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偏好和效用函数的几个问题

关于偏好和效用函数的几个问题

一、有关偏好及效用函数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婷[1](2021)在《移动群智感知覆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也在加快,利用移动群感知技术(Mobile Crowd Sensing,MCS)可以有效地管理掌控城市的发展。MCS具有高机动性、灵活部署、低运营成本和应用领域广泛等优点,可以有效地进行感知数据的采集,数据上传以及数据处理。但是如何利用好城市车辆来实现对智慧城市的有效覆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研究基于城市车辆的移动群感知覆盖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群感知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移动群智感知相对于传统无线传感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的优势,介绍了现今国内外对群感知技术的研究现状。移动群感知的系统框架主要分成了三层:物理层的移动数据感知,网络层的数据传输和处理以及应用层的提供定向服务。然后,本文将车辆作为感知载体,设计了基于城市交通网络的感知模型和车辆选择策略问题。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对城市进行区分重要程度的非均匀覆盖,对城市感知区域进行了热点区域和非热点区域的划分,不同区域的感知重要度是不同的;提出了结合覆盖百分比和覆盖密度的效用函数来衡量车辆选择策略对感知区域的覆盖质量的影响;证明了车辆选择问题属于NP-hard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启发式贪婪算法的覆盖质量优化策略。最后基于真实的车辆轨迹数据集对所提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分析了覆盖质量的影响因素。

尤明钏[2](2020)在《公平偏好下基于信用支付的供应链协调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运营管理研究都是建立在供应链成员都为理性的假设基础上进行的。实际上,供应链成员在决策过程中不仅会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还会与合作伙伴进行比较,也就是会考虑到公平偏好这一行为。此外,随着市场的竞争的激烈程度,信用支付策略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商业活动和企业间互惠互利的手段,许多中小企业已经学会利用这一重要的金融策略维持企业运营和赚取利息。那么,在这一背景下,供应链成员的公平偏好行为如何影响成员决策和供应链的协调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地一项重要的环节。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读,发现大多数文献都是通过营销努力行为来研究公平偏好问题,但是将支付信用与偏好问题一起考虑的文章却很稀缺。因此,本在在信用支付这一背景下,通过构建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了公平偏好对供应链均衡解和供应链成员决策的影响,并建立了一个公平激励契约,以增加市场需求,协调供应链。本文以供应链效用最大化为目标,运用文献研究、建模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的方法,主要研究了以下三个方面:(1)在供应链成员(供应商和零售商)均为公平中性的情况下,供应商决定允许其买方零售商延迟支付货款,利用Stackelberg博弈求出使供应链效用最优化的策略,并利用工具——Matlab对相关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从而得到最优解同时解释论文中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2)在供应商允许零售商延迟支付货款的条件下,以供应链成员及其整体效用最大化的角度为出发点,在只有供应商有公平偏好、只有零售商有公平偏好以及双方均有偏好这三种模型下,利用Stackelberg博弈分别求出三种模型下的最优决策解,并提供算例分析来分析参数的影响特征并得到相关的管理启示;(3)选取一种情况,比如当只有零售商有公平偏好的时候,供应商提供零售商信用支付的条件下,设计供应链契约来协调供应链,最后通过算例分析对模型进行分析比较,以此来验证论文中所设计契约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当零售商的同情偏好系数较小时,零售商的嫉妒偏好只对自己有利,而供应商的同情偏好对零售商和供应商都有利。另外,在激励契约中,当利润分配系数在一定区间范围内时,供应链可以成功协调,供应商和零售商都会选择加入激励契约。本文在供应商允许延期支付的条件基础上,研究了公平偏好下供应链成员决策和供应链协调问题,可以丰富公平偏好和信用支付的理论,并对指导供应链成员在该背景下如何决策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高爽[3](2020)在《政治资本与个人收入 ——一个经济学视角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也关乎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在国家力量所主导的国家转型过程中,政治身份在微观层面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是政治与经济关系的集中反映。而政治身份获得经济收益对经济改革的积极作用被肯定的同时,也备受诟病,其中被讨论最多的便是“盲目跟风入党”、“公考热”、“捞取政治资本”等社会现象,政治身份的个人收益到底是个人能力的正当回报?还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重要诱因?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助于客观的认识政治身份的价值,无论是对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还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市场化进程中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治理体系的完善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以往相关研究主要从社会学视角,将政治资本作为社会资本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讨论社会主义国家转型过程中家庭层面的政治资本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从经济学视角展开的政治资本的个人收益问题的探讨仍主要集中在经验分析上,尽管已有研究中,部分学者指出了政治资本具有人力资本性质,指出政治资本收益是个人不可观测的能力的回报,但仍缺乏较为系统的经济学理论层面的阐释,对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借鉴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代际收入流动理论和身份经济学理论,从经济学视角从代内和代际两个维度对政治资本的收入效应进行重新审视,并对其在市场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文章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系统梳理政治资本个人收入效应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并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代际收入流动理论和身份经济学视角对政治资本投资过程和回报进行了系统的重新审视,指出代内和代际层面的政治资本发挥作用的机制途径;第二,从代内视角探析政治资本的个人收益问题,采用2010年CFPS数据,利用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考察政治资本对平均收入和不同收入层次的影响,并考察政治资本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对其影响机制进行验证。在解决内生性和可能存在的选择性偏误问题的基础上,对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以此得到了较为稳健的分析结果;第三,从代际的视角,考察父代政治资本对子代的个人收入的影响,利用CFPS2010数据,采用OLS回归、logit和probit回归方法、Blinder-Oaxaca分解等方法对其影响机制进行验证;第四,从时间维度上考察政治资本的收入效应在市场转型期的变迁。基于CHIP和CGSS两个数据库结合而成的1988-2015年纵向调查数据,利用OLS回归、时间效应比较模型对政治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市场转型期不同时期的回报变化进行验证和对比,并从市场化对就业和录用标准的影响、劳动力市场分割两个角度对政治资本收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政治身份的收入效应是个人不可观测的个人能力的投资回报。政治身份的差异性反映政治资本的强弱,更强的政治身份可以为个人带来更高的收入溢价。个人持有政治资本会增加个人创业和进入体制内工作并选拔为政治精英的概率,促进个人的人力资本的积累,并通过扩大社会关系网络,获得更多机会和资源,进而带来收入溢价。但是,政治资本并不是个人收入不平等的主要诱因。第二,从代际传递角度来看,父代的政治资本是能力和关系的双重承载体,父代的政治资本通过遗传和代际传递给子女,或直接影响子女的就业、人力资本积累和社会关系网络来影响子女收入。具有政治资本父亲的子女更倾向于选择相对清闲但福利、职业发展较好的体制内工作,父亲对子女教育期望更高、教育投资也更多和多样化,子女可利用的社会关系网络更大,质量更高,这些都增加了子女获得收入溢价的可能,而直接动用政治关系的寻租途径变得越来越隐蔽。第三,长期来看,政治资本的个人收益受到国家力量所主导的市场化、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情况的变迁的综合影响,呈现出一定的与市场化方向不一致的波动性,先下降后又逐步上升。以教育、专业技能和“个性气质”能力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在个人收入分配中的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单纯政治因素的作用不再起到决定性作用,而成为政党为提升执政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而选拔和储备人才的一种途径。相对于同类研究,本文的主要贡献有:(1)首次从人力资本投资视角出发,结合代际收入流动理论和身份经济学对政治资本的个人收入效应及其机制进行了理论阐释;(2)数据方面的深入。本文将数据时间维度向前推进,并采用个人时间配置的相关数据,更细致和深入地从个人日常活动时间配置上剖析政治资本的投资过程和方式。(3)分析方法的改进。本研究借鉴工资差异分解方法、PSM、FY方法和分位数回归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稳健性验证,使结论更加可靠且具有推广性;(4)按照政治资本的结构性分类分别考察政治资本的收入效应,更好的区分和比较不同政治身份的经济作用。

