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流系统的计算机监控(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媛,曾凡诚,王兵[1](2021)在《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在两岔河水库的应用》文中认为文章以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两岔河水库为例,以方便运行维护、优化调度为目的,搭建了水库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可实现水库多泵站及坝区之间的联合调度和优化运行。从两岔河水库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各个模块的设计,分析了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在水库工程中的应用,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郭竞之[2](2021)在《某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进步,社会对电力能源供应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发电厂总装机规模也不断增加。随着电网规模的逐渐增大,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很有必要提升电网稳定性、安全性、电能质量而满足其未来发展要求,这就需要开发出高性能的发电企业监控系统。某水电站是四川东北部高压传输电网的主力电站,担负着高压传输电网调节波峰、调节频率与意外突发事故配备等重要工作任务。2001年5月投入正式运行的南瑞SSJ 3060型计算机监控系统为安全、连续、稳定发供电打下了坚实的设备基础,提高了电站的综合自动化水平。本文研究了此水电站监控系统的性能缺陷和难扩展相关问题,依据电力标准要求而对其进行重新设计。首先叙述了当前水电站监控系统的发展进步实际情况,根据水电站监控系统的真实状况以及特征,在对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需求研究的基础之上,指出了满足实际要求的设计方案。通过对计算机监控系统网络组成结构、上位机、现地控制单元、安全防护、AGC/AVC(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utomatic Voltage Control)等进行研究,结合现场的设备结构及实际生产情况,找到符合要求且安全可行的设计方案。在对系统整体结构进行设计的基础上,对硬件、软件进行了选型配置,同时对开停机流程、AVC/AGC等功能进行了研究设计,提高了生产运行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当代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是集自动智能化专业技术、电子信息化专业技术、网络专业技术、多数字媒体专业技术等多专业学科的结果。计算机监控系统通过对水电站运行设备的展开参数采集、实时监视、调节控制、操作,在节约人力成本,减轻工作人员工作压力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安全可靠性。
熊锐[3](2020)在《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之电力市场节能减排要求的提升,迫切需要引入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提升了电力系统的操作能力,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和竞争提供了契机。本文将主要针对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展开研究,从硬件功能和软件功能的实现进行设计,具体包含主接线系统、厂用电系统、数据库系统和监控系统等。本文首先根据火电厂的电气控制系统原理,结合规划要求对电气控制系统进行设计,主要从电气主接线、短路电流计算、主要导体和设备选择、厂用电系统、、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直流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设计原理、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选择最经济、最可靠的系统设计方案,确保设计方案紧贴实际,实现系统的高效、可靠运作。其次,围绕设计方案对软件系统开展设计工作并就如何实现软件系统功能进行了具体阐述。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包含软件功能、数据库、监控系统等三项内容,旨在实现对设备定期维护、检修、试验,强化对设备的监督、缺陷管理,实时对所有电气设备进行监控,保障设备在机组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稳定运行。当前该电气控制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新昌电厂,提升了火电厂运营效益,保证了电能生产的安全性,借助电气控制系统可以及时发现系统的故障,为新昌电厂的运行提供了便利,在降低运维人工投入的同时,提升了电厂的运营效率,还可以实现对电厂运营故障的及时反馈,排除各种设备隐患,大大提升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水平。
