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铅矿原生电位浮选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章鸿[1](2021)在《老挝丰沙里省难选铜铅锌矿石浮选分离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铜铅锌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直接影响国防、经济、人民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安全。目前我国铜金属的对外依存度高达80%,随着铜铅锌矿资源不断开采、加工、利用,铜矿资源无法满足国内铜消费的最低需求。老挝丰沙里省铜铅锌矿石属典型的“易浮难分”矿石,开展该资源的高效分离与利用研究,对增加外部供给及解决同类矿石资源难分离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利用先进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手段对矿石性质进行全面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浮选探索试验、混合浮选试验、部分混合浮选及分离试验、优先浮选试验研究,最终确定可行的浮选工艺流程与药剂制度,获得了满意的分离指标。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以硫化物为主,原矿含铜、铅、锌较高,银不同程度地与硫化物伴生,各有用矿物之间嵌布关系复杂。矿石中原生硫化铜黄铜矿占82.1%、次生硫化铜占9.21%、其它铜占8.69%;矿石中铅赋存形式较为复杂,方铅矿占88.05%,但碳酸铅、硫酸铅和铅铁矾等形式存在的氧化铅合计11.95%,后者很难通过选矿充分富集回收;矿石中的锌呈闪锌矿产出占93.38%,而呈其他形式存在的氧化锌分布率相对较低。混合浮选、部分混合浮选及分离试验表明:该复杂铜铅锌矿石属典型的易浮难分离矿石。采用简单的硫化矿浮选药剂,即可得到高回收率的铜铅锌混合精矿,但混合精矿难以实现高效分离。铜铅锌依次优先浮选体系中,在弱酸性介质中进行铜粗选,是实现该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开路试验采用极具特色的硫酸作为调整剂,亚硫酸钠和硫酸锌作为组合抑制剂,丁铵黑药和Z-200作为选择性捕收剂,经过一次粗选、一次精选快速浮铜;选铜尾矿采用石灰及硫酸锌作为调整剂,乙硫氮作为选择性捕收剂,通过一次粗选、三次精选和一次扫选的流程选铅;选铅尾矿经过一次粗选、三次精选和一次扫选的流程选锌。在原矿含Cu 2.05%、Pb 5.76%、Zn 3.24%时,获得铜精矿品位为23.03%,回收率为76.51%,铜精矿含Pb 27.28%,含Zn2.92%;铅精矿品位39.60%,回收率47.99%,铅精矿含Cu 4.29%,含Zn7.05%;锌精矿品位49.29%,回收率为51.05%,锌精矿含Cu0.18%,含Pb 3.05%。通过实施弱酸性介质中快速优先浮铜、选铜中矿返回选铅的新工艺闭路试验,达到了有用矿物“能收早收、分类回收”的目的。在原矿含Cu 2.06%、Pb 5.79%、Zn 2.92%、Ag 443g/t的情况下,获得铜精矿含Cu 20.18%、Pb 10.32%、Zn 1.52%,Cu回收率达到82.39%,且伴生银在铜精矿中含量高达2738g/t,回收率为52.00%;铅精矿含Pb 45.35%、Cu 2.43%、Zn 3.34%,Pb回收率达到71.51%,Ag的品位达728g/t,回收率为15%;锌精矿含Zn 42.21%、Cu 0.07%、Pb 2.55%,Zn回收率达到70.11%,Ag的品位达1643g/t,回收率为18%。本试验研究成功地实现了铜、铅、锌的高效分选及伴生银的综合回收,解决了该企过去只能廉价出售铜铅锌混合精矿的困境,为该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了技术参考。
郎剑涛[2](2020)在《广东梅州高铜高铅高硫难选多金属矿浮选分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复杂多金属矿的铜铅分离问题一直是选矿工作者致力研究的难点,本论文针对广东梅州铜铅复杂多金属硫化矿进行了分选工艺研究,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大量条件探索试验,确定了合理的浮选工艺流程与药剂制度,改善了铜铅互含这一长期困扰该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为类似复杂多金属矿的选别提供了技术参考。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以硫化物为主,约占矿石的80.31%;矿石含铜7.99%,含铅9.39%,含锌1.96%,含硫33.68%。其中铜、铅、锌、硫主要以独立矿物的形式分别赋存在黄铜矿、斑铜矿、砷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和磁黄铁矿等矿物中,各类矿物致密共生,嵌布粒度细,分选难度大。在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针对该矿石含铜高、含铅高、含硫高复杂难分离的特点,分别采用部分混合浮选流程和优先浮选流程进行了原则流程探索试验,在探索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先铜后铅、先铅后铜的优先浮选试验。本论文主要开发了一种高效铜抑制剂,通过先铅后铜优先浮选条件试验,流程结构试验、流程优化试验,获得如下结果:(1)开路流程试验确定采用一次粗选、一次扫选和两次精选的浮选流程选铅,选铅尾矿经过一次粗选、两次扫选和两次精选的浮选流程选铜,获得铅精矿指标品位54.87%,回收率69.81%,含Cu 7.63%;铜精矿品位24.90%,回收率65.68%,含Pb 5.12%。(2)闭路试验获得了合格的铜精矿和铅精矿产品,其中铜精矿含Cu 21.25%,含Pb 6.79%,铜回收率81.08%;铅精矿含Pb 53.26%,含Cu 8.56%,铜回收率74.12%。矿石伴生金属银也得到了有效回收,其中铅精矿中Ag的回收率为17.73%,铜精矿中Ag的回收率为71.24%,Ag的综合回收率到达了88.97%。
宋坤[3](2019)在《外控电位浮选分离铜钼混合精矿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铜、钼作为常见的伴生矿产资源,在选矿生产中分离难度很大。目前使用氧化还原药剂调节矿浆电位进行铜钼分离的方法存在矿浆电位不稳定、药剂消耗量大、生产成本高、污染环境等缺点。外控电位浮选则可以稳定控制矿浆电位,减少环境污染。本文以取自湖北大冶的黄铜矿、江西大余的辉钼矿以及内蒙乌奴格吐山的铜钼混合精矿为研究对象,自制外控电位浮选槽为实验装置,铜网为外加电极。详细地研究了外控还原电位下不同粒级、不同矿浆pH以及外控电位大小对黄铜矿和辉钼矿浮选行为的影响;考察了丁基黄药体系和无丁基黄药体系中黄铜矿和辉钼矿的浮选行为差异;研究了外控电位对人工混合矿和铜钼混合精矿实际矿物的分离的影响;利用电化学分析和XPS分析探究了外控还原电位影响黄铜矿和辉钼矿浮选行为的原因。纯矿物浮选试验可知,外控还原电位对45~150 μm粒级黄铜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45 μm的黄铜矿的抑制作用较弱;而对辉钼矿各粒级可浮性影响较小。