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强化绝对值概念(论文文献综述)
李庆德[1](2021)在《债务融资、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文中研究说明盈余质量能直观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财务信息,是债权人作出信贷决策、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现有研究已经证实,高质量的盈余信息能够降低信息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提升企业资本配置效率。从债务融资的视角来看,绝大部分研究表明,债务融资可以抑制股东和经理之间的代理冲突,部分研究则表明企业债务融资可能加大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企业非效率投资问题。从既有的盈余质量影响企业投资配置效率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现有研究既没有细致考察盈余质量对非效率投资具体形式(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的影响及其机理,也没有同时考虑公司盈余质量和债务治理两种治理方式对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替代抑或互补作用,更没有细致考察债务融资比例及类型的治理差异及其对盈余质量与公司投资效率关系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不足,本文在检验盈余质量对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基础上,分别从融资约束路径、代理冲突路径以及二者的双重路径研究盈余质量对资本配置效率(非效率投资、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债务融资比例和债务融资类型两个维度进一步考察企业债务融资对盈余质量与公司投资效率关系是否存在增量影响,其影响是否视企业过度投资、投资不足而存在差异性结果?在广泛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本文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规范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债务融资、盈余质量和资本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果表明:(1)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显着正相关,且这种关系在不同性质的企业中存在着差异。其中,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中盈余质量对资本配置效率的治理作用更为明显。分组检验发现,随着公司盈余质量的不断提高,公司投资不足或者投资过度的现象将得到缓解。(2)高质量的盈余信息可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减少代理冲突来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即融资约束和代理冲突是盈余质量影响资本配置效率的中介变量。融资约束这一中介作用在盈余质量影响投资不足公司资本配置效率更为突出,代理冲突中介作用则在盈余质量影响投资过度公司资本配置效率更为突出。当同时考虑融资约束和代理冲突两大中介机制时,两者在盈余质量影响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机制中起到显着的双重中介效应,融资约束和代理冲突这两者在盈余质量影响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作用机制中都起到显着的双重中介效应。(3)债务融资比例与盈余质量、资本配置效率均呈倒“U”型关系,即当债务融资比例较低时,债务融资的积极治理效应占优势,可以改变公司的盈余管理,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同样可以提高企业资本配置效率。随着债务融资比例的提高,债务契约假说占优势,降低了盈余质量,同样的降低了资本配置效率。将样本分为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两个子样本研究发现,债务融资比例与投资不足呈“U”型关系,与投资过度呈倒“U”型关系,进而证明了债务融资比例对非效率投资(过度或者不足)的治理效果存在着显着性差异。同时检验债务融资比例、盈余质量对资本配置效率的治理效应时表明,随着债务融资比例的提高,盈余质量对投资不足的缓解效应将会被弱化,盈余质量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也会降低,且债务融资比例对盈余质量抑制过度投资的效应更为凸显。(4)不同债务融资类型的治理效果存在着明显差异。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与资本配置效率显着正相关,商业信用融资与资本配置效率显着负相关。当进一步将样本分为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两个子样本进行测试时,结果显示,不同的债务融资类型对企业盈余质量和资本配置效率影响不一致。在投资不足样本里,银行贷款虽然可以抑制公司投资不足,但是抑制作用不显着。而商业信用的融资方式显着抑制公司投资不足问题,提高公司的投资水平。债券融资不仅不能缓解公司投资不足问题,一定程度上还加重了公司投资不足问题。在投资过度的样本里,银行贷款使公司投资加大,恶化了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商业信用的融资方式显着抑制公司过度投资,提高公司的投资水平。债券融资虽然加大公司投资过度,但是这种现象并不显着。相比于投资过度样本,各类债务融资和盈余质量对公司投资不足的影响更为凸显。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公司应合理安排债务融资规模和各类债务融资比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盈余质量,降低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减少公司的投资不足,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此外,国家监管层面则需要实施有效监管,优化投融资市场环境,并加强金融监管顶层设计和政策信息披露机制,遏制盈余管理活动,减少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武新玮[2](2020)在《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体系建构及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我国《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发布,以科学素养培养为目标的科学课上升为基础课程。小学生天生对科学有好奇心,然而科学课教学却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能力基础差、无法有效开展开好等问题。而从学校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的发展趋势来看,研究认为为学校课堂配备“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能提升科学课教学质量与效率,缓解存在的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研究试图聚焦“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的需求体系建构与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旨在契合当前科学课变革时机,基于一线科学教师与学生的视角,重点通过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的潜在需求归纳、实验设计与试点,利用经典的KANO模型来分别调研和建构科学老师和学生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的需求体系结构,并对师生之间需求结构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总结和尝试解释。其次,在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体系建构的基础上,以主要决定内容资源是否在课堂应用的教师为重点对象,利用KANO模型与ACSI满意度理论模型来构建假设,检验验证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体系中魅力型内容资源类型、期望型内容资源类型、必备型内容资源类型对教师使用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同时进一步验证前述定性的内容资源需求体系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再次以ACSI模型与TAM模型为理论假设模型基础,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践认知提取影响教师对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使用满意度的外部因素并构建外部变量,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来检验确认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教师使用满意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的显着性,为实践层面的内容资源应用服务提供可靠的原则性指导。最后为实践层面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开发与应用提供对策与建议。研究主要应用KANO问卷工具调查法、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方法,以及结合使用了深入实践的深度访谈法与参与式观察法。在同类主题的研究上,研究具有显着的实践特征,通过KANO模型工具与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的联合应用,实现了定性和量化研究的有效统一,既发现和提出了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的需求结构,又验证了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结构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并提出和假设检验了影响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实际应用满意度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论与成果对推动国家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发展,助力科学素质教育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与较高的实践意义。
