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洲冶炼厂锌冶炼烟气制酸生产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李子良,徐志峰,张溪,昝苗苗,刘志楼[1](2020)在《汞资源分布与有色冶炼行业除汞现状》文中指出有色冶炼行业是我国汞的主要排放源之一,目前如何降低有色冶炼烟气中汞污染排放控制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介绍了冶炼行业矿石中汞的含量以及分布,从协同脱汞技术到专门脱汞技术对冶炼行业除汞现状做了总结,同时对冶炼烟气脱汞趋势进行了展望。
李维栋[2](2020)在《电解锌阳极封铅过程典型物种光谱实时变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铅是电解锌行业污染防控的重中之重,实时监测技术缺乏是导致该行业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铅基阳极制膜封铅电解过程为快速连续多元素反应单位,电解液中多离子共存、浓度跨度大,其中SO42-离子浓度高达70~120g/L,Mn2+离子浓度为40±1g/L,Pb2+为1~30mg/L。现有技术普遍采用光谱、色谱、质谱或联用等方式进行离线分析或在线检测,但均存在预处理步骤多,操作复杂,耗费时长的缺点,导致分析结果滞后、二次污染重和分析误差大等问题,更无法做到对电解液中原价态、多组分、跨量级的复合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从而无法实时指导生产过程参数调控达到污染物源头削减的目的。本文以铅基阳极制膜封铅电解液中典型物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段宁院士提出的分光测色计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联用光谱原态直测法,研究分析了制膜封铅电解过程SO42-、Mn2+、Pb2+离子光谱的实时变化规律。首先,通过分光测色计获取目标元素SO42-、Mn2+、Pb2+的分光光谱特性曲线,研究分析不同离子最大吸收波长λ区域范围,然后,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精准确定不同离子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并进一步研究调整不同离子的适配光程b以及合理的参比溶液,获取不同离子不同浓度条件下的最佳吸光度Abs,最后,建立典型物种C~A~C非线性定量化数学模型曲线,为实现高浓度复杂电解液体系中SO42-、Mn2+、Pb2+离子浓度的秒级快速直测提供支撑。通过对制膜封铅电解液中典型物种的检测分析表明,本论文光谱原态直测法与ICP-AES、FAAS、离子色谱法等方法相比,加标回收率在95.74%~103.07%之间,检测结果相对误差小于2.3%,具有检测速度快、准确度高、稳定性好、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已在白银集团实现了产业化示范的电解锌行业高浓度共存多组分离子实时原样监测技术及设备中,采用了本论文的核心研究成果。该成果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图[23]表[20]参[106]。
刘伟[3](2020)在《锌冶炼烟气汞及SO3干式捕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锌生产和消费国,2017年我国锌产量近622万吨,占全球锌总产量的44.8%。由于锌矿中汞含量相对较高,导致锌冶炼过程汞污染受到高度关注。锌冶炼过程产生的烟气中含有高浓度二氧化硫(SO2)及不同形态的汞,同时伴有较高浓度三氧化硫(SO3)。烟气汞若处置不当,容易进入其他介质而产生二次污染;而烟气中SO3是污酸产生的根本原因,且汞的存在加剧其治理难度。随着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日趋严格,锌冶炼烟气汞和SO3的控制已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以锌冶炼烟气作为治理对象,针对锌冶炼烟气汞污染严重,同时SO3浓度较高导致污酸产量大的特征,提出了烟气汞及SO3干式捕集的控制策略。以难处置的零价汞(Hg0)为控制重点,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锌冶炼原料闪锌矿改性作为汞吸附剂回收Hg0的方法,筛选并优化了吸附材料;在研究利用常规镁基或钙基碱性物质为吸附剂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利用Zn O用作吸附剂,对SO3进行资源化回收的新方法;最后在制酸前建立了烟气汞及SO3干式捕集中试装置,推进工程化应用。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锌冶炼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表明,锌矿经过沸腾炉焙烧后,总焙砂(焙砂+除尘灰)的产率约为89.1%,10.9%的物质进入到烟气中。其中,硫进入固相的比例为14.2%,其余硫主要以SO2和SO3的形式进入烟气中,SO3浓度约0.3-0.4%。97.8%的汞进入烟气中,烟气中汞浓度达到10000μg/m3以上,以Hg0为主。污控设备中,湿法洗涤和电除雾组合工艺对汞和SO3的脱除贡献率最高,分别有66.5%的汞和98.3%的SO3在此工艺中形成含汞污酸。此外,28.5%的汞进入硫酸工序中,0.8%的汞直接排放至大气中。(2)天然闪锌矿(ZnS)的Hg0吸附容量低于0.8 mg/g,为了进一步提高Hg0吸附性能,分别通过Se和Co阴阳离子掺杂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的改性闪锌矿。实验结果表明,Se和Co的掺杂均明显提高ZnS的Hg0吸附性能。ZnSe0.7S0.3在125℃下反应2 h时依然具有近100%的效率。Zn-S-Se表面存在表面活性硒(Se2+和Se0)和活性硫两类活性位,最终Hg0以Hg Se和Hg S的形式存在。此外,SO2和Hg0可以促进表面Se2+转化为Se0,强化Hg0的吸附。Co0.2Zn0.8S的Hg0吸附容量在50%穿透时高达46.01 mg/g。Co掺杂使闪锌矿表面产生活性组分Sn2-和Co3+,能够氧化Hg0生成Hg S。闪锌矿表面的Hg S在250℃热处理时分解产生高浓度Hg0,从而实现汞的富集回收。(3)将冶炼原料CuS引入吸附Hg0的研究,CuS的Hg0吸附容量高达50.17 mg/g(50℃,50%穿透条件下)。CuS表面含有大量Cu2+和S22-活性位均可将Hg0氧化,并以Hg S形式稳定吸附于材料表面。基于此活性位点机制,进一步提出了利用Cu(NO3)2浸泡方式对闪锌矿进行界面活化方法。Cu2+在接触ZnS晶格时将S2-氧化为对Hg0有良好氧化能力的S22-,从而提高闪锌矿的Hg0吸附性能:活化天然闪锌矿的Hg0吸附容量从1.1增长到2.0 mg/g,活化ZnS的Hg0吸附容量可达3.6mg/g(约为改性前的12倍)。