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圳东莞禁毒宣传掀高潮(论文文献综述)
韩育林[1](2020)在《娱乐服务场所的夜间治安防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时代的变迁,黑夜不再是社会发展在时间连续性上的阻隔,方兴未艾的夜间经济已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与此同时,夜间的治安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娱乐服务场所,夜间案件警情高发,安全风险加大,防控难度陡增。在如何平衡夜间娱乐休闲与社会秩序维护的问题上,当前社会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何保障娱乐服务场所夜间治安秩序稳定成为一个应予重视的课题。本研究根据时空社会学理论、情境犯罪预防理论、死角理论,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文献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娱乐服务场所的夜间治安状况和防控措施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娱乐服务场所夜间治安问题主要表现在更易受“黄赌毒”侵扰、侵害人身安全类警情集中多发、发生火灾和遭受暴恐袭击的风险隐患增大、夜间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和非法留宿问题严重等方面。目前娱乐服务场所夜间治安防控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公安机关为主导的夜间治安防控、“反应性警务”和“运动式整治”交替式的治安管控、以传统经验为主开展夜间治安检查、主要依靠视频监控的夜间安全技术防范。由于受到特殊时间空间的复杂交织、夜间治安秩序相关法律的缺乏、偏重管控打击的警务运行机制、未形成社会充分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场所岗位责任制的空间缺位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娱乐服务场所夜间时段的治安防控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域外国家虽与我国国情不同,但仍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通过对荷兰、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娱乐服务场所夜间治安防控做法的探讨,归纳出设置维护娱乐服务场所夜间治安防控的专门力量、充分动员非警务力量参与娱乐服务场所夜间治安防控、规制娱乐服务场所的夜间经营、重视场域日常安保和应急管理等经验举措。结合国外的经验做法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娱乐服务场所夜间治安防控的完善路径,主要有完善娱乐场所治安监管的法律制度建设;构建适应娱乐服务场所夜间防控的警务运行体系;构筑群防群治的基层防线;强化娱乐服务场所自身的夜间防范;加强娱乐服务场所关联区域的防控。极具潜力的夜间经济、庞大的娱乐服务市场及与之伴生的娱乐服务场所治安问题,凸显构建全时空治安防控模式的重要意义。娱乐服务场所作为夜间治安问题多发场所,影响到社会风气,关乎整体社会治安,娱乐服务场所的夜间治安防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理应根据时代的变迁发展完善。
刘夏茹[2](2020)在《基于政务抖音发布的广州城市形象短视频叙事研究 ——以“中国广州发布”为例》文中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新政策的出台,为广州城市形象建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与此同时,广州面临的媒介环境也发生了巨变,短视频发展势头强劲。西安在抖音平台成为“网红城市”之后,政务抖音号的开通俨然成为潮流,各大城市甚至乡镇政府部门陆续开通了政务抖音号。本文以新型媒介形态——短视频为研究语境,着眼于广州城市形象建构升级这一关键立场。首先,通过系统地文献分析与梳理,对政务抖音、城市形象、叙事理论三个关键词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本文选取“中国广州发布”为研究案例的代表性,进而对短视频建构城市形象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解释说明。接着,借助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从宏观包括本土叙事题材和国际叙事题材两大分析角度,以及微观包括叙事理念、叙事选材、叙事结构、叙事情节等四大层面,切实分析了广州城市发布短视频的叙事现状。同时,为了挖掘广州城市形象短视频的叙事特征,为广州政务抖音发布短视频的叙事分析提供更多思路,本研究选取了“上海发布”、“长沙发布”、“东莞发布”点赞过1万的100条短视频,及37条广州标签的短视频进行文本分析。之后结合受众调研,在与其他城市叙事特色的对比分析中,发现广州政务抖音发布短视频的叙事在构建城市形象方面存在如下问题:城市信息传递浅显化,城市意象类别单一化,城市故事讲述平淡化,城市人物塑造缺温度,城市氛围呈现理性化等。最终,本研究对广州政务抖音发布短视频的叙事问题提出了总体对策、对内建构对策与对外建构对策。总体对策上,要清晰定位城市形象,沉淀栏目专题;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叙事话语体系。对内建构的主要策略是共情,即唤醒集体记忆,贴近身边生活。对外建构的主要策略是认同,即全方位释放信息;精品化构思演绎;搭建全球话语。
周莹[3](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郑衍彬[4](2019)在《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微信订阅号运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在“互联网+”技术和政策的双重推动下,政务微信得到了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政务微信存在的内容同质化、违反传播规律、团队建设跟不上等问题也十分突出,已严重制约其健康发展,为此,必须加强相关运营研究,探寻问题解决方案。本文以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微信订阅号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综合研读和评述国内外有关政务微信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新闻传播、市场营销、公共管理、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通过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该订阅号的发展情况、运营策略、运营启示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具体研究。