吸声器件中。根据文献报道及实验研究,在厚度较小的情况下,两者各自在中低频吸声效果较差,很多低频噪音与振动的场合不能完全适应。声子晶体结构因其特殊的带隙屏蔽效应使其在利用小尺寸控制低频噪音方面有广阔应用前景。声子晶体是由两种及以上组分或构型的单元周期性排列组成的复合介质或结构,在某些特定频率范围内,弹性波在此类材料中传播受到抑制,形成声波禁带。若利用压电材料与高分子发泡材料制备成声子晶体结构则会使其在应用发面得到较大推广。(1)以乙酸钡(Ba(CH3COO)2)、钛酸四正丁酯(Ti(C4H9O)4)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钛酸钡(BaTiO3)预聚体,经高温煅烧成陶瓷粉末。经过红外图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及粒径分析,制备了具有四方相结构BaTiO3粉末,其粒径分布在0.10.5μm之间。确定其合成制备条件为:Ba(CH3COO)2:Ti(C4H9O)4=1:1(摩尔比)混合,水浴加热至40℃恒温搅拌2h、陈化4h后在烘箱中于100℃下干燥4h,研磨后900℃煅烧4h。(2)以BaTiO3为压电相、导电炭黑为导电相、丁腈橡胶与氯丁橡胶分别作为基体制备了压电橡胶材料;同时以碳酸钙(CaCO3)、二氧化硅(SiO2)、氧化钇(Y2O3)、氧化镧(La2O3)、氧化钆(Gd2O3)为填料(利用硬脂酸与硅烷偶联剂分别对其改性),丁腈橡胶与氯丁橡胶分别作为基体制备了普通橡胶复合材料。进行了SEM、FT-IR、阻尼及吸声性能测试(对压电材料还进行了压电常数测试),研究了不同填料及用量对阻尼吸声性能的影响,结果如下:从改性效果来看,硬脂酸改性BaTiO3效果最佳;压电常数测试中,硬脂酸改性BaTiO3填充的丁腈压电橡胶(填充量为50%)压电常数最大,为0.3;阻尼性能研究中,Gd2O3填充氯丁橡胶变温阻尼值最大,为1.3;丁腈压电橡胶材料平均变频阻尼值最大,为0.2;氯丁压电橡胶变温阻尼峰值降低严重,仅为0.7;但两者阻尼温域相较其他填料填充的橡胶材料均向高温方向移动10℃左右,峰值对应阻尼温度均为-10℃;丁腈压电橡胶材料储能模量最大,为10000MPa,氯丁压电橡胶材料储能模量最小,为2000MPa;吸声性能研究中,中低频率范围内,压电材料在14002000Hz内具备一定吸声性能,其中丁腈压电橡胶材料平均吸声效果优于所有对照组,平均吸声系数为0.24,中高频率范围内(20006300Hz)吸声效果显着,6300Hz处吸声系数达到0.8。(3)以BaTiO3、CaCO3、SiO2、Y2O3、La2O3、Gd2O3为填料,偶氮二甲酰胺(AC)为发泡剂,硬脂酸、氧化锌(ZnO)、尿素为助发泡剂,丁腈橡胶与氯丁橡胶分别作为基体制备了发泡橡胶材料。进行了SEM、阻尼测试,研究了发泡体系、填料种类及用量、材料厚度对吸声性能影响,结果如下:发泡体系研究表明,ZnO:尿素:AC=5:1:25的发泡体系发泡效果最佳,其开孔率可达80%;阻尼性能研究中,填料种类对变频阻尼过影响不大,多种填料填充的发泡橡胶材料平均阻尼系数在0.15左右,且对变温阻尼影响较小,其中La2O3填充丁腈发泡橡胶变温阻尼峰值最大为1.18,SiO2填充氯丁发泡橡胶阻尼峰值最小为0.8;Gd2O3填充丁腈发泡橡胶储能模量极值最大为3300MPa,Y2O3填充氯发泡丁橡胶储能模量极值最低为450MPa;吸声性能研究中,发泡橡胶在12002000Hz之内具备较好的吸声效果,其中硬脂酸+ZnO+尿素助发泡体系吸声效果最佳,平均吸声系数为0.4;随填料用量增加,发泡材料吸声系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SiO2填充氯丁发泡橡胶吸声效果最佳,最大吸声系数为0.44;填料种类对吸声效果影响不大,未填充填料的发泡橡胶吸声效果最佳,平均吸声系数为0.38;随后度增加,吸声效果明显改善,在6cm时丁腈发泡橡胶材料吸声效果最佳,最大吸声系数为0.75。(4)设计了一种周期性吸声结构:利用橡胶复合材料(未发泡)与丁腈发泡橡胶、氯丁发泡橡胶、丁基发泡橡胶、天然发泡橡胶、聚氨酯泡沫材料组合制备而成,并且根据声源接触面分为两种单元结构。研究了单元结构,橡胶层填料种类及用量,发泡层的泡孔形态(泡孔大小、开孔率)、厚度,单元结构周期数对其吸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类复合结构在200600Hz均有极值。其中不发泡橡胶与聚氨酯泡沫组成的复合结构效果最好,在500Hz处吸声系数极值均为1,其他频率基本没有吸声效果,其特征符合有限元一维声子晶体结构,即在特定频率(带隙)对声波具有屏蔽效果。进一步研究了填料用量及种类、发泡层泡孔结构、发泡层厚度及单元结构(发泡橡胶/聚氨酯泡沫)数量对此类结构的影响:相同用量下填料种类对该结构带隙没有影响;泡沫材料开孔结构屏蔽效果好于闭孔结构;同为开孔结构时,发泡层泡孔减小,带隙向低频移动;随发泡层厚度增加,带隙向低频移动而带隙宽度不变。但是随着单元结构增加,该结构峰值降低并出现多个峰值,平均吸声系数提高,逐渐脱离声子晶体结构的特征。

黄勇[2](2014)在《介孔二氧化硅改性硅橡胶及吸声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对声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吸声材料在噪声控制领域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硅橡胶由于自身较好的吸声性,而有望应用于吸声降噪领域。本论文采用介孔二氧化硅改性硅橡胶及吸声性能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模板剂,制备了内部含有大量孔隙的二氧化硅,并且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制备了系列不同孔径尺寸的二氧化硅,孔径从1.87nm至5.56nm可调。然后以所制备的介孔二氧化硅作为吸声添加剂,研究了介孔二氧化硅内部孔径尺寸、含量对硅橡胶吸声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氮气吸附脱附等分析手段对二氧化硅试样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改变反应条件,可以得到孔径尺寸、颗粒大小以及形貌不同的二氧化硅。增大正硅酸四乙酯(TEOS)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比例,得到内部孔径较小的二氧化硅颗粒;升高老化温度,仅仅对颗粒形貌有一定的影响;改变反应体系的溶剂,对二氧化硅的影响较大,当以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作为共溶剂时,得到的二氧化硅粒子颗粒尺寸很大,达到了300nm~500nm,而孔径较小,仅仅为1.87nm。介孔二氧化硅的孔径对硅橡胶的吸声性有显着的影响,主要集中在1000Hz~5000Hz声频段,可以将吸声系数提高至0.84左右,且随着孔径的增加,最大吸声的声波频率向低频移动。改变介孔二氧化硅(MS-3)的添加量,从3pHr增加到10pHr时,硅橡胶的吸声性有所提高,当添加量为8pHr时,吸声系数最大值为0.84。

