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和石油”一节教学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付美琪[1](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科书语言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第八章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伊始,中国教育部正式宣布了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启动了课程改革的工作。与以往的课程计划相比,《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升级了教学实质内容,突出指导性等方面。其中,化学核心素养是化学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化学课程标准修正的一大亮点。因此,基于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在化学核心素养方面落实到什么程度?教科书语言的素养表达和编排有什么特点?是否体现了学业的要求?这些都是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教科书选用部门非常关心的问题。因此,为了保证教科书切实落实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新版教科书语言与新课程标准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上能否保持良好的一致性,已成为新课程实施中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教科书与课程标准契合程度的考察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SEC一致性分析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采用SEC一致性分析模式,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教科书语言和《普通高中化学理程标准(2017年版)》为研究对象,从教科书语言的逻辑结构、教科书语言的呈现方式两方面与核心素养的一致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八章教科书语言与核心素养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一致性。第八章教科书内容注重生产事实、环境保护、绿色化学等观念的学习,更多考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和“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核心素养,对其他素养的考察较少。在素养水平的考察上,倾向于素养水平一、水平二,注重培养学生基础知识。
柳红霞[2](2021)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榆林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的实现与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地离不开高中地理教学的完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悄然而至与稳步向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融入于地理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运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不仅对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情意领域的全面发展有积极意义,更能促进学生对家乡发展的深入认识,产生爱家、爱乡、爱国的家国情怀与为家、为国奉献自我的精神。目前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还未形成体系,因而深入探究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应用,不仅能够促进“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的达成和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地,并能丰富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指向乡土地理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的理论成果,同时,可为榆林地区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以榆林地区部分高中学生及典型性的乡土地理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榆林地区300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基于调查结果阐述了榆林市高中乡土地理课程开设情况、教师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学生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态度、学生对家乡的关注情况与建设家乡的意愿、学生对家乡地理知识的了解情况及对乡土地理与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进行交叉分析,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性、生活性、实践性、客观性及实用性等开发原则,以国家教育目的和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的开发流程,及在核心素养指导下设计乡土案例、建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素材库及开发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策略,并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上梳理可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榆林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同时提出应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课堂导入、实例论证及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应用策略,并提出应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选取“荒漠化的防治”和“能源资源的开发”两节内容为载体,进行利用乡土地理资源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课例设计。研究结果表明:1.发现榆林市学生对于家乡的认知、情感以及未来建设家乡的行动意向都亟待提升;2.开发榆林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并将其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3.榆林市具有丰富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可供开发与应用。
