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教师的教学魅力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刘康莲,赵艳玲,刘品祯[1](2022)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立德树人”的理念》文中研究指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物质变化的学科,本文浅谈在化学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利用相应的化学教学策略在化学课堂中实施"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化学核心素养包括了智力和品格两个部分,素质教育本质就是教育最初的宏愿,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智力、品格、精神、价值取向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本的素质教育理念被扭曲为片面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素质的片面发展。因此,为了达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和教育目标,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化学教学策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培养学生的学科精神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并促使学生形成优秀的品格,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韩杰,李一峻,邱晓航[2](2021)在《一流课程建设——基础化学实验》文中认为从教学团队、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条件及考核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介绍了基础化学实验一流课程建设,即以开展实验教学培训、鼓励交流合作、打破编制壁垒建设实验教学团队;以科研反哺教学、开展实验竞赛、注重教材建设改革课程内容;以"讲一练二考三""简易混合式""思想实验"等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更新仪器设备及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条件;并通过评教机制及魅力化学实验课堂机制改革基础实验考核模式。
李彩红[3](2021)在《中蒙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有机化学”内容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化学作为高中时期的核心课程之一,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化学教科书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载体,为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基本物质概念提供有益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化学教科书来探究化学物质的特性和化学反应现象。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文献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比较和分析了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二和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跟蒙古国中学化学教科书《化学IX》、《化学X》、《化学XI》中“有机化学”部分的内容分析、内容呈现方式和实验等几个方面的优缺点。借鉴蒙古国教科书的优势并加以整合,为我国有机化学教科书的改进提供合理建议。教学资源打破仅适用教科书的局限,拓宽教师的眼界,使一线教师能够紧跟国际化教育的步伐,并为我国化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启发性思维。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人教版教科书的优点有以下几种:1.有机化学内容所涉及的广度较大,对知识的讲解比较详细。2.呈现方式上,栏目设置对于拓展型栏目的重视足以体现对学生眼界的培养意识;插图侧重实验图和微观过程、原理及模型图,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课本的基础知识;例题结构层次清晰,习题编排综合程度较强,范围较广。3.实验较重视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蒙古国教科书的优点有以下几种:1.有机化学内容每章每节所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体现了教科书的领导作用。2.呈现方式上,栏目设置侧重总结型栏目,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地知识框架;插图注重生产生活图,有利于学生对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例题习题有限衔接,结构清晰、层次分明。3.实验注重生活性以及实验过程的细节性和安全性。依据研究结果提供以下参考建议:1.给学生呈现学习目标;加强教科书内容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间的联系,注重STSE理念的渗透。2.增加“提示”栏目,给学生普及生活常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多用生活中实例的图片,更多的让生活与化学相结合。4.增加例题的数量,使例题与习题有效衔接。5.实验的操作设置安全警示图,实验采取生活化。
蒲雅倩[4](2021)在《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DLWS学校为个例》文中提出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下虽然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系统的知识,但是也存在偏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在输入式学习下学习效率低、得不到全面发展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在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做中教、做中学”等相关政策的改革倡导下,结合中职学生学习情况及特点,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输出式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本研究基于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项目特点,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了项目教学法,同时考虑到中职学生化学基础知识薄弱的学习特点,将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融入了项目教学法来降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难度,从而创新地构建了基于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并将该模式应用于DLWS学校的《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来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对研究背景的研究来分析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采用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因,然后采用文献研究法阅读归纳大量相关文献来分析现有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二是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来界定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和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进一步分析了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是采用文献研究法并以DLWS学校为观察及调查对象来分析《医用化学基础》的课程特点、教学现状和行动研究所具备的基础,然后基于以上调查分析结果构建了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四是选择DLWS学校为行动研究对象来根据所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在每一次教学实践后都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分析和教学反思来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模式。