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投资搅动中国人的生活(论文文献综述)
梁诗晨[1](2021)在《《凤凰周刊》封面故事栏目研究(2013年-2019年)》文中研究表明
王妍[2](2021)在《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孙惠柱[3](2021)在《从演出模式看梅兰芳、斯坦尼和布莱希特三大体系——兼论戏剧如何促进文旅融合》文中研究表明以文促旅是戏剧界的老传统,成功的演出模式能吸引大量观众乃至游客观众。梅兰芳、斯坦尼、布莱希特都是好的例子,他们的三大体系分别代表三种演出模式:梅是多戏频繁轮演,斯是驻院有限长演,布是实验短期展演。各种模式都要想办法多演,戏剧必须现场演出才能让人欣赏,演出场数问题关系到戏剧是为人民服务还是为精英服务,而不仅是经济效益问题。戏剧的社会效益必须让老百姓看了才能做出判断,演出太少不可能听到人民评价、受到市场检验,更不可能对旅游做出贡献。
徐仁成[4](2020)在《A支付公司金融化战略转型研究》文中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来临,“互联网+”被纳入中国国家战略体系,大数据、云计算、量子计算、5G等新技术正在快速改变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企业经营时刻面临着规则被改写、行业被颠覆、跨界融合与竞争以及新旧商业模式的更迭,企业战略转型越来越频繁地成为摆在企业领导人面前的难题。支付业务自2010年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管辖,正式成为一个行业,至今的10年时间里,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2016年,国家发改委及中国人民银行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支付行业进行调整和规范,提高监管强度,并调整了行业利润分配原则。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给各支付公司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加之,资本与技术的叠加效应,使得行业竞争日益剧烈,支付巨头的地位不断加强,跨界竞争层出不穷,大量中小规模支付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经营困难。A公司成立于2009年,作为鲁商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该公司先后于2011年和2014年取得人民银行“多用途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等三大主要支付牌照。其主要业务包括:在山东省范围内开展多用途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业务、全国范围内线下银行卡收单和线上互联网支付业务。近年来,A公司敏锐地意识到支付行业将迎来重大变革,支付行业的红利期即将结束,自2017年开始着手实施公司整体的战略转型,并于2019年初步显现转型效果,至今转型工作仍在持续推进中。为此,本文系统梳理了战略管理与转型理论以及相关的模型、方法、工具。以A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A公司所处的时代背景、行业背景和发展历程,围绕战略转型的“3W1H”开展研究工作。本文运用PEST工具分析了A公司面临的宏观环境,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A公司所处行业竞争环境,解释了A公司战略转型的“Why”—原因与必要性;运用“超竞争因素—战略转折点”模型分析了A公司的转型时机,解释了A公司转型的“When”—转型的最佳时机;运用SWOT工具分析了A公司的竞争态势,解释了A公司转型的“Where”—转型的方向与路径;通过对A公司战略转型实践及转型业绩进行检视,解释了A公司战略转型的“How”—如何进行战略转型;并结合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完善了A公司的转型方案。本文通过复盘A公司战略转型,发掘出了其成功转型背后的理论支撑及普遍意义,梳理总结了A公司转型的成功经验以及转型中存在的不足,这将对其他同类型公司的战略转型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郝殊敏[5](2020)在《当代艺术在社会公共空间中的介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消费文化成为主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公众的生活也不断地发生改变,原有的单纯物理性能的公共空间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公众对于公共空间更多性能开发的需求。艺术作为一种原创力,介入公共空间、介入公众生活,增添了空间与公众之间的情感链接。随着当代艺术的创作形式的开放性、先进性,其越来越不受空间的束缚,当代艺术走出美术馆,走向社会公共空间、走向公众生活,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并且当代艺术具有包容性和随机性,也更适合在具有自由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展示。公共空间中的当代艺术介入,不但为公众创造了交流与相遇的机会,也扩充了当代艺术原有空间的思想容量,消解了当代艺术的私域部分,强化了其开放性的特质。通过当代艺术介入不同的社会公共空间案例分析,从中把握了当代艺术与社会公共空间的关系,并思考其现存的问题。文章中将当代艺术介入社会公共空间分为了美术馆空间,与非美术馆空间。在非美术馆空间中大致分为街道、乡村、城市、商业等空间形态。针对不同的公共空间中的艺术显现,列举其经典案例进行论证和剖析。例如乡村艺术实践的越后妻有,城市艺术实践的卡塞尔文献展、商业艺术空间的Chi K11等。针对课题理论研究及案例实践,总结出在当下中国艺术介入社会空间常常会遇到的问题:例如,艺术家与一般公众的审美产生冲突,公众无法理解当代艺术;艺术介入空间的实践集中发生在一线城市,艺术分布发展不均衡;艺术营造空间存在着同质化的现象等。