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选择与正确认识服装色彩(论文文献综述)
白雨诗[1](2021)在《信息提供者的服装特征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及教育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白雨诗[2](2021)在《信息提供者的服装特征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及教育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信任是幼儿社会交往的认知基础,是个体智力、人格以及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依靠对外界信息的信任是幼儿早期学习的重要方式。幼儿能够根据关注到的线索对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辨别,并以此来评估不同信息提供者的可靠性,最终选择信任其中的信息提供者。由文献研究得知,关于信息提供者的特征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主要从认知性线索和社会性线索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有关信息提供者身体表象的社会性线索,以往研究大多涉及面孔吸引力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很少有研究衣着服饰这一特征。因此,基于服装特征在成人社会中的影响,以及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和选择性社会学习中对身体外观的关注,本研究探讨信息提供者的服装特征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本研究随机抽取某幼儿园幼儿作为实验被试,探索信息提供者的服装特征在幼儿选择性信任中的影响水平。论文分为两项研究:研究一考察信息提供者的服装风格特征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研究二考察信息提供者的服装色彩特征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以及与先前准确性特征冲突的情境下幼儿选择性信任的权衡模式。主要结论如下:(1)信息提供者的服装风格特征对幼儿的选择性信任无显着影响。(2)信息提供者的服装色彩特征对幼儿的选择性信任有显着影响,幼儿面对新异物品时,更愿意选择询问和相信穿着高喜爱度色彩的服装的信息提供者;并且相比于男生,女生可能会更多地选择穿着红、黄、或蓝色服装的信息提供者进行询问和寻求帮助。(3)当信息提供者的服装色彩特征和先前准确性相冲突时,幼儿会倾向于选择先前准确的信息提供者,而相对忽视其服装色彩差异。基于信息提供者的服装特征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的研究,强调对幼儿的选择性信任能力的培养的重要作用,着重对幼儿园及教育者们提出相关的教育建议。首先,在幼儿日常的社会学习中,教育者们需要关注外观着装的有效影响,形成良好的职业形象;其次,教师及家长可以利用服装风格的作用推进幼儿的职业启蒙教育;此外,在幼儿园的园服设计中要考虑色彩因素的影响,根据幼儿实际的色彩偏好情况进行合理设计,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最后,教育者们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素养,保证知识传达时的准确性,与幼儿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从而促进幼儿的知识、社会经验的学习与积累,并且有利于其人际交往与社会性的发展。
孙瑞霞[3](2021)在《民国时期媒体中的服装评论及其作者研究》文中指出民国时期的服装评论数量众多,涵盖内容广泛,真实地展现出民国时期的服饰面貌及时尚潮流,是研究民国史和服装史的重要素材和依据。从目前研究来看,以服装评论中所反映出的服饰信息为对象进行的研究较多,本文则以服装评论本身作为主体,对其进行系统归纳后,对评论者及其评论视角展开相关研究。本文首先概述了民国服装评论的社会背景及其出现原因,以民国时期上海,天津,广州等代表性地区媒体报刊中涉及的服装评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信息进行统计及量化分析,试图探究评论信息中所反映的服饰流行规律及流行导向。研究中,将评论信息分为“介绍型”,“资讯型”以及“评论型”三大类。针对介绍型与资讯型的服装评论,按照不同地域及不同时期进行分类,分析其中所反映的地域差异及社会流变的规律。针对“评论型”评论,以不同社会群体、女性身体展示、服饰穿着现象及穿着观念,以及政治事件影响下的四类评论,依次进行了分析,根据其评论内容及观点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变化,力图探究民国时期的服饰文化以及审美倾向。文章进一步对民国时期可考证的服装评论作者进行基本信息的梳理,从而对其群体构成进行数量统计,总结作者群体以及受众群体的构成规律及基本特征。之后结合服装评论的具体内容,分析评论作者的视角及观点,以及在评论方法和写作风格上的异同。可以看出,由于民国服装评论者的性别、教育环境及职业背景的差异,其评论在视角和观点上具有指向性差异。此外,基于不同职业群体也有特定的评论风格,其评论手法和写作风格具有差异性和规律性,也正是因此,才造就了民国评论在内容和风格上的多样化。最后,结合社会背景针对不同时期服装评论的流变规律展开研究,分析不同时期服装评论所带来的服饰潮流与审美观念影响,对民国服装评论的社会流变特征及地域差异进行总结,反映出了服装评论、服饰时尚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三者之间呈现出的密切关系性,展现了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在当时文化环境下呈现出的多元化状态。并结合民国社会发展环境,探究服装评论带来的审美构建及社会意义,分析得出早期服装评论体系的形成及影响意义。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服装评论在内容和数量上十分丰富,“介绍型”和“资讯型”评论涉及的服饰信息在民国中后期显着增加,尤其在30年代达到峰值。而“评论型”评论,虽然内容及主题涉及广泛,但观点随着时代不同有所变化。同时,对民国评论者群体构成及评论观点研究发现,不同性别职业及教育背景导致评论者在评论中有不同的指向性和侧重点,并且具备特有的写作习惯,也正是因此才造就了民国服装评论的多样性。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服装评论不仅引导了民众审美理想与流行导向,还营造了宽松的服饰言论环境,并且构建了我国现代早期服装评论的框架与发展方向,为现当代服装评论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我国现当代服装评论的先河。
