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庆两中心通过技术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李婧文[1](2021)在《COVID-19临床大数据特征及诊断治疗模型建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和流感在传播途径和临床症状等方面较为相似。单纯依靠临床体征无法及时准确区别两种疾病,诊断上的延误极大增加COVID-19交叉传播风险,促使疫情进一步扩散。全球疫情下,对于核酸检测试剂盒等医疗物资紧缺的不发达国家及贫穷地区,快速便捷地鉴别两种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旨在基于临床及实验室大数据,提取特征数值建立鉴别诊断模型来以快速鉴别诊断COVID-19和流感。方法:本研究为两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共纳入493例成人患者,包括282例COVID-19患者以及211例流感患者。采集所有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流行病学史,临床以及实验室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及验证集,利用逐步逻辑回归法选择模型候选指标并建立鉴别诊断模型。最后基于验证集的患者数据,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COVID-19住院患者比流感住院患者年龄较大;更容易出现发热、干咳、疲劳、肌痛以及呼吸困难。通过逐步回归筛选了年龄、咳嗽、发热、白细胞计数和D-二聚体五个变量,并构建鉴别诊断模型。使用验证集的数据验证鉴别诊断模型的效能。ROC分析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ROC分别为0.914(95%CI,0.882-0.948)和0.901(95%CI-0.971=0.819),两组间无显着的差异。当ROC截断点为0.36时,验证集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分别0.733,0.875,0.830,0.875和0.733;训练集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08,0.894,0.839,0.879和0.739。结论:我们建立了鉴别COVID-19和流感的诊断模型,该模型结合了临床体征和实验室标志物,可以有效地将COVID-19与流感区分开来。模型评分高的患者感染COVID-19可能性高;评分低的病人感染流感的可能性高。背景:重症COVID-19患者死亡率超过50%,是COVID-19死亡的主要人群,有效治疗重症患者可降低SARS-Co V-2感染死亡率。慢性合并症是COVID-19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其中糖尿病是最常见慢性合并症之一。既往研究表明糖尿病是各种感染以及感染后死亡的关键危险因素;高血糖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多方面受损。我国是糖尿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探讨糖尿病共病新冠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指导治疗预防重症化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尚无关于哪种抗糖尿病药对于COVID-19共病糖尿病患者受益的最佳推荐。本研究目的是对比分析重症COVID-19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从而进一步探讨不同降糖药物对重症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58例重症COVID-19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164例患者合并糖尿病。我们对比分析伴或不伴糖尿病的重症COVID-19的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探讨不同降糖药物对患者结局的影响;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重症COVID-19伴糖尿病患者最佳降糖用药。结果:在所有重症患者中,糖尿病患者占19.1%(164/858)。相对于非糖尿病患者,伴有糖尿病的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更重,生化指标呈现更多异常,死亡风险高。重症COVID-19伴糖尿病的患者中使用降糖治疗的患者死亡风险明显低于未使用降糖治疗的患者(14.1%:25.0%,HR=0.08,95%CI:0.03-0.26,P<0.001)。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使用者的死亡风险低于未使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的患者(4.4%:21.9%,HR=0.14,95%CI:0.03-0.63,P=0.010)。胰岛素使用者死亡风险相对未使用者较高(22.3%:4.3%,HR=3.41,95%CI:0.94-12.32,P=0.062)。磺酰脲类药物和双胍类药物对重症COVID-19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无明显影响。结论:重症COVID-19伴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较高,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可能降低死亡风险;胰岛素治疗与患者不良临床结局相关;而磺酰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对死亡风险无明显影响。背景:COVID-19已造成超过250万人死亡,远高于SARS、MERS。分析新冠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以及临床特征,探究COVID-19患者死亡危险因素以及治疗措施,有助于早期鉴别不良预后因素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死亡率。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来自多中心的109例COVID-19死亡病例。采集分析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数据、实验室指标、CT影像学特征;同时,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定量CT成像结果与临床生化指标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治疗措施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中位年龄73.0岁,男性占比65.1%。最常见的症状有发热[75(68.8%)]、咳嗽[71(65.1%)]、纳差[61(60.0%)]、疲劳[64(58.7%)]以及呼吸困难[59(54.1%)]。102例患者伴有慢性病,如高血压[50(45.9%)]、糖尿病[31(28.4%)]和心血管疾病[31(28.4%)]。症状发作至死亡的中位数为23.5(IQR 16.8-34.2)天。呼吸衰竭[63(57.8%)]、休克[40(36.7%)]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9(26.6%)]是最常见并发症。96(88.1%)例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75(68.8%)例接受抗病毒治疗,82(75.2%)例接受中药治疗、77(71.3%)例接受糖皮质激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双肺实变体积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D-二聚体以及降钙素原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大部分死亡病例都有慢性合并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衰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抗病毒治疗、抗生素治疗以及中药治疗可能与COVID-19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相关。
