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页的新疆地震目录检索

基于网页的新疆地震目录检索

一、基于Web页面实现对新疆地震目录的检索(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桥[1](2021)在《地震前兆时间序列大数据渐进式可视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地震前兆观测时间序列数据量越来越大,现有的基于Web的可视化方案由于网络传输的数据量大,导致系统响应时间变长,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交互体验。基于采样和过滤的大数据可视化方案虽然可以大大缩小数据规模,缩短数据传输时间,但会丢失高频数据背后的信息。面对如此海量的地震观测数据,如何高效地存储并对满足用户需求的数据进行快速地可视化分析,已经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研究目前主流的以My SQL为代表的关系型数据库、以Open TSDB为代表的分布式文件系统以及以HBase为代表的No SQL数据库等三种存储方案基础上,采用HBase数据库,提出了一种地震前兆时间序列大数据存储方案,以解决海量地震前兆数据读写效率低下的问题。接着,针对现有的基于Web的可视化方案存在的一些不足,同时考虑到目前的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中,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Cloudberry的地震大数据渐进式可视化方案。此外,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在大数据平台下,针对大数据的存储与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流行的趋势,因此接着又提出一种基于HBase的地震大数据渐进式可视化方案。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基于HBase的地震大数据存储方案。针对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在存储海量地震前兆观测数据方面存在读写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考虑到地震前兆观测数据的特点、应用场景以及查询数据的实时性、快速性等方面的需求,将地震前兆观测数据保存在HBase数据库中。实验结果表明,基于HBase的存储方案具有较优异的可扩展性与并发性,在读取操作和写入操作方面也都表现出较好的性能,充分证明了本方案的有效性。(2)本文首次提出了基于Cloudberry的地震大数据渐进式实时可视化解决方案。该方案大大缩短了各数据分片的传输时间,改善了用户交互体验,很好地满足了地震业务中长期大范围观测数据可视化的需要。针对目前包括Cloudberry在内的渐进式可视化方案中,平均聚合函数(AVG)的正确性往往得不到保证的问题,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计数(COUNT)和求和(SUM)聚合函数可累加性的AVG转换规则技术解决方案,以保证AVG结果的正确性。实验结果表明,与非渐进式可视化方案相比,基于Cloudberry的渐进式可视化方案可以在不需要长时间等待的情况下立即看到结果。并且与P5渐进式可视化方案相比,Cloudberry每批次的响应时间更短,并且随着数据量的增加,Cloudberry总能将每批的响应时间保持在用户可接受的范围内。因此,Cloudberry渐进式可视化方案缩短了用户的响应时间,避免了长时间的等待,提高了用户的交互体验。(3)提出了一种大数据环境下的渐进式可视化方案,以满足大数据场景下的需求。由于Cloudberry目前不支持大数据环境下的HBase数据库,虽然可以通过Elasticsearch从HBase中读数据,但此方案明显涉及到了网络中大规模的数据迁移,耗时且浪费计算资源。因此,本文模仿Cloudberry提出了一种大数据环境下的渐进式可视化方案,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在“地震大数据可视化及机器学习平台”项目上。应用结果表明,地震大数据渐进式可视化方案具有快速性、灵活性等特点,对海量地震前兆观测数据的可视化具有广泛而实用的价值。

张晓坤[2](2021)在《基于云平台的太阳能利用监测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下,我国面临着能源短缺与生态保护两大问题,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发展将是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太阳能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其应用技术已经得到极大的发展。但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或运行维护不当等原因,太阳能资源的利用效率往往较低。因此,为促进太阳能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必要对太阳能利用过程中的系统性能及运行状况进行监测与分析。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太阳能利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展开了研究。根据实际使用需求,本文在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数据可视化显示过程中,采用了云平台、物联网、数据库、无线数据传输等关键技术。监测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终端和监测平台组成。数据采集终端以工业级的Edge Box-RPI作为硬件基础,采用高级编程语言Python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数据上传的程序设计。其中数据上传程序以“断点续传”的方式进行设计,以保障数据上传的完整性。数据存储采用Mysql数据库。在通信设计方面,数据采集终端采用“Rs485+Modbus”的通信方式与传感器设备进行通信,以完成数据的采集工作,采用“4G+HTTP”的通信方式与监测平台进行通信,以完成数据上传的工作。此外,数据采集终端还安装有远程控制软件,以方便用户对其进行远程控制操作。在监测平台的设计开发中,本文以Web应用程序开发的方式来建立监测平台,并将其部署在云服务器上。监测平台的服务器采用了B/S模式和“Flask+Nginx+gunicorn+Mysql”架构进行开发。在前端,监测平台基于Admin LTE模板进行Web页面的设计与开发,并使用了Bootstrap、Jquery、Ajax和Echarts等前端技术。监测平台设计并实现了用户登录管理、实时数据显示、数据下载和历史数据查询等功能。最后,本文通过搭建光伏发电系统实验装置对监测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展开研究。在应用过程中,对监测系统的设计功能以及长期运行效果进行检验和分析。此外,还尝试利用BP神经网络来搭建光伏系统瞬时发电功率的预测模型,并将预测模型加入监测系统,实现光伏发电系统在线故障报警的功能。

陈欣雨[3](2020)在《基于网络调研的我国档案开放目录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的推动与人们档案利用意识的增强使档案信息资源开放形式日益丰富与完善。档案开放目录作为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一种重要工具,应得到档案馆的关注与重视。现阶段,随着档案数字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各级档案馆普遍提供了档案信息资源目录网上服务,但建设水平有待提高。本文在参考美国、英国和日本的档案开放目录建设的基础上,从我国档案馆官方网站的档案开放目录现状入手。首先,本文把我国档案馆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共四个级别,分别开展数据调研。以调研数据为依据,分析各级档案馆网站档案开放目录的整体建设情况和不足之处,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档案馆的档案开放目录进行详细的描述与分析。其中,国家级档案馆选取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后文简称一史馆)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后文简称二史馆);省级档案馆选取了贵州档案馆,另外加上了相当于省级档案馆的澳门档案馆、香港政府档案处和上海档案馆;市级档案馆以五大区域展开调查,选取了东部地区江苏省省辖市、西部地区四川省省辖市、南部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区辖市、北部地区黑龙江省省辖市和中部地区湖南省省辖市的市级档案馆;区县级档案馆选取了上海市闵行区与黄浦区档案馆、湖南省长沙县档案馆。然后,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归纳整理,找出在档案开放目录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的共同点,从档案开放目录的建设规范、建设技术、建设人才、档案机构等角度对我国档案开放目录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进行探讨。最后,归纳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文章认为,在建设规范上,要统一制定档案开放目录建设标准;在建设技术上,要提升相关技术,包括优化档案开放目录查询系统、完善档案开放目录检索功能、建好档案开放目录数据库;在人才建设上,要培养档案人才队伍;在机构建设上,要加强档案机构组织管理,包括增进档案馆际交流合作、搭建档案开放目录共享平台。

何朝阳[4](2020)在《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监测预警是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监测是预警的基础,预警是监测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滑坡监测预警的方法技术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地理与地质结合不够紧密,监测预警模型很难充分考虑滑坡变形过程和成灾机理,难以取得较高的预警精度,研发的监测预警系统也难以满足数以万计隐患点实时监测预警的实战需求。已有的研究成果还难以有效地解决地质灾害“什么时间可能发生”、“力争实现提前3个小时预警”的任务。如何提高滑坡监测预警能力,我们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提高滑坡监测预警精度?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监测预警中,构建一套可业务化大规模应用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基于此,本论文系统总结作者近10年来在监测预警方面的实践成果,采用云计算与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滑坡监测预警云平台,整合与管理滑坡地质灾害演化全过程的各类资料,研发并行高效的多源异构监测数据汇聚平台,集成多源异构实时监测数据,形成天-空-地多元立体监测数据中心;综合分析2.1万余台(套)监测设备、超过1.26亿条监测数据的实测曲线,总结划分监测曲线类型,构建监测设备可靠度评价体系,研究滑坡过程预警模型及其实现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混合架构(B/S架构、C/S架构、移动App)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地质与地理、空间与属性相结合的滑坡演化全过程一体化管理,利用计算机手段对滑坡实施全过程动态跟踪的“过程预警”,有效地提高了滑坡预警精度。