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酶抑制剂对小鼠胃癌放疗增敏作用的研究

端粒酶抑制剂对小鼠胃癌放疗增敏作用的研究

一、端粒酶抑制剂对小鼠胃癌放疗的增敏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韩博[1](2020)在《榄香烯对三阴性乳腺癌小鼠的治疗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女性癌症患者首位。临床上通常根据其分型进行针对性治疗,主要包括化疗、激素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其中,三阴性乳腺癌由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均为阴性,无法从激素治疗和靶向治疗中获益。此外,三阴性乳腺癌比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更易发生转移。当前主要依靠紫杉类、蒽环类、环磷酰胺和铂类药物的组合治疗,患者生存率较为低下。与此同时,由于这些传统的化疗方法缺少靶向性,通常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一些年老体弱以及患有其他疾病的肿瘤患者难以耐受,因而出现无药可用的困境。中药作为肿瘤治疗的补充药物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莪术是传统中药中常用的活血化瘀类药材,早期的临床试验和相关基础研究发现其挥发油提取物榄香烯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既往的临床应用发现,榄香烯乳液在癌性胸腹水及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疗效,且毒副作用相对较低,老年体弱的患者可耐受。然而,已有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于榄香烯的细胞毒机制,关于榄香烯的药理还有很多不明了之处,对临床应用的指导价值不足。本研究根据莪术的临床药理特点,从榄香烯对肿瘤微环境作用的角度出发,在分子、细胞、组织和动物整体水平上系统研究榄香烯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作用与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本文使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了榄香烯对小鼠乳腺癌细胞株4T1、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小鼠成纤维细胞株NIH3T3、大鼠心肌细胞株H9C2活性的影响,使用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了榄香烯对4T1细胞凋亡的影响。向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乳腺脂肪垫内注射4T1细胞,建立三阴性乳腺癌原位移植瘤小鼠模型;给予每日一次腹腔注射榄香烯(1mg/kg,5mg/kg,10mg/kg和20mg/kg)治疗,设置不治疗对照组和每周腹腔注射一次紫杉醇(paclitaxel,PTX;20mg/kg)组。治疗3周后处死小鼠,摘取脏器进行组织病理研究。通过H&E染色观察肿瘤细胞在肝脏和肺脏的转移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组织内HIF-1α、CD31、NLRP3、caspase1和IL-1β的表达;使用二氢乙啶(Dihydroethidium,DHE)作为荧光探针观察肿瘤组织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当浓度低于20μg/mL及以下时,榄香烯对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当浓度为30μg/mL时,榄香烯具有显着的细胞毒作用,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根据细胞实验结果,在动物实验中使用了低中剂量进行治疗。生存实验的结果表明,榄香烯治疗组(1mg/kg、5mg/kg、10mg/kg和20mg/kg)与低剂量紫杉醇组(20mg/kg)乳腺癌小鼠的生存时间相近,均显着长于对照组乳腺癌小鼠。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连续治疗3周后,低中剂量榄香烯乳(1mg/kg、5mg/kg、10mg/kg和20mg/kg)虽然对小鼠原位肿瘤的尺寸没有显着影响,但能够显着抑制肿瘤细胞向肺和肝脏的转移,同时对荷瘤小鼠脾脏肿大的现象有缓解作用。在机理研究方面,我们发现榄香烯通过下调乳腺癌小鼠肿瘤组织中HIF-1α及其下游蛋白CD31的表达而抑制肿瘤组织内血管新生,从而减少了肿瘤细胞的转移。与此同时,榄香烯能够抑制乳腺癌小鼠肿瘤组织中炎症小体NLRP3的表达,从而通过抑制Caspase-1活化而抑制IL-1β的表达,表明其具有抑制炎性反应的作用。电子自旋共振谱的检测结果表明,榄香烯具有清除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功能,包括DPPH、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细胞实验结果显示,榄香烯显着降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引起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胞内ROS的升高和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转录水平的升高,证实榄香烯可通过清除ROS发挥其抑炎作用。在组织水平上,通过二氢乙啶染色观察到榄香烯治疗组小鼠肿瘤组织内的ROS水平显着下调,说明榄香烯可通过清除ROS来抑制HIF-1α和NLRP3的表达。综上,本研究通过细胞、组织和动物整体层次的系统实验,阐明榄香烯乳在低中剂量下细胞毒性较低且具有清除ROS的功能,通过减少乳腺肿瘤组织中的ROS而改善肿瘤组织的缺氧和炎性微环境,抑制了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降低了肿瘤细胞向肺和肝脏的转移,也缓解了荷瘤小鼠脾脏肿大的现象,延长了小鼠生存期。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揭示了榄香烯在主要通过对肿瘤组织微环境的改善调理而实现其抗肿瘤效应,而不是基于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但在高浓度下榄香烯对血管内皮和成纤维细胞具有较明显的细胞毒性。建议在临床应用中将榄香烯作为改善肿瘤微环境的治疗药物,而不宜将其作为细胞毒化疗药物。

