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液癌胚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赵江桥[1](2021)在《LncRNA LIFR-AS1在胃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lncRNA LIFR-AS1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探究lncRNA LIFR-AS1对胃癌的影响及其参与的分子机制,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胃癌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和新的方向。方法:1.通过RNA-seq测序分析,发现在胃癌中存在lncRNA LIFR-AS1表达的下调;通过样本表达分析,进一步证明lncRNA LIFR-AS1在数据库胃癌样本、胃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变化。2.研究lncRNA LIFR-AS1在胃癌中的功能分析,主要通过过表达lncRNA LIFR-AS1分析lncRNA LIFR-AS1表达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转移和肿瘤形成的影响。3.通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手段探究lncRNA LIFR-AS1对胃癌作用的具体机制。结果:1.为了鉴定胃癌中的基因差异表达谱,我们对4组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进行了组织微阵列分析(tissue microarray analysis),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发现lncRNA LIFR-AS1在胃癌中呈低表达;此外,我们还发现miR-4698、Cdc25B、CD133、SOX2、NANOG、ER等基因在胃癌中呈高表达。为了进一步证明我们测序结果的可靠性,我们通过qPCR进一步检测了胃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中这些基因在RNA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与测序结果一致,lncRNA LIFR-AS1在胃癌中呈低表达,miR-4698、Cdc25B、CD133、SOX2、NANOG、ER等基因在胃癌中呈高表达。这些结果表明胃组织从正常状态转变为具有侵袭性的恶性胃癌不仅存在编码蛋白基因的改变,也存在大量非编码RNA(lncRNA、miRNA)的改变,其中lncRNA LIFR-AS1的变化尤为明显。接下来,我们将以lncRNA LIFR-AS1为重点研究对象,探讨该lncRNA对胃癌发生和发展的意义及具体的分子机制。为了研究lncRNA LIFR-AS1在胃癌中的生物学作用,我们从TCGA中获取正常和肿瘤组织的基因表达数据,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与正常组织相比,lncRNA LIFR-AS1在胃癌组织表达下调,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RT-qPCR检测了lncRNA LIFR-AS1在41个GC组织和邻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lncRNA LIFR-AS1在GC组织的确呈低表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还进一步分析了lncRNA LIFR-AS1表达与胃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发现,lncRNA LIFR-AS1在分化更低、恶性程度更高、淋巴转移更明显的胃癌组织中下调更为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我们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了lncRNA LIFR-AS1表达与胃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发现,lncRNA LIFR-AS1高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时间显着高于lncRNA LIFR-AS1低表达的胃癌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我们还分析了lncRNA LIFR-AS1在人正常胃粘膜细胞GES-1和胃癌细胞系(MKN45和AGS)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lncRNA LIFR-AS1在MKN45和AGS细胞中的表达低于GES-1细胞,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结果表明lncRNA LIFR-AS1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呈负相关,lncRNA LIFR-AS1能够抑制胃癌的进展。2.通过Lipofectamine(?)3000转染法将lncRNA LIFR-AS1转染到胃癌细胞MKN45和AGS中,通过qPCR检测lncRNA LIFR-AS1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LIFR-AS1转染后在MKN45和AGS中的表达显着上调,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下来,我们将用这两株过表达了lncRNA LIFR-AS1的胃癌细胞株进行增殖、凋亡、侵袭、转移以及肿瘤形成等细胞生物学功能的检测。我们利用CCK-8和Ed U试验检测lncRNA LIFR-AS1过表达对胃癌细胞MKN45和AGS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LIFR-AS1过表达能够显着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lncRNA LIFR-AS1过表达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我们利用克隆形成试验检测lncRNA LIFR-AS1过表达对胃癌细胞MKN45和AGS克隆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LIFR-AS1过表达能够显着抑制胃癌细胞克隆的形成,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lncRNA LIFR-AS1过表达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的克隆形成。我们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lncRNA LIFR-AS1过表达对胃癌细胞MKN45和AGS凋亡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LIFR-AS1过表达能够显着促进胃癌细胞的凋亡,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lncRNA LIFR-AS1过表达能够促进胃癌细胞的凋亡。