pH值为6~11的环境更有利于“抑铜浮钼”。黄铜矿和辉钼矿可浮性均随外控电位降低而降低,黄铜矿更容易受影响;外控电位浮选对不同比例的黄铜矿—辉钼矿人工混合矿均可实现有效分离;丁基黄药的存在使黄铜矿和辉钼矿可浮性受外控电位影响减弱。外控电位为-200~0 mV(vs.Ag/AgCl)的低还原电位可以促进丁基黄药在黄铜矿和辉钼矿表面吸附;当外控电位低于-200 mV(vs.Ag/AgCl)后,丁基黄药逐渐从黄铜矿和辉钼矿表面解吸;不管浮选体系中有无丁基黄药存在,外控还原电位对铜钼矿伴生的黄铁矿、斑铜矿和辉铜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对铜钼混合精矿实际矿物进行试验发现,经过外控电位-1200 mV的一次浮选分离可获得Mo品位7.50%、Mo回收率84.34%,含Cu27.55%、Cu回收率31.36%的钼粗精矿。钼富集比和钼回收率也比单独使用硫化钠或巯基乙酸钠时更高。黄铜矿和辉钼矿在还原电位下都比较稳定,在氧化电位下黄铜矿比辉钼矿更容易氧化。在黄铜矿和辉钼矿的电偶腐蚀行为中,铜矿作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辉钼矿作为阴极不发生氧化反应。XPS分析发现:外控还原电位作用使黄铜矿表面生成了亲水的Fe-O-OH,导致黄铜矿表面亲水,可浮性下降;而辉钼矿表面物质则不发生变化,能保持较好的可浮性。这使外控电位浮选分离铜钥混合精矿成为可能。
吴迪[4](2019)在《中矿再磨对黄铜矿浮选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矿再磨工艺应用十分广泛,能有效解决中矿浮选面临的回收与分离困难等问题,对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具有突出效果。虽然中矿再磨的研究已开展多年,但由于中矿性质复杂、影响浮选的因素众多,再磨过程又涉及大量物理和化学变化,导致机理研究未能系统深入,仍存在许多空白与不足,严重制约选矿技术的发展。因此,深入开展中矿再磨对矿物浮选影响及机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论文以黄铜矿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镜-能谱(SEM-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气相/液相色谱-质谱(GC/LC-MS)以及其他物理、化学分析与测试技术,分析再磨前后矿物物理形貌、浮选行为、表面性质和矿浆溶液性质,揭示了中矿再磨对黄铜矿浮选影响的机理,并通过人工混合矿石和实际矿石浮选证实中矿性质与再磨浮选效果之间的联系。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对磨矿及磨矿后的搅拌环境,包括磨矿介质种类、pH、磨矿时间、离子浓度、矿浆电位、搅拌时间、捕收剂用量等参数进行讨论,查明了中矿再磨对黄铜矿浮选影响的一般规律。结合矿物表面性质研究,揭示了pH=10的环境下低碳钢磨矿造成矿浆电位偏低、表面铁氧化物/氢氧化物含量偏高抑制黄铜矿浮选的机理,并建立了中矿再磨环境对黄铜矿浮选影响的作用模型。(2)通过对离子、药剂吸附和表面性质的研究,揭示了Cu2+、Fe3+和Ca2+参与中矿再磨对黄铜矿、黄铁矿和石英浮选影响的机理,完善了中矿再磨关于离子对浮选影响的理论研究。研究发现在碱性环境下,Cu2+参与再磨生成Cu(OH)2罩盖黄铜矿表面,抑制其浮选,却在黄铁矿表面发生交换吸附和氧化还原反应,促使Cu2+向Cu+转化,活化了黄铁矿表面,增加了黄铜矿与黄铁矿的浮选分离难度。Fe3+和Ca2+参与再磨在黄铜矿和黄铁矿表面生成亲水性Fe(OH)3和CaSx Oy,抑制了黄铜矿和黄铁矿的浮选。Cu2+、Fe3+和Ca2+参与再磨在石英表面吸附含量均较低,分别为0.05%、0.02%和0.15%,对石英浮选的影响较小。(3)对丁基黄药和Z200参与中矿再磨对黄铜矿浮选影响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捕收剂机械活化”的观点,为中矿再磨相关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撑。研究发现,当丁基黄药和Z200用量分别为300 g/t和120 g/t时,捕收剂参与再磨比直接搅拌的浮选回收率分别提高3.59%和3.73%。LC-MS分析表明丁基黄药参与再磨,在黄铜矿表面的化学吸附更强,生成较多的C4H9OCSSCu、(C4H9OCSS)2·H2O、(C4H9OCSS)2Fe、(C4H9OCSS)2Cu(OH)和(C4H9OCSSCu)2等物质,有利于黄铜矿浮选。GC-MS分析表明Z200参与再磨,在黄铜矿表面的物理吸附更强,并预先包覆矿物表面防止氧化生成SO42-,促进了黄铜矿浮选。(4)对过度氧化、药剂抑制和泥化罩盖黄铜矿的再磨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中矿再磨浮选理论。研究表明,在最佳再磨条件下,过度氧化的黄铜矿再磨后,表面O含量由54.32%降至37.77%,S中SO42-含量从21.08%降至9.83%,表面氧化层脱落,有利于其浮选;巯基乙酸钠抑制的黄铜矿再磨后,表面污染C含量从30.81%降至24.58%,巯基乙酸钠吸附量从0.915 mg/g降至0.335mg/g,表面抑制剂解吸,有利于其浮选;高岭石泥化罩盖的黄铜矿再磨后,泥化罩盖程度不变,反而表面Fe含量从27.38%降至25.87%,部分铁氧化物/氢氧化物得到擦洗脱除,有利于其浮选。(5)研究了人工混合矿石和实际矿石的中矿再磨对黄铜矿浮选的影响,分析了二者指标差异的内在原因。武山铜矿原矿采用中矿再磨比循序返回流程铜回收率提高4.04%,低于相同条件下人工混合矿石试验指标(铜回收率提高8.01%)。由于武山铜矿中矿性质较为复杂,包含对中矿再磨有利和不利的特征,导致浮选回收率提高相对困难。而金堆城钼尾矿采用中矿再磨比循序返回流程铜回收率提高6.08%,高于相同磨矿条件下人工混合矿石试验指标(铜回收率提高1.18%)。由于表面受到药剂抑制是该钼尾矿浮选中矿的主要特征,轻度再磨即可显着改善其可浮性,对黄铜矿的回收率提高较为明显。
王金庆[5](2017)在《锡铁山铅锌硫化矿高效选矿工艺及分选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锡铁山铅锌矿是我国海拔最高的铅锌矿生产基地之一,目前该矿生产能力为处理原矿石150万吨/年,锡铁山铅锌矿资源优势独特,开发铅锌选矿清洁生产技术的资源基础良好,意义重大。近年来随开采深度不断加深,选矿厂入选原矿中铅锌品位下降、硫含量急剧升高,选厂铅锌浮选工艺在生产中出现铅浮选循环铅精矿中杂质锌含量高,伴生有价元素金、银回收率偏低;锌硫浮选循环硫酸铜及锌硫分离石灰用量大;尾矿矿浆pH值及重金属铜离子含量高,使得废水回用率低、新鲜水消耗高、尾矿水回用后对选矿指标影响大等问题。为此,本文通过纯矿物浮选实验、实际矿石浮选实验、吸附量测定、红外光谱测试、ICP检测、接触角测量、紫外光谱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锡铁山铅锌硫化矿高效选矿工艺及分选机理。1)方铅矿与铁闪锌矿、黄铁矿的纯矿物浮选实验结果表明,在Ca2+(pH>11)及XKY-01条件下,捕收剂25#黑药浮选体系可实现方铅矿与铁闪锌矿、黄铁矿的有效分离;丁基黄药诱导浮选时,当XKY-01、(XKH-01+CuSO4)、Ca2+(pH=12)作用于铁闪锌矿/黄铁矿的浮选体系中,可实现两种矿物的浮选分离。