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家呼吁提高对起搏器的认识

医学专家呼吁提高对起搏器的认识

一、医学专家呼吁提高对心脏起搏器的正确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1](2021)在《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的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最安全有效的方法, 主要用于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及挽救生命。随着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机制认识的加深以及起搏疗法的不断更新和扩展, 心脏起搏适应证在不断发展。由于不同级别医院和/或医生对永久性起搏器治疗适应证认识有所不同, 故界定临床起搏治疗适应证和起搏疗法的范围需要规范化指导。此次制订的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的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是2010年发表《植入性心脏起搏器-目前认识和建议》的修订版。

何娇[2](2021)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现状,分析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探讨影响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主要因素,以期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长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有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等量表。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分析不同特征(包括一般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有无差别,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患者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感受负担的相关性;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调查了120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平均得分为24.71±7.57。条目3“我认为照顾我需要耗费过多的费用”得分最高为2.88±1.26;其次为条目2“我担心照顾者因为帮助我而要承受更多的责任”和条目8“我认为我给我的照顾者带来了经济困难”,得分为2.82±1.23和2.73±1.15。2.将自我感受负担总分作为因变量,人口学基本资料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人均月收入、植入起搏器的次数、植入起搏器的类型、有无心力衰竭对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均有影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自我效能总分为22.75±6.74。应对方式中面对维度均值为18.11±3.23、回避维度均值为15.75±2.47、屈服维度均值为7.78±2.42。将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得分与自我效能、屈服应对方式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与屈服应对方式正相关(r=0.488,P<0.001),与自我效能负相关(r=-0.567,P<0.001)。4.以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得分作为因变量,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基本资料中的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人均月收入、植入起搏器的次数、植入起搏器的类型、有无心力衰竭和自我效能、应对方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有:人均月收入、植入起搏器的次数、有无心力衰竭、自我效能、屈服应对方式5个变量。结果表明,对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影响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自我效能、有无心力衰竭、屈服应对方式、人均月收入、植入起搏器的次数。结论:1.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普遍存在,且总体处于轻度水平。2.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人均月收入、植入起搏器的次数、植入起搏器的类型、有无心力衰竭对患者自我感受负担都有影响。3.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与屈服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与自我效能呈负相关。4.自我效能、有无心力衰竭、屈服应对方式、人均月收入、植入起搏器的次数是影响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主要因素。

林骞[3](2020)在《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的建立与验证》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普及以及治疗效果持续改善,高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日趋增多。各国学者越来越关注研究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且建立了适合当地的预后评估模型。但是现阶段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ESCAD)患者预后方面的研究较少,中医因素对ESCAD患者预后影响的方面研究则更少。中医认为舌象在判断疾病预后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舌象与心系病症患者的预后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将舌象加入ESCAD预后评估模型中,建立ESCAD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是否可以提高临床医师对ESCAD预后评估的准确性?本研究围绕着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一 冠心病预后研究的新兴趋势:基于CiteSpace软件的科学计量分析研究目的:对冠心病预后领域的有关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从而探索该领域下的研究前沿、未来研究趋势。研究方法:在WOS数据库检索有关冠心病预后方面的文献,时间跨度为1989年至2018年。应用R软件对纳入的施引文献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应用CiteSpace软件对被引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筛选出每两年中前100名最高被引频率的文献,采用谱聚类算法对被引文献进行聚类处理并绘制相关的知识图谱,应用寻径法对图谱进行修剪,利用聚类视图以及时间线视图展示各个聚类的关系以及时间跨度,应用词频逆文件频率(TF*IDF)加权算法、对数似然率(LLR)算法、互信息(MI)算法分别计算每个聚类的聚类标签,使用模块值和平均轮廓值评价视图的结构和清晰度,利用被引频次、中介中心性、引用突现度、聚类平均年发现研究前沿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研究结果:1 施引文献的一般情况。有关冠心病预后领域的施引文献共有43264篇。该领域下共有107240名作者,发文量最高的前10位的作者中并无中国学者。该领域下的文献涉及95个国家及地区,无论是在单一国家发表还是在多国家合作发表方面,发文总量最高的是美国,为12175篇文献,第二位为日本(3453篇),第三位为意大利(3068篇),第四位为德国(2259篇),第五位为英国(2259篇)。中国发文总量位居第九,为1241篇,为美国发表总数的1/10,占前10位的国家总发文量的4%,占该领域总发文量的2.9%。2冠心病预后领域研究前沿分析在领域下共有391568篇被引文献,生成的聚类视图以及时间线图中共有862个节点,1260条连线,模块值为0.87,平均轮廓值为0.40,共产生76个聚类,含10个节点以上的聚类有18个。最大的聚类是聚类0#,有72个节点;时间点最近的聚类为聚类17#,有11个节点。最高引的10篇文献中有3篇来源于聚类6#,1篇来源于聚类3#,聚类0#、聚类2#以及聚类8#各有2篇。高中介中心性的文献主要聚集在聚类13#、聚类3#、聚类7#,分别有3篇、3篇以及4篇。突现度较高的节点共有744个,占总节点数的86.3%。引用突显度最高的10篇文献中有3篇来源于聚类6#,聚类0#、聚类2#以及聚类8#各有2篇,1篇来源于聚类3#。由此推断,聚类0#、聚类6#、聚类8#可以表达冠心病预后领域的研究前沿,聚类17#可能是未来新的研究趋势。结论:1中国在冠心病预后领域的研究进展较西方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加强;2以高敏C反应蛋白为代表的生物标记物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聚类0#)、冠心病患者药物支架术后发生血栓事件预后因素的探索(聚类8#)、出血事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聚类6#)是现在冠心病预后领域的前沿问题;3关注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聚类17#)可能是未来新的研究趋势。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临床研究一 舌象与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目的:利用既往研究数据,探索舌象与ESCAD患者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系。