杨康[3](2013)在《三烯丙基异三聚氰酸酯合成的研究》文中认为三烯丙基异三聚氰酸酯(Triallyl isocyanurate,简称TAIC)交联剂,是一种含三嗪环的多功能烯烃单体,外观无色,主要用于各种热塑性和热固性高分子材料的交联改性,可以提高材料的耐热性、耐溶剂性、耐老化、机械强度及电性能等,是高分子材料的关键功能性助剂。本课题借鉴氰酸钠与氯丙烯(AC)在非质子溶剂中容易发生取代、环化化学反应特点,分别研究溶剂法TAIC交联剂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目标开发出无含盐废水排放,AC单耗低,产品纯度可以达到99.5%(HPLC法)的TAIC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本实验从对实验温度的选定,反应结束后固体物质的脱去、脱DMF、酸碱洗和石油醚处理等几方面展开,圆满完成了实验所需数据,取得了以下结果:1.用低浓度的盐酸溶液洗涤产品所得到的效果要好于单独的水洗,但没必要用低浓度的碱溶液洗涤,简化操作步骤,提高了产品纯度。2.氯丙烯滴加管口的放置接近液面处。太远,氯丙烯挥发较大,不利于产品收率的提高,而若进入反应体系,又容易造成管口的堵塞。3.氯丙烯的滴加速度应该缓慢,太快容易造成氯丙烯的大量挥发,对收率不利,造成原料的浪费;太慢则延长了反应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4.本反应最佳温度是在130℃左右,温度太高则产物发生自聚,温度太低则难以达到反应温度,都会造成产率偏底。5.氯丙烯和氰酸钠的最佳配比在1.14附近,过高则造成原料的浪费,过低则难以制造出高收率。6.水洗能除去产物中的大量水溶性副产物,经过酸洗、碱洗和水洗能显着提高产品的纯度。7.本实验在其基础上改进了原合成方法中的副产物NaCl分离方式,将原来的水溶解分离NaCl方法,改为从反应物中分离出NaCl固体副产物。本方法在不影响TAIC回收率的前题下,解决了原有工艺路线的存在的高浓度含盐废水排放问题。TAIC新生产工艺的开发,既能满足我国对交联剂(TAIC)日益增大的需求问题,又能弥补我国在氰酸盐溶剂法制交联剂(TAIC)方面的空白

李永清,朱锡,孙卫红,晏欣[4](2012)在《高分子水声吸声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新型水声吸声材料的研究正向着耐压、宽频及高效吸收的方向发展。高分子材料具有高阻尼损耗特性,对入射声波能有效地吸收,且易于进行分子结构设计和成型加工,是符合要求的首选材料。本文结合近年来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水声吸声性能的研究,从吸声机理和材料设计的角度,讨论高分子水声吸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并展望其研究前景。

赵宗煌[5](2011)在《导电高分子薄膜吸声材料的研究》文中指出现有的吸声材料,包括高分子吸声材料,都存在吸声频带较窄,低频效果差、材料厚且重,大大的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为改善高分子吸声材料的吸声性能,本文首先合成了聚苯胺、聚吡咯、八羧基酞菁铜三种高电导率的高分子聚合物,然后用上述自制的导电聚合物与石墨、环氧树脂、聚酰胺树脂、N-甲基吡咯烷酮等混合,用球磨机制成浆液,涂覆在载体上,制成了吸声性能优异,尤其是低频吸声效果好,吸声频带宽,重量轻、厚度薄的薄膜材料。采用了测厚仪、数字万用电表、SE M和智能电声测试仪等手段,研究了导电聚合物与石墨的不同比例、材料的厚度、表面形貌和测试的空腔对材料的吸声性能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当n(APS) :n( An) :n(DBSA) =1. 6:1: 1,聚合反应时间为20h时,可得到电导率为0. 2 5 s/c m的聚苯胺;2.当n(APS) :n( PP y ): n(DBSA) =1: 1:2,聚合反应温度为0℃时,可得到电导率为0. 2 2 s/c m的聚吡咯;3.在反应物熔融均匀升到反应温度后再加入催化剂,得到的八羧基铜酞菁的导电率比无取代酞菁高6个数量级,达到10-3 s/ cm;4.当导电聚合物与石墨的重量比为2:4、材料的厚度为300μm左右、共混时球磨机的转速控制在252 r/ mi n、球磨时间为4 h,可制得最佳吸声效果材料。该材料厚度只有0. 10. 6 mm,每平方米重量只有200~500 g,在声波125Hz~4000H z频率范围内的平均吸声系数大于0.5,最大吸声系数达到0.95,解决了目前吸声材料低频吸声效果差的问题。

孙卫红,晏欣,朱锡,周立清[6](2011)在《P(VAc-co-TAIC)大孔树脂颗粒的制备及声学性能》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悬浮聚合制备了醋酸乙烯酯-三烯丙基异氰酸酯共聚物大孔树脂颗粒,研究了交联剂和致孔剂用量对大孔树脂颗粒密度、孔体积和孔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树脂的孔体积和孔隙率随致孔剂的用量及树脂颗粒直径的增加而增大。空气声吸收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PU/EP共混物基体中加入大孔树脂颗粒能增强其吸声效果;水声性能测试表明:在PU/EP共混物基体中加入10%(质量分数)的大孔树脂颗粒能显着提高其吸声系数,平均吸声系数由0.13增加到0.65,峰值由0.29增加到0.94。

