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界面的认知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贾复生,何人可[1](2022)在《基于认知机理的购物聊天机器人体验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基础上,探究与总结以用户认知需求为导向下所表现出的具体设计原则及策略。通过分析用户的感觉特征与知觉特征、用户的注意特征、用户的记忆与学习特征、用户的思维特征以及用户的非确定性决策特征,提出了用户对购物聊天机器人感知阶段的视觉体验需求、认知阶段的交互体验需求、反应阶段的功能体验需求以及决策阶段的情感体验需求。最后根据用户的各类需求总结出相对应的购物聊天机器人体验设计策略。文章所提出的设计策略有助于提高购物聊天机器人的可用性与易用性。
宫晓东,龚迁,刘毓舜,邱越[2](2021)在《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雷达信息视图交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降低操作者认知负荷为目标从人机认知任务分配角度探讨雷达界面信息图的交互设计策略。方法对基于雷达信息图的系统观察任务流程进行分析,基于新型人机协同、人机合作视角探讨系统人机功能分配的原则,采用认知负荷评测方法,通过用户绩效测量和NASA-TLX量表,采集分析任务完成的时间、正确率及认知负荷水平,比较不同的人机分工方案对操作者认知负荷的影响。结果基于新的人机功能分配策略的设计方案中,用户完成时间、正确率均大于初始方案,完成任务的认知负荷小于初始设计方案。结论复杂信息界面的信息呈现与交互设计,可以通过系统功能在人机之间的合理分配,充分发挥人机各自优势,降低操作者的认知负荷,提高观测准确率,提高系统绩效。
陈卫华,陶略,毛瑞杰,苑红涛[3](2021)在《基于认知模型的Andon系统界面布局优化》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用户观察Andon系统界面时的认知时间浪费问题,对Andon系统界面布局进行优化,以减少它对用户认知过程造成的影响。给出了通过建立认知模型找出重点认知模块,按照一致性、易读性、简洁性和整体性原则进行布局优化设计的方法,并建立了该方法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布局优化设计方案的综合评价指标优化提升率为16%。眼动实验证明,基于认知模型的界面布局优化,使用户在寻找特定信息时能将平均注视点个数和搜寻时间分别减少51%和54%。
贾芳[4](2021)在《知觉现象学视域下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中学教学楼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室内公共活动空间风格略显单调而一定程度上缺失特色,强调视觉形象的设计却忽视了学生的体验。而知觉现象学研究人的身体知觉与运动,主张身体在空间中进行知觉体验,致力于研究知觉体验的重要意义,这为解决空间中一系列被忽视的问题带来了极好的启发与指导。论文引入知觉现象学视域,以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大量中学教学楼为例证,立足学生的静、动态知觉与空间的互动,从物质层面研究了静态下界面材料、色彩、纹理、自然要素等物质构成要素,以及精神层面对动态情节与气氛等非物质构成要素作研究。基于此,对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案例进行分析,从静态下学生感官维度的知觉体验展开对空间物质层面的分析,另一方面,从动态场景的知觉体验进行空间精神层面的分析。最后,总结出“重返现象空间”与“尊重人的知觉体验”的设计原则,以此提出激发学生知觉体验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国内外典型的实践作品对设计策略进行论证并作进一步阐释,从而增进学生在空间中互动的行为性,也提升了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品质。本文期待为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对知觉现象学指导教育建筑设计的理论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此外,对推进知觉现象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
程海峰[5](2020)在《情绪视角下的车载信息交互界面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大,道路交通安全成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难题,通过对交通事故起因的分析发现,情绪化驾驶已经成为了交通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驾驶情绪通过影响驾驶者对驾驶信息的感知绩效,进而对其驾驶绩效产生影响,而车载信息交互系统作为重要驾驶信息来源,其界面设计对驾驶者信息认知及情绪体验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本文以情绪为视角,分析驾驶情绪与车载交互界面信息认知间的关系,基于两者间的关系,提出车载交互界面设计策略,为不同情绪下提升车载信息认知绩效以及对驾驶情绪进行一定干预提供界面设计参考。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情绪与认知及两者间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通过对情绪、认知及两者间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构建车载信息交互中的情绪与认知关系模型,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且,基于情绪与认知间的关系,从理论层面阐述本文研究路径,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指导。(2)车载交互界面信息“认知”对驾驶“情绪”的影响研究:重点关注驾驶者对车载交互界面信息要素情绪特征的认知,并依据界面信息要素情绪特征,从界面认知对情绪干预的角度提出界面相关设计策略。(3)驾驶“情绪”对车载交互界面信息“认知”的影响实证研究:通过实验方式探究驾驶情绪对界面认知的影响,主要涉及两类实验:第一类实验为情绪的诱发与评估实验,实验目的为通过构建情绪样本库,有效控制实验被试情绪状态,从而将个体情绪状态转变为可控变量。第二类实验采用驾驶模拟及眼动实验方式探究不同情绪状态下驾驶者对车载交互界面的信息认知特征,基于认知特征分析驾驶情绪对车载交互界面认知的影响,并依据对该实验结果的分析,从情绪对界面认知的影响角度提出相关设计策略。(4)结合情绪与认知的界面设计实践:选取了一款现有车载交互界面,通过对该界面的分析,总结界面中存在的问题点;接着,依据上文输出的相关设计策略,针对界面中的问题点对界面进行设计优化,并对优化后的界面认知绩效及情绪干预效度进行验证。本论文有图48幅,表32个,参考文献177篇。
