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教寺庙布局看日本建筑的不对称

从佛教寺庙布局看日本建筑的不对称

一、从佛寺布局看日本建筑的非对称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茜[1](2017)在《草堂寺景观要素设计分析与优化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实地调研,对草堂寺现状进行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分析的基础上,从地形地貌、水体、交通和铺装、园林建筑物、植物景观等5个方面分析了草堂寺的景观要素。指出草堂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打造国际范寺庙、依托秦岭文化整合优化、体现特色地域性传承、优化总体布局和空间组织等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陈茜[2](2016)在《西安户县草堂寺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佛教寺庙景观作为佛教思想、文化的一种极为生动的文化信息载体,是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其佛教建筑、佛教活动和佛教艺术对旅游者来说具有强大的旅游吸引力。如何运用规划手段在保护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做好对寺庙景观规划设计,使佛教寺庙园林起到宗教传承的载体作用,保证佛教寺庙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带动旅游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以风景名胜区的佛教寺庙景观为对象,对国内外优秀名胜区寺庙景观-日本奈良的法隆寺和河南白马寺为例进行案例解读,解读这些成功案例在作为风景名胜区的寺庙园林景观环境中取得的成果,并通过实地调研对九华山、普陀山、法门寺和香积寺的案例分析,总结出当前风景名胜区佛教寺庙景观环境设计方面所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佛教寺庙景观的特点和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涉及的理论知识,遵循人文景观保护的原则和设计评价标准。以可持续景观理论、环境心理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探讨西安佛教寺庙景观,为草堂寺景观设计做好铺垫。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是田园比较法、问题导向法和实地调查法等。基于对我国佛教寺庙景观环境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与分析,遵循草堂寺景观环境设计原则,草堂寺景观设计目标和草堂寺景观设计策略,借鉴有关实例调查的经验,通过实际调研、问卷调查、景观现状、景观设计等多方面对草堂寺进行分析。从功能定位、总体布局、空间组织、交通、景观多样性、开发建设所带来的问题和景观要素等全方面的优化,系统科学的设计草堂寺的景观,此外还提出对草堂寺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最后总结论文的结论,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陈蔚,王轶楠[3](2016)在《时代更迭下的平顺龙门寺历代建筑格局推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平顺龙门寺始建朝代早、修建朝代多、建筑规模大,在同一区域的佛寺建筑当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对龙门寺的实地调研与测绘,将其建筑组群布局与单体建筑型制与同时代同类型建筑进行对比研究。以时代更迭下建筑格局演变作为轴线,揭示不同时代佛寺建筑格局特征演变的差异,以及龙门寺在不同时代所形成的建筑规模与布局规制,并揭示其历史演化过程中所体现的时代差异与文化价值。

王轶楠,陈蔚[4](2015)在《晋东南佛教建筑格局演变——以平顺龙门寺为例》文中提出龙门寺位于晋东南地区的长治市平顺县,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宗教建筑。这座建筑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建筑集于一处,是国内现存的古代建筑中为数不多的珍贵实例,反映了不同朝代的建筑特征。同时也体现了传统佛寺建筑中的宗教文化与历史,建筑技术与艺术。本文通过对平顺龙门寺进行实地调研及测绘,对其建筑组群布局与单体建筑型制进行对比研究。以时代更迭所影响的建筑格局演变作为轴线,揭示不同时代佛寺建筑格局特征演变的差异,以及龙门寺在不同时代所形成的建筑规模与布局规制。最后揭示其历史演化过程当中所体现的时代差异与文化价值。

