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波分析在我国地球物理测量中的应用

小波分析在我国地球物理测量中的应用

一、小波分析在我国地球物理测量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杜非白[1](2021)在《环境扰动对重力测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力测量对研究地球动力学、地球内部精细结构、资源探测等领域有重要意义。目前观测结果表明,重力观测数据的环境扰动影响分析在研究重力测量数据中必不可少。本文基于i Grav-012超导重力仪2016、2018、2019和2020年每年6月-10月数据,针对地震、台风、次重力波三类大尺度扰动源,提取超导重力观测数据中对应的扰动信号并开展时频特征分析,为重力测量数据的处理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结合地震资料筛选出震前震后3小时内超导重力数据无地震波形记录的地震事件,通过地震震前、震后、同震期超导重力观测数据谱分析结果和地震平静期超导重力观测数据谱分析结果,探究地震事件对超导重力观测数据扰动信号的优势频段随震级和震中距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震前3小时内,超导重力观测数据在0.205 Hz、0.132 Hz和0.068Hz呈现明显的优势频段;同震期的优势频段范围集中在0.207 Hz、0.115 Hz和0.056 Hz;震后3小时内,优势频段集中在0.204 Hz、0.136 Hz和0.057 Hz。地震平静期的超导重力观测数据谱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该时段内同样存在3个优势频段,但平静期的低频段高于震前震后3小时内低频段,平静期的中高频段低于震前震后3小时内中高频段,这为震前震后扰动研究提供新的参考。(2)系统梳理了超导重力观测数据中台风扰动信号的识别流程,得出的台风对重力扰动信号的时频域特征,通过时域和频域分析建立台风参数(台风强度、台风中心最低气压、台风中心与台站距离等)与重力数据中对应扰动信号特征频段功率谱密度(PSDF)的联系,取得台风对重力数据影响量级和扰动信号特征频率的认识。研究发现:台风对重力数据的影响随台风中心与台站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台风强度增大而增大,与台风中心最低气压相关性弱。重力观测数据对反方位角100°-165°范围、距离1500 km-3000 km范围内的台风响应较大,范围内影响随距离增大动态减小,PSDF峰值为20.4 d B。台风中心与台站距离小于1500km和大于3000 km的区域内,台风对重力数据的干扰较小,且影响幅度相近,但小于1500 km的区域干扰大于3000 km以外区域。(3)量化分析超导重力数据中次重力波同频段响应信号特征及其与次重力波高变化的相关关系,取得次重力波对重力数据扰动信号的量级和时变特征的认识。研究发现:超导重力观测数据0-0.0325 Hz频段内,3小时间隔取样数据与由DART系统21415测站海底压力数据计算得到的次重力波高的相关系数为-0.992,有明显的负相关性。次重力波对超导重力测量数据扰动信号呈两个波峰和波谷的日变形态,日变幅度较大时超过1μGal,幅度较小时为0.5μGal左右。超导重力测量数据次重力波响应信号年变趋势有夏低冬高特征,与次重力波高年变特征相符,5个月变化幅度为4.41μGal。

侯静[2](2020)在《蒙古及周边地区地壳结构和岩石圈热状态的研究》文中提出蒙古及周边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中部,是中亚造山带的核心区域,该地区构造运动活跃,是显生宙以来陆壳増生和扩张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对蒙古及周边地区的重磁资料和热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该地区地质、地震资料,来揭示其地壳结构和岩石圈热状态,对深入认识蒙古及周边地区的断裂分布、地壳结构和热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高阶重力场模型SGG-UGM-1研究了蒙古及周边地区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和布格重力异常的空间展布情况。为了研究地壳不同深度场源产生的重力异常特征,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和功率谱分析法对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化分析,并反演了研究区的莫霍面分布。同时利用磁异常资料反演得到的居里面结合大地热流数据对岩石圈热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蒙古及周边地区的重力异常与地形的起伏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且地震多分布在重力异常的陡变带上,6级以上地震主要位于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带上,表明6级以上地震是由地壳内部深部的构造活动引起的。阿尔泰造山带和天山地区地震分布较为集中,重力异常值较高且分布复杂,说明天山和阿尔泰山是受印度-欧亚板块挤压碰撞致使深部物质汇聚在两处集中使得地形缓慢隆起导致的,也证明了两处山脉在时间尺度上的缓慢形成过程以及复杂性。(2)蒙古及周边地区的重力异常体现了地壳和上地幔物质分布的横向不均匀性。根据布格重力异常的小波多尺度分析和功率谱分析,可以发现1-4阶细节组合中的兴安-东蒙地块异常值正负相间分布,且存在由南向北增加的现象,揭示了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间活动的时间尺度较大,且运动的板块多为太平洋板块而非欧亚板块。六阶细节中兴安东盟地块与西伯利亚地台交界处的异常体尺度很大,且位置更加准确的位于拐点处,表明该地区是由于更深部的高密度物质上涌产生的。(3)杭爱高原地和阿尔泰山脉地区中间存在一条南北走向的莫霍面厚度减薄区,表明该地区是由两部分地壳增厚活动相互挤压导致中部抬升减薄的结果。贝加尔断裂带以南存在一个的条带状地壳增厚区,说明贝加尔断裂是受到了太平洋板块俯冲消减作用的远场效应,导致该地区地壳增厚。在萨彦地块,阿尔泰地块,准噶尔地块和塔里木地块,莫霍面分布均十分复杂且深度较深,表明该区地区受印度、欧亚板块沿西北-东南走向的挤压碰撞导致深部构造活动强烈。(4)蒙古及周边地区多为“热壳冷幔”的热结构模型,极少部分为“冷壳热幔”型。在贝加尔断裂南缘,地壳热流占比降低,为“冷壳热幔”型热结构模型,猜测该地区存在脆性上中地壳和韧性下地壳和地幔的流变学特征,这种“强地幔-弱地壳”的岩石圈特征与该地区存在的贝加尔断裂带且在南缘存在高热流值的现象相对应,并指明了西伯利亚地台与兴安-东蒙地块与萨彦地块的交点处为地幔物质上涌的关键地区。(5)莫霍面温度的高值区一般对应岩石圈热厚度较薄的区域。准噶尔盆地西缘与阿尔泰山脉南缘的莫霍面温度高值区,与准噶尔盆地内部的温度差值巨大,猜测该地区由于受到印度-欧亚板块间的挤压碰撞作用,造成了地壳内部较为剧烈的构造活动,但由于准噶尔盆地具有典型盆地的刚性特征,深部物质受到挤压后只能在准噶尔盆地西缘以及阿尔泰山脉的南缘进行堆积,最后沿裂隙上涌,致使两部分地区的莫霍面温度升高。

岳聪[3](2020)在《基于GNSS技术的黄土滑坡变形监测数据分析及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工程活动日益加剧,黄土地区以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频发,为了减少黄土滑坡灾害带来的损失,有必要对滑坡体变形进行监测,并对滑坡位移变化进行预测预警,以期提前做好对滑坡灾害的防治工作。GNSS技术作为滑坡监测中的首选技术,由于其信号易受多路径效应的影响,导致不能准确获取滑坡变形规律,且在黄土滑坡变形预测的研究中并未考虑滑坡系统的确定性与随机性关系。因此,本文以陕西泾阳庙店黄土滑坡为例,将GNSS技术应用于该区域滑坡变形监测,并设计了相应的监测技术方案,对GNSS技术获取的变形监测结果进行信息提取,得到较为准确的滑坡变形信息。在此基础上,引入多种基于混沌理论的滑坡变形预测模型,结合泾阳庙店滑坡实测数据对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了评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具体如下:(1)针对传统大地测量技术的不足,本文采用精度高且能够提供实时定位结果的GNSS技术对泾阳庙店滑坡进行监测。在GNSS监测方案设计中主要采用静态相对定位与实时动态定位两种监测方式相结合的监测方法,获取泾阳庙店黄土滑坡的变形监测数据。(2)针对小波滤波方法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变换的变形监测数据抑噪方法。采用模拟数据和泾阳庙店滑坡变形实测数据,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小波滤波方法,基于S-变换的滤波方法处理后的变形数据在RMSE和SNR上均较优,可准确提取监测点的变形特征,为滑坡变形预测预报提供可靠的监测数据,以提高滑坡变形预测预报的精度。(3)针对已有关于黄土滑坡变形预测方法的研究未考虑滑坡系统随机性与确定性的关系问题,采用混沌理论对黄土滑坡变形进行预测。对原始GNSS滑坡监测序列与经过S-变换抑噪后的时间序列采用相同的方法求解各自的相空间重构参数,并进行混沌识别,结果表明:GNSS滑坡变形监测的原始序列与经过S-变换抑噪后GNSS变形序列均满足混沌特性。(4)运用不同的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对泾阳庙店黄土滑坡变形数据与经过S-变换滤波处理的变形数据分别进行预测,验证经过滤波处理后的数据有更好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经过S-变换抑噪后的时间序列的预测结果更接近实际值,MAE、MRE均优于原始时间序列的指标评定值。多种预测方法中BP神经网络预测方法效果更优,且该方法预测原始时间序列的MAE和MRE分别为0.3993mm和11.9%,预测经过S-变换抑噪后的时间序列的MAE和MRE分别为0.1416mm和4.12%。通过比较说明原始数据存在的噪声对预测结果有较大的影响,且经过抑噪处理后预测效果有明显提高。

