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防治膀胱癌术后复发(论文文献综述)
王相[1](2021)在《光动力治疗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膀胱癌作为泌尿系统最为人所熟悉的肿瘤,国内外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恶性程度较高且难以根治,长期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占绝大多数(75%),目前尽管经尿道膀胱肿瘤内镜粘膜下剥离术(BT-ESD)被报道说一种治疗NMIBC的有效手段,膀胱癌易反复的特点仍然使得术后复发率和进展率居高不下。光动力治疗是一种医治膀胱肿瘤的新手段,能对肿瘤病灶及术后残存肿瘤细胞的杀伤有不错的效果,让人们看到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的新曙光。本研究旨在探讨与BT-ESD相比,在此基础上辅助性加用光动力治疗(PDT),研究光动力治疗对肿瘤术后复发率、进展率的意义,同时明确患者在PDT治疗后的并发症,分析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纳入确诊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病人一共39例,均来自本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2月所获取,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即为试验组,方法是BT-ESD联合PDT,共计数16例病人;B组作为对照,方法是单纯使用BT-ESD,共计数23例;A组光动力治疗时间于BT-ESD术后1月实施,A组在皮试无过敏现象后即按75mg/kg计量将血卟啉混入50ml生理盐水中,经尿道灌注进入膀胱。2小时后经尿道置入630nm激光行全膀胱内激光照射治疗60min,其他治疗同B组。试验A组平均随访时间为21个月,对照B组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出院后,所有患者均给予为期1年膀胱灌注化疗。结果:A组患者经过BT-ESD和光动力治疗后肿瘤复发率为18.8%(3/16),由NMIBC发展成MIBC的进展率为12.5%(2/16);B组患者经BT-ESD治疗后肿瘤复发率26.1%(6/23),由NMIBC发展为MIBC的进展率为17.4%(4/23);两组之间肿瘤的复发率和进展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光动力治疗后全部患者当中87.5%(14/16)的人会出现并发症,在所有并发症中发生较严重情况(严重血尿一例)为7%(1/14);此外,93%(13/14)的患者为膀胱刺激征、轻微血尿、膀胱痉挛、排尿不畅等常见不良反应,给予及时对症治疗后症状消退且均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BT-ESD联手PDT能有效抑制膀胱肿瘤的反复和浸润;尽管PDT术后易产生并发症,但多数症状较轻且均可控,是一种安全性、有效性、可行性较好的治疗措施。
文泉[2](2021)在《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膀胱癌是泌尿系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其中以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为主,约占全部膀胱癌70%以上。且术后肿瘤复发率高,甚至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所以经手术治疗后采用膀胱内灌注抗肿瘤药物进行辅助治疗。目前临床有上多种灌注药物,其中常用药物有吡柔比星、表柔比星、丝裂霉素等。但因不同药物的敏感度不一以及不良反应多等原因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低。目前迫切需要一种疗效好、安全性佳又经济的治疗方案。最近一项研究报道,对转移性膀胱癌使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后效果良好,并且由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的毒副作用较小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喜爱。也曾有人对广泛性及T4期难治性肿瘤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但是对于吉西他滨的用量及药物浓度都各有不同。因此本研究将使用不同浓度吉西他滨进行灌注治疗。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讨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后分别给予表柔比星及不同浓度的吉西他滨灌注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的复发情况、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对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通辽市医院经检查诊断为膀胱癌的患者进行筛选,对符合标准的患者均行TURBT术,对术后NMIBC患者进行膀胱灌注治疗。按照不同膀胱灌注药物随机分为表柔比星组、吉西他滨低剂量组、吉西他滨高剂量组。通过临床资料收集及电话随访的方式统计所有患者膀胱灌注治疗后肿瘤复发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灌注治疗期间生活质量,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1)复发情况如下:表柔比星组、吉西他滨低剂量组、吉西他滨高剂量组的1年内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7.64%(6/34)、8.82%(3/34)、6.67%(2/30)。三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年内复发率比较,表柔比星组复发率与吉西他滨低剂量组复发率比较,表柔比星组复发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柔比星组与吉西他滨高剂量组比较,表柔比星组复发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吉西他滨低剂量组复发率与吉西他滨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良反应方面:表柔比星组、吉西他滨高剂量组、吉西他滨低剂量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2.3%(11/34)、20.0%(6/30)、17.6%(6/34)。