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全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一、全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论文文献综述)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2)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苏政办发[2021]84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9月28日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前言"十四五"时期是江苏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张素兰,张碧,刘翔,于丽娟,杨莉[2](2021)在《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着眼于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对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对策措施。结果表明,四川省水环境质量趋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同时,存在水资源利用率低,旱涝灾害时有发生;部分断面仍然超标,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依旧脆弱;水土流失面积较大,治理任务艰巨。指出应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

刘小涛[3](2021)在《关于2020年全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根据会议安排,现就2020年全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如下:一、全省环境质置状况(一)水环境质量。2020年,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221个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94.6%,比2019年上升3.2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水质断面,八大水系和京杭运河所有断面均优于Ⅲ类。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4](2021)在《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第三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2021-2030年)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吉政办发[2021]11号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长春新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驻吉中直有关部门、单位:《吉林省第三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2021-203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将开展绿化美化吉林行动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举措,细化分解任务,层层压实责任,加强协调配合,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持续增加绿色资源总量,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生态支撑。2021年3月9日吉林省第三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2021-2030年)

王昊[5](2021)在《福建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估及发展模式识别》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项重要国策,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福建作为首批实施生态省建设战略的省份之一,从生态省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再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0年来,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20年是福建生态省建设的20周年,也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建设5周年,有必要定量评估福建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以便更加清晰地认识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取得的成效,识别福建省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福建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研究构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从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出发,提出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及其定量识别方法。然后基于全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价数据,以福建省为主要研究区域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福建省的生态文明发展的综合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但依然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2019年福建省的生态文明指数平均得分为78.14分,属于良好水平,依然存在产业结构偏重、农业产业效率较低、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等短板。2)福建省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2000~2019年期间福建省生态文明指数得分提高了19.26分,分别比山东、江苏、浙江3个省份高1.74、2.05、2.28分。3)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出发,通过四象限模型提出了和谐共生、绿色贫困、拮抗发展、金色污染4种发展模式。然后根据不同城市类型的特点,从产业发展路径的角度提出了生态价值实现型、绿色转型升级型、绿色创新驱动型、全面均衡发展型4种生态文明发展模式。4)通过模式识别,2019年全省9个城市全部为和谐共生型城市,但其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其中,福州市与泉州市为绿色创新驱动型,厦门为全面均衡发展型,莆田和漳州为绿色转型升级型,三明市、南平市、龙岩市、宁德市为生态价值实现型。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6](2021)在《2020年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 述2020年是青海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擘画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美好蓝图的关键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生态环境部指导支持下,在社会各界关心重视下,全省生态环境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

龙臻[7](2021)在《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巨大增长导致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党中央逐步转变了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思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突出生态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整体战略布局,生态文明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九大将“美丽”纳入强国目标,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并将其作为下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可见,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与实践,表明了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重要战略任务,在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认识和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理念,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是当下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最深刻、最全面、最科学的解读,因此成为了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中,云南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我国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发展目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实践影响着全国发展大局,同时,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时代,如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