彭学娟[7](2010)在《拖拉机驾驶室噪声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现今的各大车辆生产厂家纷纷把对车辆噪声特性的预测、设计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以期提高自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本文在声振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对拖拉机驾驶室内低频噪声的预测、分析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研究。首先,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FT80拖拉机驾驶室空腔模型,将模型导入声学分析软件LMS Virtual.lab,并在LMS Virtual.lab中实现了有限元法和间接边界元法的声固耦合;采用间接边界元法分析计算了驾驶室的声学特性;对空腔、有座椅、有座椅及驾驶员三种模型驾驶员的耳旁声场声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座椅和驾驶员对驾驶室内的声学贡献,证明了座椅、驾驶员对拖拉机驾驶室内噪声存在一定的影响,建模时应加以考虑。其次,讨论了玻璃的隔声原理和声固耦合理论,利用ANSYS和LMSVirtual.lab进行建模分析,运用声场边界元声-固耦合的方法计算,比较了单层玻璃和双层玻璃对拖拉机驾驶室噪声的影响,重点比较了中间夹层为空气的双层玻璃在不同空气层厚度、不同玻璃厚度的条件下驾驶员耳旁噪声的区别,总结出了隔声性能最好的玻璃结构。最后,采用间接边界元法和无限元法,在噪声分析软件LMS Virtual.lab中实现了对拖拉机驾驶室外声场的分析,并比较了两种分析方法在求解外声场中的区别,对拖拉机外声场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本文对拖拉机驾驶室内低频噪声预测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对降低驾驶室内噪声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设计参考。

齐娜[8](2009)在《聚酰亚胺泡沫的形成与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采用3,3′,4,4′-二苯甲酮四甲酸二酐(BTDA)和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MDA)为主要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聚酰亚胺泡沫材料。并重点研究了所得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形成与稳定性:即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制备工艺(包括酸酐的酯化、聚酰胺酯前聚体的合成和发泡)和所得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尺寸稳定性、热稳定性等。实验采用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确定BTDA和BPDA形成二酸二酯的最佳酯化时间分别为1 h和10 h;并对不同温度下干燥所得的聚酰胺酯前聚体粉末进行热失重分析(TGA),确定发泡温度在100~250℃范围内。利用扫描电镜(SEM)、万能电子力学试验机、驻波管、导热系数仪、TG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超高阻测试仪等分别对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泡孔形貌、力学、吸能特性、声学性能、热性能和电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微波发泡,还是热发泡,所得泡沫材料泡孔均随干燥温度的升高而变小。并且微波发泡所得聚酰亚胺泡沫较之热发泡所得泡沫有着相对均匀的泡孔结构。泡沫材料的吸能效率最大值随密度增加有所增大,不同密度的聚酰亚胺泡沫的理想吸能效率都达到0.8以上,是一种优良的吸能材料。在63~2000 Hz频率范围内,聚酰亚胺泡沫材料吸声系数最高可达0.8,传声损失可达20 dB,可以作为中低频吸声降噪材料使用。微波发泡所得聚酰亚胺泡沫的导热系数λ为7.62×10-3W/(m·K),热发泡所得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导热系数λ为6.168×10-2W/(m·K),二者导热系数均很小。以PAE100、PAE90和PAE75三种聚酰胺酯前聚体粉末为原料所制得的聚酰亚胺泡沫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分别为328℃、321.8℃和297.47。C,分解温度Td5分别为540℃、521℃和517℃,失重5%的分解温度都在500℃以上。结果表明所得聚酰亚胺泡沫材料是一种耐热型隔热保温材料。另外所得聚酰亚胺泡沫的氧指数大于43,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体积电阻率为1016Ω·cm,表面电阻率为1015Ω,电绝缘性优良。

张辉,徐凡,张新安[9](2009)在《大麻织物吸声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大麻织物的吸声特性,选用大麻、涤纶和棉纱线在小样织机上织造了不同规格的织物,使用化学试剂对大麻织物进行了处理,对吸声系数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当后空腔距离和声波频率一定时,大麻织物吸声系数随着织物紧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织物紧度相同时,随着入射正弦声波频率的增加,大麻、涤纶和棉织物的吸声系数都呈正弦曲线变化,但大麻纤维的吸声能力要好于涤纶、棉纤维;织物组织对吸声系数有一定影响。大麻织物经过化学试剂处理吸声系数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织物中孔隙减小所致。

