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GIS 的高速公路枢纽站布局

基于 GIS 的高速公路枢纽站布局

一、基于GIS的公路枢纽站场布局(论文文献综述)

吕楠[1](2020)在《基于空间遗传理论的国际陆港规划方法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陆港能够有效带动内陆经济发展,提高沿海港口物流运输能力和港口竞争力,对推动内陆物流行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陆港建设起步较晚,理论经验不足,与国外港口存在差距。因地域条件、经济水平不同,国内外未形成统一的设计理论,且缺乏相应的物流产业规范作为技术支持,综合导致国际陆港建设存在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调查研究表明:国际陆港普遍存在选址不合理、规模预期不足、功能板块衔接不畅等问题,同时,国际陆港的规划方法仍不完善,相关理论缺乏系统性,无法对国际陆港建设进行科学的指导。因此,深入研究国际陆港规划理论,优化传统规划方法,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对有序建设、合理运营国际陆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空间遗传理论不依赖于特定问题,广泛用于多个研究领域,具有功能优化、组合优化的特点。研究将其与传统规划方法相结合,对国际陆港规划具有重要影响的选址、功能布局、指标体系方面开展研究,构建了基于空间遗传理论的多层次国际陆港规划方法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概率的国际陆港选址规划理论研究。基于贝叶斯网络分析了国际陆港选址规划影响因素,构建了贝叶斯网络结构模型,运用系统聚类定量分析了陆港选址相关问题,并引用贝叶斯判别对选址聚类结果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估,采用贝叶斯网络-灰色理论对国际陆港进行了风险评估,建立了贝叶斯网络结构图,得出了相应评估风险概率。研究表明:基于贝叶斯概率的选址方法能够充分考虑城市规模、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物流量等影响因素,减小了人为主观因素对国际陆港风险评估的影响,有效提高了国际陆港选址规划的科学性和可靠性。(2)国际陆港功能区布局规划方法改进与优化。基于SLP方法确定了国际陆港功能区布局规划的具体操作步骤,同时考虑历史统计数据,结合马尔科夫链方法对传统SLP法进行优化,建立了国际陆港货运量灰色预测模型,提高了随机波动数据序列的预测精度,完成了国际陆港货运量的定量计算。研究表明:改进SLP法对陆港功能区面积的预测更加科学合理,并通过物流及非物流关联度分析,合理确定功能区布局,大大提高了陆港工作运转效率,对陆港未来规划建设和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指导和借鉴。(3)国际陆港开发强度指标研究。建立了组合马尔科夫物流量预测模型,弥补了组合预测模型对不确定性数据样本预测精度较低的缺陷。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园区开发强度指标进行修正,建立了国际陆港用地规模及核心功能区面积的理论计算模型。研究表明:基于马尔科夫链方法的PENT方法所确定的土地规模能够满足国际陆港的功能需求,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对国际陆港的建设规模预测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4)以西安港为例,采用贝叶斯方法、MC-SLP法(基于马尔科夫链的SLP法)以及MC-PENT法(基于马尔科夫链的PENT法)分别对西安港的选址规划及风险评估、功能区布局规划、开发强度指标体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在西安建设西安港具有较低的风险等级,是安全可行的;基于MC-SLP法确定的西安港功能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基于MC-PENT方法确定的西安港核心功能区面积及理论性开发强度指标对规划建设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采用空间遗传理论优化后的规划方法能够弥补定性分析的不足,完成不同层次的定量分析,对国际陆港规划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邓荟[2](2019)在《基于站城融合模式的大型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高铁的持续发展使铁路客运在城市客运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时间,大量铁路客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有不少城市铁路客站却出现有车无人,有人无车的现象,可见这些铁路客站并没有发挥出客站选址的预期效果。因此,本文以铁路客站选址应该实现客站与城市发展的内在融合和外在融合为目标,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7个城市的24个现有铁路客站进行选址适应性研究。首先,根据铁路运输发展现状、站城融合发展趋势、铁路客站选址的矛盾,明确站城融合模式是未来铁路客站发展的主要方向。并对站城融合、铁路客站选址、选址适应性的相关概念进行定义,系统的探讨了站城融合模式的理论发展基础以及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研究内容。其次,结合站城融合特征,提出站城融合的铁路客站应该实现客站与城市发展的内在融合和外在融合机制。并从需求、空间、交通和功能四个方面出发,对我国7个城市的24个现有大型铁路客站进行选址适应性分析,总结客站选址适应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需求性、协调性、经济性、环境性和服务性5个层面。在此基础上选取现有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评价指标,并通过相关性分析验证指标选取的合理性。之后,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具有1个目标层,5个准则层,11个因素层,24个评价指标的现有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评价体系,并提出以客站选址适应性水平反映样本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评价结果。之后,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24个现有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水平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将客站选址适应性水平标准划分为适应和不适应2个类别,共6个等级。基于现有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水平结果,提出客站选址适应性发展阶段可以分为适应前期、初适应、不适应、再适应等阶段。并总结了不同等级的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特征,适应性较好的铁路客站普遍较好的发挥了客站的特性,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客站选址对客站的期望,特别在城市发展需求、商业效益、客站服务性以及乘客便捷性表现出明显较好的特征;适应性不好的铁路客站则主要在经济效益和商业效益层面表现出明显较差的特征。最后,在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未来铁路客站选址从整体上应该控制客站与需求、协调、经济、环境和服务的关系,从个体上应该重点加强对城市发展需求和商业效益适应能力的预测,使铁路客站选址能够快速适应城市发展,并长期、稳定的与城市保持相对融合的发展。