王琪[4](2020)在《基于VR的服装搭配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VR市场总体发展向好,理论逐渐完善,开发应用领域广泛,基于VR技术的项目工程越来越多,服装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也越来越丰富。通过对现在的市场与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决定基于VR技术实现服装搭配展示系统,在提供服装搭配推荐方案的同时,构造三维空间展示服装,使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观看到服装搭配的效果,为服装领域有该需求的用户提供一种新的方式。本文研究开发的是通过对专家知识以及历史经验集合的服装搭配知识总结,选择人体肤色与着装场合作为服装色彩与款式的影响因素,来设计本系统的服装搭配法则,并将服装搭配法则转换为计算机图像数据,提供服装搭配推荐方案;使用Maya建模技术实现三维模特与服装的制作,利用Photoshop图形处理软件制作仿真的人体肤色与服装色彩材质;建立模型材质数据库;结合VR技术,设计第一人称视角的漫游方式,实现人机交互,提高用户沉浸感;利用Unity软件实现服装搭配展示系统的用户操作界面开发与场景优化。本系统设计实现的功能:模特肤色更换,推荐服装上下衣的颜色,根据着装场合推荐服装款式,服装立体展示,场景漫游交互。
崔家新[5](2020)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青年亚文化用以指涉青年人特有的,有别于主流文化的边缘性和从属性文化实践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诸如嘻哈、摇滚、朋克等典型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在我国青年人的精神生活中广为流行。尤其是网络新媒介的快速发展重塑了青年亚文化,使其展现出抵抗性消弱、娱乐性增强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青年人正将青年亚文化革新为寻求话语空间、展现身份认同、注重精神享乐的精神生活空间。各种新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不断涌现,高校已成为青年亚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主阵地,大学生成为青年亚文化的积极推动者、传播者和创生者。在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下,一些青年人以个性张扬自居,过于追求娱乐性精神享受,忽视社会责任,颂扬个人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要求日渐疏离。青年亚文化的健康发展变得更为紧迫,急需获得有力的引领力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的重要论断,这为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二者具有紧密的逻辑关联性。在文化的生成发展过程中,价值观也随之生成并展现出形塑文化、维护文化传承的功能性作用。基于这种政策支撑、逻辑关联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引领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也具有逻辑可行性、制度可行性和现实可行性。进一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这一可行性,我们会发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科学性、发展性和人民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提供了保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明晰了青年人的本质特征和青年人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依托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借助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有助于全面把握青年亚文化生成发展的基本规律,明晰青年亚文化的积极价值与问题所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的引领,一方面必须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亚文化的历史演变特征及启示,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从总体上明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的目标、方向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立足于青年人的生活实践,着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一要强化政策保障,夯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二要推动引领主体的角色转变和青年主体意识的提升,以对问题的回应引发思考和共鸣,引导青年人充分而全面地认识青年亚文化、发展青年亚文化;三要聚焦青年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帮助青年人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弘扬责任与担当,为青年亚文化发展营造和谐的发展空间;四要依托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创新有效的引领方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的方法创新上,依托日常生活理论、互动仪式链理论、议程设置理论为基础可以衍生出生活融入法、互动仪式法、议程设置法。同时,基于融合引领主体、引领方法的需要依托协同理念能够提炼出多方协同法。这些方法契合青年亚文化的生成发展规律和青年人的思想行为特点,对于推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落地生根、行之有效具有积极价值,是值得尝试的创新性方法。
