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并发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体会

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并发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体会

一、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朱传和[1](2021)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9月到2020年10月我院接收的慢性胃炎合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共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半夏泻心汤加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分析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状态.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4.42%,组间数据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的胃肠功能对比无明显差异,而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胃肠功能恢复状态整体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状态较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李斌斌[2](2020)在《基于医案数据分析探讨半夏泻心汤的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半夏泻心汤最早记载于《伤寒论》,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此方至今仍在临床各科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研究通过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半夏泻心汤医案病种、临床症状、方药等项集进行挖掘,针对其主治、方证规律开展分析研究,为临床准确应用半夏泻心汤提供客观依据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中文知网、万方、维普以及读秀等中医相关期刊文献库进行检索,时间从1956年07月截至2018年12月,获取半夏泻心汤临床医案资料,并进行筛选、清除、整理,将医案中的有效资料录入Microsoft Excel表格从而构建医案文献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对医案中的病种、症状、体征、方药等内容进行挖掘分析,以探析半夏泻心汤方证特点及临床应用规律。结果:510例临床医案中,男性患者达304例,女性患者共206例,年龄分布广泛,以青壮年为主。临床诊断中,涉及西医病种达63个,其中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妊娠呕吐、慢性肝炎、急性胃肠炎等为主。涉及中医病种达36个,其中胃痛、脘痞、泄泻、呕吐、不寐等病为主。症状(体征)方面,共计526项,症状以食欲减退、脘痞、恶心等为主;舌象以黄苔、腻苔、红舌等为主;脉象以弦脉、细脉、滑脉等为主,非脾胃系统症状表现主要涉及乏力、神疲、消瘦、口干、头晕、失眠等。症状之间置信度最高的是失眠与脘痞、神疲与食欲减退;舌象之间支持度最高的是黄苔与腻苔;症状与舌象的关联中,食欲减退、脘痞与黄苔支持度较高;症状与脉象的关联中,嗳气与弦脉支持度较高;脉象与舌象的关联中,弦脉与黄苔支持度较高。症状聚类分析中,脘痞、食欲减退、失眠、多梦、大便稀溏、懒言具有密切的联系。药物涉及广泛,高频药物主要有: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党参、茯苓、陈皮、白术等,临床中仍多用党参代替人参,核心药物组是半夏与黄连。药物之间关联中,茯苓、白术、厚朴、陈皮、生姜与半夏泻心汤组成药物有较高关联度。药物聚类分析中,可以得到3个药物配伍“社团”,其中聚类1是半夏泻心汤原方组成;聚类2是由鸡内金、茯苓、神曲、麦芽、山楂构成;聚类3是由枳壳、郁金、柴胡构成。结论:本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涉及病种广泛,除了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神经、皮肤、妇产科等系统疾病中也得到运用,从而体现出了中医异病同治特色。半夏泻心汤证的主症是脘痞及食欲减退,而胃脘痛、口苦、腹胀、恶心、呕吐、嗳气、大便稀溏、肠鸣、头晕、神疲、乏力、失眠、懒言常作为兼症。当脾胃失运,气机不调,清浊相干,脘痞、食欲减退、失眠、多梦、大便稀溏、懒言这类症状同时出现的概率增高。临床中患者以红舌、黄苔、腻苔、弦脉多见。半夏与黄连是半夏泻心汤中的核心药物组,其常配伍理气药、化湿药、消食药运用于临床。经结合原文分析、方药理解,半夏泻心汤的病机可归纳为脾胃失调,气机不畅,清浊相干。综上所述,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半夏泻心汤方证进行研究,为现代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张楚楚[3](2020)在《半夏泻心汤方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半夏泻心汤首载于《伤寒杂病论》,本方寒热并用,虚实同调,治疗呕而肠鸣,心下痞者。现代临床将其运用于治疗诸多疾病。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以及现代统计和数据挖掘方法对半夏泻心汤方证进行深入探讨与分析,以明晰理法方药,阐述辨证要点,探究古今临床规律演变。方法:全文共分为以下部分:第一是文献综述部分,对半夏泻心汤现代临床研究的诸多文献以搜索与总结,并对现代药理研究方面的临床实验提取总结归纳。洞悉半夏泻心汤文献以及现代药理方面的成果。第二是方证理论部分,一是明晰半夏泻心汤历代演变规律,整合北宋以前部分提及半夏泻心汤的条文进行源流考证;二是对仲景所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关于半夏泻心汤的条文进行探讨,探析半夏泻心汤的煎服方法之去滓再煎其深层内涵;三是通过剖析后世医家之注,对半夏泻心汤证之理法方药、辨证论治进行归纳与总结;四是结合半夏泻心汤类方对后世医家运用半夏泻心汤之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以揭示其临床运用规律。第三,总结筛选现代临床医案,运用数据挖掘之现代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通过搜索CNKI、万方、VIP中从1950年至2020年3月的有关半夏泻心汤的医案,设定标准后将符合标准的医案录入EXCEL文档,运用SPSS22.0软件帮助统计数据。