并针对问题寻找出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其中包括中国艺术教育滞后、无法达到全民艺术的状态;当代艺术介入空间一味强调观念性、实验性而忽视了与公众的对话;实验艺术的前卫性、艺术过于装饰化现象,忽视本土文化;政府对于当代艺术资金投入与支持不足,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缓慢等问题。在问题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全民艺术”作为当代艺术在中国发展的目标,将“公共空间”作为艺术介入公众生活的流量入口。找到以艺术的方式来诠释空间的物质与非物质的双重建构。强调空间的文化性和社会性特征,充分体现出空间在公众和社会中的价值,逐步找回那些“失落的空间”,找回公众的意志。提出了抓住艺术的在地性,注重艺术的“融入”态度;强调公众的参与性,艺术介入公共空间实践的主角定位为“人”,作为艺术实践的中心;强调当代艺术的介入要与公众、公众的生存环境相结合;将当代艺术公共教育功能提上日程,充分发挥其的公共教育功能;强调当代艺术介入社会公共空间方式的创新;强调空间艺术创作的完整性,时代、观念、表达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建议政府及社会组织对艺术介入的鼓励与投资等方法。当代艺术介入社会公共空间,让当代艺术在中国百姓心中的神秘又难以理解的形象变得平易近人的同时极具吸引力,成为公众当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成为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魅力风景。当代艺术走向社会公共空间,不仅对公共空间带去了面貌及内涵的改变,也为当代艺术本身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和新的思考维度,促进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其也为城市更新、经济发展、公共空间的升级等带去了艺术文化的意义,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精神交流与艺术体验空间。期望当代艺术在中国可以突破现有瓶颈,不断被大众所接受,实现真正的艺术全民化。
彭莎[6](2018)在《服务业IFDI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频繁,我国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吸收对外直接投资(即服务业IFDI)均快速发展。1997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总金额和服务业实际使用的FDI的总金额分别为342亿美元和120.6亿美元,2016年两者达到了 2083亿美元和838.91亿美元,分别增长了近5倍和6倍。我们发现,服务业FDI流入和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所以本文主要运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分析研究服务业FDI的流入对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在借鉴FDI与货物贸易的关系理论和已有的服务业FDI与服务贸易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首先阐述FDI和服务贸易的相关理论,从我国服务业IFDI和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出发,通过IFDI对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原理的分析,发现IFDI对服务贸易出口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出于不同的动机或是不同的目的进入我国市场,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最终都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二是替代作用,为生产节约成本的FDI和模仿型FDI的流入,都会减少服务贸易的出口。如果服务业FDI的流入对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促进作用大于产生的替代作用,那么将会有利于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相反则会减少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在实证分析上,首先以时间序列构建相关模型,通过模型诊断、协整分析、VECM模型等方法分析服务业IFDI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其次选择服务业5个行业的IFDI和贸易出口的相关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进一步详细的分析服务业IFDI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实证结果得出服务业IFDI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促进作用大于替代作用,具有正向的影响。目前,我国在服务业在引进外资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根据本文的实证研究在本文的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从而能够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出口。