对比三组患者在灌注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表柔比星组与吉西他滨低剂量组比较,表柔比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吉西他滨低剂量组与吉西他滨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柔比星组与吉西他滨高剂量组比较,表柔比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活质量比较:表柔比星组与吉西他滨低剂量组比较,吉西他滨低剂量组生活质量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吉西他滨低剂量组和吉西他滨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柔比星组与吉西他滨高剂量组比较,吉西他滨高剂量组生活质量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成本比较:表柔比星组与吉西他滨低剂量组比较,吉西他滨低剂量组治疗成本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吉西他滨低剂量组与吉西他滨高剂量组比较,吉西他滨低剂量组治疗成本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柔比星组与吉西他滨高剂量组比较,表柔比星组治疗成本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TURBT术后膀胱内灌注吉西他滨预防术后肿瘤复发的疗效优于表柔比星。2.膀胱灌注吉西他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表柔比星组。3.吉西他滨进行膀胱灌注治疗的生活质量高于表柔比星。4.对于NMIBC,采用吉西他滨(1000mg)灌注能降低复发率、治疗成本低,具有价格优势。
袁小飞[3](2021)在《吉西他滨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吉西他滨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应用价值。方法 126例膀胱癌患者,均接受保留膀胱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根据术后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观察组术后给予吉西他滨膀胱内灌注。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1、2年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9.52%低于对照组的25.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年的复发率分别为3.17%、7.94%,均低于对照组的14.29%、3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癌手术患者术后应用吉西他滨膀胱内灌注治疗能有效预防膀胱癌复发,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芦倩[4](2021)在《抵当汤应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在泌尿系统之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是膀胱癌,且其发病率逐年增长。膀胱癌中主要的类型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NMIBC术后最常见的治疗方案是膀胱灌注,但膀胱灌注会引起不良反应。中医药能够对膀胱灌注治疗起到减毒增效的效果,减轻患者身心痛苦。本研究旨在于观察抵当汤应用于NMIBC术后患者治疗的疗效。研究方法:病例选自2018年9月-2020年1月期间于江苏省中医院泌尿外科住院部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术后病理明确为NMIBC,并接受膀胱灌注治疗的患者。最终入组的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术后吉西他滨膀胱灌注,观察组在吉西他滨膀胱灌注的基础上,术后第2天开始服用以抵当汤为基本方进行加减的中药汤剂,连续服用3月。观察指标包括:疗效指标:膀胱镜复查结果、卡氏评分、中医症候评分、EORTC QLQ-C30量表、EORTC QLQ-BLS24量表,安全性指标:一般生命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研究结果:①治疗前与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卡氏评分以及中医症候评分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卡氏评分高于对照组、中医症候评分低于对照组。②观察组的膀胱刺激征的发生少于未服用中药的对照组,且在EORTC QLQ-C30量表中的情绪功能方面相较于对照组有所改善(P<0.05)。③抵当汤不会影响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治疗前后的血液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抵当汤可以减少NMIBC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的不良反应、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程全科,王凯,朱向伟[5](2021)在《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复发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依据膀胱灌注化疗药物将76例NMIBC患者分为研究组(n=42)和对照组(n=34),两组患者均接受TURBT术,术后研究组患者接受吉西他滨灌注化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吡柔比星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患者膀胱灌注化疗后不同时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随访期间复发情况。NMIBC患者TURBT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8周、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VEGF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骨髓抑制,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52%,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患者的复发率为21.43%,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5.41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的9.8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化疗药物为吡柔比星是NMIBC患者TURBT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NMIBC患者TURBT术后即刻进行吉西他滨灌注化疗可有效预防术后复发,延长近期无复发生存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周金金[6](2020)在《生物样本中霉酚酸和吡柔比星浓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建立同时检测人血浆中霉酚酸(MPA)及其主要代谢产物霉酚酸葡萄糖苷(MPAG)、酰基霉酚酸葡萄糖苷(Ac MPAG)浓度的HPLC-UV方法,用于肾移植患者治疗药物监测的研究。2.建立HPLC-MS技术,对MPA、MPAG、Ac MPAG进行质谱裂解规律的研究。