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泰国人的经商风俗(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芳(Nakwan Therawongpinij)[1](2021)在《语言接触视角下泰语中汉语借词的变迁》文中研究说明中泰两国之间的交往历史悠久。通过与中国的移民杂居、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等,形成了中泰语言之间的接触。一些汉语词汇被借用或仿用到泰语中,成为泰语中的“汉语借词”。古往今来,汉语借词在泰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来为语言接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主要围绕泰语中的汉语借词展开,希望通过研究泰语中汉语借词的变迁对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有更深刻的了解,填补语言接触和借词研究的空白,这是本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笔者在1846年至2011年的泰语词典语料基础上,结合社会语言学的“语言接触”,以及“语言借用”相关理论,论述泰语系统中的汉语借词变迁的真实概貌并在分析汉语借词作为异质因素借入泰语之后,对借词变迁情况作出合理的解释,包括在词语、词义、语音等各方面的变化情况。得出如下结论:一、泰语借入汉语词汇的方式首先体现在音译形式,由于口语读音存在与泰语发音习惯的影响,借入之后在借词发展中语音发生了一些改变。借入之后的词汇在词义层面上,随着语言的接触方式,加上社会因素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主要体现为:词义缩小、词义扩大、词义转移。二、借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受到社会因素和语言接触的影响。中泰历史上的语言接触对借词现象的出影响较深。社会发展与中国文化对借词形成的影响,再加上借词变化后在泰语词汇中产生的作用如下:词语的兴衰、词语使用更加便捷、词语使用场合的变化。三、借词是在语言与文化的接触中形成的。汉语借词为我们提供了考察当地社会发展演变的良好素材,反映了当代泰国人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认同。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泰语借词产生变化现象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汉泰语言特征的差异是根本诱因,语言改造与融合是主要诱因。汉语借词的变迁与泰国的语言和文化等都有密切的关联。
KOOKANJANACHAIKUL NAPASORN[2](2021)在《中国古装电视剧在泰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视剧在对一个国家的受众群体形成认知和理解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涉及到国家的形象问题。受众不需要去旅行也不需要通过认识该国人民去了解文化,就可以通过电视剧这一种载体去学习海外文化。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传播,影视作品成为推动中国走向海外的方式之一。泰国人所熟悉的第一种类型的电视剧是古装剧,它受到了泰国观众的广泛关注,但是当韩剧到达泰国之后,中国电视剧的影响力明显减弱,直到2019年中国古装电视剧《陈情令》的播出,让中国电视剧在泰国受到热烈追捧。中国古装电视剧的粉丝不断地增加,但是还不能保证粉丝群体的稳定性,同时也没有明晰传播的效果,所以本文选择把影响受众对中国古装电视剧接受的因素和中国古装电视剧的传播效果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以图式理论与传播效果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撑,采用Elasmar的海外电视节目选择模型概念,从当地的体验、接触其他媒体的经验,对中国原有的知识等方面分析泰国受众对中国电视剧的收视情况及泰国受众对收视影响的因素,此外,还会分析中国古装电视剧在泰国传播的效果。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方式,为弥补问卷调查的局限,补充访谈作为资料辅助。研究发现,中国古装电视剧更容易受到女性群体的喜爱,年龄集中在19-30岁。泰国受众主要收视动机,可分为个人娱乐与习惯性、演员与电视里的魅力、对故事与文化吸引和学习与社会活动。由对泰国受众选择收视影响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知,第一,内部的因素,个人对中国原有的心理态度(对中国的偏爱和接触),社会环境都会影响中国古装电视剧的收视动机,对泰国受众的收视量有影响,第二,对收视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含,收视动机2(演员与电视里的魅力)。此外中国古装电视剧在泰国传播效果较好的两个层面分别是认知层面和态度层面,中国古装电视剧能反映中国的好形象,让受众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但是在行为层面的传播效果比较弱。此外,体现中国受众偏好的古装电视剧不断融入市场,题材内容上以中国受众的偏好为主,而中国政策局限和一些条件因素使得在泰国传播存在一些问题,如:中国剧情风格容易降低受众的注意力、社交媒体传播的局限性、受众参与度不高和目前的播出未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但是如果双方一起合作,实现跨文化传播,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中国古装电视剧在泰国的传播可以更加理解受众的心理,提高传播效果,为中国古装电视剧的发展提供良性指导。