其四,对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进行系统评价,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以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截止至2019年6月,将符合标准的文献纳入范围,运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使用Revman5.3软件对其数据Meta分析。结果:(1)在临床杂病的辨治过程中,半夏泻心汤的运用颇为广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有调节胃肠动力、抑制HP活性、保护胃黏膜、提高免疫力、提高耐氧气能力以及调节中枢递质等作用;(2)通过方证理论研究,认为半夏泻心汤基本病理为寒热错杂;主要病机为升降失司,虚实夹杂;辨证要点为心下痞满;(3)纳入的581例医案中,常见中医疾病有痞证、泄泻、胃痛,西医疾病有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口腔溃疡;应用指征为:胃痞、纳差、便溏,舌红苔白、脉弦滑;常用加味药为白术,茯苓,枳壳,陈皮;(4)Meta分析中,录入19篇RCT文献,共记1757名患者。结果表示:半夏泻心汤加减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对比,大幅提高临床的总有效率(OR=4.56,95%CI[3.22,6.48]。Z=9.73,P<0.00001)和 治 愈 率(OR=1.99,95%CI[1.53,2.58]。Z=5.82,P<0.00001);以及症状积分的变化(SMD=2.81,95%CI[2.44,3.19]。Z=6.32,P<0.00001)。半夏泻心汤对治疗浅表性胃炎疗效显着。结论:通过对半夏泻心汤进行文献综述、方证理论研究、现代医案统计以及循证医学四方面整合归纳,从而使半夏泻心汤现代研究、方证理论、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方面具有横向以及纵向理解,对古代与现代运用异同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魏仁贤[4](2020)在《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拟对李家庚教授发表的论文、着作、临床病案研究,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数据挖掘,探讨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治疗脾胃病等疾病的经验,总结临床辨治思路、用药规律及特色,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促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方法搜集李家庚教授2011年至2018年的门诊医案(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等);研读李家庚教授公开发表的论文、着作;整理有关调摄、药物、方法宜忌、病症等方面的经验;举例分析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胃癌、胃食管反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脾胃病验案,以及内、外、妇、儿、五官科15种疑难杂病临床验案。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与分析:标准化后的病案数据录入Excel表格,数据清洗整理;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Weka3.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再通过Pajek2.0复杂网络软件对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展示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的临证用药规律等。结果李家庚教授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及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学术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具体如下。1.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贡献(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编着大量仲景相关的着作,从整体出发,以六经辨治为思想核心,融合寒温,师事百家,从理法方药等方面,宏观上阐发仲景思想;微观上考辨《伤寒论》中“复”、“消息”、“除中”内涵,考证王叔和生平,析辨小柴胡汤证非半表半里证(病位、定性、临床实践),探讨仲景所用虫类药、温燥药(附子、半夏)药物毒效及宜忌,体现学重伤寒,用药平稳,顾护脾胃及阴津,衷中参西等学术思想。(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指出三百九十七法是张仲景辨治精髓,亦是临证辨治的重要思想来源,推崇精研三百九十七法的奥旨,病脉证治为重点进行思考,该法划分标准乃凭仲景原条文。(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从易经角度阐述仲景学说,倡导医学时空数理观的独特思想,阐述生理、病理、症候、辨治、传变及预后等,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思想及恒动观点,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六经辨治为根本,法随证立、药随症变、方因机变、辨病治疗等有机结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核心。(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随证论治主,将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八纲辨证等有机融合,多法联用。融寒温为一体,师事百家,灵活辨治。(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总结仲景试探法用于疾病诊断、试探性治疗、判断预后;因势利导法分随病情利导、随病位利导、随病性利导;运用救逆法逆转病因、优化治疗及预防传变的治未病思想。并利用这些方法指导临床实践,治疗鼻咽部恶性肿瘤溃烂、血肿等。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1)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急性热病:六经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与辨病治疗,方以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根据风热犯卫、少阳阳明合并气分热盛、三焦邪热壅盛随证加减;结合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肺炎、肿瘤、中耳炎、鼻炎、淋巴结炎等辨病治疗。