马翼萱[4](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在线劳动力市场招聘决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共享商业模式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不再选择传统的全职工作,而是选择做自由职业者,在以解决项目为核心的远程劳务平台上独立工作。这种突破组织边界、国籍边界的新型劳务商业模式,不仅推动了全球的经济发展,更是重塑了全球的劳动雇佣关系。远程劳务平台以互联网为依托实现分散的劳动力资源和需求有效地匹配,形成了巨大的在线劳动力市场。尽管在线劳动力市场蓬勃发展且形式多样,但学术界和工业界对在线劳动力领域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推广依然处于探索阶段,许多用户行为与经济现象尚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依托全球最大在线劳动力市场之一 Freelancer平台,利用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探究在线劳动力市场中招聘决策等相关问题。具体来讲,本文分别从在线劳动力市场中雇主和申请者的角度,基于在线劳动力平台业务结构中面临的三大问题:雇主招聘决策问题、申请者声誉评价问题以及申请者项目推荐问题,以真实的大数据为依托,采用深度学习方法构建相应的预测模型,探究雇主和申请者的在线行为,为实现在线劳动力市场的供需高效匹配提供科学依据。论文的主要工作及贡献概括如下:(1)提出了基于深度选择模型的雇主招聘决策方法,该深度选择模型基于逐点卷积神经网络设定申请者非线性效用函数,对其进行效用值的估计,同时考虑整个申请者集合估计申请者的雇佣概率。从雇主的角度,针对在线劳动力市场中雇主面对大量的申请者时,难以做出招聘决策的问题,构建了一种同时考虑整个申请者集合和申请者属性特征的深度选择模型,该模型结合了逐点卷积神经网络和条件逻辑模型的特点。相比传统的条件逻辑模型,该模型可以捕获到更复杂的雇主决策过程,为雇主的招聘决策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2)构建了基于乘法长短期循环神经网络的申请者声誉评价模型,该模型采用字符为最小单位分割文本并进行训练,通过迁移学习的思想,将在海量评价文本中训练好的模型迁移至在线劳动力市场平台的声誉文本信息评价中。从雇主的角度,针对在线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申请者声誉等级评分膨胀现象,声誉等级评分无法真实反映申请者质量的问题,侧重声誉评价文本,提出了一种基于乘法长短期循环神经网络的无监督学习的声誉评价模型,对声誉评价中的文本信息进行情感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深度选择模型,提出了基于乘法长短期声誉分析的雇主招聘决策方法。该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对雇主的招聘行为进行决策,提高了雇主招聘决策模型的适用性。(3)提出了基于条件变分自编码器的申请者项目推荐方法,该方法可以同时考虑申请者的历史信息和自身属性特征。从申请者角度,针对申请者和项目难以精确匹配问题,设定了申请者—项目相关矩阵,为解决该矩阵严重稀疏,难以直接优化目标函数的问题,采用一种深度隐变量的生成模型,利用神经网络对概率分布进行拟合,提出了基于条件变分自编码器的混合项目推荐模型。相比基于变分自编码器的协同过滤推荐模型、基于线性变分自编码器的协同过滤模型以及基于线性变分自编码器的混合推荐模型,本文提出的基于条件变分自编码器的混合推荐模型性能更优。(4)将基于深度选择模型的雇主招聘决策方法,构建的基于乘法长短期循环神经网络的申请者声誉评价模型,以及基于条件变分自编码器的混合项目推荐模型分别在Freelancer的数据集上进行了有效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雇主招聘决策模型、声誉分析模型以及申请者项目推荐模型对比现有模型,其性能更可靠。研究结果实现了在线劳动力市场劳动供给与需求的更高效率匹配,同时为在线劳动力市场平台实现雇主和申请者双方个性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

张梦[5](2020)在《电池制造商公平偏好下动力蓄电池闭环供应链的决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利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动力蓄电池梯次回收利用遂成为闭环供应链中的热点和难点。另一方面,具有公平偏好行为的企业在做决策时不仅关注自身的利润,还会将自身利润与其他企业的利润进行比较得到公平偏好效用,从而根据公平偏好效用进行决策,这类行为偏好问题加大了供应链成员决策的难度和复杂度。大数据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企业对消费市场需求的信息预测也成为企业决策时关注的重点方向。本文在动力蓄电池闭环供应链中首先分析新能源电池制造商(以下简称电池制造商)的公平偏好行为对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以下简称汽车制造商)和电池回收商(以下简称回收商)决策及效用的影响;然后进一步考虑汽车制造商对消费市场需求信息的预测和信息分享决策;另外为电池制造商设计成本分担-利润共享契约协调动力蓄电池闭环供应链中企业的合作;最后引入政府角色,探讨了成本补贴政策对动力蓄电池闭环供应链中节点企业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1)电池制造商的公平偏好行为增加了自身的效用;批发价、零售价、回收率、汽车制造商效用和回收商效用随着电池制造商公平偏好程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绿色创新技术成本投入的增加而增加;绿色创新技术有利于提高电池制造商的效用。(2)当预测的市场需求量高于一级消费市场确定性的需求量时,电池制造商效用、汽车制造商效用、回收商效用和回收率都随着信息精确度的增加而提高;但是汽车制造商信息分享减少了自身的效用,因此汽车制造商不愿意在动力蓄电池闭环供应链中分享预测信息。(3)电池制造商积极与汽车制造商签订并执行成本分担-利润共享契约,由于承担绿色创新成本将得到同比例的共享利润,因此汽车制造商希望承担所有绿色创新成本,但是电池制造商不会将所有绿色创新成本分担给汽车制造商;成本分担-利润共享契约促进了汽车制造商和电池制造商研发绿色创新技术,有利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汽车制造商承担的绿色创新成本越多,回收商的效用越大。(4)成本补贴政策有效:政府增加对回收商的回收成本补贴比增加对电池制造商的生产成本补贴更有利于提高动力蓄电池闭环供应链成员的效用、消费者剩余和社会总效用;成本补贴政策缓解了电池制造商的公平偏好程度,但是没有激励汽车制造商分享预测信息。综上所述,电池制造商的绿色创新技术提高了回收商的回收率;电池制造商的公平偏好行为增加了自身效用,但是减少了汽车制造商和回收商的效用。汽车制造商信息分享减少了自身效用,所以他不会主动与其他成员分享预测信息。而成本补贴政策可以缓和电池制造商公平偏好程度的增加;政府对回收商给予更多补贴可以更好地提高社会效用,更有利于动力蓄电池闭环供应链的发展。该论文有图26幅,表4个,参考文献107篇。

刘文杰[6](2020)在《风险指数理论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含参数风险指数理论中的若干问题.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风险指数理论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经典的Arrow-Pratt绝对风险厌恶理论、Aumann-Serrano经济风险指数理论及Resta-Marina含参数的风险指数理论的主要结果.第三章主要介绍含参数风险指数的公理化定义,得到了在风险决策参数相同的情况下,任意的满足公理化定义的含参数风险指数都是Resta-Marina含参数风险指数的正常数倍.本章通过研究了常数绝对风险厌恶系数的经济人的经济接受行为,得到了常数绝对风险厌恶经济人效用参数与含参数风险指数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章还得到了经济人不少风险厌恶关系与一致不少风险厌恶关系成立的等价条件.第四章主要介绍针对Resta-Marina含参数风险指数理论只讨论了样本空间有限且有界的风险博弈,许多可积的风险博弈的含参数风险指数未必有定义的问题,本章通过对常数绝对风险厌恶的经济人的经济接受行为进行分类讨论得到了Resta-Marina含参数风险指数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进一步地,本章提出了一种推广的含参数风险指数,这种推广的含参数风险指数在L1(?,F,P)空间上有定义且满足含参数风险指数的公理化定义,并且任意的定义在L1(?,F,P)上的非平凡的含参数风险指数都是这种推广的风险指数的正常数倍.