文玉钊[3](2016)在《西向开放对国家空间结构的影响 ——基于西北门户方向研究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以海洋方向为主导的对外开放深刻改变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奠定当前国家经济地理的基本格局。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西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西向开放后,以中欧班列为载体的西向经贸大通道蓬勃发展,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区位红利有望得以激活,从而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不断进入。西向开放的推进有望打破既有的区域发展态势,引发新一轮区域发展格局重塑,此过程仍在继续,成熟的新格局尚未形成。西向开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已经成为当前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更成为国家与地方进行区域发展判断与宏观生产力布局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空间结构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是研究西向开放对区域发展影响的重要视角,但以往空间结构视角的研究多集中于以港口为依托的海洋方向开放上,西向开放视角的研究明显较少。为此,有必要基于地理学视角,采用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历史分析等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从节点、通道、网络、域面等多角度深入全面的研究西向开放对国家空间结构造成的影响,并通过空间结构的重塑特征为进一步判断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趋势提供参考。这是本研究的目的和价值所在。西北门户地区在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与国土开发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以阿拉山口与霍尔果斯口岸为代表的西北口岸体系在国家陆路外贸中占有较大比重,且阿拉山口口岸是中欧班列的主要过境门户。另一方面,西北门户区是“开”字型国土开发战略的重要节点,是国家沿边开发开放的重点地区,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同时,西北门户方向具有突出的地缘经济地位。首先,西北门户通道对外连接我国的重要贸易经济体;其次,西北门户衔接世界两大贸易轴心,并且其所在的欧亚大陆有望成为第三大贸易轴心;再次,西北门户地区是陆上国际能源大通道重要节点。西北门户方向的突出地缘政治地位表现在,西北门户通向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博弈的中心地带,且西北门户地区是地缘阻隔下的中国西进的战略支点。当前中欧班列主导下的西向贸易表现出显着的空间分异特征。中欧班列始发城市与发车频率较高城市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始发城市类型主要有省会城市、货源型城市、交通枢纽型城市三种,省会与交通枢纽型城市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货源型城市多分布在沿海地带;面向西北门户的西向货流通道表现出明显的汇流特征,宝成、襄渝、京沪、京广、胶济、太中银等铁路均成为主要货流通道,陇海铁路为骨干通道。多数中欧班列的货源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腹地出现交叉,货源无序竞争较为严重。中欧班列运营现状表明,运费与时间成本是中欧班列运营的关键约束因素,也是国内城市在西向贸易中经济地理区位状况的关键指示,因此将二者作为国内城市区位的核心指标。对陆路与海路两种西向运输方式下2013年与2020年的国内城市至欧洲市场的经济与时间成本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陆路运输条件下,西北地区节点城市区位提升明显;海路运输条件下,运费区位最优城市群体集中在沿海地区与长江下游沿江地区,且沿海地带区位最优区域自北方向南方逐步向内陆纵深;基于西北门户的西向开放与海洋方向开放的相互作用空间范围分异明显,依据海、陆两种方式下的经济与时间成本区位均值线分布,全国可划分为双重优势区、双重劣势区、海运优势区、陆运优势区四种类型;“武汉—十堰—常德三角区”是城市区位的“心脏地带”与递变中枢;成渝贵地区成为双向开放条件下的区位受益显着区域。在基于社会经济数据进行物流节点城市等级判别的基础上,依托2013与2020年国内交通路网,利用引力模型识别不同等级节点的物流网络,获取不同等级节点城市的核心腹地范围。利用空间分析技术,进行节点城市至西北门户最小时间成本与最短距离路径测算,并估算不同节点城市的可支配货流量。综上,最终构建面向西北门户的城市物流轴-辐网络结构。基于西北门户的西向流通网络结构表现出与三角洲水系分布相似的空间形态,依托相关理论,对节点城市与流通通道进行判断,提出我国西向流通的“三角洲模式”。其中,新疆至甘肃武威段相当于干流段,武威—兰州是三角洲结构中的顶点城市,西安与重庆是最为重要的分流点城市。通道分布上,主要为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为端点的主通道,另有以海西区、成渝区、东北地区等为端点的次级通道。在此基础上,提出中欧班列空间布局优化的四个具体方案。城市区位格局与国家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显着的相互作用与耦合特征。双向开放之后,近代以来的“三角形”基本框架发生了新的变化,其演进的基本方向是由近海进—步向内地纵深,西部地区的支撑点即为成渝贵地区。据此认为,以长三角—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珠三角—成渝、京津冀—成渝为四大边框,以长三角—武汉—成渝以及京津冀—武汉—珠三角为对角线的“菱形结构”已经出现,并逐步演化成为国家空间结构的核心框架,以上轴带均已表现出较为显着的区位优势。西向开放引发了国家空间结构一定程度上的重塑与演进,而空间结构的变化最终体现在国土开发与生产力宏观布局上。通过对国土空间开发的历史演进分析,指出我国当前面临的困境。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地理环境的相似性,以及总结美国国土开发进程的历史经验,认为美国的国土开发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认为我国可针对不同区域,分别按照网络式、点轴式和据点式三种开发模式推进,最终形成全面开放、陆海统筹、门户引领的国土开发格局。

李光蕊[4](2014)在《大兴安岭地区公路货运枢纽布局研究》文中认为大兴安岭地区为林业地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它北部和东北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东南与松嫩平原接壤,西南和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区内国境线为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边境线长786公里。近年来,随着大兴安岭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对公路运输服务提出了迫切要求。而目前,大兴安岭全区尚无一所公路货运枢纽场站,这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和公路交通整体效能发挥的瓶颈。为了实现大兴安岭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适应公路建设的发展步伐,应加快构建与国家高速公路网相协调,与铁路、水运、航空等其他运输方式紧密衔接,布局趋于合理、运转高效的公路运输枢纽系统。因此,规划建设公路货运枢纽场站对于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提高运输效益及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大兴安岭地区公路货运枢纽布局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实地的调研工作,结合大兴安岭地区经济、社会、交通运输等发展情况。采用时间序列法、灰色模型预测、弹性系数法等多种方法对大兴安岭地区货运需求量和货运作业量做出预测,为布局的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持。制定出公路货运枢纽站场布局方案,并对提出的方案进行评价。最后对规划方案进行实施序列安排,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本论文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大兴安岭的公路货运枢纽进行科学、合理的、系统的、规划布局,旨在促进大兴安岭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并为行业或相关行业的可行性研究提供参考。