丁小凤[2](2020)在《端粒酶抑制剂BIBR1532通过增加端粒损伤、抑制ATM/CHK1通路增加非小细胞肺癌的放疗敏感性》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肺癌是当前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整体肺癌的80%,也是全世界肿瘤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放射治疗参与近70%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在疾病的治疗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放疗抗拒仍旧是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BIBR1532是一种非核苷类小分子化合物,通过与h TERT活性位点非竞争性结合而抑制端粒酶活性。临床前研究表明,BIBR1532在体内体外均能导致肿瘤细胞生长停滞,提高肿瘤细胞的化疗敏感性。然而,BIBR1532与放疗联合应用对肿瘤的影响,以及联合治疗的毒副作用,目前仍知之甚少。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高选择性端粒酶抑制剂BIBR1532对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研究方法:采用CCK-8实验、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实验、端粒末端限制性片段分析(TRF)法检测BIBR1532对细胞增殖以及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的影响。应用平板克隆实验、Annexin V-FITC双染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免疫荧光、β-半乳糖苷酶染色实验等实验方法探讨BIBR1532对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相应的分子机制。最后利用裸鼠成瘤实验以及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进一步验证体内BIBR1532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放疗增敏作用。研究结果:1.我们观察到较高浓度的BIBR1532对NSCLC细胞有明显的呈剂量依赖的毒性作用。而低浓度的BIBR1532对NSCLC细胞没有明显毒性作用。2.体外实验表明低浓度的BIBR1532即可通过增加电离辐射诱导的细胞凋亡、衰老和有丝分裂灾难的发生显着提高NSCLC细胞的辐射敏感性。3.在小鼠移植瘤模型中发现,低浓度的BIBR1532可以提高常规分割电离辐射对小鼠移植瘤的杀伤作用,且对小鼠血液学以及重要脏器无明显毒副作用。4.机制研究表明,低浓度的BIBR1532能有效抑制端粒酶活性,增加电离辐射诱导的端粒损伤,导致染色体不稳定以及ATM/CHK1信号通路的抑制,从而影响NSCLC细胞DNA损伤修复,最终导致NSCLC细胞辐射敏感性增加。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低浓度端粒酶抑制剂BIBR1532对NSCLC细胞没有明显毒性作用,但能通过促进电离辐射诱导的端粒损伤以及抑制DNA损伤修复通路的激活增加非小细胞肺癌在常规分割放疗下的辐射敏感性,相关研究将为端粒酶抑制剂BIBR1532作为放射增敏剂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李昉璇[3](2020)在《Wee1抑制剂AZD1775在小细胞肺癌中放疗增敏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差。虽然小细胞肺癌对初始化放疗敏感,但大多数患者最终耐药。小细胞肺癌常伴有RB1和P53的突变,导致其细胞周期G1-S检查点DNA修复能力的明显缺陷,因此增加了细胞在受到内外应激时对G2-M检查点的依赖;合理靶向G2-M检查点是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一个有效治疗方法。酪氨酸激酶Wee1是G2-M检查点的关键激酶,并通过抑制细胞周期蛋白CDK1和CDK2的磷酸化来诱导G2期阻滞。研究发现其抑制剂AZD1775可选择性增强P53突变非小细胞肺癌、宫颈癌、头颈鳞癌等的放化疗敏感性,但是目前对于小细胞肺癌中AZD1775的应用研究较少。对于P53突变状态与AZD1775的抗肿瘤作用的关系结论并不一致,虽然多种研究表明P53突变细胞对AZD1775的敏感性更高,但也有研究认为AZD1775的抗癌活性与P53的功能无关,它可通过诱导复制应激、破坏S期检查点等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研究目的:探讨Wee1在小细胞肺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应用细胞实验及小鼠移植瘤模型分析Wee1抑制剂AZD1775的放疗增敏作用。探讨P53表达状态的变化对Wee1抑制剂AZD1775对小细胞肺癌的放疗增敏作用的影响。研究方法:小细胞肺癌患者癌组织中Wee1的表达情况检测应用免疫组化法。应用CCK-8、克隆形成实验、免疫荧光染色、Annexin V-FITC/PI及PI法流式检测分别评价对照组、单独AZD1775、单独放疗及二者联合治疗对不同小细胞肺癌细胞系增殖、生长、凋亡、细胞周期的影响。慢病毒转染构建P53-Tet on H446细胞系,Dox诱导P53过表达后观察AZD1775放疗增敏作用的差异。进一步应用小细胞肺癌小鼠移植瘤模型验证Wee1抑制剂AZD1775的放疗增敏作用。结果:1、小细胞肺癌组织中Wee1总体阳性率为63.89%。Wee1阳性表达患者中T2期较为多见,N分期为N1-N2,即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多见。TNM分期为II期及III期的患者Wee1表达阳性率较高。在预后分析中发现在小细胞肺癌患者中,除了T、N及TNM分期对其预后有重要意义外,Wee1表达也是影响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期的重要因素。2、Wee1抑制剂AZD1775与放射治疗的联合应用对小细胞肺癌的影响的细胞实验中,无论是在P53突变的H446及H69细胞系,还是在P53未突变的H378及H209细胞,Wee1抑制剂AZD1775与放射治疗的联合应用能够协同促进两种治疗的抗肿瘤疗效,并且AZD1775联合放疗后与单纯放疗组相比小细胞肺癌H69及H446细胞G2-M期比率显着降低,也就是说AZD1775的应用能够逆转放射线治疗引起的G2-M期阻滞。AZD1775对放疗疗效的以上增敏作用在P53突变的H446及H69细胞系中其更为显着。3、Wee1抑制剂AZD1775的放疗增敏作用与小细胞肺癌P53突变关系的实验研究中发现Wee1抑制剂AZD1775在P53表达或不表达的细胞中均有明显的抗肿瘤及放疗增敏作用,但是通过慢病毒转染构建P53-Tet on H446细胞系,Dox诱导P53过表达后发现AZD1775联合放疗对小细胞肺癌增殖、生长的影响及促凋亡作用在P53过表达后明显减少。4、小细胞肺癌小鼠移植瘤模型验证Wee1抑制剂AZD1775的放疗增敏作用,AZD1775、放射治疗及两者联用均能抑制小鼠种植瘤的生长曲线,其中联合治疗组肿瘤生长最为缓慢,肿瘤体积及重量最小。不同治疗组小鼠移植瘤经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单纯AZD1775组及单纯放疗组中γH2AX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增高,但在AZD1775与放疗联合组肿瘤γH2AX表达增高最明显。结论:1、Wee1抑制剂AZD1775与放射治疗的联合应用与单纯放疗或单纯AZD1775治疗相比均能显着抑制肿瘤,而且AZD1775的应用能够逆转放射线治疗引起的G2-M期阻滞,以促进放疗疗效。2、无论P53突变状态,Wee1抑制剂AZD1775对小细胞肺癌细胞的放射治疗疗效均有明显的增敏作用,但是P53过表达后AZD1775联合放疗增敏作用减少。3、动物实验中AZD1775与放射治疗的联合应用与AZD1775或者放射治疗单独治疗相比能显着抑制肿瘤生长、提高放疗的疗效。