张晶[6](2020)在《基于用户认知的大数据可视化复杂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云计算、交互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的大数据可视化不仅需要呈现海量数据信息,还包含了高时效、多维度的动态交互形式,但现有的大数据可视化鲜有考虑用户的认知需求,导致了用户在“读取”海量数据时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被湮没在可视化的“复杂度”之中。因此,基于用户认知的大数据可视化复杂度研究是当前设计领域与数据可视化领域交叉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用户认知为切入点,通过行为和生理实验方法,分别从认知、数据、视觉、交互四个方面全面地展开了基于用户认知的大数据可视化复杂度研究。研究成果为大数据可视化复杂度优化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指导。课题重点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针对性地研究了可视化用户的认知加工过程与认知负荷,及其包含的典型认知机制;构建了大数据可视化的信息加工模型、认知负荷结构模型和大数据可视化的认知复杂度结构模型,从根本上梳理出了可视化认知复杂度的构成因素。(2)建立了基于认知空间的数据结构并进行数据结构重构示例验证;提出了基于认知空间的数据结构与图元编码表征映射关系,解开了从数据到可视化的“黑匣子”,并通过实验研究了多属性编码数量和叠加形式对于认知的影响。(3)通过多个行为与眼动实验确定了构成大数据可视化视觉复杂度的客观属性和主观因素,并提出了视觉复杂度的分层映射理论。研究证明:视觉复杂度本质上是由用户对于视觉元素的组块能力和块强度决定的,熟悉度越高,组块强度越高,视觉复杂度越低。这一结论为视觉复杂度的相关研究做出了理论贡献。(4)从交互操作、交互行为、到交互逻辑三个层次分析了大数据可视化的交互复杂度;建立了大数据可视化整体复杂度的结构模型,提出了详细的复杂度优化设计方法、设计流程和逆向解析方法,并应用于案例得到验证,为大数据可视化的设计与分析提供准确、快速的指导方法。
杜婷[7](2020)在《建筑柔性界面的分析与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建筑理论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中,建筑界面逐渐出现了更复杂多元的形态表达,同时也在空间中营造出丰富的效果,不断呈现出的建筑界面体现柔性特质的作品,引导或改变人在空间中的感知。其界面本身与建筑空间形态传达出一种柔和的视觉感知,且建筑空间往往展现出独特的模糊性、透明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本文统一将这种界面形式归纳为柔性界面。近些年以“柔性边界”与“柔性界面”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文章逐渐涌出,这说明建筑“柔性界面”的概念是被普遍认可的。本文对于建筑柔性界面的分析与探究,总起于认识观的问题。目前,我们对其认知特点、对柔性界面的分析还处在表层认识方面。论文基于对知觉现象学等相关理论的已有研究,结合具体建筑案例,以“概念构建——特性分析——形态表达——空间营造效果——空间中的建构方法”为研究脉络,对柔性界面在建筑中的形态表达以及空间中的营造效果进行分析论述,得以更全面深入地认知建筑柔性界面的概念,并推演出柔性界面在建筑空间中的建构方法。论文首先对“柔性”概念做出了阐释,并具体地对建筑柔性界面做出系统的定义;对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现象学以及视知觉理论进行概述,进而通过对认知建筑柔性界面与相关理论的关联性进行解析,提取建筑柔性界面的特性;接着针对建筑学其他相关理论对更全面地认知建筑柔性界面的影响进行论述。然后对建筑柔性界面在建筑中的形态表达进行分析总结,以柔性界面的面域形态、空间化的形态以及介质参与柔性界面的无形化的界面形态作为三种主要类型,针对柔性界面的特性而对应其在建筑中的具体物态形式。之后对柔性界面在建筑空间中的营造效果进行了论述,应用知觉现象学原理,关注人的感知和空间体验,以柔性界面营造建筑的消失感、营造空间状态的不确定感以及空间体验中人的“视知觉-身体-心理”的综合感知为营造效果,辩证的分析其优势所在。最后,总结推演出建筑柔性界面在建筑空间中的组织和构建方法,以点、线、面、体为基本构建元素,通过几何图解的方法来表达抽象的建构逻辑,进而系统全面的理解建筑柔性界面的运用规律。文章以归纳演绎为主要研究方法,尝试性地探索一种新的认识观,从界面与空间的关系出发,在“柔性界面”的认知构架中,提出其是一种经柔性操作与组织的整体界面系统而存在,并将“柔性界面”最终抽象理解为一种空间组织方式。在理论层面上,从空间本质出发,形成关于柔性界面的新的认识论;实践层面上,根据空间特征将建筑柔性界面分为物理柔性界面和现象柔性界面,分别深入研究柔性界面的不同特征及其产生的空间效果,探究可能的应用范围,通过归纳演绎推出具体的构建方法,以期在建筑空间设计中能产生指导作用,构建方法的讨论促进形成新的方法论的实现。
王丽娜[8](2020)在《认知导向的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人体验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电子商务领域各企业率先展开了聊天机器人的多场景应用探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让电商平台内的智能导购成为可能,阿里巴巴等企业已经开始了使用聊天机器人进行导购的商业应用探索,但用户体验亟待提升。目前,针对聊天机器人使用的新界面与交互方式,学术界缺乏系统的设计理论,设计实践者的经验沉淀也非常分散,并缺乏针对性。本文发现机会并以此为出发点,选择将面向B2C电商移动平台的导购聊天机器人作为研究对象,意在深入研究导购聊天机器人的体验设计方法及原则,希望为设计者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首先从电商平台类型、聊天机器人类型、应用场景这三方面对本课题研究对象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人作出明确界定。在对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认知导向的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人体验设计意义所在,并提出了B2C电商平台上具有导购功能的聊天机器人存在的认知问题。接下来,通过分析面向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人的用户认知特征、网购认知因素及认知评价来源,提出用户对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人存在审美、交互、功能、情感四方面的体验需求。然后,基于已有的分析研究使用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的方法对用户展开定量与定性研究,以求获得用户对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人更具体的体验需求。最后,依据用户认知特征分析及体验需求调研结果,结合现有用户体验的设计方法及原则,本文提出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人在审美体验、交互体验、功能体验、情感体验四维度的设计策略。