干伟明[7](2020)在《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在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资产定价理论和模型是现代金融学中投资理论和投资实践的重要研究领域,其理论与实证目前主要以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为主导。现有研究虽然已相当深入,取得了大量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但还存在一些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因此本文从多因子定价模型为切入点,针对以下几个问题开展了公式推导与实证研究:(1)影响A股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因素有哪些?(2)A股市场最佳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是由哪些定价因子所组成?(3)这些定价因子背后的经济含义是什么?在公式推导方面,本文以FF多因子模型中股利折现模型中的股票收益率公式为参考,通过对A股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的成因分析,进而从上市公司经营基本面的角度出发推导出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的一般形式,并对其背后的经济含义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A股市场中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的因子组成设想,即一个有效的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至少应当包含能够反映上市公司当前优劣程度、未来增长潜力和个股投资者情绪等三方面的因素。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以A股20072018年月度数据为样本,验证了公式推导中得出的一系列设想和结论,得到了以下四方面的研究结果:在上市公司经营基本面因素方面。本文研究发现:A股上市公司经营基本面因素与其股票收益率之间存在显着联系;A股上市公司分红率与其市净率(PB,即账面市值比倒数)存在较强负相关关系;A股小市值公司较大市值的规模增长速度更快主要不是来源于其自身业绩内生增长而是更多的来源于收购、并购、增发等外源式增长;此外本文还从A股市场整体经营基本面的视角发现了A股市场整体走势对于国内宏观经济走势具有一定“晴雨表”预测作用。在投资者情绪因素方面。本文研究表明:A股市场整体投资者情绪变化总体上与组合或个股的收益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个股投资者情绪重要代理变量换手率、上月超额收益率等指标与个股股票收益率的负相关关系相当显着;进一步分析还表明A股小市值公司更易受到投资者情绪因素的影响,A股中存在针对小市值公司较为明显的投机炒作现象和较为明显的短周期反转效应。在定价因子分析方面。本文从上市公司经营基本面和投资者情绪两方面开展研究,结果表明:A股市场中包含股票价格变动信息较多的因子有:反映上市公司当前优劣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因子、反映上市公司规模增长的市值Smb因子、反映上市公司内生增长的净利润增长Net因子、综合现金分红率和市净率因素后对FF模型中Hml因子补充和完善的HmlR因子;同时研究表明反映上市公司经营基本面因素的因子对反映投资者情绪因素的因子可以发挥主要解释作用,这表明驱动A股市场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归根结底还是上市公司经营基本面因素。在A股市场多因子定价模型方面。本文研究表明:总体而言,A股市场的最佳多因子定价模型是三因子模型Mkt+Smb+Net组合;最佳四因子模型是Mkt+Smb+Net+HmlR组合;最佳五因子模型则是Mkt+Smb+Net+HmlR+Cma/Roe组合;不同定价因子组成的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在A股市场的不同时期的表现则证明了A股市场整体定价效率在得到逐步提升,这说明A股市场在逐渐走向成熟和有效。此外,本文还通过将定价模型和定价因子纳入配对交易的改进中,研究表明:依靠本文提出的A股市场Roe、Smb、Net和HmlR等定价因子作为控制变量进行配对交易策略设计,配对组合的均衡关系描述更加稳定和全面,模型发散的风险得到了规避,从而能够显着减少套利风险,提高配对交易的盈利。本文关于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在A股市场中的上述研究成果一方面与金融学理论中的有关思想吻合,另一方面也可对资产定价研究,投资实践和市场建设提供借鉴和补充。

朱泓宇[8](2019)在《风险厌恶、家庭资产配置与农民创业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逐渐繁荣,选择创业这一形式作为家庭生计新来源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创业不仅通过创造额外财富为家庭提供更多的消费品,并可多元化配置资产,更加有效地积累财富,还有助于在农村创造就业机会,带动乡村社区实现振兴。创业农民是“乡村振兴”中最有活力的“新农人”群体,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力资本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农民创业的积极性仍然不高,边缘化和低层次化问题突出。尽管政府从转移支付、普惠信贷等方面退出了许多促进农民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总的看来成效仍然有效。一是农民应对创业各类风险的心理素质较为薄弱,风险分担的手段仍然以家庭内部成员分担为主,形式单一;二是信贷排斥长期存在,现有的普惠信贷对农民家庭渗透不足,未能从根本上打破农村家庭依赖传统家庭内部资产积累优化来完成创业资本积累的习惯,外部资源依然被内部挡在门外。因此,整体来看,受主观和客观的双重影响,农民创业成功率仍然较低因此。要破解创业难题,就应从农民内生动力入手,风险厌恶程度是影响农民创业选择的重要主观因素。尽管传统观点认为较低的风险厌恶水平与创业有关,但现实中风险承受能力与创业实践却非必然。风险态度与行为间的中介客体可能会影响创业实践的产生与退出。部分研究初步表明,家庭资产是制约创业选择的重要客观因素。如果家庭资产既受风险态度制约,又影响创业选择,那农村家庭对资产处理过程则是风险态度与创业选择之间的优先“显变量”。但是,农民的风险厌恶水平是否会通过影响家庭资产,间接影响创业选择在科学上尚无明确答案。本文以探索“农民家庭资产配置是否在个体风险厌恶影响创业选择的路径中发挥着中介作用”为导向,以风险偏好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创业资源理论和家庭资产配置理论为基础,剖析了“家庭资产配置作为中介效用”的作用机理,搭建了“风险厌恶、家庭资产配置与农民创业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以西南三省农民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与判断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669户有效农村家庭样本,同时使用“自主报告(SOEP)”“特定领域度量(DOSPERT)”和“实验游戏度量(BRET)”三种方法测度了家庭主事人的风险厌恶程度,厘清了农村家庭在创业前后的家庭资产配置状况及差异,并结合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以及《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等官方资料进行了历史和现状考察。运用多种计量分析方法,从个体和家庭微观尺度首先实证分析了风险态度对农民创业选择、农民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再分析了家庭资产配置对农民创业选择的作用大小。遵循Baron&Kenny(1986)和温忠麟(2004)等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的成熟思路,针对家庭资产配置可能存在的中介间接效应,在结合前两者实证结果基础上进行了因果步骤检验和系数乘数检验,最终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基于时间维度发现:家庭资产变动与农村创业情况的历史演变有较高相似性。四川、重庆和贵州三省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15年累计增长246%,住宅投资累计增长351%。特别是农民家庭的生产性资产持有水平,其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15年累计扩大了1.6倍,“耕地转包面积”累计增长了2倍,而农村家庭户均“私营企业经营者”人数增长了1倍。因此,农村家庭生产性资产规模与农民创业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2)采用不同风险厌恶测度方式,风险厌恶度结果存有较大的差异性。自主报告式(SOEP)和实验性的风险厌恶水平(BRET)测度结果为:SOEP测度的低度风险厌恶比例为27.65%、重度风险厌恶比为16.89%,群体倾向于更高的风险承受能力。与此对应,实验性风险态度(BRET)测度结果,低度风险厌恶比为14.65%,同时高度风险厌恶为36.62%。同时,特定领域度量(DOSPERT)的简单求和指数分布显示没有样本在高分组(低度风险厌恶)。由于实验性风险态度测量更加接近现实情况,因此可能更加准确。SOEP测度法倾向于低估风险厌恶,而BERT测度法反映的风险厌恶与多数理论预测更加吻合。(3)农村家庭主事人的个人风险厌恶程度显着影响农民的创业选择:SOEP、DOSPERT和BRET的实证结果具有稳健一致性,表明风险厌恶度越低的农民越可能选择创业,结果分别是0.418、1.303和0.032。其中,风险厌恶越低的创业农民越倾向于采用“企业家创业”,结果分别大约0.364、0.481和0.023。综合对比实证,风险厌恶会影响创业农民“组合创业”选择,但风险忍受能力越高的创业农民其经营的项目就越多。(4)农村家庭资产配置显着影响农民创业选择。二者关系内生于资产配置理论与创业资源理论的逻辑自洽。农民家庭的资产配置方式是创业选择的显着信号,而潜在创业农民会将低风险、高流动性、低收益率资产转换成低流动性的专用资产,并通过选择创业承担高风险、实现高收入,创业是最终实现家庭资产配置最优化的长期途径。具体来看,风险资产配置对农民是否选择创业影响的边际效应大约为70%,同时对农民经营更多的项目的边际影响有34%,而对选择企业家创业的边际影响大约有60%。资产与资产之间的交互关系对创业选择有一定的影响。