黄咪咪[5](2014)在《扬州—奈良佛教文化交流与中日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日关系一直是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地缘关系纷繁复杂。一方面,两国交往历史渊源久远;而另一方面,中日两国又有历史的纷争与现实利益的对抗。从历史来看,中日两国有着一段悠长的交流史。这其中,两国既有合作交流,也有争端。中日交往源远流长,自两汉始而兴盛于唐朝。到了宋元以后,乃至近代,从忽必烈远征到抗日战争,两国关系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周恩来总理说过,中日关系,两千年友好,五十年战争。古代要讲交流为主,近代是日本侵略中国。可以说,中日关系在全球范畴来看也是最为复杂的地缘政治课题。本文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历史文献法与田野调查法相结合,运用大量的中日文文献资料和直观的图像、影像资料,深入挖掘历史时期中国扬州和日本奈良两地间佛教文化交流的史实,厘清两地以至中日两国之间佛教文化交流的脉络,分析扬州—奈良佛教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其对中日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与民间交流等方面带来的诸多影响,提出利于文化交流与促进中日关系发展的对策,为当今扬州、奈良两地佛教文化的交流,以及宏观层面上中日两国关系的和平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中日两国人民之间有着长期的友好交往历史,其中两国佛教界的友好往来意义非常。公元607年,圣德太子派遣留学僧来华学习佛法,拉开了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的序幕。此后的飞鸟、奈良至平安时代,中国佛教各宗派或学派相继传入日本,其中最为瞩目的当属扬州与奈良间的佛教交流,其成就最高并且影响最为深远。盛唐时期,扬州大明寺的住持鉴真大师应日本僧人邀请,历经艰险,六次东渡扶桑终获成功。鉴真大师抵日后定居首都奈良,将佛法精义和盛唐文化精华在日本传播发扬,不仅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等方面水平的提高,也给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及对民间交流带来了很大影响,加深了两国人民间的友谊,成为日本人民心中的“文化恩人”、“律宗之祖”。同时,日本的佛教文化对中国佛教加以选择性地吸收,在文化融合中不断改造创新,形成独具大和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推动中日之间文化交流与友好交往的“鉴真精神”为两国人民长期传承。两国邦交正常化之后,在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下,两国佛教界人士、文化界学者为保持和加深友谊不断做出新的贡献,加强了中日两国佛教文化的友好交流,也从正面促进了中日关系。以史为鉴,通过构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桥梁,推动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文化的交流互动,能够为当下的中日两国关系走向良性发展提供崭新思路,发挥能动作用。

江本砚,张纵[6](2012)在《“神佛融合”下的奈良佛寺景观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神佛融合"标志着大陆文化与日本本土文化的融合。一方面神道教借助佛教的理论而得以宗教化,另一方面佛教通过神道教而得以进一步普及化和大众化。两者的融合直接导致了其物质载体——佛寺与神社的相互借鉴,它使奈良佛寺开始逐渐摆脱对中国佛寺的完全依赖,染上了神性的色彩,呈现出根植于本土自然观与审美观的景观特征。从神道教对佛寺影响的角度出发,以具体案例分析奈良佛寺尊重自然、富有神性的景观特点。

梁家烨[7](2011)在《广东新兴国恩寺历史建筑环境的保护与更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恩寺,位于广东省西部的云浮市新兴县六祖镇(原集成镇)内龙山脚下,距城13公里,始建于唐代高宗弘道元年683年,至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与六祖惠能祝发道场广州光孝寺,毕生弘法道场曲江曹溪南华寺鼎足而立,并称六祖三大祖庭。国恩寺既是六祖的故居,又是六祖晚年弘法、圆寂以及辑录六祖“法宝坛经”的圣地而扬名海内外。国恩寺在它1300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多次的大小维修,目前寺庙规模相对鼎盛时期已经缩小很多。主体为三层次横列长方形巨石砌成的平台构筑,依着山势,次第增高。内分三进,即天王殿、大雄宝殿、六祖殿。两廊还有达摩、地藏王、目莲、文殊、普贤等诸佛殿和禅房,寺侧有观音堂、报恩塔等建筑物。寺庙地处龙山山脚处,群山环绕,古木参天,环境优美静逸,寺内建筑朴素幽雅,凝聚着禅宗的追求自我解脱的适意人生哲学以及自然淡泊、清净高雅的生活情趣。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龙山国恩寺是云浮市乃至广东省重要的文物遗产,为免寺庙建筑在日益加速的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中遭到破坏,珍贵的建筑特质伴随着它所承载的文化慢慢湮没,我们必须结合新兴县六祖镇的规划设计,认真研究和保护更新国恩寺的建筑及园林环境的策略方法,让这沉淀千年的宗教文化及亘古的建筑景观在城镇的现代化发展中完好传承、重焕光彩。基于上述出发点,本文立足于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龙山国恩寺保护和更新问题。首先,从广东新兴国恩寺的历史建筑环境调研入手,在全面研究国恩寺历史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国恩寺的建筑与文化价值特征;进而,在比较中日禅宗寺院的特征当中挖掘中式禅院的传统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恩寺原佛殿片区建筑与园林的传统特点,为国恩寺新佛殿片区的规划设计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然后,论述了国内外关于历史文物建筑环境保护与更新的政策理论,使国恩寺历史建筑环境的保护与更新的策略研究工作是在严格的规章制度与原则下进行的;最后,提出切合国恩寺实际情况的禅宗寺庙及其园林的保护更新的对策,并指出目前国恩寺新佛殿区规划设计方案的不足。文章的研究成果可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参考借鉴,也为古建筑特别是寺庙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方向。