宋琳[3](2021)在《中学生“氧循环”跨学科理解的测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人类由工业时代迈入信息时代,新时代带来了新特点,同时,对公民也提出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国内外纷纷提出人才培养的新目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倡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y),强调沟通、人际关系和自主行动能力。美国教育界则提出“21世纪型能力”(21st Century Skills),包含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协同和创新性4种社会生存必需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面对真实情境或问题解决时,展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尽管世界各国在概念表述上不一致,但其都关注学生自主运用知识,讨论真实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培育,因此需要学生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随着知识数量的急剧增长,这些知识不再受学科界限的限制,使得社会各领域关键性问题的解决,往往单一的学科知识不能胜任,需要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跨学科理解。跨学科理念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的《K-12科学教育的框架:实践、交叉概念以及核心观念》中明确提出“交叉概念或跨学科概念”,其他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或进行跨学科教学实践,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理解至关重要。评估能够为跨学科理解的现状提供实证数据,为课程和教学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但是,跨学科评估被称为跨学科教育的“黑洞”,国内对跨学科测评是比较匮乏的。因此,本研究旨在开发和实施一项评估,以测查学生对“氧循环”主题的跨学科理解。氧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描述了各种形式的氧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相关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四个学科。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的梳理以及对国内外氧循环已有研究的分析,构建了“氧循环”内容框架,包括氧气、二氧化碳、氧化反应、燃烧、气体溶解度、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量守恒定律、地球的外部圈层等学科具体知识,并通过氧循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6个社会科学问题——化石燃烧、水体保护、海洋酸化、全球变暖、能量流动——展现氧循环的主要概念,旨在学生解决真实情境的问题中,测查学生的跨学科理解。通过对跨学科测评相关文献的综述,建构了本研究的跨学科理解理论框架。跨学科理解强调学科知识的基础作用,以学生回答中涉及的相关学科数目为依据,划分跨学科理解的水平。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包括由低到高三个水平:单学科、部分跨学科和充分跨学科,能够包含不同学生的跨学科理解水平。基于“氧循环”内容框架和跨学科理解水平框架,开发了跨学科理解测查工具,对山东省内的4所规范化学校的初三、高一和高二共311名学生,进行大样本测试。运用Rasch部分给分模型(PCM)对测查工具进行分析,这些测试项目显示了较好的心理测量特性。采用SPSS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和推断性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初三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的跨学科理解不存在差异,高二与初三、高一学生的跨学科理解均存在极显着性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水平1的学生比例下降,水平3呈现上升趋势,水平2趋于稳定。同时,对开放题中学生回答进行定性分析,提出假设: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影响其跨学科理解。最后,基于本研究的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增强学科教师的跨学科意识;凸显跨学科的教师教学策略;提供学生进行跨学科理解的机会。本研究的创新点有以下三个:(1)基于不同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国内外氧循环相关研究,建构“氧循环”内容框架;(2)提出跨学科理解理论框架,包括单学科、部分跨学科和充分跨学科三个水平;(3)开发了中学生“氧循环”跨学科理解测查工具,包括多项选择题和开放题,共14个项目。
胡丹娅[4](2021)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栏目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自2018年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依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于2019年出版。新教材作为课程的物化形式和文本素材,是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栏目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也直接体现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又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为了切实领会新教材的创新之处和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的具体体现,有必要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的栏目进行比较研究,为充分发挥栏目的功能与价值、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参考。本文将2007年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2)》称为旧教材。将2019年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第一、二册)》称为新教材。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人教版新旧必修教材中的栏目,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新旧教材的章节编排顺序进行比较。再将新旧教材中的栏目划分为“资料性栏目”和“活动性栏目”。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对这两类栏目三个方面:同一类型栏目的比较、新旧教材栏目中相同知识点的比较和不同类型栏目类型的增加进行比较,比较分析了新旧必修教材栏目数量的设置、章节的分布、内容设置的差异。将新旧教材中的栏目的变化原因与新旧课程标准所体现的不同理念,以及不同课程目标(旧教材主要强调三维目标、新教材主要强调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分析,并对每一类栏目的功能和价值与课标相对应进行分析,进而分析了新教材栏目设置的编写特点。之后再对“硫及其化合物”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示例,进一步体现栏目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依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新教材,立足于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中必修内容不设模块只设主题,新教材章节顺序也发生了一定的调整,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资料性栏目”新增了五种类型的栏目,栏目的总数也有所增加;在内容的选取上,更加贴近生产生活、科技、社会和环境等,并突出化学学科的德育功能;化学史和CTSE(Chemistry Technology Society Environment)的内容选择也更加注重展现民族自信,强调素养导向。新旧必修教材“活动性栏目”新增“实验活动”栏目,在总数上差异不大;但在栏目内容选取上,明确九个学生必做实验,更加强化实验安全意识的培养,重视真实情境的创设,在教学过程中贯穿STSE教育理念;并且拓展习题的综合功能,更加注重习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针对性。最后,在充分领会和挖掘各栏目的功能和价值的基础上,论文对必修版块中栏目设置数量最多的“硫及其化合物”内容进行了教学设计。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同行和一线教师开展新课标、新教材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柳直[5](2020)在《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文中研究表明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工作重心由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转折期。