本文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构建滑坡“过程预警”模型及其自动求解算法:结合变形速率、速率增量、改进切线角三个参数,构建基于滑坡变形演化过程的“过程预警”模型,从滑坡变形监测数据入手,划分监测曲线类型,研究滑坡变形演化阶段的自动识别理论及计算机技术,实现对滑坡全过程动态跟踪预警;(2)构建监测设备可靠度建立评价体系和多设备联动预警机制:通过动态对监测设备可靠度进行评价,结合联动预警机制,评价预警结论可信度,以提升监测预警的成功率,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识别滑坡的变形演化过程,实现自动、实时的“过程预警”,为预警模型的业务化、自动化运行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3)提出监测数据自动处理方法:研究实测监测数据的预处理方法,为计算机自动处理监测数据提供相关的算法。通过设置监测数据过滤器和采用拉依达准则实现对异常数据的初步过滤与粗差处理,再结合数据特征,分别采用移动平均法与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拟合,识别数据表现出来的变形趋势。基于监测数据曲线特征自动选择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为后续预警模型计算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提高预警精度;(4)构建实时高效的监测数据集成与共享统一管理平台:结合物联网、消息队列、负载均衡等技术,研究监测数据编码体系,提出一套基于MQTT协议的实时监测数据传输与集成方案,实现多源异构监测数据终端集成和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及汇集融合一体化管理,为监测预警提供实时数据保障;(5)构建基于策略的滑坡实时过程预警技术:从模型的计算、预警的发布与解除等方面,将滑坡预警的理论模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研发预警等级求解器,构建基于策略的预警模型通用计算框架,并从预警信息发布技术及发布策略方面进行总结,实现对滑坡的实时过程预警;(6)构建滑坡变形演化全过程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基于“天-空-地”滑坡多元立体观测技术,采用WebGL技术跨平台的三维数字地球,提供直观、真实的三维实景漫游平台,实现海量基础数据、实时监测数据、视频的集成管理与共享,也为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提供一个功能强大、数据丰富的三维展示平台,构建基于滑坡演化全过程的一体化数据管理体系和滑坡综合信息模型,为滑坡的专家预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7)研发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综合集成上述研究成果,研究混合架构体系(B/S、C/S、移动端),基于微服务研发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各个架构系统密切配合,针对不同的功能需求,充分发挥各架构的优势,构建数据综合展示统一平台,为过程预警模型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实现滑坡监测预警的业务化运行,为滑坡的防治、应急、抢险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与预警信息服务。

王京[5](2020)在《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作为专题数据研究对象,分析了信息技术日趋普及大背景下对以多民族人文始祖神话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数据研究的意义,并通过数据学方法、文献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法及多重证据等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该神话专题数据的建设、开发与应用进行全面研究。积极尝试大数据方法在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乃至社科领域中研究方法的创新。本论文分为绪论和五章。首先,在绪论中,本文重点阐释了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的选题依据、对其进行数据研究的可行性以及国内外对该专题的研究现状等一系列问题。认为伏羲女娲神话是中国多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包括当下人文社会科学许多学科学术研究中都对伏羲女娲神话体现出很高的关注度,并且大数据技术在人文社会学科的全面推进,也为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提供了学术需求与技术支持,无论是在该专题数据的采集与呈现方面,还是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方面,都具有相应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一章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几个基本问题。重点梳理了从人类早期记忆到信息背景下人文数据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论证了将各民族伏羲女娲神话作为专题数据进行系统研究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以此为前提,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中的有关概念、基本内容等进行规范和厘定,并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丰富性、客观性、主观性和独立性等一系列特征做出阐释。第二章论述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选择与生成。在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对象方面提出以叙事主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以语言类型为参照的数据选择和以不同载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等几大类型,重点对古文献文本、现当代民间口头文本、图像中的伏羲女娲和民俗中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的原则和具体方法进行了阐释。在神话数据生成方式探讨方面,重点对都柏林数据结构核心元素集进行了必要的扩充和细分,并制定出基于神话文本元素属性、结构信息和相关数据信息的基本标准,同时,对后期数据的鉴别和验证、增值和清洗问题也做出相应的说明。第三章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数据结构。利用神话理论对伏羲女娲神话的叙事结构作出不同分类,并重点从母题角度、民族角度和地理空间角度对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进行阐释。本文在论述母题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时,以1000余篇女娲神话文本为对象,提取出2160条母题,划分出10大类型和6个层级,并对母题结构层级关系及结构作出系统描述,搭建起一个逻辑清晰、关联明确、体系开放的女娲神话母题结构体系,实现神话文本资源与大数据处理之间的有效沟通,突出了母题数据结构应具有的完整性、开放性和关联性等特点。在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地理结构分析中,论述了伏羲女娲神话地理分布的特征以及地理结构设置的方法,阐释了以民族聚居情况为参照的地理区域类型划分、以国家现行行政区划为背景的地理划分和以通行片区划分为背景的地理划分等情况,并以特定区域为例对此作出分析与验证。第四章重点阐述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关联性。本文认为数据的关联性是数据建设的核心内容,首先提出了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时间关联、空间关联、作品与研究成果关联等基本关联模式。在阐释伏羲女娲神话在民族间的关联时,重点强调了神话与民族历史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及关联中的民族认同问题,特别以广泛流传于苗、瑶、羌、仫佬、毛南、布依等民族中的“洪水后伏羲女娲兄妹婚再生人类”神话文本为案例,论证了这种民族间的关联性。同时,重点阐释了伏羲女娲神话的母题关联问题,认为母题关联兼具神话叙事结构关联与语义关联两个维度,通过母题类型与层级的设置可以考察多类型神话数据的关联与结构,并以壮族伏羲女娲神话为例,多角度验证了通过母题的关联实现从专题数据到综合数据、从小数据到大数据的关联性建构。第五章重点探讨了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当今实践与应用问题。本章首先分析了伏羲女娲专题数据研究在知识服务、知识图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并重点分析了该类数据研究在神话学学科发展中的应用,提出了数据分析在中国神话创作与叙事特征研究、传承现状及规律研究等方面的学术实践。在论述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创造性转化中,强调了神话数据转化的多样性,并对新媒体中及文化旅游产业中的神话数据开发与运用提出了一些方法论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姜昊[6](2019)在《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球大数据是集地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基础上的交叉融合学科方向,以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方法研究地球科学数据和信息的相关关系,从而发现地球系统圈层相互作用的知识。本文是以地球大数据为对象、以服务知识发现为目标、以信息服务方法为手段,按照数据流、信息流和知识流的全生命周期模型,从数据信息内容服务和知识发现过程服务的角度出发,研究地球大数据的信息服务模型、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方法、元数据关联检索方法以及信息服务可信度评价方法。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理论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方法,实现了数据云服务系统建设,解决了面向地球大数据知识发现的信息服务流程模型问题以及云服务系统架构问题,能够为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提供基础服务平台。构建地球大数据生命周期模型的数据闭环、信息闭环和知识闭环及其步骤流程,根据SWOT分析研究并提出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的总体模型、方法流程和标准规范。