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范类毕业生凸现供需矛盾需求大但择业难(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枫[1](2018)在《人力资源竞争力视角下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族院校自建立以来,通过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稳定国家政权建设、团结各民族人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保卫祖国边疆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的一部分。研究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人力资源竞争力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毕业生、到校用人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相关职能部门三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和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用人单位、民族院校提供了较为客观、理性的对策和建议。对民族院校来说,需要注重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个人综合素质;完善校园招聘平台,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求职能力。对用人单位来说,他们需要保障员工基本权益,提供良好个人发展空间;培育企业文化形象,增强员工向心力和凝聚力;密切校企联系沟通,及时反馈学生情况。对少数民族毕业生来说,提高就业竞争力,他们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注重少数民族自身天然优势,转变劣势为优势;抓住地理位置自然优势,积极自主创新创业。
范超杰[2](2017)在《新疆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文中认为新疆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经济欠发达、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存在各种不稳定的因素。新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密切关系到新疆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师资队伍日渐完善,教师逐渐出现饱和的状态。此外,新疆高校很多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造成了基层教师岗位奇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鉴于此,主要针对新疆地区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做出相关分析,希望通过对就业困难的分析研究,能够找到可行的解决新疆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对策及途径。
徐自强[3](2013)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倡议联盟框架的视角》文中指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根据教育部2012年11月发布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的数据,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近700万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这对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高等教育、教育经济或劳动经济及社会结构领域都凸显了各自不同的表现,这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的制定与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政策过程理论的视角审视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中的具体问题也是本文的初衷。倡议联盟框架是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一个较为新兴的政策过程理论分析框架,它突破了传统政策过程理论在分析新的政策问题时所面临的瓶颈和局限,将政策子系统、倡议联盟、技术性信息、政策信念体系等一组鲜活的变量放在一个至少10年的较长时段中对越来越复杂的政策问题予以解构。基于此,本文将以倡议联盟框架为理论分析视角,通过对代表不同政策行动者或倡议联盟的文本集合的内容分析和对部分政策利益相关者(高校毕业生及其家长、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等)的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以期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和展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的路径、动因和走向,并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的设计提出建议。通过对文本集合的内容分析和相关对象的实证调查,研究主要发现:(1)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共经历了四个阶段:1952年至1985年的统包统分阶段;1985年至1999年的供需见面与双向选择阶段;1999年至2003年的自主择业阶段;2003年至今的灵活就业阶段。其中,1952年至1985年的统包统分阶段确立并沿用的是国家导向政策范式,1999年至今的自主择业阶段和灵活就业阶段均属于市场导向政策范式下的毕业生就业模式,1985年至1999年的供需见面与双向选择阶段是一个由国家导向政策范式向市场导向政策范式转移的阶段,2003年至今的灵活就业阶段出现了发生第二次转移的萌芽。(2)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中的第一次转移是外部环境变化和政策学习发生的综合作用,第二次转移萌芽的产生则是外部环境变化的结果,政策学习尚未发生。此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子系统的主导联盟也发生了由国家或政府主导联盟向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主导联盟的转移,新闻媒体和专家学者则作为积极的政策行动者逐渐参与到了政策过程中。(3)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信念体系中的深层核心信念未发生根本转变,即高校毕业生就业所处的根本的社会文化与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本质的变迁;政策核心信念则经历了由重大转变到出现萌芽的过程,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从一个单纯的高等教育与劳动经济相结合的领域,逐步转变成为一个链接了高等教育、劳动经济或教育经济与社会结构的政策问题;次要方面信念则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子系统中的各个政策行动者的指导性工具、关注主题、参与方式、价值取向或价值立场都发生了较大的变迁。(4)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的变迁对目标群体即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就业产生了直接甚至决定性的影响,即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变迁过程中均出现了因政策性或制度性因素而产生的“政策利益受损”问题。表现在高等教育、劳动经济、社会结构和就业政策本身四个层面上的政策性或制度性因素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利益诉求都产生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基于生存层面和基于发展层面的利益诉求未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反映和满足。对2013届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和对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与部分应届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半结构式访谈结果显示,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在自身就业意愿方面和就业政策的执行方面都存在问题。一方面,多数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会作出多种考虑,同时还会受到家长意愿与家庭资本的影响,此外,不考虑政策性就业的毕业生更倾向将基于生存层面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置于首要影响因素,而有意愿政策性就业的毕业生则更倾向将基于发展层面的“发展机会与空间”作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和信息获取内容;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中的三大核心内容——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基层就业计划和就业指导服务——在执行中的效果均不甚理想,以高校毕业生个人或群体利益诉求出发的政策设计较少且存在冲突。