通过行动研究表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在多次输出知识的过程中深入内化吸收了知识点,有效提高了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学生的成绩和学习效率,并且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和现象观察与规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核心素养的养成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张洪悦[5](2021)在《UbD模式在高中有机化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了化学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强调了化学的科研性与实用性,注重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品格的培养。有机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高考中占比较多,但是通过了解发现有机化学基础是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通过对课堂的观察以及对学生的调查,发现许多学生不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很难进行知识迁移,无法利用所学知识在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模式起源于美国,采用的是逆向设计原理,是以学习目标作为起点,强调教学评估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之前,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本研究将UbD模式应用于有机化学基础教学中,既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与应用能力。首先,在深入研究了与有机化学基础相关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之后,基于该模块的高考考点以及教学目标,编制了“人教版高中有机化学基础学生认知障碍诊断测试卷”。通过测试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存在的认知障碍,为后面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可靠依据。其次,根据学生存在的认知障碍,基于UbD模式的核心理念和框架,选取了“烃的含氧衍生物”这一单元的进行教学设计。最后,为了检验该模式的有效性,分析其可行性,在某高中高二年级选取了两个化学成绩、水平相近的班级进行对照教学实验。在教学实践之后,对两个班学生的化学成绩、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对听评课教师进行访谈,反思并总结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UbD模式在“烃的含氧衍生物”单元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与反馈。该模式不仅帮助了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建构知识体系;还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够在不同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中有机化学基础教学现状,也为其他学科和模块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尹丹丹[6](2021)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理念的实践研究 ——以《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为例》文中指出新时代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程倡导教学应从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的需要出发,课程改革应凸显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主动性,并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STSE是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英文首字母缩写,STSE教育强调化学教学应从四者的关联性出发,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本研究主要围绕在《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实践中渗透STSE教育理念进行研究,研究目的是通过渗透STSE教育理念优化《化学反应原理》教学,提高A中学教学质量、推进新课程改革、探究STSE教育开展范式并为一线教师开展STSE教学提供参考。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实验和访谈等相关研究方法,以实习学校为例调查STSE教育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现状,呈现出的问题主要有:STSE教学资源的开发不足、部分师生对STSE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缺乏对STSE素材的积累和挖掘、部分师生对《化学反应原理》与STSE教育的密切关系认识不足、教学评价中缺乏对STSE教育理念的渗透等,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有考试制度的要求、化学课时不充裕、教师自身因素的限制等等。基于此,对2019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教材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对2018-2020年高考化学全国卷中的STSE试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关教学设计策略。最后在高二年级两个平行班进行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后对学生和教师分别进行访谈,利用SPSS23.0软件对学生成绩进行数据分析,综合分析实践教学效果。在进行了一学期的实践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1)渗透STSE理念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化学成绩;(2)渗透STSE理念的教学能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升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