彭子义[6](2020)在《梅山傩戏服饰审美意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梅山傩戏在湘中梅山地区流传己久、广为分布,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它的形式丰富而古朴,其服饰蕴藏着特有的民间美术特征,具有重要的民俗和艺术价值。梅山傩戏的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傩戏剧本、傩戏形态和梅山文化等领域,鲜有学者对梅山傩戏服饰进行系统研究。因此,从民间美术视域出发,围绕“审美意象”对梅山傩戏服饰(法衣、傩面、头匝、道具等)进行系统研究,是一种研究视角的突破。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探析服饰的形制、图像、图形、色彩、工艺、观念等构成因素,论述梅山傩戏服饰的形态与特征,可以深入地发掘其文化内涵,全面地认识其美学价值,深刻地理解其在梅山傩戏民间艺术中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审美意象离不开审美活动,梅山傩戏服饰建构的审美意象只存在于梅山傩戏的审美活动中,这是梅山傩戏服饰审美意象的唯一性。以此为基准,研究梅山傩戏中服饰如何升华成审美意象的整个动态过程,也就是研究“象”如何转化为“意”的过程。梅山傩戏服饰审美意象的生成受到环境、信仰和视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傩戏服饰在傩事活动中的功能性表现为祈福、装饰,它辅助师公以服通神、饰扮角色,从而建立神性空间、扮演神性角色。傩戏服饰的构象法则与形制意蕴,具有独特的表现形态和审美特征,从而使得梅山傩戏成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和意象空间的视觉形象艺术。梅山傩戏服饰在审美活动中的整体意蕴,外化为虚实相生、离形得似和贵在生意的审美表现。在观看傩戏的审美体验中,这些审美表现被傩戏观众感知,再经由情感的升华,从而形成完整的梅山傩戏服饰审美意象,由此产生的审美愉悦显现出梅山傩戏“驱疫祈福”的重要功能性。梅山傩戏服饰的审美本质是情意交融,因为梅山傩戏服饰的形制、装饰、色彩、图像等独特的属性蕴藏着梅山乡民充沛而真实的内在情感。在观看梅山傩戏这一审美体验中,傩戏服饰变成为一种“浸透着情感的表象”,帮助梅山乡民实现审美欣赏到审美共鸣,梅山乡民投射的充沛情感就升华为梅山傩戏丰富的审美意象。梅山傩戏服饰的意象核心是梅山乡民的地方记忆,从梅山傩戏服饰意象的运化机制(内衍与外化)和演变方式(生活至戏剧)中,可以论证出梅山傩戏服饰是承载梅山乡民地方记忆的一种具体化物质形态,它传承和维护着梅山乡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惯例,从而使得梅山乡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和身份认同具有了普遍性意义。梅山傩戏服饰的当代保护任重而道远,这需要加强服饰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延续服饰的审美观念,从而助益梅山傩戏这一国家级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总而言之,梅山傩戏服饰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从形制上看,服饰自然而朴素,具有庄重、含蓄的美感。从材料上看,服饰贴近乡民日常生活,追求实用的功能性。从装饰上看,图案呈现神秘粗犷之美,色彩和纹样巧妙地融合了民间吉祥寓意。从饰物上来看,傩面狰狞与荒诞的意象表达,与傩戏祈福纳吉的主题形成反差,营造出戏剧的矛盾与冲突;砌末取材于日常生活,装扮不同的神性角色,还原了梅山地域本真的乡土世界。傩戏服饰的形制、材料、装饰与饰物服务于“驱疫酬神、祈福纳吉”的民间信仰,反映出梅山地域先民朴素的审美意识。正因如此,傩戏观众“看见”服饰装扮师公后的“具象”,能够展开联想、进行判断、投入情感,使服饰超越了物理实在,建构出具有梅山文化内在肌理的审美意象。
宋哲琦[7](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自晖[9](2020)在《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进行交流沟通、达情表意的一种交际工具。我们研究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与言语,不仅要关注日常生活的言语行为,更要重视政治生活中规范得体的语言现象。外交话语作为政治性话语,随着我国国力增强,国际交流不断增多,政治话语不断得到重视;而外交官代表着国家形象,传递着中国声音,是我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华春莹作为现任外交部发言人中唯一的女性发言人,自2012年11月担任新闻司副司长起,因其端庄沉稳的个人形象和得体大方的语言表达,赢得各界关注。在新闻发布会上,华春莹不卑不亢,十分从容地应对各种提问,这与其得体的语言表达密不可分,这与王希杰先生在谈及得体性原则时提到“语言材料对语言环境的适应程度”的观点相符,说明了得体性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性。因而,本文以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的外交发言实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话语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透过华春莹在新闻发布会中的答记者问探究其言语与副语言的得体之处,力求深入发掘华春莹外交发言的语言材料,深化言语得体性的认识和应用,深刻揭示其中习焉不察的语言规律,愿能总结和传承新时代优秀的外交文化,为丰富语言研究增添一砖一瓦。本文主要有引言、主体、结语三大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与意义,综述了前人关于得体性、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及外交话语等研究成果,具体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语料来源等问题。主体部分,本文分为四章,分别从概念的界定、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言语特点、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副语言特点、华春莹外交话语中言语与副语言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等进行论述,进而探究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特征。第一章是本文重要概念的界定。主要界定的是得体性、言语的得体性与副语言的得体性等概念。