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北省果树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韩佩冉[1](2021)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模式研究 ——基于河北省3所中职学校的调查》文中指出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按照“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完善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范职业院校设置”。中职教育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探究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模式,对促进中职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育人模式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总结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解析了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理论逻辑,确认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演进逻辑源于知识分类,中经“做中学”与“干中学”“工作场所学习”等理论探讨,终成“产教融合”理论。生成逻辑主要体现在知行合一理论方面,传承了我国古代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并付诸于现代职业教育具体实践。实践逻辑体现在促进学生利用多种方式学习,实现知行合一等方面。发展逻辑则聚焦于新时期“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方面。为科学评价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现状,本研究创制了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状况的评价工具。选取H省3所中职学校3个具体专业,调查和评价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现状。同时,解析了3个专业3个具体教学项目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情况,明确了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存在的具体问题。将中职学校现有6种对接方式进行了改造,提升为6种实践模式,阐释了各种模式的选择方法和应用的具体步骤。本研究发现,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形式多样,对接方式和方法需要依据专业的具体特点确定,同时也存在着对接环境、过程及效果仍然不尽理想等问题。立足当下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现状,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本研究提出了推进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具体措施,具体包括: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加快编制新型专业课教材,加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体系等。
刘从炜[2](2021)在《赞皇县樱桃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赞皇县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的西南部、太行山东麓,是河北省着名的樱桃产地,近年来,赞皇县的樱桃产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赞皇县委、县政府把樱桃产业列为赞皇县农业产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和“十大特色果品产业带”发展规划,引导樱桃产业向现代化、产业化、品牌化、品种化的方向发展。赞皇县樱桃产业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学技术,经过长期发展,经济效益显着,现已逐步成为该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赞皇县樱桃产业不断受到新的挑战,同时也得到更多的发展机遇。本文以农业产业化理论、特色产业理论、现代农业理论为指导,在大量搜集赞皇县樱桃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赞皇县概况和赞皇县樱桃产业发展的历程。采取问卷调查法、重点访谈法以及实地考察法对赞皇县樱桃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系统概括了赞皇县樱桃种植、观光采摘、加工、销售等现状,并介绍了樱桃产业为赞皇县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通过SWOT分析法全面研究了赞皇县樱桃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机会与威胁,结合理论与实际,在充分发挥优势和利用机会的基础上,针对其劣势和威胁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品牌建设、科学规划总体布局、建立营销的战略体系、建立安全生产和经营的追溯体系、完善樱桃观光采摘园建设、提高贮运技术、完善樱桃产业链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对策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科学地为赞皇县樱桃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为赞皇县樱桃产业化发展指出了方向,对于推动赞皇县樱桃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和提高广大樱桃种植户的收益具有较好的参考性意义。
张兵[3](2021)在《河北省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河北省是水果生产大省,果品产业在河北省农业产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河北省三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在水果种植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是必不可缺的生产要素之一。但河北省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气候较为干旱,可用于农业灌溉的用水十分有限,为保证果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果园灌溉用水效率,降低水分无效利用和损耗。果园节水灌溉技术具有提质增产效果,可以改良果园内的生产环境,便于喷药、修剪和采果等果园管理工作。经过调查发现,河北省果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意愿较高,但实际采用率较低,且有弃用的现象。果农是否采用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研究分析果农节水技术的采用行为特征,对节水灌溉效率提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利于河北省水果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河北省水果产业的生产现状、果园灌溉用水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并估算各地区果园的节水潜力;利用问卷调查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了 150户果农进行实地访谈调查,发现果农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较高,但是实际采用率较低。对果农采用意愿和行为差异性的原因进行剖析,得出果农生产组织化标准化程度、当地自然环境条件、水利基础设施、政府补贴范围等,是影响果农采用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调研数据定量分析表明,节水灌溉技术的适应性、有用性、有效性是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果农的自身素质和小规模经营模式限制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政府的支持力度和扶持方式对果农是否采用技术有重要影响;合作社和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范围和水平,在政府宣传、推广和果农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之间起重要的联结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提高果农应用节水灌溉技术的主要建议:一是通过媒体、培训等方式提升果农对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政策的认知水平;二是加强政府在果园节水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管理,确保落实,提高投资效益,加强技术合理性建设,因地制宜;三是提高政府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四是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等。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对河北省不同地区不同果园的节水潜力进行了测算;对果农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意愿和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剖析了果农采用意愿高,实际采用率低的原因。