我们利用Transwell试验检测lncRNA LIFR-AS1过表达对胃癌细胞MKN45和AGS侵袭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LIFR-AS1过表达能够显着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lncRNA LIFR-AS1过表达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我们利用细胞划痕试验检测lncRNA LIFR-AS1过表达对胃癌细胞MKN45和AGS迁移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LIFR-AS1过表达能够显着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lncRNA LIFR-AS1过表达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我们利用裸鼠皮下成瘤模型检测lncRNA LIFR-AS1表达对MKN45细胞肿瘤形成的影响,利用Tunel染色法检测肿瘤中细胞的凋亡情况,利用Ki67染色法检测肿瘤中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LIFR-AS1过表达能够显着抑制MKN45细胞肿瘤的形成,并且lncRNA LIFR-AS1过表达后肿瘤细胞Ki67信号明显减弱,Tunel信号显着增强,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lncRNA LIFR-AS1能够抑制胃癌细胞肿瘤的形成,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促进胃癌细胞的凋亡。3.我们预测miR-4698在lncRNA LIFR-AS1中的预结合位点。为了验证lncRNA LIFR-AS1和miR-4698预测的序列结合位点,我们进行了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进一步确认它们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转染LIFR-AS1-WT和miR-4698模拟物后,MKN45和AGS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注意的是,过表达lncRNA LIFR-AS1降低了miR-4698在MKN45和AGS细胞中的表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正常组织和细胞相比,miR-4698在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系中表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检验显示,lncRNA LIFR-AS1与miR-4698呈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lncRNA LIFR-AS1与miR-4698之间存在负相关,lncRNA LIFR-AS1可能通过下调miR-4698抑制胃癌的发生。Target Scan揭示MTUS1的3’-UTR包含miR-4698的互补区域。用miR-4698模拟物和MTUS1-WT或MTUS1-MUT片段共转染后,评估荧光素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miR-4698模拟物和MTUS1-WT共转染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受到抑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4698过表达和抑制载体(miR-4698模拟物和miR-4698抑制剂)转染胃癌细胞后,监测miR-4698和MTUS1之间的相关性。miR-4698模拟物转染细胞后miR-4698表达明显增强,miR-4698抑制剂转染细胞则抑制miR-4698的表达。Western-blot结果显示,miR-4698过表达可抑制MTUS1表达,miR-4698抑制则可增加MTUS1表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通过qPCR检测,我们发现与正常组织和细胞相比,MTUS1在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系(MKN45和AGS)中表达下调,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检验进一步证实了MTUS1与miR-4698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MTUS1与lncRNA LIFR-AS1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MTUS1是miR-4698新的潜在靶基因,同时也受到lncRNA LIFR-AS1的正向调控。用pc DNA-LIFR-AS1和si-MTUS1表达载体转染细胞,进而探索下游相关信号通路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lncRNA LIFR-AS1能够显着抑制胃癌细胞系(MKN45和AGS)中MEK和ERK的磷酸化水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下来,我们利用si-MTUS1载体转染胃癌细胞抑制MTUS1表达,探讨lncRNA LIFR-AS1与MTUS1的关系。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lncRNA LIFR-AS1能够显着上调胃癌细胞系MKN45和AGS细胞中MTUS1的表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之下,抑制MTUS1的表达能够显着增加MEK和ERK的磷酸化水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pc DNA-LIFR-AS1和si-MTUS1共转染后,si-MTUS1逆转了胃癌细胞系(MKN45和AGS)中MEK和ERK的磷酸化水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在胃癌细胞中过表达的lncRNA LIFR-AS1能够通过上调MTUS1抑制MEK/ERK信号通路的激活。本研究还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lncRNA LIFR-AS1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系(MKN45和AGS)中Cdc25B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LIFR-AS1过表达可促进胃癌细胞系(MKN45和AGS)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pc DNA-LIFR-AS1和si-MTUS1共转染后si-MTUS1逆转了胃癌细胞系(MKN45和AGS)中Cdc25B的表达抑制和Cdk1的磷酸化诱导。以上结果表明,lncRNA LIFR-AS1可能通过抑制Cdc25B活性促进Cdk1的磷酸化。