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教育人事改革“板块”

转动教育人事改革“板块”

一、拨转教育人事改革“盘子”(论文文献综述)

黄孝阳,陶林[1](2021)在《队伍(长篇小说连载·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献给为这片土地热血牺牲的人们,每个春天,他们的队伍从土壤里复活!第一部:重整山河第一章直罗山1人的激情是会干涸的,人的愤怒是会枯竭的,就连人的生命本身也会蒸发殆尽。大战过后,是零零星星的死亡。尽管数日前,在一片如林的手臂间,它们如同海啸,几乎要席卷一切。潮水退去,留下的是这块受伤的土地,坑坑洼洼,被太阳暴晒着,像一只被火烤坏了、散发着焦臭味的动物后腿。

胡军明[2](2016)在《H市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财政在国家政治、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专项资金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促进国家专项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对社会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宏观经济调控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保证投入的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使其发挥必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前公共管理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阐述H市专项资金管理现状入手,提出H市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分配的标准和依据缺乏科学合理性、预算编制不够规范、存在冷热不均的情况、“重分配、轻管理、轻绩效”、监管力度不够等六方面问题;进而分析四个深层次原因;最后针对性地从体制、人才、制度、分配、编制、管理、绩效等七个方面提出了若干改进对策和建议。

刘庆[3](2014)在《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特色及文化传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官窑瓷器装饰特色鲜明,在“仿古”、“仿西洋”等仿烧过程中,阐变新法,创造新奇。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当时传至中国的西洋文化等,有选择地吸收到瓷器装饰的表现中,使之成为十七至十八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风尚艺术品”。无论是造型装饰,还是釉、彩装饰以及纹样的装饰,就其工艺精湛的程度而言,都是史无前例的。对此,本文对清代官窑瓷器装饰的特色内容以及特色中隐含的文化渊源进行研究,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上述课题开展讨论:第一章主要讲开展这项课题的意义和清代官窑瓷器装饰所采用的基本工艺方法,并对中国古代陶瓷装饰的概况加以回顾。在对清代官窑烧造概况进行介绍的同时,还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对文中所涉及的部分研究内容、表述方法进行了几点说明。第二章清代自顺治十一年(1654年)在明朝御器厂的基础上开始恢复官窑瓷器的生产,所造瓷器以仿烧明代官窑为主。进入康熙时代,以康熙十九年(1680年)为界,官窑瓷器的装饰出现了前、后两期的变化。康熙十九年后,由当时的刑部主事刘源呈献“瓷样”,御窑厂烧造出了富于装饰特色的“臧窑”,从清代官方文献的记载上看,臧窑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康熙三十二年,康熙在清朝内廷造办处组织人员尝试以画珐琅技法用于瓷器装饰,并于康熙五十年前后获得成功。可以说,康熙十九年、康熙三十二年在官窑烧造方面出现了求变创新的现象,康熙官窑瓷器装饰在求变与创新中体现出特色。第三章雍正于雍正五年在训诫内廷匠人的谕旨中提出:“不可失其内廷恭造之式”。这其实就是雍正对包括御窑瓷器在内,所有的宫廷活计制造提出的一个装饰标准。具体到御窑瓷器的装饰问题,不但实行严格的“呈样送审”制度,而且雍正还通过“蠢”、“雅”、“秀气”等评语不断传达出宫造活计“标准”的意象。雍正官窑的装饰特点是“标准”在实践中的验证结果。第四章乾隆官窑仍是在雍正所提出的“标准”下进行烧造生产。从乾隆官窑瓷器的装饰特点上明显地可以看出乾隆帝的文化思想和艺术品位。乾隆朝中前期的官窑烧造达到了清代官窑发展史上的顶峰。乾隆朝晚期至宣统退位,清代官窑的发展逐渐萎缩,最后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冲击下,转型为“江西瓷业公司”。第五章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形成特色,是基于文化因素的影响。总体上呈现的是宫廷文化背景下的特色。可以说清代官窑是在仿烧中形成装饰特色。在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上,既反映出一定的“文人化”倾向,又可以看到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同时还有对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体现。而一些“巧做”瓷器的出现,则体现出时代文化的特色。第六章在官样制度的约束下,清代官窑瓷器在装饰上以画珐琅彩瓷的成就最高。其装饰特色的形成是由康熙、雍正二帝一手缔造的。由画珐琅彩瓷装饰技术衍生出洋彩装饰、粉彩装饰。后代常混淆以珐琅彩、洋彩、粉彩定名的瓷器,此种情况为当代学者留下了新的研究课题。第七章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特色因皇帝之“赏”而成就,因赏赐王公大臣、少数民族贵族、外国公使而成为“风尚艺术品”,并对贵族士大夫的生活产生影响。由于收藏官窑瓷器之风盛行,促使民窑大量仿烧官窑瓷器,带动了民窑瓷器装饰风格的发展。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亦对西洋工艺品的装饰风格有所影响。并对后世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总之,清代官窑瓷器是社会文化的物质体现,它的装饰题材深受统治者的思想意识、审美情趣、宗教观念影响,从它的装饰风格上可以领略到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审美价值。为我们今天了解当时的社会状态、文化交流以及以帝王为核心的宫廷生活状态提供了很好的实物材料,可以说清代官窑瓷器装饰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其装饰特色反映出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

中共石家庄市委统战部课题组,毛全球[4](2014)在《关于改变基层统战工作薄弱现状因应之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层统战工作是整个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基础。基层统战工作薄弱现状的存在,长期困扰着基层统战工作的深入开展。要彻底改变基层统战工作薄弱现状,需要我们抓住症结、找准内因,用好外力、多管齐下、综合施治,为改变基层统战工作薄弱现状做出积极努力。本文以石家庄为例在调研的基础上作了初步探索。

