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TO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论文文献综述)
毕玉莹[1](2021)在《“中蒙俄经济走廊”背景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与政治合作提供战略方向。基于此本文以"中蒙俄经济走廊"为研究背景,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营销环境进行分析,总结企业营销组合策略,旨在提升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经济收益,实现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可持续发展。
尤晓林[2](2009)在《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WTO后过渡期”,一些经过三年适度保护的产业领域将陆续结束过渡期,开始到达“入世”承诺的终极目标。在农业领域,我国步入“WTO后过渡期”以后,WTO规则下的农产品贸易要求各国只能通过有限关税措施对农产品进口进行限制,不能或尽量减少非关税使用。而随着各国国内农产品市场的逐步放开,和各个区域农业政策不同而导致农产品国际贸易不能完全按照自由贸易原则进行,随着加入WTO农产品贸易和市场更加开放,我国农产品整体竞争力的降低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着各种压力和风险。本文以“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为题对黑龙江省在“WTO后过渡期”的农产品出口贸易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即从WTO规则解读和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研究出发,以国内外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区域农产品出口与WTO规则应用,根据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及政策体系现状,建立黑龙江省农产品的WTO农业政策干预模型,并以设置不同参数组的方式,对黑龙江省粮食、畜牧产品和果蔬产品出口政策的评价实现良好的适应性和拟合优度,并根据模型预测和评价,针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政策和措施调整,提出建议。通过对WTO相关规则阐述与解释,国内外应对措施和相应效果与政策调整,结合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实际状况,分析黑龙江省运用这些规则和措施的效果,并且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模型实证考查政策变化对黑龙江省农业贸易的影响,并在实证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分别从理论基础、宏观政策分析、黑龙江省省情、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模型实证与政策建议等几个层次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主要讨论贸易政策与格局演变下,世界各国的应对措施和效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现实参考,提出本文的逻辑框架,并着重谈论农业协议产生过程和主要内容,其次,对包括中国农业政策在入市后的调整与适应,应用规则前提下国内农业的支持内容与作用,与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不同与对比在内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历史分析和国内外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和完善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相应对策措施。再次,在前几部分中的理论阐述和中国应对农业开放对策措施基础上,对黑龙江省实际进行实证,并且通过建立出口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量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效率,通过政策干预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考查了建立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是全文总结和对策建议,主要对以上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进行总结和概括,提出利用规则前提下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对策措施。本文系统地对WTO规则、WTO后过渡期的特征、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区域政策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国内支持、财政补贴、市场准入和动植物卫生为重点,分析了我国在WTO后过渡期政策层面调整应对复杂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其中分析了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提出应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黑龙江省的比较优势,打好品牌战略。利用黑龙江省的土地和水资源优势及气候条件,发展本省的支柱产品出口,如黑龙江的大豆产业可以利用我国特殊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强农产品贸易加工产品的出口。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是提升产品质量与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增强农产品加工环节,加强农产品出口贸易是一项既扩大出口又解决过多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好方法。继续加强对俄罗斯的边境贸易,进一步开发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的边境贸易及非洲国家的市场。中俄有着超过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交通运输条件便捷,地缘优势突出。近年来中俄经贸合作日趋活跃,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对俄出口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并有利于进一步开发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潜力。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质量监管体制。现行的出口农产品质量管理体制仍存在多头管理、分而治之的现象。如畜禽产品,出口过程中国内的商检部门要检测检疫,畜牧部门也要检测检疫,而且部门之间宽严不同,标准不一。这种多头检、重复检、矛盾检的做法,不仅令出口企业左右为难,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而且使出口产品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这是扩大农产品贸易强化硬件和改善软件的需要,条件成熟时可在俄境内选择适宜地点建立仓储基地或批发中心,同时发展果蔬产品的加工业务,开发果汁、罐头及各类深加工产品,提高对俄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健全应对预警机制。健全应对预警机制可以及时指导企业改进生产,提高产品质量,规避出口风险,改进企业管理和积极参加应诉工作,以确保黑龙江省出口贸易发展。本研究从区域农业品出口政策调整的角度来分析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不仅局限于对作为外因的WTO规则的解读,还进一步对显着影响区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区域政策制度的演变和调整进行分析。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上,由于政策及其效应研究问题的性质,大量引入定性变量,以点带面,构建出完整并且真实的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对政策干预的影响,建立干预分析模型,研究农产品出口问题,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和预测。