2)硫化锌矿物浮选活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活化剂强化矿物吸附捕收剂的能力大小为:XKH-01+CuSO4>CuSO4>XKH-01,此外XKH-01+CuSO4强化矿物疏水的能力最强;丁基黄药在铁闪锌矿表面是以化学吸附的形式作用,而受(XKH-01+CuSO4)活化后矿物与丁基黄药吸附产物的特征峰更强,吸附更为牢固,并出现了活化剂的特征峰;铁闪锌矿吸附金属铜离子在自然条件下能自发进行,Cu2+在铁闪锌矿表面的吸附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共同作用,而XKH-01存在体系下,吸附热更高,吸附量更大;Cu2+和XKH-01共同作用活化矿物时,可能增加了供黄药吸附的活性点数量,并与捕收剂作用后矿物表面会生成疏水的捕收剂金属盐Cu(ROCSS)2或其它盐类的表面化合物膜。3)实际矿石浮选实验结果表明,以现场工艺流程结构(铅优先浮选-锌硫混浮-锌硫分离)为基础,采用新工艺(XKY-01强力抑制锌硫,25#黑药诱导浮铅,LP-02辅助捕收金银,XKH-01+CuSO4活化锌硫,精准调控浮选pH、矿浆电位、Ca2+浓度,强化分离锌硫)处理该矿石,获得了含铅72.73%、含锌1.95%、含硫15.92%、含金3.06g/t、含银994g/t,铅回收率93.40%、金回收率31.21%、银回收率82.68%的铅精矿,含锌49.17%、回收率93.23%的锌精矿以及含硫49.98%、回收率75.36%的优质硫精矿。新工艺有效改善了铅-锌、锌-硫浮选分离条件,提高了选矿综合指标。硫化锌矿物高效活化剂XKH-01+CuSO4工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工艺应用于工业试验后,年增锌金属产值12053361元,选矿药剂降低成本1787500元,累计产生的经济效益达13840861元。新工艺展现了较强的优越性,其对现场生产矿石适应性强、选矿流程稳定、锌选别指标理想。在铅、锌、硫的浮选分离体系中,当25#黑药诱导浮选时,XKY-01作锌硫矿物抑制剂,可以实现铅矿物与锌硫矿物的浮选分离;对受XKY-01抑制的锌硫浮选体系中,(XKH-01+CuSO4)提高了锌矿物上浮速度,强化了锌、硫矿物选择性疏水能力,降低了Ca2+(pH>11)介质下锌硫分离难度。因此,新工艺应用于锡铁山铅锌矿选矿实践中,实现了铅锌硫化矿物高效分选,选矿技术经济指标优异。
邱廷省,何元卿,余文,邱仙辉[6](2016)在《硫化铅锌矿浮选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文中提出概述了硫化铅锌矿浮选分离技术的主要研究进展,分析了硫化铅锌矿各种浮选工艺的特点、适用范围及优缺点,从浮选电化学、分子力学和量子化学模拟的角度对硫化铅锌矿浮选分离理论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同时,介绍了硫化铅锌矿捕收剂、铅锌浮选分离无机和有机抑制剂及硫化锌矿浮选活化剂的主要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提高硫化铅锌矿浮选分离技术水平的主要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
唐忠杰[7](2015)在《方铅矿—黄药体系Eh-pH图与其疏水性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利用2015年本课题组Robledo-Cabrera等人报道中提出新的黄原酸铅吉布斯自由能新建立的方铅矿-黄药体系的Eh-pH图,此Eh-pH图与1957年Kakovsky报道所建立的Eh-pH图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清晰的看出新建立的Eh-pH图中黄原酸铅的稳定范围较小,并且pH值对疏水性物质(PbX2)转变为亲水性物质(HPbO4-)的限定值小于利用旧资料报道建立Eh-pH图中pH值的限定值。另一方面,通过方铅矿纯矿物的接触角试验和浮选试验结果表明,新建立的Eh-pH图对方铅矿的疏水性和可浮性有较好的预测。通过电位调控纯矿物方铅矿无捕收剂浮选和加入捕收剂的浮选试验表明,在合适的矿浆电位下,方铅矿可进行无捕收剂浮选,当矿浆溶液pH值增大时,方铅矿的回收率峰向矿浆电位减小方向移动,且回收率最大值减小,这与新建立的Eh-pH图的预测相互一致。方铅矿纯矿物的接触角试验和浮选试验表明:对于不同的烷基黄原酸类捕收剂,随着黄原酸中烷基碳原子数的不断增多,方铅矿的疏水性和可浮性均不断增大;对于同种烷基黄原酸类捕收剂,随着矿浆中黄原酸浓度的不断增大,方铅矿疏水性和可浮性逐渐增大。其结果与新建立方铅矿-黄药体系的Eh-pH对方铅矿的疏水性和可浮性预测相一致。
甘永刚[8](2015)在《某难处理铅锌矿原生电位调控浮选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某难处理铅锌矿矿石进行了原生电位调控浮选研究。通过考查电位和pH值对该矿体中方铅矿和闪锌矿单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找到方铅矿和闪锌矿的浮选电位区间,并通过紫外光谱研究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单矿物浮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际矿石原生电位调控浮选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磨矿细度的增加,矿物单体解离度增加,但在磨矿细度为-75μm 80%后增加不明显;当氧化钙用量为2 0002 500g/t,pH值为11.512.3,磨矿矿浆电位为-83-138mV(SHE)时,得到铅品位53.45%、铅回收率84.90%的铅精矿和锌品位48.96%、锌回收率87.1l%的锌精矿。原生电位调控浮选工艺取消了原工艺中的氰化钠,提高了铅和锌的回收率。
肖骏[9](2013)在《高硫铅锌矿选矿新工艺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凡口铅锌矿位于我国广东省韶关市东北48km处,是我国重要的铅锌金属生产基地,因其已探明的800多万吨铅锌金属储量的富矿赋存于不到1km2狭小范围独特的地质现象闻名中外。该矿区矿石属于高硫的硫化铅锌原生矿石,还富含银、汞、镉、镓、锗等综合回收价值高的稀散金属。本论文以凡口铅锌矿的铅锌矿石为研究对象,全面考察了各种硫化矿物在不同抑制剂、矿浆pH值、矿浆电位、捕收剂的浮选特性,并在已有的试验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实际矿石的新工艺、新药剂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选矿指标,为下一步选厂改造提供了依据。对凡口铅锌矿硫化矿物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纯矿物进行了浮选行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有组合捕收剂丁黄药一乙硫氮条件下,各硫化矿物表现出了良好的可浮性,使用石灰作为矿浆电位的调整剂,在矿浆pH为12.5时,此时的矿浆电位为175mV,该电位为铅-锌、铅-硫分离的最佳电位;对比了巯基乙酸钠、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腐植酸钠三种抑制剂对三种硫化矿物的浮选作用的影响表明:适宜用量下的抑制剂亦可实现铅-锌、铅-硫的分离;三种抑制剂能力试验表明:腐植酸钠对黄铁矿抑制能力最强,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性能最差。