本文认为资产之间的互动作用有两类路径:一是间接路径,主要通过家庭资产负债表总效应发挥作用;二是直接作用,即资产与资产之间直接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资产交互关系大多作用于首次创业选择,但对创业后的产业经营选择以及组织选择敏感度不够。(5)家庭风险资产和负债余额配置在“风险厌恶影响农民创业选择”的作用路径中确实存在着“部分中介效应”。说明:风险厌恶度较低的农民倾向于加大家庭生产性资产(BRET,0.0011)、商业房产资产等的配置(BRET,0.0108),并使用创业的方式合理保持资产组合中的流动性。说明家庭可能利用创业方式规避“风险资产市场参与之谜”的壁垒问题。但中介效应并非存在于所有资产类别中。比如风险资产内部的作用机制就不一致,其中各类生产资产配置(比如:农机、运输车辆等)均未发现中介效应。此外,发现部分资产与风险厌恶还存在着交互作用,这些变量大多既有中介作用又有显着的交互效果。(6)家庭资产配置的中介作用更多体现在农民选择“是否创业”中,共有7类资产的配置结果显着;针对创业农民继续扩大创业的选择,至多有5种类型的“家庭资产配置”对“风险厌恶影响企业家创业选择”存在中介作用;创业农民是否选择“组合创业”的中介效应至多有4种资产类型。本文的价值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1)本文使用实验场景控制的风险厌恶测度方法BRET对农民个体进行风险厌恶的测度,并与主观报告风险厌恶的测度方法SOEP和DOSPERT进行比较,发现实验法的风险测度结果更符合理论的预测。一方面,实验方法BRET可以有效地缓解自主回答方式中普遍存在的“自我认识偏误”问题,基于非生产性场景和货币诱导测度农民的一般风险态度,对传统以自主回答方式为主的风险厌恶测度方法形成了较好的补充;另一方面,本研究尝试使用智能移动手机再现PC平台的实验过程,并通过入户调查方式将实验流程应用于农民群体,实现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转变。经检验发现其科学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广泛适用于各类人群的调查。因此,本文以基于BERT法的风险厌恶研究,得出的结果更加准确和可靠。(2)基于资产配置理论和创业资源理论,创造性地将两者的逻辑共同点作为嵌入视角,成功构建“家庭资产配置影响创业”的机制过程,发现:其一,创业是一种典型的投机风险活动,把家庭高流动性资产(如储蓄资产)转换为收益率较高、但流动性较低的专用性生产性资产(如养殖用途厂房),其关键是实现高收益率与高风险的均衡;其二,农民可以通过调整家庭资产配置进而选择创业。潜在的创业农民会倾向于配置大量低流动性风险资产,特别是生产性资产。由此,实证分析了农民家庭资产配置与创业选择的关系,打破了过去在创业研究当中只关注某类资产存量而忽视配置效应的不足。(3)构建了“风险厌恶、家庭资产配置与农民创业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把家庭资产配置视为一种中介变量嵌入到“风险厌恶度影响农民创业选择”的基本作用路径当中,据此框架实证分析了农民一般风险态度首先影响家庭资产配置,再影响其创业选择的因果过程。本研究基于资产配置视角,不仅回应了已有研究关于“为何部分风险承受能力高的农民不会参与创业”的科学争论,还展示了“约束条件下的理性农民会采取创业行动”以图实现长期家庭资产配置最优的现实路径,对解答“家庭金融市场参与之谜”作出边际贡献。(4)本文将创业选择研究延展到“创什么业”和“如何创业”之上。怎样进一步释放农民创业潜力、激发农村小微企业活力是公共政策下一步关注的重点,已有文献对创业农民“再创业”,即扩大创业、维持创业或创业退出等衍生性选择的探索不多,在事实上忽视了创业农民群体选择异质性的关注。本文使用“组合创业”考察农民创什么业、选择“企业家创业”考察农民如何创业,在创业研究内容上有一定的新颖性。本研究结合风险厌恶和家庭资产配置,不仅考察了农民创业再选择的中介作用问题,还将资产配置两条路径延伸到创业农民选择的研究上,扩展了当前中国农民创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孙苗[9](2019)在《线上商家的退货政策和定价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全球零售行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企业在新的商业模式下将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网络购物的虚拟性增加了消费者购物过程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更为严重的退货问题;其次,网络平台的交互性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发布和查阅在线评论,其中包含可靠且丰富的产品和需求信息,影响着消费者和企业决策;此外,网络市场的开放性为企业创造了更多机遇,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基于网络销售市场特征的提取,本文分别从企业、消费者、市场竞争三个不同角度,提出了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1)线上企业面对高昂的退货成本,能否考虑同时提供一种低水平的换货服务来满足不同的顾客需求从而增加收益?(2)考虑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企业应如何制定价格和退货政策?(3)在线评论如何影响企业间的价格竞争以及竞争环境下的退货政策决策?围绕上述问题本文运用最优化理论、顾客效用理论、博弈论等基础理论,借助数学建模、比较分析、数值仿真等方法,对互联网背景下,线上企业的退货政策选择和定价决策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主要结论、理论贡献及应用价值如下:首先,将售后服务作为市场细分的手段,通过构建单一的退货和换货服务以及混合的服务政策下商家的最优定价模型,给出了不同售后服务政策下产品的最优价格和订货量决策;对比分析了单一服务政策和混合服务策略的最优利润,给出了不同条件下的最优服务模式选择;最后分析了不同因素对售后服务模式选择,以及最优价格和利润的影响,并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模型结果。研究发现:当消费者对不同类型服务的相对接受程度处于中等水平时,线上企业可以通过提供退货和换货混合的售后服务政策以及差异化定价细分市场,提高利润;当接受度过高或过低时,提供单一的换货或退货服务更为合适。这一发现能够方便有效地指导商家制定售后服务策略及价格策略。此外,研究还发现退货比率和换货比率对商家的服务决策选择、定价以及利润的影响各不相同。商家可根据研究结果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市场变化,进而减少损失,甚至提高利润。其此,考虑了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对线上商家的退货政策和定价决策进行了研究。通过构建存在评论和不存在评论两种情境下线上商家的优化定价模型,对比两种情景下企业的最优价格、退货政策和最优利润,分析了在线评论对企业决策和利润的影响;此外,还分析了影响消费者购物风险的前置(在线评论信息量)和后置因素(消费者的退货成本)对企业决策和利润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产品与市场匹配度较高时,在线评论会促进商家提供宽松的退货政策;反之,则会抑制商家提供退货政策,另外,在线评论的信息量足够大时,线上商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因评论获得更大利润。研究还发现商家提供退货服务时,消费者的退货成本越低,企业收益越大;但只有当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较高时,提高在线评论的信息量才能提高企业收益,反之,则会降低企业收益。商家可采取相应措施搭配使用售前和售后两种手段控制消费者购买风险,进而提高销售收益。接下来,考虑了在线评论和顾客退货的影响,对竞争环境下存在质量差异的线上企业的退货政策和定价决策进行了研究。通过构建存在和不存在在线评论的情境下,双寡头线上企业退货政策和价格决策的博弈模型,对比不同情景下的博弈均衡结果以及企业利润,分析了在线评论对商家决策、利润及市场竞争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线评论的出现降低了消费者对退货政策的依赖程度;在线评论对商家的影响取决于两个产品评论效价的相对大小,而且在线评论对高质量商家的退货政策决策影响较大;此外,不同退货政策下,在线评论对商家的影响也不相同,如果退回产品的残值较低,商家不提供退货时更有可能从在线评论中获益;另外,两个产品的评论效价处于特定范围时,在线评论对两个存在竞争关系的商家影响趋势相同,并且当两个商家同时不允许退货时,在线评论有可能减弱市场竞争,使两个商家同时获益。最后对本文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应用价值进行了总结:本文将换货和退货两种服务模式共同作为细分市场的手段进行研究,为线上商家应对顾客退货问题并细分市场提高收益提供了新思路;将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纳入到退货政策决策过程,为线上企业应对和利用在线评论提供了指导方案;同时考虑在线评论和顾客退货对企业的竞争决策过程,帮助企业制定更加完善的竞争策略。此外,从模型和参数变量设计的角度指出了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同时从供应链、消费者、时间三个不同角度指出了可以进一步进行拓展研究的方向。