王海涛[5](2014)在《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研究》文中提出预算绩效管理是在我国对财政项目支出开展绩效评价试点的基础上,以国外绩效预算为借鉴,将绩效理念和方法融入预算过程中,使之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进而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预算管理模式。从预算绩效管理的现实起点看,伴随我国财政发展进程和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预算管理开始由加强支出规范性向重视支出有效性转变。同时,当前预算管理中暴露出来的深层次问题以及财政支出日益增长的现实,也迫切需要引入新的管理手段—预算绩效管理来加以解决,以适应财政形势及预算管理的要求,它对于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提高财政支出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实施绩效预算需要规范的体制环境和一系列的约束条件,诸如健全的法律体系、部门充分的自主权、权责发生制的基础、广泛的绩效文化背景等,因此,我国提出的预算绩效管理,是现阶段符合我国国情和财政管理实际的较为现实的选择。从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看,主要包括委托-代理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及其他财政理论等,这些理论分别从财政资金所有者与使用者基于委托关系下的激励约束、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公共管理的市场导向与竞争机制,以及有效解决财政支出过快增长等角度,较好地解释了理论内容与预算绩效管理的联系和支撑。从预算绩效管理的国际经验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为解决财政危机、信任危机和管理危机,普遍掀起了以提高绩效为目的的政府管理改革,促进了绩效预算的发展。其中,英国、美国是较早推行绩效预算的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在绩效预算改革方面较为彻底,法国、韩国的绩效预算起步虽晚但实施较全面,瑞典和新加坡的绩效预算与其预算制度紧密相联并形成了自身特色。这些国家绩效预算的实践做法,为我国进一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较好的经验与启示。我国实行的预算绩效管理,经历了从绩效评价探索到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确立的发展阶段,基本上形成了“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近年来,预算绩效管理取得了明显进展:绩效评价范围进一步扩大,绩效评价方式不断拓展,绩效目标管理得到加强,绩效监控开始实施,评价结果得到有效应用,制度建设渐成体系,各项基础工作得到夯实,成果正逐渐显现。但同时,也存在预算绩效管理各环节有待加强、机制有待完善、配套改革需要推进、基础工作需要强化等问题。根据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进展情况,借鉴国外绩效预算理论与实践,论文从近期改革措施和中长期改革方向两个方面提出了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路。近期主要是以健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为当前改革重点,规范管理程序和内容,强化绩效目标、绩效监控、绩效评价、评价结果应用等各环节的改进措施。在近期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应认识到绩效预算是预算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明确下一步改革方向,对照分析现行预算绩效管理与未来绩效预算的差距,提出绩效预算改革的实施战略与发展路径,为长远的绩效预算勾勒出清晰的路线图。论文围绕推进预算绩效管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比较与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有关问题作了尽可能详尽的论述与较全面的思考,提出了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发展与完善的目标、内容及路径等系列内容,明确了当前和今后时期的努力方向,对于我国预算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

于静[6](2013)在《近代南京城市公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园是近代城市文明的产物之一,也是城市近代化的象征之一,本文通过考察近代南京城市公园的诞生与发展,探析社会转型过程中,公园与市政建设、市政管理、市民生活的相互关系。近代南京城市公园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端方担任两江总督期间便建立了名为“公园”的绿筠花圃,南洋劝业会会场本身亦可被视为大型公园,但清朝覆亡使该“公园”成为昙花一现。北洋政府时期,齐燮元兴建了秀山公园与鼓楼公园,秀山公园在建筑风格、园景布置以及开放程度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突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首都南京的城市公园建设得到了真正的发展,截至抗日战争爆发,南京已经兴建起的公园包括第一公园、总理陵园、玄武湖公园、莫愁湖公园、白鹭洲公园、秦淮小公园、中央政治区公园、鼓楼公园等。南京近代城市公园的开辟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改造人文古迹,二是改造风景名胜区,三是拨地新建,其中第二种占绝对主要地位,所以近代南京城市公园的建设实际上是风景名胜公园化的过程,主要特征为依凭自然山水,加以人工点缀,将传统风景名胜纳入近代市政体系,改造为城市公园,其中以对玄武湖的改造最为突出。南京为传统的政治城市,政治权力主导城市建设,更主导公园建设。这种主导性体现在公园接收、规划、改造、新建、管理、维护的全过程,公园建设被纳入近代市政建设体系,最终初步形成了简单的城市公园系统和以公园管理处为主,工务局、财政局、军警机关等分工合作的管理模式。官方主导性还意味着官方在提倡将公园打造成“高尚娱乐”的同时,也试图将公园塑造成社会政治教化的平台,但它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园娱乐的平民化,使公园成为综合性的城市娱乐休闲场所,并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民众是公园的享受者、欣赏者,也是公园的监督者、批判者,并间接成为公园建设与发展的参与者,尤其重要的是,民众对公园的认知并不完全受政府主导,这意味着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公园意识一直在持续发展。官方主导、民间参与的“公园意识”成为近代以来城市公园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的结构框架为:第一章为“南京城市公园的发轫”介绍南京早期的三个公园:绿筠花圃、秀山公园、第一公园。第二章为“国民政府接收、规划与新辟公园”介绍南京国民政府对旧有公园的接收,以及市政建设过程中对公园的规划、开辟。第三章为“公园管理机构”介绍以公园管理处为主的公园管理机构及其管理模式。第四章为“公园建设与管理——以玄武湖为例”,以官方重点发展的玄武湖公园为例,阐释官方如何将风景名胜改造为城市公园。第五章为“教化空间的构建”,阐述官方利用公园灌输政治意识形态、改造民众思想的企图与努力。第六章为“公园与市民生活”阐述市民对公园的接受与利用。

潘牧天[7](2013)在《宋本《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朱子语类》是宋代大儒朱熹与其门人弟子讲学问答的实録,集中体现了朱熹的理学思想,且反映了宋代的社会、经济、文化概貌。《朱子语类》的编撰主要参考了“五録”、“三类”,《晦庵先生朱文公语録》即是其中最早的《池録》(以下简称《池録》),亦是最早的朱子语録编本之一。值得庆幸,《池録》现存宋刻本七卷,明抄本十一卷,不计重复共有十四卷,27万余字,亟待深入研究。经校勘,宋本《池録》确是一部精审的古籍,几乎未发现错讹。宋本《池録》作为难得存留至今的宋椠孤本,兼具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历史代表性,堪称善本,极具研究价值。本文基於对《池録》与《朱子语类》全面校勘基础上,通过《池録》对《朱子语类》进行版本与语言的考探。全文共分五章。绪论中介绍了朱子《语録》与《语类》的成书概况,总结了二十世纪以来前贤对《池録》的研究状况、取得的成果及不足,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意义。第一章详细描述了宋、明《池録》残本的概貌和《池録》的避讳,考探其以时间为序的编排方式,并指出其阙版、错版等。第二章仔细比勘宋、明《池録》,通过两本共有的卷目中的注文排列的规律,断定明《池録》所抄母本即是今存宋《池録》,并举例説明两种《池録》之间的不同。第三章在《池録》、徽州本、成化本系统《朱子语类》各本校勘基础上,首先提出徽州本《朱子语类》(《蜀类》)采用的《池録》即今残存之《池録》,从略去《池録》条目、对《池録》中“同闻异録”的整合、拆分或合并《池録》条目等几个方面分析黄士毅、黎靖德《语类》对《池録》的利用,并考探黄、黎二本之间的继承及发展关系。第四章举例考释了《朱子语类》中的一些版本异文词汇、口语词、名物词、方言词,并尝试从词义类聚的角度对“烂”类词进行分析考探。第五章从文献学、语言学、辞书学、朱子学等方面总结了《池録》研究的意义。附録中例举了部份《池録》、徽州本、成化本中出现的用字差异;并附上《朱子语类》词表与《池録》卷第三十八校勘样稿。