应用红外光谱测试、总碳吸收量检测技术,研究了巯基乙酸钠在黄铁矿表面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巯基乙酸钠中的-SH具有亲矿物性可牢固地吸附在黄铁矿表面,而-COOH定向向外排列,同时总碳吸收量检测表明,无论是在高碱还是低碱条件下巯基乙酸钠在黄铁矿表明的吸附总量远大于黄铁矿吸附单分子层至饱和状态时所需的理论量。针对凡口铅锌矿铅锌矿床特有的细粒浸染高硫难选的特性,在总结前人已有的先进成果和有益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优先浮选工艺,创造性地引入了超细搅拌磨处理铅中矿,促进部分细粒浸染的方铅矿与其它矿物解离,提高总解离度,进而强化对细粒方铅矿的回收,同时使用巯基乙酸钠取代铅精选抑制剂石灰,在降低石灰总用量条件下选铅,全流程使用丁铵黑药单独作为起泡剂,有效地降低了总尾矿水的CODcr值。新工艺经原矿选矿试验和现场验证试验验证,均取得了良好的选矿指标,结果表明,在不加入矿泥的条件下,全流程闭路试验指标为:铅精矿含铅60.17%,铅回收率86.67%,锌精矿含锌55.41%,锌回收率94.43%;在加入矿泥进行模拟现场生产的条件下,全流程闭路试验指标是,铅精矿含铅58.13%,铅回收率83.47%,锌精矿含锌54.24%,锌回收率94.13%。
夏忠勇[10](2013)在《不同海拔下铅锌硫化矿浮选电化学行为研究》文中认为铅、锌等有色金属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物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铅锌等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西部高原铅锌矿产资源量大,但矿山大多采用传统生产工艺,铅锌分离精度差,工艺流程长,生产成本高。电位调控浮选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不仅分离效率高、工艺流程短,而且生产成本低,对高原地区铅锌矿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与不同海拔对铅锌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的影响有关的研究很少。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好的理论和生产的意义。本文在北京(海拔52米)、西宁(海拔2261米)、锡铁山(海拔3100米)三个不同海拔点通过磨矿实验,研究了铅锌硫化矿磨矿过程中的电化学;通过浮选实验,研究了浮选过程中电位对铅锌硫化矿浮选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探讨。最后考查了锡铁山选矿厂的生产实际。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对不同海拔条件下铅锌硫化矿浮选过程的电化学研究表明:1)酸性条件下方铅矿与闪锌矿都易浮,不利于二者的分离;在碱性条件下二者的可浮性相差大,有利于分离。2)方铅矿与闪锌矿分离的最佳条件是:pH>11.2,乙硫氮为捕收剂,Eh<130mv。3)随着海拔的升高,方铅矿与闪锌矿的分离区间变大,分离效果变好。(2)对不同海拔条件下铅锌硫化矿磨矿过程的电化学研究表明:1)无论方铅矿还是闪锌矿,铁介质磨矿时,矿浆溶氧随pH值的升高先快速升高后降低,在pH=8.06时溶氧量最大。在pH=4.46时溶氧很低,原因是该条件磨矿过程中产生了较多的还原性的铁屑及Fe2+,消耗了矿浆中的氧。浮选结束时的矿浆溶氧要明显高于磨矿结束时的矿浆溶氧,这是由于在浮选的过程中不断向矿浆充气,氧化了还原性物质的结果。2)对矿浆电位和方铅矿闪锌矿的回收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pH值,其次是磨矿介质和海拔。当用铁介质磨矿时,磨矿时间影响也比较大;用瓷介质磨矿时,磨矿时间影响不大。捕收剂添加地点影响不大。用石灰调整pH值的结果与用pH缓冲溶液的结果一致。3)随着海拔的升高,矿浆溶氧降低,矿浆电位降低,方铅矿的回收率升高,闪锌矿的回收率降低。(3)理论探讨表明:采用电化学调控浮选工艺,高pH值能使闪锌矿表面氧化生成亲水物质而抑制。高海拔条件下矿浆溶氧量低,导致矿浆电位低,而这较低的电位对方铅矿与乙硫氮反应生成金属捕收剂盐的影响很小,故不会对方铅矿的浮选产生影响。但低电位对D2的生成不利,且海拔越高,电位越低,D2越难生成,而要使闪锌矿浮选,则需大量D2,故对闪锌矿的浮选越不利,这正好有利于方铅矿与闪锌矿浮选分离。(4)生产实践表明,海拔3100米的锡铁山选矿厂采用电化学调控浮选,不仅比传统工艺流程短,生产指标好,而且比其他的低海拔地区采用电位调控浮选工艺的选厂生产指标也好,与理论探讨相一致。
二、方铅矿原生电位浮选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方铅矿原生电位浮选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老挝丰沙里省难选铜铅锌矿石浮选分离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铜铅锌矿资源概况 |
1.1.1 铜铅锌金属的理化性质及用途 |
1.1.2 铜铅锌资源概述 |
1.2 铜铅锌矿床分类及铜铅锌的主要矿物 |
1.2.1 铜铅锌矿床类型 |
1.2.2 铜铅锌的主要矿物 |
1.3 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浮选分离现状 |
1.3.1 常规浮选工艺 |
1.3.2 其他浮选工艺 |
1.3.3 矿浆调控浮选新工艺 |
1.4 论文选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4.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矿样、药剂、仪器设备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矿样的采集制备 |
2.2 试验药剂及仪器设备 |
2.2.1 试验药剂 |
2.2.2 试验设备 |
2.3 试验研究方法 |
第三章 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
3.1 化学组成研究 |
3.1.1 原矿X荧光光谱分析 |
3.1.2 原矿化学成分分析 |
3.1.3 矿石中铜、铅、锌、银物相分析 |
3.2 矿物特性研究 |
3.2.1 矿石的结构与构造 |
3.2.2 矿石的矿物组成及相对含量 |
3.2.3 矿石中重要矿物的嵌布特征 |
3.3 矿石中主要目的矿物的粒度组成及分布特征 |
3.4 不同磨矿细度下主要矿物的解离度 |
3.5 影响浮选的工艺矿物学因素探讨 |
3.6 工艺矿物学研究小结 |
第四章 混合浮选、部分混合浮选及精矿分离试验研究初探 |
4.1 混合浮选探索试验 |
4.2 铜铅锌混合浮选条件试验 |
4.2.1 磨矿细度试验 |
4.2.2 石灰用量试验 |
4.3 铜铅部分混合浮选及混合精矿分离试验 |
4.3.1 亚硫酸钠与硫酸锌用量试验 |
4.3.2 粗选捕收剂用量试验 |
4.3.3 铜铅混合精矿分离试验 |
4.4 小结 |
第五章 铜铅锌依次优先浮选试验研究 |
5.1 铜铅锌优先浮选探索试验 |
5.2 优先浮选条件试验 |
5.2.1 磨矿细度试验 |
5.2.2 浮铜时间的确立 |
5.2.3 不同组合抑制剂用量条件下优先浮铜条件试验 |
