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主任如何对待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马越昊[1](2021)在《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个案介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牛二菲[2](2021)在《城市留守家庭子女攻击性行为研究 ——以山西省G市S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杨琪琪[3](2021)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防治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Y县Z小学为例》文中指出
张小琼[4](2021)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高展[5](2021)在《“新参者”与“插班生”:小学转学生同伴关系适应的质性研究》文中提出
蔡菁菁[6](2021)在《行为问题幼儿的家园合作困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行为问题幼儿在幼儿园中普遍存在,他们的行为问题常常给教师和家长带来巨大的困扰,使家园合作也变得困难重重。但幼儿的行为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将对其未来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选取两所幼儿园内的3名有典型行为问题的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不好好吃饭”的岩岩、“爱捣乱”的嘟嘟和“不守规则、破坏物品”的文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分别对3名行为问题幼儿在园的主要行为特征、教师和家长对行为问题幼儿的态度以及家园双方合作的进程进行描述和分析,探究家园合作陷入困境的原因,以寻求能够促进家园合作的有效策略。总体上,三名幼儿行为问题为家园合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两名幼儿的家园合作最终以失败告终,另外一名幼儿的家园合作前期也是失败的,后来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走上了正确方向。具体来说,关于岩岩的不良饮食行为,教师和家长之间也进行了多次沟通,但双方从尝试合作,到教师单方面努力家长无法坚持,再到“特别”的事件让家园关系遭遇转折,直至最后关系破裂,“不好好吃饭”的岩岩转班了;关于嘟嘟的问题行为,教师和家长之间也经历了从双方达成合作意识,到教师单方面努力家长答应却不配合,到最后双方逃避沟通,合作宣告失败,“爱捣乱”的嘟嘟不上幼儿园了;关于文文的不守规则破坏物品的行为,教师和家长之间也从最初的努力合作,到中间的出现误解使合作停滞不前,再到专业人士的出现,让这段家园关系得以缓和,也让“不守规则、破坏物品”的文文进步了。通过对3个案例的分析与思考,研究者认为,教师作为家园合作的主要践行者,陷入想合作却不知如何合作的困境。家园合作陷入困境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是教师的专业性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师缺乏应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工作方式、教师对幼儿行为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不当、教师缺乏与行为问题幼儿家长的沟通技巧;第二是家长缺乏科学系统的育儿方法,包括家长不能正视自己孩子的问题和对幼儿的行为问题抱有侥幸逃避的心理;第三是幼儿本身行为问题的矫治难度大,对家园双方的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行为问题幼儿的家园合作能走出困境,研究者提出以下策略和建议:幼儿园要增强关于幼儿行为问题的专题培训,拓宽教师与行为问题家长的交流途径;教师要和家长共同观察和分析幼儿的问题行为,要积极寻找有效应对方式,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正确指导家长;家长也要转变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幼儿的行为问题,主动配合教师实施干预。
李灵仪[7](2021)在《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学校德育对策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校园本该是生机勃勃、书香满溢、高度文明的教学场所,然而近几年频频爆出的校园欺凌事件使校园这一净土染上了污点。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成熟时间愈加提前,低龄化态势显着已成为当前我国校园欺凌的特点之一,即欺凌涉事者的年龄越来越小,甚至在小学校园内也出现了欺凌现象,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此进行深入探究,力图为缓解校园欺凌这一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教育与社会难题献言献策。基于此,本文以学校德育为切入点,试图探究校园欺凌与学生个体道德之间的关系,发现学校德育在防治校园欺凌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这对于丰富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建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分析整理了国内外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成都市S小学四年级六班两个受欺凌者——小林和童童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观察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在全面分析其受欺凌的现实状况后发现,小学校园欺凌行为暴露出学生道德观存在偏差,其产生反映了小学生道德认知的不完善、道德情感较为冷漠、道德意志的不坚定、道德责任意识较为淡薄以及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相矛盾,可见校园欺凌行为实质上属于学生个体的道德偏差行为,而学校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理应为学生道德素质的低下承担一定的责任。