范冬清[7](2017)在《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文中研究表明科学精英的汇聚与一流大学的成长是一个相互支持、交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尽管科学精英的汇聚能够促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是普遍得到承认的一个命题,然而,科学精英的汇聚如何促进大学的提升,一流大学的成长又如何推动科学精英的汇聚,即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的内在协同机理较少被系统阐述。当前无论是先发型国家还是后发型国家都在国家层面实施一流大学战略,对全球科学精英的竞争愈发激烈。理顺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具体而言,一方面以科学精英的汇聚为切入口,能较好地呈现一流大学在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与重要影响要素;另一方面以高等教育强国,尤其是美国为例,阐释与归纳出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对中国的“双一流”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研究表明,从历史视角来看,科学进入大学启动了现代大学的发展,科学精英的产生及汇聚助力研究型大学成长为一流。二战后科学精英从欧洲转向美国集聚,与美国研究型大学集群的迅速发展相同步。从20世纪90年代起,主要来自于中国与印度的S&E早期精英汇聚于美国的一流大学。美国是全球科学精英首选的目的地,也是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与科学中心。欧洲多数发达国家同时显示出较高的迁入及迁出比例,欧洲大学在排名榜单上占据第二集团地位。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将科学精英回流及一流大学(学科)建设作为国家战略举措,处于积极追赶过程中。从科学精英与现代大学的交互机制来看,二者相互契合与匹配,科学精英产出社会资本、学术资本与物质资本,推动一流大学成长;一流大学通过政府稳定巨额的资助、良性的大学治理、卓越的人才集聚平台以及注重清除对家庭及个人迁移障碍等行为汇聚科学精英。从制度上看,学科制度上注重学科治理中的专业权力、强调R&D经费可用度、发展跨学科、鼓励科学文化,通过学科与院系的协同主体作用,在“底部沉重”的大学组织内实施有效汇聚,直接驱动学科发展与创新。大学制度上实施高效合理的招募引进、职业晋升、学术能力评价、捐赠讲席制度,既优化精英群体动态结构,又扩充工作岗位数量,使得大学达到成长的最优态。加之,移民、政治、经济、文化为科学精英提供宽松包容的环境,也为大学成长提供了广泛的支持。在“双一流”背景下,须重构我国科学精英汇聚与研究型大学成长的关系,以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目标。
石永刚[8](2016)在《L公司房地产新房O2O业务系统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国家要制定“互联网+”的国家战略,第一次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形态正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经历了十年的“黄金时代”后,也遭遇了传统行业集体都在面对的转型困局。房地产行业作为中国支柱产业之一的特殊地位,加之“互联网+”这种新经济形态的蓬勃发展,使“互联网+房地产”的创新之路成为中国传统行业转型中的重中之重。而房地产具有特殊的固定性、异质性、交易过程复杂、大宗、非标化商品等特点,传统的B2B、B2C、C2C等电子商务模式已然不适合房地产的“互联网+”转型之路,轻量、垂直的房产O2O服务能够快速地切入到交易层面,正在悄然改变传统市场存在已久的低效、高价、不透明等问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和O2O商业营销模式为理论依据,以L公司“房地产+互联网”O2O商业方案解决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以下几点内容:第一部分为相关理论概述,主要陈述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O2O商业模式核心和国内房地产新房O2O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为现状分析,主要介绍了L公司现有的O2O业务系统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为优化方案,主要陈述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后的优化思路以及具体优化解决方案。第四部分为效果分析,主要从数据层面陈述此优化方案的效果。本文的研究从O2O的商业模型的价值点和L公司的实际业务出发,第一次尝试提出房地产新房业务领域全流程闭环解决方案,除了可以提升L公司自有的业务完整性、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外,对整个房地产企业的“互联网+”的转型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冯瑾[9](2016)在《法国第二帝国时期巴黎下层社会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巴黎,这座遐迩闻名的历史名城及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它独有的、非凡的城市建设规划的艺术魅力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人类文明史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成为世界大都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翻开历史的巨卷,一个两千多年以前以西岱岛为中心,占地面积仅为0.5平方千米的小渔村,经过世世代代的兴亡盛衰、繁衍发展,最终成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巴黎城市历史的沿革和变迁以及她的建设和发展为人类现代大都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思考、借鉴和经验。19世纪中叶,随着拿破仑三世执政的第二帝国的建立,在奥斯曼引导的城市改造运动中,巴黎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城市化进程显着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铁路运输系统逐步完善。