甘翔凤[3](2020)在《基于APOS理论的初中数学概念微课的设计研究 ——以“实数”概念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学教育”成为国内外数学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下,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应用方便、传播快捷等特点在教育信息化时代脱颖而出。微课不仅能作为辅助一线教师教学的有力手段,而且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和碎片化的学习需求。目前,对微课研究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但微课质量参差不齐,如何设计和优化数学微课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数与代数”是初中数学课程的重要领域之一,实数在这一领域中虽然占据的篇幅不大,但作为数系第二次扩充的地位就显得非同小可,实数相关概念也是解决其他数学问题的基础工具。APOS理论是研究概念学习较具影响力的模型之一,因此本文尝试在APOS理论的指导下,以湘教版八年级第3章第3节“实数”为教学案例,提出优化概念类微课的设计策略,探讨优化策略对微课教学效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维度进行详细探讨。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理论思辨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查阅大量参考文献,概述国内外关于数学微课的研究简史,数学微课设计与应用的研究现状;接着,基于APOS理论的来源与基础,梳理国内外对APOS理论的研究状况及应用APOS理论设计的微课研究;然后,根据数学概念的学习规律和APOS理论的四阶段特征,提出四个数学概念微课的设计策略:活动阶段——创设情境,参与活动;过程阶段——提问导向,经历过程;对象阶段——变式概念,辨析本质;图式阶段——突出联系,形成结构;最后,在运用APOS理论设计实数概念课的可行性分析下,优化三个实数系列的教学设计案例。在实践研究方面,通过调查研究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课堂观察、采访典型学生,分析优化版微课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对本科生、一线教师进一步调研,对比分析概念类微课设计策略的有效性和教学参考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超过80%的初中生、本科生、一线教师对基于APOS理论设计的优化版微课持较为积极的态度,学生学习优化版微课后对知识理解、情感态度等方面有所改善,优化版微课的教学效果比原版微课有了显着的提升。
谷峥霖[4](2021)在《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协调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源配置是学前教育发展及其理论深化研究历久弥新的主题。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优质协调”正逐步成为特定区域空间内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容回避的热点命题和长期追求的理想目标。同时随着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从量的均衡向质的均衡转变,积极推进区域学前教育普及与普惠、均衡与公平、优质与协调发展已成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区域学前教育协调发展是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对学前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区域间逐步缩小学前教育差距,使学前教育区域差距小于区域经济社会差距,实现学前教育资源区域均衡配置;在区域内调控学前教育水平,使区域学前教育水平高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学前教育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云南集边疆、山区、民族、美丽于一体的特殊省情,更进一步彰显了“协调”对其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解决的多元价值,直指区域社会主要矛盾中的“学前教育症结”。为此,本研究特以“云南省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为研究切入,集中探讨其深层内涵、测度其现实状况、厘定其短板制约、提出其改进策略。既有研究多为学前教育水平分布、呈现或者配置情况的单方面考察,未将学前教育发展问题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问题之中。本研究主要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从资源视角对学前教育的区域水平和区域差异,以及影响区域学前教育的诸多内外部因素进行探讨。在理论上重新界定学前教育资源空间“协调性”的内涵,具体解析为“区域间学前教育资源均衡”和“区域内学前教育与经济社会条件协调”。在区域实证中引入影响区域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外部条件——个人需求度、政府支持度和国家支持度,并分析外部条件对区域学前教育资源的影响关系。基于学前教育资源空间“协调性”的理论认知,研究确定了区域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构建了“学前教育资源水平评价指标集合”和“学前教育发展条件评价指标集合”,并借此展开区域实证研究。区域实证研究包括态势分析、趋势分析和决策分析3部分内容:在态势分析中,研究对2010~2018年云南与全国、云南与其他省区的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明确了云南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在全国中的位序状态、云南学前教育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耦合协调度,以及云南学前教育对全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贡献;对2010~2018年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明确了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耦合协调程度,以及对云南学前教育发展的贡献,揭示了云南对全国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区域差异程度的影响趋势及各级区域中学前教育资源汇集上共时存在的“零和博弈”与“马太效应”现象。在趋势分析中,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及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区域学前教育发展驱动因子的相关程度及影响趋势进行检验,依据检验结果使用ARIAM模型对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度未来6年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在决策分析中,承接内涵界定的两条主线,根据驱动机制及预测结果分析,从“要素-地域”交融互动的二元视角,针对性地提出了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发展的操作性举措。研究预期可为“实现云南省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强学前教育整体实力”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为“贯彻落实云南学前教育改革举措,提升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供相应的实践支撑。
徐绍霞[5](2020)在《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中生直观想象能力培养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如今的数学教育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双基,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能力。数学涉及到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两个方面,因此利用数与形的关系,实现数与形的转化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数学能力,直观想象能力正好体现了这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对学生直观想象能力的培养产生了新的变化,基于此本文探究智慧课堂下初中生直观想象能力的培养。首先,本文基于现有文献资料对直观想象、智慧课堂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思路,然后厘定概念、找到理论基础,为文章的展开奠定基础。之后通过对初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教师的访谈,找出初中生直观想象能力水平及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其次,分析初中生直观想象能力的知识载体和特点,找到与智慧课堂的结合点,然后以智慧课堂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为基础,将直观想象能力的发展分为生长、成熟、应用三个时期,分别论述相应的培养策略和课堂实施流程。在直观想象能力生长阶段注重积累视觉意象,从知识中生长能力;在成熟阶段通过师生互动在智慧学习活动中强化能力;在应用阶段通过师生及时反馈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最后,结合实际教学指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的几点思考。
