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进“外脑”,为新疆特色经济服务——新疆自治区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谈引智(论文文献综述)
李梅[1](2014)在《维吾尔戏剧研究》文中指出维吾尔戏剧作为新疆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剧,以其独特的戏剧个性在中国剧坛独树一帜。无论作为戏剧本体,还是它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审美,维吾尔戏剧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首次就维吾尔戏剧的形成、历史、本体、剧作等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论证。维吾尔戏剧是在维吾尔传统戏剧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周边兄弟民族优秀戏剧文化而来的。维吾尔传统文化是维吾尔戏剧形成的内部条件,民间曲艺与维吾尔叙事诗、民间乐舞与“十二木卡姆”、民俗活动与“麦西热甫”等都是构成维吾尔戏剧的重要因素和流播场域;周边国家及民族戏剧文化和抗战时期的“话剧运动”是促成维吾尔戏剧诞生的外部条件。它以20世纪30年代《艾里甫与赛乃姆》为形成标志,历经新中国到“文革”时期的曲折发展,新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与创新,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重振和突围,维吾尔戏剧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过程。丰富独特的剧目和剧本体制,“诗、乐、舞、戏”融为一体的艺术形态,“载歌载舞,歌舞并重”的表演风格,“一曲多用”的音乐创作体制和民族唱腔及乐器,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台美术等,共同构成了维吾尔戏剧“独具风标”的,融民族性、地方性为一体的美学特征。笔者欲结合戏剧戏曲学,借鉴宗教学、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在对维吾尔戏剧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爬梳的基础上,理清维吾尔戏剧的发展脉络,探究其形成轨迹及构成因素,针对维吾尔戏剧的剧本、音乐、舞台和表演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通过代表作家及剧作的具体分析,突出维吾尔戏剧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征,揭示维吾尔戏剧在中国戏剧坐标中“和而不同”的典范美学意义。
刘鑫渝[2](2011)在《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建国后土地制度变迁为着眼点,探讨哈萨克牧区社会在土地变革中的土地实践。由于自然条件、生产资料的差异与技术手段选择的不同,中国游牧地区的土地实践与内地农村存在着较大差异。民主改革以前,牧区牧地公有,即为部落、氏族共有,但实质上草场所有权归部落贵族、头人所有。而牧业民主改革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公营,牲畜私有私营。新疆草原的民族公有制延续了大约6年(1952~1958)。这6年中,牧民对自己的草牧场可以全面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牧业互助组和初级合作化阶段未触动草原集体所有和牲畜家庭经营的根基,符合哈萨克族游牧社会互帮互助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族侵略的传统,受到了牧民的普遍欢迎,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尽管牧业初级合作社是对互助组的替代,但在初期牧场集体所有,牲畜私有,牧民拥有比较充分的退出权,且退出的自由度与合作社的经营风险呈正相关。牧民不仅可以实施对合作社的监督,使管理者改善制度绩效,还可以参与对合作社的监督,对于社员来说,拥有较完整的退出权意味着有完整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初级社既成功地分割了部分私有产权,又通过给予社员较完善的退出权,有效化解初级社解散的风险。人民公社化实行草原全民所有,牲畜集体所有。变牲畜家庭个体经营为集体统一经营,加上国家控制商业和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牧民没有退社自由,降低了劳动的机会成本以维持牲畜及畜产品生产的低成本,也迫使牧民放弃了可能的边际生产和可能取得的边际收益。牲畜及畜产品国家征购及诸如关闭集市、限制区域交换等一系列规则,剥夺了牧民对其产品——牧业剩余价值的支配权。草原集体所有和集体经营,牲畜集体所有,牧民不再是独立的经济单元。人民公社时期,国家权力全面侵入农村。对单个牧民来讲,草原和牲畜都是一种公共物品,他不拥有相对于其它成员的对土地和牲畜的排他性使用、转让、收益和处置权,牧民土地和牲畜产权都出现“残缺”。人民公社、大跃进、公共食堂、牧业学大寨、牧民定居是与土地制度相伴生的国家自上而下理性设计的社会改造工程。这些体现了控制与改善逻辑的社会工程通过重新设计力图使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与清晰,以便更加有效地对公共和私人领域进行治理。这些项目始于官僚知识分子、革命精英作为“立法者”的远大抱负和无限雄心,他们不仅主张“人为自然立法”,而且主张通过行动来对自然界或整个社会秩序进行彻底和理性的改造;而在这种雄心的背后,则是对持续的线性进步、科学知识发展、生产的扩大、社会秩序的理性设计以及对自然甚至人类本性的控制能力的超强自信。“致命的自负”注定要走向失败。即使失败了的项目也并非没有任何积极的成效。我们是各种现代化项目的受益者,改善的目的本意是良善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善。是把自然和社会改造为容易被国家识别和控制的清晰而又简单的对象,还是站在人民的角度关心和改善人民的福祉。国家将建基于农耕社会的土地制度实施于牧区是国家强力推行下的简单化实践。在这一实践中牧民成了没有性别、传统和价值、特定个性的异常抽象的可以互换的个体。这种简单化设计因为忽视了牧民的生存传统、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而遭遇失败。草原生态恶化与牧民生计两难困境成为新项目实施的挚肘。为了避免仍然存活着的“国家乌托邦”,需要在牧区现代化现实路径选择的实施中,关注地方性知识和传统文化、注重项目谨慎推进、规划要有弹性,利用互助传统建设“新公共性”,建立完善的牧民参与机制。