王京,王殿海,陈松[5](2011)在《适应长吉高速铁路建设的公路枢纽宏观布局规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我国正在大力开展高速铁路建设的现状,为了有效应对高速铁路项目对其周边公路交通系统造成的影响,通过分析历史数据的发展规律,结合高速铁路客运方式的特点,提出了指标GDP、人口数量、公路客运量和公路货运量的预测方法.根据这4项指标的预测结果,采用节点重要度法,设计了确定公路枢纽数量的方法和基于聚类分析法的公路枢纽等级划分方法.以长春-吉林高速铁路建设项目为例进行分析得出,吉林省公路枢纽的最佳数量为14~18个,划分为6个国家级枢纽、2个省一级公路枢纽和9个省二级公路枢纽.

王永强[6](2011)在《辽阳市公路客运枢纽布局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以往的城市发展中,交通枢纽的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了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够紧密,整个系统运行效率不高。公路客运枢纽是交通枢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内部客运交通与对外公路客运交通的重要衔接点,便利、快捷、安全的内外交通衔接系统有利于城市内外人流的输送和运转,保证城市生产和生活正常进行。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辽阳市为例,对公路客运枢纽的布局及其对外交通的组织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客运市场的调查分析,对辽阳市公路客运枢纽运营现状进行诊断,找出公路客运枢纽体系的症结所在;提出公路客运枢纽布局的原则和思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进行客运枢纽旅客运输量和适站量预测,依据城市规模和布局形态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和功能决定枢纽的布局模式,由适站量确定客运枢纽的总体规模,通过综合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和成本分析法确定客运枢纽的选址;其次,运用公路客运枢纽对外交通组织与乘客信息设计理论,来分析辽阳市公路客运枢纽对外交通组织设计与公路客运枢纽乘客服务信息系统。

张肆革[7](2011)在《浅析公路枢纽及站场布局的规划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路枢纽作为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是衔接各种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率,促进运输协调发展的前提,它不仅关系到公路运输的发展水平,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方向、空间布局、城市环境和城市景观的建设。公路枢纽的布局,主要包括调查分析、发展预测、站场布局、系统设计、社会经济评价和实施的总体安排等内容。本文主要结合公路枢纽规划设计中的站场设计内容作了分析。

李湘春[8](2009)在《公路运输枢纽总体布局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公路交通无论在路网容量,还是在站场建设方面都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需求。公路运输枢纽作为重要的公路基础设施,是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和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作为公路运输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公路运输枢纽建设已明显滞后,为迅速改变公路运输的落后面貌,并适应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构建一个国家层次上的公路运输枢纽服务体系,使其与国家高速公路网共同组成最高层次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公路交通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及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结合我国公路运输枢纽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探讨了公路运输枢纽规划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并对枢纽布局规划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将布局规划的方法应用到贵阳的枢纽布局规划中,论述了贵阳运输枢纽客运、货运站场的数量,站场的占地面积,规划能力等。本文研究成果为公路枢纽布局规划提供了理论研究的依据,对推进公路枢纽规划的科学性,使公路枢纽布局更加合理,有效发挥公路枢纽的各项功能,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机协调,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杨恩慧[9](2008)在《基于P-中位法的公路运输枢纽汽车客运站布局研究》文中认为汽车客运站是公路客运交通的节点,承载着城市内外交通的功能,是旅客运输市场的依托点,也是公路交通的重要基础设施。如何利用客运站为所在区域提供高效、舒适、便捷、优质的服务,关系着区域整个运输系统功能的发挥,在建成后将对整个运输系统的有效运转产生长期影响,另外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也十分重要。由此可见,汽车客运站的合理布局规划至关重要。公路运输枢纽汽车客运站布局是一项系统工程,客运站场选址方法以及应用是布局的核心问题。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我国运输枢纽的公路汽车客运站场布局规划的科学性,推动城市汽车客运站规划布局的合理性。有机结合其他因素的客运站布局,对促进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有实际意义。本文研究对推动和促进客运场站规划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论文采用交通规划理论与设施选址的P中位法进行选址分析。首先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分析了城市汽车客运站布局规划所涉及到的城市布局、城市交通层面问题;研究了城市汽车客运站系统与城市布局规划、城市交通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从这点出发提出了客运站布局要以交通规划的基本理论为基础进行选址规划,以反映客运站所在区域交通网络的动态变化特性,并以城市内部旅客出行时间体现系统间的协调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公路交通运输需求的特性及分析框架进行了研究,并对运量预测的内容及方法进行探讨,由此确定城市客运站场规模,为城市公路运输枢纽客运系统规划布局提供重要依据。在对布局规划的核心布局问题分析时,对城市汽车客运站布局规划的P中位模型和算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运用交通规划方法确定备选站点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规划和用地等情况判定各个站址的规模范围;确定定位设施的容量限制,作为P-中位模型的约束条件,使得模型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合理体现问题的特点并使问题规模得到有效控制;针对此客运站选址布局的P中位模型,采用LINGO语言进行了求解。最后,通过对湖州市汽车客运站布局的分析,阐述了这一理论的应用,并作了简要分析,验证了上述汽车客运站布局的合理性。