全杰雄,温才权[4](2020)在《变电站直流系统直流互窜事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直流系统作为厂站重要的电源系统,其安全稳定运行是保证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正确动作的前提和基础。发生直流互窜,会严重影响直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必须尽快解决。而由于绝缘监测装置本身局限性、直流互窜隐蔽性,往往需要大量时间进行排查。文章以一起变电站直流系统由于改扩建工程施工人员误接线导致直流互联事件为例,分析故障原因,提出5项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提高现场故障处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吴涛[5](2019)在《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设计、实施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及电子技术的支持下,变电站开始进行综自改造,实现电力系统的综合自动化发展。在综自改造中,变电站的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设计表现出诸多不足,如保护屏组屏方式不合理、设备布置不科学等,影响二次回路的功能发挥。在智能变电站中,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设计方案与设备组成有所改变,电力企业需明确综自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在二次回路中的差异,采取创新方法设计、落实二次回路,确保二次回路可靠运行,发挥其保护电力设备,提升供电可靠性的作用。学术界关于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研究大都以传统变电站为研究对象,缺少关于智能变电站的分析。同时,研究学者对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研究大都以二次回路的在线状态监测及故障隐患排查为主,缺乏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设备设计、调试及应用的全方面分析。基于此,本课题将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为研究对象,从概念、设计、实施与测试四方面入手,明确二次回路的有效落实措施。在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概念分析方面,明确了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定义、作用及类型,使电力企业认识到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重要性。在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设计方面,阐述二次回路的设计要点,明确常规控制模块、常规信号模块、交流电流电压模块及计算机监控模块的设计方法,为技术人员开展设计工作提供指导。在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实施方面,以国网兴安供电公司开展的变电站新建工程为例,总结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实施要点。技术人员需明确二次回路的组屏方案、设备布置方案及站用电系统方案,并做好电力设备的布置、安装及调试工作,在继电保护二次回路测试中,选择上述实施的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对控制回路、开入回路及开出回路进行全面测试,保障二次回路的精准安装,为可靠运行提供条件。最后以国网兴安供电公司智能化变电站为例,阐述二次回路的特征,明确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的差异,并分析智能变电站的调试与检查工作要点,研究二次回路可视化型式,为电力企业的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设计、落实及使用提供参考。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为供电企业提供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建设经验,并丰富二次回路的理论研究内容,填补研究空白。
付冲[6](2019)在《直流系统功率自动调整功能异常分析及改进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地区,其能源相对匮乏,“西电东送”已经成为我国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解决能源分布不均衡、减少环境污染的一项基本国策。而在远距离输电工程中,直流输电系统相对交流输电系统的巨大优势,使其成为“西电东送”的必然选择。直流输电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直流功率的传输,直流系统控制功能及功率传输指令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近年,兴安及高肇直流输电系统多次出现直流功率未按计划调整的异常情况,其对直流输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从理论上详细分析了直流输电系统功率传输的指令逻辑,通过对兴安、高肇直流系统功率未按计划调整异常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引起功率调整异常的原因主要是LAN网数据传输异常所致,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给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及可行性评估。本文已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近年来兴安及高肇直流输电系统出现的直流功率未按计划调整的异常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故障类型、故障发生时间等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梳理出影响功率调整异常的因素。2、梳理了极控系统中正常的功率调整逻辑,功率调整进程信号作为功率自动调整成功与否的重要判据,对其触发原理也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功率调整正常逻辑及异常表象,对功率自动调整拒动进行了对比分析。3、对换流站LAN网数据传输原理进行梳理,同时分析了功率调整命令在LAN网的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干扰。4、结合现场实际需要,提出有针对性且可行的改进措施:极控系统软件逻辑修改、外接告警装置等。