通过对S小学的德育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后发现,S小学的德育工作的确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即重智轻德的问题依旧存在、学校德育管理生硬、学校德育内容单薄、家校沟通不畅、部分教师道德素质不高、师生沟通交流欠缺等,即学校德育工作处处透露出其人文关怀性的缺失,这些因素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塑造,为校园欺凌的发生埋下隐患。最后,基于对问题及原因的分析以及结合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即构建以关怀德育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欺凌防治路径,通过健全学校德育工作,改善学校德育人文关怀性欠缺的问题,以期培养学生的关怀意识与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水平,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校园环境,从而达到从源头上缓解校园欺凌现状的目的。
蔡会琼[8](2021)在《全纳教育视野下小学生残健平等意识的养成研究 ——以成都市X小学为例》文中提出全纳教育是当今世界十分流行的教育思潮,全纳教育的目标是建立全纳社会。全纳教育理念让大众重新审视残障群体与普通群体的关系——残健关系不平等。在全纳社会中,残障群体和普通群体是平等的。意识决定态度和行为,社会成员只有具备残健平等意识,才能实现残健平等。意识养成十分漫长且形成之后难以改变,因此,个体应从幼年开始养成相关意识。全纳教育为可塑性极强的小学生提供了融合的教育环境——普通学生与特殊需要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生活,这为普特学生养成残健平等意识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与访谈法,了解成都市两所普通学校中普特学生的交往现状,通过交往现状了解普特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普特学生残健平等意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最后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索改善现状的途径。通过调研,本研究发现普特学生残健平等意识不足,表现为:普通学生残健平等意识淡薄、特殊需要学生缺乏自信。小学生残健平等意识不足主要有实践层面和观念层面的原因——实践层面,学校缺乏残健融合氛围、教师家长忽视特殊需要学生主体性;观念层面,成人群体深受旧残疾观影响、成人群体缺乏多元文化意识。因此,本研究从观念层面、原则层面、具体操作层面提出改善策略。观念层面:树立新残障人观,树立多元文化意识;原则层面:尊重差异、共同融合,平等参与、共同发展;具体操作层面:学校应积极接收、管理特殊需要学生,以校为本吸纳外源支持,创设融合班级教师激励评价机制;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并践行全纳教育理念,营造平等融合的班级氛围;家长应该积极了解并践行全纳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群体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社区应积极开展残健共享活动,优化无障碍设施。在具体操作层面,笔者强调学校、教师、家庭、社区各尽其责、相互配合,为幼年群体营造全纳融合的社会氛围,为其提供养成残健平等意识的有机土壤。
李艳芳[9](2021)在《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质性研究》文中认为自闭症家庭已成为特殊教育领域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二孩潮”的到来使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家庭选择生育二孩,在此类家庭中成长的普通二孩会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重视父母教养方式能够促进二孩更好的成长,但鲜少有研究关注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的教养方式。本研究从教养理念、教养氛围、教养角色、教养互动四个维度解读七个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的教养方式,以访谈法为主,文本分析法为辅收集原始资料,采用从开放编码到核心编码的三级编码形式分析资料,得到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在外显形式、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的结论。第一,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外显形式包含积极的教养经验、消极的教训反思以及教养中的迷茫与挣扎。每个受访家庭都存在积极的教养经验,例如给负面事件积极赋义来改善自身的育儿心态或积极利用学校资源;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值得借鉴的教养教训,例如父母忽视自我发展导致养育思维固化,给教养方式带来负向影响。第二,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的教养方式表现出以下特征:教养角色更加明确、教养氛围更加和谐及教养互动更为灵活,同时,学校力量使父母教养理念得到改善。第三,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的教养方式受自闭症长子女的教养经历、同胞亲密程度与沟通交往方式、家校合作过程中的自卑心理及正向体验、祖辈在教养过程中的高度参与和终身介入等四个方面的影响。最后,本研究为完善自闭症家庭对生育二孩的教养方式提出以下建议:1.创新家校合作方式,建立自闭症家庭家校联盟推广教养经验。2.设置家长培训课程提升父母教养能力,优化教养方式。3.父母转变观念,增加父亲教养参与度。4.提升祖辈科学教养意识,降低其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负面影响。