综合两方面的结论是,最终会导致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利益受损”。在上述实证研究的结果的基础上,本文最后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在现阶段和未来的走向进行了构想,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政策利益受损”问题,政策主体在重新界定和构建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反映和满足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表现出来的关于生存层面和发展层面的双重利益诉求,即生存层面上的将用于高等教育投资而积累起来的人力资本在劳动力市场中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获取回报收益;发展层面上的公平地享受接受高等教育和谋求劳动择业的机会,在不受就业歧视的条件下,对社会阶层中的高位阶层机会展开公平竞争,改变自身以及家庭的命运实现上升性的社会流动。鉴此,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应从高等教育、劳动经济或教育经济和社会结构三个范畴或领域入手,赋予政策子系统其他积极政策行动者(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以较强的行动能力,正视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中产生的信念冲突,构建适用于现阶段高校毕业生个体和群体在就业中利益诉求的政策信念体系,并以此为指导制定权威决策,逐步确立人本导向的政策范式。
杨箫菡[4](2013)在《河南省高校硕士研究生择业观念对就业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取消高等院校毕业生分配政策,引导毕业生自主择业和大规模的研究生扩招,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凸显。这其中既有政策背景因素在里面,又有社会、教育、个人、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影响研究生就业的最根本因素还是研究生的择业观念。择业观念是诸多心理要素的集合,这些要素与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尚缺少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识别那些影响研究生择业观念的关键因素,并探究这些因素对就业的影响关系,以期能增强研究生就业教育的针对性,更有效的提高研究生群体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本文首先对研究生就业的现状,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原因及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梳理,结合以往的理论模型和河南省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环境,提出了研究生择业观念影响因素模型,提出择业发展观、择业地位观、择业报酬观、择业代价观四个主要维度影响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的假设。其次,根据模型和实际情况进行了问卷的设计和数据的收集。我们以位于郑州市的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和郑州轻工业学院五所高校的2012届毕业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然后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了问卷效度和信度的检测、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变量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验证了问卷的合理性以及部分因素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检验择业观念各个维度对就业机会和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个人背景影响研究生的择业观念。(2)择业观念各维度影响毕业研究生的就业质量。(3)择业观念各维度影响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机会。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建议高校应当重视对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引导,注重学术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兴趣爱好,引导研究生客观认识自己的才能,让他们认识社会现实,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研究生对职业通道的重视和规划。鼓励研究生走多元化就业道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单位,特别要培养研究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选择,教育研究生用积极地态度看待就业。在鼓励研究生多投简历的同时,提醒其根据精力合理选择简历投送渠道。
陈晋锋[5](2012)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究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进入了急剧增长的阶段。由此带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就业的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逐步从“统包统分”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转变,从而确立了市场化的就业机制。但由于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毕业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以及劳动力市场中还存在或多或少的制度藩篱;再加上高校连续扩招,高校教育制度改革滞后,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滞后,导致了供需的不平衡,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从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自身等几个方面剖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在借鉴国外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及做法的同时,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一些建议及对策,即大学毕业生作为重要的人才资源,除了大学生自身努力外,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这三方主体也应为此而继续努力。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相关因素,并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问题来探寻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研究和探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寻找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对于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制,促进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及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永红[6](2011)在《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基于山东LY大学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就业问题自高校扩招之后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现在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学生与以往相比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最新的变化,通过国内外已经研究的并取得的成果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其在就业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上本人的亲身体验有针对性的对大四毕业生进行访谈了解今年的就业形势,及在就业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获得第一手资料,通过整理分析得到资料信息。其次,在获得资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设计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的文献,转换角度分析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有所帮助。