张露文[3](2020)在《泰国社会中的“功德”礼俗研究》文中指出泰国人历来都十分重视丧葬仪式,“功德”礼俗在泰国社会中历史悠久,随着华人的迁徙传入到泰国,泰国华人传统丧葬风俗文化与泰人社会文化相融合,进行了文化调适,融入了泰国文化因子,产生了文化变迁,在泰国社会中传承至今,成为泰国社会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如今泰国社会中传承“功德”礼俗的群体主要有泰国华人、华裔、泰国皇室、泰国土着等。“功德”礼俗传入到泰国皇室群体中发展为皇家“功德”法会。据统计,曼谷王朝有17位皇室成员的葬礼中运用了做“功德”仪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拉玛三世、拉玛五世、拉玛九世等。“功德”礼俗在泰国社会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对泰国丧葬风俗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功德”礼俗在泰国的研究非常活跃,泰国学者对“功德”礼俗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据笔者在泰国的田野调查发现,在泰国只要说到“功德”这个词,很多泰国人都知道这主要是泰国华人华裔为逝者超度所用的一种丧葬仪式。笔者将泰国社会中的“功德”礼俗作为研究对象,从“功德”礼俗在泰国社会中的起源、形成、与现状,整理“功德”礼俗在泰国社会中的发展脉络,分析其在泰国发展起来的原因。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案例,对“功德”礼俗的仪式流程及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功德”礼俗在泰国变迁的特征和产生变迁的原因,以及“功德”礼俗在泰国社会中的文化功能。从具体结构上,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交代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综述、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泰国社会中“功德”礼俗的概况,对“功德”礼俗进行了概念界定,整理了“功德”礼俗的仪式流程和仪式环节;第三部分对“功德”礼俗在泰国的起源和形成进行了梳理;第四部分,整理了泰国传承“功德”礼俗的群体和“功德”礼俗在泰国的发展现状,从而分析“功德”礼俗在泰国发展起来的原因,分析“功德”礼俗在泰国发生变迁的特征和原因;第五部分对“功德”礼俗在泰国社会所发挥的文化功能进行分析;最后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梁雯雯[4](2020)在《泰国华人国家认同转变及其影响研究(1850-191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泰国华人与当地的融合度是东南亚之最,自古以来中泰两国的交往密切,1850年起,掀起了又一次华人移居泰国的高潮。华人在泰国积极从事商业、工业等经济活动以获得衣锦还乡的资本,在华人聚居地俨然形成一个独特的华人社会。在之后的经济生产的过程中,华人对泰国政治的参与度不断增强;文化风俗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呈现中、泰两种文化元素共存的景象;由信仰本土宗教到信仰多种宗教的变化更是将对泰国的认同提高到更高阶段。华人认同在拉、推两种力的共同作用下实现转变,上至泰国王室、政府,下至当地泰人均给予华人移居、定居便利,这是华人能够安心定居的重要原因。泰国华人对泰国国家认同的转变过程,也是华人为泰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过程。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论述19世纪泰国华人的基本状况。围绕华人突破封建束缚下南洋并且在众多国家中选中泰国的原因、1850—1910年华人移民泰国的数量及结构两部分进行具体阐述。人地矛盾为根本原因,劳工出国合法化为推动力,泰国政府的温和、优待政策为拉力,共同促成了东南沿海华人大量迁移泰国。此时,泰国华人的数量比较模糊,但大致在60—100万之间,以青壮年为主,主要从事商业、种植园经济以及矿业等行业。第二章主要论述泰国华人对泰国国家认同转变的过程。泰国华人初入泰国,努力在经济上实现其抱负,梦想有朝一日衣锦还乡。他们通过组建华人会社,在异国他乡成功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华人社会,生活上互相关照、经济上形成行业垄断等,在会社内部最大程度的还原中华元素。不仅如此,华人更是将所获得的收入邮寄回乡。正是由于经济是首要目的,想要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很好的融入当地社会和在政治上有发言权。随着时间的推移,泰国华人逐渐在政治、文化风俗、宗教上形成了对泰国国家认同的转变。第三章主要论述影响泰国华人逐渐转变国家认同的因素。泰国华人转变国家认同同样来源于两种力,来自泰国的拉力以及来自清政府的推力。1910年前,泰国政府均对华人采取宽容、友好的政策。在入境、服兵役、赋税徭役等方面都给予华人特殊的优待。被迫纳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后的泰国,客观上给予华人发展商业的大好时机。拉玛四世、拉玛五世积极变革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对劳工的大量需求满足了华人发财致富的愿望。除政府外,泰国社会对华人也有着良好的接纳度,主要体现在华人与泰族妇女的通婚。来自清政府的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的勒索和欺压,另一方面则是来血缘宗族对自海外华人的歧视。