刘一涛[6](2020)在《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对代理成本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债权治理的视角》文中认为在不同时期的治理环境变化下,公司治理研究的重心也在不断地改变。从早期对股东与管理层的权利分割的关注到大股东与外部分散中小股东的权利分配,最后再到公司实控人与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安排问题,每个两权分离的视角都代表了一类委托——代理问题,而这个重心转移的过程也是内部代理成本的外化过程。债权人既是公司外源融资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主要参与者,所以提升公司债权治理的效率不仅保证了债权资产的安全,对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限制三类权利分割产生的代理冲突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论文以中国上市公司债权治理的视角为基础,研究了为企业提供债权资金的金融机构如何通过其筛选机制和监督机制对上市公司的债权融资规模和债权融资结构产生影响,并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两种机制对中国上市公司中的经理人代理成本、控股股东代理成本,以及债权融资代理成本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债权人筛选机制是双方在缔约前对潜在债务人的约束行为,即资金需求者为满足债权人的风险偏好,需要释放能够达成契约的信号。而债权人的监督机制是在双方契约达成后形成的,即双方已经建立了债务——债权关系,并且必须遵守和履行在契约的约束下产生的权利与义务。两种治理机制在受到公司内部治理、产权控制、外部环境等治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债权融资规模的边际因素的影响后,对三类代理成本的治理效用也是变化的。所以,论文从影响公司债权治理的环境因素的维度、债权融资规模边界的维度和债权人参与债权治理机制的维度分析了这三个维度如何相互联系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代理成本和债权融资代理成本产生治理效应,以此给予处在这个空间中不同点上的资金供求双方做出投融资决策的参照。
张艳双,杨骞[7](2019)在《基于阅读的数学概念教学研究——以“绝对值”概念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反对"照本宣科"、主张"用教材教"是人们倡导的一种教材观,然而在现实教学和文献中发现老师们常常忽视对教材内容和体系的阅读及基于阅读的理解.另一方面,阅读素养也是学生非常重要的一种素养,同时与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素养密切相关,所以教师要在重视教材阅读的基础
李晶晶[8](2019)在《基于县市单元的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格局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区域差异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而追求均衡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在针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趋同与趋异学说的争论与验证过程中,多样化的研究结论证实了区域不平衡增长兼具复杂性和动态性。面对中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间的矛盾的不断突显,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地位更应进一步提升,并统领其他区域战略合理有效实施。“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在中国区域经济体系中具有战略基础地位,研究中国县市经济不平衡增长问题为破解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微观机制提供了新思路,推动县市经济由“不平衡增长”向“协调发展”的转变是解决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针对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和新世纪以来中国区域经济要素流动的特征,立足经济地理学制度、演化和尺度转向等理论前沿,以全国县(域)市(区)单元为基本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偏移-份额分析、泰尔指数分解、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基于不同数据、指标测度以及不同维度对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时空格局进行多维透视,以此探讨中国区域不平衡增长的时空分异,并从区位-行政嵌入、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三个方面对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机制进行分析,以破解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微观机制谜题。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对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研究表明:格局现状:(1)基于自然地理要素划分的不同类型县(域)市(区)间的(人均)经济增长表现为市区>平原县>丘陵县>山区县,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与地方性分异规律重叠的现象随时间逐步减弱。(2)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时空分异以2000年为节点,之前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较快,之后内陆地区经济增长更快,且不平衡增长的表现从东-西差异逐步转为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并重的局面。(3)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以不同层次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为主要表现,以面状城市群和点状中心城市为主要集聚载体,在东、中、西三大地带分别表现出以城市群为面状核心区、“以点扩面”的发展型核心区和以中心城市(或市区)为点状核心区的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心-外围经济空间结构。(4)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在时空格局上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空间尺度敏感性,不同空间尺度上,区内差异大于区间差异,且区内差异随着空间尺度的扩大而扩大,而区间差异则随着空间尺度的扩大而缩小。(5)中国区域产业经济不平衡增长以产业内部结构差异最为显着,其中,以资源密集为主的其他类型产业的集聚空间及转移空间均较为分散,主要以资源开发型地区为主,产业转移方向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内部转移向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内部转移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中与转移主要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地区,转移方向从在沿海地区内部转移逐步转变为由东部向中部和东北地区转移;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要集聚区为老工业基地区,转移方向变化较小,以中部和东部地区内部转移为主;技术密集型产业以点状形式集聚分布在技术发达的大中城市,表现出由东部向中部和西部转移的显着趋势。机制分析:(1)区位嵌入在城市群方面所表现出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明显小于行政嵌入在省会和市区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平衡,以增长分量表征的区位嵌入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影响随时间有所减弱,而行政嵌入作用不断增强。(2)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县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大于流出地,省域和经济区因素会降低人口流动对流入地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对流出地的影响作用不明显,但同样表现为降低人口流动对增长的促进作用。(3)产业转移能够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并减缓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受到产业结构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的双重影响。其中,以资源密集为主的其他类型产业转移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贡献,更是支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是促进东北和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制约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增长;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入能够促进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产业转移有助于加快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并促进中国区域经济收敛,其对产业转入地经济收敛的促进作用更大,且更有助于东北地区经济差异的缩小。