朱佳萍[3](2007)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工业化的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土质恶化和食品品质下降等诸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当今日益突出的全球性话题。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类生活需求。发展绿色食品能够促进生态环保、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黑龙江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率先开展绿色食品的开发与建设工作,经过16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发展较快的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挥优势和潜力,加快绿色食品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区域农业的规模和质量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对进一步促进黑龙江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加快小康社会建设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本文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对策研究”为题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为黑龙江省及各级政府制定绿色食品产业的有关政策和做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可操作性对策,具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设定了主题研究框架和实证研究框架,以农业产业化理论、生态农业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居民食品消费理论、清洁生产理论和区域产业化竞争优势理论作为绿色食品的理论研究基础,从黑龙江省的实际出发,第三章在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历程进行概括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文章着重应用统计学等方法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现状的调查数据,从产品数量、产品结构、企业现状、基地建设、地域分布、营销市场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给出了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结论。第四章里,在研究有利于绿色食品发展的框架下,对黑龙江省现有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提出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具有的基础优势和目前机遇。在第五章里,着重从研发、生产、市场、管理等方面入手,分析指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本文通过上述系统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探索加快区域绿色食品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在第六章中,依据2010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目标,提出八条对策和建议:(1)明确发展重点,进行合理布局;(2)明晰政府职能定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3)提高生产基地的标准化水平;(4)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优质名牌产品;(5)建立和完善绿色食品管理体系;(6)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农企利益共享机制;(7)开发绿色特色资源,不断优化产品结构;(8)发挥区位优势,拓展国际市场。文章最后的结论与讨论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说明。
毕晨飞[4](2006)在《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粮食大省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不断调整,黑龙江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近十年来遇到了结构调整缓慢,农民隐性失业严重,农民实际增收困难等一系列难题。现在所进行的第三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是简单的多种点什么或少种点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着中改进产品质量和品质,提升农业竞争力,以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经济和入世之后的挑战,并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本文从微观经济主体出发,认为农户作为有自主选择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有着主动权。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应该是服务和引导,过多的干预反而会适得其反,破坏经济的发展,降低政府在农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信誉。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在对农户经济行为进行分析之后,根据农户的行为特征进行相应的改革,并要根据农户的经济行为分析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赵新勇[5](2005)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已由改革开放前的基本温饱迈入小康。为了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促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从1990年起开始实施绿色食品工程,黑龙江省垦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绿色食品开发与建设工作。经过10余年的发展,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认证产品数、加工产品产量及销售收入均居全国首位,已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发展最快的地区。在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中,大米、大豆、乳制品和山特产品脱颖而出,成为优势比较明显的产品,并已初具产业集群的雏形。 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经济学、管理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丰富了绿色食品产业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拓展了研究领域,建立起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体系,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在黑龙江省被列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六大基地之一,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对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促进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发展,为全省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本文通过对我国及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发展现状进行概括,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绿色食品的发展环境,提出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情况看,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可采用中小企业聚集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依托型和品牌联结型等四种模式。 