常彦斌[2](2021)在《按蚊伊丽莎白菌菌种鉴定、感染临床特征以及耐药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临床常规鉴定方法常错误地将按按蚊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anophelis,E.anophelis)鉴定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E.meningoseptica),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近年来医院感染呈增多趋势,且有爆发的报道,受到了临床的高度重视,因其耐药模式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用16S rRNA准确鉴定E.anophelis、回顾性分析了E.anophelis感染的临床特征、初步分析该菌耐药机制。方法:1.收集重医一院2015-01至2019-12鉴定为E.meningoseptica的菌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16S rRNA基因全长并测序比对重新鉴定。2.回顾性的收集E.anophelis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病例组),同时收集同时期非E.anophelis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比例为1:3,用SPSS22(SPSS,Inc,Chicago,IL)软件做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患者感染危险因素和死亡危险因素。3.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39株E.anophelis对19种重要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4.用PCR扩增测序的方法检测E.anophelis可能的耐药基因,用http://primer3plus.com/在线网站设计耐药基因的引物,耐药基因包括碳青霉烯酶基因(blaKPC,blaIMP,blaVIM,blaNDM,blaBla B,blaGOB,blaOXA-48-like)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blaTEM,blaSHV,blaCMEand blaCTX-M)。5.为了进一步研究细菌的耐药机制,将三种碳青霉烯酶基因(blaCME,blaBla B,blaGOB)和五种外排泵家族基因(Czc ABC family efflux RND transporter,Efflux ABC transporter(ATP-binding protein),the MATE family of MDR efflux pumps,small multi-drug resistance family(SMR)proteins and MFS-type transporter)克隆到p ET-28a原核表达载体,其质粒化转到BL21(DE3)工程菌中,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量化转菌株的MIC,与空载质粒化转株MIC比较来研究细菌的耐药机制。结果:1、我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共分离到40株非重复的E.meningoseptica菌株,16S rRNA基因全长并测序比对重新鉴定结果仅有1株为E.meningoseptica,其余39株均为E.anophelis。本研究将39株E.anophelis和其感染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2、39例E.anophelis感染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6个月内手术史、贫血和全身性激素使用是E.anophelis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E.anophelis感染患者死亡率为51.3%(20/39),脑血管疾病(P=0.035)、慢性阻塞肺疾病(P=0.020)、鼻胃管置入(P=0.008)、贫血(P=0.002)因素是E.anophelis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贫血是患者院内死亡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3、微量肉汤稀释法测试表明:39株E.anophelis对米诺环素(100%)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1.8%)有较高的敏感性,对粘菌素、磷霉素、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和氨曲南/阿维巴坦均耐药。4、耐药基因分析显示:39株E.anophelis有37株发现blaGOB和blaBla B基因,36株发现blaCMEβ-内酰胺酶基因,最常见的组合为CME-1+Bla B-29+GOB-38(n=17);39株E.anophelis未发现blaKPC,blaIMP,blaVIM,blaNDM,blaOXA-48-like,blaTEM,blaSHV和blaCTX-M。5、基因功能显示:两种金属酶BLAB和GOB与碳青霉烯类耐药有关,丝氨酸-β-内酰胺酶CME与头孢菌素类和单菌胺类抗生素耐药有关;E.anophelis的五种假定外排泵并没有引起细菌耐药。结论:1、我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分离到40株非重复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39株为E.anophelis。2、本研究表明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6个月内手术史、贫血和全身性激素是E.anophelis感染独立危险因素,感染患者死亡率为51.3%(20/39),贫血是死亡独立危险因素。3、根据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建议将米诺环素作为治疗E.anophelis感染的首选抗生素。4、金属酶BLAB和GOB导致了E.anophelis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而五种假定外排泵在耐药性方面没有发挥作用。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可能与金属酶合并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或合并细菌外膜通透性下降有关。