王薇[10](2005)在《ATRP方法合成无机/有机杂化聚合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TRP 技术作为一种新颖的聚合反应方法,它能实现“活性”/可控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分布较窄。许多烯烃单体已成功地用ATRP 方法合成出结构规整的均聚物、无规共聚物、交替共聚物、梯度共聚物、嵌段,接枝共聚物和新颖的聚合物刷;星型、树枝状大分子、超支化高分子及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等。本文中利用自组装方法首先对SiO2纳米粒子进行了化学修饰,得到了以SiO2纳米粒子为支撑物的ATRP 表面引发剂。应用这种SiO2纳米粒子表面引发剂对MMA,AAM,HEMA 三种单体进行ATRP,得到单一匀聚物修饰和二嵌段聚合物修饰SiO2纳米粒子的无机有机纳米杂化材料并用IR,XPS 和TEM 进行检测。由于单体性质的不同,我们得到了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的接枝聚合物。这些聚合物可以控制SiO2纳米粒子表面的化学物理性质,从而使SiO2纳米粒子在某些分离,提纯及分析中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其次以这种杂化材料为基体合成了聚合物金属络合物无机有机杂化材料。通过IR 和XPS 证明我们制得了杂化材料。ESR 和CV 对金属络合物的磁性能和电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金属络合物具有稳定的电化学活性和磁性质。这种以SiO2纳米粒子为支撑物的聚(AAM 或HEMA)合物金属(Cu2+)络合物是一种具有聚合物和金属离子多重性能的高功能性新型无机有机杂化材料,极具潜在应用价值。最后我们对金属离子进行还原,得到聚合物基金属纳米复合材料,既在SiO2纳米粒子表面上再修饰一层金属纳米粒子,通过XRD 和TEM 检测出金属纳米粒子的大小。我们相信这种新型的纳米复合材料由于其自身特殊的性质,能使其在磁性材料、电子材料、催化剂以及传感器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且本工作为本实验室首次完成,国内外未见报道。

二、聚合物材料的吸音系数-温度-频率三元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合物材料的吸音系数-温度-频率三元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压电效应的多层发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声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压电材料概述
        1.1.1 压电机理
        1.1.2 聚合物压电材料
        1.1.3 无机压电材料
        1.1.4 压电材料应用
    1.2 阻尼材料概述
        1.2.1 阻尼机理
        1.2.2 橡胶阻尼材料
        1.2.3 压电阻尼材料
        1.2.4 阻尼材料的应用
    1.3 吸声材料概述
        1.3.1 吸声机理
        1.3.2 多孔吸声材料
        1.3.3 共振吸声结构
        1.3.4 声子晶体结构
        1.3.5 阻尼吸声材料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基本配方
    2.4 试样制备
        2.4.1 钛酸钡合成及煅烧
        2.4.2 填料改性
        2.4.3 压电橡胶试样制备
        2.4.4 发泡橡胶试样制备
        2.4.5 电极制备
    2.5 测试与表征
        2.5.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5.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2.5.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粒径分析
        2.5.4 压电橡胶极化及压电常数测试
        2.5.5 阻尼性能测试
        2.5.6 吸声性能测试
第3章 水热法制备钛酸钡及其结构表征
    3.1 前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FT-IR分析
        3.2.2 XRD分析
        3.2.3 形貌及粒径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压电橡胶材料阻尼及吸声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FT-IR分析
        4.2.2 SEM分析
        4.2.3 压电性能分析
        4.2.4 阻尼性能分析
        4.2.5 压电橡胶材料吸声性能分析
        4.2.6 压电橡胶材料吸声机理研究
        4.2.7 不同填料填充橡胶材料吸声性能分析
        4.2.8 不同填料填充橡胶材料吸声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发泡橡胶复合材料阻尼及吸声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果讨论
        5.2.1 微观结构分析
        5.2.2 阻尼性能分析
        5.2.3 发泡体系对发泡复合材料吸声性能影响
        5.2.4 泡孔形态对发泡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
        5.2.5 填料种类对发泡材料吸声性能影响
        5.2.6 填料用量对发泡橡胶吸声性能影响
        5.2.7 厚度对发泡材料吸声性能影响