通过查阅文献、回收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一个人拥有社会资本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在社会上的发展状况,所占有的社会资本越多成功的机会就越大,但是这不是唯一决定的因素,人力资本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前进的脚步逐步的要社会资本的前面,社会的发展要依赖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学校的努力,如果社会上对人才不认同的话学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没有人才的支撑社会是无法往前行驶的。对于还未踏入社会上的学生来说,社会资本的获取基本上是靠家庭为纽带联系起来的,而家庭背景是我们无法选择的,现在的大学生有一半多都是从农村来的,要想在一个城市里站稳脚跟,家庭关系基本上帮不上忙,因此他们只有利用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在社会上立足。这是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劣势,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成就他们的优势,因为没有家庭背景的支持在校期间他们就努力的积累自己的人力资本,发展自己的能力,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而不是社会资本的推动,在毕业之时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国家的发展需要真正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因此一个人的人力资本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在社会上发展的空间有多大。为了达到公平竞争,录取更加优秀的、适合岗位要求的人才,各个地方在招聘人才的时候更多的在采取社会监督的方式,采取公开考试的形式,使每一个有条件的大学生都拥有同等的机会去争取自己的职位。
伍光辉[7](2010)在《一般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与对策》文中认为目前,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就业途径受到多方限制,就业理念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的就业领域受到多方挤压,就业渠道不畅;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了师范生就业压力。因此,一般本科院校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制定就业工作的具体规划;要突出师范特色,培养毕业生过硬的职业素质;要面向就业市场,创新就业指导;要加强就业宣传力度和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多方拓展就业渠道从而摆脱就业困境。
夏建军[8](2009)在《张家口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文中提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可以说是我国教育热点中的热点。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毕业生与职位之间的供需平衡被打破,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不仅影响人们对教育的信心,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心理问题。为此,国家采取了很多政策利办法,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张家口地区经济落后,人均收入低,思想观念保守,就业观念陈旧,失业率偏高。就业难的问题在张家口地区非常突出,分析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显的尤为必要。本文通过对张家口地区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地区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就业现状、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趋势、地区就业结构性矛盾、就业机制、供求需求关系等问题的特殊性和一般性的研究来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许多方面,如:社会经济运行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自发调节的负面效应;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法律约束力是否强;毕业生就业渠道是否通畅;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是否脱离;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基本建设能不能紧跟“扩招”需求;职业指导教育如何;家庭因素即过高的职业地位期望“学而优则仕,追求高工资、高待遇的精英就业观”;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即择业观的偏着,不良的择业心理,毕业生综合素质等。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的分析,最后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办法。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事,政府应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出台促进就业的政策;出台激励政策,明确企业培养学生实践经验的责任义务;改善就业服务手段,大力构建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学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教育服务质量;深化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加大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挑战,走向成功。
撒美萍[9](2009)在《农林高职学生择业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使得高职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职教育显的尤为重要。在社会需求与国家重视的双重作用下高职教育开始发展壮大,各类高职院校蓬勃发展,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专业越来越齐全,招生数量逐年扩大。就业问题是即将毕业的青年学生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的人生课题。近年来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从全国目前的整体就业形势来看,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局面将会长期存在,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工进城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压力和难度。在用人单位注重学历的今天,在高校扩招,本科、硕士毕业生增多的情况下,高职就业难也就成了一种必然。随着就业问题的凸显,对毕业生的就业观研究随之展开,意在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其更好的就业。农林高职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为我国农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在现如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而社会就业压力空前强大的时代,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农林职业学校学生有着怎样的职业倾向?他们的择业心态呈现出哪些特点?哪些因素影响他们做出职业的选择?学校教育在学生的职业选择过程中起到了哪些指导和帮助的作用?本文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本调查研究的对象选择了即将结束学校生活、正式进入职业生涯的职业学校学生,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手段同时结合访谈和文献查阅等多种方法,对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进行了调查分析,归纳总结出了他们在择业问题上呈现出的特点。针对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一定认识误区,对自我认识和评价出现的偏差,定位不准,就业中出现的功利化倾向以及就业过程中不良的心理因素进行调查总结,通过农林高职毕业生择业观调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思考:重视学生择业价值取向中存在的问题,确立择业教育的重点;帮助学生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树立积极的择业心态: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合理调整期望值;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增强竞争实力;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获得社会的认同和肯定。让学校教育在学生的职业选择过程中起到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结合政府部门通过个人努力实现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择业观,从而利于农林高职毕业生就业。