刘增辉[10](2021)在《绘画团体辅导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合作能力的促进研究 ——以沈阳市S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素质教育迅速发展的当下,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合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基石,培养其合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基于学校层面而言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潜在需要;基于教师层面而言是教书育人的内在使命;基于家庭层面而言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任务。小学阶段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开端,也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时期。由此将提升小学生合作能力的内容积极融入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并且构建一组操作性较强的系列课程,充实学校心理健康的教育课程内容,为今后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研究首先通过查阅资料以及了解国内外研究者对小学生合作能力的研究状况,结合以往的研究,将合作能力分为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合作品质三大维度,各维度包含两个要素,分别为:团队精神、公正责任感;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热情真诚、持重宽容。其次,结合上述内容本文运用孟万金教授《中国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对沈阳市S小学三年级10个班级的357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并选取量表中与合作能力配适度较高的相关维度的内容进行分析。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S小学三年级学生在合作能力上呈现出中等偏上水平,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合作能力的水平,本研究将根据该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问题,设计出合理可行的绘画团体辅导方案。再次,根据前测数据结果选取两个同质性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绘画团体辅导课程对实验班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行有效促进。基于S小学三年级学生合作能力现状调查及绘画团体辅导课程实施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S小学三年级学生合作能力提升空间较大,促进效果较为明显。(2)本研究实施绘画团体辅导能有效促进S小学三年级学生合作能力的提升。(3)本研究设计的绘画团体辅导方案具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其实施效果较为显着。最后,基于小学生合作能力的积极影响因素分析,提出有效提升小学生合作能力的切实可行的建议,推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班主任如何对待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班主任如何对待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6)行为问题幼儿的家园合作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缘由 |
1.1 幼儿的问题行为给教师和家长带来的巨大困扰 |
1.2 行为问题幼儿的家园合作困难重重 |
1.3 幼儿早期的行为问题若未得到及时干预和矫正,将对个体未来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行为问题幼儿的研究 |
2.1.1 关于行为问题幼儿理论基础的研究 |
2.1.2 关于行为问题幼儿类型的研究 |
2.1.3 关于行为问题幼儿现状的研究 |
2.1.4 关于行为问题幼儿影响因素的研究 |
2.1.5 关于行为问题幼儿的教育策略或干预及矫正研究 |
2.2 关于家园合作的研究 |
2.2.1 关于家园合作的理论基础研究 |
2.2.2 关于家园合作的价值研究 |
2.2.3 关于家园合作的内容研究 |
2.2.4 关于家园合作的形式研究 |
2.2.5 关于家园合作的现状研究 |
2.2.6 关于家园合作的策略研究 |
2.3 关于行为问题幼儿的家园合作研究 |
2.4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概念界定 |
3.1.1 行为问题 |
3.1.2 家园合作 |
3.1.3 困境 |
3.2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3.3 研究目的 |
3.4 研究内容 |
3.5 研究方法 |
3.5.1 文献法 |
3.5.2 观察法 |
3.5.3 案例分析法 |
3.5.4 访谈法 |
3.6 研究对象 |
3.6.1 岩岩的背景资料 |
3.6.2 嘟嘟的背景资料 |
3.6.3 文文的背景资料 |
3.7 研究过程 |
4 三名幼儿的主要问题行为表现及家园合作过程 |
4.1 “不好好吃饭”的岩岩转班了 |
4.1.1 主要问题行为表现 |
4.1.2 家园合作过程 |
4.2 “爱捣乱”的嘟嘟不上幼儿园了 |
4.2.1 主要问题行为表现 |