多年的农村斗争环境使中共的城市经济管理经验近乎空白,因此,中共初入城市,如何做好城市经济建设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关于中共城市经济建设的研究,建国后的很丰富,解放战争时期的较少,且散见于城市接管研究中的经济管理部分。既无法展现历史的复杂面向,更看不到中共在初次接触城市经济时由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旅大作为中共最早接触的工业大城市,是中共进行经济管理的学习场所与试验场,为研究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本文以中共旅大经济重建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厘清其经过、述析其得失、总结其经验,借以探究中共最初是如何探索与学习,掌握管理城市经济的能力。旅大作为中共领导下的特殊解放区,既负有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的责任,还担负着支援前线战争的任务,这一切都离不开旅大生产的发展。然而,中共的经济重建面临着三个挑战。一是中共接手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乱摊子”。二是中共干部长期在农村工作,对管理工业城市非常陌生,缺乏经验。三是旅大正处于苏军军事管制之下,如何与苏军和睦相处,取得苏军的信任,以便顺利开展工作,是旅大中共需要面对的崭新的问题。旅大中共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地着手旅大经济重建工作。解决民众基本生活问题,安定民生是经济建设的第一步,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前提。解放之初,社会经济处于停顿和混乱状态,严重威胁着民众的生存。其时旅大有三至五万人经常处于失业与半饥饿状态,居住环境更是破败不堪。为此,旅大中共采取整顿粮市、开荒等方式增加粮食;组织无业贫妇和老弱病残等做鞋、织网以解决其生活出路;发动住宅调整运动使贫苦民众迁入新居。民生问题的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使初入旅大的中共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开动机器,开展工业生产既是保证本地民众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亦是支援前线的内在需求。旅大中共与苏军充分沟通协商,从其手中陆续接收了一批日本遗留的大型工厂,先后克服了资金、技术、原料、管理等难题,恢复与发展了民用工业,组织与创办了军事工业。几年间,旅大中共大力发展公营工业,奖励与扶持私营工业,在中苏合营企业中虚心学习技术与管理经验。旅大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既保障了民众基本需求,大批军工产品又有力地支援了战争。旅大因港兴市,依靠外地粮食、原料的输入及加工品的输出得以发展并带动市内商业繁荣。可以说,对外贸易是旅大的生命线。解放之初,旅大对外受国民党封锁,海、陆交通断绝,市内摊贩充斥街头,奸商横行,市场秩序混乱。为此,旅大中共积极发展公营商业,保护与扶助正当私商,有计划地组织消费合作社以调剂市场,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同时,加强贸易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粮食与工业原料的进口及成品的推销。旅大商业步入正轨,保障了民生与生产的发展。作为苏军军管区,旅大的货币发行权掌握在苏军手中。由于红军票流通量过多,导致旅大物价不断上涨。为此,苏军决定实施货币“贴帖”,降低货币流通量以稳定币值。但是,效果并不显着,物价仍在缓慢增长。于是,随着东北全境解放,1948年11月中苏双方商定再次实行货币改革,以彻底解决物价与货币发行权问题。“关东币”的发行提高了币值,降低了物价,改善了民众生活。增强了中共的经济力量,为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表明苏方对旅大的经济控制逐步松动,中共在经济领域的发言权得到提升。城市与乡村互相依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支持。过去,旅大农民饱受殖民统治者与封建地富的双重剥削,亟需中共实行土地改革,改变生产关系。考虑到旅大多市郊农村的现实情况与苏军军管的特殊性,中共将调整土地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前采取逐步削弱地富势力的方针;建国后,实施土地调剂。旅大土改成功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农副产品、工业原料等,并成为工业品的消费市场,促进了旅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旅大作为中共最早尝试经济建设的大工业城市,对初来乍到的中共来说,是城市新环境。中共面临着管理大工业的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也找不到模式可以模仿。旅大中共边摸索边学习,经过四年多的建设,成效显着。经济上,农业生产逐年提高,工业恢复到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规模与水平,商业与贸易日渐繁荣,物价稳步下降,失业现象被彻底消灭,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性质上,基本确立了以公营企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而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也使旅大成为新中国生产型城市的典型。中共在旅大的经济重建表明,在中共早期城市经济建设中,干部要转换思想,与时俱进。既要根据当地的情况与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推行中共的经济政策,将发展工业生产作为经济工作重点。又要积极开展方针政策宣传、妥善照顾各阶层利益以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为经济重建提供保障。
何岸[6](2020)在《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主题为: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以这个主题为核心,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作为资源极为缺乏的岛国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为何忽视了极其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保护,从而导致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以一系列灾难性的失败而告终?由于研究主题属于战略研究领域中关于战争失败的研究范围,所以本文根据战争失败研究的代表性着作《军事灾难:战争失败的剖析》一书提出的导致战争失败的“军事灾难”产生的基本理论框架来加以分析,首先确认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属于战争失败中的典型“军事灾难”,而这种“军事灾难”的产生绝非单一因素所导致。其次,分别从纵向层次与横向领域两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与分析。其中,纵向的研究主要分为国家、军队、战区/舰队、部队四个层次,分别对应战略研究中的大战略、战略、战役、战术四个层次。横向的研究则分为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领域,并按照这四个领域依次探寻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原因。最后,根据导致其失败的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原因,总结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于当今海洋战略的启示。
