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IN协议在MCS-51单片机中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张光荣[1](2020)在《摩擦提升机滚筒绳槽磨损度检测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摩擦式提升机是矿山生产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提升装备,为确保安全提升,理论上要求每根钢丝绳上的张力大小一致,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实际上较难实现,其中一个因素就是绳槽深度或磨损度不一致带来的窜绳等现象,造成钢丝绳张力不一致,张力不一致容易使钢丝绳的寿命或内部断丝不一样,从而影响整组钢丝绳的寿命,给煤矿带来经济损失。如果能够研究一种检测方法或设备对绳槽深度进行实时检测、分析每个绳槽的深度或磨损度以及变化量,从而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磨损度过大带来的一些安全事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上述情况,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调研现有技术,设计了一种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绳槽深度数据变化检测仪。由于提升机滚筒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不便于接触测量,本文采用高精度、微距离的基于三角测距原理的激光位移传感器作为数据检测手段进行非接触测量;采用高分辨率、转换速度较快、精度较好的A/D转换电路对激光位移传感器的输出数据进行数字转换,用微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并由DWIN液晶屏以滚筒绳槽模拟状态图的形式将各个绳槽的数据变化同时显示出来;通过对均值滤波、高斯滤波、中值滤波的分析,设计了一种改进的中值滤波方法,采用改进的中值滤波去除干扰数据,提高了采集后的数据精度,能较好的分析滚筒绳槽的磨损度。对上面设计的检测仪进行了试验电路调试和数据分析,检测仪反应灵敏、精度较好,能够测出绳槽的微小变化,满足本论文的设计要求,可以在现场进行工业试用,仪器工作稳定,性能可靠。
张伟[2](2020)在《基于注入/压降法的煤层气试井监测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煤层气是在煤开采过程中附带的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别名又称为“瓦斯”。我国的煤层气资源分布范围特别广,资源也十分丰富。在开采煤层气时,需要对煤储层进行调查,包括抽采煤层气的机理、钻井技术以及获取煤储层关键参数。试井技术是获取煤储层关键参数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结合山西省煤炭地质局实用性生产技术及创新项目“煤层气注入/压降试井地面控制监测系统研发,项目编号为2017-5”对试井技术开展研究工作。煤层气试井技术常见的方法有五种,分别是灌注测试法、DST测试法、注入/压降法、段塞测试法和变流量试井法。针对山西煤储层低渗透率的特点,通过比较几种常见方法,本文重点研究煤层气注入/压降法,并在一系列的理论基础上展开工作。注入阶段是注入/压降法的一个重要阶段,要保证恒流注入是十分困难的,这是需要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目前,该阶段主要是通过人工进行监测和控制。因此,研究煤层气试井监测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研究煤层气试井监测系统,本文基于开采煤层气过程的抽采机理、钻井工艺以及试井方法的基础理论,分析煤层气试井方法在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信号,并对关键的流量和压力信号进行监测与控制,这两种关键参数在注入/压降法中十分重要,同时,液体流量在这个过程中的稳定注入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操作。因此,本研究基于增量式PID控制算法,对注入的流量和压力进行测控,根据实际现场需求对系统整体进行设计,包括器件选型、电路设计及制作和上位机和下位机程序编写,采用串口连接的方式实现上位机与下位机的通信,通过软硬件结合搭建实验平台实现对煤层气试井监测系统的测控。实验数据及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煤层气试井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并且可以保证一定范围内的恒流注入,准确率较高,且对外界干扰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系统最终在实际现场初步使用,并通过了专家组的验收,该系统对煤层气试井监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山西省对煤层气开采的研究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王宇[3](2020)在《一种通用型无载式电梯平衡系数测量方法的研究及系统研制》文中提出随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梯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垂直交通工具,目前全国电梯保有量已经突破600万台,并且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曳引式电梯则占据全国电梯保有量的90%以上,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电梯类型。平衡系数是曳引式电梯的重要技术参数,它的变化会引起电动机功率、曳引能力、钢丝绳在绳槽内的比压以及曳引系统的总质量等参数的变化,影响电梯整体的安全性能,并且由于电梯平衡系数过小引起的事故也是屡见不鲜,为此国家总局加强了对电梯平衡系数的检验工作。