杨骏[7](2019)在《三溪口水电站水电机组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了解水电站控制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基础上,结合三溪口水电站实际情况及水电站站址水文地质条件,对该水电站机组控制系进行设计。本文以水电站竖井贯流式机组通过PLC控制技术构建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为视角;通过结合水电站优化设计提升该站自动化控制为主要目的,提升水电站设备综合运行效率。本文论述了水电站机组控制系统设计的具体要求,该设计是建立在科学数据基础上的,水电站机组PLC控制系统自动化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使设备的安全系数有所提高。本文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进行了合理的机组选型,经过水文资料分析及坝址自然条件等因素基础上确定了机组选型以及各设备型号。并根据系统运行的需要,选用了主站用设备的变压器,设置两台变压器避免变压器故障对电站正常工作的影响。确立了主接线发电机——变压器组扩大单元接线型式。(2)构建了水电站的控制系统主要由主控制层与现地控制单元层实现对水电站的集中监测及控制管理。(3)实现了以PLC的通信控制模块。通过Proficy Machine Edition软件实现PLC程序以及触摸屏所呈现的动态画面数据库的共享,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重复创建数据标签的过程。(4)电站监控系统在软件选择上选择了由南瑞电气的EC2000上位机组态软件,经过分析表明符合电站监控系统的要求。通过组态软件使用可以实现水电站多视角及类型画面的控制,从而确保实时向运行人员提供相关数据信息以供决策,同时还可以实现各类数据的索引。
金石炜[8](2019)在《变电站接地故障绝缘检测装置研究》文中提出变电站直流系统为控制装置、照明装置、监控装置等提供负荷,是变电站可靠运行的基础,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变电站向综合自动化方向发展,并且对稳定性与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在实际生产中,直流系统经常发生母线或者支路接地故障,进而造成保护装置误动作、变电站停止运行等严重后果,因此,为了保证变电站的可靠稳定性,研究直流系统的接地故障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该论文首先介绍了变电站直流系统的各部分组成,以及直流系统的接线方式、母线的选择等,并绘制了110kV与220kV变电站的直流系统接线图,阐述了直流系统发生接地故障的原因,对接地故障进行分类,分析接地故障检测方法中平衡电桥法、交流信号注入法、直流漏电流法的原理与优缺点,提出了新的故障检测方法。该论文从硬件与软件两个角度设计了直流接地检测装置,硬件装置包括采样模块、电源模块、通信模块等,以C8051F040单片机为核心,绘制了总体结构框图,对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元件设置作了介绍。基于硬件部分以及检测原理,对软件部分采取模块设计,包括运行程序、通信程序、显示程序等,对各个部分的软件流程绘制了流程图。经过实验测试表明,设计的直流接地检测装置能够准确的检测出直流系统中的绝缘电阻下降或者接地故障位置,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该论文有图33幅,表10个,参考文献53篇。
伍轶聪[9](2019)在《基于开源平台的蓄电池辅助测控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蓄电池是发电厂、变电站的直流系统重要组成,是在全站失电后的动力储备。蓄电池室是变电站里,用于专门为蓄电池提供工作环境的一个设备间。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直流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一个面向蓄电池辅助设备的测控系统。课题将使用Python在开源硬件RaspberryPi上开发的测控程序,实现对温湿度传感器等数字传感器的数据采集以及对蓄电池室内的排气扇、加热栅格等辅助设备进行控制,同时利用开源WEB框架Django实现一个具备数据接收展示、邮件告警推送、辅助设备操作下发等功能的辅助测控平台,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RaspberryPi支持的1-Wire、I2C、UART等总线协议,结合相应的数字传感器技术,实现对蓄电池温度、环境温湿度及氢气含量的测量;2、在RaspberryPi的GPIO接口上实现对通风电机、加热栅格的自保持回路开关控制功能,同时基于LIRC技术,实现对后期加装的除湿装置、空调的基本控制,实现对蓄电池室内辅助设备的控制;3、基于WEB框架Django、数据库SQLite、前端框架LayUI、图表工具Echarts等一系列开源软件开发蓄电池辅助测控平台,实现平台的数据接收、展示邮件推送、辅助设备操作等功能。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电站内使用组态工具搭建测控系统的方法,方案整体基于开源软硬件技术,在开源平台框架上进行编码实现基本的测控功能,数据采集终端与平台之间通信使用HTTP接口实现。另外对电站内非智能设备的控制,本课题提出了使用开源硬件驱动红外发射装置对空调等红外设备进行控制,能在较低成本上实现对站内某些辅助设备的自动化控制。