巴黎在此期间经历了它历史上最大的变化。本文选取“下层社会”的角度,作为一种社会研究的方法,以自下而上的史观去探究19世纪第二帝国巴黎城市化进程最快时期的社会现象,揭示社会转型背后的现实、社会结构的转变以及社会阶级之间冲突的真正原因。第一章介绍了第二帝国时期巴黎的历史背景,详细介绍了第二帝国时期交通运输业、农业的发展状况。银行体制改革也是第二帝国时期经济变革的重大标志。巴黎作为法国首都也必然受到了工业革命深远的影响。奥斯曼所领导的巴黎改造运动都是这一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对整个巴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第二章从社会学、政治学角度分析了法国大革命后法国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结构转变问题。笔者认为现代社会结构突出的特征是开放性、流动性以及社会成员的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的空间显着提升。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和成员依据新的社会标准、权力、财富、声望和职业等确立自己的地位及与其他社会群体、成员的关系,由此建立新的社会结构的框架。第三章重点刻画了巴黎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笔者探讨了帝国时期巴黎下层民众的住宅情况,下层阶级妇女状况以及他们的日常交往,最后探究了商品化的“景观和休闲”对下层民众的影响。第四章重点阐述了巴黎下层社会与上层社会矛盾加剧与割裂的情况。社会思潮的冲突日益显着,经济分化日趋严重,新闻控管日趋紧张,下层阶级在艺术作品中的表达以及分析了下层阶级与上层阶级社会心态的不同。
李万春[10](2015)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论》文中指出当今世界,民主潮流滚滚向前,泥沙俱下。面对西方以普世价值的面目强行推行其民主模式,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民主权利诉求,如何建设一个民主的中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有强大生命力的民主新路?这是一个上至精英下至大众都十分关心的重大时代课题,本文即是为此而作。近年来一个观点十分流行,那就是“民主是个好东西”。本文认为,民主并非都是好东西,这是因为民主并不是无条件的,实现民主需要具有相应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条件。如果不顾条件而推行民主,可能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性结果,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以这一论点为基础,本文从理论基础、历史经验、原则方向、改革发展及建设路径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作为“好东西”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力图让“好东西”发展得更好。本文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民主理论为基本遵循,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基本原则,决不走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之路。文章指出,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民主制的科学分析与批判,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理想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的重要论述,至今仍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文章指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民主实践中的自觉选择、理性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路的根本特征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沿着这条道路,当代中国民主发展正呈现出从价值民主到权益民主、从国家民主到社会民主、从单一民主到全面民主等三大趋向,前景十分广阔。文章认为,面对21世纪的新实际、新情况、新挑战,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任务与中心环节是加强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法治化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特别是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协商民主这一中式民主的独特优势,全面推进与深化于法有据的政治与行政体制改革。文章还从经济民主、文化民主、社会民主、党内民主、基层民主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与路径。其中,文章广泛涉及到培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社会组织功能发挥、以党内民主引导人民民主、网络民主、新闻自由等前沿热点问题,并作了自己的理性思考。文章最后指出,“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有自己特色的民主新路,“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民主的真谛与关键就在于“找到全社会意愿与要求的最大公约数”。