蒋冰执[4](2021)在《河北省苹果生产及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河北省将水果产业划为省内6大品类特色主导产业之一,并将苹果作为重点优势主推品种进行发展,提出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苹果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提高苹果全要素生产率。近两年省内苹果面积与产量均呈下降趋势,苹果生产仍存在较大的波动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仍是果农最为关心的问题。因此,鉴于苹果生产在河北省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保证果农增产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任务,对河北省苹果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与分解分析,探究其变动规律以及成因,探究河北省苹果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对于推动河北省苹果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打赢脱贫攻坚保卫战有着重要意义。全要素生产率是效率评价的重要指标,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获得一定的理论基础,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其次,对河北省苹果生产现状进行分析,了解目前河北省苹果生产规模、生产布局等各方面发展水平。之后先通过对河北省苹果成本收益分析确定总成本构成以及各成本占比,再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成本收益指标选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着重对2008-2018年河北省苹果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时序分析和空间分析以及结合SBM方法评价环境污染产生的影响,反映了目前河北省苹果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下降的多方因素,为实际生产中的要素调整提供参考。通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河北省苹果单产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率和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存在苹果生产规模化程度低、苹果品种单一、苹果价格不稳等问题;人工成本明显偏高,其次为土地成本以及化肥农药费用,成本利润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苹果生产中成本费用控制缺乏合理性且生产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恶性循环等隐患。而后基于DEA模型与SBM方法的结合从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两个角度对河北以及各省苹果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与分析,其中从期望产出角度出发发现规模效率下降对技术进步起抵消作用,导致TFP下降,在技术上应继续追加生产要素投入,规模上要减少投入。河北省苹果全要素生产率逐步赶超全国,投入产出结构不断优化,但较排名第一的陕西省还存在1.7%的差距,应对优势主产省生产经验进行借鉴和学习。进一步从非期望产出角度出发发现环境污染对苹果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都产生了不同程度负向影响,应加强环保意识。在对河北省苹果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层层递进式分析后,针对如何提高河北省苹果整体生产效率从规模化经营、技术进步与创新驱动、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提高环保意识等多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促进河北省苹果生产提质增效。在国家大力提倡环保的背景下,本文从期望产出角度和非期望产出角度多维度针对河北省苹果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全面立体的评估河北省苹果全要素生产率在时间、空间上的动态差异,实现苹果生产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
贾聪[5](2020)在《不同水氮调控下酿酒葡萄肥料氮去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明确不同水氮调控对酿酒葡萄氮去向的调控效应,以及为酿酒葡萄节水节肥、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验材料,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河北省定州市进行了为期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本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空白对照、传统水氮、减氮控水、减氮控水+DMPP、移动水肥(水肥一体),通过15N标记确定树体吸收以及土壤残留量,并监测N20、NH3气体同时收集淋溶液,探明酿酒葡萄园水氮调控对肥料氮去向、树体养分吸收利用以及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酿酒葡萄水氮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本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肥料氮在树体内分配表现为,地上部(叶片+枝条+果实+树干)>地下部(主根+须根);减少水氮投入量可促进氮素从树干向根部转移;传统水氮、减氮控水、减氮控水+DMPP、移动水肥当季利用率分别为:13.38%、19.62%、21.67%、25.46%;翌年膨果前累积利用率分别为:18.70%、34.25%、35.53%、40.33%;减氮控水较传统水氮利用率分别提高46.64%、83.16%,添加DMPP分别提高10.48%、6.68%,移动水肥(水肥一体)调控下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90.28%、115.67%。(2)一个生长季后土壤15N丰度值随土层下移逐渐降低,并在40~60cm 土层略有累积平均丰度值为0.480%;180~200cm 土层15N丰度值为0.408%,与0~20cm15N丰度值0.402%接近,表明当季氮肥迁移深度达200cm;传统水氮、减氮控水、减氮控水+DMPP、移动水肥氮素残留率分别为33.42%、11.07%、23.68%、41.91%,减氮控水较传统水氮氮素残留率减少66.88%,等氮条件下添加DMPP氮素残留率提高113.91%,根际施肥较传统水氮氮素残留率提高25.40%。(3)酿酒葡萄园,传统水氮、减氮控水、减氮控水+DMPP、移动水肥生长季内N2O排放量分别为2.24、1.69、1.74、1.90 kg N/hm2,NH3挥发量分别为8.57、5.64、7.07、6.25 kg N/hm2;传统水氮氮素气态总损失10.80 kg N/hm2,分别是减氮控水、减氮控水+DMPP、移动水肥(水肥一体)的1.44、1.23、1.33倍,占氮素投入的3.08%;N2O排放与土壤中NO3--N含量和含水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417*、r=0.404*,NH3挥发与土壤中NH4+-N浓度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0.443*。(4)2018年生长季,传统水氮、减氮控水、减氮控水+DMPP、移动水肥氮淋溶损失分别为 42.02、27.06、26.80、24.17 kg N/hm2,占施氮量的11.97%、15.03%、14.89%、15.70%;减氮控水、氮控水+DMPP和移动水肥与传统水氮相比,氮素淋溶损失量分别降低了 35.60%、36.22%、42.48%。2019年生长季5种水氮管理方式氮淋溶损失分别为39.86、25.23、25.03、22.16 kg N/hm2,占施氮量的11.36%、14.02%、13.91%、14.39%,减氮控水、氮控水+DMPP和移动水肥与传统水氮相比,氮素淋溶损失量分别降低了 36.72%、37.21%、44.42%。(5)2018年生长季,传统水氮、减氮控水、减氮控水+DMPP、移动水肥树体氮肥吸收率分别为13.38%、19.62%、21.67%、25.46%;氮肥土壤残留率分别为 3 3.42%、11.07%、23.68%、41.92%;氮肥损失率分别为 53.20%、69.31%、54.65%、32.62%。2018、2019年生长季内葡萄园氮素输入均以肥料氮为主,占氮素总输入的69.67%~83.52%,损失以淋溶为主,占氮素总投入的11.04%~17.02%。传统水氮氮素平均盈余量为165.75 kg N/hm2,盈余量分别是减氮控水、减氮控水+DMPP和移动水肥的2.13倍、3.39倍、50.79倍。(6)2018、2019年传统水氮葡萄产量分别为6300.00、7965.63 kg/hm2,减氮控水较传统水氮葡萄产量并未明显下降;移动水肥(水肥一体)糖酸比分别为22.17%、23.05%,较传统水氮显着增加了 21.75%、12.39%;减氮控水+DMPP总酚、总黄酮、黄烷醇分别为16.59、19.60、311.27mg/g,与传统水氮相比显着降低了 33.45%、49.61%、42.97%;2018、2019年移动水肥(水肥一体)节本增效6702、9161元/hm2,节本增效效果最佳。综上所述,减少水氮投入量可促进氮素从树干向根部的转移。酿酒葡萄园内氮素输入以肥料氮投入为主,损失主要以淋溶损失为主。采用合理的水氮调控可降低土壤氮素的气态损失、淋溶损失,并且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水氮投入葡萄产量并未明显降低,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葡萄的品质。采用移动水肥(水肥一体)调控不仅使产量有所提高,还改善了葡萄品质,节本增效效果最佳因此为酿酒葡萄园最佳水氮调控措施。