第二章探究的是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言语特点,主要从丰富与简约、直接与委婉两大方面论述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其中,丰富与简约指的是华春莹外交话语中主题的多元与同一、表达的多样与浅易;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直接与委婉,是从直接方式、委婉方式、直接与委婉交汇使用等方面展开说明。第三章探究的是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副语言特点,主要是从语音特点与服饰特点两大角度阐明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语音特点是从语音特质、语音分隔、语音分隔这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具体到描写语速、笑声、停顿等。服饰特点是从服装款式与色彩协调、配饰装点与整体协调以及服饰与身份、气质协调这三方面进行说明,具体到描写服饰的色彩、款式与整体搭配等。第四章探究的是华春莹外交话语中言语与副语言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华春莹外交话语中言语的共性特征是鲜明的立场、严谨的逻辑、精准的语言,个性特征是刚柔并济、善用修辞、风趣幽默;华春莹外交话语中副语言的共性特征是得当的停顿、合乎语境的目光接触与手势语、简洁大方的服装款式与朴素单纯的服饰色彩,个性特征是恰到好处的笑声、亲切活泼的语气词、庄重时尚的服饰等。由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研究得出结论,外交话语得体性特征是始终维护国家利益,统一多变,灵活多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本文概括华春莹的言语、副语言与当时语境切合,与华春莹本人的社会角色、个人气质贴合,及其穿着服饰之间配合等,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刘绍勇[10](2020)在《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文中提出品牌因其在市场营销与传播方面的优势,正在跨越商业与产品领域广泛应用于众多生产与服务领域,很多品牌都通过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来体现自身的理念和个性,一个品牌的颜值则从视觉形象识别开始。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是品牌形象最直观的视觉表达形式,作为最广泛的视觉语言,它涵盖了品牌每一个与受众接触点的设计,为品牌形象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更宽阔、更立体的空间。因此,视觉识别设计已为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它是展示品牌文化和传播品牌信息价值的最重要载体,在品牌形象塑造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美学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市场,品牌的视觉识别设计所要谋求的不再是“认识”而是“认知”、“认可”,在审美营销条件下,美学在设计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美学的作用提升了视觉识别设计的表现力、识别力,能够让品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与受众完全沟通交流,并因此最大限度的获得竞争力与传播力。构建一套完美有效的视觉识别系统已成为一个品牌增加附加值,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些年在我国,虽然视觉识别设计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则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积极倡导在营销与传播中进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品牌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关系层面看,品牌与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是研究基础,视觉识别是研究对象,而设计美学是研究的视角。何为视觉识别设计美?视觉识别设计美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创造视觉识别设计的美,以及视觉识别设计美的如何应用?如何提高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在品牌塑造和传播信息价值方面的作用等等,是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必须研究的命题。绪论部分是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并对相关概念作进一步解析和说明;第二章在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框架搭建上,着重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构成、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属性及其美学价值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回溯了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主要梳理艺术风格流派对视觉识别设计的影响,视觉识别设计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视觉识别设计发展的演进因素;第四章主要从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基础要素入手,分别阐述了图形、色彩和文字等设计要素美以及规范美的表达;第五章着重探讨了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应用,概括总结出视觉识别设计审美的判断依据,提炼出原创与多维表现传达的个性美、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的整体美、持久性和多元文化呈现的时代美等三方面的创新观点,并列举设计案例进行具体论述和解读。结论与展望部分对本文研究所得的成果观点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并对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设想做出说明。本文是笔者基于自身20多年的设计实践积累与感悟出发,以视觉识别设计与美学的关系为切入点,全方位探究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生成机制,提出具有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价值的命题。希望能为视觉识别设计找寻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为品牌形象建设及视觉识别设计带来新的思考。