陈婷[7](2020)在《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文中指出“文人论政”是我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而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知识分子参政热情高度迸发的一段时期,面对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知识分子通过创办报刊的方式作为他们的救国与报国之道,积极参与,勇于担当,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展示了舆论的锋芒,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由萧一山等知识分子群体创办的《经世》系列刊物于1937年1月15日在南京创刊。该刊在动荡的时局中受战火影响六易报馆,因人员迁播数易主编,勉励支撑八年,到1945年5月15日停刊,共计出版6卷74期,发表文章600余篇。《经世》的作者群体集中了河南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知识分子与社会名流,他们积极向政府与社会建言献策,对抗战时期中国的内政外交等发表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言论,是抗战时期一份富有代表性却长期被忽视的知识分子政论刊物。《经世》系列刊物从创办到停刊八年间虽然经历了报馆地址、主编和发刊形式数次变更,每个阶段刊物的内容侧重都有所不同,但始终秉持“提倡经世学说,发扬民族文化,提倡科学运动,建设近代国家”的宗旨,经世济民的情怀一以贯之。这反映在《经世》面向中国民众驳斥日本侵华的谬论,宣传持久与彻底抗战,树立国民抗战必胜信心的抗战宣传;面向中国政府的建言献策,包括经济上对诸如统制经济、战费筹集和后方建设等问题的讨论,政治上对抗战时期宪政问题的评论与推动;在外交上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对日本及美英等国政策和动向的观察。本文主要以国家图书馆藏的《经世》系列报刊缩微文献为主体材料,结合《大公报》、《独立评论》、《益世报》等数种同时代报刊,围绕全面抗战高潮到来前的时代背景,详细论述了日本持续侵华的深入和中国蓄力与抗战中各种力量的救国方略,包括知识分子群体创办报刊舆论救国的传统,同时梳理出《经世》的创办和沿革过程,立足《经世》作者群体的抗战宣传、《经世》对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宪政运动的建言献策,《经世》与抗战时期的外交政策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挖掘以萧一山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对中国战时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问题的思考与建议,揭示其在抗日战争历史时期的思想状况和历史贡献。
刘丽[8](2020)在《融合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素质人才的数量成为彰显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旨在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提高国家竞争力的STEM教育,整合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科学领域学科,发展为当前世界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STEM教育以“培养能力”为核心,通过创情境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STEM素养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新课改以来,我国教育领域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STEM教育的出现顺应了这种需求。目前STEM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初步进入融合实际教学阶段,如何将STEM教育与具体学科相结合,构建怎样的教育设计思路指导教学实践,基于何种教学评价方法进行教学实践等问题评价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为此,此次研究进行了融合STEM教育的化学教学设计,运用文献可视化展现STEM教育在国内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从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入手,首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选取相邻两节内容作为设计案例;基于5E教学模式,构建了融合STEM教育的化学教学设计思路;随后基于教学设计思路对教学案例进行融合STEM教育理念的教学设计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最后通过课堂观察、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进行融合STEM教育理念的化学教学设计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融合STEM教育的化学教学设计思路适用于初中化学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能力方面效果显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运用多学科解决问题的工程思维的发展。
崔晓宁[9](2020)在《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的对比研究 ——2019年版与2004年版比较》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用书,教材是体现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是教学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更新,必将带来教材的改变,进而影响到一线高中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鉴于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以及教材的功能,在新教材使用之初,对2019年版与2004年版两版教材(必修)进行深入对比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课程改革方向,认识课程理念的变化、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新教材的出现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和全新挑战,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和启示,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本论文运用教材分析模型,展开对鲁科版新旧高中化学教材(必修)的对比研究。根据构建的教材分析模型,重点从内容组织、内容的选择和内容呈现方式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这也是本论文的主要部分。为保证研究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并秉承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研究将对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一线教师对不同版本化学教材的认识、看法以及教学实践反馈,探讨对新旧教材的认识及教学建议,对研究起到启发指导和补充作用。最后,总结两版本教材三维度下的差异和特点,并在对双方的优缺点进行客观、中立分析基础上,获得对教材的整体认识,提出相应实践建议。本文共分为6章,各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引言:分别总结陈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以及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创新点等。第2章,鲁科版新旧教材(必修)内容组织对比分析:研究首先从章和节两个层次对两版本教材的内容编排体系以及各章节内容删减、顺序调整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分别从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STSE内容(Science-TechnologySociety-Environment)和化学实验四个具体方面对教材相关内容的具体组织形式,包括知识点删减以及编排顺序安排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两版教材的内容组织上的异同点。第3章,鲁科版新旧教材(必修)内容选择对比分析:分析两版教材的内容的选择,包括每一章节教材文本内容的变化以及分析典型具体变化在课程标准中的依据,总结新旧化学教材在内容选择上的差异,特别是总结新教材的“新意”,评价各版本教材对课程标准的反映情况。第4章,鲁科版新旧教材(必修)内容组织对比分析:从教材内容的呈现维度出发,分别从教材栏目、图表、习题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其中对教材栏目的研究依次按新旧版本教材栏目数量及类型统计、新旧版本栏目对比研究和对比结论总结三步骤展开;两版本教材图表方向对比,对研究内容的不同点进行统计,可以采用表格方法,总结两版本教材在图表设置方面的优缺点;最后对教材中的习题设计进行对比研究,首先在运用数据图对两版本教材中的习题类型和习题数量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两种具体类型的习题:探究型习题和STSE型习题进行研究,最后总结获得两版本教材在习题设计上的特点。第5章,化学教师对鲁科版新旧教材的认识情况调查研究:研究将对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一线教师对不同版本化学教材的认识、看法以及教学实践反馈,探讨对新旧教材的认识及教学建议。第6章,结论与展望:总结两版本教材的差异和特点,在客观、中立地分析新旧教科书的优缺点的基础上,获得对教材的整体认识,并提出相关实践建议。