        5.2.8 发泡材料与不发泡材料吸声性能对比
        5.2.9 发泡材料吸声机理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橡胶层状复合材料声学结构与吸声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复合材料声学结构设计
        6.2.2 单元结构SEM分析
        6.2.3 微观结构对复合材料结构吸声性能影响
        6.2.4 单元结构声波接触面对吸声效果的影响
        6.2.5 双层结构与单层结构吸声性能对比
        6.2.6 不同双层结构吸声性能对比
        6.2.7 压电层与不同发泡材料复合结构吸声性能
        6.2.8 不同填料填充橡胶层与不同发泡材料复合结构吸声性能
        6.2.9 发泡层厚度对复合材料结构吸声性能影响
        6.2.10 单元结构吸声机理研究
        6.2.11 单元结构周期对复合材料结构吸声性能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2)介孔二氧化硅改性硅橡胶及吸声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噪声的危害
        1.1.2 噪声的控制
    1.2 吸声材料概述
        1.2.1 吸声材料的类型
        1.2.2 吸声材料的吸声机理
        1.2.3 吸声材料的发展历程
        1.2.4 吸声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硅橡胶概述
    1.4 介孔材料概述
    1.5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及研究意义、目的
    1.6 研究路线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路线
        1.6.2 研究内容
2 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2.2.1 实验原料
        2.2.2 仪器设备
    2.3 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原理及反应过程
        2.3.1 制备原理
        2.3.2 反应过程
    2.4 制备过程
    2.5 介孔二氧化硅的表征
        2.5.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2.5.2 SEM扫描电镜测试
        2.5.3 TEM透射电镜测试
        2.5.4 X-ray衍射光谱测试
        2.5.5 XPS表面元素测试
        2.5.6 N_2吸附脱附测试
    2.6 结果与讨论
        2.6.1 红外光谱表征
        2.6.2 扫描电镜表征
        2.6.3 透射电镜表征
        2.6.4 小角XRD表征
        2.6.5 N_2吸附脱附表征
        2.6.6 广角XRD表征
        2.6.7 表面元素表征
    2.7 本章小结
3 吸声硅橡胶的制备
    3.0 引言
    3.1 实验
        3.1.1 原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2 硅橡胶的硫化机理及制备过程
        3.2.1 硫化机理
        3.2.2 制备过程
    3.3 制样
        3.3.1 力学性能测试制样
        3.3.2 吸声系数测试制样
    3.4 硅橡胶的性能测试
        3.4.1 生胶乙烯基含量测试
        3.4.2 力学性能测试
        3.4.3 热重测试
        3.4.4 质谱测试
        3.4.5 吸声系数的测定
        3.4.6 介孔二氧化硅的分散性表征
4 吸声硅橡胶的性能研究
    4.1 生胶乙烯基含量分析
        4.1.1 乙烯基基团含量计算的理论依据
        4.1.2 生胶中乙烯基含量的确定
    4.2 硅橡胶的吸声性能
        4.2.1 不同孔径介孔二氧化硅对硅橡胶吸声性的影响
        4.2.2 介孔二氧化硅MS-3添加量对硅橡胶吸声性的影响
    4.3 TG-MS分析
    4.4 力学性能研究
    4.5 填料在硅橡胶中的分散性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三烯丙基异三聚氰酸酯合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三烯丙基异三聚氰酸酯应用
    1.3 三烯丙基异三聚氰酸酯的制备方法
    1.4 纯化方法
    1.5 三烯丙基异三聚氰酸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6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内容及意义
        1.6.1 研究背景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三烯丙基异三聚氰酸酯(TAIC)的合成研究
    2.1 实验路线的选择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药品与材料
    2.4 实验工艺流程及实验步骤
    2.5 对产品的定性分析
    2.6 对产品的定量分析
        2.6.1 标准溶液的制备
        2.6.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7 对标样 TAIC 的液相色谱分析
    2.8 反应机理讨论
第三章 三烯丙基异三聚氰酸酯(TAIC)实验的讨论
    3.1 对实验步骤的改进
    3.2 反应温度的控制
    3.3 水洗效果的比较
    3.4 对于洗涤效果的比较