二、正确选择与正确认识服装色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选择与正确认识服装色彩(论文提纲范文)
(2)信息提供者的服装特征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及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核心概念界定 |
1.2 研究范式 |
1.3 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因素 |
1.3.1 认识性线索 |
1.3.2 社会性线索 |
第2章 问题的提出 |
2.1 问题的提出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意义 |
第3章 实验研究 |
研究一 信息提供者的服装风格特征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研究 |
3.1 实验1:信息提供者服装风格特征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假设 |
3.1.3 研究方法 |
3.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研究二 信息提供者的服装色彩特征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研究 |
3.2 实验2:信息提供者服装色彩特征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假设 |
3.2.3 研究方法 |
3.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3 实验3 信息提供者的先前准确性及服装色彩特征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 |
3.3.1 研究目的 |
3.3.2 研究假设 |
3.3.3 研究方法 |
3.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章 总讨论与教育建议 |
4.1 总讨论 |
4.1.1 信息提供者的服装风格特征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 |
4.1.2 信息提供者的服装色彩特征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 |
4.1.3 信息提供者的先前准确性及服装色彩特征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 |
4.2 教育建议 |
4.2.1 关注服装风格特征对幼儿学习的影响 |
4.2.2 利用服装信息推进幼儿的职业启蒙教育 |
4.2.3 重视服装色彩在园服设计中的有效运用 |
4.2.4 提高教育者的信息及知识传递的准确性 |
4.3 本研究的局限及未来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实验材料(部分) |
附录B 实验指导语(部分) |
附录C 实验记录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3)民国时期媒体中的服装评论及其作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研究成果综述 |
1.3.1 民国期刊中关于服装评论的研究 |
1.3.2 民国小报中关于服装评论的研究 |
1.3.3 民国媒体发展变迁情况的研究 |
1.3.4 民国媒体中作者群体的研究 |
1.4 本文的研究角度及创新点 |
1.4.1 研究角度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民国服装评论的社会背景及信息载体 |
2.1 民国服装评论的产生及其原因 |
2.1.1 近代报刊业及印刷业的发展 |
2.1.2 西方服装评论的传入 |
2.1.3 民国服饰的多样化 |
2.2 民国服装评论的信息载体 |
2.2.1 综合类报刊 |
2.2.2 服装专业报刊 |
2.2.3 其他专业报刊 |
第三章 民国时期服装评论内容研究 |
3.1 民国服装评论中的“介绍型”评论 |
3.1.1 服装种类介绍 |
3.1.2 服装配饰介绍 |
3.1.3 服饰搭配介绍 |
3.1.4 其它 |
3.2 民国服装评论中的“资讯型”评论 |
3.2.1 国外资讯报道 |
3.2.2 国内资讯报道 |
3.3 民国服装评论中的“评论型”评论 |
3.3.1 关于不同社会群体及其穿着评论 |
3.3.2 关于女性身体展示评论 |
3.3.3 关于服饰穿着现象及穿着观念的评论 |
3.3.4 关于政治事件影响下的评论 |
第四章 民国服装评论作者及其受众群体研究 |
4.1 评论作者信息的初步统计 |
4.2 评论作者的群体构成及其特征 |
4.2.1 性别群体构成分析 |
4.2.2 年龄群体构成分析 |
4.2.3 职业群体构成分析 |
4.2.4 教育背景群体构成分析 |
4.3 评论作者评论视角及方法分析 |
4.3.1 评论者评论视角分析 |
4.3.2 评论者评论方法分析 |
4.3.3 身份不明确评论者及其评论内容分析 |
4.4 评论受众群体构成及其特征 |
第五章 民国服装评论对民国时尚潮流的影响及社会意义 |
5.1 民国服装评论的社会流变和地域差异及其影响 |
5.1.1 社会流变特征及其影响 |
5.1.2 地域差异特征及其影响 |
5.2 民国服装评论的审美构建及社会意义 |
5.2.1 引导审美与流行导向 |
5.2.2 服饰言论互动氛围的营造 |
5.2.3 早期服装评论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VR的服装搭配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VR技术发展现状 |
1.3.2 服装搭配发展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研究意义 |
1.5 论文结构概述 |
第2章 开发工具和相关技术 |
2.1 引言 |
2.2 Unity软件 |
2.3 VR技术介绍 |
2.4 Maya三维建模软件 |
2.5 Photoshop图形处理软件 |