教育部[10](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二、“煤和石油”一节教学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和石油”一节教学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核心素养的教科书语言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第八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a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教科书在课堂实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二)教科书质量的监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价的核心任务 |
(三)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是评价教科书质量的核心指标 |
(四)为教科书编写提供建议、为一致性本土化研究提供实践经验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内容分析法 |
(三)统计分析法 |
(四)逻辑分析法 |
(五)SEC一致性分析 |
五、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二)教科书语言 |
(三)课程标准 |
(四)一致性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
(三)SEC一致性分析模式 |
第三章 教科书语言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 |
一、编码标准的确定 |
(一)对“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水平进行编码 |
(二)对教科书语言进行编码 |
二、SEC一致性检验 |
(一)归一化处理 |
(二)P值的计算 |
(三)比较一致性指数与临界值大小 |
三、数据结果和分析 |
第四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科书语言逻辑结构分析 |
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
(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内容结构图 |
(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语言逻辑结构分析 |
二、化学品的合理使用 |
(一)“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内容结构图 |
(二)“化学品的合理使用”语言逻辑结构分析 |
三、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
(一)“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内容结构图 |
(二)“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语言逻辑结构分析 |
第五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科书语言呈现分析 |
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语言呈现方式分析 |
二、“化学品的合理使用”语言呈现方式分析 |
三、“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语言呈现方式分析 |
第六章 启示 |
一、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
二、对教科书编写的启示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讨论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核心素养视域下榆林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核心素养 |
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
三、乡土地理 |
四、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
五、地理核心素养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辩证关系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情境认知和学习理论 |
三、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 |
第三章 榆林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概述 |
第一节 榆林市地理概况 |
第二节 榆林市乡土资源分类 |
一、自然类 |
二、人文类 |
第三节 榆林市乡土地理资源特征 |
一、榆林市自然地理资源特征 |
二、榆林市人文地理资源特征 |
第四章 榆林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一、设计背景 |
二、调查目的 |
三、调查方法与对象 |
四、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榆林市高中乡土地理开设情况 |
二、教师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情况 |
三、学生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态度 |
四、学生对家乡的关注情况与建设家乡的意愿 |
五、学生对家乡地理知识的了解情况 |
六、乡土地理与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的交叉分析 |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程度不够 |
二、学生的乡土意识不强 |
三、学生对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充满兴趣,却很少开展 |
四、学生对家乡地理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 |
第五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榆林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
第一节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选取与开发 |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选取原则 |
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流程 |
三、乡土地理课程的开发策略 |
第二节 核心素养视域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与教材的整合 |
第六章 核心素养视域下榆林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应用 |
第一节 核心素养视域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应用策略 |
一、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课堂导入 |
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实例论证 |