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瘀毒’病因学的系统研究”资助的由5家医院收集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与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化诊疗评价体系的研究”以及北京市科委课题“冠心病中西医结合诊治规律的数据挖掘及验证研究”资助的由18家医院收集的真实世界数据,并从中筛选出年龄≥60岁的ESCAD患者。候选预后因素包括两部分,共计55个。一部分为常规预后因素38个;另一部分为舌象相关的预后因素17个。预测结局为心血管事件,包括非预期的血运重建术;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未行血运重建);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中风;心源性死亡。将常规预后因素纳入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利用交叉验证法计算出最小惩罚值(λmin)以及1倍标准误惩罚值(λ lse)筛选出相应的预后因素,并建立三个模型对混杂因素调整。在模型1中,将调整当λ取值为1倍标准误时筛选出的常规预后因素;在模型2中,将调整当λ取值为最小值时筛选出的常规预后因素;在模型3中,将在模型2的基础上继续调整在单变量分析中p<0.05或者文献当中记载有潜在混杂作用的常规预后因素。将舌象相关预后因素逐一的代入到上述的三个模型中进行分析,并且考虑舌象与常规预后因素的交互作用,并利用logistic回归揭示各个舌象与ESCAD患者预后的关系。为进一步分析舌象与各个常规预后因素的交互作用,进行了亚组分析。研究结果:最终纳入了 3256例ESCAD患者,平均年龄为70岁,最大年龄为89岁,男性患者占52%,共有349例患者在随访1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1 舌象与ESCAD患者预后的关系舌色淡白与ESCA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升高有显着相关性[未经模型调整OR值为 2.29,95%CI(1.36-3.69),p<0.01;经模型 1 调整后,OR 值为 1.95,95%CI(1.14-3.20),p=0.01;经模型 2 调整后 OR 值为 1.82,95%CI(1.06-3.01),p=0.02;经模型3调整后OR值为1.82,95%CI(1.06-3.02),p=0.02;经在模型3的基础上考虑交互作用调整后,OR值为12.69,95%CI(2.3-75.64),p<0.01]。舌色红与ESCA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升高有显着相关性[未经模型调整OR值为1.48,95%CI(1.00-2.14),p=0.04;经模型 1 调整后,OR 值为 1.67,95%CI(1.11-2.44),p=0.01;经模型2调整后OR值为1.66,95%CI(1.10-2.44),p=0.01;经模型3调整后OR值为1.67,95%CI(1.10-2.46),p=0.01;经在模型3的基础上考虑交互作用调整后,OR值为4.55,95%CI(1.16-17.44),p=0.03]。苔色白与ESCA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有显着相关性[未经模型调整OR值为0.62,95%CI(0.47-0.80),p<0.01;经模型1调整后,OR值为0.73,95%CI(0.55-0.97),p=0.03;经模型2调整后OR值为 0.72,95%CI(0.53-0.96),p=0.03;经模型 3 调整后 OR 值为 0.71,95%CI(0.53-0.95),p=0.03;经在模型3的基础上考虑交互作用调整后,OR值为0.12,95%CI(0.04-0.31),p<0.01]。2经模型调整后的交互作用与亚组分析经过模型3的调整,交互作用比较明显的有舌色淡暗与高血压病3级(p=0.03)、舌色暗红与房室传导阻滞(p=0.04)、舌有瘀斑与房室传导阻滞(p=0.03)、齿痕舌与氯吡格雷服用情况(p=0.01)、裂纹舌与氯吡格雷服用情况(p=0.04)、苔色黄与阿司匹林服用情况(p=0.04)、苔色黄与CCB服用情况(p=0.01)、苔质腻与阿司匹林服用情况(p=0.02)、苔质厚与阿司匹林服用情况(p=0.02)。在高血压病3级的ESCAD患者中,舌色淡暗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高有显着相关性(OR:1.95,95%CI:1.21-3.06,p=0.005)。在有房室传导阻滞的 ESCAD 患者中,舌色暗红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高有显着相关性(OR:229,95%CI:12-14536,p=0.002)。在服用氯吡格雷的ESCAD患者中,齿痕舌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高有显着相关性(OR:2.76,95%CI:1.58-4.75,p<0.001)。在服用 CCB 的 ESCAD 患者中,苔色黄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有显着相关性(OR:0.44,95%CI:0.26-0.72,p=0.001)。结论:1与无舌色淡白、无舌色红的ESCAD患者相比,舌色淡白、舌色红的ESCA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更高;与无苔色白的ESCAD患者相比,苔色白的ESCAD患者有更低的风险发生心血管事件。2舌色紫、舌有瘀斑、舌形胖大、裂纹舌、苔质厚、苔质腻、苔质滑、苔质燥、花剥苔以及无苔未发现与ESCA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升高或降低有显着关系。3舌色淡暗与高血压病3级、舌色暗红与房室传导阻滞、舌有瘀斑与房室传导阻滞、齿痕舌与氯吡格雷的服用情况、裂纹舌与氯吡格雷的服用情况、苔色黄与阿司匹林的服用情况、苔色黄与CCB的服用情况、苔质腻与阿司匹林的服用情况、苔质厚与阿司匹林服的用情况在ESCA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过程中有潜在的交互作用。4亚组分析:在高血压病3级的ESCAD患者中,舌色淡暗的患者有更高的风险发生心血管事件;在有房室传导阻滞的ESCAD患者中,舌色暗红的患者有更高的风险发生心血管事件;在服用氯吡格雷的ESCAD患者中,有齿痕舌的患者有更高的风险发生心血管事件;在服用CCB制剂的ESCAD患者中,苔色黄的患者有较低的风险发生心血管事件。但因亚组分析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样本量偏小,其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临床研究二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研究目的:利用既往研究数据,初步建立并验证ESCAD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探索舌象对ESCAD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的影响;开发ESCAD风险计算器。研究方法:将研究二中的数据集按照8:2拆分为训练集以及验证集。分别将训练集中常规预后因素、常规预后因素+舌象以及常规预后因素+舌象(考虑交互因素),纳入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中进行筛选,利用交叉验证计算最佳惩罚值(λ)。最终由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拟合ESCAD患者常规预后评估模型(模型1)、常规+舌象预后评估模型(模型2)以及常规+舌象(考虑交互作用)预后评估模型(模型3)。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三个模型进行比较:利用赤池信息准则(AIC)、区分度、C统计量(C-statistic)、校准度、净重分类指数(NRI)以及为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决策曲线分析法(DCA)。研究结果:模型1在训练集中的C-statistic为0.68(0.65-0.72),在验证集中为0.67(0.60-0.73)。模型2在训练集中的C-statistic为0.69(0.66-0.73),在验证集中为0.67(0.61-0.73)。模型3在训练集中的C-statistic为0.70(0.67-0.74),在验证集中为0.67(0.61-0.74)。与模型1相比,模型2的NRI升高了 1.91%,IDI提高了 0.54%(p=0.04);与模型1相比,模型3的NRI升高了 3.58%,IDI提高了 1.28%(p<0.01);与模型2相比,模型 3 的 NRI 升高了 3.58%,IDI 提高了 0.74%(p = 0.02)。无论是在训练集中还是在验证集中模型1(p=0.683/p=0.276)、模型2(p=0.620/p=0.263)以及模型3(p=0.635/p=0.238)都有良好的校准度。当预测概率的截断值为10%时,在训练集中,模型1的净获益为2.7%,模型2的净获益为3.2%,模型3的净获益为3.3%;在验证集中,在模型1中的净获益3.6%,模型2的净获益为3.7%,模型3的净获益为4.0%。根据模型3制作了 ESCAD风险计算器(安卓版手机APP)。结论:1首次针对ESCAD患者建立了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并开发了 ESCAD风险计算器;2将舌象加到模型中,可以在保证区分度、校准度以及临床有效性不下降的情况下,进一步精简模型,降低模型的过拟合现象,提高模型的正确分类以及综合判别的能力。第三部分云数据平台开发心血管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一体化云平台的初步建立研究目的:为进一步研究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初步构建心血管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一体化云数据平台。功能简介:平台初步面向的对象为有临床科研需求的临床医生,用户层有患者、临床医师、医师团队以及质控人员,终端系统有Web端和移动端,移动端包括IOS版本、Android版本以及微信公众号以满足各种场景的使用需求。此外,考虑到患者年龄较大,患者端只有微信公众号,只保留交流和提交问卷功能。该平台为心血管专科平台,有病历信息收集系统以及医患交流系统,在结构化、便捷性、实用性以及质量监控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完善。平台前期以科研信息收集为主,后期将开设网络电话以及网络视频,完善网上支付流程,使医患随时随地有偿沟通,形成医生获利、患者获益长效机制。完善医生交流系统,增加病例讨论、远程会诊、科研临床培训、技术推广模块,以期提高临床实用性及科研应用价值。