3.建立同时检测人血浆中吡柔比星、和厚朴酚浓度的HPLC-UV方法,用于联合使用中药后浓度与疗效、治疗药物监测的研究。4.建立检测尿液中吡柔比星浓度的HPLC-UV方法,用于膀胱癌患者化疗前后浓度变化、对药物的吸收及治疗药物监测研究。方法:1.同时测定血浆中MPA及其代谢产物时,流动相为甲醇-缓冲盐溶液(10 mmol/L Na H2PO4,p H 3.00),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检测波长为215 nm,柱温40℃;以艾司唑仑为内标,以偏磷酸-乙腈作为蛋白沉淀剂前处理样品。2.对MPA、MPAG、Ac MPAG进行质谱裂解分析时,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裂解,采用Mass Hunter软件进行结果分析。3.同时测定血浆中吡柔比星及和厚朴酚时,流动相为(A)缓冲盐溶液(5 mmol/L Na H2PO4,含0.3%三乙胺,p H 2.50)-(B)甲醇∶乙腈(1∶4),等度洗脱,流速1.0 m L/min;检测波长254 nm;以表阿霉素作为内标;以乙酸乙酯二次液液萃取的方式前处理样品。4.检测尿液中吡柔比星时,流动相为(A)缓冲盐溶液(5 mmol/L KH2PO4,含0.3%三乙胺,p H 2.70)-(B)甲醇,等度洗脱,流速1.0 m L/min;检测波长254 nm;选择加入甲醇去蛋白质及离心去离子的方法对吡柔比星尿液生物样品前处理。5.采集行肾移植术出院后,接受霉酚酸酯(MMF)治疗的门诊病人MPA谷浓度时间点的血样。采集膀胱癌患者灌注前的空白尿样、灌注前化疗药溶液、灌注后0.5 h的尿样。对各样本药物浓度进行检测分析。结果:1.血浆中MPA、MPAG、Ac MPAG分别在0.1953~25.00μg/m L、0.3906~50.00μg/m L、0.1953~25.00μg/m L范围线性保持良好;质控样品精密度RSD均小于15%,准确度相对回收率均在85%~110%之间;MPA、MPAG、Ac MPAG和内标的提取回收率均能满足要求;样品在所需环境下均能保持稳定。方法简便、快速,能满足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应用的要求。2.在质谱裂解分析中MPAG与Ac MPAG结构式相似,但碎片离子重排方式不同;MPA、MPAG、Ac MPAG随着碰撞能量的增加均会裂解掉相同的基团,有相似的裂解规律。3.血浆中吡柔比星、和厚朴酚分别在0.31~40.00μg/m L、0.20~25.75μg/m L范围内线性保持良好;质控生物样品精密度RSD均小于15%,准确度相对回收率均在85%~110%之间,提取回收率均良好;样品在所需环境下均能保持稳定。方法简单、可靠,能满足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应用的要求。4.尿液中吡柔比星在2.00~200.00μg/m L范围内线性保持良好;质控样本精密度RSD均小于15%,准确度相对回收率均在85%~110%之间。分析方法快速简便,适用于临床患者药物浓度监测。5.移植患者血浆样本中MPA血药浓度在0.35~6.65μg/m L范围,与国际推荐治疗窗有差异,且个体间差异较大,但均未发生不良反应。膀胱癌患者灌注后半小时尿液中吡柔比星浓度在21.81~290.57μg/m L范围,个体间对药物的吸收存在差异;患者用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反生,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建立的各个HPLC-UV检测方法精密度和准确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单,能快速测定待测物的浓度,适用于临床治疗药物监测。MPA、MPAG、Ac MPAG具有相似的裂解规律,为进一步探索MPA在体内代谢过程及代谢产物提供依据。肾移植患者中MPA血药浓度个体间存在差异,与临床推荐治疗谷浓度有差异,因此有必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吡柔比星在膀胱癌患者中的吸收率有差异,通过灌注前后浓度检测分析,调整化疗方案,对相关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润[7](2020)在《卡介苗联合吉西他滨序贯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卡介苗联合吉西他滨序贯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32例,依据术后灌注药物和灌注方法分为A组(GEM组)、B组(BCG组)、C组(BCG+GEM组)。其中男性76例,女性56例;年龄41-86岁,平均58岁;经过随访10-30个月,平均17个月。通过资料收集,研究三组的复发率、无复发生存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三组患者经中位随访17个月,GEM组复发率为22.7%(10/44),BCG组复发率为15.9%(7/44);BCG+GEM组复发率为9.1%(4/44);BCG+GEM组复发率明显低于GEM组及BCG组(P<0.05)。2 GEM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6.91±3.67)个月;BCG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8.03±4.48)个月;BCG+GEM组无复发生存时间为(21.68±3.80)个月;Kaplan-Meier分析显示,BCG+GEM组累计复发率优于GEM组及BCG组,但3组累计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GEM组不良反应率为13.6%(6/44),其中膀胱刺激症状4例,肉眼血尿2例;BCG组不良反应率为34.1%(15/44),发热2例,膀胱刺激症状12例,肉眼血尿2例,并有1例发生皮疹;BCG+GEM组不良反应率为22.7%(10/44),发热2例,膀胱刺激症状6例,肉眼血尿2例;三组患者不良事件自行或经治疗后均好转。三组不良反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G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结论BCG联合GEM序贯治疗组、GEM以及BCG治疗高危NMIBC均有疗效。BCG联合GEM序贯治疗效果优于单药治疗组,但3组累计复发率无明显差异。BCG联合GEM序贯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优于BCG组,BCG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BCG联合GEM序贯治疗组协同效应高,疗效肯定、副反应相对较小,患者耐受性良好,接受度高,可推荐应用于高危NMIBC患的术后灌注治疗。图1幅;表4个;参286篇。