周立[10](2008)在《城市公路客运枢纽布局规划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路客运枢纽作为城市内部客运交通与对外公路客运交通重要衔接点,是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和综合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布局规划直接影响了公路客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换乘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出行的便利性,同时对于合理配置及充分利用交通基础设施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城市公路客运枢纽的布局规划为重点研究对象,用统计预测理论、交通规划理论和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对公路客运枢纽的布局规划进行了研究。本文将公路客运枢纽的布局规划问题划分为枢纽站场交通需求预测、站场数量与规模的确定和站址选择与合理布局三个方面的问题,并对这三个问题分别做了阐述和研究。文中首先对现有的关于公路枢纽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综述,阐述了公路运输枢纽的相关概念及其演化规律;对公路客运枢纽的服务对象及其需求进行分析,介绍了多种用于公路客运枢纽交通需求预测的模型与方法;其次,将影响城市公路客运枢纽布局的因素概括为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布局形态因素、城市交通条件因素三个方面,针对不同的城市形态布置客运站场的问题做了分析;然后,考虑在满足未来交通需求的条件下,结合城市站场建设投资现状,建立规划区域内站场建设的典型方案,在考虑经济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确定枢纽内站场数量与规模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节点重要度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客运站场备选地址进行优选。在对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时,考虑到公路枢纽规划方案评价指标的多层次性,探讨层次分析法(AHP)和灰色关联决策法的组合分析方法,运用多层次灰色关联决策方法对公路枢纽规划方案进行综合评价,选出最终布局方案;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对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运用。

二、基于GIS的公路枢纽站场布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GIS的公路枢纽站场布局(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空间遗传理论的国际陆港规划方法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际陆港研究综述
        1.2.1 国际陆港形成及演化机理
        1.2.2 国际陆港与海港互动
    1.3 国际陆港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1.3.1 SLP方法研究
        1.3.2 PENT方法研究
        1.3.3 遗传算法研究
    1.4 国际陆港规划与空间遗传理论进展
        1.4.1 国际陆港规划
        1.4.2 空间遗传理论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国际陆港规划理论研究
    2.1 国际陆港规划理论方法
        2.1.1 国际陆港相关基础理论
        2.1.2 国际陆港选址规划
        2.1.3 国际陆港布局规划
        2.1.4 国际陆港开发强度指标
        2.1.5 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国际陆港选址规划理论
        2.2.1 国际陆港选址原则
        2.2.2 国际陆港选址制约因素
    2.3 国际陆港功能布局理论
        2.3.1 国际陆港的功能布局规划含义
        2.3.2 国际陆港功能布局规划方法
    2.4 国际陆港开发强度理论
        2.4.1 国际陆港开发强度指标体系意义
        2.4.2 土地开发强度指标控制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际陆港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3.1 陆港发展现状调查
        3.1.1 调查概述
        3.1.2 调查结果分析
    3.2 陆港空间使用情况调查
        3.2.1 调查概述
        3.2.2 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3.3 陆港规划编制情况调查
        3.3.1 调查概述
        3.3.2 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3.4 国际陆港规划问题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贝叶斯概率理论的国际陆港选址优化研究
    4.1 空间遗传算法-贝叶斯方法
    4.2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选址优化模型构建
        4.2.1 传统选址模型局限性
        4.2.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选址影响因素确定
        4.2.3 基于贝叶斯判别的选址模型构建
    4.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选址风险评估
        4.3.1 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
        4.3.2 灰色评估模型步骤
        4.3.3 贝叶斯网络模型建立
    4.4 风险评估实例验证
        4.4.1 影响因素权重确定
        4.4.2 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4.4.3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空间遗传概率方法的国际陆港功能布局规划研究
    5.1 空间遗传概率方法-马尔科夫链
    5.2 基于马尔科夫链方法(Markov Chain)的SLP方法优化
        5.2.1 SLP方法原理与步骤
        5.2.2 SLP方法局限性
        5.2.3 SLP方法优化
    5.3 MC-SLP方法实施
        5.3.1 功能区的规模预测
        5.3.2 功能区基本要素分析
        5.3.3 功能区关系研究
        5.3.4 初步方案的确定与评价
    5.4 MC-SLP方法实例验证
        5.4.1 物流量预测
        5.4.2 功能区面积计算
        5.4.3 功能区相互关系
        5.4.4 功能布局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遗传网络的国际陆港开发强度指标探究