我们通过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分析了lncRNA LIFR-AS1表达对MKN45形成的肿瘤组织中MEK/ERK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lncRNA LIFR-AS1过表达不仅能够促进MTUS1的表达,还能抑制MEK和ERK的磷酸化,这进一步表明lncRNA LIFR-AS1通过上调MTUS1抑制MEK/ERK信号通路的激活。结论:LncRNA LIFR-AS1在胃癌中呈异常低表达,且与患者的预后有关。在胃癌中,lncRNA LIFR-AS1通过下调miR-4698、上调MTUS1而抑制MEK/ERK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细胞的凋亡,抑制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以及肿瘤的形成。因此,lncRNA LIFR-AS1可以作为胃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彭紫元[2](2020)在《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癌胚抗原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癌胚抗原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胃部疾病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包括胃溃疡组35例、萎缩性胃炎组40例,胃癌组39例),以及同期我院胃镜检查正常人群32例,设为对照组。采用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法测定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的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癌胚抗原的表达;采用尿素[13C]呼气试验测定幽门螺杆菌感染;比较各分组人群血清G-17、PGⅠ、PGⅡ、CEA的水平,以及HP阳性率,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检测早期胃癌的灵敏度。同时对国内发表的21篇关于血清G-17、PG水平及PGR检测胃癌的诊断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各分组患者年龄及性别等资料组成无显着差异(P>0.05)。胃泌素17水平在对照组、胃溃疡组、萎缩性胃炎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胃癌组胃泌素17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显着(P<0.05);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的胃蛋白酶Ⅰ、Ⅱ水平则比对照组低,差异显着(P<0.05)。胃癌组的癌胚抗原水平高于萎缩性胃炎组和胃溃疡组(P<0.05)。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53.1%(17/32),胃溃疡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85.7%(30/35),胃癌组幽门螺杆菌为87.2%(34/39),萎缩性胃炎组幽门螺杆菌为85.0%(34/40)。各组中仅对照组阳性率低于85.0%,其余各组均高于85.0%。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以及癌胚抗原水平在幽门螺杆菌阳性及阴性患者中的表达,提示幽门螺杆菌阳性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水平没有明显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组患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检测PGⅠ的ROC曲线下面积最高,为0.978,依次为G-17、PGⅡ、CEA;四项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最高,为1.000。Meta分析显示,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UC(G-17)=0.83、AUC(PGⅠ)=0.86、AUC(PGR)=0.80,均介于0.7~0.9之间,有较好应用价值。结论1.胃泌素17水平在对照组、胃溃疡组、萎缩性胃炎组组间无显着差异;胃癌组胃泌素17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组。胃蛋白酶Ⅰ、Ⅱ水平则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比对照组低。胃癌组的CEA水平均高于萎缩性胃炎组和胃溃疡组。2.各组中仅对照组Hp阳性率低于85.0%,其余各组均高于85.0%;表明Hp感染为胃部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3.幽门螺杆菌阳性组患者与Hp阴性人群之间的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以及CEA水平没有显着差异;提示胃癌的发生发展存在更复杂的机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并非为单一致病因素。4.联合G-17、PGⅠ、PGⅡ和Hp检测对于诊断早期胃癌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早期胃癌筛查提供有效依据。5.Meta分析显示血清G-17、PGⅠ、PGR应用于我国居民胃癌早期的筛查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王震[3](2020)在《基于SEER数据库的胃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印戒细胞癌(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SRCC)的细胞胞质丰富,充满黏液,细胞内的胞核被挤至一侧,呈“印戒”状,其组织分化程度差,具有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进展速度快的特点。胃SRCC早期诊断率不高,一般发现时已处于进展期。部分研究结果显示,早期胃SRCC局限于黏膜层时,淋巴结的转移较少,患者预后良好,进展期胃SRCC患者的预后较差,而胃SRCC和胃非SRCC患者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既往研究的报道中关于胃SRCC预后的结论存并不一致。由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记录的癌症数据而建立的SEER数据库(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具有人口覆盖区域广,多中心、大样本量,数据准确性高的特点,为肿瘤学的临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支持。本文借助多中心、大样本SEER数据库对胃SRCC与胃非S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探讨,并分析早期胃癌的预后差异,以期为临床诊疗及预后的判断提供参考意见。