本研究最大的亮点在于,不再把政务微信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而是选取其细分类别,即专业类政务订阅号进行研究,并主张不同的政务主体应该根据自身的职能设置和使用需求,选择最优的微信公众号账号类型,进而把政务信息传播和政务公共服务做到更好。通过以上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政务微信的创办主体不仅有广义的政府,还包含党委以及承担国家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二是政务微信有细分的种类区别,从职能范围而言,有综合类和专业类之分,从微信公众号账号种类而言,有订阅号、服务号、小程序之分;三是精心组织内容创作、用心塑造亲民服务形象、组建专业运营团队以及构建运营机制是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微信订阅号的主要制胜策略;四是政务订阅号应以优质政务信息传播为主,特别是优质垂直原创政务内容,是专业类政务订阅号的安生立命之本,至于政务主体的深度公共服务功能则应该顺应服务聚合趋势,接入一体化的聚合平台;五是发展政务微信必须尊重媒介传播规律,政务主体必须认清微信公众号不同账号种类的优势区别,从中选择最优媒介,通过发挥其优势来开展政务传播与服务工作;六是构建专业运营团队和一套与之紧密关联的协调运营机制,是发展好政务微信的必要条件;七是立足长远发展,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微信订阅号仍需要扬长避短,除了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求变,还需要在用户的挖掘、团队的建设和激励机制的完善等方面狠下功夫,才有可能再上新台阶、取得新辉煌。
禄开辉[5](2019)在《四川凉山彝区毕摩文化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文中认为多年来我国中共中央颁发的一号文件,主题都是关于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三农”问题的。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现代化是我国整体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占全国面积的64%,民族地区农村的现代化,无疑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为一身的特殊区域,该区域目前已被国家纳入少数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的范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困难较多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之一,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本文所指的凉山彝区农村,即泛指凉山彝族自治州腹心区域,以“诺苏”为自称的彝族人口世代聚居、以农牧业生产为主要生计、民族传统文化保持相对完整的行政村和自然村。新中国建立70多年来,凉山彝区农村发生了巨大变迁。但这片区域目前仍面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等问题。部分地区还因毒品及艾滋病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整个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凉山彝区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现代化本身及其构成、影响因素都做出整体观察和判断,尤其是要处理好经济与文化、历史与现实、人与自然、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等关系的平衡。长期以来,凉山彝区的现代化道路基本上是外源型的,以经济为中心,强调来自于外力的支持和帮助。而当地传统的社会、文化、生态以及当地居民的主体性和内生动力等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凉山彝区拥有悠久、深厚且完整的民族传统文化,作为生长并适应于这一独特区域的生存、生活方式的文化,其内在含有丰富的地方性知识、智慧和资源。这些传统文化至今还深深扎根于凉山彝族农村社会,发挥着诸多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其中,对凉山彝区社会影响深远的毕摩文化,正是凉山彝区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亦是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和话题。毕摩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在彝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如天文地理、历史、道德法律、哲学、习俗、语言文字、农牧业、医药、建筑、艺术、文学等方面都显示出源头性及“百科全书”式的价值。其自身有完整的体系和结构,是调整彝族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整套世界观、价值观和多种意义的文化系统,甚至可以说是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标志和代表,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根基。毕摩文化生长于凉山彝区特殊的文化生态之中,并在其严格的传承制度和较为封闭的环境中一直传承延续至今,并且当前仍对彝区农村社会发挥着教育与文化传承、医疗、社会整合与心理调节等功能。毕摩文化对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当然,这些影响有利有弊。经济上,毕摩文化内蕴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与当前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毕摩文化倡导的勤劳、自立自强、诚信、考虑长远等价值观有助于彝区农民的经济发展,部分毕摩文化资源也可与相关的美丽山川河湖结合,开发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彝区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受市场经济和贫富差距拉大的影响,彝区在婚丧嫁娶方面的人情消费都普遍偏高,以至于形成攀比的风气,在毕摩文化色彩浓重的葬礼和祭祖仪式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虽然毕摩文化本身并非主要原因,但毕摩群体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和乡村精英仍可在文化和移风易俗方面做出相应的引导。