    3.5 脱 DMF 的方法对产物的影响
    3.6 用石油醚处理效果的比较
    3.7 氯丙烯滴加管口的位置对实验的影响
    3.8 氯丙烯的最佳滴加时间
    3.9 反应物的最佳配比
    3.10 催化剂的影响
    3.11 反应的后期处理
    3.12 实验后期检验处理计算
    3.1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高分子水声吸声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高分子材料的吸声机理
2 橡胶类水声吸声材料
3 聚氨酯水声吸声材料
4 耐压吸声材料
5 压电复合材料
6 吸声涂层
7 几类新型吸声材料
8 结 语

(5)导电高分子薄膜吸声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2 材料的吸声机理
    1.3 高分子吸声材料的分类与发展
        1.3.1 多孔吸声材料
        1.3.2 颗粒微孔吸声材料
        1.3.3 粘弹性吸声材料
        1.3.4 高分子复合吸声材料
        1.3.5 其他高分子吸声材料
        1.3.6 高分子吸声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构思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构思及内容
第2章 导电聚苯胺的合成
    2.1 实验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主要仪器
        2.1.3 聚苯胺合成
        2.1.4 分子结构表征
        2.1.5 电导率测试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DB SA 掺杂聚苯胺红外光谱分析
        2.2.2 DB SA 掺杂聚苯胺的扫描电镜分析
        2.2.3 引发剂AP S 用量对聚苯胺电导率的影响
        2.2.4 DB SA 用量对掺杂聚苯胺导电率的影响
        2.2.5 聚合时间对掺杂聚苯胺电导率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吡咯的合成
    3.1 实验部分
        3.1.1 化学试剂与仪器
        3.1.2 十二烷基苯磺酸(DB S A) - 聚吡咯的合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DB SA - 聚吡咯红外光谱
        3.2.2 形貌特征
        3.2.3 氧化剂量对聚吡咯电导率的影响
        3.2.4 DB SA 用量对掺杂聚吡咯导电率的影响
        3.2.5 聚合温度对掺杂聚吡咯电导率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铜酞菁的合成
    4.1 八羧基铜酞菁的合成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主要仪器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光谱分析
        4.3.2 电导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导电高分子薄膜吸声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主要实验原料及仪器
        5.1.2 复合材料的制备
        5.1.3 吸声性能测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导电聚合物与石墨的不同比例对吸声性能的影响
        5.2.2 材料厚度对吸声性能的影响
        5.2.3 材料的表面结构对吸声性能的影响
        5.2.4 背后空腔对吸声性能的影响
        5.2.5 导电聚合物对吸声效果影响
        5.2.6 载体对吸声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P(VAc-co-TAIC)大孔树脂颗粒的制备及声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主要原料
    1.2 试样的合成
        1.2.1 封端聚氨酯预聚体的合成
        1.2.2 P (VAc-co-TAIC) 大孔树脂颗粒的合成
        1.2.3 PU/EP共混物-大孔树脂颗粒复合材料的制备
    1.3 性能测试
        1.3.1 大孔树脂颗粒的表征
        1.3.2 PU/EP共混物基体及其复合材料吸声性能的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致孔剂和交联剂对大孔树脂颗粒密度、孔体积和孔隙率的影响
    2.2 粒径对大孔树脂颗粒孔体积和孔隙率的影响
    2.3 复合材料的空气声吸收性能
    2.4 大孔树脂颗粒对PU/EP基体高频条件下空气声吸收性能的影响
    2.5 复合材料的水声吸声性能
3 结论

(7)拖拉机驾驶室噪声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的噪声控制技术
        1.2.2 现代噪声控制技术
        1.2.3 主动噪声控制技术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驾驶室噪声的产生机理及控制技术
    2.1 声学基础
        2.1.1 声学方程的建立
        2.1.2 噪声的评价及标准
        2.1.3 声学边界条件
    2.2 车内噪声产生机理
        2.2.1 空气动力性噪声
        2.2.2 机械性噪声
        2.2.3 空腔共鸣
    2.3 车内噪声控制技术
        2.3.1 车内振动噪声的实验测试技术
        2.3.2 车内噪声被动控制技术
第三章 拖拉机驾驶室声场声固耦合分析
    3.1 声固耦合理论