第四章主要论述泰国华人逐渐转变国家认同的历史影响。华人形成对泰国的认同后,在经济方面更加自由,促进了泰国的工业、农业等经济的发展。华人在形成对泰国认同的过程中,华人经济、政治、文化等权益逐渐得到满足,稳定而充满热情、活力的“新华人移民”群体,促进了泰国的政治稳定。华人后代为泰国由封建君主制向君主立宪制的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泰国政治的进步。华人移居泰国,并带去了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在泰国的传播不仅满足了当地华人的需求,也丰富了泰人的精神世界。总之,在1850—1910年这段时期华人既实现了经济目的,也逐步完成了对泰国国家认同的转变,促进泰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
张世薇[5](2019)在《泰国电视剧及其在中国传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泰国地处东南亚地区中部,地形狭长,是中国和印度文化的过渡地带,在两大文明古国之间,吸收着两国的文化。同时,东部广阔的海岸线,在大航海时代依靠海岸形成的众多贸易港口,不仅让其成为海上贸易的中转站,而且各国文化在此传播发散,最后被泰国本土文化吸收演化,形成泰国独特的文化底色。本文以泰国电视剧为研究对象,在探求泰国文化建构的基础上,梳理泰国电视产业发展结构和历程,分析在以电视台为主体结构的框架下,泰剧的制作模式。后以多元文化在泰国电视屏幕上的表现,分析泰国电视剧的古装题材、贵族题材、黑帮题材及都市爱情剧题材,由此展现出来的叙事特征和民族文化。而之所以出现这些特征,源于泰剧以改编、翻拍小说为主的创作方式。随后,论述泰剧在中国传播的文化因素,希望在分析泰剧成功的因素上,带给中国电视剧一些启示。
赵志[6](2019)在《汉语国际教育视域下柬泰生活禁忌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有着不同的文化禁忌,了解和掌握对象国的文化禁忌对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国际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泰国、柬埔寨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近年来两国与中国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汉语学习者越来越来多,然而有关两国文化禁忌的研究却并不充分,尤其是在汉语国际教育这一跨文化的语境下对两国文化禁忌的审视更为少见。本文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视域下,对柬泰两国的文化禁忌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对比,旨在为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提供服务。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手段获取有关柬埔寨和泰国文化禁忌的一手材料,然后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柬埔寨与泰国在饮食、社交、服饰、数字等方面的文化禁忌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与描写,归纳两国在生活禁忌上的共性和个性,并从自然地理、宗教政治、社会心理和历史文化等方面探寻柬埔寨和泰国在生活禁忌上“同大于异”的原因。最后,论文还通过访谈汉语志愿者了解了目前柬埔寨、泰国汉语教学中处理文化禁忌的相关情况,针对这些不足之处,从教师、教材、教法三个视角提出处理上述文化禁忌的有效策略,从而为汉语国际推广和汉语传播提供借鉴。
陈玉鑫[7](2019)在《CAFATA背景下中国对泰国投资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东盟作为世界重要的区域性组织,在促进东南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着中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推进实施,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进一步扩大,同时泰国作为东盟重要组成国,对泰国来说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本人作为泰国留学生,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背景下研究中国对泰国的投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简单介绍的自贸区的背景、投资机理分析以及中国投资对泰国经济的影响。接着分析中国投资泰国现状,主要围绕投资规模、投资结构及行业分布。又从政治、经济、法律及社会文化四方面分析泰国投资环境,谈双方未来的合作前景及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存在泰国政局不稳定,人口老龄化趋势较明显以及双方文化差异,还有中国自身企业的营销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最后建议泰国关注泰铢升值和世界经济波动,谨防政治危机;中方应尽快完善赴外投资外商法律和建立信息咨询平台。通过本文结合泰国实际所作出的研究,笔者希望能对中国在泰国投资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张霞[8](2019)在《闽粤菜系对泰国食文化的影响》文中指出民以食为天,食是人类生存发展之基。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透过“食”这一表象,我们可以了解民族的行为与文化。