在乡村治理方面,毕摩文化中对彝区民众注重品德修养、亲戚和睦、社会和谐、家人团结、人人平等、重视礼仪、离恶向善等价值观的教育,对彝区农村社会和谐关系的培育及乡村治理的改善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彝区民众日常生活中,一些毕摩仪式在缓和社会矛盾、增强家族和社区凝聚力方面发挥着稳定作用,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对彝区民众遭遇意外、突发事故时帮助缓解冲突和心理危机,无形化解社会矛盾。毕摩们还参与彝区禁毒,帮助调解社会纠纷;但毕摩文化中仍部分存在的“诅咒”“神判”等内容与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相冲突。在文化上,毕摩文化赞颂学识和贤能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彝区人民重视教育和优良品德的思想;在纵向的师徒系统传承与横向的大众教育与传播中,发挥着将彝族传统文化世代传承并不断发展的功能,保护着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根脉,同时也是凉山彝族文化认同的关键因素。但对毕摩文化的过度依赖使得人们在现代化中处于被动境地,毕摩文化的“迷信”之名与民族文化认同相矛盾,受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后又面临传承危机。生态环境方面,毕摩文化中万物有灵、万物共生共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天然地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许多关于动植物和自然灾害的仪式和禁忌,都客观上保护了彝区生态环境。但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整洁、干净、卫生”标准与毕摩文化关于“洁净与污秽”和彝族传统文明观念存在差异和错位,继而造成对当地文化的误解和贬低,造成诸多建设项目收效甚微。显然,毕摩文化在凉山彝区农村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利用毕摩文化中的有益于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资源,调适它与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冲突和错位,最终实现两者的共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高度的文化自觉下推进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和毕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设具有传统文化整体自觉的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将毕摩文化在内的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整体自觉融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去;其次,凉山彝区的农村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建设、“文化英雄”引领彝区民众提升文化自觉,需要各个主体在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给予“文化关注”。再次,毕摩文化在自身文化自觉与反思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最后,在毕摩文化与彝区农村现代化的具体调适中,可借力毕摩文化资源促进彝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法治观念,辅以毕摩文化之“德治”,提高彝区乡村治理水平;提升民众科学文化素养,利用好毕摩文化对彝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提炼毕摩文化生态观,结合彝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要求,促进彝区生态宜居。如此,在两者的对话、碰撞中,互相调整、兼容中,毕摩文化赢得自身的升级换代,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彝区农村社会,彝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也融入传统文化价值,有望能够建设成为根基稳固的,有地方和民族传统的独特的、自信的现代化,实现两者的共赢。
应琛[6](2019)在《“雷霆扫毒”后,广东制毒村还有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1月17日,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执行死刑命令,对蔡东家执行死刑。蔡东家被依法执行死刑,对广东禁毒严打整治工作具有里程碑的标志性意义。大雨、黑夜、抓捕、围堵、对峙。缉毒警察李飞与他的几位战友,来到了宗族思想根深蒂固的制毒村——"塔寨村"抓捕犯罪嫌疑人。虽然人赃俱获,但缉毒警们却被聚集的村民围攻,在村民们"教父"一般的村主任施令放行后,警察手中搜剿的制毒证据也被民风剽悍的村民毁坏……
阮平[7](2019)在《粤北会战的民众动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粤北会战是1939年底至1945年初,中日军队在粤北地区展开的三次大规模激烈的攻防战。广州沦陷后,广东当局面临着严峻的军事和社会形势。面对日军随时北犯的紧张局面,除大力动员民众,进行全面持久抗战外,别无他途。会战前,广东当局以韶关为临时省会,做了大量的民众动员准备工作。在党政当局的领导下,全省动员工作的主脑机构省动员委员会及省政工总队成立了。对动员起着重要作用的省新运妇委会和省赈济会也改组成立。军政当局成立政工总队,以加强军队的政治工作。党政军当局共同组建省战地服务委员会、省军民合作站,以加强彼此间合作。随着粤北会战的开展,当局不遗余力地运用口头、文字、艺术、展会等形式对民众进行抗日宣传。其中,口头宣传包括演说、个别谈话、家庭访问等。文字宣传包括标语、传单、报刊、书籍等。艺术宣传包含歌曲、戏剧、漫画、报告文学等。同时,当局也致力于对民众的组训。为培养动员工作者,当局开办各种培训班;为组训民众,民众军训、地方团队组训、国民兵训练等也加紧推行。这些工作的实施,使得民众动员的效果大大增强。会战期间,民众坚决执行坚壁清野及破坏交通的命令,并踊跃参加救护、慰劳、运输、带路等各种战地服务工作,甚至直接参加对日作战。这对两次粤北大捷至关重要。当局以民主政治和民生建设来促进民众动员,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对于第三次粤北战役的战败,民众动员的不彻底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但不能因此否定民众动员对于粤北会战的重要性。要保证战争机器的正常运转,民众动员还需与政治、军事等诸要素紧密地配合。