薛富刚[8](2020)在《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即刻膀胱灌注与维持膀胱灌注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根据膀胱内肿瘤的大小、级别以及是否首发等特点划分为不同的危险度,不同危险度的膀胱癌可进行不同的术后灌注方案。对于低危险度的膀胱癌,临床上主要有两种灌注方案,此项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即刻膀胱灌注与维持膀胱灌注对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灌注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于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126例,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手术,术后采取即刻灌注的有54例,采取维持灌注的有72例,分别于术后接受吡柔比星50mg即刻灌注与维持灌注,观察随访24个月,对比两种方法灌注后的肿瘤复发率与不良反应。结果1即刻灌注组的2年复发率为11%(6/54),维持灌注组的2年复发率为9.7%(7/72)。两组的2年复发率无明显差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2即刻灌注组的不良反应率为13%(7/54),维持灌注组的不良反应率为34.7%(25/72),前者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低危NMIBC患者,相对于术后即刻膀胱灌注,长时间维持膀胱灌注并未使肿瘤复发率降得更低,反而带来更多的不良反应并加重经济负担,综合考虑,建议低危NMIBC术后进行单次即刻灌注。2应提前告知NMIBC患者术后复发的高风险及膀胱灌注的必要性,交代灌注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相应的处理措施。3膀胱灌注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尽量较少因灌注操作带来的不良反应,增加实验的严谨性。图0幅;表3个;参105篇。
周俊[9](2020)在《一种新型膀胱内热灌注化疗方案预防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2019年美国癌症协会统计全美所有新发癌症共1762450例,其中泌尿系统新发癌症158220例,膀胱癌80470例。膀胱癌作为全球男性发病率排名前10的肿瘤,中高危非肌肉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约占膀胱癌的75%,有高达70%在一年内复发,且有高达20%患者两年内进展为肌肉浸润性膀胱癌(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中高危NMIBC,标准治疗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s,TURBT),随后进行膀胱内辅助治疗。然而,预防TURBT术后肿瘤复发的最佳膀胱内辅助治疗策略尚未阐明。目前为止,膀胱内辅助治疗主要集中在免疫治疗,主要为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 Guerin,BCG);化学治疗;细胞毒性药物联合热疗。对于高危NMIBC,世界各大指南均推荐BCG,但由于卡介苗在世界范围内的短缺,且局部毒性反应发生率高,卡介苗价格昂贵,有许多患者放弃继续使用其治疗。在中国也是如此,中国膀胱癌患者的最主要选择就是膀胱内辅助化疗。热疗自身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而化疗的加入,使得其发挥了 1+1>2的效果。目的比较使用新型膀胱内辅助热化疗与室温下膀胱内灌注化疗治疗中高危非肌肉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8年2月TURBT后使用吡柔比星及吉西他滨进行膀胱内辅助治疗的尿路上皮癌患者450例。将患者分为膀胱灌注化疗组和热灌注化疗组。室温膀胱灌注化疗组,在室温下进行膀胱灌注,8次每周1次灌注,随后10次每月1次膀胱灌注。热灌注化疗组,8次每周1次灌注,随后10次每月一次膀胱灌注,第一次治疗由连续3次热化疗(围手术期高频次热化疗)构成,仅第2次热疗联合吡柔比星或吉西他滨,其余两次单独热疗,其余治疗为室温下膀胱内灌注化疗(不行热疗)。所有患者每3个月复查尿细胞学检查和膀胱镜至24个月,随后每6月复查一次。主要研究终点是24个月无复发生存,次要研究终点包括24个月无进展生存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连续变量,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Yates校正卡方检验比较分类变量。通过K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评估TURBT术后的24月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和24月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采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以确定TURBT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热灌注化疗组和室温膀胱灌注化疗组分别有124和120例纳入此研究,两组的基线特征均衡。热灌注化疗组和室温膀胱灌注化疗组的24个月的RFS分别为82.3%和66.7%(log-rank p=0.0051)。热灌注化疗组患者获得PFS明显高于室温膀胱灌注化疗组(95.2%vs.86.7%;log-rank p=0.015)。根据Cox 比例风险模型,改善疗效的独立因素是使用吡柔比星热灌注化疗(危险比,0.445;95%可置信区间,0.273-0.836;p=0.012)及吉西他滨热灌注化疗(危险比,0.405;95%可置信区间,0.173-0.948;p=0.037)。两组患者与灌注相关的不良反应均为1-2级,热灌注化疗组(49/124)总体不良反应较室温下膀胱灌注组(40/120)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9,p=0.493)。结论围手术期高频次热灌注化疗是中高危NMIBC患者TURBT术后安全有效的膀胱内灌注治疗方案。
贾毅[10](2020)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直径≤3cm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复发率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pin-shaped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Pin-ERBT)与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经尿道膀胱肿瘤钬激光切除术(holmium laser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Ho LRBT)这三种手术方式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017年接受手术治疗195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筛选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15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3组,分别为: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组(Pin-ERBT组)、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组(TURBT组)、经尿道膀胱肿瘤钬激光切除组(Ho LRBT组),统计并比较三组患者的2年复发率,并做多因素logistic分析,分析影响单发、直径≤3cm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Pin-ERBT组患者2年复发率10.0%,TURBT组患者2年复发率38.5%,Ho LRBT组患者2年复发率40.0%,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logistic分析提示手术方式(OR=8.291,OR=11.013)、年龄(OR=1.064)、吸烟(OR=5.183)、病理分级(OR=3.140)为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单发、直径≤3cm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的2年复发率显着低于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组与经尿道膀胱肿瘤钬激光切除组。