针对平衡系数检验方法的不足和局限性,本文开展了 一种通用型无载式电梯平衡系数测量方法的研究。从电梯平衡系数的定义公式出发,结合曳引比对曳引轮正压力的影响,分析曳引钢丝绳在曳引轮上压力和在绳槽上的比压,推导出曳引轮圆周上摩擦力公式,在分析曳引钢丝绳与曳引轮之间静摩擦力对平衡系数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通用型无载式电梯平衡系数的测量方法。该方法运用运动装置上下运行轿厢对重系统的方式将静摩擦力转变为动摩擦力,由于轿厢和对重质量没有变化,上下运行时的动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通过计算相加消除系统摩擦力,从而得到电梯平衡系数。根据通用型无载式电梯平衡系数测量方法的内容,研制一套通用型无载式电梯平衡系数侧量系统。系统主要由两大模块组成。系统硬件部分负责将轿厢对重整体匀速顶升或匀速下降的运动、数据采集转换并发送至上位机,其配备辅助装置和可移动电源。系统软件主要负责人机交互、数据处理,并依托SQLite嵌入式数据库,针对悬挂装置、补偿装置和随行电缆对平衡系数测量的影响,提出了系统补偿修正的计算方法。通过与理论平衡系数、电流法的对比实验,验证了通用型无载电梯平衡系数测量方法的有效性;通过与厂家设计值的对比实验,证明了测量系统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优点;通过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和线性实验,证明了测量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通用型无载式电梯平衡系数测量系统大幅降低了传统电流法测量平衡系数的测量时间,有效的提高了检验机构或维保单位对电梯平衡系数测量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力搬运砝码和租赁运输砝码的成本,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马吉宽[4](2018)在《煤矿井下瓦斯抽放管路气体压力监控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本论文设计了一种煤矿井下瓦斯抽放管路中气体压力的监控系统。该系统能在煤矿瓦斯抽采作业的同时对瓦斯抽放管路中气体压力进行检测并控制抽放管路内的气体压力,整个监控过程中井分站和上位机都能够将抽放管路内的气体压力实时显示出来。在煤矿进行抽采作业时,首先通过钻机向采煤面钻孔,当钻机打到瓦斯层时,一旦出现瓦斯突涌的情况,钻机铝杆内的气体压力将会急剧上升,与此同时传感器就会检测到抽放管路中的瓦斯压力变化,控制系统开始判断瓦斯压力是否超过报警值。整个过程中分站以及上位机都会显示检测到的压力数据,以及继电器的动作情况。在分站与上位机的通信上选择了 RS-485或者以太网两种传输方式,分站能利用这两种方式及时的将钻机铝杆内的压力数据上传到井上控制中心。每个分站都会有自己的地址,因此各个采煤而的瓦斯压力监控将互相独立不受影响,通过上位机软件可以同时观测到所有采煤而抽放管路中的气体压力。实现井上井下同时监控的功能。本监控系统能够自动、精确的将抽放管路中的气体压力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并且本系统能够远程监测瓦斯压力以及执行单元的动作情况,保证煤层内瓦斯在煤矿井下安全抽放,对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安亚菲[5](2018)在《基于ARM的多功能护理床控制系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医护工作的依赖和需求日益加大,护理床的改进和创新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病患和老年人,也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更加方便和轻松。该课题研究的多功能护理床能够完成起背上升、起背下降、腿部向上、腿部向下、大腿弯曲、大腿伸直、小腿弯曲、小腿伸直、头部向上、头部向下、整体向上、整体向下、坐姿正向、坐姿负向等功能。控制系统主要包括ARM触摸屏端,手机移动客户端和单片机执行器三个部分。ARM触摸屏和手机移动客户端可以通过无线通讯方式向下位机发送动作指令,其中手机客户端能够实现远距离控制,单片机接收到命令后完成命令的分析和动作的执行。硬件设计部分完成了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电路设计、驱动电路设计、ARM的选型、无线通讯模块的选型与设置等,并且给出了硬件电路原理图。软件设计部分完成了单片机程序的开发、上位机所需要的Android操作系统的移植、应用程序开发环境的搭建与配置以及用户界面的开发,给出了软件设计程序流程图。采用可调占空比的PWM技术控制推杆运动。上位机和下位机之间采用无线通讯方式进行命令传输,利用Socket套接字将单片机配置为服务器端,上位机和手机移动端设置为客户端。最后对整个控制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与分析。上位机设计给出了手机移动客户端和ARM触摸屏端的运行界面,还包括娱乐功能;下位机设计给出了电动推杆PWM运行波形图,通过电动推杆完成床体相关动作。无线通讯技术的使用使得整个控制系统更加灵活。手机移动客户端使护理人员或者家人可以在不靠近护理床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其进行操作。界面操作简便,运行效果理想,达到设计要求。