4.2.2 家园合作过程 |
4.3 “不守规则、破坏物品”的文文进步了 |
4.3.1 主要问题行为表现 |
4.3.2 家园合作过程 |
5 行为问题幼儿的家园合作困境及原因分析 |
5.1 行为问题幼儿的家园合作困境 |
5.1.1 教师想合作却不知如何合作 |
5.2 行为问题幼儿的家园合作陷入困境的原因 |
5.2.1 幼儿行为问题本身矫治难度大 |
5.2.2 教师的专业性不足 |
5.2.3 家长缺乏科学有效的育儿方法 |
6 行为问题幼儿的家园合作走出困境的策略与建议 |
6.1 幼儿园改善家园合作的措施 |
6.1.1 增强关于幼儿行为问题的专题培训 |
6.1.2 拓宽教师与行为问题家长的交流途径 |
6.2 教师提升家园合作质量的措施 |
6.2.1 观察幼儿问题行为,分析问题行为原因 |
6.2.2 寻找有效应对方式,正确指导家长 |
6.2.3 掌握沟通技巧,及时给予反馈 |
6.3 家长促进家园合作的措施 |
6.3.1 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养方式 |
6.3.2 正确认识幼儿的行为问题,主动配合老师实施干预 |
7 研究反思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家长篇) |
附录2:半结构化访谈提纲(教师篇) |
致谢 |
(7)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学校德育对策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4.3 研究伦理问题 |
1.4.4 研究思路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校园欺凌 |
2.1.2 德育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关怀道德教育理论 |
2.2.2 关怀德育理论的主要方法 |
2.2.3 关怀德育理论对校园欺凌现象分析和应对的启示 |
3 成都市 S 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个案呈现 |
3.1 S小学概况 |
3.2 两个欺凌个案 |
3.2.1 个案一:小林的受欺凌经历 |
3.2.2 个案二:童童的受欺凌经历 |
3.3 研究结果分析:小学校园欺凌行为暴露出学生道德观存在偏差 |
3.3.1 校园欺凌暴露出小学生道德认知的不完善 |
3.3.2 校园欺凌暴露出小学生道德情感较为冷漠 |
3.3.3 校园欺凌暴露出小学生道德意志的不坚定 |
3.3.4 校园欺凌暴露出小学生道德责任意识较为淡薄 |
3.3.5 校园欺凌暴露出小学生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相矛盾 |
4 导致小学生道德偏差的学校德育原因探析 |
4.1 学校层面 |
4.1.1 重智轻德的问题依旧存在,德育智育不均衡 |
4.1.2 学校德育管理生硬,缺乏人文关怀 |
4.1.3 学校德育内容单薄,生命关怀教育缺失 |
4.1.4 家校沟通不畅,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合力不足 |
4.2 教师层面 |
4.2.1 部分教师道德素质有待提升,难以发挥关怀榜样作用 |
4.2.2 师生沟通交流欠缺,难以建立关怀型师生道德关系 |
4.3 学生层面 |
4.3.1 关怀自我能力低下 |
4.3.2 关怀他人意识薄弱 |
5 启示与建议:构建以关怀德育为核心的小学校园欺凌防治路径 |
5.1 营造良好的关怀德育校园氛围 |
5.1.1 调整德育观念,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 |
5.1.2 将德育融入学校管理中,提升其关怀教育性 |
5.1.3 充实德育内容,融入生命关怀教育 |
5.1.4 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共建家校关怀德育网 |
5.2 构建良好的师生道德关系 |
5.2.1 提升教师德育素养,树立关怀榜样 |
5.2.2 加强师生对话交流,构建师生关怀关系 |
5.3 建立亲密友爱的同伴关系 |
5.3.1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关怀自我能力 |
5.3.2 培养移情能力,提升关怀技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小学校园欺凌事件观察记录表 |
附录二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8)全纳教育视野下小学生残健平等意识的养成研究 ——以成都市X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全纳教育发展的要求 |
1.1.2 残障群体遭受不平等待遇的事实 |
1.1.3 研究者的社会实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观察法 |
1.3.3 访谈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文献综述 |
1.4.2 国外文献综述 |
1.4.3 评论 |
1.5 小学生残健平等意识维度划分 |
1.5.1 划分依据 |
1.5.2 维度及内容 |
1.6 数据收集与分析 |
1.6.1 样本情况 |
1.6.2 调研过程 |
1.6.3 数据分析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全纳教育 |
2.1.2 小学生 |
2.1.3 残健平等意识 |
2.1.4 养成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全纳教育 |
2.2.2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 |
2.2.3 个体社会化发展相关理论 |
3 小学生养成残健平等意识的意义 |
3.1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
3.1.1 普通学生形成包容品质与关怀意识 |
3.1.2 特殊需要学生形成积极自信心理 |
3.2 促进全纳融合社会构建 |
3.2.1 全纳融合是文明社会的衡量指标 |
3.2.2 残健平等意识促进全纳融合 |
4 小学生残健平等意识现状 |
4.1 小学生残健平等意识的具体表现 |
4.1.1 普通学生认为特殊需要学生应该就读普校 |
4.1.2 普通学生认为特殊需要学生班务劳动量力而行 |
4.1.3 普通学生认为特殊需要学生有权参加艺体活动 |