    3.2 有限元法和边界元法理论
        3.2.1 有限元法原理
        3.2.2 边界元法原理
    3.3 拖拉机驾驶室内声固耦合仿真分析
        3.3.1 拖拉机驾驶室有限元模型
        3.3.2 驾驶室内声学边界元仿真计算
第四章 双层玻璃的隔声性能仿真分析
    4.1 隔声理论
        4.1.1 共振效应
        4.1.2 质量定律
        4.1.3 吻合效应
        4.1.4 双层结构的隔声特性
    4.2 简单原片玻璃的传声损失分析
        4.2.1 简单结构玻璃的传声损失研究
    4.3 由排气管噪声引起的双层玻璃的隔声性能的研究
        4.3.1 不同厚度单层玻璃对拖拉机驾驶室隔声性能比较
        4.3.2 不同结构双层玻璃对拖拉机驾驶室隔声性能比较
    4.4 由机械振动引起的双层玻璃隔声性能比较
        4.4.1 相同空气夹层厚度不同玻璃厚度对驾驶室噪声的影响比较
        4.4.2 相同玻璃厚度不同空气夹层厚度对驾驶室噪声影响比较
    4.5 结论
第五章 拖拉机外声场的分析
    5.1 声场中的边界元和无限元理论
        5.1.1 边界元理论
        5.1.2 无限元法理论及基本公式
    5.2. 直接边界元和无限元在求解拖拉机驾驶室外声场中的应用
        5.2.1 边界元声-固耦合
        5.2.2 无限元法声-固耦合
    5.3 拖拉机驾驶室外环境噪声测试
        5.3.1 环境噪声测试要求
        5.3.2 环境噪声测量结果
    5.4 结论
第六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聚酰亚胺泡沫的形成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简述
    1.2 聚酰亚胺的发展概况
    1.3 聚酰亚胺泡沫材料概述
    1.4 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1.5 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种类
    1.6 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制备
        1.6.1 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合成方法
        1.6.2 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生产工艺
    1.7 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发展前景
    1.8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聚酰胺酯前聚体的合成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纯化
        2.2.2 酸酐的酯化
        2.2.3 聚酰胺酯前聚体粉末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BTDA酯化时间的确定
        2.3.2 BPDA酯化时间的确定
        2.3.3 聚酰胺酯前聚体结构的研究
        2.3.4 聚酰胺酯前聚体粉末的分子量
        2.3.5 聚酰胺酯前聚体粉末的粒径
        2.3.6 聚酰胺酯前聚体粉末聚集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酰亚胺泡沫的制备
    3.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设备
    3.2 实验部分
        3.2.1 微波发泡
        3.2.2 热发泡
        3.2.3 泡沫后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酰胺酯前聚体发泡温度的确定
        3.3.2 聚酰亚胺泡沫材料后处理温度
        3.3.3 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聚集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泡孔结构
    4.1 泡沫的密度
    4.2 泡沫的开/闭孔率
        4.2.1 测试原理
        4.2.2 开/闭孔率的测定
    4.3 SEM观察泡沫材料的泡孔结构
        4.3.1 热发泡泡沫材料的泡孔结构
        4.3.2 微波发泡泡沫材料的泡孔结构
    4.4 影响泡沫泡孔结构的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力学性能及能量吸收特性
    5.1 聚酰亚胺泡沫的压缩性能
    5.2 聚酰亚胺泡沫的能量吸收特性研究
    5.3 聚酰亚胺泡沫的拉伸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声学性能
    6.1 测试原理
    6.2 吸声性能
    6.3 隔声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热性能及电学性能
    7.1 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热性能
        7.1.1 导热性
        7.1.2 热稳定性
        7.1.3 耐热性
        7.1.4 氧指数法测定聚酰亚胺泡沫阻燃性
    7.2 聚酰亚胺泡沫材料的电阻率
        7.2.1 测试原理
        7.2.2 体积电阻率
        7.2.3 表面电阻率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大麻织物吸声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样准备