夏星[10](2009)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大规模产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题已影响到社会安定团结、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与大学生就业市场相关,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呈现出买方市场特征,大学生就业存在结构性和摩擦性矛盾。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供需结构优化、职业素质培养优化、就业服务渠道选择与成本优化等策略,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结构的优化、职业素质的培养优化、以及就业服务渠道选择与成本优化等。其中,供需结构的优化主要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就业与创业政策引导、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发展创业教育等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供需结构尽可能达到平衡。职业素质培养优化主要通过高校就业指导以及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激发主动学习激情、充分开发潜能,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业服务渠道选择与成本优化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服务渠道选择、交易成本、以及供需双方的诚信等问题的研究,达到畅通就业信息、增强供需双方互信等以降低交易成本目的。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分为如下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提出了大学生就业市场若干问题优化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系统归纳总结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给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就业市场优化的理论基础概述。本章对大学生就业市场优化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的一些基础理论进行介绍,包括劳动市场理论、人力资源理论、创业学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主要讨论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结构优化问题。首先,在总结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特点和高校人才供给特点基础上,对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高校号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等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结构的重要因素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建立了基于模糊推理的高校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的理论参考模型,为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参考解决方案。最后,对政府大力提倡的大学生创业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介绍了国家及各省市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分析其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第四部分主要就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首先从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规划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然后就高校就业指导问题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优化问题进行了讨论,主要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参考解决意见;然后对大学生择业优化进行了分析。对流行的先就业、再择业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利弊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大学生择业方案选择的Blin模糊选择方案,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参考解决方案。第五部分主要就大学生就业市场服务渠道选择与成本优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首先介绍了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然后对这些就业渠道的选择进行了利弊分析。指出渠道的选择最主要的约束条件是就业成本,诚信体系建设又是影响就业成本的决定性因素。从大学生自己和企业的角度分别对诚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对学生的诚信问题,可以通过高校就业管理的信息化进行保证,对企业诚信问题,给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企业诚信度评价模型。第六部分主要对武汉地区大学生就业市场案例进行了分析。首先探讨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并给出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和数据库系统,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指数调查报告和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与缺口调查报告。最后总结了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特点,武汉地区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特点,提出了促进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建议。第七部分是全文工作总结和研究展望。
二、师范类毕业生凸现供需矛盾需求大但择业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师范类毕业生凸现供需矛盾需求大但择业难(论文提纲范文)
(1)人力资源竞争力视角下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国外大学生就业的理论研究 |
1.3.2 国内大学生就业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概述及实证设计 |
2.1 相关定义 |
2.1.1 民族院校 |
2.1.2 就业 |
2.2 人力资源竞争力相关理论 |
2.2.1 人力资源的含义和特征 |
2.2.2 人力资源竞争力与人力资源战略 |
2.3 就业行为管理相关理论 |
2.3.1 就业行为含义及原因 |
2.3.2 影响就业行为的内外环境 |
2.4 实证设计 |
2.4.1 基本设计思路 |
2.4.2 问卷设计 |
2.4.3 研究数据采集 |
2.4.4 研究分析方法 |
2.4.5 样本选择——西南民族大学 |
第3章 民族院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
3.1 西南民族大学毕业生概况 |
3.2 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 |
3.2.1 毕业规划 |
3.2.2 理想工作地点 |
3.2.3 理想行业 |
3.2.4 理想薪酬待遇 |
3.2.5 就业影响因素认知 |
3.2.6 求职助力 |
第4章 用人单位用人需求调查和民族院校就业平台分析 |
4.1 用人单位用人需求调查 |
4.1.1 优势认同评价 |
4.1.2 就业能力评价 |
4.2 西南民族大学2018届毕业生就业双选会用人单位问卷调查 |
4.3 民族院校就业平台分析 |
第5章 对策与建议 |
5.1 民族院校——强化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规划意识,完善校园招聘平台 |
5.1.1 注重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个人综合素质 |
5.1.2 完善校园招聘平台,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
5.1.3 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求职能力 |
5.2 用人单位——强化企业与大学生求职者有效沟通,给予关注和扶持 |
5.2.1 保障员工基本权益,提供良好个人发展空间 |
5.2.2 培育企业文化形象,增强员工向心力和凝聚力 |
5.2.3 密切校企联系沟通,及时反馈学生情况 |
5.3 少数民族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提高就业竞争力 |
