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不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不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

一、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论文文献综述)

薄龙,甄永煜[1](2021)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手段包括经肝动脉灌注化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经皮无水酒精注射、射频消融术以及微波固化等。上述方法也可通过联合使用的方式,巩固各自优势,弥补缺陷,以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查询与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对近年来有关报道与研究中围绕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认为,视患者实际情况将不同介入治疗手段联合应用对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苏鹏亮[2](2021)在《健脾活血方主要化学成分分析以及联合化疗对肝癌原位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目前,我国的肝癌患病与致死人数在所有恶性肿瘤排名中居高不下,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恶性疾病之一。肝癌发病的前期过程较为隐匿,病人一旦被发现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时往往已步入病程的中晚期,此时通过手术切除肝癌病灶的方案所获得的收益较小,面临的复发转移风险较大,因此化疗成为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主要治疗选择。但是长期化疗不仅会给患者的肝肾等主要脏器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还会导致耐药性的形成。近年来,随着对祖国医学的不断挖掘探索,中药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显示出一定的优势。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肿瘤科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和30多年临床治疗经验的积累,研制出了健脾活血方药,发现肝癌患者在应用化疗药物治疗的同时口服健脾活血方能够改善生存质量,减少复发和转移等风险。健脾活血方在临床也有20多年的应用积累,其疗效确切,但是化学物质基础及药理学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本研究论文拟运用现代分析化学的技术和手段对方药中可能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和解析,并在建立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探究健脾活血方联合化疗药物发挥药效的可能作用机制。[实验方法]1.利用UPLC-QE-Orbitrap-MS技术,结合中药化学数据库对健脾活血方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定性分析。选用UPLC BEH C18(2.1×100 mm,1.7μm)色谱柱,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作为流动相对方药提取、制备的供试品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400 μl·min-1;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利用质谱分析对方药提取物进行检测,收集并分析质谱信息,探寻其主要的化学物质基础。通过文献挖掘筛选出具有抗肝癌活性的化合物及其可能作用的蛋白靶点,借助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化合物与相应蛋白靶点的结合活性。2.将裸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化疗组(5-FU+奥沙利铂)及化疗联合中药组。造模方法为向裸鼠(种鼠)的皮下注射HCCLM3细胞悬液制成皮下瘤,将长出的皮下瘤剪切成小块植入各实验组裸鼠的肝脏内;假手术组则不植入瘤块,其余手术步骤与模型组步骤相同。化疗组的给药方案为每次腹腔注射奥沙利铂(10mg·kg-1)和5-FU(1Omg·kg-1)各1次,在手术结束后第7天和第14天分别进行1次化疗给药;化疗联合中药组在采用相同的化疗给药方案的基础上,从造模术后第7日开始连续灌胃中药液14天,每天1次,中药灌胃的剂量为36.9 g·kg-1(以生药量计,下同);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在相同时间点灌胃等量的蒸馏水。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裸鼠的生存状态,造模术后第35日处死所有裸鼠,收集肝原位瘤和肺部组织,如果观察到其余脏器组织也有疑似癌转移瘤也要将其收集。将收集到的组织进行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癌细胞侵入。3.免疫组化法检测裸鼠肝原位瘤组织中MMP2、Ki67、VEGFA以及p-ERK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裸鼠肝原位瘤组织中MMP-2的表达。4.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5-FU组及5-FU联合低、高剂量中药组,通过向小鼠肝脏注射H22细胞悬液建立肝癌原位瘤模型,假手术组则注射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5-FU组每隔1日按20 mg·kg-1的剂量腹腔注射1次5-FU;5-FU联合低、高剂量中药组在注射给予5-FU的基础上,每日灌胃中药1次,剂量分别为36.9、73.8 g·kg-1;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则每日灌胃等量的蒸馏水。给药从造模术后第3日开始,共持续14日。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裸鼠的生存状态,术后第18日处死所有小鼠,收集其肝原位瘤、腹膜组织、肾脏、脾脏组织,肉眼观察是否存在肿瘤转移灶,以及是否有明显的腹水等情况,统计各组肝原位瘤的平均瘤重与抑瘤率、肿瘤腹膜转移率以及腹水发生率;采用HE染色法检测肝原位瘤、腹膜、肾脏以及脾脏组织中可能因为肿瘤细胞侵入带来的病理变化情况。5.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MMP-2、MMP-9、E-cadherin、Ki67、HIF-1α、VEGF、ERK以及p-ERK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qPCR法检测其组织中VEGF的表达。[实验结果]1.实验中鉴定出了 74个化学成分,其中氨基酸类化合物12个,苯丙素类化合物2个,酚酸类化合物14个,生物碱类化合物6个,萜类化合物10个,黄酮类化合物25个,糖类化合物1个,脂肪酸类化合物2个,芳香酸类化合物1个,维生素类化合物1个。通过文献挖掘初步筛选出的潜在抗肝癌活性成分包括迷迭香酸、莪术醇、芍药苷、黄芩苷、黄芩素、槲皮素、异槲皮苷和芹菜素等,分子对接结果提示上述活性成分与文献报道中对应的蛋白作用靶点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2.裸鼠移植瘤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化疗组和化疗联合中药组裸鼠的肝原位瘤的重量均显着减小。HE染色结果提示化疗联合中药组的肝原位瘤组织的病理恶化状况较化疗组有所改善,肺部组织未发现癌转移灶。3.蛋白免疫印迹法的检测结果提示化疗联合中药组与模型组和化疗组相比均能显着下调裸鼠肝原位瘤组织中MMP-2、Ki67、VEGFA、p-ERK的表达。免疫组化法的检测结果提示化疗联合中药组与模型组和化疗组相比均能显着下调裸鼠肝原位瘤组织中MMP-2的表达。4.BALB/c小鼠的肝原位瘤模型实验表明:5-FU联合低、高剂量中药组BALB/c小鼠的肝原位瘤的重量相较于模型组和5-FU组均显着减小。HE染色结果提示5-FU联合低、高剂量中药组的肝原位瘤组织的病理恶化状况均较模型组和5-FU组有所改善;模型组的肿瘤腹膜转移率最高,5-FU组次之,5-FU联合低、高剂量中药组的肿瘤腹膜转移率相对于5-FU组均有下降趋势。模型组的腹水发生率最高,5-FU组次之,5-FU联合低、高剂量中药组的腹水发生率相对于5-FU组均有下降趋势。5.蛋白免疫印迹法的检测结果提示与模型组和5-FU组相比,5-FU联合高剂量中药组均能显着下调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MMP-2、MMP-9、Ki67、HIF-1α、VEGF的表达,同时显着降低ERK的磷酸化水平,并显着上调E-cadherin的表达。免疫组化法的检测结果提示与模型组和5-FU组相比,5-FU联合低、高剂量中药组均能显着上调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E-cadherin的表达。qPCR结果提示与模型组和5-FU组相比,5-FU联合高剂量中药组均能显着下调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实验小结]1.通过对健脾活血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丰富了其中药化学物质基础研究,为日后进行更为深入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2.健脾活血方联合化疗药物(5-Fu+奥沙利铂)的给药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裸鼠肝癌原位移植瘤的生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MMP2、Ki67、VEGFA及p-ERK的表达相关。3.健脾活血方联合5-FU的给药方案可抑制BALB/c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的生长,减少肿瘤向腹膜转移的风险,降低腹水发生的趋势。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MMP-2、MMP-9、Ki67、HIF-1α、VEGF的表达,降低ERK的磷酸化水平以及上调E-cadherin的表达相关。