李金利[4](2019)在《结构特异性核酸酶FEN1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宫颈癌(cervicalcancer)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经严重威胁到全球女性的健康。目前,使用顺铂结合放疗的治疗方案已经作为治疗宫颈癌的标准方案,尤其是对于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然而,最初接受顺铂治疗的患者在随后的治疗中往往会产生耐药性。顺铂潜在的肾毒性、耳毒性和高催吐作用也限制了其在特殊人群中的使用。DNA分枝结构特异性内切酶-1(Flapendonuclease1,FEN1)是一种同时包含5’分枝状结构内切酶活性(Flapendonuclease,FEN)、缺口依赖性5’内切酶活性(Gapdependentendonuclease,GEN)及5’外切酶活性(Exonuclease,EXO)的核酸酶,在DNA复制中后随链冈崎片段的成熟过程中及DNA损伤修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FEN1过表达已在多种癌症中被发现,并且已经证明FEN1抑制剂可以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使DNA损伤相关的药物)的敏感性。然而,FEN1缺陷或活性抑制是否会对宫颈癌细胞的放疗起到增敏效应尚不清楚。另外,由于FEN1在DNA代谢过程中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FEN1完全敲除小鼠模型胚胎致死。因此,如何从宏观组学角度研究FEN1在细胞生存、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存在困难,而宏观组学技术对进一步深入全面研究FEN1的功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本论文旨在研究FEN1在宫颈癌细胞生长增殖过程中的作用,FEN1抑制剂对宫颈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以及FEN1抑制剂对电离辐射杀伤宫颈癌细胞的增敏效果;阐明FEN1抑制剂增强放射治疗对肿瘤细胞杀伤力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宫颈癌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实验依据;另外,从转录组学水平对FEN1敲低细胞株进行基因表达谱研究,旨在为全面深入研究FEN1的功能奠定基础,并为后续研究提供指导性方向。方法:1、使用TCGA数据库分析宫颈癌样本中癌症组织与正常组织中FEN1和γH2AX的表达量,通过GSEA基因富集分析对FEN1High样品与FEN1Low样品中的γH2AX标记富集。并检测电离辐射处理2小时后Hela细胞中的FEN1和γH2AX表达水平。2、通过对Hela细胞活力,集落形成能力以及细胞凋亡的分析,研究FEN1抑制剂SC13对Hela细胞电离辐射敏感性的影响。3、使用CRISPR技术,在293T细胞中敲除FEN1,并观察FEN1敲除后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以及对电离辐射敏感性的影响。4、建立裸鼠肿瘤模型,研究FEN1抑制剂SC13协同电离辐射对Hela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5、利用18F-FDGMicro-PET显像,评价FEN1抑制剂SC13联合辐射对裸鼠宫颈癌移植瘤的辐射增敏效应。6、通过转染FEN1-si RNA的方法构建FEN1基因敲低的293T细胞株并进行Western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7、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分析FEN1基因敲低后对293T细胞增殖的影响。8、提取FEN1基因敲低细胞株及对照细胞株的m RNA,反转录成c DNA,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9、通过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及GO基因注释分析对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统计,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10、选取10个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q RT-PCR方法验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FEN1在宫颈癌组织中过度表达,并且通过电离辐射可以诱导宫颈癌细胞中FEN1表达量进一步上调。2、FEN1抑制剂可以增强宫颈癌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而这种增强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造成的。3、通过CRISPR技术敲除293T细胞中的FEN1基因,发现与对照组相比,FEN1敲除的细胞对电离辐射的治疗更加敏感。4、FEN1抑制剂SC13对宫颈癌细胞小鼠体内成瘤具有放射增敏作用。5、18F-FDGMicro-PET显像发现各干预组标准摄取值(SUV)均较对照组降低,显像结果可用来评价药物和辐射对宫颈癌移植瘤的治疗疗效。6、FEN1对细胞生长有重要作用,FEN1基因敲低会抑制293T细胞的增殖。7、对FEN1基因敲低细胞株及对照细胞株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寻找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上调基因有3117个(54%),下调基因有2613个(46%)。8、通过DAVID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分析,发现在FEN1KD组中,下调的基因与核酸相关的代谢和细胞周期相关的代谢阻断有关,而上调的基因主要与细胞器官的形态发生或发育及与蛋白结合活性有关。9、通路KEGG富集分析发现FEN1下调与RNA转运、核糖体生物发生和RNA降解以及病毒感染和肿瘤相关通路相关10、选择6个上调基因和4个下调基因,通过q RT-PCR对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发现所有q RT-PCR结果与RNA-seq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证明了FEN1在宫颈癌中表达量升高,过表达在Hela细胞中的FEN1后可以通过电离辐射使其表达量进一步上调。我们还证明了FEN1敲低或者使用FEN1抑制剂可以增强离体和在体宫颈癌的电离辐射敏感性,这种增强作用主要是诱导细胞凋亡造成的。另外,本研究证明FEN1的敲低会抑制细胞增殖,阻断与核酸相关的代谢及与细胞周期相关的代谢;并且发现FEN1可参与非编码RNA处理、核糖体RNA处理、转移RNA处理和核糖体生物发生,这些发现为了解FEN1核酸酶在调控细胞生长、DNA修复和癌症治疗中的作用奠定了一些基础,也为研究其他RAD2家族核酸酶在细胞生长和代谢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

匡智慧[5](2016)在《端粒酶抑制剂imetelstat对食管鳞癌细胞放射增敏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是一种消化道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为世界第六大高致死率癌症。全世界每年死于该疾病的人多达30余万,其中中国属于该疾病的高发区,每年有多达15万人死于该病。因此针对该疾病的治疗研究显得非常重要。放射治疗是一种非常普遍,并且行之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食管鳞癌对于放射敏感,亦适用于放射治疗。患者经过放射治疗后肿瘤生长受到抑制,体积减小甚至消失。但是肿瘤放射治疗具有一定局限性,在放射治疗的过程中,肿瘤较易复发,甚至发生转移。怎么解决这样一个难题?通常的做法是提高放射的强度来杀伤肿瘤,但是正常组织的细胞同样会受到损害。因此,如何提高食管鳞癌疾病的放射治疗效果,增加肿瘤组织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成为现在的一个研究热点,同时也是一个厄待解决的问题。端粒酶是由一段核糖核苷酸链和蛋白质部分组成的酶,能够作用于DNA末端并以端粒DNA为模板合成新的端粒DNA链。我们知道随着细胞的不断分裂,DNA也会同步复制。但是,DNA复制存在一个末端问题,即每复制一次,DNA末端就会相应变短。现在我们知道,肿瘤细胞内的端粒酶的活性和含量较正常细胞高。已经有很多研究发现端粒酶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内的端粒酶活性,对于肿瘤生长有一定抑制效果。抑制剂imetelstat,由一段13个核糖核苷酸和一段脂质体尾巴组成的复合物,能够有效抑制细胞内的端粒酶活性。更为重要的是已有研究表明它在体外都能有效的肿瘤细胞的增殖,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肺癌等等。然而在鳞状细胞癌领域还详尽的报道。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抑制剂imetelstat对于食道鳞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以及放射增敏的机制。这里我们主要通过DSBs修复途径、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凋亡这几个方面来研究端粒抑制剂对Kyse520和Kyse410细胞放射增敏的作用机制。我们开展了以下几个实验研究相关作用机制:第一、通过单克隆形成实验探索了 Kyse410细胞和Kyse520细胞在不同强度γ射线的处理下分别加入抑制剂imetelstat和对照sense后细胞形成克隆的能力。我们发现抑制剂imetelstat加放射处理组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sense加放射处理组。在细胞水平上抑制剂imetelstat对于细胞放射增敏的作用是非常显着的。接下来,在细胞损伤试剂处理的同时,分别用抑制剂imetelstat和对照sense处理,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我们发现抑制剂imetelstat能够促进细胞凋亡。然而,抑制剂imetelstat对于细胞周期的作用却很小。为了进一步探索分子水平的机制,我们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与DNA损伤修复相关的蛋白质变化。抑制剂imetelstat处理组的细胞γ-H2AX和p53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sense组。值得注意的是,这与之前的细胞凋亡实验得到的结论相符合。最后,通过裸鼠成瘤实验,我们获得了 Kyse520的裸鼠肿瘤模型。待到肿瘤长到50 mm3分成六组进行加药实验,其中抑制剂imetelstat加放射处理组肿瘤生长最缓慢,体积最小。通过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我们发现端粒酶抑制剂imetelstat加放射处理组的肿瘤组织中凋亡更显着,组织损伤也较为严重。综上所述,抑制剂imetelstat在体内和体外都能够有效的促进细胞凋亡。抑制剂imetelstat在体内能够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在体外端粒酶抑制剂能够调节细胞内γ-H2AX,p53,caspase3的表达,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抑制DNA损伤修复,促进细胞凋亡。这项研究有力的支持了抑制剂imetelstat能够食管鳞癌细胞对放射更加敏感。同时也为抑制剂imetelstat作为一种新颖的治疗方法提供更加充分的理论依据。