三、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
第二节 核心素养视域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
一、课前——积极组织和参与相关学习活动 |
二、课中——确保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 |
三、课后——建立多元有效评价反馈机制 |
第三节 核心素养视域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应用案例 |
一、荒漠化的防治——以毛乌素沙漠为例 |
二、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榆林市为例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三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榆林市高中生乡土资源认知与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中学生“氧循环”跨学科理解的测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提出 |
2 文献综述 |
2.1 跨学科理解的研究 |
2.1.1 跨学科课程史 |
2.1.2 国际科学教育中的跨学科教学 |
2.1.3 跨学科理解的认知过程 |
2.1.4 科学教育中的跨学科理解测评 |
2.2 氧循环的研究 |
2.2.1 国外关于氧循环的研究 |
2.2.2 国内关于氧循环的研究 |
2.2.3 小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4 “氧循环”相关内容的梳理 |
4.1 课程标准中“氧循环”相关内容的梳理 |
4.2 教科书中“氧循环”相关内容的梳理 |
4.3 国内外氧循环研究中的相关内容梳理 |
4.4 小结 |
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5.1 概念界定 |
5.1.1 学科 |
5.1.2 跨学科 |
5.1.3 跨学科理解 |
5.2 理论框架 |
6 测查工具的开发 |
6.1 选择测试内容 |
6.2 设计测试项目 |
6.2.1 开发测试项目 |
6.2.2 制定评分规则 |
6.3 测试项目的试测与修正 |
6.3.1 内容效度检验 |
6.3.2 试测对象 |
6.3.3 试测实施及数据处理 |
6.3.4 试测结果 |
6.3.5 小结 |
7 中学生跨学科理解的测查 |
7.1 测试工具的心理测量特性 |
7.2 整体描述性分析 |
7.3 不同年级学生跨学科理解差异分析 |
7.4 不同年级学生的跨学科理解水平分析 |
7.5 开放题中学生回答的具体分析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教学建议 |
8.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栏目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高中化学教材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
一、 “高中化学教材研究”的总体研究现状 |
二、 “高中化学教材研究”的文献分析 |
第二节 “高中化学教材比较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三节 “化学教材栏目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
一、 “化学教材栏目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 |
二、 “化学教材栏目”文献分析 |
三、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章 研究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教材 |
2.教材栏目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比较教育学 |
第四章 人教版新旧教材“资料性栏目”比较 |
第一节 新旧教材章节编排的比较 |
第二节 新旧教材中“资料性栏目”数量比较 |
第三节 新旧教材中“资料性栏目”在章节中分布情况比较 |
第四节 新旧教材中“资料性栏目”内容设置的比较 |
一、同一类型栏目的比较 |
二、新旧教材栏目中相同知识点比较 |
三、不同类型栏目的增加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人教版新旧教材活动性栏目比较 |
第一节 新旧教材中“活动性栏目”数量比较 |
第二节 新旧教材中“活动性栏目”在章节中分布情况比较 |
第三节 新旧教材中“活动性栏目”内容设置得比较 |
一、同一类型栏目的比较 |
二、人教版新旧教材栏目中相同知识点比较 |
三、不同类型栏目种类的增加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硫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示例 |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
二、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
三、教学内容分析 |
四、学情分析 |
五、教学目标 |
六、教学重难点 |
七、方法手段 |
八、教学准备 |
九、教学过程 |
十、板书设计 |
十一、案例分析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人教版2007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资料性栏目内容设置 |
附录 B 人教版2019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资料性栏目内容设置 |
附录 C 人教版2007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活动性栏目内容设置 |
附录 D 人教版2019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活动性栏目内容设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学术史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点和难点 |
第一章 解放初期旅大经济困境 |
第一节 中共旅大政权之建立 |
一、“旅大”简介 |
二、苏军进驻旅大 |
三、中共建党建政 |
第二节 历史遗产与新生问题 |
一、殖民地城市经济遗产 |
二、诸多棘手的经济问题 |
第三节 重建经济的挑战 |
一、苏军接收后的旅大经济 |
二、管理城市经验的稚嫩 |
三、不得不考虑的苏联因素 |
第二章 保障民生:解决民众基本生存问题 |
第一节 整顿粮市和开荒增产 |
一、整顿市场以规范粮市 |
二、开垦荒地以增加粮产 |
第二节 为贫困民众创造就业机会 |
一、订购军鞋——为无业妇女谋生计 |
二、生产自救——为失业工人找出路 |
第三节 调整住宅为民安居 |
一、两级分化的居住场所 |
二、调剂优劣住房的努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建工业:民用与军需并重 |
第一节 恢复与发展民用工业 |
一、工业停废与市场旺需 |
二、适时整顿公营和私营工业 |
三、民用工业成绩检视 |
第二节 发展军工企业满足军需 |
一、解放战争提出的新任务 |
二、军工企业的贡献与经验 |
第四章 商业探索:服务生活与生产 |
第一节 整顿畸形繁荣的市场 |
一、混乱无序的低端商业 |
二、多方整顿成效初显 |
第二节 创办消费合作社的新举措 |
一、创建与整理 |
二、成效与不足 |
第三节 促外贸服务生活与生产 |
一、贸易对旅大的重要性 |
二、促进外贸的举措与成效 |
第五章 货币改革:为经济重建护航 |
第一节 第一次币改——货币“贴帖” |
一、解放前后旅大货币金融状况与问题 |
二、货币“贴帖”过程 |
第二节 第二次币改——关东币改革 |
一、改革的背景 |
二、币改经过与问题处理 |
第三节 货币改革的影响 |
一、对旅大经济的作用 |
二、经济之外的多重效应 |
第六章 市郊土改:发展农村与服务城市 |
第一节 建国前的温和土改 |
一、土改的特殊背景 |
二、削弱地富土地和调整雇佣关系 |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土改深化——土地调剂 |
一、进一步土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二、土地调剂的运作与博弈 |
第三节 土地改革成效 |
一、旅大农村土改的经济绩效 |
二、土改对旅大城市的影响 |
结语 |
一、旅大经济重建成绩 |
(一) 经济层面 |
(二) 经济之外层面 |
二、经济重建的经验 |
(一) 稳固政权是前提 |
(二) 对苏关系是基础 |
(三) 工业建设是重点 |
(四) 宣传动员是推力 |
(五) 统一战线是法宝 |