二、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防治膀胱癌术后复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防治膀胱癌术后复发(论文提纲范文)
(1)光动力治疗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临床资料收集 |
1.3 治疗方法 |
1.4 PDT术前和术后注意事项 |
1.5 PDT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1.6 评价方法 |
1.7 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2.1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肿瘤复发及进展结果 |
2.2 A、B两组BT-ESD围手术期相关情况比较 |
2.3 PDT的相关不良反应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光动力学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临床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研究背景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依据 |
2.3 病例分组 |
2.4 治疗方案 |
2.5 治疗成本的确定 |
2.6 随访方法 |
2.7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膀胱癌的诊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QOL) |
(3)吉西他滨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术后1、2年的复发情况比较 |
3 讨论 |
(4)抵当汤应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膀胱癌的研究进展 |
1.1 发病率及死亡率特征 |
1.2 病因学 |
1.3 临床表现及诊断 |
1.4 治疗进展 |
2. 中医对膀胱癌研究进展 |
2.1 膀胱癌的病名溯源 |
2.2 膀胱癌的常见病因病机、证型 |
2.3 膀胱癌的中医辅助治疗 |
3.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设计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生活质量 |
4.3 血液指标 |
4.4 复查膀胱镜结果 |
5. 讨论 |
5.1 抵当汤的临床运用 |
5.2 抵当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
5.3 结果分析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缩略语表 |
2.者基本信息表 |
3.卡氏评分表 |
4.中医临床症候综合评分表 |
5 EORTC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 (V3.0) |
6 EORTC QLQ NMIBC24特定量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复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VEGF水平的比较 |
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
2.3复发情况的比较 |
2.4 NMIBC患者TURBT术后复发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5 NMIBC患者TURBT术后复发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3讨论 |
(6)生物样本中霉酚酸和吡柔比星浓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生物样品中霉酚酸、吡柔比星浓度检测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
第一章 人血浆中MPA及其主要代谢产物MPAG、Ac MPAG浓度检测方法的建立 |
1.1 材料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储备液和工作液的配制 |
1.2.2 液相色谱条件 |
1.2.3 血浆样品前处理 |
1.2.4 方法学验证 |
1.3 实验结果 |
1.3.1 专属性 |
1.3.2 线性范围 |
1.3.3 检测限与定量下限 |
1.3.4 精密度与准确度 |
1.3.5 提取回收率 |
1.3.6 稳定性 |
1.4 讨论 |
1.4.1 液相色谱条件建立及优化 |
1.4.2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
1.4.3 内标选择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MPA、MPAG、Ac MPAG质谱裂解规律的研究 |
2.1 材料和仪器 |
2.2 样品制备 |
2.3 实验条件及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MS/MS扫描结果 |
2.4.2 质谱裂解途径 |
2.4.3 质谱裂解规律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吡柔比星联合使用厚朴汤剂治疗药物浓度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 人血浆中吡柔比星及和厚朴酚浓度同时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1 材料和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1.3 血浆样品前处理 |
3.1.4 方法学验证 |
3.1.5 实验结果 |
3.1.6 讨论 |
3.2 尿液中吡柔比星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1 材料和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尿液样品前处理 |
3.2.4 方法学验证 |
3.2.5 实验结果 |
3.2.6 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二部分 治疗药物监测的应用 |
第四章 治疗药物监测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 |
4.1 药品 |
4.2 资料与方法 |
4.2.1 一般资料 |
4.2.2 治疗方案 |