本课题构建的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人体验设计策略可以有效地指导设计实践,帮助解决现有导购聊天机器人设计存在的认知问题,全方位地提升用户体验,提高消费者对导购聊天机器人的接受度,同时也有助于电商平台实现品牌差异化、提升转化率的目标。另外,本课题中认知导向的分析研究思路及策略输出成果将丰富导购聊天机器人的设计理论研究,对其他类型聊天机器人的设计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窦金花[9](2020)在《面向包容性的人机交互界面评估与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设备的普及,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已经与计算机软件密切相关。人机交互界面作为人使用计算机软件和产品服务的接口,其设计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便利程度。尤其以老年用户为代表的低能力用户群体,对人机交互界面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更低,受交互界面设计的影响程度更大。随着越来越多能力下降的用户接触和使用数字产品,迫切需要提高人机交互界面的包容性,扩大人机交互界面的可达用户群体范围,使人机交互界面对于低能力用户群体也具有良好的可用性。设计高包容性的人机交互界面目前面临需求大和设计难、效率低的困境。设计优良的人机交互界面往往需要依赖开发者的经验和创造力,并进行大量对比测试、迭代优化,然而,计算机设备和软件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很多开发者往往缺乏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经验和能力,对于低能力用户群体,开发者就更加缺乏额外的精力和相应的能力专门为他们设计具有高包容性的人机交互界面。国内外研究学者对人机交互界面的包容性设计开展研究,其研究角度主要包括人机交互界面的包容性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面向特定用户群体的包容性人机交互界面设计开发,以及与包容性设计目标相关的导向原则等。已有研究中缺少对人机交互界面包容性的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优化方法的系统化研究。为了辅助开发者进行包容性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方案决策和优化,提升设计方案决策和优化效率,亟需建立系统化的人机交互界面包容性评估指标、评估方法以及可供开发者应用的优化设计方法。针对上述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人机交互界面包容性的评估指标和计算方法,提出人机交互界面包容性影响因素提取方法,分析影响包容性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模式,提出基于知识图谱的高包容性人机交互界面优化设计方法。将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多场景的应用,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面向包容性的人机交互界面评估和优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针对人机交互界面的包容性缺少系统性的、量化的分析评估方法问题,提出了基于可用性-用户能力函数的人机交互界面包容性评估方法。具体地,首先提出了两个评估人机交互界面包容性的指标—“用户能力包容度”和“可用性的包容均值”,进一步提出可用性-用户能力函数线性模型,并呈现了基于“可用性-用户能力图”的人机交互界面包容性解释分析方法,最后,提出了量化的包容性计算模型,该模型基于可用性-用户能力函数线性模型计算评估人机交互界面的包容性,通过实验验证了上述量化评估方法的有效性。所提出的评估指标、计算模型、解释分析方法、计算评估方法形成了系统化的人机交互界面包容性评估方法,能够有效辅助设计开发者对比和评估人机交互界面的包容性。(2)针对缺少有效的方法将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特征与包容性原则映射匹配、需要具体的设计模式提高人机交互界面包容性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基于认知负荷细粒度测量分析提取人机交互界面包容性影响因素的方法。具体地,分析了人机交互过程中认知负荷来源、认知负荷与包容性的相关关系,面向知识服务网站、功能指示面板和智能产品几种常用应用领域的人机交互界面开展研究,分别选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交互界面、数控机床控制面板交互界面,智能电视交互界面进行实验研究,基地认知负荷细粒度测量分析挖掘影响包容性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特征,并总结出共性的、提高包容性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模式,以有效指导技术开发者与设计人员优化人机交互界面,提高人机交互界面的包容性。(3)针对缺少有效的优化设计方法帮助开发者简化高包容性人机交互界面设计过程、实现人机交互界面包容性大幅提升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知识图谱的高包容性人机交互界面优化设计方法。针对基于大段文本和表格的知识服务类网站人机交互界面,研究基于领域本体和自然语言处理的知识抽取方法,呈现了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方法,并以具体的知识服务类网站应用场景进行实验验证,展现了基于知识图谱的高包容性人机交互界面优化设计方法的应用。基于知识图谱的高包容性人机交互界面优化设计方法为知识服务类网站交互界面的设计开发提供一种有效的优化方法参考,从而减轻交互界面开发者的负担。
许波琴[10](2020)在《结合认知特征的中老年用户网络购物移动端界面可用性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电子商务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老年用户参与到网络购物的潮流中。《中国互联网消费趋势报告》中指出,5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正逐渐成为部分网络销售产品的主要消费者。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中老年用户已经成为网络购物服务中重要的消费群体。目前针对中老年人购物界面方面的研究存在不足,一方面,移动端界面可用性的研究相对网页方面存在欠缺,而随着移动设备的进步与普及,PC端在网络购物方面的优势日益削减;另一方面,针对老年用户的购物界面研究相对较少。