亢楠楠[10](2019)在《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评价研究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兼具观光、休闲与养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森林公园已经成为居民旅游出行的新热点。旅游需求迅速增加的同时,资源过度利用、管理工作不到位等问题也时有发生,游客满意度水平、景区承载状态等面临着严峻考验。深究之,起到资源配置作用的游憩价值信息的缺失是给公园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的主要原因。因此,利用科学的评价模型,货币化度量国家森林公园这种准公共物品的游憩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现有文献中,陈述性偏好或显示性偏好等传统评价技术得到了大量应用,但这两类方法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和争议,特别是缺少对评估结果背后心理影响因素的探究。此外,个体满意度水平的引入,丰富且完善了公共物品的价值评价体系,但尚未发现应用在旅游资源领域的研究。据此,本文从游客满意度的视角切入,聚焦于“评价方法的创新”、“传统方法的修正”与“评价结果的应用”三个方面,以期在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方面做出深入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游客真实偏好的挖掘、游憩属性的正确定价等市场机制的导入,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森林资源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对促进景区向以“游客为本”的战略转型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紧密围绕上述三个着眼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概括如下:(1)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内涵界定及评价指标识别。结合福利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与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的典型特征,对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的内涵与度量方式进行了清晰界定。随后,通过文献归纳与游客在线评论材料定性分析结合的方式,识别出包含“植被覆盖率”、“垃圾数量”、“交通便利程度”、“基础设施”、“游憩设施”与“拥挤水平”等在内的六项主要国家森林公园游憩属性,为进一步价值评价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基础。(2)基于游客满意度法TSA的游憩价值评价模型设计以及实证研究,验证了使用游客满意度为森林游憩资源这一“无形资产”定价的可能。首先,通过游客效用最大化理论与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构造了游客满意度法的理论框架和计量模型。随后,利用全国范围内22处国家森林公园的调查数据开展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公园的“植被覆盖率”、“垃圾数量”、“基础设施”以及“游憩设施”的改善均对游客满意度起着正向影响作用,“拥挤水平”的增加则负面影响着游客的满意度水平。不同来源地游客对景区游憩属性的偏好存在显着不同,由此带来游憩价值评估结果的客源地差异,游憩属性的改善对于外地游客意味着更高的价值。最后,以五营国家森林公园,完成了 TSA评估结果在单个景区游憩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测算结果表明,当前该公园的总游憩价值为11,776.20万元,相较于多年前的测算结果有所上升。(3)首次尝试将游客满意度这一视角与常用的选择实验法CEM相结合,完成了对传统评价技术估计结果的修正。通过在辽宁千山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开展的选择实验调查,结果发现:游客对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不同游憩属性的支付意愿存在显着差别。其中,对景区“垃圾数量”改善的支付意愿最高,其次为“交通便利程度”和“植被覆盖率”属性。相比之下,景区“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对游客决策的影响则比较弱。此外,不同满意度水平的游客对于景区游憩属性的支付意愿存在一定差异。游客满意度越低,其支付门票溢价的可能性就越低。相较于高满意度群体,低满意度组游客的消费者剩余降低了 32.99%。游客满意度水平作为影响景区游憩价值评估背后不容忽视的心理因素,对于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总体游憩价值的贡献率达到12.83%。(4)分别计算了游客满意度法TSA和选择实验法CEM两种评价方法下辽宁千山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的游憩价值,并对两者的估计结果做出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使用前者计算出的该公园的游憩价值(194.10元/人·次)略高于后者计算出的价值(184.95元/人·次)。TSA模型中旅行成本潜在的内生性、CEM实验设计维度的限制以及信息处理策略等因素均有可能导致上述差异的发生。(5)以游客旅行成本—收益的分析作为理论支持,从游憩价值评估与游客体验效用结合的角度制定了景区的“旅游体验承载力”评价标准,并以辽宁千山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评价了该公园的旅游体验承载力状态。结果表明:该公园拥挤水平的承载力阈值范围介于20-35人/100m2之间,“植被覆盖率”承载力阈值范围在70%-80%之间,“垃圾数量”处于3-10件/200m之间;游客可接受的交通可达性水平为3h以内。通过计算公园当前的游憩属性状态与选择实验过程中模拟的27种方案的净效用水平,得到了“弱载”、“适载”和“超载”三种情况下的各游憩属性状态,为景区将来的承载状态监测、资源开发建设与游客容量控制等提供了定量化依据。

二、有关偏好及效用函数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关偏好及效用函数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移动群智感知覆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来源与研究内容
        1.3.1 论文来源
        1.3.2 论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移动群感知覆盖增强问题和算法
    2.1 引言
    2.2 移动群感知技术介绍
        2.2.1 群感知基本概念
        2.2.2 群感知方式
        2.2.3 群感知应用
    2.3 关键问题
    2.4 贪婪算法介绍
        2.4.1 贪婪算法基本概念
        2.4.2 贪婪算法实现过程
        2.4.3 贪婪算法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改进贪婪算法的群智感知覆盖优化技术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2.1 场景描述
        3.2.2 问题建模
    3.3 基于城市交通的车辆选择策略设计
        3.3.1 车辆选择策略问题的NP-hard特性分析
        3.3.2 基于CQO算法的车辆选择策略及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真验证与分析
    4.1 仿真环境及参数设置
    4.2 仿真结果分析
        4.2.1 CD比较
        4.2.2 效用函数F(Ω)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2)公平偏好下基于信用支付的供应链协调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论文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框架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知识介绍及文献综述
    2.1 信用支付相关理论
        2.1.1 信用支付的含义
        2.1.2 信用支付下的EOQ模型
    2.2 Stackelberg博弈相关理论
        2.2.1 供应商主导的Stackelberg模型
        2.2.2 零售商主导的Stackelberg模型
    2.3 公平偏好相关理论
        2.3.1 公平偏好含义
        2.3.2 公平偏好基本模型介绍
    2.4 供应链契约相关理论
        2.4.1 批发价格契约
        2.4.2 价格折扣契约
        2.4.3 收益共享契约
        2.4.4 回购契约
    2.5 信用支付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
    2.6 Stackelberg博弈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
    2.7 公平偏好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
    2.8 供应链契约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平中性下基于信用支付的供应链决策模型
    3.1 问题描述
    3.2 符号说明与模型假设
        3.2.1 符号说明
        3.2.2 模型假设
    3.3 模型构建及求解
    3.4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平偏好下基于信用支付的供应链决策模型
    4.1 问题描述
    4.2 符号说明与模型假设
        4.2.1 符号说明
        4.2.2 模型假设
    4.3 模型构建及求解
        4.3.1 情形1:零售商公平偏好下基于信用支付的供应链决策模型
        4.3.2 情形2:供应商公平偏好下基于信用支付的供应链决策模型
        4.3.3 情形3:双方都有公平偏好下基于信用支付的供应链决策模型
    4.4 模型分析及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平偏好下基于信用支付的供应链协调模型
    5.1 问题描述
    5.2 符号说明
    5.3 模型分析及比较
    5.4 算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3)政治资本与个人收入 ——一个经济学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主要创新和意义
        1.4.1 主要创新
        1.4.2 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政治资本概念与衡量
    2.2 个人政治资本对个人收入的影响及机制
    2.3 父代政治资本对子女收入的影响及机制
    2.4 政治资本个人收益的变化趋势
    2.5 文献述评
第3章 政治资本与个人收入:基于经济理论的再审视
    3.1 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对比
        3.1.1 人力资本与政治资本的内涵
        3.1.2 人力资本投资与政治资本投资过程
    3.2 政治资本与个人收入:理论解释
        3.2.1 政治资本与个人收入——代内层面