(六) 干部思想是保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任务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研究任务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对象的选定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战争失败研究 |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 |
三、研究综述小结与既有研究的不足 |
第四节 核心论点、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 |
一、核心论点 |
二、研究架构 |
三、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论文价值与论文结构 |
一、论文价值 |
二、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日本海上交通线与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况 |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基本情况 |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分布 |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构成 |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特点 |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战争的影响 |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重要性 |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本战争经济的影响 |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军作战能力的影响 |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述 |
一、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1-1942 |
二、太平洋战争中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2-1943 |
三、太平洋战争后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3-1944 |
四、太平洋战争末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4-1945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政治原因 |
第一节 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日本的地缘环境、国家角色定位以及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
一、地缘政治与海上交通线 |
二、近代日本的地缘环境与国家角色定位 |
三、近代日本的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
四、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二节 国际政治因素: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转换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一、同盟体系与海上交通线 |
二、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演进与转换 |
三、国际政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军保交作战失败的军事原因 |
第一节 海军战略因素:日本海军战略理论的僵化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一、海军战略理论中的海上交通线 |
二、海上交通线保护在日本海军战略理论中的角色与地位 |
三、日本海军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研究及其影响: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
四、海军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二节 海军战术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缺陷 |
一、海军战术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
二、战时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演变与缺陷 |
三、海军战术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三节 海军情报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
一、海军情报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
二、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
三、海军情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组织原因 |
第一节 国家组织因素:政府与军部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
一、统帅权独立与军政二元化体制 |
二、政府与军部分立 |
三、国家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二节 军队组织因素:陆海军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
一、军政与军令并立 |
二、陆军与海军对立 |
三、军队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三节 海军组织因素:海军各单位之间无法有效协凋 |
一、海军省与军令部 |
二、舰队与镇守府 |
三、海上护卫总司令部 |
四、海军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对手原因 |
第一节 误判因素:战前美国海军对无限制潜艇战的态度与日本海军的误判 |
一、无限制潜艇战与国际法 |
二、战前美国海军对日战略——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
三、误判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二节 误导因素: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
一、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
二、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
三、误导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三节 打击因素: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
一、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
二、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
三、打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凡例 |
附录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运输船队的名称与类型 |
参考文献 |
(7)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一章 《经世》创办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日本侵华与持续深化 |
一、日军进侵华北与二十九军长城抗战 |
二、特殊化的地方政权冀察政务委员会与华北危局 |
第二节 中国的蓄力与抗战 |
一、中国军民局部的自发抗战 |
二、一二九爱国运动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
三、共产党对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 |
四、西安事变与国共和解 |
第三节 经世思想与近代文人论政 |
一、经世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