研究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系统对专业用户、决策用户和公众用户的服务模式,以及内容处理类和过程管理类的11种服务功能。提出利用“面向服务的架构”和“综合系统架构”的混合型架构理念来设计地球大数据信息云服务系统的整体架构,采用数据库集群分类存储的方法设计系统的数据服务架构,采用微服务的方法设计系统的分析服务架构。支撑数据云服务系统的建设并作系统性能比较,结果显示该系统性能基本可满足需求,搭建方法具备性价比优势。(2)提出了一种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的元数据关联模型,实现了以科学目标、应用领域和服务方向为内容关键词的关联,解决了地球大数据元数据模型的通用性和关联性的问题,能够服务于知识发现内容的检索。按照“核心元数据+内容关键词+语义映射”的思路,从“子集、实体、元素”三级层次关系,设计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属性维度、状态维度、关联维度5个子集,共16个实体和42个元素作为核心元数据模型,并制作核心元数据模型的UML图和数据字典。利用跟踪矩阵方法研究元数据的知识关联、应用关联和服务关联等关联维度的内容关键词;建立核心元数据模型与其他元数据国际标准之间的语义映射互操作。对数据云服务系统作扩展开发,实现地球大数据研究湖泊面积变化案例中数据源的检索。(3)首次提出了一种面向知识发现的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可信度评价方法,实现了数据信息内容和知识发现过程的一体化评价,解决了以全生命周期角度评价信息服务可信度的问题,能够服务于知识发现内容和过程的验证。结合数据监护概念,从数据质量、模型和信息可用性及知识满意度三个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地球大数据研究湖泊面积变化的成果为对象,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从数据完整性、数据准确性、数据一致性、模型可用性、模型结果可用性出发,构建16个一级评价指标和31个二级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评价指标权重和评价等级,通过模糊评价矩阵计算评价结果,并对评价结果作验证。

赵娟娟[7](2019)在《基于WebGIS的昆明市市容环境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众多的市容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概念日渐成熟的背景下,实施市容环境信息化管理成为发展的必然。多年来,市容环境管理部门的信息数据主要以文字和表格的形式传递,而数字城管的应用也大多停留在定位、查询统计等简单功能的实现,此外,在时间、空间和业务三个维度对市容环境管理还存在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较低、数据分析不够精确、无法有效地对市容环境问题进行全方位分析的问题,也不能解决直观反映市容环境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很难达到提高市容环境问题处理效能和降低市容环境管理经费使用效益的效果,很显然也不能满足于“智慧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建立一个专门的市容环境信息系统对市容环境问题进行生动直观的表达,并提高市容环境管理的信息化、精细化和智慧化水平显得十分必要。论文根据市容环境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在总结国内外市容环境信息化管理以及WebGIS应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基于WebGIS的市容环境信息系统,并结合WebGIS的原理和方法,对市容环境信息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运用高德地图API、GIS空间分析、ArcGIS Server、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ECharts等技术,以Visual Studio2015为开发平台,JavaScript、HTML、C#为开发语言,实现了基于WebGIS的市容环境信息系统,并将系统云端部署和发布,以昆明市市容环境督查考核数据为例,开展应用示范研究。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提出了一套适合于市容环境信息系统的WebGIS和百度云平台相结合的技术方案:将GIS平台、软件和地理空间数据部署到百度云平台上,利用百度云平台弹性的、按需获取的优势提供Web服务,这不仅简化了应用程序部署和管理,还以共享的方式为客户端用户提供数据和软件服务,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2)研发了市容环境信息系统,实现了市容环境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包含市容环境问题地图浏览、市容环境问题动态维护、市容环境专题统计、市容环境综合分析、市容环境专题图的制作与输出、市容环境简报生成、系统权限管理等七大功能模块。其中市容环境地图浏览模块实现了市容环境地图的放大、缩小、复位、平移、底图切换、鹰眼地图等操作:市容环境数据动态维护模块实现了市容环境问题数据的动态维护与更新;市容环境专题统计模块从区域专题、类型专题、部件专题、高发专题四个方面进行市容环境问题的查询和统计,实现了地图与统计图表的联动展示;市容环境综合分析模块实现了市容环境问题的空间趋势分析和时间上的动态变化分析,构建了高发区域分析模型实现了高发区域一体化流程提取;市容环境专题图的制作与输出模块实现了区域高发问题数量图、市容环境问题空间分布图、市容环境问题热度图的制作与输出;市容环境简报生成模块实现了月度市容环境状况简报的生成与输出:系统权限管理模块实现了系统的功能模块、用户信息以及角色信息的添加、删除和编辑。通过以昆明市的市容环境督查考核数据为例进行应用示范,应用实践表明,该系统不仅可以为市容环境巡查人员提供有效信息,为市容环境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还可以为昆明市的市容环境信息化管理和智慧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范波[8](2019)在《地质调查成果大数据平台建设与科技竞争力评价》文中指出地质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地质调查科技创新水平直接影响地质行业发展。近年来,地质调查科技工作日趋得到重视,各省都建设了地质调查成果的信息化系统和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成果数据,并且经过积累已经沉淀了包括大量论文、专利、项目以及成果数据在内的数据资源。然而,现有的地质科技成果管理系统相对独立,数据难以集成共享与分析利用,而且缺少适用于地质行业的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导致众多调查数据成为信息孤岛,调查成果无法有效利用。本文研究旨在整合与集成多个地质科技成果信息系统的方法和技术,实现地质行业科技成果数据互通共享,建设地质大数据平台,同时科学选取指标构建地质调查科技成果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全国不同区域的地质调查科技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对比,提出加快地质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建议。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分析了地质调查科技成果登记、出版物管理、成果奖励申报等应用系统集成与数据共享的需求特点,给出了地质调查科技成果大数据平台应用系统集成方法,提出基于全新分布式体系结构、数据总线技术的地质调查科技成果应用系统集成方法,制定了数据标准化规范,形成了数据层集成模型、业务层集成模型及展示层集成模型,并利用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和数据总线模型,实现应用系统的用户统一认证和数据共享。设计实现了适用于地质调查成果大数据的分布式数据库,针对地质调查大数据存在的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和流式数据,采用Hadoop架构和海量数据查询分析服务集群技术,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加载和存储,提供地质调查科技成果的数据查询、全文检索、数据离线批处理分析、交互式分析、图分析、数据挖掘等多种数据处理模式。采用国际上先进的IMD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其中科技竞争力投入指标主要选取经费、人员和环境设施等指标;科技竞争力产出因素选取成科技成果、人员培训、成果转化等指标,构建适合地质行业特点的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依托大数据平台和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对全国各省地质调查科技成果进行量化、评价和比较,结合各省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全面了解不同区域科技竞争力的优势和弱点,优化地质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政策,提升地质调查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水平,对地质调查行业创新发展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薄涛[9](2018)在《基于社交媒体的地震灾情数据挖掘与烈度快速评估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地震灾害被称为群灾之首,而我国又是全球范围内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灾害分布区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严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成为我国经济建设面临和必须重点关注的现实。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如何高效、迅速地获取灾情信息并进行与地震损失相关的烈度评估,是地震应急救援和管理面临的关键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瞄准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灾区各级政府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蕴含海量数据的社交媒体平台为开展地震灾情获取和地震烈度快速评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重要的途径。由于社交媒体数据具有海量性、时空性、交互性、强扩散性、融合性等特点,公众通过社交媒体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所见、观点与情感,无形中加速了灾情信息的共享与传播。