        3.2.2 政治资本与代际收入流动——代际层面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政治资本影响个人收入的实证分析
    4.1 个人政治资本对收入的影响
        4.1.1 数据来源
        4.1.2 变量选取与统计性描述
        4.1.3 模型选取与建立
        4.1.4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4.1.5 稳健性检验和选择性偏误
    4.2 个人政治资本影响收入的机制分析
        4.2.1 政治资本与个人就业选择
        4.2.2 政治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
        4.2.3 政治资本与社会关系网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父代政治资本影响子女收入的实证分析
    5.1 父代政治资本对子女收入的影响
        5.1.1 数据说明和统计性描述
        5.1.2 模型与识别策略
        5.1.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5.2 父代政治资本影响子女收入的机制分析
        5.2.1 政治资本的代际传递
        5.2.2 父代政治资本、教育支出与子女人力资本积累
        5.2.3 父代政治资本、子女就业偏好与职业发展
        5.2.4 父代政治资本与子女社会关系网络的“质”与“量”
        5.2.5 父代政治资本、寻租和子女收入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市场转型期间政治资本个人收益的变迁
    6.1 研究设计
        6.1.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6.1.2 模型建立
        6.1.3 变量说明与统计性描述
    6.2 实证结果与讨论
        6.2.1 政治资本个人收益长期变化趋势分析
        6.2.2 长期变化趋势可能的作用机制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7.2.1 仍缺乏完善的理论分析体系
        7.2.2 收入指标本身存在的局限
        7.2.3 政治资本个人收益在代内和代际的影响机制之谜
        7.2.4 对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治理能力提升的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基于深度学习的在线劳动力市场招聘决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在线劳动力市场主体、业务结构和相关数据
    2.1 在线劳动力市场及其特征
        2.1.1 在线劳动力市场概念界定
        2.1.2 在线劳动力市场特征及分类
    2.2 在线劳动力市场的业务及相关研究问题
        2.2.1 在线劳动力市场的业务流程
        2.2.2 在线劳动力市场决策相关研究问题
    2.3 在线劳动力市场相关业务数据
        2.3.1 数据来源
        2.3.2 项目数据
        2.3.3 申请者声誉数据
        2.3.4 申请者和项目匹配数据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深度选择模型的雇主招聘决策方法
    3.1 雇主招聘问题
    3.2 招聘决策问题及其特征
        3.2.1 招聘决策问题
        3.2.2 问题特征
        3.2.3 现有招聘决策模型的局限性
    3.3 基于逐点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选择模型
        3.3.1 卷积神经网络
        3.3.2 基于逐点卷积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效用函数
        3.3.3 深度选择模型整体架构
        3.3.4 模型的训练和正则化
    3.4 实验与分析
        3.4.1 数据集及属性
        3.4.2 基准模型及其参数设置
        3.4.3 评价指标
        3.4.4 深度选择模型超参数设置
        3.4.5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MLSTM循环神经网络的申请者声誉评价模型
    4.1 申请者声誉评价问题
    4.2 声誉评论文本的情感分析问题及其特征
        4.2.1 声誉评论文本的情感分析问题
        4.2.2 问题特征
        4.2.3 现有情感分析模型的局限性
    4.3 基于MLSTM循环神经网络的声誉评价模型
        4.3.1 循环神经网络
        4.3.2 乘法循环神经网络
        4.3.3 LSTM循环神经网络
        4.3.4 MLSTM循环神经网络
        4.3.5 基于MLSTM循环神经网络的声誉评价模型结构
    4.4 实验与分析
        4.4.1 数据集、数据预处理及变量
        4.4.2 模型的训练和实施
        4.4.3 评价指标
        4.4.4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条件变分自编码器的申请者项目推荐方法
    5.1 申请者项目匹配问题
    5.2 申请者项目推荐问题及其特征
        5.2.1 申请者项目推荐问题
        5.2.2 问题特征
        5.2.3 现有推荐模型的局限性
    5.3 基于条件变分自编码器的项目推荐模型
        5.3.1 由自编码器到条件变分自编码器
        5.3.2 基于条件变分自编码器的混合推荐模型
        5.3.3 项目推荐模型整体架构
    5.4 实验与分析
        5.4.1 数据集及属性
        5.4.2 基准模型及其超参数设置
        5.4.3 评价指标
        5.4.4 模型超参数设置
        5.4.5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电池制造商公平偏好下动力蓄电池闭环供应链的决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动力蓄电池闭环供应链的研究综述
    2.2 公平偏好行为的研究综述
    2.3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3 电池制造商投入绿色创新技术对动力蓄电池闭环供应链决策的影响
    3.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3.2 公平中性的电池制造商未投入绿色创新技术情形
    3.3 公平中性的电池制造商投入绿色创新技术情形
    3.4 公平偏好的电池制造商投入绿色创新技术情形
    3.5 比较与分析
    3.6 算例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汽车制造商信息分享对动力蓄电池闭环供应链决策的影响
    4.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4.2 电池制造商公平中性情形
    4.3 电池制造商公平偏好情形
    4.4 比较与分析
    4.5 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成本分担-利润共享契约对动力蓄电池闭环供应链决策的影响
    5.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5.2 汽车制造商未分享信息情形
    5.3 汽车制造商分享信息情形
    5.4 比较与分析
    5.5 算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政府成本补贴政策对动力蓄电池闭环供应链决策的影响
    6.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6.2 无政府补贴时动力蓄电池闭环供应链的决策模型
    6.3 存在政府补贴时动力蓄电池闭环供应链的决策模型
    6.4 比较与分析
    6.5 算例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风险指数理论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 研究内容
2 Arrow-Pratt绝对风险厌恶系数与风险指数理论
    2.1 Arrow-Pratt绝对风险厌恶理论
    2.2 Aumann-Serrano经济风险指数简介
    2.3 含参数风险指数简介
3 含参数风险指数与绝对风险厌恶
    3.1 Arrow-Pratt绝对风险厌恶系数与含参数的比较风险厌恶
    3.2 CARA效用参数与经济接受行为
    3.3 含参数风险指数的一般化表示
4 含参数风险指数的存在性及其在1空间上的推广
    4.1 拟解决的问题
    4.2 含参数风险指数的存在性
    4.3 含参数风险指数在L~1空间上的扩张
5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在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1.2.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全文结构
    1.4.主要创新
第2章 资产定价理论回顾和文献综述
    2.1.资产定价理论回顾
    2.2.资产定价主要方法
    2.3.资产定价文献综述
    2.4.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资产定价回顾
    2.5.本章小结
第3章 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和多因子资产定价
    3.1.FF多因子定价模型中的股票收益率
    3.2.公司股票收益率的成因分析
    3.3.公司股票收益率公式推导
    3.4.基于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多因子定价模型
    3.5.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因子定价模型中经营基本面因素研究
    4.1. “投资异象”的经营基本面因素分析
    4.2.A股经营基本面因素的对经济“晴雨表”的分析
    4.3.经营基本面因素与股票收益率横截面研究
    4.4.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因子定价模型中投资者情绪因素研究