本文详细分析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基本角色,提出为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在生产要素的升级、鼓励和规范企业的竞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论述了行业协会的重要性,提出行业协会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推动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其它相关方面之间的联系、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具有的重要地位。 本文提出在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采取生产要素结构升级、需求引导、相关产业支撑、推动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协作等对策,通过各关键要素的相互促进、相互强化作用,构建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培育绿色食品产业的竞争优势,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了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构成,提出依靠各方面的力量来培育绿色食品产业的竞争优势,促进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完善,为企业、政府及相关机构推动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最后,本文以黑龙江省山特绿色食品产业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黑龙江省山特绿色食品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李晓燕,谢长青[6](2004)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国际营销的地位和作用》文中提出21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绿色食品生产和消费将成为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一个热点。本论文通过分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农产品国际贸易形势,分析黑龙江省开展绿色食品国际营销的重要意义。
王灏旸[7](2004)在《黑龙江省物流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物流作为一种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发展现代物流是增强一个国家、地区及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运用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介绍了国内外物流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及做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黑龙江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首先,从物流及物流产业的界定入手,进行基础理论介绍。得出:现代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合理有效的物流活动可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降低产品价格,提高产品和企业竞争力。 其次,对黑龙江省物流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加入WTO后,对黑龙江省物流业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1) 机遇:转变经营,加强竞争意识;加快改革步伐;挖掘潜在的利润源;扩大市场容量。(2) 挑战。挑战主要是来自国内外先进的物流企业。加入WTO后,由于物流市场将逐步对外开放,跨国物流公司将陆续来黑龙江省投资,凭其雄厚的实力,对黑龙江省弱小的物流业产生威胁,而黑龙江省物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则加剧了挑战的严峻性。主要有:体制性因素引起的挑战;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使物流市场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引起的挑战;物流专业人才缺乏引起的挑战;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缺乏明确的发展规划引起的挑战。 第三,进行比较分析,介绍了国外物流业发展的经验及做法。发达国家物流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的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如政府对物流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和政策上的扶持;重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重视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鼓励和支持企业实行跨国经营和不断的科技创新等。 最后,提出了黑龙江省物流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加强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以城市为中心建立区域物流中心;根据资源优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亩亩百目目百口目目百目亩舀...势,发展特色物流;提高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通过物流产业发展推动现代物流业,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关键词:物流;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工
三江平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综合研究课题组[8](2004)在《论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经过 5 0年的开垦 ,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依靠科技发展绿色食品 ,发展外向型经济 ,增加税收和农民收入 ,惟如此 ,才能迎来三江平原新一轮的大发展
徐文燕[9](2004)在《中国绿色食品出口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成功加入WTO,世界各国的高关税壁垒相应大大削弱,国际市场国内化和国内市场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但是对于绿色食品而言,国际市场容量的扩大并不意味着产品就有了良好的市场机遇。一方面,遭遇绿色壁垒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中国绿色食品企业缺乏国际营销理念和对国际市场有针对性的分析,导致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市场结构失衡。 中国绿色食品成功开拓国际市场,必须根据国际贸易环境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对绿色食品出口国进行有针对性的市场分析、制定准确的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并选择适合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以增强绿色食品在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方面的能力。 本文提出了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理论、绿色食品拓展国际市场战略理论和绿色食品国际市场进入理论,构建了中国绿色食品出口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文设计了绿色食品出口战略的总体框架。针对绿色食品出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持久的竞争优势是绿色食品出口战略的基础。指出绿色食品拓展国际市场战略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认为绿色食品国际市场环境因素(机遇与威胁)和绿色食品产业的系统因素(优势与劣势)是绿色食品出口战略制定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建立绿色食品SWOT分析矩阵,以此为依据提出绿色食品增强型战略构想,指出其战略取向是高附加值产品战略、均衡市场战略和市场进入战略。 对绿色食品国际贸易环境和国际市场环境的详细分析是中国绿色食品出口战略实施的前提条件。