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论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一、论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与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郑洁,吴琼[1](2021)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了世界和中国大势为我国民族工作发展做出的长远战略规划,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顶层设计。当前,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大多聚焦于本体视角、生成逻辑、实践路径、时代价值等方面进行探究,基本呈现系统化、全面化的特点。但在深化实践性研究、建构理论体系、拓展研究视阈等方面仍有待深入探究。文章在系统梳理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深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增添新的思路。

秦冰馥[2](202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蕴含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面对这样一份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宝藏,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宏大的战略视野统筹谋划,先后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重要文件,进一步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明确要求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并贯穿于国民教育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由此可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意义,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意,更是传承民族精神血脉,汲取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支撑。因此,本文立足当今时代背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主题。本文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规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按照凝练研究主题、开展前提性分析、考察历史进程、归纳时代要求、探索创新实践路径模式的思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根铸魂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为二者相通相融的逻辑起点,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辩证统一、共生共进关系视角出发,分别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脉络、思想精华与时代价值(第一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二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过程与经验启示(第三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第四章)、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第五章)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文选题的缘由进行分析,指明研究目的,并提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提炼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厚育人资源。从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入手,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基本走向,总结归纳了其中包含的丰富历史遗产。进而着重深入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赓续延传中所展现出的生生不息的延续性、经世致用的务实性、革故鼎新的创新性、重人轻神的人文性、和崇德尚善的伦理性等突出特征,蕴含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民惟邦本”“天下大同”核心思想理念,以及注重整体、辩证、历史的思维品格。最后,总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后续几个章节的讨论奠定基础。第二章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出发,分析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与可行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品质与紧密关系使融入具有充分的可能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自觉选择、使命追求使融入具有迫切的必要性;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的维度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在总体上廓清了两者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第三章围绕历史维度,梳理总结了自党成立以来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曲折历程,通过考察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辩证态度和鲜明立场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进程,总结了历史实践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立足新时代背景的融入,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紧扣“生命线”定位,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积极效能。第四章从现实维度出发,在分析已经取得的成绩与现实中存在的不足基础上,审视“两个大局”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与历史机遇。进而,从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分析提出了实现融入必须聚焦教育根本问题,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双创”原则为实践指南;立足主阵地、主渠道,科学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的必然要求,从而明确了创新融入实践应把握和努力的前进方向。第五章主要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维度出发,结合当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相关领域和主要内容,从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队伍建设等方面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依托“大思政”工作格局尝试构建了融入的创新实践模式。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简要总结。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独特的思想精华、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和载道铸魂功能。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紧密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探索完善中华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的有效路径与模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增强当代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支撑。

王冬辉[3](2021)在《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总部署,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新思想、新理念的集中反映,也是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青年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广西少数民族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双重使命,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加强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既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巩固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同时对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全面了解和把握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状,笔者以“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为要素设计调查问卷,选取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科技大学、百色学院、河池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七所广西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展开随机抽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体上比较高,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祖国认同感较为强烈,对伟大祖国的发展进步感觉无比自豪;对中华民族认同感较高,拥有较强的归属感和民族团结意识;对中华文化拥有较高的认同,愿意主动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得以提升;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较强,能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然,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由于受到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学生层面,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没有树立起五个认同思想意识、入党动机存在功利化倾向、对中华文化的学习缺乏兴趣、在处理矛盾问题时态度不端正等现实问题。家庭层面,部分父母只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他们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导。学校层面,广西高校对于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教育内容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教学形式单一,培育效果不理想等。造成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出现问题的原因可以分为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两个方面。从国内看,广西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弱化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自媒体所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高校对“五个认同”思想培育不够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有待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欠缺等因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较大;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学生个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重视、自卑心理和狭隘的民族观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国外看,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境外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都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负面影响。在培育路径上,笔者在分析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剖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国家,高校,家庭,学生个人四个层面来提出提升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对策。首先,发挥国家培育公共职能,以民族特色为依托,促进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自媒体的网络监管。其次,发挥高校培育主导作用,建立健全“五个认同”宣传教育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育人能力、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各民族大学生加强交流,消除交往隔阂、借助多元文化载体,塑造良好培育环境等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次,发挥家庭协同作用,提升家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理念、营造良好的家庭培育氛围。最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自觉学习“五个认同”思想、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增强自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陈露[4](2021)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甘堡藏寨特色村寨建设评估研究》文中提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可见,新时代要始终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为指导进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甘堡藏寨是典型的嘉绒藏族聚居村寨,经过多年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开辟了一条特色建设之路,但要实现特色村寨建设的创新突破,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作为理论指导,牢牢把握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政策,并辨析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甘堡藏寨特色村寨建设进行了评估。通过评估探究甘堡藏寨特色村寨建设的成效与不足,并对甘堡藏寨特色村寨建设进行展望,希冀为其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提供经验借鉴。论文第一章介绍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政策,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在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层面的逻辑契合点。第二章介绍甘堡藏寨的基本概况和特色村寨建设现状。第三章根据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逻辑契合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并对甘堡藏寨特色村寨建设进行评估,分析可得出政治维度:深化国家认同,文化维度: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经济维度:开创内外循环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维度:促进族际交往与民族团结互助四点成效,以及政府主导与村民参与协调性不足、保护发展优秀嘉绒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共鸣不足、村寨特色经济建设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契合度不足三个问题。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关于甘堡藏寨特色村寨建设的展望,提出了补足甘堡藏寨特色村寨建设短板的具体举措和甘堡藏寨特色村寨建设启示的两方面内容。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发现,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内在逻辑契合点,构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根据甘堡藏寨特色村寨建设评估成效与不足提出的具体改进举措与相关启示希冀为未来其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参考。