李文锋,周任,庞志东[3](2020)在《原发性肝癌的微创治疗现状及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肝癌(PHC)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主要由各种因素导致人体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癌变所致。目前临床上治疗PHC的方法有手术切除、肝脏移植、介入栓塞治疗、消融术、放射治疗、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等,其中手术切除为主要的治疗方案。肿瘤的微创治疗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

李晶[4](2020)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序贯无水乙醇补充注射对原发性大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离体牛肝实验的基础上,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微波消融(MWA)序贯无水乙醇补充注射(PEI)对原发性大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首先在离体新鲜牛肝上进行微波消融实验:分别观察多针组合消融离体牛肝脏的消融情况及相邻两凝固区之间的凝固不全区的情况,然后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大肝癌病人(共79个病灶)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两组病人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并应用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对离体新鲜牛肝观察消融范围。单针凝固区纵剖面呈长3.4cm中间宽2.6cm两头渐细的椭球状,双层多针热凝可获得更大的消融横径和纵径,但两针相距2.5cm时热凝区叠合不严,两凝固区的上下部有多角状凝固不全区(相当于残存未灭活区)。临床研究,试验组行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次数显着少于对照组(t=5.40,P<0.001)。治疗后1个月,试验组的ORR和DCR均显着高于对照组(χ2分别为9.64和6.67,P分别为0.00和0.01)。试验组的中位总体生存期较对照组显着延长(χ2=7.82,P=0.005)。试验组1年、3年、5年的总体生存期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χ2 分别为 12.50、11.29、10.89,P 分别为 0.000、0.001、0.001)。试验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较对照组显着延长(χ2=9.70,P=0.002)。无进展生存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χ2分别为10.90、14.17、13.90,P分别为0.001、0.000、0.000)。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肝区疼痛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肝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肝硬化(RR=7.780)、最大肿瘤直径(RR=2.241)和BCLC分期(RR=7.024)是影响 OS和PFS的独立因素(P均<0.05)。结论: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序贯无水乙醇补充注射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治疗效果显着高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单独应用,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穆锐,赵礼金[5](2020)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方式已不仅仅局限于手术切除,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被认为是能够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病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有效治疗方法。本文就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吴昊天[6](2020)在《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依据及启发。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诊治研究标准确定为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64例,将其分成两组,具体为TACE组(28例,患者行单一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A组(36例,患者行TACE+阿帕替尼联合治疗,口服阿帕替尼);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期间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 RECIST进行相关疗效评价分析。具体项目如下:两组患者一般社会学资料分析(性别、身高、体重、最大瘤径、肝功能Child-Pugh及基础性疾病等);不良反应: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蛋白尿、发热、恶心、呕吐、胸腹水发生率及肝硬化程度等;两组患者AFP水平分析;术后12个月内两组患者PFS生存曲线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并且对其独立危险因子做出统计分析。结果一般社会学资料: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Child-Pugh分级、肿瘤个数、主瘤直径、乙肝、KPS评分、BCLC分期、基础性疾病研究分析,p均大于0.05,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ACE次数比较分析,p=0.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FP水平分析:两组患者AFP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阿帕替尼干预组降低的幅度更加明显,在各个时间段比较均低于TACE组,在术后1周及术后1月的分析中,p=0.034及0.0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效果及生存率分析:在术后3个月的统计分析中,阿帕替尼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高于单独TACE治疗组,DCR比率分别为39.29%与66.67%,统计学数据p值为0.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阿帕替尼干预组患者明显高于单独TACE治疗组,DCR比率分别为35.71%与55.56%,统计学数据p值为0.034(p<0.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分析阿帕替尼干预组患者依然明显高于单独TACE治疗组,DCR比率分别为21.42%与38.89%,统计学数据p值为0.029(p<0.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逐渐降低,阿帕替尼组要明显高于单独TACE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无进展生存期进行了比较分析。在随访的12~18个月内,单独TACE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为(6.15±1.23)个月,阿帕替尼干预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为(9.45±3.08)个月,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557,p=0.015,<0.05)不良反应统计分析:在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蛋白尿发生率方面,两组数据比较,阿帕替尼干预组数据比例明显较高,统计学数据p值分别为0.010,0.023,0.