李婉秋[4](2019)在《GNSS与GRACE联合的陆地水储量变化监测及其负荷形变研究》文中提出陆地水是水资源中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测定区域陆地水时空变化及其负荷形变,对于揭示陆地水循环、理解地壳非线性运动地球动力学过程、以及建立和维持区域高精度地球参考框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科学意义。随着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测量数据具备了多元化及高精度的特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GNSS)因其精度高、实时以及全天候的优势已成为监测地壳运动变化的重要手段。地壳运动非线性变化主要反映了非潮汐海洋负载、大气负载、水文负载以及冰川均衡调整等地球物理效应的综合作用,从GNSS大地高非线性变化时序中扣除大气与非潮汐海洋负荷效应后,可利用残余时序研究陆地水负荷。陆地水负荷运移引起地球重力场随时间的演变,基于时变重力场与地表质量变化的物理机制,可对陆地水及其负荷形变进行定量反演。重力反演与气候实验卫星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及 GRACE-FO(GRACE-Follow On)的时变重力场模型为连续监测区域地表质量变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本文研究融合GNSS和GRACE数据监测区域陆地水负荷形变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地球物理模型和实测资料分析区域陆地水储量变化及其负荷形变时空特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回顾了 GRACE卫星重力测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评述了重力场模型与GNSS反演陆地水及其负荷形变的方法和研究进展,总结分析了 GRACE和GNSS数据在反演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指出了滤波方法、泄漏误差是影响GRACE反演精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改善GNSS反演模型的观测量精度是提高GNSS反演结果可靠性的关键环节;阐述了联合反演方法在水负荷形变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2、介绍了 GRACE反演水储量变化及负荷形变计算的基本理论。研究了 GRACE时变重力场模型反演地表质量变化的球谐系数法;比较分析了单一滤波法与组合滤波法对南北条带噪声的处理效果;给出区域时变重力场提取算法计算公式;描述了冰川均衡调整的物理机制,对于GIA效应采用ICE-5G模型改正;完整推导了不同性质地球参考框架一阶负荷勒夫数的转换关系式。3、验证了 GRACE泄漏误差改正方法并进行应用分析。完整地推导了基于大尺度流域水储量泄漏误差改正的三次滤波核函数法理论公式,利用数值模拟与实测数据验证新算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该方法相对于偏差修正法、乘法修正法、尺度因子法估算的时间序列,其泄漏误差改正精度RMS分别提高了 15%、37%、35%,与WGHM水文模型和三峡水库蓄水实测资料吻合较好。采用尺度因子方法定量反演小尺度区域水储量变化,以关中地区为例,尺度因子改正后GRACE泄漏误差减小了 8%,反演结果与实测地下水水位及降水资料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采用正向建模方法定量估算中长空间尺度水储量变化,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改正后的信号精度提高了近30%,以青藏高原为例恢复其泄漏信号之后的陆地水储量变化与WGHM结果比较接近,低频域的信号能量显着增强。4、系统研究了基于奇异谱分析的GNSS时序处理优化方案,包括GNSS时序粗差探测、高程方向时序降噪、数据插值及信号提取四个方面。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插值方法,SSA迭代插值法的插值精度最高,在高程方向的插值精度均优于5mm,随着时序缺失数据的增多该方法仍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相比小波变换与快速傅里叶变换,SSA滤波法分离时序信号与噪声的效果最优,与真实值最为接近;相比最小二乘拟合法,利用SSA方法获取的GNSS序列周期项信号时间序列更为准确,与改正泄漏误差及GAC影响后的GRACE形变结果其相关系数可达到0.7以上;扣除GRACE质量负荷项后,相同测站的WRMS值也随之降低,陆地水负荷对GNSS高程方向序列的贡献率在1.6%~17%范围内。5、提取了 GNSS数据降尺度特征并精化GNSS反演模型观测量。提出了基于多通道奇异谱分析的GNSS数据降尺度方法,用于改善反演模型观测量精度与局部高频信号影响。分析38个CORS基准站的高程方向时序结果表明:MSSA方法重构的时间序列精度普遍高于FFT多周期重构法,92%的测站采用MSSA方法重构之后其精度均有不同程度地改善,精度提升了 2.01%~16.89%。采用移去恢复方法优化了大气负荷与海平面变化负荷影响的计算过程,减小了原始格网数据在进行球谐展开时产生的截断误差,结果表明:大气负荷对基准站垂直位移的影响在季节尺度上最大可达12.4mm、海平面变化负荷引起测站垂直位移最大值约为±3mm。6、验证了 GNSS高程方向位移监测区域水储量变化的方法可靠性。对于反演模型构建,按附有约束条件的方法解决了法方程秩亏的问题,避免了正则化方法中岭参数选取的困难,提高了计算效率;细致分析了反演模型中的积分半径选择与边界尺度扩充等问题;依托地壳负荷弹性形变理论,获取了 GLDAS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以此评估GNSS多次迭代反演算法的稳定性,其结果显示:对于测站点位密集的区域,反演结果与模拟信号比较吻合,而对于点位稀疏的局部地区信号偏差相对较大,在距离基准站覆盖范围较远的四周区域,其结果明显偏离模拟信号。说明了 GNSS高程方向位移反演方法的稳定性与基准站点的密集程度有关;相比于直接解算法,多次迭代反演结果与模拟信号局部特征一致性较好,有效验证了多次迭代反演方法的稳定性;进一步揭示了 GNSS反演的区域陆地水储量变化及其垂直负荷形变时空特征,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探讨了与GRACE监测结果的时空共性。7、研究了融合GNSS与GRACE数据监测区域陆地水负荷形变的方法。联合反演结果显示了区域陆地水负荷垂直形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位移形变量约为-12mm~12mm。在2015~2017年的每年1月至3月陆地水负荷迁移驱动地表产生向上位移;每年5月、7月、8月地表在陆地水负荷作用下产生向下位移;相比单一监测手段,联合反演后研究区信号产生了新的变化,在远离CORS站覆盖区的边界处出现了相对理想的物理信号,弥补了 GNSS反演在积分远场的不足;地表垂直位移变化较大的区域集中在CORS站覆盖范围,主要反映了 GNSS结果的信号特征,空间信号分布相比GRACE结果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为了验证联合反演方法相比GNSS反演的优越性,推导了 Mascon等效水高转换成Mascon形变位移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联合反演方法得到的区域陆地水负荷垂直形变与Mascon形变解吻合较好。8、利用CSR、JPL、GFZ三家机构的GRACE-FO时变重力场模型揭示了近10个月我国陆地水储量随时间演变的时空特征;提出利用改进的Hard模型与PREM模型分析区域地球结构差异对GRACE-FO反演我国陆地水负荷垂直形变的影响。结果表明:60阶径向勒夫数的相对差异接近4.27%,前60阶垂直负荷形变最大差异位于云南一带的澜沧江流域地区,幅值约达到0.7mm/a。构建了预测GRACE与GRACE-FO衔接期水储量变化的SSA迭代方法。分析我国6个实验区水储量在短期、中短期、中期、长期等时间尺度上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其预测精度几乎都高于ARMA模型,预测趋势与Mascon解、GLDAS模型以及GRACE-FO结果整体相一致。

马骥[5](2019)在《复杂环境下超长隧道磁悬浮陀螺定向测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矿山资源越采越深、江河隧道越挖越长、隐蔽地下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许多长度超过20km的隧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陀螺全站仪作为一种敏感地球自转效应测定任意目标真北方位的惯性仪器,广泛的应用于地下工程贯通测量。由于超长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洞内高地温、高气压、高地应力以及受气压涡流、湿度、粉尘、旁折光和施工振动等因素的影响,使陀螺定向精度受到影响,增加了隧道贯通的风险。因此,研究复杂环境对陀螺寻北数据的影响规律,优化陀螺寻北数据处理方法对超长隧道的贯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磁悬浮陀螺连续模数信息转换和仿真模拟技术,围绕复杂环境下磁悬浮陀螺定向测量关键技术开展研究,以提高磁悬浮陀螺全站仪在复杂环境下的寻北定向结果和定向精度的可靠性,确保超长隧道的顺利贯通为目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复杂环境下磁悬浮陀螺力矩器转子信号进行受力分析,研究了影响磁悬浮陀螺定向精度的外界环境因素,建立了转子完备性检测模型。2、基于小波变换和希尔伯特—黄变换理论,优化了磁悬浮陀螺信号的滤波模型;对磁悬浮陀螺异常信号进行频谱分析,从视域角度揭示了转子受迫运动的物理影响机制;相关研究成果显着提升了复杂环境下磁悬浮陀螺精度的稳定性。3、基于蒙特卡洛原理,优化了加测陀螺边导线贯通误差预计方法,分析了对中误差、垂线偏差、旁折光误差等对超长隧道测量精度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非等精度陀螺边概念,建立了陀螺观测值个体权导线联合平差(AIG)模型,提高了隧道贯通测量的精度。4、将上述滤波模型、误差预计模型、平差模型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与引汉济渭秦岭超长输水隧道等重大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工程应用效果。