王叨[6](2015)在《丹参酮ⅡA对ATO抗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化疗增敏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e leukemia,AP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的特殊亚型,特征是骨髓中早幼粒阶段的粒细胞发育分化停滞、恶性克隆增殖。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tic acid ATRA)和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是治疗APL的有效药物,可使APL患者的完全缓解率高达90%95%,但已出现部分患者对该两种药物耐药和治疗后复发的陆续报道,进一步研究发现这部分患者的耐药机制与细胞凋亡缺陷有关,因而再使用ATRA及ATO也很难再次获得缓解,难治性APL目前仍然是诸多学者、专家面临的难题。因此,积极探索化疗药物抗肿瘤的新机制及寻找和研发高效低毒的治疗或辅助治疗APL药物已迫在眉睫。细胞凋亡(apoptosis)是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被触发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凋亡失衡是肿瘤发生的重要机制。近十年来,学者们研究发现,除了凋亡,自噬也参与肿瘤的病理生理机制。自噬是依赖溶酶体途径的胞内分解过程,通过降解胞内错误折叠蛋白、受损的细胞器等,及时清除那些具有潜在细胞毒性的细胞成分堆积,使细胞快速适应细胞内外环境的变化,是细胞应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防御机制。自噬对细胞存活起双刃剑作用,适度的自噬可维持亚细胞水平结构的更新和重建、利于细胞存活,但过度的自噬则可诱导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因不同于凋亡,故称为II型程序性死亡。激活自噬活性、诱导自噬性死亡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增强抗肿瘤疗效的新方法。大多研究认为诱导凋亡和细胞自噬性死亡是大多抗肿瘤药物发挥药效的主要作用机制。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Tan ⅡA)是从丹参中分离出的二萜醌类化合物,临床主要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和脑缺血性卒中,近年研究发现它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抗增殖活性。目前关于Tan ⅡA抗肿瘤的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凋亡方面,而有关自噬在Tan ⅡA抗肿瘤机制及协同化疗药物化疗增敏机制中的作用的相关文献报道甚为罕见。目的从细胞凋亡和自噬角度,探讨Tan ⅡA、Tan ⅡA联合ATO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生长的影响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和调控机制;建立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裸鼠模型,探讨Tan ⅡA、Tan ⅡA联合ATO在活体内对NB4移植瘤生长的影响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临床采用Tan ⅡA治疗或辅助治疗白血病策略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体外实验部分:(1)体外培养人急性早粒幼细胞白血病NB4细胞株,将对数生长期NB4细胞分为6组,分别加入4、8、16mg/ml Tan ⅡA、0.5mg/ml ATO及8mg/ml Tan ⅡA+0.5mg/mlATO,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2)CCK-8法检测一定时间点上各组细胞增殖活力;凋亡抑制剂z-VAD-fmk或自噬抑制剂3-MA预孵育NB4细胞1h后,再加入8、16mg/ml Tan ⅡA处理,CCK-8法分别检测它们对Tan ⅡA抗NB4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3)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NB4细胞的凋亡率和自噬率;(4)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特异蛋白Caspase-3及自噬特异蛋白Beclin-1、LC3-II、P62的表达水平;(5)Western blotting检测PI3K-I/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的磷酸化水平;(6)RT-PCR法检测beclin-1 mRNA、bcl-2 mRNA的转录水平。体内实验部分:(1)将人急性早粒幼细胞白血病NB4细胞接种于BALB/C-nu/nu裸鼠皮下,建立荷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NB4细胞移植瘤裸鼠模型;(2)随机将30只接种NB4细胞的裸鼠分为4组:Tan ⅡA组、ATO组、Tan ⅡA联合ATO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腹腔注射法给予实验设定药物;(3)用游标卡尺测量移植瘤块的平均体积,绘制移植瘤生长曲线;(4)给药后的第15天,处死裸鼠并称重剥离瘤块,比较各组抑瘤率(%);(5)瑞氏、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裸鼠的骨髓、心、肝、肾、淋巴结等重要组织器官有无病理学损害;(6)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中凋亡特异蛋白Caspase-3、自噬特异蛋白LC3-II的表达水平。结果体外实验部分:(1)Tan ⅡA对NB4增殖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联合用药组对NB4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大于Tan ⅡA、ATO单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凋亡抑制剂z-VAD-fmk预孵育干预后,Tan ⅡA组NB4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自噬抑制剂3-MA预孵育干预后,Tan ⅡA组NB4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较干预前增加10%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Tan ⅡA可诱导NB4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均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联合用药组诱导NB4细胞的凋亡率和自噬率均大于Tan ⅡA、ATO单药组(P<0.01);(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Tan ⅡA联合ATO组NB4细胞中凋亡特异蛋白Caspase-3和自噬特异性蛋白Beclin-1和LC3-II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亦高于Tan ⅡA、ATO单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NB4细胞中自噬特异蛋白P62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亦明显低于Tan ⅡA、ATO单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Tan ⅡA联合ATO组NB4细胞中p-PI3K-I、p-Akt和p-mTOR蛋白条带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增高,亦高于Tan ⅡA、ATO单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RT-PCR检测结果显示,Tan ⅡA联合ATO组NB4细胞中beclin-1 mRNA转录水平较对照组增高,亦高于Tan ⅡA、ATO单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an ⅡA联合ATO组NB4细胞中bcl-2 mRNA转录水平较对照组降低,亦低于Tan ⅡA、ATO单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实验部分:(1)将高致瘤性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4×106个)接种于BALB/C-nu/nu裸鼠皮下,成瘤率100%,成功建立了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移植瘤动物模型;(2)Tan ⅡA组移植瘤体积增长速度略慢于对照组,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Tan ⅡA联合ATO组不仅明显慢于对照组,也明显慢于Tan ⅡA单药组和ATO单药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3)Tan II单药组NB4移植瘤的平均重量低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NB4移植瘤的平均重量不仅显着低于对照组,亦显着低于Tan ⅡA单药组和ATO单药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联合用药组的抑瘤率为27.16%,显着高于ATO单药组的15.74%和Tan ⅡA单药组的6.79%;(4)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Tan ⅡA联合ATO方案对裸鼠的骨髓、心、肝、肺、肾、淋巴结等重要组织器官无明显病理学损害;(5)Tan ⅡA联合ATO组NB4移植瘤组织中Caspase-3、LC-II的相对表达量不仅明显高于对照组,亦明显高于Tan ⅡA单药组和ATO单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an ⅡA对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NB4细胞有抗增殖作用,并呈一定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Tan ⅡA可协同增强ATO对NB4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具有化疗增敏效应;(2)Tan ⅡA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诱导NB4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Tan ⅡA协同ATO诱导NB4细胞凋亡和自噬作用大于ATO单药组;(3)Tan ⅡA联合ATO上调凋亡特异蛋白Caspase-3表达的作用大于ATO单药组和Tan ⅡA单药组,增强凋亡诱导效应是Tan ⅡA协同ATO化疗增敏机制之一;(4)Tan ⅡA协同ATO上调自噬特异蛋白Beclin-1、LC3-II表达,诱导NB4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的作用大于ATO单药组和Tan ⅡA单药组,增强自噬诱导效应也是Tan ⅡA协同ATO化疗增敏机制之一;(5)Tan ⅡA联合ATO通过抑制PI3K-I/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Bcl-2家族蛋白基因转录水平,促进NB4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性死亡——这是Tan ⅡA联合ATO化疗增敏的上游调控机制;(6)Tan ⅡA联合ATO方案治疗NB4移植瘤具有化疗增敏疗效,且安全有效;(7)Tan ⅡA联合ATO可上调移植瘤组织中凋亡特异蛋白Caspase-3、自噬特异蛋白LC3-II的表达水平,增强瘤细胞的凋亡和自噬活性,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是其在活体内抗白血病化疗增敏的可能机制。(8)诱导凋亡和自噬性死亡、共同促进细胞死亡是Tan ⅡA协同ATO体内外抗白血病化疗增敏的可能机制。