研究中结合中老年用户移动端购物界面使用特征,分析和提取现有购物界面设计要素及其水平;通过主观客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发现用户偏好和影响移动购物界面可用性的设计要素及其水平;构建用户认知特征、界面可用性及界面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模型;总结结合用户认知特征的购物界面移动端设计研究方法,为面向中老年用户的购物界面研究设计提供支持和帮助。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现状梳理与分析:总结在购物界面、界面可用性、中老年用户及认知特性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主要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以发现研究的切入点;(2)构建用户认知特征量表:对现有移动端购物界面进行分析,结合用户调研初步提取主要页面设计要素,选取与购物界面相关的认知特征,建立设计要素与认知特征之间的关联;通过实验和信度效度分析,构建用户网络购物界面的认知特征评价量表;(3)界面可用性实验:对购物界面使用的基本流程进行分析,根据界面的五个层级所包括的内容,提取界面中重要的设计要素及其水平,通过正交的方法获得具有不同特征的购物界面原型,使用Axure软件构建原型;通过传统可用性测试及眼动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界面可用性实验研究,分析总结不同的实验环境与方法下的实验结论;(4)模型构建与分析:结合数量化理论Ⅰ类和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构建设计要素、界面可用性、认知特征之间的关系模型,分析总结对用户具备重要影响的设计要素及其水平;总结结合用户认知特征的中老年用户购物界面可用性设计方法;(5)设计实践及检验:通过设计实践的可用性测试及数据对比分析,对实验结论进行检验,验证实验结论的有效性。
二、界面的认知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界面的认知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认知机理的购物聊天机器人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认知心理学理论与购物聊天机器人交互特征 |
(一)认知心理学理论 |
(二)购物聊天机器人交互特征 |
二、购物聊天机器人体验需求研究 |
(一)用户感知阶段的视觉体验需求 |
1. 信息布局合理 |
2. 功能布局合理 |
3. 视觉感知一致 |
(二)用户认知阶段的交互体验需求 |
1. 用户的注意特征及其认知需求 |
2. 用户的记忆与学习特征及其认知需求 |
3. 用户自然语言语境的使用与组织特征 |
(三)用户反应阶段的功能体验需求 |
1. 用户的思维特征及其认知需求 |
2. 用户认知习惯与风险感知 |
(四)用户决策阶段的情感体验需求 |
1. 用户对聊天机器人以及服务的情感体验需求 |
2. 用户对聊天机器人会话式交互界面的情感体验需求 |
3. 用户对聊天机器人生成式会话的情感体验需求 |
三、购物聊天机器人体验设计策略构建 |
(一)购物聊天机器人的视觉界面体验设计策略 |
1. 轻量化的视觉界面表现 |
2. 提高视觉界面互动感 |
3. 注重信息层次化视觉表现 |
(二)购物聊天机器人的功能体验设计策略 |
1. 构建个性化推荐机制 |
2. 提供商品辅助决策机制 |
3. 会话信息均衡呈现 |
(三)购物聊天机器人的交互体验设计策略 |
1. 提高用户对会话导向的控制感 |
2. 符合用户记忆量的信息交互流程 |
3. 历史会话信息筛选查看 |
(四)购物聊天机器人的情感体验设计策略 |
1. 设定特定的人格特征 |
2. 构建情感化的对话形式 |
3. 打造高语境的会话机制 |
4. 建立相同的情感反馈机制 |
结语 |
(2)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雷达信息视图交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认知负荷理论概述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外雷达信息界面设计相关领域研究 |
2.1.1 国外相关研究 |
2.1.2 国内相关研究 |
2.1.3 小结 |
2.2 新型人机关系的出现 |
3 雷达典型信息图简介 |
4 基于目标捕捉的雷达信息图任务流程及痛点分析 |
5 人机功能重新分配策略及设计优化 |
6 实验设计与设计评估 |
6.1 实验设计 |
6.1.1 被试 |
6.1.2 测试材料 |
6.1.3 实验仪器 |
6.1.4 测试环境 |
6.1.5 实验设计方案 |
6.2 实验数据及结果 |
7 结语 |
(3)基于认知模型的Andon系统界面布局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界面布局优化问题 |
2 基于认知模型的界面布局优化 |
2.1 建立认知模型 |
2.2 确定设计原则 |
2.3 优化布局 |
3 评价指标的确定 |
3.1 平衡度 |
3.2 均衡度 |
3.3 复杂度 |
3.4 综合评价指标 |
4 眼动实验 |
5 结束语 |
(4)知觉现象学视域下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学教学楼数量发展概况 |
1.1.2 室内公共活动空间在中学教学楼的重要地位 |
1.1.3 学生对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 |
1.1.4 知觉现象学强调空间中人身体的知觉体验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现状 |
1.4.1 知觉现象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2 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3 知觉现象学视域下教育建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知觉现象学与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相关概念综述 |
2.1 知觉现象学 |
2.1.1 知觉现象学概述 |
2.1.2 梅洛·庞蒂的知觉理论 |
2.1.3 知觉现象学引导建筑实践的发展方向 |
2.2 知觉体验 |
2.2.1 知觉体验的观察与描述 |
2.2.2 知觉体验的研究原则 |
2.3 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 |
2.3.1 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概述 |
2.3.2 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特征 |
2.3.3 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意义 |
2.4 知觉现象学引入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
2.4.1 知觉现象学与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的关联 |
2.4.2 知觉现象学对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的指导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知觉体验要素现状研究 |