李润源[10](2019)在《400MW海上风电场海上升压站的电气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内海上风电开发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向更深更远的海域进军,由于35kV线路损耗、电压降、传输容量和海域使用面积增大等问题,之前采取的风电机组采用35kV交流电缆直接汇集到陆上升压站后接入电网的交流输电方案已不具备经济性和可行性。通过设置海上交流升压站再经交流海缆输送到陆上集控中心的交流输电方案已逐步推广。但是目前海上升压站国内在建和已建业绩较少,因此有必要对国内首批建设的海上升压站的电气设计进行研究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电气设计,在保证其安全性的同时也满足项目经济可行。本文主要针对国内首批建设的三峡新能源大连市庄河400MW海上风电场海上升压站的电气主接线方案、电气主设备选型、监控保护系统配置、电源系统配置等电气设计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电气设计。首先分析电气主接线和主变的选型要求,并结合短路电流计算选定合适的电气主接线。其次在短路电流计算的结果上结合海上升压站特殊环境条件选择电气主设备的主要参数。在一次设计的基础上,按照规程规范要求对海上升压站的监控保护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然后根据海上升压站站用电、UPS、直流负荷统计情况及相关规范给出了完整的电源系统设计方案,包括400V站用电、UPS和直流电源。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指出后续的研究方向。
二、直流系统的计算机监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流系统的计算机监控(论文提纲范文)
(1)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在两岔河水库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况 |
2 水库计算机监控系统 |
2.1 水库计算机监控系统整体设计 |
2.2 水库计算机监控系统模块设计 |
2.2.1 监控层兼远程调度层 |
2.2.2 现地控制层 |
1)机组LCU: |
2)公用设备LCU: |
3) 坝区LCU: |
2.2.3 自动化元件 |
3 水库计算机继电保护系统 |
3.1 两岔河泵站 |
3.2 三尖土泵站 |
4 计算机直流系统 |
4.1 直流系统部分 |
4.2 交流不间断电源部分 |
5 计算机视频监控系统 |
6 结 语 |
(2)某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功能与需求分析 |
2.1 基本需求 |
2.1.1 现地控制级 |
2.1.2 电厂控制级 |
2.2 功能需求 |
2.2.1 系统软件需求 |
2.2.2 开发软件需求 |
2.2.3 应用软件需求 |
2.3 性能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3.1 监控对象 |
3.2 设计原则 |
3.3 结构设计 |
3.4 设计难点及解决方案 |
3.4.1 数据采集软件的问题 |
3.4.2 主控平台与被控设备通讯软件配置参数及数据库修改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 |
4.1 上位机的硬件设计 |
4.1.1 上位机的硬件需求 |
4.1.2 上位机的硬件设计 |
4.2 现地控制单元(LCU)的硬件设计 |
4.2.1 现地控制单元(LCU)概述 |
4.2.2 现地控制单元(LCU)功能需求分析 |
4.2.3 机组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2.4 公用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2.5 开关站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2.6 闸门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3 安全防护硬件设计 |
4.3.1 主要安全风险分析 |
4.3.2 安全防护硬件设计的总体原则 |
4.3.3 分区防护 |
4.3.4 硬件设计 |
4.4 不间断电源系统(UPS)的硬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界面设计 |
5.1.1 设计原则 |
5.1.2 监控系统、触摸屏界面设计 |
5.2 系统平台 |
5.3 软件设计 |
5.3.1 监控系统的软件结构 |
5.3.2 监控软件功能模块 |
5.3.3 软件设计思想 |
5.3.4 监控系统应用软件 |
5.4 机组自动控制流程的软件设计 |
5.4.1 开机过程控制流程框图 |
5.4.2 开机过程控制PLC程序设计 |
5.4.3 正常停机过程控制流程框图 |
5.4.4 正常停机过程PLC程序设计 |
5.4.5 事故停机过程控制流程框图 |
5.4.6 事故停机过程PLC程序设计 |
5.5 机组自动发电控制(AGC)、自动电压控制(AVC)设计 |
5.5.1 自动发电控制(AGC)的设计 |
5.5.2 自动电压控制(AVC)的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评估分析 |
6.1 测试目的和计划 |
6.1.1 测试目的 |
6.1.2 测试计划 |
6.2 系统的试运行 |
6.2.1 运行监视和事件报警 |
6.2.2 顺控流程控制 |
6.2.3 机组自动发电控制(AGC) |
6.2.4 机组自动电压控制(AVC) |
6.3 系统的测试用例 |
6.4 服务器性能测试 |
6.4.1 用户的并发数据测试 |
6.4.2 服务器流量需求测试 |
6.4.3 实时性的测试 |
6.5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6.6 系统优缺点分析及解决思路 |
6.6.1 系统整体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6.2 LCU硬件回路及软件程序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6.3 上位机软件程序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6.4 设备布置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工程概况与研究路线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概述 |