4.1.4 普通学生与特殊需要学生课堂合作意愿高但缺乏平等性 |
4.1.5 普通学生与特殊需要学生课后互动较少且关系不平等 |
4.1.6 特殊需要学生与普通同学课后互动积极性较低 |
4.2 小学生残健平等意识的不足 |
4.2.1 普通学生残健平等意识较为淡薄 |
4.2.2 特殊需要学生缺乏自信 |
5 小学生残健平等意识引导力量现状 |
5.1 学校层面 |
5.1.1 学校特教资源教师无特教专业背景且身兼数职 |
5.1.2 学校未充分使用校内特教资源 |
5.2 教师层面 |
5.2.1 教师对特殊需要学生的认识和态度较消极 |
5.2.2 教师对随班就读态度矛盾 |
5.2.3 教师对普特学生交往引导充足但引导用语缺乏平等性 |
5.3 家长层面 |
5.3.1 普通学生家长对特殊需要学生态度较积极 |
5.3.2 特殊需要学生家长对特殊需要学生态度差异大 |
5.3.3 普通学生家长对随班就读的态度较积极 |
5.3.4 特殊需要学生家长对随班就读的态度差异大 |
5.3.5 普通学生家长对普特学生交往引导较为欠缺 |
5.3.6 特殊需要学生家长对特普学生交往引导充足 |
6 小学生残健平等意识不足的原因 |
6.1 实践层面 |
6.1.1 教师家长忽视特殊需要学生的主体性 |
6.1.2 学校缺乏残健融合氛围 |
6.2 观念层面 |
6.2.1 成人群体深受旧残疾观影响 |
6.2.2 成人群体缺乏多元文化意识 |
7 小学生残健平等意识养成的途径 |
7.1 观念层面 |
7.1.1 树立新残障人观 |
7.1.2 树立多元文化意识 |
7.2 原则层面 |
7.2.1 尊重差异,共同融合 |
7.2.2 平等参与,共同发展 |
7.3 具体操作层面 |
7.3.1 学校层面 |
7.3.2 教师层面 |
7.3.3 家庭方面 |
7.3.4 社区层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生育普通二孩的自闭症家庭数量有增长的趋势 |
1.1.2 自闭症家庭在教养普通二孩上存在一定困难 |
1.1.3 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对自闭症家庭教养普通二孩具有重要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教养方式 |
1.2.2 自闭症家庭 |
1.2.3 普通二孩 |
1.3 文献综述 |
1.3.1 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
1.3.2 自闭症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 |
1.3.3 二孩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 |
1.3.4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2.1 质的研究方法 |
2.2.2 具体研究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4 研究的信效度 |
2.5 研究的伦理 |
2.6 研究的过程 |
2.6.1 样本家庭的确定 |
2.6.2 资料的收集 |
2.6.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3 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外显形式 |
3.1 积极的教养经验 |
3.1.1 夫妻教养一致,互相监督配合 |
3.1.2 重视家校共育,利用学校资源 |
3.1.3 拒绝子女分离,同胞共同成长 |
3.1.4 保持开放态度,批判看待信息 |
3.1.5 重视榜样力量,身教大于言教 |
3.1.6 为负面事件积极赋义,调适育儿心态 |
3.2 消极的教训反思 |
3.2.1 父亲角色缺位,危及亲子情感 |
3.2.2 不当补偿心理,母爱分配失衡 |
3.2.3 教养知识缺失,求助意识低下 |
3.2.4 情绪失控频繁,造成心理阴影 |
3.2.5 自我发展不足,养育思维固化 |
3.3 教养中的迷茫与挣扎 |
3.3.1 教养中的迷茫 |
3.3.2 教养中的挣扎 |
4 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特征 |
4.1 教养角色更加明确 |
4.1.1 母亲——教养的主力军,难逃使命 |
4.1.2 父亲——母亲的协助者,重拾责任 |
4.1.3 祖辈——家庭的支持者,倾囊相助 |
4.2 教养氛围更加和谐 |
4.2.1 亲子互动质量提升 |
4.2.2 夫妻关系从分离到整合 |
4.3 教养理念得到改善 |
4.3.1 学校提供正面管教、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 |
4.3.2 家校互联互通促进父母对子女形成合理期待 |
4.4 教养互动更为灵活 |
4.4.1 互动时情感表达灵活化及控制方式差异化 |
4.4.2 父母发起的教育性互动行为增多 |
5 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
5.1 自闭症长子女的教养经历 |
5.1.1 教养期待:既望子成龙又顺其自然 |
5.1.2 爱的分配:既有所偏爱又刻意保持公平 |
5.1.3 应激反应:面对关键事件时既勇敢又退缩 |
5.2 同胞亲密程度与沟通交往方式 |
5.2.1 同胞亲密程度 |
5.2.2 同胞沟通交往方式 |
5.3 父母在家校合作过程中的自卑心理及正向体验 |
5.3.1 面对普校环境存在自卑心理 |
5.3.2 家校合作过程中的正向体验 |
5.4 祖辈在教养过程中的高度参与和终身介入 |
5.4.1 祖辈高度参与父母的教养过程 |
5.4.2 祖辈参与教养具有终身介入性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2.1 创新家校合作方式,建立自闭症家庭家校联盟推广教养经验 |
6.2.2 设置家长培训课程提升父母教养能力,优化教养方式 |
6.2.3 父母转变观念,增加父亲教养参与度 |
6.2.4 提升祖辈科学教养意识,降低其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负面影响 |
6.3 反思与展望 |
6.3.1 验证性资料数量有待提升 |
6.3.2 后期应加强对样本家庭的追踪研究 |
6.3.3 后期可考虑增加对比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参加《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研究》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逐字稿范例(以部分访谈内容为例) |