中泰两国同属亚洲,食文化早已深深地打上亚洲食文化的烙印。泰国作为我国近邻友邦,两国贸易往来和友好交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众所周知,泰国是岭南地区移民的主要国家,现在泰国大部分的华裔均来自中国的广东、福建等省份。明朝时期,闽粤两省的中国人为了谋求新的生存与发展,不断到南洋讨生活,他们在泰国通商贸易或留居,不仅带动了泰国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两国文化的碰撞和融合。食文化作为汉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看似简单的文化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早期这些中国人仍保留着浓厚的中国闽粤地区的食文化传统与生活习惯,因而在两国人民生产生活中,泰国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闽粤地区食文化的影响。本文着眼于带有中国食文化气息的闽粤菜系对泰国食文化的影响而进行论证,主要内容如下:首章是绪论,对当前学术界闽、粤菜系和泰国食文化、中泰食文化及其关系等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第二章对中国八大菜系之闽粤菜系起源与发展、经典菜品、特点进行简单介绍;第三章主要论述泰国食之理念、取材和调料、烹饪技巧、食用餐具和方式、特色菜肴;在概述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基础之上,进而从食用餐具与方式、关于食的理念、食之习俗、泰国菜中的闽粤风味菜四个方面展开闽粤菜系对泰国食文化影响的论述,因此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第五章则从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和贸易往来、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中国食文化的魅力与泰国文化的特点五大方面探究本文所重点论述的影响背后的原因所在。
Kongpob Noilublao(闻名)[9](2018)在《汉语在泰国的教育及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的崛起,汉语热日益升温。据统计,现在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人数已逾4000多万。在亚洲,不仅很多国家将汉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而且还有一些国家将汉语作为国家战略语言,大力支持本国民众学习汉语。特别是泰国,不论官方还是民间,历来都重视汉语的推广和传播,尤其是随着中泰不断扩大的合作领域、文化产品的相互交流,以及旅游市场的逐步开放,因此熟练掌握汉语并能流利交流成为泰国政府和民众的刚性需求。本文通过汉语在泰国的教育及传播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泰国民众、泰国汉语教师和泰国汉语学习者作为调查对象,采集泰国民众对汉语的反应、泰国汉语学习者和泰国汉语教师教学中实际面对的情况作为参考数据,同时整理出泰国华文学校、孔子学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汉语培训机构等六种汉语教育在泰国的教育途径,以及通过双边交流的人际传播、媒体网站的大众传播等其他形式的人内传播情况,最后找出汉语在泰国的教育和传播中所出现的问题,从教师师资、学生学习、教材编写、汉语传播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常云(Nattaporn Changpradab)[10](2017)在《泰国人的中国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从中泰关系方面的历史资料及问卷等来分析泰国人的中国认知观念。并深入探讨影响泰国国民对中国的认知观念形成的驱动性因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及华人华侨角度深入分析泰国国民对中国的正面和负面认识,为促进中泰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和深入交流及为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学术参考。政治因素。在泰国政治体制为君主专制时期,通过体现华人是外人不是泰国人,当泰国改变政权为民主制度时,华人是会破坏泰国政治体制的敌人的思想没有褪去,反而是通过出台限制在泰华人自由的政策来增强这样的思想。泰国的多次政变,都用共产主义威胁是政变的重要原因为借口。泰国人从这里所看到的中国形象是负面的,就连现在谁不认同泰国政府或政体,都会被立即认为是共产主义者。经济因素。朝贡贸易制度下的中泰关系,让泰国人看到中泰关系源远流长,能够连接到现今的形势。当中国繁荣向前,经济快速发展,赴泰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跳跃式增加,使得泰国更加意识到与中国进行贸易的重要性。许多合作源于中国重要性的越来越大。无论怎样,尽管泰国人看到这点重要性,但还是存在着会被中国商人占便宜、社会无序甚至是信不过中国产品的疑虑。经济因素就成为让泰国人在看待中国上产生矛盾的因素。文化因素。部分中国文化得以与泰国文化融为一体,这是体现了泰国人认可中国文化。现今得到了大学、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的鼓励,包括泰国王室的作用,促进了中国文化潮流在泰国的兴起。除此之外,大众媒体,一直以来都起到了促进中国文化的作用。但现如今,网络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是传播各种资讯的新现象。