江本砚[8](2011)在《扬州—奈良两地佛寺景观比较》文中提出佛寺景观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成鼎足而立之势。它因佛教而生,是佛教思想重要的物质载体,因而较其它景观多了一份宗教的神秘与出世的情怀;相对于皇家园林及私家园林的专有性而言,佛寺园林向香客开放,寺前空间也往往与市场结合,是人们公共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在传统祭祀、交易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可以说佛寺园林是人类信仰、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鉴真是联结扬州与奈良的重要线索。公元753年,扬州律宗大师鉴真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他不仅为日本佛教带去了新风、影响了奈良佛寺的建筑风格,也为当时日本这个未开化之邦带去了盛唐的文化与技术。扬州与奈良两个城市因佛教的传播而被紧密联系到一起。在扬州与奈良,佛教的传播与发展都经历了由被排斥到被接受,并渐渐以其独特的吸引力成为中日两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封建时代的扬州与奈良,政治性因素尤其是君主的态度对佛教的兴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佛教传播的另一因素是本土传统文化。它既是佛教传播之初的阻力,也是佛教后期融合扩大影响的内因与外力。在奈良佛教的传播过程中,中国文化的强大冲击力是佛教迅速以压倒性优势受容的外力。佛寺是佛教的物质空间体现,其命运随佛教地位的变化而起伏。隋唐时代佛教繁盛,扬州的造寺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程度,与之相对的奈良佛寺也在此期间达到了空前高度。在扬州,佛寺是宗教中心,传教布道的场所,也曾受到文人的青睐;在奈良,佛寺则是先进文化的中心,其地位之高,曾一度取代了学校,作为主要教育机构存在。佛寺的兴隆带来了佛寺园林这种新型园林形式的兴起。尽管奈良的佛教、建筑曾受到扬州的极大影响,在园林方面却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中国,由于佛寺园林产生于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之后,因此风格上受到它们很大的影响,世俗化程度严重。奈良佛寺园林在其本土神社园林的影响下,不仅没有世俗化,反而更加神秘,宗教氛围浓厚。由于本土文化的差异,扬州与奈良佛寺园林在选址、布局、造园要素、装饰小品、氛围主旨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及偏向。两地佛寺历经千年,成为了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对佛寺重点保护、合理利用,使之能够重新融入到现代人们生活中,仍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在这方面,两地也采取了不同的措施。通过对具体案例进行调研,试图比较两地不同的保护措施,相互借鉴,以促进两地佛寺景观更好地发展。

郑先友,李若琛[9](2008)在《浅析中日寺院之异同》文中研究指明地理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中日佛教建筑艺术的差异,表现为它们具有不同的形式与意蕴。中国佛寺讲究严整,追求清修寂静的精神世界,日本佛寺注重禅趣与内心的自省。文章通过佛教寺院选址、形式格局与空间氛围的剖析,揭示中日佛教建筑的若干差异。