王悦[7](2021)在《基于“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及高考试题分析的研究 ——以《有机化学》为例》文中认为时至今日,我国已经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由于教育制度与高考模式关系着我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国内研究者针对新课程改革、新高考改革提出了很多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着重针对高考制度的变革展开。高考虽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终生命运,但对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来讲,高考确实是改变命运的独木桥。为了改变这种“一考定终身”的固化观念,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提出了“选科”和“部分科目多次考试”的方案,使高考更加人性化、合理化。在新课程改革、新高考改革的催动下,高中学生如何选科、科目选择应该基于哪些因素展开体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在改革背景和现有化学选科现状下,化学课堂教学策略也要应时代变化而更新。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渐深入,化学课堂教学应注重“素养为本”,在合适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如何改变教学策略、如何提高自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工业生产、人类生活中有机化学背景的渗透逐渐深入,本文在进行分析与建议时选择以《有机化学》为例,与生活、生产相结合,体现化学学科的功能性与普遍性。本研究在对新课程、新高考改革进行研究分析后,结合“素养为本”的学科教学理念,对老高考与新高考试题进行相互对照的整理与分析。结合针对不同主题设置的调查问卷及访谈记录,对化学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并提出个人的看法与建议。再根据研究结果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后同样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改进的成果。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对化学教学策略及教学实践、新高考化学题目中有机部分的考查进行研究。本文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对相应文献、学习成果、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核心概念辨析及理论基础。这一部分解释了教学策略、化学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对本文依据的行为主义理论、构建主义理论、深度学习理论、STSE教育理念、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念进行阐述。第三部分,有机化学在高考中的呈现形式分析。这一部分先分析了新高考背景下的试卷结构变革和试卷内容变革,主要选用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测试2020年II卷、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测试山东卷、2021年八省联考辽宁卷进行分析。再针对其中高考有机化学题型和考查内容进行阐述,重点呈现了分值比例、题型、呈现方式、化学背景用语、考查内容、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其中,高考考查形式和考查内容的变革始终围绕着学科核心素养开展,以“育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将“素养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第四部分,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策略及教学实践。这一部分结合前几部分的理论分析,提出符合新理念的基于“素养为本”的有机化学教学策略,并进行教学设计及实践。在教学实践后,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和访谈法对教学实践效果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有机化学相关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这一部分对本研究实施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记录,分析通过问卷和访谈显露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理归纳。第六部分,结语。对本研究进行总结与反思,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作出规划。
魏依华[8](2021)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信息化也逐渐受到人们重视,尤其是疫情期间,教学与网络紧密相连,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通过线上教学、线上考试,我们可以感受到大数据给教学带来的便利,而且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打破资源壁垒,使学生学到更丰富的东西。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试题的价值与功能,考试不仅仅是测量和选拔学生,它是具有导向性的,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学生。因此,将试题的价值挖掘出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基于大数据的支持,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对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的构建,通过试题属性标注表征试题的价值。本研究首先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分析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构建的可行性。随后,研究者加入到样本中学的研究团队中,跟随教学专家以及该校优秀的一线教师开展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的研究。研究历程分为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属性维度的确定、补充丰富属性维度操作性定义并检验、属性维度及操作性定义的确定三个阶段,最后得到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最后,选用一次化学考试题进行应用并分析其可行性。在经过研究团队不断地修正和改进之后,最终确定本研究的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由知识点、能力、化学题型、难易程度四个属性维度共同构成。“知识点”涵盖148个高中化学知识点,并且为了标注的方便和更有条理,本研究将所有知识点按照“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及其化合物”、“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化学计算”七个主题进行划分。“能力”包括识记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化学题型”针对非选择题部分,从高考题型中总结得出,共分为化工流程、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综合、有机化学基础综合、化学实验五种题型。“难易程度”包括“易、中、难”三个等级,由经验教师根据试题及学生情况判断得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个人试题库,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查漏补缺。同时也帮助教师从多方面了解学生,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合理的教学策略。透过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中属性的标注还可以分析试卷整体的合理性。并且构建的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可以根据需要更新和调整,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