资料和方法通过SEER数据库收集2010—2015年期间诊断为胃癌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根据组织类型分为SRCC组和非SRCC组。纳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人种、原发部位、分化程度、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检验、手术治疗、化疗在内的数据进行研究。SPSS 23.0软件用于进行数据的分析,比较相关临床资料间的差异,其中计数资料用n(%)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变量:分化程度、TNM分期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生存率的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与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比较两组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显示,性别、年龄、人种、原发部位、分化程度、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检验、手术治疗、化疗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显示,早期胃SRCC病变局限于黏膜层(T1a)所占比例较胃非SRCC高、侵及黏膜下层(T1b)所占比例较胃非SRCC低。当肿瘤局限在黏膜层时,胃SRCC患者淋巴结检验阳性的比例要比胃非SRCC低;肿瘤直径≤2cm的比例较胃非SRCC高(P<0.05)。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时,胃SRCC患者淋巴结检验阳性的比例要比胃非SRCC高(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胃SRCC患者生存期的因素包括年龄、人种、原发部位、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检验、手术治疗、化疗;影响胃非SRCC患者生存期的因素包括人种、原发部位、分化程度、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检验、手术治疗。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对于胃SRCC患者,年龄(:1.417,95%CI:1.273~1.578,P<0.05)、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检验(:1.729,95%CI:1.497~1.996,P<0.05)、手术治疗(:0.245,95%CI:0.228~0.284,P<0.05)、化疗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早期胃SRCC患者,浸润深度(T1)(HR:1.773,95%CI:1.64~1.943,P<0.05)、肿瘤大小、淋巴结检验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胃SRCC患者总体预后较胃非SRCC患者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11,P<0.05)。早期胃SRCC手术治疗后的预后优于胃非SRC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4,P<0.05)。对SEER数据库中早期胃癌患者化疗的数据进行生存分析显示:化疗患者预后较未化疗患者差(χ2=4.399,P<0.05)。根据浸润深度不同进行分层分析显示: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化疗患者预后较未化疗患者差(χ2=4.950,P<0.05;χ2=4.691,P<0.05)。根据淋巴结检验进行分层分析显示:淋巴结检验阳性时,化疗患者预后优于未化疗患者(χ2=4.379,P<0.05);淋巴结检验阴性时,化疗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7,P=0.545)。结论1.早期胃SRCC黏膜层所占比例较胃非SRCC高。当肿瘤局限于黏膜层时,胃SRCC患者淋巴结检验阳性的比例相对胃非SRCC较低;肿瘤直径≤2cm的比例较胃非SRCC高。当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时,胃SRCC患者淋巴结检验阳性的比例较胃非SRCC高。2.在早期胃癌患者中,胃SRCC相对胃非SRCC预后较好。早期胃癌分层分析显示淋巴结阳性的患者进行化疗可以改善预后。3.胃SRCC患者总体预后较胃非SRCC差。
杨涛[4](2020)在《面向医学大数据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构化、标准化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电子病历作为医学大数据的重要来源,包含了大量的疾病诊疗知识和患者健康数据。其中,实验室检查作为临床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生做出疾病诊断和治疗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这些信息都蕴含在非结构化的医学文本中,这对计算机读懂实验室检查信息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并且,由于检查的表述多种多样,其结构化、标准化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挑战。除此之外,医学本体主要是以单个术语形式存在,但是实验室检查结果是一般是由“样本、检查对象和异常情况”三个部分构成,所以从检查本体到医学本体之间存在着结构和语义的差距。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本课题探索了通过建立UMLS编码的实验室检查知识库,并发展相应的算法,将电子病历中非结构化的实验室检查,转换为术语形式的结构化、标准化的表述方式,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方法:①构建知识库。利用相关英文实验室检查名称资源,构建以UMLS术语为核心的实验室检查知识库。②首先将自由文本中的实验室检查转换为结构化的三联体格式“样本—检查对象—异常情况”,再通过本知识库将此逻辑型的实验室检查表述转换为UMLS术语型表达。最终,我们选择在互联网上获取的电子病例作为语料集,评估本知识库及配套算法的效果。结果:我们将453个实验室检查映射到2242个UMLS术语,这453个检查中,72.6%为定量检查,27.4%为定性检查。另外,我们共收集了 966份电子病历,覆盖26个不同科室。以专家标注作为金标准,一共标注出12949个实验室检查结果,其中定量检查10585个,定性检查2364个。①对专家标注的金标准检查结果进行标准化的准确率、召回率和F1值分别为:1.000,0.731和0.845。②首先将这些病例进行预处理,经过算法输出为结构化的三联体格式,一共得到11219个结构化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再将这些结构化数据标准化为UMLS编码。统计结果,其中真阳性个数为7262个,准确率、召回率和F1值分别为:0.647,0.767和0.701。③我们使用了 210份病例,针对21个不同科室进行分科室测评,其中算法评估最高的为普外科,其F1值分别为0.933、0.833。结论:本课题构建了一个从逻辑表达表型到术语表达表型的知识库,并基于该知识库,发展了将病例中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自动结构化、标准化的配套算法工具。该知识库及算法可以成功的将非结构化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转换为结构化、标准化的术语型表述。这对计算机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电子病历的二次利用具有重要作用,例如相同特征的患者聚类、机器学习、医学人工智能等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除此之外,该知识库也为我们以后构建实验室检查结果本体奠定了基础。