何小兰[4](2020)在《基于归因理论的“双心护理”对起搏器植入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研究基于归因理论的“双心护理”是否能降低起搏器植入患者的负性情绪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为之后的类似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收集资料、文献回顾和查阅指南,对首次行起搏器安置手术的患者制订改善其负性情绪的“双心护理”方法。2.对入院行首次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进行首次问卷调查和一般资料采集,了解其焦虑、抑郁情况及有无影响负性情绪发展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3.按照初次研究结果施行院内“双心护理”,在患者出院当天开始第二步量表调查;于病人出院结束治疗的三天后开始每七天一次的电话随访,院后三个月结束,并进行最后一次量表评估。4.整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 果]1.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都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干预前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第一次(出院时),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第二次(出院后三个月),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4.干预组:SAS、SDS量表得分入院时、出院时和出院后三个月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得分总体下降较明显,其中,出院时至出院后三个月这一阶段的变化比入院时至出院时这一阶段的变化更明显。对照组:SAS、SDS量表得分入院时、出院时和出院后三个月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量表得分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但是变化较轻微。5.出院时和出院后三个月,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四个维度得分差异都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出院时,干预组得分最高项为社会功能维度条目1,对照组得分最高项为心理功能维度条目9;两组患者得分最低项均为心理功能维度条目2。其中,34个条目两组比较,除心理功能维度条目1、心理功能维度条目3、心理功能维度条目8、心理功能维度条目9、社会功能维度条目4、一般认识维度条目7这6个条目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28个条目得分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后三个月,两组患者得分最高项均为社会功能维度条目1;两组得分最低项均为躯体功能维度条目8,所有条目得分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6.两组生活质量第一次和第二次得分自身前后对照比较。干预组第一次和第二次,总分及4个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第一次和第二次,总得分、躯体功能维度得分、心理功能维度得分、社会功能维度得分、认识功能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 论]1.本课题中的起搏器植入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均高于国内常模。其中,焦虑程度总体为接近焦虑状态,抑郁程度总体为轻度抑郁状态。2.“双心护理”不但可以帮助起搏器植入患者降低负性情绪,还可以使其养成对疾病有利的生活模式和行为方式,从而改善生活质量。3.本研究证实了“双心护理”是降低起搏器植入患者负性情绪和改善其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且远期效果更优。

王宇迪[5](2020)在《国产起搏器创领REF3201临床应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观察国产起搏器创领REF3201的机型特点及相关随访参数,并与进口起搏器美敦力RED01进行比较,探讨创领REF3201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国产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 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植入埋藏式永久人工心脏双腔起搏器的患者,随机选取20例安装国产起搏器创领REF3201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安装进口起搏器美敦力RED01患者21例进行对照。将两组起搏器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分别记录两组起搏器患者起搏器植入时,术后1、3、6、12月时的起搏器相关参数,包括:起搏阈值、导线阻抗、P/R波振幅,并对患者术后的并发症进行记录观察包括:起搏器囊袋感染、囊袋血肿、心脏穿孔、电极脱位、静脉血栓形成、起搏器综合征等,对比二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 果]1.本研究共入选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植入永久心脏双腔起搏器的病例41例,均植入成功并定期随访。2.研究组包括男性患者9例(45%)及女性患者11例(55%),对照组包括男性患者11例(52.38%)及女性患者10例(47.62%),两组患者在男女比例分布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636);研究组患者年龄为74(66.5,80.5)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68(60.5,80.0)岁,两组年龄组成无明显差异(P=0.379);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427)。3.起搏参数对比(测试时电极极性均为双极),研究组与对照组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在术中及术后1、3、6、12月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术后1、3、6、12月的起搏阈值较术中即刻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术后1月时阈值趋于稳定,与植入后3、6、12月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术中及术后1、3、6、12个月心房、心室阻抗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相比,术后1、3、6、12个月与术中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术中、术后1、3、6、12个月的P/R波振幅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起搏器体积及预期使用寿命,研究组起搏器尺寸、体积及重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预期剩余寿命:术后6月时研究组的预期剩余寿命为9.40±1.27年,对照组的预期剩余寿命为9.61±1.32年;术后12个月时研究组预期剩余寿命为9.00±1.02年,对照组12个月预期剩余寿命为9.28±1.00年,两者相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起搏器费用:研究组起搏器及电极总价为27200元,对照组总价为37429.35元,研究组平均住院费为34853.11±1915.84元,对照组为44801.69±1595.88元,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术后均没有出现起搏器电池提前耗竭、起搏器囊袋感染及破溃、起搏阈值升高、感知不良、电极脱位及断裂、起搏器综合征等并发症及起搏器本身故障。[结 论]1.在国产起搏器创领REF3201植入后的12个月内,随访各参数(起搏阈值、阻抗、P/R波振幅)与进口起搏器RED01类似,参数稳定可靠;2.安全性方面:国产起搏器与进口起搏器相似,未出现起搏器电池提前耗竭、起搏器囊袋感染及破溃、起搏阈值升高、感知不良、电极脱位及断裂、起搏器综合征等并发症及起搏器本身故障,安全可靠;3.国产起搏器体积小、价格低,可作为临床应用的首要选择之一。

王磊[6](2020)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性别差异》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性别差异背景:性别差异在心脏病学领域的影响正在逐渐被认识,包括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方面,但目前相关研究多基于欧美人群,少有基于我国人群的数据分析,且专门就心脏起搏治疗的性别差异进行探讨的研究也不多。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国人接受心脏起搏治疗的性别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数据来源于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注册数据库。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合并心血管疾病情况、心功能情况、起搏器植入适应证、植入器械类型等信息并比较其性别差异。此外,将整体人群分为青中年(<60岁)、老年组(≥60岁且<80岁)及高龄组(≥80岁)进行分组比较,以评估不同年龄段的性别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203例起搏器植入患者,平均年龄67.9±13.2岁,男性占比低于女性(48.7%比51.3%),但在高龄组中则相反(55.9%比44.1%)。男性植入时平均年龄为68.3±13.6岁,显着高于女性(P=0.021)。起搏适应证方面,男性因房室传导阻滞(40.3%比30.1%,P<0.001)及慢性房颤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13.5%比9.1%,P<0.001)而植入起搏器的比例更高,而女性因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51.0%比63.9%,P<0.001)的比例更高。