刘宇,林军,郑玉果,朱宝泉[7](2012)在《齐多夫定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端粒在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中的表达量存在显着差异,并因此成为癌症治疗的主要靶点。随着对端粒酶抑制剂研究的深入,作为治疗艾滋病的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齐多夫定重新引起关注。本文综述齐多夫定作用于不同肿瘤细胞的体外研究进展。

李龙婕[8](2011)在《β-榄香烯和/或联合X线照射抗肺癌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肺癌已成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发肺癌病例已达1.2亿,因肺癌死亡人数约为1亿人/年,肺癌已逐渐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手术是肺癌的最佳治疗手段,但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丧失手术切除机会,放化疗仍是目前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尽管各种治疗手段不断改进和完善,肺癌的5年生存率也仅为17%左右,所以发现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策略改善肺癌患者的生存率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榄香烯是从传统中草药姜科植物温郁金中提取出来的,它是由β-榄香烯、γ-榄香烯和δ-榄香烯组成的混合物,其中β-榄香烯占榄香烯混合物的60%-72%,也是榄香烯抗肿瘤的主要作用成分。β-榄香烯具有广谱、毒副作用轻、不易产生耐药等突出优点,被广泛用于肺癌、消化道肿瘤、脑瘤以及其他浅表性肿瘤的治疗。研究证实β-榄香烯主要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产生抗肿瘤作用,同时也有少数报道显示其可提高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但β-榄香烯诱导细胞凋亡及提高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具体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分别观察β-榄香烯联合X射线照射对肺腺癌A549细胞和肺鳞癌H520细胞DNA损伤及其修复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同时,对β-榄香烯诱导A549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中药β-榄香烯的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目的:1、通过碱性及中性彗星实验观察β-榄香烯联合X射线照射对肺腺癌A549细胞和肺鳞癌H520细胞DNA损伤及其修复的影响。2、采用TRAP-PCR-银染法研究β-榄香烯联合X射线照射对肺腺癌A549细胞和肺鳞癌H520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3、观察β-榄香烯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β-榄香烯对A549细胞溶酶体膜通透性、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影响的研究,进一步探讨β-榄香烯诱导肺腺癌A549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第一部分:β-榄香烯联合X线照射对肺癌细胞株DNA损伤及其修复的影响1、实验分组:根据处理不同,将A549细胞和H520细胞各分为四组:(1)对照组:只接受RPMI 1640培养基处理;(2)β-榄香烯组:β-榄香烯(终浓度5、10和20μg/ml)37℃作用24h;(3)照射组:6MV-X线单次剂量4 Gy照射;(4)β-榄香烯联合照射组:5、10和20μg/ml的β-榄香烯作用24h后予4 Gy单次剂量照射。2、照射后立即进行碱性彗星实验和中性彗星实验,观察β-榄香烯联合X射线照射对A549细胞和H520细胞DNA单链断裂(SSB)及DNA双链断裂(DSB)的影响。3、照射后将细胞置于37℃孵箱中分别孵育2h、6h、24h后再进行碱性彗星实验和中性彗星实验,观察β-榄香烯联合X射线照射对A549细胞和H520细胞SSB及DSB损伤修复的影响。第二部分:β-榄香烯联合X线照射对肺癌细胞株端粒酶活性的影响1、实验分组:根据处理不同,将A549细胞和H520细胞各分为四组:(1)对照组:只接受RPMI 1640培养基处理;(2)β-榄香烯组:20μg/ml的β-榄香烯37℃作用24h;(3)照射组:6MV-X线单次剂量4 Gy照射;(4)β-榄香烯联合照射组:20μg/ml的β-榄香烯作用24h后予4 Gy单次剂量照射。2、A549细胞和H520细胞经上述相应处理后,将细胞置于37℃孵箱中继续孵育24h,然后通过TRAP-PCR-银染法观察β-榄香烯联合X线照射对A549细胞和H520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第三部分:β-榄香烯诱导A549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探讨1、采用MTT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β-榄香烯对肺腺癌A549细胞和肺鳞癌H520细胞的抑制率。2、不同浓度β-榄香烯(终浓度为5,10,20μg/ml)分别作用A549细胞12h、24h和36h后通过彗星试验检测细胞DNA损伤,荧光显微镜观察凋亡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对caspase-3活性的检测,证实细胞凋亡的发生。3、采用对溶酶体敏感的吖啶橙(AO)荧光染色剂,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及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技术检测5,10和20μg/ml的β-榄香烯在不同时间点(12h、24h和36h)对A549细胞溶酶体膜通透性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溶酶体释放的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在细胞浆中的表达,以进一步证实β-榄香烯可诱导A549细胞溶酶体膜通透性增加;采用罗丹明123(Rhodamine123)荧光染色剂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β-榄香烯在不同时间点对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4、通过2’7’-二氢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和苯二醛(OPT)分别测定不同浓度β-榄香烯对A549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ROS)以及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证实β-榄香烯可以诱导A549细胞氧化应激的产生。