令人十分关注的是,网络媒体并没有传播中国人的正面形象,加之电影或者电视节目也没有涉及现今中国人的形象,使得泰国人不够理解现今中国人真正的生活状态。华人华侨因素。泰国居住着大量华人华侨,他们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泰国人认可他们在贸易上的能力,工作上的勤奋、忍耐和节约,意识到这些华人华侨是泰国经济运行的重要机器。在社会方面,拉玛三世至拉玛五世时期,华人华侨帮会制造了许多混乱,被泰方严厉镇压。但出于帮扶华人同胞及报答泰国让他们有新的生活,他们并没有在泰国制造混乱,而更多的是转变为建设上的作用,一直以来被泰国社会所铭记。因此华人华侨的形象便是心善、慷慨、懂得感恩的。上述因素体现了每个因素都让泰国人产生正面和负面的中国观,即认可、如同亲人、矛盾和偏见。从上面的结果就知道有哪些是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哪些是阻碍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让我们能够理解现今中泰关系中所出现现象之深层因素。
二、泰国人的经商风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泰国人的经商风俗(论文提纲范文)
(1)语言接触视角下泰语中汉语借词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理论基础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泰语中汉语借词概述 |
第一节 借词界定 |
第二节 泰语中借词的界定 |
第三节 泰语中汉语借词种类 |
一、音译词 |
二、半音译半意译词 |
三、音译加泰语语素词 |
第四节 中泰语言接触 |
一、中泰接触背景 |
二、泰语中汉语借词的产生渠道 |
(一)直接接触 |
(二)间接接触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第一代至第三代泰语中汉语借词的变迁 |
第一节 泰语中汉语借词的语料统计 |
一、第一代泰语中汉语借词(1846至1901) |
二、第二代泰语中汉语借词(1902至1957) |
三、第三代泰语中汉语借词(1958至2011) |
第二节 泰语中的汉语借词的词语变迁情况 |
一、借词衍生 |
二、借词淘汰 |
三、借词消退 |
第三节 泰语中的汉语借词的语音变迁 |
一、第一代汉语借词的语音变化 |
二、第二代汉语借词的语音变化 |
三、第三代汉语借词的语音变化 |
四、泰语中汉语借词语音变化的原因 |
(一)认知原因 |
(二)语言接触原因 |
(三)语言改造原因 |
五、泰语中汉语借词语音变化的规律 |
第四节 泰语中汉语借词的词义变迁 |
一、词义缩小词 |
二、词义扩大词 |
三、词义转移词 |
四、泰语中汉语借词词义变化的原因 |
(一)社会原因 |
(二)语言接触原因 |
(三)约定俗成原因 |
第五节 泰语中汉语借词的语义类型变迁 |
一、食物 |
二、器物 |
三、服装与装饰品 |
四、商贸 |
五、动作 |
六、宗教与风俗 |
七、职业 |
八、称谓 |
九、地点 |
十、交通工具 |
十一、自然 |
十二、量词与数词 |
十三、娱乐与游艺 |
十四、专名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语言接触对泰语借词的影响 |
第一节 借词变化对泰语词汇的作用 |
一、词语的兴衰 |
二、词语使用更加便捷 |
三、词语使用场合的变化 |
第二节 从借词变迁看泰国社会变化 |
第三节 中国语言文化的接触对泰语借词产生的影响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古装电视剧在泰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理论基础 |
1.3.1 图式理论 |
1.3.2 传播效果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2 中国古装电视剧在泰国的传播 |
2.1 中国古装电视剧在泰国的传播历史 |
2.1.1 繁荣期的传播 |
2.1.2 衰退期的传播 |
2.1.3 复苏期的传播 |
2.2 中国古装电视剧在泰国接收现状 |
2.2.1 中国古装电视剧在泰国电视台的播出现状 |
2.2.2 中国古装电视剧在泰国互联网的播出现状 |
3 泰国受众对中国古装电视剧接受分析 |
3.1 研究设计 |
3.1.1 调查问卷设计 |
3.1.2 访谈设计 |
3.2 受众图式与收视分析 |
3.2.1 描述受众统计分析 |
3.2.2 收视动机 |
3.2.3 收视偏好 |
3.2.4 收视行为 |
3.2.5 受众图式因子分析 |
3.2.6 受众图式对收视率的影响 |
3.3 中国古装电视剧传播的效果 |
3.3.1 泰国受众对中国古装电视剧的评价 |
3.3.2 中国古装电视剧对泰国受众的影响 |
4 中国古装电视剧在泰国传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中国古装电视剧在泰国传播的问题 |
4.1.1 中国剧情风格容易降低受众的注意力 |
4.1.2 社交媒体传播作用有限受众参与度不高 |
4.1.3 播出古装电视剧未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 |
4.2 原因分析 |
4.2.1 影视行业的运作及市场运营的影响 |
4.2.2 内容缺乏吸引力 |
4.2.3 制作政策局限及商业利益 |
5 提升中国古装电视剧传播影响力的对策 |
5.1 调整古装电视剧的节奏,增加追剧感 |
5.1.1 加强剧中的悬念感和叙事技巧 |
5.1.2 运用心理战术调整剧集长度 |
5.2 加强受众的关注 |
5.2.1 注重内容的选择,贴合受众文化 |
5.2.2 开展推动受众的参与活动 |
5.3 提升潜在传播力 |
5.3.1 与泰国娱乐产业合作加强文化交流 |