女性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比例更高(81.1%比85.3%,P<0.001),但该差异在高龄组患者中不显着(76.1%比77.2%,P=0.716),此外,若按照起搏适应证进行亚组分析,则植入起搏器类型无显着性别差异。结论:性别差异对国人心脏起搏治疗具有一定影响。80岁以下人群中女性植入比例高于男性,而80岁以上人群则情况相反。男性植入起搏器的平均年龄高于女性。男性因房室传导阻滞及慢性房颤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而植入起搏器的比例高于女性,而女性病窦综合征比例更高。性别差异对起搏器类型的选择影响不大。第二部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的性别差异背景及目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国外研究显示性别差异对ICD的应用有显着的影响。本研究拟分析性别差异对国内患者植入ICD的影响。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登记研究数据库,本研究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国内20家医学中心植入ICD的全部患者。结果:本研究纳入了植入ICD的患者664例,其中男性患者484例,占72.9%,明显多于女性患者(180例,占27.1%)。男性患者患有缺血性心脏病的比例和扩张型心肌病的比例均显着高于女性患者,分别为(35.5%vs.14.4%,P<0.001)和(21.0%vs.13.3%,P=0.024);女性患者心脏离子通道疾病的比例高于男性患者(14.4%vs.3.1%,P<0.001)。女性的超声指标(LVEF、LVDD等)较优。男性患者中符合Ⅰ类适应证的比例显着高于女性患者(66.9%vs.52.8%,P<0.001)。对患者的地区分布进行统计发现,无论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男性患者的占比均明显多于女性患者。结论:国内女性的ICD植入率明显低于男性,可能与合并基础心脏疾病的不同有关,同时可能与女性得到医疗咨询少有一定关,有必要加强对女性患者的宣教,能提高女性患ICD的植入率。第三部分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性别差异背景:心衰在流行病学、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表现及预后方面均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目前,性别对心脏再同步治疗的临床应用的影响已有相关研究报道,但是,关于我国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性别差异的研究较少。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国人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性别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数据来源于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注册数据库。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除颤器(CRT-P/D)的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病因、病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资料、植入适应证、植入器械类型等信息并比较其性别差异。此外,将整体人群分为青中年(<60岁)、老年组(≥60岁且<70岁)及高龄组(≥70岁)进行分组比较,以评估不同年龄段的性别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03例植入CRT的患者,平均年龄61.9±10.7岁,男性占比高于女性(65.7%比34.3%)。植入CRT时女性的平均年龄高于男性(63.3±9.2比61.2±11.3,p=0.014)。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非缺血性心肌病都是最常见的病因。男性患者中植入CRT-D的比例高于女性(56.5%比41.9%,P=0.001)。三个年龄组的CRT器械选择与整体人群的特点一致,女性CRT-D植入比例低于男性。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男性是增加CRT-D选择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7)。结论:性别差异对国人心脏再同步治疗具有一定影响。在临床实践中,接受CRT治疗的患者大多数为男性。女性植入起搏器的平均年龄高于男性。女性CRT-D植入比例明显低于男性,男性是增加CRT-D选择的独立影响因素。第四部分性别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预后的影响背景:在以往大规模临床试验中ICD的临床应用存在性别差异,那么在真实世界中是否也是如此。对于已经植入ICD的患者,性别差异是否会对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和生存获益造成影响。目的:评估真实世界中,ICD临床应用和获益的性别差异,从而了解性别对IC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家庭监测数据库,评估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植入带有家庭监测系统的ICD患者以下方面性别差异:一般情况,基础疾病情况,心功能状态、心电图及超声指标、用药情况、植入器械类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及治疗。终点事件为电击治疗和死亡。评估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的性别差异。所有患者随访至2018年5月结果:共1015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4.7±1.8年,患者平均年龄60.7±14.2岁。其中,男性患者738例(72.7%),NYHA心功能Ⅲ-Ⅳ患者497例(49%)。男性患者冠心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射血分数低于女性。而女性患者更少选择双腔ICD及CRT-D。男性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及电击治疗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患者死亡率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死亡危险因素方面,房颤,NYHAⅢ-Ⅳ是男性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NYHAⅢ-Ⅳ是女性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真实世界中,ICD患者中女性比例不到1/3。女性患者中,合并缺血性心肌病比例低,非缺血性心肌病及长QT综合征比例高,女性事件发生率及电击治疗率显着低于男性。两者在ICD获益方面并无性别差异

李海[7](2020)在《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后远程随访管理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远程医疗对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后随访管理的临床价值。方法:2018年1月至12月在苏北人民医院诊断为房室传导阻滞或病窦综合征,并住院行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随访组和远程随访组,进行为期12个月的临床随访研究。常规随访组在术后第1月、6月、12月进行常规门诊随访,远程随访组患者除术后第1月、6月、12月的常规门诊随访外,在术后3月、9月进行手机APP随访,同时穿戴式动态心电图远程监测,非随访期间患者出现不适时可通过APP及时联系随访医生获取医疗帮助。随访过程中,远程随访组患者通过手机APP与医生进行沟通,医生给予相应的医疗建议。随访结束后统计随访情况及手机APP使用情况反馈,并比较两组的健康宣教效果、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焦虑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不良事件等情况。结果:此研究开始共入组271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随机分为远程随访组和常规随访组,其中远程随访组失访1例,常规随访组失访8例。研究结束时共262例完成此随访研究,远程随访组为129例,常规随访组为133例。门诊随访完成总计713次,预期门诊为608次,非预期门诊为105次。在预期门诊中,术后1月共计236次,其中远程随访组占49.2%(116/236),常规随访组占50.8%(120/236),术后6月共计204次,其中远程随访组占53.4%(109/204),常规随访组占46.6%(95/204),术后12月共计168次,其中远程随访组占58.9%(99/168),常规随访组占41.1%(69/168)。非预期门诊共计105次,远程随访组占34.3%(36/105),常规随访组占65.7%(69/105)。远程随访组中使用APP随访共计240次,术后3月为112次,9月为102次,非预期APP随访26次,其中62.9%(151/240)为建议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或安慰患者焦虑情绪,29.2%(70/240)为调整口服药物,7.9%(19/240)次为建议近期来门诊进一步就诊。90.7%的患者对于起搏器术后采取APP随访的模式表示很满意或较满意。两组健康教育效果评估在基线水平无明显差异(7.76±1.28 vs 7.84±1.16,P>0.05),在随访结束时具有显着差异(10.03±0.96 vs 9.64±0.94,P<0.05)。两组基线水平上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0.64±0.13 vs 0.63±0.11,P>0.05),在随访结束时评分具有显着差异(0.79±0.04vs 0.77±0.05,P<0.05)。在基线水平上两组的焦虑量表平均得分无明显差异(8.38±3.57 vs 8.44±3.28,P>0.05),随访结束时两组比具有显着差异(5.09±1.65 vs 5.58±2.05,P<0.05)。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在基线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在随访结束时具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在术后并发症、二次手术、再入院等方面发生率上无显着差异(P>0.05)。