王宗军[5](2020)在《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的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研究CEA、CA19-9、CA72-4、PG、MG7AG五种肿瘤标志物在不同胃病人群中的表达水平,分析他们单独以及联合检测对胃癌患者的诊断价值,为医务工作者提供早期筛查思路,并进一步探索五种肿瘤标志物与胃癌分期的关系,为预后评估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选取菏泽市立医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首次确诊为胃癌的患者104例设为胃癌组,同期收治的确诊为胃粘膜上皮内瘤变患者60例为胃良性病变组,同期门诊体检胃粘膜正常或仅表现为浅表性胃炎的患者80例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病理资料。检测血清CEA、CA19-9、CA72-4、PG、MG7AG五种肿瘤标志物在各组的表达情况,分析研究五种肿瘤标志物单独以及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分析五种肿瘤标志物与一般资料、病理资料的关系,揭示他们对预后的判定价值。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独立样本行t检验,三组及以上样本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对比行c2检验;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等级资料相关性。用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胃癌组中,合并Hp感染的患者MG7AG、PGR阳性率高于无Hp感染的患者,有饮酒史的患者MG7AG、PGR阳性率高于无饮酒史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胃癌组CEA、CA19-9、CA72-4、MG7AG、PGR阳性率高于胃良性病变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癌组CEA、CA19-9、CA72-4、MG7AG表达水平高于良性病变组和对照组,PGR值低于良性病变组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联合检测时,CEA+CA19-9+CA72-4+MG7AG+PGR组合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4.2%和93.7%,但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最低,分别为63.6%和65.8%,CEA+CA19-9+CA72-4+MG7AG组合的准确率最高,为83.6%。5、不同TNM分期患者CEA、CA19-9、CA72-4、MG7AG、PGR阳性率及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CA19-9、CA72-4、MG7AG表达水平与胃癌分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03、0.658、0.742,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PGR表达水平与胃癌分期相关性较差,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经分析校正拟定计算公式F=ln(0.03*A/5+0.5*B/37+0.065*C/3+0.75*D/8)-1,A、B、C、D分别对应CEA、CA19-9、CA72-4、MG7AG表达水平,用于预测胃癌患者TNM分期,经计算,CEA、CA19-9、CA72-4、MG7AG的联合对于胃癌分期的预测与实际分期的诊断一致率为91.35%(95/104),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853,P<0.001)。7、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胃癌组CEA及MG7AG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及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胃癌患者的血清CEA、CA19-9、CA72-4、MG7AG、PGR阳性率明显高于上皮内瘤变与正常粘膜患者,具有辅助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2、胃癌患者中,合并Hp感染以及有饮酒史的患者,血清MG7AG、PGR阳性率更高。3、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胃癌的效果优于单一指标的诊断效果,其中CEA+CA199+CA724+MG7AG的组合诊断效果最优。4、血清CEA、CA19-9、CA72-4、MG7AG、PGR阳性率及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TNM分期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5、初步拟定包含CEA、CA19-9、CA72-4、MG7AG四种肿瘤标志物的计算公式和参考范围可用于预测患者TNM分期。