5.3.2 增加泰语配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中国古装剧在泰国的传播与接受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 访谈对象资料及问题 |
致谢 |
(3)泰国社会中的“功德”礼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
一、理论基础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泰国社会中的“功德”礼俗概况 |
第一节 “功德”礼俗概览 |
一、“功德”礼俗的概念界定 |
二、泰国社会中“功德”礼俗的仪式流程 |
第二节 泰国社会中“功德”礼俗的仪式环节 |
一、发关 |
二、请佛 |
三、招魂 |
四、佛前诵经 |
五、遗体前诵经 |
六、拜祖先 |
七、走金山 |
八、过桥 |
九、献花 |
十、施孤 |
十一、填库 |
第二章 泰国社会中“功德”礼俗的起源与形成 |
第一节 泰国社会中“功德”礼俗的起源 |
一、信仰之源 |
二、传播之源 |
第二节 功德”礼俗在泰国的形成 |
一、“功德”礼俗在泰国形成的基础 |
二、泰国社会中“功德”礼俗的成因 |
第三章 “功德”礼俗在泰国的发展与变迁 |
第一节 泰国传承“功德”礼俗的群体 |
一、普通民众 |
二、泰国皇室成员 |
第二节 “功德”礼俗在泰国的发展现状 |
一、“功德”礼俗在泰国的现状 |
二、“功德”礼俗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功德”礼俗在泰国发展起来的原因 |
一、泰国文化的包容性较强 |
二、泰国华人在泰国社会的发展较好 |
三、泰国华人与泰国社会的融合程度较高 |
四、泰国华人社会的独特性 |
五、鬼神崇拜存在于中泰民间文化中 |
第四节 功德”礼俗在泰国变迁的特征 |
一、做“功德”仪式初衷的变化 |
二、做“功德”仪式组织者的变化 |
三、做“功德”仪式的用语的变化 |
四、做“功德”仪式的程序的变化 |
第五节 “功德”礼俗在泰国变迁的原因 |
一、泰国地理环境因素 |
二、泰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三、中泰丧葬文化的相互影响 |
第四章 “功德”礼俗在泰国社会的功能 |
第一节 族群的精神需求 |
第二节 忠孝之心的表达形式 |
第三节 族群凝聚力的需要 |
第四节 泰国丧葬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泰文文献 |
(三)英文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4)泰国华人国家认同转变及其影响研究(1850-19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 选题缘由 |
1.2 选题意义 |
2.问题的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状况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3.创新之处 |
4.研究方法 |
第1章 泰国华人的基本状况(1850—1910) |
1.1 华人迁移泰国的原因 |
1.2 迁移数量及结构 |
第2章 泰国华人国家认同逐步转变(1850—1910) |
2.1 早期衣锦还乡、荣归故里 |
2.1.1 华人在泰经济活动 |
2.1.2 暂居泰国衣锦还乡 |
2.2 后期落地生根、认同他乡 |
2.2.1 政治认同 |
2.2.2 文化风俗认同 |
2.2.3 宗教信仰认同 |
第3章 泰国华人国家认同转变缘由(1850—1910) |
3.1 泰国因素的影响 |
3.1.1 宽容友好的政策 |
3.1.2 富有活力的市场 |
3.1.3 良好的社会接纳度 |
3.2 满清政府的影响 |
3.2.1 地方政府的欺压 |
3.2.2 血缘宗族的排斥 |
第4章 泰国华人国家认同转变的历史影响(1850—1910) |
4.1 繁荣经济 |
4.2 稳定社会 |
4.3 推动文化多元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泰国电视剧及其在中国传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泰国电视剧的文化建构 |
第一节 泰国本土源文化 |
第二节 泰国对各国的文化整合 |
第二章 泰国电视的发展与产业结构 |
第一节 泰国电视台概况 |
第二节 “官控商管”的电视制度 |
第三节 “定向合作”的影视制作公司 |
第四节 “员工式”的明星制度 |
第三章 “多元文化”下的泰国电视剧 |
第一节 泰国屏幕上的各国电视剧 |
第二节 根植于本土文化的电视剧 |
第三节 泰国电视剧中的民族文化 |
第四章 泰国电视剧的改编与翻拍 |
第一节 小说改编电视剧 |
第二节 翻拍电视剧 |
第五章 泰国电视剧在中国传播 |
第一节 传播的文化因素 |
第二节 传播的历史进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期间所获学术成果 |
(6)汉语国际教育视域下柬泰生活禁忌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柬泰生活禁忌的共性 |
1.1 饮食禁忌 |
1.1.1 常见食物 |
1.1.2 常见饮品 |
1.1.3 饮食礼仪 |
1.2 社交禁忌 |
1.2.1 合十礼 |
1.2.2 言谈 |
1.2.3 访客 |
1.2.4 夜间 |
1.2.5 体态 |
1.2.6 送礼 |
1.3 服饰禁忌 |
1.3.1 服装 |
1.3.2 装饰 |
1.3.3 服饰颜色 |
1.4 数字禁忌 |
第2章 柬泰生活禁忌的个性 |
2.1 饮食禁忌 |
2.2 社交禁忌 |
2.2.1 合十礼 |
2.2.2 夜间 |
2.2.3 送礼 |
2.3 服饰禁忌 |
2.3.1 装饰 |
2.3.2 服装颜色 |
2.4 数字禁忌 |
第3章 柬泰生活禁忌“同大于异”的原因 |
3.1 自然地理 |
3.2 宗教政治 |
3.3 社会心理 |
3.4 历史原因 |
第4章 柬泰生活禁忌对比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启示 |