郑杰[5](2021)在《呼和浩特市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各族人民在历史岁月长河中,跨越不同民族的文化、风俗、生活习惯,最终在不同的意识领域达成一致性的集体身份的认同。高校大学生是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铸牢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使各民族大学生团结起来汇聚成一股力量,不断地为实现祖国繁荣发展、社会团结稳定注入新鲜的活力和血液,这是党和国家最真挚的希望,更是将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本文以呼和浩特市高校各民族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进一步铸牢呼和浩特市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要目标,选取呼和浩特市四所高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当前呼和浩特市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况进行了解。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呼和浩特市部分高校存在教育方式相对陈旧、学校宣传力度不强、民族团结实践活动开展较少、学生参与民族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后,总结其成因发现,首先各高校在对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重视程度尚有不足,教育的有效性有所欠缺,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其次一些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频率较低、宣传力度有限导致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强、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不顺畅;最后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学生容易受到网络负面环境的影响,同时面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会受到影响,产生严重的思想偏差。在对这些问题及成因进行思考分析后,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及对策。首先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其次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的宣传媒介,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要优化网络环境,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希望通过一系列解决对策的落实,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加强各民族友好团结,推进呼和浩特市和谐发展。

李新潮[6](2021)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以来,对“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回答往往首先聚焦于对“中华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时代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的重要思想,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传承问题的政治高度和科学态度,为新的历史阶段全面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指明了方向。然而,以“政治话语”面貌首先出场的“两创”,常常被认定为是不证自明的,似乎可以被随意运用于关涉文化传承的所有语境之中。因此,有必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观为理论视域,在批判性反思中厘清其理论定位,在学理性阐释中澄明其思想内涵,在历史性审视中彰显其思想史意义。“两创”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两创”与“二为”“双百”一起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要内容;狭义的“两创”与“两相”“两有”一起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观的核心内涵。在狭义层面,“创造性转化”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状况将古老的文化内涵和形式转化为符合现代人需要的新内涵和新样式;“创新性发展”是指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在保留“旧文化”之中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发展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文化”,进而“新文化”又不断发展为“更新的文化”的过程。“创造性转化”重在“继往”,即在整理、筛选中华传统文化母体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解读和当代转化;“创新性发展”重在“开来”,即在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对富有当代价值的内涵和形式在实践中进行淬炼和发展。就哲学基础而言,“两创”思想之中蕴含着唯物史观的哲学底色、辩证否定的哲学内涵和辩证发展的哲学要求;就运行机理而言,“两创”思想之中内蕴着“思想再现—语境再植”“辩证分析—逐级抽象”“时空交融—综合创新”“纵横结合—循环往进”的内在机理。正是这些哲学基础和运行机理规范着“两创”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观的基本属性,规范着“两创”思想作为传承理念与传承方法统一体的展开模式。经过一系列的界定、辨析、分析和解读,希冀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的特定概念,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具体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而言,有必要以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思潮谱系为历史底色,以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境遇为时代背景,对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动因、对象、方向和路径进行系统考察,从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实现。“两创”思想的思想史意义需要在近代以来的文化思潮格局之中进行谱系定位和历史审视:就纵向而言,“两创”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观的理论逻辑在当代中国的思想延续和理论表征,它不仅全方位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传承的核心观点,而且明确了评判传统文化的价值标准、丰富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依据、融入了“综合创新”等思想成果、发展了“批判继承”的传承理念、明确了文化转化创新的基本限度,从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观新境界;就横向而言,“两创”文化观中蕴含的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从容自信的文化心态、可解析性的文化认知、实践取向的文化标准分别替代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或自卑或自负的文化心态、整体主义的文化认知、或内或外的文化标准,从而超越了“激进—保守”的文化困境,开辟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境界。总之,“两创”思想的理论出场和实践运用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马克思主义回答,但并不代表是对这一时代之问的最终解答,而只是适应新的时代语境所产生的阶段性理论呈现。只要“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没有得到彻底解答,只要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古今中西”之争尚未得到彻底平息,关于中华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文化使命就仍然驱使着我们继续前行。