3.1 调研对象的构成 |
3.1.1 门厅空间 |
3.1.2 廊空间 |
3.1.3 过厅空间 |
3.1.4 楼梯空间 |
3.2 问卷调查 |
3.2.1 问卷调查的整体设计 |
3.2.2 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 |
3.2.3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3.3 调研的总结分析 |
3.3.1 物质层面的总结分析 |
3.3.2 精神层面的总结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知觉现象学视域下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分析 |
4.1 物质层面感官维度的知觉体验分析 |
4.1.1 视觉维度 |
4.1.2 触觉维度 |
4.1.3 听觉维度 |
4.1.4 嗅觉维度 |
4.1.5 味觉维度 |
4.2 精神层面动态情节的知觉体验分析 |
4.2.1 路径序列 |
4.2.2 节点主题 |
4.2.3 空间线索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知觉现象学视域下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
5.1 知觉现象学视域下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原则 |
5.1.1 重返现象空间 |
5.1.2 尊重人的知觉体验 |
5.2 知觉现象学视域下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静态场景设计策略 |
5.2.1 视觉维度诱导观察 |
5.2.2 触觉维度引导碰撞 |
5.2.3 听觉维度诠释静默 |
5.2.4 嗅觉维度触及记忆 |
5.2.5 味觉维度唤起共鸣 |
5.3 知觉现象学视域下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动态情节设计策略 |
5.3.1 路径序列的呈现 |
5.3.2 节点主题的烘托 |
5.3.3 空间线索的贯穿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问卷调查 |
附录 B 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问卷调查数据汇总 |
附录 C 案例统计表 |
附录 D 国内学校案例汇总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情绪视角下的车载信息交互界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组织结构 |
2 车载界面交互中情绪与认知 |
2.1 情绪概述 |
2.2 人机交互界面的信息认知 |
2.3 情绪视角下车载交互界面的信息认知 |
2.4 情绪视角下车载交互界面设计研究路径 |
2.5 本章小结 |
3 车载交互界面信息“认知”对驾驶“情绪”的影响研究 |
3.1 车载交互界面解构 |
3.2 界面信息要素情绪特征分析 |
3.3 基于认知对情绪影响的车载信息界面设计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实证的驾驶“情绪”对车载交互界面信息“认知”的影响研究 |
4.1 实验前期准备 |
4.2 实验一:情绪诱发素材库的构建实验 |
4.3 实验二:不同情绪下车载信息界面认知模拟实验 |
4.4 基于情绪对认知影响的车载信息界面设计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5 结合情绪与认知的仪表盘界面设计实践 |
5.1 大众帕萨特仪表盘界面分析 |
5.2 结合情绪与认知的仪表盘界面设计优化方案 |
5.3 基于信息认知的优化方案可用性评估 |
5.4 基于情绪干预的优化方案效度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音乐样本库 |
附录 2 |
附件 3 汽车仪表盘优化界面展示 |
附件 4 仪表盘界面情绪主观评估问卷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用户认知的大数据可视化复杂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数据可视化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复杂度研究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3 相关学科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及撰写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大数据可视化的特征属性及复杂度分析 |
2.1 大数据的分类及其特征 |
2.1.1 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 |
2.1.2 时空数据与非时空数据 |
2.1.3 数据的自身属性分类 |
2.2 大数据可视化图像的分类及特征 |
2.3 大数据可视化的复杂度分析 |
2.3.1 认知的复杂度 |
2.3.2 数据的复杂度 |
2.3.3 视觉的复杂度 |
2.3.4 交互的复杂度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大数据可视化的认知复杂度研究 |
3.1 大数据可视化的信息加工模型 |
3.1.1 信息加工的基本过程 |
3.1.2 用户调研与专家访谈 |
3.1.3 大数据可视化的信息加工过程 |
3.1.4 大数据可视化的信息加工模型 |
3.2 大数据可视化中的认知负荷研究 |
3.2.1 大数据可视化中的认知负荷及分类 |
3.2.2 大数据可视化中的认知负荷结构模型 |
3.3 大数据可视化的复杂认知加工机制 |
3.3.1 Chunk组块化认知机制 |
3.3.2 多维空间认知机制 |
3.3.3 多目标关联认知机制 |
3.3.4 动态追踪认知机制 |
3.3.5 自适应的图示认知机制 |
3.4 大数据可视化中的认知复杂度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大数据可视化的数据复杂度研究 |
4.1 大数据可视化的数据复杂度解析 |
4.1.1 高维数据的表征方法分析 |
4.1.2 大数据信息空间的复杂度问题 |
4.2 信息单元的空间复杂度分析 |
4.3 数据结构的复杂度研究 |
4.3.1 基于认知空间的数据结构分类方法 |
4.3.2 基于R语言的数据结构重构实现 |
4.4 基于认知空间的数据结构与图元编码的表征研究 |
4.4.1 数据结构与图元关系之间的表征 |
4.4.2 图元编码表征的复杂度分解 |
4.4.3 基于认知空间的数据结构与编码属性映射 |
4.4.4 基于数据结构的图元编码示例 |
4.5 基于属性编码叠加数量与叠加形式的实验研究 |
4.5.1 实验对象 |
4.5.2 实验设计及材料 |
4.5.3 实验程序设计 |
4.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数据可视化的视觉复杂度研究 |
5.1 大数据可视化的视觉复杂度解析 |