2.6 SQLite数据库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服装搭配展示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 引言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3 系统结构设计 |
3.4 模块交互设计 |
3.5 数据库设计 |
3.5.1 数据库概念设计 |
3.5.2 数据库物理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服装搭配方案设计 |
4.1 引言 |
4.2 服装搭配因素分析 |
4.2.1 人体肤色因素分析 |
4.2.2 着装场合因素分析 |
4.2.3 色彩搭配规则 |
4.3 服装搭配设计 |
4.3.1 服装色彩搭配设计 |
4.3.2 服装款式搭配设计 |
4.3.3 服装整体搭配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三维模型设计 |
5.1 引言 |
5.2 三维人体建模相关方法 |
5.3 三维模特模型设计 |
5.4 服装款式模型设计 |
5.5 展示场景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服装搭配展示系统实现 |
6.1 引言 |
6.2 三维模特服装模型制作实现 |
6.2.1 三维模特建模制作 |
6.2.2 三维服装模型制作 |
6.2.3 展示房间模型制作 |
6.3 数据库实现 |
6.4 用户菜单界面的实现 |
6.5 服装展示系统的测试 |
6.5.1 测试用例 |
6.5.2 测试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年亚文化的逻辑关联 |
2.1 文化与价值观的逻辑关联 |
2.2 青年亚文化的概念辨析与价值观表现 |
2.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的价值性和可行性 |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 |
3.1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基础 |
3.2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明晰了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的目标指向 |
3.3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澄清了青年亚文化发展的规律、价值及其不足 |
4 我国青年亚文化的历史演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现实挑战 |
4.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亚文化的历史演变 |
4.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亚文化的演变特征与启示 |
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亚文化面临的现实挑战 |
5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的总体视野 |
5.1 确立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和青年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双重目标 |
5.2 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的三个方向 |
5.3 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的四重原则 |
6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引领力的对策 |
6.1 夯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
6.2 促进引领主体的角色转变 |
6.3 强化引领的问题导向 |
6.4 创新引领的有效方法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梅山傩戏服饰审美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论域界定 |
一、关于选题的几点解释 |
二、服饰与审美意象论域 |
三、审美意象研究的对象 |
四、傩戏服饰的本质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戏服与傩戏服装的研究 |
二、傩文化相关研究 |
三、意象、审美意象、戏曲意象、戏服意象 |
四、知识辐射类资料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梅山傩戏服饰审美意象范畴研究 |
第一节 “意象”简论 |
一、“意象”溯源 |
二、东西方审美意象比较 |
第二节 梅山傩戏审美意象相关概念辨析 |
一、意象与形象 |
二、“美”与“丑” |
第二章 梅山傩戏服饰审美意象生成基础 |
第一节 环境:自然因素的影响 |
第二节 信仰:民俗的根据 |
第三节 视觉:目击而道存 |
第三章 服饰为“象”:审美之源 |
第一节 服——以服通神 |
一、神性空间的建立 |
二、服饰形制考释 |
三、服饰装饰特征 |
第二节 饰——饰扮角色 |
一、神性角色的扮演 |
二、傩面的表现形态 |
三、砌末的表现形态 |
第三节 美——审美特征 |
一、程式性 |
二、可舞性 |
三、装饰性 |
第四章 审美为“意”:服饰之魂 |
第一节 虚实相生 |
一、虚实相生溯源 |
二、梅山傩戏服饰“虚实相生”的审美表现 |
第二节 离形得似 |
一、离形得似溯源 |
二、梅山傩戏服饰“离形得似”的审美表现 |
第三节 贵在生意 |
一、贵在生意溯源 |
二、梅山傩戏服饰“贵在生意”的审美表现 |
第五章 超越与复归 |
第一节 情意交融:梅山傩戏服饰的审美本质 |
一、服以载情 |
二、以情入意 |
第二节 地方记忆:梅山傩戏服饰的意象核心 |
一、内衍与外化 |
二、生活至戏剧 |
第三节 任重道远:梅山傩戏服饰的当代审视 |
一、服饰的传承与保护 |
二、审美观念的延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记录 |
附录二 :相关图片资料 |
附录三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9)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1.研究缘起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得体性”研究现状 |
2.“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及外交话语”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语料来源与说明 |