杨祥[6](2017)在《基于MSP430的农业环境监测仪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将能解决农业生产管理中广域空间的信息获取,高效可靠的信息传输以及面向不同应用的智能决策等一系列技术问题,是传统农业升级向现代农业的助推器和加速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度、湿度、光照度、CO2浓度以及其他养分等多种自然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传统农业生产的粗放式管理中凭借人的感知能力和经验对上述环境因素进行管理,无法实现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为了克服传统农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现代农业的智能化管理必需拥有一套实用、可靠、可长期监测的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因此,本文设计了基于MSP430的农业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的准确获取农作物生长中的环境参数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远程监测。论文首先详细阐述本设计的研究背景、农业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在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根据设计要求,以MSP430F149单片机、CC1101无线收发芯片为核心,搭载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度传感器、CO2浓度传感器构建了采集农业生产环境信息的传感器硬件节点,设计了传感器采集电路及其相关采集程序;结合Modbus传输协议特点,设计了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星形组网,并完成了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无线传送程序设计,通过CC1101无线收发芯片实现了基于433MHz的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实现了实时环境数据的远程监测和显示功能。通过多次实验室环境下的系统测试,无线传感器节点可以正常构建无线网络,采用Modbus通讯协议的星形组网实验能够正常稳定的工作,采集数据的精度符合要求,可以可靠地进行数据无线传输,实现了远程监测的功能。
刘传茂[7](2016)在《拖拉机CAN数据解析存储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黑龙江垦区大量运用进口大马力拖拉机作业,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率。为了对这些拖拉机的作业进行监控和管理,需要对拖拉机作业数据进行实时采集解析。本文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CAN总线的拖拉机数据解析存储系统,能够在拖拉机作业过程中实时采集拖拉机CAN总线数据信息,并对数据进行筛选解析,然后通过RS-232串口传输到PC机,同时数据实时存储在U盘中,数据包括作业日期时间、经纬度、高程、发动机油耗、发动机转速、发动机扭矩百分比、后悬挂状态以及发动机工作小时数等,最后可对作业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在分析CAN总线技术和农机应用CAN总线技术在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拖拉机应用CAN总线采集解析作业数据还很少,从而确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明确研究方向、思路以及目标。其次,对CAN总线技术特点和ISO11783标准协议进行研究作为本文数据采集解析的理论基础,采用消息解析算法对拖拉机CAN数据解析并制定RS-232传输通信协议。再次,根据研究目标、数据解析以及制定的通信协议,确定了STC89C52RC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以及其他的硬件选型,并研究确定采用RS-232模块实现数据传输,U盘模块实现数据存储,其中利用Altium Designer软件完成了电路图和PCB板图的绘制,同时对CAN优先级算法研究改进,并以此为基础在Keil软件中运用C语言编程开发了系统功能程序。最后通过系统调试和性能试验,初步验证了系统研究开发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其研究改进后在田间进行了实车试验。通过田间试验得出,系统能够采集解析得到拖拉机作业数据。运用MATLAB等软件对U盘中存储的作业数据分析,得到了拖拉机作业轨迹图、拖拉机作业油耗变化图以及作业总油耗等。通过对比验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验证了系统整体研究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华洪略[8](2016)在《基于扩展指令集的近阈值8051微处理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无线传感网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重要的嵌入式应用,它在物联网、环境监控等众多高新领域中发挥重大作用。无线传感网节点的核心是一个典型的微处理器,它的工作频率通常在10MHz以下,功耗往往也小于mW数量级。这种低性能、低功耗的电路需要特殊的设计。本文分析和归纳了微处理器的能耗优化技术,将其分为电路层次、架构层次和系统层次三种不同类型,并且主要从电路层次的近阈值技术和系统层次的指令优化技术出发,面向无线传感网节点,实现了一款低功耗的8051微处理器。在电路层次,本文基于SMIC 0.13um混合信号工艺开发了一套目标电压为0.6V的近阈值数字逻辑单元库,并基于该库实现了近阈值的8051微处理器。流片测试结果表明,该处理器以0.6V电压供电时,最大能够工作于10MHz系统频率,此时其功耗仅为720uW,满足无线传感网节点应用的需求。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本文在系统层次基于MCS51指令集,面向无线传感网节点系统中几种典型的轻量加密算法进行了专用指令集处理器设计研究。以Present算法为例,本文通过硬件加速和指令提取消除了其性能瓶颈,实现了94.6%的执行时间节省,从而在理论上降低该程序运行的实际能耗约90%。这为后续的微处理器设计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