此外,Cu2+活化ZnS吸附Hg0具有良好的抗SO2和H2O性能。脱附后的吸附剂经过Cu2+活化再生处理实现吸附剂的循环利用。(4)采用干式捕集技术对SO3进行脱除,将Zn O、常规钙基和镁基碱性物质作为吸收剂,探究其对SO2和SO3的脱除规律和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Zn O基本不吸收SO2,SO3脱除效率比Ca CO3高,在200-350℃下选择性最高,并且随着温度的降低,SO3选择性越高。对于优选的Zn O吸收剂,研究了温度、SO3浓度和水蒸气对SO3吸收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150-350℃范围内,温度升高,Zn O的SO3脱除效率增大。当烟气中加入水蒸气,SO3脱除效率明显提高,水蒸气可促进SO3转变为H2SO4,使反应机制发生改变。尤其在150℃下,SO3脱除效率增加最明显,且高于350℃下的SO3脱除效率。因此,提出烟气降温强化SO3脱除的方法。(5)基于固定床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建立了干式捕集汞及SO3的中试装置,在实际烟气条件下开展汞和SO3的脱除研究。中试试验结果表明,烟气降温对SO3脱除有明显促进作用。将CuS与Zn O混合制备成复合吸收剂,在最佳操作工艺参数下(烟气量3500 m3/h,烟气温度180℃,吸收剂/SO3摩尔比0.74,停留时间0.5 s),SO3脱除效率达到32.6%,总汞脱除效率达到43.2%。中试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为汞及SO3干式捕集技术的优化和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王瑞山,彭红寒,周开敏,沈宗庆,余俊学,张晓秀[4](2017)在《冶炼烟气制酸净化除汞工艺探讨》文中指出根据铅、锌烟气制酸烟气净化除汞现状,从理论和实际分析、比较多种除汞工艺装置。结合自身情况,依据现有除汞工艺,从冶炼烟气中汞的来源途径入手,分析焙烧工艺以及汞在烟气中存在的形态,尤其是温度对汞形态的影响,并以此进行了除汞工艺的改造。技改后,锌系统成品酸中汞质量分数降到0.002 0%左右,铅系统成品酸中汞质量分数降到0.000 8%左右,除汞效果明显,产品质量得到提高。
高兴[5](2016)在《株冶集团,荣光镌刻六十载》文中指出铭刻历史,才能烛照未来。株冶集团自1956年建厂已经六十周年了,她在共和国的工业崛起和发展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展望未来,株冶集团正积极投身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再造株冶新辉煌。
吴清茹[6](2015)在《中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汞排放特征及减排潜力研究》文中指出汞污染是当前全球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有色金属冶炼是人为汞排放的重要来源,也是《关于汞的水俣公约》的重点管控源。但是,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的汞排放特征尚不清楚,排放清单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研究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的汞排放特征并完善汞排放清单,对中国控制汞污染和履行国际汞公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精矿的采集和汞浓度分析,结合文献数据建立了中国有色金属精矿的汞浓度数据库。选择典型有色金属冶炼厂开展汞排放特征测试,分析了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的汞输入、烟气汞形态转化和向环境的汞排放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原料–过程的概率排放模型,计算了中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的汞排放清单,量化了该行业的汞减排潜力并提出控制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消耗的锌、铅和铜精矿汞浓度的最佳估计值分别为77.5μg/g、31.4μg/g和5.8μg/g。精矿中98.3–99.4%的汞在焙烧/熔炼工段释放到烟气。大部分的汞在烟气污染控制设备中被脱除。除尘器组合(WHB+CYC+ESP)、烟气净化系统(FGS+ESD)、单转单吸制酸系统(APS)、双转双吸制酸系统(APD)和湿法烟气脱硫系统(WFGD)的平均脱汞效率的分别为17.0%、82.5%、55.4%、82.1%和52.0%,其中APD后的汞形态主要以Hg2+为主。在副产物利用过程中,污酸中的汞主要富集到处理渣中;硫酸生产化肥的过程汞主要释放到磷石膏和磷肥产品中。浸出渣和吹炼渣处理过程的大气汞排放量约占渣中汞量的41.6–87.1%,且以Hg0排放为主。2012年,中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排放到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汞量分别为158.3 t、45.1 t和12.3 t。大气汞排放中,Hg2+、Hg0和Hgp的比例分别为36.2%、62.1%和1.7%。以2012年为基准年,2030年中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大气、水体和土壤汞的最大减排潜力分别为130.0 t、38.3 t和9.6 t。未来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大气汞减排主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烟气制酸和脱硫以及安装专门脱汞设备实现。