本文研究指出绿色食品国际市场准入制度具有完善性、严格性特点,绿色食品国际市场需求具有总量大、层次高特点,绿色食品消费群体层次复杂,国际市场营销手段先进、营销渠道灵活。通过深入的市场分析,为绿色食品准确定位、市场细分和选择市场进入方式提供了实证依据。 对中国绿色食品的优势条件进行重点分析,是中国绿色食品出口战略实施的重要依据。本文选取质量管理制度、市场结构、产业集群、安全与环保角度,深入阐述了绿色食品的优势条件。提出“金字塔型”质量管理模式,指出绿色食品供应链综合质量管理是保证绿色食品质量、发挥绿色食品制度优势的关键因素;认为绿色食品企业规模的合理发展以及产品的差别化是改变绿色食品生产规模过小、消除市场无序竞争状态、优化绿色食品市场结构、发挥绿色食品企业与产品优势的必然选择;揭示了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优势的发挥要依靠各种因素的关键f生作用,如:自然资源、规模经济、相关产业的支持、吸引外资、企业家精神和政策环境等因素;拓展了绿色食品国际竞争力概念的内涵,指出绿色食品的安全优势和环保优势是绿色食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不仅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产品竞争力概念的内涵,而且在实践上有助于企业从发展和全面的视角重视产品竞争力的培育。 本文提出了绿色食品增强型战略的实施途径,指出其主要策略应侧重产品和市场两个方面。从微观角度提出产品开发和品牌经营策略,从宏观角度提出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策略,从应用性角度提出国际市场进入的具体方式。为了增强理论研究的实用性、可操作性,进行了有关对策建议的综合研究,分别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具体对策,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可供借鉴的决策参考。 此外,本文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拓展国际市场战略进行了实证研究。针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拓国际市场的政策取向,即出口导向的发展思路、外向型基地建设、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详细分析并阐述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拓国际市场的具体方式。
三江平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综合研究课题组[10](2004)在《论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文中研究指明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经过50年的开垦,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发展绿色食品,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加税收和农民收入,惟如此,才能迎来三江平原新一轮的大发展。
二、WTO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TO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论文提纲范文)
(1)“中蒙俄经济走廊”背景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提出 |
二、“中蒙俄经济走廊”背景下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营销环境分析 |
1. 国内环境 |
2. 国际环境 |
三、“中蒙俄经济走廊”背景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营销策略分析 |
1. 树立现代化绿色食品国际营销观念 |
2. 完善农产品对外贸易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 |
3.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的营销策略 |
四、结论 |
(2)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论文结构 |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2 WTO 农业框架评述 |
2.1 经济全球化与WTO 的概述 |
2.1.1 WTO 农产品贸易规则发展沿革 |
2.1.2 关贸总协定有关农产品贸易的缺陷 |
2.1.3 乌拉圭回合中的农产品贸易谈判 |
2.2 WTO 农产品贸易规则框架的基本内容与主要内涵 |
2.2.1 WTO《农业协定》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
2.2.2 WTO《农业协定》三大支柱的内容 |
2.2.3 WTO《农业协定》的规则、义务和实施时间 |
2.3 中国加入WTO 关于农业问题的主要承诺 |
3 WTO 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
3.1 中国现行农产品贸易体制、政策及目标 |
3.2 WTO 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
3.3 加入WTO 与中国农业及贸易政策调整 |
4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 |
4.1 农业与国内支持政策 |
4.1.1 农业政策的一般理论 |
4.1.2 农业是一个需要政策扶持的特殊产业 |
4.2 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国内外比较 |
4.2.1 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现状 |
4.2.2 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比较 |
4.3 WTO 规则下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改革与调整 |
4.3.1 加大力度,增加国家对农业的预算 |
4.3.2 以WTO 规则为导向,优化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结构 |
4.3.3 对“绿箱政策”支持的项目应择优重点扶持 |
5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实证分析 |
5.1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现状及分析 |
5.1.1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现状 |
5.1.2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实证分析 |
5.2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现状及分析 |
5.2.1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现状 |
5.2.2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实证分析 |
5.3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现状及分析 |
5.3.1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现状 |
5.3.2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实证分析 |
5.4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5 小结 |
6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效率评价 |
6.1 “WTO 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干预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
6.1.1 黑龙江省农产品的WTO 农业政策干预模型的机理分析 |
6.1.2 模型的相关假设与参数设定 |
6.1.3 预测及模型质量评价 |
6.1.4 小结 |
6.2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6.2.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6.2.2 评价目的 |
6.2.3 指标筛选 |
6.2.4 畜牧业产业链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6.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6.3.1 层次分析法对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6.3.2 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结果的评价 |
6.3.3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 |