2.1 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现状分析 |
2.2 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结构与构成 |
2.3 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的功能与应用范围 |
第3章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3.1 电气主接线设计 |
3.2 短路电流的计算 |
3.3 主要导体和设备选择 |
3.3.1 导体选择 |
3.3.2 设备选择 |
3.4 厂用电系统接线设计 |
3.4.1 6KV厂用电系统 |
3.4.2 380/220V厂用电系统 |
3.5 交流不停电电源(UPS)系统设计 |
3.5.1 单元机组UPS |
3.5.2 500kV网络及辅助车间交流不停电电源 |
3.6 直流系统设计 |
3.6.1 直流系统方案 |
3.6.2 蓄电池型式及容量选择 |
3.6.3 充电器配置及容量选择 |
3.6.4 直流系统接线 |
3.7 二次线、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 |
3.7.1 控制、信号和测量 |
3.7.2 辅助车间电气控制系统 |
3.8 元件继电保护 |
3.8.1 发电机-变压器组及起动/备用变压器保护的配置 |
3.8.2 起备变保护配置优化 |
3.8.3 其它元件的保护配置 |
3.8.4 保护装置的布置 |
3.9 自动装置 |
3.9.1 同期装置 |
3.9.2 厂用电快速切换装置 |
3.9.3 故障录波装置 |
3.9.4 自动装置与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接口 |
3.9.5 GPS时钟系统 |
第4章 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功能详细设计 |
4.1.1 定期管理 |
4.1.2 台账管理 |
4.1.3 设备管理 |
4.2 数据库的详细设计 |
4.3 监控系统的详细设计 |
4.3.1 各层级功能的设计 |
4.3.2 硬件功能要求 |
4.4 软件系统的实现 |
4.4.1 系统配置的实现 |
4.4.2 数据库系统的实现 |
4.4.3 监控系统的实现 |
第5章 电气控制系统在新昌电厂的应用 |
5.1 电气主接线 |
5.2 厂用电系统接线 |
5.2.1 厂用电系统接线 |
5.2.2 厂用电系统接地方式 |
5.2.3 厂用母线起动电压水平验算 |
5.2.4 厂用电负荷计算 |
5.3 电气控制管理系统 |
5.3.1 站控层 |
5.3.2 通信层 |
5.3.3 间隔层 |
5.4 元件继电保护 |
5.4.1 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的配置 |
5.4.2 起动/备用变压器的保护配置 |
5.4.3 其它元件的保护配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变电站直流系统直流互窜事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问题的提出 |
2 故障分析 |
2.1 电压预警告警分析 |
2.2 压差告警分析 |
2.3 计算机监控系统信息分析 |
3 故障原因及解决方案 |
3.1 对现有直流系统绝缘监测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
3.2 对计算机监控系统直流系统模拟量进行深度处理 |
3.3 对改扩建工程前后进行对比分析 |
3.4 多系统协同分析 |
3.5 寄生回路功能开发 |
4 结语 |
(5)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设计、实施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 |
2.1 二次回路的概念 |
2.2 二次回路的类型 |
2.3 二次回路的作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设计 |
3.1 常规控制模块设计 |
3.2 常规信号模块设计 |
3.3 交流电流电压模块设计 |
3.4 计算机监控模块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实施 |
4.1 组屏方案 |
4.1.1 总体方案 |
4.1.2 设备选择要点 |
4.2 布置方案 |
4.2.1 总体方案 |
4.2.2 设备安装要点 |
4.2.3 设备调试要点 |
4.3 站用电系统方案 |
4.3.1 直流系统方案 |
4.3.2 交流系统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测试 |
5.1 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特征分析 |
5.2 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测试方案 |
5.2.1 总体测试方案 |
5.2.2 具体测试方法 |
5.2.3 GOOSE回路测试要点 |
5.2.4 逻辑回路测试要点 |
5.2.5 异常状况处理方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直流系统功率自动调整功能异常分析及改进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直流输电概况 |
1.1.1 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 |
1.1.2 直流输电系统的组成 |
1.1.3 直流输电的特点 |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1 课题的背景 |