李璋[9](2015)在《多功能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小型自组织低功耗的区域性数字化无线通信网络,具有低成本和易于维护等优点。但由于无线信道环境复杂,硬件设备供电受环境限制而采用电池供电,单一的通信频段和较高的设备功耗限制了这一技术的实际推广。同时目前常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软件系统也存在如底层代码不开源,微型操作系统任务调度实时性差和目标硬件范围较小难以移植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多用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平台,此平台可任意搭配使用目前主流的各种无线射频通信模块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无线信道环境;并针对该平台设计了相应的软件系统,将其设计为模块化开发组件模板程序,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添加自定义应用程序。硬件部分采用宏晶科技IAP15F(L)2K61S2系列高性能低功耗纯8051核心单片机作为主控单元,此芯片提供61KB程序存储空间和2KB静态SRAM数据存储空间以方便用户进行编程开发;同时具有ISP、IAP以及在线仿真等功能从而节约开发成本;软件编程可采用目前主流C51语言及8031汇编语言,程序编写方便。无线射频部分提供多用射频模块接口,可搭配引脚转接板任意连接使用目前主流的各种无线通信模块。此外,硬件部分还设计了各种扩展接口以备二次开发使用。硬件设计完成后经测试其无线通信距离可达150米,最大功率为280mw,完全满足实际应用要求。软件部分包括设备驱动、自主开发微型操作系统和通用协议栈程序。为实现硬件控制,移植了多种硬件设备驱动并集成到模块化开发组件中,上层程序可直接调用。自主开发的微型嵌入式操作系统包括任务存储栈、任务运行栈、任务调度器和任务调度控制器等几部分,内部采用了目前主流的实时任务调度法并包含了传统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常规的顺序任务调度法,通过函数代码为用户提供控制接口,可完成操作系统的初始化及任务调度等功能,程序开发较为方便。无线通信控制采用二层EZMac协议移植版本,该协议为64字节短数据帧通信协议,通过适当修改后可适用于多种射频前端。上述内容经实际设计完成后进行调试,各部分硬件及程序工作状态良好,无线数据通信可靠,设备功耗较低,当任务总运行时间较长时,微型操作系统部分的任务调度效率明显优于常规顺序任务调度方式且可进行复杂的算法程序调度,协议程序有效防止了数据包的碰撞并可使用配置文件实现无线组网功能。如连接相应传感器设备及上位机即可实现一套实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
杨亚鹏[10](2015)在《基于多传感信息的交通流参数检测设备研究》文中指出实时有效的交通流参数是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ITS)系统能够实现的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而现有交通流参数检测技术一般采用有线数据传输方式,具有很大的空间局限性,而且设备体积一般较大,系统功耗很大,安装方式一般较为繁琐,维护成本高。此外,现有交通流参数检测技术一般只利用单一的传感信息为检测依据,在恶劣天气或行人、树木等错误目标的干扰下,很容易造成误检。为了解决现有交通流参数流检测设备普遍存在设备体积大、功耗高、数据传输方式空间局限性较大、安装维护繁琐等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应用无线传输技术的小型化、低功耗交通流参数检测设备。以车辆行驶造成的地磁场扰动和路面光照强度变化为检测依据,实现交通流参数检测。在研究技术路线的基础上,对交通流参数检测设备系统进行了软硬件设计。系统硬件设计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设计、无线通信单元设计、基于太阳能电池板的自供电电源管理单元设计以及上位机数据采集控制设备设计,设计内容包括原理图设计、印制电路板设计和硬件调试。在系统软件设计中,设计编写了无线传感器节点内嵌程序和上位机数据采集及分析软件。系统软硬件设计完成之后,进行了系统集成和测试。在系统测试过程中,验证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数据采集的有效性,并为下一步的数据分析采集到足够的原始数据。最后,进行了传感器数据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地磁信息和光感信息融合的交通流参数获取算法。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交通流参数检测设备利用两种传感信息作为检测依据,有效提高了检测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和检测准确度。
二、LIN协议在MCS-51单片机中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IN协议在MCS-51单片机中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摩擦提升机滚筒绳槽磨损度检测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发展概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创新点 |
2 数据检测的方案选型与设计分析 |
2.1 滚筒绳槽检测设计要求 |
2.2 方案选型 |
2.3 整体设计方案 |
2.4 滤波算法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数据检测的硬件电路设计 |
3.1 硬件电路设计方案 |
3.2 激光位移传感器的应用研究 |
3.3 A/D转换原理及电路设计 |
3.4 数据显示电路的设计 |
3.5 电源电路的设计 |
3.6 复位存储电路的设计 |
3.7 参数设置电路的设计 |
3.8 通信电路的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4 数据检测的软件设计 |