挖掘震后用户自发贡献的社交媒体海量数据,使“众包”和“群智”思想在地震应急中发挥其应有作用,是有效提升地震灾情获取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鉴于此,本文在吸收信息科学、工程地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以及统计学等学科的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对社交媒体中震后灾情数据的抓取、甄别、存储以及其时空特征与主题分布特征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机器学习中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地震烈度快速评估方法。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统计并分析近年来我国大陆地区在社交媒体平台产生的地震灾情数据所呈现出的特点和规律,以此来推动社交媒体地震灾情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发展,并探索一种新的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烈度快速评估方法,以期提升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为地震应急指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在充分吸收总结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新浪微博移动端破坏性地震灾情数据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探索、解决地震应急和震害评估中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创新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多策略的社交媒体地震灾情数据获取方案,以新浪微博移动端为数据源,建立了我国大陆地区首个社交媒体地震灾情数据库及管理平台,为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以我国现有的规模最大、用户最多的社交媒体平台新浪微博为例,总结分析了现有微博数据获取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浪微博商业API、网络爬虫、烈度衰减关系以及历史震例烈度分布矢量图相结合的多策略社交媒体地震灾情数据获取方案。基于新浪微博移动端,抓取了我国自2010年以来共206次破坏性地震震后72小时内与地震相关的微博数据,建立了我国大陆地区首个社交媒体地震灾情数据库及管理平台,并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同时,收集整理了我国大陆地区26次破坏性地震的烈度分布矢量图,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位置微博的提取与地图匹配。本文所建立的数据库包含文本内容数据与用户关系数据,内容丰富、资料详实,便于下载使用,该数据库的建立为今后开展地震灾情获取和数据挖掘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2.基于社交媒体数据,分析了2010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破坏性地震所呈现的灾情时间特征、空间分布特征、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主题特征,挖掘得出了地震灾情的统计特征和分布规律。基于第三章获取的震后72小时微博数据进行了描述性挖掘,对于总体数据开展了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对于位置微博数据基于热力图进行了时空特征变化的分析,并应用K-means方法做了主题聚类分析,掌握了不同的灾情主题分布情况和规律,较为全面地挖掘得出了近年来我国破坏性地震社交媒体端灾情数据的统计特征和规律。3.基于社交媒体数据,以机器学习中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为基础,建立了烈度快速评估模型,提出了一种数据驱动型的地震烈度快速评估方法。将机器学习中的多分类问题思想和文本挖掘方法引入到地震烈度快速评估中,提出了基于震后社交媒体数据的地震烈度快速评估方法的总体框架和流程。采用2010年至2018年的20次破坏性地震新浪微博数据为样本,构建微博文本数据的特征向量矩阵,建立数据与烈度分区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碎片化、半结构化的微博文本数据转化为可以作为分类问题输入的空间向量形式,形成机器学习所需的结构化的数据集,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基础上训练出地震烈度快速评估模型。这一模型经测试集性能测试评估准确率可达81%,经实例分析评估准确率超过67%。本文所提出的这种数据驱动型的地震烈度快速评估方法,从时效性和精度上均可相对较好地满足地震应急救援的实际需求。本文的学术贡献和应用价值主要在于:在大数据时代开辟了地震灾情信息获取的一条新途径,为地震应急中的灾情快速获取与烈度快速评估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烈度快速评估方法,在地震应急救援和政府抗震救灾中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张家浩[10](2018)在《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建构研究;第二部分是基于该体系以全国、天津市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案例对体系三个层级的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系统和BIM信息模型的建构、以及对相关的分析应用进行实践性研究。本研究是在我国目前工业遗产研究背景下,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国家层面的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机构和体系的建立。第一部分,首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总结国内外前人的相关研究,并对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建立“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然后,对该体系进行了建构研究,体系包括“国家层级”、“城市层级”和“遗产本体层级”。现阶段“国家层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统筹全国各部门、机构、地区和学者成果,解读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全貌;“城市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标准化的“普查表”和相应的“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为未来我国工业遗产专项普查做好准备;“遗产本体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对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面信息采集与管理标准的建立,以及GIS、BIM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第二部分,首先,依据“国家层级”对全国目前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进行信息采集,收集了我国1537项工业遗产,为我国未来工业遗产普查提供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建立“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并对全国工业遗产的行政区、时空、行业、保护、再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我国工业遗产的整体面貌。然后,基于“城市层级”对天津市域范围工业遗产进行普查,并建立“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基于GIS技术对天津市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再利用潜力以及工业遗产廊道的规划进行了研究。再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对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建立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管理系统”,并基于GIS技术对大沽船坞的历史格局演变、价值评估等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最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由于遗产领域BIM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且数据处理复杂;因此笔者先对其工作流程进行研究,然后基于BIM技术对轮机车间、甲坞和设备的信息采集与信息模型建构进行案例研究;并基于Revit软件、Revit SDK和C++语言开发了“建筑遗产修缮管理软件”,将其应用于轮机车间修缮设计的残损信息管理中。

二、基于Web页面实现对新疆地震目录的检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Web页面实现对新疆地震目录的检索(论文提纲范文)

(1)地震前兆时间序列大数据渐进式可视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技术
    2.1 大数据存储
    2.2 大数据可视化
    2.3 Web端相关技术
    2.4 服务端相关技术
    2.5 Hadoop集群相关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地震前兆时间序列大数据的存储方案设计
    3.1 问题的提出
    3.2 地震前兆时间序列大数据特征
    3.3 地震前兆时间序列数据存储方案
    3.4 实验验证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Cloudberry的地震大数据渐进式可视化方案
    4.1 问题的提出
    4.2 基于Cloudberry的地震大数据渐进式可视化方案设计
    4.3 基于Cloudberry的地震大数据渐进式可视化系统
    4.4 实验验证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HBase的地震大数据渐进式可视化方案
    5.1 问题的提出
    5.2 基于HBase的地震大数据渐进式可视化方案设计
    5.3 基于HBase的地震大数据渐进式可视化系统
    5.4 系统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云平台的太阳能利用监测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数据传输技术
        1.2.2 物联网技术
        1.2.3 云平台技术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第2章 监测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2.1 监测需求与应用技术分析
    2.2 整体设计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采集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3.1 硬件设计