5.2.4 不同组合捕收剂用量条件下优先浮铜条件试验 |
5.2.5 石灰用量试验 |
5.2.6 乙硫氮用量试验 |
5.2.7 硫酸铜用量试验 |
5.2.8 丁基黄药用量试验 |
5.3 小结 |
第六章 铜铅锌依次优先浮选流程优化研究 |
6.1 优先浮选开路试验 |
6.2 优先浮选闭路试验 |
6.3 产品多元素分析 |
第七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和荣誉 |
(2)广东梅州高铜高铅高硫难选多金属矿浮选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铜铅资源概况 |
1.1.1 铜铅的理化性质 |
1.1.2 铜铅的主要用途 |
1.1.3 铜铅资源形势 |
1.2 铜铅矿床类型和主要矿物 |
1.2.1 铜矿床类型 |
1.2.2 铅锌矿床类型 |
1.2.3 铜、铅的主要矿物 |
1.3 铜铅复杂多金属硫化矿浮选技术研究现状 |
1.3.1 磨矿细度 |
1.3.2 浮选工艺流程 |
1.3.2.1 优先浮选流程 |
1.3.2.2 混合浮选流程 |
1.3.2.3 部分混合浮选流程 |
1.3.2.4 等可浮选流程 |
1.3.2.5 其他工艺流程 |
1.3.3 浮选药剂制度 |
1.3.3.1 抑铜浮铅 |
1.3.3.2 抑铅浮铜 |
1.3.3.3 联合法 |
1.4 项目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矿样、药剂、仪器设备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矿样的采集制备 |
2.2 试验药剂及仪器设备 |
2.2.1 试验药剂 |
2.2.2 试验设备 |
2.3 试验研究方法 |
第三章 原矿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
3.1 矿石的构造、结构 |
3.1.1 构造 |
3.1.2 结构 |
3.2 矿石的化学成分 |
3.2.1 矿石X荧光分析和化学多元素分析 |
3.2.2 矿石的X-衍射分析 |
3.3 矿石的矿物组成 |
3.4 矿石中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 |
3.4.1 硫化物 |
3.4.2 氧化物 |
3.4.3 碳酸盐 |
3.4.4 硅酸盐 |
3.4.5 硫酸盐 |
3.4.6 磷酸盐 |
3.5 铜铅锌硫的赋存状态 |
3.5.1 铜的赋存状态 |
3.5.2 铅的赋存状态 |
3.5.3 锌的赋存状态 |
3.5.4 硫的赋存状态 |
3.6 -74μm占70%时目的矿物解离度特征 |
3.6.1 主要目的矿物的共生关系分析 |
3.6.2 主要目的矿物的粒度分布特征 |
3.6.3 主要目的矿物的解离度特征 |
3.7 结论与启示 |
3.7.1 结论 |
3.7.2 启示 |
第四章 原则流程探索试验研究 |
4.1 部分混合浮选流程探索 |
4.2 先铅后铜优先浮选流程探索 |
4.3 浮选原则流程的确定 |
第五章 选铅试验研究 |
5.1 磨矿细度试验 |
5.2 CaO用量试验 |
5.3 KM-40用量试验 |
5.4 KM-40作用时间试验 |
5.5 选铅捕收剂种类试验 |
5.6 选铅捕收剂用量试验 |
第六章 选铜试验研究 |
6.1 硫化钠用量试验 |
6.2 闪锌矿的抑制剂用量试验 |
6.3 黄铁矿的抑制剂种类试验 |
6.4 黄铁矿的组合抑制剂用量试验 |
6.5 选铜捕收剂用量试验 |
第七章 流程试验 |
7.1 开路流程试验 |
7.2 闭路流程试验 |
7.3 闭路精矿产品化学多元素分析 |
7.4 不足及展望 |
第八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专利 |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和荣誉 |
(3)外控电位浮选分离铜钼混合精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矿产资源概况 |
1.1.1 铜矿资源 |
1.1.2 钼矿资源 |
1.2 黄铜矿和辉钼矿的浮选行为研究现状 |
1.2.1 黄铜矿的性质及浮选行为研究 |
1.2.2 辉钼矿的性质及浮选行为研究 |
1.3 铜钼矿浮选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1 铜钼混合浮选现状 |
1.3.2 铜钼分离浮选现状 |
1.4 电位调控浮选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4.1 原生电位调控浮选 |
1.4.2 氧化还原药剂调控浮选 |
1.4.3 外控电位浮选 |
1.5 研究意义与方案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方案 |
1.5.3 技术路线 |
2 实验材料与方案 |
2.1 样品制备与分析 |
2.1.1 样品的制备 |
2.1.2 样品的分析 |
2.2 实验药剂与仪器设备 |
2.2.1 实验所用主要药剂 |
2.2.2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3.1 试验所用pH缓冲溶液的配制 |
2.3.2 浮选试验方法 |
2.3.3 电化学研究 |
2.3.4 分析测试方法 |
3 外控电位对黄铜矿和辉钼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 浮选设备参数探索 |
3.1.1 浮选转速的影响 |
3.1.2 外控电位极化时间与矿浆电位的关系 |
3.1.3 矿浆实际电位与外控电位对应关系 |
3.2 外控电位下不同粒级单矿物可浮性差异 |
3.2.1 无丁基黄药体系中不同粒级单矿物可浮性差异 |
3.2.2 丁基黄药体系中不同粒级单矿物可浮性差异 |
3.3 外控电位下矿浆pH对黄铜矿和辉钼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3.1 矿浆pH对无丁基黄药体系中单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3.2 矿浆pH对丁基黄药体系中单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4 不同外控还原电位对黄铜矿和辉钼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3.4.1 无丁基黄药体系中不同外控电位对铜钼单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4.2 丁基黄药体系中不同外控电位对铜钼单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5 外控还原电位浮选分离铜钼人工混合矿 |
3.5.1 外控电位浮选分离无丁基黄药体系中铜钼人工混合矿 |
3.5.2 外控电位浮选分离丁基黄药体系中铜钼人工混合矿 |
3.5.3 不同比例的人工混合矿外控电位浮选分离试验 |
3.6 本章小结 |
4 外控电位对铜钼混合精矿实际矿物的影响 |
4.1 外控电位对丁基黄药的脱附作用 |
4.1.1 紫外光谱曲线对丁基黄药的测量标准 |
4.1.2 外控还原电位对矿物表面丁基黄药的解吸作用 |
4.2 外控电位对铜钼伴生矿物的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1 外控还原电位对黄铁矿的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2 外控还原电位对斑铜矿的浮选行为的影响 |