    5.1.投资者情绪表现形式和度量指标
    5.2.A股市场整体投资者情绪指数研究
    5.3.个股投资者情绪因素研究
    5.4.本章小结
第6章 多因子定价模型在A股市场的实证检验
    6.1.A股市场发展及数据样本
    6.2.定价因子构建与分析
    6.3.定价因子比较与选择
    6.4.不同多因子定价模型在A股市场比较和分析
    6.5.稳健性检验
    6.6.本章小结
第7章 多因子定价模型在配对交易中的应用
    7.1.配对交易现状
    7.2.多因子模型在配对交易中的应用
    7.3.实证分析
    7.4.本章小结
第8章 论文总结
    8.1.结论与启示
    8.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8)风险厌恶、家庭资产配置与农民创业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创业与农民创业
        1.2.2 风险厌恶测度
        1.2.3 风险厌恶与创业
        1.2.4 风险厌恶与家庭资产配置
        1.2.5 家庭资产与创业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风险厌恶
        2.1.2 家庭资产
        2.1.3 家庭资产配置
        2.1.4 农民创业
        2.1.5 农民创业选择
    2.2 理论基础
        2.2.1 风险偏好理论
        2.2.2 计划行为理论
        2.2.3 创业资源理论
        2.2.4 家庭资产配置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风险厌恶、家庭资产配置影响农民创业选择的理论分析
    3.1 风险厌恶影响农民创业选择的理论推导与机制分析
        3.1.1 传统社区情景下风险厌恶影响农民创业的数理推导
        3.1.2 现代市场情景下风险厌恶影响农民创业的数理推导
        3.1.3 区分自雇和企业家创业情形下风险厌恶影响农民创业的数理推导
        3.1.4 风险厌恶影响农民选择是否创业的机制分析
        3.1.5 风险厌恶影响创业农民选择创业形式的机制分析
    3.2 风险厌恶影响家庭资产配置的理论推导与机制分析
        3.2.1 全部资产都可交易情形下风险厌恶影响家庭资产配置的数理推导
        3.2.2 部分资产不可交易情形下风险厌恶影响家庭资产配置的数理推导
    3.3 家庭资产配置影响农民创业选择的理论推导与机制分析
        3.3.1 对家庭资产配置与创业选择“一体两面”的讨论
        3.3.2 家庭资产与农民创业选择的基准模型
        3.3.3 不同种类家庭资产间配置关系与农民创业选择
        3.3.4 家庭资产间配置与农民创业选择的机制分析
    3.4 风险厌恶、家庭资产配置与农民创业选择的作用机理分析
        3.4.1 “家庭资产配置”作为“风险厌恶影响农民创业选择”中介变量的讨论
        3.4.2 家庭资产配置在风险厌恶影响农民创业选择路径的中介效应数理分析
        3.4.3 风险厌恶、家庭资产配置与农民创业选择作用机理的综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调研设计与风险厌恶度的测度
    4.1 数据来源与调研设计
        4.1.1 样本来源区域
        4.1.2 问卷设计
        4.1.3 抽样规模的确定
        4.1.4 抽样方法及样本选取
        4.1.5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2 风险厌恶度测度的原理与方法
        4.2.1 风险厌恶测度的原理
        4.2.2 风险厌恶测度的定性方式
        4.2.3 风险厌恶的定量测度
        4.2.4 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的风险厌恶定量测度
    4.3 基于实验方法和自主报告的综合风险厌恶测度的研究设计
        4.3.1 基于BRET实验方法的测度
        4.3.2 基于DOSPERT的自主报告方式复式度量
        4.3.3 测度的流程
    4.4 风险厌恶测度结果
        4.4.1 SOEP报告的结果
        4.4.2 DOSPERT报告的结果
        4.4.3 BRET实验的结果
    4.5 三种风险态度测度结果的比较与讨论
5 西南三省农村居民家庭资产配置及农民创业的现实考察
    5.1 西部农村居民的家庭资产与创业的历史变化
        5.1.1 西部农村居民的家庭资产的历史变化
        5.1.2 农民创业的历史情况及与家庭资产的联动分析
        5.1.3 分省域进行比较和讨论
    5.2 农村居民家庭资产的价值评估及总资产情况考察
        5.2.1 农村居民家庭资产的价值评估
        5.2.2 家庭总资产的情况考察
    5.3 基于结构视角的农村家庭资产情况的现状考察
        5.3.1 关于资产结构指标的介绍及统计
        5.3.2 固定资产情况
        5.3.3 金融资产情况
        5.3.4 借入款情况
    5.4 基于配置视角的农村家庭资产情况的现状考察
        5.4.1 资产配置指标的确立
        5.4.2 风险资产情况
        5.4.3 安全资产情况
        5.4.4 综合耐用消费品情况
    5.5 调查农户家庭的创业选择情况考察
        5.5.1 创业选择情况
        5.5.2 创业绩效情况
        5.5.3 创业行业情况
        5.5.4 经营与组织情况
    5.6 创业视角下农民家庭资产配置的变动
        5.6.1 创业前后农民家庭资产价值量的变动
        5.6.2 创业前后农民家庭资产配置的变动
    5.7 本章总结
6 风险厌恶影响农民创业选择、家庭资产配置的实证分析
    6.1 风险厌恶对农民创业选择的影响研究
        6.1.1 数据来源与方法
        6.1.2 研究假设与模型的构建
        6.1.3 变量的选取
        6.1.4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6.1.5 模型检验、主要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6.1.6 进一步回归及其分析
        6.1.7 比较回归及其分析
        6.1.8 实证分析小结
    6.2 风险厌恶对家庭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
        6.2.1 数据来源与方法
        6.2.2 研究假设与模型的构建
        6.2.3 变量的选取
        6.2.4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6.2.5 模型检验、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6.2.6 稳健性回归结果分析
        6.2.7 实证分析小结
    6.3 两次实证分析结果汇总及讨论
    6.4 本章总结
7 家庭资产配置对农民创业选择影响的实证分析
    7.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7.1.1 数据来源
        7.1.2 研究方法
    7.2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7.2.1 模型的构建
        7.2.2 变量选取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7.3 家庭资产配置对农民是否创业的影响分析
        7.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7.3.2 初步回归结果及分析
        7.3.3 内生性检验、稳健性回归及分析
        7.3.4 进一步回归及分析
        7.3.5 基于家庭资产配置的互动视角的回归分析
        7.3.6 实证小结
    7.4 家庭资产配置对农民是否选择组合创业的影响分析
        7.4.1 研究假设的提出
        7.4.2 初步回归结果及分析
        7.4.3 进一步回归结果及分析
        7.4.4 基于家庭资产配置的互动视角的回归分析
        7.4.5 实证小结
    7.5 家庭资产配置对农民是否选择企业家创业的影响分析
        7.5.1 研究假设的提出
        7.5.2 初步回归结果及分析
        7.5.3 稳健回归结果及分析
        7.5.4 基于家庭资产配置的互动视角的回归分析
        7.5.5 实证小结
    7.6 本章总结
8 风险厌恶、家庭资产配置对农民创业选择的影响分析
    8.1 数据来源与方法
        8.1.2 数据来源
        8.1.3 研究方法
    8.2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8.2.1 研究假设的提出
        8.2.2 实证模型的构建
    8.3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8.4 家庭资产配置作为内生中介效应分析
        8.4.1 中介效应识别的思路
        8.4.2 影响农民选择创业路径的中介效应分析
        8.4.3 影响农民选择组合创业路径的中介效应分析
        8.4.4 农民选择企业家创业路径的中介效应分析
        8.4.5 对中介效用进行系数乘积法检验及对检验结果的比较和讨论
    8.5 进一步研究:风险厌恶与家庭资产配置的潜在交互作用
        8.5.1 影响农民创业选择的交互效应分析
        8.5.2 中介效应与交互作用的比较及讨论
    8.6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启示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启示
        9.2.1 重视农民个体风险态度,构建评估平台普及农民创业咨询服务
        9.2.2 着力农村家庭风险感知,探索“市场+政府+农户”创业风险共担机制
        9.2.3 家庭资产配置是农民创业重要指标,应纳入到农民创业评估体系当中
        9.2.4 生产性资产是农民创业重要启动器,应发展专门中介组织支持农民创业
        9.2.5 盘活固定资产金融价值,增强农民选择创业的意愿