走出一条云南的绿色发展之路,担任起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是云南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基于此,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理论指导,推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本课题将探究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使命,并在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的基础上,考察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现状,总结出现阶段云南已取得的实际成效,深入分析目前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进一步去探索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以期为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董俐[8](2021)在《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区域生态补偿空间选择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补偿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之一,是解决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有效措施,已多次出现在国家重要政策当中。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生态系统产品与服务重要性日益凸显,科学高效的实施生态补偿迫在眉睫。然而,目前我国生态补偿实践中尚存在如不能识别区域复杂的空间异质特性、不能契合不同区域生态补偿需求的迫切性等问题,造成了生态补偿格局不对等、生态效益和资金效益受损,影响了生态补偿的公平与效率。因此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补偿空间选择,确定补偿优先级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综合生态环境与气象、社会经济、国土空间规划与保护、土地利用/覆被等数据资料,分析了2009-2019年浙江省生态系统格局及时空演化规律,核算了浙江全域的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GEP),探究了10年间GEP及供给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等生态产品的构成和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生态盈亏法、生态效益法和聚类分析法,结合主体功能区和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结果优化,研究了省域范围内多目标的生态补偿空间选择。针对现有的浙江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现状,分析了生态补偿格局的不对等关系,并提出了生态补偿实施策略的优化建议,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生态补偿项目——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中生态补偿空间选择提供参考。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浙江省2009-2019年生态系统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浙江省生态系统结构主要以森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为主;○2 10年间,城镇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扩张趋势,农田生态系统大幅萎缩,湿地生态系统和灌丛生态系统小幅增长,草地生态系统略有减少;○3生态系统类型转换强度呈现出“北高南低、沿海高内陆低”的分布格局,浙东北(杭宁绍嘉湖及舟山群岛)和浙东南沿海(温台)生态系统类型转换活跃,浙西南生态系统较为稳定。(2)浙江省2009年、2014年、2019年GEP核算与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1 2019年,浙江省GEP总值为56381.22亿元,其中,调节服务价值量为41467.22亿元,占比73.55%,文化服务价值量为9596.44亿元,占比17.02%,供给产品价值量为5317.56亿元,占比9.43%;○2 10年间,GEP有小幅增长,表现出先慢后快的增长趋势,其中调节服务价值量表现为先负增长后正增长,总体变化幅度较小,供给产品价值量年均增长率较高且相对稳定,文化服务价值量年均增长率呈先快后“慢”趋势,增长率总体较高;○3浙江省单位面积GEP有一定增长,人均GEP呈下降趋势。浙北和浙东沿海以及千岛湖沿线县(市、区)的单位面积GEP变化较小,钱塘江沿线县(市、区)的单位面积GEP增长幅度较大。(3)基于浙江省GEP损益空间、生态补偿优先指数(ECPS)、生态敏感性分析,并结合人均GEP、人均财政收支差额、主体功能区和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的浙江省生态补偿空间选择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省损益空间的受损类型以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受损为主,集中在宁波市、台州市、温州市、绍兴市以及浙西南丽水市,增益区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浙北平原;○2 ECPS高值区和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省内山地丘陵地区,优先指数最高的5个县为淳安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庆元县、龙泉市和遂昌县;○3浙江省生态敏感性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经浙西北和浙东两大山地丘陵区向东北方向逐级减弱,以浙西南丽水市为极敏感,东部沿海和浙北平原为中、轻度敏感;○4经空间选择,将浙江省生态补偿优先级划分为重点受偿区、优先受偿区、次级受偿区和潜在补偿区,全省11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均属于重点受偿区和优先受偿区。(4)对比分析空间选择优化结果与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情况,以诊断浙江省生态补偿现存问题,结果表明:转移支付资金空间分配存在不对等关系,对于非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优先级偏差较大。一些生态系统服务输出较大、发展受限的区域获得的转移支付资金较少,对生态补偿效率有一定影响,应优化生态补偿资金分配格局,衔接配合生态保护红线等政策。

韩丽红[9](2021)在《云南省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与空间演变分析》文中提出如何协调好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发展关系,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热点话题。云南“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一步凸显出研究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部,作为一个“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欠发达地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在经济快速发展与人口规模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鉴于此,对云南省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相应的研究与分析,将会对本区域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从地理学时空观的视角出发,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计量方法,对云南省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及空间的演变过程进行测算与分析。首先,本研究对云南省的研究区概况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构建了文章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了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云南省(2005-2018)和16市州的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进行测度与分析;再次,借助障碍因子评价模型对2018年各市州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探究;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云南省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2005-2018年,云南省的人口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两者的数值均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生态环境的发展水平的波动轨迹经历了由“曲折变动”向“平稳增长”的变化;全省16个市州的人口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显着。云南省的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所处类型逐年上升,大致经历了极度失调、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度协调、良好协调和高度协调九个发展阶段。全省16个市州的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了明显的空间发展差异,轻度失调类型的市州数量居多,在空间的聚集态势上整体呈现出了滇中地区>滇东北地区>滇东南地区>滇西地区>滇西南地区>滇西北地区的空间格局。