鞠薇[6](2019)在《环境污染气体的FTIR光谱特征提取及定性识别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快速准确获取大气污染气体的种类及浓度信息有助于研究大气污染的形成机理以及制定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ourier Transform In frared Spectroscopy,FTIR)是一种高效的环境大气监测技术,能够对空气中存在的痕量污染气体进行实时在线测量。实测气体光谱中的光谱混叠和数据多重共线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大气光谱的定性识别准确度以及定量分析精度。针对这一问题,论文围绕气体FTIR光谱的特征提取以及混叠光谱定性识别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了气体FTIR光谱处理新算法,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改进阈值的提升小波结合自适应滤波器的光谱去噪算法。针对实测大气光谱的噪声统计特性未知,以及部分吸收峰与噪声的频域特性相似等特点,算法利用改进阈值提升小波变换对光谱进行不完全去噪,将分解得到的高频信号作为自适应滤波器的噪声参考信号对光谱进行二次去噪。该算法充分利用了提升小波的快速分解以及自适应滤波器对未知噪声的跟踪反馈能力,能够对光谱进行快速去噪的同时保留更多吸收峰细节信息。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2)提出了一种将间隔偏最小二乘(interval Partial Least Squares,iPLS)与蒙特卡洛采样(Monte Carlo sampling,MC)相结合的iPLS-MC特征波长选取算法。针对光谱数据中的冗余信息以及多重共线性对定量校正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算法利用iPLS方法预选出光谱特征波段,蒙特卡洛采样能够利用波长之间相互联系以及组合建模对于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从光谱特征波段中筛选出最佳特征波长组合。利用选取出的特征波长进行建模,能够有效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准度以及降低模型复杂度。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3)提出了基于改进的独立分量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的混叠光谱快速定性识别方法。针对传统光谱定性识别方法无法对混叠宽峰光谱进行有效识别的问题,该方法利用混合气体吸光度光谱与瞬时混合系统模型的相似性,将信号盲源分离中的ICA方法应用于混叠光谱的组分分离中,通过对比分离结果与标准光谱数据库信息从而获取混叠光谱定性识别结果。改进的ICA算法利用五阶牛顿迭代加速了光谱分离的过程,有利于在线测量系统的快速定性识别。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4)研究了自动基线校正与非线性最小二乘(Non-linear Least Squares,NLLS)相结合的光谱定量分析方法。针对实测光谱基线漂移对定量分析的影响,该方法利用四阶多项式拟合背景光谱对基线进行自动校正,并使用NLLS浓度反演方法对基线校正后的光谱进行定量分析。该方法能够对光谱基线漂移进行有效抑制的同时完好保留光谱中宽峰形态,NLLS浓度反演方法利用分子光谱吸收数据结合仪器参数对实测光谱进行拟合计算,能够快速准确获取光谱中混合气体的浓度信息。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赵旭坤[7](2019)在《基于GPS的环渤海区域地壳水平运动及形变模型研究》文中指出地壳运动及其形变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课题。近几十年来,以GPS为代表的高精度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崛起,开辟了研究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变化的新途径,尤其是在地壳弹塑性形变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对其数学物理机制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该领域的研究需进一步深入。本文针对地壳形变分析中传统地壳刚体旋转运动模型难以顾及板内形变的问题,根据地壳形变的物理机制,利用模型补偿思想,采用不同数学方法描述板内形变;针对现有弹性地壳运动形变分析模型对块体内部形变假设过强的问题,提出两种优化的弹性地壳形变分析模型。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CMONOC)”在环渤海地区的GPS观测速度场资料,研究了环渤海区域整体及各主要块体的地壳运动及形变规律,具体内容包括:1、讨论了大地测量观测数据与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建立地壳运动及其形变分析模型的原理,分析了研究地壳形变的必要性和科学意义;梳理了空间大地测量资料在地壳运动及形变分析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2、阐述了大地测量及地质和地球物理两种技术手段进行地壳运动及形变建模分析的参考框架理论,并讨论分析了ITRF参考框架的建立和更新方法。3、探讨了地壳弹性运动模型的提出依据及建模理论,建立了喜马拉雅块体和祁连山块体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REHSM)和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RELSM)两种弹性运动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模型结果与实际运动的差异均较小,明显优于刚体地壳运动模型,且对块体形变分析结果与地质结论符合较好。4、鉴于地壳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可以表达块体内部主要变形,本文提出利用“非参数”描述偏离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的不规则形变,从而建立地壳形变的半参数分析模型。对祁连山块体的GPS速度场数据及环渤海区域“陆态网”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新模型有效的改善了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由于新模型并不假设块体内部形变是均匀变化的,也不是线性变化的,实际上是优化了两种弹性运动形变分析模型。5、将块体内部偏离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的不规则形变看作是对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所确定的主体运动的干扰信号,建立了地壳形变分析的最小二乘配置模型,考虑到地壳形变均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方向性差异特点,建模时采用分区分方向确定协方差函数相关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最小二乘配置模型的分析结果优于块体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表明本文方法进一步精化了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6、针对GPS速度场数据可能包含粗差影响地壳形变分析结果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小波变换剔除速度场噪声从而优化第5条中地壳形变分析的最小二乘配置模型。对中国大陆6个次级板块的速度场数据进行建模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小波变换对块体运动速率进行预处理,再进行相关参数的求解,得到的参数解更加符合实际,处理结果的精度要高于最小二乘配置方法。7、建立了环渤海区域及邻区的小波辅助的最小二乘配置法优化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绘制了环渤海区域地壳形变、应变的空间分布图像;所得应变参数表明:环渤海区域整体上呈现0.24×10-9/a的NW-SE22.1°的双向趋势性扩张运动,主压应变轴方向基本为NEE-SWW,主张应变轴基本为NNW-SSE,且主压应变轴方向为NE47.70°89.74°,这与地球物理方法得到该区的主压应变轴的优势方向是大体一致的,表明环渤海区域现今地壳运动是相对稳定的。