刘吉昌,徐润[7](2021)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理论思考提出可见于"2011年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到今天已有10年。随着时间推移与民族社会发展,理论探究愈加深入,尤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民族工作的主基调和主旋律,正引领着这一研究的宽度与厚度。文章通过文献梳理的方式,对10年来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重要成果作跟踪梳理,具体从内涵分析、历史实践、价值意义、个案分析、路径分析等方面展开论述。通过梳理和评述,把握这一研究的进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这一研究的高度与深度。

淦思明,王磊[8](2021)在《近年来国内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总体可划分为三类视角:第一,理论视角,从学理角度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内涵和思想由来;第二,历史视角,结合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完善的历史,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萌发、深化和成熟的历史;第三,现实视角,基于新时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体国情,研究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义、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等。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廓清核心概念,自觉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以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质有效的具体路径。

秦玉莹,郝亚明[9](2021)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概貌与未来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民族意识自觉、民族文化共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影响、我国民族理论创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主要思想渊源;认同范畴、意识范畴、要素范畴是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内涵的三个维度;扎实做好民族工作、维护国家统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价值意蕴;增强"五个认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制度建设、增强文化教育、拓宽传播媒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实践路径。本领域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构建、量化实证研究、多学科视角分析及心理机制探索。

包蕊[10](2020)在《媒体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前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媒体宣传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路径,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传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对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意义重大;媒体宣传通过各民族文化展示、交流,搭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平台;媒体宣传通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强化各民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意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媒体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作用,就必须克服阻碍其作用发挥的阻力。比如,个别媒体传播活动中存在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相悖的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不够生动深入的问题、以及个别媒体及从业者社会责任感不强现象。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导致了媒体传播过程中消极言论长期存在、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现象。为此,媒体行业要把握媒体宣传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占据理论高地,促进“五个认同”深入人心;创新方法路径,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媒体行业及从业者社会责任感,发挥媒体宣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