郭巨秋[6](2020)在《河北省苹果园土壤养分状况与变化研究》文中认为地形地貌、成土母质、施肥是影响土壤理化性状、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重要因素。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土壤中大、中、微量元素间的平衡程度、不同土体空间的土壤养分含量等均是影响果树根系营养吸收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多为果园表层土壤养分状况及基于宏观调查数据计算出的土壤中氮磷钾输入输出平衡关系,从果园土壤的成土母质、不同土层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等系统研究果园土壤原生性养分障碍及过量施肥导致土壤次生性养分障碍的资料尚少。本文基于二次土壤普查资料(1980-1985年)系统分析不同地貌、成土母质条件下果园土壤有效铁、有效锌、水溶硼含量特点,研究了不同区域果园原生性养分障碍状况;通过土壤养分定位监测研究河北省苹果园土壤养分变化,0-80cm 土层养分分布特点;通过大面积代表性果园土壤养分测定研究土壤养分现状、土壤次生盐分状况及大、中、微量元素间平衡程度等:结合乔化与矮化密植苹果果园土壤养分状况测定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果园土壤养分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果园土壤养分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河北省苹果主种植区成土母质以洪冲积、丘陵区坡积物、第四纪黄土为主;成土母质是影响各区域土壤有效铁、有效锌含量的重要因素,各地区中水溶硼含量均无明显差异,不同地形下土壤有效铁状况:燕山丘陵区>太行山丘陵、山前平原>低平原区。土壤有机质与有效锌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有效铁、水溶硼无显着相关关系。<0.01mm粘粒(%)与土壤有效铁、有效锌均无显着相关性,与水溶硼呈显着相关性。2.基于种植年限为20年左右树龄的果园果树产量(6000-7500 kg/hm2)和施肥状况计算出的土壤氮、磷、钾素表观平衡为:果园N、P205、K20平均用量为1154-1977、823-936、711-1043 kg/hm2;土壤氮、磷、钾素表观平衡为氮、磷、钾盈余758.5、591.5、277.0kg/hm2。.3.苹果园中0-20cm 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大量积累导致表层土壤次生盐渍化,凸显有机质含量较低及有效铁、水溶硼、有效锌相对匮乏的养分障碍问题。河北省苹果园0-20cm 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铁、有效锌平均含量分别为18.05g/kg、1.34g/kg、113.00mg/kg、286.13mg/kg、20.21mg/kg、4.27m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河北省耕地养分相比较,各养分含量分别增加了 0.57、0.84、16.94、1.24、1.46、7.06 倍。矮化密植果园土壤养分状况:树垄0-20cm 土层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均明显积累,凸显土壤次生盐渍化。其中0-20cm 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9.48g/kg、135.85mg/kg、392.70mg/kg,与 0-20cm比较,20-40cm 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分别降低了 34.2%、34.3%、39.1%,40-60cm 分别降低 56.5%、71.1%、60.5%。4.苹果园土壤养分动态变化:主要表现在土壤有效磷、速效钾的大量积累,凸显土壤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间的失衡和次生盐渍等养分障碍。定位果园监测中,与1993年相比,2018年苹果园0-20cm 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12.51g/kg、182.55mg/kg、426.80mg/kg,年均增长:0.50g/kg,7.30mg/kg,17.07mg/kg;有效铁、有效锌较2003年分别增长4.09mg/kg、1.52mg/kg,年均增长:0.27mg/kg、0.10mg/kg。土壤有效磷、速效钾与EC值均呈显着相关关系。树龄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增加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5.土壤养分表层积累与果树根系在土体空间错位导致土壤有效养分利用效率较低。定位监测31年的果园中20-40cm和40-60cm 土层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分别相当于 0-20cm 的 50.8%、59.8%、74.0%和 42.3%、27.0%、55.9%。2018 年,20-40cm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较0-20cm 土层分别衰减49.2%、40.2%、26.0%;40-60 cm 土层养分分别衰减 57.7%、73.0%、44.1%。6.种植年限为30-40年的果园中,土壤pH明显降低,其0-20cm、20-40cm、40-60cm 土层土壤pH较小于10年果园下降1.09、0.41、0.27个pH单位。主要结论:苹果园原生性养分障碍主要影响因素是土壤母质,主要表现为在不同区域果园上壤有效铁的差异,次生养分障碍主要表现为在过量施用化肥导致的0-20cm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大量积累,表层土壤次生盐分显着增加、土壤养分失衡。土壤养分积累层与果树吸收养分根系分布层在土体空间上错位。
史中胜[7](2020)在《新乡市果树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果树产业作为河南省新乡市具有优势的特色传统农业形式,近年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产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本文针对该区域主要果树进行产业问题调研,在考察果树产业发展历史和现状基础上,基本厘清了制约果树产业发展的主导因子,研究结果为产业调整、升级与转型提供参考依据。取得研究结果如下:1.弄清了果树产业的集中分布区域、主栽树种种类、经营主体变化、种植历史演变过程与结构现状等问题。在收集整理的2007-2018年间新乡市果树产业中的基础数据后,运用统计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结果发现新乡市果树产业主要集中在沿太行山区的辉县市、卫辉市,地处黄河滩区的原阳县、封丘县以及处于黄河故道区的延津县;以桃、核桃、苹果、柿子、梨为主栽果树树种;果树产业经历了从单一商品种植阶段到延伸为加工旅游融合发展阶段,再到目前的三产融合协调、有机有序的多层次发展阶段;经营主体从以家庭经营为主发展为家庭、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并存的新形式。近十余年的发展变化反映了新乡市果树产业结构趋于“大集中、小分散”,果树种类更加丰富;桃、梨等大宗果品产业发展稳步推进,猕猴桃、樱桃、树莓等新兴果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发展由生产导向型逐步向市场导向型、质量效益型转变。新乡市果树产业整体效益不高,优质果品不多,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传统优势果树种类在果树产业中仍占有较大比重。果树产业在新乡市各县区发展不均衡。2.调研了桃产业关键问题。对桃产业发展模式、销售情况、经营者群体素质、管理与技术水平、经营成本、组织化程度等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制约桃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是销售模式被动、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品种同质化严重、栽培模式落后、机械化水平低、组织化程度低等因素。3.提出了应对策略。针对产业调研发现关键问题,提出新乡市果树产业应采取提高营销水平、推广适度规模的标准化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打造果树品牌、重视政策支持、加强协会建设等措施,推动产业节本增效和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营效益,实现整个果树产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马慧[8](2020)在《邯郸市梨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提出梨作为邯郸市适宜发展的果树种类之一,梨产业的健康发展可使种植户和相关企业经济效益显着提高,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试验、文献分析和调研等方法,总结了国内外梨产业发展的背景及现状,着重立足于邯郸市梨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梨品种、种植面积、栽培模式、产量、种植规模、营销渠道,产品加工等方面,剖析了邯郸市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有针对性发展策略。