李天阳[8](2019)在《基于声波特性的碳酸盐岩孔隙结构预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复杂的次生孔隙结构造成现有测井方法在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方面存在很大的误差。不同的测量方式和频率使得无法直接将岩石物理实验结果应用于测井解释中。同时,现有描述地层孔隙结构的成像和核磁等测井方式存在成本高、经验性强等问题。本论文采用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碳酸盐岩孔隙结构对井筒声波传播特性的影响规律。在利用多种声学数据对次生孔隙进行定性识别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建立了碳酸盐岩地层孔隙结构预测方法。实验方面,建立了一种可控孔隙结构参数及分布的碳酸盐岩地层井筒模型制备流程及模拟声波测井方法。以碳酸盐岩岩屑和水泥浆体系的混合物模拟碳酸盐岩地层,利用不同形状和数量的硅胶片和粘线拉直法实现了对大尺度模型中孔隙结构的定量控制。采用希尔伯特黄变换(HHT)在接收信号的时频域内分析了不同孔隙结构模型的声波特性,结果表明,相比于纵波和横波,孔隙结构对于斯通利波波速影响较小,但对其衰减影响较大。波速和振幅与孔隙结构(孔隙纵横比和孔隙尺寸)之间的关系分别可用幂律和对数形式进行描述。孔隙纵横比小于0.1的裂缝会比纵横比较大的粒间孔或溶孔引起更多的衰减。与由孔隙度引起的吸收衰减相比,纵横比和尺寸对声波传播产生相似的衰减机制,即通过在传播路径上增加固液界面进而产生更多的散射衰减。以弹性波动方程为基础,构建了一种二维轴对称复杂孔隙结构井筒声波传播的数值模拟方法,并定量分析了孔隙结构对其声波波速和整道波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孔隙度条件下,幂函数可用于表征孔隙结构与地层声波特性之间的关系。与实验结果类似,裂缝状孔隙会大大降低波速,而纵横比大于0.3的孔隙对波速影响较小。孔隙尺寸较大的模型具有更快的纵横波速度。相比于数值模型结果,利用等效介质理论计算的声波波速偏大。频率变化导致的速度偏差远小于孔隙结构对于波速的影响。在相同孔隙度条件下,功率谱分形维数随着纵横比或尺寸的减小而呈幂函数规律增大。分别利用测井数据深度点和波形信息对地层裂缝发育段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基于等效介质理论的识别方法在井径较差的情况下依然能准确反映裂缝发育情况。声波时差和双侧向电阻率异常测井曲线的分形维数越大说明地层结构越复杂。利用双树复小波变换得到的声波测井曲线高频能量信息在裂缝发育层段表现出明显的高值。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多种裂缝识别方法进行整合,通过计算因子综合得分对裂缝发育段进行表征,可用于在实际测井解释中快速准确的识别裂缝发育段,避免了少数方法出现偏差时对整体结果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横波分裂方法求取压裂井周围各向异性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实现了对地层大尺度裂缝的识别分析。结果表明,在破裂面附近产生断层损伤区会破坏附近的水力压裂裂缝。通过提取阵列声波数据时频域上的特征参数,以岩心录井和电成像测井资料作为验证手段,建立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支持向量机裂缝密度预测方法。结果表明,测井声波中高频组分受裂缝影响较大,斯通利波和横波的能量变化对裂缝密度的敏感性最高。相比于时域特征,采用频域特征参数可以更好地反映碳酸盐岩中裂缝的发育程度。以数值模拟得到的阵列声波测井曲线为基础,利用小波变换将一维声波曲线转化成二维时频谱作为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输入数据,建立了基于CNN的孔隙纵横比三分类(裂缝、粒间孔和孔洞)预测方法。在现场岩心描述孔隙结构的基础上,按孔隙纵横比将实际地层孔隙进行分类,利用基于CNN的识别方法对现场阵列声波测井数据进行分析,孔隙类型预测准确度可达到90%以上。该方法通过利用声波波形的整体信息,不仅避免了测井曲线速度拾取中的误差,而且便于扩展应用于整个区块储层。

韦建成[9](2019)在《海空重力数据精细化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海洋重力测量技术和航空重力测量技术是获取重力场信息的有效手段。当前,在海空重力测量仪器精度并无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对测量数据进行精细化处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重力异常或重力扰动信号提取中FIR(Finite Impulse Response)、IIR(infinite impulse response)和小波阈值滤波的设计方法,以及重力扰动归算的空间改正法、球谐系数法和测线网交叉点快速搜索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概括如下:1.基于牛顿第二运动定律,详细推导了海空矢量和标量重力测量的数学模型,分别给出了重力测量系统在当地水平坐标系和载体坐标系下的观测方程;逐一推导了海空重力测量中的各项改正,并进行了数值计算与分析。2.研究了FIR、IIR和小波阈值滤波等海空重力测量数据精细滤波技术,并利用实测数据对各种滤波方法进行了验证及对比分析。主要成果有:(1)基于最佳一致逼近法和频率采样法设计了两种FIR低通滤波器。结果表明:在相同设计指标下,采用最佳一致逼近法设计的滤波器比采用频率采样法设计的滤波器具有更好的低通滤波效果。将设计的低通滤波器应用于海洋实际重力测量数据分析,重力异常精度与窗函数法滤波器结果吻合较好。(2)详细对比分析了不同小波、阈值确定及其施加方式对滤波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db6、db7、db8、db9、db10、sym6、sym7、sym8、sym9、sym10、coif3、coif4和coif5小波较适用于海洋重力测量应用,小波分解层次可取至8层或9层,采用史坦无偏风险阈值滤波效果较好;小波分解至第8、9层时,阈值滤波结果与经截止频率为0.005Hz、0.0033 Hz Butterworth低通滤波器的滤波结果吻合较好,但小波阈值滤波结果比Butterworth低通滤波器的滤波结果更加平滑,两者滤波结果差值的RMSE在0.25mGal以内。小波阈值滤波较Butterworth低通滤波器更容易分解出噪声成分,可以更有效地消除重力畸变。3.研究了海空重力测量数据精密归算方法。研究探讨了利用地球重力场模型将航线高度处重力扰动观测值归算至平均飞行高度面的方法,以及海面重力异常观测值归算至大地水准面的方法。针对目前航空重力测量空间改正方法的不完备性问题,提出了重力扰动一步归算法-球谐系数法,用Somigliana严密公式对其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并以球谐系数法为参考,对比分析了不同空间改正公式对重力扰动归算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大地测量局(NGS)改进的三阶公式精度最高,H&M(Heiskanen and Moritz,1967)二阶公式次之,我国学者广为采用的二阶公式①精度较低。因此,在1mGal或更好精度的航空重力测量,或者高海拔测量,建议采用球谐系数法或NGS改进的三阶公式进行归算,以提高航空重力测量成果精度。4.研究了海空重力测量测线网内符合精度评估技术。针对目前航空重力测量数据处理中常规交叉点搜索方法存在搜索速度慢、正确率低、适用范围窄的不足,研究分析了测线交叉点快速搜索方法,提出一种以主测线点为搜索中心,采用一定大小的搜索半径对主副测线点进行搜索,将搜索到的主副测线上相邻两点组成线段序列,运用行列式法、投影法、面积法三种判断准则精确求取交叉点及不符值的方法,可称为滑动窗口求解法。通过实际算例,从搜索时间和正确率两方面对滑动窗口求解算法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简单有效,能明显提高测线交叉点搜索效率,减少工作量。

陈国雄[10](2016)在《基于分形与小波理论的成矿复杂信息提取与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十余年来,随着发现新的露头矿和浅表矿的机会逐渐减少,覆盖区找隐伏矿已成为国内外矿产勘查和资源预测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现代矿产资源勘查与预测理论不仅关注矿床形成的机理,合理的找矿模型以及准确的找矿标志,而且强调并逐渐依赖于有效的信息探测与评价技术,来获取深层次找矿信息,例如挖掘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地球物理异常、地球化学异常以及遥感信息等。然而,在当前覆盖区找矿工作中,由于戈壁沙漠、草原植被、冰川冻土以及红土黄土等覆盖层对下伏成矿信息的屏蔽和衰减作用,加上多重地质-成矿过程的叠加干扰,使得传统的矿产预测方法和勘查技术在发现隐伏矿床方面面临着更新更复杂的困难和挑战;研究如何有效识别与评价覆盖区隐伏矿所致弱缓并混叠信息已成为矿产资源勘查领域的国际性难题之一。传统勘查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往往只考虑信号能量大小或频率高低进行信号滤波和异常增强,从而忽略了地质异常数据内在的层次结构、自相似性、各向异性、尺度不变性以及奇异性等非线性特征及其统计规律,因此在提取与识别极不规律成矿信息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发现深层次找矿有用信息。随着非线性理论和复杂性科学在地学中的研究与应用,地质学家开始关注并研究复杂成矿信息中隐含的多尺度层次结构,不规则成矿异常中潜在的重复循环规律;通过建立相应非线性成矿预测的数学模型,将这些数学模型应用于复杂成矿信息提取与综合评价中;这一套非线性成矿信息识别理论在矿产资源预测与评价中发挥着越来越显着的作用,也成为了近些年来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前缘科学问题。作为非线性和复杂性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分形/多重分形理论所提供的尺度不变性、广义自相似性以及奇异性等概念和相关模型,不仅能够客观描述成矿过程奇异性、成矿元素分布不均匀性以及矿床空间聚散性等成矿复杂系统和矿产资源分布规律,还能定量模拟、提取与识别复杂成矿异常,如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遥感等。本质上,分形/多重分形分析是从多尺度的思想出发,描述复杂现象的层次结构并揭示其内在重复循环规律;从多尺度分析的角度考虑,小波变换无疑是现代信号处理领域最为先进的多尺度分析工具,被誉为“数学显微镜”,具有优秀的时频聚焦能力。小波与分形研究都涉及对象的多尺度特征和局部细节,二者的有机结合将为分形在复杂成矿信息度量与提取方面若干问题的解决提供潜在的、全新的路径和方法,包括局部奇异性分析、多重分形谱计算以及多重分形滤波模型建立等。小波分析所提供的非线性自适应逼近能力能够克服传统基于滑动平均盒子计数、二阶矩能谱分析的分形/多重分形方法分析非平稳信号的局限性,也将为覆盖区隐伏矿复杂深层次信息的有效提取与识别提供新的突破方向。