李华强[3](2021)在《科学谋划 笃行致远 推动重庆市档案馆高质量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没有航向的船来讲,任何风都不是顺风。对于缺乏规划的事业来说,任何发展都将是短视的、盲目的甚至是徒劳的。新中国的五年计划(规划)史是一部鸿篇巨制,从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现在的"十四五"规划,贯穿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的整个历程,指引着我们不断走向胜利和辉煌,展示了我们国家超强的规划制定和执行能力,彰显了中国制度与发展模式的显着优越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超的治国理政水平。
唐慧[4](2020)在《硼纳米片对邻二醇类的富集及直接作为MALDI-TOF-MS基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软电离技术,最初常用于检测蛋白质、多肽、聚合物等大分子化合物。经过不断的研究与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微生物、食品、医药等行业。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样品制备方便、高耐盐性、低样品需求量等优点。为了提高该方法的检测范围,新型纳米基质应运而生。与传统基质相比,新型纳米基质具有结构简单,无背景杂质峰干扰的特点,例如石墨烯、碳点、多孔硅、金属纳米颗粒等。虽然这些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基质性能,可以避免传统基质自身带来的干扰,但它们存在制备复杂、批量合成困难、不能同时用于富集和检测等缺点。二维硼纳米片(2DBS)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主要是由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决定的。但是由于其合成方法复杂,对设备要求高,所以其应用寥寥无几。本文采用自上而下的合成方法,合成了具有高光热转换率、特异性吸附能力的2DBS,可同时用于邻二醇类化合物的富集并作为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的基质对小分子化合物进行检测。实验表明:(1)合成的2DBS在325 nm波长附近有明显的吸收峰,这为2DBS作为基质提供了条件;(2)2DBS结构简单,几乎没有背景杂质峰,在正离子模式下,对糖类和氨基酸这类小分子化合物用于MALDI-TOF-MS分析,具有很高的检测灵敏度;(3)邻二醇结构很难电离,但是硼酸根(BO33-)的存在,可以促进邻二醇结构的电离;(4)2DBS比表面积大,增加了材料对邻二醇化合物的特异性富集能力;(5)BO33-还能特异性地富集带有邻二醇结构的糖类化合物,具有优异的富集效果,能同时达到富集和MALDI-TOF-MS检测的目的,为2DBS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的全部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MALDI-TOF-MS的发展与现状,特别是近年来该质谱仪的应用,以及基质的相关信息。重点介绍了2DBS的理化性质和近年来的发展。第二章:通过至上而下的合成方法合成了表面带有BO33-的2DBS,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等对其进行表征。随后通过FT-IR和UV-Vis分析2DBS对具有邻二醇结构化合物的选择性结合行为。最后进行MALDI-TOF-MS分析,证明了2DBS作为富集材料和基质能在富集邻二醇结构的同时检测小分子化合物。第三章:通过表征证明了2DBS的成功合成,并在325 nm具有明显的紫外吸收,这为2DBS作为新型纳米基质奠定了基础。通过对传统基质和2DBS的对比,结果表明2DBS结构简单,无背景干扰。本论文通过FT-IR和UV-Vis对2DBS与邻二醇类化合物的结合进行了表征。实验证明,2DBS表面的BO33-能够与邻二醇类化合物成功结合。并成功应用于复杂条件下对邻二醇类化合物的富集以及MALDI-TOF-MS分析。本论文成功合成了2DBS,并首次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基质,用于MALDI-TOF-MS对小分子化合物的检测以及邻二醇结构化合物的富集,为2DBS用于医药检测、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提供了全新的方向。
王志越[5](2020)在《政府主导下太原市失独老人社区养老服务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城市社区养老已经成为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一条新途径,为缓解我国当下养老困境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社区养老这一新方法为失独老人提供的服务仍然存在缺失。因此本文以失独老人为主体,以山西省太原市为例,探究太原市政府对失独老人在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保障、相关设施建设情况以及提供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文章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失独老人和社区养老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且对主要理论进行介绍和阐述,为之后论述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是对我国失独家庭产生的背景和目前我国失独家庭数量、养老现状情况进行简要介绍,为进行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研究进行简要的背景介绍。第三章则主要介绍和梳理了太原市政府目前为城市失独老人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层面提供的服务。从太原市失独老人情况、太原市政府出台关于失独老人、社区养老的相关政策、太原市目前社区养老建设情况以及政府提供的服务模式,这几方面进行具体介绍和总结梳理。第四章则针对太原市社区建设中对失独老人养老保障存在缺失的问题进行详细说明和深入分析,并剖析深层次的原因。第五章介绍了国内部分城市为失独老人提供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借鉴并提出改进措施。希望通过本次对失独老人社区养老服务的深入研究可以使这一方面得到更多的关注,为更好的解决我国目前以及未来更多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田欣[6](2020)在《基于CT和MRI影像组学预测子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反应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局部晚期宫颈癌肿瘤巨大,术前新辅助化疗能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在我国各医院广泛开展,使用率高。但2030%的新辅助化疗无效者,因延误治疗时机致肿瘤进展,显着恶化生存预后,然而,目前尚无有效预测化疗疗效反应的标志物。