政策建议:(1)弱化地域行政藩篱,实施根植于地区资源禀赋、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化区域政策,为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提供优良的宏观政策环境。(2)深化城乡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并平等交换的制度环境,打破产业和人口分布的城乡格局,引导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协调推进乡村地区地域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3)深化改革户籍制度,重视劳动人口回流,推进人口家庭化迁移,引导人口在发达城市地区的合理集聚,促成并稳定人口流动与产业转移的动态平衡格局。(4)统筹产业空间布局,健全区际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体制,推进产业合理有序转移,加大非相关多样性产业的引入力度,促成错层、错位的产业发展格局。(5)关注重点区域发展,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等经济实力强市的带动作用,走中心城市及城市群带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径;通过“重大战略联动”、“补齐短板”等战略措施,打破“阶梯”、“板块”以及“省域”等的县市区位-行政分割发展格局,实现跨区重构的区域经济协调、协同和共同发展。
汪丽君[9](2019)在《初中代数教学中应用几何直观的实践研究 ——以初一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最新的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几何直观”作为数学的十大核心概念词重新提出并对其有了进一步的定义。说明在义务教育数学的学习中,对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被抽象成数学问题后,即要从具体的生活问题变成抽象的数学问题,问题往往会变得比较棘手,但是对于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找到入口点,问题也将变得更加简明、形象,同时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数学的素养。本文围绕几何直观的内容,通过文献研究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对几何直观进行三大部分的探讨:第一部分:首先通过对文献进行相关的搜集和整理以及对前人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对几何直观的内容按照几何直观的概念、培养策略以及作用这三个方面进行分类综述;其次以夸美纽斯的直观性原则、范希尔几何思维理论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为支撑理论进行分析;最后对几何直观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几何直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几何直观与数形结合和数学建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作了说明。第二部分:我们知道,在初中的数学学习内容中,代数的学习占很大的比例,这也意味着,几何直观对初中的代数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几何直观在初中代数上的主要应用有:1.利用数轴表示数;2.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解题;3.利用几何图形的点、线、面解决几何问题;4.利用几何直观图形证明数学公式;5.利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函数问题;6.利用几何直观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7.利用几何直观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初中代数教学中应用几何直观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初一教学为例,选取了广西桂平市西山镇第一初级中学两个班进行实验,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一个班为对照班,在开始进行实验前,对两个班进行了数学测验,根据学生成绩来分析数据得到的结论:对照班和实验班在实验前几何直观能力水平基本保持一致。在进行对照实验时,采用的方式是对照班不进行几何直观能力弱化处理,而实验班则在多处数学活动中进行强化几何直观能力。在实验后,对两个班进行数学测验,根据学生成绩分析来分析数据得到的结论是:对照班和实验班基本具有数学的几何直观能力,但实验班的几何直观能力水平要高于对照班的几何直观能力水平。实验说明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很大的帮助。根据实验得到的结论,结合实际的教学,从两个大方面分析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欠缺的原因:教师对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不重视以及教师在教学上动态几何技术辅助教学不熟悉;学生方面构造图形的能力欠缺,对概念几何意义理解不透和语言间的过渡转换能力不强。第三部分:对学生几何直观能力水平进行分析以及结合实验研究的案例分析后,提出了初中代数教学中培养几何直观能力的主要策略:1.教师注重自身的学习,强化几何直观;2.教师在三种不同的模式教学中渗透几何直观;3.加强学生数形结合和几何直观能力之间的培养;4.在教学上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几何直观的培养。根据第三部分提出的几何直观培养策略,设计了绝对值的教学案例,并在提出的策略上进行实证性研究,供教学参考。最后总结本文的研究,注意到了本文的局限性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希望本研究能够对初中代数教学中几何直观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许文礼[10](2019)在《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绝对值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从初一数学开始学习绝对值,乃至初二、初三数学都会经常遇到绝对值的问题.由此可见,绝对值教学在初中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许多学生初学绝对值时,往往感到绝对值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没有真正理解掌握绝对值概念及其求法,导致在解题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错.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强化绝对值概念教学中应做到: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衔接;弄清绝对值定义,破解理解接受的疑难困惑;抓住重点进行强化训练,不断深化绝对值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如何强化绝对值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强化绝对值概念(论文提纲范文)
(1)债务融资、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 |
1.3.2 盈余质量对资本配置效率影响路径 |
1.3.3 债务融资与盈余质量 |
1.3.4 债务融资与资本配置效率 |
1.3.5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盈余质量 |
2.1.2 债务融资 |
2.1.3 资本配置效率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债务契约理论 |
2.2.4 会计盈余功用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 |
3.1 引言 |
3.2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3.2.1 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 |
3.2.2 产权性质、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 |
3.3 研究设计 |
3.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3.3.2 主要变量定义 |
3.3.3 实证检验模型设定 |
3.4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检验 |
3.4.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3.4.2 相关性检验 |
3.5 多元回归结果及分析 |
3.5.1 盈余质量对资本配置效率回归分析 |
3.5.2 盈余质量对投资不足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
3.5.3 盈余质量对投资过度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
3.5.4 产权性质、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回归结果分析 |
3.5.5 产权性质、盈余质量与投资不足回归结果分析 |
3.5.6 产权性质、盈余质量与投资过度回归结果分析 |
3.6 稳健性检验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盈余质量影响资本配置效率的机制检验 |
4.1 引言 |
4.2 基于融资约束中介效应检验 |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2 变量定义及模型设定 |
4.2.3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