5.3.1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增加人力资本存量 |
5.3.2 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注重少数民族自身天然优势,转变劣势为优势 |
5.3.3 抓住地理位置自然优势,积极自主创新创业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附录二 《人力资源竞争力视角下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西南民族大学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四 《2018届毕业生就业双选会招聘情况统计表》 |
致谢 |
(2)新疆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当前高校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
1. 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 |
2. 高校师范类学生的培养与社会脱节 |
3. 师范类毕业生自我认识不够全面且就业观念比较落后 |
4. 用人单位 (学校) 就业门槛逐年提高 |
二、新疆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
1. 内地其他师范类毕业生留疆工作, 就业竞争激烈 |
2. 少数民族毕业生数量增加但就业竞争力小 |
3. 中心城区趋于饱和, 边远地区人才贫乏 |
三、结语 |
(3)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倡议联盟框架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有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有关政策变迁理论的研究回顾 |
1.2.2 国内外有关倡议联盟框架的研究回顾 |
1.2.3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研究综述 |
1.2.4 文献综合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
2.1.1 高校毕业生与毕业生就业政策 |
2.1.2 政策变迁与政策范式转移 |
2.1.3 市场性就业与政策性就业 |
2.2 理论基础简述 |
2.2.1 倡议联盟框架 |
2.2.2 政策范式转移框架 |
第三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问题与倡议联盟理论:具体分析框架的形成 |
3.1 适切性解释:聚焦长时段政策变迁的过程理论 |
3.1.1 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与倡议联盟框架的时间跨度假设 |
3.1.2 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倡议联盟框架的技术性信息假设 |
3.1.3 毕业生就业政策行动者与倡议联盟框架的政策子系统假设 |
3.1.4 毕业生就业政策价值与倡议联盟框架的政策信念假设 |
3.2 匹配性说明:政策价值与政策信念的内在逻辑 |
3.3 内嵌性构建: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的分析框架 |
3.3.1 毕业生就业政策子系统的外部因素 |
3.3.2 毕业生就业政策子系统的内部结构 |
3.3.3 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的倡议联盟框架:设计与构建 |
第四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变迁路径 |
4.1 变迁历程:从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 |
4.1.1 国家统包统分阶段:建国初期至1985年 |
4.1.2 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阶段:1985年至1999年 |
4.1.3 自主择业阶段:1999年至2003年 |
4.1.4 灵活就业阶段:2003年至今 |
4.2 变迁路径:从制度变迁到范式转移 |
4.2.1 制度变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中的制度环境变迁 |
4.2.2 范式转移: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中的政策范式转移 |
第五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变迁动因 |
5.1 环境变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中的政策环境 |
5.1.1 作用机制:长期机会结构变迁 |
5.1.2 作用机制:短期限制资源变迁 |
5.2 联盟变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中的政策行动者 |
5.2.1 主导联盟的权威转移:从政府到市场 |
5.2.2 政策精英的行动参与:从常规到多元 |
5.3 工具变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中的指导性工具 |
5.3.1 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政府部门与高等学校的指导性工具 |
5.3.2 参与方式与关注主题:其他政策行动者的指导性工具 |
5.4 信念变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中的政策信念体系 |
5.4.1 深层核心信念变迁:并未发生根本转变 |
5.4.2 政策核心信念变迁:从发生重大转变到出现转变萌芽 |
5.4.3 次要方面信念变迁:始终处于变化之中 |
5.5 影响变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中的政策利益变迁 |
5.5.1 政策利益变迁: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生存权 |
5.5.2 政策利益变迁: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发展权 |
5.6 外部环境还是政策学习: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变迁动因 |
第六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变迁走向 |
6.1 政策利益受损: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中的问题表征 |
6.1.1 理论界定: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政策利益受损 |
6.1.2 实证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利益诉求变迁 |
6.2 政策体系重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的发展走向 |
6.2.1 政策问题重构:从劳动经济的市场配置到社会结构的分层流动 |
6.2.2 政策范式转移:从自主择业的市场导向到以人为本的人本导向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基本结论 |
7.2 理论验证与修正 |
7.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7.3.1 可能的创新 |
7.3.2 存在的不足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内容分析之编码协议 |
附录2: 内容分析之编码表 |
附录3: 调查问卷 |
附录4: 访谈资料之工作包分配人群 |
附录5: 访谈资料之高校应届毕业生家庭(学生) |
附录6: 访谈资料之高校应届毕业生家庭(家长) |
附录7: 访谈资料之高校就业指导教师 |
附录8: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河南省高校硕士研究生择业观念对就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生就业现状 |
1.1.2 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 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成果 |
2.2 国内研究成果 |
2.3 文献评析 |
3 概念界定及研究假设提出 |
3.1 概念界定 |
3.1.1 就业的概念 |
3.1.2 择业观念 |
3.1.3 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 |
3.2 理论依据 |
3.3 研究假设提出 |
4 实证研究设计 |
4.1 访谈研究 |
4.2 问卷调查研究设计 |
4.2.1 问卷设计 |
4.2.2 测量指标设计 |
4.2.3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
4.2.4 数据分析方法 |
5 实证分析 |
5.1 样本构成情况 |
5.2 调查问卷的效度检验 |
5.3 信度检验 |
5.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5 差异性比较分析 |
5.6 相关性分析 |
5.7 回归关系 |
6 结论与就业指导建议 |
6.1 结论 |
6.1.1 个人背景因素对影响研究生择业观念 |
6.1.2 择业观念与研究生就业机会 |
6.1.3 择业观念与研究生就业质量 |
6.2 就业指导建议 |
6.2.1 针对择业发展观的建议 |
6.2.2 针对择业报酬观的建议 |
6.2.3 针对择业地位观的建议 |
6.2.4 针对择业代价观的建议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的不足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历史及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