同时,综合系统层和指标层的主要障碍因子来看,经济因素仍然是影响云南省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因子,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苏娇萍[10](2021)在《云南省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耕地利用是土地利用的核心,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取决于城镇化与耕地的成功耦合。近年来,随着城镇进程加快,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增大,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坝子优质资源减少,耕地利用随之也面临总量降低、质量下降、生态脆弱性凸显等问题。云南省是中国典型的高原山区省份,地势起伏大,耕地利用的条件复杂,对耕地的开发整治困难,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且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较突出。针对云南省城镇化发展与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二者相关理论与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对耕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本文利用耕地生态足迹模型表征人类活动对耕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系统梳理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云南省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人口、经济、社会、土地构建综合城镇化评价体系,基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改进耕地生态足迹,分析云南省耕地生态足迹时空演变特征,利用脱钩弹性系数法对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影响关系进行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云南省城镇化各要素对耕地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程度。具体内容和结论如下:(1)2000—2018年云南省综合城镇化上升态势明显,以经济增长为主要推动力。耕地生态足迹各项指标在时间上表现为:耕地生态足迹逐年增加,耕地生态承载力逐年下降,耕地可持续性逐年减弱。空间上表现为:耕地生态足迹各项指标空间分布差异明显,耕地生态足迹由普洱市到红河州向东北部延伸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总量最大的是曲靖市,最小的为迪庆州;耕地生态承载力以昆明市为代表逐年下降,以曲靖市为代表呈波动上升趋势;耕地持续性普遍偏低,多数属于强不可持续利用、中等不可持续利用状态,少数属于弱不可持续利用状态。(2)通过对云南省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呈现“倒U”型关系,其中综合城镇化在2017年,经济城镇化在2016年,社会城镇化在2016年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已经达到最大值,目前处于最高点的右侧,正朝着良好方向转变。然而,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目前还处在最高点的左侧,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持续增加。(3)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仍然存在较强的影响关系,主要体现在: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的脱钩关系呈现弱脱钩—强脱钩波动变化的过程,其中,弱脱钩占研究期的66.67%,强脱钩占研究期的33.33%。分析脱钩状态背后的原因机理发现云南省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一定程度上促进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向着强脱钩方向转变,然而受限于云南省地形地势、城镇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关系仍然较强,总体呈现弱脱钩状态。(4)基于STIRPAT模型分解城镇化各要素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各驱动因子对耕地生态足迹产生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影响,其影响程度按照大小顺序为:城镇化率>人均GDP>人口密度>公路通车里程>化肥使用量>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机械总动力>建成区面积。(5)根据以上分析,从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缓解耕地生态足迹,提高耕地可持续利用;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严守耕地红线;严格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促进云南省城镇化发展,优化城镇建设与耕地生态足迹演变路径的对策建议。

二、全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论文提纲范文)

(2)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2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效
    2.1 水环境质量趋好
    2.2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3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3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水资源利用率低,旱涝灾害时有发生
    3.2 部分断面超标,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3.3 水土流失面积较大,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4 对策措施
    4.1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4.2 加强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4.3 继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

(4)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第三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2021-2030年)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吉林省第三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2021-2030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及重大意义
        第一节国家对吉林林草生态功能定位
        一、国家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
        二、国家重要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和生物种质资源库
        三、国家重要的农业基地和重要粮仓
        第二节林草生态建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二、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主体支撑
        三、为推进绿色惠民提供重要途径
        第三节林草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
        一、我省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成效
        二、我省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加强林草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及影响
        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二、巩固发展我省生态优势和绿色品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需要
        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的需要
        四、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巩固和深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五、进一步巩固我省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需要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系统治理
        二、坚持目标导向,突出重点难点
        三、坚持稳中求进,强化提质增效
        四、坚持绿色惠民,调整优化结构
        五、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建管机制
        第三节总体目标
        一、近期目标(2021-2025年)
        二、远期目标(2026-2030年)
        三、展望期目标
    第三章规划布局、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第一节规划布局
        第二节战略重点
        一、建设东中西三大生态主体功能区
        (一)东部高功能生态屏障区.
        (二)中部环长生态协同防护区.
        (三)西部重要生态恢复区.
        二、建设四大生态安全屏障
        (一)长白山森林生态屏障.