通过调研得出以下结论。1.种植的梨品种比较集中。以鸭梨、黄冠梨、晚秋黄梨等中晚熟品种为主。2.梨的栽培模式发生转变。栽培密度由500833株/hm2向2500株/hm2转变,树形由疏散分层形向圆柱形转变,由梨园行间清耕向行间生草转变,行间生草显着提高了表层(20cm)土壤的养分含量。微喷和沟灌较畦灌年节水1260m3/hm2和900m3/hm2。3.种植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增。邯郸市超过1000hm2的县市有3个,分别是魏县、临漳县和馆陶县。这三个县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市的72.7%和78.0%。2017年较2015年种植面积增长2.9%,产量增长9.2%。4.农业经济组织所占比重增大。梨产业农业经济组织有126家,种植2hm2以下组织约占82%,种植2hm210hm2的经济组织占16%;10hm2以上的经济组织占3%。以2hm210hm2的种植规模,户均效益较高。5.梨果销售逐步在发生转变。由以家庭零售为主的单一渠道,转向批发给果品经营企业、网上销售、超市销售等多种营销渠道。鲜果销售占90%以上,还缺乏梨深加工产品。6.梨品牌效应还不够凸显。有1个区域品牌-魏县鸭梨,注册的企业品牌有8个,但品牌影响力较弱,而且整体销售价格和销量均偏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建立新品种比较试验园,筛选适宜发展的优良品种;研究与推广优新梨品种配套的栽培技术;适度发展规模;重视梨果采收与采后商品化处理;建立冷链物流体系;研发梨的深加工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邯郸市梨区域品牌的影响力等,为邯郸市梨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王士奇[9](2020)在《内丘县长寿百果庄园打造现代农业庄园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11月,《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关于组织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创建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创建工作,并于2020年建成100个国家现代农业庄园。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要求,到2020年,力争建成1-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庄园,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庄园经济新模式,提高农业庄园品牌意识和影响力,促进全省农业和旅游业一体化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丘县作为河北省第一批全域旅游试点县,长寿百果庄园成为内丘县第一个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目前已经建成综合性高效生态农业园区,计划未来5年建成河北省丘陵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现代农业庄园。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庄园经济相关研究,对长寿百果庄园进行实地调研,对其区位环境、农业示范性、旅游资源等基础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认为长寿百果庄园创建现代农业庄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政府监管有待加强;庄园典型性特色不足;农业科技支撑不足;产业融合水平较低;缺乏优秀管理人才。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新兴产业相关政策滞后;庄园发展模式缺乏创新;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产业融合路径不清晰;人力资源开发程度较低。根据长寿百果庄园发展现状,对照现代农业庄园规范标准,以农为本,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争取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准确定位,突出庄园品牌特色;科技赋能,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产业融合,促进区域联动发展;规范管理,引进专业人才。
周勋章[10](2020)在《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水平测度、经济绩效和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庭农场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其确立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要形式后快速发展。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纳入农业农村部门名录的家庭农场达到60万家,经营土地面积近1.6亿亩,年销售农产品总价值达到1946.2亿。家庭农场逐渐成长为最具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几年河北省家庭农场发展势头很好,2014年注册家庭农场仅为7809家,截止到2019年底达到41000家,每年平均增长6600多家。但是,现阶段河北省家庭农场普遍存在经营实力弱、产业链短、盈利水平低、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家庭农场处于种养业的生产环节,受上下游产业双重影响,加之现阶段农场主产业链延伸意识不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凸显。家庭农场迫切需要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来拓展经营范围,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盈利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然而,当前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家庭农场产业链是探索式的前向和后向延伸以及横向拓展,由此形成的产业链短且窄。国内外实践证明,蓬勃发展的家庭农场及其完善的产业链生成与延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现阶段我国农业经营规模过小弊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当前,我国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发展在实践环节已经大量存在。但是,迄今为止有关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并未引起国内理论界重视,相应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因此急需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方面的理论指导。本文借鉴分工理论、有限理性理论、价值链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推拉理论等构建理论框架,以河北省1124个家庭农场调查数据为基础,在梳理国内为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法、比较分析法、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法等,对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首先,从家庭农场经营类型特征等8个方面分析了河北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将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分为上游延伸、中游延伸和下游延伸以及横向拓展4个方面进行分析;其次,在总结归纳现有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理论和方法基础上,提出采用“合作度”作为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衡量指标,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作为合作度测度方法,以家庭农场产业链纵向延伸为例构建合作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度了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整体延伸水平、上游环节延伸水平、中游环节延伸水平和下游环节延伸水平;再次,将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结果分别作为自变量和因变量纳入到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之中对产业链延伸水平对家庭农场经济绩效的影响和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利用实地调研、深入访谈和资料整理等方法归纳出现阶段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3种典型模式,分析了每种模式优缺点和选择依据,并以纵向延伸为例研究了家庭农场产业链动态演进路径。