    3.2 数据通信设计
        3.2.1 数据采集部分的通信设计
        3.2.2 数据上传部分的通信设计
        3.2.3 数据采集终端的远程控制设计
    3.3 程序设计
        3.3.1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3.3.2 数据存储程序设计
        3.3.3 数据上传程序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监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4.1 监测平台的架构设计
        4.1.1 阿里云服务器
        4.1.2 监测平台服务器的搭建
        4.1.3 数据库设计
        4.1.4 网页页面设计
    4.2 监测平台的功能设计
        4.2.1 用户登录管理
        4.2.2 实时数据显示
        4.2.3 数据查询与下载
        4.2.4 进程守护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监测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研究
    5.1 监测系统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5.1.1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实验装置
        5.1.2 实验台测量系统
        5.1.3 监测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分析
    5.2 光伏发电系统在线故障报警功能的设计与开发
        5.2.1 BP神经网络
        5.2.2 光伏发电瞬时功率预测模型的建立
        5.2.3 实时在线故障报警功能开发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网络调研的我国档案开放目录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
第2章 档案开放目录的基本认知
    2.1 档案开放目录的界定
    2.2 档案开放目录的种类
    2.3 档案开放目录的结构
    2.4 档案开放目录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4.1 档案开放目录建设的必要性
        2.4.2 档案开放目录建设的可行性
第3章 国外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情况和启示
    3.1 美国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情况
    3.2 英国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情况
    3.3 日本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情况
    3.4 国外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启示
第4章 我国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情况
    4.1 我国国家级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情况
        4.1.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4.1.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4.1.3 档案开放目录建设的成绩
    4.2 我国省级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情况
        4.2.1 各省级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数据调查与分析
        4.2.2 澳门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情况
        4.2.3 香港政府档案处开放目录建设情况
        4.2.4 贵州省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情况
        4.2.5 上海市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情况
    4.3 我国市级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情况
        4.3.1 五大区域省辖市档案馆
        4.3.2 市级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不足
    4.4 我国区县级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情况
        4.4.1 区县级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现状
        4.4.2 区县级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不足
第5章 我国档案开放目录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缺乏档案开放目录编制的规则
    5.2 档案开放目录建设技术有待提升
    5.3 档案开放目录建设人才尚不完备
    5.4 档案目录工作缺乏高效的组织和管理
第6章 我国档案开放目录建设的完善对策
    6.1 制定档案开放目录的编制规则
    6.2 提升档案开放目录建设技术
        6.2.1 优化档案开放目录查阅系统
        6.2.2 完善档案开放目录检索功能
        6.2.3 建好档案开放目录数据库
    6.3 培养档案开放目录建设人才队伍
    6.4 加强档案目录工作组织管理
    6.5 借鉴国外档案馆开放目录建设经验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监测预警模型研究
        1.2.2 滑坡位移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1.2.3 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1.2.4 滑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1.2.5 混合架构在监测预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1.3 主要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滑坡监测预警方法研究
        1.4.2 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1.4.3 基于WebGL技术的三维数字地球的研究
        1.4.4 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1.5 研究路线
    1.6 本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1.7 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基于变形演化过程的滑坡预警技术
    2.1 概述
    2.2 滑坡变形演化过程的一般特征
    2.3 基于变形过程的滑坡预警模型
    2.4 滑坡变形演化阶段自动识别
        2.4.1 改进切线角自动求解方法
        2.4.1.1 改进切线角模型
        2.4.1.2 离散小波变换提取曲线特征
        2.4.2 常见监测曲线类型与识别
        2.4.2.1 平稳型(T11)
        2.4.2.2 稳定型(T21)
        2.4.2.3 震荡型(T22)
        2.4.2.4 递增型(T31)
        2.4.2.5 指数型(T32)
        2.4.2.6 突变型(T33)
    2.5 多设备联动预警机制
        2.5.1 监测设备分组
        2.5.2 监测设备可靠度动态评价体系TRIP
        2.5.3 预警结论可信度
        2.5.4 联动预警案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滑坡监测数据自动处理方法
    3.1 异常数据自动处理
        3.1.1 监测数据过滤器
        3.1.2 异常数据处理方法
        3.1.2.1 粗差数据的处理
        3.1.2.2 雨量监测数据常见问题
    3.2 监测数据的拟合处理
        3.2.1 移动平均法
        3.2.2 最小二乘法
    3.3 数据处理方法适用范围研究
        3.3.1 数据消噪处理
        3.3.2 仪器误差处理
        3.3.3 滑坡失稳阶段的数据处理
    3.4 监测数据等时间间隔处理
        3.4.1 状态量数据
        3.4.2 累积量数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滑坡监测数据实时集成与共享技术
    4.1 高可靠数据集成与共享技术
        4.1.1 高级消息队列协议(AMQP)
        4.1.2 消息队列遥测传输(MQTT)
        4.1.3 高并发下的高可靠数据分发与共享
    4.2 基于MQTT协议的多源异构监测数据实时集成技术
        4.2.1 两种数据集成技术
        4.2.1.1 基于ETL模式的批处理集成
        4.2.1.2 基于MQTT协议的流处理集成
        4.2.2 基于MQTT协议的数据集成体系
        4.2.2.1 数据流模型
        4.2.2.2 负载均衡中的会话保持
    4.3 海量数据存取优化方案
        4.3.1 分词技术
        4.3.2 倒排索引
        4.3.3 海量数据存取优化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策略的滑坡实时过程预警技术
    5.1 基于策略的预警模型计算框架
        5.1.1 预警计算流程
        5.1.2 预警模型管理
        5.1.3 通用模型计算框架研究
        5.1.4 预警等级求解器的设计与实现
        5.1.4.1 求解器计算流程
        5.1.4.2 多线程预警技术
        5.1.5 过程预警成果展示
    5.2 预警的发布与解除
        5.2.1 预警信息自动发布技术
        5.2.2 预警信息发送规则
        5.2.3 预警信息解除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滑坡综合数据一体化管理技术
    6.1 滑坡空间数据集成体系研究
        6.1.1 多源异构空间数据预处理
        6.1.2 空间数据库的选择
        6.1.3 空间数据服务平台
        6.1.4 空间数据集成体系
    6.2 基于WebGL技术的三维数字地球
        6.2.1 WebGL技术
        6.2.2 三维平台的选择
        6.2.3 三维模型高精度集成技术
        6.2.4 三维数字地球应用效果
    6.3 基于国标的视频设备集成体系
        6.3.1 数据传输协议
        6.3.2 视频监控统一管理平台