1.2.2 课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的工作内容 |
第二章 功率调整异常事件统计及分析 |
2.1 换流站A异常事件统计 |
2.2 换流站B异常事件统计 |
2.3 功率异常调整事件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极控系统直流功率调整控制逻辑拒动分析 |
3.1 极控系统配置及主要功能 |
3.1.1 极控系统功能 |
3.1.2 极控系统结构 |
3.2 功率调整正常逻辑 |
3.3 直流功率调整进程信号触发逻辑 |
3.4 直流功率参考值异常的站间影响 |
3.5 直流功率参考值异常的极间影响 |
3.6 极控系统直流功率调整控制逻辑拒动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直流功率调整命令数据传输干扰分析 |
4.1 换流站LAN网结构及原理 |
4.2 LAN网监控层数据传输原理 |
4.2.1 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技术 |
4.2.2 CSMA/CD二进制数算法 |
4.2.3 CSMA/CD的特点 |
4.3 LAN网数据丢失原因分析 |
4.3.1 硬件原因 |
4.3.2 软件原因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功率调整异常改进措施 |
5.1 改进措施及可行性分析 |
5.1.1 功率调整命令校验反馈及修正逻辑 |
5.1.2 功率调整命令多次触发逻辑 |
5.1.3 功率调整命令校验反馈及告警逻辑 |
5.1.4 外接告警装置 |
5.1.5 更换通信接口屏内路由器及极控、工作站与LAN网的接口 |
5.2 改进措施验证方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三溪口水电站水电机组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水电站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拟突破的难点问题和创新点 |
1.4.1 难点问题 |
1.4.2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三溪口水电站概况及机组选择方案 |
2.1 三溪口水电站基本情况 |
2.1.1 流域概况 |
2.1.2 气候及降水特性 |
2.1.3 水文基本资料 |
2.2 电站机组装机选择 |
2.2.1 电站参数 |
2.2.2 机组型式 |
2.2.3 机组台数的选择 |
2.2.4 机组参数选择 |
2.2.5 机组在各工况点的运行参数 |
2.2.6 水轮机安装高程 |
2.2.7 调节保证 |
2.2.8 调速器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溪口水电站电气主接线设计 |
3.1 接入系统方式 |
3.2 电气主接线 |
3.2.1 短路电流计算成果 |
3.2.2 主要电气设备 |
3.3 过电压保护及接地 |
3.3.1 过电压保护 |
3.3.2 接地装置 |
3.4 自动控制 |
3.4.1 监控 |
3.4.2 励磁方式 |
3.4.3 远动 |
3.5 继电保护 |
3.6 二次接线 |
3.6.1 直流系统 |
3.6.2 同期系统 |
3.6.3 温度巡测 |
3.6.4 测量和计量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 总体结构 |
4.2 功能分析 |
4.2.1 主控制层功能 |
4.2.2 现地控制单元层功能 |
4.3 硬件配置 |
4.3.1 主控制层硬件配置 |
4.3.2 现地控制单元层硬件配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PLC编程软件及编程语言 |
5.1.1 编程软件 |
5.1.2 编程语言 |
5.2 机组开停过程 |
5.2.1 开机过程 |
5.2.2 停机过程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人机界面的设计 |
6.1 组态软件简介 |
6.1.1 组态软件的特点 |
6.1.2 组态软件的功能 |
6.2 监控系统画面 |
6.2.1 用户登录 |
6.2.2 画面主索引 |
6.2.3 主接线图 |
6.2.4 机组模拟量监视 |
6.2.5 发电机控制 |
6.2.6 发电机主要信息监控 |
6.2.7 机组开机过程监控 |
6.2.8 机组停机过程监控 |
6.2.9 机组报警信号监控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变电站接地故障绝缘检测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3 直流系统介绍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 |
2 直流系统介绍及接地故障分析 |
2.1 直流系统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
2.2 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概述 |
2.3 直流系统接地故障分类 |
2.4 本章小结 |
3 变电站直流系统接地故障检测方法分析 |
3.1 直流系统接地故障传统检测方法 |
3.2 改进的检测方法 |
3.3 人工智能检测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直流系统绝缘检测装置硬件设计 |
4.1 直流系统绝缘检测装置总体结构 |
4.2 监控机模块 |
4.3 绝缘检测传感器 |
4.4 CAN总线 |
4.5 人机接口 |
4.6 硬件抗干扰措施 |
4.7 本章小结 |
5 直流系统绝缘检测装置软件设计 |
5.1 软件结构设计 |
5.2 初始设置程序 |
5.3 运行程序 |
5.4 显示程序 |
5.5 通信程序 |
5.6 软件抗干扰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1 系统检验 |
6.2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基于开源平台的蓄电池辅助测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新能源发电场、变电站的集中控制改造 |