董立勃[8](2010)在《信风》文中提出不管社会环境怎么变,作为人,有些东西是不能变的。《信风》想肯定的,就是这种不变。当然,肯定的同时,一定也有否定。否定的是什么,我不想说那么多。

李海明[9](2010)在《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是20世纪美国最着名的诗人之一。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享有同时代的其他美国诗人所难以比拟的荣誉。他曾四次荣获普利策奖,也是惟一受邀在美国总统就职典礼上朗诵诗歌的诗人。他的诗歌深受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他的影响不仅在国内十分巨大,而且也早已超越了美国国界。论文拟建立一种历史叙述的结构,对弗罗斯特一生的创作进行总体上的探讨与研究。论文全方位、分时期、多侧面地探讨了弗罗斯特诗歌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风格。论文对弗罗斯特的诗全集进行了评述,从1913年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少年的心愿》起直到他去世前一年于1962年出版的诗集《在林间空地》止,共评论了诗人一生单独出版的九部诗集,以及单独出版的两部诗剧。论文追寻诗人一生创作的踪迹,分四章对弗罗斯特的诗歌进行评论:第1章:田园诗风:早期诗歌;第2章:感悟人生;20-30年代的诗歌;第3章:战胜苦难:40年代的诗歌;第4章:艺术与社会的互动:晚期诗歌。论文既从宏观上把握诗人作品的特色,亦有所侧重地阐发诗人在某一阶段诗歌的特点。第1章主要从田园诗风的形成这一视角探讨了弗罗斯特早期出版的三本诗集:《少年的心愿》、《波士顿以北》和《山间低地》,探求评论界赋予弗罗斯特“工业社会的田园诗人”称号的真实内涵。本章分为两节,在第一节中,文章首先指出,作为一个在工业社会中以田园歌手闻名于世的诗人,弗罗斯特终其一生都坚持用心灵和大自然与乡村生活对话,并通过对话在大自然及乡村生活里安放自己的心灵。其次,论文对弗罗斯特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及主要内涵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深入的、全面的探讨。文章指出乡村生活及农场劳作对弗罗斯特诗歌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因素使得弗罗斯特的诗歌不再单纯以欣赏者的眼光来看待自然风光,来自生活深处的通过踏踏实实的劳作所获得的感悟使得他的诗歌不空泛,不虚假,从深层次上和大自然建立起了一种血肉上的联系并形成了自然质朴的诗歌风格。最后,文章讨论了递归象似这一充分体现诗人自然质朴诗歌风格的有效结构方式。在第二节中,文章认为弗罗斯特从未放弃过在大自然及乡村生活的语境下对人的思考,其中对小人物的关怀、对女性的关注以及对人性的探索等都是本节重点探讨的论题。在《波十顿以北》这部诗集中,诗人把人民——大自然和乡村生活——小人物——家国情怀放在一起,视为一个互为联结、互为表里的整体,形成了在大自然和田园的语境下以民为本的意识,表现了诗人对小人物的关怀,为小人物代言的特色。除了对小人物的关怀,弗罗斯特还写有篇目不少的关于女性不幸生活的诗歌。弗罗斯特在诗歌中描绘了当时社会中身处逆境、备受压迫的女性人物的生活状况,探索了她们受压抑的异化的内心情感,展现了女性人物不同于男性的生活感受、心路历程及性格特征,刻画了她们在男性主宰的当时社会中的迷茫与挣扎。顺理成章地,在对小人物和女性的关注中,诗人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人性的问题。弗罗斯特诗篇里许多地方都在探索着人性。因此文章专门用一些篇幅选取了弗罗斯特的一些着名的诗作来阐发诗人对人性的思考。第2章主要从感悟人生的角度探讨了弗罗斯特在20世纪20-30年代所创作的诗歌,涉及到诗人在这一时期出版的三部诗集《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河》、《山外有山》,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诗人的心路历程。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社会已进入工业化的时代。在这一时期进行诗歌创作的弗罗斯特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市场经济浪潮汹涌澎湃、人们的商业意识浓厚、拜金主义甚嚣尘上的语境。文章分析了诗人在商业经济的浪潮中如何保持宁静的心灵、如何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诗歌之路又如何坚持诗歌的艺术品位的若干问题。在这一章里,文章将讨论的重点放在了诗人感悟人生这一论题上。首先,文章指出弗罗斯特在甚嚣尘上的商业化浪潮中主动地去追求心灵的宁静,因为只有保持心灵上的宁静才能真正思索人生,感悟人生。其次,论文分三个层面深入地探讨了弗罗斯特在日常生活中对人生的感悟:感悟情感、感悟责任和感悟哲理。再次,文章认为弗罗斯特一直在用心灵感悟着并且也确实感悟到了人生的丰富多彩与复杂,并将这种感悟反映在他的诗歌中,导致了弗罗斯特诗歌如布罗茨基所说的“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特征。因此文章对弗罗斯特诗歌的这种“简单—复杂”特征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索与分析,提出了一些较为新颖的论点,认为弗罗斯特用平易的语言去抒写复杂的思想是他有意识的追求。论文运用隐喻概念图式、合成空间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弗罗斯特的诗歌,力求从平易语言的内在张力上和平易语言的内在结构上去探索、分析弗罗斯特诗歌的复杂性,并着重指出其诗歌复杂性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诗人感悟到的人生的复杂。最后,文章从两个侧面论述了弗罗斯特的诗歌在工业化语境中的意义:1.警示工业化社会;2.期盼人与自然和谐。第3章主要从战胜苦难和对宗教的思考两个视角详尽地分析和探讨了弗罗斯特在40年代出版的两本新创作的诗集《见证树》和《绒毛绣线菊》以及两首独立的长诗《理性假面剧》和《仁慈假面剧》。从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这一段岁月里,苦难一直跟随着诗人。爱女玛乔丽身亡、妻子埃莉诺去世、儿子卡罗尔自杀。这一时期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家难国难交织在一起,论文通过对一些从苦难意识中升华的优秀诗篇的分析指出一系列的苦难并没有击垮弗罗斯特,反而促使弗罗斯特从苦难中得到了升华。这种苦难意识的升华使得弗罗斯特在这—时期创作的诗歌显得异常的厚重和深刻。文章还重点探讨了诗人对宗教的思考。由于饱受苦难,弗罗斯特对宗教的关注和思考在这一时期显得格外突出。文章认为弗罗斯特的宗教意识是与爱默生一脉相承的,是与西方传统的宗教情怀不一致的。这种非正统的宗教情怀反映在诗人这一时期所创作的两部诗剧:《理性假面具》和《仁慈假面具》中。文章对这两部充分反映了诗人宗教情怀的诗剧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读。第4章主要从艺术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探讨了弗罗斯特晚期创作的诗歌。文章首先从诗人与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关系入手探讨了诗歌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弗罗斯特与肯尼迪,一个艺术家,一个政治家,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美国诗坛上及文艺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在肯尼迪总统的就职典礼上,弗罗斯特受邀朗诵了诗歌。这在美国立国两百多年来的诗歌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这一典型事件为阐释艺术与社会的互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文章对此一事件所蕴涵的不寻常的艺术与社会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评论。其次,文章从艺术与社会互动的视角研究了诗人对社会的思考。文章结合诗歌的解读分别讨论了诗人对社会思考的三个侧面:一是奉献精神,二是爱国情怀,三是人生责任。文章详尽分析了这方面的一些作品。最后,论文从艺术与社会互动的视角讨论了诗人对艺术的思考。在弗罗斯特的晚年,他一直在思考诗歌艺术的问题。他最后的一本诗集《在林间空地》是诗人一生艺术创作风格的坚持与拓展,是诗人精彩的收官之作。总之,文章认为从艺术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看,诗人一直在与时俱进,一方面他一直关注着人在社会中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一直对他自己独特的诗歌艺术进行不懈坚持与可贵的拓展。