远程随访组和常规随访组中位数医疗干预延迟时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2.5(1.8,4.8)vs 12.0(7.0,60.0),P<0.05]。结论:1、利用手机应用程序、穿戴式动态心电图结合门诊对埋藏式起搏器术后患者进行远程医疗随访的模式是可行的,能提高患者起搏器相关知识和相关慢病知识,患者对此随访模式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及满意度。2、使用远程随访可实现对于术后患者个体化的有效管理,增加随访依从性,能早期识别并发症并及时处理。远程随访可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门诊就诊,增加患者相关慢病的服药依从性,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姜腾飞[8](2019)在《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调查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对延续性护理的需求现状以及影响因素2.探讨以患者护理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起搏器参数和遵医依从性的影响。方法第一阶段:在专家函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心脏起搏器随访群”中符合纳入标准的223名患者使用问卷星进行横断面调查,探寻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的需求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第二阶段: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4月—2018年10月在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单号病房入试验组,双号病房入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接受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分别在患者出院当天和干预3个月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起搏器参数和遵医依从性进行评价。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干预方案通过电话随访、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3种途径实施,评价工具包括: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起搏器参数和患者遵医依从性调查问卷。结果1.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总均分是4.38±0.09分;91.9%的患者希望由多学科团队为其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54.7%的患者希望每月提供1次延续性护理服务。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月收入和年龄是影响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的因素。2.干预前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简表(SF-36)、起搏器参数和遵医依从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后试验组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各维度得分中,试验组在躯体功能引起的角色受限(RP)、总体健康评价(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原因引起的角色受限(RE)、心理健康(MH)等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后两组患者起搏器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后试验组遵医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需求较高,对延续性护理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为患者提供延续性护理的过程中,应考虑到患者的需求,实施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2.以患者护理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遵医依从性、但是对起搏器参数没有影响。

杜凯[9](2019)在《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注意转换功能的影响及fMRI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注意转换功能是执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最基本方式,表现在执行多个任务或情景时,认知资源相互转换的过程。注意转换功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会在整个中老年期表现出明显的衰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采用横向比较和纵向跟踪的实验方法,观察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注意转换功能的行为学变化,进一步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比较分析老年人在注意转换任务下相关脑区的激活情况,以期揭示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注意转换功能的影响及其脑机制,为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衰退和认知锻炼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实验证明和理论依据,为“体医结合”健康管理新模式的实现和太极拳运动的推广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在上海市杨浦周边社区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招募长期从事太极拳锻炼者15名作为太极拳组(太极拳锻炼年限≥2年),无规律性体育运动习惯者15名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执行功能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注意转换功能采用More odd shifting任务进行评价测试;再分别从太极拳组中抽取10名,对照组中7名自愿参加者进行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2)招募无规律性体育运动习惯的老年人3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15名和对照组15名进行纵向跟踪研究,实验组实施太极拳运动干预,每周2次,每次60分钟,持续24周,对照组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并进行普通拉伸动作练习和健康教育,执行功能采用MoCA量表,注意转换功能采用More odd shifting任务进行评价测试。应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行为学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 U检验,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采用统计参数图软件(SPM)进行处理分析。研究结果:1.MoCA量表结果横向比较研究发现,太极拳组的MoCA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纵向跟踪研究发现,经过6个月的太极拳干预后,实验组的MoCA得分相比实验前有了明显提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对照组实验前后的MoCA得分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前两组的MoCA得分比较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实验后实验组的MoCA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More odd shifting任务结果横向比较研究发现,太极拳组在大小任务的正确率和奇偶任务的反应时方面虽稍好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而太极拳组在奇偶任务的正确率,大小任务的反应时以及转换代价方面要好于对照组,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太极拳组混合任务的正确率和反应时明显好于对照组,且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纵向跟踪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六个月的太极拳干预后,实验组在大小任务和奇偶任务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与实验前相比上均无明显变化,且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混合任务的正确率相比实验前明显提高,反应时也明显低于实验前,特别是实验后的转换代价明显下降,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大小任务、奇偶任务和混合任务的正确率、反应时以及转换代价等方面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前两组在大小任务、奇偶任务和混合任务的正确率、反应时以及转换成本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组大小任务的正确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反应时低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奇偶任务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稍好于对照组,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混合任务的正确率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提高,反应时也显着降低,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的转换代价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More odd shifting任务态脑功能成像结果横向比较研究发现,太极拳组在执行转换任务时左侧前额叶、右侧尾状核、右侧枕中回等相关脑区的激活程度显着增加,左侧颞上回的激活程度减弱。结论:1.太极拳练习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执行功能。2.太极拳练习能够有效改善老年人的注意转换功能,尤其体现在More odd shifting实验范式中混合任务的正确率、反应时和转换代价方面。3.长期太极拳练习能使老年人在执行转换任务时的激活模式发生改变,具体表现为注意转换功能相关脑区激活程度显着增加,与焦虑和抑郁等认知心理状态有关的脑区激活水平减弱。