万小勇[6](2017)在《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IgG抗体联合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变化关系、幽门螺杆菌IgG抗体联合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在胃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因消化道症状在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患者216例,对其进行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检测,按照自愿原则分为普通白光内镜检查组(A组)和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组(B组)两个亚组作为病例组。选取相同年龄段来我院体检患者100例,入选作为对照组,只进行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病例组患者的血清PGⅠ水平和血清PGR值均显着低于对照组,血清PGⅡ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各组亚组血清PG Ⅰ、PGⅡ和PG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EGC组、AGC组血清PG Ⅰ水平显着低于其它各组(P<0.05),CSG组、EGC组、AGC组、GU组PGⅡ水平显着高于其它各组(P<0.05),EGC组、AGC组PGR显着低于其它各组(P<0.05)。在病例组中,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组(B组)对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检出率均高于普通白光内镜组(A组)(P<0.05),对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SIM)无明显优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胃癌检出率中,EGC、胃癌总检查率,明显有优势(P<0.05),AGC无明显差异。以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作为胃癌的诊断标准,216例患者中共检查出胃癌35例,其中PG+组发现胃癌共28例(80.00%),Hp+组发现胃癌26例(77.14%),PG+或Hp+共发现胃癌22例(62.85%)。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IgG抗体联合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孔郁,尹文杰,孙宁宁,宋慧,魏新亮,梁育飞[7](2010)在《不同年龄胃癌患者胃液中癌胚抗原水平比较研究》文中认为
史芸,王振军,王斌[8](2005)在《癌胚抗原与临床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
史芸[9](2004)在《结直肠癌外周血癌胚抗原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结直肠癌为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结直肠癌在手术、化疗、放疗、免疫和生物等各种治疗方法上有了很大提高,但遗憾的是仍然有30-50%的患者出现复发和转移,为此,人们不断寻找着一种监测评估微转移和病情发展的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指标。基因检测具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被认为是目前检测微转移的最敏感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基础和临床研究常将CEA mRNA作为血液循环中消化道癌细胞的靶基因。本实验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CEA mRNA在结直肠癌、结肠息肉、正常人群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结直肠癌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 方法:收取了海军401医院普外科及肿瘤科自2002年10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60例,采集外周血样本。同期取结肠息肉患者40例。正常对照40例,为健康献血者。结直肠癌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35-80岁,中位年龄58岁。临床分期按Dukes标准分期:其中Dukes A期10例(16.7%),Dukes B期19例(31.7%),Dukes C期16例(26.7%),Dukes D期15例(25.0%)。其中结直肠癌伴肝转移9例。结肠息肉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5-75岁,中位年龄42岁。健康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25-50岁,中位年龄35岁。分别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其外周血中CEA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其血清CEA蛋白的含量。所有数据使用SAS6.04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2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cDNA PCR扩增产物进行2%琼脂糖凝胶电泳在紫外数字成像仪下观察结果并成像,CEA mRNA的阳性扩增条带为300bp。CEA正常值0~5ng/ml,超过5ng/ml为阳性。60例结直肠癌患者CEA mRNA阳性率为68.3%,健康对照组有1中文摘要例呈弱阳性,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1);40例结肠息肉患者CEA mRNA仅3例阳性。CEA mRNA阳性表达率在DukeSC+D期患者明显高于DukeSA+B期。外周血CEA mRNA的表达与其它病理因素无明显关系。CEA mRNA阳性表达与肝转移密切相关。 结论:外周血细胞中CEA mRNA的表达与肿瘤分期及肝转移相关,有可能作为结直肠癌转移的一个辅助监测指标。
张书平[10](2002)在《唾液SA、CEA检测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诊断意义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唾液中癌胚抗原(CEA)和唾液酸(SA)含量的测定和分析,探讨唾液中癌胚抗原(CEA)和唾液酸(SA)含量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诊断意义。方法:许多研究表明,由于SA和CEA以及它们的某些成分改变与局部组织细胞代谢密切相关,肿瘤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物质首先释放到病变局部的体液中,后经血液或淋巴液回流进入血循环,被组织器官代谢所致。同时认为测定肿瘤局部体液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患者易于接受、可多次重复进行等优点。可为口腔颌面部部恶性肿瘤诊断和筛选提供一种简单、经济、可靠的辅助方法。故采用ELLISA法检测唾液中癌胚抗原(CEA),通过酶法(动力学法)检测唾液酸(SA),检测了40例恶性肿瘤患者、22例良性肿瘤患者40例正常人的唾液癌胚抗原和唾液酸含量,得出各组CEA、SA含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测定结果表明,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唾液CEA含量为81.27±20.05ng/ml,阳性率为55%,良性肿瘤组为78.45±11.74ng/ml,阳性率45%,正常人组48.93±14.78ng/ml,阳性率2.5%。