        (二)科尔沁防风固沙生态屏障.
        (三)黑土地保护生态屏障.
        (四)松嫩湿地保护修复生态屏障.
        三、建设公路、铁路、江河绿色通道
        (一)公路绿色通道.
        (二)铁路绿色通道.
        (三)江河绿色通道.
        四、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一大网络
        第三节主要任务
        一、着力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
        二、着力提升森林质量
        三、着力开展城乡绿化美化
        四、着力加强青山草原湿地保护
        五、着力推进绿色富民产业发展
        六、着力深化林草改革创新
    第四章重大工程
        第一节长白山森林植被恢复工程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第二节防护林建设工程
        一、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二、防风固沙林建设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三、其他防护林建设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第三节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一、森林抚育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二、退化林修复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三、国家战略储备林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第四节草原保护修复工程
        一、草原保护
        二、草原修复
        (一)草原改良.
        1.建设范围.
        2.建设内容.
        3.建设任务.
        (二)人工种草.
        1.建设范围.
        2.建设内容.
        3.建设任务.
        (三)草原围栏.
        1.建设范围.
        2.建设内容.
        3.建设任务.
        第五节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一、湿地保护
        (一)湿地分级管理.
        (二)湿地保护体系建设.
        (三)湿地管护.
        (四)保护能力建设.
        (五)生态效益补偿试点.
        二、湿地修复
        (一)长白山泥炭沼泽修复.
        1.建设范围.
        2.建设内容.
        3.建设任务.
        (二)生态补水.
        1.建设范围.
        2.建设内容.
        3.建设任务.
        (三)湿地植被恢复.
        1.建设范围.
        2.建设内容.
        3.建设任务.
        第六节自然保护地体系规范提升工程
        一、勘界立标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二、标准化保护站建设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三、监测体系建设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任务.
        (三)建设任务.
        四、研学宣教建设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第七节城乡绿化美化工程
        一、城市绿化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二、县城绿化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三、乡村绿化美化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第八节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一、科技支撑
        二、信息化管理
        三、森林草原防火
        四、林草有害生物防治
        (一)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二)完善检疫御灾体系建设.
        (三)完善应急防控体系建设.
        五、林草种苗建设
        (一)加强林草种质资源保护.
        (二)强化林草良种基地建设.
        (三)保障林草种苗供应和产业发展.
        (四)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五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第一节投资估算
        一、估算依据
        二、估算指标
        (一)长白山森林植被恢复工程.
        (二)防护林建设工程.
        (三)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四)草原保护修复工程.
        (五)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六)城乡绿化美化工程.
        三、投资估算
        (一)长白山森林植被恢复工程.
        (二)防护林建设工程.
        (三)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四)草原保护修复工程.
        (五)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六)城乡绿化美化工程.
        四、资金来源
        (一)国家资金.
        (二)各级财政资金.
        (三)社会资金.
        (四)绿色融资.
        第二节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二、社会效益
        三、经济效益
    第六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领导,落实造林绿化责任
        第二节广泛发动,全民全社会参与
        第三节注重质量,提升造林绿化水平
        第四节依靠科技,提高造林绿化成效
        第五节加大投入,确保造林绿化需要
        第六节创新机制,激发造林绿化活力
        第七节加强管护,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5)福建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估及发展模式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2.1 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 生态文明综合评价研究
    2.3 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研究
    2.4 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理论分析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2 生态系统质量分析方法
    3.3 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法
        3.3.1 指标体系构建
        3.3.2 指标权重
        3.3.3 指标标准化
        3.3.4 综合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3.4 生态文明发展模式识别方法
        3.4.1 模式识别技术路线
        3.4.2 模式识别方法
    3.5 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4章 福建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综合评估
    4.1 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进展
        4.1.1 生态状况变化
        4.1.2 经济社会发展
        4.1.3 环境质量改善
    4.2 福建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综合评估
        4.2.1 生态文明发展的整体状况
        4.2.2 生态文明发展的主要优势
        4.2.3 生态文明发展的主要短板
    4.3 福建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动态变化
        4.3.1 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年际变化
        4.3.2 生态文明发展的主要贡献指标
        4.3.3 生态文明发展的主要阻碍指标
第5章 福建省生态文明发展模式识别
    5.1 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类型
    5.2 模式分析实证结果
        5.2.1 主成分分析结果
        5.2.2 聚类分析结果
        5.2.3 典型相关分析结果
        5.2.4 贝叶斯判别分析结果
    5.3 福建省各城市发展模式
    5.4 福建省城市发展模式的动态变化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权重系数
附录C 指标解释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使命
    第一节 云南发展战略和重要地位的本质要求
        一、云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发展战略
        二、云南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云南独特生态优势的内在要求
        一、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
        二、丰富多样的资源
        三、有力的政策支持
第三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的云南实践及取得成效