艾新桥[7](2014)在《160万t/a冶炼烟气制酸生产指标优化调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高浓度磷肥、磷复合肥的迅速发展,对硫酸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广西防城港金川公司项目紧邻磷资源集中产区云、贵、川三省,也是大量消耗硫酸的区域,仅防城港每年就需进口260万t硫磺运往上述地区制酸并就地销售。金川公司2013建成的防城港年产40万t阴极铜项目采用双闪工艺炼铜,冶炼过程产生的烟气含SO2浓度高达30%-35%,是制酸的有效资源。配套铜冶炼项目,形成了规模160万t/a的冶炼烟气制硫酸工程。该项目考虑冶炼烟气中成分复杂、杂质多的特征,吸取国内外冶炼烟气制酸的经验,引进了高浓度预转化+常规(3+2)转化技术,选择高效的湍冲洗涤绝热蒸发冷却、两级电除雾器、HRS低温位热能回收、离子液循化吸收制酸尾气等新技术,部分技术在冶炼烟气制酸行业的工业应用实践尚属首例,因此,如何消化吸收新工艺、新设备设施,成功开展有关工艺调控及生产组织成为该项目建成投产后的首要问题。在试运行中,工艺指标的控制不稳定,工艺指标超标,对整个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在试生产的基础上进行指标优化调控,使得制酸系统生产得到更好的有效组织,早日达产达标。本文针对该项目建成投产后的工艺控制指标、生产数据的统计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结合制酸烟气净化、干燥、吸收、热量回收的理论体系知识,进行了生产实践的工艺指标优化调控研究,摸索出了该套制酸系统的关键工艺指标,包括净化率、转化率、吸收率、尾排二氧化硫指标的最佳运行值。经工艺优化调控后,取得的工艺效果如下:(1)通过改变动力波喷淋逆喷管压力,调整循环洗涤液流量、调整电除雾器电压等措施,将二级电除雾器出口烟气相关杂质指标控制在:酸雾≤3mg/Nm3、F≤0.25 mg/Nm3、As≤0.6 mg/Nm3,硫酸出厂合格率100%,合格率较优化前提高了3%;(2)通过调整预转化器、转化器入口温度和各转化器之间的热量交换,转化率完全可以控制在大于99.95%,总吸收率≥99.98%,转化率、总吸收率比优化前分别提高了0.05%、0.08%;(3)尾气脱硫工序选用的为“离子液循环吸收制酸尾气二氧化硫”技术,离子液循环量35 m3/h、吸收液温度45℃、再生温度110℃,脱硫率大于95%,吸收液含量SO42-100g/l尾排,达到环保要求,SO2外排量较较优化前减少50%。经工艺优化调控,相关指标在全国均处于领先水平,对该项目的达产达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高浓度冶炼烟气制酸行业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王庆伟[8](2011)在《铅锌冶炼烟气洗涤含汞污酸生物制剂法处理新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铅锌第一生产大国,2009年铅、锌产量分别达370.79万吨和435.67万吨。铅锌冶炼过程产生的大量SO2烟气主要用于制硫酸,烟气中还含有汞等重金属烟尘,烟气制酸前在洗涤除尘过程中产生大量高浓度酸性重金属废水(简称污酸)。污酸废水酸度高,其中含有多种重金属离子,且重金属离子浓度高,形态复杂,毒性大。传统的硫化处理方法难以实现稳定达标。污酸若得不到有效的处理而排放入环境,将会给水体带来严重的污染。本研究以株洲冶炼集团铅锌冶炼过程烟气洗涤产生的污酸为研究对象,其性质非常复杂。污酸中硫酸的含量在2-4%之间,还溶解了高浓度的SO2酸性气体,主要含有汞、铜、铅、锌、镉、砷等重金属离子,以及高浓度的氟、氯及硫酸根离子。针对目前采用硫化法处理含汞污酸难以稳定达标的现状,研究了污酸的性质,提出了污酸生物制剂法处理新工艺,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通过研究污酸的性质及其中汞的赋存形态,确定了污酸中汞主要有三种赋存形态:颗粒态、胶体态和离子态;通过研究硫化法处理污酸的热力学,剖析了硫化法处理污酸重金属不能稳定达标的原因,为解决胶体汞去除的难题奠定了理论基础。采用电毛细曲线法研究了污酸中汞胶体的结构,建立了污酸中汞胶体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原子态汞进入污酸溶液将优先超载吸附HgCl42-形成三电层结构,并对其形成胶体键能进行了分析,发现原子汞表面和HgCl42-之间产生的键能较弱。根据Gouy-Chapman-Stern (GCS)模型对汞胶体的zeta电位进行了推算,并考察了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对胶体汞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污酸中胶体汞的破坏方法。开发了“生物制剂配合—水解”处理污酸新工艺,研制了处理含汞污酸的生物制剂,并优选了一种高分子阳离子化合物——脱汞剂,通过生物制剂和脱汞剂的协同作用同时深度脱除污酸中的汞及其他重金属离子。生物制剂基于其中含有的多种功能基团脱除污酸中离子态汞和其他重金属离子,实现出水高效净化。脱汞剂主要通过压缩双电层破坏胶体汞的结构,以网捕架桥的作用使胶体汞发生絮凝沉淀。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生物制剂法脱除污酸中汞及其他重金属的最优条件:生物制剂/Hg=16,脱汞剂投加量16mg/L,配合反应时间30min,水解pH值10.0,水解时间30min,处理后出水中各重金属离子浓度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为了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化学反应适应实际工业生产,在株冶污酸工段现场进行了污酸(15-30m3/h)生物制剂连续化处理的中间试验。研究开发了多级溢流反应设备,基于计算机模拟优化设计了管道反应器,实现了生物制剂、脱汞剂与污酸中重金属的高效混合反应,并优化工艺参数,确定了工业生产过程中各药剂的投加量和生产参数:生物制剂/汞=40,脱汞剂的投加量为20g/m3,水解pH值10-11。新工艺在株冶原硫化设施上进行了试运行,通过湖南省环境监测站连续48小时的跟踪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处理后出水中各重金属离子浓度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基于污酸中不同形态汞的特征,提出增加均化工序以净化颗粒态汞的新思路。在株冶原硫化处理设施上进行工业试验,为污酸生物制剂处理工艺改造提供设计参数,同时为污酸渣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工业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制剂法通过均化、配合、水解三个过程,实现对污酸中的汞以及其他重金属同时深度处理,回收的均化渣和配合渣中汞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8.31%和45.08%,均可以作为冶炼原料回收其中的重金属。水解渣中重金属含量低,便于安全处置。在工业试验的基础上,株冶集团根据生物制剂法处理流程对污酸处理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建成了100m3/h的工程示范,该技术列于2009年度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可为国内同类废水处理提供可行技术。