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组学技术能从图像中提取高通量特征映射肿瘤异质性,已成功在多种癌症中建立比传统方法更准确的疗效预测模型,但尚未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治疗前评估中运用。本文以前沿的影像组学方法探索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的新途径。一、基于治疗前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组学预测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反应回顾性收集10个医院277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前盆腔平扫及静脉期CT影像数据,将癌灶区域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经支持向量机、套索(LASSO)、岭回归、随机森林、极随树5种方法进行特征选择最终筛选出6个特征。由随机森林法构建的影像组学标签,无论自身或是与临床指标组合成联合模型,两者都能有效识别化疗有效和无效者。在训练、测试集中,联合模型的预测准确度(ACC)、受试者曲线下面积(AUC)均比影像组学标签高(测试集:ACC为82.14%,AUC为0.821),性能更好,且具有优秀的校准度。二、基于治疗前磁共振(MRI)影像组学预测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反应回顾性收集8个医院275例宫颈癌治疗前盆腔MRI影像,以支持向量机-递归消除方法筛选从不同序列的肿瘤内、肿瘤周围区域提取的特征。通过随机森林方法分别构建3个(T1WI瘤内、T2WI瘤内、T2WI瘤周)单序列模型和3个多序列组合的模型。6个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精度均显着优于临床模型和临床医生,且(T1WI瘤内+T2WI瘤内+T2WI瘤周)三序列联合模型具有最佳预测性能,测试集上预测准确率为90.2%,AUC为0.999,特异度为100%,灵敏度为83.6%。三、多中心数据外部验证已构建的CT和MRI影像组学模型的稳定性重组多中心数据构建独立验证组来外部验证已建立的CT、MRI预测模型的性能稳定性。以相同的影像组学方法在独立验证组中分别训练、测试CT和MRI模型,结果显示6个特征组成的CT影像组学标签在2个独立验证组中仍然保持一致的高分类性能(测试集AUC分别为0.796、0.822),模型稳定性好。3个多序列MRI影像组学模型在3个独立验证组间也保持一致的高预测性能,且(T1WI瘤内+T2WI瘤内+T2WI瘤周)三序列联合模型在3个验证组中都具有最佳的预测精度(测试集AUC分别为0.979、0.998、0.990),最高的灵敏度、特异度,是最稳健性的预测模型。结论:基于多中心的CT、MRI影像组学模型可治疗前高准确率地预测子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反应,结果稳定可靠且经外部验证,有临床运用前景。
杜军[7](2020)在《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识别及局部路径规划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由全球交通事故带来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自动驾驶技术作为解决交通安全问题的主要方案受到广泛的关注。局部路径规划是自动驾驶技术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之一。无人车的局部路径规划技术既要考虑到道路交通中的避撞问题,又要考虑车辆行驶的舒适性、行驶效率等问题。而道路环境中的障碍物检测是局部路径规划避撞的前提,因而有必要将道路环境中障碍物的检测纳入局部路径规划技术的研究中。本文将研究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分别是激光雷达的障碍物检测方法研究与局部路径规划技术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在环境感知部分,本文采用三维激光雷达对环境信息进行采集,获取了大范围的点云数据。对数据的处理,主要分为障碍物的检测和运动信息提取两部分。首先为了去除点云数据中的背景点云,采用了RANSAC和GPF算法对路面进行分割,通过实验证明了本文提出的GPF算法在处理地面数据点时具有更加稳定、准确的效果。去除地面数据后,本文采用多聚类阈值的欧式聚类算法完成障碍物的检测。接着为了提取障碍物的运动信息,先根据障碍物的聚类结果建立障碍物的方盒模型并提取障碍物的几何形状、位置、强度等特征。结合这些特征,提出使用多特征的最近邻关联算法对前后帧的障碍物完成关联匹配,最后通过卡尔曼滤波算法对障碍物的运动状态进行估计更新。在无人车的局部路径规划部分(轨迹规划),本文首先将笛卡尔坐标系的下规划问题转换到Frenet坐标系下进行计算,降低了算法运算需求。为了对三维的轨迹求解,本文将其分解为Frenet坐标系下横向和纵向轨迹的优化问题。在对横向和纵向轨迹优化的过程中,结合了多项式和采样的方法对轨迹簇进行拟合,然后根据舒适性、行驶效率要求设计轨迹评价函数,求解最优轨迹。在不同的场景中对轨迹优化的目标有所不同,为了保证算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文将纵向规划时所有场景分为四大工况,定速巡航、跟车巡航、换道汇流与停车工况。为了解决静态和动态障碍物的避撞问题,本文设计了二级碰撞检测方法对规划的轨迹进行碰撞检测,保证行车的安全。为了保证轨迹的可行性,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相关约束进行分析,包括转向系的机构限制、车辆的运动学、动力学约束等。最后通过python可视化编程库matplotlib搭建仿真场景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轨迹规划方法能够在保证安全性、舒适性以及行车效率要求的前提下,很好的完成多种工况下的行车任务。
余佳浩[8](2020)在《基于双锥形马赫—曾德光纤传感器的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传感器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柱,同时为人类提供了更为安全便捷的生活方式。随着光纤和光器件的发展,将光纤的特性应用于传感方向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其中基于应变传感的光纤传感器的应用尤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初,光纤传感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经过长周期的商业化,诞生了较为成熟的光纤传感产品,如光纤陀螺、DAS系统和FBG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普通的单模光纤传输容量及速率已经开发到极致。多芯光纤集模分复用和空分复用技术于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单根光纤传输的容量和速率。在通信传输中,多芯光纤其多通道、大容量及不低于单模光纤高速率使其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在传感领域,多芯光纤对弯曲应变具有较高的敏感特性,使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古河S178A光纤熔接机,使用锥形光纤微结构处理方法,构造了纤芯失配型的马赫-曾德尔光纤干涉仪并对其干涉原理分析。研究了三角点阵四芯光纤与普通单模光纤锥形熔接时的最佳参数,得到了满足实验测量所需的干涉现象。(2)构造了FBG级联双粗锥形四芯光纤MZI光纤传感器并对其进行传感特性分析。选择合适的FCF长度作为MZI传感部分,得到方便监测的透射光谱。利用级联传感器中MZI对曲率、折射率和温度敏感的特性,将传感器应用于这三种参量的测量。实验得到传感器中FBG对温度敏感而对曲率和折射率不敏感,因此该传感器在分别监测曲率和折射率时,可消除温度的影响。(3)构造了FBG级联双细锥形四芯光纤MZI光纤传感器并对其进行传感特性分析。与前述传感结构上有所差别,因此这里所测物理量选择也不同。传感器中MZI部分使用细锥作为分束器和耦合器,选择作为MZI传感部分的FCF长度得到方便监测的透射光谱。分别对轴向应力、折射率和温度三种物理量进行了传感测试,包括针对每种物理量测试所搭建的传感系统、操作过程、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实验得到MZI对三种参量皆敏感,FBG对轴向应力和温度敏感而对折射率不敏感。