2.1 大学生就业历史回顾 |
2.1.1 指令性计划分配阶段 |
2.1.2 向双向选择过渡阶段 |
2.1.3 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阶段 |
2.1.4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阶段 |
2.2 大学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 |
2.2.1 历年大学生就业情况 |
2.2.2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及特点 |
2.3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 |
2.3.1 影响在校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
2.3.2 冲击公众对教育的投资心理和消费心理 |
2.3.3 可能引发新一轮的道德失范和社会不公 |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究 |
3.1 社会方面的原因 |
3.1.1 就业需求结构与人才供应结构相脱节 |
3.1.2 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与劳动力市场尚不完善相矛盾 |
3.1.3 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使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地域性相对过剩 |
3.1.4 大学生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 |
3.2 高校方面的原因 |
3.2.1 扩招导致供需不平衡 |
3.2.2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 |
3.2.3 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 |
3.3 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
3.3.1 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
3.3.2 盲目提高用人标准 |
3.3.3 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 |
3.4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
3.4.1 就业能力欠缺 |
3.4.2 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
3.4.3 心理因素的影响 |
第四章 国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启示 |
4.1 国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
4.1.1 美国 |
4.1.2 德国 |
4.1.3 日本 |
4.2 启示 |
4.2.1 健全就业信息网络建设 |
4.2.2 加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
4.2.3 加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
第五章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分析 |
5.1 政府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
5.1.1.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
5.1.2 发展中小企业,创造直接安置的就业岗位 |
5.1.3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合理调控大学生流向 |
5.1.4 完善相关就业制度改革 |
5.1.5 建立、完善市场中介机构 |
5.1.6 加强舆论引导 |
5.1.7 推进岗位空缺信息发布制度建设 |
5.2 高校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
5.2.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
5.2.2 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
5.2.3 加强与用人单位合作 |
5.2.4 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 |
5.3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
5.3.1 完善选人机制 |
5.3.2 改革用人机制 |
5.3.3 构建公平的竞争机制 |
5.4 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素质 |
5.4.1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
5.4.2 提高自身素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基于山东LY大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选题背景 |
1.1.1.时代背景 |
1.1.2 新时期的高等教育 |
1.1.3 多元与变革背景下的大学生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人力资本 |
1.2.2 社会资本 |
1.2.3 就业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理论依据 |
2.1.1 社会资本理论 |
2.1.2 人力资本理论 |
2.2 已有研究状况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状况描述 |
3.1 样本学校基本情况 |
3.2 样本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
3.2.1.就业途径 |
3.2.2.就业取向 |
3.2.3.就业心态 |
第四章 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 |
4.1 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
4.1.1 知识积累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 |
4.1.2 能力的发展与就业 |
4.2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
4.2.1 家庭因素在就业中的作用 |
4.2.2 学校资本与大学生就业 |
4.3 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大学生的就业定位 |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
5.1 社会资本是影响就业的一项重要资源 |
5.2 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日益重要 |
5.3 两种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此消彼长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一般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方院校师范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 |
1. 就业途径受到多方限制 |
2. 就业领域受到重点大学和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的挤压 |
3. 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使毕业生就业受阻 |
4. 师范生就业渠道不畅,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了就业压力 |
二、地方师范院校突破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
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制定就业工作的具体规划 |
2. 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突出师范特色, 培养毕业生过硬的职业素质 |
3. 面向就业市场, 创新就业指导 |
4. 加强就业宣传力度和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多方拓展就业渠道 |
(8)张家口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
1.1.2 课题的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大学生就业研究现状 |
1.2.3 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张家口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城乡居民就业现状 |
2.1 张家口地区基本情况 |
2.1.1 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 |
2.1.2 人口与劳动力 |
2.1.3 城乡居民收入 |
2.2 张家口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
2.2.1 人均GDP收入低,经济欠发达 |
2.2.2 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 |
2.2.3 农业劳动者素质低下,剩余劳力越来越多 |
2.3 张家口地区城镇居民就业现状 |