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皮疹、消化道出血、肝功能障碍、发热、腹痛、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泻及乏力的统计分析中,p值均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预后高危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患者年龄、肿瘤直径、TACE次数以及阿帕替尼干预等项目数据分析提示p值分别为0.045,0.045,0.038,0.029,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高血压、Child-Pugh分级、评分、基础性疾病、AFP水平等项目数据分析p值均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TACE手术干预可以较好的降低血清AFP的表达含量,阿帕替尼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性作用,降低炎性反应及患者的复发率,提高康复的可能性。(2)阿帕替尼干预组术后3个月、6个月及9个月的疾病控制率明显高于非干预组;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逐渐降低,患者生活质量逐渐减弱。阿帕替尼干预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要明显高于单纯TACE组。(3)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预后的高危因素为患者年龄及肿瘤的直径;患者年龄越大,肝癌肿瘤的直径越大,患者TACE术后预后的良好性越差;而其TACE次数及阿帕替尼的干预是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预后的保护性因素,减少TACE次数以及阿帕替尼的干预均可以有效的提高肝癌患者术后预后的良好性,值得临床借鉴。

曹秋颖[7](2020)在《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的可行性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的可行性及疗效并分析其预后因素。材料与方法:2014.3~2018.10在我院微创介入科就诊的接受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患者共51例,其中位于第二肝门区肿瘤为54个。收集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生存时间及并发症。所有患者在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均常规行保肝降黄治疗,术后一周复查肝功能恢复至Child-Pugh A或B级后对所有病灶行射频消融治疗。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患者1年、2年、3年的累积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对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检查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所有位于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的完全消融率为81.48%(44/54),部分消融率为18.52%(10/54)。患者1年、2年、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20%、57.50%、31.00%:中位生存期为28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9个月。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AFP(≤400或>400 ng/ml)和肝内肿瘤个数(包括第二肝门区肿瘤,≤2或>2个)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P均<0.05)。严重并发症(气胸3例、胸腔积液1例、出血1例)发生率为9.80%(5/51),无与治疗相关的死亡发生。结论: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可以有效治疗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前AFP(≤400或>400 ng/ml)和肝内肿瘤个数(包括第二肝门区肿瘤,≤2或>2个)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代柏树[8](2019)在《肝切除术后辅助TACE联合PVC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预后分析》文中指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世界恶性肿瘤第五位[1],病死率居第三位[2]。在我国,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2018年全国最新癌症报告显示[3]:肝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四位,死亡率更是高居第二位。近年来,随着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和医学技术的进步,肝细胞癌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患者预后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肝细胞癌复发转移率高、生存预后差的原因除了其本身恶性程度高之外,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其极易侵犯门静脉并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并沿血管形成肝内及肝外转移。文献[4]报道PVTT发生率高达44.0%62.2%。如果治疗不及时,患者自然生存期仅为2.74.0个月[5,6]。对于合并PVTT的肝细胞癌患者,目前世界上尚缺乏统一的治疗共识。以欧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于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治疗态度较为保守,2018版以前的巴塞罗那指南将索拉非尼作为唯一推荐治疗方案,而2018版巴塞罗那指南[7]仅仅将索拉非尼改为系统治疗。但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则相对积极,逐步形成了以手术治疗为基础,术后辅以介入、消融、靶向治疗、化疗、放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综合治疗的共识[8]。目前手术切除仍是肝癌合并PVTT的首选或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肿瘤切除及癌栓切除或者切开取栓术在内的外科手术能最大程度去除或控制肝癌原发病灶及门静脉癌栓,从而减轻肿瘤负担,降低相关并发症,改善肝功能,给患者带来获益。然而,手术过程中组织的挤压和肿瘤破裂可能造成新的肝内转移,导致肿瘤复发率较高,无瘤生存率较低,是肝切除术后患者总体生存期仍不令人满意的主要因素。另外,最近的研究结果[9-12]表明,微血管浸润是导致没有大血管侵犯的单发性肝癌早期复发的另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研究[13]显示肿瘤组织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重血供,肿瘤中心由肝动脉供血,肿瘤周边及纤维包膜、包膜外浸润的癌组织、子病灶、门静脉癌栓等由门静脉供血。当肝动脉被栓塞剂栓塞后,肿瘤组织的血供相应减少[14],肿瘤因缺血而坏死,同时癌栓相应缩小,但正常肝脏组织的血供却不会受到影响。故术后辅以肝动脉DSA+必要时灌注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有助于早期发现肝内残余或新发病灶,及早灭活残留癌细胞,阻断瘤体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率及死亡率[15,16]。肿瘤周边组织是肿瘤生长最为活跃的部分。单纯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只是阻断了肝动脉血供,且由于肝动脉被栓塞,门静脉血流量代偿性增加,门静脉血通过吻合支成为肿瘤的主要血供。因此,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门静脉灌注化疗(portal vein chemotherapy,PVC),不仅能达到阻断肝癌血供,使癌灶缺血坏死的目的,还能最大程度地杀伤门静脉内可能残存的少量肿瘤病灶或癌细胞,降低癌细胞经门静脉系统播散的几率[17-19]。经门静脉泵化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术后辅助治疗方式,在预防复发转移及延长总体生存期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本课题组前期研究[20-23]发现,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辅以门静脉化疗,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延长生存时间。采用经皮下埋置式门静脉化疗泵,具有创伤较小,全身副反应轻,操作方便,护理简单等特点,冲管或化疗可在社区医院完成。患者依从性、耐受性良好,可作为临床治疗的较好选择。相关研究提示术后辅以肝动脉化疗栓塞或者门静脉化疗可以降低术后复发和转移,然而多数研究都是单中心小样本研究,具体化疗栓塞方式及化疗药物选择并未形成统一共识。