4.1 总体设计方案 |
4.2 激光位移传感器检测程序设计 |
4.3 显示程序的设计 |
4.4 复位存储程序的设计 |
4.5 调零及报警值程序的设计 |
4.6 通信程序的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数据采集仪器调试与结果分析 |
5.1 仪器调试 |
5.2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注入/压降法的煤层气试井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煤层气开采研究现状 |
1.2.2 煤层气试井注入/压降法的发展状况 |
1.2.3 煤层气试井监测技术的发展状况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煤层气抽采方法研究 |
2.1 煤层气抽采机理研究 |
2.2 煤层气钻井工艺研究 |
2.3 煤层气试井方法的研究 |
2.4 煤层气试井注入/压降法的研究 |
2.4.1 煤层气注入/压降法测控技术的研究 |
2.4.2 煤层气注入/压降法的关键参数的研究 |
2.4.3 煤层气注入/压降法在煤储层评价解释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煤层气试井测控方法的研究 |
3.1 煤层气试井监测信号采集方法研究 |
3.2 煤层气试井监测信号传输及处理技术的研究 |
3.2.1 通信技术的研究 |
3.2.2 控制核心处理器的研究 |
3.2.3 控制技术及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煤层气试井监测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2 系统硬件设计 |
4.2.1 器件选型 |
4.2.2 信号隔离器选型 |
4.2.3 电动阀选型 |
4.2.4 单片机开发平台介绍 |
4.2.5 其他模块设计 |
4.2.6 硬件系统搭建 |
4.3 下位机软件开发 |
4.3.1 软件滤波算法 |
4.3.2 软件开发环境 |
4.3.3 主程序模块设计 |
4.3.4 软件通信程序设计 |
4.3.5 PID控制程序设计 |
4.4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4.1 上位机软件开发平台 |
4.4.2 登录界面设计 |
4.4.3 监测主界面设计 |
4.4.4 实时监测界面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煤层气试井监测系统运行结果与分析 |
5.1 系统运行方案 |
5.2 系统实验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评审专家组意见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一种通用型无载式电梯平衡系数测量方法的研究及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1 平衡系数本质 |
1.2.2 平衡系数对电梯的影响 |
1.3 研究现状 |
1.3.1 电流法 |
1.3.2 功率法 |
1.3.3 定义法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通用型无载式平衡系数铡量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曳引比对曳引轮正压力的影响 |
2.3 曳引钢丝绳在曳引轮上的压力分析 |
2.4 曳引轮绳槽上的比压分析 |
2.5 曳引轮圆周上的摩擦力分析 |
2.6 摩擦力对平衡系数测量的影响 |
2.7 基于定义公式的平衡系数测量方祛 |
2.8 平衡系数测量系统的技术要求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平衡系数测量方法的系统研制 |
3.1 平衡系数测量系统总体架构 |
3.2 平衡系数测量系统硬件研制 |
3.2.1 运动装置设计 |
3.2.2 压力传感器 |
3.2.3 测量系统的主控单元设计 |
3.2.4 压力传感器信号的采集模块 |
3.2.5 无线通信模块的设计 |
3.2.6 电源模块设计 |
3.2.7 测量系统驱动软件 |
3.2.8 辅助装置 |
3.3 系统软件开发 |
3.3.1 系统软件开发平台 |
3.3.2 测量系统软件运行流程设计 |
3.3.3 软件界面设计 |
3.3.4 基于SQLite嵌入式数据库的系统误差修正算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平衡系数测量方法对比实验及误差分析 |
4.1 实验概况 |
4.2 有效性对比实验 |
4.2.1 理论平衡系数测量 |
4.2.2 电流法测量平衡系数 |
4.2.3 测量系统平衡系数测量 |
4.2.4 结果分析 |
4.3 厂家设计值对比实验 |
4.4 重复实验和线性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4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煤矿井下瓦斯抽放管路气体压力监控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发展概况 |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2 系统方案选型与设计 |
2.1 系统设计要求 |
2.2 系统方案选型 |
2.3 系统总设计方案 |
2.4 系统工作原理 |
3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硬件结构设计 |
3.2 传感器电路设计 |
3.3 A/D转换电路设计 |
3.4 电源电路设计 |
3.5 显示电路设计 |
3.6 报警值及分站地址设定电路设计 |
3.7 复位存储电路设计 |
3.8 隔离输出电路设计 |
3.9 通信电路设计 |
4 系统软件设计 |
4.1 主程序设计 |
4.2 报警值及分站地址设定程序设计 |
4.3 压力采集与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4.4 显示程序设计 |
4.5 复位存储程序设计 |