冀宇宁[10](2010)在《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各种文化思潮此消彼长,众说纷呈,给文学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后现代文化思潮认为,历史并无规律可循,关键在于怎样叙事。这一历史观体现在小说创作中,就是更加突出偶然性因素。许多重找历史动因以及许多重说历史、戏说历史的作品也就应运而生。二月河的创作不期然地符合了这股思潮。自1986年文坛初啼以来,二月河戏说历史以及为一些历史人物翻案的作品引起了众多争论,也不乏学界批评。遗憾的是各种批评更多地指向了作品的历史观,而对其文学性层面的关注不够。本文以二月河的清帝系列小说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其文本自身的结构、语言及其铺陈而成的效果进行分析,来加深我们对于大众化、商业化、市场化条件下小说创作该如何进行这一问题的认识。二月河小说本质上是通俗小说,考察二月河创作对象的设定及其引发的实际创作上的种种问题,特别是考察二月河小说对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继承等,是本文着力从事的工作。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阐述文章的主要理论来源;第一章,“清帝”系列与二月河,论述二月河小说的写作宗旨,并试图从创作心理上来分析其作品的形成过程;第二章,主要是阐述二月河帝王系列小说对于中国小说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第三章,分析二月河小说的意义及局限;最后是结论,试图对二月河小说进行初步的评价。本文所涉指的清帝系列小说即二月河创作的关于清代帝王康雍乾三朝的历史小说:《康熙大帝》(四卷)、《雍正皇帝》(三卷)以及《乾隆皇帝》(六卷)。

二、拨转教育人事改革“盘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拨转教育人事改革“盘子”(论文提纲范文)

(1)队伍(长篇小说连载·一)(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重整山河
    第一章直罗山
        1
        2
        3
    第二章曲家沟
        1
        2
        3
    第三章连城县
        1
        2
        3
    第四章天子岭
        1
        2
        3
    第五章老虎崖
        1
        2
        3
    第六章太平桥
        1
        2
        3
    第七章横峰站
        1
        2
    第八章平州城
        1
        2
        3
    第九章尚义街
        1
        2
        3
    第十章树旗帜
        1
        2
        3
    第十一章观音庙
        1
        2
        3
    第十二章城门北
        1
        2
        3
    第十三章慈云寺
        1
        2
        3
    第十四章宽良街
        1
        2
        3
    第十五章小校场
        1
        2
    第十六章绿柳晴
        1
        2
        3
    第十七章新月钩
        1
        2
    第十八章上莲河
        1
        2
        3
    第十九章唐家院
        1
        2
        3
    第二十章河豚宴
        1
        2
        3
    第二十一章稻河湾
        1
        2
        3
    第二十二章十八集
        1
        2
        3
    第二十三章望江楼
        1
        2
        3
    第二十四章战莲河
        1
        2
        3