刘康莲[9](2020)在《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文中指出"课程教学"与"科学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思政视域下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是目前高校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迫切要求。围绕"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从优化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以及改进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策略。
唐文文[10](2020)在《高中化学“醇、醛、羧酸”学习难点测查及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醇、醛、羧酸”属于高中有机化学中的烃的含氧衍生物类别,是在烃类物质的基础上对于含氧官能团的进一步学习。在烃的衍生物学习中,这一部分内容在高中阶段占比最大,涉及的性质和应用最广泛。高中生在学习此内容时很容易发生学习分化,对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行诊断测查,有利于教师探索合适的教学策略,提升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本研究选择湖南省石门县f中学的两个平行理科班共13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研究,一共分为三个阶段:1.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高中生在学习有机化学“醇、醛、羧酸”时的难点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有机化学认知结构存在缺陷: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完整的认知,未能了解有机物概念的本质,也难以联系新旧知识并结构化,不能建构有机化学核心官能团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联,没有形成类别转化的思想,难以在新情境中灵活应用知识进行问题解决。(2)有机化学知识难度大: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有机反应条件复杂,副反应多,加之学生在必修模块有机化学的学习基础不扎实,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3)学生有机化学的三重表征能力较差: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不重视实验教学,造成学生对有机反应缺乏宏观表征,死记硬背方程式,不能从有机化合物结构解释和预测性质,三重表征能力较差,使知识“僵化”而难于迅速提取和运用。2.针对有机化学中“醇、醛、羧酸”的学习中的难点形成原因,笔者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1)强调概念、官能团、化学反应的教学,促进自主建构“醇、醛、羧酸”的知识网络图:要实现概念内容具象化,化学反应教学直观化,实验教学多样化,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醇、醛、羧酸”知识,加深对化学反应公式、概念内涵以及实验现象的记忆与体验,以避免知识僵化。(2)应用模型、实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加强宏-微-符三重表征能力:应借助化学实验、模型等教学方法与工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制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使得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获取与实验探究中,提高学生学习“醇、醛、羧酸”的效果。(3)创设生产生活情境,激发内在动机增强自我效能:通过创设真实有效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了解“醇、醛、羧酸”知识在生活中的发生与发展,提高学生知识学习的动力,受安全、时间以及课程、地域等限制,实际教学中很难让学生进厂参观有机化学物的生产流程等,教师可以利用周边的环境、生活体验等,结合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借助教材、媒体以及生活现象等,促使学生进行信息加工与处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些能力的锻炼,促进学生深入学习“醇、醛、羧酸”知识。3.通过行动研究,对本届和下一届的同样水平的两个理科班进行同一套调查问卷的调查,对比分析两届学生的成绩差异,得出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证明。
二、注重教师的教学魅力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重教师的教学魅力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立德树人”的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1“立德树人”的内涵 |
2 当代“立德树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3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方法 |
3.1 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化学课堂教学中 |
3.2 利用化学史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学科核心素养和道德品质 |
3.3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并用培养学生钻研创新精神 |
4 结语 |
(2)一流课程建设——基础化学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团队建设 |
1.1 开展实验教学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
1.2 鼓励交流合作,增强辐射效应 |
1.3 打破编制壁垒,优化师资结构 |
2 课程内容建设 |
2.1 以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
2.2 开展各类实验竞赛,提高实验内容高阶性和挑战度 |
2.2.1 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 |
2.2.2 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 |
2.2.3 天津市大学生化学竞赛(实验技能比赛) |
2.2.4 南开大学实验技能大赛 |
2.3 注重教材建设,体现实验内容创新性和高阶性 |
3 创新教学模式 |
4 实验条件建设 |
4.1 更新实验仪器,拓展实验内容 |
4.2 运用信息技术,多维度拓宽实验课堂 |
5 改革考核模式 |
5.1 建立实验教学督导组和学生评教机制 |
5.2 建立魅力化学实验课堂奖励机制 |
6 结语 |
(3)中蒙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有机化学”内容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中蒙两国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比较 |
2.1 中蒙化学课程标准中设置的课程目标 |
2.2 两国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 |