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我科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探讨了肝切除术后辅以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门静脉化疗治疗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希望所得结果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研究目的1、探究门静脉化疗泵置入及门静脉化疗在肝细胞癌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2、探究肝切除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门静脉化疗对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疗效,并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我科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共1980例,从中选取肝切除术中放置门静脉化疗泵并且临床资料完整的肝癌患者84例作为实验组(A),同期术中未放置门静脉化疗泵并且临床资料完整的7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B),总共159例患者纳入本课题研究。实验组(A)为肝切除术中放置门静脉化疗泵,术后行TACE并门静脉化疗的患者;对照组(B)为肝切除术后单纯行TACE或系统化疗或口服索拉非尼等其他全身治疗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围术期情况(术后住院日、伤口愈合时间)、短期并发症情况(消化道反应、腹腔出血、腹腔感染、胆漏、顽固性腹水、肝功能衰竭)以及分析实验组(A)患者长期并发症情况(药物外渗、导管堵塞、导管脱出、附壁血栓)等,探究通过门静脉化疗泵行门静脉化疗在肝癌治疗中的安全性。2、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我科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肝细胞癌并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共1980例,从第一部分实验组(A)84例术中放置门静脉化疗泵患者中筛取门静脉癌栓的HCC患者64例作为实验组(C),另筛取55例HCC合并门静脉癌栓术中未放置化疗泵患者作为对照组(D),共119例患者纳入本部分课题研究。实验组(C):肝切除术后行TACE联合PVC;对照组(D):肝切除术后单纯TACE辅助治疗。根据癌栓分型,将实验组(C)及对照组(D)共119例患者进行分层分析:30例Ⅰ型癌栓患者分为实验组(E)12例及对照组(F)18例;54例Ⅱ型癌栓患者分为实验组(G)35例及对照组(H)19例;35例Ⅲ型癌栓患者分为实验组(I)17例及对照组(J)18例。观察指标:1、实验组及对照组中位无瘤生存期及总生存期;2、实验组及对照组术后半年、1年、2年及3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比较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得出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实验组(A)及对照组(B)患者的术中出血及术后住院日、伤口愈合时间分别为810.0±710.9ml VS 820.9±630.5ml(t=-0.102,P=0.919)、10.7±3.6天VS 12.0±6.1天(t=-1.575,P=0.118)、13.2±2.6天VS 15.1±10.2天(t=-1.664,P=0.09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A)及对照组(B)患者的短期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消化道反应7.1%VS 17.3%(?2=3.911,P=0.048)、腹腔出血1.2%VS 2.7%(?2=0.010,P=0.921)、腹腔感染3.6%VS 2.7%(?2=0.000,P=1.000)、胆漏4.8%VS 2.7%(?2=0.076,P=0.783)、顽固性腹水9.5%VS 8.0%(?2=0.115,P=0.735)、肝功能衰竭2.4%VS 4.0%(?2=0.017,P=0.898)。其中消化道反应,实验组(A)发生率低于对照组(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项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实验组(A)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药物外渗3.6%、导管堵塞4.8%、导管脱出1.2%、皮下感染1.2%、门静脉附壁血栓1.2%。4、实验组(C)及对照组(D)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期分别为13.3月VS 6.8月(?2=8.375,P=0.004),实验组(C)及对照组(D)患者术后半年、1年、2年、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1.9%VS 52.9%(?2=5.516,P=0.019)、57.5%VS 26.7%(?2=12.232,P=0.000)、16.4%VS 8.2%(?2=7.576,P=0.006)、6.9%VS 2.1%(?2=8.026,P=0.005),实验组(C)中位无瘤生存期及术后半年、1年、2年、3年无瘤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实验组(C)及对照组(D)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9.5月VS 12.5月(?2=11.690,P=0.001),实验组(C)及对照组(D)患者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0.5%VS 89.1%(?2=0.051,P=0.822)、69.5%VS 50.4%(?2=3.761,P=0.052)、39.9%VS12.1%(?2=11.807,P=0.001)、22.4%VS 8.1%(?2=10.338,P=0.001),实验组(C)中位生存期及术后2年、3年生存率优于对照组(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半年及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对于Ⅰ型癌栓患者,实验组(E)及对照组(F)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期分别为24.0月VS 13.5月(?2=4.170,P=0.041),两组患者半年、1年、2年、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1.7%VS 64.9%(?2=2.584,P=0.108)、75.0%VS 51.9%(?2=1.715,P=0.190)、50.0%VS26.0%(?2=2.347,P=0.126)、33.3%VS 6.5%(?2=3.760,P=0.052),实验组(E)中位无瘤生存期高于对照组(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半年、1年、2年、3年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0.0月VS 20.0月(?2=7.999,P=0.005),术后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VS 88.9%(?2=1.258,P=0.262)、90.9%VS 58.7%(?2=3.552,P=0.059)、80.8%VS 26.1%(?2=7.281,P=0.007)、60.6%VS 19.6%(?2=6.888,P=0.009),实验组(E)中位生存期及术后2年、3年生存率优于对照组(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半年及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对于Ⅱ型癌栓患者,实验组(G)及对照组(H)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期分别为13.6月VS 6.8月(?2=14.630,P=0.000),两组患者半年、1年、2年、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5.7%VS 52.6%(?2=8.542,P=0.003)、73.9%VS 12.0%(?2=23.284,P=0.000)、12.3%VS0%(?2=14.630,P=0.000)、0%VS 0%,实验组(G)中位无瘤生存期及术后半年、1年、2年无瘤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1.7月VS 12.0月(?2=7.764,P=0.005),术后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VS 100.0%、85.7%VS 44.6%(?2=10.322,P=0.001)、46.1%VS 11.1%(?2=10.896,P=0.001)、19.7%VS 5.6%(?2=8.745,P=0.003),实验组(G)中位生存期及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半年生存率相同,皆为100%。