郑姮[8](2019)在《涉黑涉恶腐败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广东省60个案例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党中央关于扫黑除恶的重要精神和《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的积极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把扫黑除恶同反腐败斗争、基层“拍蝇”结合起来,严惩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涉黑涉恶腐败及其“保护伞”,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作为公共权力与黑恶势力相结合的产物--涉黑涉恶腐败,不但极大损害党和各级公共部门的廉洁形象和公信力、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和各级公共部门的权威,而且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社会的和谐安定繁荣,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涉黑涉恶腐败,属于多诱因的复杂社会问题。本研究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基于广东省2012年--2018年通报被查处的60个典型案例,重点探讨其腐败程度的影响因素和机制类型。通过文本提取和数据处理,构建了经济绩效、政府规模、职务级别、领导核心和城乡差异5个条件变量,腐败金额和案件危害性2个结果变量,按照集合理论和布尔逻辑,分别对因果变量编码和csQCA运算,进行单变量必要性分析和变量组合效应分析,得出:涉黑涉恶腐败以基层腐败为主,基层公职人员是关键主体。在此基础上,归纳影响涉黑涉恶腐败程度的三种机制类型:权力主导型、资源掠夺型和环境衍生型,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本论文分为五章,主要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对选题背景和意义、概念和文献、价值和局限、思路和结构进行论述;第二章是研究设计。归纳现有资料、提出csQCA分析策略,提炼变量并测量;第三章是广东涉黑涉恶腐败案例的总体情况。对广东省60个典型案例进行数据说明和描述性统计;第四章是涉黑涉恶腐败程度的影响因素与机制类型。通过fsQCA2.5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变量必要性分析和变量组合效应分析,根据结果归纳三种影响机制类型;第五章是研究结论与治理对策。根据三种影响机制类型,总结结果,提出对策。
苏王飞[9](2018)在《《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研究(1958-2017年)》文中认为中国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问题日益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不同时期、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武术的报道也不尽相同。因此,对武术报道的历时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中,报纸的武术报道现场表现力不如电视,速度快不过网络,但也拥有自身独特的报道优势和特色,报纸内容繁多丰富,选择性和针对性较强,能将武术报道做深、做全、做透,有利于受众深度了解武术事件本身。在众多大众媒体中,根据办报历史、综合全面、权威主流的筛查标准。《中国体育报》(原名为《体育报》)作为我国第一份专业体育类报纸,也是第一份体育类党报。它信息量大,权威性强,无论从体育界还是报纸业或是体育的大众传播领域,都是首屈一指的。更为重要的是,它见证了中国体育报纸发展的所有阶段,能够提供完整详实的文本资料,并具有代表性,而且其内容安排除了在竞技体育新闻报道上大做文章之外,更重视体育报纸的宣传功能,传统体育也被囊括其中,而武术报道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本文选择《中国体育报》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其对武术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本文选定1958年至2017年作为研究时间区域。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国体育报》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我国武术的发展情况,对《中国体育报》创刊60年武术报道的发展历程以及特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武术报道探索起步阶段(1958-1966年);武术报道恢复发展阶段(1973-1987年);武术报道繁荣发展阶段(1988-2007年);武术报道深化改革阶段(2008-2017年)。本论文还从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特征等几个方面分别对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与归纳,以探讨《中国体育报》历年来武术报道的变化趋势、呈现出的特点及其报道的整体特征。《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在其6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其内容与形式可以说一直都在发生变化,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很多,有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还有来自体育事业和新闻事业本身的影响。从武术报道的规模上来看,《中国体育报》成立之初,其对武术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武术报道一直是时而增加时而减少,并未形成稳定、成熟的报道模式。从恢复发展阶段到繁荣发展阶段,其武术报道量虽有所起伏,但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深化改革阶段,报道量更是大幅度上升;从武术报道的内容上来看,由最初的国内武术新闻报道逐渐拓展到国际武术新闻报道比重不断增大,成为该报的报道重点;从武术报道的体裁上来看,由起步阶段以数量较小字数较少的消息类为主发展到通讯类、评论类等各体裁相辅相成;从武术报道的手段来看,由最初单纯的黑白版面和文字类新闻到色彩和图片不断地运用到武术报道中,版面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武术报道在体裁上主要是消息和通讯,还有一部分单纯的图片报道和少量的评论。初期其稿件多来自本报记者和新华社,随着报道团队不断发展壮大,派出记者釆访各种国际武术赛事,逐渐形成了以本报作者自釆稿件为主。研究60年《中国体育报》的武术报道,不仅仅是为了描述和概括武术报道的特征和内容变化等,还是为了寻找《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对于当今武术新闻传播的现实意义。作为我国第一份专业体育类报纸,《中国体育报》的武术报道无论是报道理念还是报道业务,对于当今的武术报道、传播和发展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张翠霞[10](2017)在《博物馆开展禁毒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以广东鸦片战争博物馆禁毒教育活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38年的最后一天,在全国禁烟舆论高潮中,湖广总督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镇口村销毁鸦片2376254斤。如今历史的销烟飘散了178年,鸦片战争博物馆也成为全国禁毒教育基地,其管理的林则徐销烟池旧址成为一块不可多得的金字招牌,是世界禁毒史和中国近代史开篇的重要见