        6.3.2.1 平台架构设计
        6.3.2.2 视频设备编码规则
        6.3.2.3 统一视频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6.4 天-空-地一体化数据管理体系
        6.4.1 空间数据
        6.4.2 属性数据
        6.4.3 非结构化数据
        6.4.4 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7.1 概述
    7.2 需求分析
    7.3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7.4 数据结构体系
    7.5 云服务基础平台设计
        7.5.1 SOA与 JWT
        7.5.2 系统架构
    7.6 混合架构体系
        7.6.1 B/S架构网页端
        7.6.1.1 系统演示主界面
        7.6.1.2 天-空-地一体化数据管理
        7.6.1.3 监测数据分析
        7.6.1.4 滑坡过程预警分析
        7.6.2 C/S架构客户端
        7.6.2.1 演示模式
        7.6.2.2 空间数据管理
        7.6.2.3 监测预警信息管理
        7.6.2.4 后台服务监控
        7.6.3 移动端App
        7.6.3.1 概述
        7.6.3.2 功能架构设计
        7.6.3.3 移动端开发相关技术
        7.6.3.4 主要功能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系统应用案例
    8.1 预警案例
    8.2 预警流程时间因素分析
    8.3 黑方台滑坡监测预警
        8.3.1 概述
        8.3.2 党川7号滑坡预警过程
    8.4 兴义龙井村9组岩质滑坡监测预警
        8.4.1 概述
        8.4.2 监测点布置
        8.4.3 系统应用
    8.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A.1 全文公式索引
    A.2 全文图索引
    A.3 全文表索引

(5)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选题的依据
    二、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的可行性
    三、伏羲女娲神话专题研究及数据研究的状况
    四、本文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信息背景下的人文数据建设与研究
        一、从人类早期记忆到数据研究发展历程回顾
        二、人文数据研究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三、选择伏羲女娲神话作为数据研究的设想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界定
        一、神话的界定与特征
        二、伏羲女娲神话的界定与基本内容
        三、伏羲女娲神话专题数据研究的客观基础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特征
        一、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丰富性
        二、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客观性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主观性
        四、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独立性
第二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选择与生成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选择的基本问题
        一、神话文本数据选择的目的
        二、伏羲女娲神话资料选择的原则
        三、伏羲女娲神话文本数据选择的方法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来源的几种类型
        一、以叙事主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
        二、以不同载体为神话分类的数据选择
        三、以语言类型为参照的数据选择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文本数据的生成
        一、神话文本数据提取与呈现的理论依据与标准
        二、神话文本数据的基本构成与分解
        三、神话文本数据的清洗与增值
第三章 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数据结构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的理论与定位
        一、关于叙事结构的相关理论探讨
        二、伏羲女娲神话结构分析中的几种常见定位
    第二节 母题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
        一、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的界定、特征与类型
        二、伏羲女娲神话母题体系的基本结构
        三、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结构的层级与描述
        四、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结构体系的特点
    第三节 民族与地理视角下的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结构
        一、民族与地理概念在伏羲女娲神话结构分析中的意义
        二、伏羲女娲神话的地理分布与地理结构设置
        三、以中原地区为例考察伏羲女娲神话的地理分布
第四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关联性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的几种基本关联模式
        一、国内外关于人文学科知识关联的研究与实践
        二、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时间关联
        三、伏羲女娲神话文本的空间关联
        四、伏羲女娲神话文本与研究成果的关联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在民族间的关联
        一、伏羲女娲神话形象在各民族的传播符合史实
        二、伏羲女娲神话关联中的民族认同
        三、伏羲女娲神话民族间关联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的母题关联
        一、伏羲女娲神话母题关联性质的确定
        二、伏羲女娲神话母题的类型与层级
        三、以壮族伏羲女娲神话为例看母题关联的实现
第五章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应用
    第一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应用价值
        一、专题数据建设与研究的应用价值
        二、专题数据知识图谱的应用与前景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中的运用
    第二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助力神话学学科发展
        一、通过数据分析服务中国神话学学科发展
        二、通过神话数据分析中国神话的创作与叙事特征
        三、通过神话数据分析中国神话的传承现状及规律
        四、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学科发展中的其他应用
    第三节 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的创造性转化
        一、通过神话数据研究探讨神话转化的多样性
        二、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新媒体中的开发与应用
        三、伏羲女娲神话数据在文化旅游产业中的案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6)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大数据时代科学研究范式的演变
        1.1.2 地球科学数据特点和知识发现的需求
        1.1.3 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的目的
        1.1.4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研究问题
        1.2.1 空间信息服务的概念
        1.2.2 空间信息服务系统
        1.2.3 空间信息服务的元数据
        1.2.4 空间信息服务可信度评价
        1.2.5 研究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模型
    2.1 地球大数据的特点
        2.1.1 数据规模
        2.1.2 数据类型
        2.1.3 数据流转
        2.1.4 数据真实性
        2.1.5 数据价值
    2.2 地球大数据生命周期模型
        2.2.1 生命周期模型案例分析
        2.2.2 地球大数据生命周期模型的设计
    2.3 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参考模型
        2.3.1 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SWOT分析
        2.3.2 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总体模型
        2.3.3 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方法流程
        2.3.4 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标准规范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方法
    3.1 信息服务系统用户服务模式
    3.2 信息服务系统服务功能
        3.2.1 内容功能类服务
        3.2.2 过程管理类服务
        3.2.3 服务用户需求
    3.3 信息云服务系统架构
        3.3.1 系统整体设计
        3.3.2 数据服务子系统
        3.3.3 分析服务子系统
    3.4 数据云服务系统搭建和性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的元数据关联方法
    4.1 方法设计思路
    4.2 核心元数据模型
        4.2.1 案例分析