4.2.3 外控还原电位对辉铜矿的浮选行为的影响 |
4.3 外控电位浮选分离铜钼混合精矿研究 |
4.3.1 铜钼混合精矿来源及矿物性质 |
4.3.2 外控电位浮选分离铜钼混合精矿 |
4.4 本章小结 |
5 外控电位影响黄铜矿和辉钼矿可浮性的机理研究 |
5.1 电化学测试 |
5.1.1 循环伏安测试 |
5.1.2 腐蚀电化学研究 |
5.2 外控还原电位作用后黄铜矿和辉钼矿的表面分析 |
5.2.1 外控还原电位作用后黄铜矿的表面分析 |
5.2.2 外控还原电位作用后辉钼矿的表面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中矿再磨对黄铜矿浮选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铜资源概况 |
1.2 硫化铜矿选矿研究现状 |
1.2.1 主要硫化铜矿及性质 |
1.2.2 硫化铜矿浮选药剂 |
1.2.3 硫化铜矿浮选工艺 |
1.3 硫化矿浮选机理研究现状 |
1.3.1 硫化矿浮选电化学理论 |
1.3.2 硫化矿表面电化学性质对浮选的影响 |
1.3.3 硫化矿矿浆化学性质对浮选的影响 |
1.3.4 硫化矿磨矿对浮选的影响 |
1.4 浮选中矿再磨工艺研究现状 |
1.4.1 浮选中矿处理方式种类 |
1.4.2 浮选中矿再磨工艺发展现状 |
1.4.3 浮选中矿再磨工艺具体实现 |
1.4.4 浮选中矿再磨工艺理论研究现状、不足与思考 |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矿样、药剂、设备和方法 |
2.1 试验矿样 |
2.1.1 单矿物 |
2.1.2 人工混合矿石 |
2.1.3 实际矿石 |
2.2 试验药剂 |
2.3 试验设备 |
2.4 试验方法 |
2.4.1 磨矿及浮选 |
2.4.2 矿浆电位测定 |
2.4.3 工艺矿物学分析 |
2.4.4 激光粒度分析 |
2.4.5 比表面积分析 |
2.4.6 紫外光谱分析 |
2.4.7 扫描电子显微及能谱分析 |
2.4.8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2.4.9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分析 |
2.4.10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
2.4.11 液相色谱-质谱分析 |
第3章 黄铜矿中矿性质研究 |
3.1 中矿采集 |
3.2 中矿元素及物相分析 |
3.3 中矿X射线衍射分析 |
3.4 中矿工艺矿物学分析 |
3.5 中矿表面性质分析 |
3.6 中矿溶液性质分析 |
3.6.1 中矿溶液的离子 |
3.6.2 中矿溶液的药剂 |
3.7 小结 |
第4章 中矿再磨环境对浮选影响的研究 |
4.1 中矿再磨环境对浮选矿浆性质的影响 |
4.1.1 再磨对浮选矿浆性质的影响 |
4.1.2 再磨后的搅拌对浮选矿浆性质的影响 |
4.2 中矿再磨环境对浮选的影响 |
4.2.1 再磨对浮选的影响 |
4.2.2 再磨后的搅拌对浮选的影响 |
4.3 中矿再磨环境对浮选影响的机理研究 |
4.3.1 中矿再磨后黄铜矿表面性质研究 |
4.3.2 中矿再磨环境对浮选影响的机理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金属离子参与中矿再磨对浮选影响的机理研究 |
5.1 金属离子参与中矿再磨对浮选的影响 |
5.1.1 Cu~(2+)参与中矿再磨对矿物浮选的影响 |
5.1.2 Fe~(3+)参与中矿再磨对矿物浮选的影响 |
5.1.3 Ca~(2+)参与中矿再磨对矿物浮选的影响 |
5.2 金属离子参与中矿再磨的浮选机理研究 |
5.2.1 Cu~(2+)参与中矿再磨的浮选机理研究 |
5.2.2 Fe~(3+)参与中矿再磨的浮选机理研究 |
5.2.3 Ca~(2+)参与中矿再磨的浮选机理研究 |
5.3 小结 |
第6章 捕收剂参与中矿再磨对浮选影响的机理研究 |
6.1 试验流程 |
6.2 离子型捕收剂参与中矿再磨对浮选影响的机理研究 |
6.2.1 矿物浮选行为 |
6.2.2 浮选矿浆电位 |
6.2.3 浮选产物粒度 |
6.2.4 矿物表面药剂吸附 |
6.2.5 矿物表面性质分析 |
6.2.6 机理探讨 |
6.3 酯类捕收剂参与中矿再磨对浮选影响的机理研究 |
6.3.1 矿物浮选行为 |
6.3.2 浮选矿浆电位 |
6.3.3 浮选产物粒度 |
6.3.4 矿物表面药剂吸附 |
6.3.5 矿物表面性质分析 |
6.3.6 机理探讨 |
6.4 小结 |
第7章 中矿再磨对难浮黄铜矿浮选影响的机理研究 |
7.1 中矿再磨对难浮黄铜矿浮选的影响 |
7.1.1 中矿再磨对过度氧化黄铜矿浮选的影响 |
7.1.2 中矿再磨对药剂抑制黄铜矿浮选的影响 |
7.1.3 中矿再磨对泥化罩盖黄铜矿浮选的影响 |
7.2 难浮黄铜矿再磨的浮选机理研究 |
7.2.1 过度氧化黄铜矿再磨的浮选机理研究 |
7.2.2 药剂抑制黄铜矿再磨的浮选机理研究 |
7.2.3 泥化罩盖黄铜矿再磨的浮选机理研究 |
7.3 小结 |
第8章 人工混合矿石和实际矿石浮选 |
8.1 人工混合矿石浮选 |
8.1.1 中矿循序返回浮选试验 |
8.1.2 中矿再磨返回浮选试验 |
8.1.3 中矿返回再磨浮选试验 |
8.2 实际矿石浮选 |
8.2.1 武山铜矿原矿浮选试验 |
8.2.2 金堆城钼尾矿浮选试验 |
8.3 小结 |
第9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9.1 主要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 |
(5)锡铁山铅锌硫化矿高效选矿工艺及分选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锡铁山铅锌矿选矿技术沿革评述 |
1.2.1 锡铁山铅锌矿矿石性质概述 |
1.2.2 锡铁山铅锌矿选矿工艺流程沿革评述 |
1.3 铅锌硫化矿选矿技术现状 |
1.3.1 铅锌硫化矿物的浮选行为研究 |
1.3.2 铅锌硫化矿选矿工艺流程研究进展 |
1.3.3 铅锌硫化矿选矿药剂研究进展 |
1.4 论文选题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论文选题背景、来源 |
1.4.2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4.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
2.1 试验矿样 |
2.2 试验药剂与仪器设备 |
2.2.1 试验药剂 |
2.2.2 试验仪器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3.1 纯矿物浮选试验 |
2.3.2 实际矿石浮选试验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3.4 吸附量及紫外光谱测试 |
2.3.5 ICP离子浓度测定 |
2.3.6 红外光谱测定 |
2.3.7 接触角测定 |
第三章 方铅矿、铁闪锌矿、黄铁矿浮选行为研究 |
3.1 响应曲面法优化三种纯矿物浮选工艺参数 |
3.1.1 响应曲面法优化方铅矿浮选工艺参数 |
3.1.2 响应曲面法优化铁闪锌矿浮选工艺参数 |
3.1.3 响应曲面法优化黄铁矿浮选工艺参数 |