(2)H市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合叙述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1.4 主要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概述
    2.1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概念
        2.1.1 财政专项资金的定义
        2.1.2 财政专项资金的分类和特点
        2.1.3 财政专项资金的作用
    2.2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相关理论
        2.2.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公共支出管理理论
        2.2.4 政府间财政关系博弈理论
第3章 H市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3.1 H市财政局的部门设置
    3.2 H市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现状
        3.2.1 H市财政专项资金的收入来源
        3.2.2 H市财政专项资金的发展情况
        3.2.3 H市财政专项资金的设立
        3.2.4 H市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流程
        3.2.5 H市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主体
        3.2.6 H市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人员的培训情况
        3.2.7 H市财政专项资金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软件应用
        3.2.8 H市财政绩效管理工作的情况
    3.3 H市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H市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3.3.2 H市专项资金分配的标准和依据缺乏科学合理性
        3.3.3 H市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不够规范
        3.3.4 H市专项资金存在冷热不均的情况
        3.3.5 专项资金存在“重分配、轻管理、轻绩效”
        3.3.6 专项资金监管力度不够
    3.4 H市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思想因素
        3.4.2 制度因素
        3.4.3 体制因素
        3.4.4 人力因素
第4章 H市财政专项资金对策和建议
    4.1 体制方面
        4.1.1 创新组织形式,整合行政资源
        4.1.2 成立相关机构,加强项目评审
        4.1.3 发挥监督职责,强化资金监管
    4.2 人才方面
        4.2.1 准确定位各岗位的职责
        4.2.2 明确设定各岗位的标准
        4.2.3 打造高素质队伍
        4.2.4 做好人才绩效评估
    4.3 制度方面
        4.3.1 梳理管理办法
        4.3.2 制定配套制度
        4.3.3 构建相应机制
    4.4 分配方面
        4.4.1 竞争性分配的作用
        4.4.2 竞争性分配的原则
        4.4.3 竞争性分配的流程
        4.4.4 竞争性分配的专家库
    4.5 编制方面
        4.5.1 做好项目论证分析
        4.5.2 创新预算投入模式
        4.5.3 进行动态预算管理
    4.6 管理方面
        4.6.1 H市本级专项资金项目库的建设目标
        4.6.2 H市本级专项资金项目库的制度保障
        4.6.3 H市本级专项资金项目库的管理体系
    4.7 绩效方面
        4.7.1 H市预算绩效管理的短板
        4.7.2 H市绩效管理工作的努力方向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特色及文化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清代官窑瓷器装饰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清代官窑瓷器装饰的基本工艺方法
        1.2.1 造型工艺
        1.2.2 彩饰工艺
    第三节 古陶瓷装饰研究的概况及回顾
    第四节 清代官窑烧造概况
        1.4.1 顺治朝十一年御窑厂建立,恢复生产瓷器
        1.4.2 康、雍、乾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官窑瓷发展的鼎盛时期
        1.4.3 从嘉庆朝至宣统朝官窑烧造走向衰落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2 相关说明
第二章 恢复中的求变与创新——顺、康官窑装饰特点
    第一节 恢复生产时期的顺治官窑及其特点
        2.1.1 顺治朝官窑瓷器的造型工艺及其特点
        2.1.2 顺治官窑的彩饰工艺及其特点
        2.1.3 顺治时期的官窑在恢复生产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原因
    第二节 康熙官窑的分期及臧窑的历史地位
        2.2.1 康熙十九年是康熙官窑分成前后两期的时间节点
        2.2.2 康熙官窑若以求变、创新为原则,有两个时间节点
        2.2.3 臧窑在康熙官窑中的历史地位以及对釉彩装饰的贡献
    第三节 “官样”的出现与顺治、康熙官窑的装饰
        2.3.1 “官样”的出现与御窑产造有关
        2.3.2 顺治官窑的装饰及其特点
        2.3.3 康熙官窑的装饰及特点
    第四节 求变、创新中呈现的康熙官窑装饰特色
        2.4.1 康熙官窑在釉、彩装饰中寻求变化
        2.4.2 康熙官窑在造型装饰上寻求创新
        2.4.3 康熙官窑产造的瓷器类型富于特色
第三章 “内廷恭造之式”的建立与实践——雍正官窑装饰特点
    第一节 “标准”提出的具体时间
    第二节 “标准”形成的原因及内涵
    第三节 “秀气”、“甚好”等评语传达出的“标准”意象
    第四节 唐英监造时期的雍正官窑装饰及特点
第四章 从辉煌到衰败——乾隆至清末官窑装饰特点
    第一节 乾隆皇帝的思想、文化政策与艺术品位
    第二节 唐英督陶的实践活动与乾隆朝官窑的创新
    第三节 乾隆朝晚期以后官窑的发展及衰败原因
第五章 不同文化因素影响下的清代官窑装饰及特色
    第一节 宫廷文化对清代官窑装饰效果的影响
        5.1.1 突出表现皇帝的至尊地位
        5.1.2 追求精美绝伦
        5.1.3 仿古创新、无所不包
    第二节 仿烧中形成的“特色”
        5.2.1 针对清代以前瓷器的釉、彩装饰进行仿烧
        5.2.2 清代官窑在仿烧中形成的釉、彩装饰创新
        5.2.3 也是仿制,也是创新
    第三节 “文人化”倾向的官窑装饰特色
        5.3.1 康熙官窑中的文具类、案头类瓷器,在造型装饰上多有特色
        5.3.2 以诗、书、画、印装饰的雍正官窑精品
        5.3.3 乾隆官窑瓷器上的“御制诗”纹样装饰
        5.3.4 清代官窑中的斋堂款瓷器
    第四节 中西合璧的官窑装饰特色
    第五节 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在清代官窑装饰中的特色体现
    第六节 清代官窑中的“巧做”瓷器及其装饰特色
第六章 “官样”装饰特色之形成分析——以画珐琅彩瓷为例
    第一节 清代官窑生产中的官样与制度
        6.1.1 清代官窑生产中的官样
        6.1.1.1 画样
        6.1.1.2 实物样
        6.1.1.2.1 木样
        6.1.1.2.2 以宫中旧藏瓷器为实物样
        6.1.1.2.3 以新拟瓷器为实物样的官窑产造
        6.1.1.2.4 以其它工艺品为实物样的官窑产造
        6.1.2 清代官样制度的具体呈现
        6.1.2.1 呈样审核制度
        6.1.2.2 依样烧造制度
        6.1.2.3 官样回收制度
    第二节 画珐琅彩瓷的兴衰
        6.2.1 画珐琅彩瓷的出现是康熙帝政治心理的需要
        6.2.2 画珐琅彩瓷的艺术成就得益于雍正皇帝“务要精细”的指示
        6.2.3 乾隆皇帝的兴趣转移是画珐琅彩瓷的烧造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
    第三节 官样制度与画珐琅彩瓷装饰特色形成的关系
    第四节 画珐琅彩瓷派生的装饰品种及相互关系
        6.4.1 珐琅彩(本文指瓷胎画珐琅或画珐琅彩瓷)
        6.4.2 洋彩
        6.4.3 粉彩
        6.4.4 关于珐琅彩、洋彩、粉彩之间关系的讨论
第七章 清代官窑装饰特色的影响
    第一节 因“赏”而成的风尚艺术品
        7.1.1 皇帝之鉴赏
        7.1.2 皇帝之“赏赐”
        7.1.3 社会人等之欣赏
    第二节 清代官窑对贵族士大夫生活的影响
        7.2.1 收藏
        7.2.2 陈设
    第三节 清代官窑对民窑产造及装饰风格的影响
    第四节 清代官窑对西洋工艺品装饰风格的影响
    第五节 清代官窑对后世陶瓷烧造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7.5.1 收藏概况
        7.5.2 对后世瓷造技术的影响
        7.5.3 学术研究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关于改变基层统战工作薄弱现状因应之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 掌握基层统战工作的薄弱程度, 需要我们对基层统战工作基本情况有个初步的了解, 进而弄清底数, 摸透情况, 开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和分析基层统战工作的薄弱程度
二、问题的存在是客观的, 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客观的因素, 更有主观的根源, 深度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措施, 破解薄弱难题综合分析, 我们认为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四个方面
    1.思想认识差距较大, 是基层统战工薄弱现象存在的思想根源