    6.1 遗传网络-马尔科夫链
    6.2 基于马尔科夫链方法(Markov Chain)的PENT方法优化
        6.2.1 PENT方法原理与步骤
        6.2.2 PENT方法局限性
        6.2.3 PENT方法优化
    6.3 MC-PENT方法实施
        6.3.1 物流量预测
        6.3.2 用地规模预测
        6.3.3 核心功能区规划预测
        6.3.4 指标修正系数测算
    6.4 MC-PENT方法实例验证
        6.4.1 用地规模预测
        6.4.2 开发强度指标确定
        6.4.3 开发强度指标评价与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际陆港规划理论与方法应用研究
    7.1 西安港概况
        7.1.1 发展背景
        7.1.2 服务范围
    7.2 基于空间遗传概率方法的西安港选址规划优化研究
        7.2.1 区位分析
        7.2.2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西安港选址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7.2.3 基于系统聚类法-贝叶斯判别的西安港选址模型建立
        7.2.4 基于贝叶斯网络-灰色估计法西安港风险评估
        7.2.5 西安港空间选址
    7.3 基于空间遗传算法的西安港功能布局规划研究
        7.3.1 功能布局与分区
        7.3.2 功能区用地规模
        7.3.3 功能区关系研究
        7.3.4 功能区空间布局
    7.4 基于空间遗传网络的西安港开发强度指标探讨
        7.4.1 园区占地总规模测算
        7.4.2 核心功能区面积预测
        7.4.3 指标修正系数测算
        7.4.4 开发强度指标确定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站城融合模式的大型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标与关键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关键点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站城融合与铁路客站选址相关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站城融合
        2.1.2 铁路客站选址
        2.1.3 选址适应性
    2.2 站城融合理论研究
        2.2.1 理论基础
        2.2.2 相关理论
        2.2.3 站城融合
    2.3 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
        2.3.1 铁路客站
        2.3.2 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
        2.4.1 站城融合相关研究
        2.4.2 铁路客站选址相关研究
        2.4.3 适应性在交通领域相关研究
        2.4.4 国内外研究进展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站城融合模式下的铁路客站选址
    3.1 国内外铁路客站站址发展
        3.1.1 国内外铁路客站发展历程
        3.1.2 国内外铁路客站站址发展特点
    3.2 站城融合案例与特征分析
        3.2.1 站城融合案例
        3.2.2 站城融合特征
    3.3 站城融合机制
        3.3.1 铁路客站的站址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演变
        3.3.2 铁路客站选址与城市发展
        3.3.3 站城融合机制解析
        3.3.4 站城融合标准
    3.4 铁路客站选址目的与要求
        3.4.1 实现铁路客站与城市的内在融合
        3.4.2 实现铁路客站与城市的外在融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有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分析
    4.1 需求:铁路客站选址适应的前提条件
        4.1.1 历年铁路客运量分析
        4.1.2 铁路客站与城市的发展需求关系
    4.2 铁路客站站址与城市空间的适应性分析
        4.2.1 铁路客站站址与邻接区空间
        4.2.2 铁路客站站址与城市空间
    4.3 铁路客站站址与城市交通的适应性分析
        4.3.1 铁路客站站址与对外交通
        4.3.2 铁路客站站址与内部交通
    4.4 铁路客站站址与城市功能的适应性分析
        4.4.1 铁路客站站址的城市功能拓展
        4.4.2 铁路客站站址与城市功能设施
    4.5 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影响因素
        4.5.1 需求性
        4.5.2 协调性
        4.5.3 经济性
        4.5.4 环境性
        4.5.5 服务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有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评价
    5.1 客站选址适应性评价指标
        5.1.1 指标选取原则
        5.1.2 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评价指标筛选
        5.1.3 指标解析与分类
        5.1.4 指标相关性分析
    5.2 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评价体系构建
        5.2.1 层次分析法
        5.2.2 指标权重赋予
        5.2.3 评价体系构建
    5.3 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评价
        5.3.1 指标原始评价
        5.3.2 数据无量纲化
        5.3.3 评价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评价结果与建议
    6.1 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结果解析
        6.1.1 选址适应性水平分类
        6.1.2 选址适应性水平发展阶段
    6.2 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特征分析
        6.2.1 基于准则层(B)的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特征分析
        6.2.2 基于因素层(C)的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特征分析
    6.3 未来铁路客站选址建议
        6.3.1 整体控制
        6.3.2 个体适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西向开放对国家空间结构的影响 ——基于西北门户方向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1.1.2 中欧班列加速布局
        1.1.3 国家明确建立陆海统筹的现代化对外开放物流运输网络
        1.1.4 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地方西向开放的重要抓手
    1.2 问题的提出
        1.2.1 现象分析
        1.2.2 科学问题提炼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查询法与综述分析法