二、性投资搅动中国人的生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性投资搅动中国人的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3)从演出模式看梅兰芳、斯坦尼和布莱希特三大体系——兼论戏剧如何促进文旅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戏剧大师与文旅融合的传统 |
梅兰芳:多戏频繁轮演 |
斯坦尼:驻院有限长演 |
布莱希特:实验短期展演 |
结语 |
(4)A支付公司金融化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3 战略管理研究分析工具与模型 |
第3章 A公司战略转型的背景及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A公司战略转型所处的时代背景 |
3.2 中国支付行业发展背景 |
3.3 A公司的发展历程 |
3.4 A公司战略转型的诱因 |
3.5 PEST分析 |
3.6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3.7 “超竞争因素—战略转折点”模型分析 |
3.8 SWOT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A公司金融化战略转型的实践与检视 |
4.1 A公司金融化战略转型的核心----业务内容向金融转型 |
4.2 A公司金融化战略转型的保障措施 |
4.3 A公司金融化战略转型业绩检视 |
4.4 A公司战略转型时机检视 |
4.5 A公司战略转型中突出问题的分析与优化建议 |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当代艺术在社会公共空间中的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商业、公共空间及艺术 |
1.1.2 当代艺术发展趋势与问题 |
1.1.3 公众对公共空间精神诉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分析发展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发展动态 |
1.4 课题研究方法 |
1.5 研究主要内容与框架 |
1.5.1 研究主要内容 |
1.5.2 论文框架 |
2 当代艺术与社会公共空间理论概述 |
2.1 现阶段当代艺术概述 |
2.1.1 当代艺术理解与概述 |
2.1.2 当代艺术在中国 |
2.2 公共空间理论概述 |
2.2.1 公共空间 |
2.2.2 商业空间概述 |
3 当代艺术介入公共空间案例应用及分析 |
3.1 美术馆的艺术革新 |
3.1.1 美术馆空间格局的改变 |
3.1.2 “传统”遇上“当代” |
3.1.3 观念艺术展 |
3.1.4 线上美术馆 |
3.1.5 关于艺术介入美术馆之思考 |
3.2 街道艺术 |
3.2.1 为街道重新命名 |
3.2.2 艺术点亮老街区 |
3.2.3 艺术介入街区思考 |
3.3 艺术介入乡村 |
3.3.1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 |
3.3.2 中国艺术介入乡村现场——碧山、许村、广安为例 |
3.3.3 关于艺术乡村建设思考 |
3.4 当代艺术介入城市 |
3.4.1 国际艺术小镇——卡塞尔文献展 |
3.4.2 艺术介入城市在中国的实践 |
3.4.3 关于当代艺术介入城市的总结及思考 |
3.5 当代艺术介入商业空间 |
3.5.1 零售店铺中的艺术 |
3.5.2 艺术介入商业街区 |
3.5.3 艺术运用在购物中心 |
3.5.4 艺术介入商业空间之思考 |
4 当代艺术与社会公共空间的关系及发展趋势 |
4.1 当代艺术与社会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 |
4.2 当代艺术介入社会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 |
5 当代艺术介入社会公共空间所显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
5.1 当代艺术介入社会空间显现的问题 |
5.2 解决方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片索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服务业IFDI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内容、创新和不足之处 |
1.4.1 主要内容 |
1.4.2 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章 FDI和服务贸易的理论基础 |
2.1 FDI和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 |
2.1.1 服务业及其分类 |
2.1.2 国际服务贸易及其分类 |
2.1.3 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 |
2.2 FDI和服务贸易的相关理论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2.2.3 技术外溢 |
2.3 FDI和服务贸易的相关模型 |
2.3.1 替代关系模型 |
2.3.2 互补关系模型 |
第3章 我国服务业IFDI和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
3.1 我国服务业IFDI发展现状 |
3.1.1 服务业IFDI规模 |
3.1.2 服务业IFDI结构 |
3.1.3 服务业IFDI区域分布 |
3.2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
3.2.1 服务贸易规模 |
3.2.2 服务贸易出口结构 |
3.2.3 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 |
3.3 服务业IFDI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 |
第4章 服务业IFDI影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机制分析 |
4.1 服务业IFDI对服务贸易出口的促进作用 |
4.2 服务业IFDI对服务贸易出口的替代作用 |
第5章 服务业IFDI对服务贸易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基于时间序列的实证分析 |