二、深圳东莞禁毒宣传掀高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东莞禁毒宣传掀高潮(论文提纲范文)
(1)娱乐服务场所的夜间治安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概念界定 |
1.2.1 娱乐服务场所 |
1.2.2 夜间 |
1.3 研究现状 |
1.4 理论基础 |
1.4.1 时空社会学理论 |
1.4.2 情境犯罪预防理论 |
1.4.3 死角理论 |
1.5 研究方法 |
1.5.1 调查研究法 |
1.5.2 文献研究法 |
1.5.3 比较研究法 |
2 娱乐服务场所夜间的主要治安问题 |
2.1 更易受“黄赌毒”侵扰 |
2.1.1 难以根治的卖淫嫖娼问题 |
2.1.2 “变幻多端”的赌博问题 |
2.1.3 日益严峻的吸贩毒问题 |
2.2 侵害人身安全类违法犯罪案件集中多发 |
2.2.1 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类警情居高不下 |
2.2.2 易发生“捡尸”类性侵犯罪 |
2.3 发生火灾事故和遭受暴恐袭击的风险隐患增大 |
2.3.1 发生火灾事故的安全隐患大 |
2.3.2 遭受暴恐袭击的潜在风险高 |
2.4 夜间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和非法留宿问题严重 |
2.4.1 夜间违规接纳未成年人问题屡禁不止 |
2.4.2 非法留宿问题日趋严重 |
3 娱乐服务场所夜间治安防控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
3.1 娱乐服务场所夜间治安防控的现状 |
3.1.1 以公安机关为主导的夜间治安防控 |
3.1.2 “反应性警务”和“运动式整治”交替式的治安管控 |
3.1.3 以传统经验为主开展夜间治安检查 |
3.1.4 主要依靠视频监控的夜间安全技术防范 |
3.2 娱乐服务场所夜间治安防控的制约因素 |
3.2.1 特殊时间空间的复杂交织 |
3.2.2 夜间治安秩序相关法律的缺乏 |
3.2.2.1 娱乐休闲的相关规定未能及时跟进场所夜防形势 |
3.2.2.2 管理主体的职责义务不明确 |
3.2.2.3 对场所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 |
3.2.3 偏重管控打击的警务运行机制 |
3.2.3.1 秩序与自由权衡中治安控制力度选择的矛盾 |
3.2.3.2 受制于“重打轻防”的惯性思维定势 |
3.2.4 未形成社会充分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 |
3.2.4.1 缺乏社会动员的动力机制 |
3.2.4.2 群众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不足 |
3.2.5 场所岗位责任制的空间缺位 |
4 国外娱乐服务场所夜间治安防控的经验借鉴 |
4.1 设置维护娱乐服务场所夜间治安防控的专门力量 |
4.1.1 荷兰的“夜间市长”制 |
4.1.2 德国的“风纪警察”制 |
4.1.3 英国的“夜皇”制 |
4.2 充分动员非警务力量参与娱乐服务场所夜间治安防控 |
4.2.1 澳大利亚的“绅士协议” |
4.2.2 美国的商业性警务 |
4.2.3 新加坡的邻里社会动员 |
4.3 规制娱乐服务场所夜间经营 |
4.3.1 对营业时间的限制 |
4.3.2 对酒精饮料售卖与饮用的限制 |
4.3.3 对来场所娱乐休闲人员的限制 |
4.4 重视娱乐服务场所及其相关场域的日常安保和应急管理 |
4.4.1 专业化的场所安保方式 |
4.4.2 扩大至场所周边的夜间巡逻防护 |
4.4.3 构建场所遭受暴恐袭击的应急机制 |
4.5 国外娱乐服务场所夜间治安防控经验的辩证认识 |
5 完善娱乐服务场所夜间治安防控的具体路径 |
5.1 完善娱乐服务场所治安监管的法律制度建设 |
5.1.1 突出防控娱乐服务场所夜间治安问题的专门立法 |
5.1.2 明确娱乐服务场所管理主体的职责与义务 |
5.1.3 加大对娱乐服务场所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
5.2 构建适应娱乐服务场所夜间防控的警务运行体系 |
5.2.1 基于智慧警务织密夜间信息防控网 |
5.2.2 形成常态化夜间警务运作模式 |
5.2.3 增设维护场所秩序的专职警务人员 |
5.2.4 提升警察夜间执法执勤能力 |
5.3 构筑群防群治的基层防线 |
5.3.1 完善场所从业人员和消费人员的举报激励机制 |
5.3.2 发动周边群众参与场所巡防工作 |
5.4 强化娱乐服务场所自身的夜间防范 |
5.4.1 合理设置场所内部布局 |
5.4.2 规范从业人员的身份识别登记 |
5.4.3 严格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拒进义务 |
5.4.4 强化场所内部的隐性安保力量 |
5.4.5 健全场所内部的应急处置预案 |
5.5 加强娱乐服务场所关联区域防控 |
5.5.1 增加夜间周边地区“见警”的覆盖面 |
5.5.2 强化场所周边街面照明及监控 |
5.5.3 加强场所周边区域巡逻守护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一、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二、 在学期间参编的学术专着 |
致谢 |
(2)基于政务抖音发布的广州城市形象短视频叙事研究 ——以“中国广州发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7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政务抖音发布 |
2.2 城市形象 |
2.3 叙事学理论 |
3 广州城市形象短视频的叙事现状 |
3.1 宏观视角下的叙事现状 |
3.2 微观视角下的叙事现状 |
4 广州政务抖音发布短视频在城市形象建构中的叙事特征 |
4.1 对比长沙、东莞、上海,广州政务抖音发布短视频在构建城市形象时的叙事特征 |
4.2 对比带有广州地点标签的短视频,广州政务抖音发布短视频的叙事特征 |
5 广州政务抖音发布短视频叙事的问题及其对策 |
5.1 广州政务抖音发布短视频叙事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 广州政务抖音发布短视频叙事问题的对策 |
6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A:可操作化定义 |
附录B:编码说明书 |
附录C:关于城市形象短视频的受众观看偏好调查 |
致谢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微信订阅号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四、数据分析法 |