4.6 通信程序设计 |
4.7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 系统调试 |
5.1 系统硬件调试 |
5.2 系统软件调试 |
5.3 系统整体调试 |
6 总结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5)基于ARM的多功能护理床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
2 多功能护理床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1 控制系统整体设计 |
2.2 关键技术 |
3 硬件部分选型与设计 |
3.1 电动推杆工作原理 |
3.1.1 电动推杆组成及原理 |
3.1.2 驱动电路选型与工作原理 |
3.2 下位机硬件选型与设计 |
3.3 上位机硬件选型与设计 |
3.4 WiFi通信模块选型与设计 |
3.4.1 WiFi模块选型 |
3.4.2 WiFi模块设置 |
4 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下位机软件开发 |
4.2 Android操作系统 |
4.3 Android系统移植准备工作 |
4.3.1 Android系统移植概况 |
4.3.2 Android系统启动流程分析 |
4.4 Android系统移植 |
4.4.1 Linux内核移植 |
4.4.2 Android文件系统移植 |
4.5 Android系统开发环境的搭建与配置 |
4.6 上位机软件开发 |
4.6.1 上位机软件总体设计 |
4.6.2 客户端界面设计与实现 |
5 系统结果测试与分析 |
5.1 下位机功能测试与分析 |
5.2 上位机功能测试与分析 |
6 总结 |
6.1 全文总结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7 展望 |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附录 |
(6)基于MSP430的农业环境监测仪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农业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现状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2 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规划 |
3 农业环境监测仪硬件设计 |
3.1 处理器选型 |
3.2 无线通信模块选型 |
3.3 传感器选型 |
3.3.1 温度传感器选型 |
3.3.2 湿度传感器选型 |
3.3.3 光照度传感器选型 |
3.3.4 二氧化碳传感器的选型 |
3.4 电路设计 |
3.4.1 单片机I/O端口分配 |
3.4.2 单片机配置电路硬件设计 |
3.4.3 电源电路设计 |
3.4.4 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
3.4.5 湿度采集电路设计 |
3.4.6 光照度采集电路设计 |
3.4.7 二氧化碳浓度采集电路设计 |
3.4.8 无线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4 农业环境监测仪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环境与开发流程 |
4.2 软件总体设计 |
4.3 传感器采集程序设计 |
4.3.1 温度采集程序设计 |
4.3.2 湿度采集程序设计 |
4.3.3 光照度采集程序设计 |
4.3.4 二氧化碳浓度采集程序设计 |
5 无线组网程序设计 |
5.1 Modbus通信协议 |
5.2 组建系统网络 |
5.3 无线通信软件设计 |
5.4 收发程序设计 |
6 监测系统调试与实现 |
6.1 MSP430F149及配置电路调试 |
6.2 点对点通信测试 |
6.3 传感器采集测试及多点通信 |
7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拖拉机CAN数据解析存储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CAN总线研究现状 |
1.4.2 农机应用CAN总线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数据解析与系统传输协议研究 |
2.1 概述 |
2.2 CAN总线技术 |
2.2.1 CAN总线特点 |
2.2.2 CAN总线的分层结构 |
2.2.3 CAN总线报文传输 |
2.2.4 CAN总线位数值表示与通信距离 |
2.2.5 CAN高层协议 |
2.3 CAN通讯中的ISO11783标准 |
2.4 拖拉机CAN数据解析 |
2.4.1 拖拉机数据需求分析 |
2.4.2 拖拉机CAN数据解析 |
2.5 制定RS-232传输通信协议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研究 |
3.1 概述 |
3.2 系统硬件的研究方案 |
3.3 主控制器模块 |
3.3.1 主控制器的选择 |
3.3.2 单片机的引脚配置 |
3.4 CAN数据采集模块 |
3.4.1 CAN控制器的选择 |
3.4.2 CAN收发器的选择 |
3.4.3 CAN数据采集模块接口研究 |
3.5 RS-232通信模块 |
3.6 光耦隔离模块 |
3.7 电源模块 |
3.8 U盘存储模块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AN优先级算法与系统软件研究 |
4.1 概述 |
4.2 CAN优先级分配算法的研究 |
4.2.1 CAN数据传输延时分析 |
4.2.2 优先级的提升算法 |
4.2.3 优先级动态分配算法的改进 |
4.2.4 仿真与分析 |
4.3 系统软件开发语言与环境 |
4.3.1 系统软件开发语言 |
4.3.2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
4.4 系统软件开发流程 |
4.5 CAN数据采集模块的软件程序 |
4.5.1 SJA1000初始化程序 |
4.5.2 CAN报文中断接收程序 |
4.6 数据解析程序 |