李嘉斌[9](2020)在《电子数据保全之司法应用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电子数据保全的雏形在十余年前就已经出现,但作为一种对各领域电子数据进行专门取证、存证、认证,并且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技术认同的社会产业却历时不长。电子数据保全的主要作用是在民事司法活动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对电子数据证据进行保存与认证,以保证其客观真实性。但是,由于电子数据保全本身具有复杂的技术和多变的发展样态,目前立法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这就导致了实践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结合证据法的基本理论,对电子数据保全的应用和法律认定予以全面分析,以求在准确把握核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意见。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论述电子数据保全的研究背景、基本含义和研究及发展现状。电子数据由于缺乏统一规范,实践中提法不一,且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技术方案繁多、新技术方案频出的特点,有必要通过对此类事物进行应用上的描述,廓定其基本含义,同时梳理和总结其当前的立法和研究状况。第二部分为电子数据保全的认知困境与司法应用价值分析。由于存在专业壁垒,电子数据保全尚未引起理论和实务界的重视,许多法律工作者在举证、质证、审判等环节会刻意回避对数据保全的讨论,影响了对电子数据证据客观真实性的判断,有必要对其基本工作原理和司法证明效果进行分析,以明确其在诉讼中所处的地位。第三部分为电子数据保全的可信性困境分析。本部分用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数据保全应用情况、举证情况和法院认定情况进行了整理、归纳、分析,结合电子数据证据的司法认定标准,得出当前电子数据保全在主体、电子数据来源和自我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旨在总结上文对电子数据保全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民事司法中电子数据保全制度体系的构建建议。制度体系的构建包括明确电子数据保全的法律定位,和对“何为可信的电子数据保全”进行应然层面的界定,以期为将来对电子数据保全进行制度规范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曹宁[10](2018)在《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法律规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数据成为我国证据体系中的证据类型之一,我国于2013年正式确立了电子数据的法律地位,三大诉讼法均将电子数据规定为法定证据形式。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是科学技术与法律的有机结合,不断完善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制度不仅需要在技术层次研究保全的软硬件来不断提高可靠性从而确保电子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更需要在法律层面上对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主体资格、证明电子数据客观真实性的技术标准及证据效力的评判标准进行规制。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对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的法律规制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不能有效地发挥电子数据的证据作用。因此,对如何规定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主体资格、如何确立证明电子数据客观真实性的技术标准以及如何构建经过第三方保全的电子数据的证据效力规则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相关成果可以为电子数据相关立法和司法实务提供理论支撑。文章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的概述。首先,介绍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的相关法律概念。其次,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行业飞速发展,强调在法律上对其进行规制具有十分的必要性。第二章:我国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的发展及法律规制现状。首先介绍了我国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行业发展状况。其次研究了现阶段我国法律对于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的规制情况,指出了我国对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法律规制所存在的问题。第三章: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法律规制的域外实践及有益启示。本章节论述了美国和日本有关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的实践以及相关法律和法律规制状况,归纳总结了这些域外国家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法律规制经验和有益启示。第四章:我国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的法律规制。本章从三个角度对我国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法律规制提出了构建和完善建议,首先是对其主体资格进行规制。其次是对于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平台应该具有何种技术能力作了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最后对经过第三方保全的电子数据的证据效力加以讨论。