5、利用cathepsin D蛋白特异性的抑制剂抑胃肽A(50μM)预处理A549细胞24h,然后与20μg/ml的β-榄香烯共同孵育细胞24h或36h,观察其对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证实溶酶体及其释放的cathepsin D在β-榄香烯诱导的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结果:第一部分1、β-榄香烯单独作用24h后可导致A549和H520细胞产生拖尾,β-榄香烯组彗星尾矩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β-榄香烯单药可导致细胞SSB及DSB损伤产生。2、A549和520细胞经不同处理后立即进行碱性和中性彗星实验,榄香烯联合照射组的彗星尾矩与单独照射组以及单独药物组相比有所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β-榄香烯与X线联合作用可以增加细胞SSB及DSB损伤。3、A549和H520细胞经不同时间修复后再进行碱性和中性彗星实验, A549细胞修复2h后,单独照射组的彗星拖尾现象消失,彗星尾矩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也就是说SSB及DSB损伤得以修复。而H520细胞修复6h后,照射组拖尾现象才消失,说明SSB及DSB损伤6h才得以修复,提示4 Gy的X射线所造成的放射损伤在A549细胞中比在H520细胞中更易修复。4、A549细胞经不同时间修复后,联合处理组具有较明显的SSB及DSB损伤残留,与单独照射组以及单独药物组的彗星尾矩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β-榄香烯可抑制A549细胞SSB及DSB损伤的修复。H520细胞中,β-榄香烯与射线联合可明显抑制H520细胞DSB的修复,但照射后6h和24h的结果显示,β-榄香烯与射线联合所造成的SSB与单独β-榄香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β-榄香烯可能对H520细胞的SSB损伤修复无抑制作用。第二部分1、银染观察β-榄香烯单药处理组的条带与对照组比较颜色变浅,提示β-榄香烯可抑制A549和H520细胞的端粒酶活性。2、A549细胞单独照射组条带颜色较对照组有所增加,而H520细胞单独照射组条带颜色较对照组变浅,提示4 Gy的X射线照射诱导A549细胞端粒酶活性增加,但却抑制H520细胞端粒酶活性。3、β-榄香烯与X射线联合处理组的条带与单独照射组及单独药物组比较均明显变浅,提示β-榄香烯与X射线联合处理可显着抑制A549细胞和H520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第三部分1、通过MTT实验及计算求得β-榄香烯作用A549细胞24h的IC50值为152.64μg/ml,作用H520细胞24 h的IC50值为72.86μg/ml。2、β-榄香烯作用A549细胞24h可引起细胞DNA损伤,但此时未见凋亡发生;当β-榄香烯作用时间延长至36h时,细胞凋亡率及caspase-3活性显着增加,呈现明显剂量依赖关系。3、β-榄香烯作用A549细胞12h,细胞内AO荧光强度和胞浆内cathepsin D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说明β-榄香烯作用A549细胞12h可引起溶酶体膜通透性增加,此时未见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明显改变。β-榄香烯作用时间延长至24h,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开始下降,证实溶酶体膜通透性的增加早于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4、β-榄香烯作用细胞24h可导致A549细胞内DCF荧光强度显着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β-榄香烯可引起细胞内ROS的产生。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检测A549细胞内GSH含量,结果显示:β-榄香烯作用细胞24h可导致细胞内OPT荧光信号显着减弱,即GSH含量明显下降。5、抑胃肽A预处理可明显抑制20μg/mlβ-榄香烯所导致的A549细胞DNA损伤、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以及细胞凋亡的发生。结论:第一部分1、β-榄香烯单药作用可以导致A549和H520细胞SSB及DSB损伤的形成。2、β-榄香烯与X射线联合作用可以增加A549和H520细胞SSB及DSB损伤,推测增加细胞DNA的损伤可能是其增加细胞放射敏感性的作用机制之一。3、4Gy的X线所造成的SSB及DSB损伤在A549细胞中2h即可修复,在H520细胞中需要6h,说明A549细胞具有较快的DNA损伤修复速率和较强的DNA损伤修复能力,这可能是肺腺癌放射抵抗的原因之一。4、β-榄香烯与X射线联合作用可以明显抑制A549细胞和H520细胞SSB及DSB损伤的修复,推测β-榄香烯可能通过抑制细胞DNA损伤的修复提高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第二部分1、β-榄香烯单药可以显着抑制A549和H520细胞的端粒酶活性。2、4Gy的X线照射可以诱导A549细胞端粒酶活性增加,但却能使H520细胞端粒酶性下降,诱导端粒酶活性增加可能是肺腺癌放射抵抗的原因之一。3、β-榄香烯和X射线联合作用与单独照射组和单独药物组相比可以显着抑制A549和H520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提示β-榄香烯可能通过抑制细胞端粒酶活性增加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第三部分1、β-榄香烯对A549和H520细胞具有不同的抑制率,证实不同的肿瘤细胞对β-榄香烯的敏感性不同。2、β-榄香烯作用A549细胞24h可引起细胞DNA损伤,但此时未见凋亡发生;36h后可引起细胞凋亡的产生。3、β-榄香烯作用A549细胞12h即可导致溶酶体膜通透性增加,24h后可引起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显着下降,由此可见,溶酶体膜通透性的改变(12h)早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24h)和细胞凋亡的发生(36h)。4、β-榄香烯可引起A549细胞内ROS产生增加以及GSH含量的显着下降,从而产生氧化应激反应。5、用抑胃肽A预处理A549细胞,可以明显抑制A549细胞DNA损伤、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以及细胞凋亡的产生。由此可见,溶酶体及溶酶体释放的cathepsin D在β-榄香烯诱导的A549细胞凋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汤秀红,秦叔逵,谢恬[9](2010)在《榄香烯注射液抗肿瘤作用基础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文中提出榄香烯(Elemene)是从传统中草药姜科植物温郁金(温莪术)中提取获得的萜烯类化合物。榄香烯注射液以β-榄香烯为主要成分,并含有少量γ-和δ-榄香烯及其它萜类化合物,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已于1994年作为国家二类抗肿瘤新药上市应用。多年来,有关榄香烯注射液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层出不穷,研究结果充分表明该药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显着的抑杀作用,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分化,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和抗肿瘤转移,与放化疗联合具有增敏减毒、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及毒副反应轻微等显着特点。