3.2 pH调整剂对方铅矿与铁闪锌矿、黄铁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3.3 抑制剂对方铅矿与铁闪锌矿、黄铁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3.3.1 硫酸锌和XKY-01 对方铅矿与铁闪锌矿、黄铁矿浮选行为影响 |
3.3.2 Ca~(2+)作用下硫酸锌和XKY-01 对方铅矿与铁闪锌矿、黄铁矿浮选行为影响 |
3.4 活化剂对铁闪锌矿和黄铁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3.4.1 未抑制体系下活化剂对铁闪锌矿和黄铁矿浮选行为影响 |
3.4.2 XKY-01 作用下活化剂对铁闪锌矿和黄铁矿浮选行为影响 |
3.4.3 Ca~(2+)作用时未抑制体系下活化剂对铁闪锌矿和黄铁矿浮选行为影响 |
3.4.4 Ca~(2+)和XKY-01 作用下活化剂对铁闪锌矿和黄铁矿浮选行为影响 |
3.4.5 Ca~(2+)和XKY-01 作用下(XKH-01+CuSO_4)用量对铁闪锌矿和黄铁矿浮选分离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硫化锌矿物浮选活化机理研究 |
4.1 铁闪锌矿与活化剂、捕收剂作用前后的吸附量大小 |
4.2 铁闪锌矿与活化剂、捕收剂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测定 |
4.3 铁闪锌矿与活化剂作用后铜离子吸附热力学 |
4.4 铁闪锌矿与活化剂、捕收剂作用前后的接触角测定 |
4.5 (XKH-01+CuSO_4)体系下铁闪锌矿、黄铁矿与捕收剂作用后的紫外光谱 |
4.6 (XKH-01+CuSO_4)对铁闪锌矿活化机理解释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锡铁山铅锌矿高效选矿工艺研究 |
5.1 实际矿石工艺矿物学性质研究 |
5.1.1 矿石化学多元素分析 |
5.1.2 矿石中铅锌物相分析 |
5.1.3 矿石的矿物组成及其含量 |
5.1.4 矿石结构与构造 |
5.1.5 主要矿物嵌布特征及其嵌布粒度 |
5.1.6 原矿粒级分析 |
5.1.7 主要矿物单体解离度测定 |
5.1.8 矿石性质小结 |
5.2 实际矿石小型浮选试验研究 |
5.2.1 试验方案确定 |
5.2.2 铅粗选条件试验 |
5.2.3 锌硫混合粗选条件试验 |
5.2.4 锌硫分离矿浆pH值及矿浆电位试验 |
5.2.5 闭路试验 |
5.2.6 新工艺闭路试验精矿产品分析 |
5.2.7 实际矿石小型浮选试验小结 |
5.3 硫化锌矿物高效活化剂工业试验研究 |
5.3.1 现场生产矿石性质概况 |
5.3.2 工业试验工艺条件 |
5.3.3 工业试验结果 |
5.3.4 经济效益分析 |
5.3.5 工业试验研究小结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硫化铅锌矿浮选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硫化铅锌矿浮选工艺研究进展 |
2 硫化铅锌矿浮选分离理论研究进展 |
2. 1 硫化铅锌矿电化学研究 |
2. 2 分子力学及量子化学研究 |
3 硫化铅锌矿捕收剂研究进展 |
3. 1 硫化铅矿的捕收剂 |
3. 2 硫化锌矿捕收剂 |
4 铅锌浮选分离调整剂研究进展 |
4. 1 铅锌分离硫化锌抑制剂研究进展 |
4. 1. 1 无机抑制剂 |
4. 1. 2 有机抑制剂 |
4. 2 硫化锌活化剂研究进展 |
5 结语 |
(7)方铅矿—黄药体系Eh-pH图与其疏水性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硫化矿浮选电化学的发展及应用 |
1.1.1 硫化矿物浮选电化学发展阶段 |
1.1.2 基础理论 |
1.1.3 硫化矿物浮选和矿浆电位关系 |
1.2 Eh-pH 图的发展及应用 |
1.2.1 Eh-pH 图的发展 |
1.2.2 Eh-pH 图的分类 |
1.2.3 Eh-pH 图的制作及发展趋势 |
1.2.4 Eh-pH 图的应用 |
1.3 研究背景、内容 |
1.3.1 研究背景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矿样、药剂与研究方法 |
2.1 试验矿样 |
2.2 试验药剂与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电位调控试验 |
2.3.2 接触角试验 |
2.3.3 单泡管浮选试验 |
2.4 试验式样氧化时间的影响及拉曼光谱结果 |
第三章 Eh-pH 图的制作及讨论 |
3.1 方铅矿-黄药体系 Eh-pH 图的制作 |
3.2 方铅矿-戊基黄药体系 Eh-pH 图讨论 |
3.3 捕收剂对方铅矿-黄药体系 Eh-pH 图的影响 |
3.3.1 黄药浓度对方铅矿-黄药体系 Eh-pH 图的影响 |
3.3.2 黄药种类对方铅矿-黄药体系 Eh-pH 图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位对方铅矿可浮性的影响 |
4.1 电位对方铅矿无捕收剂浮选影响 |
4.2 电位对方铅矿-戊基黄药体系的浮选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捕收剂体系下方铅矿接触角与其 Eh-pH 图关系的研究 |
5.1 pH 值对方铅矿表面接触角的影响及讨论 |
5.1.1 pH 值对方铅矿-乙基黄药体系接触角的影响 |
5.1.2 pH 值对方铅矿-丙基黄药体系接触角影响 |
5.1.3 pH 值对方铅矿-丁基黄药体系接触角的影响 |
5.1.4 pH 值对方铅矿-戊基黄药体系接触角影响 |
5.1.5 方铅矿-黄药体系 Eh-pH 图与其接触角的讨论 |
5.2 捕收剂的用量对方铅矿接触角影响及讨论 |
5.2.1 黄药用量对方铅矿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
5.2.2 黄药浓度与方铅矿-黄药体系 Eh-pH 图的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捕收剂体系下方铅矿可浮性的研究及讨论 |
6.1 pH 值对方铅矿可浮性的影响及讨论 |
6.2 捕收剂用量对方铅矿-黄药体系可浮性的影响及讨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8)某难处理铅锌矿原生电位调控浮选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试验原料与方法 |
2.1 试验原料 |
(1)纯矿物。 |
(2)实际矿石。 |
2.2 研究方法 |
(1)试验药剂。 |
(2)磨矿试验。 |
(3)浮选试验。 |
(4)紫外光谱测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纯矿物浮选试验 |
3.2 实际矿石浮选试验 |
3.2.1 原生产工艺介绍 |
3.2.2 原生电位调控浮选研究 |
4 结论 |
(9)高硫铅锌矿选矿新工艺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铅、锌资源概况 |
1.1.1 铅锌的性质和用途 |
1.1.2 我国铅锌资源的分布特点 |
1.1.3 铅锌主要矿物 |
1.2 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的性质和可浮性 |
1.2.1 方铅矿的性质和可浮性 |
1.2.2 闪锌矿的性质和可浮性 |
1.2.3 黄铁矿的性质和可浮性 |