李爽[10](2019)在《院外心搏骤停数据库构建及基于MCLP的急救资源优化配置与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发生率高而存活率低,尽早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和快速除颤是抢救OHCA患者的关键措施,可由第一反应人在医疗急救(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人员到达现场之前借助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实施,以有效缩短OHCA患者的应急反应时间。我国第一反应人和AED资源有限,且缺乏合理利用,使得OHCA院前急救形势严峻。基于此,本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构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并进行OHCA现状分析,以最大覆盖选址模型(Maximal Covering Location Problem,MCLP)为基础,构建基于 OHCA 的AED优化配置方案和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制定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流程,进而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以充分利用第一反应人和AED资源使之有效参与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从而改善心搏骤停院前急救现状,提高OHCA患者存活率。研究方法1.构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并进行OHCA现状分析基于Utstein报告模式,参考AHA指南、欧洲复苏协会指南以及国内外OHCA数据库,收集上海市浦东新区2012年1月~2017年7月OHCA院前急救病历信息,使用MySQL数据库软件,以E—R模型和第三范式为设计指导,采用专家小组会议确定数据库表结构,构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应用OHCA数据库对浦东新区16122例OHCA事件进行现状分析。2.构建并验证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通过信息收集和实地调研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AED配置现状;结合OHCA数据库中录入的5年(2012年~2016年)OHCA位置信息,通过地理编码将位置信息录入ArcGIS系统中,采用欧几里得度量计算距离,分析当前AED对OHCA的覆盖水平;以MCLP为方法学基础,设置AED的有效覆盖半径和AED数量两种参数,形成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并以2017年的OHCA位置信息为基础,对AED优化配置方案进行验证。3.构建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以ArcGIS系统中2012~2016年的OHCA位置信息为研究基础,以MCLP为方法学基础,根据社区网格化管理概念将浦东新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单元作为第一反应人的活动辖区,设置第一反应人的有效覆盖半径和OHCA覆盖水平两种参数,形成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4.构建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结合前期AED优化配置方案以及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充分考虑实际情况,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小组会议构建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流程,进而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研究结果1.形成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是参考上海市浦东新区的院前急救特点,结合国际公认指南、专家会议进行设计,规范了 OHCA数据内容的录入标准和表达方式,其结构清晰、内容详实、操作便捷,具备录入、查询、导出及管理功能,可为未来院前急救中心常规OHCA患者的信息登记提供模板。应用OHCA数据库对上海市浦东新区16122例OHCA事件进行现状分析,结果显示OHCA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以81-90岁高发,但患者ROSC率和成活出院率均较低。80.22%的OHCA发生于居民区,公共区域的OHCA以街道发生频率最高。65.9%的患者以心源性病因为主,首次监测心律多为心搏停止,心律类型为不可除颤型心律。OHCA目击率、旁观者CPR实施率以及旁观者除颤实施率均较低,超过半数的OHCA放弃了心肺复苏。OHCA的高发时段为6:00-11:59,冬季较夏季发生频率高。OHCA的持续时间、急救响应时间均超过心搏骤停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2.形成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AED合理性分析显示AED安放位置与OHCA发生地不匹配现象严重。当AED的覆盖半径为100 m时,当前配置的AED对OHCA的覆盖率仅为4.60%,OHCA患者离最近的AED的平均距离为1124.99 m。优化后的AED配置方案AED对OHCA的覆盖率显着提高,OHCA患者距离最近的AED的平均距离缩短,两种优化配置策略对比显示重新改变已配置的AED位置可节约成本,更大程度地提高对OHCA的覆盖水平。其次,AED验证结果显示仅依靠步行获取AED的时间超过黄金救治时间4min,而骑行和电动骑行基本在4min以内。AED优化配置方案验证结论与之前一致,证明AED优化配置方案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3.形成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研究显示,当覆盖半径为100 m时,第一反应人可快步行走至OHCA患者身边,其需求量为4626人时可覆盖95%的OHCA。若第一反应人骑行或电动骑行至患者身边,其最大覆盖半径分别为300 m和500 m,此时需要配置1626个和1262个第一反应人,才可将OHCA覆盖率提高到95%。4.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根据前期综合分析,选择AED优化配置方案为:①已配置的AED位置不可移动时,AED覆盖半径为100 m时新增AED数量400台时的AED优化配置方案;②已配置的AED位置可移动时,AED覆盖半径为100 m时AED数量1000台时的AED优化配置方案。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为:①覆盖半径为500 m,OHCA覆盖率为90%时的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②覆盖半径为500 m,OHCA覆盖率为95%时的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以此为背景,根据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流程,形成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结合第一反应人的交通状态和OHCA事件中可利用的交通工具,呼叫不同覆盖半径下的第一反应人并取来不同覆盖半径下的AED,以尽可能使第一反应人和AED在医疗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之前到达OHCA患者身边,时间在4 min之内。研究结论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具有中国心搏骤停特征,同时兼顾Utstein指南报告模版和国外成熟数据库特征,可规范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信息录入,高效管理和分析OHCA数据,提供临床及科研决策支持,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大样本OHCA病例分析显示OHCA事件发生率逐年上升,但ROSC率和成活出院率均较低,院前急救形势严峻。OHCA事件目击率、旁观者CPR和旁观者除颤实施率均较低,凸显了第一反应人和AED有效参与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当前AED配置合理性有待提高,基于OHCA事件的AED优化配置方案可有效弥补这一缺陷,充分发挥AED在院前的急救价值。此外,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方案为建立第一反应人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并提示在未来配置第一反应人时,可根据招募的第一反应人的数量,为其合理配置交通工具,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让第一反应人随身携带AED,以缩短应急响应时间。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OHCA事件院前急救模式提供了第一反应人和AED参与OHCA院前急救的新模式,可为未来院前急救提供借鉴,以有效缩短OHCA患者的应急响应时间,改善院前急救现状,提高OHCA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二、医学专家呼吁提高对心脏起搏器的正确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学专家呼吁提高对心脏起搏器的正确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2)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自我感受负担研究现状