5.1.1 构建模型及变量选取 |
5.1.2 实证过程 |
5.1.3 实证结果分析 |
5.2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
5.2.1 计量模型的构建 |
5.2.2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
5.2.3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
第6章 推进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发展的政策建议 |
6.1 引导外资流向 |
6.2 大力发展离岸服务外包 |
6.3 发挥技术外溢效应 |
6.4 提升劳动者技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研究目标、概念界定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一章 一流大学成长中科学精英汇聚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个人—组织契合理论 |
一、P-O fit理论概述 |
二、对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二节 学习型组织系统思考动力学理论 |
一、系统思考动力学理论概述 |
二、对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三节 组织资本与个人资本理论 |
一、组织资本理论概述 |
二、个人资本理论概述 |
三、对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二章 一流大学科学精英产生与汇聚的历史变迁 |
第一节 科学家角色的出现与大学科研职能的萌发 |
一、科学家角色的出现与确立 |
二、大学科研职能的萌发 |
第二节 科学精英的产生与研究型大学的崛起 |
一、研究型大学的崛起 |
二、科学精英的产生与流动 |
第三节 科学精英的汇聚与世界一流大学集群的形成 |
一、美国研究型大学集群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含义 |
二、科学精英在美国的集聚状况 |
三、黄金时代:美国研究型大学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三章 科学精英汇聚促进一流大学成长的机制分析 |
第一节 科学精英社会资本提升大学声誉的机制分析 |
一、科学精英与一流大学的契合关系 |
二、科学精英声誉机制助推大学成长为一流 |
第二节 科学精英学术资本实现大学职能的机制分析 |
一、科学精英推动一流大学的科研 |
二、科学精英推动一流大学研究生及职业生涯早期科学家培养 |
第三节 科学精英物质资本助力大学成长的机制分析 |
一、科学精英驱动一流大学在创新联动中捕获发展机会 |
二、科学精英通过教学与科研促使大学获得不菲物质资本 |
第四章 一流大学吸引科学精英汇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政府对一流大学R&D的巨额资助 |
一、政府为一流大学科研付费的动机 |
二、政府为一流大学科研付费的力度 |
三、付费背景下政府促进科学精英朝一流大学集聚的机制 |
第二节 良性的大学治理 |
一、一流大学搭建良性治理架构以吸引及挽留科学精英 |
二、一流大学平衡学术商业化与科研自主以保护科学精英少受干扰 |
第三节 卓越的人才集聚平台 |
一、一流大学与科学精英之间的信任关系有利于人才集聚 |
二、科学精英之间的互惠关系有利于人才类聚 |
三、科学精英在一流大学达到一定阈值会稳定类聚行为 |
第四节 家庭结构及个人因素约束流动得以消减 |
一、家庭因素对科学精英流动的约束作用 |
二、个人因素对科学精英流动的约束作用 |
三、家庭结构及个人因素约束流动得以消减的途径 |
第五章 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制度分析 |
第一节 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学科制度分析 |
一、学科治理:大学内外部治理中专业权力的发挥促进科学精英集聚 |
二、学科资助:R&D经费可用度与科学精英集聚存在正向相关 |
三、学科构建:跨学科(IDR)推动科学精英集聚 |
四、学科运行:科学文化与院系管理文化的共生促进科学精英集聚 |
第二节 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大学制度分析 |
一、科学精英招募引进制度 |
二、科学精英学术职业晋升与薪酬制度 |
三、科学精英学术能力评价制度 |
四、一流大学私人捐赠讲席制度 |
第三节 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制度环境分析 |
一、科学精英汇聚的跨国格局及动因分析 |
二、高等教育强国的精英移民制度分析 |
三、一流大学汇聚科学精英的政治环境分析 |
四、一流大学汇聚科学精英的经济环境分析 |
五、一流大学汇聚科学精英的文化环境分析 |
第六章 科学精英汇聚对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 |
第一节 我国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实证分析 |
一、我国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情况 |
二、我国一流大学科学精英汇聚的国际比较 |
三、我国一流大学综合性人才竞争力国际比较 |
第二节 科学精英的汇聚决定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的成败 |
一、系统思考:科学精英汇聚决定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成败 |
二、驱动之驱动:我国研究型大学汇聚科学精英的背景及路径分析 |
三、间接之驱动:科学精英汇聚愿景是我国大学改革的源动力 |
第三节 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是实现科学精英汇聚的关键 |
一、改善大学内部治理,打造利于精英汇聚的扁平式生态 |
二、完善大学外部治理,打造有利于精英汇聚的保护式生态 |
三、打破学术界-产业界行业分隔,营造利于精英汇聚的开放式生态 |