(2)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风寒湿等邪气侵袭,或痰、水、瘀等停聚,或经络脏腑气血津液及阴阳失调为主要病机;提倡六经辨证为主,经、时方配合葛根、钩藤,随证加减。葛根20g、钩藤15g作为对药配合使用,通治诸多眩晕,安全有效。(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1)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内外因素交攻致精气血津液变化影响耳部;以气滞血瘀、精气不足为主要病机,病涉五脏;填精、调气、和血、和津液为主要治法;治疗以经验方随证加减,并根据随年龄、性别等适宜用药。(2)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发病与脏腑精气血津液密切相关,尤以脾肾肺三脏为甚。治以调理脾肾肺为本。方选六味地黄汤、右归丸加减填补肾精;八珍汤加减补益脾胃气血、健运中州;银翘散、麻黄汤等解表以散邪;配合疏肝理脾、补血养心、通利三焦和膀胱等法。(3)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外邪侵袭、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或阴虚阳亢络脉失养为主要病因病机;祛邪通络、调和气血阴阳为基本治法;柴胡疏肝散、四物汤合牵正散为常用方剂。(4)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病机与邪气外袭、脾胃虚弱、肾阳亏虚等脏腑气血不足关系密切;温补脾肾、升阳清热为主要治法;麻黄升麻汤配合六味地黄汤、八珍汤加减为主方。(5)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肝郁气滞、气血瘀阻,或寒凝血瘀,或因虚致瘀为主要病机;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为主要治法;当归芍药散、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主方。(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内外多种因素致热、湿、痰、瘀、郁互结为主要病机。发病以湿热、气郁为先;日久可致气虚、阴虚、血瘀、痰阻。清热袪湿,化瘀除痰为主要治法。肺结节以清肺热为重,常以银翘散或五味消毒饮加减;乳房肿块以清中焦湿热为要,常以半夏泻心汤加减。随证配合化痰、温阳、散结、解郁、化瘀等法治疗。(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1)和调五脏法治疗基因缺陷等所致不孕不育:五脏六腑皆可致不孕不育,非独肾也;中药可以治愈部分基因缺陷、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所致的不孕不育。治疗上常根据患者体质灵活变通,各有侧重。或以治肾为主,或疏肝为要,或健运脾胃为核心,或肺肾同治、脾肾同治等。如解表散邪治肺;清热除湿、益气健脾、理气和胃以治脾;疏肝解郁、养血调经以治肝;补益阴阳治肾;补血、清火以治心等。(2)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冠心病以气血阴阳亏虚本,湿、热、寒、痰、郁瘀阻心脉为标;消补温三法为主要治法,分温心阳、补气阴、消痰瘀和郁气;随证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生脉饮、二陈汤、五苓散、血府逐瘀汤等加减。(3)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中气下陷、肝郁气滞或寒凝肝脉为主要病机;益气升阳,健脾养血为主要治法;补中益气丸合保和丸为主要方剂。(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1)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热毒瘀阻鼻咽为鼻咽部肿瘤等恶性病变的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灵活运用试探法、救逆法、因势利导法;“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乃自创验方,治疗鼻咽部恶性溃烂疗效较好。(2)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热、毒、湿、瘀、滞为主要病理因素;热毒湿瘀互结,气滞血瘀,肝失疏泄,胆汁分泌与排泄异常而发黄疸为主要病机;泄热、解毒、利湿、化瘀、行气为主要治法;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辨病治疗联合辨治;李氏退黄汤为有效经验方。(3)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热毒瘀阻肢体关节为根本病机;解毒化瘀,清热祛湿为主要治法;经验方“解毒化瘀汤”加减为主要处方,疗效明显。(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1)精选方剂,经时方合用,提高疗效。(2)用药当轻灵平稳,忌滥用温补,过补即毒,如人参等;也不要因噎废食,某些性烈或带毒性药物适量使用也能为补,如附子、细辛适量可以补阳。斟酌使用,增效减毒。(3)病症经验:小方专药适宜运用,增效减毒。(4)调摄适宜,减少疾病产生及复发。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经验举隅:(1)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气痰瘀毒互结为主要病机。早期肝经气郁、脾胃阳虚多见;中期湿浊内生、血瘀痰凝为多;晚期胃热津伤、气血双亏、瘀毒内阻为主。治疗扶正与袪邪同用,清热祛湿,解毒化瘀为主要治法,方选李氏退黄汤加减。(2)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方以半夏泻心汤合藿香正气散、丹参饮等加减。(3)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正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火郁为标;扶正祛邪为主要治法,随证(症)加减。(4)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阴虚液涸,气虚血亏,阳虚阴凝,胃肠燥热,气郁食滞通降受阻为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治分清虚热、清湿热、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消瘀血、消食积、消郁气。(5)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湿热壅滞肠道,脾胃虚弱,瘀血内生形成虚实夹杂为主要病机;清热祛湿、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方法;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为主要方剂。(6)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初起热毒瘀滞肠道,日久正气亏虚,气血阴阳不足。清热解毒、化瘀祛湿为主要治法;配合调理脏腑气血津液阴阳等。常用方剂有乌梅丸、白头翁汤、十灰散等经时方结合。