3 中蒙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有机化学”内容的比较 |
3.1 教科书中“有机化学”内容的比较分析 |
3.1.1 教科书体系结构的对比 |
3.1.2 教科书内容编排的对比分析 |
3.2 教科书中“有机化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
3.2.1 栏目设置的比较分析 |
3.2.2 插图的比较分析 |
3.2.3 例题习题的比较分析 |
3.3 教科书中“有机化学”实验的比较分析 |
3.3.1 实验数量和类型的比较 |
3.3.2 典型共同实验的对比分析 |
4 结论与启示 |
4.1 结论 |
4.2 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DLWS学校为个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国家政策鼓励中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
二、目前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亟待课堂教学改革 |
三、 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对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需求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项目教学法的研究进展 |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 |
三、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六、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
二、项目教学法 |
三、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
第一节 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分析 |
一、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地位与目标 |
二、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内容 |
三、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项目的选择 |
第二节 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一、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师教学现状 |
二、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学生学习现状 |
第三节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基础分析 |
一、研究者具备实施条件 |
二、行动研究对象具有实施基础 |
第四节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
一、前期分析 |
二、教学过程 |
三、教学评价 |
第四章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案例 |
第一节 “探究如何鉴别烃类化合物”教学实践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资源制作 |
三、教学实施 |
四、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 |
五、教学反思 |
第二节 “探究酚的化学性质”教学实践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资源制作 |
三、教学实施 |
四、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 |
五、教学反思 |
第三节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效果 |
一、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问题 |
二、构建了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
三、教学实践效果 |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前测学生问卷 |
附录 B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前测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C “探究如何鉴别烃类化合物”教学实践的项目任务书和相关评价表 |
附录 D “探究酚的化学性质”教学实践的项目任务书和相关评价表 |
附录 E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后测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F 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后测学生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UbD模式在高中有机化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需要 |
二、高中有机化学的教学现状 |
三、UbD模式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UbD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人教版高中有机化学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UbD模式 |
二、知识理解 |
三、有机化学基础内容特点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任务驱动型教学法 |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三章 有机化学基础教学中认知障碍诊断研究 |
第一节 课程标准分析 |
第二节 教材内容分析 |
第三节 高考试题分析 |
第四节 教学目标分析 |
第五节 诊断测验调查 |
一、诊断测验调查的目的 |
二、诊断测验试卷的设计 |
三、诊断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第四章 基于UbD模式的有机化学基础教学实践研究 |
第一节 UbD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
一、系统性原则 |
二、科学性原则 |
三、教、学、评一体化原则 |
第二节 UbD模式在教学中的操作程序 |
一、确定预期结果 |
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
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
第三节 UbD模式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选择 |
二、单元的逆向教学设计 |
三、课时的逆向教学设计 |
第五章 教学效果评价分析 |
第一节 学生评估任务完成情况分析 |
一、课堂证据情况分析 |
二、 “苯酚的性质探究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分析 |
三、 “富春江苯酚泄露事件”解决方案分析 |
第二节 学生成绩对比分析 |
一、实验前测 |
二、实验后测 |
第三节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一、提升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
二、促进了学生系统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 |
第四节 教师访谈反馈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人教版高中有机化学基础学生认知障碍诊断测试卷 |
附录 B 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理念的实践研究 ——以《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