宋敬祥[9](2010)在《典型炼锌过程的大气汞排放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汞作为一种全球性污染物给人类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汞污染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大气汞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而锌冶炼是中国人为源大气汞排放的最主要来源之一。由于缺乏典型炼锌过程的大气汞排放因子,我国锌冶炼大气汞排放清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研究典型炼锌过程的大气汞排放特征,更新我国炼锌大气汞排清单,对正确认识我国锌冶炼大气汞污染问题,制定锌冶炼大气汞污染控制策略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两个典型工艺锌冶炼企业进行现场测试,获取各种污控设备的脱汞效率、典型炼锌过程的汞排放因子及形态分布;通过文献调研和全国锌精矿样品采集和分析,获得中国锌精矿中汞含量的空间分布;结合锌精矿的消耗量、锌精矿的汞浓度和污控设备的脱汞效率,更新我国锌冶炼大气汞排放清单并分析其不确定性,进而探讨中国锌冶炼大气汞排放的控制策略。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烟气净化塔、电除雾器、脱汞塔和制酸厂的脱汞效率分别为:42.0%、31.6%、88.0%和98.5%,大气汞排放中Hg0、Hg2+和Hgp三种形态分别占总汞排放的65%、30%和5%;(2)中国各地锌精矿汞浓度分布极不均匀,在0.072.53×103 g·t-1之间变化,算术平均值和几何平均值分别为:159 g·t-1和9.45 g·t-1,按2006年各省锌精矿产量加权的全国锌精矿汞浓度平均值为82.9 g·t-1;(3)2006年中国锌冶炼大气汞排放49.1 t,Hg0、Hg2+和Hgp分别占总汞排放的78%、17%和5%;(4)对小型锌冶炼厂进行整合并利用烟气制酸,可以有效控制锌冶炼大气汞排放,大气汞排放削减率达到86%。
刘玉强[10](2007)在《冶炼烟气网络配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文中认为铜、镍、铅、锌等有色冶炼工业,在硫化物氧化熔炼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含SO2烟气,熔炼炉型不同,烟气的构成和治理方式不同。冶炼和烟气治理装置“一对一”配置,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有色冶炼行业的通行做法。金川集团公司建厂以来,陆续建设了三十多台铜、镍冶炼炉窑,先进的高性能闪速炉与低效、间断作业的矿热电炉同时运行,炉窑众多,布置分散,烟气治理困难重重,是金川冶炼生产的历史和现状。低浓度烟气在治理技术上还没有根本突破,“一对一”方式在经济运行上更不可取,决定了采用传统烟气治理思路在金川冶炼的现实条件下不可行。本课题研究了在复杂冶炼体系下,对来源分散、浓度高低差别过大的烟气实现工业化综合治理的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在冶炼和烟气治理装置间建立一个双向匹配的中间环节,即烟气混合配置网络体系,把三十多台炉窑和七个烟气治理系统连为一体,以遵循各炉窑排烟规律为前提,向各烟气治理系统配送相应气量和SO2浓度要求的烟气,使冶炼和烟气治理体系均可获得良好的运行条件。各炉窑的烟气在三个层面实现混配,一是烟气SO2浓度在混配后可满足双转双吸制酸、单转单吸制酸、碱吸收法处理等三种烟气治理工艺的最基本要求;二是烟气量要与现有烟气治理装置相匹配,治理总量100万Nm3/h;三是分散而远距离输送烟气的动力和控制问题必须得到良好的解决。工程上采用管网连通,动力风机接力,混气室配气,自控系统动态调整,制酸和碱吸收装置主动适应等手段,构成一个庞大的高度协调配合一致的网络体系,最终目的是达到全部炉窑的SO2烟气得到完全治理。
二、株洲冶炼厂锌冶炼烟气制酸生产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株洲冶炼厂锌冶炼烟气制酸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汞资源分布与有色冶炼行业除汞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有色冶炼过程中汞的分布 |
2 冶炼烟气脱汞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 烟气协同脱汞技术 |
2.2 专门脱汞技术 |
2.2.1 玻利登—诺津克法 |
2.2.2 碘化钾法 |
2.2.3 硫氰化钠洗涤法 |
2.2.4 硫酸法 |
2.2.5 奥托昆普法 |
2.2.6 硒过滤器法 |
2.2.7 活性MnO2硫酸酸化法 |
2.2.8 漂白粉净化法 |
2.3 冶炼烟气脱汞趋势 |
3 结论 |
(2)电解锌阳极封铅过程典型物种光谱实时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解锌行业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湿法炼锌 |
1.1.2 紫外分光光度计在电解液中的应用 |
1.2 电解锌行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1.3 紫外分光光度计直测方面的应用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研究目标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技术路线 |
1.6 可行性分析 |
1.6.1 研发团队技术支撑 |
1.6.2 先进仪器设备支撑 |
1.6.3 项目支撑及科研合作单位支撑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仪器及主要参数 |
2.2 实验内容及流程 |
2.2.1 实验内容 |
2.2.2 实验流程 |
第三章 电解液中典型物种最适光学参数研究 |
3.1 电解液中典型物种特征峰研究 |
3.1.1 Mn~(2+)特征峰研究 |
3.1.2 Pb~(2+)特征峰研究 |
3.1.3 SO_4~(2-)特征峰研究 |
3.2 电解液中典型物种最适光程研究 |
3.2.1 Mn~(2+)最适光程研究 |
3.2.2 Pb~(2+)最适光程研究 |
3.2.3 SO_4~(2-)最适光程研究 |
3.3 锌电解液中典型物种最优吸光度研究 |
3.3.1 Mn~(2+)最优吸光度研究 |
3.3.2 Pb~(2+)最优吸光度研究 |
3.3.3 SO_4~(2-)最优吸光度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解液中典型物种直测方法验证实验研究 |
4.1 高浓度Mn~(2+)直测方法验证实验研究 |
4.1.1 Mn~(2+)紫外光谱直测方法的精密度实验 |
4.1.2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光谱直测法对Mn~(2+)未知样品验证实验 |
4.1.3 利用火焰原子吸收法对Mn~(2+)未知样品验证实验 |
4.1.4 利用ICP~AES对Mn~(2+)未知样品验证实验 |