1.语料来源 |
2.语料说明 |
一、本文重要概念界定 |
(一)得体性 |
(二)言语的得体性与副语言的得体性 |
1.言语的得体性 |
2.副语言的得体性 |
二、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言语特点 |
(一)丰富与简约 |
1.主题的多元与同一 |
2.表达的多样与浅易 |
(二)直接与委婉 |
1.直接方式 |
2.委婉方式 |
3.直接与委婉交汇使用 |
(三)本章小结 |
三、华春莹外交话语中的副语言特点 |
(一)语音特点 |
1.语音特质 |
2.语音修饰 |
3.语音分隔 |
(二)服饰特点 |
1.服装款式与色彩协调 |
2.配饰装点与整体协调 |
3.服饰与身份、气质协调 |
(三)本章小结 |
四、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 |
(一)共性特征 |
1.言语的共性特征 |
2.副语言的共性特征 |
(二)个性特征 |
1.言语的个性特征 |
2.副语言的个性特征 |
(三)外交话语得体性特征 |
(四)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华春莹外交话语得体性的研究语料 |
附录2:华春莹外交话语中语音分隔的语料 |
致谢 |
(10)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研究进路及方法 |
1.4 概念辨析 |
1.4.1 品牌形象 |
1.4.2 视觉识别设计 |
1.4.3 区别与联系 |
第2章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框架 |
2.1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构成 |
2.1.1 学科归属及定义 |
2.1.2 理论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1.3 历史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1.4 实践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2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属性 |
2.2.1 信息传达的功能美 |
2.2.2 感知效应的形式美 |
2.2.3 媒介感官的体验美 |
2.3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价值 |
2.3.1 经营价值 |
2.3.2 消费价值 |
2.3.3 传播价值 |
第3章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与演进 |
3.1 艺术流派与设计风格的变迁 |
3.1.1 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
3.1.2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 |
3.1.3 纽约平面设计派 |
3.1.4 后现代主义风格 |
3.2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渊源 |
3.2.1 欧美视觉识别设计史述 |
3.2.2 日本CI设计模式的形成 |
3.2.3 中国视觉识别设计历史与现状 |
3.3 视觉识别设计的演进要素 |
3.3.1 技术进步与媒介变革 |
3.3.2 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 |
3.3.3 风格与审美观念更迭 |
第4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基础要素 |
4.1 视觉识别设计的开发 |
4.1.1 视觉识别设计目的 |
4.1.2 品牌形象与视觉识别构成 |
4.1.3 设计概念的设定 |
4.2 视觉识别设计的要素美 |
4.2.1 图形的视觉语言美 |
4.2.2 色彩的情感认知美 |
4.2.3 文字的视觉表征美 |
4.3 视觉识别设计的规范美 |
4.3.1 形态缜密与多样美 |
4.3.2 要素组合秩序之美 |
4.3.3 标准化应用与管理 |
第5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判断基准 |
5.1 原创性与多维表现传达个性美 |
5.1.1 追求创新精神 |
5.1.2 差异化的体现 |
5.1.3 多维视觉表达 |
5.2 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整体美 |
5.2.1 系统构成的整体性 |
5.2.2 系统化思维与整体设计 |
5.2.3 适用性的表达 |
5.2.4 灵活应用与多样统一 |
5.3 持久性与多元文化体现时代美 |
5.3.1 时尚性与持久性 |
5.3.2 设计提升与更新 |
5.3.3 多元文化的交融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正确选择与正确认识服装色彩(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提供者的服装特征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及教育策略研究[D]. 白雨诗.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2]信息提供者的服装特征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及教育策略研究[D]. 白雨诗.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3]民国时期媒体中的服装评论及其作者研究[D]. 孙瑞霞. 东华大学, 2021(01)
- [4]基于VR的服装搭配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琪. 北京服装学院, 2020(12)
- [5]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研究[D]. 崔家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6]梅山傩戏服饰审美意象研究[D]. 彭子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华春莹外交话语的得体性研究[D]. 刘自晖.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10]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D]. 刘绍勇. 吉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