通过全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较低,有75.60%的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处于一般和较低水平,只有24.40%的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处于中级和高级水平;上、中、下游环节之间产业链延伸水平有一定差异,总体上看是中游环节延伸水平最高,其次是上游环节,下游环节延伸水平最低;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在不同类型家庭农场之间和河北省11个地市之间的差异化不是非常显着。(2)家庭农场产业链整体延伸以及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延伸均对家庭农场经济绩效提升有显着促进作用。(3)农场主的受教育程度、农场经营年限;家庭农场是否有注册品牌、是否获得绿色或有机认证、是否有完整财务记录等均对家庭农场经济绩效提升有显着影响。(4)河北省家庭农场主的产业链延伸意识不高,但提高农场主产业链延伸意识可以显着促进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5)政府部门支持力度和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对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有显着影响。(6)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比较单一,其中纵向延伸占主体地位;另外,家庭农场自身实力、产品特征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选择。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促进家庭农场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政策建议:构建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体系;创新家庭农场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优化政府财政补贴使用方向;提升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激发家庭农场主产业链延伸意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提高家庭农场组织化程度;提升农场主综合素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从微观主体视角对产业链延伸进行研究拓展了产业链延伸研究视角。(2)通过设计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以“合作度”为衡量指标测算出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分析产业链延伸对其经济绩效影响,研究产业链延伸影响因素,总结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典型模式和延伸路径等,构建了产业链延伸研究框架。(3)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产业链延伸整体延伸还是向上游、中游和下游延伸均可以显着提升家庭农场经济绩效;产业链延伸意识对产业链延伸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
二、河北省果树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省果树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模式研究 ——基于河北省3所中职学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 |
1.4.2 国内研究 |
1.4.3 文献述评 |
1.5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5.1 中职学校 |
1.5.2 教学过程 |
1.5.3 生产过程 |
1.5.4 对接 |
第二章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理论逻辑 |
2.1 演进逻辑 |
2.1.1 知识分类 |
2.1.2 做中学与干中学 |
2.1.3 工作场所学习 |
2.1.4 产教融合 |
2.2 生成逻辑 |
2.2.1 知行合一理论的生成 |
2.2.2 知行合一实践的形成 |
2.3 实践逻辑 |
2.3.1 实施完整职业教育 |
2.3.2 实现多种方式学习 |
2.3.3 引领学生知行合一 |
2.4 发展逻辑 |
2.4.1 适应市场变化需求 |
2.4.2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
2.4.3 适应育人机制改革 |
第三章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现状的评价 |
3.1 案例学校专业简介 |
3.1.1 Q市职教中心机电专业 |
3.1.2 W市职教中心果树专业 |
3.1.3 L县职教中心会计专业 |
3.2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评价工具的创制 |
3.2.1 对接程度评价指标的设计 |
3.2.2 对接现状评价方法的确定 |
3.3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现状的评价分析 |
3.3.1 机电专业对接现状 |
3.3.2 果树专业对接现状 |
3.3.3 会计专业对接现状 |
3.4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现状的实践考察 |
3.4.1 机电专业“电动机维修”教学项目 |
3.4.2 果树专业“果树嫁接”教学项目 |
3.4.3 会计专业“填写原始凭证”教学项目 |
3.5 调查与评价结论 |
3.5.1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形式多样 |
3.5.2 对接方式方法需要依据专业特点确定 |
3.5.3 对接环境、过程及效果仍然不尽理想 |
3.5.4 对接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及系列问题 |
第四章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模式及应用 |
4.1 模式构建 |
4.1.1 实践模式解析 |
4.1.2 模式构建原则 |
4.1.3 模式构建依据 |
4.1.4 具体实践模式 |
4.2 模式应用 |
4.2.1 模式选择 |
4.2.2 应用步骤 |
4.3 推进措施 |
4.3.1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
4.3.2 建设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
4.3.3 积极推进中职学校课程改革进程 |
4.3.4 加快编制应用新型专业课程教材 |
4.3.5 持续加大中职学校学生实训投入 |
4.3.6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学徒制体系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前瞻 |
5.1 研究结论 |
5.1.1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理论逻辑 |
5.1.2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现实状况 |
5.1.3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实践模式 |
5.1.4 对接实践模式的选择方法及应用步骤 |
5.1.5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推进措施 |
5.2 研究前瞻 |
5.2.1 增强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研究的全面性 |
5.2.2 保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研究的持续性 |
5.2.3 拓展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研究的广泛性 |
5.2.4 提升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研究的现代性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2)赞皇县樱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产业化 |
2.1.2 樱桃产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2.2 特色产业理论 |
2.2.3 现代农业理论 |
第三章 赞皇县樱桃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3.1 赞皇县概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区位条件 |
3.1.3 自然资源 |
3.2 赞皇县樱桃产业的发展历程 |
3.2.1 引进试栽阶段 |
3.2.2 推广发展阶段 |
3.2.3 快速发展阶段 |
3.2.4 产业发展阶段 |
3.3 赞皇县樱桃产业发展现状 |
3.3.1 种植现状 |
3.3.2 观光采摘园发展现状 |
3.3.3 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
3.3.4 销售现状 |
3.3.5 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
3.3.6 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
3.3.7 赞皇县樱桃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
3.4 赞皇县樱桃产业发展的成效 |
3.4.1 经济效益 |
3.4.2 社会效益 |
3.4.3 生态效益 |
第四章 赞皇县樱桃产业SWOT分析 |
4.1 优势分析 |
4.1.1 地理区位优势 |