4.7 系统复位程序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调试与试验研究 |
5.1 系统调试 |
5.1.1 系统电气调试 |
5.1.2 系统功能调试 |
5.1.3 系统软件调试 |
5.2 系统性能试验 |
5.2.1 系统功能试验 |
5.2.2 系统抗干扰试验 |
5.2.3 数据接收速率试验 |
5.2.4 U盘存储试验 |
5.3 系统田间试验研究 |
5.3.1 田间试验地点 |
5.3.2 试验材料 |
5.3.3 试验方案 |
5.3.4 系统安装与试验 |
5.3.5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基于扩展指令集的近阈值8051微处理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无线传感网 |
1.2 轻量加密算法 |
1.2.1 改进的AES |
1.2.2 改进的DES |
1.2.3 TEA |
1.2.4 SEA |
1.2.5 CLEFIA |
1.2.6 Present |
1.2.7 Katan |
1.3 8051微处理器 |
1.3.1 系统框架 |
1.3.2 处理器内核 |
1.3.3 存储结构 |
1.3.4 指令集 |
1.3.5 外设 |
1.4 面向无线传感网节点的微处理器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1.6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微处理器能耗优化技术综述 |
2.1 数字电路的功耗 |
2.1.1 动态功耗 |
2.1.2 静态功耗 |
2.2 低功耗设计技术发展历程 |
2.3 电路层次的低功耗技术 |
2.3.1 近阈值设计技术 |
2.3.2 亚阈值设计技术 |
2.3.3 多电压电路 |
2.3.4 多阈值电路 |
2.3.5 非静态CMOS结构的电路单元 |
2.4 架构层级的低功耗技术 |
2.4.1 时钟门控技术 |
2.4.2 电源门控技术 |
2.4.3 网表优化 |
2.4.4 并行计算 |
2.4.5 异步逻辑 |
2.5 系统层次的低功耗技术 |
2.5.1 动态电压频率调节技术 |
2.5.2 低功耗算法和操作系统 |
2.5.3 软硬件协同设计 |
2.6 专用指令集处理器设计技术 |
2.6.1 应用分析 |
2.6.2 架构挖掘 |
2.6.3 指令定义 |
2.6.4 软件开发 |
2.6.5 硬件实现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近阈值微处理器设计与实现 |
3.1 MOS器件的近阈值特性 |
3.1.1 电压、速度和能耗关系 |
3.1.2 Ion/Ioff关系 |
3.2 近阈值单元库的开发 |
3.2.1 单元种类筛选 |
3.2.2 单元结构和尺寸设计 |
3.2.3 单元版图设计 |
3.2.4 单元库的建立 |
3.2.5 单元库开发流程总结 |
3.3 单元库测试电路 |
3.3.1 反相器振荡环 |
3.3.2 四位纯组合加法器 |
3.4 近阈值微处理器 |
3.4.1 微处理器结构设计 |
3.4.2 微处理器版图及物理实现 |
3.4.3 微处理器流片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处理器的指令优化设计 |
4.1 ASIP开发平台 |
4.1.1 编译器 |
4.1.2 汇编器 |
4.1.3 指令集模拟器 |
4.1.4 处理器仿真平台 |
4.1.5 能耗分析 |
4.2 轻量加密算法的选择 |
4.3 Present算法的优化研究 |
4.3.1 Present处理流程 |
4.3.2 Present硬件实现 |
4.3.3 Present汇编指令分析 |
4.3.4 Present指令优化 |
4.3.5 Present设计结果 |
4.4 Katan算法的优化研究 |
4.4.1 Katan流程和硬件实现 |
4.4.2 Katan汇编指令分析 |
4.5 TEA的优化研究 |
4.5.1 TEA流程 |
4.5.2 TEA汇编指令分析及优化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其他成果 |
(9)多功能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1 现有WSN系统硬件平台分析 |
1.1.1 硬件平台类型分析 |
1.1.2 常用主控单片机 |
1.1.3 无线射频前端类型 |
1.1.4 经典外围扩展设备 |
1.1.5 目前已有的低功耗控制技术 |
1.2 现有WSN软件系统分析 |
1.2.1 设备驱动程序 |
1.2.2 微内核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 |
1.2.3 协议栈组件程序 |
1.3 现有WSN系统针对课题存在的不足 |
1.3.1 硬件设备存在的不足 |
1.3.2 软件系统存在的不足 |
2 新型多用WSN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
2.1 硬件设备功耗来源分析 |
2.2 硬件平台具体设计 |
2.2.1 主控芯片选型 |
2.2.2 多用无线射频模块接口设计 |
2.2.3 外围扩展电路设计 |
2.2.4 硬件设备制作过程 |
2.3 硬件平台性能测试 |
2.3.1 设备基本功能测试 |
2.3.2 无线通信性能测试 |
2.3.3 设备功耗测试 |
2.3.4 硬件设备常态稳定性测试 |
3 新型多用WSN系统软件设计框架 |
3.1 模块化程序开发组件结构简要安排 |
3.2 软件程序层次具体划分实现 |
4 硬件驱动开发移植 |
4.1 单片机底层驱动开发 |
4.2 无线射频模块驱动移植与开发 |
4.3 外围扩展设备驱动程序开发 |
5 微内核实时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开发 |
5.1 操作系统总体设计 |
5.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程序任务类型分析 |
5.1.2 操作系统任务调度方式选择 |
5.1.3 简单任务调度模型的构建 |
5.2 操作系统内核设计 |
5.2.1 操作系统控制单元设计 |
5.2.2 任务管理单元设计 |
5.2.3 实时系统任务栈设计 |
5.2.4 任务调度器设计 |
5.2.5 时间控制模块设计 |
5.2.6 任务优先级控制模块设计 |