第四节 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难点 |
二、创新之处 |
第五节 微信公众号与政务微信的基本认识 |
一、微信公众号 |
二、政务微信 |
第一章 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微信订阅号基本情况 |
第一节 人民检察院与订阅号的结缘分析 |
一、检察院职能设置和媒介需求 |
二、订阅号传播优势 |
第二节 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微信订阅号概况 |
一、创办初期概况(2013-2016 年) |
二、当前运营概况(2017-2019 年)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微信订阅号运营策略 |
第一节 精心组织内容创作 |
一、坚持垂直原创 |
二、紧扣热点和节点 |
三、拟定吸睛推文标题 |
四、讲故事手法叙事 |
第二节 用心塑造亲民服务形象 |
一、打造亲民人设 |
二、坚持固定时段日更 |
三、使用大众语言传播 |
四、积极与用户互动 |
第三节 自上而下构建运营团队与机制 |
一、领导重视并充分授权 |
二、组建专业团队运营 |
三、发动系统内人员参与 |
四、形成运转流畅的运营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微信订阅号运营启示 |
第一节 优质内容是订阅号安身立命之本 |
一、深耕垂直领域,开创内容蓝海 |
二、巧妙借力传播,效果事半功倍 |
三、打造阅读入口,形成引流利器 |
四、叙事模式革新,打破陈条旧规 |
第二节 尊重媒介传播规律是发展好政务微信的核心法则 |
一、打造亲民服务形象,构建服务型政府 |
二、践行用户思维,推动政务微信发展 |
三、整合传播资源,进一步触达大众 |
第三节 团队和机制保障是政务微信良好运行的必要条件 |
一、领导体制决定上层作用 |
二、五类人才构成运营核心力量 |
三、三大运行机制形成制度保障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微信订阅号运营反思 |
第一节 对用户进一步挖掘 |
一、着力服务好本土用户 |
二、进一步挖掘用户喜好 |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 |
一、内容上迭代升级 |
二、形式上丰富优化 |
第三节 团队建设打破天花板 |
一、积极打造学习型团队 |
二、合理利用外部优质资源 |
第四节 激励机制亟待明确 |
一、加大激励机制政策探索 |
二、构建运营人员发展可视化路径 |
第五节 政务新媒体纠偏与探索 |
一、重质轻量抓运营 |
二、大力培养视频化表达能力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四川凉山彝区毕摩文化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本选题的研究价值 |
(一)学术价值 |
(二)现实意义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一)对民族传统文化与农村现代化关系的理论探索 |
(二)关于凉山彝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研究 |
(三)关于凉山毕摩文化的研究 |
1.对毕摩文化的整体介绍和研究 |
2.毕摩经籍文献整理与研究 |
3.毕摩仪式研究 |
4.毕摩及其技艺研究 |
5.毕摩文化与彝区社会关系的研究 |
四、所用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二)文化功能论 |
(三)文化相对论 |
(四)文化自觉理论 |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田野调查法 |
(二)创新点 |
六、田野工作情况 |
第一章 新时代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概述 |
第一节 凉山彝区概况及相关理论阐释 |
一、凉山彝区概况 |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
第二节 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性 |
一、凉山彝区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
二、中国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任务 |
三、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
第三节 凉山彝区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及目标任务 |
一、凉山彝区现代化历程 |
二、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
第四节 传统文化——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资源 |
一、民族地区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再认识 |
二、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的传统力量来源 |
第二章 凉山彝区毕摩文化辨析 |
第一节 “毕摩”及“毕摩文化”的界定 |
一、毕摩 |
二、对毕摩文化的界定 |
第二节 毕摩文化的结构分析 |
一、毕摩文化体系的三元结构 |
二、毕摩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主要内容 |
三、毕摩文化在行为层面的内容 |
四、毕摩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内容 |
第三节 毕摩文化的历史及现实社会基础 |
一、毕摩及毕摩文化的历史流变 |
二、当前凉山彝区社会毕摩文化的现状 |
第三章 毕摩文化根植并长期延续于凉山彝区农村的原因 |
第一节 毕摩文化生长于彝族特殊的文化生态 |
一、文化生态的概念 |
二、毕摩文化生长的文化生态 |
第二节 较为封闭的环境和严格的传承制度使毕摩文化得以传承 |
一、毕摩文化处于较为封闭的地理和文化环境 |
二、毕摩群体严格的传承制度 |
第三节 毕摩文化尚存有满足彝区某些社会需求的功能 |
一、彝区社会仍有毕摩文化的需要 |
二、毕摩文化在彝区社会仍有诸多功能 |
第四章 毕摩文化对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之“利”分析 |
第一节 毕摩文化对凉山彝区农村经济现代化的积极影响 |
一、凉山彝区农村经济现状 |
二、毕摩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念 |
三、通过毕摩文化仪式确立并且传播的内容具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功能 |
四、毕摩文化中有助于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资源 |
第二节 毕摩文化对彝区乡村治理具有的积极影响 |
一、毕摩文化中有益于社会和谐的观念 |
二、毕摩文化仪式的乡村治理功能 |