本文围绕覆盖区成矿预测中隐伏矿成矿(物化探)信息难提取与难识别等焦点问题,基于成矿分形奇异性理论,以成矿信息的层次结构、广义自相似性以及分形谱系为主线,采用小波多尺度分析工具,主要从成矿信息(物化探异常)的小波多尺度分解、地壳岩石矿物的分形/多重分形规律、成矿信息的小波奇异性分析以及小波域多重分形滤波四方面展开研究;以期探索成矿复杂信息的提取与识别的新途径,促进覆盖区成矿弱缓信息的识别和成矿叠加信息的分解等疑难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了岩石物性不均匀分布规律,利用分形/多重分形能谱模型改进了经典重磁匹配滤波方法。传统的磁异常能谱模型为指数模型,忽略了地壳内岩石磁化率分形分布的实质;本文研究了岩石磁化率分形分布模式及其磁异常的正演计算;在此基础上,推导了考虑分形模型的匹配滤波方法,一方面提高了磁性体深度估计的精度,另一方面改进了匹配滤波的位场分离效果。(2)研究了地球化学元素1/f分形规律,探讨了其在化探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根据南岭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研究了多元素地球化学景观的1/f规律,并首次应用1/f分形滤波方法来模拟地球化学元素的不均匀性分布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分形插值方案来预测地球化学不规则采样造成的缺失数据,确保其具有相同的分形统计特性。最后,利用软阈值思想改造了传统S-A分形滤波器,提高了该方法在分解物化探复合异常的滤波能力。(3)提出了小波域局部奇异性分析和多重分形谱计算新方法。研究了小波变换的尺度不变性,从数学上证明了小波分析作为一种优秀的多尺度描述工具,能够刻画分形目标的奇异性和自相似性。这种奇异性刻画能力包括两方面:(ⅰ)逼近系数-尺度幂律关系可以作为传统分形密度模型的推广,度量物质/能量的富集规律;并且理论和实例应用表明基于逼近系数的奇异性填图新方法能够更有效的识别物化探弱缓信息。(ⅱ)小波系数能够有效刻画函数增量的奇异性,基于小波系数的奇异性分析能够有效探测物化探异常的梯度变化特征。此外,还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小波逼近系数的多重分形分析新方法,较传统算法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计算效率。(4)提出了小波系数的分形统计模型和小波域多重分形滤波方法。研究了物化探数据的小波系数统计分布模型,发现分形幂律模型较传统高斯、拉普拉斯以及混合高斯等模型能更好地模拟小波系数的稀疏性、长拖尾以及尖峰等非线性分布特征。从小波系数刻画的尺度不变性出发,从数学上证明了小波系数的统计分布可能服从分形/多重分形分布,尤其是成矿信息背景场和异常场往往服从不同的广义自相似性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小波域多重分形滤波方法,实际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能够更有效地分解物化探复合信息。综上,本文从成矿系统的复杂性和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性出发,探讨了地壳介质1/f分形异质性分布规律,基于成矿奇异性理论强调的“奇异性-广义自相似性-分形谱系”体系,提出了一套基于小波与分形理论的非线性成矿信息提取与识别模型,包括小波奇异性分析方法和小波域多重分形滤波方法;建立了有效识别成矿信息、提取弱矿化信息、分解复杂背景信息和叠加成矿信息的方法技术。理论模型试验和实际找矿应用表明这一套非线性成矿信息提取与识别模型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一些隐蔽的、深层次的矿化特征和规律,从而达到科学预测的目的,促进降低找矿勘查中的风险系数。

二、小波分析在我国地球物理测量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波分析在我国地球物理测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扰动对重力测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地震在重力测量中的影响研究进展
    2.2 台风在重力测量中的影响研究进展
    2.3 次重力波研究进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处理与扰动信号提取算法
    3.1 研究方法概述
        3.1.1 数据预处理方法
        3.1.2 超导重力数据质量评估方法
        3.1.3 响应信号提取方法
    3.2 重力观测数据预处理
        3.2.1 固体潮和海潮负荷改正
        3.2.2 大气负荷改正
        3.2.3 极移改正
    3.3 现有超导重力仪记录数据质量评估
    3.4 正交镜像滤波方法基本原理
        3.4.1 双通道正交镜像滤波器组
        3.4.2 正交镜像滤波器组构建
    3.5 正交镜像滤波的数值模拟分析
        3.5.1 台风干扰信号的数值模拟滤波
        3.5.2 次重力波干扰信号的数值模拟滤波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震对重力测量数据的影响研究
    4.1 研究方法概述
    4.2 地震事件筛选
    4.3 震前、同震和震后重力观测数据谱分析
        4.3.1 重力观测谱分析计算实例
        4.3.2 重力观测数据中地震响应信号的谱分析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台风对重力测量数据的影响研究
    5.1 研究方法概述
    5.2 台风资料汇总及分类
    5.3 重力台风响应信号提取
    5.4 台风对超导重力数据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次重力波对重力测量数据的影响研究
    6.1 研究方法概述
    6.2 次重力波波高计算
    6.3 次重力波观测数据与干扰信号的相关性分析
    6.4 次重力波对重力测量数据影响的时域特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文章

(2)蒙古及周边地区地壳结构和岩石圈热状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构造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蒙古及周边地区的研究现状
        1.3.2 地球物理方法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重力异常特征
    2.1 计算方法和资料
        2.1.1 计算方法
        2.1.2 使用资料
    2.2 误差分析
    2.3 分布特征
    2.4 重力异常分布与地震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力异常的小波多尺度分析
    3.1 小波多尺度分析
        3.1.1 计算方法
        3.1.2 小波分布特征
    3.2 功率谱分析
        3.2.1 计算方法
        3.2.2 功率谱分析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莫霍面的研究
    4.1 计算方法
    4.2 分布特征
    4.3 Moho面揭示的地球动力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结构的研究
    5.1 磁数据反演居里面
        5.1.1 磁异常分布
        5.1.2 磁异常反演居里面
    5.2 根据居里面反演大地热流数据
        5.2.1 地表热流分布
        5.2.2 方法原理
        5.2.3 结果分析
    5.3 岩石圈热结构
        5.3.1 计算方法
        5.3.2 岩石圈热厚度和壳幔热流比
        5.3.3 地壳不同深度热流值和温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GNSS技术的黄土滑坡变形监测数据分析及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GNSS技术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1.2.2 GNSS滑坡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的现状
        1.2.3 混沌理论在滑坡变形预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GNSS技术的黄土滑坡变形监测
    2.1 GNSS系统及其定位原理
        2.1.1 GNSS系统简介
        2.1.2 GNSS定位原理与特点
    2.2 GNSS测量误差分析
        2.2.1 与卫星有关的误差
        2.2.2 与信号传播路径有关的误差
        2.2.3 与接收设备有关的误差
    2.3 泾阳庙店滑坡GNSS监测方案设计与实现
        2.3.1 泾阳庙店滑坡监测网的布设原则
        2.3.2 泾阳庙店滑坡监测网的布设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土滑坡变形监测数据的时频分析方法
    3.1 傅里叶变换
    3.2 小波变换
        3.2.1 连续小波变换
        3.2.2 离散小波变换
        3.2.3 常用小波函数
        3.2.4 多分辨分析
    3.3 S-变换时频分析方法
        3.3.1 S-变换基本原理
        3.3.2 S-变换的性质
        3.3.3 S-变换的离散形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变换的GNSS滑坡变形监测数据信息提取与抑噪
    4.1 基于小波变换的GNSS滑坡变形监测数据信息提取与抑噪
        4.1.1 小波分析方法用于时间序列抑噪的原理
        4.1.2 小波基函数的选择