致谢 |
(10)绘画团体辅导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合作能力的促进研究 ——以沈阳市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思路 |
第2章 研究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合作能力研究综述 |
2.1.1 合作能力概念界定 |
2.1.2 合作能力构成要素研究与分析 |
2.1.3 合作能力理论基础 |
2.1.4 合作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2.2 绘画团体辅导研究综述 |
2.2.1 绘画团体辅导概念界定 |
2.2.2 绘画团体辅导理论基础 |
2.2.3 绘画团体辅导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2.3 绘画团体辅导对促进小学生合作能力的作用 |
第3章 绘画团体辅导研究过程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工具 |
3.4 研究假设 |
3.5 绘画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
3.5.1 实验过程控制变量设计 |
3.5.2 绘画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原则 |
3.5.3 绘画团体辅导对提升小学生合作能力的优势 |
3.5.4 绘画团体辅导课程主题设定 |
3.5.5 绘画团体辅导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 |
3.5.6 绘画团体辅导具体课程设计(节选) |
第4章 基于统计检验理论对提升合作能力结果研究 |
4.1 小学三年级学生合作能力现状 |
4.1.1 小学三年级学生合作能力总体现状 |
4.1.2 不同人口学变量下小学三年级学生合作能力差异检验结果 |
4.2 绘画团体辅导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研究 |
4.2.1 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差异比较 |
4.2.2 实验班前后测差异比较 |
4.2.3 对照班前后测差异比较 |
4.2.4 实验班与对照班后侧差异比较 |
4.3 绘画团体辅导对提升小学生合作能力研究结果 |
4.4 绘画团体辅导课程评价结果 |
4.4.1 绘画团体辅导课程过程评价结果 |
4.4.2 绘画团体辅导课程总体效果评价结果 |
第5章 统计检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5.1 小学三年级学生合作能力现状结果讨论 |
5.1.1 小学三年级学生合作能力总体现状结果讨论 |
5.1.2 不同人口学变量下合作能力差异检验结果讨论 |
5.2 绘画团体辅导方案实施结果讨论 |
5.3 绘画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合作能力的积极影响因素分析 |
5.4 基于小学生合作能力积极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相关对策 |
5.4.1 基于学校层面 |
5.4.2 基于教师层面 |
5.4.3 基于家长层面 |
5.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5.5.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5.5.2 研究内容的创新 |
5.6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中国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 |
附录 B 《绘画团体辅导总体评价反馈表》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附录 D 绘画团体辅导课程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班主任如何对待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 [1]自闭症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个案介入研究[D]. 马越昊. 西北大学, 2021
- [2]城市留守家庭子女攻击性行为研究 ——以山西省G市S中学为例[D]. 牛二菲. 沈阳师范大学, 2021
- [3]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防治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Y县Z小学为例[D]. 杨琪琪.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建议[D]. 张小琼.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5]“新参者”与“插班生”:小学转学生同伴关系适应的质性研究[D]. 高展.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行为问题幼儿的家园合作困境研究[D]. 蔡菁菁.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及学校德育对策的个案研究[D]. 李灵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全纳教育视野下小学生残健平等意识的养成研究 ——以成都市X小学为例[D]. 蔡会琼.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自闭症家庭对普通二孩教养方式的质性研究[D]. 李艳芳.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10]绘画团体辅导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合作能力的促进研究 ——以沈阳市S小学为例[D]. 刘增辉. 沈阳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