8、对于Ⅲ型癌栓患者,实验组(I)及对照组(J)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期分别为5.0月VS 5.9月(?2=0.001,P=0.973),两组患者半年、1年、2年、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29.4%VS 41.2%(?2=0.330,P=0.566)、11.8%VS 17.6%(?2=0.133,P=0.715)、0%vs0%、0%vs0%,两组中位无瘤生存期及术后半年、1年、2年、3年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5月VS 10.5月(?2=0.078,P=0.781),两组患者术后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4.7%VS 77.8%(?2=0.713,P=0.399)、20.2%VS 48.9%(?2=3.089,P=0.079)、0%VS 0%、0%VS 0%,两组中位生存期及术后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预后的因素为AFP水平、肿瘤大小、癌栓分型、术后化疗方式,其中AFP≤400 ng/mL、肿瘤直径≤10cm、Ⅰ、Ⅱ型癌栓、术后辅助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门静脉化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研究结论1、肝切除术后联合门静脉化疗泵置入,安全性较好,不增加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少,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2、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肝切除术后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门静脉化疗相对于术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能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Ⅰ、Ⅱ型门静脉癌栓患者是放置门静脉化疗泵的最佳适宜人群。3、AFP水平、肿瘤大小、癌栓分型以及术后治疗方式是影响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

廖锡文[9](2019)在《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行TACE致ALT,AST变化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特征筛查及验证》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内容:本研究分为五部分进行研究:1.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行TACE致ALT,AST变化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及全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特征筛查。2.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行TACE致ALT,AST变化的候选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高尔基体SNAP受体复合物成员 2(golgi SNAP receptor complex member 2,GOSR2)-rs 197922 的二期队列验证。3.基于全基因组数据集对GOSR2基因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分子机制研究.4.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GOSR2表达水平和rs197922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5.GOSR2基因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生物学功能鉴定及其在正常肝细胞系中与ALT,AST的调控关系研究。目的:本研究尝试通过GWAS方法对广西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行TACE致ALT,AST变化的全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特征进行筛查,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材料方法:收集49例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切除术的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且术后行TACE术。根据患者TACE术前和术后ALT和AST的变化进行分组,对这些患者癌组织进行全外显子芯片扫描并进行全外显子关联分析。结果:根据患者TACE术前和术后ALT和AST的变化进行全外显子关联分析,我们筛选了 1247个P<0.05的候选SNPs位点。通过ICSNPathway分析我们共鉴定出17个具有影响通路改变的SNPs位点(包括rs75387493,rs2271683,rs1 1768465,rs8207,rs28365927,rs1344642,rs1863704,rs10160013,rs4036,rs2235324,rs17183814,rs7973658,rs34550074,rs3740168,rs197922,rs3 790525,rs41309181),发现了 4条 SNP-Gene-Pathway的调控机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GeneMANIA在线分析工具发现这些17个候选SNPs位点所在的基因与ALT和AST的编码基因具有共表达互作关系。通过GTEx数据库发现这17个SNPs中的高尔基体SNAP受体复合物成员 2(golgi SNAP receptor complex member 2,GOSR2)-rs197922在肝脏等多个正常组织中具有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关系。结论:本研究筛选出17个潜在具有SNP-Gene-Pathway调控潜力的SNPs,其中GOSR2-rs 197922位点可能参与调控血清ALT和AST。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独立于一期GWAS队列的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进行全外显子关联分析结果的二期队列验证。材料方法:本研究收集于2014年至2017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行肝脏肿瘤切除手术且术后行TACE术的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通过Sanger法对这些患者进行高尔基体SNAP受体复合物成员 2(golgi SNAP receptor complex member 2,GOSR2)-rs197922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候选位点与TACE术前术后血清ALT和AST变化的关系。结果:二期验证队列共纳入88例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接受肝切除术后行TACE治疗的患者,其中rs197922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如下:AA基因型23例,AG基因型43例和GG基因型22例。通过卡方检验和Ligistic回归分析,我们未能观察到rs197922基因型分布与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接受TACE治疗后血清ALT和AST的变化相关。结论:由于纳入二期验证队列的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TACE化疗药物方案的改变,我们未能观察到rs197922位点的基因型与TACE术后ALT和AST水平变化显着相关。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GEO和TCGA数据库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全基因组数据集对高尔基体SNAP受体复合物成员2(golgi SNAP receptor complex member 2,GOSR2)基因的临床意义进行探索,及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在HCC中的分子机制进行分析。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分别纳入GSE14520和TCGA的212个和370个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通过诊断ROC和生存分析探索GOSR2基因的临床应用价值。随后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对GOSR2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共表达基因和基因集富集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其潜在的分子机制。结果:通过GSE14520和TCGA队列的验证,我们发现GOSR2基因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癌组织中表达量上调,高表达GOSR2基因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具有较短的无复发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通过比较高、低表达GOSR2基因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之间的全基因组表达谱数据,筛选两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和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以及GOSR2的共表达基因,以及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富集发现GSOR2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增殖、周期、NF-kB和Wnt等信号通路参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调控。