        4.1.3 实验与结果分析
    4.2 基于S-变换的GNSS滑坡变形监测数据信息提取与抑噪
        4.2.1 S-变换时频滤波
        4.2.2 基于S-变换的去噪方法性能检测
        4.2.3 泾阳庙店滑坡实测数据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混沌时间序列的黄土滑坡变形预测方法及应用
    5.1 滑坡形变时间序列的相空间重构
        5.1.1 相空间重构基本理论
        5.1.2 时间延迟的确定
        5.1.3 嵌入维的确定
    5.2 混沌时间序列的判定
        5.2.1 Lyapunov指数的定义
        5.2.2 Lyapunov指数的求解
    5.3 基于混沌时间序列的黄土滑坡变形预测方法
        5.3.1 加权一阶局域预测法
        5.3.2 基于最大Lyapunov指数的预测方法
        5.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5.4 预测结果算例分析
        5.4.1 预测精度评判标准
        5.4.2 基于GNSS混沌时间序列的黄土滑坡变形预测
        5.4.3 基于S-变换的GNSS混沌时间序列的黄土滑坡变形预测
        5.4.4 不同混沌时间序列预测结果精度比较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研究总结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GNSS与GRACE联合的陆地水储量变化监测及其负荷形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GRACE反演水储量变化及负荷形变计算的基本理论
    2.1 地球重力场基本理论
    2.2 时变重力场球谐系数反演方法
    2.3 空间滤波方法
    2.4 区域时变重力场信号提取方法
    2.5 冰川均衡调整GIA改正
    2.6 地壳负荷弹性形变理论
    2.7 地球参考框架统一
    2.8 本章小结
3 GRACE泄漏误差改正方法与应用分析
    3.1 基于小尺度区域的尺度因子法
    3.2 基于中长空间尺度的正向建模法
    3.3 基于大尺度流域的三次滤波核函数法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奇异谱分析的GNSS高程方向时序处理方法
    4.1 奇异谱分析方法
    4.2 GNSS高程方向时序降噪
    4.3 GNSS坐标时序插值
    4.4 GNSS高程方向时序信号提取
    4.5 本章小结
5 GNSS高程方向位移监测区域陆地水储量变化的方法
    5.1 加权秩亏自由网平差基本理论
    5.2 GNSS数据处理
    5.3 基于多通道奇异谱分析的GNSS时序降尺度方法
    5.4 环境负荷形变场精化
    5.5 附有约束条件的GNSS反演水储量模型构建
    5.6 多次迭代反演方法可靠性评估
    5.7 GNSS与GRACE监测的地表质量迁移时空特征
    5.8 本章小结
6 融合GNSS与GRACE数据的水负荷形变监测方法及其应用
    6.1 联合反演方法
    6.2 联合反演的区域陆地水负荷垂直形变
    6.3 与Mascon垂直位移比较
    6.4 GRACE-FO数据反演我国陆地水储量变化
    6.5 地球结构对GRACE-FO估算陆地水负荷垂直形变的影响
    6.6 GRACE与GRACE-FO衔接期水储量预测方法与初步应用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7.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复杂环境下超长隧道磁悬浮陀螺定向测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超长隧道建设现状
        1.2.2 国内外陀螺全站仪发展现状
        1.2.3 陀螺寻北数据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3 主要创新点及贡献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磁悬浮陀螺全站仪定向测量基本理论
    2.1 陀螺寻北定向基本原理
        2.1.1 陀螺的物理特性
        2.1.2 陀螺运动理论
        2.1.3 摆式陀螺寻北基本原理
    2.2 悬挂带陀螺经纬仪寻北定向原理
        2.2.1 悬挂带式陀螺仪的基本结构
        2.2.2 悬挂带式陀螺寻北模式
    2.3 磁悬浮陀螺寻北定向基本原理
        2.3.1 磁悬浮陀螺全站仪基本结构
        2.3.2 磁悬浮陀螺力学模型与动力学微分方程
        2.3.3 磁悬浮陀螺双位置差分静态寻北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环境下磁悬浮陀螺转子振动信号特征与寻北数据处理策略
    3.1 磁悬浮陀螺寻北动态参数信号特征
        3.1.1 磁悬浮陀螺定子电流信号特征
        3.1.2 磁悬浮陀螺转子电流信号特征
    3.2 复杂环境下磁悬浮陀螺转子振动信号特征
        3.2.1 影响陀螺转子信号的地下受限空间环境因素
        3.2.2 磁悬浮陀螺转子干扰力矩受力分析
        3.2.3 复杂环境下磁悬浮陀螺转子振动信号特征
    3.3 干扰力矩影响下磁悬浮陀螺寻北数据处理策略
        3.3.1 精寻北双位置转子电流值回归分析
        3.3.2 基于经验数据的转子完备性检测模型
        3.3.3 极端环境下转子电流信号粗差探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悬浮陀螺信号滤波优效算法与频谱分析
    4.1 磁悬浮陀螺信号滤波算法与频谱分析原理
        4.1.1 振动环境下磁悬浮陀螺信号滤波模型选择
        4.1.2 磁悬浮陀螺信号小波变换基本原理
        4.1.3 磁悬浮陀螺信号希尔伯特-黄变换基本原理
    4.2 磁悬浮陀螺数据滤波分解级数优化算法
        4.2.1 滤波优化度指标
        4.2.2 边际谱能量加权算法
        4.2.3 基于外部方位检核条件的约束算法
    4.3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磁悬浮陀螺数据滤波优效算法实例分析
        4.3.1 磁悬浮陀螺数据滤波优效算法实验设计
        4.3.2 滤波优化结果与频谱分析
        4.3.3 滤波优效算法有效性验证
        4.3.4 两种滤波优效算法比对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的超长隧道贯通误差预计
    5.1 隧道贯通误差来源
        5.1.1 地面平面控制测量误差对横向贯通误差影响
        5.1.2 联系测量误差对横向贯通误差影响
        5.1.3 地下平面控制测量误差对横向贯通误差影响
    5.2 超长隧道横向贯通误差影响因素分析
        5.2.1 对中误差对水平角度观测影响
        5.2.2 垂线偏差对水平角度观测影响
        5.2.3 旁折光误差对水平角度观测影响
    5.3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的超长隧道贯通误差预计
        5.3.1 模拟观测值的生成和检验
        5.3.2 加测陀螺边的地下导线贯通误差预计模拟法
        5.3.3 贯通误差影响因子的模拟仿真分析
    5.4 引汉济渭秦岭超长隧道模拟法贯通误差预计实例分析
        5.4.1 引汉济渭秦岭超长隧道工程概况
        5.4.2 对中误差对贯通误差影响值仿真分析
        5.4.3 垂线偏差影响值估算与进洞方案优化
        5.4.4 旁折光误差对贯通误差影响值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磁悬浮陀螺观测个体权的地下导线平差模型
    6.1 加测陀螺边的地下导线联合平差经典模型
        6.1.1 陀螺坚强边平差模型
        6.1.2 等精度陀螺边平差模型
    6.2 陀螺观测值精度评定
        6.2.1 非等精度陀螺边基本概念
        6.2.2 磁悬浮陀螺个体观测值精度评定
    6.3 基于磁悬浮陀螺观测个体权的地下导线联合平差(AIG)模型
        6.3.1 AIG平差函数模型
        6.3.2 AIG平差模型陀螺观测值自适应定权
        6.3.3 AIG平差随机模型
    6.4 AIG模型在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贯通测量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6.4.1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概况
        6.4.2 沉管隧道陀螺定向测量1:1 陆地模拟实验方案
        6.4.3 沉管隧道陀螺定向测量实验比对结果
        6.4.4 AIG模型与经典平差模型比对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7.2 下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论文情况
    二.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发明专利
    三.攻读学位期间参加学术交流情况
    四.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环境污染气体的FTIR光谱特征提取及定性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大气环境污染问题
        1.1.2 气态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