三、毕摩群体的优良品德和“德古”身份也是彝区农村社会和谐的因素 |
第三节 毕摩文化在彝区农村文化现代化中的积极影响 |
一、毕摩文化对凉山彝区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影响 |
二、毕摩文化对彝区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贡献 |
第四节 毕摩文化在彝区农村生态方面的积极影响 |
一、凉山彝区农村生态现状 |
二、毕摩文化中的生态保护观念和智慧 |
三、毕摩文化中有益于彝区农村生态的仪式 |
第五章 毕摩文化与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冲突 |
第一节 毕摩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矛盾”的内容 |
一、毕摩文化仪式中献祭蕴涵的文化观念 |
二、毕摩文化仪式“高消费”与彝区人情消费的紧密联系 |
三、彝区人情消费高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毕摩文化中“诅咒”与当前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冲突 |
一、彝区农村仍然存在诅咒观念和仪式 |
二、诅咒观念和行为与当前和谐社会观念的冲突 |
第三节 毕摩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 |
一、对毕摩文化的依赖造成彝区民众在现代化中的被动处境 |
二、现代文化对毕摩文化的冲击 |
三、毕摩文化“迷信”之名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冲突 |
第四节 现代化建设的“卫生”要求与毕摩文化的“洁净”观念的冲突 |
一、毕摩文化中的“污染”与“洁净”观念 |
二、彝区农村“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与彝区传统文化观念的冲突 |
第六章 对毕摩文化与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合理调适的几点思考 |
第一节 文化自觉下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与毕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一、建设具有传统文化整体自觉的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 |
二、彝区农村现代化建设者的“文化关注” |
三、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文化英雄”引领文化自觉 |
四、毕摩文化自身的“文化自觉” |
第二节 毕摩文化与凉山彝区农村现代化的共赢 |
一、借力毕摩文化促进彝区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 |
二、提高法治观念,辅以毕摩文化之“德治”,提高彝区乡村治理水平 |
三、提升民众科学文化素养,利用好毕摩文化对彝区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 |
四、提炼毕摩文化生态观,结合“整洁”要求,促进彝区生态宜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田野图片 |
致谢 |
(6)“雷霆扫毒”后,广东制毒村还有吗?(论文提纲范文)
“冰毒教父”被执行死刑 |
“摘毒帽”, 破“保护伞” |
省际合作, 全链条打击 |
禁毒工作新常态 |
10.12吨 |
10个 |
745起 |
77.7万人 |
1430余吨 |
4万余人 |
(7)粤北会战的民众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基本概念释义 |
1.粤北 |
2.粤北会战 |
3.民众动员 |
一、粤北会战前广东的军事与社会形势 |
(一)广州沦陷与广东日伪政权的建立 |
1.日军大举侵粤与广州失陷 |
2.广东伪政权的建立及其统治 |
(二)省府北迁后及其对局势的应变 |
1.省府北迁韶关及李汉魂主粤 |
2.重划战区与持久抗战方针的贯彻 |
(三)广东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
1.中共广东组织重建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
2.民间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 |
二、广东当局的民众动员准备工作 |
(一)民众动员的必要性 |
1.民众动员工作的缺陷 |
2.粤北会战亟需民众的参与 |
(二)广东当局对民众动员的引导 |
1.广东当局对民众动员态度的转变 |
2.广东当局对国民党中央民众动员政策的贯彻 |
(三)各类民众动员机构的设立 |
1.广东党政当局主导的动员机构 |
2.军事当局建立的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 |
3.党政军当局共同组建的动员机构 |
三、广东当局对粤北会战民众动员的实施 |
(一)当局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 |
1.口头宣传 |
2.文字宣传 |
3.艺术宣传 |
4.展览宣传 |
(二)当局对民众的组训 |
1.培训动员工作者 |
2.开展军训、国民兵组训和地方团队组训 |
(三)民众动员与粤北大捷 |
1.民众对第一次粤北战役的参与 |
2.民众对第二次粤北战役的参与 |
四、粤北会战民众动员的思考 |
(一)民众是粤北大捷的助推器 |
1.坚决执行坚壁清野及破坏交通命令 |
2.踊跃参加战地服务工作 |
(二)粤北会战民众动员的历史经验 |
1.以民主政治促进民众动员 |
2.以民生建设促进民众动员 |
(三)粤北会战民众动员的历史教训 |
1.过度宣传对民众动员起相反的作用 |
2.反共活动削弱了当局的民众动员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涉黑涉恶腐败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广东省60个案例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重要概念 |
1.2.1 腐败 |
1.2.2 涉黑涉恶 |
1.2.3 涉黑涉恶腐败 |
1.2.4 公职人员 |
1.3 文献综述 |
1.3.1 腐败影响因素研究 |
1.3.2 涉黑涉恶腐败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 |
1.4.2 文献研究法 |
1.5 研究价值和研究局限 |
1.5.1 研究价值 |
1.5.2 研究局限 |
1.6 研究思路和篇章结构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篇章结构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案例来源 |
2.2 分析策略 |
2.2.1 分析步骤 |
2.2.2 分析依据 |
2.3 变量与测量 |
2.3.1 条件变量 |
2.3.2 结果变量 |
第三章 广东涉黑涉恶腐败案例的总体情况 |
3.1 数据说明 |
3.1.1 文本数据 |
3.1.2 指标数据 |
3.2 描述性统计 |
3.2.1 地域分布 |