4.2.4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4.3 基于代理冲突中介效应检验 |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3.2 变量定义以及模型设定 |
4.3.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4.4 基于融资约束和代理冲突的双重路径综合检验 |
4.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4.2 变量定义与实证模型设计 |
4.4.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债务融资比例、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1 资本配置效率较低的成因 |
5.2.2 债务融资比例与资本配置效率 |
5.2.3 债务融资比例与盈余质量 |
5.2.4 债务融资比例、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 |
5.3 研究设计 |
5.3.1 主要变量的选择 |
5.3.2 样本数据来源 |
5.3.3 研究模型设计 |
5.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相关性分析 |
5.5 多元回归分析 |
5.5.1 债务融资比例与资本配置效率检验结果分析 |
5.5.2 债务融资比例与投资不足检验结果分析 |
5.5.3 债务融资比例与投资过度检验结果分析 |
5.5.4 债务融资比例与盈余质量检验结果分析 |
5.5.5 债务融资比例、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检验结果分析 |
5.5.6 债务融资比例、盈余质量与投资不足检验结果分析 |
5.5.7 债务融资比例、盈余质量与投资过度检验结果分析 |
5.6 稳健性检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债务融资类型、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 |
6.1 引言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1 债务融资类型与资本配置效率 |
6.2.2 债务融资类型与盈余质量 |
6.2.3 债务融资、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 |
6.3 研究设计 |
6.3.1 主要变量选择 |
6.3.2 样本数据来源 |
6.3.3 研究模型设计 |
6.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 |
6.4.2 相关性分析 |
6.5 多元回归分析 |
6.5.1 债务融资类型与资本配置效率检验结果分析 |
6.5.2 债务融资类型与投资不足检验结果分析 |
6.5.3 债务融资类型与投资过度检验结果分析 |
6.5.4 债务融资类型与盈余质量检验结果分析 |
6.5.5 债务融资类型、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检验结果分析 |
6.5.6 债务融资类型、盈余质量与投资不足检验结果分析 |
6.5.7 债务融资类型、盈余质量与投资过度检验结果分析 |
6.6 稳健性检验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 |
7.2.1 基于政府监管视角的研究启示 |
7.2.2 基于上市公司视角的研究启示 |
7.2.3 基于债权人视角的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2)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体系建构及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
1.1.2 新课标下科学教师队伍发展现状 |
1.1.3 数字原住民的数字化学习背景 |
1.1.4 教育信息化发展:从1.0到2.0 |
1.1.5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科学课 |
1.3.2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 |
1.3.3 客户满意度 |
1.4 相关文献综述 |
1.4.1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研究综述 |
1.4.2 KANO模型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1.4.3 满意度测评相关理论模型研究综述 |
(1) 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理论 |
(2) 技术接受度模型(TAM) |
1.5 研究框架与路径 |
1.6 研究方法 |
1.7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应用现状与潜在需求类别分析 |
2.1 国内科学课教学内容资源应用现状分析 |
2.1.1 国内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主要应用形式 |
2.1.2 国内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主要应用问题 |
2.1.3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的新型特征分析 |
2.2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的需求类别归纳分析 |
2.2.1 基于小学科学教学价值取向的内容资源需求类别来源分析 |
2.2.2 基于小学科学信息化教学实践取向的内容需求类别来源分析 |
2.3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的类别小结 |
第三章 基于KANO模型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体系建构研究 |
3.1 KANO用户满意度模型及其需求分析方法 |
3.1.1 KANO模型分析方法 |
3.1.2 KANO模型需求建构分析的优缺点 |
3.2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的典型设计与试用实验 |
3.2.1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体验案例的实验设计 |
3.2.2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试点的实验设计 |
3.3 面向科学教师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体系建构 |
3.3.1 面向教师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KANO问卷设计发放 |
3.3.2 面向教师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KANO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3.3.3 面向教师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的二维属性归类分析 |
3.3.4 面向教师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体系结构 |
3.3.5 面向教师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体系结构分析小结 |
3.4 面向学生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体系建构 |
3.4.1 面向学生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KANO问卷设计与发放 |
3.4.2 面向学生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KANO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
3.4.3 面向学生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的二维属性归类分析 |
3.4.4 面向学生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的需求体系结构 |
3.4.5 面向学生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体系结构分析小结 |
3.5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的师生差异比较分析与总结 |
3.5.1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师生需求差异的维度对照 |
3.5.2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师生需求差异的维度异同分析 |
3.5.3 小结与反思 |
第四章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教师使用满意度影响机制验证研究 |
4.1 理论模型建构 |
4.2 变量构念及假设 |
4.2.1 使用者满意度 |
4.2.2 感知价值 |
4.2.3 感知质量 |
4.2.4 使用者预期 |
4.2.5 魅力型内容资源感知 |
4.2.6 期望型内容资源感知 |
4.2.7 必备型内容资源感知 |
4.3 测量模型与问卷开发 |
4.4 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 |
4.5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6 模型检验结果 |
4.6.1 结构模型的路径分析 |
4.6.2 模型适配度检验 |
4.7 模型假设检验与结论 |
第五章 基于ACSI理论的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教师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研究 |
5.1 理论模型建构 |
5.2 变量构念及假设提出 |
5.2.1 使用者满意度 |
5.2.2 感知价值 |
5.2.3 感知质量 |
5.2.4 使用者预期 |
5.2.5 感知有用性 |
5.2.6 感知易用性 |
5.2.7 感知内容质量 |
5.2.8 内容丰富度 |
5.2.9 内容匹配度 |
5.2.10 自我效能感 |
5.3 测量模型与问卷开发 |
5.4 信度与效度分析 |
5.5 模型检验结果 |
5.5.1 结构模型的路径分析 |
5.5.2 模型适配度检验 |
5.6 模型假设检验与结论 |
5.6.1 基于数据验证的理论模型修正 |
5.6.2 基于ACSI模型的研究发现与建议 |
5.6.3 基于TAM模型的研究发现与建议 |