刘茜[10](2002)在《从佛寺布局看日本建筑的非对称性》文中研究说明公元6世纪,汉传佛教传入日本,此后日本的佛教建筑深受中国影响,对中国佛寺多有模仿和借鉴,但又有不同于中国的特色,非对称就是其中之一。比较中日佛寺的布局,分析日本佛寺布局中的非对称特征及非对称在日本其他建筑形式中的体现,可以了解空间观念、自然因素、审美观和宗教等方面对于日本建筑形成非对称布局的影响。

二、从佛寺布局看日本建筑的非对称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佛寺布局看日本建筑的非对称性(论文提纲范文)

(1)草堂寺景观要素设计分析与优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草堂寺概况
2 草堂寺现状问卷调查与景观分析
    2.1 草堂寺现状问卷调查情况
    2.2 草堂寺景观分析
3 草堂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4 草堂寺景观设计优化建议
    4.1 打造以保护为主的国际范寺庙
    4.2 依托秦岭文化进行整合优化
    4.3 体现特色地域性传承
    4.4 优化总体布局与空间组织

(2)西安户县草堂寺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的对象
        1.4.2 研究的内容
        1.4.3 研究的方法
        1.4.4 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风景名胜区寺庙景观实例调查分析
    2.1 调查实例的选择
    2.2 调查分析方法
    2.3 国内外优秀案例解读
        2.3.1 日本奈良法隆寺实例分析
        2.3.2 河南洛阳白马寺实例分析
    2.4 实例调查分析
        2.4.1 九华山风景区调研分析
        2.4.2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调研分析
        2.4.3 陕西法门寺文化景区调研分析
        2.4.4 香积寺佛教寺庙景观调研分析
    2.5 调查分析总结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风景名胜区佛教寺庙景观相关理论研究
    3.1 风景名胜区
        3.1.1 风景名胜区概念
        3.1.2 风景名胜区发展
        3.1.3 风景名胜区规划
    3.2 佛教寺庙景观
        3.2.1 佛教寺庙景观简史
        3.2.2 佛教寺庙建筑
        3.2.3 佛教寺庙景观发展现状
        3.2.4 西安佛教寺庙景观
        3.2.5 西安寺庙景观的特点
        3.2.6 以西安为例分析佛教寺庙景观
    3.3 文化景观
        3.3.1 人文地理学科下的文化景观
        3.3.2 文化景观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3.3.3 文化景观设计的评价标准
    3.4 风景名胜区佛寺园林景观相关理论
        3.4.1 可持续景观理论
        3.4.2 环境心理学理论
        3.4.3 景观生态学理论
        3.4.4 景观美学原理
        3.4.5 历史文化理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草堂寺景观现状和要素设计分析
    4.1 草堂寺背景现状
        4.1.1 草堂寺概况
        4.1.2 草堂寺规划主要问题
        4.1.3 草堂寺历史渊源
        4.1.4 草堂寺自然文化
        4.1.5 草堂寺变迁历史
        4.1.6 草堂寺选址优势
        4.1.7 草堂寺旅游发展分析
    4.2 草堂寺景观设计原则和目标
        4.2.1 草堂寺景观设计原则
        4.2.2 草堂寺景观设计目标
    4.3 草堂寺景观设计评价问卷调查
        4.3.1 问卷调查内容
        4.3.2 问卷调查情况
    4.4 草堂寺景观要素分析
        4.4.1 地形地貌分析
        4.4.2 水体分析
        4.4.3 交通和铺装
        4.4.4 园林建筑物
        4.4.5 植物景观
    4.5 草堂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草堂寺景观设计优化建议
    5.1 草堂寺景观设计策略
        5.1.1 以保护为主的国际范
        5.1.2 依托秦岭文化的整合优化
        5.1.3 体现特色地域性传承
    5.2 草堂寺优化经验借鉴
    5.3 草堂寺景观设计优化宏观建议
        5.3.1 土地开发与控制优化
        5.3.2 旅游开发建设优化
        5.3.3 功能定位优化
        5.3.4 总体布局优化
        5.3.5 空间组织优化
        5.3.6 外部交通优化
    5.4 草堂寺景观设计优化微观建议
        5.4.1 建筑景观的多样性建议
        5.4.2 景观要素设计优化
    5.5 草堂寺可持续发展建议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2.1 创新点
        2.2 研究不足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时代更迭下的平顺龙门寺历代建筑格局推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佛寺演变
    1.1 初步引入
    1.2 初步快速发展
    1.3 定制及发展
2 龙门寺——山林瑰宝
    2.1 历史沿革
    2.2 寺院总体格局
    2.3 佛寺单体建筑
3 格局演变
    3.1 五代后唐时期——孤例之殇
    3.2 宋朝——山林之势
    3.3 元末——覆没
    3.4 明清——涅盘
4 结语