4.1.2 果农经验丰富 |
4.1.3 成本优势 |
4.1.4 水果产业联动 |
4.2 劣势分析 |
4.2.1 劳动力素质偏低 |
4.2.2 品牌建设落后 |
4.2.3 缺乏科学规划 |
4.2.4 销售体系不完善 |
4.2.5 缺乏安全生产追溯体系 |
4.2.6 樱桃观光采摘园建设不完善 |
4.2.7 产业链条单一 |
4.3 机遇分析 |
4.3.1 政府支持 |
4.3.2 市场前景广阔 |
4.4 威胁分析 |
4.4.1 自然灾害 |
4.4.2 贮运技术落后 |
4.4.3 市场竞争激烈 |
4.4.4 疫情对樱桃产业的影响 |
第五章 赞皇县樱桃产业发展策略 |
5.1 提高劳动力素质 |
5.2 强化品牌建设 |
5.3 优化总体布局 |
5.4 建立营销战略体系 |
5.5 建立安全生产和经营的追溯体系 |
5.6 提高贮运技术 |
5.7 完善和延伸产业链 |
5.8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对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 赞皇县樱桃产业调查问卷 |
致谢 |
(3)河北省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及不足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6 理论基础 |
1.6.1 理性选择理论 |
1.6.2 农户技术采用理论 |
2 河北省水果生产及果园灌溉现状分析 |
2.1 河北省水果生产现状分析 |
2.1.1 果园面积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 |
2.1.2 果园产量呈下降趋势 |
2.1.3 缺水地区果园面积占比较大 |
2.2 河北省果园灌溉现状分析 |
2.2.1 农业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比例下降 |
2.2.2 果园用水量呈下降趋势 |
2.2.3 果园灌溉与地区缺水矛盾突出 |
2.3 果园灌溉节水潜力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河北省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3.1 数据来源 |
3.2 被访农户基本特征 |
3.2.1 个人特征 |
3.2.2 家庭生产特征 |
3.3 果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特征 |
3.4 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分析 |
3.4.1 不同特征果农的采用意愿 |
3.4.2 不同种植规模果农的采用意愿 |
3.4.3 不同种植环境下果农的采用意愿 |
3.4.4 不同销售模式下果农的采用意愿 |
3.5 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3.5.1 不同意愿果农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3.5.2 不同特征果农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3.5.3 不同规模果农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3.5.4 不同种植环境果农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3.5.5 不同销售模式果农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
3.5.6 技术应用效果估算 |
3.5.7 果农果园节水存在的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4 果农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影响因素选择分析 |
4.2 实证分析 |
4.2.1 模型的选择 |
4.2.2 变量选取与说明 |
4.2.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对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加大节水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 |
5.2.2 加大技术补贴力度和技术合理性建设 |
5.2.3 提高农业专业人才待遇和政府人员服务意识 |
5.2.4 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 |
5.2.5 持续推进农业用水管理 |
参考文献 |
附录 河北省果园灌溉情况调查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河北省苹果生产及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相关概念 |
1.5.1 生产率 |
1.5.2 全要素生产率 |
1.5.3 综合技术效率 |
1.5.4 技术进步 |
1.5.5 农产品成本、收益 |
1.6 创新点 |
2 河北省苹果生产现状分析 |
2.1 全国及主产省苹果生产现状 |
2.1.1 全国及主产省苹果种植面积分析 |
2.1.2 全国及主产省苹果产量分析 |
2.1.3 全国及主产省苹果单产分析 |
2.2 河北省苹果生产规模现状 |
2.2.1 种植面积波动下降 |
2.2.2 产量波动下降 |
2.2.3 单产平稳上升 |
2.3 生产结构现状及价格分析 |
2.3.1 苹果种植区域分散,规模化程度低 |
2.3.2 苹果品种单一,以“红富士”为主 |
2.3.3 苹果价格与全国平均水平与各主产省相比较低 |
2.4 本章小结 |
3 河北省苹果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
3.1 苹果成本收益核算指标 |
3.2 河北省苹果生产成本分析 |
3.2.1 总成本构成及变动分析 |
3.2.2 生产成本、人工成本构成及变动分析 |
3.2.3 物质与服务费用构成及变动分析 |
3.2.4 土地成本构成及变动分析 |
3.3 河北省苹果生产收益分析 |
3.3.1 净利润变动分析 |
3.3.2 成本利润率变动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河北省苹果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 |
4.1 模型选取及数据来源 |
4.1.1 理论模型 |
4.1.2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4.2 河北省苹果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分析 |
4.2.1 2008-2018 年河北省苹果投入产出统计性分析 |
4.2.2 2008-2018 年河北省苹果生产效率分析 |
4.2.3 2008-2018 年河北省苹果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
4.2.3.1 基于期望产出下的河北省苹果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
4.2.3.2 基于非期望产出下的河北省苹果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
4.3 河北省与全国及优势主产省苹果效率测算及对比分析 |
4.3.1 河北省与全国苹果生产效率测算及对比分析 |
4.3.2 河北省与各主产省苹果生产效率测算及对比分析 |
4.3.3 河北省与全国苹果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对比分析 |
4.3.4 河北省与各主产省苹果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对比分析 |
4.3.4.1 期望产出下各主产省苹果全要素生产率比较 |
4.3.4.2 非期望产出下各主产省苹果全要素生产率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5 对策建议 |
5.1 依靠创新驱动,提高苹果技术水平 |
5.2 发展规模化经营,降低苹果种植成本 |
5.3 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降低苹果人工成本 |
5.4 提高苹果单产,稳定苹果价格 |
5.5 提高环保意识,促进苹果绿色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不同水氮调控下酿酒葡萄肥料氮去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葡萄生产现状 |
1.2.2 果园水氮投入现状 |
1.2.3 果园氮素去向研究 |
1.2.4 果园氮素的调控措施 |
1.2.5 氮素平衡 |
1.3 问题提出 |
1.3.1 研究目标 |
1.3.2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括 |
2.2 试验设计与布置 |
2.2.1 供试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3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2.3.1 气体样品的采集 |
2.3.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2.3.3 土壤溶液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2.3.4 淋溶损失的估算 |
2.3.5 植物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2.3.6 大气沉降氮采集与测定 |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方法 |
2.4.1 数据计算 |
2.4.2 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水氮调控对树体氮素吸收的影响 |
3.1.1 水氮调控对树体当季~(15)N吸收的影响 |
3.1.2 翌年膨果前树体对肥料氮吸收利用 |
3.2 不同水氮调控下的土壤氮素残留与分布 |