结论:GOSR2可能具有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其生物学功能可能涉及细胞增殖和周期等信号通路的调控。目的:本研究通过评估高尔基体SNAP受体复合物成员2(golgi SNAP receptor complex member 2,GOSR2)免疫组化表达量和rs197922的基因型分布探索他们作为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生物标志物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同时分析rs197922在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express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i,eQTL)特性。材料方法: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进行GOSR2基因的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对rs197922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比较不同GOSR2基因表达量和不同rs197922基因型患者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差异。结果:本研究纳入342例广西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通过多因素生存分析比较,我们发现GOSR2基因免疫组化阴性和阳性染色患者的无瘤生存和总体生存时间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性。但是,我们发现rs197922位点的基因型在非根治性切除等亚组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中与预后显着相关。结论:本研究中我们观察到GOSR2基因免疫组化表达水平与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无关,但是我们发现到rs197922基因型分布在特定的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亚组中具有作为预后分子标志物的潜力。目的:本研究通过在肝癌细胞株中沉默高尔基体SNAP受体复合物成员2(golgi SNAP receptor complex member 2,GOSR2)基因探索其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并探索其在正常肝细胞中在TACE化疗药干预的条件下与ALT和AST的调控关系。材料方法:利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技术在肝癌细胞株(MHCC-97H,Hep-G2和HCC-M)和正常肝细胞株(HL-7702)中沉默GOSR2基因,通过Western Bllot,RT-PCR,细胞划痕、增殖、侵袭等实验验证GOSR2生物学功能。通过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吡柔比星,顺铂和洛铂)干预探索GOSR2在正常肝细胞株中与ALT和AST的调控关系。结果:通过WB,RT-PCR验证siRNA在细胞株中的沉默GOSR2的效果,并通过细胞划痕、增殖、侵袭等实验证实在肝癌细胞株中抑制GOSR2基因的表达可以显着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增殖和侵袭能力。在正常肝细胞株中沉默GOSR2基因表达,我们未观察到经化疗药物干预后正常肝细胞株分泌ALT和AST有明显变化。结论:本研究证实GOSR2基因在肝细胞癌中可能起着一个癌基因的角色,但本研究并未观察到其表达量的变化与ALT和AST在正常肝细胞株中经化疗药干预后存在显着的直接调控关系。

刘虹[10](2018)在《TACE联合RFA治疗特殊部位原发性肝癌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原发性肝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仅次于肺癌与胃癌,受解剖位置、肝内转移、门静脉侵犯甚至远处转移等因素的影响,超过60%的患者难以进行手术切除。寻求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是肝癌治疗的重点。目前,肝癌替代治疗方法较多,以介入治疗应用较多,也被证实具有明确效果。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与经皮射频消融是血管介入与非血管介入术的代表性方法。但目前,上述两种方法单用的治疗效果及适用患者均相对局限,有必要探讨联合治疗是否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时间。本研究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与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特殊位置肝癌的效果与安全性,评价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烟台市传染病医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经病理和/或影像学确诊的初治的肿瘤直径≤5cm的单发病灶原发性肝癌患者84例。采用率的样本量计算公式估算样本,考虑25%失访,计算得所需最低样本量为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单纯对照组,各组42例。观察组先接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2周后行射频消融治疗;对照组仅进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收集患者基础信息、6个月治疗效果后肿瘤直径与体积变化、术后甲胎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变化;对患者进行随访,观测患者3年内生存情况;收集患者围手术期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寿命表法分析不同治疗方法术后生存率,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Child-Pugh分级、乙肝表面抗原、肿瘤直径、癌胚抗原水平(CEA)、TNM分期等基线信息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6月后进行有效率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CR与PR人数分别为9例与25例,SD与PD人数分别为6例与2例,治疗有效率为80.9%;对照组CR与PR人数分别为6例与19例,SD与PD人数分别为12例与4例,治疗有效率为59.4%,联合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3,P=0.031)。(3)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6月后肿瘤最大直径缩小平均水平分别为1.91±0.42cm与0.92±0.3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98,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6月后肿瘤体积缩小平均水平分别为38.66±9.28cm3与28.01±9.48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03,P<0.001)。(4)TACE+RFA组与TACE组患者AFP治疗6月后较基线的平均降低水平分别为1252.9±216.8ng/ml与976.2±233.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4,P<0.001)。术后6月,观察组11例患者AFP回到正常水平,比例为26.2%,对照组5例回到正常水平,比例为11.9%,两组AFP正常比例不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779,P=0.096)。(5)并发症中以骨髓抑制发生率最高,观察组与对照组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分别为61.9%与54.8%,患者骨髓抑制分级均相对较低,均在II°以内。其次为消化道反应与转氨酶上升,但分级均低于二级。不同组别在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转氨酶上升及术后发热的发生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6)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19月(95CI%:14.391-23.609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14月(95CI%:11.149-15.581月)。观察组无进展生存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24,P=0.017)。