刘礼,谢纪文,王熙[10](2009)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抗肿瘤机制及放射增敏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

二、端粒酶抑制剂对小鼠胃癌放疗的增敏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端粒酶抑制剂对小鼠胃癌放疗的增敏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榄香烯对三阴性乳腺癌小鼠的治疗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榄香烯简介
    1.2 榄香烯抗肿瘤效应
        1.2.1 引起细胞周期阻滞
        1.2.2 诱导细胞凋亡
        1.2.3 抑制血管生成
        1.2.4 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
        1.2.5 逆转耐药及放、化疗增敏
    1.3 榄香烯临床试验研究概述
        1.3.1 恶性胸腹腔积液
        1.3.2 中晚期肝癌
        1.3.3 肺癌
        1.3.4 胃癌
        1.3.5 其他肿瘤
    1.4 本课题研究思路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来源和相关培养试剂
        2.1.2 实验试剂
        2.1.3 抗体
        2.1.4 PCR引物
        2.1.5 实验动物
        2.1.6 溶液配制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细胞活性检测(CCK8方法)
        2.3.3 Annexin V-FITC/PI试剂食检测细胞凋亡
        2.3.4 DCFH-DA探针方法检测巨噬细胞内ROS
        2.3.5 qRT-PCR检测巨噬细胞Il-1β和Tnf-α的表达
        2.3.6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SR)法检测ROS
        2.3.7 乳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建立
        2.3.8 榄香烯治疗乳腺癌原位移植瘤小鼠预实验
        2.3.9 治疗效果评价实验
        2.3.10 生存期实验
        2.3.11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榄香烯抗乳腺癌肿瘤活性研究
    3.1 榄香烯的细胞毒性
    3.2 榄香烯对乳腺癌移植瘤小鼠的治疗作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榄香烯抗乳腺癌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
    4.1 榄香烯对肿瘤缺氧微环境的调控和抑制肿瘤血管形成与转移
    4.2 榄香烯对肿瘤组织炎性微环境的影响
    4.3 榄香烯对活性氧(ROS)的影响
        4.3.1 榄香烯对ROS的清除作用
        4.3.2 榄香烯对肿瘤组织中ROS的清除作用
    4.4 榄香烯对巨噬细胞的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展望
全文参考文献
附录1 非论文综述 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细胞糖代谢
    参考文献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端粒酶抑制剂BIBR1532通过增加端粒损伤、抑制ATM/CHK1通路增加非小细胞肺癌的放疗敏感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BIBR1532对NSCLC细胞增殖、凋亡、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的影响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细胞培养
        1.1.2 CCK-8实验
        1.1.3 端粒酶活性检测
        1.1.4 端粒长度检测
        1.1.5 Annexin V/PI双染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BIBR1532体外增强非小细胞肺癌的放射敏感性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细胞培养
        2.1.2 克隆形成实验
        2.1.3 端粒酶活性检测
        2.1.4 Annexin V/PI双染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
        2.1.5 细胞总蛋白提取
        2.1.6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2.1.7 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
        2.1.8 β-半乳糖苷酶实验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三、BIBR1532通过促进端粒失调增加电离辐射诱导的DNA损伤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细胞培养
        3.1.2 免疫印迹实验
        3.1.3 免疫荧光实验
        3.1.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3.1.5 FITC-p HH3/PI双染检测细胞有丝分裂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四、体内实验证实BIBR1532可以提高NSCLC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4.1 对象和方法
        4.1.1 裸鼠成瘤实验
        4.1.2 组织芯片制备
        4.1.3 TUNEL实验检测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荧光染色法)
        4.1.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
        4.1.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评分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靶向端粒-端粒酶的辐射增敏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Wee1抑制剂AZD1775在小细胞肺癌中放疗增敏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Wee1蛋白激酶与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临床资料
        1.1.2 材料与试剂
        1.1.3 仪器与设备
        1.1.4 实验方法
        1.1.5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般资料
        1.2.2 小细胞肺癌患者Wee1表达情况
        1.2.3 小细胞肺癌患者Wee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2.4 小细胞肺癌患者Wee1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1.3 讨论
        1.3.1 Wee1在细胞周期中的重要作用
        1.3.2 Wee1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1.3.3 Wee1在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
    1.4 小结
二、Wee1 抑制剂AZD1775 联合放疗抑制小细胞肺癌的实验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试剂及材料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实验方法
        2.1.5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Wee1 抑制剂AZD1775 对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2.2.2 Wee1 抑制剂AZD1775 对小细胞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2.2.3 Wee1 抑制剂AZD1775 对小细胞肺癌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2.2.4 Wee1 抑制剂AZD1775 对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进展
        2.3.2 Wee1抑制剂与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
    2.4 小结
三、Wee1 抑制剂AZD1775 的放疗增敏作用与小细胞肺癌P53 突变关系的实验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对象
        3.1.2 试剂及材料
        3.1.3 仪器与设备
        3.1.4 实验方法
        3.1.5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P53-TetH446细胞的构建及验证
        3.2.2 AZD1775联合放疗对小细胞细胞肺癌增殖的影响与P53表达的关系
        3.2.3 AZD1775联合放疗对小细胞细胞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与P53表达的关系
        3.2.4 AZD1775联合放疗对小细胞细胞肺癌早期凋亡的影响与P53表达的关系
        3.2.5 AZD1775 联合放疗对小细胞细胞肺癌γH2AX表达与P53 表达的关系
    3.3 讨论
        3.3.1 Wee1,P53与细胞周期
        3.3.2 Wee1抑制剂治疗与P53状态的关系
        3.3.3 Tet-on系统的应用
    3.4 小结
四、Wee1 AZD1775 在小细胞肺癌中放疗增敏的动物实验研究
    4.1 对象和方法
        4.1.1 实验对象
        4.1.2 试剂与材料
        4.1.3 仪器与设备
        4.1.4 实验方法
        4.1.5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
        4.2.1 Wee1 抑制剂AZD1775 与放疗联合应用对小鼠种植瘤生长曲线的影响
        4.2.2 Wee1 抑制剂AZD1775 与放疗联合应用对小鼠种植瘤重量的影响
        4.2.3 Wee1 抑制剂AZD1775 与放疗联合应用对小鼠种植瘤内γH2AX表达的影响
    4.3 讨论
        4.3.1 Wee1抑制剂与其他抗肿瘤治疗的联合应用
        4.3.2 Wee1抑制剂在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I期临床试验
        4.3.3 Wee1抑制剂在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II期临床试验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Wee1 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结构特异性核酸酶FEN1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FEN1小分子抑制剂联合电离辐射治疗宫颈癌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FEN1在细胞生长代谢及肿瘤增殖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综述:DNA分枝结构内切酶FEN1功能及其在癌症发生与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端粒酶抑制剂imetelstat对食管鳞癌细胞放射增敏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食管鳞癌研究背景与进展
        1.1.1食管鳞癌疾病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1.2 食管鳞癌的治疗研究进展
        1.1.3 食管鳞癌治疗研究的意义
    1.2 抑制剂imetelstat的研究现状
        1.2.1 端粒酶
        1.2.2 端粒酶与肿瘤治疗
        1.2.3 抑制剂imetelstat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1.2.4 抑制剂imetelstat在肿瘤联合治疗中的应用
    1.3 抑制剂imetelstat在食管鳞癌治疗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方向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1.5 研究总结与前景展望
第2章 端粒酶抑制剂imetelstat对食管鳞癌细胞放射增敏机制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食管鳞癌细胞系的选取
        2.1.2 Kyse410和Kyse520细胞培养
        2.1.3 细胞计数
        2.1.4 细胞蛋白质提取
        2.1.5 BCA法蛋白质浓度测定
        2.1.6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质相对表达量
        2.1.7 细胞凋亡检测
        2.1.8 细胞周期检测
        2.1.9. 细胞克隆形成率实验
        2.1.10 实验动物
        2.1.11 食管鳞癌细胞成瘤实验
        2.1.12 组织切片脱蜡
        2.1.13 组织TUNEL细胞凋亡原位检测
        2.1.14 H&E染色
        2.1.15 免疫荧光(肿瘤组织)
        2.1.16 实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抑制剂imetelstat增强食管鳞癌细胞Kyse410和Kyse520对放射的增敏性
        2.2.2 抑制剂imetelstat可通过细胞凋亡促进食管鳞癌细胞放射增敏
        2.2.3 抑制剂imetelstat和对照sense对Kyse410和Kyse520细胞周期的影响
        2.2.4 抑制剂imetelstat抑制DSBs修复系统
        2.2.5 抑制剂imetelstat在动物体内对食管鳞癌细胞Kyse520放射增敏
        2.2.6 抑制剂imetelstat在动物体内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
第3章 结论
附录A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丹参酮ⅡA对ATO抗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化疗增敏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索引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细胞自噬、凋亡在丹参酮ⅡA联合ATO抗 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增敏机制中的作用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丹参酮ⅡA联合ATO对 NB4 细胞中PI3K-I/AKT/MTOR和BCL-2家族蛋白信号通路的影响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丹参酮ⅡA联合ATO治疗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荷瘤裸鼠模型的体内实验研究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胞自噬分子机制及自噬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齐多夫定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抗肿瘤作用机制
2 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2.1 妇科肿瘤
    2.2 淋巴瘤
        2.2.1 T淋巴瘤
        2.2.2 伯基特淋巴瘤
    2.3 胶质瘤
    2.4 肝癌
    2.5 胃癌
    2.6 其他肿瘤
3 展望