    1.2 大麻织物处理
    1.3 吸声系数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织物紧度对吸声系数的影响
    2.2 织物组织对吸声系数的影响
    2.3 不同纤维织物吸声系数比较
    2.4 化学试剂对吸声系数的影响
3 结论

(10)ATRP方法合成无机/有机杂化聚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1.1 自由基聚合
    1.2 活性自由基聚合
    1.3 可控的自由基聚合
    1.4 无金属的可控自由基聚合
        1.4.1 TEMPO 体系
        1.4.2 Iniferter 法
        1.4.3 RAFT过程
    1.5 过渡金属催化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1.5.1 ATRP 体系的几个研究方面
        1.5.2 目前 ATRP 体系研究的进展及热点
    1.6 高分子金属络合物简介
        1.6.1 高分子金属络合物
        1.6.2 高分子金属络合物的分类
        1.6.3 Ⅰ型 MMC
        1.6.4 高分子金属络合物的表征方法
        1.6.4.1 化学和物理化学分析
        1.6.4.2 光谱方法
        1.6.4.3 磁化学方法及磁谱方法
        1.6.5 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应用
        1.6.5.1 催化性能
        1.6.5.2 电学性能
        1.6.5.3 光学性能
        1.6.5.4 磁性能
        1.6.5.5 分离性能
        1.6.6 纳米复合材料
    1.7 立题思想
    参考文献
第二章 ATRP法合成无机有机杂化聚合物的研究
    2.1 引言
    2.2 试剂及其处理和检测设备
        2.2.1 试剂及其处理
        2.2.2 检测设备
    2.3 引发剂及其引发的无机有机聚合物的合成
        2.3.1 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引发剂的合成
        2.3.2 聚合物的合成
    2.4 结果于讨论
        2.4.1 Si02纳米粒子表面ATRP引发剂的表征
        2.4.2 红外谱图分析
        2.4.3 聚合物刷能谱分析
    2.5 聚合物刷的形貌(TEM)分析
    2.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以纳米二氧化硅为支撑的聚合物金属络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试剂及其处理
    3.3 大分子金属络合物的合成
    3.4 聚合物及其金属络合物的刻蚀
    3.5 检测设备
    3.6 结果与讨论
        3.6.1 大分子金属络合物的表征
        3.6.2 能谱分析
        3.6.3 键能的值和金属含量
        3.6.4 聚合物刷及其大分子金属络合物的热失重分析
        3.6.5 聚合物及其大分子金属络合物的 XRD 分析
        3.6.6 聚合物刷金属络合物的形貌(TEM)分析
        3.6.7 聚合物刷及其金属络合物的电化学分析
        3.6.8 大分子金属络合物顺磁谱图分析
    3.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和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处理
        4.2.2 聚合物金属络合物的还原
    4.3 检测设备
    4.4 金属纳米粒子的表征
        4.4.1 聚合物刷、大分子金属络合物及其金属纳米粒子的红外谱图分析
        4.4.2 以 Si02纳米粒子为支撑物的大分子金属络合物及其金属纳米粒子的能谱分析
        4.4.3 以 S i O纳米粒子为支撑物的金属纳米粒子的 XRD分析
        4.4.4 以 S i 02纳米粒子为支撑物的金属纳米粒子的形貌(TEM)分析
    4.5 小结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四、聚合物材料的吸音系数-温度-频率三元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压电效应的多层发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声性能研究[D]. 杨振. 武汉工程大学, 2018(08)
  • [2]介孔二氧化硅改性硅橡胶及吸声性能研究[D]. 黄勇. 西安科技大学, 2014(03)
  • [3]三烯丙基异三聚氰酸酯合成的研究[D]. 杨康. 合肥工业大学, 2013(S1)
  • [4]高分子水声吸声材料的研究进展[J]. 李永清,朱锡,孙卫红,晏欣. 舰船科学技术, 2012(05)
  • [5]导电高分子薄膜吸声材料的研究[D]. 赵宗煌. 武汉工业学院, 2011(06)
  • [6]P(VAc-co-TAIC)大孔树脂颗粒的制备及声学性能[J]. 孙卫红,晏欣,朱锡,周立清. 材料工程, 2011(01)
  • [7]拖拉机驾驶室噪声控制技术研究[D]. 彭学娟. 山东理工大学, 2010(12)
  • [8]聚酰亚胺泡沫的形成与稳定性研究[D]. 齐娜. 河北科技大学, 2009(04)
  • [9]大麻织物吸声性能研究[J]. 张辉,徐凡,张新安.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2009(01)
  • [10]ATRP方法合成无机/有机杂化聚合物[D]. 王薇. 吉林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高分子材料吸声系数-温度-频率三元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