二、论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与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体视角探析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内涵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体建设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探析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内涵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逻辑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渊源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探析
    (一)政治维度
    (二)经济维度
    (三)文化维度
    (四)社会维度
    (五)法治维度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性研究
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与展望
    (一)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性研究
    (二)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
    (三)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视阈
七、结语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资源与时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走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
        (二)熔铸和培育时代精神的沃土
        (三)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智慧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属性和文化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兼具开放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间的紧密关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升文化涵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
        (二)推动文化传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选择
        (三)增强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追求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逻辑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曲折发展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深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
        (一)坚持党的领导延续中华民族千年文脉
        (二)坚持马克主义指导地位厚植民族根基
        (三)把握“生命线”释放文化培根铸魂效能
第四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
    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机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挑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机遇
    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聚焦教育根本问题,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
        (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双创”原则为实践指南
        (三)立足思政阵地渠道,科学制定融入基本思路
第五章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
    一、立足内在规律把握实践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三)显性融入与隐性融入相统一
    二、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新融入路径
        (一)融入理论武装夯实青年学生思想成长成熟的文化基石
        (二)融入学科教学促进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
        (三)融入日常教育丰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与实践
        (四)融入队伍建设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保障
    三、依托“大思政”工作格局创新融入的实践模式
        (一)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推进传统文化有效融入
        (二)衔接主渠道与主阵地提高育人化人的实效性
        (三)运用“互联网+”模式加强线上文化浸润与引领
        (四)构建文化传承的学校、家庭、社会多维支撑
        (五)建立动态反馈机制促进融入的质效不断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3)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基本思路
        2.主要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概述
    (一)概念解析
        1.中华民族共同体
        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
        1.古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
        2.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
        3.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对民族观的论述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同体的解读
        3.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中国的发展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践逻辑
        1.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实践
        2.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实践
二、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证研究
    (一)调查实施
        1.调查地点与对象
        2.研究方法
        3.研究工具
        4.数据处理
    (二)现状分析: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得失
        1.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取得的成效
        2.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三)原因解析: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症结
        1.国内因素
        2.国外因素
三、加强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路径选择
    (一)发挥国家培育公共职能
        1.发展民族特色经济,促进民族区域经济发展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自媒体的网络监管
    (二)发挥高校培育主导作用
        1.建立健全“五个认同”宣传教育体系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育人能力
        3.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4.促进各民族大学生加强交流,消除交往隔阂
        5.借助多元文化载体,塑造良好培育环境
    (三)发挥家庭培育协同作用
        1.增加家长学习文化知识的渠道和机会,提升家长综合素质
        2.提升家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理念
        3.营造良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家庭氛围
    (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
        1.自觉学习“五个认同”思想,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民族共同体意识
        2.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甘堡藏寨特色村寨建设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相关理论论述
    第一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概述
        一、“中华民族”概念的演进与深化
        二、“多元一体”理论的形成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第二节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概述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概念界定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政策
    第三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逻辑契合分析
        一、政治共同体维度的逻辑契合
        二、文化共同体维度的逻辑契合
        三、经济共同体维度的逻辑契合
        四、社会共同体维度的逻辑契合
第二章 甘堡藏寨特色村寨建设概况
    第一节 甘堡藏寨概况
        一、历史概况
        二、民族基本情况
    第二节 甘堡藏寨特色村寨建设现状
        一、优秀嘉绒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二、特色产业和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
        三、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的优化和改善
        四、民族团结的推进和深化
第三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甘堡藏寨特色村寨建设评估
    第一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一、合理性论述
        二、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节 甘堡藏寨特色村寨建设的评估成效
        一、政治维度: 深化国家认同
        二、文化维度: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三、经济维度: 开创内外循环特色经济发展模式
        四、社会维度: 促进族际交往与民族团结互助
    第三节 甘堡藏寨特色村寨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与村民参与协调性不足
        二、保护发展优秀嘉绒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共鸣不足
        三、村寨特色经济建设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契合度不足
第四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甘堡藏寨特色村寨建设展望
    第一节 补足甘堡藏寨特色村寨建设短板的具体举措
        一、积极发挥村民的主体性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实现嘉绒文化现代化转型
        三、加强村寨经济与区域经济关联互动
    第二节 甘堡藏寨特色村寨建设启示
        一、妥善把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的几对关系
        二、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主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呼和浩特市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界定
        1.高校大学生
        2.中华民族共同体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二、呼和浩特市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调查分析
    (一)问卷的设计
    (二)问卷的发放
    (三)问卷的分析
        1.呼和浩特市各高校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知识的传授
        2.认同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强烈
三、呼和浩特市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在教学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尚有不足
    (二)部分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活动形式较单一
    (三)部分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不到位
四、呼和浩特市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部分高校在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有所欠缺
        1.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一定不足,教育方法有待完善
        2.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二)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活动较少
        1.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频率较低,学生参与民族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部分学校宣传力度有限,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不利
    (三)高校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一定程度缺乏认知
        1.网络的负面环境对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严重影响
        2.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影响着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五、呼和浩特市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1.构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的教材体系
        2.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二)强化其他专业课程的引导
        1.加强学生的民族观教育
        2.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学设计
    (三)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民族团结
        1.利用校园宣传媒介,大力宣传民族团结
        2.开发利用民族关键符号,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
        3.积极开展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增强学生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
        1.优化网络环境,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平台
        2.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性的认识
        3.引导学生清醒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呼和浩特市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学理基础: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观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一)“文化”与“传统文化”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观”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观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立场:文化的最终根源在于现实的社会生活
        (二)认识前提:“使死人复生”的同时“死人也使我们受苦”
        (三)基本依据: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决不是“永恒价值”
        (四)基本态度:同传统观念的最彻底决裂决不是文化虚无
        (五)传承方式:“剥取”与“扬弃”
第二章 近代文化思潮谱系中“两创”的时代出场
    一、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双重路向”
        (一)“以中化西”与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文化传承观
        (二)“以西化中”与自由主义西化派的文化传承观
    二、“第三重路向”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传承观
        (一)“以马化中”与“三元格局”的形成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传承问题的探索历程
    三、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生成脉络
        (一)中华传统文化“两创”提出的前奏曲
        (二)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正式出场
        (三)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文献确认
第三章 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理论阐释
    一、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多维界定
        (一)作为政治话语的“两创”与作为学术话语的“两创”
        (二)作为文化观的“两创”与作为工作方针的“两创”
        (三)广义的“两创”与狭义的“两创”
    二、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哲学基础
        (一)就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而言:唯物史观
        (二)就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关系而言:辩证否定观
        (三)就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而言:辩证发展观
    三、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内涵解析
        (一)“创造性转化”:激活传统
        (二)“创新性发展”:弘扬传统
        (三)“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系
    四、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运行机理
        (一)思想再现,语境再植
        (二)辩证批判,逐级抽象
        (三)时空交融,综合创新
        (四)纵横结合,循环往进
第四章 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实现
    一、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动因考察
        (一)顺应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的实践需求
        (二)重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时代需求
        (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需要
    二、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对象分析
        (一)全方位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二)准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方向选择
        (一)社会指向:反思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
        (二)文化指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四、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实现路径
        (一)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原则路径
        (二)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路径
第五章 中华传统文化“两创”的思想史意义
    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观新境界
        (一)明确了评判传统文化的价值标准
        (二)确立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依据
        (三)融入了“综合创新”的思想成果
        (四)发展了“批判继承”的传承理念
        (五)明确了文化转化发展的基本限度
    二、超越了近代以来“激进—保守”的文化困境
        (一)近代以来“激进—保守”的两级困境
        (二)思维方式:从二元对立到辩证思维
        (三)文化心态:从自卑自负到从容自信
        (四)文化认知:从绝对整体主义到可解析性
        (五)文化标准:从“或内或外”到实践指向
参考文献
    一、经典着作
    二、中文着作
    三、中文译着
    四、英文文献
    五、期刊论文
    六、学位论文
    七、报纸网络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参与课题
    三、参加会议
致谢