第六章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开发及应用优化对策建议 |
6.1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开发优化对策建议 |
6.1.1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教学匹配优化建议 |
6.1.2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有效有用优化建议 |
6.1.3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开发优先级与激发兴趣优化建议 |
6.2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应用服务优化建议 |
6.2.1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试用体验阶段的服务优化建议 |
6.2.2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教师使用自我效能提升建议 |
6.2.3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教师使用的价值感知提升建议 |
第七章 研究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小学生科学课多媒体教学内容需求态度调查 |
附录2: 小学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程度调查 |
附录3: 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教师使用满意度调查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3)基于APOS理论的初中数学概念微课的设计研究 ——以“实数”概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过程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
2.1 关于数学微课的概述 |
2.1.1 国内外对数学微课的研究综述 |
2.1.2 微课的概念界定 |
2.1.3 数学微课的设计与应用 |
2.2 关于APOS理论的概述 |
2.2.1 APOS理论的来源与基础 |
2.2.2 国内外对APOS理论的研究综述 |
2.2.3 基于APOS理论设计的微课研究 |
第3章 基于APOS理论的数学概念微课设计策略 |
3.1 中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问题 |
3.1.1 数学概念的界定 |
3.1.2 数学概念的基本特征 |
3.1.3 数学概念学习的基本形式 |
3.1.4 影响数学概念学习的因素 |
3.2 APOS理论的内涵与四阶段特征 |
3.3 数学概念教学常态课与APOS理论概念教学的对比分析 |
3.3.1 概念教学常态课的特征 |
3.3.2 基于APOS理论指导下的概念教学特征 |
3.3.3 对比分析概念教学常态课与结合APOS理论概念教学的优劣 |
3.4 实数概念课运用APOS理论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
3.4.1 教材编排建议 |
3.4.2 学生认知结构 |
3.5 基于APOS理论的实数概念微课的设计策略 |
3.5.1 活动阶段——创设情境,参与活动 |
3.5.2 过程阶段——提问导向,经历过程 |
3.5.3 对象阶段——变式概念,辨析本质 |
3.5.4 图式阶段——突出联系,形成结构 |
第4章 APOS理论指导下实数概念微课的教学设计案例 |
4.1 《看见无理数》的教学案例分析 |
4.1.1 微课背景与策略浅析 |
4.1.2 微课教学设计策略的新旧对比 |
4.1.3 微课优化前、后的教学实录分析 |
4.2 《再探“数”家族》的教学案例分析 |
4.2.1 微课背景与策略浅析 |
4.2.2 微课教学设计策略的新旧对比 |
4.2.3 微课优化前、后的教学实录分析 |
4.3 《回首“数”运算》的教学案例分析 |
4.3.1 微课背景与策略浅析 |
4.3.2 微课教学设计策略的新旧对比 |
4.3.3 微课优化前、后的教学实录分析 |
第5章 基于APOS理论的实数概念微课的评价分析 |
5.1 问卷调查 |
5.1.1 调查目的 |
5.1.2 调查对象 |
5.1.3 调查过程概况 |
5.1.4 数据分析与结果 |
5.2 个案访谈 |
5.2.1 访谈目的 |
5.2.2 访谈对象 |
5.2.3 访谈提纲与结果 |
第6章 结束语 |
6.1 研究回顾 |
6.1.1 对基于APOS理论研究的回顾 |
6.1.2 对微课教学调查研究的回顾 |
6.2 研究结论 |
6.3 研究反思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题目 |
致谢 |
(4)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协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政策背景:新时代思想赋予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新的内涵 |
1.1.2 时代背景:后普及时代要求学前教育普惠及优质的发展 |
1.1.3 现实背景: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亟待优化与质量提升 |
1.1.4 学科背景:学科交叉趋势中教育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用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区域间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相关研究 |
1.2.2 关于教育资源与区域发展关系相关研究 |
1.2.3 关于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相关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数理统计法 |
1.5.3 调查分析法 |
1.5.4 GIS空间分析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育资源配置 |
2.1.2 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 |
2.1.3 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 |
2.1.4 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水平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地关系理论 |
2.2.2 区域发展理论 |
2.2.3 资源配置理论 |
第三章 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评价模型建构 |
3.1 相关理论应用 |
3.1.1 体系建构的理论应用 |
3.1.2 指标选取的理论应用 |
3.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1 全面可行原则 |
3.2.2 科学简易原则 |
3.2.3 合理适用原则 |
3.2.4 客观可测原则 |
3.3 指标体系建构过程 |
3.3.1 指标遴选 |
3.3.2 数据来源 |
3.3.3 权重确定 |
3.4 测度方法选择说明 |
3.4.1 区域间学前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衡量指标 |
3.4.2 区域内学前教育资源与区域协调测度模型 |
第四章 区域实证:Ⅰ云南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分析 |
4.1 云南与全国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的比较 |
4.1.1 云南与全国学前教育需求条件比较 |
4.1.2 云南与全国学前教育区域条件比较 |
4.1.3 云南与全国学前教育政府支持比较 |
4.2 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的比较 |
4.2.1 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需求条件比较 |
4.2.2 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区域条件比较 |
4.2.3 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政府支持比较 |
4.3 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的时空格局 |
4.3.1 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需求条件比较 |
4.3.2 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区域条件比较 |
4.3.3 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政府支持比较 |
第五章 区域实证:Ⅱ云南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水平分析 |
5.1 云南与全国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水平的比较 |
5.1.1 云南与全国学前教育资源水平比较 |
5.1.2 云南与全国学前教育配置状态比较 |
5.2 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水平的比较 |
5.2.1 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水平比较 |
5.2.2 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配置状态比较 |
5.3 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 |
5.3.1 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水平比较 |
5.3.2 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配置状态比较 |
第六章 区域实证:Ⅲ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分析 |
6.1 云南与全国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
6.2 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