7 基于WTO 规则的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对策 |
7.1 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积极扶持优势农产品出口 |
7.2 发展“三高”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 |
7.3 进一步增加“绿箱”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 |
7.3.1 增加“绿箱”投入 |
7.3.2 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私人资本和外资进入农业领域 |
7.4 积极利用WTO 贸易规则,努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 |
7.5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 |
7.6 加快黑龙江省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 |
7.7 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
7.7.1 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全面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 |
7.7.2 加强磋商和谈判,合理运用规则 |
7.7.3 建立一批外向型农业生态示范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 |
7.7.4 提高产品质量,走发展品牌的道路 |
7.8 健全黑龙江省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 |
7.9 黑龙江省主要出口农产品的具体对策 |
7.9.1 玉米 |
7.9.2 大豆 |
7.9.3 水稻 |
7.9.4 畜产品 |
7.9.5 蔬菜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发展绿色食品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举措 |
1.1.2 发展绿色食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佳渠道 |
1.1.3 发展绿色食品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
1.1.4 发展绿色食品是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1.1.5 发展绿色食品是保证食品供给安全,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的必要条件 |
1.1.6 发展绿色食品是带动多产业共同繁荣,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措施.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和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发展动态和现状 |
1.3.2 国内研究发展动态和现状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与目标 |
1.4.2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1.4.4 技术路线(见图1-1) |
第二章 绿色食品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绿色食品的基础理论 |
2.1.1 绿色食品的概念 |
2.1.2 绿色食品的标志 |
2.1.3 绿色食品的基本条件 |
2.1.4 绿色食品的分类 |
2.1.5 绿色食品的特点 |
2.1.6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结构(见图2-2) |
2.1.7 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区别与联系 |
2.2 绿色食品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2.2 生态农业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居民食品消费理论 |
2.2.5 清洁生产理论 |
2.2.6 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三章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3.1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历程和现状特点 |
3.1.1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历程 |
3.1.2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特点 |
3.2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历程 |
3.3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分析 |
3.3.1 产品数量分析 |
3.3.2 产品类型分析 |
3.3.3 企业现状分析 |
3.3.4 基地建设分析 |
3.3.5 地域分布状况 |
3.3.6 营销市场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基础分析 |
4.1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的主要优势 |
4.1.1 生态环境优势 |
4.1.2 物产资源优势 |
4.1.3 交通物流优势 |
4.1.4 农产品资源优势 |
4.1.5 农产品加工业优势 |
4.1.6 国际贸易优势 |
4.1.7 投资环境优势 |
4.1.8 产业领先优势 |
4.2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面临的机遇 |
4.2.1 加入WTO 带来的发展机遇 |
4.2.2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带来的机遇 |
第五章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的障碍因素 |
5.1 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不足 |
5.2 科技研发水平低 |
5.3 企业规模小,名牌产品少 |
5.4 国际市场竞争力弱 |
5.5 地区优势资源开发深度差 |
5.6 质量监管机制不健全 |
第六章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对策与建议 |
6.1 发展思路 |
6.2 发展目标 |
6.3 对策与建议 |
6.3.1 明确发展重点,科学规划布局 |
6.3.2 明晰政府职能定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6.3.3 提高生产基地的标准化水平 |
6.3.4 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优质名牌产品 |
6.3.5 建立和完善绿色食品管理体系 |
6.3.6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农企利益共享机制 |
6.3.7 开发绿色特产资源,不断优化产品结构 |
6.3.8 发挥区位优势,拓展国际市场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创新和不足 |
7.2.1 文章的创新点 |
7.2.2 主要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概念 |
1.2 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意义 |
第2章 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分析 |
2.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体研究 |
2.1.1 广大农户是此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 |
2.1.2 微观主体的三种类型 |
2.1.3 微观主体在结构调整中面临的风险 |
2.1.4 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微观主体的特点 |
2.2 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体的人力资本 |
2.2.1 人力资本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
2.2.2 提高农民人力资本的相应对策 |
2.3 推动调整主体的组织化构建 |
2.3.1 加快建设农业合作组织 |
2.3.2 推动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相关建议 |