4.1 教师视角 |
4.1.1 访谈结果 |
4.1.2 有效策略 |
4.2 教材视角 |
4.2.1 访谈结果 |
4.2.2 有效策略 |
4.3 教法视角 |
4.3.1 访谈结果 |
4.3.2 有效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CAFATA背景下中国对泰国投资的机遇、挑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结构 |
第四节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中国对泰国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环境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在泰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中国企业在泰国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
第三章 CAFTA建立对中国对泰国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CAFTA背景介绍 |
第二节 CAFTA框架下的泰国投资环境分析 |
第三节 CAFTA框架下中国对泰投资机理分析 |
第四节 中泰双方合作的现实有利条件 |
第四章 中国在泰国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对泰国投资面临的问题 |
第二节 中国企业的自身问题 |
第三节 中国在泰国直接投资问题的产生原因分析 |
第五章 提升中国在泰国直接投资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对泰国改善投资环境方面的建议 |
第二节 对中国政府促进对泰投资政策的建议 |
第三节 对中国企业扩大对泰投资的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闽粤菜系对泰国食文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原因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中国八大菜系之闽粤菜系研究现状 |
二、泰国食文化研究现状 |
三、闽粤菜系对泰国食文化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范围、对象与方法 |
第二章 八大菜系中的闽粤菜系 |
第一节 闽菜 |
第二节 粤菜 |
第三章 泰国食文化内涵及特点 |
第一节 泰国食之理念 |
第二节 泰国食之取材与调料 |
第三节 泰国菜的烹饪技巧 |
第四节 泰国食用餐具与方式 |
第五节 泰国特色菜肴 |
第四章 中国闽粤菜对泰国食文化的影响 |
第一节 食用餐具 |
第二节 食的理念与讲究 |
第三节 食之习俗 |
第四节 泰国菜中的闽粤风味菜 |
第五章 中国闽粤菜对泰国食文化产生影响的原因 |
第一节 地理位置因素 |
第二节 历史渊源与贸易往来 |
第三节 文化交流与民族迁徙 |
第四节 中国食文化的魅力 |
第五节 泰国文化兼容并包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创新之处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汉语在泰国的教育及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研究重点和难点 |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汉语在泰国的教育及传播问卷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设计 |
一、调查问卷说明 |
二、调查结果基本信息统计表 |
第二节 数据分析 |
一、泰国民众对汉语反应调查结果 |
二、泰国汉语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
三、泰国汉语学习者问卷调查结果 |
第三节 学生访谈分析 |
一、学生学习汉语原因 |
二、学生学习汉语难点 |
三、学生学习汉语途径 |
四、学生未来打算和看法 |
第四节 汉语教师访谈分析 |
一、促进汉语教学发展的途径 |
二、泰国任汉语教师原因 |
三、泰国汉语发展看法 |
第三章 汉语在泰国的教育研究分析 |
第一节 汉语教育途径 |
一、华文学校 |
二、孔子学院 |
三、基础教育学校 |
四、职业教育学校 |
五、高等教育学校 |
六、汉语培训机构 |
第二节 汉语在泰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师资问题 |
二、汉语教学问题 |
三、汉语教材问题 |
第四章 汉语在泰国的传播研究分析 |
第一节 泰国汉语传播方式 |
一、基于双边交流的人际传播 |
二、基于媒体、网站的大众传播 |
三、基于文化活动的组织传播 |
四、基于其他形式的人内传播 |
第二节 汉语在泰国传播存在的问题 |
一、语言传播内容不够深入 |
二、汉语媒介运用效果不佳 |
第五章 汉语在泰国的教育及传播建议及对策 |
第一节 师资培养建议 |
一、增强汉语教师培训力度 |
二、延长中国外派教师(志愿者)任职时间 |
三、加大本土师资培养力度 |
四、提高汉语教师工资待遇 |
第二节 学习者学习建议 |
一、改进泰国汉语教师教学方法 |
二、学习者克服汉语学习听说读写障碍 |
第三节 教材方面建议 |
一、基于汉语教材编写开发辅助汉语教材 |
二、教师跨校合作选择汉语教材 |
三、重视汉语学生教材使用的建议 |
四、加强中泰两国在教材编写的合作 |
第四节 泰国汉语传播建议 |
一、深挖内涵增强受众归属感 |
二、改善新媒体传播效果 |
三、思考和实施精英受众培养机制 |
第五节 其他建议 |
一、完善教育和传播监督体系 |