4.2.3 样本采集及检测分析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治疗药物监测在膀胱癌患者中的应用 |
5.1 药品 |
5.2 资料与方法 |
5.2.1 一般资料 |
5.2.2 治疗方法 |
5.2.3 样本采集及检测分析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霉酚酸、吡柔比星浓度与疗效及临床治疗药物监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卡介苗联合吉西他滨序贯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1.1 一般资料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临床实验方法 |
1.2.1 术前准备 |
1.2.2 设备材料 |
1.2.3 手术方法 |
1.2.4 灌注方法 |
1.2.5 术后随访 |
1.3 统计方法 |
1.4 结果 |
1.4.1 三组患者手术复发率情况比较 |
1.4.2 三组在无复发生存时间情况方面比较 |
1.4.3 三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的比较 |
1.5 讨论 |
1.5.1 膀胱癌的流行现状 |
1.5.2 膀胱癌GEM灌注化疗 |
1.5.3 膀胱癌BCG灌注免疫治疗 |
1.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NMIBC灌注治疗进展 |
2.1 NMIBC膀胱灌注化疗 |
2.2 NMIBC膀胱灌注免疫治疗 |
2.3 抢救性膀胱灌注治疗 |
2.4 热化学灌注治疗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8)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即刻膀胱灌注与维持膀胱灌注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手术方法 |
1.1.5 灌注方法 |
1.1.6 观察指标 |
1.1.7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不同灌注方式的2年复发率对比 |
1.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1.3 讨论 |
1.3.1 不同灌注药物与肿瘤复发的关系 |
1.3.2 不同灌注方式与肿瘤复发率的关系 |
1.3.3 患者年龄、性别与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的关系 |
1.3.4 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膀胱癌的当前治疗进展 |
2.1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
2.2 基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
2.2.1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 |
2.2.2 尿流改道术 |
2.2.3 保留膀胱的综合治疗 |
2.2.4 化疗 |
2.2.5 放疗 |
2.3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9)一种新型膀胱内热灌注化疗方案预防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病例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器械及药物 |
2.4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 |
2.5 膀胱内灌注化疗 |
2.6 随访和疗效评估 |
2.7 不良反应 |
2.8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患者 |
3.2 治疗效果 |
3.2.1 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 |
3.2.2 影响复发的因素 |
3.2.3 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
3.3 安全性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卡介苗难治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保留膀胱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直径≤3cm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复发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膀胱肿瘤的治疗方法及复发因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个人简历 |
四、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防治膀胱癌术后复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光动力治疗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D]. 王相. 延安大学, 2021(09)
- [2]吉西他滨与表柔比星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疗效分析[D]. 文泉.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02)
- [3]吉西他滨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价值[J]. 袁小飞. 中国实用医药, 2021(07)
- [4]抵当汤应用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疗效观察[D]. 芦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复发的影响[J]. 程全科,王凯,朱向伟. 癌症进展, 2021(03)
- [6]生物样本中霉酚酸和吡柔比星浓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D]. 周金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
- [7]卡介苗联合吉西他滨序贯治疗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D]. 王润.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即刻膀胱灌注与维持膀胱灌注的疗效对比[D]. 薛富刚.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一种新型膀胱内热灌注化疗方案预防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疗效分析[D]. 周俊. 河南大学, 2020(03)
- [10]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直径≤3cm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复发率研究[D]. 贾毅.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