1.1.2 课程标准对渗透STSE教育理念的要求 |
1.1.3 教学现状的启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人本主义理论 |
2.2.3 情境认知理论 |
第3章 高中化学STSE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问卷设计 |
3.3 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
3.3.1 问卷信效度分析 |
3.3.2 问卷结果与分析 |
3.4 调查总结 |
第4章 渗透STSE教育理念的《化学反应原理》教学设计 |
4.1 《化学反应原理》教材中STSE教学内容统计与分析 |
4.1.1 《化学反应原理》教材中STSE教学内容统计 |
4.1.2 《化学反应原理》教材中STSE教学内容分析 |
4.2 高考试题中的STSE内容分析 |
4.3 STSE教学设计策略 |
4.3.1 注重新授课教学 |
4.3.2 实验过程强化STSE教育理念 |
4.3.3 开展STSE第二课堂 |
4.3.4 习题中渗透STSE教育理念 |
第5章 渗透STSE教育理念的《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实践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对象 |
5.3 实验过程 |
5.4 教学实践案例 |
5.5 实验结果分析 |
5.5.1 基于学生成绩的分析 |
5.5.2 基于访谈结果的分析 |
5.6 研究结论 |
第6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
6.1 反思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STSE教育在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的渗透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2 STSE教育实践后访谈提纲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7)基于“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及高考试题分析的研究 ——以《有机化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新课程改革 |
1.1.2 新高考改革 |
1.1.3 化学选科现状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比较分析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4.4 课堂观察法 |
1.4.5 访谈法 |
1.5 文献综述 |
1.5.1 新课程改革 |
1.5.2 新高考改革 |
1.5.3 化学教学策略 |
第2章 核心概念辨析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辨析 |
2.1.1 教学策略 |
2.1.2 化学核心素养 |
2.2 理论基础 |
2.2.1 行为主义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深度学习理论 |
2.2.4 STSE教育理念 |
2.2.5 多元智能理论 |
第3章 有机化学在高考中的呈现形式分析 |
3.1 新高考背景下化学考试变革的分析 |
3.1.1 试卷结构的变革 |
3.1.2 试卷内容变革 |
3.2 高考有机化学题型特点 |
3.2.1 有机化学在高考中各题型分值比例 |
3.2.2 高考有机化学题型和呈现方式 |
3.2.3 高考有机化学背景的用语 |
3.3 高考有机化学考查内容 |
3.3.1 高考有机化学考查内容 |
3.3.2 学科核心素养在高考有机题目中的呈现 |
第4章 基于“素养为本”的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策略研究及实践 |
4.1 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特点 |
4.2 有机化学教学策略的研究 |
4.2.1 确立目标,理解有机化学的内容 |
4.2.2 宏微结合,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的观念 |
4.2.3 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
4.2.4 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化学思维 |
4.2.5 教学模式多元化,打造高效课堂 |
4.2.6 构建知识网络,掌握类比推移的能力 |
4.3 有机化学教学实践的研究 |
4.3.1 《烃、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教学设计及实践 |
4.3.2 《甲烷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及实践 |
4.3.3 “素养为本”在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实践反思 |
第5章 有机化学相关问卷调查 |
5.1 高中生化学同分异构体知识测试卷(学生问卷) |
5.2 高中有机化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5.3 《烃、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教学实践反馈问卷(学生问卷) |
5.4 有机化学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5.5 学生访谈 |
5.5.1 学生访谈结果记录 |
5.5.2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生化学同分异构体知识测试卷(学生问卷) |
附录2 有机化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3 《烃、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教学实践反馈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4 有机化学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5 学生访谈问题列表 |
致谢 |
(8)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化的总趋势 |
1.1.2 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大数据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1.2.2 试题属性标注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4.1 研究的对象 |
1.4.2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大数据 |
2.1.2 试题属性 |
2.1.3 试题属性标注 |
2.2 理论基础 |
2.2.1 SOLO分类理论 |
2.2.2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2.2.3 发展性评价理论 |
3 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构建的理性分析 |
3.1 试题的内涵、功能与价值 |
3.1.1 考试的功能 |
3.1.2 试题的价值 |
3.1.3 化学试题的学科价值 |
3.2 化学试题属性标注内容的经验思考 |
3.2.1 试题标注内容 |
3.2.2 属性粒度 |
3.2.3 标注的方法 |
4 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行动研究的工作历程 |
4.1 行动研究计划概述 |
4.2 第一阶段:初步确定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的属性维度 |
4.2.1 行动研究计划 |
4.2.2 行动研究过程 |
4.2.3 初步确定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的属性维度研究阶段小结 |
4.3 第二阶段: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具体内容的补充与检验 |
4.3.1 行动研究计划 |
4.3.2 行动研究过程 |