二、政府增加相关资金投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泰国人的中国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
六、认知的概念 |
七、中国观及泰国人中国观 |
八、论文主要内容 |
第一章 政治因素影响下的泰国人中国观 |
第一节 朝贡贸易政策的转折点 |
一、拉玛四世期间(1851年-1868年) |
二、拉玛五世期间(1868年-1910年) |
三、朝贡贸易政策的转折点与泰国人的中国观 |
第二节 泰国政府对华政策 |
一、国家主义政策 |
二、反共政策 |
三、泰国政府对华政策与泰国人的中国观 |
第三节 泰国政变问题 |
一、1932年以前的政治运动 |
二、1932年民主革命成功 |
三、“共产主义威胁”诚为军事政变的借口 |
四、泰国政变问题与泰国人的中国观 |
第四节 政变后国王的角色 |
一、拉玛八世期间(1935年-1946年) |
二、拉玛九世期间(1946年-2016年) |
三、政变后国王的角色与泰国人的中国观 |
小结 |
第二章 经济因素对泰国人中国观的塑造 |
第一节 朝贡贸易关系 |
一、素可泰王朝时期(1249-1463年) |
二、阿瑜陀耶王朝时期(1350-1767年) |
三、吞武里王朝(1767-1782年) |
四、曼谷王朝的拉玛一世至拉玛三世(1782-1850年) |
五、朝贡贸易与泰国人的中国观 |
第二节 中泰经济合作发展因素 |
一、中泰各方面的合作 |
二、依靠中国为泰国政府赢得民心 |
三、对影响泰国的中国投资商跨境投资的担忧 |
四、对中国产品的信赖 |
五、中泰经济合作与泰国人的中国观 |
第三节 中国游客与泰国经济 |
二、中国游客促使泰国调整自身和研究以发展及调整旅游业 |
三、中国游客与泰国人的中国观 |
小结 |
第三章 文化因素对泰国人中国观的影响 |
第一节 接受中国文化的原因 |
一、受到贸易的影响 |
二、泰国社会的华人数量及血缘结合 |
三、泰国统治阶级的支持 |
第二节 作为泰语一部分的汉语 |
一、“泰中词语”的口音 |
二、“泰中词语”反映了社会交往 |
三、作为泰语一部分的汉语与泰国人的中国观 |
第三节 泰国高校汉语教育的作用 |
一、泰国高校汉语教育的历史 |
二、泰国高校汉语教育的政策和战略 |
三、泰国高校汉语教育的作用与泰国人的中国观 |
第四节 泰国孔子学院的作用 |
一、泰国孔子学院的建立 |
二、孔子学院的作用 |
三、通过网站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 |
四、泰国孔子学院的作用与泰国人的中国观 |
第五节 大众传媒下的文化传播 |
一、电影与电视剧 |
二、网络 |
三、大众传媒下的文化传播与泰国人的中国观 |
第六节 王室的作用:案例分析 |
一、诗琳通公主:中国人民友好使者 |
二、朱拉蓬公主:中国文化交流使者 |
三、王室的作用与泰国人的中国观 |
小结 |
第四章 华人华侨对泰国经济与社会及泰国人的中国观的影响 |
第一节 华人华侨在泰国经济中的作用 |
一、华人华侨如何参与泰国经济 |
二、华人华侨对泰国的经济影响 |
三、华人华侨的经济影响与泰国人的中国观 |
第二节 华人华侨在泰国社会中的作用 |
一、在泰华人公会的分类 |
二、成立公会的原因 |
三、华人公会与泰国社会的动乱 |
四、华人商会对泰国社会的建设性作用 |
五、华人华侨的社会作用与泰国人的中国观 |
小结 |
第五章 泰国人的中国观 |
第一节 泰国人中国观的特征 |
一、认为中国在经济文化方面是比较强大 |
二、如同亲人般的亲切感 |
三、随着世界形势变化和经济繁荣发展而来的矛盾心理 |
四、来自政治因素及中国人行为的偏见 |
第二节 促进为建立两国间友好认识的因素 |
第六章 当前泰国人的中国观案例分析 |
第一节 个人访谈 |
一、访谈准备 |
二、访谈内容 |
三、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二节 调查问卷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描述性统计 |
三、调查结果 |
四、对中国的看法 |
五、调查结果分析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泰国人的经商风俗(论文参考文献)
- [1]语言接触视角下泰语中汉语借词的变迁[D]. 陈丽芳(Nakwan Therawongpinij).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12)
- [2]中国古装电视剧在泰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KOOKANJANACHAIKUL NAPASORN.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3]泰国社会中的“功德”礼俗研究[D]. 张露文.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泰国华人国家认同转变及其影响研究(1850-1910)[D]. 梁雯雯. 湘潭大学, 2020(02)
- [5]泰国电视剧及其在中国传播的研究[D]. 张世薇.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2)
- [6]汉语国际教育视域下柬泰生活禁忌对比研究[D]. 赵志.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7]CAFATA背景下中国对泰国投资的机遇、挑战及对策[D]. 陈玉鑫. 南京大学, 2019(07)
- [8]闽粤菜系对泰国食文化的影响[D]. 张霞. 厦门大学, 2019(09)
- [9]汉语在泰国的教育及传播研究[D]. Kongpob Noilublao(闻名). 天津大学, 2018(06)
- [10]泰国人的中国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常云(Nattaporn Changpradab). 云南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