(7)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可由情志、饮食、劳倦、寒湿、湿热等导致肠道气机紊乱,传导失司;治疗以疏肝理脾、益气养血、除湿清热为常用治法;乌梅丸、藿香正气散、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为常用方剂。(3)慢性胃炎数据挖掘结果(1)719例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2)脘胀、胃脘痛、反酸、嗳气等症为常见主诉;(3)舌红、苔黄、脉弦为主要舌脉;(4)气滞、血瘀、湿热、血虚、气虚等为主要病因证素;(5)核心证型分为六型,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证最多见。(6)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藿香正气散;二陈汤,黄连温胆汤;丹参饮;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当归芍药散等。(7)常用中药:生甘草、茯苓、茯神、黄连、黄芩、藿香、佩兰、法半夏、丹参、赤芍、白芨、川芎、延胡索、海螵蛸等。(8)核心药对:佩兰→藿香、白芨→海螵蛸、炒麦芽→炒谷芽、香橼→佛手、白芍→赤芍、茯神→茯苓、黄连→法半夏、黄芩→黄连等。(9)核心药物聚类成6个新处方:如藿香-佩兰-法半夏-炒白术-茯苓-茯神;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海螵蛸-白芨;葛根-钩藤-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藿香-法半夏等。(10)证-症关系,证-方关系,证-药关系:如脾胃湿热为例,以胃脘痛、脘胀、嗳气、胃脘灼热等为主症;常以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等治疗;主要使用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等。(4)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与生活、饮食因素、生理规律影响、心理因素、疾病传变因素等有关。(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总结了脾胃病验方: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赤芍、白芍、丹参、川芎、白芨、海螵蛸、陈皮、佛手等。结论1.伤寒学术思想(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5)伤寒杂病,圆机活法;(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2.临证辨治思想(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要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验方加减,药随证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总结了李家庚教授将伤寒、易经结合的时空数理观;试探救逆,因势利导等伤寒学术思想。(2)多角度总结了临证辨治思想,及秘验方等临证经验。如“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李氏退黄汤”等,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李家庚教授辨治特色及用药特点。(3)总结了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注重粘膜修复等脾胃病辨治特点;(4)数据挖掘出慢性胃炎用药规律,如核心药物聚类的6个新处方;总结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以和助通,以消为补等辨治特点。

周倜[5](2019)在《高建忠运用半夏泻心汤临证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半夏泻心汤是治疗寒热互结中焦的常用方剂,疗效确切,属于导师临床常用方。因对导师使用半夏泻心汤缺乏足够的理论梳理与临床总结,有必要对半夏泻心汤的临床运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总结。首先分析历代医家对半夏泻心汤的认识,明晰制方之理。再通过整理分析导师临床医案,总结半夏泻心汤临床用方经验,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收集高建忠老师使用的半夏泻心汤临床医案115例,把数据分别录入Excel表格,针对医案中性别、年龄、症状、舌象、脉象、用药等内容进行统计,探索半夏泻心汤临床用方经验。结果:1.基本情况:通过解析数据,发现:(1)男性占比35.65%,女性占比64.35%,男女比例约为1.8:1;(2)主要发病年龄在30-69岁,总占比85.22%,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2.症状分布情况:经过数据收集,症状表现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前五位症状为胃脘不适(24.27%)、泛酸(16.67%)、便秘(9.87%)、消化不良(8.25%)、泄泻(7.93%);其次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8.9%);神经系统症状较少见(8.08%)。3.舌脉情况:整理115例医案,发现:舌质以淡暗为主,占比33.56%;舌质暗红次之,占比32.21%;舌苔以白苔(48.32%)、腻苔(39.93%)为主;单一脉象以脉缓为主,占比26.51%;复合脉象以脉细缓为主,占比32.55%。4.用药情况:主要药物中以姜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为主,炙甘草和党参次之。临床常依据患者舌苔,去掉党参或炙甘草。加减药物中,前五位的药物为炒鸡内金(14.55%)、枳实(13.51%)、生白术(13.39%)、水红花子(9.35%)、陈皮(9.24%)。剂量方面,炒鸡内金常用剂量为15克,枳实常用剂量为9克,生白术常用剂量为15克。5.疾病分布:中医病证方面,以痞满(35.65%)、胃痛(20%)、泛酸(8.69%)等脾胃系疾病为主。西医疾病方面,以慢性胃炎(33.04%)、功能性消化不良(20.87%)、消化性溃疡(13.04%)、反流性疾病(9.57%)为主。结论:通过对导师临床运用半夏泻心汤医案的整理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中的运用指征:以“心下”症状为主,如胃痛、胃酸、胃胀、胃痞等。面对没有心下症状的疾病,如口疮、咽部不适、失眠等,目的在于恢复中焦气机的升降出入。结合患者舌质淡暗或暗红,舌苔或白或腻,均可以使用半夏泻心汤。若患者舌苔薄白,可全方使用;若患者舌苔偏腻,可以调整方中参、草剂量,或去除不用。(2)运用联合方组,主次分明而施治。既拓展了用方的范围,又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3)加减用药方面:主要加减使用生白术、枳实、炒鸡内金这三味药,是枳术丸的加减使用,常结合患者大便是否通畅,适当加减。若大便不畅,生白术用量常为30克,加大白术运脾之力;若大便偏稀,可合用厚朴、陈皮,取“平胃散”意。半夏泻心汤的使用,在把握中焦气机失常的基本病机下,随证加减,方有疗效。