5.2 大数据可视化视觉复杂度的客观属性研究 |
5.2.1 复杂度与视觉秩序 |
5.2.2 构成视觉复杂度的客观属性选取 |
5.2.3 视觉复杂度及其构成属性的相关性研究 |
5.3 复杂度与熟悉度的关联性实验 |
5.3.1 实验方法 |
5.3.2 实验对象 |
5.3.3 实验设计及材料 |
5.3.4 实验程序 |
5.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6 讨论 |
5.4 大数据可视化的视觉复杂度构成 |
5.5 大数据可视化的视觉复杂度分层映射 |
5.6 视觉复杂度的分层映射验证实验 |
5.6.1 实验对象 |
5.6.2 实验设计及材料 |
5.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6.4 讨论 |
5.7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大数据可视化的交互复杂度研究 |
6.1 大数据可视化的交互复杂度解析 |
6.2 交互动作的复杂度分析 |
6.3 交互行为的复杂度分析 |
6.3.1 交互行为的分类 |
6.3.2 交互行为的复杂度 |
6.3.3 交互行为复杂度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
6.4 交互逻辑的复杂度分析 |
6.4.1 交互逻辑的复杂度构成 |
6.4.2 交互架构的复杂度 |
6.4.3 视觉动线的复杂度 |
6.5 基于Cogtool交互仿真的视觉动线布局研究 |
6.5.1 实验设计及材料 |
6.5.2 实验程序 |
6.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5.4 讨论 |
6.6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大数据可视化的复杂度优化方法及应用 |
7.1 大数据可视化中的整体复杂度 |
7.2 大数据可视化的复杂度优化方法 |
7.2.1 基于图元编码的数据复杂度优化方法 |
7.2.2 基于客观属性的视觉复杂度优化方法 |
7.2.3 基于认知冗余的视觉复杂度优化方法 |
7.2.4 基于视觉动线和交互架构的交互复杂度优化方法 |
7.3 基于复杂度优化的设计流程及解析方法 |
7.3.1 大数据可视化的复杂度优化设计流程 |
7.3.2 大数据可视化的复杂度逆向解析方法 |
7.4 基于复杂度优化方法的案例应用与分析 |
7.4.1 案例分析 |
7.4.2 改进方案 |
7.4.3 验证分析 |
7.5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后续工作展望 |
8.3 大数据可视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参考文献 |
(7)建筑柔性界面的分析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研究缘起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1.5.3 研究框架 |
第2章 柔性界面的特性与相关理论解析 |
2.1 柔性界面的基本概念 |
2.1.1 建筑空间的柔性限定 |
2.1.2 柔性界面的定义 |
2.2 柔性界面的特性 |
2.2.1 物理柔性 |
2.2.2 现象柔性 |
2.3 不同时期的建筑空间与柔性界面的认知 |
2.3.1 对传统建筑空间中柔性界面的认知 |
2.3.2 对现当代建筑空间中柔性界面的认知 |
2.3.3 不同阶段对建筑柔性界面的认知共性 |
2.4 对柔性界面分析的理论基础 |
2.4.1 视知觉理论 |
2.4.2 知觉现象学 |
2.4.3 格式塔心理学 |
2.4.4 柔性界面的认知与上述理论的相关性 |
2.5 其他相关建筑理论对认知“柔性界面”的影响 |
2.5.1 空间作为连续体理论 |
2.5.2 四维分解法 |
2.5.3 建筑的透明性理论 |
2.5.4 半透明性理论 |
2.5.5 孔洞性理论 |
2.5.6 莫比乌斯环与三叶纽结 |
2.5.7 空间界面的复杂性理论 |
2.5.8 分形空间逻辑 |
2.5.9 褶子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柔性界面在建筑中的形态表达 |
3.1 柔性界面物象形式——面域的形态表达 |
3.1.1 界面塑性柔化 |
3.1.2 界面材料的无机透层 |
3.1.3 反射材质的镜面仿似 |
3.1.4 界面肌理的韵律与渐变 |
3.1.5 界面形式的残缺 |
3.2 柔性界面空间化——三维体量的形态表达 |
3.2.1 柔性界面空间化表现特性 |
3.2.2 柔性界面空间化在建筑中的具象表现形式 |
3.2.3 柔性界面空间化的空间形式转译 |
3.3 柔性界面“无形化”——介质引入的形态表达 |
3.3.1 人工介质引入的柔性界面形态表达 |
3.3.2 自然要素介入的柔性界面形态表达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柔性界面在建筑空间中的营造效果 |
4.1 柔性界面营造建筑的“消失感” |
4.1.1 建筑在空间体验上的“消失感” |
4.1.2 建筑在视觉认知上的“消失感” |
4.1.3 建筑空间边界的“消失感” |
4.2 柔性界面营造空间的“不确定感” |
4.2.1 空间关系的不确定感 |
4.2.2 空间序列的不确定感 |
4.2.3 空间距离的不确定感 |
4.2.4 空间边界的不确定感 |
4.2.5 空间形态的不确定感 |
4.3 柔性界面与空间体验的综合感知 |
4.3.1 以视知觉为基础的感知体验 |
4.3.2 身体介入的感知体验 |
4.3.3 心理场域的空间感悟 |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柔性界面在建筑空间中的构建方法 |
5.1 柔性界面的几何构成元素与建构理论媒介 |
5.1.1 柔性界面的几何构成元素 |
5.1.2 柔性界面的建构理论媒介 |
5.2 柔性界面之点元素的构建方法 |
5.2.1 点元素的匀质处理 |
5.2.2 点元素的非匀质处理 |
5.3 柔性界面之线元素的构建方法 |
5.3.1 线变成面 |
5.3.2 线的多维指向 |
5.3.3 线的性格柔化 |
5.4 柔性界面之面元素的构建方法 |
5.4.1 面的整体关联性构成 |
5.4.2 面的层次与空间组合 |
5.5 柔性界面之体元素的构建方法 |
5.5.1 纯粹的多维变形 |
5.5.2 体量组合形成柔性界面 |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认知导向的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人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章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聊天机器人的广泛应用领域与高增长趋势 |
1.1.2 电商领域内聊天机器?的多场景应?探索 |
1.1.3 体验经济下聊天机器?的?户体验亟待提升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聊天机器?相关研究现状 |
1.2.2 电商导购相关研究现状 |
1.2.3 认知?理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与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法 |