        1.4.2 定性分析与定量法
        1.4.3 GIS空间分析法
        1.4.4 历史分析法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研究思路的组织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2.1.1 对外开放与区域发展关系相关的研究
        2.1.2 西向开放条件下国家内陆门户的研究
        2.1.3 交通可达性研究
        2.1.4 空间联系研究
        2.1.5 区域空间结构
        2.1.6 区域物流研究
        2.1.7 综合评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核心—边缘理论
        2.2.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2.5 点-轴开发理论
        2.2.6 轴-辐系统理论
第三章 西北内陆门户发展现状与战略地位
    3.1 西北内陆门户发展现状
        3.1.1 西北内陆门户概况
        3.1.2 西北内陆门户对外贸易现状
        3.1.3 西北门户成为中欧班列的主要过境门户
    3.2 西北门户在国土开发中的地位
        3.2.1 国土开发战略中重要的节点
        3.2.2 沿边开发开放的重点地区
    3.3 地缘经济地位
        3.3.1 西北门户通道对外连接重要贸易经济体
        3.3.2 西北门户衔接世界两大贸易轴心地带
        3.3.3 西北门户地带是陆上国际能源大通道的重要连接点
    3.4 地缘政治地位
        3.2.1 西北门户通向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博弈的中心地带
        3.2.2 西北门户地区是地缘阻隔下的中国西进的战略支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向贸易现状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西向班列运营现状
        4.2.1 整体发展状况
        4.2.2 具体线路与车次状况
        4.2.3 运价与竞争力状况
        4.2.4 运营速度状况
    4.3 西向班列空间布局与运营特征
        4.3.1 始发城市及其发车频率分异明显
        4.3.2 物流通道多为骨干铁路
        4.3.3 货源腹地交叉
        4.3.4 中欧班列无序竞争亟待破解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演进中的西向流通网络结构
    5.1 数据来源
    5.2 国内货运交通网络
        5.2.1 国内货运交通线路速度的设定
        5.2.2 当前货运交通网络的整体格局
        5.2.3 2020年货运交通网络的整体格局
    5.3 面向西北门户的中国城市轴-辐物流网络构建
        5.3.1 高等级流通节点的识别
        5.3.2 物流主通道的识别
        5.3.3 轴-辐网络的构建
    5.4 面向西北门户的城市流通网络流量格局
        5.4.1 不同等级流通节点核心腹地的划分
        5.4.2 流通节点与通道可支配流量格局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变动的城市区位
    6.1 基于运费与时间成本的节点城市区位测算方法
        6.1.1 多式联运成本测算与竞争的分析模型
        6.1.2 加权因子法
    6.2 陆路运输路径下国外段货运铁路网络与集疏运枢纽设置
        6.2.1 国外段货运铁路网络现状与趋势
        6.2.2 中欧班列主导下的欧洲市场集疏运枢纽设置
    6.3 海洋运输路径下中欧贸易外贸港口群体识别
        6.3.1 国内城市出海港口的选择
        6.3.2 欧洲枢纽港口的选择
    6.4 运价成本下的城市区位格局
        6.4.1 节点城市运费的测算
        6.4.2 基于运费成本的城市区位分析
    6.5 时间成本下的城市区位改善程度测算
        6.5.1 节点城市时间成本的测算
        6.5.2 基于时间成本的节点城市区位测算
    6.6 双向开放下城市区位整体变动特征
        6.6.1 双向开放下的优、劣势类型区划分
        6.6.2 双向开放下城市区位变动整体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重塑的国家空间结构
    7.1 国家西向流通结构的“三角洲模式”
        7.1.1 三角洲形成的自然地理背景
        7.1.2 三角洲顶点与出水口城市的经济地理意义
        7.1.3 国家西向流通网络结构的“三角洲模式”
    7.2 国家空间结构的核心框架:“菱形结构”
        7.2.1 西向开放下的节点城市整体区位格局
        7.2.2 从“三角形结构”到“菱形结构”的历史演进
        7.2.3 “菱形结构”的整体优势与合理性
    7.3 国家空间结构重塑下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7.3.1 国土开发格局的历史演进与当前困境
        7.3.2 美国国土开发的借鉴意义
        7.3.3 国家空间结构重塑下的国土开发架构和宏观生产力布局优化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西北门户的现状与战略地位特征
        8.1.2 以中欧班列为主导的西向贸易特征
        8.1.3 节点城市西向流通网络结构特征
        8.1.4 西向开放下节点城市西向流通模式
        8.1.5 全国节点城市的区位格局特征
        8.1.6 西向开放之后国家空间结构的的核心框架
    8.2 可能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附录A: 中国快运货物班列信息统计
附录B: 各铁路局货物快运列车作业站
附录C: 2013年三级节点城市至归属城市的时间成本
附录D: 2013年沿海口岸外贸吞吐量统计
附录E: 2013年沿海口岸外贸集装箱吞吐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大兴安岭地区公路货运枢纽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1.1.2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大兴安岭地区货运枢纽发展环境分析
    2.1 经济社会
    2.2 交通运输
    2.3 现代物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货物运输发展需求预测
    3.1 经济社会及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分析
        3.1.1 经济发展目标
        3.1.2 产业发展趋势
        3.1.3 货物运输
        3.1.4 现代物流
    3.2 公路货运市场需求分析
    3.3 大兴安岭地区主要运量指标预测
        3.3.1 公路货运量发展预测
        3.3.2 货运枢纽站场作业量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货运枢纽布局方案与评价
    4.1 指导思想、目标及原则
        4.1.1 指导思想
        4.1.2 目标
        4.1.3 原则
    4.2 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4.2.1 城市总体规划
        4.2.2 对外交通线网布局
        4.2.3 其他运输方式货运枢纽布局
        4.2.4 大型货源点分布及集疏运需求
        4.2.5 货流量特点
        4.2.6 站外交通组织与集疏运
        4.2.7 环境保护要求
    4.3 布局方案拟定
        4.3.1 货运枢纽的功能定位