李霞[3](2007)在《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的分析与评价》文中提出新疆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与“枢纽站”,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其对外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方人士的关注。独特的地缘区位优势使得新疆逐渐成为连接中国内地市场与周边中亚及纵深市场的贸易大通道,同时丰富的资源储备,发展优良的特色产业也为新疆自身对外商品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在对前人关于区域对外贸易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在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地缘经济理论等的指导下,查阅相关年鉴与文献以及去海关、外贸厅等单位实地调研获取相关外贸数据与资料,通过外贸发展简史的回顾以及不同时期外贸发展特点的分析,对新疆外贸发展历程中的进出口贸易额、进出口商品结构、外贸地理方向以及对外贸易依存度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提出制约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贸易通道的通而不畅以及本地商品出口比重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要通过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建设与完善相应的软、硬件设施,进一步发挥其通道功能;同时,依托优势产业,扩大地产商品的出口。最后就未来新疆对外贸易的发展前景做出展望,以期能为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王卉[4](2006)在《新疆投资环境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新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将对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必将大大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入WTO后,随着外币资本进入我国市场的限制逐渐放宽,将直接刺激外资对我国的投入,这将又是我国吸引外资的一个新机遇,这就要求新疆在正确评价其投资环境的基础上,加强对投资环境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和建设,提高新疆在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实力。本文从新疆实际利用外资为出发点,从投资环境要素、地区投资环境和产业投资环境三个方面对新疆投资环境进行分析,得出:1、从投资环境要素来看,资源利用率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和人才缺乏是新疆投资环境急需改善的方面;2、从地区投资环境来看,新疆投资环境优势主要为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如乌鲁木齐、石河子、克拉玛依等,说明新疆地区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协调发展是改善新疆投资环境的重要举措;3、从产业投资环境来看,新疆三大产业发展水平与其引资状况不太相符;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本文指出新疆投资环境方面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较低、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基础设施薄弱和政府行为不规范、优惠政策执行不利,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1)协调地区发展、调整产业结构;(2)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3)加大科教投入、建立用人机制;(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硬环境;(5 )规范政府行为、优化政府职能。
陈隽[5](2002)在《引进“外脑”,为新疆特色经济服务——新疆自治区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谈引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自治区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接受本刊记者专访
二、引进“外脑”,为新疆特色经济服务——新疆自治区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谈引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进“外脑”,为新疆特色经济服务——新疆自治区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谈引智(论文提纲范文)
(1)维吾尔戏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二、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
第一章 维吾尔戏剧的形成及构成因素 |
第一节 维吾尔戏剧的渊源与西域戏剧 |
第二节 维吾尔传统文化与维吾尔戏剧的构成 |
第三节 中国传统戏曲和周边戏剧文化的影响 |
第二章 维吾尔戏剧的历史研究 |
第一节 维吾尔戏剧的形成 |
第二节 维吾尔戏剧的曲折发展 |
第三节 维吾尔戏剧的繁荣 |
第四节 维吾尔戏剧的低迷 |
第三章 维吾尔戏剧的本体研究 |
第一节 维吾尔戏剧的剧目和剧本体制 |
第二节 维吾尔戏剧的音乐 |