        1.2.2 自我感受负担的相关影响因素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样本量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研究工具
    2.3 伦理原则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一般资料状况
    3.2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现状
        3.2.1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SPB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现状
        3.2.2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不同程度SPB得分分布情况
        3.2.3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SPB各条目平均得分情况
    3.3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应对方式现状
    3.4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自我效能现状
    3.5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单因素分析差异结果
    3.6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SPB与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
    3.7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影响因素多重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现状分析
    4.2 一般资料变量对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分析
        4.2.1 性别
        4.2.2 文化程度
        4.2.3 居住地
        4.2.4 职业状况
        4.2.5 植入起搏器的类型
    4.3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人均月收入
        4.3.2 植入起搏器的次数
        4.3.3 有无心力衰竭
        4.3.4 自我效能
        4.3.5 应对方式
    4.4 研究的局限性
    4.5 展望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3)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的建立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研究一 冠心病预后研究的新兴趋势:基于CiteSpace软件的科学计量分析
        1 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CitSpace软件的参数设置
        1.3 数据整理
        1.4 方法学基础
        2 结果
        2.1 施引文献的一般情况
        2.2 冠心病预后领域研究前沿分析
        3 总结
        3.1 冠心病预后领域文献研究前沿分析
        3.2 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研究二 建立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的构想
        1 心血管病临床预测模型国内外发展现状
        2 建立ESCAD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的必要性
        2.1 建立ESCAD预后评估模型的必要性
        2.2 将舌象加入ESCAD预后评估模型的必要性
        3 建立ESCAD中西医结合临床预后评估模型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舌象与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关系
        1 研究目的
        2 数据来源
        2.1 数据来源一
        2.2 数据来源二
        3 方法
        3.1 诊断标准
        3.2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3.3 观测指标及随访
        3.4 临床结局指标定义
        3.5 候选预后因素
        3.6 样本量计算
        3.7 统计方法
        3.8 流程图
        3.9 伦理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以及单因素分析
        4.2 ESCAD患者舌象与常规预后因素的交互作用探索
        4.3 常规预后因素筛选结果
        4.4 舌象与ESCA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系
        4.5 调整后的交互作用与亚组分析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二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 研究目的
        2 数据来源以及病例筛选方法
        3 方法
        3.1 候选预后评估指标
        3.2 样本量计算
        3.3 统计方法
        3.4 数据分析流程图
        4 结果
        4.1 训练集与验证集的比较
        4.2 预后因素筛选结果
        4.3 ESCAD预后评估模型系数
        4.4 模型验证与评价
        4.5 ESCAD风险计算器
        5 讨论
        5.1 一般情况对ESCAD患者预后评估模型的影响
        5.2 实验室检查对ESCAD患者预后评估模型的影响
        5.3 合并病对对ESCAD患者预后评估模型的影响
        5.4 用药史对ESCAD患者预后评估模型的影响
        5.5 舌象对ESCAD患者预后评估模型的影响
        5.6 临床意义与不足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云数据平台的建立心血管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一体化云平台的初步建立
    1 功能介绍
        1.1 心血管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一体化云数据平台的建立与完善
        1.2 平台架构
    2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4)基于归因理论的“双心护理”对起搏器植入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前言
    1.研究背景
    2.理论框架
    3.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1.研究类型
    2.研究对象
    3.研究工具
    4.研究方案
    5.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结果
    1.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2.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比较
    3.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对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双心护理”干预的必要性
    2.“双心护理”对起搏器植入患者焦虑抑郁情况的影响
    3.“双心护理”对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负性情绪对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影响及双心护理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国产起搏器创领REF3201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希氏束起搏的临床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性别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前言
第一部分 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性别差异
    背景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的性别差异
    背景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性别差异
    背景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性别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预后的影响
    背景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临床应用的性别差异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个人简历
致谢

(7)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后远程随访管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2.技术路线