5.2.7 实时运行任务控制模块设计 |
5.2.8 任务消息传递模块设计 |
5.3 操作系统编程接口设计 |
5.3.1 系统初始化单元设计 |
5.3.2 任务初始化单元设计 |
5.3.3 系统启动单元设计 |
5.3.4 用户开发函数接口设计 |
5.4 操作系统整体测试 |
6 二层协议栈程序移植与开发 |
6.1 协议栈母版程序选用原则 |
6.2 EZMac协议栈简介 |
6.3 协议栈程序移植内容 |
6.3.1 EZMac单片机驱动移植 |
6.3.2 EZMac无线模块驱动移植 |
6.3.3 EZMac程序语句编译环境移植 |
6.3.4 EZMac移植版本时序校正 |
6.4 协议栈程序基本原理分析 |
6.4.1 EZMac数据包防碰撞LBT算法 |
6.4.2 EZMac状态自动机运行分析 |
6.5 EZMac移植版本整体编译调试 |
7 系统总体测试 |
7.1 无线通信环境选择 |
7.2 传感器数据选择 |
7.3 模型无线传感器网络组建 |
7.4 最终采集数据与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硬件平台主板电路原理图(胶片打印) |
附录B 硬件平台主板PCB制板图(胶片打印) |
附录C 硬件主板PCB制板模具1(胶片打印) |
附录D 硬件主板PCB制板模具2(胶片打印) |
附录E 硬件主板PCB制板模具3(胶片打印) |
附录F 硬件主板PCB制板模具4(胶片打印)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多传感信息的交通流参数检测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交通流参数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短程无线通信技术在交通检测领域的应用概况 |
2.1 短程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概况 |
2.2 现有五种主要短程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
2.2.1 WiFi |
2.2.2 ZigBee |
2.2.3 DSRC技术 |
2.2.4 蓝牙(Bluetooth) |
2.2.5 低功耗蓝牙(Bluetooth Low Energy,BLE)技术 |
2.3 短程无线通信技术在交通检测领域的应用发展趋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交通流参数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无线传感器节点数据采集单元硬件设计 |
3.1.1 数据采集单元芯片选型 |
3.1.2 数据采集单元硬件设计 |
3.2 无线传感器节点无线通信单元硬件设计 |
3.3 无线传感器节点电源单元硬件设计 |
3.4 上位机数据采集控制设备硬件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交通流参数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
4.1 无线传感器节点程序设计 |
4.1.1 低功耗程序设计 |
4.1.2 无线数据传输抗干扰程序设计 |
4.2 上位机数据采集控制设备程序设计 |
4.3 上位机数据采集及分析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交通流参数检测系统集成及数据分析 |
5.1 系统测试及数据采集 |
5.2 传感器数据分析 |
5.2.1 地磁传感器数据分析 |
5.2.2 光强数据分析 |
5.3 交通流量信息获取算法研究 |
5.3.1 地磁自适应阈值车辆检测算法 |
5.3.2 光强信号波形车辆判别方法 |
5.3.3 基于Dempster证据合成规则的融合决策算法 |
5.3.4 算法实现及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四、LIN协议在MCS-51单片机中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摩擦提升机滚筒绳槽磨损度检测技术应用研究[D]. 张光荣.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2]基于注入/压降法的煤层气试井监测系统研究[D]. 张伟.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3]一种通用型无载式电梯平衡系数测量方法的研究及系统研制[D]. 王宇.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4]煤矿井下瓦斯抽放管路气体压力监控系统的设计[D]. 马吉宽.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5]基于ARM的多功能护理床控制系统[D]. 安亚菲. 天津科技大学, 2018(04)
- [6]基于MSP430的农业环境监测仪设计与实现[D]. 杨祥. 重庆三峡学院, 2017(08)
- [7]拖拉机CAN数据解析存储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刘传茂.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6(08)
- [8]基于扩展指令集的近阈值8051微处理器设计[D]. 华洪略.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9]多功能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李璋.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5(04)
- [10]基于多传感信息的交通流参数检测设备研究[D]. 杨亚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
标签: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论文; 技术协议论文; 单片机论文; 控制测试论文; 程序测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