1.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第?章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及认知?理概述 |
2.1 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概述 |
2.1.1 B2C电商平台概念与分类 |
2.1.2 聊天机器?的分类与界?特征 |
2.1.3 电商领域聊天机器?的?种应?场景 |
2.1.4 本课题中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的界定 |
2.2 认知?理学概述 |
2.2.1 认知?理学的概念界定 |
2.2.2 认知?理学与设计 |
2.2.3 认知导向对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体验设计的必要性 |
2.3 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现存的认知问题 |
2.3.1 导购提问不符合?户认知及期望 |
2.3.2 推荐结果?法令?户满意并信任 |
2.3.3 难以开展?由流畅的多轮对话 |
2.3.4 界?交互的?户体验有待提升 |
2.4 本章?结 |
第三章 ?向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的?户认知特征与体验需求 |
3.1 ?户感觉特征与审美体验需求 |
3.1.1 ?户的感觉特征 |
3.1.2 审美感觉与审美可?性效应 |
3.1.3 ?户对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的审美体验需求 |
3.2 ?户认知局限性与交互体验需求 |
3.2.1 ?购?户类型及其知觉特征 |
3.2.2 ?户的注意特征 |
3.2.3 ?户的记忆特征 |
3.2.4 ?户?确定性决策特征 |
3.2.5 ?户语?理解与组织特征 |
3.2.6 ?户对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的交互体验需求 |
3.3 ?户?购认知因素与功能体验需求 |
3.3.1 ?户对系统的有?性认知 |
3.3.2 ?户?购过程中的风险认知 |
3.3.3 ?户对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的功能体验需求 |
3.4 ?户认知评价来源与情感体验需求 |
3.4.1 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
3.4.2 ?户?购认知评价及情感来源 |
3.4.3 ?户对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的情感体验需求 |
3.5 本章?结 |
第四章 ?户对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的体验需求调研与分析 |
4.1 ?户调研的策划 |
4.1.1 ?标?群的选取 |
4.1.2 调研内容与?的 |
4.1.3 调研?法 |
4.2 ?户问卷调研 |
4.2.1 问卷设计与制作 |
4.2.2 问卷投放与收集 |
4.2.3 问卷结果数据分析 |
4.2.4 ?户问卷调研总结 |
4.3 ?户深度访谈 |
4.3.1 深度访谈概述 |
4.3.2 对话模拟法 |
4.3.3 语义差异量表法 |
4.3.4 ?户访谈法 |
4.3.5 深度访谈调研总结 |
4.4 本章?结 |
第五章 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体验设计策略 |
5.1 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审美体验设计策略 |
5.1.1 明确?户界?的风格与基调 |
5.1.2 传达基调的视觉要素设计策略 |
5.1.3 虚拟??的视听觉形象设计策略 |
5.2 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交互体验设计策略 |
5.2.1 需求信息表达引导提升交互效率 |
5.2.2 对话交互给予?户?主控制感 |
5.2.3 基于容错能?的异常情况处理 |
5.2.4 对话信息呈现与追溯辅助?户记忆 |
5.3 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功能体验设计策略 |
5.3.1 多?式、多样化的优质商品推荐 |
5.3.2 启发性的需求信息表达引导 |
5.3.3 多维度参考信息辅助?户决策 |
5.3.4 个性化服务提升推荐效率与效果 |
5.4 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情感体验设计策略 |
5.4.1 聊天机器???定位与个性设定 |
5.4.2 多样化、情感化的对话设计策略 |
5.4.3 趣味化、动态化的互动交互设计 |
5.4.4 刺激消费欲望的感官设计策略 |
5.5 本章?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献 |
附录1 图?及表格来源 |
附录2 ?户对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的体验需求调研 |
附录3 对话样本列表 |
附录4 对话样本体验评价表 |
附录5 作者在攻读硕?学位期间完成发表的论? |
(9)面向包容性的人机交互界面评估与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人机交互界面包容性的缺失问题 |
1.3 研究目标和挑战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2 相关研究综述 |
2.1 用户能力类型 |
2.2 人机交互界面的包容性 |
2.3 人机交互界面的可用性 |
2.4 人机交互过程中的认知负荷研究 |
2.5 面向特殊用户群体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优化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可用性和用户能力的人机交互界面包容性评估方法 |
3.1 人机交互界面包容性的定义与评估指标 |
3.1.1 人机交互界面包容性的定义 |
3.1.2 人机交互界面包容性的评估指标 |
3.2 人机交互界面包容性的评估依据 |
3.2.1 人机交互界面的可用性 |
3.2.2 用户能力 |
3.3 基于可用性-用户能力函数的包容性计算 |
3.3.1 可用性-用户能力函数 |
3.3.2 可用性-用户能力函数与包容性评估指标的关系 |
3.3.3 包容性评估指标的计算 |
3.4 实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人机交互界面的包容性计算 |
3.4.1 实验准备 |
3.4.2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认知负荷的人机交互界面包容性影响因素研究 |
4.1 认知负荷分析方法 |
4.1.1 人机交互中认知负荷与交互界面包容性的关系 |
4.1.2 认知负荷测量方法 |
4.2 实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人机交互界面的认知负荷分析 |
4.2.1 实验准备 |