(7)观察组治疗后6月、12月、24月及36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0.929、0.833、0.784与0.572;对照组治疗后6月、12月、24月及36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0.905、0.734、0.530与0.327,中位生存时间25月(95CI%:18.397月-31.603月)。K-M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36月累计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8,P=0.013)。(8)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治疗方式,Child-Pugh分级及TNM分期是肝癌患者3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在平衡了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相对于TACE+RFA联合治疗的患者,单用TACE治疗的患者3年死亡风险HR=1.748(95%CI:1.251-2.245,P=0.035)。结论:(1)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可提高RFA对肿瘤组织的消融与清除,联合治疗可提升治疗的有效率,优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2)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3)年龄与基线肝功能分级是影响特殊位置肝癌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高龄及分期较晚的患者的随访关注,严格监测患者肝功能变化,以改善远期预后。

二、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血管性介入治疗
    1.1 经肝动脉灌注化疗
2 非血管性介入治疗
    2.1 经皮无水酒精注射
    2.2 射频消融术
    2.3 微波固化
3 联合治疗
    3.1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经皮无水乙醇注射
    3.2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射频消融术
4 小结

(2)健脾活血方主要化学成分分析以及联合化疗对肝癌原位移植瘤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于肝癌病因的认识
    2. 肝癌的现代医学疗法
        2.1 外科手术疗法
        2.2 局部消融疗法
        2.3 放疗
        2.4 化疗
        2.5 TACE
        2.6 分子靶向治疗
        2.7 免疫治疗
    3. 祖国医学对于肝癌病因的认识
    4. 中药及中西结合治疗肝癌的相关进展
        4.1 中西结合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
        4.2 动物及细胞水平研究
        4.3 中药基于动物及细胞水平干预肝癌的药理作用机制
        4.4 小结思考
    5. 分子对接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相关运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UPLC-QE-Orbitrap-MS对健脾活血方主要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
    1. 引言
    2. 主要实验材料
        2.1 药材与试剂
        2.2 主要实验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供试品的制备
        3.2 色谱条件
        3.3 质谱条件
        3.4 分子对接
    4. 实验结果
        4.1 健脾活血方的化学成分分析
        4.2 分子对接结果分析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健脾活血方联合奥沙利铂及氟尿嘧啶对裸鼠肝癌原位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1. 引言
    2. 主要实验材料
        2.1 动物与肝癌细胞
        2.2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裸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3.2 分组与给药
        3.3 裸鼠状态观察和组织标本的收集
        3.4 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形态
        3.5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裸鼠基本状态观察
        4.2 各组裸鼠肝原位瘤重量与抑瘤率比较
        4.3 各组裸鼠肝原位瘤及肺部组织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健脾活血方联合奥沙利铂及氟尿嘧啶对裸鼠肝癌原位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机制的初探
    1. 引言
    2. 主要实验材料
        2.1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裸鼠肝原位瘤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3.2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裸鼠肝原位瘤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3.3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各组裸鼠肝原位移植瘤组织相关蛋白的免疫组化结果分析
        4.2 各组裸鼠肝原位移植瘤组织相关蛋白的蛋白免疫印迹结果分析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健脾活血方联合氟尿嘧啶对BALB/c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1. 引言
    2. 主要实验材料
        2.1 动物与肝癌细胞
        2.2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BALB/c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3.2 分组与给药
        3.3 BALB/c小鼠状态的观察以及组织标本的收集
        3.4 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形态
        3.5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BALB/c小鼠基本状态观察
        4.2 各组BALB/c小鼠肝原位瘤重量与抑瘤率比较
        4.3 各组BALB/c小鼠肝原位瘤及腹膜转移灶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4.4 各组BALB/c小鼠肾脏及脾脏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4.5 各组小鼠腹水发生情况的比较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健脾活血方联合氟尿嘧啶对BALB/c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机制的初探
    1. 引言
    2. 主要实验材料
        2.1 试剂与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3.2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3.3 qPCR法检测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相关mRNA的表达
        3.4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各组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相关蛋白的蛋白免疫印迹结果分析
        4.2 各组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相关蛋白的免疫组化结果分析
        4.3 各组BALB/c小鼠肝原位瘤组织中相关mRNA的表达情况
    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总结
    2. 不足与展望
附图 部分化合物的二级质谱原始图片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原发性肝癌的微创治疗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HC的微创手术治疗
2 PHC的介入治疗
3 PHC的局部消融治疗
    3.1 射频消融
    3.2 微波消融
    3.3 无水乙醇注射治疗

(4)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序贯无水乙醇补充注射对原发性大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及方法
    2.1 离体牛肝实验
        2.1.1 仪器设备