第三节 维吾尔戏剧的舞台美术 |
第四节 维吾尔戏剧的表演及艺术审美 |
第四章 维吾尔戏剧的作家作品研究 |
第一节 经典之作:《艾里甫与赛乃姆》 |
第二节 祖农·哈迪尔与现实主义剧作 |
第三节 包尔汉、赛福鼎·艾则孜与历史题材剧作 |
第四节 吐尔逊·尤努斯与探索性戏剧 |
附录 |
一、维吾尔戏剧活动编年 |
二、维吾尔戏剧剧目提要 |
三、维吾尔戏剧人物传记 |
四、维吾尔戏剧机构和演出场所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2)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缘起 |
1.2 牧区社会研究的知识谱系 |
1.2.1 关于游牧社会的研究 |
1.2.2 土地制度变迁与乡村社会的研究 |
1.2.3 研究的贡献与缺憾 |
1.3 典型个案、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1.3.1 个案简介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资料来源 |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资源、概念和分析框架 |
2.1 牧区社会:边缘社会研究的切入点 |
2.1.1 土地改革与牧区社会 |
2.1.2 土地制度变迁:牧区社会研究的新视角 |
2.2 相关理论资源 |
2.2.1 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与“失败的逻辑” |
2.2.2 F·A·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与“限制国家权力” |
2.2.3 何·彼特的“空制度”理论 |
2.2.4 诺思的“制度及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 |
2.3 核心概念界定 |
2.3.1 土地制度 |
2.3.2 土地制度变迁 |
2.3.3 牧区社会 |
2.4 基本观点与基本思路 |
2.4.1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 |
2.4.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
2.5 论文结构 |
第3章 哈萨克族群背景与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
3.1 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
3.1.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历史演进 |
3.1.2 牧区民主改革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
3.1.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
3.1.4 草原承包时期的哈萨克族群 |
3.2 哈萨克牧区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演进 |
3.2.1 清代以降哈萨克族群的土地制度 |
3.2.2 民主改革时期的草原民族公有制 |
3.2.3 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哈萨克牧区的土地制度 |
3.2.4 草原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共存时期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民主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
4.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民主改革 |
4.1.1 新疆哈萨克牧区的民主改革 |
4.1.2 新源县哈萨克牧区民主改革 |
4.1.3 草原民族公有:关照地方性的土地实践 |
4.2 牧业合作化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
4.2.1 农业合作化的理论渊源 |
4.2.2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性设计 |
4.2.3 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路 |
4.3 牧业人民公社时期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
4.3.1 大跃进和牧业人民公社:激进现代主义的牧区实践 |
4.3.2 公共食堂:牧民生活方式的乌托邦实践 |
4.3.3 阶级斗争:历史与传统的决裂 |
4.3.4 牧业学大寨:激进现代化意识的表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土地承包责任制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
5.1 牧业生产责任制下草原改革的时间序列 |
5.1.1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开端(1978-1984 年) |
5.1.2 家庭承包牧区实践的深化(1985-1991 年) |
5.1.3 从国家战略出发的产业调整(1992-2001 年) |
5.1.4 草原制度改革的战略转型期(2002 年以后) |
5.2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草原产权制度及其变迁 |
5.2.1 《草原法》符号化背景下的草原产权 |
5.2.2 牧区草原产权制度 |
5.2.3 新疆哈萨克牧区草原产权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
5.2.4 草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法律期望 |
5.3 牧民定居:强制村庄化运动 |
5.3.1 哈萨克游牧社会的终结 |
5.3.2 哈萨克牧民定居的运作逻辑 |
5.3.3 牧民定居模式的考量:以新源县为个案 |
5.3.4 游牧定居的生态后果 |
5.4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两难 |
5.4.1 草原生态状况:忽略牧民生存逻辑的土地实践结果 |
5.4.2 草原承包:草原生态退化根本原因 |