(5)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论述
        1.2.2 关于国外绩效预算的介绍
        1.2.3 关于实行预算绩效管理的探讨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框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预算绩效管理的界定:相关概念的提出与辨析
    2.1 主要概念及内涵
        2.1.1 绩效和预算绩效
        2.1.2 评价和绩效评价
        2.1.3 预算绩效管理
        2.1.4 政府绩效管理
        2.1.5 绩效预算
    2.2 明确预算绩效管理的几个关系
        2.2.1 预算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的关系
        2.2.2 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关系
        2.2.3 预算绩效管理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关系
        2.2.4 预算绩效管理与财政监督、绩效审计的关系
        2.2.5 预算绩效管理与绩效预算的关系
    2.3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重大意义
        2.3.1 有利于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和管理水平
        2.3.2 有利于构建支出结果导向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内容
        2.3.3 有利于适应财政发展形势的需要,促进财政可持续性发展
        2.3.4 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高效、透明、责任政府建设
        2.3.5 有利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效率驱动
3 预算绩效管理的现实起点:基于我国财政改革进程与问题的分析
    3.1 从我国公共财政演进的视角分析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脉络
        3.1.1 改革开放到分税制财政体制确立前的财政预算(1978-1994年)
        3.1.2 分税制财政体制确立到提出公共财政目标的财政预算(1994-1998年)
        3.1.3 从明确公共财政目标到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财政预算(1998-2003年)
        3.1.4 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公共财政框架的财政预算(2003年—)
    3.2 近年来的预算管理改革奠定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
        3.2.1 预算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
        3.2.2 预算管理改革的成效分析
        3.2.3 预算管理改革的发展方向:重视绩效管理
    3.3 目前预算管理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
        3.3.1 当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其表现
        3.3.2 解决问题的出路:破解机制困境
        3.3.3 下一步的突破重点: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3.4 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我国的现实选择
        3.4.1 完善的绩效预算需要一定的约束条件
        3.4.2 我国实施绩效预算还存在一定的制度阻碍
        3.4.3 现阶段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是源于我国现实的一种可行选择
4 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支点:对理论基础的探源与构建
    4.1 预算绩效管理的沿革与制度变迁
        4.1.1 我国古代的绩效思想溯源
        4.1.2 政府行政模式的演变与预算绩效观念的形成
        4.1.3 从公共产品的提供与财政功能看预算绩效管理的内在逻辑
        4.1.4 预算制度的变迁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影响
    4.2 理论基础一:委托—代理理论
        4.2.1 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4.2.2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核心
        4.2.3 委托—代理理论与预算绩效管理
    4.3 理论基础二:公共产品理论
        4.3.1 公共产品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4.3.2 公共产品理论的实质内容
        4.3.3 公共产品理论与预算绩效管理
    4.4 理论基础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4.4.1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4.4.2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理念
        4.4.3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预算绩效管理
    4.5 理论基础四:其他理论
        4.5.1 财政支出增长理论
        4.5.2 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
        4.5.3 博弈论
        4.5.4 “变化”理论
        4.5.5 “花钱矩阵”理论
        4.5.6 财政效率论
5 预算绩效管理的国际视点:国外实施绩效预算的基本情况(上)
    5.1 绩效预算发展概览
        5.1.1 绩效预算实施的原因
        5.1.2 绩效预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5.1.3 绩效预算的发展趋势
    5.2 美国的绩效预算
        5.2.1 美国绩效预算的改革历程
        5.2.2 美国绩效预算的主要内容
        5.2.3 美国《政府绩效成果法案》
        5.2.4 美国绩效预算的主要成效及影响
    5.3 英国的绩效预算
        5.3.1 英国绩效预算的改革历程
        5.3.2 英国绩效预算的主要内容
        5.3.3 英国绩效预算改革的主要特点
    5.4 澳大利亚的绩效预算
        5.4.1 澳大利亚绩效预算的改革历程
        5.4.2 澳大利亚绩效预算的主要内容
        5.4.3 澳大利亚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5.5 新西兰的绩效预算
        5.5.1 新西兰绩效预算的改革历程
        5.5.2 新西兰绩效预算的原则与过程
        5.5.3 新西兰绩效预算的主要内容
        5.5.4 新西兰绩效预算的基本特点
6 预算绩效管理的国际视点:国外实施绩效预算的基本情况(下)
    6.1 瑞典的绩效预算
        6.1.1 瑞典绩效预算的改革历程
        6.1.2 瑞典绩效预算的主要做法
        6.1.3 瑞典政府机构的权利和责任
        6.1.4 瑞典绩效预算的主要特点
    6.2 法国的绩效预算
        6.2.1 法国绩效预算的实施过程
        6.2.2 法国绩效预算的主要内容
        6.2.3 法国绩效预算下各级预算管理者的权责
        6.2.4 法国绩效预算的监督体系
    6.3 韩国的绩效预算
        6.3.1 韩国绩效预算的实施背景
        6.3.2 韩国绩效预算的核心内容
        6.3.3 韩国绩效预算改革的主要特点
    6.4 新加坡的绩效预算
        6.4.1 新加坡绩效预算的改革历程
        6.4.2 新加坡绩效预算的基本做法
        6.4.3 新加坡绩效预算改革的主要特点
    6.5 国外绩效预算的总结与借鉴
        6.5.1 国外绩效预算的主要经验
        6.5.2 对推进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借鉴与启示
7 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剖析:主要进展、成效及问题
    7.1 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7.1.1 自发探索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2003年)
        7.1.2 加强绩效评价试点阶段(2003-2009年)
        7.1.3 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确立阶段(2010-2011年)
        7.1.4 预算绩效管理发展的新时期(2012年—)
    7.2 预算绩效管理的总体进展
        7.2.1 推动机制建立,初步形成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框架
        7.2.2 加强顶层设计,逐步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规章制度
        7.2.3 全面开展试点,不断扩大绩效评价项目范围
        7.2.4 创新评价模式,积极拓展绩效评价的深度
        7.2.5 完善配套措施,进一步夯实预算绩效管理根基
    7.3 预算绩效管理取得的初步成效
        7.3.1 全国整体推进的格局初步形成,推动了预算管理创新
        7.3.2 基本树立了预算绩效理念,强化了部门支出责任意识
        7.3.3 逐步促进了财政资源的合理分配,增强了预算决策科学化
        7.3.4 进一步改善了预算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7.3.5 间接推动了政府绩效管理,促进了政府的高效透明
    7.4 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7.4.1 各地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一,工作进展很不平衡
        7.4.2 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各环节管理有待加强
        7.4.3 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不健全,制度建设需要提速
        7.4.4 预算绩效管理基础工作相对滞后,保障力度亟待增强
        7.4.5 现行预算管理方式存在制约,需进一步破解机制难题
        7.4.6 相关配套改革措施不到位,难以有效深入突破
        7.4.7 政府绩效管理改革未全面启动,缺少有利的政治环境支持
        7.4.8 法律法规依据缺失,法制体系建设较为滞后
8 推进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设计:近期思路和中长期思考
    8.1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总体设计和难点分析
        8.1.1 总体设计
        8.1.2 难点分析
        8.1.3 基本原则
    8.2 近期改革思路:以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为重点
        8.2.1 健全“一个机制”框架,覆盖预算管理全过程
        8.2.2 加强“两个体系”建设,完善制度规章和提升绩效评价水平
        8.2.3 完善“三个环节”内容,实现绩效目标、监控与评价的有机衔接
        8.2.4 强化结果应用的“四个结合”,促进预算绩效管理深化
        8.2.5 夯实基础保障的“五项工作”,做好预算绩效管理配套
    8.3 中长期改革思考:以推动绩效预算改革为方向
        8.3.1 深化预算改革,奠定绩效预算制度基础
        8.3.2 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推动绩效机制转变
        8.3.3 引入市场机制,完善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方式
        8.3.4 推动政府绩效改革,形成内外一体格局
        8.3.5 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建立立法保障环境
9 近期改革重点与建议:进一步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9.1 加强绩效目标管理,实现预算编制有目标
        9.1.1 绩效目标的作用
        9.1.2 绩效目标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9.1.3 绩效目标管理的主要环节
        9.1.4 加强绩效目标管理的主要措施
    9.2 推进绩效监控管理,体现预算执行有监控
        9.2.1 绩效监控的作用
        9.2.2 绩效监控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9.2.3 绩效监控管理的主要环节
        9.2.4 推进绩效监控管理的主要措施
    9.3 深化绩效评价管理,强化预算完成有评价
        9.3.1 绩效评价的主体和客体
        9.3.2 绩效评价的程序
        9.3.3 绩效评价指标
        9.3.4 绩效评价标准和方法
        9.3.5 深化绩效评价管理的主要措施
    9.4 完善绩效评价结果管理,确保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
        9.4.1 绩效评价结果的形成
        9.4.2 绩效评价结果管理的主要环节
        9.4.3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主要内容
        9.4.4 完善绩效评价结果管理的主要措施
10 中长期改革方向与路径:走向绩效预算改革之路
    10.1 对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路径回顾与分析
        10.1.1 预算绩效管理是兼顾当前发展与未来改革的折衷选择
        10.1.2 预算绩效管理与绩效预算的差距分析
        10.1.3 实施绩效预算改革对我国的深远影响
    10.2 绩效预算凸显财政预算管理的发展趋势
        10.2.1 预算的起源:资源分配上政治的考量
        10.2.2 预算的发展:资源使用上技术衡量因素的加入
        10.2.3 预算的趋势:资源分配与资源使用上的绩效方向
    10.3 绩效预算的框架体系与实施战略
        10.3.1 绩效预算的框架体系
        10.3.2 绩效预算的实施战略
    10.4 未来绩效预算改革的发展路径
        10.4.1 预算控制方式的转向:由加强投入控制到实施管理责任控制
        10.4.2 预算制度内容的嬗变:从项目预算到产出预算,再到结果预算
        10.4.3 财政管理手段的递进:对财政管理集权到授权,再到分权
        10.4.4 公共财政框架的演化:使政府管理走向市场管理、民主治理
结论与展望
附录:美国《2010年政府绩效成果法案修正案》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6)近代南京城市公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南京城市史研究的再思考
    二、国内史学界“公园”研究概论
        (一) 代表性成果与公园整体研究
        (二) 特色研究之中山公园
        (三) 差异研究之各城公园
    三、“近代南京城市公园”研究现状
    四、史料来源
    五、研究理论与方法
    六、相关界定
    七、创新之处
    八、研究难度与不足
第一章 南京城市公园的发轫
    第一节 中国公园的诞生
        一、西方近代公园的诞生
        二、南京古典园林的近代转型
        三、中国近代公园的普遍形式
    第二节 南洋劝业会与南京最早的公园——绿筠花圃
        一、公园建设
        二、公园意义与影响
    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南京公园
        一、秀山公园
        二、鼓楼公园
    第四节 南京近代城市公园发轫的原因
第二章 国民政府接收、规划与新辟公园
    第一节 已有公园“公立化”
        一、接收秀山公园
        二、接收鼓楼公园
        三、接收绿筠花圃
    第二节 公园规划
        一、历次规划中的公园
        二、《首都计划》中的公园
        三、公园系统的设想
    第三节 公园辟建
        一、由玄武湖到玄武湖公园
        二、秦淮小公园
        三、莫愁湖公园与白鹭洲公园
        四、中央政治区公园
        五、愚园与随园
        六、清凉山公园
        七、下关地区公园
        八、其他公园
第三章 公园管理机构
    第一节 教育局
    第二节 公园管理处
        一、公园管理处的诞生与发展
        二、公园管理处职权扩展
        三、公园管理处历任主任
    第三节 相关职能部门
        一、工务局
        二、财政局
        三、军警机关
第四章 公园建设与管理——以玄武湖为例
    第一节 理想中的公园建设
    第二节 玄武湖公园破旧立新
        一、旧有建筑
        二、五洲规划
        三、改建实效
    第三节 改善公园交通
        一、玄武路与环湖马路
        二、整理园内道路
        三、公共交通
    第四节 湖产、湖民、湖地
        一、管理湖产
        二、管理湖民
        三、征收湖地
    第五节 疏浚玄武湖
第五章 教化空间的构建
    第一节 第一公园的教育性
    第二节 玄武湖中的革命纪念
    第三节 莫愁湖畔的粤军烈士墓
    第四节 动物园和儿童乐园
    第五节 教化活动的推行
        一、文体活动与各式展览
        二、园林新运
第六章 公园与市民生活
    第一节 游览胜地
    第二节 休闲盛会
        一、樱桃市
        二、赏花
    第三节 饮食憩息
        一、招商与管理
        二、游园与茶社
    第四节 游船上的新旧之别
        一、游园女与《玄武湖之秋》
        二、“湖匪”与《湖匪》
        三、游船与船娘
    第五节 “公园意识”的民间体现
        一、“台城”城墙的存废
        二、玄武湖改名
        三、公车与公园
        四、其他体现
总结
    一、“建设艺术化的新南京”
    二、“中外观瞻所系”
    三、“高尚娱乐”与玄武湖
    四、“公园意识”
征引文献
致谢