2.3.1 张家口地区就业基本状况 |
2.3.2 张家口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向城镇的转移 |
2.3.3 张家口地区城镇居民就业结构 |
第三章 近年来张家口地区大学生就业现状 |
3.1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供求失调、就业率下降 |
3.1.1 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
3.1.2 近年来张家口地区大学生供求现状 |
3.2 张家口地区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
3.2.1 地区结构不平衡 |
3.2.2 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
3.2.3 性别供求失衡 |
3.2.4 本、专科供求矛盾 |
3.3 张家口地区大学生就业机制不健全 |
3.3.1 张家口地区就业市场不完善 |
3.3.2 张家口地区大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
3.3.3 张家口地区用工制度不合理 |
3.4 张家口地区就业观念落后 |
3.4.1 张家口地区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 |
3.4.2 张家口地区用人单位盲目人才高消费 |
3.4.3 张家口地区高校就业指导观念滞后 |
第四章 影响张家口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
4.1 社会因素 |
4.1.1 领导重视,相关部门齐抓共管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前提 |
4.1.2 经济发展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 |
4.1.3 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机制和就业制度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保障 |
4.1.4 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措施 |
4.1.5 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就业或创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 |
4.2 学校因素 |
4.2.1 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相脱离 |
4.2.2 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制约大学生顺利就业 |
4.2.3 学校职业指导滞后 |
4.3 家庭因素 |
4.3.1 过高的职业地位期望"学而优则仕" |
4.3.2 追求高工资、高待遇的精英就业观 |
4.4 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 |
4.4.1 择业观存在偏差 |
4.4.2 不良的择业心理 |
4.4.3 毕业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对策 |
6.1 政府应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出台促进就业政策 |
6.1.1 改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
6.1.2 出台激励政策,明确企业培养学生实践经验的责任义务 |
6.1.3 改善就业服务手段,大力构建就业信息网络体系 |
6.2 学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教育服务质量 |
6.2.1 深化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毕业生的适应能力 |
6.2.2 加大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
6.3 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提高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
6.3.1 要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挑战 |
6.3.2 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
6.3.3 大学生要切实提高自身素质 |
6.3.4 大学生要更新就业观念 |
附件一 张家口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 |
附件二 张家口地区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
附件三 在校大学生访谈提纲 |
附件四 用人单位的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农林高职学生择业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农林高职毕业生择业观的目的 |
1.3 研究农林高职毕业生择业观的意义 |
1.3.1 有助于农林高职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协调化 |
1.3.2 有助于农林高职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务实化 |
1.3.3 有助于农林高职学生树立竞争的观念 |
1.3.4 有助于农林职业学校就业指导管理工作的开展 |
1.3.5 有助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
1.4 文章结构 |
第二章 择业观简述 |
2.1 择业与择业观含义 |
2.2 大学生择业观含义 |
2.3 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 |
2.3.1 时代性 |
2.3.2 主体性 |
2.3.3 差异性 |
2.4 大学生择业观的结构 |
2.4.1 择业理想目标 |
2.4.2 择业心理动机 |
2.4.3 择业认知状况 |
2.4.4 择业价值取向 |
2.4.5 择业实现途径 |
2.5 大学生择业观的作用 |
2.5.1 对大学生择业目标的引导作用 |
2.5.2 对大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培养能力的导向作用 |
2.5.3 对大学生择业行为的动力作用 |
2.5.4 对大学生择业道德的规范作用 |
第三章 国内大学生择业观研究现状 |
3.1 国内大学生择业观现状研究 |
3.1.1 大学生择业观的理论研究 |
3.1.2 大学生择业观的教育研究 |
3.1.3 大学生择业观及教育已有研究的主要特点 |
3.2 国内高职学生择业观研究现状 |
3.2.1 以问卷调查为主,理论研究较少 |
3.2.2 研究对象缺乏针对性 |
3.2.3 缺乏全方位研究 |
3.3 农林高职学生择业观研究现状 |
第四章 国外大学生就业做法及启示 |
4.1 制定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
4.1.1 增加社会对青年劳动力的需求 |
4.1.2 改革和完善市场机制 |
4.2 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
4.2.1 基本实现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专门化 |
4.2.2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有充足的经费投入 |
4.2.3 强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理念与工作机制 |
4.2.4 加强职业技巧培训 |
4.3 增强市场意识, 提高办学自主权, 使人才培养更有实效性 |
4.4 国外大学生就业启示意义 |
4.4.1 制定就业政策,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促就业 |
4.4.2 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充分发挥就业指导部门的作用 |
4.4.3 转变思想观念,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 |
第五章 农林高职学生择业观现状调查与分析 |
5.1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择业观的内涵 |
5.2 调查思路与方法 |
5.2.1 调查思路 |
5.2.2 调查的方法和调查的过程 |
5.2.3 调查的工具 |
5.2.4 调查样本 |
5.3 农林高职学生择业观调查结果分析 |
5.3.1 择业认知方面 |
5.3.2 择业行为倾向 |
5.3.3 择业心理因素 |
5.3.4 择业途径多样但认识有待提高 |
5.3.5 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
第六章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及做法 |
6.1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
6.1.1 加强宏观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 |
6.1.2 大力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机会 |
6.1.3 加强有关就业制度和政策的引导 |
6.2 加强学校教育 |
6.2.1 重视学生择业价值取向中存在的问题,确立择业教育的重点 |
6.2.2 帮助学生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树立积极的择业心态 |
6.2.3 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合理调整期望值 |