二、重庆两中心通过技术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两中心通过技术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COVID-19临床大数据特征及诊断治疗模型建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新冠肺炎与流感鉴别诊断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降糖药对合并糖尿病的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及结局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COVID-19 死亡患者多维度评估与生存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按蚊伊丽莎白菌菌种鉴定、感染临床特征以及耐药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按蚊伊丽莎白菌临床株的鉴定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按蚊伊丽莎白菌感染临床特征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按蚊伊丽莎白菌药敏及耐药机制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按蚊伊丽莎白菌的鉴定、临床特征及致病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科学谋划 笃行致远 推动重庆市档案馆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总结得失,找准定位 |
把握方向,明确目标 |
理清思路,落实举措 |
(4)硼纳米片对邻二醇类的富集及直接作为MALDI-TOF-MS基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MALDI-TOF-MS的兴起与发展 |
1.1.1 MALDI-TOF-MS的兴起 |
1.1.2 MALDI-TOF-MS的工作原理 |
1.1.3 MALDI-TOF-MS的发展 |
1.2 MALDI-TOF-MS的应用 |
1.2.1 MALDI-TOF-MS的适用条件 |
1.2.2 MALDI-TOF-MS对微生物的分析 |
1.2.3 MALDI-TOF-MS对生物大分子的分析 |
1.2.4 MALDI-TOF-MS对聚合物的分析 |
1.3 传统基质概述 |
1.3.1 传统基质的特点 |
1.3.2 常见的传统基质种类及其应用举例 |
1.3.3 不同基质的适用范围 |
1.3.4 基质的发展 |
1.4 新型纳米材料作为基质的特点和应用 |
1.4.1 新型纳米材料作为基质的兴起 |
1.4.2 近年来新型纳米材料作为基质的应用 |
1.4.3 新型纳米材料作为基质的优缺点 |
1.5 二维硼纳米片概述 |
1.5.1 二维硼纳米片的理化性质 |
1.5.2 二维硼纳米片的发展 |
1.5.3 二维硼纳米片的应用 |
1.5.4 二维硼纳米片的发展前景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之处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6.3 创新点 |
2 实验部分 |
2.1 引言 |
2.2 材料的合成与制备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使用仪器 |
2.2.3 材料合成与表征 |
2.3 二维硼纳米片作为新型纳米基质在MALDI-TOF-MS中的应用 |
2.3.1 2DBS作为基质的可行性实验 |
2.3.2 2DBS作为基质的条件优化 |
2.3.3 2DBS作为基质对样品的分散性和均一性考察 |
2.3.4 2DBS作为基质检测小分子的多样性 |
2.4 2DBS对邻二醇化合物的选择性富集及MALDI-TOF-MS分析 |
2.4.1 2DBS对邻二醇化合物的结合 |
2.4.2 在复杂环境中2DBS对邻二醇化合物选择性富集及MALDI-TOF-MS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2DBS的合成与制备 |
3.2 2DBS作为基质的可行性实验 |
3.3 2DBS作为新型纳米基质的条件优化 |
3.4 2DBS作为基质对样品的分散性和均一性考察 |
3.5 2DBS作为基质检测小分子的多样性 |
3.6 2DBS对邻二醇化合物的结合考察 |
3.7 2DBS同时作为选择性富集和基质材料 |
3.8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5)政府主导下太原市失独老人社区养老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城市失独老人社区养老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1 核心概念界定 |
1.1.1 失独老人概念界定 |
1.1.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
1.2 相关理论基础 |
1.2.1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1.2.2 社区照顾理论 |
1.2.3 需求层次理论 |
第二章 我国城市失独老人概述 |
2.1 我国失独老人形成背景 |
2.2 我国城市失独老人现状 |
2.2.1 我国失独家庭数量 |
2.2.2 我国失独老人养老困境 |
第三章 太原市政府主导下城市失独老人社区养老服务现状 |
3.1 太原市失独老人基本情况 |
3.2 太原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
3.2.1 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相关扶助政策 |
3.2.2 社区养老相关政策 |
3.3 太原市社区养老建设情况 |
3.4 太原市政府提供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
3.4.1 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
3.4.2 发放养老服务券打造“一刻钟养老服务圈” |
3.4.3 8181890社区服务平台 |
3.4.4 “一园两中心” |
第四章 分析在政府主导下太原市失独老人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太原市失独老人社区养老存在的困境 |
4.1.1 失独老人养老保障政策缺失 |
4.1.2 社区中内缺少专为失独老人服务的场所 |
4.1.3 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内容不全面 |
4.2 太原市失独老人社区养老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缺乏多元主体合作机制 |
4.2.2 社区主体性功能未充分发挥 |
4.2.3 社会参与力量缺少规范 |
4.2.4 对失独老人精神关怀不重视 |
第五章 完善太原市政府主导下城市失独老人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 |
5.1 国内失独老人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借鉴 |
5.1.1 北京市失独老人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
5.1.2 青岛市失独老人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
5.1.3 宁波市失独老人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