        1.1.3 环境大气监测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以及内容安排
        1.3.1 课题来源
        1.3.2 内容安排
第二章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
    2.1 FTIR光谱仪
    2.2 FTIR环境大气测量
        2.2.1 FTIR被动遥感大气测量
        2.2.2 FTIR主动大气测量
    2.3 大气红外光谱吸收特性
    2.4 标准光谱数据
        2.4.1 HITRAN数据库
        2.4.2 NIST数据库
        2.4.3 EPA数据库
        2.4.4 QAsoft数据库
    2.5 实验光谱数据采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体红外光谱去噪方法研究
    3.1 红外光谱去噪算法
        3.1.1 时域及频域去噪
        3.1.2 小波去噪
        3.1.3 光谱去噪评价参数
    3.2 改进阈值的提升小波结合自适应滤波器的红外光谱去噪算法
        3.2.1 提升小波变换
        3.2.2 最小均方误差自适应滤波
        3.2.3 改进阈值的提升小波结合自适应滤波器去噪算法
    3.3 实验及结果分析
        3.3.1 模拟噪声光谱去噪
        3.3.2 实测红外光谱去噪
        3.3.3 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体红外光谱特征波长选取
    4.1 气体光谱定量校正模型
        4.1.1 偏最小二乘定量校正方法
        4.1.2 气体光谱PLS模型的建立
    4.2 红外光谱特征波长选取方法
        4.2.1 特征波长选取
        4.2.2 常用特征波长选取方法
        4.2.3 以PLS为基础的特征波长选取方法
    4.3 实测气体红外光谱特征波长选取
        4.3.1 实验气体的选择与光谱的采集
        4.3.2 四种特征波长选取实验
        4.3.3 实验结果分析
    4.4 iPLS-MC特征波长选取方法
        4.4.1 方法介绍
        4.4.2 实测气体红外光谱iPLS-MC特征波长选取
        4.4.3 校正集数量对于定量分析模型的影响
        4.4.4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混合气体光谱快速定性识别
    5.1 独立分量分析算法
        5.1.1 算法简介
        5.1.2 实现步骤
    5.2 改进的FastICA算法
        5.2.1 负熵最大化的FastICA算法
        5.2.2 基于五阶收敛牛顿迭代的改进的FastICA算法
    5.3 实验及结果分析
        5.3.1 光谱线性模型的建立
        5.3.2 模拟光谱定性识别
        5.3.3 实测光谱定性识别
        5.3.4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气体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6.1 四阶多项式拟合的光谱基线校正方法
    6.2 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
        6.2.1 传统定量分析法
        6.2.2 化学计量学方法
    6.3 非线性最小二乘光谱拟合方法
        6.3.1 气体吸光度与浓度的关系
        6.3.2 非线性最小二乘光谱拟合
    6.4 实验及结果分析
        6.4.1 CH_4和C_2H_4实测光谱浓度反演
        6.4.2 多组分混叠光谱浓度反演
        6.4.3 实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基于GPS的环渤海区域地壳水平运动及形变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学在现代地壳运动研究中发展现状
        1.3.2 空间大地测量学在现代地壳运动研究中发展现状
    1.4 环渤海区域地壳运动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地壳运动参考框架
    2.1 地质与地球物理参考框架
    2.2 大地测量参考框架
        2.2.1 国际地球参考系ITRS
        2.2.2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
    2.3 ITRF框架的建立
    2.4 ITRF框架的维持
    2.5 ITRF框架转换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种优化的地壳弹性运动模型
    3.1 两种弹性运动模型
        3.1.1 刚性运动模型
        3.1.2 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
        3.1.3 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
        3.1.4 算例分析
    3.2 半参数模型
        3.2.1 半参数模型及补偿最小二乘估计
        3.2.2 模型估计量的有偏性
        3.2.3 模型估计量的均方误差和精度评价
        3.2.4 选择正则矩阵
        3.2.5 选择平滑因子
    3.3 半参数模型精化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
        3.3.1 基于半参数模型改进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
        3.3.2 算例分析
    3.4 最小二乘配置
        3.4.1 最小二乘滤波与推估模型
        3.4.2 最小二乘配置模型
        3.4.3 选择协方差函数
    3.5 最小二乘配置优化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
        3.5.1 基于最小二乘配置法优化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
        3.5.2 算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波辅助的最小二乘配置法优化的REHSM模型
    4.1 傅立叶变换到小波分析
        4.1.1 傅立叶变换
        4.1.2 短时傅立叶变换
        4.1.3 小波分析
    4.2 小波变换
        4.2.1 连续小波变换
        4.2.2 离散小波变换
        4.2.3 小波函数及小波阈值去噪
    4.3 数据预处理
        4.3.1 基于小波变换的速度场数据去噪
        4.3.2 速度场数据中心化
    4.4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渤海区域及邻区现今地壳构造运动形变特征分析
    5.1 环渤海区域地质背景
        5.1.1 环渤海区域构造特征
        5.1.2 环渤海地区近年来地震分布
    5.2 相对于不同背景场的水平运动
        5.2.1 相对于ITRF2008框架的水平运动
        5.2.2 相对于欧亚板块的水平运动
    5.3 环渤海区域块体应变率分析
    5.4 各次级块体间相对运动
    5.5 环渤海区域及邻区的水平应变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成果及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基于声波特性的碳酸盐岩孔隙结构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不同孔隙结构碳酸盐岩井筒声波测井的物理模拟
    2.1 井筒模型制备方法
        2.1.1 地层模拟方案
        2.1.2 孔隙填充方案
    2.2 声学测量和处理方法
    2.3 孔隙结构对声波传播的影响
        2.3.1 孔隙度对声波的影响
        2.3.2 孔隙纵横比对声波的影响
        2.3.3 孔隙尺寸对声波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孔隙结构碳酸盐岩声波测井数值模拟方法
    3.1 不同孔隙结构碳酸盐岩地层井筒几何模型
        3.1.1 数学模型描述
        3.1.2 模型参数设定
        3.1.3 数据处理方法
        3.1.4 模型可重复性测试
    3.2 模型参数对波速的影响
        3.2.1 孔隙纵横比对波速的影响
        3.2.2 孔隙尺寸对波速的影响
        3.2.3 声波频率对波速的影响
    3.3 孔隙结构对波形的影响
        3.3.1 孔隙结构对频率信息的影响
        3.3.2 孔隙结构对分形维数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声波传播特性的裂缝发育段识别方法
    4.1 基于深度点信息的裂缝发育段识别方法
        4.1.1 常规测井资料预处理
        4.1.2 常规储层裂缝识别方法
        4.1.3 基于等效介质理论的孔隙类型识别方法
        4.1.4 现场数据计算实例
    4.2 基于波形处理的裂缝发育段识别方法
        4.2.1 基于分形理论的处理方法
        4.2.2 基于双树复小波的多尺度分析
        4.2.3 现场数据计算实例
    4.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裂缝综合识别方法
        4.3.1 主成分分析流程