2.4 逐步调整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
2.4.1 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
2.4.2 加快农村基层组织的制度和功能演变 |
第3章 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其问题 |
3.1 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
3.2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3.2.1 黑龙江省龙头企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水平低 |
3.2.2 农业信息技术推广体系较为落后 |
3.2.3 生产经营成本过高 |
3.2.4 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 |
第4章 黑龙江省农业产业调整方向及其对策 |
4.1 加快发展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 |
4.1.1 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
4.1.2 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存在的问题 |
4.1.3 加快发展绿色农业产品的建议 |
4.2 以奶牛业为主加快发展黑龙江省畜牧业 |
4.2.1 黑龙江省牲畜饲养比较优势分析 |
4.2.2 黑龙江省奶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4.2.3 推进黑龙江省奶业发展的建议 |
4.3 发挥地理区域资源优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
结束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详细摘要 |
(5)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有机食品的研究 |
1.2.2 国内绿色食品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切入点 |
1.3.2 研究思路、内容及结构 |
1.3.3 研究方法 |
2 绿色食品产业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绿色食品的概念及内涵 |
2.1.1 绿色食品的概念与特征 |
2.1.2 绿色食品的基本内涵 |
2.1.3 绿色食品的分类 |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
2.2.2 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
2.3 产业组织理论 |
2.3.1 产业的涵义 |
2.3.2 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 |
2.4 竞争优势理论 |
2.4.1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
2.4.2 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
2.5 产业集群理论 |
2.5.1 产业集群理论的来源及主要学派 |
2.5.2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
2.5.3 产业集群的作用机制 |
2.6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1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现状 |
3.1.2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现状 |
3.2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4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思路与模式 |
4.1 发展环境分析 |
4.1.1 宏观环境 |
4.1.2 微观环境 |
4.1.3 企业内部环境 |
4.2 发展思路 |
4.2.1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不能长期依赖比较优势 |
4.2.2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应以竞争优势为核心 |
4.2.3 产业集群是培育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的有效组织形式 |
4.3 发展模式 |
4.3.1 中小企业聚集型模式 |
4.3.2 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 |
4.3.3 市场依托型模式 |
4.3.4 品牌联结型模式 |
4.3.5 发展模式的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5 政府和行业协会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中的作用 |
5.1 政府的作用分析 |
5.1.1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基本角色 |
5.1.2 政府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
5.2 行业协会的作用分析 |
5.2.1 行业协会的重要性 |
5.2.2 行业协会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
5.3 本章小结 |
6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对策 |
6.1 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生产要素结构升级 |
6.1.1 绿色食品产业生产要素的构成 |
6.1.2 生产要素的结构升级 |
6.2 强化需求导向作用 |
6.2.1 绿色食品的个人需求与市场要求 |
6.2.2 绿色食品的国际市场需求 |
6.2.3 绿色食品的国内需求 |
6.2.4 绿色食品现实需求的培育 |
6.3 重视相关和支持产业的建设 |
6.3.1 相关和支持产业的作用 |
6.3.2 绿色食品的相关和支持产业 |
6.4 推动企业的竞争与协作 |
6.4.1 企业的结构 |
6.4.2 企业竞争状态 |
6.4.3 竞争者的增加途径 |
6.4.4 企业的竞争与市场秩序 |
6.5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省山特绿色食品产业案例研究 |
7.1 黑龙江省发展山特绿色食品产业的潜力 |
7.2 黑龙江省山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
7.3 黑龙江省发展山特绿色食品产业的对策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黑龙江省物流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论文提出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本文的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写作思路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关于物流及物流产业的基础理论 |
2.1.1 物流概念的演变 |
2.1.2 物流的内涵 |
2.1.3 物流观念和学说 |
2.1.4 物流产业的涵义 |
2.1.5 物流的分类 |
2.2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2.1 供应链概念的演变 |
2.2.2 供应链的类型研究 |
2.2.3 供应链的主要特征 |
2.2.4 供应链管理的要点 |
2.2.5 供应链物流一体化 |
2.3 第三方物流 |
2.3.1 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
2.3.2 第三方物流市场现状 |
2.3.3 第三方物流的益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黑龙江省物流产业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
3.1 中国物流业的现状及主要特征 |
3.1.1 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 |
3.1.2 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
3.1.3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
3.1.4 物流产业发展正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
3.2 黑龙江省物流产业现状 |
3.2.1 物流设备具有一定基础 |
3.2.2 已经形成或正在建设一批物流中心 |
3.2.3 政府日益重视物流业的发展 |
3.2.4 黑龙江省物流业发展亟待规范 |
3.3 黑龙江省物流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