(8)β-榄香烯和/或联合X线照射抗肺癌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榄香烯注射液抗肿瘤作用基础研究的现状和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直接抑杀肿瘤细胞
2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3 诱导肿瘤细胞分化
4 抗肿瘤细胞浸润、迁徙和转移作用
5 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
    5.1 抑制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及其受体
    5.2 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活性
6 逆转肿瘤细胞耐药
7 对放化疗增敏作用
8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8.1 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8.2 增强疫苗免疫原性的表达
9 其它作用
    9.1 影响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
    9.2 下调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的表达
10 结语和展望

(10)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抗肿瘤机制及放射增敏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诱导细胞凋亡
    1.1 p53途径
    1.2 bcl-2途径
    1.3 NF-κB途径
2 抑制端粒酶活性
3 调节表皮生长因子 (EGF)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表达
4 抗血小板聚集
5 免疫调节作用
    5.1 光保护作用
    5.2 肝细胞保护作用

四、端粒酶抑制剂对小鼠胃癌放疗的增敏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榄香烯对三阴性乳腺癌小鼠的治疗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D]. 韩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2)
  • [2]端粒酶抑制剂BIBR1532通过增加端粒损伤、抑制ATM/CHK1通路增加非小细胞肺癌的放疗敏感性[D]. 丁小凤.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Wee1抑制剂AZD1775在小细胞肺癌中放疗增敏作用的实验研究[D]. 李昉璇.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结构特异性核酸酶FEN1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李金利. 苏州大学, 2019(06)
  • [5]端粒酶抑制剂imetelstat对食管鳞癌细胞放射增敏机制的研究[D]. 匡智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2)
  • [6]丹参酮ⅡA对ATO抗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化疗增敏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 王叨. 郑州大学, 2015(12)
  • [7]齐多夫定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 刘宇,林军,郑玉果,朱宝泉. 世界临床药物, 2012(05)
  • [8]β-榄香烯和/或联合X线照射抗肺癌作用的机制研究[D]. 李龙婕. 大连医科大学, 2011(06)
  • [9]榄香烯注射液抗肿瘤作用基础研究的现状和进展[J]. 汤秀红,秦叔逵,谢恬.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0(03)
  • [10]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抗肿瘤机制及放射增敏作用的研究进展[J]. 刘礼,谢纪文,王熙.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09(04)

标签:;  ;  ;  ;  ;  

端粒酶抑制剂对小鼠胃癌放疗增敏作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