3.2.2 权力分布 |
3.2.3 结果分布 |
3.3 小结 |
第四章 涉黑涉恶腐败程度的影响因素与机制类型 |
4.1 真值表建构与检验 |
4.1.1 真值表建构 |
4.1.2 矛盾组态检验与修正 |
4.2 涉黑涉恶腐败程度的单变量影响 |
4.2.1 基于腐败金额的单变量必要性分析 |
4.2.2 基于案件危害性的单变量必要性分析 |
4.2.3 对必要性条件的独立解释 |
4.3 涉黑涉恶腐败程度的变量组合效应 |
4.3.1 基于腐败金额的变量组合效应分析 |
4.3.2 基于案件危害性的变量组合效应分析 |
4.4 涉黑涉恶腐败程度的影响机制类型 |
4.4.1 权力主导型 |
4.4.2 资源掠夺型 |
4.4.3 环境衍生型 |
4.5 涉黑涉恶腐败程度影响因素的稳健性 |
4.5.1 新真值表建构及单变量必要性分析 |
4.5.2 基于腐败金额变量组合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
4.5.3 基于案件危害性变量组合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治理对策 |
5.1 研究结论 |
5.2 治理对策 |
5.2.1 权力管理完善与权力观念培育 |
5.2.2 基层治理改革与优良家风建设 |
5.2.3 经济管理改革与法治德治强化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广东省2012年--2018年60个公职人员涉黑涉恶腐败案例信息库 |
附录二:广东省经济绩效和政府规模变量相关数据统计库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研究(1958-2017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体育报道的相关研究 |
1.2.2 有关武术报道的相关研究 |
1.2.3 有关《中国体育报》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方法与对象 |
2.1 研究方法 |
2.1.1 文献资料法 |
2.1.2 内容分析法 |
2.1.3 数理统计法 |
2.1.4 逻辑分析法 |
2.2 研究对象 |
3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发展历程 |
3.1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探索起步阶段 |
3.2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恢复发展阶段 |
3.3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繁荣发展阶段 |
3.4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深化改革阶段 |
4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阶段分析 |
4.1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探索起步阶段 |
4.1.1 武术报道内容分析 |
4.1.2 武术报道形式分析 |
4.1.3 武术报道特征分析 |
4.2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恢复发展阶段 |
4.2.1 武术报道内容分析 |
4.2.2 武术报道形式分析 |
4.2.3 武术报道特征分析 |
4.3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繁荣发展阶段 |
4.3.1 武术报道内容分析 |
4.3.2 武术报道形式分析 |
4.3.3 武术报道特征分析 |
4.4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深化改革阶段 |
4.4.1 武术报道内容分析 |
4.4.2 武术报道形式分析 |
4.4.3 武术报道特征分析 |
5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总体分析 |
5.1 武术报道内容分析 |
5.2 武术报道形式分析 |
5.2.1 报道数量 |
5.2.2 报道版面 |
5.2.3 报道来源 |
5.2.4 报道体裁 |
5.3 武术报道特征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增多报道形式、加强深度报道 |
6.2.2 采取独家报道 |
6.2.3 推崇大众武术报道 |
6.2.4 加强媒介融合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表1:1958-1966年《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标题 |
附表2:1973-1987年《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标题 |
附表3:1988-2007年《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标题 |
附表4:2008-2017年《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标题 |
致谢 |
四、深圳东莞禁毒宣传掀高潮(论文参考文献)
- [1]娱乐服务场所的夜间治安防控研究[D]. 韩育林.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02)
- [2]基于政务抖音发布的广州城市形象短视频叙事研究 ——以“中国广州发布”为例[D]. 刘夏茹. 暨南大学, 2020(04)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微信订阅号运营研究[D]. 郑衍彬.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四川凉山彝区毕摩文化对农村现代化的影响[D]. 禄开辉.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6]“雷霆扫毒”后,广东制毒村还有吗?[J]. 应琛. 新民周刊, 2019(25)
- [7]粤北会战的民众动员研究[D]. 阮平.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8]涉黑涉恶腐败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广东省60个案例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D]. 郑姮. 广州大学, 2019(01)
- [9]《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研究(1958-2017年)[D]. 苏王飞.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 [10]博物馆开展禁毒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以广东鸦片战争博物馆禁毒教育活动为例[A]. 张翠霞. 中国博物馆通讯(2017年07月总第359期), 2017(总第3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