6.2.1 2010 年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
6.2.2 2012 年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
6.2.3 2014 年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
6.2.4 2016 年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
6.2.5 2018 年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
6.3 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时空比较 |
6.3.1 2010 年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
6.3.2 2012 年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
6.3.3 2014 年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
6.3.4 2016 年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
6.3.5 2018 年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
第七章 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的驱动机制及预测 |
7.1 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驱动机制 |
7.1.1 驱动因子选取 |
7.1.2 计量模型建构 |
7.1.3 实证结果分析 |
7.2 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协调性的预测 |
7.2.1 单位根的检验 |
7.2.2 平稳序列分析 |
7.2.3 预测模型建构 |
7.2.4 情景预测结果 |
第八章 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发展思路 |
8.1 云南学前教育资源地域的协调发展 |
8.1.1 优化区域间学前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
8.1.2 推进区域内学前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 |
8.2 云南学前教育资源要素的协调发展 |
8.2.1 提升区域支持学前教育发展条件 |
8.2.2 增加云南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量 |
8.2.3 改善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状态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创新之处 |
9.2.1 界定“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协调性”的新内涵 |
9.2.2 建构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协调性的评价模型 |
9.2.3 基于模型测度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 |
9.3 不足与展望 |
9.3.1 研究不足 |
9.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中生直观想象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政策及社会发展要求 |
1.1.2 直观想象能力的重要性 |
1.1.3 初中生直观想象的现状 |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现状 |
1.4.1 直观想象培养相关研究内容 |
1.4.2 智慧课堂相关研究内容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直观想象能力 |
2.1.2 智慧课堂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视听教育理论 |
第3章 初中生直观想象能力的调查 |
3.1 调查的准备与实施 |
3.1.1 调查的目的 |
3.1.2 调查的内容结构 |
3.1.3 信度与效度分析 |
3.1.4 样本的选择 |
3.1.5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2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3.2.1 学生直观想象能力状况 |
3.2.2 直观想象培养状况 |
3.2.3 对教学风格的需要与态度 |
3.2.4 教师访谈结果 |
3.3 调查结论 |
第4章 智慧课堂环境下初中生直观想象能力的培养 |
4.1 直观想象能力培养的知识分析 |
4.1.1 知识内容 |
4.1.2 知识特点 |
4.2 直观想象能力培养的教学特点 |
4.3 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中生直观想象能力的培养 |
4.3.1 直观想象能力生长阶段 |
4.3.2 直观想象能力成熟阶段 |
4.3.3 直观想象能力应用阶段 |
第5章 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中生直观想象培养案例 |
5.1 案例设计与实施 |
5.1.1 课前阶段 |
5.1.2 课中阶段 |
5.1.3 课后阶段 |
5.2 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
6.1 总结 |
6.2 不足之处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对代理成本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债权治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五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六节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基础理论的逻辑关系 |
第二节 债权治理的研究现状与具体内容 |
第三章 中国债权人治理与金融发展的历史过程 |
第一节 中国金融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 |
第二节 中国企业部门杠杆率与投资贡献率 |
第三节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债务结构的变化 |
第四章 债权人参与治理对经理人代理成本的治理效应 |
第一节 债权人筛选机制对经理人代理成本的治理效应 |
第二节 债权人监督机制对经理人代理成本的治理效应 |
第五章 债权人参与治理对控股股东代理成本的治理效应 |
第一节 债权人筛选机制对控股股东代理成本的治理效应 |
第二节 债权人监督机制对控股股东代理成本的治理效应 |
第六章 债权人参与治理对债权融资代理成本的治理效应 |
第一节 债权人筛选机制对债权融资代理成本的治理效应 |
第二节 债权人监督机制对债权融资代理成本的治理效应 |
第七章 结论 |
后记 |
参考文献 |
(7)基于阅读的数学概念教学研究——以“绝对值”概念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绝对值”概念教学中问题列举和分析 |
2“绝对值”概念的阅读理解 |
3 在阅读教学中强化数学概念的教学 |
3.1 在关注教材编写体例中强化概念教学 |
3.2 在分析概念定义的不同方式中强化概念教学 |
3.3 在不同数学语言形式互译中强化概念教学 |
3.4 在遵从教材纵向顺序中强化概念教学 |
3.5 在建构教材横向联系中强化概念教学 |
3.6 在运用数学学习规律中强化概念教学 |
(8)基于县市单元的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格局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 |
1.1.2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行政区经济”现象依然存在 |
1.1.3 中国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趋势出现新动态 |
1.1.4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亟待破解“不平衡”的形成机制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嵌入理论 |
2.1.2 人口迁移理论 |
2.1.3 产业转移理论 |
2.1.4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研究进展 |
2.2.2 区位-行政嵌入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影响 |
2.2.3 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影响 |
2.2.4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影响 |
2.2.5 文献评述 |
3 理论分析框架 |
3.1 第一自然与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 |
3.2 区位-行政嵌入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作用机制 |
3.2.1 区位嵌入(宏观区位环境)的作用机理 |
3.2.2 行政嵌入(行政隶属关系)的作用机理 |
3.2.3 区位-行政嵌入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实现机理 |
3.3 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作用机制 |
3.3.1 人口流动对流入地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 |
3.3.2 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 |
3.3.3 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实现机理 |
3.4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作用机制 |
3.4.1 产业转移对转入地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 |