5.2 完善太原市城市失独老人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 |
5.2.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
5.2.2 建立多元合作机制 |
5.2.3 健全失独老人社区养老服务内容 |
5.2.4 增强社区的主体功能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基于CT和MRI影像组学预测子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反应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影像组学方法介绍 |
1.3 国内外影像组学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二章 基于CT影像组学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反应 |
2.1 引言 |
2.2 入组标准及数据采集 |
2.3 新辅助化疗疗效评定标准 |
2.4 影像组学实验方法 |
2.4.1 感兴趣区域分割及特征提取 |
2.4.2 特征筛选及影像组学标签构建 |
2.4.3 影像组学各模型性能评估及比较 |
2.4.4 统计分析 |
2.5 实验结果 |
2.5.1 临床特征 |
2.5.2 影像组学特征及模型建立 |
2.5.3 模型预测性能评估及比较 |
2.6 讨论 |
第三章 基于MRI影像组学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反应 |
3.1 引言 |
3.2 入组标准和数据采集 |
3.3 新辅助化疗疗效评定标准 |
3.4 影像组学实验方法 |
3.4.1 感兴趣区域分割、特征提取与选择 |
3.4.2 影像组学标签构建及性能评估 |
3.4.3 统计分析 |
3.5 实验结果 |
3.5.1 临床特征及特征选择 |
3.5.2 单序列及多序列模型性能评估 |
3.5.3 各影像组学预测标签性能比较 |
3.6 讨论 |
结论 |
第四章 外部验证CT和MRI影像组学疗效预测模型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多中心外部验证CT影像组学预测模型稳定性 |
4.2.2 多中心外部验证MRI影像组学特征及预测模型稳定性 |
4.2.3 统计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CT影像组学稳定性验证 |
4.3.2 外部验证MRI影像组学模型稳定性 |
4.4 讨论 |
结论 |
4.5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影像组学特征及选择方法介绍 |
1.1 影像组学特征定义及算法 |
1.1.1 一阶统计特征 |
1.1.2 形状特征 |
1.1.3 纹理特征 |
1.1.4 小波特征 |
1.2 特征筛选及影像组学标签构建方法 |
1.2.1 Random forest (RF) |
1.2.2 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法(SVM-RFE)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识别及局部路径规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无人车局部路径规划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拟解决的问题及研究内容 |
1.3.1 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2 基于激光雷达的障碍物检测方法研究 |
2.1 激光雷达介绍 |
2.2 激光点云地面分割 |
2.2.1 三维激光点云分割方法分析 |
2.2.2 基于最低代表点地面分割方法 |
2.2.3 RANSAC地面分割方法 |
2.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 障碍物聚类检测 |
2.3.1 聚类算法概述 |
2.3.2 欧式聚类检测 |
2.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节 |
3 障碍物运动信息提取 |
3.1 障碍物几何参数建模 |
3.1.1 AABB方盒模型 |
3.1.2 OBB方盒模型 |
3.2 障碍物数据关联 |
3.2.1 关联算法概述 |
3.2.2 多特征近邻关联算法 |
3.2.3 基于随机数的数据关联参数选择 |
3.3 运动状态更新 |
3.4 运动信息提取实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节 |
4 轨迹规划方法研究 |
4.1 轨迹规划方法简介 |
4.2 Frenet坐标系转换 |
4.3 Frenet轨迹规划方法研究 |
4.3.1 高阶多项式的轨迹函数 |
4.3.2 横向最优轨迹生成 |
4.3.3 纵向最优轨迹生成 |
4.3.4 全局轨迹合成 |
4.4 碰撞检测方法研究 |
4.4.1 障碍物轨迹预测 |
4.4.2 方盒模型碰撞检测 |
4.5 运动限制检测 |
4.5.1 车辆转向模型 |
4.5.2 转向机构约束 |
4.5.3 动力学稳定性约束 |
4.5.4 制动约束 |
4.6 本章小结 |
5 轨迹规划方法仿真分析 |
5.1 仿真环境的搭建 |
5.1.1 车辆模型参数 |
5.1.2 地图信息 |
5.2 仿真结果分析 |
5.2.1 定速巡航场景 |
5.2.2 自适应巡航 |
5.2.3 停车 |
5.2.4 变道汇流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基于双锥形马赫—曾德光纤传感器的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多芯光纤简介 |
1.2.1 多芯光纤传输方程 |
1.2.2 多芯光纤芯间串扰与耦合 |
1.2.3 多芯光纤弯曲特性 |
1.3 多芯光纤的分类 |
1.3.1 同质结构多芯光纤 |
1.3.2 异质结构多芯光纤 |
1.3.3 准同质结构多芯光纤 |
1.3.4 空心结构多芯光纤 |
1.3.5 沟道折射率分布结构多芯光纤 |
1.4 多芯光纤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双锥形多芯光纤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的结构及其传感理论分析 |
2.1 典型光纤微结构处理方法 |
2.1.1 直接熔接结构 |
2.1.2 微腔结构 |
2.1.3 锥形结构 |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3 传感原理 |
2.3.1 FBG传感原理 |
2.3.2 双锥形四芯光纤MZI传感原理 |
3 FBG级联双粗锥型四芯光纤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的传感特性测试 |
3.1 概述 |
3.2 FBG级联双粗锥型四芯光纤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的构造 |
3.3 曲率传感特性 |
3.3.1 曲率传感装置 |
3.3.2 曲率传感操作及数据分析 |
3.4 折射率传感特性 |
3.4.1 折射率传感装置 |
3.4.2 折射率传感操作及数据分析 |
3.5 温度传感特性 |
3.5.1 温度传感装置 |
3.5.2 温度传感操作及数据分析 |
3.6 实验结果分析 |
4 FBG接联双细锥型四芯光纤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的传感特性测试 |
4.1 概述 |
4.2 FBG接联双细锥型四芯光纤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的构造 |