刘凯[6](2018)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60例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87例和对照组7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使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肠胃功能均有所改善(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应用半夏泻心汤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恢复患者的肠胃功能,临床应用安全性高。

王冠芝[7](2016)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58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5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2.4%,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对症治疗,疗效显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邓天好,吕良,刘珍,谭达全[8](2016)在《半夏泻心汤在胃肠疾病中的治疗近况》文中提出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治柴胡汤证误下、痰气互结、升降失常、心下痞满不痛、呕吐不利等,为调和脾胃的代表方。其方药组成及用法原文为:"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擎,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健脾燥湿,散结除痞,又善降逆和胃;臣以干姜之辛热温中散寒,并可辅助半夏醒脾

唐廷汉,彭和民,杨小兵[9](2004)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体会》文中提出临床观察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 6 7例 ,按肝气犯脾、寒热错杂、脾虚湿热、脾胃虚寒、气滞血瘀五型 ,均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结果 :治愈 2 6例 (4 0 4 % ) ,有效 37例(4 9 1% )。总有效率为 89 5 %。将慢性胃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分开评价 :其中慢性胃炎治愈 2 6例 (4 0 3% ) ,有效 33例 (4 9 1% ) ;溃疡性结肠炎治愈 2 7例 (4 3 8% ) ,有效 32例 (4 9 1% ) ,各自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9 5 %、 93 0 % ,二者疗效无显着性差异 (P >0 0 5 )。其疗效相关性进一步证明慢性胃炎与溃疡性结肠炎在病理上密切联系 ,说明治疗本病应注意二者兼顾

薛珂[10](2010)在《半夏泻心汤古今运用考探》文中指出方剂学的现代研究主要由文献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三部分组成,其中文献整理是方剂学重要研究方法之一。近年来,方剂学的研究一直以古方在临床运用经验的总结和方剂学实验研究开展较多,从研究结果来看,方剂文献学的研究成果丰硕,并且越来越被重视,其研究内容也更加广泛。中医药古籍文献数字化工作虽然经过了近几年的发展,但与其它领域的研究相比,仍然比较薄弱,通过计算机工具的使用,深入挖掘古代医籍中所蕴含的信息,是现代中医药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数据库统计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对半夏泻心汤古今运用进行考探。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半夏泻心汤的运用已经远远超越了原方证的主治适用范围,广泛地应用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内科疾病当中。本文根据中医学术发展经验和方剂学知识,调查了古今方剂学及其相关文献,从一千余部古代医籍和六百余篇现代文献中搜集整理古代和现代有关半夏泻心汤运用的信息条文427条,应用计算机技术,借助现代化数据统计工具,建立了有关半夏泻心汤的数据库,将文献资料转化为数字信息,并从多个角度对信息进行处理,对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古代和现代半夏泻心汤的主治病种、主治证侯、主治症状、舌脉特征、用药剂量、加减药法及其剂型变化、禁忌证等特点。结果发现,半夏泻心汤在古代运用中共涉及病种24种。半夏泻心汤在使用中所涉及中医病名频次较高的疾病主要有中暑、痢疾、疟疾、泄泻、消瘅、噎膈六种疾病。在历史沿革中,清代运用半夏泻心汤涉及的病名最多,除继承宋代用于痢疾、泄泻,明代用于痢疾、消瘅、咳逆、黄疸等病外,进一步拓展用于中暑等24种疾病。半夏泻心汤在古代运用中共涉及证侯20种。其中湿热证、热结胃肠证、火热证、寒热错杂证、胃热证出现次数较多。其中湿热证31次,出现频次最高,是本次研究发现的半夏泻心汤涉及频次最高的证侯,这一结果提示,目前学界对于本方证“寒热互结于心下”的病机看法可能和实际运用中情况不太相符,有必要重新审视该方证的病机。半夏泻心汤在汉代和两晋的运用未涉及具体病证名称,从唐代开始记载其治疗上焦虚寒证,宋代和元代记载本方治疗阳明证和火热证,明代本方治证增多清代治证最为广泛,共涉及18在对半夏泻心汤所涉及症状的考察中发现,古代半夏泻心汤运用中涉及的症状达34种,其中“痞”出现频率最高,达221次,其次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呕吐”、“肠鸣”和“下利”三症,分别为91、42和20次,表明本方治证中以痞满为中心、多兼呕吐、肠鸣、下利三症,这与现代方剂学教科书中将“痞、呕、利”三症列为半夏泻心汤方主治症的观点基本一致。除了上述三症外,本次研究发现本方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还有食欲不振、身热、烦躁、胃痛、口渴等症,其中食欲不振与中焦受损、脾胃不和有关,身热、烦躁、口渴与热邪入里或里热有关。考察半夏泻心汤药味加减运用发现,原方中被减次数最多的是大枣,共被减50次,其次为干姜和甘草,被减分别为42和41次;黄芩和黄连被减次数较少,分别为10次和1次。在加味应用中,共发现加味药物79种,运用频率超过10%的有生姜、枳实、陈皮、竹茹、茯苓、白芍,其中生姜共出现46次,是加味时出现频次最高的药物,此外枳实的加味使用频次也较高。本方古代运用中加味药物出现频率很高,有明显的规律性,这些药物大都具有行气、化痰、祛湿、通利之性,提示本方在加味运用时多涉及行气药和祛湿化痰药。有关半夏泻心汤中药物用药剂量因历史朝代原因和医家个人经验不同,差异较大。以君药半夏为例,古代文献中半夏用量范围在390克~1.56克之间;其中运用频次较高的用量是65克、11.19克、41克及18.65克;其中最多用量为65克(54次),其次为11.19克(8次)。在方中药物配伍比例方面,全方总体剂量和单味药物剂量具有同步性,未发现方中某一味药物的剂量和全方剂量出现明显的不一致。在总体剂量水平上,清代的温病学家使用的剂量较小,本次资料中所有的最小使用剂量均在清代出现,本方现代运用中常规剂量接近清代时剂量水平。符合本次收录条件的条文中涉及半夏泻心汤剂型的共有124条,其中汤剂117条,散剂7条,未发现其他剂型。半夏泻心汤服药涉及禁忌的条文很少,本次研究的427条条文中,只有2条涉及禁忌,内容相同,均为“禁忌海藻菘菜饧羊肉生葱猪肉冷水”。本课题较为系统地整理总结了古代和现代关于半夏泻心汤的运用经验,探讨了历代半夏泻心汤运用的变化规律,深化了关于半夏泻心汤病因病机特点、组方规律的认识,为本方临床的进一步拓展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背景经验。