6.2.4 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增强竞争实力 |
6.2.5 重视职业学校专业的设置,使之更加贴近社会的需求 |
6.2.6 增加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关注程度 |
6.3 学生自我准备 |
6.3.1 根据社会需要,提升自身能力 |
6.3.2 坦然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
6.3.3 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大学生就业市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大学生就业市场优化的理论基础 |
2.1 劳动力市场理论 |
2.1.1 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概述 |
2.1.2 大学生就业市场 |
2.1.3 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就业市场之关系 |
2.2 人力资源理论 |
2.2.1 人力资源的界定与特征 |
2.2.2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
2.2.3 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
2.3 创业学理论 |
2.3.1 创业学概述 |
2.3.2 大学生创业 |
2.4 自我效能理论 |
2.4.1 自我效能概述 |
2.4.2 自我效能的形成与培养 |
2.4.3 大学生自我效能培养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结构优化 |
3.1 大学生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特点 |
3.2 大学生就业市场人才供给特点 |
3.3 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结构分析 |
3.4 大学生就业市场“失灵”及优化措施 |
3.4.1 大学生就业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
3.4.2 大学生就业市场“失灵”的优化措施 |
3.5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错位矛盾及优化措施 |
3.5.1 专业设置和就业之间的关系调查分析 |
3.5.2 当前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
3.5.3 基于模糊推理的高校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模型 |
3.5.4 高校专业设置改进措施及建议 |
3.6 大学生自主创业优化供需结构措施 |
3.6.1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
3.6.2 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分析 |
3.6.3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 |
3.6.4 国家及各省创业相关优惠政策 |
3.6.5 国家及各省创业政策不足及改进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优化 |
4.1 大学生职业素质 |
4.1.1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特征 |
4.1.2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建构要素 |
4.1.3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优化的措施 |
4.2 大学生职业规划 |
4.2.1 大学生职业规划动因分析 |
4.2.2 大学四年职业规划方案 |
4.3 高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 |
4.3.1 高校相关课程调查结果 |
4.3.2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4.3.3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优化措施 |
4.4 大学生择业心理调查实证分析 |
4.4.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说明 |
4.4.2 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 |
4.4.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4.5 大学生择业优化 |
4.5.1 “先就业,再择业”观点的利弊分析 |
4.5.2 大学生择业观的引导和措施 |
4.6 基于模糊排序的大学生择业方案选择模型 |
4.6.1 Blin模糊排序原理 |
4.6.2 基于Blin模糊排序的大学生择业方案选择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学生就业市场服务渠道选择与成本优化 |
5.1 大学生就业市场服务渠道概述 |
5.1.1 大学生就业主要渠道 |
5.1.2 大学生就业主要渠道的利弊分析 |
5.2 大学生就业成本优化 |
5.2.1 大学生就业成本 |
5.2.2 降低大学就业成本的途径 |
5.3 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体系优化 |
5.3.1 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体系内涵 |
5.3.2 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缺失的现象 |
5.3.3 大学生就业市场学生诚信体系优化 |
5.3.4 大学生就业市场企业诚信体系优化 |
5.4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企业诚信度评价模型 |
5.4.1 模糊综合评判决策原理 |
5.4.2 模糊综合评判决策模型评价企业诚信度 |
本章小结 |
第6章 武汉地区大学生就业市场案例分析 |
6.1 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 |
6.1.1 建立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的意义 |
6.1.2 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理论基础 |
6.2 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指数分析 |
6.2.1 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指数概况 |
6.2.2 武汉地区高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排名 |
6.2.3 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指数 |
6.3 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
6.4 武汉地区大学就业市场的特点及改进措施 |
6.4.1 当前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特点 |
6.4.2 武汉地区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特点 |
6.4.3 对促进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举措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附录1 大学生择业心理调查问卷及抽样说明 |
四、师范类毕业生凸现供需矛盾需求大但择业难(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力资源竞争力视角下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 刘艳枫. 西南民族大学, 2018(06)
- [2]新疆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J]. 范超杰. 中外企业家, 2017(07)
- [3]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倡议联盟框架的视角[D]. 徐自强.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6)
- [4]河南省高校硕士研究生择业观念对就业的影响研究[D]. 杨箫菡. 郑州大学, 2013(11)
- [5]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探究及对策分析[D]. 陈晋锋. 山西财经大学, 2012(12)
- [6]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基于山东LY大学的调查[D]. 王永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6)
- [7]一般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与对策[J]. 伍光辉. 高教探索, 2010(05)
- [8]张家口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D]. 夏建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S1)
- [9]农林高职学生择业观研究[D]. 撒美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10]大学生就业市场优化研究[D]. 夏星.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