良、恶性肿瘤组之间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而与正常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口 唾液唾液酸和癌胚抗原含量检测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诊断意义的研究 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唾液 SA含量为 16.56士 5石omgol, 阳性率 72.5o,良性肿瘤组 8.78士 3.14 mg用l,阳性率 13石%,正常人组 8.46土 2.11 mg用,阳性率 0。正常人 与良性肿瘤两组之间则无显着差异b>0刀5)。恶性肿瘤 与正常人和良性肿瘤组之间有显着差异瞩<o.01卜 结 论:唾液中CEA含量测定对良、恶性肿瘤鉴别无临床 意义,但与正常人之间具有临床意义;唾液中CEA含 量测定结果显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与正常人和良性 肿瘤有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口腔科临床开展唾液 CEA和SA联合测定,阳性率可达85%。对诊断颌面部 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二、胃液癌胚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液癌胚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LncRNA LIFR-AS1在胃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LncRNA LIFR-AS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LncRNA LIFR-AS1在胃癌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LncRNA LIFR-AS1影响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在胃癌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癌胚抗原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指标与早期胃癌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各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3.2 各组患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以及CEA水平比较 |
3.3 各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分析 |
3.4 幽门螺杆菌阳性及阴性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水平比较 |
3.5 G-17、PGⅠ、PGⅡ、CEA诊断早期胃癌的ROC曲线参数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胃癌的早期诊断 |
4.2 本文不同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 |
4.3 G-17、PGⅠ、PGⅡ、CEA水平及变化 |
4.4 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
4.5 幽门螺杆菌阳性及阴性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水平比较 |
4.6 G-17、PG、CEA、Hp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筛查的启示 |
第五章 血清G-17、PGⅠ、PGR应用于我国居民胃癌早期筛查价值的Meta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已录用的学位论文相关论着 |
附录三 论着录用通知与文章版面费 |
致谢 |
(3)基于SEER数据库的胃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资料 |
1.2 资料分类标准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胃印戒细胞癌与胃非印戒细胞癌患者组 |
2.2 早期胃印戒细胞癌与胃非印戒细胞癌患者组 |
2.3 生存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诊治及ERAS在胃癌围手术期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面向医学大数据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构化、标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实验室检查结果抽提研究进展 |
研究基础 |
2.1 LATTE简介 |
2.2 一体化医学语言系统 |
2.3 观测指标标识符逻辑命名与编码系统 |
2.4 LOINC to HPO映射库 |
2.5 英文实验室检查对象及来源 |
材料和方法 |
3.1 包含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病例收集 |
3.2 人工实验室检查结果标注 |
3.3 UMLS编码的实验室检查知识库构建 |
3.4 实验室检查结果标准化转换 |
知识库及算法评价结果 |
4.1 知识库概览 |
4.2 评估结果 |
4.3 在胃肠病学中的应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电子病历信息抽提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概念说明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仪器和试剂 |
2.5 研究方法 |
2.6 观察指标 |
2.7 肿瘤标志物参考范围 |
2.8 胃癌的TNM分期 |
2.9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结果 |
3.1 胃癌组患者基本情况 |
3.2 胃癌患者一般情况与肿瘤标志物阳性率比较 |
3.3 三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阳性率比较 |
3.4 三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比较 |
3.5 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诊断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
3.6 胃癌患者不同TNM分期血清肿瘤标志物阳性率比较 |
3.7 胃癌患者不同TNM分期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比较 |
3.8 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与胃癌TNM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