        2.1.2 实验方法
        2.1.3 组合原则及组合方式
        2.1.4 多针组合凝固区数学模型观测
        2.1.5 多针组合凝固区热凝后标本观测
    2.2 临床研究
        2.2.1 研究对象
        2.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2.3 流程图
        2.2.4 治疗方法
        2.2.5 疗效评价标准
        2.2.6 观察指标
        2.2.7 不良反应
        2.2.8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离体牛肝实验
        3.1.1 标本凝固形态及范围
        3.1.2 数学模型观测示意图
        3.1.3 各组合体的数目、组合方式及相应距离,长椭球间重合区的大小及适宜瘤体直径,如表3-1所示
        3.1.4 热凝针数量、布针方式与热凝区大小、形态如表3-2所示
    3.2 临床研究
        3.2.1 两组病人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3.2.2 两组病人随访及治疗情况
        3.2.3 两组病人治疗1月后疗效比较(见表3-4)
        3.2.4 两组病人肿瘤进展情况比较
        3.2.5 两组病人生存评估比较(见表3-5,3-6)
        3.2.6 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3.2.7 并发症与不良反应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多模式治疗原发性肝细朐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5)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TACE的概述
2 TACE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3 TACE药物及栓塞剂的选择
    3.1 化疗药物的选择
    3.2 栓塞剂的选择
        3.2.1 碘油乳剂:
        3.2.2 明胶海绵微粒栓塞剂:
        3.2.3 无水乙醇栓塞剂:
        3.2.4 载药微球:
        3.2.5 其他栓塞剂:
4 以TACE为主的多模式介入治疗方法
    4.1 TACE联合经门静脉介入治疗
    4.2 TACE联合非血管介入治疗
        4.2.1 TACE联合局部消融治疗:
        4.2.2 TACE联合经皮肝穿刺注射热碘油治疗:
        4.2.3 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
5 影响TACE治疗效果的因素
    5.1 肝功能储备
    5.2 肿瘤假包膜形成
    5.3 门静脉癌栓
    5.4 HBV
    5.5 机体的营养状态
    5.6 介入治疗的次数和治疗间隔时间
6 小 结

(6)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AFP水平分析
    3.3 治疗效果及生存率分析
    3.4 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3.5 两组患者预后高危因素Logistics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研究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介入综合治疗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现状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7)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的可行性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细胞癌的经皮治疗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肝切除术后辅助TACE联合PVC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门静脉化疗泵在肝癌治疗中的安全性探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术后辅助TACE联合门静脉化疗术的疗效性探究及生存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9)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行TACE致ALT,AST变化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特征筛查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行TACE致ALT,AST变化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及全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特征筛查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行TACE致ALT,AST变化的候选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GOSR2-rs197922的二期队列验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全基因组数据集对GOSR2基因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分子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GOSR2表达水平和rs197922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GOSR2基因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生物学功能鉴定及其在正常肝细胞系中与ALT,AST的调控关系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表
综述 基于TCGA多组学全基因组数据集筛选原发性肝细胞癌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TACE联合RFA治疗特殊部位原发性肝癌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治疗方法
    3.指标收集与患者随访
    4.统计分析方法
    5.质量控制方法
    6.论文撰写阶段
结果
    1.患者一般情况
    2.近期治疗效果
    3.治疗后6月肿瘤最大直径与肿瘤体积
    4.AFP变化
    5.不同治疗方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6.肿瘤进展情况
    7.患者生存情况
    8.生存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四、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J]. 薄龙,甄永煜.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12)
  • [2]健脾活血方主要化学成分分析以及联合化疗对肝癌原位移植瘤的抑制作用[D]. 苏鹏亮.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原发性肝癌的微创治疗现状及进展[J]. 李文锋,周任,庞志东. 微创医学, 2020(04)
  • [4]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序贯无水乙醇补充注射对原发性大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晶. 滨州医学院, 2020
  • [5]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J]. 穆锐,赵礼金. 广西医学, 2020(11)
  • [6]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分析[D]. 吴昊天.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7]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的可行性及疗效分析[D]. 曹秋颖. 郑州大学, 2020(02)
  • [8]肝切除术后辅助TACE联合PVC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预后分析[D]. 代柏树.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9]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切除术后行TACE致ALT,AST变化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特征筛查及验证[D]. 廖锡文.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10]TACE联合RFA治疗特殊部位原发性肝癌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D]. 刘虹. 青岛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不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