1.3 铅锌分离、铅硫分离和黄铁矿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1.3.1 铅锌分离 |
1.3.2 铅硫分离和黄铁矿抑制剂研究进展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试样、药剂、仪器及实验方法 |
2.1 试验矿样 |
2.1.1 纯矿样 |
2.1.2 实际矿石 |
2.2 试验药剂 |
2.3 试验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单矿物试验 |
2.4.2 实际矿物试验 |
2.4.3 红外光谱测试 |
2.4.4 总有机碳测试仪分析测试吸附量 |
第三章 硫化矿物浮选行为研究 |
3.1 浮选药剂对铅锌硫矿物的基本浮选行为研究 |
3.1.1 不同捕收剂对铅锌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2 不同调整剂对铅锌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1.3 不同抑制剂对铅锌硫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 |
3.2 矿浆pH对铅锌硫矿物的浮选行为的影响 |
3.3 矿浆电位对铅锌硫矿物的浮选行为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际矿石新工艺试验研究 |
4.1 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
4.1.1 矿石化学组成 |
4.1.2 矿石中矿物组成和矿石结构构造 |
4.1.3 主要矿物的产出形式 |
4.1.4 主要金属硫化矿物的嵌布粒度 |
4.1.5 原矿难选的原因分析 |
4.2 原则工艺流程的确定 |
4.3 铅粗选条件试验 |
4.3.1 铅粗选磨矿细度条件试验 |
4.3.2 铅粗选捕收剂种类条件试验 |
4.3.3 铅粗选石灰用量条件试验及电位调控浮选 |
4.3.4 铅粗选捕收剂和石灰投加地点对比试验 |
4.4 铅循环新抑制剂条件试验 |
4.4.1 铅精—抑制剂种类条件试验 |
4.4.2 铅精—抑制剂用量条件试验 |
4.4.3 铅精选不同抑制剂开路对比试验 |
4.5 铅循环超细磨处理铅中矿条件试验 |
4.5.1 未磨之前铅中矿和扫选精矿中铅矿物解离度分析 |
4.5.2 使用传统球磨处理铅中矿和扫选精矿中铅矿物解离度分析 |
4.5.3 使用超细搅拌磨处理铅中矿和扫选精矿中铅矿物解离度分析 |
4.5.4 使用传统球磨与超细搅拌磨铅循环对比闭路试验 |
4.6 锌浮选条件试验 |
4.6.1 锌浮选原则流程的确定 |
4.6.2 锌粗选硫酸铜用量条件试验 |
4.6.3 锌粗选巯基乙酸钠用量条件试验 |
4.7 全流程开路试验 |
4.8 全流程闭路试验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黄铁矿抑制剂作用机理研究 |
5.1 黄铁矿表面氧化的热力学分析 |
5.2 高碱矿浆中巯基乙酸钠对矿浆电位的影响 |
5.3 不同介质中巯基乙酸钠在黄铁矿表面吸附量测试及分析 |
5.4 红外光谱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10)不同海拔下铅锌硫化矿浮选电化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1.1 文献综述 |
1.1.1 硫化矿浮选电化学的发展 |
1.1.2 硫化矿的特点 |
1.1.3 硫化矿-水体系的研究 |
1.1.4 硫化矿-水-捕收剂体系的研究 |
1.1.5 硫化矿-水-调整剂体系的研究 |
1.1.6 磨矿过程中的电化学 |
1.1.7 硫化矿的新分类 |
1.1.8 铅锌硫化矿电化学调控浮选现状 |
1.1.9 氧在硫化矿浮选中的重要作用 |
1.2 选题依据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2 浮选实验方法 |
2.3 磨矿实验方法 |
3 不同海拔条件下铅锌硫化矿浮选电化学研究 |
3.1 转速的确定 |
3.2 缓冲液体系下pH值对铅锌回收率的影响 |
3.2.1 丁黄为捕收剂时pH值对铅锌回收率的影响 |
3.2.2 乙硫氮为捕收剂时pH值对铅锌回收率的影响 |
3.3 不同pH值条件下电位对铅锌回收率的影响 |
3.3.1 弱酸条件下电位对铅锌回收率的影响 |
3.3.2 酸性条件下电位对铅锌回收率的影响 |
3.3.3 碱性条件下电位对铅锌回收率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不同海拔条件下铅锌硫化矿磨矿电化学研究 |
4.1 缓冲体系下pH值对矿浆溶氧电位和铅锌回收率的影响 |
4.1.1 铁介质磨矿时pH值的影响 |
4.1.2 瓷介质磨矿时pH值的影响 |
4.2 磨矿时间对矿浆溶氧电位和铅锌回收率的影响 |
4.2.1 铁介质磨矿时磨矿时间的影响 |
4.2.2 瓷介质磨矿时磨矿时间的影响 |
4.3 捕收剂添加地点对矿浆溶氧电位和铅锌回收率的影响 |
4.3.1 铁介质磨矿时捕收剂添加地点的影响 |
4.3.2 瓷介质磨矿时捕收剂添加地点的影响 |
4.4 用石灰调节pH值的磨矿电化学研究 |
4.4.1 pH值对磨矿结果的影响 |
4.4.2 磨矿时间对磨矿结果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高海拔条件下铅锌硫化矿电位调控分离的理论探讨 |
5.1 铅锌硫化矿与丁黄乙硫氮反应的电化学机理 |
5.1.1 方铅矿与丁黄和乙硫氮的反应 |
5.1.2 闪锌矿与丁黄和乙硫氮的反应 |
5.2 高海拔条件下铅锌硫化矿电位调控分离的优势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方铅矿原生电位浮选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老挝丰沙里省难选铜铅锌矿石浮选分离试验研究[D]. 陈章鸿.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广东梅州高铜高铅高硫难选多金属矿浮选分离研究[D]. 郎剑涛.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3]外控电位浮选分离铜钼混合精矿的研究[D]. 宋坤.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19(08)
- [4]中矿再磨对黄铜矿浮选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吴迪.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5]锡铁山铅锌硫化矿高效选矿工艺及分选机理研究[D]. 王金庆. 江西理工大学, 2017(01)
- [6]硫化铅锌矿浮选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 邱廷省,何元卿,余文,邱仙辉. 金属矿山, 2016(03)
- [7]方铅矿—黄药体系Eh-pH图与其疏水性关系的研究[D]. 唐忠杰. 武汉科技大学, 2015(07)
- [8]某难处理铅锌矿原生电位调控浮选试验研究[J]. 甘永刚. 中国矿山工程, 2015(01)
- [9]高硫铅锌矿选矿新工艺研究及应用[D]. 肖骏. 中南大学, 2013(03)
- [10]不同海拔下铅锌硫化矿浮选电化学行为研究[D]. 夏忠勇.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