1.3 现有直流系统对蓄电池的保护 |
1.4 变电站、新能源电站用蓄电池在线监控发展现状 |
1.5 辅助设备的控制需求与难点 |
1.6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蓄电池辅助测控系统整体设计 |
2.1 电站用蓄电池 |
2.2 蓄电池辅助测控系统概要设计 |
2.3 技术选型 |
2.4 系统整体架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蓄电池相关信息采集 |
3.1 |
3.2 蓄电池温度测量 |
3.3 环境温湿度测量 |
3.4 氢气测量 |
3.5 直流系统数据采集 |
3.6 防抖处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蓄电池室内辅助设备控制 |
4.1 开关闭环控制设计 |
4.2 红外设备控制 |
4.3 控制网络接口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蓄电池辅助测控平台设计 |
5.1 功能模块设计 |
5.2 平台搭建 |
5.3 传感器失效判断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400MW海上风电场海上升压站的电气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的现状及发展情况 |
1.2.1 国外现状及发展情况 |
1.2.2 国内现状及发展情况 |
1.3 三峡新能源大连市庄河400MW海上风电场工程介绍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电气主接线方案设计 |
2.1 电气主接线设计依据及基本要求 |
2.1.1 电气主接线设计依据 |
2.1.2 电气主接线的基本要求 |
2.2 电气主接线的选择 |
2.2.1 220 kV主变容量及绕组数量的初步拟定 |
2.2.2 电气主接线的初步拟定 |
2.2.3 短路电流校验计算参数 |
2.2.4 方案对比 |
2.2.5 电气主接线的确定 |
2.3 中性点接地方式 |
2.3.1 主变压器220kV中性点接地方式 |
2.3.2 35kV中性点接地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上升压站电气主设备选型设计 |
3.1 电气设备选型的原则 |
3.1.1 电气设备选型的一般要求 |
3.1.2 海上升压站的特殊要求 |
3.2 设备选型回路参数 |
3.3 电气主设备与参数 |
3.3.1 主变压器 |
3.3.2 220kV配电装置 |
3.3.3 35kV开关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上升压站监控保护系统配置设计 |
4.1 监控系统的设计 |
4.1.1 监控系统设备配置 |
4.1.2 监控系统网络结构 |
4.1.3 监控系统功能 |
4.2 继电保护配置 |
4.2.1 继电保护配置原则 |
4.2.2 继电保护配置方案 |
4.3 海陆站间通信系统的设计 |
4.3.1 海陆站间通道要求 |
4.3.2 监控网络通信通道组织方案拟定 |
4.3.3 光缆及电路建设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上升压站电源系统配置设计 |
5.1 升压站400V站用电设计 |
5.1.1 正常站用电系统设计 |
5.1.2 应急电源设计 |
5.1.3 400V站用电系统控制操作逻辑 |
5.2 电力专用不间断电源(UPS)设计 |
5.2.1 UPS系统配置 |
5.2.2 UPS技术要求 |
5.2.3 UPS系统信号设计 |
5.3 直流系统设计 |
5.3.1 直流系统配置 |
5.3.2 直流系统技术要求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6.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四、直流系统的计算机监控(论文参考文献)
- [1]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在两岔河水库的应用[J]. 张慧媛,曾凡诚,王兵.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1(07)
- [2]某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郭竞之.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火电厂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D]. 熊锐. 南昌大学, 2020(04)
- [4]变电站直流系统直流互窜事件分析[J]. 全杰雄,温才权. 电工技术, 2020(22)
- [5]变电站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设计、实施及相关问题研究[D]. 吴涛. 长春工业大学, 2019(03)
- [6]直流系统功率自动调整功能异常分析及改进措施研究[D]. 付冲.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三溪口水电站水电机组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D]. 杨骏.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8]变电站接地故障绝缘检测装置研究[D]. 金石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9]基于开源平台的蓄电池辅助测控系统设计[D]. 伍轶聪. 广州大学, 2019(01)
- [10]400MW海上风电场海上升压站的电气设计研究[D]. 李润源.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变电站论文; 二次回路论文; 继电保护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继电保护装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