        4.2.2 核心元数据模型设计
    4.3 内容关键词关联
    4.4 语义互操作关联
        4.4.2 数据集类词汇映射
        4.4.3 数据资源类词汇映射
    4.5 元数据关联方法应用实验
        4.5.1 实验目的和案例分析
        4.5.2 关联矩阵关键词
        4.5.3 关联检索测试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可信度评价方法
    5.1 信息服务可信度评价流程
        5.1.1 数据监护方法
        5.1.2 评价内容和流程设计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5.2.1 数据质量指标
        5.2.2 信息和模型可用性指标
        5.2.3 知识满意度指标
    5.3 信息服务可信度的评价方法
        5.3.1 评价方法分类
        5.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5.3.3 指标权重赋权法
    5.4 信息服务可信度评价实验
        5.4.1 案例分析
        5.4.2 建立评价指标集
        5.4.3 计算评级指标权重
        5.4.4 建立评价等级和模糊评价矩阵
        5.4.5 计算评价结果
        5.4.6 评价结果判定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INSPIRE系统、EOSDIS系统和GEOSS系统比较分析
附录2 《变化星球的繁荣发展:空间地球观测十年战略》主要内容
附录3 GEO社会受益领域和在研项目
附录4 哥白尼计划信息服务
附录5 评价打分单因素指标统计表
附录6 信息服务可信度评价的指标权重调查表(部分)
附录7 地球大数据湖泊面积变化研究的成果评价调查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基于WebGIS的昆明市市容环境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用价值
    1.3 WebGIS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WebGIS开发工具
        1.3.2 WebGIS应用研究
    1.4 市容环境信息化管理现状研究
        1.4.1 市容环境信息化应用现状
        1.4.2 GIS与市容环境信息化管理现状
    1.5 云平台应用现状研究
        1.5.1 云平台应用模式研究
        1.5.2 云平台技术研究
    1.6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1.8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8.1 主要成果
        1.8.2 创新点
    1.9 本章小结
2. 市容环境信息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2.1 基于高德地图API的在线地图服务技术
    2.2 基于云平台的GIS服务器部署技术
        2.2.1 部署环境平台配置
        2.2.2 服务器云端部署
    2.3 基于GIS的市容环境问题分析方法
        2.3.1 市容环境问题空间趋势分析
        2.3.2 市容环境问题高发区域分析模型
    2.4 基于ArcGIS Server的地图服务发布技术
        2.4.1 ArcGIS Server站点的架构
        2.4.2 ArcGIS Server发布的服务类型
        2.4.3 ArcGIS Server服务发布流程
    2.5 基于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的地图处理技术
        2.5.1 地图窗口操作
        2.5.2 地图图表联动操作
        2.5.3 专题图制作
    2.6 基于Echarts的Web图形技术
    2.7 本章小结
3. 市容环境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3.1 系统分析
        3.1.1 需求分析
        3.1.2 数据分析
        3.1.3 可行性分析
    3.2 系统总体设计
        3.2.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2.2 系统客户端设计
        3.2.3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3.3 系统数据库设计
        3.3.1 数据库设计流程
        3.3.2 概念模型设计
        3.3.3 逻辑结构设计
        3.3.4 物理结构设计
    3.4 详细设计
        3.4.1 系统界面设计
        3.4.2 系统详细功能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市容环境信息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开发环境
        4.1.1 硬件环境
        4.1.2 软件环境
    4.2 系统界面实现
        4.2.1 系统登录界面实现
        4.2.2 系统主界面实现
    4.3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4.3.1 市容环境地图浏览模块
        4.3.2 市容环境数据动态维护模块
        4.3.3 市容环境专题统计模块
        4.3.4 市容环境综合分析模块
        4.3.5 市容环境专题图的制作与输出模块
        4.3.6 市容环境简报生成模块
        4.3.7 系统权限管理模块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一 论文图表索引
附录二 服务器云端部署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地质调查成果大数据平台建设与科技竞争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2章 地质调查成果大数据平台整体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2.1 地质调查数据特征及大数据平台需求分析
    2.2 地质调查成果大数据平台构建方法
    2.3 数据采集技术
    2.4 数据存储技术
    2.5 多源数据融合与单点登录技术
    2.6 系统接口技术
第3章 地质调查成果大数据平台设计
    3.1 系统结构设计
    3.2 大数据中心设计
    3.3 数据库设计
第4章 地质调查成果大数据平台实现
    4.1 管理功能实现
    4.2 大数据中心实现
第5章 地质调查成果科技竞争力评价
    5.1 地质调查成果科技竞争力评价研究主要方法
    5.2 地质调查成果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及权重确立
    5.3 地质调查成果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5.4 地质调查成果科技竞争力评价结论及建议
第6章 结论
    6.1 论文主要工作与贡献
    6.2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基于社交媒体的地震灾情数据挖掘与烈度快速评估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社交媒体地震灾情数据挖掘
        1.2.2 地震烈度快速评估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社交媒体数据挖掘技术
    2.1 引言
    2.2 社交媒体相关概念
        2.2.1 社交媒体
        2.2.2 关于微博
    2.3 数据挖掘
        2.3.1 定义与分类
        2.3.2 描述性数据挖掘
        2.3.3 预测性数据挖掘
    2.4 微博数据挖掘技术
        2.4.1 微博数据的获取方法
        2.4.2 基于用户的挖掘技术
        2.4.3 基于内容的挖掘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社交媒体地震灾情数据库的建立
    3.1 引言
    3.2 数据源的选择—新浪微博
    3.3 数据的获取
        3.3.2 地震烈度分布矢量图的收集
        3.3.3 烈度衰减关系的确定
        3.3.4 数据的获取
        3.3.5 数据的预处理
    3.4 位置微博的处理
        3.4.1 地图匹配
        3.4.2 烈度标签的建立
    3.5 数据库的建立
        3.5.1 数据库的规范设计
        3.5.2 数据库的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交媒体地震灾情特征分析
    4.1 引言
    4.2 总体时空特征分析
        4.2.1 数据随时间变化特征
        4.2.2 总体灾情空间特征
    4.3 位置微博时空特征分析
    4.4 位置微博的灾情主题分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烈度快速评估方法
    5.1 引言
    5.2 总体思路
        5.2.1 机器学习
        5.2.2 方法的基本框架
    5.3 地震烈度快速评估模型机器学习训练过程
        5.3.1 模型的选择—浅层人工神经网络
        5.3.2 特征向量构建
        5.3.3 数据集的划分
        5.3.4 学习过程
    5.4 模型的性能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例分析—2018 年松原5.7 级地震
    6.1 引言
    6.2 松原地区地震地质与地震活动性背景
        6.2.1 松原地区的地震构造背景
        6.2.2 区域地震活动性概况
    6.3 2018 年松原5.7 级地震烈度快速评估
        6.3.1 2018 年松原5.7 级地震简介
        6.3.2 2018 年松原5.7 级地震微博位置数据获取
        6.3.3 地震烈度快速评估模型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

(10)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国工业遗产的整体情况仍未可知
        1.1.2 城市化高速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矛盾
        1.1.3 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研究的缺失
    1.2 研究对象
        1.2.1 中国工业遗产
        1.2.2 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
    1.3 国内外既往研究综述
        1.3.1 国外综述
        1.3.2 国内综述
        1.3.3 既往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1.4 研究问题及解决途径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及未尽事宜