4.2.2 影响非遗网站交互界面认知负荷的整体特征分析 |
4.2.3 影响非遗网站交互界面认知负荷的局部特征分析 |
4.2.4 影响非遗网站交互界面包容性的界面设计特征 |
4.3 实验研究:数控机床控制面板人机交互界面的认知负荷分析 |
4.3.1 数控机床控制面板人机交互界面方案决策问题 |
4.3.2 实验准备 |
4.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4.3.4 影响数控机床控制面板交互界面包容性的界面设计特征 |
4.4 实验研究:智能电视人机交互界面的认知负荷分析 |
4.4.1 提高智能电视人机交互界面包容性的优化需求 |
4.4.2 实验准备 |
4.4.3 三种典型资源搜索交互界面的认知负荷分析 |
4.4.4 智能电视购物交互界面的认知负荷分析 |
4.4.5 影响老年用户智能电视交互界面包容性的界面设计特征 |
4.5 提高包容性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模式 |
4.5.1 降低知识搜索负荷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模式 |
4.5.2 提升用户注意力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模式 |
4.5.3 提高人机交互界面包容性的界面视觉元素设计模式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知识图谱的高包容性人机交互界面优化设计方法 |
5.1 知识服务类网站人机交互界面的包容性问题 |
5.2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抽取 |
5.2.1 实体和关系类型定义 |
5.2.2 实体识别 |
5.2.3 关系抽取 |
5.2.4 端到端生成知识图谱 |
5.2.5 知识抽取效果 |
5.3 非遗知识图谱可视化网站 |
5.4 评估实验:知识图谱非遗网站人机交互界面的包容性评估 |
5.4.1 实验准备 |
5.4.2 实验结果和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结合认知特征的中老年用户网络购物移动端界面可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中文文献 |
1.3.2 外文文献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课题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思路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背景 |
2.1 可用性理论概述 |
2.1.1 可用性定义 |
2.1.2 可用性指标 |
2.1.3 可用性的评估方法 |
2.2 界面可用性 |
2.2.1 界面可用性的定义 |
2.2.2 界面可用性设计原则 |
2.3 中老年用户概述 |
2.3.1 中老年用户的定义 |
2.3.2 目标用户的限定与说明 |
2.4 认知特征理论概述 |
2.4.1 认知特征的定义 |
2.4.2 认知特征的研究方法 |
2.4.3 中老年用户认知特征概述 |
2.5 关系模型建立及分析方法 |
2.5.1 数量化理论Ⅰ类 |
2.5.2 多因素方差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老年用户购物APP认知特征评价量表构建 |
3.1 用户网络购物界面设计调研 |
3.1.1 代表性购物APP选取 |
3.1.2 现有购物APP分析 |
3.1.3 购物APP设计要素分析 |
3.2 购物APP认知特征评价量表构建 |
3.2.1 购物APP相关认知特征选取 |
3.2.2 初始量表构建 |
3.2.3 量表构建实验及数据收集 |
3.2.4 数据分析和量表构建 |
3.2.5 量表效度和信度检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合用户认知特征的购物界面可用性实验研究 |
4.1 购物界面可用性实验设计 |
4.1.1 可用性实验目的 |
4.1.2 可用性实验方法 |
4.1.3 可用性实验材料的构建 |
4.1.4 可用性标准及指标的选取 |
4.2 传统可用性实验 |
4.2.1 被试招募及实验设备 |
4.2.2 实验任务及流程 |
4.2.3 实验数据统计及分析 |
4.3 结合眼动技术的可用性实验 |
4.3.1 被试招募及实验设备 |
4.3.2 实验任务及流程 |
4.3.3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4.4 可用性实验结果分析与总结 |
4.4.1 传统可用性实验及眼动实验结果归纳与对比 |
4.4.2 可用性实验方法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老年网络购物界面设计方法总结与设计实践 |
5.1 中老年网络购物界面可用性设计方法总结 |
5.1.1 界面设计要素、界面可用性及用户认知特征关系模型构建 |
5.1.2 中老年用户购物界面可用性设计方法分析与总结 |
5.2 设计实践及检验 |
5.2.1 设计实践方案 |
5.2.2 设计实践的检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课题的不足及展望 |
6.1 本文主要创新点及成果 |
6.2 不足之处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附录 |
四、界面的认知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认知机理的购物聊天机器人体验设计研究[J]. 贾复生,何人可. 设计, 2022(04)
- [2]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雷达信息视图交互设计策略研究[J]. 宫晓东,龚迁,刘毓舜,邱越. 包装工程, 2021(20)
- [3]基于认知模型的Andon系统界面布局优化[J]. 陈卫华,陶略,毛瑞杰,苑红涛. 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 2021(03)
- [4]知觉现象学视域下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贾芳.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5]情绪视角下的车载信息交互界面设计研究[D]. 程海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6]基于用户认知的大数据可视化复杂度研究[D]. 张晶. 东南大学, 2020(02)
- [7]建筑柔性界面的分析与探究[D]. 杜婷.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8]认知导向的B2C电商导购聊天机器人体验设计研究[D]. 王丽娜. 江南大学, 2020(01)
- [9]面向包容性的人机交互界面评估与优化方法研究[D]. 窦金花.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10]结合认知特征的中老年用户网络购物移动端界面可用性研究[D]. 许波琴. 江苏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