(7)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梳理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分析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复合概念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成果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结构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反映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的历史轨迹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孕育于中国古代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于中国近代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在当代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价值意义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个案研究
        1.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案例
        2. 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案例
        3. 疫情期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案例
    (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分析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路径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路径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评述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深度需延伸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理论需系统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个案需多样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方法需创新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研究新领域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时间视角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根脉视角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地域视角
四、结语

(9)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概貌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渊源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内涵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10)媒体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
        (二)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
        (三)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
        (四)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媒体宣传作用研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媒体宣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影响
    一、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一) 传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二) 宣传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
    二、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平台
        (一) 媒体宣传是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平台
        (二) 媒体宣传是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
    三、推进“五个认同”深入人心
        (一)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二) 强化“五个认同”
第二章 媒体宣传中阻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消极因素
    一、个别媒体传播信息中存在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相悖的内容
        (一) 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残余思想的体现
        (二) 敌对势力利用媒体传播民族分裂思想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 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宣传不够深入
        (二) 促进民族团结的报道效果有待提高
    三、个别媒体及从业者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社会责任感不强
        (一) 个别媒体使用者认识错误,行为失范
        (二) 重经济利益轻社会效益、重时效轻实效
第三章 媒体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
    一、把握宣传方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思想基础
        (一) 传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 展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成果
    二、占据理论高地,强化各民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意识
        (一) 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拥护
        (二) 强化各民族群众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自信
        (三) 强化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归属
    三、创新方法路径,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一) 利用融媒体优势提升宣传教育效果
        (二) 创新传播方式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四、从业者增强道德法律意识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责任感
        (一)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约束媒体行为
        (二) 加强职业道德培养规范媒体人行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论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与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J]. 郑洁,吴琼.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1(04)
  •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秦冰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广西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 王冬辉.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甘堡藏寨特色村寨建设评估研究[D]. 陈露.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5]呼和浩特市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D]. 郑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6]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研究[D]. 李新潮. 兰州大学, 2021(09)
  • [7]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J]. 刘吉昌,徐润. 贵州民族研究, 2021(01)
  • [8]近年来国内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J]. 淦思明,王磊.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1(01)
  • [9]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概貌与未来展望[J]. 秦玉莹,郝亚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1(01)
  • [10]媒体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研究[D]. 包蕊.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论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