第四节 科学精英队伍的国际化是我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的必由之路 |
一、我国研究型大学科学精英国际化的现状 |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提升科学精英国际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提升科学精英国际化的可能解决路径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8)L公司房地产新房O2O业务系统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及房产O2O发展概述 |
2.1 相关理论的综述 |
2.1.1 流程再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
2.1.2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综述 |
2.1.3 O2O商业模式的理论概述和特点 |
2.1.4 O2O商业模式的发展现状 |
2.2 国内房产O2O的演化与发展 |
2.2.1 国内房地产的发展 |
2.2.2 国内房地产新房O2O模式的演化与发展 |
2.2.3 国内房地产新房O2O的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L公司新房O2O系统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L公司新房O2O系统简介 |
3.1.1 L公司业务简介 |
3.1.2 L公司新房O2O业务的地位 |
3.1.3 L公司新房O2O系统的主要内容 |
3.2 L公司新房O2O业务目前遇到的问题分析 |
3.2.1 L公司新房O2O业务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问题 |
3.2.2 L公司新房O2O系统在Online面临的问题 |
3.2.3 L公司新房O2O系统在Offline面临的问题 |
3.2.4 L公司新房O2O系统在线上线下连接环节面临的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L公司新房O2O系统优化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4.1 L公司新房O2O系统在Online优化方案设计与实施 |
4.1.1 L公司用户跟单系统简介 |
4.1.2 L公司用户跟单系统功能设计 |
4.1.3 L公司跟单系统的特点和业务需求点 |
4.2 L公司新房O2O业务系统Offline线上优化方案设计与实施 |
4.2.1 L公司支付结算系统简介 |
4.2.2 L公司支付结算系统的设计 |
4.2.3 L公司支付结算系统的特点和业务需求 |
4.2.4 L公司开发商管理系统简介 |
4.2.5 L公司开发商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 |
4.2.6 L公司开发商管理系统的特点和业务需求 |
4.3 L公司新房O2O业务系统线上线下连接环节的优化方案设计与实施 |
4.3.1 L公司看房系统码上专车平台简介 |
4.3.2 L公司看房系统码上专车系统设计 |
4.3.3 L公司看房系统码上专车系统的特点和业务需求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L公司新房O2O业务系统优化效果分析 |
5.1 L公司新房O2O业务闭环系统综述 |
5.2 L公司新房O2O业务闭环系统优化的价值分析 |
5.2.1 L公司新房O2O闭环系统对商家的价值增量 |
5.2.2 L公司新房O2O闭环系统对用户的价值增量 |
5.2.3 L公司新房O2O闭环系统对平台的价值增量 |
5.3 L公司新房O2O业务闭环系统的实施效果分析 |
5.3.1 客户转化率提升 |
5.3.2 销售去化率提升 |
5.3.3 平台市场占有率提升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法国第二帝国时期巴黎下层社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一章 第二帝国时期巴黎社会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工业革命时期的法国 |
第二节 工业革命与巴黎城市的发展 |
第三节 奥斯曼的巴黎改造计划 |
第四节 法国社会结构的分层及演变 |
第二章 巴黎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 |
第一节 帝国时期巴黎下层民众的住宅问题 |
第二节 帝国时期巴黎城下层阶级的妇女状况 |
第三节 巴黎下层民众的日常交往 |
第四节 商品化的“休闲与景观”对下层阶级的影响 |
第四章 巴黎下层社会与上层社会的矛盾与割裂 |
第一节 社会分裂的根源 |
第二节 社会思潮的冲突 |
第三节 经济分化日趋严重 |
第四节 下层阶级在艺术作品中的呈现 |
第五节 强压下的新闻统治与抗争 |
第六节 巴黎下层阶级与资产阶级以及贵族的心态对照 |
致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10)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
第一章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民主及其价值引论 |
一、民主是什么 |
二、民主的历史演进和实践 |
三、民主是有条件的好东西 |
四、民主的道路多样而艰险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理论 |
一、民主制:国家制度最高和最后的形式 |
二、资本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 |
三、民主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
四、马克思恩格斯民主理论的时代意义 |
第三节 列宁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探索 |
一、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与进步性 |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目标、基本特征与具体措施 |