        9.2.6 利用资产促进创业的配置效应,探索以多元资产包为对象的创业补贴手段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补充表格
    附录二:调查问卷
    附录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线上商家的退货政策和定价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2.相关文献综述
    2.1 顾客退货相关研究
        2.1.1 影响退货的因素
        2.1.2 退货政策决策
        2.1.3 顾客退货与其他管理决策
        2.1.4 售后服务与换货服务
        2.1.5 文献述评
    2.2 在线评论相关研究
        2.2.1 在线评论的影响研究
        2.2.2 在线评论与管理决策
        2.2.3 文献述评
    2.3 产品差异化与定价问题相关研究
        2.3.1 市场细分
        2.3.2 产品差异化与价格竞争
        2.3.3 文献述评
3.线上商家的退换货服务策略及定价研究
    3.1 引言
    3.2 模型描述和基本假设
    3.3 单一服务政策模型
        3.3.1 单一的退货策略
        3.3.2 单一的换货策略
    3.4 混合服务政策模型
    3.5 退换货服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3.5.1 影响混合服务策略边界条件的因素分析
        3.5.2 影响混合服务策略下最优决策的因素分析
    3.6 数值分析
    3.7 本章小结
4.在线评论影响下线上商家的退货政策及定价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描述与基本假设
    4.3 退货政策和定价策略优化模型
        4.3.1 不考虑在线评论影响的基准模型
        4.3.2 考虑在线评论影响的优化模型
    4.4 在线评论的影响分析
        4.4.1 在线评论对商家决策的影响
        4.4.2 在线评论对商家利润的影响
    4.5 在线评论信息量的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5.在线评论影响下竞争型线上商家的退货政策及定价研究
    5.1 引言
    5.2 模型描述和基本假设
    5.3 退货政策及定价策略优化模型
        5.3.1 消费者的效用函数
        5.3.2 商家的定价决策
        5.3.3 商家的退货政策决策
    5.4 在线评论的影响分析
        5.4.1 在线评论对商家运营效率的影响
        5.4.2 在线评论对商家最优决策的影响
        5.4.3 在线评论与退货服务政策的相互作用
        5.4.4 在线评论对市场竞争状态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命题证明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目录

(10)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评价研究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内容之间的关联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图
    1.4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价值评价方法的理论研究进展
        2.1.1 显示性偏好评价
        2.1.2 陈述性偏好评价
        2.1.3 生活满意度法评价
        2.1.4 研究述评
        2.1.5 本文评价方法提出
    2.2 森林游憩价值评价的实证研究进展
        2.2.1 森林游憩价值的认知与发展
        2.2.2 价值评价结果的实践应用
        2.2.3 价值评价结果的影响因素
        2.2.4 研究述评
        2.2.5 本文研究视角提出
    2.3 游憩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
        2.3.1 公共物品理论
        2.3.2 外部性理论
        2.3.3 价值理论
        2.3.4 偏好与效用函数
        2.3.5 支付意愿与受偿意愿
        2.3.6 消费者剩余
    2.4 本章小结
3 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内涵及评价指标选取
    3.1 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的内涵
        3.1.1 游憩价值的概念界定
        3.1.2 游憩价值的度量方式
    3.2 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评价指标的选取
        3.2.1 评价指标应具备的主要特征
        3.2.2 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3.2.3 游憩属性变量的识别过程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游客满意度法TSA的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4.1 TSA的理论背景与评价模型
        4.1.1 基于游客消费行为的经济分析
        4.1.2 游客满意度法评价模型的构建
    4.2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4.2.1 问卷设计及变量定义
        4.2.2 研究区域选择
        4.2.3 样本容量确定
        4.2.4 研究数据收集
        4.2.5 样本描述性统计
    4.3 模型结果与游憩价值计算
        4.3.1 基于全部样本的分析
        4.3.2 各游憩属性经济价值的计算
        4.3.3 不同客源地群体的差异性分析
        4.3.4 单个公园游憩价值的核算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选择实验法CEM的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5.1 包含游客满意度的CEM模型构建
    5.2 实验设计与数据收集
        5.2.1 研究区域概况
        5.2.2 调查问卷设计
        5.2.3 数据收集与描述性统计
    5.3 模型结果与游憩价值计算
        5.3.1 模型估计结果
        5.3.2 不同满意度群体的差异性分析
        5.3.3 公园游憩价值的计算
        5.3.4 TSA与CEM方法的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游憩价值评价结果在旅游体验承载力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6.1 旅游体验承载力的内涵
        6.1.1 旅游承载力研究
        6.1.2 旅游体验承载力的概念界定
        6.1.3 旅游体验承载力的基本特征
    6.2 基于游憩价值的旅游体验承载力评价标准制定
    6.3 实证研究: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体验承载力分析
        6.3.1 单一游憩属性承载力的判定
        6.3.2 多重游憩属性承载状态的判定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创新
    7.4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7.4.1 研究局限
        7.4.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TSA所选国家森林公园及其基本信息
附录B 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TSA)
附录C 景区游憩属性客观信息调查问卷(TSA)
附录D 辽宁千山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选择实验方案(CEM)
附录E 选择实验问卷对应彩色图片(版本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有关偏好及效用函数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移动群智感知覆盖技术研究[D]. 刘婷.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公平偏好下基于信用支付的供应链协调策略研究[D]. 尤明钏.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3]政治资本与个人收入 ——一个经济学视角的研究[D]. 高爽. 辽宁大学, 2020(07)
  • [4]基于深度学习的在线劳动力市场招聘决策问题研究[D]. 马翼萱.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电池制造商公平偏好下动力蓄电池闭环供应链的决策模型研究[D]. 张梦.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风险指数理论若干问题研究[D]. 刘文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在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D]. 干伟明. 南京大学, 2020(09)
  • [8]风险厌恶、家庭资产配置与农民创业选择[D]. 朱泓宇.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9]线上商家的退货政策和定价策略研究[D]. 孙苗.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10]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评价研究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视角[D]. 亢楠楠.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关于偏好和效用函数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