3.3.1 经济发展状况 |
3.3.2 消费市场及流通业状况 |
3.3.3 零售业市场概况 |
3.3.4 原材料、工业品、农产品的物流配送分析 |
3.4 黑龙江省物流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
3.4.1 入世后黑龙江物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
3.4.2 黑龙江物流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发达国家发展物流业的经验及启示 |
4.1 美国物流业发展的经验 |
4.1.1 重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 |
4.1.2 美国的物流管理体制与政策 |
4.2 日本物流产业发展的经验 |
4.2.1 日本政策的综合物流政策 |
4.2.2 对现代物业的发展实行统筹规划 |
4.2.3 注重物流设施的投资建设 |
4.2.4 物流配送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高 |
4.3 欧洲物流产业发展经验 |
4.3.1 政府在物流管理中的作用—监督控制 |
4.3.2 基础设施—政府兴办,民间经营 |
4.3.3 统一标准,协调发展 |
4.4 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物流业给我们的启示 |
4.4.1 提高对现代物流产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
4.4.2 政府加强对现代物流产业宏观调控和扶持 |
4.4.3 加快物流业的专业化、信息化建设 |
4.4.4 加快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加速黑龙江省物流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
5.1 加强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 |
5.1.1 制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
5.1.2 培育和健全现代物流市场及第三方物流市场 |
5.1.3 设立物流统管部门,加强对现代物流业的管理 |
5.1.4 制定规范的物流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 |
5.1.5 扶持优势物流企业上市 |
6.1.6 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
5.2 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重点,优化供应链管理 |
5.2.1 黑龙江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必要性 |
5.2.2 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措施 |
5.2.3 发展第三方物流的途径 |
5.2.4 优化供应链管理 |
5.3 以城市为中心建立区域物流中心 |
5.3.1 城市现代物流中心的系统构成 |
5.3.2 建立物流中心布局应考虑的因素 |
5.3.3 影响物流中心选址的因素 |
5.4 发展特色物流和绿色物流 |
5.4.1 建立绿色食品配送中心 |
5.4.2 建立国际物流大通道 |
5.4.3 发展绿色物流管理 |
5.5 实现物流业的现代化、信息化、社会化 |
5.5.1 加快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促进物流与电子商务相融合 |
5.5.2 提高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 |
5.5.3 提高仓储运输的现代化和综合体系化 |
5.6 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
5.6.1 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和留住人才 |
5.6.2 走产、学、研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
5.6.3 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开展职业教育 |
5.7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论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论文提纲范文)
四、依靠科技调整结构发展绿色食品 |
(一) 科技进步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中的作用 |
1.科学技术的概念 |
2.科技进步的内涵 |
3.科技进步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
(二) 三江平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与基本特点 |
1.发展现状 |
2.基本特点 |
3.主要问题 |
(三) 三江平原实施绿色食品科技系统工程的思路和主要措施 |
1.总体思路 |
2.主要措施 |
五、三江平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外向化 |
(一) 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 |
(二) 利用外资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三) 当前应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
1.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
2.转换政府角色, 弱化政府招商职能, 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体系 |
3.建立招商引资战略伙伴关系 |
4.拓宽引资渠道, 探索新的引资方式 |
(1) 综合性招商与专业化、网络化等方式招商相结合 |
(2) 大胆尝试新的引资方式 |
(3) 建立招商引资新机制, 实现招商活动的市场化和企业化 |
5.把引进和使用外资与经济发展规划衔接起来, 特别是与三江平原的老工业基地改造结合起来 |
6.营造良好的投资、运作软环境 |
(1) 完善政策环境和法律法规环境 |
(2) 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 |
(3) 进一步简化政府审批程序, 建立诚信政府, 改善行政环境 |
(4) 成立专门的政策研究、对外咨询、项目协调机构 |
7.提高资本市场的国外资金吸纳能力, 选择优良企业卖给外商, 招商纳股, 由外企带领进入国际市场 |
8.加大激励政策的力度, 鼓励有突出贡献者 |
六、三江平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问题 |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
2.提高农民收入的几点措施 |
第一, 进一步明确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路和重点, 协调发展农林牧渔各业。 |
第二, 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力度, 这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 |
第三, 提高农民素质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措施。 |
第四, 壮大县域经济, 加快财源建设, 增加对农业的投放,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第五, 加强领导, 完善考核体系,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速度, 增加农民收入。 |
(9)中国绿色食品出口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导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研究 |
1.2.2 国内绿色食品发展战略研究 |
1.3 有关概念的界定 |
1.3.1 有机食品 |
1.3.2 绿色食品 |
1.3.3 无公害农产品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的切入点 |
1.4.2 研究思路、内容及结构 |
1.4.3 研究方法 |
2 绿色食品出口战略理论分析 |
2.1 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理论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竞争优势理论 |
2.1.3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理论 |
2.2 绿色食品拓展国际市场战略理论 |
2.2.1 国际化渐进过程理论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2.2.3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