三、列宁民主思想的时代价值 |
第二章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存在问题 |
第一节 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探索之路 |
一、民主思想在中国近代的传播和实践 |
二、西方民主在中国失效的原因分析 |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民主探索 |
第二节 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历程 |
一、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民主探索 |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建设之路 |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与经验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
一、西式民主的挑战 |
二、封建特权思想仍在制约民主发展 |
三、民主形式与体制机制问题 |
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 |
第三章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原则和方向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和特点 |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内涵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特征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一、坚持与改善党的领导 |
二、人民民主专政原则不可动摇 |
三、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形式 |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趋向 |
一、从价值民主到权益民主 |
二、从国家民主到社会民主 |
三、从单一民主到全面民主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改革发展 |
第一节 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
一、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二、强化人大监督的刚性和有效性 |
三、全面建设“法治中国” |
第二节 充分发挥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 |
一、选举不是民主的唯一形式 |
二、“中式”民主的独特优势 |
三、促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
第三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一、“第五个现代化” |
二、促进国家、社会与公民的“合作共治” |
三、有效提升民主治理能力 |
四、构建有序的网络民主 |
第四节 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 |
一、简政放权:政府的自我革命 |
二、实施“权力清单制度” |
三、“放”与“管”协同推进 |
第五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路径 |
第一节 推进经济民主 |
一、经济民主对政治民主的促进作用 |
二、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倒逼”政府民主化 |
第二节 建设文化民主 |
一、加强民主文化的理性导向 |
二、深化文化管理体制的民主化改革 |
三、在法治轨道上促进社会主义新闻自由 |
第三节 促进社会民主 |
一、切实保障公民权利 |
二、有效解决社会分层的固化 |
三、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
四、大力夯实基层民主 |
第四节 发展党内民主 |
一、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
二、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指向加强制度治党 |
三、推进党代会“常任制”改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性投资搅动中国人的生活(论文参考文献)
- [1]《凤凰周刊》封面故事栏目研究(2013年-2019年)[D]. 梁诗晨. 吉林大学, 2021
- [2]国家公园体制内自然、人与权力的研究 ——以三江源杂多县昂赛乡为例[D]. 王妍.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3]从演出模式看梅兰芳、斯坦尼和布莱希特三大体系——兼论戏剧如何促进文旅融合[J]. 孙惠柱. 戏剧艺术, 2021(01)
- [4]A支付公司金融化战略转型研究[D]. 徐仁成. 青岛大学, 2020(02)
- [5]当代艺术在社会公共空间中的介入研究[D]. 郝殊敏.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6]服务业IFDI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研究[D]. 彭莎. 湘潭大学, 2018(02)
- [7]科学精英汇聚与一流大学成长[D]. 范冬清.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8]L公司房地产新房O2O业务系统的优化研究[D]. 石永刚. 北京工业大学, 2016(02)
- [9]法国第二帝国时期巴黎下层社会的研究[D]. 冯瑾. 上海师范大学, 2016(10)
- [10]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论[D]. 李万春. 东南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