(5)扬州—奈良佛教文化交流与中日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扬州-奈良佛教文化交流概述
    第一节 扬州-奈良佛文化交流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扬州-奈良佛教文化的特点
    第三节 扬州-奈良佛教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
    第四节 扬州-奈良佛教文化交流的现状以及成果
    小结
第二章 佛教文化交流对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对中日政治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对中日经济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对中日文化关系的影响
    第四节 对中日对民间交流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扬州-奈良佛教文化交流对中日关系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扬州与奈良佛教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影响扬州奈良佛教文化交流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促进扬州奈良佛教文化交流的主要措施
    第四节 利用佛教文化交流促进中日关系发展的思考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神佛融合”下的奈良佛寺景观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万物有灵”的神道信仰
2 奈良佛教与神佛融合
3 奈良时代佛寺特点
    3.1 远离都市, 山寺兴起
    3.2 镇寺神社的修建
    3.3 佛寺空间布局
        3.3.1 伽蓝殿堂格局
        3.3.2“留白”空间
    3.4 佛寺园林景观
        3.4.1 神性植物景观——守护森林
        3.4.2 院落花木配置
        3.4.3 纯净素雅的景观色调
4 结语

(7)广东新兴国恩寺历史建筑环境的保护与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选题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二章 新兴国恩寺的历史背景与文物价值
    2.1 新兴国恩寺的历史与现状
        2.1.1 新兴国恩寺概况
        2.1.2 新兴国恩寺的发展历史
        2.1.3 新兴国恩寺的现状
    2.2 新兴国恩寺的建筑特征及价值
        2.2.1 严谨有序的建筑布局特点
        2.2.2 得天独厚的环境布局特点
        2.2.3 新兴国恩寺的建筑特征
        2.2.4 新兴国恩寺的建筑价值
    2.3 新兴国恩寺的文化特征及价值
        2.3.1 新兴国恩寺的文化载体元素
        2.3.2 新兴国恩寺的文化内涵
        2.3.3 新兴国恩寺的文化价值
    2.4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中日禅宗寺院的比较
    3.1 禅宗与禅寺概述
        3.1.1 禅宗的起源及其发展概况
        3.1.2 禅寺的兴起与发展
        3.1.3 禅的东传与日本禅寺的发展
    3.2 禅宗思想影响下中日禅宗寺院的比较分析
        3.2.1 禅宗思想在中日两国文化发展中的影响
        3.2.2 中日禅寺伽蓝布局特点的比较
        3.2.3 中日禅寺园林特征的比较
    3.3 中式禅宗寺院的传统特点探讨
        3.3.1 中式禅宗寺院建筑布局传统
        3.3.2 中式禅宗寺院园林造园传统
        3.3.3 新兴国恩寺建筑布局特点分析
        3.3.4 新兴国恩寺园林空间特点分析
    3.4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四章 历史文物建筑环境保护与更新的政策理论基础
    4.1 历史文物建筑的定义与价值
        4.1.1 历史文物建筑的定义
        4.1.2 历史文物建筑的价值
    4.2 国内外关于文物建筑保护的相关文件
        4.2.1 近代国际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文献及宪章
        4.2.2 我国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文件与准则
    4.3 历史文物建筑环境保护与更新的几点原则
        4.3.1 “真实性”原则
        4.3.2 “可持续发展”原则
        4.3.3 “整体性”原则
    4.4 历史文物建筑环境保护与更新的思想与方法
        4.4.1 “挖掘传统,有机传承”的保护与更新思想
        4.4.2 历史文物建筑环境保护与更新方法的探讨
    4.5 我国历史文物建筑环境保护与更新的案例研究
        4.5.1 重建雷峰塔