(7)宋本《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说明
绪论
    第一节 朱子《语録》和《语类》的成书过程
    第二节 宋本《晦庵先生朱文公语録》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宋本《晦庵先生朱文公语録》概说
    第一节 宋刻本、明抄宋刻本《晦庵先生朱文公语録》概况
    第二节《晦庵先生朱文公语録》的避讳
    第三节《晦庵先生朱文公语録》的编排方式
        一、 按听课时间顺序排列
        二、 按听课时间顺序结合内容排列
第二章 两种《晦庵先生朱文公语録》比较
    第一节 宋刻本、明抄本《池録》的传承关系
    第二节 宋刻本、明抄本《池録》异文比较
第三章 宋本《晦庵先生朱文公语録》与《语类》诸本的比较
    第一节 黄士毅《语类》所据《池録》版本
    第二节 徽州本、成化本略去不收的条目
        一、 徽州本、成化本皆未收録的条目
        二、 徽州本收録而成化本未收録的条目
        三、 徽州本未收録而成化本收録的条目
    第三节 徽州本、成化本对各家同闻异録的整合
    第四节 徽州本、成化本对《池録》条目的拆分、合并
        一、 徽州本、成化本对《池録》条目的拆分
        二、 徽州本、成化本对《池録》条目的合并
        三、 徽州本、成化本对《池録》条目的拆分再合并
    第五节 徽州本、成化本对《池録》名称的改动
        一、 对指代朱子的“先生”的改动
        二、 对尊称的改动
        三、 对与朱子对话者名字的增删
        四、 对人名中姓氏的改动
        五、 人称中名、字、号、里籍及介绍的改动
        六、 对古人名称的改动
        七、 由讹误导致的人名改动
    第六节 徽州本、成化本对行为动作的改动
        一、 删去言语行为标记
        二、 统一言语行为标记
        三、 删去行为动作细节
第四章 宋本《池録》与《朱子语类》词语考释
    第一节《池録》与《朱子语类》异文词汇例释
    第二节《池録》与《朱子语类》词语例释
    第三节《池録》与《朱子语类》方言词汇例释——以温州方言为例
第五章 宋本《晦庵先生朱文公语録》研究的学术价值
    第一节《朱子语类》整理和研究
    第二节 语言研究
    第三节 辞书编纂与修订
        一、 补《汉语大词典》未收的词语
        二、 补《汉语大词典》未收的义项
        三、 补《汉语大词典》例证
    第四节 朱子学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後记
附録一:《池録》、徽州本、成化本字形表
附録二:《朱子语类》词表
附録三:《晦庵先生朱文公语録校注》样稿
硕士期间取得成果