4.2 高浓度Pb~(2+)直测方法验证实验研究 |
4.2.1 Pb~(2+)紫外光谱直测方法的精密度实验 |
4.2.2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光谱直测法对Pb~(2+)未知样品验证实验 |
4.2.3 利用火焰原子吸收法对Pb~(2+)未知样品验证实验 |
4.2.4 利用ICP~AES对Pb~(2+)未知样品验证实验 |
4.3 高浓度SO_4~(2-)直测方法验证实验研究 |
4.3.1 SO_4~(2-)紫外光谱直测方法的精密度实验 |
4.3.2 用滴定法对SO_4~(2-)未知样品进行验证 |
4.3.3 用离子色谱法对SO_4~(2-)未知样品进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3)锌冶炼烟气汞及SO3干式捕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锌冶炼烟气汞和SO_3的污染排放现状2 |
1.2.1 锌冶炼工艺流程 |
1.2.2 锌冶炼过程污染物排放特征 |
1.3 烟气汞的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吸收法 |
1.3.2 吸附法 |
1.4 SO_3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4.1 协同控制技术 |
1.4.2 碱性吸收剂喷射技术 |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1 本论文研究思路 |
1.5.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方法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汞吸附性能评价系统 |
2.2.2 SO_3吸收性能评价系统 |
2.3 分析测试方法 |
2.3.1 材料的主要表征手段 |
2.3.2 冶炼烟气的监测方法 |
第三章 典型锌冶炼烟气汞和SO_3排放特征研究 |
3.1 典型锌冶炼企业选择 |
3.1.1 典型锌冶炼厂简介 |
3.1.2 典型锌冶炼烟气净化工艺 |
3.2 锌冶炼过程主要污染物排放特征 |
3.2.1 污控设备对汞脱除效率分析 |
3.2.3 尾气汞排放浓度和形态分布 |
3.2.4 锌冶炼过程汞的流向 |
3.2.5 污控设备对SO_3脱除效率分析 |
3.2.6 焙烧过程固体物料组成及含量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闪锌矿(ZnS)及其改性对Hg~0吸附性能的研究 |
4.1 材料制备 |
4.2 天然闪锌矿对Hg~0吸附性能的研究 |
4.2.1 闪锌矿去除Hg~0 |
4.2.2 温度对闪锌矿去除Hg~0的影响 |
4.2.3 烟气组分对闪锌矿去除Hg~0的影响 |
4.3 Se改性掺杂ZnS对 Hg~0吸附性能研究 |
4.3.1 材料的晶型结构分析 |
4.3.2 Se掺杂比例对Hg~0吸附性能的影响 |
4.3.3 温度对Zn-Se-S材料去除Hg~0的影响 |
4.3.4 SO_2对Zn-Se-S材料去除Hg~0的影响 |
4.3.5 机理分析 |
4.4 Co掺杂改性ZnS对 Hg~0的吸附性能研究 |
4.4.1 材料的晶型结构分析 |
4.4.2 Co掺杂比例对Hg~0吸附性能的影响 |
4.4.3 温度对Co-Zn-S材料去除Hg~0的影响 |
4.4.4 烟气组分对Co-Zn-S材料去除Hg~0的影响 |
4.4.5 机理分析 |
4.4.6 Co改性ZnS的 Hg~0吸附容量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uS及 Cu活化的闪锌矿对Hg~0吸附性能研究 |
5.1 材料制备 |
5.2 CuS对 Hg~0吸附性能的研究 |
5.2.1 CuS对 Hg~0的去除性能 |
5.2.2 烟气组分对Hg~0去除的影响 |
5.2.3 CuS对 Hg~0的去除机理分析 |
5.2.4 CuS吸附剂的脱附与循环性能研究 |
5.3 Cu活化ZnS吸附剂对Hg~0的吸附性能研究 |
5.3.1 活化组分的筛选 |
5.3.2 不同铜盐对硫化锌汞吸附性能的影响 |
5.3.3 硫化锌与铜溶液之间离子交换 |
5.3.4 活化界面层的形成 |
5.3.5 活化表面的元素组成和化学状态 |
5.3.6 Hg~0吸附活化机理 |
5.3.7 Cu~(2+)活化ZnS回收Hg~0及其循环再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碱性吸收剂对硫氧化物的选择性吸收性能研究 |
6.1 碱性吸附剂对SO_2/SO_3的吸收性能 |
6.1.1 碱性吸收剂对SO_2吸收规律 |
6.1.2 碱性吸收剂对SO_3吸收规律 |
6.1.3 SO_2对SO_3吸收性能的影响 |
6.1.4 吸附剂的表征 |
6.1.5 优选碱性吸收剂 |
6.2 ZnO脱除SO_3实验 |
6.2.1 温度对SO_3吸收性能的影响 |
6.2.2 SO_3浓度对SO_3吸收性能的影响 |
6.2.3 水蒸气对SO_3吸收性能的影响 |
6.2.4 冶炼烟气SO_3干式捕集技术的开发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制酸烟气汞/SO_3干式捕集技术中试实验研究 |
7.1 汞/SO_3干式捕集中试试验平台 |
7.1.1 净化工艺流程 |
7.1.2 主要运行参数 |
7.1.3 主要设备参数 |
7.1.4 中试装置设备材料清单 |
7.2 实验方法 |
7.2.1 中试装置试验运行方法 |
7.2.2 试验方法 |
7.2.3 吸附剂材料 |
7.3 中试装置运行结果分析 |
7.3.1 烟气换热器的降温效果及烟气降温对SO_3浓度的影响 |
7.3.2 烟气温度对SO_3脱除效率的影响 |
7.3.3 吸收剂添加量和种类对SO_3脱除效率的影响 |
7.3.4 同时脱除SO_3和汞效果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专利及所获奖励 |
(4)冶炼烟气制酸净化除汞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成品酸中汞含量的来源与危害 |
2常见除汞工艺及比较 |
2.1 硫化-氯化法[4] |
2.2 硫代硫酸盐法 |
2.3 碘化钾法[5] |
2.4 奥托昆普工艺 |
3 工艺改造 |
3.1 改造前生产状况 |
3.2 改造后生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3.3 净化污酸中汞回收 |
4 结语 |
(5)株冶集团,荣光镌刻六十载(论文提纲范文)
1. 株冶的筹建与铅锌生产系统 |
1. 熔铅趣事 |
2. 株冶,株洲人的荣耀 |
2. 铸就“火炬”品牌高含金量 |
3. 株冶精神,文化引领 |
4. 科技创新,行业翘楚 |
5. 技术升级,绿色发展 |
6. 净化水气,金山银山 |
(6)中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汞排放特征及减排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有色金属精矿汞浓度的研究 |