    第一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四、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五、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第二节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
        一、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发展战略的形成与演进
        二、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计划为例
        三、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九湖保护治理攻坚战为例
        四、创建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以普洱市绿色发展为例
        五、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以构建环境保护工作“八大体系”为例
    第三节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一、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四、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五、推进产业绿色转型
第四章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治理与保护力度仍需加大
        二、生态文明体制机制还需加强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保护存在问题
        五、公众生态意识薄弱
    第二节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
        二、自身观念意识不强
第五章 推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第一节 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根本的制度保障
        一、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二、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三、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第二节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的经济建设
        一、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
        二、提高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
        三、助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第三节 以生态科技为重要的技术支撑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
        二、加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
        三、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节 以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为着力点的文化建设
        一、挖掘和保护各民族生态文化
        二、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生态文化
        三、将民族生态文化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行为
    第五节 以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机制为手段的意识培养
        一、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
        二、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
        三、加快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8)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区域生态补偿空间选择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2.3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
    2.4 生态补偿理论与空间选择研究
        2.4.1 生态补偿理论研究
        2.4.2 空间选择研究
    2.5 国内生态补偿政策与机制梳理
        2.5.1 生态补偿机制演变路径
        2.5.2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演进
3 数据与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预处理
    3.3 研究方法
        3.3.1 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研究方法
        3.3.2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方法
        3.3.3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损益空间识别方法
        3.3.4 生态补偿优先指数计算方法
        3.3.5 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3.3.6 生态补偿空间选择聚类分析方法
4 浙江省生态系统格局时空演变研究(2009-2019)
    4.1 浙江省生态系统结构与变化分析(2009-2019)
    4.2 浙江省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2009-2019)
        4.2.1 生态系统空间变化特征
        4.2.2 县域生态系统空间分布特征
    4.3 浙江省生态系统类型转换特征分析(2009-2019)
        4.3.1 浙江省生态系统类型转换模式与特征分析
        4.3.2 浙江省生态系统类型年综合转换率分析
5 浙江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时空演变(2009-2019)
    5.1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结果
        5.1.1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结果(2019)
        5.1.2 供给产品价值核算结果
        5.1.3 调节服务价值核算结果
        5.1.4 文化服务价值核算结果
    5.2 浙江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时空演变分析(2009-2019)
        5.2.1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时空演变
        5.2.2 供给产品价值时空演变
        5.2.3 调节服务价值时空演变
        5.2.4 文化服务价值时空演变
6 浙江省生态补偿空间选择与实施策略
    6.1 浙江省生态补偿空间选择思路
    6.2 浙江省生态补偿空间选择的比较分析
        6.2.1 浙江省生态系统非市场化产值的损益空间分析
        6.2.2 浙江省生态补偿优先指数(ECPS)空间分析
        6.2.3 浙江省生态系统敏感性空间分析
        6.2.4 浙江省生态补偿优先级比较分析
    6.3 浙江省生态补偿空间选择的聚类分析
    6.4 浙江省生态补偿空间选择结果的比较分析
        6.4.1 基于国家空间用途管制的分析与优化
        6.4.2 基于浙江省转移支付资金的比较分析
    6.5 基于空间选择结果的生态补偿策略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云南省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与空间演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人口
        2.1.2 生态环境
        2.1.3 耦合
        2.1.4 协调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概况
    3.2 社会经济概况
第4章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4.1 指标体系构建
    4.2 数据来源
第5章 云南省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分析
    5.1 模型构建
        5.1.1 熵权TOPSIS法
        5.1.2 耦合协调度模型
        5.1.3 耦合协调发展度评价等级划分
    5.2 云南省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分析
        5.2.1 云南省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时间演变分析
        5.2.2 云南省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空间演变分析
    5.3 云南省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及其时空演变分析
        5.3.1 云南省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总体发展状况评价
        5.3.2 云南省各市州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分析
第6章 云南省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1 障碍度因子评价模型
    6.2 云南省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影响因子分析
        6.2.1 系统层影响因子分析