    3.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随访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心脏起搏器
        1.1 构成元件和类别
        1.2 植入技术的发展历程
        1.3 临床应用情况
    2 延续性护理
        2.1 定义
        2.2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的必要性
        2.3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的开展情况
    3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和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问卷的构建方法
        1.3 预实验
        1.4 问卷信效度检验
        1.5 研究工具
        1.6 资料收集的方法
        1.7 统计分析
        1.8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2.2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对延续性护理实施内容的需求情况
        2.3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对延续性护理服务实施形式的需求情况
        2.4 不同人口学资料影响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得分比较
    3 讨论
        3.1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人口学特征分析
        3.2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实施内容的需求情况
        3.3 组建多学科团队,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护理
        3.4 影响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的因素分析
    4 局限性和展望
第二部分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制定延续性护理方案
        1.4 预实验
        1.5 实施延续性护理
        1.6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7 统计分析方法
        1.8 质量控制
        1.9 伦理学问题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比较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起搏器参数比较
        2.4 两组患者干预前遵医依从性比较
        2.5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比较
        2.6 干预后两组患者起搏器参数比较
        2.7 干预后两组患者遵医依从性比较
    3 讨论
        3.1 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基本情况
        3.2 以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3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延续性护理提高患者的遵医依从性
        3.4 延续性护理对心脏起搏器电子性能的影响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性
    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9)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注意转换功能的影响及fMRI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注意转换功能的概述
        2.1.1 注意转换功能的概念
        2.1.2 注意转换功能的研究范式
    2.2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概述
        2.2.1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定义
        2.2.2 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定义及原理
    2.3 体育运动对注意转换功能影响的相关研究
        2.3.1 体育运动对注意转换功能影响的行为学研究现状
        2.3.2 体育运动对注意转换功能影响的脑机制研究现状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咨询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长期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注意转功能的影响
        4.1.1 受试者基本情况测试结果
        4.1.2 MoCA量表测试结果
        4.1.3 More odd shifting任务测试结果
        4.1.4 More odd shifting任务态下的脑功能成像测试结果
    4.2 6个月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注意转换功能行为学的影响
        4.2.1 受试者基本情况比较
        4.2.2 MoCA量表测试结果
        4.2.3 More odd shifting任务测试结果
5 分析与讨论
    5.1 受试者基本情况和人口学特征分析
    5.2 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执行功能的影响分析
    5.3 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注意转换功能行为学的影响分析
    5.4 长期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注意转换功能相关脑区的影响分析
6 结论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附录
    附录一 参加者健康档案
    附录二 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
    附录三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附录四 科研知情同意书

(10)院外心搏骤停数据库构建及基于MCLP的急救资源优化配置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构建及应用
    一、基于UTSTEIN模式的OHCA数据库构建
    二、浦东新区OHCA数据录入及现状分析
    三、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构建及验证研究
    一、浦东新区AED配置现状研究
    二、基于OHCA的AED优化配置方案构建
    三、AED优化配置方案验证
    四、讨论
第四部分 第一反应人空间需求配置研究
    一、研究资料和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第五部分 基于“第一反应人”和“AED”的院前急救模式构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六部分 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局限
    四、研究展望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和科研工作参加情况说明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三、学术交流情况
    四、所获奖励和荣誉
致谢

四、医学专家呼吁提高对心脏起搏器的正确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的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03)
  • [2]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何娇. 吉林大学, 2021(01)
  • [3]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西医结合预后评估模型的建立与验证[D]. 林骞.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10)
  • [4]基于归因理论的“双心护理”对起搏器植入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D]. 何小兰.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5]国产起搏器创领REF3201临床应用的研究[D]. 王宇迪.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治疗的性别差异[D]. 王磊.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后远程随访管理的初步研究[D]. 李海.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8]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延续性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D]. 姜腾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注意转换功能的影响及fMRI研究[D]. 杜凯.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 [10]院外心搏骤停数据库构建及基于MCLP的急救资源优化配置与策略研究[D]. 李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医学专家呼吁提高对起搏器的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