二、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2.2 分析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状态
3 讨论

(2)基于医案数据分析探讨半夏泻心汤的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半夏泻心汤方证理论及现代临床应用
        1.1 泻心汤类方来源
        1.2 半夏泻心汤方药运用
        1.3 半夏泻心汤的现代研究
    2 方证相应理论及现代研究进展
        2.1 方证相应的来源与发展
        2.2 方证现代研究进展
    3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医案中的研究应用
        3.1 关联规则(Association Rules)
        3.2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4 小结
第二部分 半夏泻心汤医案数据整理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数据库建立
        2.2 医案收集标准
        2.3 数据整理规范
        2.4 医案录入
        2.5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纳入医案的基本信息
        3.2 频数分析数据结果
        3.3 关联规则分析数据结果
        3.4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第三部分 半夏泻心汤方证研究
    1 半夏泻心汤方证特点
    2 半夏泻心汤现代应用范围
    3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特点
    4 半夏泻心汤的舌象特点
    5 半夏泻心汤的脉象特点
    6 半夏泻心汤的用药特点
    7 半夏泻心汤的病机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半夏泻心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半夏泻心汤的现代研究
    1 半夏泻心汤现代临床运用
        1.1 脾胃系统疾病
        1.2 肺系疾病
        1.3 肝胆系疾病
        1.4 内分泌系统疾病
        1.5 肿瘤系疾病
        1.6 儿科疾病
        1.7 口腔系疾病
        1.8 皮肤系疾病
        1.9 神经系疾病
        1.10 肾系疾病
        1.11 妇科疾病
        小结
    2 半夏泻心汤的现代实验研究
        2.1 调节胃肠动力
        2.2 抑制HP活性
        2.3 保护胃肠道粘膜
        2.4 提高免疫力
        2.5 提高耐缺氧能力
        2.6 调节中枢递质
        2.7 抑制肿瘤细胞活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半夏泻心汤方证理论研究
    1 半夏泻心汤的源流考
        1.1 《脉经》引半夏泻心汤条
        1.2 《外台秘要》引半夏泻心汤条文
        1.3 《备急千金要方》中半夏泻心汤条文
    2 半夏泻心汤相关条文辨析
        2.1 《伤寒论》第149条分析
        2.2 《金匮要略》中半夏泻心汤相关条文分析
    3 方证理论探讨
        3.1 半夏泻心汤证机理分析
        3.2 半夏泻心汤症状分析
        3.3 半夏泻心汤方药分析
    4 半夏泻心汤“方后注”
        4.1 病机
        4.2 临床表现
        4.3 方药
        4.4 药性药量
    5 半夏泻心汤类方、治疗痞证及治疗寒热错杂证之应用
        5.1 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5.2 旋覆代赭石汤
        5.3 黄连汤
        5.4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5.5 大黄黄连泻心汤
        5.6 附子泻心汤
        5.7 五苓散
        5.8 大柴胡汤
        5.9 桂枝人参汤
        5.10 瓜蒂散
        5.11 柴胡桂枝干姜汤
        5.12 乌梅丸
        5.13 十枣汤、甘遂半夏汤、桂枝生姜枳实汤
    6 后世医家对半夏泻心汤的应用
        6.1 《温病条辨》
        6.2 《临证指南医案》
        6.3 《普济方》
        6.4 《证治准绳》
        6.5 《景岳全书》
        6.6 《医学原理》
第三章 基于现代医案探讨半夏泻心汤证治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资料收集标准
        1.3 资料提取
        1.4 资料规范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病名统计
        2.3 症状统计
        2.4 舌象统计
        2.5 脉象统计
        2.6 半夏泻心汤医案用药统计
    3 讨论
        3.1 半夏泻心汤汤临床应用范围
        3.2 半夏泻心汤之应用指征
        3.3 半夏泻心汤之化裁用药规律
    4 小结
第四章 半夏泻心汤治疗浅表性胃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1.5 研究方案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基本特征
        2.2 方法学质量评价
        2.3 半夏泻心汤的疗效评价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李家庚教授伤寒学术思想及贡献
    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
    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
    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