        6.2.2 指标层影响因子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立足区位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
        7.2.2 强化水资源的保护与治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7.2.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发展低碳经济,走绿色发展道路
        7.2.4 提高人口素质,转变思想观念,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
        7.2.5 优化人口结构,改善人口老龄化现状,发展银发产业
    7.3 创新之处与展望
        7.3.1 创新之处
        7.3.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研究成果
致谢

(10)云南省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城镇化相关研究综述
        二、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
        三、生态足迹理论在云南省研究中的应用
        四、城镇化对生态足迹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五、总结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及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图
        四、拟解决的问题和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机理
    第一节 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的概念
        一、城镇化的概念
        二、耕地生态足迹的概念
    第二节 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生态足迹理论
        三、脱钩理论
    第三节 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机理
        一、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的内在关系
        二、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相互作用机制
        三、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机制
        四、耕地生态足迹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内容与研究区域概况
    第一节 数据内容
        一、数据来源
        二、数据处理
    第二节 研究区域概况
        一、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二、研究区域城镇化发展概况
        三、研究区域耕地利用概况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南省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发展现状及关联性
    第一节 云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构建
        二、云南省综合城镇化变化特征
    第二节 云南省耕地生态足迹现状
        一、生态足迹的改进模型
        二、云南省耕地生态足迹时序变化
        三、云南省耕地生态足迹空间变化
    第三节 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关联性分析
        一、综合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
        二、人口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
        三、经济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
        四、社会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
        五、土地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南省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的脱钩关系
    第一节 Tapio弹性分析法
        一、Tapio脱钩模型
        二、Tapio脱钩状态
    第二节 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的脱钩关系模型
        一、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脱钩模型的构建
        二、脱钩模型临界值的确定
    第三节 云南省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脱钩状态演变分析
        一、云南省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脱钩状态时间变化特征
        二、云南省城镇化与耕地生态足迹脱钩状态原因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云南省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程度
    第一节 STIRPAT模型
    第二节 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一、环境影响指标
        二、人口因素指标
        三、富裕程度指标
        四、技术水平指标
        五、土地影响指标
    第三节 云南省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影响机因素实证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
        二、变量共线性检验
        三、云南省城镇化各要素对耕地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程度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促进城镇化发展缓解耕地生态足迹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一、提高城镇质量,缓解耕地生态足迹
        二、稳定人口增长,推进城镇化发展
        三、加快经济转型,向绿色、健康方向转变
    第二节 缓解耕地生态足迹,提高耕地可持续利用
        一、减缓耕地生态足迹
        二、提高耕地生态承载力
        三、提高耕地可持续利用
    第三节 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严守耕地红线
        一、确立全面的耕地保护制度
        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三、创新耕地保护价值补偿制度
    第四节 严格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控制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存量
        二、统筹规划城乡土地,实现集约化利用
        三、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
    第五节 本章小节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四、全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2(01)
  • [2]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J]. 张素兰,张碧,刘翔,于丽娟,杨莉. 环境生态学, 2021(11)
  • [3]关于2020年全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J]. 刘小涛. 浙江人大(公报版), 2021(02)
  • [4]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第三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2021-2030年)的通知[J].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吉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2)
  • [5]福建省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估及发展模式识别[D]. 王昊.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21(02)
  • [6]2020年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N].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 青海日报, 2021
  • [7]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龙臻.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8]基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区域生态补偿空间选择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D]. 董俐. 浙江大学, 2021(09)
  • [9]云南省人口-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与空间演变分析[D]. 韩丽红.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10]云南省城镇化对耕地生态足迹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苏娇萍.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全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