5.4.3 草原管理制度对牧民生计的影响 |
5.4.4 兼顾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的相关措施 |
5.5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与整合 |
5.5.1 哈萨克牧区社会的结构分化 |
5.5.2 哈萨克牧区的社会整合 |
5.5.3 草原承包制后哈萨克牧区社会的变迁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现牧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
6.1 牧区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
6.1.1 哈萨克牧区现代化现状 |
6.1.2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现实路径 |
6.1.3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状况 |
6.1.4 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
6.2 牧区现代化与哈萨克牧民的现代化 |
6.2.1 新牧村建设与人的现代化 |
6.2.2 哈萨克牧民的综合素质状况 |
6.2.3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牧民 |
6.2.4 新牧村建设与农牧民权益保障 |
6.3 新牧村建设与草原生态保护 |
6.3.1 明晰草原产权与草原生态保护 |
6.3.2 新牧区建设中草原生态保护的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
(3)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的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 研究思路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二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 |
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 生产要素禀赋论 |
2.3 地缘经济理论 |
2.4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2.5 梯度经济发展理论 |
第三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的简史回顾 |
3.1 对外贸易起步阶段 |
3.2 对外贸易停滞不前阶段 |
3.3 与巴基斯坦贸易阶段 |
3.4 对外贸易恢复阶段 |
3.5 对外贸易调整与发展阶段 |
3.6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阶段 |
第四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的分析评价 |
4.1 对外贸易发展总量的分析评价 |
4.2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演变的分析评价 |
4.3 进出口商品结构演变的分析评价 |
4.4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分析评价 |
第五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 经济基础薄弱,资本自我积累程度较低 |
5.2 产业结构失衡,加工制造业萎缩 |
5.3 对外贸易发展的硬件设施滞后 |
5.4 对外贸易发展的软件设施滞后 |
5.5 对外贸易的增长空间有限 |
第六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
6.1 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外贸进出口被动的局面 |
6.2 建设并完善贸易大通道的硬件与软件服务设施 |
6.3 与周边国家积极开展经济技术合作 |
6.4 在文化交流领域谋求更高层面的联动发展 |
第七章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的前景展望与思考 |
附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新疆投资环境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方法 |
1.3 框架结构 |
第二章 新疆投资环境综述 |
2.1 新疆实际利用外资的整体情况 |
2.2 新疆各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
2.3 三大产业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
第三章 新疆投资环境分析 |
3.1 新疆投资环境的优势、劣势分析 |
3.2 各地区利用外资情况分析 |
3.3 三大产业利用外资情况分析 |
第四章 主要问题及改进对策 |
4.1 新疆投资环境的主要问题 |
4.2 新疆投资环境的改进对策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引进“外脑”,为新疆特色经济服务——新疆自治区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谈引智(论文参考文献)
- [1]维吾尔戏剧研究[D]. 李梅.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 [2]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 ——以新疆新源县为例[D]. 刘鑫渝. 吉林大学, 2011(08)
- [3]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的分析与评价[D]. 李霞. 新疆农业大学, 2007(11)
- [4]新疆投资环境分析研究[D]. 王卉. 新疆农业大学, 2006(02)
- [5]引进“外脑”,为新疆特色经济服务——新疆自治区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谈引智[J]. 陈隽. 国际人才交流,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