1.2.2 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汞排放特征研究 |
1.2.3 中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汞排放清单研究 |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有色金属精矿汞浓度数据库的建立 |
2.1 精矿的采样及分析方法 |
2.1.1 精矿采样点的分布 |
2.1.2 精矿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
2.1.3 精矿样品的分析方法 |
2.1.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2.2 国产精矿的汞浓度分析 |
2.2.1 国产精矿样品的汞浓度分布特征 |
2.2.2 不同省份生产精矿汞浓度 |
2.3 进口精矿的汞浓度分析 |
2.4 冶炼厂消耗精矿的汞浓度分析 |
2.4.1 精矿进口与跨省传输 |
2.4.2 消耗精矿的汞浓度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有色金属冶炼过程的汞排放特征 |
3.1 测试冶炼厂的选取 |
3.2 现场测试的方法 |
3.2.1 现场测试点位的确定 |
3.2.2 采样和分析方法 |
3.2.3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
3.3 测试冶炼厂汞的输入 |
3.3.1 不同原料汞浓度分析 |
3.3.2 不同原料汞的输入比例分析 |
3.4 冶炼过程汞的行为 |
3.4.1 冶炼过程汞的释放 |
3.4.2 大气污染控制设备的脱汞效率分析 |
3.4.3 汞在污染控制设备中的形态转化 |
3.4.4 锌冶炼浸出/电解过程汞的行为 |
3.5 冶炼过程汞的输出 |
3.5.1 大气汞浓度及形态分析 |
3.5.2 冶炼过程大气汞的形态分布 |
3.5.3 冶炼副产物的汞浓度 |
3.5.4 冶炼过程汞的去向 |
3.6 小结 |
第4章 冶炼副产物利用过程的汞排放特征 |
4.1 污酸的处理与汞的排放 |
4.1.1 污酸的处理工艺 |
4.1.2 污酸处理过程对汞的脱除效果 |
4.1.3 污酸处理的汞排放特征 |
4.2 硫酸的利用与汞的排放 |
4.2.1 硫酸的利用方式 |
4.2.2 硫酸利用过程的汞排放 |
4.3 锌冶炼渣的利用与汞的排放 |
4.3.1 浸出渣的处理工艺 |
4.3.2 浸出渣处理过程对汞的脱除 |
4.3.3 浸出渣处理过程汞的排放特征 |
4.3.4 金属渣利用过程汞的排放特征 |
4.4 铅、铜冶炼渣的利用与汞的排放 |
4.5 冶炼副产物利用过程的汞排放特征 |
4.6 小结 |
第5章 中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汞排放清单 |
5.1 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概率排放模型的建立 |
5.1.1 汞的概率输入模型 |
5.1.2 冶炼过程的概率排放模型 |
5.1.3 冶炼副产物利用过程的概率排放模型 |
5.2 模型主要参数输入 |
5.2.1 精矿消耗量 |
5.2.2 污染控制设备使用比例 |
5.2.3 焙烧/熔炼烟气污染控制设备组合的脱汞效率 |
5.2.4 汞形态分配因子 |
5.3 模型计算结果 |
5.3.1 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汞的输入 |
5.3.2 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汞的输出 |
5.3.3 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大气汞排放 |
5.3.4 清单不确定度计算 |
5.4 与其他清单结果对比 |
5.5 小结 |
第6章 中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汞减排潜力分析 |
6.1 情景设计 |
6.1.1 精矿消耗量发展情景 |
6.1.2 污染控制情景 |
6.2 汞减排潜力分析 |
6.2.1 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汞排放趋势 |
6.2.2 汞减排效果分析 |
6.3 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汞污染控制对策建议 |
6.3.1 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汞减排目标 |
6.3.2 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汞污染控制实施路径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排放清单计算的其他参数 |
附录B 精矿传输矩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160万t/a冶炼烟气制酸生产指标优化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硫酸的性质、资源及用途 |
1.1.1 硫酸的性质 |
1.1.2 硫酸的资源 |
1.1.3 硫酸的主要用途 |
1.2 硫酸的生产工艺 |
1.2.1 硫酸主要生产工艺 |
1.2.2 硫酸生产现状 |
1.3 有色冶炼烟气制酸 |
1.3.1 有色冶炼烟气的来源、主要成分及特点 |
1.3.2 烟气制硫酸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1.3.3 有色冶炼烟气制酸研究应用现状 |
1.3.4 烟气制酸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研究选题的意义及拟研究主要内容 |
1.4.1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4.2 拟研究主要内容 |
2. 冶炼烟气制酸理论基础与热力学计算 |
2.1 净化工艺 |
2.1.1 利用机械力作用的炉气净化机理 |
2.1.2 重力沉降器的作用原理 |
2.1.3 旋风除尘器的作用原理 |
2.1.4 利用液体洗涤的炉气净化机理 |
2.1.5 酸雾及电除雾器的工作原理 |
2.2 转化工艺 |
2.2.1 二氧化硫氧化的原理 |
2.2.2 一次转化、一次吸收流程 |
2.2.3 两次转化、两次吸收流程 |
2.2.4 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原理 |
2.2.5 冶炼烟气制酸转化系统设计原则 |
2.3 干吸工艺 |
2.3.1 二氧化硫烟气的干燥 |
2.3.2 三氧化硫吸收的原理 |
2.4 制酸尾气处理技术 |
2.4.1 离子液循环吸收制酸尾气脱硫技术 |
2.4.2 单元系统 |
2.5 其他系统 |