        4.3.2 站场结构及类别需求分析
        4.3.3 站场规模分析
        4.3.4 站场选址与布局
        4.3.5 货运枢纽位置及功能
    4.4 公路运输枢纽场站布局方案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施安排
    5.1 政府、企业在货运枢纽建设中的定位
        5.1.1 公路货运枢纽经济属性特点
        5.1.2 政府在公路货运枢纽建设中的职责
    5.2 建设模式
        5.2.1 企业主导型的建设模式
        5.2.2 部门主导型的建设模式
        5.2.3 政府主导型的建设模式
    5.3 实施安排
        5.3.1 投资估算
        5.3.2 实施安排
        5.3.3 投融资设想
    5.4 措施与建议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适应长吉高速铁路建设的公路枢纽宏观布局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 指标选取及预测
    1.1 GDP预测
        1.1.1 GDP趋势预测
        (1) 时间序列平稳化
        (2) 确定模型的阶数
        (3) 建立模型
        1.1.2 高铁诱增GDP预测
    1.2 人口总量预测
    1.3 公路客运量和公路货运量预测
        (1) 趋势公路客运量和公路货运量预测
        (2) 高速铁路诱增客流量预测
        (3) 转移公路客流量预测
2 最佳枢纽个数的确定
3 枢纽节点等级划分
    (1) 区域划分
    (2) 等级划分
    (3) 省级主要枢纽节点确定
4 结 论

(6)辽阳市公路客运枢纽布局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公路客运枢纽需求规模研究
    2.1 公路客运市场现状分析
        2.1.1 宏观环境分析
        2.1.2 客运枢纽站场营运现状
        2.1.3 公路客运市场需求现状
        2.1.4 现状诊断
    2.2 公路客运枢纽需求规模
        2.2.1 公路客运量预测方法分析
        2.2.2 公路客运组织量和适站量预测
        2.2.3 公路客运枢纽总体规模
        2.2.4 公路客运枢纽站场规模
    2.3 辽阳市公路客运枢纽需求规模
        2.3.1 研究思路
        2.3.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2.3.3 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趋势
        2.3.4 公路客运量预测
        2.3.5 组织量和适站量预测
        2.3.6 站场总规模确定
    2.4 小结
第3章 公路客运枢纽选址研究
    3.1 城市发展对公路客运枢纽布局的要求
        3.1.1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扩张的要求
        3.1.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3.2 交通客运枢纽布局规划的影响因素
    3.3 公路客运枢纽站场布局的原则
    3.4 公路客运枢纽站场选址模型及方法
    3.5 辽阳市公路客运枢纽站场选址
        3.5.1 城市总体规划相关概况
        3.5.2 客运枢纽布局规划范围
        3.5.3 选址方法
        3.5.4 客运枢纽选址
    3.6 小结
第4章 客运枢纽对外交通组织设计
    4.1 客运枢纽对外交通组织问题分析
    4.2 客运枢纽对外交通组织设计的原则与内容
        4.2.1 对外交通组织设计的原则
        4.2.2 对外交通组织设计的内容
    4.3 客运枢纽对外交通乘客信息服务设计
        4.3.1 对外交通信息服务的内涵及分类
        4.3.2 对外交通乘客信息服务优化设计
    4.4 辽阳市公路客运枢纽交通组织及换乘设计
        4.4.1 对外交通组织设计
        4.4.2 对外交通换乘设计
    4.5 辽阳市公路客运枢纽乘客服务信息系统
        4.5.1 乘客服务信息系统的组成
        4.5.2 乘客服务信息系统的功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公路运输枢纽总体布局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规划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1.2.1 发达国家枢纽建设现状
        1.2.2 国家公路运输的发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公路枢纽规划的地位
        1.3.2 公路枢纽规划的内容
        1.3.3 公路运输枢纽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调查的主要内容
        1.4.2 分析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公路枢纽功能作用与发展问题分析
    2.1 公路枢纽的功能作用
        2.1.1 公路运输枢纽的定义
        2.1.2 公路运输枢纽的功能
        2.1.3 公路运输枢纽的定位
        2.1.4 公路运输枢纽的分类
    2.2 我国公路枢纽发展状况与问题分析
        2.2.1 公路运输枢纽的发展前景
        2.2.2 公路运输枢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公路枢纽规模发展趋势分析
    3.1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方法
        3.1.1 相关因素分析
        3.1.2 预测方法
    3.2 交通运输发展预测方法
        3.2.1 公路客、货运量预测
        3.2.2 公路运输枢纽组织量预测
    3.3 公路枢纽规模发展预测方法
        3.3.1 场站布设数目的确定
        3.3.2 公路运输枢纽适站量预测
第四章 公路运输枢纽总体布局规划研究
    4.1 公路运输枢纽总体布局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4.1.1 城市的发展形态
        4.1.2 城市土地使用情况
        4.1.3 客货流集散点分布及强度
        4.1.4 各种交通方式的构成
        4.1.5 道路状况
    4.2 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
        4.2.1 公路运输运输枢纽规划指导思想
        4.2.2 公路运输枢纽规划目标
        4.2.3 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基本要求
        4.2.4 公路运输站场选址原则
        4.2.5 公路运输枢纽布局程序
        4.2.6 公路运输枢纽布局选址方法
第五章 案例应用
    5.1 贵阳市公路运输枢纽发展状况分析
        5.1.1 城市简况
        5.1.2 城市总体规划
    5.2 贵阳市公路运输枢纽发展趋势分析预测
        5.2.1 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5.2.2 客运相关数量预测
        5.2.3 货运相关数量预测
    5.3 贵阳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布局规划
        5.3.1 贵阳市公路枢纽规划的指导思想
        5.3.2 规划目标
        5.3.3 规划原则
        5.3.4 规划布局方案
    5.4 贵阳公路运输枢纽站场布局方案评价
    5.5 贵阳公路运输枢纽规划政策建议
        5.5.1 强化规划前期组织工作