3.2.1 土壤不同层次的~(15)N丰度 |
3.2.2 ~(15)N土壤残留量 |
3.2.3 土壤剖面无机氮分布特征 |
3.2.4 土壤无机氮含量的累积 |
3.3 不同水氮调控下施氮土壤气态损失 |
3.3.1 土壤N_2O排放特征 |
3.3.2 土壤NH_3挥发特征 |
3.3.3 不同水氮调控下土壤气体损失累积量与排放系数 |
3.3.4 不同水氮调控下气体增温潜势 |
3.4 不同水氮调控下土壤淋溶损失 |
3.4.1 不同时期土壤溶液NO_3~--N变化特征 |
3.4.2 不同时期土壤溶液NH_4~+-N变化特征 |
3.4.3 土壤淋溶损失 |
3.5 不同水氮调控下肥料氮去向与氮素收支平衡 |
3.5.1 肥料氮去向 |
3.5.2 氮素收支平衡 |
3.6 不同水氮调控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3.6.1 产量 |
3.6.2 品质及芳香类物质 |
3.6.3 经济效益分析 |
4 讨论 |
4.1 葡萄树体氮素吸收、分配 |
4.2 土壤氮素残留 |
4.3 氮素气态损失 |
4.4 氮素淋溶损失 |
4.5 葡萄产量及品质 |
5 结论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附件 |
作者简历 |
致谢 |
(6)河北省苹果园土壤养分状况与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苹果种植状况 |
1.1.1 河北省苹果种植状况 |
1.1.2 河北省不同区域苹果种植及产量状况 |
1.2 苹果施肥状况 |
1.2.1 环渤海湾地区 |
1.2.2 黄土高原地区 |
1.3 果园土壤养分状况及其施肥对其产量品质的影响 |
1.4 土壤养分障碍及改良技术 |
1.5 果树的科学施肥理论与技术 |
2.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1 主要研究内容 |
2.1.1 不同区域苹果园土壤养分状况 |
2.1.2 不同苹果种植区土壤成土母质及养分障碍研究 |
2.1.3 果园土壤养分及空间分布特点 |
2.1.4 苹果园土壤中氮磷钾输入-输出平衡状况 |
2.1.5 苹果园土壤pH、电导率、水溶性盐状况与变化 |
2.2 技术路线 |
3.材料与方法 |
3.1 河北省苹果产区成土母质特点及原生性养分障碍 |
3.2 苹果园土壤养分状况与动态变化 |
3.2.1 苹果园基本概况 |
3.2.2 苹果园土壤养分定位监测 |
3.2.3 定位果园取样 |
3.3 果园土壤养分收支表观平衡状况 |
3.4 苹果园施肥量调查 |
3.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6 数据来源 |
3.7 数据处理 |
4.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种植区苹果园土壤养分状况与变化 |
4.1.1 不同种植区苹果园土壤养分状况及变化 |
4.1.2 苹果园的养分分布现状 |
4.2 不同苹果种植区土壤原生性养分障碍 |
4.2.1 不同种植区土壤微量元素状况 |
4.2.2 土壤有机质及粘粒对土壤微量营养元素的影响 |
4.3 苹果园土壤养分动态变化与土体空间分布特点 |
4.3.1 定位果园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变化 |
4.3.2 苏家疃、杨各庄地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点及土壤养分动态变化 |
4.3.3 河北省苹果园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及养分间的相关性 |
4.4 苹果园土壤氮磷钾输入输出平衡状况 |
4.4.1 苹果园产量及施肥状况 |
4.4.2 苹果园土壤磷、钾素积累状况 |
4.5 苹果园土壤pH、电导率及水溶盐状况与变化 |
5.讨论 |
5.1 果园的养分盈余状况 |
5.2 苹果园磷钾过量积累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及空间错位问题 |
5.3 河北省苹果果园土壤质量问题 |
5.4 果园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在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新乡市果树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果树产业研究综述 |
1.3.1 国外果树产业发展经验研究 |
1.3.2 国内果树产业发展研究 |
1.3.3 河南省果树产业发展研究 |
第二章 新乡市果树产业发展与现状分析 |
2.1 研究方法 |
2.2 结果分析 |
2.2.1 新乡市果树产业发展历程 |
2.2.2 近十余年新乡市果树产业发展变化 |
2.2.3 产业构成现状 |
2.3 小结 |
第三章 新乡市果树产业关键问题调研——以桃产业为例 |
3.1 调查区域与内容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2.1 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
3.2.2 销售情况分析 |
3.2.3 经营者群体分析 |
3.2.4 管理与技术分析 |
3.2.5 经营成本分析 |
3.2.6 组织化程度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新乡市果树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4.1 加强市场环境建设,提高营销水平 |
4.2 提高经营者素质,推行标准化生产 |
4.3 坚持市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 |
4.4 打造果树品牌,提高果品知名度 |
4.5 重视政策支持,增加发展动能 |
4.6 加强协会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新乡果树产业发展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邯郸市梨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邯郸市梨栽培模式与经营模式 |
2.1 邯郸市区位现状与生态条件 |
2.1.1 区位现状 |
2.1.2 生态条件 |
2.2 邯郸市梨产业生产现状 |
2.2.1 主要梨树品种的规模与产量 |
2.2.2 栽培模式的变化 |
2.2.3 梨园种植规模与效益 |
2.2.4 梨果销售和物流状况 |
2.2.5 品牌化建设 |
2.2.6 梨产业加工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邯郸市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1 品种相对老化,品种区域化特征不突出 |
3.2 栽培技术与品种不配套 |
3.3 种植规模较小,规模效益不突出 |
3.4 梨果的采后商品化处理薄弱 |
3.5 物流运输建构不完整 |
3.6 销售体系不健全 |
3.7 品牌效应较弱 |
3.8 供需矛盾凸显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应对策略 |
4.1 建立新品种比较试验园 |
4.2 加强与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
4.3 确定适宜的发展规模 |
4.4 重视梨果采收及采后商品化处理 |
4.5 建立梨物流运输体系 |
4.6 研发梨的深加工产品 |
4.7 拓宽销售渠道 |
4.8 加大宣传,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
4.9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9)内丘县长寿百果庄园打造现代农业庄园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现代农业庄园 |
2.1.2 产业融合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资源禀赋理论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第三章 长寿百果庄园打造现代农业庄园可行性分析 |
3.1 长寿百果庄园发展现状 |
3.1.1 基本概况 |
3.1.2 经营方式 |
3.1.3 景区分布 |
3.1.4 经济规模 |
3.1.5 游客类型 |
3.2 长寿百果庄园优势条件 |
3.2.1 交通畅达便捷 |
3.2.2 自然条件优越 |
3.2.3 旅游资源丰富 |
3.2.4 多重政策利好 |
3.3 长寿百果庄园与现代农业庄园规范标准匹配度 |
3.3.1 区位环境适宜 |
3.3.2 农业生产标准化 |
3.3.3 旅游功能突出 |
第四章 长寿百果庄园打造现代农业庄园存在的问题 |
4.1 主要问题 |
4.1.1 政府监管有待加强 |
4.1.2 庄园典型特色不足 |
4.1.3 农业科技支撑不足 |
4.1.4 产业融合水平较低 |
4.1.5 缺乏优秀管理人才 |
4.2 原因分析 |
4.2.1 新兴产业相关政策滞后 |
4.2.2 庄园发展模式缺乏创新 |
4.2.3 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 |
4.2.4 产业融合路径不清晰 |
4.2.5 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低 |
第五章 长寿百果庄园打造现代农业庄园对策建议 |
5.1 争取资源,加大政策扶持 |
5.1.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5.1.2 建立评定监管制度 |
5.1.3 多渠道解决发展难题 |
5.2 准确定位,突出庄园特色 |
5.2.1 坚持原则,合理定位 |
5.2.2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
5.2.3 突出康养文化特色 |
5.3 科技赋能,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
5.3.1 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
5.3.2 大力推广农业互联网应用 |
5.3.3 促进果蔬产业多样化经营 |
5.4 产业融合,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