    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
    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
    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
第二章 李家庚教授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1.重六经及脏腑,广经方应用
        1.1 小柴胡汤加减六经辨治为主治疗急性热病
        1.2 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
    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
        2.1 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
        2.2 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
        2.3 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
        2.4 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2.5 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
    3.内外合邪理论经时方复用辨治肺结节、乳腺肿块
    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
        4.1 和调五脏法辨治基因缺陷等不孕不育
        4.2 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
        4.3 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
    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
        5.1 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
        5.2 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
        5.3 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
    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
        6.1 方法宜忌
        6.2 药物运用
        6.3 病症治验
        6.4 关于调摄
第三章 李家庚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
    1.李家庚教授辨治脾胃病的理论渊源
        1.1 宗《内经》以脾胃为本,保护脾胃是治未病关键
        1.2 遵仲景六经辨治,重视脾胃调理
        1.3 从《金匮要略》杂病辨治,顾护脾胃
        1.4 融后世百家学说,多维辨治脾胃病
        1.5 参考现代诸论,衷中参西
    2.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传承中的运用
        2.1 频数分析
        2.2 聚类分析
        2.3 关联规则
        2.4 贝叶斯网络
    3.李家庚教授脾胃病辨治思路及特点
        3.1 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
        3.2 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
        3.3 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
        3.4 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
        3.5 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
    4.脾胃病经验举隅
        4.1 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
        4.2 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
        4.3 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
        4.4 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
        4.5 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
        4.6 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4.7 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
第四章 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经验的数据挖掘
    1.资料来源
    2.资料筛选
    3.诊断标准
    4.纳入标准
    5.排除标准
    6.疗效评价标准
    7.研究方法
        7.1 病案资料筛选和整理
        7.2 病案术语的标准化
        7.3 数据录入
        7.4 数据清洗
        7.5 数据挖掘和分析
    8.研究结果
        8.1 慢性胃炎分类及伴发疾病频数分析
        8.2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8.3 主症频数分析
        8.4 刻下症状频数分析
        8.5 舌诊、脉诊频数分析
        8.6 中医病因证素频数分析
        8.7 患者证型分布
        8.8 方剂使用频数统计
        8.9 药物频数分析
        8.10 慢性胃炎病案核心药对关联规则分析
        8.11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症关系分析
        8.12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药关系分析
        8.13 基于聚类分析的慢性胃炎新处方分析
        8.14 慢性胃炎高频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8.15 李家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证规律
    9.讨论
        9.1 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
        9.2 病位在胃,涉及诸脏
        9.3 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