        5.5.2 由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
        5.5.3 其它运输方式紧密衔接
        5.5.4 加大建设投资力度
        5.5.5 优惠土地政策与税收支持
        5.5.6 逐步完善运输市场
        5.5.7 推进公路运输枢纽信息系统建设
        5.5.8 重视环境保护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9)基于P-中位法的公路运输枢纽汽车客运站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2 城市公路客运站系统分析
    2.1 系统特性及功能
        2.1.1 系统特性
        2.1.2 系统功能
        2.1.3 汽车客运站的发展
    2.2 公路客运站布局协调发展理论
        2.2.1 公路客运站布局形式与城市布局规划的协调
        2.2.2 公路客运站布局与城市综合交通的协调
        2.2.3 与自然条件的协调
    2.3 公路客运站布局配置
        2.3.1 站场布局基本原则
        2.3.2 站场布局分析框架
3 公路运输客运站场需求分析及预测
    3.1 公路交通运输需求的特性及分析框架
        3.1.1 旅客运输需求的一般特性
        3.1.2 旅客运输需求与客运量预测
        3.1.3 客运量预测的影响因素及分析框架
    3.2 公路客运量的预测
        3.2.1 预测的内容与基本思路
        3.2.2 预测方法
4 公路客运站布局规划理论与技术研究
    4.1 公路客运站布局方式
    4.2 公路客运站布局内容与步骤
        4.2.1 布局内容及影响因素
        4.2.2 规划布局的步骤
    4.3 站场规模分析及确定
        4.3.1 站场规模分析
        4.3.2 站场规模的确定
    4.4 基于P-中位法的布局方案的产生
        4.4.1 场站布局确定的传统方法
        4.4.2 基于P-中位法的布局方法
    4.5 布局方案的社会经济评价
5 公路客运站布局规划方案实例
    5.1 城市基本概况
        5.1.1 湖州市社会经济发展
        5.1.2 湖州市交通运输发展
    5.2 规划需求分析
        5.2.1 规划范围和期限
        5.2.2 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5.2.3 交通发展规划
    5.3 运量预测
        5.3.1 公路客运总量预测
        5.3.2 旅客发送量预测
        5.3.3 客运组织量预测
        5.3.4 分方向旅客发送量预测
    5.4 湖州市公路客运站布局方案
        5.4.1 备选站点的形成
        5.4.2 最终布局方案的形成
        5.4.3 布局方案的社会经济评价
6 结束语
    6.1 结论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城市公路客运枢纽布局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公路枢纽发展情况
        1.2.2 国内外公路客运枢纽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2 公路客运枢纽的基本理论
    2.1 公路运输枢纽的基本概念
        2.1.1 枢纽理论
        2.1.2 交通枢纽与运输枢纽概念
        2.1.3 公路客运枢纽与站场
        2.1.4 客运枢纽的微观实体形式
    2.2 公路运输枢纽的形成机理及成因
        2.2.1 公路运输枢纽的形成机理
        2.2.2 公路运输枢纽的发展形态分析
    2.3 我国公路运输枢纽的层次划分与发展
        2.3.1 公路运输枢纽层次划分
        2.3.2 公路客运站场层次划分及其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公路客运枢纽的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
    3.1 公路客运枢纽的服务对象与基本功能
        3.1.1 公路客运枢纽的服务对象及需求
        3.1.2 公路客运枢纽的基本功能
    3.2 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3.2.1 交通需求预测的影响因素分析
        3.2.2 城市公路客运需求预测所需资料
        3.2.3 交通需求总量预测模型
        3.2.4 公路客运枢纽站场发送量预测
    3.3 本章小结
4 城市公路客运站场的布局规划方法
    4.1 城市公路客运站场布局概述
        4.1.1 公路客运站场布局的原则
        4.1.2 公路客运站场布局的步骤
        4.1.3 枢纽站场布局规划的一般模型
    4.2 布局规划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站场数量与规模确定的多目标约束方法
    4.4 公路客运站场选址的模型与方法
        4.4.1 选址的方法与原则
        4.4.2 备选地址的优选
    4.5 公路客运枢纽规划布局方案评价
        4.5.1 综合评价工作内容及工作流程
        4.5.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5.3 综合评价方法与步骤
    4.6 本章小结
5 赣州公路客运枢纽布局规划实例应用
    5.1 赣州市交通运输发展
        5.1.1 赣州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5.1.2 公路客运站场发展现状
    5.2 交通需求预测
        5.2.1 公路客运量预测
        5.2.2 站场旅客发送量预测
    5.3 站场布局规划
        5.3.1 站场数量与规模的确定
        5.3.2 公路客运站场的选址及优化
    5.4 方案评价
    5.5 赣州公路客运枢纽的最终规划方案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基于GIS的公路枢纽站场布局(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空间遗传理论的国际陆港规划方法优化研究[D]. 吕楠. 长安大学, 2020(06)
  • [2]基于站城融合模式的大型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研究[D]. 邓荟.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3]西向开放对国家空间结构的影响 ——基于西北门户方向研究视角[D]. 文玉钊.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4]大兴安岭地区公路货运枢纽布局研究[D]. 李光蕊.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3)
  • [5]适应长吉高速铁路建设的公路枢纽宏观布局规划[J]. 王京,王殿海,陈松.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1(05)
  • [6]辽阳市公路客运枢纽布局规划研究[D]. 王永强. 吉林大学, 2011(10)
  • [7]浅析公路枢纽及站场布局的规划设计[J]. 张肆革. 科技信息, 2011(07)
  • [8]公路运输枢纽总体布局规划研究[D]. 李湘春. 重庆交通大学, 2009(S1)
  • [9]基于P-中位法的公路运输枢纽汽车客运站布局研究[D]. 杨恩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7)
  • [10]城市公路客运枢纽布局规划方法研究[D]. 周立.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基于 GIS 的高速公路枢纽站布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