2.2.4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
2.3 绿色食品国际市场进入理论 |
2.3.1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主要形式 |
2.3.2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2.4 小结 |
3 绿色食品出口战略总体框架 |
3.1 战略依据 |
3.1.1 绿色食品出口发展现状 |
3.1.2 绿色食品出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2 战略思路 |
3.2.1 绿色食品出口战略的基础 |
3.2.2 绿色食品拓展国际市场战略的渐进性 |
3.3 战略制定的影响因素 |
3.3.1 战略实施环境 |
3.3.2 战略实施条件 |
3.4 增强型战略构想 |
3.4.1 战略选择 |
3.4.2 战略取向 |
3.5 小结 |
4 绿色食品国际市场环境分析 |
4.1 绿色食品国际贸易环境 |
4.1.1 绿色贸易壁垒的演化趋势 |
4.1.2 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影响 |
4.2 绿色食品国际市场制度环境 |
4.2.1 世界三大绿色食品市场 |
4.2.2 绿色食品国际市场准入 |
4.3 绿色食品国际市场营销环境 |
4.3.1 绿色食品国际市场供求 |
4.3.2 绿色食品国际市场消费者购买行为 |
4.3.3 绿色食品国际市场营销特点 |
4.4 小结 |
5 绿色食品产业优势分析 |
5.1 绿色食品的制度优势 |
5.1.1 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与认证管理制度 |
5.1.2 绿色食品质量保障体系 |
5.2 绿色食品企业与产品优势 |
5.2.1 绿色食品企业与产品发展现状 |
5.2.2 绿色食品市场结构的优化 |
5.3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优势 |
5.3.1 绿色食品发展的区域特点 |
5.3.2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优势的来源 |
5.4 绿色食品的安全与环保优势 |
5.4.1 绿色食品的安全优势 |
5.4.2 绿色食品的环保优势 |
5.4.3 食品安全优势成为绿色食品国际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
5.5 小结 |
6 绿色食品增强型战略实施途径分析 |
6.1 产品策略 |
6.1.1 绿色食品产品开发策略 |
6.1.2 绿色食品品牌经营策略 |
6.2 市场策略 |
6.2.1 绿色食品产业化推进策略 |
6.2.2 绿色食品市场化发展策略 |
6.2.3 绿色食品国际市场进入策略 |
6.3 对策建议 |
6.3.1 政府措施 |
6.3.2 企业对策 |
6.4 小结 |
7 实证分析--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拓展国际市场战略研究 |
7.1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问题 |
7.1.1 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特点 |
7.1.2 绿色食品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
7.2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拓国际市场的政策取向 |
7.2.1 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思路 |
7.2.2 外向型基地建设 |
7.2.3 中小企业的政策环境 |
7.3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拓展国际市场战略模式选择 |
7.3.1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7.3.2 绿色食品开拓国际市场的具体方式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10)论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江平原的自然环境与变迁 |
二、三江平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 |
(一)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
1.市场准入原则 |
2.出口补贴原则 |
3.国内支持原则 |
(二) 三江平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 |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该遵循的原则 |
2.调整湿地与农田的比例结构 |
3.调整农牧产业结构 |
4.调整种植业结构 |
5.调整农产品的品质结构 |
(三) 三江平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其他几个问题 |
1.农业产业化调整自身的几个问题 |
2.结构调整与产业化经营 |
3.结构调整与科技投入 |
4.结构调整与国际市场竞争 |
5.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 |
6.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 |
7.结构调整与绿色食品 |
三、三江平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与对策 |
(一) 三江平原农业产业结构特点 |
1.种植结构日趋合理 |
2.农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 |
3.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
4.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
1.初步形成以“绿色”为主导的特色产业 |
2.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
3.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扩大 |
(三) 存在的问题 |
1.政出多门, 体制不顺 |
2.营销环节薄弱 |
3.品牌杂乱, 影响竞争力 |
(四) 对策建议 |
1.政企分开, 理顺体制 |
2.加强科技力量,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 |
3.加大市场营销力度 |
4.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
四、WTO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蒙俄经济走廊”背景下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营销策略研究[J]. 毕玉莹. 商场现代化, 2021(08)
- [2]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D]. 尤晓林.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2)
- [3]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对策研究[D]. 朱佳萍.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10)
- [4]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策研究[D]. 毕晨飞. 黑龙江大学, 2006(12)
- [5]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D]. 赵新勇. 东北林业大学, 2005(08)
- [6]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国际营销的地位和作用[J]. 李晓燕,谢长青. 农场经济管理, 2004(04)
- [7]黑龙江省物流产业发展研究[D]. 王灏旸.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01)
- [8]论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J]. 三江平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综合研究课题组.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4(04)
- [9]中国绿色食品出口战略研究[D]. 徐文燕. 东北林业大学, 2004(04)
- [10]论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J]. 三江平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综合研究课题组.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4(03)
标签:绿色食品认证论文; 现代物流业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