        1.7.1 研究创新之处
        1.7.2 研究未尽事宜
第二章 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
    2.1 体系结构总述
        2.1.1 体系建立依据
        2.1.2 体系的总体结构
        2.1.3 体系应用技术介绍
        2.1.4 对我国未来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工作实施的讨论
    2.2 国家层级标准研究
        2.2.1 信息采集标准
        2.2.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3 城市层级标准研究
        2.3.1 信息采集标准
        2.3.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 遗产本体层级标准研究
        2.4.1 信息采集标准
        2.4.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3 信息模型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全国工业遗产为例
    3.1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的实施
        3.1.1 信息采集标准
        3.1.2 信息采集的实施及成果
    3.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2.1 全国工业遗产GIS数据库建构
        3.2.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3 基于GIS的我国工业遗产现状分析研究
        3.3.1 全国工业遗产总体情况分析研究
        3.3.2 我国行政区层面的工业遗产分布研究
        3.3.3 基于我国工业发展史的时空分布研究
        3.3.4 基于行业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为例
    4.1 天津市工业遗产普查的实施
    4.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4.2.1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GIS数据库建构
        4.2.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文件数据库建构
        4.2.3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
    4.3 基于GIS的天津工业遗产分析及廊道规划研究
        4.3.1 天津工业遗产总体分析研究
        4.3.2 天津工业遗产廊道规划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遗产本体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例
    5.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采集的实施
        5.1.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简介
        5.1.2 信息采集的实施
    5.2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5.2.1 GIS数据库框架建构
        5.2.2 文件数据库的建构
        5.2.3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构
    5.3 GIS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5.3.1 基于时态GIS的大沽船坞历史沿革探究
        5.3.2 基于GIS技术的价值评估研究
        5.3.3 GIS技术指导下的保护规划编制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遗产本体层级BIM信息模型建构及应用研究--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为例
    6.1 工业遗产领域BIM技术工作流程研究
    6.2 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的信息采集与处理
    6.3 BIM信息模型建构研究
        6.3.1 轮机车间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2 甲坞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3 BIM在工业设备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6.4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6.4.1 Revit自带功能在工业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与弊端
        6.4.2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
        6.4.3 轮机车间残损信息管理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7.1 本研究内容总结
    7.2 本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本人学术成果
鸣谢
附录A 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笔者编制,截至2018年6月1 日)
附录B 国内外工业(文化)遗产普查表汇编
    附录B-1《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申报材料
    附录B-2 英国IRIS调查表
    附录B-3 美国HABS调查表
    附录B-4 美国HAER调查表
    附录B-5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附录B-6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
    附录B-7 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8 上海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9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0 济南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1 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C 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笔者编制)
    附录C-1《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2018 年试行版)》
    附录C-2 普查表填写规范
        (1)封面
        (2)基本信息
        (3)生产工业流程
        (4)重要建构筑物遗产
        (5)重要设备遗产
        (6)测绘图
        (7)照片
        (8)参考文献和其他信息
    附录C-3 中国工业遗产编号索引
    附录C-4 《中国工业遗产行业名称及代码表(2018 版)》
附录D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信息采集表(笔者编制)
    附录D-1 《工业遗产历史环境调查表》
    附录D-2 《工业建构筑物残损信息调查表》
    附录D-3 《工业遗产设备信息调查表》
    附录D-4 《三维激光扫描站位记录表》
    附录D-5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文献资料登记表》
    附录D-6 《生产工艺流程登记表》
附录E 工业遗产相关行业类型列表翻译及整理
    附录E-1 英国IRIS工业遗产普查表附录I工业行业类型
    附录E-2 1936 年中华民国《实业部月刊》工业分类[105]
    附录E-3 1982 年版《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分类
    附录E-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3-1984》
附录F 各层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框架标准(笔者编制)
    附录F-1 国家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2 城市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3 遗产本体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4 遗产本体层级文件数据库框架
附录G 工业遗产BIM信息模型标准化族库(笔者编制)
附录H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成果展示(笔者参与)
附录J 轮机车间主要残存信息汇总(笔者编制)

四、基于Web页面实现对新疆地震目录的检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震前兆时间序列大数据渐进式可视化方法研究[D]. 李建桥. 防灾科技学院, 2021(01)
  • [2]基于云平台的太阳能利用监测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D]. 张晓坤.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基于网络调研的我国档案开放目录建设研究[D]. 陈欣雨. 湘潭大学, 2020(02)
  • [4]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何朝阳.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中华民族伏羲女娲神话数据研究[D]. 王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6]地球大数据信息服务方法研究[D]. 姜昊.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2019(06)
  • [7]基于WebGIS的昆明市市容环境信息系统研究[D]. 赵娟娟. 云南大学, 2019(03)
  • [8]地质调查成果大数据平台建设与科技竞争力评价[D]. 范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9]基于社交媒体的地震灾情数据挖掘与烈度快速评估应用[D]. 薄涛.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8
  • [10]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D]. 张家浩. 天津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基于网页的新疆地震目录检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