2.5.1 热量回收系统 |
2.5.2 循环水系统 |
2.6 本章小结 |
3. 烟气制酸过程工艺控制指标及物料衡算 |
3.1 防城港制酸系统 |
3.2 制酸各工序工艺控制指标 |
3.3 净化-转化-吸收全流程物料衡算 |
3.3.1 已知条件 |
3.3.2 系统物料衡算 |
3.4 本章小结 |
4. 工艺指标的优化调控 |
4.1 指标优化调控的方法和手段 |
4.1.1 动力波洗涤器工作原理及特点 |
4.1.2 悬浮颗及酸雾的去除 |
4.1.3 烟气水分的控制 |
4.1.4 转化率的控制原理 |
4.1.5 吸收率的控制 |
4.2 净化工艺指标的优化 |
4.2.1 烟气含尘、含砷的优化调整 |
4.2.2 烟气含氟的优化调整 |
4.2.3 酸雾指标的优化调整 |
4.3 转化工艺指标的优化 |
4.4 吸收工艺指标的优化 |
4.5 制酸尾气排放指标的优化 |
4.6 优化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4.6.1 净化除杂、除雾优化的效果 |
4.6.2 转化优化效果 |
4.6.3 吸收优化效果 |
4.6.4 制酸尾气排放指标优化效果 |
4.6.5 总体优化成果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8)铅锌冶炼烟气洗涤含汞污酸生物制剂法处理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冶炼烟气制酸现状及工艺 |
1.1.1 冶炼烟气制酸现状 |
1.1.2 冶炼烟气制酸工艺 |
1.2 污酸的产生及其危害 |
1.2.1 污酸的产生 |
1.2.2 污酸中的主要污染物 |
1.2.3 污酸的危害 |
1.3 污酸处理的主要方法 |
1.3.1 污酸处理的传统方法 |
1.3.2 我国冶炼企业污酸处理工艺 |
1.4 国内外含汞废水处理技术 |
1.4.1 物理化学方法 |
1.4.2 微生物法 |
1.4.3 其他方法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思路 |
1.5.1 本研究的意义 |
1.5.2 本研究的思路 |
第二章 污酸中汞形态及硫化法存在问题剖析研究 |
2.1 株冶污酸的来源 |
2.2 株冶污酸的性质 |
2.2.1 污酸成分复杂 |
2.2.2 污酸酸度高 |
2.2.3 污酸中重金属浓度高波动大 |
2.2.4 污酸中重金属形态复杂 |
2.3 污酸中汞形态研究 |
2.3.1 焙烧烟气中汞形态分析 |
2.3.2 污酸溶液中汞形态分析 |
2.4 硫化法处理污酸存在问题剖析研究 |
2.4.1 硫化法处理污酸热力学计算 |
2.4.2 污酸汞形态对硫化法脱汞影响的研究 |
2.4.3 污酸性质对硫化法除重金属影响研究 |
2.4.4 处理工艺流程对硫化法除重金属离子影响研究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电毛细曲线法对污酸中胶体汞结构的研究 |
3.1 电毛细曲线法的实验原理 |
3.1.1 电毛细曲线 |
3.1.2 滴汞电极的性质及特点 |
3.1.3 滴汞电极测定界面张力 |
3.1.4 滴汞吸附热力学原理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装置 |
3.2.2 实验材料 |
3.2.3 实验方法 |
3.3 污酸体系各主要成分对电毛细曲线的影响 |
3.3.1 亚硫酸根对电毛细曲线的影响 |
3.3.2 氯化汞对电毛细曲线的影响 |
3.3.3 氯离子对电毛细曲线的影响 |
3.3.4 氯离子与HgCl_2共存时对电毛细曲线的影响 |
3.3.5 氯离子浓度对Hg(Ⅱ)存在形态的影响研究 |
3.4 基于Zeta电势确定汞滴界面吸附离子种类的研究 |
3.4.1 HgCl_2浓度对ζ电势的影响 |
3.4.2 氯离子浓度对ζ电势的影响 |
3.4.3 汞滴在溶液中的电极电势 |
3.5 胶体汞结构研究 |
3.5.1 汞胶体的三电层结构 |
3.5.2 胶体汞结构 |
3.5.3 特征吸附化学键 |
3.6 基于胶体汞结构模型推算其Zeta电位 |
3.6.1 NaCl溶液中的Zeta电位计算 |
3.6.2 HgCl_2与NaCl共存溶液中的Zeta电位计算 |
3.7 破坏汞胶体结构的新方法研究 |
3.8 小结 |
第四章 污酸生物制剂法处理新工艺研究 |
4.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分析方法 |
4.2 脱汞剂的优选 |
4.3 生物制剂法脱汞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
4.3.1 配合时间对脱汞的影响 |
4.3.2 水解pH值对脱汞的影响 |
4.3.3 生物制剂加入量对脱汞的影响 |
4.3.4 脱汞剂加入量对脱汞的影响 |
4.3.5 水解时间对脱汞的影响 |
4.3.6 反应温度对脱汞的影响 |
4.4 生物制剂对各重金属离子的脱除 |
4.5 正交实验参数优化 |
4.6 最优条件实验 |
4.7 生物制剂脱除重金属行为分析 |
4.8 小结 |
第五章 污酸生物制剂法处理中试研究 |
5.1 中试工艺流程与试验方法 |
5.1.1 中试工艺流程 |
5.1.2 中试设施 |
5.1.3 试验药剂 |
5.1.4 分析方法 |
5.2 多级溢流反应器的开发 |
5.3 射流管道反应器的研制 |
5.3.1 射流管道反应器模型 |
5.3.2 搅拌反应槽模型 |
5.3.3 管道反应器的数学模型 |
5.3.4 管道反应器计算机仿真 |
5.3.5 搅拌槽计算机仿真 |
5.3.6 仿真结果对比 |
5.4 中试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
5.4.1 生物制剂用量的优化 |
5.4.2 脱汞剂用量的参数优化 |
5.4.3 污酸流量的影响 |
5.4.4 水解pH值的优化 |
5.4.5 优化条件下的连续稳定运行 |
5.4.6 汞、铜、铅、锌、镉、砷的脱除效果 |
5.4.7 新工艺在硫化设施上的调试 |
5.5 配合渣与水解渣的性能分析 |
5.5.1 配合渣物理化学特性 |
5.5.2 水解渣物理化学特性 |
5.6 中试的技术经济分析 |
5.7 小结 |
第六章 污酸生物制剂处理工业试验研究 |
6.1 工业试验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流程 |
6.1.3 工业试验参数优化 |
6.1.4 分析检测 |
6.2 均化-配合-水解过程中汞的脱除研究 |
6.2.1 均化过程中汞的脱除研究 |
6.2.2 配合过程中汞的脱除研究 |
6.2.3 水解过程对汞的脱除研究 |
6.3 配合-水解过程中其它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研究 |
6.3.1 铜离子的去除研究 |
6.3.2 铅离子的去除研究 |
6.3.3 锌离子的去除研究 |
6.3.4 镉离子的去除研究 |
6.3.5 砷离子的去除研究 |
6.4 配合-水解过程中阴离子的去除研究 |
6.4.1 氟离子的去除研究 |
6.4.2 氯离子的去除研究 |
6.5 工艺过程渣的特性研究 |
6.5.1 均化渣分析 |