4.3.3 补充与检验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小结 |
4.4 第三阶段: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的确定 |
4.4.1 行动研究计划 |
4.4.2 行动研究过程 |
4.4.3 确定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的构建小结 |
4.5 三个阶段行动研究工作总结 |
5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的构建 |
5.1 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的构建原则 |
5.2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的构建与修正 |
5.2.1 知识框架的梳理与修正 |
5.2.2 能力素养的构建与确定 |
5.2.3 化学题型的确定 |
5.2.4 难易程度的确定 |
5.2.5 解题方法的确定 |
5.3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的确立 |
5.3.1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
5.3.2 属性维度与层级在标注中的辨识 |
6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的应用与分析 |
6.1 以“2021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演练”为例进行分析 |
6.1.1 试题标注结果 |
6.1.2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应用后的思考 |
6.2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应用总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对应的考试大纲必备知识组块 |
附录2 高中化学必备知识 |
附录3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
附录4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与水平指标 |
附录5 “2021 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演练”考试卷 |
后记 |
(9)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论文提纲范文)
1 优化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构建“金课”打造育人内涵 |
2 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核心素养 |
3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求知、善于创新的品质 |
4 教学中要善于贴近生活知识,培养学生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5 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制度意识和规矩意识 |
6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推进大思政视域下“金课”打造 |
7 改进教学评价机制,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升 |
8 结语 |
(10)高中化学“醇、醛、羧酸”学习难点测查及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化学学习困难研究现状 |
1.2.2 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学习难点 |
2.1.2 教学策略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主义理论 |
2.2.2 深度学习理论 |
2.2.3 多元智能理论 |
3 “醇、醛、羧酸”学习难点测查问卷的设计 |
3.1 “醇、醛、羧酸”教学内容分析 |
3.1.1 课程标准对“醇、醛、羧酸”的教学要求 |
3.1.2 “醇、醛、羧酸”章节知识网络分析 |
3.2 “醇、醛、羧酸”学习难点测查问卷内容设计 |
3.3 “醇、醛、羧酸”学习难点测查问卷信效度分析 |
3.4 “醇、醛、羧酸”学习难点的调查与分析 |
3.4.1 调查对象 |
3.4.2 调查实施 |
3.4.3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4 “醇、醛、羧酸”学习难点形成因素访谈分析 |
4.1 访谈设计 |
4.1.1 访谈对象 |
4.1.2 访谈过程 |
4.1.3 访谈提纲 |
4.2 “醇、醛、羧酸”学习难点成因分析 |
4.2.1 学生化学认知结构存在缺陷 |
4.2.2 有机化学难度大 |
4.2.3 学生有机化学的三重表征能力较差 |
5 “醇、醛、羧酸”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
5.1 教学策略的设计 |
5.1.1 本主题实施的三种学习策略 |
5.1.2 策略与学习任务的结合 |
5.1.3 三种策略训练的具体实施模型 |
5.2 教学策略的实施 |
5.2.1 强调概念、官能团、化学反应的教学,促进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图 |
5.2.2 应用模型、实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加强宏-微-符三重表征能力 |
5.2.3 创设生产生活情境,激发内在动机增强自我效能 |
5.3 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分析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获奖励 |
附录 |
附录1 “醇、醛、羧酸”难点测查卷 |
附录2 “醇、醛、羧酸”难点测查卷题项正答率 |
致谢 |
四、注重教师的教学魅力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立德树人”的理念[J]. 刘康莲,赵艳玲,刘品祯. 广东化工, 2022
- [2]一流课程建设——基础化学实验[J]. 韩杰,李一峻,邱晓航.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1(18)
- [3]中蒙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有机化学”内容的比较研究[D]. 李彩红.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1(12)
- [4]项目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医用化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DLWS学校为个例[D]. 蒲雅倩.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UbD模式在高中有机化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洪悦.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理念的实践研究 ——以《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为例[D]. 尹丹丹. 喀什大学, 2021(11)
- [7]基于“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及高考试题分析的研究 ——以《有机化学》为例[D]. 王悦. 西南大学, 2021(01)
- [8]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化学试题属性标注体系的构建[D]. 魏依华.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9]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J]. 刘康莲. 云南化工, 2020(11)
- [10]高中化学“醇、醛、羧酸”学习难点测查及教学策略研究[D]. 唐文文.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