3.4.2 产业转移对转出地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 |
3.4.3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实现机理 |
3.5 本研究分析框架 |
3.5.1 分析框架 |
3.5.2 分析视角及关注焦点 |
3.5.3 机制要素间关系 |
4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处理 |
4.1 研究方法 |
4.1.1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4.1.2 泰尔指数及分解 |
4.1.3 偏移-份额分析 |
4.1.4 产业专业化和多样性 |
4.1.5 产业多样性熵指数 |
4.2 相关指标解析及测算 |
4.2.1 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概念解析 |
4.2.2 人口流动概念解析及指标测度 |
4.2.3 产业转移概念解析及指标测度 |
4.3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3.1 数据来源 |
4.3.2 基础数据处理 |
4.3.3 产业密集程度类型划分 |
4.3.4 基于工业企业数据库的相关数据处理 |
4.3.5 变量指标的对比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格局分析 |
5.1 基于不同测度指标的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时空演化 |
5.1.1 基于不同地貌类型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 |
5.1.2 基于DMSP/OLS影像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 |
5.1.3 基于人均经济增速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 |
5.1.4 基于区位-行政嵌入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 |
5.1.5 基于不同人口统计口径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 |
5.2 中国区位-行政嵌入类型的演化 |
5.3 中国人口流动的时空格局演化 |
5.4 中国产业空间分布及产业转移时空格局演化 |
5.4.1 产业分布格局演化分析 |
5.4.2 产业专业化和多样性时空格局分析 |
5.4.3 产业多样性时空格局分析 |
5.4.4 产业转移时空格局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机制分析 |
6.1 自然地理要素对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影响 |
6.2 区位-行政嵌入对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影响 |
6.2.1 类别变量分析 |
6.2.2 连续变量分析 |
6.3 人口流动对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影响 |
6.3.1 单空间尺度分析 |
6.3.2 多空间尺度分析 |
6.4 产业转移对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影响 |
6.4.1 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
6.4.2 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基本结论 |
7.1.1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时空格局多维度-多尺度特征明显 |
7.1.2 区位-行政嵌入加剧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 |
7.1.3 人口流动加剧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 |
7.1.4 产业转移减缓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 |
7.2 政策建议 |
7.2.1 实施跨区域协作的发展模式,弱化地域行政藩篱 |
7.2.2 打破城乡二元格局,推进地域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 |
7.2.3 重视劳动力回流,积极引导人口合理集聚 |
7.2.4 统筹产业空间布局,推进产业合理有序转移 |
7.2.5 关注重点区域发展,推动重大战略融合 |
7.3 创新与不足 |
7.3.1 创新之处 |
7.3.2 不足之处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初中代数教学中应用几何直观的实践研究 ——以初一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几何直观作为核心概念的最新变化 |
1.1.2 几何直观对初中代数学习的重要作用 |
1.1.3 几何直观在初中教学策略上的研究需要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2.1.1 几何直观概念的阐述 |
2.1.2 几何直观能力调查与策略研究 |
2.1.3 几何直观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夸美纽斯的直观性原则 |
2.2.2 范希尔几何思维理论 |
2.2.3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2.3 几何直观教学设计理论结构图 |
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1 几何直观 |
3.2 几何直观与数形结合 |
3.3 几何直观和数学建模 |
4 几何直观在初中代数知识中的应用 |
4.1 利用数轴表示数 |
4.2 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解 |
4.3 利用几何直观图形的点、线、面解题 |
4.4 利用几何直观图形证明数学公式 |
4.5 利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函数问题 |
4.6 利用几何直观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 |
4.7 利用几何直观解决证明题 |
4.8 利用几何直观解决应用题 |
5 初中代数教学中应用几何直观的实证研究 |
5.1 实验研究设计 |
5.2 实验研究的数据与整理 |
5.2.1 实验研究前测时间 |
5.2.2 实验研究前测内容 |
5.2.3 对测试卷进行统计分析 |
5.3 实验研究后的测试分析 |
5.3.1 进行后测的实验时间 |
5.3.2 实验研究后测内容 |
5.3.3 对测试卷进行统计分析 |
5.3.4 学生成绩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5.4 实证研究的结论 |
6 初中代数教学中培养几何直观能力的主要策略 |
6.1 更新教师理念,强化几何直观 |
6.2 教师在三种不同的模式教学中渗透几何直观 |
6.3 注重数形结合,加强几何直观 |
6.4 教学上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几何直观 |
6.5 “绝对值”教学设计 |
7 反思与不足 |
7.1 反思与期望 |
7.2 不足与改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几何直观能力水平前测试题 |
附录二:学生前测试卷的原始成绩 |
附录三:几何直观能力水平后测试题 |
附录四:学生后测试卷的原始成绩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10)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绝对值概念教学存在问题 |
1.对绝对值的概念理解不全面、不完整 |
2.对绝对值的非负数属性认识不明确、不深入 |
3.对绝对值的知识运用不熟练、不灵活 |
二、绝对值概念的教学对策 |
(一) 巧设情景, 自然过渡, 突破新旧知识衔接引入关 |
1. 巧设问题, 温故知新, 为搞好绝对值教学扫清障碍 |
2. 巧设问题, 联系实际, 为引入绝对值概念搭桥铺路 |
(二) 弄清定义, 把握本质, 突破绝对值定义理解接受关 |
(三) 抓住重点, 强化训练, 突破巩固深化绝对值知识应用关 |
1. 精选典型范例, 实现知识的模仿迁移 |
2. 学会逆向思维, 活学活用绝对值概念 |
四、如何强化绝对值概念(论文参考文献)
- [1]债务融资、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D]. 李庆德.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科学课数字教学内容资源需求体系建构及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D]. 武新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基于APOS理论的初中数学概念微课的设计研究 ——以“实数”概念为例[D]. 甘翔凤.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4]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协调性研究[D]. 谷峥霖.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5]基于智慧课堂的初中生直观想象能力培养的研究[D]. 徐绍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对代理成本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债权治理的视角[D]. 刘一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7]基于阅读的数学概念教学研究——以“绝对值”概念教学为例[J]. 张艳双,杨骞. 数学之友, 2019(06)
- [8]基于县市单元的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格局与机制研究[D]. 李晶晶. 河南大学, 2019(05)
- [9]初中代数教学中应用几何直观的实践研究 ——以初一教学为例[D]. 汪丽君.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10]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J]. 许文礼.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