5.4.1 持续促进农旅深度融合 |
5.4.2 扩展“旅游+”功能 |
5.4.3 促进协同联动,发展全域旅游 |
5.5 规范管理,引进专业人才 |
5.5.1 规范庄园管理制度 |
5.5.2 培育庄园专业人才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前景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发表情况 |
(10)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水平测度、经济绩效和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产业链研究现状 |
1.2.2 家庭农场研究现状 |
1.2.3 家庭农场产业链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和数据来源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3.4 数据来源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2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产业链 |
2.1.2 产业链延伸 |
2.1.3 家庭农场产业链 |
2.1.4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 |
2.2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研究的相关理论 |
2.2.1 分工理论 |
2.2.2 有限理性理论 |
2.2.3 价值链理论 |
2.2.4 交易费用理论 |
2.2.5 推拉理论 |
2.2.6 理论总结与借鉴 |
2.3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研究的理论图 |
2.4 本章小结 |
3 河北省家庭农场及其产业链延伸的现状分析 |
3.1 河北省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分析 |
3.1.1 家庭农场经营类型特征 |
3.1.2 家庭农场的经营项目 |
3.1.3 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者情况 |
3.1.4 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情况 |
3.1.5 家庭农场硬件设施和产品品牌及认证 |
3.1.6 家庭农场获得政府补贴和金融服务情况 |
3.1.7 家庭农场的产品经营特征 |
3.1.8 家庭农场经营的制约因素和政策诉求 |
3.2 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现状分析 |
3.2.1 家庭农场产业链上游延伸分析 |
3.2.2 家庭农场产业链中游延伸分析 |
3.2.3 家庭农场产业链下游延伸分析 |
3.2.4 家庭农场产业链横向拓展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分析 |
4.1 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 |
4.1.1 价值增值法 |
4.1.2 主辅分离法 |
4.1.3 里昂惕夫指数法 |
4.1.4 Davies-Morries指数法 |
4.1.5 定性评价法 |
4.1.6 现有测度方法评价 |
4.2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方法 |
4.2.1 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
4.2.2 合作度分析 |
4.3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以纵向延伸为例 |
4.3.1 合作度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4.3.2 合作度衡量指标体系设计 |
4.3.3 合作度测度模型分析 |
4.4 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纵向延伸水平测度 |
4.4.1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
4.4.2 整体纵向延伸水平测度模型拟合及结果 |
4.4.3 上游环节延伸水平测度模型拟合及结果 |
4.4.4 中游环节延伸水平测度模型拟合及结果 |
4.4.5 下游环节延伸水平测度模型拟合及结果 |
4.4.6 实证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产业链延伸对家庭农场经济绩效的影响分析 |
5.1 家庭农场经济绩效影响因素与研究假设 |
5.1.1 家庭农场经营特征对其经济绩效的影响 |
5.1.2 家庭农场外部支持对其经济绩效的影响 |
5.1.3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对其经济绩效的影响 |
5.1.4 本文的研究假设 |
5.2 影响家庭农场经济绩效的研究模型构建与计量模型选择 |
5.2.1 研究模型构建 |
5.2.2 计量模型选择 |
5.3 影响家庭农场经济绩效的变量统计性描述及实证分析 |
5.3.1 变量统计性描述 |
5.3.2 实证模型估计 |
5.3.3 实证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家庭农场视角的产业链延伸影响因素分析 |
6.1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影响因素与研究假设 |
6.1.1 交易成本对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影响 |
6.1.2 农场主产业链延伸意识对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影响 |
6.1.3 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影响 |
6.1.4 外部环境对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影响 |
6.1.5 本文的研究假设 |
6.2 影响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研究模型构建与计量模型选择 |
6.2.1 研究模型构建 |
6.2.2 计量模型选择 |
6.3 变量统计性描述、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6.3.1 变量统计性描述 |
6.3.2 实证模型估计 |
6.3.3 实证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比较与演进路径分析 |
7.1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比较 |
7.1.1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比较的原则 |
7.1.2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比较及案例分析 |
7.1.3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比较的结论 |
7.2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模式选择的依据 |
7.2.1 家庭农场所经营农产品的产销特征 |
7.2.2 农场主自身实力 |
7.2.3 自然和社会环境 |
7.3 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动态演进路径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本文的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与主持课题情况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河北省果树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模式研究 ——基于河北省3所中职学校的调查[D]. 韩佩冉.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2]赞皇县樱桃产业发展研究[D]. 刘从炜.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3]河北省果农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兵.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4]河北省苹果生产及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 蒋冰执.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5]不同水氮调控下酿酒葡萄肥料氮去向研究[D]. 贾聪.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6]河北省苹果园土壤养分状况与变化研究[D]. 郭巨秋.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7]新乡市果树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D]. 史中胜. 河南科技学院, 2020(12)
- [8]邯郸市梨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D]. 马慧.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9]内丘县长寿百果庄园打造现代农业庄园对策研究[D]. 王士奇.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10]河北省家庭农场产业链延伸的水平测度、经济绩效和影响因素研究[D]. 周勋章.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