6.5.2 配合渣分析 |
6.5.3 水解渣分析 |
6.6 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平衡研究 |
6.6.1 汞的分布平衡 |
6.6.2 锌的分布平衡 |
6.6.3 铅的分布平衡 |
6.6.4 其他元素的分布平衡 |
6.7 工业试验运行成本分析 |
6.8 株冶污酸工业生产工程化改造方案 |
6.8.1 工业生产实施方案 |
6.8.2 新增设备 |
6.8.3 设备利旧情况 |
6.8.4 改造前后技术经济指标对比 |
6.9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目录 |
(9)典型炼锌过程的大气汞排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汞的物理化学特性 |
1.1.2 汞的健康效应 |
1.1.3 环境中的汞 |
1.1.4 汞的使用 |
1.2 大气汞排放研究现状 |
1.2.1 大气汞来源分类 |
1.2.2 大气汞来源分布 |
1.2.3 中国大气汞排放研究现状 |
1.2.4 锌冶炼大气汞排放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典型炼锌过程汞排放特征 |
2.1 炼锌厂的选择 |
2.2 测试冶炼厂概况 |
2.3 测试目标及内容 |
2.3.1 测试目标 |
2.3.2 测试内容 |
2.4 测试方法 |
2.4.1 采样点的分布 |
2.4.2 采样方法 |
2.4.3 分析方法 |
2.4.4 质量控制 |
2.5 测试结果与讨论 |
2.5.1 污控设备的脱汞效率 |
2.5.2 锌冶炼过程汞的流向 |
2.5.3 大气汞排放形态分布 |
2.5.4 大气汞排放因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锌精矿汞含量空间分布 |
3.1 中国锌矿分布情况 |
3.2 锌精矿样品采集与分析 |
3.3 锌精矿汞浓度 |
3.3.1 矿山锌精矿样品汞浓度 |
3.3.2 各省份锌精矿汞浓度 |
3.3.3 A 冶炼厂锌精矿汞浓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锌冶炼大气汞排放清单 |
4.1 排放清单的计算方法 |
4.1.1 锌冶炼类型划分 |
4.1.2 锌精矿的消费量 |
4.1.3 消费锌精矿汞浓度 |
4.1.4 锌冶炼汞的释放率 |
4.1.5 系统脱汞效率 |
4.1.6 大气汞排放的形态分布 |
4.2 锌冶炼大气汞排放清单 |
4.2.1 全国锌冶炼大气汞排放 |
4.2.2 分省锌冶炼大气汞排放 |
4.2.3 排放因子 |
4.2.4 不确定性分析 |
4.3 中国锌冶炼大气汞排放趋势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锌冶炼大气汞污染防治策略 |
5.1 防治原理 |
5.2 防治技术概述 |
5.2.1 源头控制 |
5.2.2 末端控制 |
5.3 控制措施效果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冶炼烟气网络配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烟气治理的目的和意义 |
1.2 冶炼烟气的特性 |
1.3 我国有色金属冶炼工艺的现状 |
1.3.1 铜熔炼 |
1.3.2 铅冶炼 |
1.3.3 锌冶炼 |
1.3.4 镍冶炼 |
1.4 冶炼烟气治理技术状况及进展 |
1.4.1 冶炼烟气治理技术概况 |
1.4.2 国内有色行业冶炼烟气制酸生产现状 |
1.4.3 我国烟气制酸技术的发展趋势 |
1.5 低浓度冶炼烟气的治理 |
1.5.1 氨—酸法 |
1.5.2 CANSOLV可再生胺法 |
1.5.3 氧化锌法 |
1.5.4 石灰—石膏法 |
1.5.5 非稳态转化制酸工艺 |
1.5.6 动力波系统治理制酸尾气工艺 |
1.6 本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项目背景 |
2.1 金川公司铜、镍冶炼的炉窑状况及排烟规律 |
2.2 金川公司冶炼烟气治理状况 |
2.3 金川公司炉窑排烟与回收治理装置的匹配特性 |
2.4 金川公司炉窑排烟与回收治理装置匹配方式存在的问题 |
2.5 结论 |
3. 烟气网络配置技术方案 |
3.1 烟气网络配置技术的要点分析 |
3.1.1 冶炼排烟系统要求 |
3.1.2 制酸系统对烟气的要求 |
3.2 混气室的开发与研制 |
3.3 设置接力风机的分析 |
3.3.1 系统阻力的探讨 |
3.3.2 风机选型 |
3.4 管网配气系统的研究 |
3.4.1 管路配置 |
3.4.2 阀门的配置 |
3.5 烟气配送运行控制方案 |
3.5.1 主要控制技术指标的确立 |
3.5.2 调配系统的运行控制方法 |
4. 工程应用实践 |
4.1 镍转炉烟气引入混气室供53万吨硫酸系统 |
4.2 铜合成炉的烟气引入一硫酸一、二系统 |
4.3 3#电炉、贫化炉引入制酸系统 |
4.4 网络烟气应用于30万吨硫酸系统 |
4.4.1 金川公司冶炼烟气制酸30万吨硫酸系统工艺技术简介 |
4.4.2 30万吨硫酸系统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工作 |
四、株洲冶炼厂锌冶炼烟气制酸生产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汞资源分布与有色冶炼行业除汞现状[J]. 李子良,徐志峰,张溪,昝苗苗,刘志楼.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20(06)
- [2]电解锌阳极封铅过程典型物种光谱实时变化规律研究[D]. 李维栋.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3]锌冶炼烟气汞及SO3干式捕集技术研究[D]. 刘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冶炼烟气制酸净化除汞工艺探讨[J]. 王瑞山,彭红寒,周开敏,沈宗庆,余俊学,张晓秀. 硫酸工业, 2017(04)
- [5]株冶集团,荣光镌刻六十载[J]. 高兴. 中国有色金属, 2016(20)
- [6]中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汞排放特征及减排潜力研究[D]. 吴清茹. 清华大学, 2015(07)
- [7]160万t/a冶炼烟气制酸生产指标优化调控研究[D]. 艾新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3)
- [8]铅锌冶炼烟气洗涤含汞污酸生物制剂法处理新工艺研究[D]. 王庆伟. 中南大学, 2011(12)
- [9]典型炼锌过程的大气汞排放特征研究[D]. 宋敬祥. 清华大学, 2010(04)
- [10]冶炼烟气网络配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D]. 刘玉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