3.9 多个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与胃癌TNM分期预测的粗算公式 |
3.10 肿瘤标志物预测胃癌TNM分期与实际分期的一致性分析 |
3.11 三组组织中CEA、MG7AG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讨论 |
4.1 胃癌患者一般情况与肿瘤标志物阳性率的关系 |
4.2 胃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阳性率及表达水平分析 |
4.3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胃癌的价值 |
4.4 胃癌患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分析 |
4.5 多个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与胃癌TNM分期的预测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6)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IgG抗体联合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绪论 |
2. 前言 |
3. 背景 |
4. 材料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3 实验室检测 |
4.4 普通内镜检查 |
4.5 染色放大内镜检查 |
4.6 病理学检查 |
4.7 统计学分析 |
5. 结果 |
5.1 将病例组分为A组和B组两个亚组 |
5.2 血清胃蛋白酶在对照组和病例组及亚组间的表达水平差异 |
5.3 幽门螺杆菌在对照组和病例组及亚组间的感染情况差异 |
5.4 PG和Hp-IgG联合诊断的价值 |
5.5 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与普通白光内镜在不同类型胃癌检出率的比较 |
5.6 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与普通白光内镜在不同类型胃癌检出率的比较 |
5.7 比较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检测联合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对胃癌的检出率 |
5.8 早期胃癌与健康体检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IgG抗体阳性的检出率 |
5.9 胃癌癌前病变与健康体检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IgG抗体阳性的检出率 |
5.10 比较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检测联合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诊断胃癌的特异性等 |
6. 结论 |
7. 讨论 |
7.1 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水平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作用 |
7.2 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在不同胃癌类型及癌前病变检出率的比较 |
7.3 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检测联合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8. 展望 |
参考文献 |
9.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不同年龄胃癌患者胃液中癌胚抗原水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年龄组胃液中癌胚抗原水平比较 |
2.2 2组胃液中癌胚抗原水平及阳性率比较 |
2.3 2组不同年龄段癌胚抗原水平及其阳性率比较。 |
3 讨论 |
(8)癌胚抗原与临床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癌胚抗原与结直肠癌 |
2 癌胚抗原与其他消化系统肿瘤 |
3 癌胚抗原与肺癌 |
4 癌胚抗原与妇科肿瘤 |
5 癌胚抗原与其他肿瘤 |
6 癌胚抗原与非肿瘤疾病 |
(9)结直肠癌外周血癌胚抗原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10)唾液SA、CEA检测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诊断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胃液癌胚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LncRNA LIFR-AS1在胃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赵江桥.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癌胚抗原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D]. 彭紫元. 汕头大学, 2020(02)
- [3]基于SEER数据库的胃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D]. 王震. 郑州大学, 2020(02)
- [4]面向医学大数据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构化、标准化研究[D]. 杨涛. 苏州大学, 2020(02)
- [5]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的价值研究[D]. 王宗军. 青岛大学, 2020(01)
- [6]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IgG抗体联合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D]. 万小勇.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5)
- [7]不同年龄胃癌患者胃液中癌胚抗原水平比较研究[J]. 孔郁,尹文杰,孙宁宁,宋慧,魏新亮,梁育飞. 河北医药, 2010(23)
- [8]癌胚抗原与临床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 史芸,王振军,王斌. 中国医师杂志, 2005(S1)
- [9]结直肠癌外周血癌胚抗原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史芸. 青岛大学, 2004(04)
- [10]唾液SA、CEA检测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诊断意义的研究[D]. 张书平. 青岛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