        4.3.2 现场数据计算实例
    4.4 基于横波分裂各向异性的裂缝预测
        4.4.1 数据准备
        4.4.2 基于横波分裂的各向异性测量
        4.4.3 解释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阵列声波测井的孔隙结构预测方法
    5.1 基于GA-SVM的裂缝密度预测方法
        5.1.1 基于HHT的声波信号特征提取
        5.1.2 GA-SVM方法参数优化
        5.1.3 现场数据实例
    5.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孔隙结构识别方法
        5.2.1 研究方法
        5.2.2 数值模型CNN的孔隙纵横比预测
        5.2.3 基于岩心分析CNN的孔隙纵横比预测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海空重力数据精细化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海空重力测量发展现状
        1.2.1 国外海空重力测量发展现状
        1.2.2 国内海空重力测量发展现状
        1.2.3 海空重力测量数据处理技术发展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海空重力测量基本理论
    2.1 常用坐标系及其相互转换
        2.1.1 常用坐标系
        2.1.2 坐标系的相互转换
    2.2 海空重力测量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
        2.2.1 海空矢量重力测量基本模型
        2.2.2 海空标量重力测量基本模型
    2.3 海空重力测量各项改正
        2.3.1 厄特弗斯改正
        2.3.2 垂直加速度改正
        2.3.3 水平加速度改正
        2.3.4 姿态改正
        2.3.5 大气校正
        2.3.6 正常重力校正
        2.3.7 高度校正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空重力测量数据的精细滤波技术
    3.1 测量空间分辨率与截止频率关系
    3.2 FIR低通滤波器设计
        3.2.1 窗函数法
        3.2.2 最佳一致逼近法
        3.2.3 频率采样法
        3.2.4 三种方法比较
        3.2.5 数值计算与分析
    3.3 Butterworth低通滤波器设计
    3.4 小波阈值滤波
        3.4.1 小波多尺度分解和重构过程
        3.4.2 高频分量的阈值处理
        3.4.3 小波阈值的估计
        3.4.4 数值计算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空重力测量数据精密归算方法
    4.1 重力异常与重力扰动
        4.1.1 矢量与标量重力异常
        4.1.2 矢量与标量重力扰动
    4.2 航空重力测量的数据归算方法
        4.2.1 空间重力扰动值归算
        4.2.2 平均高度面归算
    4.3 海洋重力测量数据的归算方法
        4.3.1 测点大地水准面绝对重力值
        4.3.2 大地水准面重力异常归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空重力测线网交叉点快速搜索及精度评估技术
    5.1 滑动窗口交叉点搜索方法
        5.1.1 测线交叉点计算
        5.1.2 测线交叉点不符值计算
        5.1.3 测线交叉点搜索思想
    5.2 交叉点精度计算公式
    5.3 数值计算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分形与小波理论的成矿复杂信息提取与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非线性成矿预测模型
        1.2.2 非线性成矿信息提取技术
    §1.3 存在的科学问题与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分形与多重分形理论
    §2.1 引言
    §2.2 分形与分形分布
        2.2.1 分形定义
        2.2.2 分形维数
        2.2.3 分形分布
    §2.3 多重分形理论
        2.3.1 多重分形分析
        2.3.2 多重分形的性质
    §2.4 De Wijs多重分形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分辨率小波分析
    §3.1 引言
    §3.2 傅里叶变换
    §3.3 小波变换原理
        3.3.1 连续小波变换
        3.3.2 离散小波变换
    §3.4 小波多尺度分解
        3.4.1 Mallat算法
        3.4.2 二维小波多尺度分解
        3.4.3 实例应用—化探异常多尺度特征
    §3.5 Curvelet域滤波
        3.5.1 方法原理
        3.5.2 实例应用—化探数据的曲波变换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岩石矿物1/f分形规律及其应用
    §4.1 引言
    §4.2 能谱分析与1/f分形
    §4.3 岩石物性分形规律及其在位场勘探中的应用
        4.3.1 岩石物性分形规律
        4.3.2 分形重磁场模拟
        4.3.3 分形匹配滤波方法
        4.3.4 实例应用—大港火成岩磁异常提取
    §4.4 地壳元素分形规律及其在化探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4.4.1 地球化学景观分形规律
        4.4.2 分形地球化学景观模拟
        4.4.3 S-A分形模型及滤波方法
        4.4.4 实例应用—覆盖区化探复合异常分解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小波域奇异性分析的成矿弱缓异常识别
    §5.1 引言
    §5.2 奇异性与分形自相似性
        5.2.1 奇异性的概念
        5.2.2 奇异值与多重分形
    §5.3 分形局部奇异性分析方法
        5.3.1 分形密度模型及推广
        5.3.2 奇异性的物理意义及其度量算法
    §5.4 小波的尺度不变性与奇异性刻画
        5.4.1 小波变换的尺度不变性
        5.4.2 小波逼近奇异性填图—异常识别
        5.4.3 小波系数奇异性分析—边缘探测
    §5.5 小波的自相似性与多重分形谱分析
        5.5.1 逼近系数与多重分形谱
        5.5.2 小波系数与多重分形谱
    §5.6 实例应用—南岭地区复杂成矿物化探异常识别
        5.6.1 区域地质背景与成矿规律概况
        5.6.2 地球化学场的奇异性谱及其空间分布
        5.6.3 地球物理场的奇异性谱及其空间分布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小波域分形滤波方法的成矿复合信息分解
    §6.1 引言
    §6.2 小波系数的统计模型
        6.2.1 广义高斯模型
        6.2.2 高斯混合模型
        6.2.3 隐马尔科夫模型
    §6.3 小波系数的分形/多重分形模型
        6.3.1 幂律/帕累托分布
        6.3.2 分形/多重分形分布
    §6.4 基于多重分形的小波滤波方法
        6.4.1 阈值的确定
        6.4.2 阈值函数的选取
        6.4.3 数据试验
    §6.5 实例应用—南岭地区物化探复合异常分解
        6.5.1 地球化学复合异常分解
        6.5.2 地球物理场分离与异常提取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小波分析在我国地球物理测量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扰动对重力测量的影响研究[D]. 杜非白.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21(02)
  • [2]蒙古及周边地区地壳结构和岩石圈热状态的研究[D]. 侯静. 云南大学, 2020(08)
  • [3]基于GNSS技术的黄土滑坡变形监测数据分析及预测方法研究[D]. 岳聪. 长安大学, 2020(06)
  • [4]GNSS与GRACE联合的陆地水储量变化监测及其负荷形变研究[D]. 李婉秋.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6)
  • [5]复杂环境下超长隧道磁悬浮陀螺定向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 马骥. 长安大学, 2019(07)
  • [6]环境污染气体的FTIR光谱特征提取及定性识别方法研究[D]. 鞠薇.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7]基于GPS的环渤海区域地壳水平运动及形变模型研究[D]. 赵旭坤. 贵州大学, 2019(09)
  • [8]基于声波特性的碳酸盐岩孔隙结构预测方法研究[D]. 李天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 [9]海空重力数据精细化处理技术研究[D]. 韦建成. 长安大学, 2019(12)
  • [10]基于分形与小波理论的成矿复杂信息提取与识别方法研究[D]. 陈国雄.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小波分析在我国地球物理测量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