二、近代中国文人论政的传统 |
第二章 《经世》概览 |
第一节 《经世》的创办和沿革 |
一、萧一山其人 |
二、《经世》的创办 |
三、《经世》的沿革 |
第二节 《经世》的选题与稿件情况 |
一、《经世》的选题 |
二、稿件与栏目 |
第三节 《经世》作者群 |
一、从“文化重镇”河南大学说起 |
二、《经世》的主要编者和作者 |
第三章 《经世》对中国民众的抗战宣传 |
第一节 驳斥日本侵华谬论 |
一、日本侵华谬论 |
二、用事实揭穿日本侵略战争本质 |
三、从国际法角度揭露日军暴行 |
第二节 树立抗战必胜信心 |
一、由民族精神谈抗战必胜 |
二、树立蒋介石权威,强化抗战领导 |
三、颂扬前线战果与抗日英雄 |
第三节 宣传抗战到底与持久抗战 |
一、呼吁全民团结抗战到底 |
二、宣传持久抗战 |
第四章 《经世》对中国政府的建言献策 |
第一节 《经世》对中国经济问题的讨论 |
一、力主实施统制经济政策 |
二、战费筹集需增税和举债 |
三、后方开发与经济建设 |
第二节 《经世》对中国宪政问题的讨论 |
一、对宪政基本概念的理解 |
二、围绕国民参政会的讨论 |
第五章 《经世》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应对 |
第一节 争取中立国支持抗战 |
一、日本是中国与美、英、苏等国共同的敌人 |
二、呼吁美英等国由中立转向援华作战 |
第二节 激起日本民众的反战情绪 |
一、日本经济难以支撑旷日战争 |
二、侵华战争给日本民众带来无穷灾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Ⅰ.长城抗战喜峰口战役 |
附录Ⅱ.《经世》系列报刊目录 |
《经世》半月刊 |
《经世》战时特刊 |
《经世》季刊 |
《经世》月刊 |
附录 Ⅲ.《经世》系列报刊影印件 |
后记 |
(8)融合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STEM教育的提出 |
1.1.2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刚需 |
1.1.3 课程改革的需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关于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关于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基于STEM教育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主要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1.1 STEM教育和STEM素养 |
2.1.2 核心素养和STSE教育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多元智力理论 |
第三章 融合STEM教育的初中化学的教学模式设计 |
3.1 STEM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原则 |
3.2 5E教学模式 |
3.3 融合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化学教学思路设计 |
3.4 STEM教育理念下的教学策略 |
第四章 融合STEM教育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
4.1 教材的内容分析 |
4.1.1 鲁教版化学教材分析 |
4.1.2 教学设计内容的选择 |
4.2 融合STEM教育的教学目标分析 |
4.3 教学案例的前期分析 |
4.3.1 《燃烧与灭火》案例前期分析 |
4.3.2 《化石燃料的利用》案例前期分析 |
第五章 融合STEM教育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教学评价 |
5.1 教学实践的前期准备 |
5.1.1 实践对象的选择 |
5.1.2 课程的安排 |
5.2 教学设计与实施 |
5.2.1 《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2.2 《化石燃料的利用》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3 教学评价 |
5.3.1 访谈的设计 |
5.3.2 学生评价 |
5.3.3 教师评价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一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9)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的对比研究 ——2019年版与2004年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教材对比研究现状 |
1.2.2 教材分析模型的构建研究 |
1.2.3 文献综述总结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3.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鲁科版新旧教材(必修)内容组织对比分析 |
2.1 鲁科版新旧教材体系分析 |
2.1.1 新旧教材章节体系对比分析 |
2.1.2 新旧教材章节体系对比总结 |
2.1.3 新旧教材各章节内容组织对比分析 |
2.2 教材具体内容的组织形式对比分析 |
2.2.1 化学基本理论的组织 |
2.2.2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组织 |
2.2.3 STSE内容的组织 |
2.2.4 化学实验内容的组织 |
2.3 新旧教材内容组织对比总结 |
第3章 鲁科版新旧教材(必修)内容选择对比分析 |
3.1 必修模块教材内容选择的课标要求分析 |
3.2 新旧教材内容选择的具体细节变化及说明 |
3.2.1 化学1内容选择对比研究 |
3.2.2 化学2内容选择对比研究 |
3.2.3 【微项目】讨论 |
3.3 新旧教材内容选择总结 |
第4章 鲁科版新旧教材(必修)内容呈现对比分析 |
4.1 教材中栏目设置统计分析 |
4.2 教材中图表的统计分析 |
4.2.1 新旧教材插图设计对比 |
4.2.2 新旧教材表格设计对比 |
4.2.3 新旧教材图表设计对比总结 |
4.3 教材中习题的统计分析 |
4.3.1 新旧教材习题数目及类型统计 |
4.3.2 新旧教材不同类型习题对比研究 |
4.3.3 新旧教材习题对比总结 |
第5章 化学教师对鲁科版新旧教材的认识情况调查研究 |
5.1 问卷调查研究 |
5.1.1 调查目的 |
5.1.2 调查工具 |
5.1.3 调查实施 |
5.1.4 调查结果 |
5.2 访谈研究设计 |
5.2.1 访谈目的 |
5.2.2 访谈方式 |
5.2.3 访谈对象 |
5.2.4 访谈问题设计 |
5.2.5 访谈研究结果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与建议 |
6.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四、“煤和石油”一节教学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核心素养的教科书语言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第八章为例[D]. 付美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2]核心素养视域下榆林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D]. 柳红霞.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3]中学生“氧循环”跨学科理解的测查研究[D]. 宋琳.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4]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旧必修教材栏目的比较研究[D]. 胡丹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中共旅大经济重建研究(1945-1950)[D]. 柳直. 山东大学, 2020(04)
- [6]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D]. 何岸. 北京大学, 2020(03)
- [7]抗战语境下《经世》系列报刊的研究[D]. 陈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融合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 刘丽. 青岛大学, 2020(01)
- [9]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的对比研究 ——2019年版与2004年版比较[D]. 崔晓宁. 青岛大学, 2020(01)
- [10]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