(8)信风(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谁也不知什么时候会相见
第二章黑烟掠过黄昏的宁静
第三章漫天彩霞看上去很美
第四章春天的雨有时也会很冷
第五章眼泪很柔软也很坚硬
第六章什么季节都有树叶飘落
第七章谁知走在路上会遇到什么
第八章鲜湿的泥土散发着清香
第九章麦子和野草一块儿生长
第十章阳光下也会有泥石流
第十一章有些寒冷和季节无关
第十二章天堂的门其实不在天上
第十三章再厚的冰层下也有水流
第十四章好多大事都发生在秋天
第十五章结束往往也是开始

(9)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引论
    1.弗罗斯特诗歌研究中的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3.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第1章:田园诗风:早期诗歌
    第1节 诗歌风格的形成
        1.人与大自然对话
        2.风格的形成
        3.递归象似
    第2节 诗歌中的人物
        1.小人物
        2.女性人物
        3.探索人性
第2章:感悟人生:20-30年代的诗歌
    第1节 在商业浪潮中感悟人生
        1.让心宁静下来
        2.新罕布什尔:宁静的州
        3.真善美:雅俗共赏的核心价值
    第2节 在日常生活中感悟人生
        1.感悟情感
        2.感悟责任
        3.感悟哲理
    第3节 弗罗斯特诗歌的复杂性
        1.布罗茨基的评语
        2.隐喻概念图式与合成空间
        3.人生的复杂
    第4节 工业化语境中的弗罗斯特诗歌
        1.警示工业化社会
        2.期盼人与大自然和谐
第3章:战胜苦难:40年代诗歌
    第1节 战胜苦难
        1.家难与国难
        2.《我可以把一切交给时间》
        3.赞美爱人,赞美爱情
        4.《对他们而言没有神圣的战争》
    第2节 思考宗教
        1.诗人的宗教观
        2.面对现实的思考
        3.《理性假面剧》
        4.《仁慈假面剧》
第4章: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弗罗斯特晚期诗歌
    第1节 弗罗斯特与肯尼迪
        1.弗罗斯特:《为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就职典礼而作》
        2.肯尼迪:《美国的艺术家》
    第2节 诗人对社会的思考
        1.奉献精神
        2.爱国情怀
        3.人生责任
    第3节 诗人对艺术的思考
        1.关于诗歌艺术的思考
        2.诗歌艺术的坚持与拓展
结语
参考文献

(10)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二月河和他的帝王系列小说
    第一节 二月河:孤独的历史书写者
    第二节 秉承“读者为上帝”观念的新历史主义创作
第二章 二月河小说对于小说传统体系的继承发展
    第一节 儒家思想对于二月河小说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古典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
    第三节 俗文化对于二月河小说的影响
第三章 二月河小说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拨转教育人事改革“盘子”(论文参考文献)

  • [1]队伍(长篇小说连载·一)[J]. 黄孝阳,陶林. 作品, 2021(04)
  • [2]H市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研究[D]. 胡军明. 南昌大学, 2016(04)
  • [3]清代官窑瓷器的装饰特色及文化传承研究[D]. 刘庆. 南开大学, 2014(07)
  • [4]关于改变基层统战工作薄弱现状因应之策问题研究[J]. 中共石家庄市委统战部课题组,毛全球.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03)
  • [5]我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研究[D]. 王海涛.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12)
  • [6]近代南京城市公园研究[D]. 于静. 南京大学, 2013(05)
  • [7]宋本《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研究[D]. 潘牧天. 上海师范大学, 2013(12)
  • [8]信风[J]. 董立勃. 作家, 2010(11)
  • [9]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研究[D]. 李海明. 华中师范大学, 2010(09)
  • [10]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研究[D]. 冀宇宁.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转动教育人事改革“板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