        9.4 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
        9.5 以和助通,以消为补
        9.6 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
        9.7 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
        9.8 验方加减,药随证变
    10.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验案举隅
结语
    1.伤寒学术思想
    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3.脾胃病辨治经验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脾胃病的中医辨治及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三 李家庚教授撰写着作大要
致谢

(5)高建忠运用半夏泻心汤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半夏泻心汤出处
    2 半夏泻心汤方义
    3 半夏泻心汤方证
    4 “三泻心汤方”之比较
    5 现代药理研究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病证统计
        4.1 症状统计
        4.2 舌象统计
        4.3 脉象统计
    5 药物使用及联合组方使用统计
        5.1 药物使用
        5.2 联合组方使用
    6 数据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患者基本情况统计
        1.1 性别
        1.2 年龄
    2 核心脉证
        2.1 症状
        2.2 舌象
    3 药物分析
    4 疾病分布
    5 联合方组使用情况
讨论
    1 运用半夏泻心汤的指征
        1.1 适用群体特点
        1.2 舌脉特点
        1.3 适用病症特点
        1.4 用药特点
    2 运用半夏泻心汤的特色
        2.1 治疗上焦疾病
        2.2 治疗下焦疾病
        2.3 治疗皮肤病
    3 联合方组运用思考
        3.1 半夏泻心汤与血府逐瘀汤合用
        3.2 半夏泻心汤与柴桂龙牡汤合用
        3.3 半夏泻心汤与保和丸合用
    4 关于用药的思考
        4.1 去用补药的原因
        4.2 加减药物的分析
    5 用方与用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2.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肠胃功能指标变化对比
3 讨论

(7)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58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疗效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8)半夏泻心汤在胃肠疾病中的治疗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胃系疾病
    1.1慢性浅表性胃炎
    1.2慢性萎缩性胃炎
    1.3慢性糜烂性胃炎
    1.4胃溃疡
    1.5功能性消化不良
2 肠系疾病
    2.1溃疡性结肠炎
    2.2肠炎
3 反流性疾病
    3.1反流性胃炎、食管炎
    3.2胃食管反流病
4 其他胃肠相关性疾病
    4.1肿瘤相关性胃肠疾病
    4.2糖尿病胃轻瘫
    4.3胃心综合征
5 结语

(9)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肝气犯脾型 (15例)
    2.2 脾虚湿热型 (17例)
    2.3 寒热错杂型 (13例)
    2.4 脾胃虚寒型 (16例)
    2.5 气滞血瘀型 (6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3.2 治疗结果
4 体 会

(10)半夏泻心汤古今运用考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半夏泻心汤现代运用的文献研究
第二部分 半夏泻心汤古代临床运用的研究
    前言
    1 文献资料来源
    2 文献信息的处理
    3 研究结论
        3.1 古文献中半夏泻心汤运用所治病种
        3.2 古文献中半夏泻心汤运用所涉的证侯
        3.3 古文献中半夏泻心汤运用所涉症征
        3.4 古文献中半夏泻心汤药味加减规律的研究
        3.5 古文献中半夏泻心汤运用中的药物配伍用量
        3.6 古文献中半夏泻心汤运用所涉剂型、服法、禁忌
    4 讨论
        4.1 古代半夏泻心汤运用所涉疾病及历代演变
        4.2 古代半夏泻心汤运用所涉证侯及历代演变
        4.3 古代半夏泻心汤运用所涉症征及历代演变
        4.4 古代半夏泻心汤运用中的药味加减规律
        4.5 古代半夏泻心汤运用中用药量选配规律
        4.6 古代半夏泻心汤运用中的剂型与用法
    5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意义[J]. 朱传和. 黑龙江中医药, 2021(04)
  • [2]基于医案数据分析探讨半夏泻心汤的方证研究[D]. 李斌斌.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半夏泻心汤方证研究[D]. 张楚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D]. 魏仁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高建忠运用半夏泻心汤临证经验研究[D]. 周倜.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 刘凯. 智慧健康, 2018(11)
  • [7]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58例[J]. 王冠芝. 中医临床研究, 2016(18)
  • [8]半夏泻心汤在胃肠疾病中的治疗近况[J]. 邓天好,吕良,刘珍,谭达全. 湖南中医杂志, 2016(02)
  • [9]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并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体会[J]. 唐廷汉,彭和民,杨小兵. 四川中医, 2004(01)
  • [10]半夏泻心汤古今运用考探[D]. 薛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并发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