        4.5.2 武汉归元禅寺保护扩建工程
    4.6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五章 新兴国恩寺历史建筑环境的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5.1 入口空间片区分析
        5.1.1 入口空间片区的现状分析
        5.1.2 入口空间片区的保护更新对策
    5.2 报恩塔改建分析
        5.2.1 报恩塔的现状分析
        5.2.2 报恩塔的保护更新对策
    5.3 新建佛殿片区分析
        5.3.1 新建佛殿片区现状分析
        5.3.2 新建佛殿的设计方案
        5.3.3 现有新建佛殿的设计方案
    5.4 北侧园林片区分析
        5.4.1 北侧园林片区的现状分析
        5.4.2 北侧园林片区的保护更新对策
    5.5 周边村庄片区分析
        5.5.1 周边村庄的现状分析
        5.5.2 周边村庄的保护更新对策
    5.6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扬州—奈良两地佛寺景观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进展
        1.3.2 国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扬州与奈良佛教发展溯源
    2.1 扬州佛教发展溯源
    2.2 奈良佛教发展溯源
    2.3 小结
第三章 扬州与奈良佛寺发展比较
    3.1 扬州佛寺的发展溯源
        3.1.1 笮融铸佛:佛寺初兴
        3.1.2 隋唐盛世,造寺活动巅峰
        3.1.3 帝王巡幸,佛寺中兴
    3.2 奈良佛寺的发展溯源
        3.2.1 祈氏福:兴建之初
        3.2.2 兴新都:佛寺移设
        3.2.3 镇国土:大寺盛行
    3.3 小结
第四章 扬州与奈良佛寺园林环境特点比较
    4.1 佛寺选址比较
        4.1.1 扬州佛寺:因山就水,风景佳处
        4.1.2 奈良佛寺:从都市佛寺到山寺
    4.2 佛寺布局比较
        4.2.1 伽蓝殿堂格局
        4.2.2 建筑与园林的关系
    4.3 浓妆淡抹的寺庙色彩比较
    4.4 造景元素比较
        4.4.1 体念众生:放生池
        4.4.2 叠山与置石
        4.4.3 抽象底色:白砂铺地
        4.4.4 装饰小品
    4.5 氛围意境营造
        4.5.1 神秘宗教空间
        4.5.2 禅意诗词楹联
        4.5.3 美好的净土象征
    4.6 植物景观
        4.6.1 佛寺背景营造
        4.6.2 庭院花木主景
        4.6.3 宅旁绿地与转角补隅
    4.7 小结
第五章 扬州与奈良佛寺保护利用措施比较
    5.1 佛寺的保护与修缮、复原
    5.2 佛寺利用的实例参照
        5.2.1 扬州佛教文化园
        5.2.2 奈良历史公园
        5.2.3 世界文化遗产的教化作用
    5.3 佛教文化继承与弘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四、从佛寺布局看日本建筑的非对称性(论文参考文献)

  • [1]草堂寺景观要素设计分析与优化建议[J]. 陈茜. 住宅与房地产, 2017(17)
  • [2]西安户县草堂寺景观设计研究[D]. 陈茜. 长安大学, 2016(02)
  • [3]时代更迭下的平顺龙门寺历代建筑格局推演研究[J]. 陈蔚,王轶楠.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02)
  • [4]晋东南佛教建筑格局演变——以平顺龙门寺为例[A]. 王轶楠,陈蔚. 2015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 2015
  • [5]扬州—奈良佛教文化交流与中日关系研究[D]. 黄咪咪.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1)
  • [6]“神佛融合”下的奈良佛寺景观特征分析[J]. 江本砚,张纵. 中国园林, 2012(10)
  • [7]广东新兴国恩寺历史建筑环境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 梁家烨.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8]扬州—奈良两地佛寺景观比较[D]. 江本砚.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9]浅析中日寺院之异同[J]. 郑先友,李若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 [10]从佛寺布局看日本建筑的非对称性[J]. 刘茜.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2(04)

标签:;  ;  ;  ;  ;  

从佛教寺庙布局看日本建筑的不对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