4.3 应变传感特性 |
4.3.1 应变传感装置 |
4.3.2 应变传感操作及数据分析 |
4.4 折射率传特性 |
4.5 温度传感特性 |
4.6 实验结果分析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9)电子数据保全之司法应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电子数据保全的沿革与概念描述 |
第三节 我国电子数据保全的立法发展及实践现状 |
一、我国电子数据保全的立法发展 |
二、我国电子数据保全的实践应用概况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电子数据保全的认知困境与司法应用价值分析 |
第一节 电子数据及其保全的证据法基础 |
第二节 电子数据保全的司法应用价值分析 |
一、电子数据保全和传统保全方式的证明原理比较 |
二、电子数据保全在司法应用中的比较优势分析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电子数据保全的可信性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电子数据保全应用情况之实证分析 |
一、司法实践中电子数据审查判断的标准概述 |
二、电子数据保全实践应用的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电子数据保全的技术原理及其法律效果 |
一、数据保全的技术方法:基于离线保全与在线保全的二元划分 |
二、数据保全技术方法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司法应用中电子数据保全制度的体系化构建 |
第一节 司法应用中电子数据保全的法律定位 |
一、电子数据保全和公证的关系 |
二、电子数据保全和电子认证服务的关系 |
第二节 司法应用中可信电子数据保全的应然条件 |
一、应当具有可信的电子数据保全技术方案 |
二、应当具有可信的自我监督技术方案 |
三、电子数据保全立法框架的建设思路 |
第三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10)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一章 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的概述 |
第一节 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的定义 |
一、电子数据的概念 |
二、电子数据保全 |
三、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的定义 |
第二节 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平台的兴起 |
第三节 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法律规制的意义 |
一、规范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
二、企业和个人的电子数据得到有效保全 |
三、节约司法资源 |
第二章 我国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的发展及法律规制现状 |
第一节 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的发展现状 |
一、收集、存储并公证机构公证保全电子数据 |
二、数字签名+时间戳服务保全电子数据 |
三、区块链技术保全电子数据 |
四、电子数据保全的效果 |
第二节 我国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法律规制现状 |
一、保全主体资格的不明确 |
二、保全技术标准的不统一 |
第三章 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法律规制的域外实践及启示 |
第一节 美国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实践与法律规制现状 |
一、美国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实践 |
二、美国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法律规制状况 |
第二节 日本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实践与法律规制现状 |
一、日本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实践 |
二、日本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法律规制 |
第三节 域外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法律规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四章 我国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的法律规制的完善 |
第一节 法律规制原则的确立 |
一、合法性原则 |
二、中立性原则 |
三、保密性原则 |
四、全面性原则 |
五、及时性原则 |
第二节 法律规制内容的完善 |
一、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主体资格的确定 |
二、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的技术标准 |
三、关于保全电子数据的证据效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重庆两中心通过技术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COVID-19临床大数据特征及诊断治疗模型建立的研究[D]. 李婧文.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按蚊伊丽莎白菌菌种鉴定、感染临床特征以及耐药机制的实验研究[D]. 常彦斌.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科学谋划 笃行致远 推动重庆市档案馆高质量发展[J]. 李华强. 四川档案, 2021(01)
- [4]硼纳米片对邻二醇类的富集及直接作为MALDI-TOF-MS基质研究[D]. 唐慧. 重庆大学, 2020(12)
- [5]政府主导下太原市失独老人社区养老服务研究[D]. 王志越. 山西大学, 2020(01)
- [6]基于CT和MRI影像组学预测子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反应的临床研究[D]. 田欣.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7]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识别及局部路径规划技术研究[D]. 杜军.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8]基于双锥形马赫—曾德光纤传感器的特性及应用研究[D]. 余佳浩.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9]电子数据保全之司法应用问题研究[D]. 李嘉斌.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10]电子数据第三方保全法律规制研究[D]. 曹宁.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